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1914年2月25日日食

指数 1914年2月25日日食

1914年2月25日日食是一次日環食,發生於1914年2月25日(包括整個環食帶在內的西半球大多爲2月24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但距地球較遠,本影未能接觸地表,而使偽本影覆蓋的區域內看到月球的角直徑小於太陽,就形成日環食,同時在偽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形成日偏食。此次日環食經過了南极洲毛德皇后地和玛丽·伯德地,日偏食則覆蓋了南极洲大部、太平洋中南部及周邊部分地區。.

26 关系: 半影南美洲南极洲太平洋太阳子夜巴塔哥尼亞地球玻里尼西亞玛丽·伯德地角直徑角距離毛德皇后地本影月球月球交點月球軌道春分新西兰新月时区智利1911年10月22日日食1913年9月30日日食1914年8月21日日食1915年2月14日日食

半影

半影指发光体(非点光源)所发出光线部分被非透明物体阻挡后,在屏幕(或其他物体)上所投射出来的,本影周围较暗的区域。 此處發光體的光線部分被物体阻擋,而有部分乃至微弱的光線到此。.

新!!: 1914年2月25日日食和半影 · 查看更多 »

南美洲

南亚美利加洲(西班牙语: 或 ;葡萄牙语:;法语:;英语:;荷兰语:;字源:阿美利哥·维斯普西),简称南美洲,为七大洲之一,位於西半球南部(或南半球),西臨南太平洋,西面為太平洋板塊及納斯卡板塊。太平洋板塊及納斯卡板塊之間的內營力為張力,衍生了東太平洋海嶺;而納斯卡板塊與南美洲板塊的內營力為擠壓力,衍生了秘魯智利海溝的俯衝帶,並於南美洲板塊之下。與東面則是大西洋,北面則是加勒比海。南美洲是美洲大陸南面的一部分,西面有海拔數千--的安第斯山脈,東向則主要是平原,包括亞馬遜河森林。 南美洲面積達1,784萬平方公里,佔地球表面的3.5%。直到2011年,南美洲人口已有3億8千萬,世界排名第五。其中巴西是南美洲面積最大的國家,佔有一半左右。.

新!!: 1914年2月25日日食和南美洲 · 查看更多 »

南极洲

南极洲(Antarctica)是地球最南端的洲,位於南半球的南極區,是地理南极的所在地。南极洲大部分区域都在南極圈内,四周被南冰洋环绕。南极洲是世界上的第五大洲,其面积约为140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亞洲、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是大洋洲的两倍。除了南极半岛最北端的部分区域之外,全洲約98%的地方都被平均厚度1.9公里的冰层覆盖着。 南極洲是地球上最寒冷、乾燥、多風的大洲,是唯一橫跨所有經線的洲,也是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它沿岸地区的年降水量仅有200毫米,内陆地区更少。到了第三季(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时,南极洲的平均温度低至-63℃,最低温度可達-89.2℃。南極洲的本地物种有各类藻類、细菌、真菌、植物(包括苔藓)、原生生物以及一些可以适应寒冷环境的动物,例如企鵝、海豹、線蟲、緩步動物、蟎等。南极洲沒有永久居民,但每年居住在這裡的科研人员有一千至五千人。 儘管很久之前已經有關於「未知的南方大陸」(Terra Australis)的神話故事與臆想,但直至1820年,俄羅斯探險家米哈伊尔·拉扎列夫和法比安·戈特利布·馮·別林斯高晉乘着沃斯托克號和战船来到芬布爾冰架时,人类才第一次目睹它的真容。由於南极洲氣候惡劣、資源缺乏以及地理孤立性,南極洲在十九世纪并沒有引起人們的注目。 南极洲现在是法律意义上的共管领土,由南极条约体系的成员国协商管辖。1959年,12个国家签署了《南极条约》,随后有38个国家签署。該條約意在支持科學研究及保護南極生物地理分布区,并禁止在南极洲进行的一切军事活动、核爆炸试验以及处理放射物的行为。截至2016年,南极洲已建有135座常设科學考察站,陆续吸引了四千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到這裡進行科學實驗。.

