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17世紀香港

指数 17世紀香港

没有描述。

71 关系: 劉香城門谷县令台灣參將坪輋大埔頭大嶼山大圍大澳天后廟客家人官富場寶安縣屯門屯門軍鎮中华书局中國东莞市世纪九龍广州市广东省会试佛堂門周王二公書院元朗元朗舊墟大王廟珠江福建瑞金市營盤 (香港)瀝源莆田市荷兰荃灣蠔涌西安市西貢馬頭涌香港香港大事記香港島香港歷史年表貢生龍巖知縣、知州列表龍躍頭錦田鄧文蔚鄭成功...英国陳拱陶學修李可成李德華東印度公司水頭村江西省沙頭角洪聖廟清朝清朝政府澳門惠州市海里浙江省新安新界16世紀香港18世紀香港 扩展索引 (21 更多) »

劉香

#重定向 劉香 (明朝).

新!!: 17世紀香港和劉香 · 查看更多 »

城門谷

城門谷(Shing Mun Valley),簡稱城門(Shing Mun),是香港一個谷地,位於新界荃灣區大窩口東北部,上葵涌之西北,大帽山與針山之間,其大部份地區現時屬於城門郊野公園的範圍。 城門谷是城門水塘的所在地,也是沙田城門河的源頭。城門谷南部的針山,被連接荃灣和沙田的城門隧道貫穿。 城門谷也是一個具有軍事價值的地點。早於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元將劉深襲淺灣(今荃灣),當時鄉民已於城門谷興建石城抵抗。至南明年間,將領李萬榮亦於城門谷建城抗清。到近代的香港保衛戰,其主要防線醉酒灣防線的主要防守據點暨總指揮部,便是位於城門谷的城門碉堡。 至於城門谷南部,則已成為荃灣新市鎮的範圍,包括和宜合、梨木樹及石圍角等地。.

新!!: 17世紀香港和城門谷 · 查看更多 »

县令

縣令,尊稱縣太爺、縣大老爺,雅稱為百里侯、邑侯、邑宰。是中國古代縣級行政區劃的最高官員名稱,掌握所管轄區域的行政、司法、審判、稅務、兵役等大權。县令下设县丞、主簿、縣尉、典史等。.

新!!: 17世紀香港和县令 · 查看更多 »

台灣

#重定向 臺灣.

新!!: 17世紀香港和台灣 · 查看更多 »

參將

參將或稱參戎,為15世紀中國明朝首設的官制名稱,分守一路的長官,或位主將城內協守的次官位,階約為今高級將官,為職事官(差遣官)並非寄祿官無一定品秩。軍階為總兵官、副將、參將、游擊將軍、佐擊將軍、坐營、號頭、中軍、千總及把總。 17世紀,清朝統治中國後,沿襲其官制,一般為綠營武官。 在清朝,該官品為正三品,位於總兵或副總兵之下,都司與游擊之上。該官統兵官,位階次於副將一級。服從於總兵,有时亦可以担任抚标(巡抚直辖的绿营兵)的中军,亦由兵部主管。 清朝綠營,軍階由高至低分別為提督、總兵、副將、參將、游擊、都司、守備、千總及把總。.

新!!: 17世紀香港和參將 · 查看更多 »

坪輋

坪輋(Ping Che)(客家話讀音:Phiàng-Chhià)是香港的一個地方,位於新界北區粉嶺東北一帶,打鼓嶺以南、軍地以北的位置。 坪輋在昔日是輋族的居住地之一,當中的「輋」是指地方較平坦,因此稱為坪輋。現時有18個有機農場,而該處禾徑山村的風水林,有多棵大樟樹,其中兩棵被行山人士譽為禾徑山神木,據稱樹齡達四百年。.

新!!: 17世紀香港和坪輋 · 查看更多 »

大埔頭

大埔頭村敬羅家塾 大埔頭,又名大埔頭鄉,是香港新界大埔區的村落,亦為附近一帶的泛稱,位處於現今太和邨和大埔舊墟以北一帶的平地上,即大埔太和市西北,大埔舊墟以西,石鼓壟以北、林村河、大埔公路和九廣鐵路(港鐵東鐵綫)旁邊。從前的農地已經隨着新市鎮的發展而興建了高樓。 大埔頭鄉分為兩村,近林村河有圍牆的,舊稱大埔頭圍,即現時的大埔頭水圍或大埔頭老圍,而靠近山邊的,則叫大埔頭村,兩村都是新界五大氏族鄧氏的聚居地。.

新!!: 17世紀香港和大埔頭 · 查看更多 »

大嶼山

大嶼山(Lantau Island,亦作Lantao Island),位於香港西南面,為香港最大島嶼,面積達147.16平方公里;比較香港第二大的島嶼香港島的面積大上近一倍。在香港行政區劃上,大嶼山大部分土地屬於離島區,而大嶼山海域亦成為通往澳門、珠海和中山之主要航道,惟大嶼山東北部青洲仔半島一帶,包括陰澳、竹篙灣及汲水門等,則屬於荃灣區。 大嶼山過去由於交通不便、遠離香港市區(當時對外交通完全依靠渡輪和街渡),不少土地均未開發,人煙稀少。隨着香港國際機場搬遷至此、青馬大橋(包括港鐵東涌綫及機場快綫)及汲水門大橋等相繼落成,將大嶼山與香港市區連接。北大嶼山新市鎮的開發、香港迪士尼樂園的啟用及未來港珠澳大橋的落成,促進大嶼山的都市化發展。 截至2018年,大嶼山仍有不少舊式鄉村存在。同年3月,大嶼山大浪村當中的居民接受專欄訪問,指出大浪村為客家村落,目前只有大概十五戶人居住,而當中亦有私房菜形式的餐廳。.

