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阿布-卡西姆·卡沙尼

指数 阿布-卡西姆·卡沙尼

阿亞圖拉賽義德·阿布-卡西姆·穆斯塔法維·卡沙尼(波斯語:آیت‌الله سید ابوالقاسم مصطفوی کاشانی、英語:Abol-Ghasem Kashani;1882年-1962年3月14日)出生在德黑蘭,他是什葉派十二伊瑪目派的著名穆斯林教士、前任伊朗議會主席。.

29 关系: 反資本主義古兰经专制主义什叶派什叶派宗教学者等级伊朗人伊朗伊斯蘭會議伊朗民族陣線伊斯蘭教法學伊拉克德黑兰国际法院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納杰夫烏蘇里派语义学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迫害阿拉伯语英伊石油公司英語逻辑殖民主义民族主義波斯語海牙文學1953年伊朗政變2005年伊朗总统选举

反資本主義

反資本主義是指以反對資本主義為宗旨的各種行動、思想和態度。就字面上的定義來說,反資本主義者是指希望以另一套系統完全取代資本主義的人。 然而,也有某些思想屬於「部份」反資本主義,這些思想只反對資本主義中特定的面向,而非整個資本主義系統。.

新!!: 阿布-卡西姆·卡沙尼和反資本主義 · 查看更多 »

古兰经

《古蘭經》(,,字面上解作「誦讀」)是伊斯蘭教的最重要的經典,又稱《--》。穆斯林相信《古蘭經》是真主阿拉的啟示,它被廣泛認為是最優秀的阿拉伯語書寫文學作品,《古蘭經》的篇章被稱為蘇拉,節句則被稱為阿亞。 穆斯林相信《古蘭經》的內容是真主透過天使加百列(賈布里勒)口頭傳授給先知穆罕默德,始自公元609年,直至穆罕默德在632年逝世為止,歷時23年。穆斯林認為《古蘭經》是輔助穆罕默德奉行使命的奇跡,證明他的先知身份,而他亦是自亞當以來最後一位接收啟示的先知。 根據傳統的說法,穆罕默德的多位同伴充當抄寫員,負責把真主的啟示記錄下來。這些同伴在穆罕默德逝世後不久根據這些記錄及他們的記憶進行編撰整理。由於出現各種不同的版本,哈里發奧斯曼於是制訂了一個被稱為「奧斯曼本」的範本,一般都被認為是當今《古蘭經》的原型。不過,鑑於《古蘭經》有不同的讀法,大部分讀法相互之間有細微的差異,而有些讀法則與其他的讀法有頗大的差異,加上早期的阿拉伯文本根本就無法發音,故此奧斯曼本與當今的《古蘭經》及當初穆罕默德所得的啟示之間的關聯性仍然不明確。 《古蘭經》的內容與猶太教及基督教經典記載的主要故事有相似之處,但有些只是概括論述,有些則加以引申詳述,有時會提供額外的資料及對事件加以解讀。《古蘭經》把自身定位為一部指導性的典籍,很少詳盡地記載具體的歷史事件,而是經常強調事件當中的道德價值觀念,而不是本身的故事性。《古蘭經》及聖訓都是制訂伊斯蘭教法的依據。在禮拜期間只能以阿拉伯語誦讀古蘭經。 能夠背誦整部古蘭經的人被稱為哈菲茲,有些穆斯林用朗誦的方式閱讀古蘭經的經文,這種方式被稱為泰吉威德。在賴買丹月,穆斯林按照慣例在泰拉威禮拜誦讀整部古蘭經。大部分穆斯林在理解經文意義的時候會用上塔夫細爾(《古蘭經》的注釋)。.

新!!: 阿布-卡西姆·卡沙尼和古兰经 · 查看更多 »

专制主义

专制主义(despotism),指一个人或一个团体独裁的管治形式。在此一情況下,統治者擁有絕對權力或支配力。 专制主义多指政治专制,但有时也指经济专制、文化专制等其他方面。政治专制包含君主专政、宗教專政、一党专政、軍事專政等多种形式。.

