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1920年11月10日日食

指数 1920年11月10日日食

1920年11月10日日食是一次日偏食,發生於1920年11月10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由於月球偏北或偏南,本影及僞本影從地球以北或以南經過而未接觸地表,只有半影覆蓋了地球北端或南端部分區域,形成日偏食。此次日偏食月球偏北,出現在北美地區大部、欧洲西部、非洲西北部。.

25 关系: 加拿大半影太阳中欧伊比利亚半岛圣皮埃尔和密克隆地球北美地区冰岛紐芬蘭與拉布拉多紐芬蘭自治領美国百慕大非洲西欧角距離格陵兰欧洲本影月球月球交點新月1920年5月18日日食1921年4月8日日食1924年3月5日日食

加拿大

加拿大(英语、法语:Canada,IPA读音:(英)(法))为北美洲国家,西抵太平洋,东至大西洋,北滨北冰洋,东北方与丹麦领地格陵兰相望,东部与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相望,南方及西北方与美国接壤。加拿大的领土面积达998万平方公里,为全球面积第二大国家。加拿大素有「枫叶之国」的美誉,渥太华为该国首都。 加拿大在1400年前即有原住民在此生活。15世纪末,英国和法国殖民者开始探索北美洲的东岸,并在此建立殖民地。1763年,当七年战争结束后,法国被迫将其几乎所有的北美殖民地割让予英国。在随后的几十年中,英国殖民者向西探索至太平洋地区,并建立了数个新的殖民地。1867年7月1日,1867年宪法法案通过,加拿大省、新不伦瑞克、新斯科舍三个英属北美殖民地组成加拿大联邦,其中加拿大省分裂为安大略和魁北克。在随后100多年里,其它英属北美殖民地陆续加入联邦,组成现代加拿大。 加拿大是实行聯邦制、君主立憲制及議會制的國家,由十个省和三个地区组成,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為國家元首及加拿大君主,而加拿大總督為其及政府的代表。加拿大是双语国家,英语和法语为官方语言,原住民的語言被認定為第一語言。由於位於高緯度地廣人稀,该国是世界上擁有多元化種族及文化的國家,也是移民為主的国家,约五分之一的国民出生于境外,近年來移民大部分來自亞洲。 得益於豐富的自然資源和高度發達的科技,加拿大是富裕、经济发达的国家。以国际汇率计算,加拿大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全世界排名第十六,人类发展指数排名第十。它在教育、政府的透明度、自由度、生活品质及经济自由的都名列前茅。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是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美空防司令部、七大工業國組織、二十国集团、英联邦、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及太平洋岛国论坛的成员。.

新!!: 1920年11月10日日食和加拿大 · 查看更多 »

半影

半影指发光体(非点光源)所发出光线部分被非透明物体阻挡后,在屏幕(或其他物体)上所投射出来的,本影周围较暗的区域。 此處發光體的光線部分被物体阻擋,而有部分乃至微弱的光線到此。.

新!!: 1920年11月10日日食和半影 · 查看更多 »

