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1945年太平洋颱風季

指数 1945年太平洋颱風季

1945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1945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1945年太平洋颶風季。在西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命名,國際編號為45xx。而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 (PAGASA) 都會為它們訂立一個菲律賓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因此同一個風暴有時候會有兩個不同的名稱。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36 关系: 华南地区十二月 (消歧義)南海台灣太平洋一號戒備信號五月 (消歧義)固定翼飛機国际日期变更线福建省第二次世界大战热带风暴熱帶低氣壓熱帶氣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華僑報華僑日報菲律宾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飓风香港天文台香港重光香港日佔時期马尼拉茂名市阳江市赤道雷州半岛汕尾沖繩縣港澳澳門1939年太平洋颱風季1946年太平洋颱風季1947年太平洋颱風季1948年太平洋颱風季

华南地区

华南是一个中国地理概念,指中国本土南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新!!: 1945年太平洋颱風季和华南地区 · 查看更多 »

十二月 (消歧義)

十二月可以指:.

新!!: 1945年太平洋颱風季和十二月 (消歧義) · 查看更多 »

南海

南海,又稱為南中國海、中国南海,是位於东南亚的陸緣海,被中國大陆、台灣、菲律宾群岛、马来群岛及中南半岛各國所环绕,為西太平洋的一部分。 南海海域面积有350万平方公里,其中有超过200个无原住民居住的島嶼和岩礁,這些島礁被合稱為南海諸島。除了是主要的海上运输航线外,南海据信还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南海海域牵涉到许多周邊国家的利益,是一个非常敏感的地区。.

新!!: 1945年太平洋颱風季和南海 · 查看更多 »

台灣

#重定向 臺灣.

新!!: 1945年太平洋颱風季和台灣 · 查看更多 »

太平洋

太平洋是地球上五大洋中面积最大的洋,面積1.813億平方公里,它從北極海一直延伸至南極洲,其西面为亞洲、大洋洲,東面为美洲,覆蓋着地球約46%的水面及約32%的總面積,比地球上所有陸地面積加起來還要大。赤道将太平洋分為北太平洋及南太平洋。北面連接白令海峽,南面則以南緯60度為界。 位于北太平洋西侧的马里亚纳海沟是地球最深的位置。海沟最大深度为海平面下 。 太平洋之名稱起源自拉丁文「Mare Pacificum」,意為「平靜的海洋」,由航海家麥哲倫命名。受雇于西班牙的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於1520年10月,率領5艘船從大西洋找到了一個西南出口(麥哲倫海峽)向西航行,經過38天的驚濤駭浪後到達一個平靜的洋面,他因稱之為太平洋。.

新!!: 1945年太平洋颱風季和太平洋 · 查看更多 »

一號戒備信號

一號戒備信號(Standby Signal No.1),是香港的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一般市民俗稱為一號風球,亦是香港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之中最低級的信號,高一級為三號強風信號。.

新!!: 1945年太平洋颱風季和一號戒備信號 · 查看更多 »

五月 (消歧義)

五月可以指:.

新!!: 1945年太平洋颱風季和五月 (消歧義) · 查看更多 »

固定翼飛機

固定翼飞机(Fixed-wing aeroplane或 aeroplane, airplane)簡稱飞机,是指由动力装置产生前进的推力或拉力,由机身的固定机翼产生升力,在大气层内飞行重于空气的航空器。它是固定翼航空器的一种,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另一种固定翼航空器是滑翔机。飞机按照其使用的发动机类型又可被分为喷气飞机和螺旋桨飞机。.

新!!: 1945年太平洋颱風季和固定翼飛機 · 查看更多 »

国际日期变更线

国际日期变更线(International Date Line),又名国际日界线、国际换日线或国际日期线,这条子午线由于穿越陆地,而在陆地变更日期既不方便也不可行,故实际使用的国际換日線是一条基本上只经过太平洋表面的折线(见附图)。 为了解决日期紊乱问题,大体以180度经线为日界线;由于照顾行政区域的统一,日界线并不完全沿180°的子午线划分,而是绕过一些岛屿和海峡:由北往南通过白令海峡和阿留申群島、萨摩亚、斐济、汤加等岛屿到达新西兰的东边。 須注意的是,由東向西越過此線(從北京飛往紐約)日期需減一天;由西向東越過此線(從紐約飛往北京)日期需加一天,例如:於2011年4月8日15:45向东飛行跨过此线,时间应变为2011年4月7日15:45。 原理是從零度經線所在時區向東每跨1個區間時鐘就撥快1小時,而向西每跨1個區間時鐘就撥慢1小時,如此一來,到了另一端經線180度附近,就會有24小時的落差。為了平衡此一誤差,人們因而訂定了國際換日線。.