新!!: 1914年2月25日日食和南极洲 · 查看更多 »

太平洋

太平洋是地球上五大洋中面积最大的洋,面積1.813億平方公里,它從北極海一直延伸至南極洲,其西面为亞洲、大洋洲,東面为美洲,覆蓋着地球約46%的水面及約32%的總面積,比地球上所有陸地面積加起來還要大。赤道将太平洋分為北太平洋及南太平洋。北面連接白令海峽,南面則以南緯60度為界。 位于北太平洋西侧的马里亚纳海沟是地球最深的位置。海沟最大深度为海平面下 。 太平洋之名稱起源自拉丁文「Mare Pacificum」,意為「平靜的海洋」,由航海家麥哲倫命名。受雇于西班牙的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於1520年10月,率領5艘船從大西洋找到了一個西南出口(麥哲倫海峽)向西航行,經過38天的驚濤駭浪後到達一個平靜的洋面,他因稱之為太平洋。.

新!!: 1914年2月25日日食和太平洋 · 查看更多 »

太阳

太陽或日是位於太陽系中心的恆星,它幾乎是熱電漿與磁場交織著的一個理想球體。其直徑大約是1,392,000(1.392)公里,相當於地球直徑的109倍;質量大約是2千克(地球的333,000倍),約佔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 ,同時也是27,173,913.04347826(約2697.3萬)倍的月球質量。 从化學組成来看,太陽質量的大約四分之三是氫,剩下的幾乎都是氦,包括氧、碳、氖、鐵和其他的重元素質量少於2% 。 太陽的恆星光譜分類為G型主序星(G2V)。雖然它以肉眼來看是白色的,但因為在可见光的頻譜中以黃綠色的部分最為強烈,從地球表面觀看時,大氣層的散射使天空成為藍色,所以它呈現黃色,因而被非正式地稱為“黃矮星” 。 光譜分類標示中的G2表示其表面溫度大約是5778K(5505°C),V则表示太陽像其他大多數的恆星一樣,是一顆主序星,它的能量來自於氫融合成氦的核融合反應。太陽的核心每秒鐘聚变6.2億噸的氫。太陽一度被天文學家認為是一顆微小平凡的恆星,但因為銀河系內大部分的恆星都是紅矮星,現在認為太陽比85%的恆星都要明亮。太陽的絕對星等是 +4.83,但是由于其非常靠近地球,因此从地球上看来,它是天空中最亮的天體,視星等達到−26.74。太陽高溫的日冕持續的向太空中拓展,創造的太陽風延伸到100天文單位遠的日球層頂。這個太陽風形成的“氣泡”稱為太陽圈,是太陽系中最大的連續結構。 太陽目前正在穿越銀河系內部邊緣獵戶臂的本地泡區中的本星際雲。在距離地球17光年的距離內有50顆最鄰近的恆星系(最接近的一顆是紅矮星,被稱為比鄰星,距太阳大約4.2光年),太陽的質量在這些恆星中排在第四。 太陽在距離銀河中心24,000至26,000光年的距離上繞著銀河公轉,從銀河北極鳥瞰,太陽沿順時針軌道運行,大約2.25億至2.5億年遶行一周。由於銀河系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中以550公里/秒的速度朝向長蛇座的方向運動,这两个速度合成之后,太陽相對於CMB的速度是370公里/秒,朝向巨爵座或獅子座的方向運動。 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軌道是橢圓形的,每年1月離太陽最近(稱為近日點),7月最遠(稱為遠日點),平均距離是1.496億公里(天文学上稱這個距離為1天文單位) 。以平均距離算,光從太陽到地球大約需要经过8分19秒。太陽光中的能量通过光合作用等方式支持着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长 ,也支配了地球的氣候和天氣。人类從史前時代就一直認為太陽對地球有巨大影響,有許多文化將太陽當成神来崇拜。人类對太陽的正確科學認識進展得很慢,直到19世紀初期,傑出的科學家才對太陽的物質組成和能量來源有了一點認識。直至今日,人类对太阳的理解一直在不断进展中,还有大量有关太陽活动机制方面的未解之謎等待着人们来破解。 現今,太陽自恆星育嬰室誕生以來已經45億歲了,而現有的燃料預計還可以燃燒50億年之久。.

新!!: 1914年2月25日日食和太阳 · 查看更多 »

子夜

子夜,亦稱半夜、子正,指二十四小時制的00:00(24:00)或十二小時制的夜晚12:00。中國古代以子夜為日之分界,以子正初刻(00:00)為一日之開始,夜子初四刻(24:00)為一日之終結。而且分一日為十二時辰,子時即為現代二十四小時制的前一日23:00至01:00(十二小時制的前一日深夜11:00至凌晨1:00)。.

