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8 关系: 动物,华盛顿,南美洲,大地獺,大地懶,學名,巴拿马,哺乳动物,全新世,科 (生物),米 (单位),绝灭,美国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非洲森林象,脊索动物,J. E. Gray,披毛目,漸新世。
动物
動物是多細胞真核生命體中的一大類群,統稱為動物界。動物身體的基本形態會隨著其發育而變得固定,通常是在其胚胎發育時,但也有些動物會在其生命中有變態的過程。 大多數動物能自發且獨立地移動探索,只有極少數的動物(如珊瑚)是固定在一點無法移動。動物行為學是研究動物行為的科學,較著名的行為理論為康納德·洛倫茨提出的本能理論。 已發現的動物化石,多是在五億四千萬年前的寒武紀大爆發時的海洋物種。.
查看 大地懶科和动物
华盛顿
华盛顿(Washington)通常是指:.
查看 大地懶科和华盛顿
南美洲
南亚美利加洲(西班牙语: 或 ;葡萄牙语:;法语:;英语:;荷兰语:;字源:阿美利哥·维斯普西),简称南美洲,为七大洲之一,位於西半球南部(或南半球),西臨南太平洋,西面為太平洋板塊及納斯卡板塊。太平洋板塊及納斯卡板塊之間的內營力為張力,衍生了東太平洋海嶺;而納斯卡板塊與南美洲板塊的內營力為擠壓力,衍生了秘魯智利海溝的俯衝帶,並於南美洲板塊之下。與東面則是大西洋,北面則是加勒比海。南美洲是美洲大陸南面的一部分,西面有海拔數千--的安第斯山脈,東向則主要是平原,包括亞馬遜河森林。 南美洲面積達1,784萬平方公里,佔地球表面的3.5%。直到2011年,南美洲人口已有3億8千萬,世界排名第五。其中巴西是南美洲面積最大的國家,佔有一半左右。.
查看 大地懶科和南美洲
大地獺
#重定向 大地懶.
查看 大地懶科和大地獺
大地懶
大地獭(學名:Megatherium)是一種巨大的動物,屬於異關節總目披毛目樹懒亞目下的大地獭屬的物種。見於上新世早期至更新世A.
查看 大地懶科和大地懶
學名
在生物分类学中,學名按字面即為科學名,名词组合基于拉丁文文法。它在科學,特別是生物學上使用的名稱。例如,廣為人所接受的植物 (生物)名稱;它也受到國際植物命名法規(ICBN)之規範。:「Scientific name: A formal, universally accepted name,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of which (for plants, algae, fungi and organisms traditionally treated as such) are provid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ode of Botanical Nomenclature.」。 學名的第一個字需大寫。而習慣上,在科學文獻的印刷出版時,學名之引用常以斜體表示,或是於正排体學名下加底線表示。學名内所指的有可能是一種生物、一屬的生物或一科的生物。这可因為不同的國際命名法規,有不同的變化。原則上,一種生物的學名只有一個,而這一個學名也只會用來稱呼這一種生物,但目前命名法規各自獨立,因此有可能出現同種動物、植物用同樣的學名。相對的親屬生物可能還有許多不同的名字,學名以外的名字均為俗名。學名使用拉丁化文字,而俗名沒有限制。除拉丁学名外的其他任何名称都是俗名。 目前已知最長的學名為雙翅目的,由42個字母組成,意思是「擁有近似黃蜂飛行姿態而接近水虻的」。最短的學名則分別為南蝠的 Ia io 和奇翼龍的 Yi qi,都僅有4個字母。.
查看 大地懶科和學名
巴拿马
巴拿马共和国(República de Panamá ),簡稱巴拿馬(Panamá ; ),是中美洲最南部的国家,面积7.55万平方公里,人口393万。連接大西洋及太平洋的巴拿马运河位於國家的中央,劃分了南北美洲,拥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查看 大地懶科和巴拿马
哺乳动物
哺乳动物是指脊椎动物亚门下哺乳綱(学名:Mammalia)的一类用肺呼吸空气的温血脊椎动物,因能通过乳腺分泌乳汁来给幼体哺乳而得名。 按照《世界哺乳动物物种》(Mammal Species of the World)一书在2005年的资料,哺乳纲目前有约5676个(2008版的IUCN红皮书为5488个)不同物种,分布在1229个属,153个科和29个目中,约占脊索动物门的10%,地球所有物种的0.4%。啮齿目(老鼠、豪猪、海狸、水豚等)、翼手目(蝙蝠等)和鼩形目(鼩鼱等)是哺乳动物中物种最多的目。 哺乳动物的身体结构复杂,有区别于其他类群的大脑结构、恒温系统和循环系统,具有为后代哺乳、大多数属于胎生、具有毛囊和汗腺等共通的外在特征。 它们外型多样,小至体长30毫米长有翅膀的凹脸蝠,大至体长33米形同鱼类的蓝鲸。它们有很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分布在从海洋到高山,从热带到极地的广泛区域。人类也是哺乳动物的一员。.
查看 大地懶科和哺乳动物
全新世
全新世(Holocene)是最年轻的地质年代,从11700年前开始。根据传统的地质学观点,全新世一直持续至今,但也有人提出工業革命後應該另分為人類世。其名称源自希腊语“ὅλος”(holos,完全的)和“καινός”(kainos,新的),意即“完全新近的”。 全新世的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详细研究全新世的气候和环境变化至关重要。研究全新世气候变化的主要材料包括高纬度和高海拔冰芯,湖泊沉积物纪录,树轮,石笋及其他洞穴沉积物,高沉积速率的深海沉积物等。 格陵兰岛的冰芯记录提供了年纪分辨率的气候变化,它显示了自新仙女木事件以后全新世气温很稳定。但这种稳定的气温变化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有很多研究表明全新世的气候变化同样很明显,并且呈现一定的周期性。 目前全新世气候变化的原因仍在进一步探讨之中。.