新!!: 阿布-卡西姆·卡沙尼和专制主义 · 查看更多 »

什叶派

什葉派(شيعة,,Shia,),來自شيعة علي(,Shia-ne-Ali)的縮寫,原意為阿里的追隨者,與遜尼派併列為伊斯蘭教的兩大主要教派之一。什葉派與遜尼派各門派中的主要不同不在於教義問題,主要在於誰是穆罕默德「真正接班人」。在历史上曾出现过“穆阿维耶什叶”、“奥斯曼什叶”和“阿里什叶”等,目前则專指認為穆罕默德的繼任者是阿里·本·阿比·塔利卜(穆罕默德堂弟及女婿)的人,遜尼派則認為穆罕默德的繼任者是他的岳父阿布·伯克爾。 什葉派是伊斯兰教的第二大教派,一般認為什葉派人口數佔全世界穆斯林人口的10至15%,然而某些什葉派人士稱有30至35%。68%至80%的什葉派伊斯兰教徒住在以下四個國家: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及印度。十二伊玛目派是什葉派中最主要的派別。2012年估計什葉派中有85%屬於十二伊玛目派。 什叶派是以古兰经及聖訓上記載,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論為基礎,也包括一些什叶派視為是聖書(Nahj al-Balagha)的書籍Esposito, John.

新!!: 阿布-卡西姆·卡沙尼和什叶派 · 查看更多 »

什叶派宗教学者等级

伊斯兰教什叶派的一些支派,如十二伊玛目派认为,对于不确定或不可靠的教法问题能够通过“创制”(伊智提赫德)得出结论。有资格进行创制的宗教学者(乌理玛,Ulamā)被称为“穆智台希德”。一般来说,宗教学者在宗教学校学习数年后才能成为穆智台希德,他们分为若干等级。.

新!!: 阿布-卡西姆·卡沙尼和什叶派宗教学者等级 · 查看更多 »

伊朗人

伊朗人是印歐語系中種族與語言的分支,主要分布於伊朗高原與更遠的中、南、西南亞洲及東南歐洲一帶。伊朗人主要界定為伊朗語支,是印歐語系的主要語支之一。他們分布橫跨伊朗高原,自興都庫什山脈延伸至安那托利亞中部,從中亞到波斯灣--有時被稱作大伊朗(Greater Iran)的地區。伊朗語支曾經遍布於歐亞大陸,自巴爾幹半島到中國西部的新疆 — 大英百科全書 (2006-6-4查閱)。 — 伊朗百科全書 (2006-6-4查閱)。。伊朗人並不受限於當今伊朗領土的國界,而為避免混淆,則以「伊朗國民」一詞用指伊朗公民。.

新!!: 阿布-卡西姆·卡沙尼和伊朗人 · 查看更多 »

伊朗伊斯蘭會議

#重定向 伊斯蘭議會.

新!!: 阿布-卡西姆·卡沙尼和伊朗伊斯蘭會議 · 查看更多 »

伊朗民族陣線

伊朗民族陣線(جبهه‌ی ملی ایران)是伊朗政治家穆罕默德·摩薩台與其他在1940年代的法國接受教育的伊朗世俗主義者、民族主義者一起成立的反對黨。這個政黨在1953年伊朗政變之前把持伊朗議會多年,此後作為反對派繼續運作。.

新!!: 阿布-卡西姆·卡沙尼和伊朗民族陣線 · 查看更多 »

伊斯蘭教法學

伊斯兰教法学(فقه,音译費格赫;Fiqh)是伊斯蘭教的法學,是伊斯兰教法(沙里亞法規,基於《古蘭經》及聖行所得的法律)的延伸,以教法学家的釋法和法特瓦(教令)補足沙里亞法規。 費格赫涉及伊斯蘭教的儀式慣例、道德及社會法規。遜尼派的費格赫主要學派有四(麥茲海布),什葉派則另有兩個學派。一個學習過費格赫的人被稱為法基赫(Faqīh)。.