新!!: 1914年2月25日日食和子夜 · 查看更多 »

巴塔哥尼亞

巴塔哥尼亞(西班牙語:Patagonia)一般是指南美洲安第斯山脈以東,科羅拉多河以南(或以南緯40度為界)的地區;主要位在阿根廷境內,小部分則屬於智利。 該地區的地形主要是一千公尺上下的高原以及窄小的海岸平原為主,各河流發源於安地斯山,向東流入大西洋,切割成河谷,但因當地雨量不多,河流大多屬於間歇河,南部有許多冰河地形如峽灣等。 該地區屬於溫帶乾旱半乾旱氣候,一方面位處於西風帶的背風面,一方面受沿岸的福克蘭寒流的影響,因此氣候寒冷乾燥,全年雨量在90-450毫米之間,年均溫在6-20℃,愈往南部更寒冷且雨量愈少,大多地區形成荒漠,被稱作巴塔哥尼亞沙漠。 該地區氣候的影響,農業不發達,北部有河水灌溉處可生產水果、苜蓿、橄欖等;南部則植物稀少;西北部高原有石油、鐵、錳等礦產。該地居民主要有雅馬納人、阿拉卡盧夫人,此外也有少數巴塔哥尼亞土著。巴塔哥尼亞有威爾斯以外最大的威爾斯人社群。.

新!!: 1914年2月25日日食和巴塔哥尼亞 · 查看更多 »

地球

地球是太阳系中由內及外的第三顆行星,距离太阳约1.5亿公里。地球是人類已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也是人類居住的星球,共有74.9億人口。地球质量约为5.97×1024公斤,半径约6,371公里,密度是太阳系中最高。地球同时进行自转和公转运动,分别产生了昼夜及四季的变化更替,一太陽日自转一周,一太陽年公转一周。自转轨道面称为赤道面,公转轨道面称为黄道面,两者之间的夹角称为黄赤交角。地球仅擁有一顆自然卫星,即月球。 地球表面有71%的面积被水覆盖,称为海洋或可以成为湖或河流,其余是陆地板块組成的大洲和岛屿,表面分布河流和湖泊等水源。南极的冰盖及北极存有冰。主體包括岩石圈、地幔、熔融态金属的外地核以及固态金属的內地核。擁有由外地核產生的地磁场。外部被氣體包圍,称为大氣層,主要成分為氮、氧、氬。 地球诞生于约45.4亿年前,42億年前開始形成海洋。并在35亿年前的海洋中出现生命,之后逐步涉足地表和大气,并分化为好氧生物和厌氧生物。早期生命迹象产生的具體证据包括格陵兰岛西南部中拥有约37亿年的历史的石墨,以及澳大利亚大陆西部岩石中约41亿年前的 Early edition, published online before print.。此后除去数次生物集群灭绝事件,生物种类不断增多。根据学界测定,地球曾存在过的50亿种物种中,已经绝灭者占约99%,据统计,现今存活的物种大约有1,200至1,400万个,其中有记录证实存活的物种120万个,而余下的86%尚未被正式发现。2016年5月,有科学家认为现今地球上大概共出现过1--种物种,其中人类正式发现的仅占十万分之一。2016年7月,科学家称现存的生物共祖中共存在有355种基因。地球上有约74亿人口,分成了约200个国家和地区,藉由外交、旅游、贸易、传媒或战争相互联系。.

新!!: 1914年2月25日日食和地球 · 查看更多 »

玻里尼西亞

玻里尼西亞地圖。玻里尼西亞的三個端點分別是夏威夷群島、紐西蘭及復活節島。 右 玻里尼西亞(Polynesia,是從希臘語名稱Πολυνησία而來,poly相當於眾多之意,而nesi則相當於島)是由位於太平洋中南部,大致在180°经线以东和南北纬30°之间;一大群超過1,000個以上的島嶼所組成,陆地总面积2.6万平方公里,島嶼零星分布,人煙稀疏。 數百年前,善於航海的玻里尼西亞人經過遠洋航行到達這些無人島嶼並在此定居,成為玻里尼西亞各島嶼的最初居民,如新西蘭的毛利人等。.

新!!: 1914年2月25日日食和玻里尼西亞 · 查看更多 »

玛丽·伯德地

玛丽·伯德地(Marie Byrd Land)是南极洲的一部分。名称是1929年来此地探险的美国海军军官理查德·伯德以其妻子玛丽·伯德的名字命名的。位于南极大陆西部,范围西起罗斯海,东到埃尔斯沃思地,约相当于南纬73°~85°、西经100°~150°之间。该区域内多山地,平均海拔800~2000米,太平洋沿岸有若干高峰超过3600米。冰被厚达640米。海岸多陆缘冰,很难靠近。 這裡是南極洲唯一未被任何國家聲索的地方。.