查看 大地懶科和全新世
科 (生物)
科(英文: family, familia)是生物分类法中的一级,位于目和属之间,現時生物界約有800个科,科下也分亚科,而在其上亦有總科。 亚科是生物分类法的一级,在科和属之间,有时亚科和屬之間也分族,亞科的拉丁文分類名稱的字尾通常是-inae。.
查看 大地懶科和科 (生物)
米 (单位)
-- --( → metre,),中國大陸和香港音譯為「--」(亦稱「公--尺」),台灣作「--」(口語偶稱「--」),舊譯「邁當」、「--達」。它是国际单位制基本长度单位,符号为m。1米的长度最初定义为通过巴黎的經線上从地球赤道到北极点的距离的千万分之一。其后随着人们对度量衡学的认识加深,米的长度的定义几经修改。从1983年至今,米的长度已经被定义为“光在真空中于1/299792458秒内行进的距离”。.
查看 大地懶科和米 (单位)
绝灭
滅絕指一個種族完全消失。 物種滅絕在早期並不是一個被普遍接受的概念,因这一概念很易与「其所有後代都死光」混淆。在地质时代,灭绝是司空见惯的事件,那麼除了最原始的生物外,所有前現代的生物死絕,就不可能進化成現代的生物。現在「滅絕」的意思是指名和原始的外觀相似,可被識別為同一物種的後代死絕,而存活的後代是透過物种的形成的方式成爲與祖先不同的物種在現代生存。 目前,许多环境组织和政府担心由人类的干涉导致的物种的灭绝。.
查看 大地懶科和绝灭
美国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
美国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是一家位于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博物馆,由国立博物馆机构史密森尼学会管理,于1910年启用。.
非洲森林象
非洲森林象(學名:Loxodonta cyclotis)又名圓耳象,主要分布於非洲剛果盆地一帶。從前,非洲森林象被視為普通非洲象(學名:Loxodonta africana)的亞種,但透過基因分析之後,被認為可能是一支獨立物種。然而,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非洲象專家小組認為,現有的證據還不能判定這是兩個不同的物種,因此未予評估本種的保護狀況。 在非洲森林象和普通非洲象之间仍然存在着杂交现象。.
查看 大地懶科和非洲森林象
脊索动物
脊索动物门(学名:Chordata)是指有脊索,或其在演化过程退化而被脊椎取代的动物。是动物界最高等的门。脊索动物的共同特征包括:在生活史中的某个阶段具有脊索、中空的背神经管、咽鳃裂以及肛后尾。 脊索动物门可以分为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和脊椎动物亚门三个亚门。其中尾索动物亚门和头索动物亚门可以合称为“原索动物”,生活在海洋中。尾索动物幼虫期具有脊索和神经索,但在成体消失。头索动物终生保留脊索和神经索。在脊椎动物中,脊索作用由骨质脊柱代替。 少数学者提出将半索动物门也置于脊索动物门下,并命名为口索动物亚门。 通常说的脊椎动物学主要是指研究脊索动物的一个动物学分支,不單單是研究脊椎动物门。.
查看 大地懶科和脊索动物
J. E. Gray
#重定向 约翰·爱德华·格雷 Gray.
披毛目
披毛目(學名:Pilosa)是胎盤類哺乳動物下的一個目,現有物種僅分佈於美洲,包括了食蟻獸、樹懶及已滅絕的地懶。在異關節總目(或貧齒總目)未被提升為總目前而常稱作「貧齒目」的時候,披毛目也常稱作「披毛亞目」。 此目的起源可追溯至古近紀(約60萬年前,僅在中新代稍後的一段時間)。原生於南美洲,後因南北美洲生物大遷徙而在北美洲也有分佈。 一直以來,披毛目及有甲目等都被分類在「貧齒目」下,但近年普遍已將貧齒目提升為總目(即異關節總目),而將早前的兩個亞目提升到目的層次。這是因為貧齒目過去是將沒有牙齒的哺乳動物放在一起,但實際上這些成員卻是一個多系群。.
查看 大地懶科和披毛目
漸新世
漸新世(Oligocene)是地質時代中古近紀的最後一個主要分期,大約開始於3400萬年前,終於2300萬年前,介於始新世(Eocene)與新近紀的中新世(Miocene)之間。比起其他比較古老的地質時期,用岩床來確認漸新世比较准确,但精確的起始與結束時間仍不確定。渐新世(Oligocene)之名来自希腊文字ὀλίγος(oligos,“少”之意)和καινός(kainos,“新”之意),即表示在始新世喷發式的进化之后,这个时期哺乳动物种类增加并不明显。 渐新世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是连接“炎热的始新世时期的古老世界和生态系统更具有现代特征的中新世”的纽带。渐新世时期生态系统发生的一大变化是草原在全球的扩张,而热带阔叶林则萎缩至赤道一带。 标志渐新世开始的事件是一起被称为大置换的大规模物种灭绝事件。除了少数本地的啮齿类动物和有袋类动物之外,当时欧洲的动物群都被来自亚洲的动物群所取代。渐新世和中新世则没有显著的全球性事件为其分野,而是各个地区相继从较温暖的渐新世晚期(2,600-2,300万年前)进入较寒冷的中新世。.
查看 大地懶科和漸新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