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

指数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簡稱阿里(英語: Ali ibn Abi Talib;阿拉伯语:عليّ بن أبي طالب 约601年9月15日—661年1月28日)是先知穆罕默德(穆圣)的堂弟及女婿,在656年至661年間統治阿拉伯帝国。當穆罕默德受到真主默示時,阿里是首批接受神示的其中一人,他將畢生奉獻給伊斯蘭教。 遜尼派穆斯林視阿里為第四位,也是最後一位的正統哈里發;什葉派穆斯林視阿里為第一代伊瑪目,又視阿里及其後裔為穆罕默德的正統繼承者。阿里及其後裔都是穆罕默德祖系聖裔的成員。穆斯林社會因對阿里繼承人身分的問題發生分歧而分成遜尼及什葉兩派,遜尼派認定是穆罕默德的岳父阿布·巴克爾被任命為他的繼承者(什葉派則是認為穆罕默德的堂弟及女婿阿里·本·阿比·塔利卜被繼任者,也是第一個伊瑪目)。 第三任哈里發奧斯曼·本·阿凡被刺殺後,阿里被穆罕默德的同行者選為哈里發,他在任內遇到反抗及內戰。661年,他在庫法的清真寺進行禮拜時被襲,數天後逝世。 在伊斯蘭文化裡,阿里因其勇氣、知識、信念、正直、對伊斯蘭教不屈的奉獻、對穆罕默德的忠誠、平等對待所有穆斯林及對敵人的寬容而受人尊敬。阿里是古蘭經注釋、伊斯蘭法學及宗教思想上的權威人士。阿里在幾乎所有蘇非教團裡的地位崇高,他的影響力貫通整個伊斯蘭教史。.

89 关系: 基沙斯埃及埃米爾卡爾巴拉印度人口古兰经多神教多配偶制奧斯曼一世 (阿拉伯帝國)女婿奈季蘭宰因·阿比丁巴士拉希吉拉希腊希腊语一次文献也门书法亞伯拉罕底萬什叶派什叶派伊玛目伊本·易斯哈格伊朗高原伊斯兰历伊斯兰文化伊斯兰教伊斯蘭教法伊拉克修辞学圣徒哈里发哈桑·本·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克爾白穆哈兰姆月穆罕默德穆阿威叶一世穆斯林納杰夫烏瑪爱德华·吉本瓦利異教遜尼遜尼派聖行聖裔聖訓萨非王朝...裙帶關係马扎里沙里夫認主學謝里夫谢赫 (称号)賽義德麥加麦地那黎凡特辅士迁士阿布·巴克爾阿布·菲達阿什阿特·伊本·卡伊斯阿伊莎阿訇阿拔斯·本·阿卜杜勒-穆塔利卜·本·哈希姆阿拔斯王朝阿拉伯基督徒阿拉伯半岛阿拉伯字母阿拉伯帝国阿拉伯神話阿拉伯语蘇非主義薩哈巴蒙昧时代耶稣毛拉沙特阿拉伯波斯人泰伊法蒂瑪清真寺漢志朝覲易卜拉欣海拜爾數秘術 扩展索引 (39 更多) »

基沙斯

基沙斯(قصاص,拉丁化:Qisas)是一個伊斯蘭教用語,意指「同態復仇」、報復或「以眼還眼」。基沙斯在伊斯蘭教法學裡是一種刑罰的方式,伊斯蘭教法容許以對等報仇作為懲罰。當一名穆斯林被殺害、身體受到傷害或蒙受財物損失,受害者或受害者的後裔可以提出向被告施行基沙斯。如果涉及謀殺,基沙斯是指在法院准許的情況下,死者親屬或瓦利(法定監護人)有權處死兇手。 基沙斯是伊斯蘭刑法裡的其中一種刑罰,其他刑罰有侯杜德、迪葉及塔濟爾。.

新!!: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和基沙斯 · 查看更多 »

埃及

阿拉伯埃及共和國(جمهوريّة مصرالعربيّة,),通稱埃及,是東北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面積為1,001,450平方公里,人口已超過9,000萬。原存在於當地的古埃及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二戰後,埃及于1953年由阿拉伯人建立共和国,地理上該國地跨二洲即亞洲和非洲,西奈半島位於西南亞(西亞),而該國大部分國土位於北非地區。伊斯蘭教為國教。埃及人大部分信仰伊斯兰教遜尼派,最大的宗教少数派为科普特正教。另外還有基督教其他教派和伊斯兰教什叶派;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通用英語和法語。 埃及經濟的多元化程度在中東地區名列前茅。各項重要產業如旅遊業、農業、工業和服務業有著幾乎同等的發展比重。埃及也被認為是一個中等強國,在地中海、中東和伊斯蘭信仰地區尤其有廣泛的影響力。.

新!!: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和埃及 · 查看更多 »

埃米爾

埃米尔又譯艾米爾或阿米爾(阿拉伯語:,拉丁化:Amīr)是阿拉伯國家的貴族头衔,此封號用於中東地區和北非的阿拉伯國家,突厥在歷史上亦曾使用過這個封號。 一般從音譯為埃米爾(又譯艾米爾或阿米爾),亦有從其意思統帥意譯為總督,或從者功能意譯為國王、酋長、首長、頭人、頭目、首領、信眾的長官等等,亦見有人以其作為貴族最高爵位之功能意譯為親王、大公等等,旧译作异密。 其名稱源自阿拉伯文的「amir」,意思是指「統率他人的人」或「國王」。其最初本意有軍事統帥的意思,最早用於哈里發派駐在外的軍事統帥及各地總督,亦有作為最高級貴族稱號。 隨著阿拉伯帝國的內亂,各地總督與哈里發之關係越發疏離,最後不少地方的埃米爾與哈里發均成為一種象徵式之從屬關係,埃米爾遂在此權力交替中取得一地之軍政大權,並成為當地之君王,隨著阿拉伯世界政權分裂之延續,埃米爾廣泛地成為由北非到中東的君主稱號。.

新!!: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和埃米爾 · 查看更多 »

卡爾巴拉

卡爾巴拉(كربلاء)是伊拉克的城市,位於首都巴格達西南100公里,座標,是卡爾巴拉省的首府,2003年人口572,300,是什葉派的聖城之一,地位僅在麥加、麥地那和納傑夫之後。卡爾巴拉是伊拉克最富有的城市之一,經濟收入來自朝覲的遊客和農產品,城市劃分為宗教中心的舊城區和住宅區的新城區,城內有超過100所清真寺和23間宗教學校。.

新!!: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和卡爾巴拉 · 查看更多 »

印度人口

印度人口的结构主要以语言、宗教以及种姓来划分。2007年大概有11亿,2011年3月31日公布的人口普查的初步结果是12.1亿,而2017年的數據顯示人數約為13.24億人。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报告预测2024年印度人口将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新!!: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和印度人口 · 查看更多 »

古兰经

《古蘭經》(,,字面上解作「誦讀」)是伊斯蘭教的最重要的經典,又稱《--》。穆斯林相信《古蘭經》是真主阿拉的啟示,它被廣泛認為是最優秀的阿拉伯語書寫文學作品,《古蘭經》的篇章被稱為蘇拉,節句則被稱為阿亞。 穆斯林相信《古蘭經》的內容是真主透過天使加百列(賈布里勒)口頭傳授給先知穆罕默德,始自公元609年,直至穆罕默德在632年逝世為止,歷時23年。穆斯林認為《古蘭經》是輔助穆罕默德奉行使命的奇跡,證明他的先知身份,而他亦是自亞當以來最後一位接收啟示的先知。 根據傳統的說法,穆罕默德的多位同伴充當抄寫員,負責把真主的啟示記錄下來。這些同伴在穆罕默德逝世後不久根據這些記錄及他們的記憶進行編撰整理。由於出現各種不同的版本,哈里發奧斯曼於是制訂了一個被稱為「奧斯曼本」的範本,一般都被認為是當今《古蘭經》的原型。不過,鑑於《古蘭經》有不同的讀法,大部分讀法相互之間有細微的差異,而有些讀法則與其他的讀法有頗大的差異,加上早期的阿拉伯文本根本就無法發音,故此奧斯曼本與當今的《古蘭經》及當初穆罕默德所得的啟示之間的關聯性仍然不明確。 《古蘭經》的內容與猶太教及基督教經典記載的主要故事有相似之處,但有些只是概括論述,有些則加以引申詳述,有時會提供額外的資料及對事件加以解讀。《古蘭經》把自身定位為一部指導性的典籍,很少詳盡地記載具體的歷史事件,而是經常強調事件當中的道德價值觀念,而不是本身的故事性。《古蘭經》及聖訓都是制訂伊斯蘭教法的依據。在禮拜期間只能以阿拉伯語誦讀古蘭經。 能夠背誦整部古蘭經的人被稱為哈菲茲,有些穆斯林用朗誦的方式閱讀古蘭經的經文,這種方式被稱為泰吉威德。在賴買丹月,穆斯林按照慣例在泰拉威禮拜誦讀整部古蘭經。大部分穆斯林在理解經文意義的時候會用上塔夫細爾(《古蘭經》的注釋)。.

新!!: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和古兰经 · 查看更多 »

多神教

#重定向 多神論.

新!!: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和多神教 · 查看更多 »

多配偶制

多重配偶制是指在婚姻裡有多於一個配偶。不同的社會對多重配偶有不同的限制或容忍。例如:在古時中國,一個丈夫只能有一個妻子,但是可以在同时和奴婢保持性关系,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同时拥有用于生育的妾侍;不過除了西藏某些民族外,一個妻子卻未必能夠有多於一個丈夫。而直到現在,在奉行伊斯蘭教的國家有不少都容許男性有最多四名妻子。另外,一些仍然保持原始生活狀態的部落仍然保持着群婚,甚至是亂婚的制度。.