新!!: 1914年2月25日日食和玛丽·伯德地 · 查看更多 »

角直徑

角直徑是以角度做測量單位時,從一個特定的位置上觀察一個物體所得到的「視直徑」。視直徑只是被觀測的物體在垂直觀測者視線方向中心的平面上產生的透視投影的直徑。由於它是在觀測者的角度下按比例的縮影,因此與物體真實的直徑會有所不同。但對一個在遙遠距離上的盤狀天體,視直徑和實直徑是相同的。.

新!!: 1914年2月25日日食和角直徑 · 查看更多 »

角距離

角距離,也稱為角分離、視距離、或視分離,在數學(特別是幾何學和三角學)和自然科學(包括天文學、地質學等等),從不同於兩個點物體的位置(即第三點)觀察這兩個物體,由觀測者指向這兩個物體的直線之間所夾角度的大小。角距離(或分離)與角度本身是同義的,但意義卻是對兩個天體(對恆星,是當從地球觀測)之間線距離的建議(通常是很大或未知的)。.

新!!: 1914年2月25日日食和角距離 · 查看更多 »

毛德皇后地

毛德皇后地(英語:Queen Maud Land),南极洲大陆东部一区域,位于西經20度至東經45度之间,面积约为250万平方公里,挪威于1938年1月14日对其提出主权要求,但根据南极条约被冻结。挪威探险家阿蒙森以挪威王后毛德王后为其命名。 二战期间,德国对东经20度至西经10度的南极大陆提出领土要求,并曾入侵毛德皇后地,扣留了挪威在当地的研究人员。.

新!!: 1914年2月25日日食和毛德皇后地 · 查看更多 »

本影

本影指发光体(非点光源)所发出光线被非透明物体阻挡后,在屏幕(或其他物体)上所投射出来完全黑暗的区域。 此处发光体的光线完全被物体阻挡,而没有任何光线到达。 例如:月食的本影。.

新!!: 1914年2月25日日食和本影 · 查看更多 »

月球

没有描述。

新!!: 1914年2月25日日食和月球 · 查看更多 »

月球交點

月球交點是月球的軌道交點,它是月球軌道在天球上穿越過黃道(太陽在以恆星為背景的天球上移動的路徑)的位置。升交點是月球穿越黃道進入北方的點,降交點是穿越黃道進入南方的點。 食的發生只會在交點的附近: 當新月的時候經過交點附近會發生日食;而在滿月的時候經過交點附近會發生月食。一次食的發生,月球與交點的距離必須小於15°。 月球交點在黃道上的進動相較於月球的軌道是很快速的(稱為交點周期,章動周期是6793.5天或18.5996年,這不同於沙羅或是食的周期)。.

新!!: 1914年2月25日日食和月球交點 · 查看更多 »

月球軌道

月球軌道以27.323天完整的環繞地球一圈。地球和月球的質心在距離地心4,700公里處(地球赤道半徑的⅔),兩者各自圍繞著質心運轉。月球與地球中心的平均距離是385,000公里,大約是地球半徑的60倍。軌道的平均速度是1.023公里/秒,月球在恆星的背景之間大約每小時移動0.5°,這相當於月球的視直徑。月球的軌道不同於大部分行星的天然衛星,它是接近黃道平面,而非地球的赤道平面。月球軌道面相對於黃道平面的傾斜只有5.1°,自轉軸的傾角也只有1.5°。.

新!!: 1914年2月25日日食和月球軌道 · 查看更多 »

春分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為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公曆日期約略落於每年的3月21日前後(20日~22日)。太阳到达黄经0°(春分点)的日子,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秋同义。”《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新!!: 1914年2月25日日食和春分 · 查看更多 »

新西兰

新西兰(New Zealand),又譯--,又称奥特亚罗瓦(Aotearoa),是位于太平洋西南部的一个岛屿国家,首都为惠灵顿,但最大的城市为奥克兰都会区。新西兰主要由兩大島嶼组成,即北岛(Te Ika-a-Māui)和南岛(Te Waipounamu),两岛以庫克海峽分隔,首都惠灵顿即位于北岛末端处,除此之外还包含了一些其他小的岛屿。 新西兰与澳大利亚隔塔斯曼海相望,距離澳大利亚東海岸約1500公里,与南太平洋群岛的新喀里多尼亚、汤加和斐济相隔大约1000公里,所以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新西兰成为最后几个被人类聚居的地区之一,也因為人口都是以歐洲裔移民為主,是少數不位於歐洲的白人國家。野生生物由於長時間的與世隔離,新西兰发展出了与众不同且具有多样性的生態環境。由於陆地构造隆升(Tectonic uplift)及火山噴發,新西兰地形多變,南阿爾卑斯山脈縱貫南島中西部。新西兰風景優美,氣候宜人,旅遊勝地遍佈。在2014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公佈的人類發展指數報告中,新西兰排名全球第7位。.

