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1907年香港

指数 1907年香港

没有描述。

40 关系: 南非同盟會大埔 (香港)大潭水塘孫中山孖剌西報布政司九廣鐵路干諾广州市廖仲恺伍廷芳彌敦德臣西報周馥兩廣總督皇仁書院理民府立法局納塔爾省美國盧吉行政局西关西江首席華人非官守議員香港香港大學香港上海滙豐銀行香港律師會香港總督香港房屋協會關祖堯英国提督李準 (清朝)梅含理民政事務專員清朝政府潮州市

南非

南非共和国(南非語:Republiek van Suid-Afrika),簡稱南非,是位於非洲南端的共和國。它西部毗鄰納米比亞(1005公里長邊界),北部接壤博茨瓦納(1969公里長邊界)和津巴布韋(230公里長邊界),在東北部則與莫桑比克(496公里長邊界)和斯威士蘭(438公里長邊界)相鄰。“國中之國”萊索托(1106公里長邊界)在南非境內形成一個內飛地。此外,南非是世界上唯一拥有三个首都的国家:行政首都(中央政府所在地)为茨瓦内,立法首都(國會所在地)为开普敦,而司法首都(最高法院所在地)則为布隆方丹。 南非是非洲種族最多元化的國家之一,歐洲移民、印度人和有色人的數量及比例都是非洲國家中最多的。多種族和種族鬥爭一直是南非歷史和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南非發展較其他非洲國家良好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該國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特别是金礦和鑽石。南非的經濟是非洲大陸上經濟規模最大、最發達的國家,並且擁有全非洲最現代化的基礎設施。 佔少數的白人與佔多數的黑人之間的種族衝突一直主宰了近代南非的歷史、政治等。自1990年以來,白人純粹基於自己的種族發展的法律在與黑人負責的種族隔離進行了漫長而有時激烈的鬥爭,之後1948年國民黨執政後,白人根據自己的種族發展建立了各種種族隔離制度。種族衝突和鬥爭在20世紀1948年到1990年代的種族隔離中達到了頂峰。然而,雖然大部分白人支持種族隔離制度,但仍然有20%的白人不支持種族隔離制度,而外來壓力是種族隔離最終結束的一個重要因素。從1990年起,種族隔離制度被廢除。 但是,政治制度的巨大變化是以相對和平地實現的,這是神奇的方式。南非是非洲少數幾個沒有發生政變的國家(以及其他發展中國家)之一。多方會談導致新南非政府實施和制定了具有堅實的人權保護的。 今天,南非經常被譽為“彩虹之国”,這是最初由南非開普敦的聖公會前任大主教德斯蒙德·杜圖的構思和後來被當時的南非總統納爾遜·曼德拉所推廣的一個術語,作為終止南非由種族隔離思想帶來的分離並對新發現文化多樣性的隱喻。稱南非為彩虹之國,寓意不同種族的人們生活在這個美麗的和平國度。南非是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核武器後自願摧毀核武器的國家。.

新!!: 1907年香港和南非 · 查看更多 »

同盟會

#重定向 中国同盟会.

新!!: 1907年香港和同盟會 · 查看更多 »

大埔 (香港)

大埔是香港新界東北部,面臨吐露港的一個地方,是香港十八區——大埔區的主要部分,大埔新市鎮座落其中。大埔位於吐露港西北面,距離沙田約11公里,粉嶺約8公里。大埔三面環山,分別為九龍坑山、北大刀屻、大刀屻、大帽山和草山。.

新!!: 1907年香港和大埔 (香港) · 查看更多 »

大潭水塘

大潭水塘(Tai Tam Reservoir)是香港南區一組水塘,位於港島東南部的大潭郊野公園之內,毗連畢拿山、渣甸山、紫羅蘭山及柏架山。大潭水塘包括大潭上水塘、大潭副水塘、大潭中水塘及大潭篤水塘,在1888年至1917年間分期落成,為港島食水的主要來源,統稱為大潭水塘群。 2009年,大潭水塘聯同薄扶林水塘、黃泥涌水塘、九龍水塘、城門水塘及香港仔水塘等5個建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水務設施,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水塘內21項列為法定古蹟的水務歷史建築群,連成大潭水務文物徑 ,水務署,2009年9月初版。.