新!!: 17世紀香港和大嶼山 · 查看更多 »

大圍

大圍(Tai Wai)屬於香港新界東的社區。從前大圍只限於對大圍村(Tai Wai Village)及附近數條街的稱呼;現在已包括更廣的地區,獅子山隧道公路以西的獅子山和針山之間的整個--都統稱為大圍。現時大圍主要為住宅區,發展相當完善,區內有多個屋苑商場,為住戶提供日常生活所需。此外,區內有火化场和宝福山,使居民更加方便思念先人。 大圍村位於大圍站附近城門河邊,在積福街及積富街交界處,是沙田區歷史最悠久及規模最大的圍村,始建於明朝萬曆二年(1574年)。大圍村有一道拱門,圍牆是用灰磚砌成,堅固耐用。此拱門亦有四百餘年的歷史,拱門上寫著「積存圍」(Chik Chuen Wai)三字,兩旁有副對聯,寫著「積善必降祥,心願萬家同積善」及「存仁必獲報,遠其百姓共存亡」,圍底的侯王宮更是沙田區香火鼎盛的廟宇之一。 1980年代初開始的新市鎮規劃(美林邨於1981年落成)將大圍的發展集中於谷地兩邊。車站北面的市中心摻雜着2至3層高的村屋、5至6層高的唐樓、以及近20年來興建的十多二十層高的住宅;再外圍就是多個大型公共屋邨,包括北面的美林邨、美田邨和南面的新翠邨、隆亨邨、新田圍邨及顯徑邨,公共屋邨之間建了另一些私人屋苑,鐵路上蓋最近又豎立了十數棟達四五十層高的屏風樓——名城。.

新!!: 17世紀香港和大圍 · 查看更多 »

大澳

大澳(Tai O)位於香港新界大嶼山西部,是香港現存最著名的一條漁村,村落部分位處大澳島上。 大澳一條水道向西、北岔開,大澳島正位處分岔口之上。大澳地形獨特,大部分位處河岸,靠兩道步行橋將兩岸連接。大澳面向南中國海的西和北面是港珠澳大橋的跨境高速公路及海底隧道,而大澳東北面不遠處是香港國際機場。.

新!!: 17世紀香港和大澳 · 查看更多 »

天后廟

#重定向 媽祖廟.

新!!: 17世紀香港和天后廟 · 查看更多 »

客家人

#重定向 客家民系.

新!!: 17世紀香港和客家人 · 查看更多 »

官富場

官富場是中國北宋政府在現今香港九龍東部一帶所設的官方鹽場,也是觀塘區之名的起源。 北宋初年,當時政府在現時的九龍灣西北及西南沿岸,即尖沙咀與茶果嶺之間一帶,設立了一個名為「官富場」的官方鹽場,範圍覆蓋今日的觀塘區、九龍城區及油尖旺區,並派造鹽官並駐兵。當時該處屬於廣州府東莞縣,該鹽場也曾成為縣內四大鹽場之一。然而於隆興元年 (1163年),由於「官富場」的產鹽量未如理想,曾一度廢置並併入另一個官方鹽場「疊福場」(位於今沙頭角東北、大鵬灣西南)。後來因「官富場」產鹽量回升,於是再度恢復設置。南宋末年,皇帝宋端宗趙昰和宋帝昺趙昺被元朝軍隊逼迫逃到香港,據說曾在「官富場」內的土瓜灣一塊大石頭上休息,後人稱該處為宋王臺。 元朝時期,「官富場」被改為「官富巡司」,於明朝時則被改為「官富巡檢司」,設有巡檢及司吏各一,並駐弓兵50名,以打擊販賣私鹽。清朝康熙元年(1662年),清朝政府為了防止沿海居民接濟位於台灣的鄭成功軍隊,因此實行遷界令,逼使沿海居民向內地遷界50里,鹽場亦因而被廢置。雖然遷界令於康熙八年 (1669年)取消,但由於新遷來的居民不諳曬鹽,鹽場無法恢復昔日的規模,其後最終也被廢置。.

新!!: 17世紀香港和官富場 · 查看更多 »

寶安縣

寶安縣,為中國舊縣名。东晋时设置,唐朝废。明朝时,以故地置新安縣,屬廣東省廣州府。民国初年,复称宝安县,後屬惠陽專區管轄。历史上,宝安县和新安县轄地包括現在的香港全境、深圳大部分領土等。故此,香港原居民及深圳原居民均將籍貫列作「廣東寶安」或者「寶安」。.

新!!: 17世紀香港和寶安縣 · 查看更多 »

屯門

屯門(Tuen Mun),舊稱青山,位於香港新界西部,是香港十八區之一的屯門區的主要區域,屯門新市鎮座落其中。「屯門」或「屯門市」的範圍通常指包括北至兆康苑、富泰邨,西至蝴蝶灣,東至三聖邨的區域;屯門新市鎮所有公共房屋及主要社區設施均位於這個範圍。不過如果根據香港政府「分區計劃大綱圖」,屯門的範圍包括西至踏石角,東至黃金海岸一帶。.

新!!: 17世紀香港和屯門 · 查看更多 »

屯門軍鎮

屯門軍鎮是唐朝政府於現時香港西部及深圳西部一帶所設的軍港《城市論壇》二〇一四年五月十八日論題: 沙中發現宋古蹟 發展保育兩得益?,也是屯門的名稱由來。.

新!!: 17世紀香港和屯門軍鎮 · 查看更多 »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是一間整理出版中国古籍的专业出版社,也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出版社之一。於1912年1月1日成立,1949年8月後,分成三個部分:中國大陸、香港、臺灣,而中国大陆的中华书局又分成三个部分:北京中华书局、上海辞书出版社和上海中华印刷有限公司(即原中华书局印刷所)。.

新!!: 17世紀香港和中华书局 · 查看更多 »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新!!: 17世紀香港和中國 · 查看更多 »

东莞市

东莞,簡稱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下辖地级市,西临珠江口,与广州市、深圳市、惠州市接壤。东莞为“广东四小虎”之一,为珠江三角洲重要的商業、高科技產業、服務業、旅遊業、工業化城市,更是国际加工业的重要一员,有“世界工厂”之名稱。 外省人构成东莞城市人口的一半,其中港澳居民约120万人。.

新!!: 17世紀香港和东莞市 · 查看更多 »

世纪

一个世纪是一百年,通常是指连续的一百年。当用来计算日子时,世纪通常从可以被100整除的年代或此后一年开始,例如2000年或2001年。这种奇数的纪年法来自于耶稣纪元后,其中的1年通常表示“吾主之年”(year of our lord),因此一世纪从公元1年到公元100年,而二十世纪则从公元1901年到公元2000年,因此2001年是二十一世纪的第一年。.