新!!: 1914年2月25日日食和新西兰 · 查看更多 »

新月

新月、月缺,指月亮無光之月相,一種天文現象。月球在繞行地球的軌道上,介合於太陽和地球之間之時,就會呈現此月相;在此刻,月球背向太陽的黑暗面朝向地球,因此從地球上以肉眼看不見月球。夏曆以「朔」定義每月初一。.

新!!: 1914年2月25日日食和新月 · 查看更多 »

时区

时区是地球上的区域使用同一个时间定义。以前,人们通过观察太阳的位置(时角)决定时间,这就使得不同经度的地方的时间有所不同(地方时)。1863年,首次使用時區的概念。时区通过设立一个区域的标准时间部分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世界各個國家位於地球不同位置上,因此不同國家,特別是東西跨度大的國家日出、日落時間必定有所偏差。這些偏差就是所謂的時差。.

新!!: 1914年2月25日日食和时区 · 查看更多 »

智利

智利共和国(República de Chile)是位於南美洲的一个国家,西和南濒太平洋,北靠秘鲁,东邻玻利维亚和阿根廷。為南美洲國家聯盟的成員國,在南美洲與阿根廷及巴西並列為ABC強國。 由于地处美洲大陆的最南端,与南极洲隔海相望,智利人常称自己的国家为“天涯之国”。智利總共約有1,800萬人,種族以歐洲白人、混血族群居多,與另一國家阿根廷同樣,幾乎沒有非洲裔人口,其他則以本土原住民少數族群相對為多,整體公民組成素質極高,因而智利教育高度发达,其教育在发达国家普遍承认。智利在新闻自由、人类发展指数、民主发展等方面也获得了很高的排名,與南歐國家相媲美。社會相當於經濟已開發的北美洲和歐洲國家,而近來還有許多亞裔移民跨越太平洋移居。 智利拥有非常丰富的矿产资源、森林资源和渔业资源。智利是世界上铜矿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又是世界上产铜和出口铜最多的国家,享有“铜矿王国”之美誉。境内的阿塔卡马沙漠是世界旱极。此外,它还是世界上唯一生产硝石的国家。.

新!!: 1914年2月25日日食和智利 · 查看更多 »

1911年10月22日日食

1911年10月22日日食是一次日環食,發生於1911年10月22日(西半球的部分日偏食區域爲10月21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但距地球較遠,本影未能接觸地表,而使偽本影覆蓋的區域內看到月球的角直徑小於太陽,就形成日環食,同時在偽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形成日偏食。此次日環食經過了俄國、中國、法屬印度支那、美屬菲律賓、荷屬東印度、巴布亞領地、英屬西太平洋領地,日偏食則覆蓋了亚洲大部、澳大利亚及周邊部分地區。.

新!!: 1914年2月25日日食和1911年10月22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1913年9月30日日食

1913年9月30日日食是一次日偏食,發生於1913年9月30日(西半球大多爲9月29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由於月球偏北或偏南,本影及僞本影從地球以北或以南經過而未接觸地表,只有半影覆蓋了地球北端或南端部分區域,形成日偏食。此次日偏食月球偏南,出現在非洲東南部和南极洲的一部分。.

新!!: 1914年2月25日日食和1913年9月30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1914年8月21日日食

1914年8月21日日食是一次日全食,發生於1914年8月21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本影接觸地表而使該區域完全得不到陽光,就會形成日全食,同時在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遮擋部分陽光,形成日偏食。此次日全食經過了加拿大、格陵兰、挪威、瑞典、俄國、鄂圖曼帝國、波斯、英屬印度,日偏食則覆蓋了北美洲東北部、整個欧洲、亚洲中西部、非洲東北半部。.

新!!: 1914年2月25日日食和1914年8月21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1915年2月14日日食

1915年2月14日日食是一次日環食,發生於1915年2月14日(當天也是春節,西半球的部分日偏食區域爲2月13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但距地球較遠,本影未能接觸地表,而使偽本影覆蓋的區域內看到月球的角直徑小於太陽,就形成日環食,同時在偽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形成日偏食。此次日環食經過了澳大利亚、荷屬東印度、德屬新幾內亞、日本南洋廳,日偏食則覆蓋了馬來群島、澳大利亚及周邊部分地區。.

新!!: 1914年2月25日日食和1915年2月14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1914年2月24日日食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