太阳

太陽或日是位於太陽系中心的恆星,它幾乎是熱電漿與磁場交織著的一個理想球體。其直徑大約是1,392,000(1.392)公里,相當於地球直徑的109倍;質量大約是2千克(地球的333,000倍),約佔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 ,同時也是27,173,913.04347826(約2697.3萬)倍的月球質量。 从化學組成来看,太陽質量的大約四分之三是氫,剩下的幾乎都是氦,包括氧、碳、氖、鐵和其他的重元素質量少於2% 。 太陽的恆星光譜分類為G型主序星(G2V)。雖然它以肉眼來看是白色的,但因為在可见光的頻譜中以黃綠色的部分最為強烈,從地球表面觀看時,大氣層的散射使天空成為藍色,所以它呈現黃色,因而被非正式地稱為“黃矮星” 。 光譜分類標示中的G2表示其表面溫度大約是5778K(5505°C),V则表示太陽像其他大多數的恆星一樣,是一顆主序星,它的能量來自於氫融合成氦的核融合反應。太陽的核心每秒鐘聚变6.2億噸的氫。太陽一度被天文學家認為是一顆微小平凡的恆星,但因為銀河系內大部分的恆星都是紅矮星,現在認為太陽比85%的恆星都要明亮。太陽的絕對星等是 +4.83,但是由于其非常靠近地球,因此从地球上看来,它是天空中最亮的天體,視星等達到−26.74。太陽高溫的日冕持續的向太空中拓展,創造的太陽風延伸到100天文單位遠的日球層頂。這個太陽風形成的“氣泡”稱為太陽圈,是太陽系中最大的連續結構。 太陽目前正在穿越銀河系內部邊緣獵戶臂的本地泡區中的本星際雲。在距離地球17光年的距離內有50顆最鄰近的恆星系(最接近的一顆是紅矮星,被稱為比鄰星,距太阳大約4.2光年),太陽的質量在這些恆星中排在第四。 太陽在距離銀河中心24,000至26,000光年的距離上繞著銀河公轉,從銀河北極鳥瞰,太陽沿順時針軌道運行,大約2.25億至2.5億年遶行一周。由於銀河系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中以550公里/秒的速度朝向長蛇座的方向運動,这两个速度合成之后,太陽相對於CMB的速度是370公里/秒,朝向巨爵座或獅子座的方向運動。 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軌道是橢圓形的,每年1月離太陽最近(稱為近日點),7月最遠(稱為遠日點),平均距離是1.496億公里(天文学上稱這個距離為1天文單位) 。以平均距離算,光從太陽到地球大約需要经过8分19秒。太陽光中的能量通过光合作用等方式支持着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长 ,也支配了地球的氣候和天氣。人类從史前時代就一直認為太陽對地球有巨大影響,有許多文化將太陽當成神来崇拜。人类對太陽的正確科學認識進展得很慢,直到19世紀初期,傑出的科學家才對太陽的物質組成和能量來源有了一點認識。直至今日,人类对太阳的理解一直在不断进展中,还有大量有关太陽活动机制方面的未解之謎等待着人们来破解。 現今,太陽自恆星育嬰室誕生以來已經45億歲了,而現有的燃料預計還可以燃燒50億年之久。.

新!!: 1920年11月10日日食和太阳 · 查看更多 »

中欧

中欧是對欧洲中部的代稱,包括奥地利、捷克、德国、匈牙利、列支敦士登、波兰、斯洛文尼亞與斯洛伐克。 但受二戰後冷戰氛圍的影響,奥地利、瑞士、列支敦士登、西德有時會被人們認為也是西歐國家的一部份,而東德、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匈牙利和斯洛文尼亚則也會被人普遍認為是東歐國家。.

新!!: 1920年11月10日日食和中欧 · 查看更多 »

伊比利亚半岛

伊比利亚半岛 伊比利亚半岛(、、、、、),位於欧洲西南角,东面和南面临着地中海,西边是大西洋,北临比斯开湾,在东北部由比利牛斯山脉与欧洲大陆连接。主要包括当今西班牙、葡萄牙、安道尔、法国的一小部分地区、以及直布罗陀。其总面积约 582,000 平方公里。.

新!!: 1920年11月10日日食和伊比利亚半岛 · 查看更多 »