新!!: 1907年香港和大潭水塘 · 查看更多 »

孫中山

孫中山(),名文,幼名帝象,譜名德明,字載之,號逸仙、日新。流亡日本時,曾化名中山樵,故通稱孫中山。生於大清帝國廣東省廣州府香山縣翠亨村,祖籍广东省东莞。清末民初醫師、政治家、革命家、哲学家,是中華民國奠基人,亦是中國國民黨之創黨人。1905年,在日本東京組成中國同盟會,被推為總理;確定「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政綱,提出三民主義學說。在日本東京由黑龍會領袖內田良平的号召下與華興會以及光復會等組織籌備成立中國同盟會,後於東京黑龍會總部組成中國同盟會,孫中山主張使用狀似日本軍旗「旭日旗」的「青天白日旗」,反對使用黃興所提出的井字旗作為革命旗幟,並在黑龍會等組織的支持下被推為總理。1911年12月29日,被十七省代表在南京推选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就职,建立中华民国臨时政府。1919年,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40年4月,國民政府明令尊稱孫中山先生為中華民國國父。中國共產黨尊其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 孫中山童年曾受太平天国的影响,就有革命思想。但到了青年時期,他依舊未有行動,28岁上書清朝重臣李鴻章,建言改革,卻遭遇李的冷落。日本命令將兵遣師,侵入中國。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中國國民黨前身)。1895年,兴中会发动乙未广州起义。原本,孫中山提倡以武裝革命推翻滿清統治以建立中華民國,但民國建立以後,他得不到北洋軍人的信任、支持,所以他又提倡武力推翻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於是遭受許多非議。他提出三民主義等政治綱領,影響中國政治至深,中国国民党尊其為唯一總理。 孙中山著有《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等。其著述在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孙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国父全集》.

新!!: 1907年香港和孫中山 · 查看更多 »

孖剌西報

Daily Press是香港早期的商业性英文報紙,1857年10月1日創刊,由赖登(George M.Ryden)创办,其中主编有赖登(George M.Ryden)、莫罗(Yorick J.Murrow)。最初報章頭版有中文名稱《每日雜報》,但約一年後這個名稱已從報章上消失不見。俗稱《孖剌報》、《孖剌西報》、《孖剌沙西報》, 它發行了約八十年。此报刊在政治上对英港政府基本上是持有批判的态度,而第一人主编既创办人赖登是美国人。第二年因为报纸针对怡和洋行的攻击性和批判性内容而以诽谤罪判决赖登六个月有期徒刑。「孖剌」(mā là)二字來自主編Yorick Jones Murrow莫罗的姓氏,莫罗粤语音译为“孖剌”,所以当时港人称该报为孖剌报。 报刊主要报道的内容是有关:航务,言论,中外新闻,行情物价等等。.

新!!: 1907年香港和孖剌西報 · 查看更多 »

布政司

布政司(Chief Secretary),舊稱輔政司(Colonial Secretary),是英聯邦國家和大英帝國殖民地內不少政府的一個重要官職,位次於總督,例子有香港布政司和新加坡布政司等。 最早的輔政司是总督的主要辅佐,职能类似专制君主制国家的宰相。在实施责任政府后,多数輔政司转为政府部长或厅长之一(较常见的是大致掌管相当于内政大臣的责任),但同时仍旧负责总督与政府之间的协调,在一些地方继续掌管政府大印(即相当于掌玺大臣的职能)。 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殖民地”概念逐渐淡出英联邦宪政结构,许多地方的“輔政司”(Colonial Secretary,“殖民地司”或「殖民地大臣」)改名为“布政司”(Chief Secretary,“领班大臣”)。例如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的輔政司于1959年改称“布政司”。 此后,随着众多前殖民地独立或废除君主制,“布政司”职位也纷纷被其他现代官职取代。另一個殖民地香港的布政司在1997年主权移交后改为“政務司司長”(Chief Secretary for Administration)。 布政司的譯名,源於中國古代承宣布政使司之簡稱,明初設置,為掌理一省民政的機構,主官為布政使。.

