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赫尔辛基

指数 赫尔辛基

赫尔辛基(Helsinki,Helsingfors),是芬兰的首都以及全国最大城市。赫尔辛基位于新地区,芬兰最南端的芬兰湾岸边。在2016年底,赫尔辛基人口为635,181人。所谓“大赫尔辛基”是由赫尔辛基和埃斯波、万塔、考尼艾宁四个城市一起组成的首都区,在2016年底的统计中有1,138,502人。 赫尔辛基在爱沙尼亚塔林北部约80公里处,距离西南的瑞典斯德哥尔摩约400公里,距离东边的俄罗斯圣彼得堡约300公里。这三座城市与赫尔辛基在历史上有着密切联系。.

83 关系: 埃斯波古斯塔夫一世坦佩雷塞尔维亚塔林夏至大西洋大赫尔辛基奥卢工業化中華人民共和國布鲁塞尔市长万塔乌斯彭斯基主教座堂亚历山大一世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罗曼诺娃伊索岛伊拉克伴侣岛德国俄罗斯俄罗斯帝国俄语土耳其圣彼得堡圣殿广场教堂区域居民称谓词圖爾庫冬季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索马里继续战争维京客轮罗瓦涅米爱沙尼亚瑞典瑞典語瓦利岛瓦萨芬兰芬兰城堡芬兰大公国芬兰地亚大厦芬兰国家歌剧院芬兰语芬蘭灣芬蘭鐵路芬蘭戰爭莫斯科...萨米语西内布吕科夫美术馆西貝流士紀念碑西贝柳斯音乐学院首都豌豆岛直升机场越南迪德里克森艺术博物馆阿富汗阿尔托大学阿莫斯·安德松美术馆赫尔辛基-万塔机场赫尔辛基-马尔米机场赫尔辛基大学赫尔辛基中央车站赫尔辛基主教座堂赫尔辛基市博物馆赫尔辛基市剧院赫尔辛基市政厅赫尔辛基座堂赫尔辛基音乐厅赫尔辛基艺术博物馆赫尔辛基集市广场赫爾辛基路面電車林納瑪奇樂園欧洲母语泰国斯德哥尔摩斯蒂文·霍尔新古典主義新地区拉赫蒂 扩展索引 (33 更多) »

埃斯波

埃斯波(又譯艾斯博,Espoo,Esbo),芬兰城市,位于芬兰湾北岸,同赫尔辛基、万塔、考尼艾宁共同组成首都地区。 埃斯波是人口数量仅次于赫尔辛基的芬兰第二大城市。阿尔托大学、和诺基亚公司均位于该市。.

新!!: 赫尔辛基和埃斯波 · 查看更多 »

古斯塔夫一世

#重定向 古斯塔夫·瓦萨.

新!!: 赫尔辛基和古斯塔夫一世 · 查看更多 »

坦佩雷

坦佩雷(Tampere,Tammerfors),人口225,485人(2016年3月),芬兰第三大城市,主要交通枢纽之一。.

新!!: 赫尔辛基和坦佩雷 · 查看更多 »

塞尔维亚

塞尔维亚共和国(Република Србија/Republika Srbija,Republic of Serbia,通稱為塞爾維亞)是一個巴爾幹半島的國家,位於歐洲東南部,巴爾幹半島中部的內陸國,與黑山共和國、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克羅地亞共和國、匈牙利共和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共和國、馬其頓共和國以及阿爾巴尼亞共和國接壤。.

新!!: 赫尔辛基和塞尔维亚 · 查看更多 »

塔林

塔林(Tallinn)是波羅的海最內部的芬蘭灣濱的愛沙尼亞共和國的首都。舊稱列巴爾(德語、丹麥語: Reval),沙俄時代名為列威利(Ревель),前蘇聯時代名為塔林(Таллин)。人口約42萬。舊城是列入世界遺産名錄的「塔林歷史城區」。 2011年當選歐洲文化之都。位於愛沙尼亞北海岸,離北方對岸的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約80公里。.

新!!: 赫尔辛基和塔林 · 查看更多 »

夏至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6月21日前后(20日~22日),太阳到达黄经90°时开始。是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西元前7世紀,古人用土圭量日影,夏至這一天日影最短,因此把這一天稱作「夏至」。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中……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 《汉学堂经解》(ISBN 9787806940235)所集崔灵恩《三礼义宗》:“夏至为中者,至有三义:一以明阳气之至极,二以明阴气之始至,三以明日行之北至。故谓之至。” 夏至日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太阳整日不落,形成面积最大的极昼区。此日过后,阳光直射位置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逐渐减短,日出、日落的方位也开始往南移动。在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亦日渐降低,日影逐渐被拉长。但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能量仍比地面向空中发散的多,所以在短时间内气温继续升高。 「至」也有極點的意思。在傳統的陰陽理論中,夏至是陽氣生發到極點,開始收藏的節氣。 《易經》姤卦,為五月卦,一陰起于下(夏至一陰生,冬至一陽生),孚夏至之時令。陽氣雖盛已經失勢,陰長陽消之象。 與冬至相同的是,夏至在中國古代也是重要的傳統節日(節氣),只是現代活動相對比較少與夏至直接相關(可能與重要傳統節日端午節意義極為相近)。但仲夏節是在北欧等地居民的重要節日(和當地偏寒冷的氣候有關)。.

新!!: 赫尔辛基和夏至 · 查看更多 »

大西洋

大西洋(Océano Atlántico,Oceano Atlântico,Atlantic Ocean),是世界第二大洋。原面積8221萬7千平方公里,在南冰洋確立後,面積調整為7676萬2千平方公里。平均深度3627米,最深處波多黎各海沟深達8605米。從赤道南北分為北大西洋和南大西洋。北面連接北冰洋,南面則以南緯60度與南冰洋接連。 大西洋这个中文名称,最早来自于万历十一年(1583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广东肇庆所翻译的一本名叫《山海舆地全图》的世界地图册,虽然从今天的角度看该地图错误颇多,但是其中大西洋这个中文翻译从那时起便一直沿用至今。 其英文名稱是取自於柏拉圖曾經提出的至今未明確發現的亞特蘭提斯(Atlantis)。.