圣皮埃尔和密克隆

圣皮埃尔和密克隆(Saint-Pierre-et-Miquelon),位于北大西洋上,其中最主要的岛屿是和(Miquelon-Langlade)等。該群島的幾個主要島嶼中,圣皮埃尔岛面积约26平方公里,密克隆岛约115平方公里,朗格拉德岛面积约91平方公里。群岛的位置在加拿大纽芬兰海岸外25公里(13海里)处。 圣皮埃尔和密克隆是法国的一个海外屬地(Collectivité d'outre-mer, COM)之一,因此也是欧盟的一部分,但是由于特殊的移民程序,非法国公民的欧盟国民不允许在群岛上自由迁徙或者从事商业活动。整個行政區由8个小岛组成,面积242平方千米,各岛多裸露岩丘。气候冷湿多雾。人口6000,多法国移民后裔,信奉天主教,讲法语。居民多从事渔业和鱼产品加工,另有养狐养貂业。首府-zh-hans:圣皮埃尔; zh-hant:聖皮耶;-,人口5,400多。 圣皮埃尔和密克隆是前法国殖民地新法兰西中仅存、依然由法国统治的地區。.

新!!: 1920年11月10日日食和圣皮埃尔和密克隆 · 查看更多 »

地球

地球是太阳系中由內及外的第三顆行星,距离太阳约1.5亿公里。地球是人類已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也是人類居住的星球,共有74.9億人口。地球质量约为5.97×1024公斤,半径约6,371公里,密度是太阳系中最高。地球同时进行自转和公转运动,分别产生了昼夜及四季的变化更替,一太陽日自转一周,一太陽年公转一周。自转轨道面称为赤道面,公转轨道面称为黄道面,两者之间的夹角称为黄赤交角。地球仅擁有一顆自然卫星,即月球。 地球表面有71%的面积被水覆盖,称为海洋或可以成为湖或河流,其余是陆地板块組成的大洲和岛屿,表面分布河流和湖泊等水源。南极的冰盖及北极存有冰。主體包括岩石圈、地幔、熔融态金属的外地核以及固态金属的內地核。擁有由外地核產生的地磁场。外部被氣體包圍,称为大氣層,主要成分為氮、氧、氬。 地球诞生于约45.4亿年前,42億年前開始形成海洋。并在35亿年前的海洋中出现生命,之后逐步涉足地表和大气,并分化为好氧生物和厌氧生物。早期生命迹象产生的具體证据包括格陵兰岛西南部中拥有约37亿年的历史的石墨,以及澳大利亚大陆西部岩石中约41亿年前的 Early edition, published online before print.。此后除去数次生物集群灭绝事件,生物种类不断增多。根据学界测定,地球曾存在过的50亿种物种中,已经绝灭者占约99%,据统计,现今存活的物种大约有1,200至1,400万个,其中有记录证实存活的物种120万个,而余下的86%尚未被正式发现。2016年5月,有科学家认为现今地球上大概共出现过1--种物种,其中人类正式发现的仅占十万分之一。2016年7月,科学家称现存的生物共祖中共存在有355种基因。地球上有约74亿人口,分成了约200个国家和地区,藉由外交、旅游、贸易、传媒或战争相互联系。.

新!!: 1920年11月10日日食和地球 · 查看更多 »

北美地区

北美地区(英语:Northern America;西语:Norteamérica;法语:L'Amerique septentrionale)为地缘政治地理学的概念,指的是美洲的北部地區,以文化區分法又稱盎格魯美洲,属于北美洲大陆的一部分,與自然地理的北美洲有明顯的不同,不包括同屬於美洲大陸的中美(即墨西哥、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根据联合国按政治地理学标准对世界区域的划分,北美由以下国家和地区组成:.

新!!: 1920年11月10日日食和北美地区 · 查看更多 »