新!!: 1945年太平洋颱風季和国际日期变更线 · 查看更多 »

福建省

福建省(Hók-gióng;Hok-kiàn;Fuk-kien),簡稱閩,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東南沿海的一个省,省会福州。东西最寬約為480公里,南北最長約為530公里,陆域面积12.4万平方公里。東北與浙江省毗邻,西、西北與江西省接界,西南與廣東省相連,东隔臺灣海峽與臺灣相望。福建省下辖1个副省级城市和8个地级市及平潭综合实验区。 福建地理特点是“依山傍海”。福建多山,全省山地丘陵面积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90%;这些山地多为森林所覆盖,使得福建的森林覆盖率达62.96%,居全国第一。福建的大陆海岸线长度居全国第二位,海岸曲折,岛屿众多。而且由于福建位于东海与南海的交通要冲,是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的起点,也是海上商贸集散地,和中国其他地方不同,福建沿海的文明是海洋文明而内地客家地区是农业文明。《福建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第一章《综合》:基本省情 福建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10位,是中國经济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2014年12月12日,国务院决定设立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福州片区共31.26平方公里、平潭片区共43平方公里,厦门片区共43.78平方公里),继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后,中国第二批三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之一。福建旅游资源丰富,有武夷山、鼓浪屿、清源山、太姥山等自然风光和土楼、安平桥、三坊七巷等人文景观。 福建的民族组成比较单一,汉族占总人口的97.84%,畲族为最主要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1%,还有少量回族、满族等,其它民族人口多为近现代迁居而来,比重极小。福建汉族内部语言文化高度多元,分化成多个族群。.

新!!: 1945年太平洋颱風季和福建省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新!!: 1945年太平洋颱風季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热带风暴

熱帶風暴(Tropical Storm,縮寫T.S.)是熱帶氣旋的一種,其中心附近持续風力為每小時63-87公里,即烈風程度的風力。在臺灣熱帶氣旋達到這個風力標準,與強烈热带风暴皆統稱為輕度颱風。 热带风暴對下一級為热带低氣壓,對上一級為強烈热带风暴。 在西北太平洋,如果聯合颱風警報中心(1999年之前)、日本氣象廳(2000年之後)將一熱帶氣旋升格為熱帶風暴,則該熱帶氣旋會被給予國際編號並命名。 Category:按强度分类的热带气旋 分類:香港天文台的熱帶氣旋等級.

新!!: 1945年太平洋颱風季和热带风暴 · 查看更多 »

熱帶低氣壓

熱帶低氣壓(Tropical Depression,縮寫T.D.)指接近中心最高持續風速只達每小時41至62公里或者22至30節的熱帶氣旋,即強風級的級别,對下一級為低壓區或熱帶擾動,而對上一級為熱帶風暴。最廣泛使用的稱呼是「--」,但臺灣中央氣象局把此級別稱為「熱帶性--低氣壓」,而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則把這級稱為「熱帶--低壓」。此級別在太平洋和大西洋可視為熱帶氣旋。在印度洋, 被稱為「低氣壓」 (中心附近最高風速為50km/h或以下,但需要達到41km/h才達到熱帶低氣壓的強度)或「深低氣壓」(中心附近最高風速為51-62km/h)它有著組織鬆散的雲團及雷雨帶,其表面循環系統頗為顯現;但通常沒有風眼,亦缺乏更高級別的熱帶氣旋所呈現的緊密組織及形態。.

新!!: 1945年太平洋颱風季和熱帶低氣壓 · 查看更多 »

熱帶氣旋

熱帶氣旋是發生在熱带、亞熱帶地區海面上的氣旋性環流(风暴),由水蒸氣冷卻凝結時放出潛熱發展而出的暖心结構。.