新!!: 赫尔辛基和大西洋 · 查看更多 »

大赫尔辛基

大赫尔辛基(Helsingin seutu, Suur-Helsinki、Helsingforsregionen, Storhelsingfors)以及赫尔辛基都会区,指的是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市周边的两个不同区域。 大赫尔辛基位于芬兰南部,芬兰湾畔,为全国最重要的都会区,也是最重要的经济、文化、科技中心。芬兰17所大学中有7所位于该地区。.

新!!: 赫尔辛基和大赫尔辛基 · 查看更多 »

奥卢

奥卢(Oulu,Uleåborg)位于波的尼亚湾东岸的奥卢河的河口,是芬兰北部的经济和文化中心,以及最重要的工业和港口城市。.

新!!: 赫尔辛基和奥卢 · 查看更多 »

工業化

工業化,是人類社會由前工業(累積資本速度緩慢的農業畜牧業經濟)到工業狀態的社會及經濟改變過程(見前工業社會)。此一社會及經濟改變與技術創新有很密切關係,尤其是大規模量產和冶金學的進步。狹義的工業化有代表性的是《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中的定義,製造業和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比重及其就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

新!!: 赫尔辛基和工業化 · 查看更多 »

中華人民共和國

#重定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 赫尔辛基和中華人民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布鲁塞尔

布鲁塞尔(Bruxelles;Brussel)是比利时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也是欧洲联盟的主要行政机构所在地。布鲁塞尔市位于布鲁塞尔-首都大区。 在不同的语境中,布鲁塞尔有着不同的外延。她可能代表布鲁塞尔市(比利时的布鲁塞尔-首都大区中最大的地方自治体及首府,常住人口140,000),也可能代表布鲁塞尔-首都大区(据2008年2月1日统计,常住人口为1,067,162),或者也可能用于表示布鲁塞尔城市圈(常住人口1,350,000)。 在歐洲聯盟的四个主要机构中,欧洲理事会、歐盟委員會和歐盟理事會位於布魯塞爾,另一個機構歐洲議會在布魯塞爾也有分處(全體議會在法國斯特拉斯堡),所以它有「歐洲首都」的美誉。另外,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總部也設在布魯塞爾。 布魯塞爾是一個雙語城市,通用法語和荷蘭語,法語的使用者佔較多數。另外,土耳其语、阿拉伯语等语言被布鲁塞尔的穆斯林广泛使用。.

新!!: 赫尔辛基和布鲁塞尔 · 查看更多 »

市长

市長(英語對應詞:Mayor,出自拉丁文「māior」,「較大的」的意思)是近現代城市或市鎮中最高行政首長的職稱。 在許多政府系統裡,市長是由市民選出為一個城市最高行政長官、或為一個儀式的職務。市長這個名稱在全世界各個地方依據當地的法律有不同職責和權力,也因各個地方而有不同意義。.

新!!: 赫尔辛基和市长 · 查看更多 »

万塔

万塔(Vantaa,Vanda)是芬兰南部的城市,与赫尔辛基、埃斯波和考尼艾宁共同组成赫尔辛基都市圈(大赫尔辛基)。人口210,543人(2014年11月30日, Population Register Center of Finland.

新!!: 赫尔辛基和万塔 · 查看更多 »

乌斯彭斯基主教座堂

乌斯彭斯基主教座堂(Uspenskin katedraali,Uspenskij-katedralen,Успенский собор),即圣母安息主教座堂(Jumalansynnyttäjän kuolonuneen nukkumisen katedraali),是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一座东正教堂,尊崇“圣母安息”,由俄国建筑师设计,兴建于1862-1868年。 教堂位于卡塔亚诺卡半岛的山坡上。在教堂背面,有纪念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牌匾,他是兴建教堂时的芬兰统治者。圣母升天主教座堂是芬兰东正教会赫尔辛基教区的主教座堂,自称是西欧最大的东正教堂,尽管芬兰属于北欧。 2006年,约516 500名游客参观了教堂 。入场免费。在冬季,教堂逢星期一休息。 2007年8月16日中午和下午1时之间,数百名游客参观教堂时,在光天化日之下,教堂珍贵的圣尼古拉圣像被盗。圣像原来在维堡东正教主教座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转移到赫尔辛基。.

新!!: 赫尔辛基和乌斯彭斯基主教座堂 · 查看更多 »

亚历山大一世

亚历山大一世,可能为以下人物:.

新!!: 赫尔辛基和亚历山大一世 · 查看更多 »

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罗曼诺娃

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俄文:Елизаве́та I Петро́вна,—),俄罗斯帝国女皇(1741年—1762年),彼得一世与叶卡捷琳娜一世的第三女。.

新!!: 赫尔辛基和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罗曼诺娃 · 查看更多 »

伊索岛

伊索岛(Isosaari,Mjölö;芬兰语名字直译为“大岛”),是一个位于芬兰湾,属于赫尔辛基市的岛屿。该岛位于以南3.8公里处,面积为76公顷。岛长大约为两公里,最宽的地方大约为一公里。从赫尔辛基集市广场坐船出发大概需要半个小时。.