新!!: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和多配偶制 · 查看更多 »

奧斯曼一世 (阿拉伯帝國)

#重定向 奥斯曼·本·阿凡.

新!!: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和奧斯曼一世 (阿拉伯帝國) · 查看更多 »

女婿

女婿,是一種稱謂,指女兒的丈夫。婿,按《說文解字》,通「壻」,古時女子稱夫為婿,如“夫婿”;“翁婿”連用時,則意為老丈人和女婿;也可以與表示輩分的親屬稱謂連用,表示晚輩女性親屬的丈夫,如“妹婿”、“甥婿”、“侄婿”等(切不可用於長輩)。 在中華文化中,女婿為半子,意指等同於半個兒子,日常生活中可以與岳父岳母直接父子、母子相稱。謙稱時可自稱小婿,「賢婿」則是岳父岳母對女婿客氣的稱呼。.

新!!: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和女婿 · 查看更多 »

奈季蘭

奈季蘭是沙特阿拉伯的城市,也是奈季蘭省的首府,位於該國西南部,毗鄰與也門接壤的邊境,該市在1934年前由也門負責管轄,2004年人口246,880。.

新!!: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和奈季蘭 · 查看更多 »

宰因·阿比丁

#重定向 阿里·宰因·阿比丁.

新!!: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和宰因·阿比丁 · 查看更多 »

巴士拉

巴士拉(,al-Baṣrah),為伊拉克巴士拉省省会,位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交汇形成的夏台·阿拉伯河西岸,南距波斯湾110公里,是连接波斯湾和内河水系的枢纽,伊拉克第一大港及第二大城。巴士拉建于638年,曾被战火摧毁,经历过多次重建。2014年時,巴士拉城人口約1,193,000。.

新!!: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和巴士拉 · 查看更多 »

希吉拉

希吉拉(阿拉伯语:,羅馬字:Hegira/Hijrath),旧译徙志,又译作希吉来、黑嗤拉、黑吉拉,原意为“出走”、“离开”,后来变为西元622年伊斯兰先知穆罕默德带领信众离开麦加,迁移到叶斯里卜(麦地那)这个事件的简称。由于这是伊斯兰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事件,後世將西元622年被定為伊斯蘭曆的元年,因此伊斯兰曆又被称为“希吉拉曆”或“希吉来曆”。.

新!!: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和希吉拉 · 查看更多 »

希腊

希腊(Ελλάδα,),官方名称为希腊共和国(希腊语:Ελληνική Δημοκρατία,),位于欧洲东南部的跨大洲国家。2015年其人口约为1,090万。雅典为希腊首都及最大城市,塞萨洛尼基为第二大城市。 希腊位于欧洲、亚洲和非洲的十字路口,战略地位重要。其位于巴尔干半岛南端,西北邻阿尔巴尼亚,北部邻马其顿共和国和保加利亚,东北邻土耳其。希腊分为九个地区:马其顿、中希腊、伯罗奔尼撒、色萨利、伊庇鲁斯、爱琴海诸岛(包括十二群岛及基克拉泽斯)、色雷斯、克里特和伊奥尼亚群岛。爱琴海位于希腊本土东侧,爱奥尼亚海位于西侧,克里特海和地中海位于南侧。希腊海岸线长达,为地中海盆地国家中最长,世界第11长。希腊拥有大量岛屿,其中227个岛屿有人居住。其百分之八十区域为山地,奥林波斯山为全境最高峰,海拔。 希腊为世界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自公元前270,000年起即有人居住。其被称作西方文明的摇篮,为民主制度、西方哲学、奥林匹克运动会、西方文学、史学、政治学、重要科学及数学原理、西方戏剧(悲剧及喜剧)的发源地。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腓力二世首先统一了希腊。其子亚历山大大帝迅速征服了古代世界的大片地区,将希腊文化和科学自东地中海地区传播至印度河流域。公元前2世纪希腊为罗马所吞并,成为罗马帝国及其继承国拜占庭帝国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中后者为希腊语言及文化所主导。公元1世纪希腊正教会建立起来,塑造了现代希腊的文化认同,并将希腊传统传播至正教世界。15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夺取了希腊地区。1830年,在经历独立战争后,希腊作为现代民族国家建立起来。希腊的文化遗产由其18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数可见一斑,这一数目在欧洲及世界均居前列。 希腊为民主制国家,发达国家及高收入经济体,其生活质量较高,及人类发展指数为极高。希腊为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为欧洲共同体(欧洲联盟前身)第十个成员国,并自2001年以来为欧元区成员国。其亦为诸多国际组织的成员国,包括欧洲委员会、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界贸易组织、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及法语圈国际组织。希腊的独特文化地位、旅游业、船运业及战略地位使其被归为一中等强国。其为巴尔干地区最大规模经济体,并为这一区域重要的投资者之一。.

新!!: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和希腊 · 查看更多 »

希腊语

希臘語(Ελληνικά)是一种印歐語系的语言,广泛用于希臘、阿尔巴尼亚、塞浦路斯等国,与土耳其包括小亚细亚一帶的某些地区。 希臘语言元音发达,希臘人增添了元音字母。古希臘語原有26个字母,荷马时期后逐渐演变并确定为24个,一直沿用到現代希臘語中。后世希腊语使用的字母最早发源于爱奥尼亚地区(今土耳其西部沿海及希腊东部岛屿)。雅典于前405年正式采用之。.

新!!: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和希腊语 · 查看更多 »

一次文献

一次文献,又稱初級資料、首次資料、一級來源或稱第一手資料,是文獻學、圖書館學、地理學中指用來做為證據的引文資料, 寫作者將其來源方式可以區分成:.

新!!: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和一次文献 · 查看更多 »

也门

葉門共和國(الجمهورية اليمنية,al-Jumhūriyyah al-Yamaniyyah),通稱葉門(al-Yaman),為西南亞國家,阿拉伯海和紅海邊緣,与阿曼和沙特阿拉伯接壤。1990年5月22日由葉門阿拉伯共和國和葉門民主人民共和國合併統一而成。.

新!!: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和也门 · 查看更多 »

书法

書法是一種書寫的藝術。書法縱向穿透兩個層面:「使用」與「審美」;橫向跨越文字兩個層面:「文字」、「繪畫」。書法也是一種研究書寫者心理與性格的工具。當代對實踐書法的定義有:.

新!!: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和书法 · 查看更多 »

亞伯拉罕

亞伯拉罕(אַבְרָהָם,意为“多國之父”;Abraham;إبراهيم),原名亞伯蘭(希伯来语:אַבְרָם)或亞巴郎(Abram,意為“崇高之父”),是亚伯拉罕诸教(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的先知,是从地上众生中所捡选并给予祝福的人。同时也是包括希伯来人和阿拉伯人在内的闪米特人的共同祖先。 根據猶太人的傳統記載,亞伯拉罕是拿鶴的孫子、他拉的兒子,拿鶴居住在迦勒底的乌尔。據《創世記》記載,他拉有三個兒子,聖經紀載依序為亞伯蘭、拿鶴(與祖父同名)、哈蘭(Haran)。哈蘭死在吾珥,留下一個兒子羅得(Lot),他拉帶著全家打算搬到南方的迦南(Canaan),途經哈蘭(地名哈蘭市在希伯來文的拼法不同)便決定留下。最後死在哈蘭。 猶太教、基督教及伊斯蘭教等宗教被統稱為亞伯拉罕諸教,因亞伯拉罕在這三個教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在猶太教的傳統中,他被稱為“Avraham”、“Avinu”或 “我父亞伯拉罕”。上帝應許亞伯拉罕,要透過他的子民,使天底下所有的國都被祝福,基督教將此解釋為透過耶穌基督得到救贖。 猶太人、基督徒和穆斯林認他為以色列人的始祖,是以撒之父。對穆斯林而言,亞伯拉罕是伊斯蘭的先知,且是穆罕默德的先祖(從亞伯拉罕之子以實瑪利追溯)。 其妾基土拉為內蓋夫族的先祖,亞伯拉罕之子示巴是閃米特人的祖先。.

新!!: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和亞伯拉罕 · 查看更多 »

底萬

底萬(波斯語:دیوان)是伊斯蘭國家裡的高級行政體系。.

新!!: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和底萬 · 查看更多 »

什叶派

什葉派(شيعة,,Shia,),來自شيعة علي(,Shia-ne-Ali)的縮寫,原意為阿里的追隨者,與遜尼派併列為伊斯蘭教的兩大主要教派之一。什葉派與遜尼派各門派中的主要不同不在於教義問題,主要在於誰是穆罕默德「真正接班人」。在历史上曾出现过“穆阿维耶什叶”、“奥斯曼什叶”和“阿里什叶”等,目前则專指認為穆罕默德的繼任者是阿里·本·阿比·塔利卜(穆罕默德堂弟及女婿)的人,遜尼派則認為穆罕默德的繼任者是他的岳父阿布·伯克爾。 什葉派是伊斯兰教的第二大教派,一般認為什葉派人口數佔全世界穆斯林人口的10至15%,然而某些什葉派人士稱有30至35%。68%至80%的什葉派伊斯兰教徒住在以下四個國家: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及印度。十二伊玛目派是什葉派中最主要的派別。2012年估計什葉派中有85%屬於十二伊玛目派。 什叶派是以古兰经及聖訓上記載,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論為基礎,也包括一些什叶派視為是聖書(Nahj al-Balagha)的書籍Esposito, John.