新!!: 17世紀香港和世纪 · 查看更多 »

九龍

九龍(Kowloon),與香港島及新界同為香港三大地域之一。九龍位於香港境內的地理中心,與南面的香港島隔維多利亞港相望。香港十八區中的五區屬於九龍,分別是油尖旺區、深水埗區、九龍城區、黃大仙區、觀塘區。九龍東、南和西面則被維多利亞港包圍,三面環海,因此地理上九龍亦稱為九龍半島。 1937年,九龍群山以南成為「新九龍」,但一般香港市民在生活中都不會刻意區分,統一稱為九龍;1968年5月起,兩者並與香港島一起重新分為十區。歷年來的填海工程,使九龍的面積不斷擴展,但仍是香港城市規劃之三大主要部份中最小的,截至2010年,九龍的面積約47平方公里,2011年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全港約有30%人口居於九龍。.

新!!: 17世紀香港和九龍 · 查看更多 »

广州市

广州市(Canton,),简称穗或广,别称羊城,为广东省省会。广州于1921年正式设市,開創中國市政建制,現在是副省級市。廣州是国家中心城市、华南地区的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中心及交通枢纽,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联合作战指挥部所在地。2010年亞洲運動會在廣州舉行。 广州擁有2200年以上歷史,古代广州水网密布,水城历史悠久于威尼斯,河道在清代后由于城建变迁而逐渐泯没。为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国南方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对外通商口岸,也是全国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世界著名的港口城市之一。广州港是中国大陆第五大港口,世界第八大港口。由于经济水平发达、发展程度优秀,广州与北京、上海、深圳并称为中国内地四大一线城市。据联合国《2016年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报告》显示,广州人类发展指数蝉联中国大陆35个主要城市第一。 广州地处华南,广东省的东南部,珠江三角洲中北缘,西江、北江、东江三江汇合处,濒临南海,东连东莞市和惠州市博罗、龙门两县,西邻佛山市的三水、南海和顺德三区,北靠清远市的市区和佛冈县及韶关市的新丰县,南接中山市,毗邻香港、澳門特别行政区,地理位置优越,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被称为中国的「南大门」。.

新!!: 17世紀香港和广州市 · 查看更多 »

广东省

廣東省,簡稱粵,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南端沿海的一個省份,省會廣州。廣東省位於南嶺以南,南海之濱,與香港、澳門、福建、廣西、湖南、江西接壤,與海南隔瓊州海峽相望。廣東省總面積約爲598,800平方公里,海洋及陸地面積分别爲419,000平方公里和179,800平方公里。 廣東是中國的人口大省,2015年該省人口約1.1億人,高居全國第一位,其人口密度爲每平方公里584人。該省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是大量外來人口的移居地,使其擁有相對多樣的族群面貌,廣東的漢族居民,主要可分爲廣府、客家、閩南三大民系,此外還有不同的少數民族,其中人數最多的爲壯族。 該地區與廣西和海南同屬於嶺南文化圈,其語言、傳統風俗等方面都有著自身的獨特性。廣東人以其經商傳統著名全国,歷史上的「粵商」就是指在廣東一帶行商的人(廣肇帮,在海外又稱廣東幫,海外所講的廣東帮不包括潮州幫和客家幫),與徽商、浙商、晉商、蘇商一同合稱爲歷史上的“五大商幫”。作爲廣東省會的廣州有「千年商都」之稱,自漢代開始番禺城(廣州市古名)便是中國的重要商業都市,以清代的廣州十三行(廣東十三行)最爲著名。 廣東省2016年估計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爲73,290元人民幣,在全國省級行政區中位列第八,而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則位列全國第一、世界第五。珠江三角洲地區是世界上大都會區和大都市之一。深圳、廣州、珠海、佛山、中山和東莞,這六個城市是廣東最富裕的地區;2015年,六個城市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可依國際匯率兌換為19,650美元。廣東省的水資源豐富,其水產品生產以近海養殖和海洋捕撈為主。位處珠江沿岸一帶的珠江三角洲被稱作南中國的「魚米之鄉」,是中國第二大水產品出產省份和第三大海產品出產省份。.

新!!: 17世紀香港和广东省 · 查看更多 »

会试

會試是中国、朝鮮、越南科舉制度中的中央考试。於正科每三年一次或恩科鄉试之次年春季,即--、辰、未、戌年春季,由禮部举行,又稱為「禮闈」、「春闈」,考三場,每場三日。報考資格須為舉人,包括已任官之舉人。赴試舉人都享有公家車船駁送待遇,稱為「公--車」。會試錄取者為贡士,第一名為「會元」,前十名稱為「元魁」,十一至二十名稱為「會魁」。會試後贡士再由殿试複試依成绩分甲赐等第,成為進士。.

新!!: 17世紀香港和会试 · 查看更多 »

佛堂門

佛堂門是香港海峽之一,位於香港新界西貢區東南部,大廟灣(又稱北佛堂)與東龍洲(又稱南佛堂或南堂島)之間。 佛堂門在古時是香港水上交通要道之一。南宋慶元六年(1200年),佛堂門便建立了海關,現時仍存有古稅關的遺址。 到了明朝中葉,廣東沿海有三路巡海備倭官軍。其中的中路「自東莞縣南頭城,出佛堂門、十字門、冷水角諸海澳」,佛堂門顯然屬於中路的防禦範圍。 天啟二年(1622年),有荷蘭東印度公司軍艦闖入佛堂門,當時的新安縣知縣陶學修率領軍民將荷蘭人擊退。 本地佛堂門大廟主奉天后,是香港最古老的天后廟。.

新!!: 17世紀香港和佛堂門 · 查看更多 »

周王二公書院

周王二公書院位於香港元朗錦田水頭村內,是錦田鄉民為紀念上奏廢除遷海令有功的兩名廣東官員周有德及王來任而建的書院。建於康熙24年(1685年)並經過多次重修,被列為香港3級歷史建築。如錦田樹屋見証了清初遷海令對香港居民的破壞及影響,周王二公書院則體現了這段歷史的結束。.