新!!: 赫尔辛基和伊索岛 · 查看更多 »

伊拉克

伊拉克共和国(阿拉伯语:الجمهورية العراقية;库尔德语:كۆماری عێراق),简称伊拉克(العراق‎),位于亚洲西南部中东地区的国家。伊拉克与南方的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北方的土耳其,西北的叙利亚,东方的伊朗和西方的约旦接壤。伊拉克所在的地区在历史上曾被称为美索不达米亚,是人类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新!!: 赫尔辛基和伊拉克 · 查看更多 »

伴侣岛

伴侣岛(Seurasaari,Fölisön)是位于芬兰赫尔辛基的一个岛屿。岛上的一部分为伴侣岛露天博物馆,其中安置着很多从芬兰各地运来的年代久远的木头建筑。 每年夏天很多赫尔辛基居民和游客来到伴侣岛上来享受平静的乡土户外气息。尽管访客很多,岛上还是有不少野生动物,特别是各种鸟类,及欧亚红松鼠和野兔。伴侣岛最受欢迎的时候是仲夏节,其时会在主岛旁边的小岛上搭起一个大篝火(juhannuskokko,midsommareld),并由一对新婚夫妇点燃。包括游客和居民的成千人会再岛上或停靠在附近水域的船上观看篝火。 伴侣岛上也有一个天体沙滩。天体沙滩在赫尔辛基有两个,全芬兰也只有三个。但不像其它天体沙滩那样,伴侣岛上的天体沙滩有高的围墙围起,且男女分开,那里并没有男女混合的区域。.

新!!: 赫尔辛基和伴侣岛 · 查看更多 »

德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简称德国(Deutschland),是位於中西歐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由16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组成,首都与最大城市为柏林。其国土面积约35.7万平方公里,南北距离为876公里,东西相距640公里,从北部的北海与波罗的海延伸至南部的阿尔卑斯山。气候温和,季节分明。德国人口约8,180万,为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移民目的地,仅次于美国。 在50万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海德堡人及其後代尼安德特人生活在今德國中部。自古典時代以來各日耳曼部族開始定居於今日德國的北部地區。公元1世紀時,有羅馬人著作的關於“日耳曼尼亞”的歷史記載。在公元4到7世紀的民族遷徙期,日耳曼部族逐漸向歐洲南部擴張。自公元10世紀起,德意志領土組成神聖羅馬帝國的核心部分。16世紀時,德意志北部地區成為宗教改革中心。在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萊茵邦聯和日耳曼邦聯先後建立,1871年,在普魯士王國主導之下,多數德意志邦國統一成為德意志帝國,「德意志」開始做為國名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18-1919年德國革命後,德意志帝國解體,議會制的威瑪共和國取而代之。1933年納粹黨獲取政權並建立獨裁統治,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及系統性種族滅絕的發生。在戰敗並經歷同盟國軍事佔領後,德國分裂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在1990年10月3日重新統一成為現在的德國。国家元首为联邦总统,政府首脑則为联邦总理。 德國是世界大國之一,其國内生產總值以國際匯率計居世界第四,以購買力評價計居世界第五。其諸多工業工程和科技部門位居世界前列,例如全球馳名的德國車廠、精密部件等,為世界第三大出口國。德國為發達國家,生活水平居世界前列。德國人也以熱愛大自然聞名,都市綠化率極高,也是歐洲再生能源大國,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樣板,除了強調環境保護與自然生態保育,在人為飼養活體的態度十分嚴謹,不但獲得大量外匯和資訊優勢,其動物保護法律管束、生命教育水準也是首屈一指的,在高等教育方面並提供免費大學教育,並具備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和醫療體系,催生出拜爾等大藥廠。 德国为1993年欧洲联盟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为申根区一部分,并于1999年推动欧元区的建立。德国亦为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八国集团、20国集团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其军事开支总额居世界第九。 德語是歐盟境内使用人數最多的母語。德國文化的豐富層次和對世界的影響表現在其建築和美術、音樂、哲學以及電影等等。德國的文化遺產主要以老城為代表。另外國家公園和自然公園共計有上百處。.

新!!: 赫尔辛基和德国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

俄罗斯联邦(a,缩写为РФ),簡稱俄罗斯(a),是位於欧亚大陆北部的聯邦共和國,國土横跨欧亞两大洲,为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拥有超过170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占地球陆地面积八分之一;它也是世界上第九大人口国家,拥有1.47亿人口,77%居住于其较为发达的欧洲部分。俄罗斯国土覆盖整个亚洲北部及东欧大部,横跨11个时区,涵盖广泛的环境和地形。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森林储备和含有约世界四分之一的淡水的湖泊。俄罗斯有十四個陸上鄰國(從西北方向起逆时针序):挪威、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蘭、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和朝鲜(其中立陶宛和波蘭僅與俄羅斯外飛地加里寧格勒州接壤),另外與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兩個只有俄羅斯承認的非聯合國會員國接壤。同時,俄羅斯還與日本、美国、加拿大、格陵蘭(丹麥)、冰島、瑞典、土耳其隔海相望。俄羅斯北部和東部分別為北冰洋和太平洋包圍,西北和西南則分別可經由波羅的海和黑海通往大西洋。 俄罗斯历史始于欧洲的东斯拉夫民族,聚集区域自公元3世纪至8世纪逐渐扩大。在9世纪,源自北欧的瓦良格人武士精英建立了基辅罗斯这个中世纪国家并开始统治。公元988年,国家从拜占庭帝国采纳了东正教会,随后由此开始,千年拜占庭与斯拉夫文化的融合成为了今日的俄罗斯文化。基辅罗斯最终解散分化为众多公国,被蒙古人逐一击破,并均在13世纪成为了金帐汗国的一部份。莫斯科大公自14世纪起逐渐崛起并统一周边俄罗斯诸侯国,在15世纪成功从金帐汗国独立,且成为了基辅罗斯文化和政治的继承者。16世纪起伊凡四世自称沙皇,自詡「第三羅馬」。在18世纪,俄罗斯沙皇国通过征服、吞并和探索而擴張。彼得一世稱帝成立了俄罗斯帝国,最終成為史上領土第三大帝国,疆域最大曾自中欧的波兰连绵至北美的阿拉斯加。 1917年俄国革命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宪法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并成为随后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主体和其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二战时期,苏联为同盟国的胜利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在战后其崛起成为公认的超级大国,并在冷战时期与美国互相竞争。苏联时期产生了20世纪的许多最重要的科技成就,其中包括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及首次将人类送入太空。在1990年,苏联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且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常备军人以及最多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库存。1991年苏联解体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15个共和国从原苏联独立;身為原蘇聯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俄羅斯通过修宪改制为俄罗斯联邦,成为原苏联的唯一法理继承国家,政體採用聯邦制、民主共和制及半总统制。 截至2015年,俄罗斯根据国民生产总值为世界第13大经济体,根据购买力平价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俄罗斯拥有世界上最大储量的矿产和能源资源,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输出国.