冰岛

冰岛(Ísland)是北大西洋中的一个岛国,位于北大西洋和北冰洋的交汇处,通常被視為北歐五國之一。冰岛国土面积为10.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35万,儘管面積不大,卻是欧洲人口密度最小的国家,也是世界最少的其中之一。冰岛的首都是雷克雅維克,也是冰岛的最大城市,首都附近的西南地区人口占全国的三分之二。冰岛地处大西洋中洋脊上,是一个多火山、地质活动频繁的国家。内陆主要是平原地貌,境内多分布沙質地、冷却的熔岩平原和冰川。冰岛虽然位于北极圈边缘,但有北大西洋暖流所以气温适中。 根据《》的记述,欧洲定居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公元874年,維京人殷格·亚纳逊一行人是冰岛最早的永久定居者,其他更早的定居者仅在冰岛过冬。其后的几个世纪,斯堪的纳维亚人在冰岛定居,他们也带来了盖尔人奴隶。1262至1814年冰岛成为了挪威的一部分,之后属丹麦王室治下。1918年冰岛宣布独立并在1944年成立共和国。20世纪前,冰岛人主要依靠渔业和农业为生,冰岛亦曾是该地区最不发达的国家。漁業的工业化以及二次大战后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带来了冰岛的繁荣,1990年代冰岛成为了世界最发达的国家之一。1994年冰岛加入了歐洲經濟區,其经济结构也因金融服务业的引入而趋向多元化。 冰島是聯合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歐洲自由貿易聯盟、歐洲經濟區、北歐理事會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會員國,但是並未加入歐洲聯盟。冰岛为市场经济,与其他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相比税率较低,并且国民拥有国家提供的健康保险和高等教育等北欧福利系统。2014年冰岛位于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的第13位。2008年冰岛发生金融危机,境内的银行国有化,冰島幣值都大幅貶值。 冰岛文化与其他北欧斯堪地纳维亚文化有很深渊源,大多数冰岛人是斯堪地纳维亚人和盖尔人的后裔。冰岛语属北日耳曼语支,起源于古諾爾斯語并与法罗语及挪威西部方言接近。冰岛的文化遗产主要为传统冰岛菜、诗歌和中世纪的冰岛萨迦。在北约成员国中,冰岛人口最少并且是唯一没有常備军队的国家,仅有海巡部隊。.

新!!: 1920年11月10日日食和冰岛 · 查看更多 »

紐芬蘭與拉布拉多

#重定向 紐芬蘭與拉布拉多省.

新!!: 1920年11月10日日食和紐芬蘭與拉布拉多 · 查看更多 »

紐芬蘭自治領

紐芬蘭自治領(Dominion of Newfoundland)是一個存在於1907年到1949年期間的英國的一個自治領。自治領位於北美洲東部的大西洋沿岸,其領土范圍相當於今天的紐芬蘭-拉布拉多省。1949年,紐芬蘭與加拿大合并,自治領隨之結束。 1854年,在紐芬蘭成立了當地的自治政府,并在1907年正式成為自治領。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大量的紐芬蘭人在戰爭中犧牲,加之後來的大蕭條,導致紐芬蘭的經濟出現困難。在1934年,英國暫停了紐芬蘭的自治領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紐芬蘭有機會走向獨立或與加拿大合併。1948年,紐芬蘭舉行了公民投票,通過了併入加拿大的決議。在1949年3月31日,紐芬蘭正式加入加拿大联邦,成為加拿大的第十個省。 * Category:紐芬蘭與拉布拉多省歷史 Category:加拿大政治史.

新!!: 1920年11月10日日食和紐芬蘭自治領 · 查看更多 »

美国

美利堅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簡稱为 United States、America、The States,縮寫为 U.S.A.、U.S.),通稱美國,是由其下轄50个州、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五个自治领土及外岛共同組成的聯邦共和国。美國本土48州和联邦特区位於北美洲中部,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面是加拿大,南部和墨西哥及墨西哥灣接壤,本土位於溫帶、副熱帶地區。阿拉斯加州位於北美大陸西北方,東部為加拿大,西隔白令海峽和俄羅斯相望;夏威夷州則是太平洋中部的群島。美國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還擁有多處境外領土和島嶼地區。此外,美國还在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着374個海外軍事基地。 美国拥有982萬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位居世界第三(依陆地面積定義为第四大国);同时拥有接近超过3.3億人口,為世界第三人口大国。因为有着來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移民,它是世界上民族和文化最多元的國家之一Adams, J.Q.; Strother-Adams, Pearlie (2001).