新!!: 1907年香港和布政司 · 查看更多 »

九廣鐵路

九廣鐵路(簡稱九鐵;Kowloon-Canton Railway,缩写KCR),是指1910年起連接香港九龍及廣東省廣州市的城際鐵路系統,也是連接九龍及廣州的第一條鐵路。當時分為兩部份,中國境內的路段稱作華段,香港境內的路段稱作英段(當時香港是英國殖民地),路軌等基建設施分兩地管理。鐵路始建於1906年,英段於1910年通車,華段則於1911年通車。來往兩地的直通車服務曾因二戰及後來中國大陸政權易手而停辦,來往兩地的長途客車(港穗直通車)於1979年才恢復行走。該路段後來由兩間不同公司營運,分別是廣深鐵路股份有限公司營運的廣深鐵路(原華段)及九廣鐵路公司營運的九廣東鐵(原英段)。 在香港,「九廣鐵路」在1990年代中期以前只代表「九廣鐵路──英段」,現在則指由九廣鐵路公司在1910年至2007年在香港營運的所有鐵路網,包括九廣東鐵、九廣西鐵、馬鞍山鐵路及九廣輕鐵。自2007年12月2日,兩鐵合併生效後,原九廣鐵路的列車服務已改由前身是地鐵公司的香港鐵路有限公司營運,為港鐵一部分。.

新!!: 1907年香港和九廣鐵路 · 查看更多 »

干諾

#重定向 阿瑟王子 (康诺特和斯特拉森公爵).

新!!: 1907年香港和干諾 · 查看更多 »

广州市

广州市(Canton,),简称穗或广,别称羊城,为广东省省会。广州于1921年正式设市,開創中國市政建制,現在是副省級市。廣州是国家中心城市、华南地区的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中心及交通枢纽,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联合作战指挥部所在地。2010年亞洲運動會在廣州舉行。 广州擁有2200年以上歷史,古代广州水网密布,水城历史悠久于威尼斯,河道在清代后由于城建变迁而逐渐泯没。为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国南方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对外通商口岸,也是全国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世界著名的港口城市之一。广州港是中国大陆第五大港口,世界第八大港口。由于经济水平发达、发展程度优秀,广州与北京、上海、深圳并称为中国内地四大一线城市。据联合国《2016年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报告》显示,广州人类发展指数蝉联中国大陆35个主要城市第一。 广州地处华南,广东省的东南部,珠江三角洲中北缘,西江、北江、东江三江汇合处,濒临南海,东连东莞市和惠州市博罗、龙门两县,西邻佛山市的三水、南海和顺德三区,北靠清远市的市区和佛冈县及韶关市的新丰县,南接中山市,毗邻香港、澳門特别行政区,地理位置优越,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被称为中国的「南大门」。.

新!!: 1907年香港和广州市 · 查看更多 »

廖仲恺

廖仲愷(),原名恩煦、又名夷白,字仲愷,以字行,籍贯广东省惠州府归善县鸭仔埗乡窑前村(今惠州市惠城区陈江街道幸福村),生於美國加州三藩市。中國國民黨革命元勳之一,國民黨改革派人物。當孫文於1923年1月和蘇聯發表聯合聲明後,廖仲愷被孫文派往莫斯科進行更進一步協商,同時蔣介石也被送去學習蘇聯政治和軍事制度。1925年被刺殺身亡。.

新!!: 1907年香港和廖仲恺 · 查看更多 »

伍廷芳

伍廷芳(),本名叙,字文爵,又名伍才,号秩庸,齋號、筆名觀渡廬,祖籍中國廣東新會,生於南洋的英屬馬六甲。清末民初外交家、法學家、书法家。他是首位取得外國律師資格的華人,也是香港首名華人大律師和首名華人立法局議員。後於中國從政,是近代有名的政治家,官至中華民國外交總長。.