新!!: 赫尔辛基和俄罗斯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帝国

俄罗斯帝国(旧俄語:Россійская Имперія;Российская империя),亦简称为沙皇俄国、沙俄、帝俄或俄国,是1721年彼得大帝加冕為皇帝起至1917年尼古拉二世退位為止的俄罗斯,同时也是俄罗斯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制国家,由羅曼諾夫王朝統治。全盛時的疆域,北起北冰洋、南达黑海南部、西起波罗的海、东达阿拉斯加(1867年前),包括了整个中亚、波兰及芬兰,与挪威、瑞典王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罗马尼亚、奥斯曼帝国、波斯(今伊朗)、阿富汗、中國(當時為清朝)、朝鲜與日本(前期為江戶幕府、後為大日本帝國)接壤。根据1897年的人口普查登记,俄罗斯帝国共有1億2,560万人,至1914年达到1億6,570万人,仅次于大清帝國及大英帝国。 在羅曼諾夫王朝之前的留里克王朝的伊凡四世在1547年便已經開始使用“沙皇”的稱號,因此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俄羅斯帝國”真正诞生是沙皇伊凡三世征服诺夫哥罗德共和国或伊凡四世征服喀山,根据另一个角度来看,长期沙皇制度 (Царство),这是在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后已经帝国的当代俄语单词,而彼得大帝刚刚更换了一个拉丁化的代名词。也许后者是为了让欧洲承认俄罗斯作为一个欧洲的君主制国家。发生在17世纪俄罗斯的扩张,最终导致在17世纪中叶,俄罗斯完全征服西伯利亚之后,俄罗斯的领土到太平洋和波俄战争(1654—1667年)之后的左岸乌克兰;这个标志着俄罗斯帝国的成立。 俄罗斯帝国的國力在19世紀達到空前鼎盛,是當時的世界列強之一,自稱第三羅馬,但在19世纪後期的欧洲相继进行工业革命时没有紧随时代的步伐,导致其经济实力在20世纪初期的尼古拉二世时代远不及欧洲几大强国,尽管在此期间推行了几次较为成功的改革(如亚历山大二世的农奴制改革)。1914年8月,政局动荡不定的俄罗斯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堪的战局直接导致了在1917年爆发二月革命,尼古拉二世签署退位诏书,俄罗斯帝国灭亡,俄羅斯共和國和俄國臨時政府成立,但同年就被布尔什维克派通过十月革命暴力推翻,被苏维埃俄国取代,但沙俄的残余势力直到1922年俄罗斯内战后才被完全消灭。.

新!!: 赫尔辛基和俄罗斯帝国 · 查看更多 »

俄语

俄语(russkij jazyk,发音)為聯合國官方語言之一。俄語属于斯拉夫语族的东斯拉夫语支,是斯拉夫语族中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俄羅斯、白俄羅斯、吉尔吉斯斯坦及哈萨克斯坦的官方語言,主要在俄羅斯等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中使用,且在華沙公約組織的成员国裡曾經被学校广泛列为第一外语教学。在蘇联時代,苏联加盟共和国和自治共和国非常强调俄语的重要性。虽然这些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现在很多开始强调使用当地语言的重要性,在部分國家俄語已不再是官方語言,但俄语仍然是这些地区最广泛使用的共通语言。俄语屬於印欧语系,是东斯拉夫语支中三個目前仍在使用的語言之一。目前發現最早的古東斯拉夫語文字是在第十世紀的內容。 俄语是歐亞大陸中分布區域最廣的語言,也是斯拉夫語中最多人使用的語言。俄语也是歐洲最多人使用的母語,是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1.44億人的母語。俄语是母語人口排名的第八名,是以人口排列的語言列表中的第七名。.

新!!: 赫尔辛基和俄语 · 查看更多 »

土耳其

土耳其共和国(Türkiye Cumhuriyeti)是一個橫跨欧亚两洲的国家,國土包括西亞的安納托利亞半島、以及巴尔干半岛的东色雷斯地區。北臨黑海,南临地中海,东南与叙利亚、伊拉克接壤,西临爱琴海,並與希臘以及保加利亞接壤,東部與格鲁吉亚、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和伊朗接壤。在安納托利亞半島和東色雷斯地區之間的,是博斯普魯斯海峽、馬爾馬拉海和達達尼爾海峽,屬黑海海峽,別稱土耳其海峽,是連接黑海以及地中海的唯一航道。伊斯坦堡是最大城市,但其首都是位處安納托利亞高原正中央的安卡拉。 目前正申請加入歐盟,但是歐盟因北塞浦路斯、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人權及新聞自由等問題暫時拒絕土耳其加入。土耳其由2009年起为突厥議會成员国。 其氣候屬地中海氣候,南部和西部氣候溫和,夏季乾熱,冬季多雨:黑海沿岸,涼爽濕潤;內陸、東北、東南則冬季寒冷,夏季乾熱。.

