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1130年教宗選舉

指数 1130年教宗選舉

1130年教宗選舉是在教宗何諾二世離世後於1130年2月14日或2月15日舉行的教宗選舉。這次選舉是自1061年舉行教宗選舉以來樞機團首次分裂成2個陣營,而每個陣營各自選出1位教宗。原本選舉是由艾默里克·德·拉·渣達樞機帶領的一部分樞機選出額我略·巴巴拉斯基樞機為教宗諾森二世。不過,其他參與選舉的樞機不滿意該結果而自行選出伯多祿·比亞尼樞機為。雖然克雷二世得到更多樞機支持,但是天主教會將諾森二世視為合法教宗,而克雷二世則為對立教宗。 教宗嘉禮二世簽訂的《沃尔姆斯宗教协定》令這次選舉選出了兩位教宗。《沃姆斯宗教協定》解決了敘任權鬥爭,而於簽訂該宗教協定後樞機團就聖座對神聖羅馬帝國的政策出現很大分歧。有幾位較年老的樞機認為《沃姆斯宗教協定》是放棄中所提倡的原則,並傾向接受它只是一個象徵式協定。這些樞機支持教宗跟於意大利南部居住的諾曼人成為聯盟。這些諾曼人有些是跟如卡西諾山的修道院有聯繫,而他們的其中一個領袖是伯多祿·比亞尼樞機。比亞尼樞機是當時其中1個在羅馬最有影響力的家族的代表。 在上述問題上持相反立場的樞機則由艾默里克·德·拉·渣達樞機領導。他在嘉禮二世簽訂《沃尔姆斯宗教協定》後即被冊封為樞機及委任為聖座總理,而他也是新政策的其中一個推動者。他跟他的支持者認為該協定對教會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關係會變得更好,而他們並不信任跟聖座有關係和主張擴張主義的諾曼人。除此之外,有部分主要代表或許跟「新靈性」有密切關係(意指由組成的新宗教組織)。另外,他們跟羅馬的弗蘭吉潘尼家族結成聯盟,而弗蘭吉潘尼家族跟比亞尼家族是敵對的。 為防樞機團就新教宗的人選而處於分裂狀態,樞機在教宗何諾二世離世前數星期制訂1份協議。協議中訂明新教宗會在2位主教級樞機、3位司鐸級樞機及3位執事級樞機組成的選舉委員會同意下選出。.

41 关系: 十字軍國家卡西諾山叙任权斗争天主教帕萊斯特里納羅馬城郊教區天主教弗拉斯卡蒂羅馬城郊教區天主教阿爾巴諾羅馬城郊教區天主教薩比娜-波焦米爾泰托羅馬城郊教區天主教蒂沃利教區天主教波多-聖魯菲納羅馬城郊教區天主教會對立教宗尼各老二世何諾二世圣戴多禄堂嘉禮二世傑拉二世神圣罗马帝国神聖羅馬皇帝罗马選舉君主制聖座聖諾伯特聖撒比納聖殿達西四世靈性諾森二世諾曼人路爵二世舊聖伯多祿大殿雷定二世耶路撒冷聖十字聖殿樞機樞機團樞機團團長沃尔姆斯宗教协定教宗名錄教宗帕斯卡二世教宗列表教宗选举拉特朗圣格肋孟圣殿1118年教宗選舉

十字軍國家

十字軍國家指經由十字軍東征而建立之拉丁國家,他們建立國家時,一般都會將法蘭克人那套成熟的采邑制度移植至新征服地,而他們所征服之地區,一般都會同時設立拉丁主教,這些國家之存在,無一例外的都如狂風掃落葉,除了一些因保護殖民城市而建立的碉堡外,一般在人口結構、宗教信仰、文化等等,都無法為這些地區留下深刻影響。 十字軍國家主要在兩次十字軍東征時建立,即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時征服聖地所建立的幾個王國、公国、伯国,包括耶路撒冷王国、安条克公国、的黎波里伯国、埃德萨伯国,以及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時,征服拜占庭帝國所建立的拉丁帝國及其屬國。.