新!!: 17世紀香港和周王二公書院 · 查看更多 »

元朗

元朗(Yuen Long;1960年代以前作“Un Long”)是香港新界元朗區的主要區域,是一個沖積平原。遠自宋朝,骨灰即已遷入岑田(今日錦田)居住,現時人口約53萬。區內也有些漁塘和田地,但因人口愈來愈多,城市化更趨嚴重,以致漁塘和田地面積陸續減少。元朗市中心以唐樓居多,近年政府致力發展元朗,現在市中心外圍已有較多新住宅大廈落成。.

新!!: 17世紀香港和元朗 · 查看更多 »

元朗舊墟大王廟

大王廟又稱大王古廟,位於香港新界元朗舊墟內的長盛街,康熙八年(1669年)鄧文蔚「由大橋墩遷墟元朗,併建大王古廟。」,後於道光十七年(1838年)進行重大修葺。大王廟供奉洪聖王和楊侯公。 康熙時實施「遷海」政策,元朗墟遷到茅洲去,及後復墟,墟民把茅洲的南海洪聖大王請到元朗。民間稱南海神為廣利洪聖大王,每年農曆二月十三日為南海神誕。廟內有五塊碑刻,記載元朗墟的建立和演變過程。大王廟是一進兩合式傳統建築,廟內有個鼓,鼓皮被弄破以減輕鼓聲,以免嚇壞小孩。大王廟由南邊圍管理。 大王廟是當年元朗舊墟的政治及宗教信仰中心,至今元朗建醮(十年一次的打醮),仍定於該廟內舉行祭神儀式。.

新!!: 17世紀香港和元朗舊墟大王廟 · 查看更多 »

珠江

江,或叫珠江河,旧称粤江,是中国境内第四长河流,按年流量为中国第二大河流。全长2400公里。原指广州到入海口的一段河道,後来逐渐成为西江、北江、东江和珠江三角洲诸河的总称。以在广州市内段的江中旧有一洲岛名海珠石,所以得名珠江。 舊時,珠江廣州段江面寬闊,故廣州人喜歡稱呼珠江為「海」,過江稱作「過海」,江邊叫「海皮」。即使到了今天仍保持這種俗稱。.

新!!: 17世紀香港和珠江 · 查看更多 »

福建

#重定向 福建省.

新!!: 17世紀香港和福建 · 查看更多 »

瑞金市

金市是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西省东南部的一个县级市,现由赣州市代管。.

新!!: 17世紀香港和瑞金市 · 查看更多 »

營盤 (香港)

營盤(Ying Pun)九龍巴士於該地設有兩個巴士站,分別爲營盤站及營盤(上)站,然而在爲車站命名時九龍巴士公司卻將「營盤」的英文錯譯爲“Ying Poon”,並沿用至今。,位於香港新界上水西南,北大刀屻北坡下的谷地,鄰近北區與元朗區的分界線,隔粉錦公路與蕉徑相望。當地現今尚有兩條村落,分別爲位於營盤山谷內的營盤村(Ying Pun Tsuen)又稱營盤下村(Ying Pun Ha Tsuen)或營盤新村(Ying Pun San Tsuen)。及其西南方位於粉錦公路西側的營盤上村(Ying Pun Sheung Tsuen)。營盤村北部現今建有一些小型工廠及貨櫃場,而其北面的小山谷則建有歌賦嶺和邁爾豪園兩個低密度高級住宅區。由於北大刀屻與箕勒仔蝴蝶山徑之間有分岔山路通往營盤,該山路近年得到政府修葺並加建欄杆和階梯,路況變得良好,故此吸引不少郊遊和晨運人士使用該山路前往營盤,再轉乘公共交通工具離開。.

新!!: 17世紀香港和營盤 (香港) · 查看更多 »

瀝源

瀝源是香港新界區沙田的原稱。瀝源最初的名字是棘園,因為該處為遍佈荊棘的荒蕪園地,明朝時亦有瀝源堡一名。而瀝源這個名字的來源是城門河清澈的河水。這個地區早於明朝或更前,便已經有居民定居。由於接近河流,因此當地的居民都是以務農為主。1574年,大圍村於現時的大圍一帶建立,是該區最古老及最大的圍村。其後,也有不少村落於城門河河邊的淺灘發展,例如山下圍、小瀝源村及沙田村等。那時候,城門河的盡頭約於現時獅子橋的附近,其東北已是沙田海,而當時的圓洲角則是在沙田海中央的小島。 清朝時,瀝源的四十多條村組成瀝源九約,共同肩負沙田區的治安防衛。 在英國接管新界時,政府官員誤以為沙田圍為瀝源的地名,所以從此瀝源便叫做沙田。 而現時,瀝源指的是瀝源邨。.

新!!: 17世紀香港和瀝源 · 查看更多 »

莆田市

莆田市(興化語平話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建省下辖的地级市。莆田市史称兴安、兴化,又称莆阳,莆仙。自古是福建中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誉。 莆田市现辖仙游县、荔城区、城厢区、涵江区、秀屿区一縣四区和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湄洲湾北岸经济开发区两个管委会。湾口的湄洲岛是海内外闻名的和平女神妈祖祖庙所在地、妈祖文化的发祥地。.

新!!: 17世紀香港和莆田市 · 查看更多 »

荷兰

荷蘭(Nederland,),直譯尼德蘭,是主權國家荷蘭王國()下的主要構成國,与美洲加勒比地区的阿鲁巴、库拉索和荷屬圣马丁等四個主體,共同组成這個主權國家。 荷兰的領土可分為歐洲區與加勒比區兩個部份。歐洲區領土位于欧洲西北部,濒临北海,与德国、比利时接壤,並與英國為鄰。加勒比海區,位於美洲加勒比海地區,包括博奈爾島、聖尤斯特歇斯島和薩巴島三個小島。荷蘭最大的三個城市分別為阿姆斯特丹、鹿特丹與海牙。阿姆斯特丹是宪法确定的正式首都,然而,政府、國王的王宫和大多数使馆都位于海牙。此外,国际法庭也设在海牙。鹿特丹港,位於鹿特丹,為全世界進出量第八的大型港口。 「尼德蘭」的字面意義,為低地國家,這個名稱來自於它國內平坦而低濕的地形。其國土中,只有約50%的土地高於海拔1公尺。其國土中,低於海平面的土地,絕大多數是人造的。從16世紀開始,荷蘭人,利用風車及堤防排乾積水,逐步由海中及湖中製造出圩田。現今荷蘭國土總面積中,有17%是人造的。荷蘭是一個人口非常稠密的國家,其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406人,若不計入水域面積則是每平方公里497人。在全世界上,也只有孟加拉、台灣、韓國的總人口數與人口密度,同時高於尼德蘭。儘管如此,尼德蘭是世界第二大的糧食與農產品出口國,僅次於美國http://www.government.nl/news/2014/01/17/agricultural-exports-reach-record-levels.htmlhttp://www.hollandtrade.com/sector-information/agriculture-and-food/?bstnum.