新!!: 赫尔辛基和土耳其 · 查看更多 »

圣彼得堡

聖彼得堡(p),中文俗稱彼得堡,是俄羅斯的聯邦直轄市,也是西北部联邦管区和列寧格勒州的首府。位於俄羅斯西北部,瀕臨芬蘭灣,涅瓦河流經過市區,為俄羅斯在波羅的海一帶的重要港口。全市人口約520万,是俄羅斯人口第二大城、以及世界上居民超過100萬人的最北端城市。此城是俄羅斯最西方化的城市,也是俄羅斯文化、經濟、科學中心和交通樞紐之一。俄羅斯有眾多重要政府機構設於該市,包括、、列寧格勒州政府、、俄羅斯海軍司令部和司令部。 聖彼得堡由彼得大帝於1703年5月27日建立,在1712年至1918年期間為俄羅斯帝國的首都,並為帝國三次大革命——第一次俄國革命、俄國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十三月革命的中心。聖彼得堡多次因時空背景而易名:第一次世界大戰於1914年爆發後,聖彼得堡為因應當時「去日耳曼化」的風潮而改名為「彼得格勒」(Петрогра́д);在列宁逝世後又改名為「列寧格勒」(Ленингра́д)。第二次世界大戰苏德战争期間,列寧格勒被德軍圍城封鎖長達872天,導致多達150萬人死於飢餓,戰後該城被授予「英雄城市」稱號,並有三個下轄城市被授予「軍事榮譽城市」稱號——羅蒙諾索夫、克隆斯塔和科爾皮諾。1991年蘇聯解體後,列寧格勒經過公投決議後,恢復使用聖彼得堡的原名。 2013年,聖彼得堡制定了2030年戰略發展目標,屆時估計將有市民590萬人。以聖彼得堡為中心構築的面積達1439平方公里,僅次於,在俄羅斯吞併了克里米亞後,聖彼得堡成為繼塞瓦斯托波爾後第二小的聯邦主體單位。 聖彼得堡歷史中心及相關建築群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旅遊業是聖彼得堡的核心產業之一,該市擁有眾多的文化景點,如冬宮、、馬林斯基劇院、俄羅斯國家圖書館、俄羅斯恐龍復活博物館、俄羅斯博物館、俄羅斯有羽毛恐龍博物館、彼得保羅要塞、聖以撒大教堂和聖基道霍大教堂等等。.

新!!: 赫尔辛基和圣彼得堡 · 查看更多 »

圣殿广场教堂

圣殿广场教堂(Temppeliaukion kirkko),俗称岩石教堂(Rock Church),是位於芬蘭赫爾辛基的一座路德宗教堂,竣工於1969年2月。在這一地區修建教堂的計劃在1930年代就已經存在,但由於二戰爆發,計劃被迫中斷。戰後通過公開募集選中了現在的設計案。教堂修建於一個巨大的岩石中,將岩石挖開後於上方修建了玻璃頂棚,實現自然採光。而教堂的外牆就是岩石本身,因此音響效果極佳,經常用來舉辦音樂會。現在岩石教堂也是一個有名的觀光景點,每年約有60萬人到訪。.

新!!: 赫尔辛基和圣殿广场教堂 · 查看更多 »

区域居民称谓词

区域居民称谓词原本是指用于指称居住于特定区域之居民的称呼用语,而且在拼写上可视为该区域地名的衍生词。值得注意的是,区域居民称谓词的定义并未涉及法律上的概念,即它并非是强调是按照法律意义上的公民国籍属性,而只是笼统地按共同居住的地域来称呼某人或某人群。如汉语“美国人”一词常泛指居住于美国的人,它也是地名“美国”的衍生词。同理,英语“Norwegian”一词常用于称呼居住在挪威的人,它本身也是地名“Norway”(挪威)的衍生词。再如,“花旗国”是“美国”的别称,“花旗国人”也表示定居住在花旗国的居民,也即美国人。 Category:語義學 Category:称谓 Category:詞語類型.

新!!: 赫尔辛基和区域居民称谓词 · 查看更多 »

圖爾庫

图尔库(芬兰语:Turku,又譯土庫,瑞典语:Åbo,譯作奧布),位於芬蘭西南部,是該國第六大城市,也是最古老的城市(在1154年已有記載),人口188,584人(2017年8月底)。 图尔库是芬蘭第一個首都(1812年以前),也是第一個教區(成立于1300年,後來成為大主教區),还是芬蘭第一所大學(,建于1640年)的所在地。 1741年瑞典王国进攻俄罗斯帝国,企图夺回芬兰湾地带,但俄军占领了芬兰全境。1743年,瑞典屈辱求和,俄国迫使之签定奥布和约,割让包括维堡在内的芬兰东南部地区。.

新!!: 赫尔辛基和圖爾庫 · 查看更多 »