新!!: 1130年教宗選舉和十字軍國家 · 查看更多 »

卡西諾山

卡西諾山(Monte Cassino)是位於義大利中部拉齊奧大區弗羅西諾內省卡西諾郊外的一座標高519米的石山。山上有一座由聖本篤在529年建立的本笃会修道院。這座修道院在古代至中世紀時期時是歐洲的學術文化中心之一,但在歷史上多次因戰爭遭到破壞。1866年義大利政府廢除修道院制度後,修道院成為國有財產。二戰末期,修道院被德軍作為防衛據點,並遭到盟軍空襲,嚴重受損。戰後修道院得到國家的資助,得以復原。.

新!!: 1130年教宗選舉和卡西諾山 · 查看更多 »

叙任权斗争

叙任权斗争()或叙任权争夺(),是中世纪欧洲最著名的重大冲突事件,矛盾的双方是教会和世俗君主。在11和12世纪之际,数位教宗挑战和指责西欧君主所握有对圣职的任命和授予权。虽然在此期间,最著名的事件是发生在1075年亨利四世与教宗格里高利七世之间争夺任命教会圣职()而发生的斗争,但是短暂而重要的斗争却是英格兰国王亨利一世与教宗帕斯卡尔二世在1103年至1107年之间发生的教俗之争,最终以伦敦条约结束双方的争执。同一时期的法兰西国王也与教宗也因圣职任命和授予发生冲突,教宗与英格兰和法兰西国王的教俗冲突在整个主教叙任权事件中属于次要事件。上述所有教俗冲突在1122年的沃尔姆斯宗教协定中全都得到解决。 伴随着萨利安王朝的衰落,这场冲突导致了近50年的神圣罗马帝国内战,诸侯和教会联手压倒了皇帝并获得了胜利,而王权的复兴则要等到霍亨斯陶芬王朝登基以后才得以实现。.

新!!: 1130年教宗選舉和叙任权斗争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帕萊斯特里納羅馬城郊教區

帕萊斯特里納羅馬城郊教區(拉丁語:Palestrina)是一個羅馬天主教在羅馬的羅馬城郊教區。 2008年,有87,620名教友,估轄區總人口99.3%,有49個堂區、86名司鐸、1名終身執事、170名修女。 該教區除了本身的正權主教外,亦有一位領有該教區銜的主教級樞機,不過後者只是在名義上以該教區為頭銜,並沒有管理該教區的實權。現任領銜主教級樞機若瑟·薩拉依瓦·瑪爾定。正權主教為多梅尼科·西加利尼。.

新!!: 1130年教宗選舉和天主教帕萊斯特里納羅馬城郊教區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弗拉斯卡蒂羅馬城郊教區

天主教弗拉斯卡蒂羅馬城郊教區(Sede suburbicaria di Frascati、拉丁語:Dioecesis Tusculana)或以拉丁文的音譯稱為塔斯卡盧姆羅馬城郊教區,是羅馬天主教的一個羅馬城郊教區。 2011年,有118,000名教友,估轄區總人口96.7%,有23個堂區、162名司鐸、1名終身執事、188名修士、542名修女。 該教區除了有管理教務的正權主教外,也供一名主教級樞機作為領銜教區。後者只有在名義上以教區名稱作為頭銜,但是並沒有實質的教區管理權。現任主教為拉菲爾·馬蒂內利,現任領銜主教級樞機為塔爾齊西奧·貝爾托內樞機。.

新!!: 1130年教宗選舉和天主教弗拉斯卡蒂羅馬城郊教區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阿爾巴諾羅馬城郊教區

天主教阿爾巴諾羅馬城郊教區(拉丁語:Dioecesis Albanensis),是一個羅馬天主教的羅馬城郊教區。 2011年,有470,300名教友,估轄區總人口93%,有77個堂區、184名司鐸、43名終身執事、146名修士、1,110名修女。 該教區除了本身的正權主教外,亦有一位領有該教區銜的主教級樞機,不過後者只是在名義上以該教區為頭銜,並沒有管理該教區的實權。現任領銜主教級樞機安吉羅·索達諾樞機同時也是現任樞機團團長,正權主教為馬切洛·塞梅拉羅。.