新!!: 1907年香港和伍廷芳 · 查看更多 »

彌敦

彌敦爵士,GCMG(Sir Matthew Nathan,),英籍猶太裔軍人、殖民地官員和政治家。彌敦在1900年獲委任為黃金海岸總督,成為首位擔任大英帝國殖民地總督的猶太人。此後,他又歷任第13任香港總督和第13任昆士蘭總督,並曾在英國政府的其他部門供職。至於在香港總督任內,彌敦曾拓展區內交通,又對九龍和中西區加以發展,現今彌敦道即以他命名。.

新!!: 1907年香港和彌敦 · 查看更多 »

德臣西報

《德臣西報》(The China Mail),又名《中國郵報》、《德臣報》等,是香港的第二份報紙,也是香港發行時間最長、影響力最大的英文報紙。該報於1845年2月20日由英國資深出版商蕭德銳(Andrew Shortrede)創辦,並得到當時最大的鴉片商渣甸·勿地臣的支持;後於1974年停刊,前後發行了129年。該報的中文名稱乃得名於報紙的第二任主編德臣(Andrew Dixson),德臣富有辦報經驗。1905年,德臣西報有社評提出建立香港大學的建議。.

新!!: 1907年香港和德臣西報 · 查看更多 »

周馥

周馥可以指:.

新!!: 1907年香港和周馥 · 查看更多 »

兩廣總督

兩廣總督(v),始设于中國明朝时期,總管兩廣(即後世廣東,包括今海南省,和廣西兩省)的軍民政務,至清朝成为九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一,清朝正式官銜為總督兩廣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饟兼巡撫事。.

新!!: 1907年香港和兩廣總督 · 查看更多 »

皇仁書院

皇仁書院(Queen's College)是位於香港銅鑼灣高士威道的著名官立男子中學,為香港在殖民地時期最早成立的官立中學。前身是創立於1862年的中央書院(Government Central School,當時又稱大書院)及1889年的維多利亞書院(Victoria College),皇仁書院一名則於1894年開始沿用。.

新!!: 1907年香港和皇仁書院 · 查看更多 »

理民府

民府(District Office)是英國接收香港新界租借地後,最早設立的新界管治中心。.

新!!: 1907年香港和理民府 · 查看更多 »

立法局

立法局是英國屬地或英聯邦國家中的立法機構。在兩院制建制下,立法局通常指上議院。;.

新!!: 1907年香港和立法局 · 查看更多 »

納塔爾省

納塔爾省 (Natal)是南非聯邦和1994年以前南非共和國四個省之一。此後改稱為夸祖魯-納塔爾省。首府彼得馬里茨堡。.

新!!: 1907年香港和納塔爾省 · 查看更多 »

美國

#重定向 美国.

新!!: 1907年香港和美國 · 查看更多 »

盧吉

一代盧吉男爵,GCMG,CB,DSO,PC(Frederick John Dealtry Lugard, 1st Baron Lugard,),又譯盧嘉、盧迦或盧吉士,有時誤譯為「盧押」,原任英軍的旅長,是英國派駐香港的第十四任總督(1907年7月-1912年3月)。.

新!!: 1907年香港和盧吉 · 查看更多 »

行政局

行政局或行政会议(Executive Council)為国家或地區的最高行政機構,負責為最高統治者提供意見。與內閣相似,但在部分国家和地区同时有內閣和行政会议的建制,前者是非正式但实际的决策机构,后者仅为象征性或仪式上的决策机构,确认内阁的决策并赋予其法律效应。英聯邦國家和地區特別普遍,在這些地方行政会议的地位類似英國樞密院。 作为实质最高决策机构的有:.

新!!: 1907年香港和行政局 · 查看更多 »

西关

西關是广东省广州市的一個傳統區劃,可視之等同於荔灣區,範圍大致為:北到西村,東至人民路,西、南瀕珠江邊,是明、清時期對廣州城西門外一帶的統稱,該名沿用至今。.

新!!: 1907年香港和西关 · 查看更多 »

西江

西江位于中国华南地区,是珠江的主干流,发源于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马雄山东麓,在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思贤滘与北江相汇后注入珠江三角洲,主流最后经珠海市磨刀门注入南海。从源头至思贤滘,干流全长2075千米,平均比降0.58‰,流域面积35.31万平方千米。流域涉及中国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和湖南5省(区)以及越南东北部部分地区。.