新!!: 阿布-卡西姆·卡沙尼和伊斯蘭教法學 · 查看更多 »

伊拉克

伊拉克共和国(阿拉伯语:الجمهورية العراقية;库尔德语:كۆماری عێراق),简称伊拉克(العراق‎),位于亚洲西南部中东地区的国家。伊拉克与南方的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北方的土耳其,西北的叙利亚,东方的伊朗和西方的约旦接壤。伊拉克所在的地区在历史上曾被称为美索不达米亚,是人类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新!!: 阿布-卡西姆·卡沙尼和伊拉克 · 查看更多 »

德黑兰

德黑蘭(波斯語:تهران / Tehrān,)是伊朗的首都和最大城市,同時也是德黑蘭省省會,總人口達8,429,807人,它是伊朗最大的城市,並且是西亞地區最大的城市之一,又是世界第19大的城市。 在20世紀,伊朗各地有大批民眾湧入德黑蘭定居,有意見認為德黑蘭的市區人口應要減少至少5,000,000人。德黑蘭有許多歷史上著名的清真寺、基督教堂、猶太會堂及琐罗亚斯德教的火廟。當代的德黑蘭是現代化的城市,高樓大廈林立,當中的阿扎迪塔及默德塔(Milad Tower)是德黑蘭的標誌性建築。根據生活成本指數顯示,德黑蘭在2008年是全球生活成本最低的城市。以城市人口計算,德黑蘭是全球第19大的都市,國內生產總值排行第56位,城市群人口排行第29位。伊朗的歷史悠久,首都也隨著時代的推進而變遷,德黑蘭是第32個伊朗首都。德黑蘭的母語是帶有德黑蘭方言的波斯語,98%人口都使用母語,德黑蘭的大部分居民都是波斯人。在前伊斯蘭及伊斯蘭時代早期,德黑蘭在祆教裡被稱為「拉伊」(Ray),亦即波斯古經裡的剌伽。.

新!!: 阿布-卡西姆·卡沙尼和德黑兰 · 查看更多 »

国际法院

国际法院(Cour internationale de justice,缩写为CIJ;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缩写为ICJ),是联合国六大主要机构之一和最主要的司法机关,是主权国家政府间的民事司法裁判机构,根据《国际法院规约》--1946年2月成立,位于荷兰海牙。国际法院的主要功能是对各国所提交的案件做出有法律约束力的仲裁,并就正式认可的联合国机关和专门机构提交的法律问题提供咨询意见。国际法院是具有明确权限的民事法院,没有附属机构,对其他国际法庭没有管辖权。国际法院没有刑事管辖权,因此无法审判个人,这种刑事审判由国内管辖或联合国特设刑事法庭或国际刑事法院管辖。 国际法院由15名法官组成,任期9年,可连选连任;设书记官处。工作语言为法语与英语。法院成员不得从事任何其他职业性工作。.

新!!: 阿布-卡西姆·卡沙尼和国际法院 · 查看更多 »

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

#重定向 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

新!!: 阿布-卡西姆·卡沙尼和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 · 查看更多 »

納杰夫

納杰夫()位於伊拉克南部的幼發拉底河河岸,距離首都巴格達有160公里。由于什叶派创始人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安葬于此,因此纳杰夫是伊斯蘭教什葉派的聖城,亦是什葉派歷年以來的政治中心。它亦是納杰夫省的首府。根據2003年的人口統計,納杰夫市有人口28.65萬人,但由於海外移民的湧入,現時人口已大大超出此數。.

新!!: 阿布-卡西姆·卡沙尼和納杰夫 · 查看更多 »

烏蘇里派

#重定向 烏蘇勒派.