新!!: 1945年太平洋颱風季和熱帶氣旋 · 查看更多 »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縮寫:JTWC)是美國海軍和美國空軍聯合在夏威夷珍珠港設立的中心,負責為太平洋、印度洋及其他海域的熱帶氣旋發出警報。JTWC支援美國國防部的所有分支,以及其他美國政府機構。該中心製作數據的主要用途為保障軍用船艦及飛機的安全,並會傳送到與世界各國共同運作的軍方基地。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原於1959年在關島尼米茲山創立。因為1995年的基地關閉與重整(Base Realignment and Closure)法案,1999年1月1日遷往珍珠港。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全年持續監察、分析及預測熱帶氣旋的行程、發展及動向,該中心的責任範圍覆蓋全球九成熱帶氣旋的活動範圍。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為熱帶氣旋發出警報,但該中心採用美國官方以一分鐘時間測量持續風速的標準,而非世界氣象組織所建議的十分鐘。不過與美國國家颶風中心不同的是,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並非使用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該中心目前由32名美國空軍及海軍人員運作,並使用了數個衛星系統、探測器、雷達、地表及高空全面數據和大氣模型去完成任務。在2000年前,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亦負責對西太平洋風力達熱帶風暴級或以上的熱帶氣旋進行命名工作;但2000年起,這工作改由日本氣象廳負責。.

新!!: 1945年太平洋颱風季和聯合颱風警報中心 · 查看更多 »

華僑報

華僑報(葡語:Jornal Va Kio)為澳門發行量第二大之日報。1937年11月20日由文化界人士趙斑斕、雷渭靈創刊。.

新!!: 1945年太平洋颱風季和華僑報 · 查看更多 »

華僑日報

《華僑日報》創刊於1925年6月5日,前身為旅港華商總會同人所辦,專以傳遞商務消息的《華商總會報》,而《華商總會報》的前身是香港出版的首張中文報紙《中外新報》,後因旅港華商總會無意續辦,由岑維休、陳楷等承購,易名《華僑日報》,當時總編輯是李大醒(他亦為《香港華商總會報》總編輯),其後由胡惠民擔任,同時報館地址亦由乍甸街遷到荷李活道。在九十年代激烈的報業競爭中,《華僑日報》幾度易主,終於1995年1月12日停刊。 1925年,省港大罷工期間,大量鉛字工人曠工,不少報紙被逼停刊,因為岑維休曾辦石印公司,當時報紙仍能繼續出版,只是排版有所改變,字體較大。二戰後《華僑日報》、《工商日報》和《星島日報》成為當時香港最主要的三大報紙,亦是親國民黨的報紙。 1991年該報被《南華早報》收購,1994年初由香樹輝接手,1995年1月12日因虧損多時宣佈停刊,共發行近70年,如果將其前身一一計入(可追溯至1857年創刊的《香港船頭貨價紙》)則有138年歷史之久。《華僑日報》也是香港首份星期日出版的報紙。由於其歷史關係,亦成為香港歷史事件翻查的主要對象檔案之一。.

新!!: 1945年太平洋颱風季和華僑日報 · 查看更多 »

菲律宾

菲律賓共和國(Republika ng Pilipinas;Republic of the Philippines),通稱菲律賓,是位於東南亞的一個群島國家。其地理位置處於西太平洋,北隔呂宋海峽與臺灣相望,南隔西里伯斯海與印度尼西亚相望,西隔中国南海與越南相望,東邊則為菲律宾海。作為一個座落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的熱帶國家,菲律賓常年飽受地震與颱風侵襲,然而其氣候環境也造就了豐富的自然資源與生物多樣性。菲律賓群島由7,641個島嶼組成,可分為呂宋島、-zh:米沙鄢群岛;zh-tw:維薩亞斯群島;zh-hk:維薩亞斯群島;zh-sg:米沙鄢群島;-和zh:棉兰老岛;zh-tw:民答那峨島;zh-hk:棉蘭老島;zh-sg:棉兰老岛;-三大島群。其國內人口約9,300萬,加上約1,100萬海外菲律賓人,2015年時總人口破億(世界第12名),成為東南亞第二個人口破億的國家。菲律賓群島上的種族與文化為數眾多,史前的尼格利陀人可能是該地區最早的居民,隨後南島民族的遷徙帶來了馬來文化,隨著宗教與貿易的發展,各地分別受到了印度文化、中華文化與伊斯蘭文化的影響。 1521年麥哲倫探險隊航海抵達此地,隨後西班牙人於1565年至1571年期間開始陸續佔領菲律賓群島,展開長達300多年的統治。19世紀末期,菲律賓經歷了對西班牙革命、美西战争及美菲战争之後,成為美國殖民地,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間被日本佔領,並在戰後獨立。美國在當地留下了英文的主導地位以及對西方文化的認同。獨立至今,菲律賓經歷過數次的經濟快速成長,然而,政局動盪、貪污問題及社會不安成為了阻礙其發展的一大因素。此外,其國內還有嚴重的貧富差距。但是,近年來菲律賓的經濟有所改善,海外打工移民陸續歸國,特別是北部各島嶼、马尼拉的建設達到新興國家水平,該國並榮獲了亞洲四小虎的称号。.