新!!: 1907年香港和西江 · 查看更多 »

首席華人非官守議員

首席華人非官守議員(Senior Chinese Unofficial Member)是指香港於英國殖民地時代,行政局或立法局內資歷最長及地位最高的華人非官守議員(即「行政局首席華人非官守議員」或「立法局首席華人非官守議員」)。被委任為首席華人非官守議員的人士,一般都是香港的華人僑領,並代表華人社區的聲音。由於當時的華人議員都會被稱為「華人代表」,因此首席華人非官守議員亦會被稱為「首席華人代表」。.

新!!: 1907年香港和首席華人非官守議員 · 查看更多 »

香港

香港(簡稱港,雅稱香江;Hong Kong,縮寫作 HK、HK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位於南海北岸、珠江口東側,北接廣東省深圳市,西面與鄰近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全境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組成,其中香港島北為最發達地區;地理環境上則由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個島嶼構成「島嶼」以超過500平方米面积為標準,根據地政總署測繪處:,人口約741萬人(2017年底)。 1842年,大清國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永久割讓香港島;後再簽訂《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分別割讓九龍和租借新界,這些由英國統治的地區構成現今香港的治理範圍。二戰期間,香港曾被日本佔領約三年零八個月。1997年7月1日,香港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國,並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僅有國防、外交事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香港開埠前,未計九龍和新界,香港島已經是一個有數千人口的小島。英國人看中維多利亞港是一個水深港闊、四季不結冰,而且不在地震帶的天然良港。1842年,大清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後,分階段割讓和租借香港土地予英國,英國人開始統治及發展香港,使香港從一個荒蕪、地瘠山多且天然資源缺乏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一個轉口港,成為歐洲各國商船向中國進行鴉片及其他商品貿易的樞紐,而且不受清朝末年的亂局影響。同時,孫中山在香港先後成立興中會和同盟會,為後來推翻大清打下基礎。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攻佔香港,佔領持續三年零八個月。1945年,日本投降,香港重光,英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基於殖民地身份和地理環境下,又一次避免受到中國長期戰亂影響;太平天國、軍閥割據、國共內戰、阶级鬥争、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中國難民逃港。香港在1970年代经济起飞,逐步發展成亞太地區之國際大都會及國際金融中心,獲譽為亞洲四小龍和紐倫港之一。根據《中英聯合聲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從1997年7月1日起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香港基本法》說明香港不實行社會主義,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除國防和外交由中國中央政府管理,香港實行高度自治,香港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終審權以及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然而,近年香港人對特區政府及中國政府的信任度每況愈下,其高壓權威亦令「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及「一國兩制」遭到部份人士質疑。 香港是全球具有重要地位、以工商業為主的現代化國際金融、服務業及航運中心,連續24年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並以優良治安、廉潔社會、簡單稅制和健全的普通法制度而聞名於世,香港廉政公署,2016年12月1日,香港政府新聞網,2017年2月16日,因此有「東方之珠」的美譽。「亞洲國際都會」則為官方定位的香港品牌。香港同時為全球其中一個最安全、經濟最發達、生活水平最高、競爭力最高、最適宜居住Gulliver.

新!!: 1907年香港和香港 · 查看更多 »

香港大學

香港大學,簡稱港大(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縮寫:HKU),是香港一所公立研究型大學,大學本部位於香港島的薄扶林。香港大學成立於1911年,並於1912年3月11日正式辦學,是香港最早建立的高等教育機構。成立之初,更是大英帝國在東亞成立的唯一一間大學。 香港大學創立於殖民地時期的香港,其溯源是1887年成立的華人西醫書院,該校後來併入香港大學並成為香港大學醫學院,與文學院及工程學院一同被認為是香港大學的創校學院。香港大學在日佔時期遭受嚴重破壞,太平洋戰爭結束後,香港大學於1948年恢復運作,其後多所學院及學術部門相繼成立。港大創校以來一直採用英文教學,香港大學現在共有十所學術學院,香港大學作為跨學術領域的綜合大學,其以法律學、政治學、教育學、工程學、會計學、生命科學及醫學見長。港大醫學院是全球第一個成功鑑定及上報冠狀病毒(非典型肺炎病原體)的研究單位。香港大學自創校以來一直為香港社會培養出各界的著名人士,香港大學的排名在香港高等院校中長期名列前茅,亦曾持續位於《QS》及《泰晤士》綜合排名的亞洲三甲之列。港大牙醫學院於2016年及2017年全球排名第一,而港大教育學院於2017年為亞洲第一。.