新!!: 阿布-卡西姆·卡沙尼和烏蘇里派 · 查看更多 »

语义学

语义学(Semantics,La sémantique),也作「语意学」,是一个涉及到语言学、逻辑学、计算机科学、自然语言处理、认知科学、心理学等诸多领域的一个术语。虽然各个学科之间对语义学的研究有一定的共同性,但是具体的研究方法和内容大相径庭。语义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语言的意义,这里的自然语言可以是词汇,句子,篇章等等不同级别的语言单位。但是各个领域里对语言的意义的研究目的不同:.

新!!: 阿布-卡西姆·卡沙尼和语义学 · 查看更多 »

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

赛义德鲁霍拉·穆斯塔法维·穆萨维·霍梅尼(波斯语: ,Revolutions And Revolutionary Movements,第286頁Islamic Imperialism: A History,第220頁),伊朗什叶派宗教学者(大阿亚图拉),1979年伊朗革命的政治和精神领袖。該革命推翻了伊朗国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在經過革命及全民公投後,霍梅尼成為了國家最高領袖,最高領袖是憲法所創造的一個職位,是國家政治和宗教上的最高職位。 霍梅尼是一名伊斯蘭教什葉派十二伊瑪目派的瑪爾扎,但以他的政治角色最為聞名。他在著作和講道內容裡擴展了十二伊瑪目派烏蘇里派主張的「法基赫的監護」(教法學家的監護),即是伊斯蘭教法學家的神權統治。 在國外的穆斯林世界裡,他被描述為「西方大眾文化對伊斯蘭教的虛擬形象」The Shia revival: how conflicts within Islam will shape the future,第138頁。他在伊朗人質危機時支持挾持者,又頒佈追殺英國人薩爾曼·魯西迪的命令,因而聞名。霍梅尼被稱為「廣受支持、別具魅力的領袖」,什葉派學者視他為「伊斯蘭復興的戰士」。 在伊朗國內及他的國際支持者之間,他被稱為伊瑪目霍梅尼,其他人則以(大)阿亞圖拉霍梅尼指稱。.

新!!: 阿布-卡西姆·卡沙尼和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 · 查看更多 »

迫害

迫害,指任何人或團體在某社群中受到的嚴重不公平對待,包括嚴重的歧視、不正當的法律和司法、不正當的社會規範,以及各式暴力等。迫害源於社會對被壓迫者的利益衝突,包括歧視。當種族主義、性別歧視等偏見被付諸實行或列入法律,即構成迫害。强势的迫害者惮于过高的谋杀率会动摇群众基础,因而常常改以低调施行其他各种迫害方式。相较于雇凶设局谋杀而言,迫害则可以兼使受迫害的一方身败名裂抑或倾家荡产,令其失去社会群众的支持,从而更为彻底的消除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极大程度上避免了民意的剧烈反弹,使一系列由受迫害者所引发的社会参与度较高的事件事态更趋于平和。 迫害可能是無意的(壓迫者可能是在無意中進行迫害),亦不限於是政府所作的行動。迫害者對不同對象亦會進行不同程度的迫害,常用的迫害手段包括抹黑、妖魔化、媒體暴力、代罪羔羊、黑名單、監禁、投毒喂药等等。 迫害被普遍認為是侵犯被迫害者的人權。包括世界人權宣言在內的多項人權理念或宣言均對迫害行為予以譴責及挑戰。被迫害者也可能會進行抗爭以抵抗迫害。 殖民主義、帝國主義、保守主義、獨裁主義、極端主義和極權主義都是歷史上與迫害相關連的思想或政治制度。.