新!!: 1920年11月10日日食和美国 · 查看更多 »

百慕大

慕達(Bermuda),法律文件中也作百慕大群岛或薩默斯群岛,位於北大西洋属北美,是英國的自治海外領地。位于北纬32度14分至32度25分,西经64度38分至64度53分,距北美洲约900多公里、美國東岸佛羅里達州邁阿密東北約1,100海里及加拿大新斯科舍省哈利法克斯東南約840海里。 最接近的地標是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的(Cape Hatteras),西北約640海里(1,030公里)。百慕達是歷史最悠久的英國海外領地,早於英格蘭殖民《1707年聯合法案》(Acts of Union 1707)頒佈及英國建立前的一、兩個世紀。聯合國非殖民化委員會自1945年起將其列為全球16個非自治領地之一。 「百慕達」一般指單一的群島,由約138個島嶼和许多岩礁组成。百慕達的一些島嶼擁有多個名稱(整個群島,連同兩個正式名稱,歷史上曾稱為「La Garza」、「Virgineola」及「魔鬼島」)。雖然地標不多,但地方重名的情況十分普遍;例如,有兩個島嶼名為「長島」,兩個海灣名為「長灣」,而聖喬治鎮位於聖喬治島的聖喬治政區。另外,百慕達的首府──哈密尔顿,位於主島中部,漢密爾頓港北岸。百慕達經濟繁榮,依靠金融業和旅遊業,以「避稅天堂」和「公司天堂」聞名,是世界著名的離岸金融中心。當地有暖和的熱帶氣候、風景優美的海灘,更常以粉紅色細沙和藍綠色海洋自詡。.

新!!: 1920年11月10日日食和百慕大 · 查看更多 »

非洲

阿非利加洲(Africa),簡稱非洲,位于地球东半球西部,欧洲之南,亚洲以西,地跨赤道南北,面積為30,221,532平方公里,佔全球總陸地面積的20.4%,Sayre, April Pulley.

新!!: 1920年11月10日日食和非洲 · 查看更多 »

西欧

西欧是指欧洲西半部,面积约500万平方公里,占欧洲的一半左右。习惯上,本区又可以分为北欧、西欧、南欧三部分。本区位于歐亞大陸西部、大西洋东岸,大部分位于北纬35°~60°属北温带。 狭义上指欧洲西部濒临大西洋的地区和附近岛屿,包括英国、爱尔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在冷战时期通常也把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叫西欧。.

新!!: 1920年11月10日日食和西欧 · 查看更多 »

角距離

角距離,也稱為角分離、視距離、或視分離,在數學(特別是幾何學和三角學)和自然科學(包括天文學、地質學等等),從不同於兩個點物體的位置(即第三點)觀察這兩個物體,由觀測者指向這兩個物體的直線之間所夾角度的大小。角距離(或分離)與角度本身是同義的,但意義卻是對兩個天體(對恆星,是當從地球觀測)之間線距離的建議(通常是很大或未知的)。.

新!!: 1920年11月10日日食和角距離 · 查看更多 »

格陵兰

格陵蘭(Kalaallit Nunaat;Greenland),面積2,166,086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一大島,大约81%都被冰雪覆盖。“格陵蘭”在原语言中的字面意思為「綠色土地」,是在丹麦王国框架内的自治国,在2008年公投後,2009年正式改制,成為一個內政獨立的自治區,但外交、國防與財政相關事務仍由丹麥代理。格陵兰随宗主国丹麦于1973年加入过欧洲各共同体,但根据1982年全民公投的结果通过1985年的格陵兰条约退出了如今欧盟前身——欧洲各共同体,故如今格陵蘭並不屬於歐盟,但被视为欧洲联盟特别领域的一部分。格陵蘭如同法羅群島,在丹麥國會派驻有2名議員。 格陵蘭全境大部分处在北极圈内,气候寒冷。隔海峽與冰島和加拿大兩國相望。.