新!!: 1130年教宗選舉和天主教阿爾巴諾羅馬城郊教區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薩比娜-波焦米爾泰托羅馬城郊教區

天主教薩比娜-波焦米爾泰托羅馬城郊教區(Dioecesis Sabinensis-Mandelensis),是一個羅馬天主教的羅馬城郊教區。 該教區除了本身的正權主教外,亦有一位領有該教區銜的主教級樞機,不過後者只是在名義上以該教區為頭銜,並沒有管理該教區的實權。現任領銜主教級樞機喬瓦尼·巴斯提塔·雷樞機,正權主教為埃內斯托·曼達拉。.

新!!: 1130年教宗選舉和天主教薩比娜-波焦米爾泰托羅馬城郊教區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蒂沃利教區

天主教蒂沃利教區(Dioecesis Tiburtina、Diocesi di Tivoli),是義大利一個天主教教區。直屬聖座(羅馬教省)。 教區包括羅馬省三十六市、羅馬市聖維托里諾區及列蒂省三市。2010年有教友177,000人,佔總人口96.0%。有八十二個堂區、司鐸119名。現任教區主教為毛羅·帕爾梅賈尼。.

新!!: 1130年教宗選舉和天主教蒂沃利教區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波多-聖魯菲納羅馬城郊教區

天主教波多-聖魯菲納羅馬城郊教區(Oecesis Portuensis-Sanctae Rufinae),是一個羅馬天主教的羅馬城郊教區。 2011年,有360,000名教友,估轄區總人口99.4%,有53個堂區、215名司鐸、10名終身執事、245名修士、1,210名修女。 該教區除了本身的正權主教外,亦有一位領有該教區銜的主教級樞機,不過後者只是在名義上以該教區為頭銜,並沒有管理該教區的實權。現任領銜主教級樞機羅傑·埃切加雷樞機,正權主教為金諾·瑞利。.

新!!: 1130年教宗選舉和天主教波多-聖魯菲納羅馬城郊教區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會

天主教會(Ecclesia Catholica;καθολικην εκκλησίαν;意為“大公教会”)是基督教各教派中人數最多的教會,其以羅馬主教(即教宗)為領袖,故又称羅馬天主教、羅馬天主教會、羅馬公教會或羅馬大公教會,對西方文明有重大的影響。在沒有歧義的情況下,天主教會可等同於天主教,後者為基督教三大宗派之一。 根據《宗座年鑑》的統計,全球天主教會約有12.54億信徒,約佔世界人口的六分之一。.

新!!: 1130年教宗選舉和天主教會 · 查看更多 »

對立教宗

對立教宗(或稱敌对教宗、偽教宗、反教宗)指由在羅馬天主教會內,具爭議的教宗選舉而得到可以成為教宗的名譽之人。由於天主教樞機團自歐洲中世紀開始負責選舉教宗,這些對立教宗通常與已被樞機團選出的人對立。一些來自較少的教會而自稱教宗之領導也可以稱為對立教宗。 羅馬天主教的動蕩時期中進行了具爭議的選舉。其中一些如費利克斯五世的選舉被大部分教宗選舉人士認為無效。另外,一些如對立教宗克勉七世的選舉在選後被宣佈無效。 最早的對立教宗Hippolytus由公元3世紀的一批教會分裂人士在羅馬城選出來對抗教宗卡利克斯特一世。Hippolytus在卡利克斯特一世的承繼人龐提安陪同下被流放到薩丁島的礦場。後來Hippolytus在死前與天主教會和解,並在死後被教會封為聖人。11世紀和12世紀,神聖羅馬皇帝和諸教宗爭持導致最多對立教宗的出現。一方面,眾皇帝經常支持對立教宗來加強自身本錢;另一方面,諸教宗亦會支持身在德國,反抗眾皇帝而宣稱擁有帝位的人來左右帝國政策。 14世紀和15世紀末,一批互相對抗的教宗被選出。其中一系被羅馬天主教會認定是教宗而另一系被認定為對立教宗。由于出現了一眾宣稱可以成為教宗的名譽之人,教會因而出現了混亂局面;這是導致在15世紀末16世紀初的宗教改革的原因之一。參見基督教大分裂和對立教宗本篤十三世。 在出現兩或三位宣稱可以成為教宗之人的情形下,誰是教宗或誰是對立教宗並不一定清楚。而事後再從他們之中分出正偽會造成事前已出現誰是真正教宗的錯覺。各教宗的支持者可以幫助人選,但誰是教宗要看事情發展去向。 如果奉行宗座缺出論之對立教宗不計在内,自1449年起已沒有對立教宗。其他教會分裂諸如英國聖公會、舊公教會和中國天主教愛國會曾反對羅馬教廷的教義。現時羅馬天主教會認為成為對立教宗是對教會進行分裂的行為,成為對立教宗的人會自動受絕罰處分(天主教術語為「自科絕罰」)。.