新!!: 17世紀香港和荷兰 · 查看更多 »

荃灣

荃灣(Tsuen Wan)位於香港新界西南,位於規劃署定義的香港都會區範圍之內。.

新!!: 17世紀香港和荃灣 · 查看更多 »

蠔涌

蠔涌是香港新界西貢區一條河流,也是河岸一帶的地名,位於白沙灣以南,大埔仔以北。該地以蠔涌車公廟而著名。區內鄰近南圍村,也有一個大型遊艇會所住宅匡湖居,以及亞洲電視舊錄影廠。 蠔涌西部的蠔涌谷,於1979年9月20日被劃定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面積395公頃,其特色是蘭花、羊齒、吊鐘等稀有和受保護原生植物。.

新!!: 17世紀香港和蠔涌 · 查看更多 »

西安市

西安市,古称長安、京兆、镐京,位於中华人民共和国中部,紧邻中华人民共和国幾何中心,现为国家中心城市、陕西省省會,是陕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医疗、教育中心。西安拥有3000余年的文明史、建城史和1077年的建都史,历史上曾有包括周、秦、汉、隋、唐等在内的共13個中原朝代在此建都,也是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的起點。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强盛的统一王朝建都最多的古都,在西安定都的周、秦、汉、唐,代表了中国帝王时期开放、外向、尚武、繁荣的顶峰。从文明曙光的半坡到西周礼乐;从大秦一统到汉唐盛世;西安曾经在两千年的时间跨度中作为中国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被誉为“天然历史博物馆”,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的世界历史名城之一,以及国际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城市,西安目前有两项六处世界文化遗产,数量居于全国前列。2011年,国务院发布《全国主体功能规划》,西安规划为中国唯一的“历史文化基地”。 西安位於關中平原的中部,渭水東南岸,地处中国中心,是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通往西北和西南的门户城市与重要交通枢纽,位於隴海鐵路上,区位显著,交通畅达。在地理环境上,西安北濒渭河,南依秦岭,并有八水环绕。 西安是中国国家中心城市之一,丝绸之路经济带、新亚欧大陆桥及黄河流域重要城市,关中城市群的经济、科技、教育、能源、金融、文化、商贸中心,中国大飞机的制造基地之一,是陕西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辖11区2县,总面积10108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505平方公里(2013年),常住人口1200万人,户籍人口905.68万人。2009年经国务院批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将西安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科技研发中心、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以及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2013年国务院批复成立西咸新区,成为中国第七个国家级新区。2017年成立的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管辖的大部分片区位于西安市境内。2018年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支持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建成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

新!!: 17世紀香港和西安市 · 查看更多 »

西貢

西貢可以指:.

新!!: 17世紀香港和西貢 · 查看更多 »

馬頭涌

頭涌(Ma Tau Chung)是香港九龍區地方,現今九龍城道以西、世運道及馬頭涌道以東,即宋皇臺及舊啟德機場西邊停機坪一帶。.

新!!: 17世紀香港和馬頭涌 · 查看更多 »

香港

香港(簡稱港,雅稱香江;Hong Kong,縮寫作 HK、HK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位於南海北岸、珠江口東側,北接廣東省深圳市,西面與鄰近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全境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組成,其中香港島北為最發達地區;地理環境上則由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個島嶼構成「島嶼」以超過500平方米面积為標準,根據地政總署測繪處:,人口約741萬人(2017年底)。 1842年,大清國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永久割讓香港島;後再簽訂《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分別割讓九龍和租借新界,這些由英國統治的地區構成現今香港的治理範圍。二戰期間,香港曾被日本佔領約三年零八個月。1997年7月1日,香港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國,並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僅有國防、外交事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香港開埠前,未計九龍和新界,香港島已經是一個有數千人口的小島。英國人看中維多利亞港是一個水深港闊、四季不結冰,而且不在地震帶的天然良港。1842年,大清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後,分階段割讓和租借香港土地予英國,英國人開始統治及發展香港,使香港從一個荒蕪、地瘠山多且天然資源缺乏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一個轉口港,成為歐洲各國商船向中國進行鴉片及其他商品貿易的樞紐,而且不受清朝末年的亂局影響。同時,孫中山在香港先後成立興中會和同盟會,為後來推翻大清打下基礎。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攻佔香港,佔領持續三年零八個月。1945年,日本投降,香港重光,英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基於殖民地身份和地理環境下,又一次避免受到中國長期戰亂影響;太平天國、軍閥割據、國共內戰、阶级鬥争、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中國難民逃港。香港在1970年代经济起飞,逐步發展成亞太地區之國際大都會及國際金融中心,獲譽為亞洲四小龍和紐倫港之一。根據《中英聯合聲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從1997年7月1日起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香港基本法》說明香港不實行社會主義,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除國防和外交由中國中央政府管理,香港實行高度自治,香港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終審權以及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然而,近年香港人對特區政府及中國政府的信任度每況愈下,其高壓權威亦令「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及「一國兩制」遭到部份人士質疑。 香港是全球具有重要地位、以工商業為主的現代化國際金融、服務業及航運中心,連續24年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並以優良治安、廉潔社會、簡單稅制和健全的普通法制度而聞名於世,香港廉政公署,2016年12月1日,香港政府新聞網,2017年2月16日,因此有「東方之珠」的美譽。「亞洲國際都會」則為官方定位的香港品牌。香港同時為全球其中一個最安全、經濟最發達、生活水平最高、競爭力最高、最適宜居住Gulliver.