新!!: 1945年太平洋颱風季和菲律宾 · 查看更多 »

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

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Pangasiwaan ng Palingkurang Atmosperiko, Heopisikal at Astronomiko ng Pilipinas,Philippine Atmospheric, Geophysical and Astronomical Services Administration,縮寫:PAGASA,PAGASA在他加祿語中亦帶"希望"的意思)是菲律賓的一个政府部門,負責為公眾提供天氣報告和預報、水災和熱帶氣旋警報以及與氣象、天文及氣候等方面相關的資訊。主要用於保護民眾的生命、國家財產,同時維持經濟,生產力和可持續發展。該政府部門於1972年12月8日,由總統憑藉第78號頒布命令重組菲律賓氣象局為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

新!!: 1945年太平洋颱風季和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 · 查看更多 »

飓风

颶風可能指:.

新!!: 1945年太平洋颱風季和飓风 · 查看更多 »

香港天文台

香港天文台(簡稱天文台;Hong Kong Observatory,縮寫:HKO)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部門及聯合國屬下的世界氣象組織成員,專門負責香港的氣象觀測(雖然稱為「天文台」,但是其職能更接近一個氣象台),亦兼任地震、授時、天文及輻射監測等事務,向香港市民發出相關的警告。香港天文台也是世界氣象組織擔任網頁開發和操作之總負責氣象部門,以及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屬下的航空氣象委員,撰寫航空氣象文章之牽頭氣象部門。現任天文台台長為岑智明。香港天文台在港英時代原為政府經濟科轄下部門,1997年主權移交後維持隸屬經濟局,2002年7月1日改為經濟發展及勞工局轄下部門;2007年7月1日決策局再度重組後,天文台被劃入新成立的商務及經濟發展局。.

新!!: 1945年太平洋颱風季和香港天文台 · 查看更多 »

香港重光

香港重光是指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英國恢復對香港的主權統治。日佔時期正式宣告結束。.

新!!: 1945年太平洋颱風季和香港重光 · 查看更多 »

香港日佔時期

香港日佔時期,又稱為香港日治時期或香港淪陷時期,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大日本帝國軍事占領香港的時期:由1941年12月25日香港總督楊慕琦投降起,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為止;香港人俗稱這段時期為「三年零八個月」。 在珍珠港事件當日,日本軍隊由酒井隆指揮從寶安縣進攻香港。負責防守香港的包括駐港英軍、英屬印度陸軍、香港防衞隊、香港警務處、加拿大軍隊和協助駐港英軍撤離的中華民國國軍。雖然香港政府多番宣傳駐港英軍戰鬥能力,惟英國在歐洲戰場自顧不暇,加上種種原因,駐港英軍始終形勢不利。經歷香港保衛戰後,於1941年12月25日,香港總督楊慕琦代表英國殖民地官員向當時總部設於香港九龍半島酒店3樓的日軍投降,大英帝國在香港的殖民地統治因而暫時中斷。 日本軍隊佔領香港後隨即成立軍政廳,由酒井隆出任最高長官,直至磯谷廉介抵任首位香港占領地首任香港總督。酒井隆管治香港期間,日本軍隊在香港濫殺無辜,又推行皇民教育,除了禁止使用英文及強迫使用日文外,部份香港島、九龍主要街道及地區名稱亦被更改成為日本名,例如皇后大道中被改成「中明治通」。香港市民在安全、民生及經濟等方面皆受盡摧殘,市民對日本人反感,不時有平民在香港島山頭伏擊日本將領。至中期,更有香港市民參與東江縱隊游擊隊。 美國陸軍航空軍在日本廣島市於1945年8月6日上午8時15分(日本時間)投下原子彈,廣島市遭到毀滅性打擊。 美國在三天後的1945年8月9日,再次以原子彈轟炸日本,摧毀九州北部的海港城市長崎。 日本於廣島市原子彈爆炸的9天後,1945年8月15日,昭和天皇宣佈日本終戰,日本戰敗並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軍隊繼續維持香港秩序,直至同年8月月底,英國軍隊再次抵達香港,並且成立軍政府,香港重光,英國恢復管治香港。.