新!!: 阿布-卡西姆·卡沙尼和迫害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语

阿拉伯语( al-ʻarabīyah 或者 ʻarabī )是除了英語、法語和西班牙語之外最多國家使用的官方語言。阿拉伯語源自公元6世纪的古典阿拉伯语。它包括书面语及流通于中东、北非和非洲之角(即索马里半岛)的各种口语。阿拉伯语属于亚非语系。 阿拉伯语的书面语称为“现代标准阿拉伯语”或“书面阿拉伯语”。书面阿拉伯语是目前唯一在官方及正式场合使用的阿拉伯语,用于大多数书面文件和讲座、新闻广播等正式讲话。但这亦因国家而异。1912年,在摩洛哥加入阿拉伯国家联盟之前,曾在正式场合使用过一段时间。 阿拉伯语属于,与亚拉姆语、希伯来语、乌加里特语和腓尼基语相近。阿拉伯语书面语不同于其所有地方的口语,且更为传统和保守。两者是双层语言的关系,用于不同的场合。 一些地方的阿拉伯语无论是书写还是口头形式,都无法互通。而所有地方的阿拉伯语被当作是一个整体。即是说,纯粹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它们是不同的语言;但是从政治及民族的角度来说,他们又是一个整体。如果阿拉伯语被当作一个整体,则世界上估计有4.22亿人以其为母语。如果各地的阿拉伯语当作是不同的语言,则很难估计到底有多少种,因为它们是方言连续体,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其中埃及阿拉伯语的使用人数最多,大约五千四百万人以其为母语——多于其他任何一种闪米特语言。 阿拉伯语是美国使用人数第12多的语言。 现代的书面语(现代标准阿拉伯语)源于古兰经的语言(即古典阿拉伯语),用于学校教学及工作、政府、媒体等场合。两者合起来被称为书面阿拉伯语,是伊斯兰教的。现代标准阿拉伯语的语法与古典阿拉伯语大体相同,词汇也有相同之处。但古典阿拉伯语的一些语法结构在现代标准阿拉伯语中不再使用,在口语中不使用的词汇也不在现代书面语中使用。而且现代书面语从口语中借入了一些词汇和语法现象。新的词汇大多用来表达近现代出现的概念。 阿拉伯语用阿拉伯字母从右往左书写。有时在非正式场合也可用拉丁字母从左往右书写,但没有统一的形式。 阿拉伯语往伊斯兰世界的语言(如波斯语、土耳其语、索马里语、波斯尼亞語、哈萨克语、孟加拉语、乌尔都语、马来语和豪萨语)輸出了大量词汇。中世纪时期,书面阿拉伯语成了欧洲文化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在科学、数学和哲学领域。这导致许多欧洲语言也从阿拉伯语中借入了大量词汇。阿拉伯语在词汇和语法方面对羅曼語族的语言(特别是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加泰羅尼亞語和西西里語)影响很大。 阿拉伯语也从其他语言中借入了大量词汇,如早期从希伯来语、希腊语、波斯语、叙利亚语,中期从土耳其语,当代从欧洲语言(主要是英语和法语)。.

新!!: 阿布-卡西姆·卡沙尼和阿拉伯语 · 查看更多 »

英伊石油公司

英波石油公司(波斯語:شرکت نفت ایران و انگلیس;英語:Anglo-Persian Oil Company)是在1908年發現伊朗馬斯吉德蘇萊曼(Masjed Soleyman)一處大型油田後成立,這是首家在中東開採石油的公司。1935年,英波石油公司易名為英伊石油公司,它在1954年成為英國石油公司,是現代BP的前身。.

新!!: 阿布-卡西姆·卡沙尼和英伊石油公司 · 查看更多 »

英語

#重定向 英语.