新!!: 17世紀香港和香港 · 查看更多 »

香港大事記

2006年1月1日以後的新聞事件,請往香港新聞動態條目內瀏覽。 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新!!: 17世紀香港和香港大事記 · 查看更多 »

香港島

香港島(Hong Kong Island),簡稱港島或香港,與九龍和新界同為香港三大地域之一。面積約78.59平方公里,最高峰是太平山,海拔554米,為境內第二大島嶼。中國大陸方面並認為香港島屬萬山群島的一部份。香港島是香港開埠時最早發展的地區,當1842年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而維多利亞城又未落成時,位於港島南區的赤柱是當時的行政中心。在英國殖民地初期,香港島北部人口密集,並劃為維多利亞城。香港島與九龍半島由維多利亞港分隔,海岸是昔日貿易船隻停泊的地方。 香港島是香港的政治和經濟中心,立法會綜合大樓、政府總部和終審法院皆位於香港島;中環、金鐘和銅鑼灣等主要商業區也位於香港島。而地區劃分(例如作為立法會選區)上的香港島,還包括鴨脷洲、大小青洲、熨波洲、銀洲等附屬島嶼,即中西區、灣仔區、東區和南區四區的總和。.

新!!: 17世紀香港和香港島 · 查看更多 »

香港歷史年表

本條目記錄了從有紀錄歷史開端至今的香港、中國、英國和世界大事。.

新!!: 17世紀香港和香港歷史年表 · 查看更多 »

貢生

貢生,俗称“明经”。是指明清兩朝秀才(又稱生员)成績優異者,可入京師的國子監讀書,稱為貢生。贡士不同於貢生,举人经会试而被录取者称贡士。至於贡士经过殿试录取者为进士。.

新!!: 17世紀香港和貢生 · 查看更多 »

龍巖知縣、知州列表

没有描述。

新!!: 17世紀香港和龍巖知縣、知州列表 · 查看更多 »

龍躍頭

龍躍頭(Lung Yeuk Tau),位於香港新界粉嶺聯和墟以北,龍山山腳,麻笏河以東。俗名龍骨頭、龍屈頭或龍嶺,該地有山名龍躍嶺,相傳有龍跳躍其間而得名。 現今可考龍躍頭的最早居民爲宋代末年從潮州揭陽縣遷居而來的彭氏一族,惟彭氏在龍躍頭活動的歷史記錄甚少,而彭氏在該段時間的人丁相對單薄。元朝末年,原籍江西吉水的鄧氏鄧季琇(外號松嶺)遷移到龍躍頭,原龍躍頭彭氏出走至西南方的粉嶺圍定居,形成今天的「粉嶺彭氏」。自鄧季琇於龍躍頭開村(即老圍)立業,龍躍頭鄧氏至今已歷800多年,因--孫繁衍而在附近另立村莊,形成現時的五圍六村,成爲新界五大家族之一鄧氏的其中一個聚居處,據說龍躍頭鄧氏在歷史中某些時段的勢力更曾超越比其更早來到新界定居錦田、廈村一帶的鄧氏族人。.

新!!: 17世紀香港和龍躍頭 · 查看更多 »

錦田

錦田(Kam Tin)位於香港新界元朗區東面,具有悠久的歷史。錦田古稱岑田,明朝萬曆年間才改稱錦田。錦田位處多座包括大帽山等山中間的盆地,鄰接東面的石崗及八鄉,與西面的凹頭。錦田與屏山、厦村、十八鄉、八鄉和新田合稱「元朗六鄉」。 錦田早於香港開埠以前,已有不少香港原居民在此居住,主要為鄧氏族人。鄉民在此興建了多座圍村,以吉慶圍最為著名。在錦田水尾村的鄉公所外,有一棵包圍著房屋而生長的樹木,被稱為錦田樹屋。據說錦田樹屋原是書齋,旁邊大榕樹自書齋主人搬走而無人打理。樹屋及後100年不斷生長,便形成樹根緊纏石屋的奇景。.

新!!: 17世紀香港和錦田 · 查看更多 »

鄧文蔚

鄧文蔚,字豹生,號泉菴,清代第一位香港進士。鄧文蔚是錦田鄧氏後人,順治十四年(1657年)中舉。康熙廿四年(1685年)乙丑科陸肯堂榜第三甲進士。少年家貧,但刻苦力學,文思敏捷,靠每天打柴、捕魚奉養父母。鄉試中舉後,北上應考落弟,回到家鄉陶情山水間二十多年。壬戌年(1682年),再次上京,在冠軍將軍倪公家中授館,所著《燕臺新藝》得到蔡升元欣賞作序,並為之印刷刊行。3年後中進士,授浙江衢州府龍游縣知縣,不久病逝。 鄧文蔚葬於元朗一風水穴「獺地隴」。.

新!!: 17世紀香港和鄧文蔚 · 查看更多 »

鄭成功

鄭成功(),原名鄭森,字明儼、大木,幼名福松,為南明政权的将领。隆武帝賜明朝國姓朱,賜名成功,世稱國姓爺(Koxinga)、鄭賜姓、鄭國姓、朱成功。因受永历帝敕封為延平王,而稱鄭延平。其孫鄭克塽追諡為潮武王,後世則多尊稱延平郡王、開台尊王、開台聖王、開山王、東寧王等。 鄭成功之父鄭芝龍曾為海盜,後為南明水師將領,出身明朝福建省泉州府南安縣安平鎮(现分屬中國福建省泉州市轄下的晋江市安海镇及南安市石井镇),母田川氏出身於日本肥前國平戶島(今日本長崎縣平戶市)。鄭成功生於平戶,六歲時回到閩南故鄉,及長被送往金陵求學,成為監生。后继承发展父业,曾垄断福建和东洋的贸易,凡福建商船出海均需向郑氏纳税,因此与荷兰人的远东利益冲突(见台湾荷兰统治时期)。在明朝尚存时,尚与佔據台灣西南部的荷兰人和睦共处。而在南明政权陷落后,郑成功的基地僅剩廈門、金門,为其大軍覓得其它據点,正好此時何斌向鄭成功建議攻取臺灣,驅逐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控制,以建立反清復明基地,鄭成功遂禁止福建商船与荷兰人贸易,断其殖民利益大半,最终成功驱逐荷兰人在台灣西南部的殖民勢力,以台湾西南隅为基地建立明鄭政權。 弘光元年(1645年)清軍攻入江南,不久芝龍降清、田川氏在亂軍中自盡;鄭乃率領父親舊部在中國東南沿海抗清,成為南明後期主要軍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襲、包圍清江寧府(原明朝南京),但終遭清軍擊退,只能憑藉海戰優勢固守海島廈門、金門。永曆十五年(1661年)率軍約2萬5千人自金門料羅橫渡台灣海峽,翌年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臺灣大員(今臺灣臺南市境內)的駐軍,開啟南明延平郡王在台灣澎湖的統治,但不久即病死。鄭成功死後,臺灣民間陸續建立廟宇祭祀,其中以台南延平郡王祠最為重要。.