新!!: 1945年太平洋颱風季和香港日佔時期 · 查看更多 »

马尼拉

尼拉(Maynila,Manila),又稱岷里拉,是菲律宾首都,位於菲律宾的最大岛—呂宋島馬尼拉灣的東岸;今為菲國第二大城,人口有150萬;乃全國經濟、文化、教育和工業中心,現為人口達1000萬的馬尼拉大都會區之發展核心。2013年4月,馬尼拉人口排名全球第6名,達2120萬人。在同屬此都會區的眾多城市中,僅奎松市人口多於馬尼拉市。马尼拉之名源於一种生长着白豔花朵的湿地树(Maynilad),許多觀賞過的人們都以「那些白色的花开着,便像一双双亮晶晶的眼睛」形容它。她所屬的這個都會區,菲律賓官方稱為馬尼拉大都會(Metro Manila),一般外國人和非定居者通常簡稱以馬尼拉。全區由17座城市和直轄市所組成。.

新!!: 1945年太平洋颱風季和马尼拉 · 查看更多 »

茂名市

茂名市(邮政式拼音:Mowming),別称南方油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鉴江中游,东毗阳江,西临湛江,北连云浮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临南海。全市陆地总面积1.14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陆地面积的6.4%;海域面积75平方公里。茂名是中国华南地区最大的石化基地,广东省重要的能源物流基地和特色现代农业基地。全市户籍人口747.17万人(2010年末),常住人口681.78万(2010年11月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其中市辖区常住总人口121.77万人,城市人口61.16万人,通用粤语、普通话,黎话、客家话为部分地区通用语,是广东省域副中心城市之一。.

新!!: 1945年太平洋颱風季和茂名市 · 查看更多 »

阳江市

阳江市(邮政式拼音:Yeungkong)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广东省西南沿海。现辖阳春市(县级市)、阳东区、阳西县、江城区;东与江门市相邻,西与茂名市交界,北与云浮市相接,南临南海。 阳江正在阳东区兴建大型核电站——东平核电站。阳江人均GDP位居粤东西北第一位,也是粤东西北首个人均GDP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地级市。.

新!!: 1945年太平洋颱風季和阳江市 · 查看更多 »

赤道

赤道通常指地球表面的点随地球自转产生的轨迹中周长最长的圆周线,长。如果把地球看做一个绝对的球体的话,赤道距离南北两极相等。它把地球分为南北两半球,其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是划分纬度的基线,赤道的纬度为0°。赤道的78.7%被海洋覆盖,余下的21.3%为陆地。除地球外,其他行星及天体也有类似的赤道。.

新!!: 1945年太平洋颱風季和赤道 · 查看更多 »

雷州半岛

雷州半岛為中國三大半岛之一,其名由来说法颇多,主流观点有两种,一说因多雷暴而得名,另一说因擎雷山、擎雷水而得名。南北約140公里長,東西約70公里寬,面積7800餘平方公里。雷州半岛位于广东省西南部,东临南海,西滨北部湾,南隔約30公里寬的琼州海峡与海南島相望。雷州半岛上的主要城市為湛江,對外有黎湛铁路、粤海铁路、洛湛铁路连接。.

新!!: 1945年太平洋颱風季和雷州半岛 · 查看更多 »

汕尾

汕尾可能指:.

新!!: 1945年太平洋颱風季和汕尾 · 查看更多 »

沖繩縣

沖繩縣(,)是日本最西南側的一個縣,縣廳所在地是那霸市。沖繩縣由琉球群島中的沖繩群島、先島群島以及太平洋中的大東群島組成,隔海和九州的鹿兒島縣相鄰。全縣由160個島嶼組成,其中49個有人居住,面積約2,281平方公里,是日本陸地面積第四小的縣。但沖繩縣包括了廣大的海域面積,東西寬約1,000公里,南北長約400公里,算上海域面積的沖繩縣面積則相當於本州、四國、九州面積總和的一半。沖繩縣幾乎全境屬於亞熱帶氣候,部分地區更屬於熱帶氣候,是日本唯一的亞熱帶縣,全年氣候溫暖且降水充沛。 沖繩縣在古代是名為琉球國的獨立國家,但同時對中國和日本薩摩藩朝貢。在中日兩國均處於鎖國狀態的時期,琉球國作為中繼貿易點而有重要地位。明治維新之後,琉球國被日本政府強行吞併,成為琉球藩,後改為沖繩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沖繩縣是現在日本領土範圍內唯一發生地面戰的地區,導致大量人口死亡,縣土被戰火摧殘。戰後沖繩進入美國統治時期,並建設了大量美軍基地。1972年,美國將沖繩治权(非主权)移交日本,但大量美軍基地仍得到保留。現在美軍基地問題是沖繩縣政最主要問題。由於歷史和地理原因,沖繩縣的語言、飲食、風俗文化都和日本本土些許不同。沖繩的群島地形使得農業和製造業在沖繩經濟中佔比較低,而服務業則在沖繩經濟中有重要地位。沖繩還是空手道的發祥地。 沖繩縣的縣名取自於沖繩本島。「オキナワ」這一地名首次出現在文獻記載是在779年(奈良时代光仁天皇寶龜10年)《唐大和上東征傳》,當時漢字寫作阿兒奈波島。近代之後,日文文獻大多使用「沖繩」二字。.