新!!: 阿布-卡西姆·卡沙尼和英語 · 查看更多 »

逻辑

邏輯(λογική;Logik;logique;logic;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 logica),又稱理則、論理、推理、推論,是对有效推論的哲學研究。邏輯被使用在大部份的智能活動中,但主要在哲學、心理、学习、推论统计学、脑科学、數學、語義學、 法律和電腦科學等領域內被視為一門學科。邏輯討論邏輯論證會呈現的一般形式,哪種形式是有效的,以及其中的謬論。 邏輯通常可分為三個部份:歸納推理、溯因推理和演繹推理。 在哲學裡,邏輯被應用在大多數的主要領域之中:形上學/宇宙論、本體論、知識論及倫理學。 在數學裡,邏輯是指形式逻辑和数理邏輯,形式逻辑是研究某個形式語言的有效推論。主要是演繹推理。 在辯證法中也會學習到邏輯。数理邏輯是研究抽象邏輯关系和数学基本的问题。 在心理、脑科学、語義學、 法律裡,是研究人类思想推理的处理。 在学习、推论统计学裡,是研究最大可能的结论。主要是歸納推理、溯因推理。 在電腦科學裡, 是研究各种方法的性质,可能性,和实现在机器上。主要是歸納推理、溯因推理,也有在歸納推理的研究。 从古文明开始(如古印度、中國和古希臘)都有對邏輯進行研究。在西方,亞里斯多德將邏輯建立成一門正式的學科,並在哲學中給予它一個基本的位置。.

新!!: 阿布-卡西姆·卡沙尼和逻辑 · 查看更多 »

殖民主义

殖民主義是指一個國家寻求或取得另外一地或其人民的行政权力的一种政策。殖民主义通常包含了殖民者与殖民地之间的不平等关系,而往往这些各种不平等关系的建立,是由于被殖民者对现代社会组织和架构的无知造成的。殖民主义这个词通常是指殖民者与未开发文明的土著人民之间的关系。.

新!!: 阿布-卡西姆·卡沙尼和殖民主义 · 查看更多 »

民族主義

民族主義(Nationalism),亦稱國族主義或國民主義,為包含民族、人種與國家三種認同在內的意識形態,民族主義者(Nationalist)主張在(各民族和人种)意識形態相互認同前提条件下以拥有相同国籍的民族共同體為人類群體生活之「基本單位」,以作為形塑特定文化與政治主張之理念基礎。具體的說,其主張為:民族為「國家存續之唯一合法基礎」,以及「各民族有自決建國之權」。過去民族主義大多強調民族共同體,而最近則著重於由國家或政府陳述的文化或政治共同體。 民族主義亦特指民族獨立運動之意識型態,即以民族之名義作出文化與政治主張,如今通常用以敘述英格蘭;民族主義也同時被稱為凝聚民族共同體的學說。民族主義的兩種度量標準(與相異的方法論)為本尼迪克特·安德森之《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ies)以及之《民族主義:現代化五途》(Nationalism: Five Roads to Modernity)。 民族主義者以明確的準則為基礎界定民族,以自其他民族區別,並據以判定「孰為民族之一員」。其準則可包含共同的語言、文化以及價值取向。民族之「認同」與以上兩者以及族群上之「歸屬感」皆有相關。民族主義者視民族性為排他且非自主,也就是不像其他自主性團體般可自由加入。 在十九世紀之前人們有鄉土性、區域性、文化價值或宗教性的效忠,但無現代國家觀念;直到以民族主義的國家概念興起後,徹底改變了現代國家的結構主流。 十九世紀後,因民族國家已成為國家結構的主流,民族主義對世界歷史和地緣政治影響巨大。世界上绝大多數人口都生活在──至少是名義上的──民族國家之中,民族國家之目的在確保民族存續,保持身份認同,並提供民族文化與社會性格可支配的地域。民族國家大多訴諸文化與歷史神話以自證其存續與「合法性」(legitimacy)。 民族主義者認可「非民族國家」的存在,其實,早期的民族主義運動往往是針對帝國,諸如奧匈帝國之類。梵蒂岡是為了天主教会的領導權,而非民族,所存在的主權國家;而伊斯蘭教徒尋求於全球各地所建立的哈里發為另一個非民族國家的例子。 具民族認同,並以民族國家為合法性基礎的任何人皆可稱之為「民族主義者」。依此理念,大多數成年人皆為「消極性的民族主義者」。然而,如今所謂之「民族主義」一詞涉及以政治活動(或涉及軍事)支持民族主義者的主張,其中或包含分離主義、民族統一主義以及軍國主義,在極端的情況下甚至包含「種族清洗」。政治學上(以及媒體)傾向注意這些極端類型的民族主義。.