新!!: 17世紀香港和鄭成功 · 查看更多 »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新!!: 17世紀香港和英国 · 查看更多 »

陳拱

陳拱,浙江溫州府永嘉縣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洪武四年,會試二十七名,登進士三甲,授東平府東阿縣縣丞。.

新!!: 17世紀香港和陳拱 · 查看更多 »

陶學修

陶學修,广西全州人,明朝政治人物。举人出身。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擔任明朝廣州府新安縣知縣。后由陳良言接任。.

新!!: 17世紀香港和陶學修 · 查看更多 »

李可成

李可成,辽东铁岭人,清朝政治人物。荫生出身。 康熙九年(1670年),擔任清朝廣州府新安縣知縣。后由羅嗚珂接任。.

新!!: 17世紀香港和李可成 · 查看更多 »

李德華

#重定向 李德华.

新!!: 17世紀香港和李德華 · 查看更多 »

東印度公司

在欧洲历史上一共出現过多个被简称为东印度公司的企业,它们分别是:.

新!!: 17世紀香港和東印度公司 · 查看更多 »

水頭村

水頭村位於香港元朗錦田,屬元朗六鄉之其中之一條村。村內保留多個一級或二級歷史古蹟建築物。 水頭村主要為鄧氏原居民所定居。.

新!!: 17世紀香港和水頭村 · 查看更多 »

江西省

江西省,简称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政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东界浙江与福建、北邻安徽和湖北,西连湖南,南毗广东。境内最大河流为長江支流赣江,自南向北纵贯全境,注入中国目前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全省总面积166946.58平方公里,2016年底人口4592.00万人江西省统计局:〈〉。省会为南昌。.

新!!: 17世紀香港和江西省 · 查看更多 »

汛為中國明清時期的基層軍事單位或駐地。例如香港的九龍汛、大埔頭汛、麻雀嶺汛,台灣的笨港汛。與行政單位設置相同,汛的設置常是漢人開墾鄉鎮或城市主要因素。 汛編制於明朝時設立,清朝時歸漢人所屬的綠營,其上還有鎮、協、營,其下有塘及堆,而所屬士兵為世兵制,父死則子繼,負責統領的將領稱為千總或把總,統帥士兵由十數名到數百名。例如斗六門汛設有千總一員,兵士一百名。.

新!!: 17世紀香港和汛 · 查看更多 »

沙頭角

沙頭角(香港部分-Sha Tau Kok,中國大陸部分-Shatoujiao)是位於香港北區和深圳盐田区邊界上的地方,橫跨兩地,以前是人煙興盛的村莊,當1898年新界正式租借與英國時,以沙頭角河分界,劃分為香港邊境禁區,當中河尾一段成為中英街。早在清代,沙頭角的東和墟已為興盛的墟市,但隨著英國租借新界,沙頭角南面劃為英租界內,令村民來往不便。及後位於香港境內的部分沙頭角範圍劃為禁區,非沙頭角村落的村民不能輕易進入沙頭角,使沙頭角難復當年的興盛。 香港境內的沙頭角已建為一個小市鎮。沙頭角市中央為沙頭角公路石涌凹段,周圍還有多條以「順」字開頭的街道。其中沙頭角邨為大部分居民居住的地方。以前,不少沙頭角居民是海邊柵屋為居,就是住在船上的艇民,及後房協的沙頭角邨落成,很多居民因此上岸,搬進公共房屋,而車坪街及新樓街仍然有一定數量的樓宇。沙頭角另一標記為沙頭角碼頭。沙頭角碼頭位於海中心,有一條百多米長的橋將碼頭和陸地連接,碼頭有街渡前往吉澳、三椏等新界東北鄉郊地區。 自英國於1899年接管香港新界後,直到1980年前,港英政府將現今北區範圍劃分四個分區,其中之一就是「沙頭角區」,由於此制度沿用近80年之久,故此現今香港方的「沙頭角」在廣義上也涵蓋原「沙頭角區」所覆蓋的地方,包括蓮麻坑、萬屋邊、禾坑、石涌凹、南涌、鹿頸等地,而新娘潭路以東的半島也被稱爲「沙頭角半島」(包括船灣淡水湖),故此該半島上的烏蛟騰、谷埔、鎖羅盆、荔枝窩等地,以及印洲塘一帶以吉澳爲首的島嶼都屬於沙頭角的一部分。.

新!!: 17世紀香港和沙頭角 · 查看更多 »

洪聖廟

洪聖廟(又稱洪聖宮或洪聖古廟)為祭拜海神洪聖的廟宇。早期坪洲大多数都是出海捕魚的漁民聚居,漁民西面供奉天后、東面则供奉海神洪聖爺,每年農曆二月十三日為洪聖爺誕,不少地方均有大型慶祝活動。.