新!!: 1907年香港和香港大學 · 查看更多 »

香港上海滙豐銀行

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有限公司(The 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 Limited,簡稱HSBC、滙豐)為滙豐控股有限公司的全資附屬公司,屬於滙豐集團的創立成員以及在亞太地區的旗艦銀行,也是香港最大的註冊银行,以及港幣的三間發鈔銀行之一(另外兩家是渣打銀行(香港)和中國銀行(香港)),總部位於中環皇后大道中1號香港滙豐總行大厦,現時香港上海滙豐銀行及各附屬公司主要在亞太地區設立約700間分行及辦事處。 截至2017年12月31日,2017年營業收益總額2552.33億港元,稅前利潤增加13%至1,156.19億港元(2016年為1,027.07億港元)股東應佔利潤增加13%至885.3億港元(2016年為786.46億港元)資產總值上升5%至79,430億港元(2016年12月31日為75,490億港元)負債71903.60億港元(2016年12月31日為68698.16億港元)股東權益總額6964.8億港元(2016年12月31日為6280.06億港元).

新!!: 1907年香港和香港上海滙豐銀行 · 查看更多 »

香港律師會

香港律師會(The Law Society of Hong Kong)是香港一間有限公司形式經營的專業團體,該社團在1907年前已經存在。會員都是香港事務律師。其成立目的是為了爭取會員的社會地位和利益。依香港法例指定,所有香港事務律師必須是此會的成員。據官方網站指,截至2013年12月31日擁有執業證書的事務律師共有7483人。現任會長為彭韻僖。.

新!!: 1907年香港和香港律師會 · 查看更多 »

香港總督

香港總督(簡稱港督,民間俗稱“督爺”,尊稱督憲或督憲閣下),前身職位是香港行政官(共有3任),是香港殖民地時期(1841-1997),由英國派駐香港的英国君主代表,共歷28任。 早期港督都是由英國殖民地部(後稱「外交及聯邦事務部」)的官員出任,1971年以後港督大多是外交官出身,麥理浩勳爵是第一位;而最後一任港督彭定康則是國會議員出身,曾任保守黨主席。 香港在英治時期共28位總督中,除第1至2、3至4任以外,其餘每個正任總督的交接時間皆不是完美交接,而是中間隔著一至兩位署理總督。署理總督早期則由香港副總督暫代,該職位是由香港駐軍司令擔任;1870年代香港戰略地位減退,故此於1870年至1902年該職位為非常設職位,1902年後香港副總督的職位正式被撤銷。自此,署理總督多由輔政司(1976年改名為布政司)擔任。.

新!!: 1907年香港和香港總督 · 查看更多 »

香港房屋協會

香港房屋協會(簡稱房協,Hong Kong Housing Society),香港房屋協會(房協)成立於1948年,是一個獨立的非政府及非牟利機構,並於1951年成為法定機構。根據《稅務條例》第88條獲豁免繳納香港稅項。是香港三個提供資助房屋的機構之一,另外兩個分別是香港房屋委員會及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 房協的總部設於香港銅鑼灣告士打道280號世界貿易中心29樓。房協在部分屋邨和屋苑設有出租商舖,內部樓面面積合共約十萬平方米及9300個泊車位,截至2017年3月底,房協2017年財政年度總收入80.91億港元,盈餘32.03億港元,淨值385億港元。.

新!!: 1907年香港和香港房屋協會 · 查看更多 »

關祖堯

堯爵士(Sir Cho-Yiu Kwan,),香港律師及政治家,關祖堯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1948年參與創立香港房屋協會,後任香港中文大學籌備委員會主席及首任校董會主席;另外在五、六、七十年代先後任市政局、立法局及行政局非官守議員,晚年又任行政局首席華人非官守議員,惟於1971年12月7日早上在行政局舉行會議期間心臟病病發猝死,終年64歲。.