冬季战争

冬季戰爭(talvisota,vinterkriget,Зимняя война)是一場蘇聯與芬蘭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爆發的戰爭,自1939年11月30日由蘇聯向芬蘭發動進攻而展開,蘇聯最終慘勝於芬蘭,令其割讓與租借部份領土,而後於1940年3月13日雙方簽訂《莫斯科和平協定》為結束。 自立國以來蘇聯一直對與芬蘭相接的國境存有異議,認為威脅到距边境仅32公里之遥的苏联第二大城列寧格勒的安危,且芬蘭在獨立過程中與德國關係密切,蘇聯視其將可能成為德國入侵本國的幫凶,於是持續以談判、威脅或嘗試顛覆芬蘭政府的方式來解決其邊界問題,必要時直接透過軍事行動併吞芬蘭,使其重回以往俄国附属国的地位。芬蘭方面則力保獨立之成果,視蘇聯為唯一的假想敵,持續以外交手段來避免戰爭。1930年代蘇芬之間的幾次談判皆無結果,蘇聯決心武裝入侵芬蘭。1939年11月26日蘇聯製造了「曼尼拉砲擊事件」,以此為藉口對芬蘭宣戰,在兩國邊境發動全線進攻。國際聯盟將蘇聯的行動視為非法攻擊,於12月14日將該國除名。 蘇聯投入大規模的軍隊進攻芬蘭,並在兵力、飛機、戰車上佔有壓倒性優勢,然而戰前其軍事領導人因約瑟夫·史達林於1937年開始的一連串的政治整肅而被處死或入獄,以致冬季戰爭爆發時,蘇軍僅剩下經驗不足的高級將領和中級軍官。由於上述因素,加上芬軍訓練精良、熟悉地形,導致蘇軍在冬季戰爭初期戰技拙劣、損失慘重,芬蘭則展現了遠超過蘇聯預計的抵抗能力。然而蘇聯於後期撤換指揮成員、改善作戰方式以及結合強大的物資優勢,終於突破了芬軍主防線,芬蘭因而求和。1940年3月雙方簽訂《莫斯科和平協定》,芬蘭割讓出其11%的領土和30%資產予蘇聯,結束了戰爭。 冬季戰爭中,蘇聯投入巨大兵力卻損失慘重,國家聲譽也受到很大的傷害,也未達到原先征服芬蘭全境的目標。芬蘭則不僅保有了主權,還贏得了國際聲望。冬季戰爭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二次大戰的進程,在蘇芬交戰期間,英法曾想以援芬藉口派兵登陸斯堪地那維亞來切斷供應納粹德國戰爭機器的瑞典鐵礦石生產地,但未能成行。蘇聯此戰中的表現也令德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對發動侵略蘇聯的企圖更具信心,並開始著手聯絡芬蘭加入其計畫。最終在1941年6月底爆发了「繼續戰爭」,芬蘭同德國协同出兵企图奪回冬季戰爭中失去的土地。.

新!!: 赫尔辛基和冬季战争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新!!: 赫尔辛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索马里

索馬里联邦共和国The Federal Republic of Somalia is the country's name per Article 1 of the.

新!!: 赫尔辛基和索马里 · 查看更多 »

继续战争

继续战争(Continuation War,jatkosota,fortsättningskriget)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芬兰和苏联之间的战斗,从1941年6月25日到1944年9月19日,芬兰方面称为繼續战争是为了和冬季战争联系起来,认为是冬季战争的延续,但苏联方面认为只是卫国战争的一部分,是苏联和纳粹德国之间的战斗,芬兰只不过是德国的帮凶。而德國則認為這場戰爭對於蘇聯與德國的戰爭具有很大的幫助,因此對芬蘭提供了大量關鍵物資的補給。 這場戰爭於1941年6月25日開始也就是蘇德戰爭開始後3天,當天蘇軍對芬蘭境內發動空襲,緊接著芬軍開始進攻蘇聯,到了1941年9月芬軍已經占領整個卡累利阿地峽和東卡累利阿,在距離列寧格勒只有30公里的戰線上停了下來。他們在這裡駐防長達兩年半。1944年蘇軍開始針對包含赫爾辛基在內,多個芬蘭城市發動空襲,並於同年6月發動維堡-彼得羅扎沃茨克攻勢,將芬軍在1941年佔領的土地加以收復。7月芬軍成功擋住蘇軍進一步的進攻。9月5日芬軍與蘇軍宣布停火。9月19日蘇芬雙方簽訂,結束了繼續戰爭。 英国在1941年12月6日对芬兰宣战,但事实上没有参加战斗。在1947年的《巴黎和平条约》签定后,这场战争才算正式结束。.

新!!: 赫尔辛基和继续战争 · 查看更多 »

维京客轮

维京客轮(Viking Line)是一家总部在奥兰群岛的芬兰邮轮公司。公司在2016年有七艘运行于芬兰、瑞典、奥兰群岛以及爱沙尼亚之间的邮轮和渡船。 维京客轮从1959年开始运行,期间更新过多次邮轮。 维京客轮在2016年11月23日与厦门船舶重工签署建造一艘邮轮的意向合同。新的邮轮将运行在图尔库-玛丽港-斯德哥尔摩航线上。邮轮计划在2020年完工,并可装载2800名游客。合同总价为1.9亿欧元。.

新!!: 赫尔辛基和维京客轮 · 查看更多 »

罗瓦涅米

罗瓦涅米(Rovaniemi,Roavenjárga)是芬蘭北部的拉普蘭區的首府,位於北極圈上,在和之間的凯米河和其支流的交匯處。2006年1月1日,罗瓦涅米的周邊市鎮合併入罗瓦涅米市,令罗瓦涅米的面積增至8,016平方公里,成為全世界面積最大的城市之一。 罗瓦涅米的名字源於北萨米语的字「roavve」,意指「山上的森林」,或源於南萨米语的字「rova」,意指「急流中的一堆石」。.

新!!: 赫尔辛基和罗瓦涅米 · 查看更多 »

爱沙尼亚

爱沙尼亚共和国(Eesti Vabariik),通常简称爱沙尼亚(Eesti,),北欧和波罗的海国家之一。 爱沙尼亚位于欧洲东北部,其国土西向波罗的海,北向芬兰湾,東临楚德湖,南面和東面分別同拉脱维亚和俄罗斯接壤。該國目前為世界高收入經濟體之一,首都及全国最大城市为塔林。 愛沙尼亞目前為北欧理事会、欧洲联盟、欧元区、申根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成員國。.