新!!: 1130年教宗選舉和對立教宗 · 查看更多 »

尼各老二世

教宗尼古拉二世(Nicolaus PP.,),本名Gérard de Bourgogne,於1059年1月24日—1061年7月19日或27日岀任教宗。.

新!!: 1130年教宗選舉和尼各老二世 · 查看更多 »

何諾二世

#重定向 教宗何諾二世.

新!!: 1130年教宗選舉和何諾二世 · 查看更多 »

圣戴多禄堂

圣戴多禄堂(San Teodoro)是罗马的一座6世纪教堂。敬礼叁世纪殉道的军人圣徒圣戴多禄。曾經作為領銜教堂現已不再使用在樞機領銜上。 2004年,若望保禄二世将其送给东正教。位于沿帕拉蒂尼山的西北山脚,古罗马广场与屠牛广场之间的古代道路上。 直至十六世纪,今日卡比托利欧博物馆的青铜母狼一直保存在这座教堂。 该教堂呈圆形,可能是利用了原有的异教庙宇,在教堂前仍可见到一个古老的异教祭坛,拱壁上有6世纪的基督教镶嵌画,基督的两侧是伯多禄和圣保禄,以及两位殉道者圣戴多禄和圣克雷安(St Cleonicus)。 但是,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该教堂在9世纪以前已经存在。它在尼各老五世时期重建,1643年由樞機翻新,交由耶稣圣心会管理,1705年教宗克萊孟十一世委任建筑师丰塔纳(Carlo Fontana)加以修复。 2000年11月,若望保禄二世宣布允许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和希腊东正教使用这座教堂,2004年7月1日,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主持开幕。.

新!!: 1130年教宗選舉和圣戴多禄堂 · 查看更多 »

嘉禮二世

#重定向 教宗卡利克斯特二世.

新!!: 1130年教宗選舉和嘉禮二世 · 查看更多 »

傑拉二世

#重定向 教宗格拉修二世.

新!!: 1130年教宗選舉和傑拉二世 · 查看更多 »

神圣罗马帝国

圣罗马帝国,亦被稱為德意志第一帝國,1512年以后的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Sacrum Romanorum Imperium nationis Germanicae),是962年至1806年在西欧和中欧的一个封建君主制帝国。帝国的版图以德意志地区为核心,包括一些周边地区,在巅峰时期包括了意大利王国和勃艮第王国。在帝国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它由数百个更小的附属单位组成,其中有侯国、公国、郡县,帝国自由城市和其他区域。神圣罗马帝国早期是由擁有實際權力的皇帝統治的封建君主制国,中世纪時演变成承认皇帝為最高权威的公国、侯国、宗教贵族领地和帝国自由城市的政治联合体。.