新!!: 1920年11月10日日食和格陵兰 · 查看更多 »

欧洲

欧罗巴洲(Ευρώπη),简称欧洲,字源於希臘神话的「欧罗巴」(Ευρώπης),是世界第六大洲,面积,人口742,452,000(2013年),是世界人口第三多的洲,僅次於亚洲和非洲,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70人,共有50個已獨立的主權國家。 欧洲东以烏拉山脈、烏拉河,东南以裏海、高加索山脉和黑海與亞洲為界,西、西北隔大西洋、格陵兰海、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北接北極海,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 歐陸最北端是挪威的北角,最南端是西班牙的马罗基角,欧洲是世界上第二小的洲、大陆,僅比大洋洲大一些,其與亞洲合稱為亚欧大陆,而與亞洲、非洲合稱為歐亞非大陸。 通常,根据政治、经济、文化或实际考虑,欧洲的边界线并不总是一样的。这就使得人们产生了几个不同“欧洲”的观念。.

新!!: 1920年11月10日日食和欧洲 · 查看更多 »

本影

本影指发光体(非点光源)所发出光线被非透明物体阻挡后,在屏幕(或其他物体)上所投射出来完全黑暗的区域。 此处发光体的光线完全被物体阻挡,而没有任何光线到达。 例如:月食的本影。.

新!!: 1920年11月10日日食和本影 · 查看更多 »

月球

没有描述。

新!!: 1920年11月10日日食和月球 · 查看更多 »

月球交點

月球交點是月球的軌道交點,它是月球軌道在天球上穿越過黃道(太陽在以恆星為背景的天球上移動的路徑)的位置。升交點是月球穿越黃道進入北方的點,降交點是穿越黃道進入南方的點。 食的發生只會在交點的附近: 當新月的時候經過交點附近會發生日食;而在滿月的時候經過交點附近會發生月食。一次食的發生,月球與交點的距離必須小於15°。 月球交點在黃道上的進動相較於月球的軌道是很快速的(稱為交點周期,章動周期是6793.5天或18.5996年,這不同於沙羅或是食的周期)。.

新!!: 1920年11月10日日食和月球交點 · 查看更多 »

新月

新月、月缺,指月亮無光之月相,一種天文現象。月球在繞行地球的軌道上,介合於太陽和地球之間之時,就會呈現此月相;在此刻,月球背向太陽的黑暗面朝向地球,因此從地球上以肉眼看不見月球。夏曆以「朔」定義每月初一。.

新!!: 1920年11月10日日食和新月 · 查看更多 »

1920年5月18日日食

1920年5月18日日食是一次日偏食,發生於1920年5月18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由於月球偏北或偏南,本影及僞本影從地球以北或以南經過而未接觸地表,只有半影覆蓋了地球北端或南端部分區域,形成日偏食。此次日偏食月球偏南,出現在澳大利亚大部、印度洋中南部及周邊部分地區。.

新!!: 1920年11月10日日食和1920年5月18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1921年4月8日日食

1921年4月8日日食是一次日環食,發生於1921年4月8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但距地球較遠,本影未能接觸地表,而使偽本影覆蓋的區域內看到月球的角直徑小於太陽,就形成日環食,同時在偽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形成日偏食。此次日環食經過了英国、挪威、蘇俄,日偏食則覆蓋了歐亞大陸中北部及周邊部分地區。.

新!!: 1920年11月10日日食和1921年4月8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1924年3月5日日食

1924年3月5日日食是一次日偏食,發生於1924年3月5日(東半球大多爲3月6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由於月球偏北或偏南,本影及僞本影從地球以北或以南經過而未接觸地表,只有半影覆蓋了地球北端或南端部分區域,形成日偏食。此次日偏食月球偏南,出現在非洲南部、南极洲的一部分及周邊部分地區。.

新!!: 1920年11月10日日食和1924年3月5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