新!!: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和什叶派 · 查看更多 »

什叶派伊玛目

所有的什叶派前四任伊玛目相同,十二伊玛目派与伊斯玛仪派前六任伊玛目相同。.

新!!: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和什叶派伊玛目 · 查看更多 »

伊本·易斯哈格

罕默德·伊本·易斯哈格·伊本·雅瑟(محمد بن إسحاق بن يسار;或簡略為伊本·易斯哈格 ابن إسحاق,意為「易斯哈格之子」)(卒於767或761年(Robinson 2003, p. xv))是阿拉伯的穆斯林史學家。他搜集了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口述紀錄,這些紀錄是穆罕默德早期傳記的基礎。這種傳記通常稱作「真主使者的生平」(Sirah Rasul Allah)。.

新!!: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和伊本·易斯哈格 · 查看更多 »

伊朗高原

伊朗高原(英文:Iranian plateau,又稱Persian plateau)是亞洲西南部的高原地帶,亦是古代文化的發源地, University of Texas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retrieved 10 February 2007),它是由於阿拉伯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碰撞之後形成的多摺山脈帶地形。 伊朗高原由小亞細亞和高加索開始,一直向東延伸,包括現今阿富汗的絕大部分和巴基斯坦的很大部分。伊朗高原面積約250萬平方公里,其東部邊界是興都庫什山脈,它將伊朗與印度分開;其西部邊界是扎格羅斯山脈,它將伊朗高原與底格里斯河谷分開;其南部邊界是印度洋和波斯灣;其北部邊界是阿拉斯河、里海、科彼特山鏈、阿姆河以南的帕羅帕米蘇斯山。伊朗高原周圍被雄偉的高山所包圍,高原中央是遼濶的內陸盆地,沒有河流通往大海。從伊朗高原各山脈內坡流出的河流,全都消失在這個乾燥貧瘠的盆地之中。伊朗農業條件最好的地區,是毗鄰兩河流域的胡澤斯坦地區,還有北部、西北部山鏈的山麓與河谷地區,特別是里海、高加索山脉的斜坡地區。伊朗高原的總面積有370萬平方公里。 按照自然地理環境,伊朗高原可以劃分為五個特征明顯的自然地區:.

新!!: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和伊朗高原 · 查看更多 »

伊斯兰历

伊斯兰曆或伊斯兰教历,为目前伊斯兰教国家通用的曆法,正式名称为哈吉来/希吉來曆(التقويم الهجري at-taqwīm al-hijrī),意指公元622年先知穆罕默德从受迫害的麦加遷徙到麦地那的希吉拉(Hijra/Hegira或 Hijrath,هِجْرَة)。在西方世界中表示一般记成“AH”(Anno Hegirae,意即"希吉拉多少年"),类似于基督纪年的“AD”和世界紀元的“AM”。而在伊斯兰教国家中又可從阿拉伯文形式表示為H(سَنة هِجْريّة, 簡寫:هـ),希吉拉之前则记成“BH”(Before the Hijra)。 伊斯兰曆是一种纯粹阴曆,也是現今仍在使用的曆法中唯一的阴曆。以公元622年7月16日为紀年元年一月一日,完全以月相为准,每当新月出现时定为每月的第一日,12个月为一年,不设闰月,闰年于第12个月后加一天(每30年中設11閏年)。平均每年只有354天8小时48分,每隔2.7年和公曆相差一个月(即19年差7个月),每隔約32.6年(32年又7個月)就會相差一年,即兩者紀年差距就會「縮減」一年,也就是陽曆的32~33年與伊斯兰曆的33~34年長度相等,因此不分季节。 現今是伊斯兰曆1439年,相當於公历2017年9月22日到2018年9月11日,跟標示太陽年的波斯曆(1396年,公历2017年3月21日至2018年3月20日)相比,从建元的公曆622年到年,作為隂曆的伊斯兰曆對比作為陽曆的波斯曆已多出年。 今日是伊斯蘭曆。.

新!!: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和伊斯兰历 · 查看更多 »

伊斯兰文化

伊斯蘭文化主要用來敘述歷史上信奉伊斯蘭教民族的共同文化習俗。早期的穆斯林文化主要是阿拉伯人的文化。隨著哈里發國的迅速擴張,穆斯林文化融入了波斯、印度、高加索、突厥(土耳其)、蒙古、馬來、摩洛、索馬里、柏柏爾和埃及的文化。伊斯蘭文化包括伊斯蘭教的宗教儀式文化,包括祈禱(صلاة)和各地伊斯蘭信仰的次文化。伊斯蘭信仰在不同的文化和傳統中所表現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新!!: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和伊斯兰文化 · 查看更多 »

伊斯兰教

伊斯蘭教(الإسلام, al-’islām;)--、清真教、回回--教、天方教、大食法、大食教度,是以《古蘭經》和聖訓為教導的一神教宗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古蘭經》被伊斯蘭信徒(穆斯林)視為造物主安拉命天使給其使者逐字逐句的啟示,而聖訓为造物主最后的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行錄(由同伴們轉述收集)。伊斯蘭这一名称來自《古兰经》,源自閃语字根S-L-M,意為「顺从(造物主)」;实际上穆斯林(伊斯兰教徒)的名字也來自這個字根,意為「順從者」。 穆斯林信仰獨一且無與倫比的安拉,并认为人生的唯一目的是崇拜或顺从安拉;伊斯兰教认为阿拉在人类历史长河派遣了众多先知給全人類,历代各个民族都有先知,包括易卜拉欣(亞伯拉罕)、穆薩(摩西)、爾撒(耶穌)等,先知穆罕默德是最後一位,古兰经載有他所得的訊息。伊斯蘭教的基本功修包括五功,是為「念、礼、齋、課、朝」,五功是穆斯林需要奉行的五個義務。伊斯兰教还拥有自己的一套宗教法律,该法律實際觸及生活及社會的每一個層面,由飲食、金融到戰事以及福利等各方面。 在先知穆罕默德逝世後,伊斯蘭帝國持續擴張,佔據着大片的地區,促使哈里發國的誕生,傳教活動亦刺激更多人改信伊斯蘭教。早期哈里發的宗教政策、穆斯林的經濟及商貿開拓及後來奧斯曼帝國的擴張都使伊斯蘭教從麥加向大西洋及太平洋的方向擴散,形成穆斯林世界。 絕大多數的穆斯林屬於遜尼派(75%-90%)及什叶派(10%-20%)两大派别,另外两派中均有人同时信仰伊斯兰神秘主义。伊斯蘭教是中东、中亚、东南亚主要部分及非洲的大部分的主流宗教。在法国、德国、中国西北部、俄罗斯西南部及加勒比地區都可找到龐大的穆斯林社群。穆斯林最多的國家是印度尼西亚,這裡居住著全球穆斯林總數的15%。南亞、中東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穆斯林分別佔全球總數的25%、20%及15%。皈依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幾乎可在世界的每個角落都可找到。截至2010年,全球約有16億穆斯林,佔23.4%人口。在信徒人數上,伊斯蘭教是世界第二大宗教,被認為是世上增長得最快的宗教。.

新!!: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和伊斯兰教 · 查看更多 »

伊斯蘭教法

伊斯兰教法,音译为沙里亞(شريعة,,),意为“道路”,是一套以伊斯蘭教教義為準則的法律,根據《古蘭經》和可靠聖訓的內容,對人民日常生活和行為作出法律規定,因此又被稱為伊斯蘭法律(Islamic law)。.

新!!: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和伊斯蘭教法 · 查看更多 »

伊拉克

伊拉克共和国(阿拉伯语:الجمهورية العراقية;库尔德语:كۆماری عێراق),简称伊拉克(العراق‎),位于亚洲西南部中东地区的国家。伊拉克与南方的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北方的土耳其,西北的叙利亚,东方的伊朗和西方的约旦接壤。伊拉克所在的地区在历史上曾被称为美索不达米亚,是人类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新!!: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和伊拉克 · 查看更多 »

修辞学

修辭學是研究修辭的學問,是语言学的範疇。修辭是增強言辭或文句效果的藝術手法。自語言出現,人類就有修辭的需要。修辭可以令人:.

新!!: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和修辞学 · 查看更多 »

圣徒

圣徒本意指聖人的門徒或者聖人思想的追隨者,如李東陽《金陵問》:“程夫子,真聖徒。”“圣徒”一詞在近代也成為其它宗教的借用譯詞,也通常指具有特别美德或者修行水平很高的教徒。聖徒和聖人本義上的區別是,聖徒是追隨某一流派或宗教而受到該教派推崇的人,而聖人則獨立于而不是追随某人或某一思想派別。 有的宗教专门通过一定的仪式加封聖徒,但也有的聖徒直接被大众尊奉为聖徒。基督宗教(包括羅馬天主教會、聖公宗、東正教會)、印度教、伊斯兰教、古巴的桑特里亚教中都有聖徒。一些新纪元运动的人也将聖徒的概念结合入他们的信仰。.