新!!: 阿布-卡西姆·卡沙尼和民族主義 · 查看更多 »

波斯語

#重定向 波斯语.

新!!: 阿布-卡西姆·卡沙尼和波斯語 · 查看更多 »

海牙

海牙(Den Haag;),官方亦稱s-Gravenhage()是荷蘭南荷蘭省的省會,擁有人口52.6萬(2017年),也是繼阿姆斯特丹和鹿特丹之後的荷蘭第三大城。海牙連其周邊的其他八個市鎮形成大海牙地區(Haaglanden),是鹿特丹–海牙都會區和蘭斯台德(Randstad)城市群的一部份。海牙市徽是鸛鳥徽。 海牙是荷蘭唯一一個鄰海的大城市,擁有十一公里長的海岸線,及兩個海灘度假勝地:席凡寧根和凱克敦。也因為位臨北海帶來便利的交通,海牙自十九世紀以來便是國際觀光勝地。 儘管海牙不是荷蘭的首都,但它是荷蘭的政治中心,中央政府、議會、與外國使館皆坐落於此地,也是荷蘭王室的居住地。此外,海牙也是許多國際組織的所在地,包括國際法庭和國際刑事法院。.

新!!: 阿布-卡西姆·卡沙尼和海牙 · 查看更多 »

文學

文學(literature),在最廣泛的意義上,是任何單一的書面作品。更嚴格地說,文學寫作被認為是一種藝術形式,或被認為具有藝術或智力價值的任何單一作品,通常是由於以不同於普通用途的方式部署語言。它的拉丁詞根literatura/litteratura(本身起源於littera:letter或handwriting)被用來指代所有的書面記錄,儘管當代定義將術語擴展到包括口頭或唱歌的文本(口頭文學)。文學可以根據是虛構作品還是非虛構作品進行分類,也可以根據是韻文還是散文進行分類;可以根據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等主要形式進一步區分;作品往往根據歷史時期或者遵守某些美學特徵或期望(藝術類型)進行分類。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現實的藝術,包括韻文、散文、劇本、小说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流派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生活。 這個概念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了意義:現在它可以擴大到非書面的口頭藝術形式,可以與語言或文字本身配合,因此很難就其起源達成一致。印刷技術的發展使得書面作品的分佈和擴散成為可能,最終導致了網絡文學。 文學並不一定是客觀的,一名成功的文學家能在自己的文學作品中,展現自己對於文學的主觀看法,抒發自己的情緒和感觸,但藉由嘗試建立一個「客觀的標準」,有時對能幫助作家了解「讀者的感受」以求將內心之情感與藝術表現完整的體現在讀者心中。有時也能藉作家主觀想法帶給社會不同面相去省思現況,例如女性文學的興起。.

新!!: 阿布-卡西姆·卡沙尼和文學 · 查看更多 »