新!!: 17世紀香港和洪聖廟 · 查看更多 »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新!!: 17世紀香港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清朝政府

清朝政府,或称清政府、清廷,是指大清的治權機構,始于后金政权,長達296年,至1912年宣统帝退位後终结。 清朝政府的行政架构始设于后金皇太极时期,天聪五年(1631年),设六部(暗部、道部、醫部、鬼部、兵部、咒部)。天聪十年(1636年)设立都察院。崇德二年(1637年)设立議政王大臣會議,这是后金时期和清初重要的决策机构。 順治元年 (1644年) 清军入关后,又增设多个行政机构。顺治十五年(1658年)又仿照明朝内阁制度设立内阁,由大学士、协办大学士、学士、侍读学士等组成,负责起草、传达诏令,进呈题疏,代批拟旨等。清朝的内阁名义上居中央辅政机构之首,但没有明朝中后期内阁那样的实权,内阁的最高长官大学士,虽然品极位崇,实际上只是皇帝的私人秘书,为皇帝缮写文书和谕旨而已。康熙十六年(1677年),在内阁外另设立南书房,使之成为决策中心。雍正十年(1732年),正式定名的办理军机事务处(简称军机处)成为清中后期为皇帝服务的国家决策中心。至此,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 晚清时期,国内外环境剧变。光緒二十六年 (1900年) 庚子事变后,清朝政府开始推行新政。光緒三十二年 (1906年) 9月,政府下诏订定新中央官制,改六部为十一部。宣统三年(1911年),成立责任内阁。末帝溥仪在1912年2月12日退位后,在北京紫禁城中依然保持着一个“逊清皇室小朝廷”,直至民國十三年 (1924年) 11月5日被迫出宫结束。 .

新!!: 17世紀香港和清朝政府 · 查看更多 »

澳門

澳門(Macau;Macao),簡稱澳,古稱濠鏡澳,或稱濠江、海鏡、鏡海、媽港、梳打埠,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别行政区之一,位於南海北岸、以及珠江口西側,北接廣東省珠海市,東面與鄰近的香港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澳門全境由澳門半島、氹仔以及路環三個區域所組成,2000年後氹仔與路環之間開發出以賭業為主的路氹城區域:澳門半島是澳門發展的核心,其東北面一小部份陸地與中国大陸連接,氹仔和路環原本分別為兩座離島,後來連陸而成為了路氹城。 澳門是歐洲國家在東亞的第一塊、也是最後一塊屬地。澳門自秦始皇三征嶺南後屬中國版圖,從明朝中葉的1557年開始被葡萄牙人租借,但明朝设置官府管理。直至1887年,葡萄牙與清朝簽訂有效期為40年的《中葡和好通商條約》(至1928年期滿失效)後,澳門成為葡萄牙殖民地。1980年代,葡萄牙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共同探討澳門前途問題,其後於1987年簽署《中葡聯合聲明》,葡萄牙根据声明於1999年12月20日將澳門主權移交中國,實行一國兩制,享有「澳人治澳、高度自治」權利。 澳門為獨立之經濟體,其中旅遊業與博彩業為重要產業,尤其主權移交後開放賭權,現在發展為「世界上第一大賭城」。澳門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每平方公里人口超過2萬。2015年澳門的人均本地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爲78,586美元,名列世界第三。澳門2015年人均国民总收入依购买力平价爲102,480美元,名列世界第三。.

新!!: 17世紀香港和澳門 · 查看更多 »

惠州市

惠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下辖地级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毗邻深圳,北连河源、韶關,东接汕尾,西邻东莞和广州;珠江三角洲东端,南海大亚湾北部。 惠州市是广东省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自古即有“岭南名郡”和“粤东门户”之称,历史上曾有包括苏东坡在内的不少名人旅居于此,留下大量题咏惠州的诗词,因而使惠州积累了深厚的人文底蕴。而且是客家人最重要聚居地和集散地,旅居海外华人华侨、港澳台民眾居客家四州之首,被称为客家侨都。祖籍惠州的港澳台同胞逾80萬人,旅居香港的惠州籍鄉親達100多萬人,7個香港人中,就有1個是惠州籍。對惠州人來講,自家有親戚在香港十分尋常。 惠州市是珠三角经济圈的9个地级市之一,是一个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快速发展的商业,高科技產业、服務业、旅游业、工业化城市,是中国大陆重要的高科技產业和电子制造业基地,近年来,随着总投资额730多亿元人民币的多个石化项目在惠州的兴建和投产,使惠州成为珠三角经济圈最有发展潜力的城市之一。2015年10月18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惠州市正式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16年4月25日,《第一財經周刊》發布了新的中國城市分級排名榜單,惠州被定義為二線城市。.

新!!: 17世紀香港和惠州市 · 查看更多 »

海里

海里(Nautical mile),或浬(双音节字,读作“海里”),是用於航海或航空的長度單位,通常等於1.852公里。沒有統一符號,通常是M、NM、Nm、nmi、nm(nm亦為纳米符號)。.

新!!: 17世紀香港和海里 · 查看更多 »

浙江省

浙江省,是一个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的省份。东临东海,北连长江三角洲,与江苏省接壤,太湖位于两省之间,东北一角邻上海市,西接江蘇省和江西省,南连福建省。境内最大的河流為钱塘江,因江流曲折,称之江,又称浙江,省以江名,简称“浙”。省会为杭州市。 浙江是吴越文化、江南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原始人类“建德人”活动,境内有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距今6000年的马家浜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良渚文化,是典型的山水江南、鱼米之乡,被称为“丝绸之府”、“鱼米之乡”。 浙江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省份之一,尤以發達的民营经济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浙江经济”,至2013年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连续21年位居中国第一。浙江与江苏、安徽、上海共同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为国际6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地區生產總值位居中國第四位。.

新!!: 17世紀香港和浙江省 · 查看更多 »

新安

新安可以指:.

新!!: 17世紀香港和新安 · 查看更多 »

新界

新界(New Territories)是香港全境三大地域之一,與中國大陸接壤,也是香港境內除香港島及九龍外的其餘區域。新界可以分為兩大部份,分別是與九龍半島相連的新界內陸和以大嶼山為主的233個島嶼所組成的離島。新界內陸面積為747.18平方公里,連同233個離島計算,總面積則為975.23平方公里,佔香港陸地總面積接近90%,而52.2%香港人口居於新界。.

新!!: 17世紀香港和新界 · 查看更多 »

16世紀香港

没有描述。

新!!: 17世紀香港和16世紀香港 · 查看更多 »

18世紀香港

没有描述。

新!!: 17世紀香港和18世紀香港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