新!!: 赫尔辛基和爱沙尼亚 · 查看更多 »

瑞典

典王国(Konungariket Sverige)是一个位于斯堪地纳维亚半岛的北歐国家,首都为斯德哥尔摩。西鄰挪威,东北与芬兰接壤,西南濒临斯卡格拉克海峡和卡特加特海峡,東邊為波罗的海與波的尼亞灣。即瑞典和與丹麦、德国、波兰、俄罗斯、立陶宛、拉脫維亞和爱沙尼亚隔海相望,於西南通过厄勒海峽大桥与丹麦相连。瑞典於1995年加入欧洲联盟。 瑞典面积为449,964平方公里,为北歐第一大国家,人口1000万,第三页 - 于2007年7月10日查阅。。64%的國土由森林覆蓋,人口密度低,只有都會地區人口密度較高,84%的人口居住在只佔国土面积1.3%的城市裡。瑞典是一个現代、自由與民主的高度发达国家,其公民享有高质的生活,政府亦非常注重环保。 瑞典是传统的铁、铜和木材出口国,其水资源也很丰富,但是石油和煤矿十分匮乏。隨著運輸以及通訊的進步,這些自然資源也能夠更大規模地從各地開採,尤其是木材與鐵礦。經濟自由與教育普及而讓瑞典開始歷經快速的工業化,並從1890年代開始發展製造業。20世紀瑞典成為一個福利國家。 1397年,瑞典與丹麦和挪威一起所組成了卡爾馬聯合(芬兰此時還是瑞典王國的一部分)。瑞典於16世纪初脫離卡爾馬聯合,並且與鄰國進行了多年的戰爭,尤其是與俄羅斯以及從未完全承認瑞典已經離開了卡爾瑪聯合的丹麥-挪威聯合。17世纪時瑞典藉由戰爭擴張領土,成為了強權國家,其領土面积為目前的兩倍之大。1809年瑞典失去了芬蘭,也不再具有強權地位。之后,瑞典沒有再參與過戰爭。 現今,瑞典被視為極力追求人权和平等的国家之一。瑞典二戰後設立許多社會福利的制度,並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人类发展指数中通常名列前茅。.

新!!: 赫尔辛基和瑞典 · 查看更多 »

瑞典語

典語(svenska,)是北日耳曼语(也称为斯堪的那维亚语)的一种,主要使用地区为瑞典、芬兰(尤其是奥兰群岛),使用人数超过九百万人。它和斯堪的那维亚地区另外两种语言——丹麦语和挪威语——是相通语言。和其它北日耳曼语一样,瑞典语来源于古诺尔斯语。古诺尔斯语是维京时期斯堪的那维亚地区通用语言。 瑞典成人的识字率高达99%。标准瑞典语是瑞典官方语言,来源于19世纪瑞典中部的方言,并在20世纪初固定下来。标准瑞典语的口语和书面语是统一且标准化的。如今从一些古老的偏远地区的方言演化下来的其它语言变体依旧存在,部分方言和标准瑞典语在语法和词汇上有很大区别,已经不能称为相同语言。这些方言只在很偏僻的地区使用,并且使用的人数很少,而这些人社会流动性很低。虽然目前没有迹象这些语言将成为死语,有很多学者认真研究这些方言,并且当地政府也鼓励人们使用这些方言,但是自上个世纪以来,使用这些方言的人数还是逐渐减少。 瑞典语标准语序是主谓宾结构,有时为了强调某些词会更改语序。瑞典语的构词学和英语相近,词形变化相对较少;有两种词性,没有语法上的格(以前的研究认为有两种格,主格和属格);单数和复数之间有区别。形容词根据词性、数量和限定范畴的不同发生改变。名词的限定范畴通过不同后缀来表示,同时前面加以定冠词和不定冠词。韵律特征体现在重音和声调上。瑞典语有大量元音。瑞典语还以Sj音而著称,这是一种变化复杂的辅音音位。.

新!!: 赫尔辛基和瑞典語 · 查看更多 »

瓦利岛

利岛(Vallisaari,Skanslandet)是一个在赫尔辛基前方海边的一个岛屿, 位于芬兰城堡和之间。和芬兰城堡之间隔着海峡。有一条防波堤和旁边的相连。瓦利岛面积为76.2公顷,岛上最高点在海平面30米之上。.

新!!: 赫尔辛基和瓦利岛 · 查看更多 »

瓦萨

萨(Vaasa,Vasa)位于芬兰西部波的尼亚湾沿岸,是博滕区的首府,人口67,725人(2016年),其中69.7%的人使用芬兰语、22.7%的人使用瑞典语。瓦萨是芬兰-瑞典文化交融的重要中心。城市在卡爾九世在位時建立,得名自當時統治瑞典的瓦薩王朝。.

新!!: 赫尔辛基和瓦萨 · 查看更多 »

芬兰

芬兰共和国(Suomi,Finland,)是北欧国家,陆地上与瑞典、挪威和俄罗斯接壤,西南面被波罗的海环绕,东南部为芬兰湾,西面则为波的尼亚湾。芬蘭是世界高度的發達國家和福利國家,國民享有極高標準的生活品質。《2018年世界幸福感报告》调查中芬兰被排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

新!!: 赫尔辛基和芬兰 · 查看更多 »

芬兰城堡

芬兰城堡(Suomenlinna,Sveaborg),或称芬兰堡,是建在六座小岛上有人居住的海上要塞,它也是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市的一个市区。 芬兰城堡是一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遗产。它现在已是著名的旅游景点,倍受游客和本地人的青睐,是一处风景如画的野餐地方。它原来的名字叫“斯韦阿堡”(Sveaborg,意即“瑞典人的城堡),芬兰族人则以芬兰语读法称其为“维亚堡”(Viapori)。1918年出于爱国及民族主义的原因城堡被重新命名为“芬兰城堡”(Suomenlinna),但是在瑞典及芬兰瑞典族人仍称其为“斯韦阿堡”。 瑞典王国于1748年开始建造这座要塞,用于防御俄罗斯帝国的扩张。要塞工程的总负责交给了军官及建筑师。原本的菱堡设计方案深受当时著名的军事工程师沃邦的理念及星形要塞原理的影响,尽管被修改运用到一群岩石小岛上。 除了在岛上的要塞之外,在陆地上朝向海面的防御工事能确保敌人很难抢滩登陆。芬兰城堡也是瑞典陆军和瑞典皇家海军驻守芬兰的部队存放军需品的地方。在芬兰战争中,这座要塞于1808年5月3日向俄国投降,这为俄军于1809年占领芬兰铺平了道路。.