新!!: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和圣徒 · 查看更多 »

哈里发

哈里发(阿拉伯语: ;拉丁化:Caliph),為哈里發國(khilāfa,意為哈里發統治之地)與烏瑪的統治者,是伊斯兰教的宗教及世俗的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最早源自於,意為繼承者,指先知穆罕默德的繼承者。在穆罕默德死後,其弟子以Khalifat Rasul Allah(安拉使者的繼承者)為名號,繼續領導伊斯蘭教,隨後被簡化為哈里發。 哈里發本為阿拉伯帝国最高的統治者稱號,相當於一般所說的皇帝,但同時兼有統治所有遜尼派穆斯林的精神領袖的意味,故又可以同時起了類似天主教的教宗的作用。 在阿拉伯帝国鼎盛时期,哈里发拥有最高权威,管理着庞大的伊斯兰帝国。阿拉伯帝国灭亡之后,“哈里发”的头衔,僅作为伊斯兰教宗教领袖的名称,一直保存了下来,傀儡哈里发处于开罗的马木留克王朝的控制之下。 1517年,鄂圖曼帝国苏丹塞利姆一世征服了埃及,时任哈里发的穆塔瓦基勒三世也被俘。塞利姆一世宣布自己继承哈里发的职位。之後哈里發稱號便由鄂圖曼帝國蘇丹世襲,但1517年之後數百年歷代蘇丹均不常使用該稱號,直到19世紀末鄂圖曼帝國瀕臨解體,蘇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才重新強調自己的哈里發身分。1924年,哈里发制度被土耳其總統凯末尔废除。 2014年6月29日,“伊斯兰国”領袖阿布·贝克尔·巴格达迪自立為哈里發,稱易卜拉欣,但未受大部分穆斯林承認。.

新!!: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和哈里发 · 查看更多 »

哈桑·本·阿里·本·阿比·塔利卜

哈桑·本·阿里·本·阿比·塔利卜(阿拉伯文:)是第四位正统哈里发阿里·本·阿比·塔利卜与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穆圣)之女法蒂玛的长子,也是穆圣的外长孙,属于賽義德中的一员。哈桑也是什叶派所尊崇的第二位伊玛目。在父亲阿里遇刺后,哈桑曾接受伊拉克庫法地区穆斯林的拥戴就任第五任哈里发,但不久就在叙利亚总督、倭马亚王朝的缔造者、僭称哈里发的穆阿威叶一世的威逼利诱下放弃哈里发称号,引退麦地那,最终死因成迷,由其弟侯赛因·本·阿里·本·阿比·塔利卜继承伊玛目之位。.

新!!: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和哈桑·本·阿里·本·阿比·塔利卜 · 查看更多 »

克爾白

克爾白或稱卡巴天房、天房等(阿拉伯語:الكعبة,羅馬化:al-Kaʿbah),是一座立方體的建築物,意即“立方體”,位於伊斯蘭教聖城麥加的禁寺內。相傳是第一個人類阿丹(亞當)興建的,並由易卜拉欣(亞伯拉罕)和易斯馬儀(以實瑪利)父子共同修建的。伊斯蘭傳統認為克爾白是天堂的建築“天使崇拜真主之處”(阿拉伯語:,羅馬化:al-Baytu l-Maˤmur)在地上的翻版,而克爾白的位置就直接在彼天堂建築之下。《古兰经》记载:“为世人而创设的最古的清真寺,确是在麦加的那所吉祥的天房、全世界的向导。” 克爾白是伊斯蘭教最神聖的聖地,所有信徒在地球上任何地方必須面對它的方向祈禱,而且伊斯蘭教的五功包括了朝覲,也就是到麥加去朝拜。.

新!!: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和克爾白 · 查看更多 »

穆哈兰姆月

哈兰姆月(阿拉伯语: محرم ),是伊斯兰历第一个月,也是全年第一个聖月,本月不许打鬥。 本月重要节日有:.

新!!: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和穆哈兰姆月 · 查看更多 »

穆罕默德

罕默德(阿拉伯语: ;)Elizabeth Goldman (1995), p. 63 gives 8 June 632, the dominant Islamic tradition.

新!!: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和穆罕默德 · 查看更多 »

穆阿威叶一世

阿維亞·本·阿布·蘇富揚 (Muawiyah bin Abi-Sufyan),即穆阿維亞一世(英文: Muawiyah I; 阿拉伯文:,約),伊斯蘭教第五代哈里發(661年—680年在位),統治被稱為“阿拉伯帝國”(歐洲文獻中稱之為薩拉森帝國)的廣大穆斯林國家的伍麥葉王朝的創建者。.

新!!: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和穆阿威叶一世 · 查看更多 »

穆斯林

斯林(مسلم),即信仰伊斯兰教者,也是伊斯兰信徒的自称。“穆斯林”一词音译自阿拉伯语“مسلم”,其原意为“顺从(信仰)者”。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是当代发展最快的國際性的宗教之一,属亚伯拉罕系一神教。全世界大約有16億穆斯林,大約佔全地球人口的25%。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穆斯林佔當地人口比率各有不同,如在北非、西亚、中亚、南亚、东南亚的很多国家均是多數,而在東亞、歐洲、美洲、大洋洲則是少數。 由于伊斯蘭教在中国长期被教外人士稱為回教,故穆斯林也被稱為回教徒。.

新!!: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和穆斯林 · 查看更多 »

納杰夫

納杰夫()位於伊拉克南部的幼發拉底河河岸,距離首都巴格達有160公里。由于什叶派创始人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安葬于此,因此纳杰夫是伊斯蘭教什葉派的聖城,亦是什葉派歷年以來的政治中心。它亦是納杰夫省的首府。根據2003年的人口統計,納杰夫市有人口28.65萬人,但由於海外移民的湧入,現時人口已大大超出此數。.

新!!: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和納杰夫 · 查看更多 »

烏瑪

乌玛(أمة、),本意为“民族”,引申为“社群”。但乌玛不同于“萨本”(شعب、),后者指拥有共同祖先和地理的民族。理論上所有跨国界的穆斯林同屬拥有共同历史的烏瑪成員,而非西方人的民族國家意义的同一民族。622年9月24日聖遷后,穆罕默德以麦地那作为根据地,号召穆斯林建立起组织严密的、为伊斯兰而奋斗的武装社团,乌玛概念为伊斯兰教的胜利发展和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现代泛伊斯兰主义者口中的乌玛,正是指“共信者的联邦”( )。 Category:阿拉伯语伊斯兰教术语 Category:伊斯兰教 Category:阿拉伯世界.

新!!: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和烏瑪 · 查看更多 »

爱德华·吉本

爱德华·吉朋(Edward Gibbon,),英国历史学家,《罗马帝国衰亡史》的作者。 吉本出生于伦敦附近的普特尼,父亲是国会议员,他是家中独子,10岁时丧母,由姑母抚养,年少时多病,喜欢读书,在《我的作品和生活回忆录》中提到自己早就发现历史是自己“特有的粮食”。1752年,14岁时被父亲送往牛津,不到15岁就考取牛津大学莫德林学院。但他父亲后来发现他对天主教感兴趣,当时在英国一个天主教徒会受到上流社会的排挤,他父亲立刻就把他送到瑞士洛桑,交给一位基督教新教导师。在洛桑期间,他参加过伏尔泰的聚会,学会了法语,开始用法语写作其第一部作品《论文学研究》(1761年正式出版)。 1758年回国,作了两年军官,同时博览群书,由于受伏尔泰的影响,因而改变了宗教觀,不信仰特定宗教。1763年,他前往欧洲大陆旅游,在巴黎结识了狄德罗,也去了罗马,1764年他在罗马废墟上,开始有写作罗马帝国史的念头。 1770年吉本的父亲去世,他开始经商,定居伦敦。两年后,他开始写作《罗马帝国衰亡史》,并出入上流社会的俱乐部。1774年进入国会。1776年《罗马帝国衰亡史》第一卷出版,立即取得成功,但他对早期基督教历史的如实写法,受到有些人猛烈的攻击,但却认为他即使不过于高明,但也不逊色。 吉本继续搜集材料编写,1781年《罗马帝国衰亡史》第二、三卷出版。1782年他定居洛桑,继续书写后三卷,1787年写完最后一章,回到英国,1788年所有手稿全部出版。受到各个方面的赞扬。他又回到洛桑,主要在书写他的《回忆录》,直到1793年才回国,回国不久即在伦敦家中去世。 《罗马帝国衰亡史》包含许多详尽的考证,后来许多历史学家都引用这部书的材料。.

新!!: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和爱德华·吉本 · 查看更多 »

瓦利

利可以指:.

新!!: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和瓦利 · 查看更多 »

異教

教,指不同的教。 有兩種含義:.

新!!: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和異教 · 查看更多 »

遜尼

#重定向 遜尼派.

新!!: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和遜尼 · 查看更多 »

遜尼派

逊尼派(Sunni,أهل السنة والجماعة,,简称 ),又譯素尼派,原意為遵循聖訓者,為伊斯兰教中的最大派别,自稱「正統派」,與什叶派對立。一般認為,全世界大約有85至91%穆斯林隸屬此派別See.

新!!: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和遜尼派 · 查看更多 »

聖行

聖行(阿拉伯語:سنة,音譯遜奈)是阿拉伯語用語,指習慣或慣常做法。穆斯林以此用語來描述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行習性。 記錄聖行是阿拉伯的傳統,人們皈依了伊斯蘭教後,便將這個傳統帶到伊斯蘭教裡。 穆罕默德聖行包括他的具體言詞、行為及習慣,對伊斯蘭教的靈性作用重大,聖行展示了與朋友、家庭及政府的生活方式。 伊斯蘭教法、馬利克·阿本·阿納斯及哈納斐學派(Hanafi)認為聖行與聖訓有所區別。馬利克·阿本·阿納斯拒絕接納聖訓,他認為聖訓違反了「麥地那人民既定的習慣」。聖行被認為是穆罕默德所相信的事物,不論是暗示或默示,這些聖行被他的同伴記錄下來並成為當今的聖訓。 聖行一語在什葉派裡是指穆罕默德的言行和他所認可的事物。什葉派穆斯林相信十二伊瑪目是穆罕默德所選來領導烏瑪(穆斯林社會)的。 穆罕默德在四十歲成為先知以後,他的個性特徵大部分都透過他的生平記錄、他的言論和行為而得知。在他的傳記裡,聖行往往與聖訓同義。.