新!!: 1130年教宗選舉和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神聖羅馬皇帝

聖羅馬皇帝(Römisch-deutscher Kaiser,Imperatores Romani Sacri)是歷史學家稱呼中世紀時獲教宗賜予「羅馬皇帝」頭銜的东法兰克国王和罗马人民的國王,和1356年後統治神聖羅馬帝國的君主。 最早「神聖羅馬皇帝」只是歐洲中世紀時的一個富宗教色彩的頭銜,首個獲教宗加冕為「羅馬皇帝」的君主是加洛林王朝的查理曼。直至十世紀中後期,奧托大帝在加洛林王朝的東法蘭克,即德意志地區,建立神聖羅馬帝國,该名稱才作为該帝国的君主頭銜使用,後來的纳粹德国称其为德意志第一帝国。帝國內的公爵會先互相選舉出「东法兰克國王」,然後由教宗加冕為皇帝。但事实上,在查理五世後的皇帝都沒有得到教宗的加冕,法律上只是「皇帝當選人」。最後一個神聖羅馬皇帝當選人是弗朗茨二世,他在1806年拿破崙戰爭期間退位,神聖羅馬帝國滅亡。 「神聖羅馬皇帝」該詞是歷史學家對該時期受天主教教宗加冕的羅馬皇帝的稱呼,而當中「神聖」一詞事實上從未在正式文件的皇帝頭銜中出現。「神聖羅馬皇帝」頭銜的正式名稱應為「蒙上帝恩典的羅馬皇帝,永恒的奧古斯都」(Dei Gratia Romanorum Imperator Semper Augustus)。查理曼在八百年加冕時,他的頭銜是「蒙上帝加冕的最尊貴的奧古斯都,平和而偉大的皇帝,羅馬帝國的統治者卡尔」(Karolus serenissimus Augustus a Deo coronatus magnus pacificus imperator Romanum gubernans imperium),當中包含了「神聖」和「羅馬」兩個元素。沿用「羅馬」一詞是為了象徵「皇權的過渡」(translatio imperii),即承認神聖羅馬皇帝為西羅馬帝國皇帝的繼承人,而這頭銜在480年尼波斯死後一直懸空。.

新!!: 1130年教宗選舉和神聖羅馬皇帝 · 查看更多 »

罗马

羅馬(Roma)是意大利首都及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是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古羅馬文明的發祥地,因建城歷史悠久並保存大量古蹟而被暱稱為「永恆之城」。其位於意大利半島中西部,台伯河下游平原地的七座小山丘上,市中心面積有1200多平方公里。羅馬同時是全世界天主教會的中樞,擁有700多座教堂與修道院、7所天主教大學,市內的梵蒂岡城是罗马主教即天主教会教宗及聖座的駐地。羅馬與佛羅倫斯同為義大利文藝復興中心,現今仍保存有相當豐富的文藝復興與巴洛克風貌;1980年,羅馬的歷史城區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新!!: 1130年教宗選舉和罗马 · 查看更多 »

選舉君主制

選舉君主制(elective monarchy),一種君主制國家,不同於世襲君主制,它以選舉方式來產生下一任君主。但是它進行選舉的方式,候選人資格,與選舉者的資格,則依每個國家不同的情況而定。 在歐洲歷史上,神聖羅馬帝國就是採用選舉君主制的一個例子。梵蒂崗的教宗选举則是另一個例子。威尼斯共和国也采用选举的方式选出其总督。 另外,蒙古帝國由成吉思汗開始到忽必烈的歷代大汗都需要庫力臺大會由各宗王和大臣選舉出來。 現代國家已很少實行選舉君主制。除了教宗之外,現時的馬來西亞最高元首也是在統治者會議中選出的。雖然馬來西亞按照1957年至1994年所形成的最高元首輪任次序來順序推選其最高元首,但這種選舉並不是有競爭的選舉。同時,馬來西亞森美蘭的最高統治者是由四位酋長從四位王子中選出。.

新!!: 1130年教宗選舉和選舉君主制 · 查看更多 »

聖座

聖座(Sancta Sedes)是羅馬主教(即众所周知的教宗)的,也是天主教會内超乎众教座之上的主教教座。就此,从外交上和其他方面而言,圣座之言行代表了整个天主教会,也獲国际法的其他主体视为主权实体,由教宗领导,可与其缔结外交关系。其行政機構為羅馬教廷(中文常直稱為「教廷」),为天主教会的运行和达到其目标而不断进行协调并提供所需的组织保障。 由於聖座的所在地及現今之主權管轄範圍為梵蒂冈城国,各界常以「梵蒂岡」代稱聖座;但嚴格來說,圣座不同于梵蒂冈城国,后者迟至1929年方才出现,而圣座的历史可远溯至基督教會发展早期。在國際关系中,各国大使不是獲梵蒂冈城国而是獲圣座所接受;圣座向各国和国际组织派出的外交代表處或使节,是代表圣座而非所谓梵蒂冈城国。.

新!!: 1130年教宗選舉和聖座 · 查看更多 »

聖諾伯特

聖諾貝特·凡·尚登 (Norbert_von_Xanten;),或者稱諾貝特·亨訥普 ,是羅馬天主教的一名主教、聖人,普利孟特瑞會會祖。.