新!!: 1907年香港和關祖堯 · 查看更多 »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新!!: 1907年香港和英国 · 查看更多 »

提督

提督,俗稱「軍門」。中國歷史上的武官差遣,為從一品官,就品级而言,受总督或巡抚节制。總督與巡撫掌軍政,總兵官與提督則掌軍令;一個是行政統治行為,一個則是統帥權力,沒有一定的上下階級規定,比如九門提督和直隸總督。 明代提督并非正式官职,而是委派的差遣使职,除了东厂提督以外,通常以文官担任,个别情况下,军人也曾担任过提督,如李如松。清代提督演变为正式的武官官职,从一品。清代在各地共設置12名陸路提督,3名水師提督(福建水師、廣東水師及江南水師提督)。 漢字文化圈古時常以「提督」或「水師提督」稱海軍將領,日本宰相伊藤博文曾經立碑紀念黑船來航的美國海軍將領伯理:「北美合眾國水師提督伯理上陸紀念碑」。20世紀時,仍以「提督」一詞來稱呼海軍將領的,有韓語詞「제독」和越南語詞「Đề đốc」。前者通常指「海軍將領」,但今日較少使用。後者在越戰時期的越南共和國海軍(南越海軍)中為「海軍少將」的正式軍階名稱。.

新!!: 1907年香港和提督 · 查看更多 »

李準 (清朝)

李--(),四川省邻水县太安鄉太安里柑子舖李家壩人(今柑子乡活水沟桅子湾人)。 原名繼武,派名新業,亦名木,字直繩,又字志萊,號恒齋、默齋,別號任庵、平叔。同治十年(1871年)二月初六日子时生。是百年來維護南海諸島主權最力的海軍高級將領。 李--出生于官宦世家,其父李徵庸(人称李铁船)是光绪三年(1877年)丁丑科進士,官至钦差督办四川矿务商务大臣,头品顶戴,三品卿衔。李--17岁时前往父亲在广东的任所,但两次应试均不第。1895年,其父捐其为监生、同知衔候补道员。 1895年冬,李--奉张之洞委派,前往湖北赈捐,受其赏识,被保以知府补用。1898年,实任广东钱局提调,次年兼任海防善后局提调和广东省厘金局总办。1902年,李--为两广总督岑春煊赏识,由文入武,任广东巡防营统领,兼巡各江水师,镇压洪全福起事,捕获巨盗林瓜泗。因此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被授予南澳镇总兵一职,赏头品顶戴和“果勇巴图鲁”称号。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四月十五日,光緒皇帝及慈禧太后召见李--,升任广东水师提督。 李在广东水师提督任内,先后率舰巡查东沙群岛和西沙群岛,再次宣示了中国对该两处群岛的主权,为纪念他的功绩,今日南沙群岛内尚命名有李準滩。 李由于长期率部在广东镇压革命党起事,深为革命党所恨,数次遭到刺杀,先后两次重伤。1911年,革命党发动黄花岗起义,李--率部镇压之,但旋即遭到两广总督张鸣岐猜忌,遂转而靠近革命党,与胡汉民秘密联络。辛亥革命爆发后,李--率部响应,迎接胡汉民前往广州就任都督。 1912年,李--应袁世凯邀请,前往北京出任高等军事顾问,後由段祺瑞政府封直威将军。二次革命后,李被任命为广东宣慰使,前往调停广东局势,1916年去职,其后隐居天津,以研习书法、撰写剧本度日。晚年成为书法名家,曾为《大公报》题写报名。民國二十五年十一月初九日(1936年11月22日) 病逝于天津。 李--所著《广东水师国防要塞图说》,至今仍是中国政府用以证明其对东沙、西沙等海岛主权的重要文献。.

新!!: 1907年香港和李準 (清朝) · 查看更多 »

梅含理

梅含理爵士,GCMG(Sir Francis Henry May,,出生於獨立前的愛爾蘭都柏林),為第15任香港總督,並曾擔任斐濟群島總督、前香港警察隊長、香港政府輔政司。.