1953年伊朗政變

1953年伊朗政變(在伊朗又稱莫爾達德月28日政變)是指由英國和美國情報機關在1953年8月19日策動推翻伊朗帝國民選首相穆罕默德·摩薩台的政變,中情局代號為阿賈克斯行動。政變使沙阿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由立憲君主變成倚賴美國支持在位的當權人物,直至1979年2月被推翻。 1951年,領導伊朗國會內民族主義議員的摩薩台提出的國有化伊朗石油產業議案得到國會幾乎一致的通過。過往伊朗的石油一直由英屬的英伊石油公司控制,伊朗民眾對英伊石油公司的不滿始於1940年代後期,大部分伊朗民眾和政治人物都認為英伊石油公司是大英帝國主義的遺物,剝削伊朗的利益。縱使摩薩台受到普遍民眾的支持,英國還是不願意為她在海外最有價值的資產妥協,並挑動全球杯葛伊朗石油,對伊朗經濟施加壓力。起初,英國企圖軍事佔領當時世界最大的煉油廠阿巴丹煉油廠,但英國首相艾德禮選擇加緊經濟抵制,同時動用伊朗間諜暗中顛覆摩薩台政府。雖然美國前任總統杜魯門反對在伊朗策動政變,但隨著英美兩國政府越趨保守,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及美國總統德懷特·艾森豪威爾決定要推翻伊朗政府。 英美兩國扶植法茲盧拉·扎赫迪為首相組成軍政府取代摩薩台。在兩國情報機關的策劃下,沙阿頒佈了法令罷免摩薩台,任命法茲盧拉·扎赫迪為首相。中央情報局成功迫使弱勢的沙阿參與政變,同時收買惡霸、教士、政客及伊朗軍官發動對摩薩台政府的宣傳戰。在8月15日至16日晚間,內馬圖拉·納西里(Nematollah Nassiri)上校試圖逮捕摩薩台但失敗被捕,沙阿在翌日逃離國家。8月19日,中央情報局收買的一批暴民來到摩薩台的宅邸。根據已經解密的中央情報局文檔顯示,德黑蘭最令人畏懼的一些暴民接受中央情報局的收買,在8月19日發動暴亂,另一些人則由巴士和卡車運送到德黑蘭,佔領各個街區,衝突導致800人喪生。摩薩台被捕,經過軍事法庭審訊後以叛國罪作出判決。1953年12月21日,摩薩台被處以三年徒刑,及後被軟禁家中直至逝世。摩薩台的支持者也遭到圍捕、監禁、拷問及處死。 巴列維在政變往後的26年裡作為威權君主統治國家,直至1979年被平民革命推翻。美國推翻伊朗民選政府所得的實際利益包括伊朗的石油財富,並且堅決制止了伊朗政府投向蘇聯的可能性,可是後者的動機引起了史學家的爭議。華盛頓持續支持不得民心的沙阿,幫助沙阿訓練他的秘密警察組織薩瓦克。該政變被廣泛認為造成了伊朗和中東的反美情緒高漲。1979年發生的伊斯蘭革命廢黜了親西方的獨裁者沙阿,建立持反西方立場的伊朗伊斯蘭共和國。.

新!!: 阿布-卡西姆·卡沙尼和1953年伊朗政變 · 查看更多 »

2005年伊朗总统选举

2005年伊朗总统选举是伊朗总统穆罕默德·哈塔米任期届满後进行的一次例行的总统选举,是伊朗历史上第九次总统选举,根據憲法,總統任期四年,最多可連任一次。 千名初始候选人经宪法监督委员会审核资格,有7人进入首轮选举。 在2005年6月17日的首轮投票结果非常接近,前總統阿克巴尔·哈什米·拉夫桑贾尼和德黑蘭市長马哈茂德·艾哈迈迪内贾德首轮获得19.48%的选票,进入于6月24日举行的第二轮投票。这是伊朗历史上第一次进入次轮对决的总统选举。 在第二轮投票中,强硬保守派、49歲的马哈茂德·艾哈迈迪内贾德获胜,次轮获得61.69%,內賈德成為首個非教士出身的總統。艾哈迈迪内贾德被认为赢得第二轮是因为他的民粹主义观点,特别是那些穷人及其经济地位的观点。这次选举有60%的合格选民出来投票,可以看成是伊朗对美国指控的回击,美国一开始就指责许多伊朗人被限制参加投票。 Category:伊朗总统选举 Category:伊朗政治史 Category:2005年伊朗 Category:2005年亚洲选举.

新!!: 阿布-卡西姆·卡沙尼和2005年伊朗总统选举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