新!!: 1130年教宗選舉和聖諾伯特 · 查看更多 »

聖撒比納聖殿

聖撒比納聖殿(Basilica Sanctae Sabinae,Basilica di Santa Sabina all'Aventino)為一座位於意大利罗马市的次级宗座圣殿,天主教道明会的母堂。聖撒比納聖殿长60米,宽30米,位于台伯河河边,背靠阿文提诺山,靠近马耳他骑士团的总部。此外也是司鐸級樞機領銜教堂。 聖撒比納聖殿是一座早期巴西利卡教堂,擁有古典的长方形平面及圓柱。此外,教堂已经恢復到原来简朴的装饰(大部分是白色)。而且由於从窗户进来的光线照射下,使堂内显得很空旷。而其他宗座圣殿,例如圣母大殿,往往都装饰得相当复杂俗丽。由于教堂简朴的設計,所以該教堂就代表了从有屋顶的古罗马广场到基督教教堂的演变。这是圣灰星期三的集合站聖堂。.

新!!: 1130年教宗選舉和聖撒比納聖殿 · 查看更多 »

達西四世

教宗亞納大削四世(Anastasius PP.,约1073年—1154年12月3日),本名Corrado di Suburra,於1153年7月9日至1154年12月3日岀任教宗。.

新!!: 1130年教宗選舉和達西四世 · 查看更多 »

靈性

性,綜合學術與宗教解釋為「個人在各種相處關係中達到平衡的最佳狀態」,類似儒學《易传》、《中庸》所說的感通、中和(和諧)、诚等身心狀態。而這些週遭關係包含了本身個體、自然環境、神、他人等。雖說學術界多有探討該平衡關係,也多有對於靈性引申為個人生命意義的完整認知探討,但是一般說來,宗教信仰仍是靈性探討的主要內容,而講求靈性平衡及和諧的場合,也多與宗教事務相關。簡言之,今多數宗教都自詡可成就靈性平衡的信仰及實踐系統。.

新!!: 1130年教宗選舉和靈性 · 查看更多 »

諾森二世

#重定向 依諾增爵二世.

新!!: 1130年教宗選舉和諾森二世 · 查看更多 »

諾曼人

诺曼人 (诺曼语: Normaunds;法语:Normands;拉丁语:Normanni)为古代欧洲民族,起源于丹麦、冰岛、挪威等地,原属诺斯人中的("Norman"一词由"Norseman"演变而来.

新!!: 1130年教宗選舉和諾曼人 · 查看更多 »

路爵二世

教宗路爵二世(Lucius PP.,),原名Gherardo Caccianemici dall'Orso,於1144年3月12日至1145年2月15日岀任教宗。.

新!!: 1130年教宗選舉和路爵二世 · 查看更多 »

舊聖伯多祿大殿

聖伯多祿大殿(Basilica Sancti Petri)是4世紀時建成的天主教會聖殿,位於現時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的位置。大教堂前身為尼祿馬車競技場,於君士坦丁大帝在位的時候建造。為分別此大殿及建於1506年至1626年的新聖伯多祿大殿,此大殿又稱爲舊聖伯多祿大殿。.

新!!: 1130年教宗選舉和舊聖伯多祿大殿 · 查看更多 »

雷定二世

教宗雷定二世(Caelestinus PP.,),原名Guido di Castello,於1143年9月25日至1144年3月8日岀任教宗。 C C C Category:義大利出生的教宗.

新!!: 1130年教宗選舉和雷定二世 · 查看更多 »

耶路撒冷聖十字聖殿

耶路撒冷聖十字聖殿(Basilica Sanctae Crucis in Hierusalem,Basilica di Santa Croce in Gerusalemme)位於義大利羅馬,是天主教的一座次級宗座聖殿。 以及是米洛斯拉夫·弗爾克司鐸級樞機領銜教堂,羅馬朝聖七大殿之一。根据教会传统,这座教堂于325年祝聖,收藏著由君士坦丁大帝母亲聖海倫納從聖地帶到羅馬的真十字架的一部分。.