新!!: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和聖行 · 查看更多 »

聖裔

聖裔(أهل البيت、Ehl-i Beyt)原本是指「家族成員」的意思。在伊斯蘭教的傳統裡,這個詞語被用來指稱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家人。 什葉派教派較重視聖裔,阿列維派的信仰主張「熱愛阿里及他的家人」。什葉派認為聖裔是,包括法蒂瑪、阿里、哈桑、侯賽因(統稱為)及各位伊瑪目。對於聖裔的重要性及哪些人才可以被稱為聖裔則存有不同的意見。 在遜尼派裡,穆罕默德的家庭成員包括穆罕默德自己、他的及包括法蒂瑪在內的女兒、他的同輩兄弟姐妹及女婿阿里、阿里的兒子哈桑及侯賽因,還有所有穆罕默德的後裔,有時亦包括父輩的後裔及阿拔斯。一些遜尼派只把哈桑、侯賽因及他們的先輩視為聖裔。熱愛聖裔是所有穆斯林的宗教義務。.

新!!: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和聖裔 · 查看更多 »

聖訓

聖訓(al-ḥadīth或aḥadīth(複數)),意為“敘述”,是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行錄,由後人所編。圣训形成于8至9世纪,其主要内容是先知对教义、律例、制度、礼仪及日常生活各种问题的意见主张。也包括他的行为准则和道德风范。圣门弟子谈论宗教、经训和实践教理等的言行,凡经他认可和赞许的也被列为圣训的范围,但有的属于伪托。伊斯蘭傳統的教法學派皆認為聖訓是用來落實遜奈(或譯聖行,即穆罕默德的言行)的重要工具。圣训是伊斯兰教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

新!!: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和聖訓 · 查看更多 »

萨非王朝

萨非王朝,因为翻译的不同又称萨法维帝国、萨菲帝国、波斯第三帝国或波斯第四帝国,中国明朝称之为巴喇西,是从1501年至1736年统治伊朗的王朝。这个王朝将伊斯兰教什叶派正式定为伊朗国教,统一了伊朗的各个省份,由此重新激起了古代波斯帝国的遗产,是伊朗从中世纪向现代时期过渡的中间时期。.

新!!: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和萨非王朝 · 查看更多 »

裙帶關係

裙帶關係或任人唯親、私相授受,指用人與關係的好壞相關。關係較好的,如親屬、同宗族、朋友、黨派同志、相同利益集團成員等內團體,可得到較好的待遇。在政治评论中,通过这种方式获得职位者,称太子党。.

新!!: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和裙帶關係 · 查看更多 »

马扎里沙里夫

扎里沙里夫(مزار شریف)位于阿富汗北部邻近乌兹别克斯坦边境,是巴尔赫省的首府和阿富汗第四大城市,公路往東與昆都士連接,向東南通向首都喀布爾,向西可到赫拉特,向北則往烏茲別克。 馬扎里沙里是阿富汗重要的旅遊城市,當地有許多以穆斯林及希臘建築風格建成的古建築。在中國的史書裡,馬扎里沙里又稱為伐济腊巴德、伐济纳巴德、藍氏城、拔底延城等名稱,是嚈噠帝國的都城。 2017年4月22日当地阿富汗国民军基地遭到塔利班袭击,至少135人死亡。.

新!!: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和马扎里沙里夫 · 查看更多 »

認主學

認主學(阿拉伯語:,羅馬化:tawḥīd 或 Tawheed、Tauheed)是伊斯蘭教的一神論,有時又依文章脈絡譯為獨一性。認主學主張真主(造物主,即上帝)是唯一(Wāḥid)且無與倫比(āḥad)的。 《古蘭經》主張世界上只有唯一且絕對真理;又主張無與倫比且今世肉眼不可見的主宰,他是超絕萬物的。真主统治万物,這種觀念使信徒相信宇宙是正義、道德且有秩序的,而非只是徒然存在而沒有道德秩序。同理,《古蘭經》拒絕宇宙中有兩位主宰的觀念,認為善惡都是獨一真主所造的,惡勢力沒有能力創造任何物。另外,《古蘭經》也拒絕基督教主流的三位一體概念。伊斯蘭教的主是普世的,而非只是區域性或部落的專屬神靈;伊斯蘭教的安拉是执掌万物的,无物可对他的权力造成阻碍 Asma Barlas (2002), p.96 。 認主是穆斯林信仰宣示裡最重要的 D. Gimaret, Tawhid, Encyclopedia of Islam 。清真言的首要信條即是宣揚真主的獨一性。把真主的創造物視為主宰是《古蘭經》所提及唯一不可饒恕的罪行(也就是举伴主)。穆斯林相信整個伊斯蘭教就是建立在對真主獨一性的認識上的。伊斯蘭教的认主独一教義是毫不妥協的,以區隔其他各大宗教。 伊斯蘭教的学者不断的对认主独一进行阐释,一代又一代的信徒體悟宣揚真主獨一性的要義和深意。 伊斯蘭學者發展出理解獨一性的不同法門。例如神學、法理學、哲學以及蘇菲思想,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還有科學。這些方法多少都是要試圖解釋真主的獨一性。.

新!!: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和認主學 · 查看更多 »

謝里夫

#重定向 谢里夫.

新!!: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和謝里夫 · 查看更多 »

谢赫 (称号)

谢赫(阿拉伯语:شيخ;索馬里語:Sheekh),波斯又稱沙吉熬爛(Shaykh Alam)阿拉伯语中的一个常见尊称,意指“部落长老”、“伊斯兰教教长”、“智者”等(通常是指博學的四十歲以上男子)。在阿拉伯半岛,谢赫是部落首领的头衔之一。在南亚(孟加拉國、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和东南亚,谢赫往往是阿拉伯后裔男子的称号;阿拉伯基督徒也常用该尊称。这个词汇的其他译名有沙伊赫、昔、锡。 在印度,一些高種姓(婆羅門,刹帝利)人士,皈依伊斯蘭教時也會使用此頭銜,在德里地區謝赫通常是波斯移民後代。.

新!!: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和谢赫 (称号) · 查看更多 »

賽義德

賽義德,是伊斯蘭世界對穆罕默德女兒法蒂瑪兩個兒子哈桑和胡塞因的後裔的敬稱,如果是女性則稱賽義達。 在伊斯蘭世界的一些地區,如印度,穆罕默德的後裔被賦予阿米爾或米爾的稱號,意思是司令官,將軍或王子。一個賽義達母親但非賽義德父親的孩子被稱為米爾扎。 儘管沒有得到證實,但許多阿拉伯語專家認為,賽義德源於Al Asad阿拉伯語:الأسد,意思是獅子,可能是因為勇敢和領導才能的品質。在早期,阿拉伯人用賽義德和謝里夫這個詞來表示哈桑和侯賽因的後代。然而,在現代,“謝里夫”(Sharifah代表女性)一詞被用來表示哈桑的後代,而'賽義德'(賽義達代表女性)一詞已被專用來表示侯賽因的後代。 儘管無法獲得可靠的統計數據,但保守估計賽義德的數量約有數千萬。.

新!!: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和賽義德 · 查看更多 »

麥加

麥加(مكّة المكرمة;羅馬化:Makkah Al-Mukarramah),伊斯蘭教第一大聖城,全稱是麥加·穆卡拉瑪,意為「榮譽的麥加」,中文較罕見的翻譯有滿克、墨克等譯名。麥加是伊斯蘭教最神聖的城市,擁有天房和禁寺。麥加有名的朝覲活動每年吸引將近300萬人,是伊斯蘭教的五功之一。 傳統上伊斯蘭教認為麥加是易斯馬儀(以實瑪利)的後代所建。七世紀時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在麥加宣揚伊斯蘭教,當時該地是一個重要的商業中心,在伊斯蘭早期歷史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966年後,麥加一直都由當地的謝里夫所統治,直到1924年統治權歸紹德家族所有。"Mecca," Microsoft® Encarta® Online Encyclopedia 2008, http://encarta.msn.com © 1997-2008 Microsoft Corporation.

新!!: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和麥加 · 查看更多 »

麦地那

麦地那(المدينة المنورة,意謂「光芒四射的城市」),伊斯蘭教第二大聖城,後又稱聖城(مَـديـنـة الـنّـبي‎‎ Madinat al-Nabi),該城位于沙烏地阿拉伯西部,為內陸高原城市。与麦加,耶路撒冷一起被称为伊斯兰教三大圣地。 非穆斯林被沙特中央政府禁止進入麥地那的神聖核心及市中心。.

新!!: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和麦地那 · 查看更多 »

黎凡特

黎凡特(阿拉伯語:المشرق ;Λεβάντες)是历史上一个模糊的地理名称,廣義指的是中东托魯斯山脈以南、地中海东岸、阿拉伯沙漠以北和上美索不达米亚以西的一大片地区,不包括托魯斯山脉、阿拉伯半岛和安那托利亞,不过有时也包括奇里乞亚在内。西奈半岛有时包括在黎凡特内,不过一般被看作是黎凡特与埃及北部之间的边缘地区。有些时间裡黎凡特的文化和居民曾经在西奈半岛和尼罗河占支配地位,但是这些地方一般不被纳入黎凡特。.

新!!: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和黎凡特 · 查看更多 »

辅士

辅士是阿拉伯历史中与迁士相对应的说法,从麦加迁移到麦地那的穆斯林被称为迁士(muhājirūn),而麦地那的穆斯林则被称为辅士(ansār)。 Category:伊斯兰教.

新!!: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和辅士 · 查看更多 »

迁士

迁士是阿拉伯历史中与辅士相对应的说法,从麦加迁移到麦地那的穆斯林被称为迁士(muhājirūn),而麦地那的穆斯林则被称为辅士(ansār)。 Category:伊斯兰教.