新!!: 1907年香港和梅含理 · 查看更多 »

民政事務專員

民政事務專員(District Officer)在香港地區的層面上,是各區民政事務處的主管,及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代表;直接監督地方行政計劃在區內的運作;負責落實及統籌地區計劃的實施,確保當局適當地跟進區議會所作出的建議,及促進區內居民參與地區事務;與社區的各階層人士保持密切的聯絡,並且向政府反映他們所關注的事務及問題;確保透過部門之間的磋商及合作迅速解決地區問題;作為區議會及部門之間的橋樑。當工會、業主立案法團與居民之間有爭議時,擔當調停的角色;及在緊急的情況下,協調救援服務 。.

新!!: 1907年香港和民政事務專員 · 查看更多 »

清朝政府

清朝政府,或称清政府、清廷,是指大清的治權機構,始于后金政权,長達296年,至1912年宣统帝退位後终结。 清朝政府的行政架构始设于后金皇太极时期,天聪五年(1631年),设六部(暗部、道部、醫部、鬼部、兵部、咒部)。天聪十年(1636年)设立都察院。崇德二年(1637年)设立議政王大臣會議,这是后金时期和清初重要的决策机构。 順治元年 (1644年) 清军入关后,又增设多个行政机构。顺治十五年(1658年)又仿照明朝内阁制度设立内阁,由大学士、协办大学士、学士、侍读学士等组成,负责起草、传达诏令,进呈题疏,代批拟旨等。清朝的内阁名义上居中央辅政机构之首,但没有明朝中后期内阁那样的实权,内阁的最高长官大学士,虽然品极位崇,实际上只是皇帝的私人秘书,为皇帝缮写文书和谕旨而已。康熙十六年(1677年),在内阁外另设立南书房,使之成为决策中心。雍正十年(1732年),正式定名的办理军机事务处(简称军机处)成为清中后期为皇帝服务的国家决策中心。至此,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 晚清时期,国内外环境剧变。光緒二十六年 (1900年) 庚子事变后,清朝政府开始推行新政。光緒三十二年 (1906年) 9月,政府下诏订定新中央官制,改六部为十一部。宣统三年(1911年),成立责任内阁。末帝溥仪在1912年2月12日退位后,在北京紫禁城中依然保持着一个“逊清皇室小朝廷”,直至民國十三年 (1924年) 11月5日被迫出宫结束。 .

新!!: 1907年香港和清朝政府 · 查看更多 »

潮州市

潮州市(官方音译:Chaozhou,拉丁化:Chauchowfu/Teochew,廣東拼音:Chiuchow)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广东省东部,与福建省比邻,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海滨邹鲁、岭海名邦之美誉。是中国十大宜居中小城市之一,同时还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瓷都等称号。潮州市下辖2个市辖区(湘桥区、潮安区)、1个县(饶平县)及1个县级管理区(枫溪区),共设9个街道办事处、41个镇、891个村民委员会、120个居民委员会。枫溪区由枫溪镇、潮州火车站区,以及由湘桥区凤新街道分出的池湖、蔡陇两个管理区组成,辖5个社区、26个村。历史上是粤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潮州市文物古迹众多,截止至2010年全市现有文物古迹72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11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5处,是广东文物古蹟荟萃之地。潮州位于韩江中下游,是广东省东部沿海的港口城市。东与福建省的诏安县、平和县交界,西与广东省揭阳市的揭东区接壤,北连梅州市的丰顺县、大埔县,南临南海并通汕头市。 潮州是海峡西岸经济区成员城市之一,对外开放旅游城市,闽、粤、赣边韩江流域的商品集散地。全市地势北高南低,山地、丘陵占全市总面积的65%,主要分布在饶平县和潮安区北部。全市总面积3679平方公里,2014年末户籍人口为268.8万人。 潮州市是是潮州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同时是粤东地区文化中心。历史上相继为郡、州、路、府治所。也曾是及海外贸易的始发地。享有”南国邦郡“、“文化橱窗”、”华侨之乡“、“潮州菜之乡”、“中国不锈钢制品之乡”、“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等美誉。.

新!!: 1907年香港和潮州市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