新!!: 1130年教宗選舉和耶路撒冷聖十字聖殿 · 查看更多 »

樞機

樞機是教宗治理天主教會上主要的助手和顧問之職務,由教宗親自任命,是天主教會各級神職人員中僅次於教宗的職位,因而常被外界視為「教會親王」。該職通常由具主教銜的神職人員出任,他們通常也是重要教區的正權主教、或是聖座重要部門的首長。 樞機的拉丁文原名為「cardo」(英文對應詞為「cardinal」),有鉸鏈、樞紐、重要的意思。另一字源為「incardinare」。樞機們組成樞機團,當教宗職務出缺時,只有樞機團有權選舉下一任教宗,傳統上教宗也由樞機中選出。領樞機職的人本身很多是主教,因穿紅衣、戴紅帽,故在中文環境裡,經常被天主教外人士稱為紅衣主教。.

新!!: 1130年教宗選舉和樞機 · 查看更多 »

樞機團

枢机团是天主教会(罗马公教会)全体枢机的总称。枢机团的作用是在御前会议上辅佐教宗处理教会事务,以及在教宗薨逝或退位后集结教宗选举秘密会议以选出继任教宗John Paul II, Ap.

新!!: 1130年教宗選舉和樞機團 · 查看更多 »

樞機團團長

樞機團團長(Decanus Sacri Collegii)是羅馬天主教的神職人員頭銜之一。指的是天主教樞機中的首席者,此職往例上都由一名主教級樞機擔任。依現行的天主教教會法規定樞機團團長若是出缺,則由領羅馬城郊教區銜的主教級樞機們自他們其中選出一位接任。 樞機團團長對其他樞機沒有管轄權,不過在樞機會議上可擔任主席。 此外,作為樞機團團長他會保留自己在擔任樞機團團長前所領的羅馬城郊教區頭銜外,又加上給予樞機團團長領銜用的奧斯底亞教區主教頭銜。.

新!!: 1130年教宗選舉和樞機團團長 · 查看更多 »

沃尔姆斯宗教协定

沃尔姆斯宗教协定(Concordatum Wormatiense,有时被宗座历史学家称为Pactum Calixtinum),是教宗嘉礼二世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五世于1122年9月23日于沃姆斯城附近达成的协议。它结束了教宗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权力斗争的第一阶段,并被阐释为 包含了日后在威斯特伐利亚和约(1648年)确定的作为国家基础之主权的萌芽;在某种程度上,这是教会和欧洲最高统治者之间于其领域内关于政治控制的战略计谋的一个不可预知的后果。国王被承认在其统治区内享有以世俗权威(by the lance,通过矛)而非神圣权威(by ring and staff,通过和)叙任主教之权利;结果是主教们在尘世间要同时效忠教宗和国王,因为他们有义务确认最高统治者的权利以要求其提供军事支持——在他发誓效忠的情况下。之前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们认为任命教宗及其他教会官员(例如主教)是由上帝授予他们的权利。一个久后的结果是信仰君权神授说。叙任权斗争的一个更迫近的结果是确认了一项系于主权国家领土的专有权利,即确认国王对空位教区领地的收入的权利以及合理税收之基础。这些权利不属于欧洲封建制度,后者将当权者权力限定于个人关系的等级制度中,而与领土仅有松散的联系。教宗跃升为一位高于并且外在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直接控制的人物。 随着Lamberto Scannabecchi(即后来的教宗何诺二世)以及1122年维尔茨堡议会(Diet of Würzburg)(1121年)的努力,教宗嘉礼二世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五世达成了有效终止叙任权斗争的协议。根据该协议,德国的主教和隐修院院牧的选举将在作为潜在争端之两造的裁判者的皇帝驾前举行,以免贿赂,因此为皇帝保留了一个在选出这些帝国封疆大吏时的关键性角色。在帝国之外,勃艮第及意大利,皇帝将在6个月内发出权威之象征。嘉礼二世提到皇帝在任命时应得之封建宣誓效忠的时候十分谨慎:“shall do unto thee for these what he rightfully should”即嘉礼二世同意授予的特权(privilegium)的措辞。皇帝将主教或隐修院院牧选举尽握掌中的权利被特别加以否定。 皇帝重申了赐予主教们权戒及牧杖——他们的精神权力之象征——的权利,并保护主教座堂或隐修院议员进行的选举以及自由的祝圣。双方以相互给予和平作结。 该协约被拉特朗第一届大公会议(First Council of the Lateran)于1123年确认。 沃姆斯协约是由许多位教宗推行的更大规模的改革的一部分,这些教宗中最有名的当数教宗额我略七世。这些改革包括圣职人员独身制、贩卖圣事的结束以及教会摆脱世俗领袖(被称为世俗叙任(lay investiture))而自治。.