新!!: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和迁士 · 查看更多 »

阿布·巴克爾

#重定向 阿布·伯克尔.

新!!: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和阿布·巴克爾 · 查看更多 »

阿布·菲達

阿布·菲達(و الفدا Abu al-Fida Abul Fida Ismail Hamvi,,阿拉伯史學家、地理家及地方蘇丹。他從事科學研究,並在1285年起就以12歲年紀參與軍事行動,1310年代開始擔任地方性蘇丹直至1331年去世為止,頗有治積。 Category:苏丹 (称谓).

新!!: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和阿布·菲達 · 查看更多 »

阿什阿特·伊本·卡伊斯

阿什阿特·伊本·卡伊斯(约公元661年死亡,Al-Ash'ath ibn Qays)是Kindah部落的首领。 早年,阿什阿特率军远征穆拉德(Murād),后者杀死了自己的父亲。但是阿什阿特战败被俘,并支付了3000骆驼换取自由。 之后,他成为了库费的Kindah人的首领,哈里发奥斯曼还任命他为阿塞拜疆总督,并且阿什阿特的女儿嫁给了奥斯曼的小儿子 。在Siffin战役中,他担任阿里的右翼军队指挥官。.

新!!: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和阿什阿特·伊本·卡伊斯 · 查看更多 »

阿伊莎

阿伊莎(;`ā'ishah bint Abi Bakr,),或译为阿以涉,穆罕默德的第三位妻子,阿布·伯克尔之女。 在穆罕默德的第二任妻子去世后,阿伊莎在6岁时与穆罕默德订婚,9歲時完婚。但是部分历史学家有不同见解,因为早先的阿拉伯人多为游牧民族,对孩童的出生年月没有记录的习惯,所以根据其姐姐的年龄与她们姐妹俩年龄差别来推论,阿伊莎完婚时应该是14岁左右。但9岁这个年龄仍对伊斯兰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至今,穆斯林仍以她的事例作为容许童婚的理由。 632年,穆罕默德逝世。《古蘭經》第33章53節規定穆罕默德的妻子在他去世後不得再婚。父亲阿布·伯克尔成为穆罕默德领袖地位的继承者,在两年后过世。穆罕默德的女婿阿里则在655年成为第四任哈里发。早先,她与阿里不合,因为阿里伤害过她的自尊。在阿里成为哈里发时,她加入反叛阿里的势力,与阿里发生战争。656年,“骆驼之战”中,她亲自乘驼轿上阵督战,此次战役也因她所骑的骆驼而得名。最后被阿里打败,被俘遣送回麦地那。后于麦地那归真。她被称为“信士之母”。.

新!!: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和阿伊莎 · 查看更多 »

阿訇

阿訇(ā hōng;آخوند,转写为Akhund,Akhoond,或 Akhwand),又译阿衡、阿轟、阿洪、哈訇等等,是一个古波斯语词汇,意为“老师”或“学者”,在古代也是受波斯文化影响的民族对本民族中各种宗教的宗教场所首领及德高望重者的尊称。如今该词也是中国回族、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穆斯林对本民族中伊斯兰教的宗教场所首领及德高望重者的尊称 ,中国民族宗教网,2010-05-10。.

新!!: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和阿訇 · 查看更多 »

阿拔斯·本·阿卜杜勒-穆塔利卜·本·哈希姆

阿拔斯·本·阿卜杜勒-穆塔利卜·本·哈希姆(阿拉伯文:)(566年-653年),哈希姆家族成员,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的始祖。 阿拔斯出生于古来氏部落,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叔父,早年在麦加经商。在穆罕默德传教初期,阿拔斯是他的反对者,对先知所提出的新信仰表示敌意。但是在629年,阿拔斯皈依了伊斯兰教,并随之参加了630年穆罕默德从麦加往麦地那的出走(希吉拉)。 阿拔斯是最著名的迁士之一,他为穆罕默德的传教事业提供了巨大的资金支持。他的后代在倭马亚王朝垮台之后建立的王朝以他的名字命名为阿拔斯王朝。 Category:阿拔斯王朝 Category:阿拉伯人 A A Category:穆罕默德家族.

新!!: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和阿拔斯·本·阿卜杜勒-穆塔利卜·本·哈希姆 · 查看更多 »

阿拔斯王朝

阿拔斯王朝(العبّاسيّون)是哈里發帝國的一個王朝,也是阿拉伯帝国的第二个世袭王朝。于750年取代倭馬亞王朝,定都巴格達,直至1258年被旭烈兀西征所滅。阿拔斯王室是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叔父阿拔斯·伊本·阿卜杜勒·穆塔里卜的後裔。在该王朝统治时期,中世纪的伊斯兰教世界达到了极盛,在哈倫·拉希德和马蒙統治時期更達到了頂峰。古代中国(新旧唐书)史籍稱之為黑衣大食 。.

新!!: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和阿拔斯王朝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基督徒

阿拉伯基督徒在广义上指生活在阿拉伯世界信仰基督教的群体。狭义上指近东地区的巴勒斯坦基督徒。各类数据统计在500万至2000万人之间,一般认为在600万至800万人间。主要分布于埃及、黎巴嫩、伊拉克、叙利亚、约旦、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其它数据统计,基督徒占阿拉伯世界人口由20世纪初的20%,至当代下降至5%。移民潮和低于穆斯林的出生率是阿拉伯基督徒人口比例下降的主因。 1世纪,基督教在中东创立,逐渐成为世界性宗教。据《圣经·新约》记载,在以色列境内已经有经商的阿拉伯人信仰基督教。3、4世纪,基督教传入阿拉伯半岛。三个部落集体皈依基督教,后定居于巴勒斯坦和叙利亚一带。是为早期阿拉伯基督徒。7世纪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兴起,阿拉伯帝国征服西亚、北非,当地逐渐伊斯兰化,基督徒人口成为少数。同时受阿拉伯人统治影响,非阿拉伯族逐渐阿拉伯化。他们与早期阿拉伯基督徒是阿拉伯基督徒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而近代,由阿拉伯穆斯林改宗基督教的人群则是阿拉伯基督徒中的极少数分。 奥斯曼帝国在13世纪末崛起,攻占了阿拉伯世界的大部分地区。根据伊斯兰教齐米制度,奥斯曼帝国内的基督徒享有有限的宗教自由,被视为二等公民。进入20世纪,在奥斯曼帝国灭亡之前,安那托利亚东部的亚美尼亚和叙利亚基督徒被屠杀和驱逐,针对亚美尼亚人的屠杀和驱逐即是亚美尼亚大屠杀。而随着奥斯曼帝国的分裂,阿拉伯民族主义兴起,阿拉伯国家中非阿拉伯、非伊斯兰教族群日渐边缘化。2010年阿拉伯之春后,多个阿拉伯国家陷入战乱和动荡,即阿拉伯之冬。活跃于伊拉克和叙利亚(黎凡特)的恐怖组织伊斯兰国更是残酷对待除逊尼派之外的一切族群。.

新!!: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和阿拉伯基督徒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半岛

阿拉伯半岛(阿拉伯文:شبه الجزيرة العربية)位于亚洲和非洲之间,它从中东向东南方伸入印度洋。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向西它与非洲的边界是苏伊士运河、红海和曼德海峡。向南它伸入阿拉伯海和印度洋。向东它与伊朗隔波斯湾和阿曼湾相望。沙特阿拉伯、也门、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和科威特、约旦、伊拉克、以色列位于阿拉伯半岛上。其中以沙特阿拉伯为最大。 阿拉伯半岛常年受副高壓帶及信风带控制,非常干燥,几乎整个半岛都是热带沙漠气候区并有面积较大的无流区,本区有七个没有河流的国家。半岛沿波斯湾周围有大量石油储藏,给阿拉伯半岛上临波斯湾的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阿拉伯半岛是伊斯兰教的诞生地。伊斯兰教的创教人穆罕默德在这里出生和生活。半岛上的麦加是伊斯兰教的圣地。以阿拉伯半岛为中心的阿拉伯帝国曾横跨欧亚非大陆。今天半岛上所有国家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新!!: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和阿拉伯半岛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字母

阿拉伯语字母,也作天方字母(أَبْجَدِيَّة عَرَبِيَّة,),为阿拉伯语的书写形式,类似于亚兰字母,除了阿拉伯语之外,世界上(尤其是伊斯兰教势力比较兴盛的地区)尚有别的语言使用阿拉伯字母,如波斯语、达里语、中国的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等等。在中国,回族地区偶尔也用阿拉伯字母记写汉语,这叫做“小儿经”。目前阿拉伯语字母是僅次於拉丁字母後世界上第二多人使用的拼音文字。 阿拉伯字母本身不包含短元音,所以在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达里语、普什图语等语言的很多书籍和杂志中,短元音并不被标出,所以人们必须从文中推测出这些元音。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闪族语更多的使用辅音和长元音来区分词义。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语言通过修订阿拉伯字母,使得所有的元音均可表示出来,人们阅读文章时不再从文中推测读音,例如维吾尔语。 阿拉伯字母属于亞蘭字母体系,共有28个表示辅音的字母,通常在《古兰经》,幼儿读物,或者给外国人阅读的书籍中才加元音符号。 阿拉伯语是连续书写的(从右到左),不同于每个文字都单独书写的象形文字,因此每个阿拉伯字母的书写形式会受到词法的影响。 在阿拉伯字母中,两个相同辅音相连,并且前一个读静音的时候,则在该字母上使用一个tashdeed(类似于w的符号)表明,称为叠音。 《古兰经》是用使用阿拉伯字母的古典阿拉伯语书写的,参看阿拉伯书法。.