新!!: 1945年太平洋颱風季和沖繩縣 · 查看更多 »

港澳

#重定向 港澳地區.

新!!: 1945年太平洋颱風季和港澳 · 查看更多 »

澳門

澳門(Macau;Macao),簡稱澳,古稱濠鏡澳,或稱濠江、海鏡、鏡海、媽港、梳打埠,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别行政区之一,位於南海北岸、以及珠江口西側,北接廣東省珠海市,東面與鄰近的香港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澳門全境由澳門半島、氹仔以及路環三個區域所組成,2000年後氹仔與路環之間開發出以賭業為主的路氹城區域:澳門半島是澳門發展的核心,其東北面一小部份陸地與中国大陸連接,氹仔和路環原本分別為兩座離島,後來連陸而成為了路氹城。 澳門是歐洲國家在東亞的第一塊、也是最後一塊屬地。澳門自秦始皇三征嶺南後屬中國版圖,從明朝中葉的1557年開始被葡萄牙人租借,但明朝设置官府管理。直至1887年,葡萄牙與清朝簽訂有效期為40年的《中葡和好通商條約》(至1928年期滿失效)後,澳門成為葡萄牙殖民地。1980年代,葡萄牙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共同探討澳門前途問題,其後於1987年簽署《中葡聯合聲明》,葡萄牙根据声明於1999年12月20日將澳門主權移交中國,實行一國兩制,享有「澳人治澳、高度自治」權利。 澳門為獨立之經濟體,其中旅遊業與博彩業為重要產業,尤其主權移交後開放賭權,現在發展為「世界上第一大賭城」。澳門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每平方公里人口超過2萬。2015年澳門的人均本地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爲78,586美元,名列世界第三。澳門2015年人均国民总收入依购买力平价爲102,480美元,名列世界第三。.

新!!: 1945年太平洋颱風季和澳門 · 查看更多 »

1939年太平洋颱風季

1939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1939年內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虽台风季包含全年内任何时段形成的台风,大部分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都會於五月至十一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中国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1939年太平洋颶風季。在西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命名,國際編號為39xx。1939年的风暴由美国国家气象局进行追踪,并在《》内“远东台风和低压区”一栏中发布。由于《每月天气评论》只记录在东经150°以西形成的热带气旋,某些台风可能未能在官方纪录中出现。加上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的影响,当年缺乏卫星和船只的台风报告,气象局很有可能忽略短暂或只属轻微程度的台风。 据纪录,1939年总共出现29个热带气旋,其中24个达到台风級別。十一月的一个台风是全年造成最多人命伤亡的风暴,在横过菲律宾时导致49人死亡。1939年的热带气旋造成至少151人死亡,12人失踪或下落不明。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新!!: 1945年太平洋颱風季和1939年太平洋颱風季 · 查看更多 »

1946年太平洋颱風季

1946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1946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1946年太平洋颶風季。在西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命名,國際編號為46xx。而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 (PAGASA) 都會為它們訂立一個菲律賓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因此同一個風暴有時候會有兩個不同的名稱。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新!!: 1945年太平洋颱風季和1946年太平洋颱風季 · 查看更多 »

1947年太平洋颱風季

1947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1947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1947年太平洋颶風季。在西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命名,國際編號為47xx。而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 (PAGASA) 都會為它們訂立一個菲律賓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因此同一個風暴有時候會有兩個不同的名稱。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新!!: 1945年太平洋颱風季和1947年太平洋颱風季 · 查看更多 »

1948年太平洋颱風季

1948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1948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1948年太平洋颶風季。在西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命名,國際編號為48xx。而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 (PAGASA) 都會為它們訂立一個菲律賓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因此同一個風暴有時候會有兩個不同的名稱。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新!!: 1945年太平洋颱風季和1948年太平洋颱風季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