新!!: 1130年教宗選舉和沃尔姆斯宗教协定 · 查看更多 »

教宗名錄

教宗名錄(拉丁文:Liber Pontificalis)為天主教的古文獻,是從初代教宗聖伯多祿到十五世紀的教宗的傳記。原本記載到九世紀的哈德良二世或斯德望五世。不過之後有增添內容到十五世紀的庇護二世。也是天主教內部最古老的歷任教宗傳。.

新!!: 1130年教宗選舉和教宗名錄 · 查看更多 »

教宗帕斯卡二世

教宗帕斯二世(Paschalis PP.,),本名拉涅罗,於1099年8月13日至1118年1月21日岀任教宗。柏斯二世早年是克吕尼隐修院的一名修士。大约在1176年,拉涅罗在拉特朗圣格肋孟圣殿被时任教宗额我略七世授予司铎级枢机。1099年8月13日,被选为教宗乌尔班二世的继任者。.

新!!: 1130年教宗選舉和教宗帕斯卡二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列表

本表为按时间顺序排列的教宗列表,参照《宗座年鉴》中的“罗马最高主教”章节,不包括对立教宗。《宗座年鉴》每年由罗马教廷出版,但未注明任数,称由于在一些年代正统继承顺序有争议而无法断定(如利奥八世、本笃五世和一些11世纪教宗。2001年版本对自伯多禄至若望·保禄二世的教宗传记进行了近200处修订,内容包括日期(主要集中于前两个世纪)、出生地及一名教宗的姓氏。 天主教教宗根据传统使用诸多头衔,包括大祭司、最高祭司及神最低下的奴仆等。这些头衔来源于历史事件,和其他教宗特权不同,无法进行修改。 据传为首位对教宗进行排序的史学家,其列表终于1049年,最后一位教宗利奥九世排列第154。20世纪列表进行了一定的修改。在很长时间内被认为正统。当选教宗斯德望曾为斯德望二世,但在1961年后被去除。这些修改如今已无争议,但一些列表仍旧将“斯德望二世”包括在内,可能由于其来源自1913年版本的《天主教百科全书》。 许多教宗被封为圣人,包括前50位教宗中的48位,亦有一些教宗正处于封圣过程中。前31位教宗(除则斐琳)均为殉教者。.

新!!: 1130年教宗選舉和教宗列表 · 查看更多 »

教宗选举

教宗選舉(或教宗選舉秘密會議)是樞機團為了選出一名羅馬主教(即教宗)而召開的會議。天主教徒認為教宗是聖伯多祿的宗徒繼承人和天主教會在人間的最高領袖。 經過1268年至1271年的宗座從缺期後,教會為了防止選舉受到政治干預而作出改革。教宗額我略十世於1274年進行期間頒佈法令,當中規定樞機選舉人應在選舉期間被鎖在一個用鑰匙上鎖的房間。如果他們未能選出一名新的羅馬主教,他們都不可以離開該房間。現時的教宗選舉是在梵蒂岡宗座宮的西斯汀小堂舉行。John Paul II, 1996.

新!!: 1130年教宗選舉和教宗选举 · 查看更多 »

拉特朗圣格肋孟圣殿

拉特朗圣格肋孟圣殿 (Basilica di San Clemente al Laterano)位于意大利罗马的圣若望拉特朗街,是天主教的一个宗座圣殿與司鐸級樞機領銜教堂 ,献给教宗克肋孟一世。.

新!!: 1130年教宗選舉和拉特朗圣格肋孟圣殿 · 查看更多 »

1118年教宗選舉

1118年教宗選舉於1118年1月21日教宗帕斯卡二世離世後舉行的教宗選舉。這次亦是有紀錄以來首次設有和的教宗選舉。選舉選出若望·卡塔尼樞機為新教宗,並取名為「傑拉二世」。.

新!!: 1130年教宗選舉和1118年教宗選舉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