新!!: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和阿拉伯字母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帝国(الامبراطورية العربية,632年—1258年)是阿拉伯半岛上的阿拉伯人于中世纪创建的伊斯兰教穆斯林哈里發帝國(本意為「哈里發的領地」)。唐代以来的中国史书,如《经行记》、《旧唐书》、《新唐书》、《宋史》、《辽史》等,均称之为大食帝國(波斯语Tazi或Taziks的译音),而西欧则习惯将其称作萨拉森帝国(在拉丁文中意指「东方人的帝国」)。帝国存在了600多年,主要有神权共和时期和伍麥葉王朝、阿拔斯王朝两个世袭王朝。帝国最强盛的时候,疆域东起印度河和中国边境,西至大西洋沿岸,北达裡海,南接阿拉伯海,是继阿契美尼德王朝、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之后又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阿拉伯帝国的兴起改变了周边许多民族的发展进程,在中世纪的历史上對科技及醫學的發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新!!: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和阿拉伯帝国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神話

阿拉伯神話是前伊斯蘭時期阿拉伯人的信仰體系。 西元622年以前的阿拉伯半島尚未出現伊斯蘭教,麥加的克爾白佈滿了惡魔、精靈以及半神的偶像,也有各種阿拉伯多神信仰體系的各種生物形像。我們據此推測,古阿拉伯的神話極其發達。 《一千零一夜》與各種故事代代相傳,故事裡有精靈、食屍鬼、神燈與魔毯的故事,也有主人公的各種願望。 《古蘭經》〈曙光章〉提到凶眼的概念。有時人們佩帶五指護身符,希望免於凶眼的毒害。不過佩帶護身符之類的物品在伊斯蘭教裡是禁止的。傳統的穆斯林有時會誦讀《古蘭經》的〈世人章〉和〈曙光章〉,以求庇護。.

新!!: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和阿拉伯神話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语

阿拉伯语( al-ʻarabīyah 或者 ʻarabī )是除了英語、法語和西班牙語之外最多國家使用的官方語言。阿拉伯語源自公元6世纪的古典阿拉伯语。它包括书面语及流通于中东、北非和非洲之角(即索马里半岛)的各种口语。阿拉伯语属于亚非语系。 阿拉伯语的书面语称为“现代标准阿拉伯语”或“书面阿拉伯语”。书面阿拉伯语是目前唯一在官方及正式场合使用的阿拉伯语,用于大多数书面文件和讲座、新闻广播等正式讲话。但这亦因国家而异。1912年,在摩洛哥加入阿拉伯国家联盟之前,曾在正式场合使用过一段时间。 阿拉伯语属于,与亚拉姆语、希伯来语、乌加里特语和腓尼基语相近。阿拉伯语书面语不同于其所有地方的口语,且更为传统和保守。两者是双层语言的关系,用于不同的场合。 一些地方的阿拉伯语无论是书写还是口头形式,都无法互通。而所有地方的阿拉伯语被当作是一个整体。即是说,纯粹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它们是不同的语言;但是从政治及民族的角度来说,他们又是一个整体。如果阿拉伯语被当作一个整体,则世界上估计有4.22亿人以其为母语。如果各地的阿拉伯语当作是不同的语言,则很难估计到底有多少种,因为它们是方言连续体,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其中埃及阿拉伯语的使用人数最多,大约五千四百万人以其为母语——多于其他任何一种闪米特语言。 阿拉伯语是美国使用人数第12多的语言。 现代的书面语(现代标准阿拉伯语)源于古兰经的语言(即古典阿拉伯语),用于学校教学及工作、政府、媒体等场合。两者合起来被称为书面阿拉伯语,是伊斯兰教的。现代标准阿拉伯语的语法与古典阿拉伯语大体相同,词汇也有相同之处。但古典阿拉伯语的一些语法结构在现代标准阿拉伯语中不再使用,在口语中不使用的词汇也不在现代书面语中使用。而且现代书面语从口语中借入了一些词汇和语法现象。新的词汇大多用来表达近现代出现的概念。 阿拉伯语用阿拉伯字母从右往左书写。有时在非正式场合也可用拉丁字母从左往右书写,但没有统一的形式。 阿拉伯语往伊斯兰世界的语言(如波斯语、土耳其语、索马里语、波斯尼亞語、哈萨克语、孟加拉语、乌尔都语、马来语和豪萨语)輸出了大量词汇。中世纪时期,书面阿拉伯语成了欧洲文化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在科学、数学和哲学领域。这导致许多欧洲语言也从阿拉伯语中借入了大量词汇。阿拉伯语在词汇和语法方面对羅曼語族的语言(特别是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加泰羅尼亞語和西西里語)影响很大。 阿拉伯语也从其他语言中借入了大量词汇,如早期从希伯来语、希腊语、波斯语、叙利亚语,中期从土耳其语,当代从欧洲语言(主要是英语和法语)。.

新!!: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和阿拉伯语 · 查看更多 »

蘇非主義

蘇菲主義,又称苏菲派(Sufism、;تصوّف),為伊斯蘭教的密契主義(或稱神秘主義)Alan Godlas, University of Georgia, Sufism's Many Paths, 2000, ,為追求精神層面提升的伊斯蘭教團,其詮釋的方式有別於一般穆斯林,他們在生活方面相當嚴格。遵行蘇非主義者被稱为「蘇非行者」(ṣūfī, صُوفِيّ),他們認為透由冥想及導師接觸到安拉,他們把敬畏之心化為對安拉無私的愛。西方學界稱蘇非主義為「大众的伊斯蘭」(Popular Islam),源於盛行在穆斯林普羅大眾、及至伊斯蘭世界。 经典苏菲行者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他们对于(一种反复诵读真主九十九个名字的行为,常常在祷告后)的执迷,以及禁慾主義。苏非主义在倭马亚王朝早期(公元661-750年 See Google.

新!!: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和蘇非主義 · 查看更多 »

薩哈巴

在伊斯蘭教裡,薩哈巴(阿拉伯語:الصحابة,「同伴」)是指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同伴們,中文裡又稱為「聖伴」。在阿拉伯語中,其單數陽性形式為「薩哈比」(ṣaḥābiyy),單數陰性形式則為「薩哈比亞」(ṣaḥābiyyah)。.

新!!: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和薩哈巴 · 查看更多 »

蒙昧时代

蒙昧時代(جاهلية,ǧāhiliyya)是伊斯蘭教的用語,指伊斯蘭教創立以前的阿拉伯,但更廣義地來說也指所有不信奉伊斯蘭教的社會。蒙昧時代的中文又音譯為賈希利亞、賈希利耶或賈希利葉。.

新!!: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和蒙昧时代 · 查看更多 »

耶稣

耶稣(4BC-30/33AD)(古希伯來語:יהושוע,拼為Yahushua,Ἰησοῦς,可拼为Iesous,Jesus),基督宗教的中心人物,以犹太教为基础开创了基督教,並被尊稱為基督或耶穌基督。 按照傳統基督教的信仰,耶穌視同三位一體的-神/主的位格之一,稱為「聖子」或「上帝之子」。為了將人類從罪惡中拯救出來,他道成肉身,降世為人,成為舊約聖經撒迦利亞書中所預言的彌賽亞(天主教思高譯本譯為“默西亞”),就是「受膏者」,神所膏的君王和大祭司。在公元元年左右的羅馬帝國猶太行省,童貞女馬利亞受聖靈感孕,生下耶穌。他三十歲開始傳道,宣揚愛神和愛人的福音,信他的人會永遠不死。傳道三年半,他被猶太祭司該亞法控告,被羅馬官府本丟·彼拉多總督判處死刑,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而這正好成就了耶穌降生的目的,他的死為世人的罪付上贖價。他三天以後復活,顯現給他的門徒看有四十天之久,然後升天,坐在天父的右邊。他還要榮耀再來,審判一切的活人與死人,信從他的人將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新!!: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和耶稣 · 查看更多 »

毛拉

毛拉(مولی),旧译“满拉”、“莫洛”、“毛喇”、“曼拉”。这个词的历史、意义、和用法都很多。 7~8世纪,阿拉伯哈里发国家将非阿拉伯血统的穆斯林称为“毛拉”,其复数形式为“馬瓦里”(Mawali),汉语译为“释奴”。埃及艾哈迈德·艾敏著《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史》称:“毛拉”是从“瓦拉”(Wala’)派生出来的被动名词,通指“被释放者”、“被解放者”、“被管理者”,并非专指“被释放的奴隶”。泰伯里《古兰经注》称:“伊本赛德解释《古兰经》‘我让每一个人都成为毛拉’这句话时说道:‘蒙昧时代,称同宗的人为毛拉。后来对外国人无以称之,便称为毛拉’。” 除了上述的詞彙來源,毛拉也有可能間接來源於波斯語穆拉(ملا ,Mullah),其來源於阿拉伯語Mawla, 用來稱呼伊斯蘭教的教士。 现在伊斯兰国家,尤其是中亚和印度次大陆将知识分子、学者尊称为“毛拉”,通常指伊斯兰学者,相当于汉语的“先生”。什叶派有时将伊玛目也称为毛拉,以示尊崇。 中国新疆维吾尔等突厥语族穆斯林,将清真寺的阿訇、教长称作“毛拉”,其中德高望重者称“大毛拉”。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通用汉语的回、保安、东乡等族穆斯林,把在清真寺学习经文的学生称为“满拉”,该词即为“毛拉”的异译。《回疆志》称:“又有识字之回,号莫洛,唯能粗译文义。”“莫洛”即“毛拉”。 维吾尔族在男性人名前冠以“毛拉”,以示有文化、受人尊敬的身份,如毛拉穆萨、毛拉比拉勒、毛拉宰因丁等。 Category:伊斯蘭教尊稱 Category:伊斯蘭教.

新!!: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和毛拉 · 查看更多 »

沙特阿拉伯

沙特阿拉伯王國(المملكة العربية السعودية),通称沙特或沙地阿拉伯(العربية السعودية),是一個位於西亞阿拉伯半島的阿拉伯國家。面積約2,149,690平方公里,它是在阿拉伯世界中地理面積第二大的國家,僅次於阿爾及利亞。沙地阿拉伯北方與約旦和伊拉克接壤;東北與科威特接壤;東邊和卡塔爾、巴林及阿拉伯聯合酋長國交界;東南方和阿曼接壤;南方則與也門交界。它是唯一一個同時擁有紅海和波斯灣海岸線的國家,而它大部分的土地由不宜居的沙漠及貧瘠的荒野組成。 現時的沙地阿拉伯由四個本來分明的區域——漢志、內志、部分和部分(阿西爾)組成。沙地阿拉伯王國是於1932年由伊本·沙特成立,他由1902年奪回沙特王朝歷史領地利雅得開始,相繼以征服統一了以上的四個區域。該國從此便一直是以根據伊斯蘭教原則、以君主專制的形式管治,瓦哈比派伊斯蘭教亦被稱為「沙特文化的首要特徵」Tripp, ''Culture Shock'', 2003: p.14。沙地阿拉伯有時被稱為「兩聖寺之地」,因它的範圍包括了伊斯蘭教中兩個最神聖的聖地:麥加的禁寺及麥地那的先知寺。 沙地阿拉伯是世界上石油生產量及輸出量最高的國家,它同時亦控制了全球第二大的烴儲藏。由於有石化燃料支持經濟,沙地阿拉伯被列為高收入經濟體之一,人類發展指數亦極高,且是唯一在二十國集團中的阿拉伯國家。但是,它在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成員中擁有最單一的經濟。它政治上保守偏右,作為伊斯蘭國教的背景為瓦哈比派,採用君主世襲制,且是由政教合一的威權政權實權統治,是被自由之家列為「不自由」的國家之一。沙地阿拉伯的國防開支在世界排行第四,又在2010至2014年在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世界軍備入口者排行中排行第二。它被分類為地域大國和中等強國。除了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它亦是伊斯蘭合作組織和石油輸出國家組織的成員。 的限制使沙特阿拉伯曾成為世界上唯一不容許女性駕駛的國家。这一政策直至2017年才開始有所放寬,而沙特政府于2018年6月允许女性开车。.

新!!: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和沙特阿拉伯 · 查看更多 »

波斯人

波斯人是指以波斯語作為母語的人們,波斯人一詞具有超族群的意義,他們在歷史上屬於伊朗人的一部分。波斯人的來源可追溯至古代雅利安人,他們在公元前2000年至1500年抵達大伊朗地區。約公元前550年,古波斯人在伊朗南部波西斯地區(包含今法爾斯省)透過征服及同化當地的伊朗人及非伊朗人族群來向伊朗高原散播他們的語言及文化。即使面對马其顿、阿拉伯、蒙古、突厥等勢力的入侵,同化依舊持續進行,直至伊朗伊斯蘭化。 隨著時日的推移,大量的方言及區域性特性湧現,二十世紀的伊朗及阿富汗以波斯人自居,反映出後奧斯曼土耳其、歐洲、高加索及阿拉伯世界的演化。最後的波斯帝國阿夫沙爾王朝、赞德王朝及卡札爾王朝瓦解後,高加索地區及中亞或獨立,或併入俄羅斯帝國。 波斯人是不拘一格的民族,以波斯語為共同的傳統。中亞的許多人種如哈扎拉族仍殘留下其蒙古祖先的影子。波斯語是伊朗高原的通用語言,因此被許多民族視為第二語言,如突厥人及阿拉伯人。伊朗的大部分波斯人信奉什葉派,東部則有遜尼派的追隨者(除了法爾西萬人(Farsiwans)及大部分哈扎拉族人),另有少數波斯人信奉巴哈伊信仰、瑣羅亞斯德教、基督教及猶太教。 西方堅稱波斯人是一個種族分類,但波斯人在大體上是泛民族族群,包括那裡很少自稱為「波斯人」、有時以「伊朗人」自居的人們。波斯人及伊朗人二詞共通的用法已延續了多個世紀,縱使伊朗人實際上帶有不同的意思,伊朗人包括了那些使用不同語言但帶有關係的族群。作為泛民族族群,將波斯人定位為一個民族可帶來問題,因波斯人實際上是多樣性的族群。.

新!!: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和波斯人 · 查看更多 »

泰伊

#重定向 泰伊王后.

新!!: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和泰伊 · 查看更多 »

法蒂瑪

法蒂玛(英語: Fatimah;فاطمة,),穆罕默德与海迪彻之女,623年嫁于父亲的堂弟第四任哈里发阿里,是伊斯兰教五大杰出女性之一,被什叶派穆斯林尊称为“圣母”。 其名字也被称为:法图麦、泽赫拉、逊迪格、库布拉、塔希里、拉齐耶、麦尔齐耶、伊赛耶、布图里、佐赫里、赫里耶、穆哈迪赛。她的别号为:温姆·哈赛纳伊(哈桑侯赛因之母)、温姆·艾比哈(父亲的妈妈)。 十世纪,自称是其后代的奥贝德拉在北非建立了强大的法提馬王朝。 希吉来历6月15日,是她去世的纪念日,称法蒂玛忌日,亦称圣姑太节。 有5个孩子,他们分别是:哈桑、海珊、宰乃布、温姆·库里苏姆、穆哈辛。.

新!!: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和法蒂瑪 · 查看更多 »

清真寺

--(阿拉伯语、波斯语:单数 masjid,复数مساجد masājid),又称--、礼拜寺,是供穆斯林群眾使用的宗教场所。 对于什么宗教场所可视作回教堂,遜尼派的回教法学有严格以及具体的要求,不符合规定的场所则称作musallah。正式被划定为回教堂的场地(通常是更大综合建筑物的一小部分)有严格的使用限制,而回教法规定,一旦某个场地被正式划定为回教堂,该场所将直到末日都作为回教堂用途,被非穆斯林摧毀或占用的情形是絕對不容許的。 许多回教堂都有精致的圆顶、宣礼塔和礼拜殿,各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回教堂起源于阿拉伯半岛,如今所有人类聚居的大陆均能发现其踪影,用作穆斯林(回教徒)礼拜的地方,也可以作传达信息、教育以及争议解决等用途。回教堂的会众由伊玛目带领祷告。.

新!!: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和清真寺 · 查看更多 »

漢志

汉志,又称希贾兹( الحجاز,意為「屏障」),沙特阿拉伯西部,北至约旦边境,南至亚西尔地区的沿海地带。得名自境内的漢志山脉。 汉志地区是伊斯兰教的发祥地,境内有麦加和麦地那两座伊斯兰教圣城,麦地那城外还有传说中的夏娃墓。 汉志地区古代曾属于埃及和奥斯曼帝国,1916年哈希姆家族的谢里夫侯赛因建立汉志王国,1925年被内志王国占领,1932年被并入沙特阿拉伯。现分属沙特阿拉伯的塔布克省、麦地那省和麦加省。 汉志地区的经济以朝觐收入为主,有手工业和轻工业。在吉达有石油化学工业。主要城市有麦加、麦地那、吉达、延布(Yanbu' al Bahr)、塔伊夫(Ta'if)。.

新!!: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和漢志 · 查看更多 »

朝覲

朝覲可以指:.

新!!: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和朝覲 · 查看更多 »

易卜拉欣

易卜拉欣(亞伯拉罕)(ابراهيم)是伊斯蘭教的先知。中文又译“伊布拉欣”或“伊卜拉欣”,均系阿拉伯语音译。易卜拉欣是阿宰爾的兒子、先知易斯馬儀(以實瑪利)的父親。易斯馬儀是他的長子,易斯哈格(以撒)為次子。易卜拉欣被視為「眾先知之父」、「真主的朋友」。 伊斯蘭教認為《聖經》中提到的許多族長其實都是真主派遣的先知,因此他們都是穆斯林(即服從真主者)。易卜拉欣被認為是一位「哈尼夫」(即未經使者教導的一神論者)。 由於伊斯蘭教、基督教與猶太教都尊崇易卜拉欣(亞伯拉罕),因此這三教有時被統稱為亞伯拉罕諸教。.

新!!: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和易卜拉欣 · 查看更多 »

海拜爾

海拜爾是沙特阿拉伯的綠洲,位於該國西部,處於聖城麥地那以北153公里的內夫得沙漠,由麥地那省負責管轄,該地區在公元642年被穆斯林佔據前是猶太人聚居地。.

新!!: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和海拜爾 · 查看更多 »

數秘術

數秘術,是指物象化成數字的占卜,如姓名学是用筆畫數。 早期數學家對數秘術研究有所參與,例如畢達哥拉斯認為數學可以解釋世上一切事物。他認為一切真理可以用比率、平方及直角三角形去反映、證實。聖奧古斯丁則寫說,「數字是神提供給人用來確認真理的宇宙語言」。 但現代的數學已不再將其視為數學的一部分,反而被視作數秘學。數秘術與數學這種在歷史演進上的關係變化,類似於占星學之於天文學,或是煉金術之於化學。.

新!!: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和數秘術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阿里·伊本·艾比·塔利卜阿里·伊本·艾比·塔里卜阿里·本·艾比·塔利卜阿里一世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