新!!: 赫尔辛基和芬兰城堡 · 查看更多 »

芬兰大公国

芬兰大公國(1809-1917年),芬兰历史上的一个大公國,附属于俄罗斯帝国。 1807年,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与俄国皇帝亚历山大一世在东普鲁士签订《提尔西特和约》,法国默许俄罗斯帝国入侵瑞典王国的領土芬兰。1808年,芬蘭戰爭爆发。瑞典国王古斯塔夫四世·阿道夫昏庸无能,指挥不力,使瑞典战败,被迫割地求和。芬兰从此正式成为俄罗斯帝国的附属国。亚历山大一世建立芬兰大公国,自任芬兰大公。 1917年12月,芬兰国民趁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之际,宣布独立。芬兰大公国终止。.

新!!: 赫尔辛基和芬兰大公国 · 查看更多 »

芬兰地亚大厦

芬兰地亚大厦(Finlandia-talo,有时译为芬兰蒂亚音乐厅)是一座音乐会和会议举办中心。它位于芬兰赫尔辛基市中心的蝶略湾(Töölönlahti)。这座建筑是由阿尔瓦尔·阿尔托在1962设计的。建筑完工于1972年。会议中心翼侧在1970年设计并在1973至1975年间营建。2011年春季在建筑里修建了新的展览和会议场地。 芬兰地亚大厦原本是阿尔瓦尔·阿尔托赫尔辛基市中心规划的一部分,据此规划,在蝶略湾西畔计划修建一连串的文化场所。但是阿尔托规划中的其它建筑未能付诸实施。芬兰地亚大厦的开业典礼在1971年12月2日举行。 芬兰地亚大厦给小型商业活动、庆典、展览、音乐会和国际大型会议提供会议和庆祝场所。 这座建筑也是受欢迎的旅游景点,每年有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来此参观。赫尔辛基市政府拥有这幢建筑。.

新!!: 赫尔辛基和芬兰地亚大厦 · 查看更多 »

芬兰国家歌剧院

芬兰国家歌剧院(Suomen Kansallisooppera,Finlands nationalopera)是芬兰唯一的一个专业歌剧院,位于芬兰赫尔辛基。歌剧院里举行歌剧、芭蕾和音乐会等演出。在门厅里也有艺术展览。国家歌剧院有自己的专业管弦乐团—芬兰国家歌剧院管弦乐团,乐队包括111名演奏家和60名成员的合唱团。歌剧演唱家中有30名是长期雇佣的,之外还聘请一些客座演唱家。隶属国家歌剧院下的芬兰国家芭蕾舞团里有90名舞蹈演员。国家歌剧院的院长是。从2013年起歌剧艺术指挥是,她的任期将持续至2020年。 芬兰国家歌剧院是由芬兰国家歌剧院基金会来管理的。 歌剧院举办演出的歌剧厅是在1993年建成,位于赫尔辛基市中心的畔。.

新!!: 赫尔辛基和芬兰国家歌剧院 · 查看更多 »

芬兰语

芬兰语(Suomi,)是芬兰大部分(88.3%,2016年底)居民的母语,也被境外芬兰裔侨民所用。它是芬兰的两种官方语言之一,也是瑞典的一种法定少数族裔语言。 芬兰语属于“烏拉爾語系”的“芬蘭-烏戈爾語族”,是一种黏着语。名词和形容词都因应词语在句子内的角色而有格的变化。由于和其他欧洲语言的语系都不同,词根和绝大部分其他欧洲语言差别很大,所以经常被欧美人认为是比较难学的语言。也因為如此,以芬蘭語為母語的人民往往会学习兩三種其它語言,以利交流。.

新!!: 赫尔辛基和芬兰语 · 查看更多 »

芬蘭灣

芬蘭灣(Suomenlahti;Soome laht;Финский залив, Finskiy zaliv;Finska viken)是波羅的海東部的大海灣,位於芬蘭、愛沙尼亞之間,伸展至俄羅斯聖彼德堡為止。芬蘭灣形狀細長,長度約為400公里,平均水深為40米,最深處115米。海水含鹽量低,深度和含鹽量均自東向西逐漸增加,並有3-5月的封凍期。主要注入的河流有從聖彼德堡出海的涅瓦河。灣內主要城市有芬蘭的赫爾辛基、愛沙尼亞的塔林及俄羅斯的聖彼德堡。 芬兰湾形状细长,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东西长约400公里,平均水深为40米,入口处宽70公里,中部最宽处130公里。南北19~128公里。北岸陡峭、曲折,多岛屿;东、南岸低平。 芬兰湾一般深度20—30米,西端入口处最深,达115米。有涅瓦河、纳尔瓦河、塞马运河等注入。索伊马运河通此湾。芬兰湾内有戈格兰岛(Gogland,苏尔萨里(Suursaari))、拉文萨里岛(Lavansaari,即莫希内)和科特林岛(即喀琅施塔得)。.

新!!: 赫尔辛基和芬蘭灣 · 查看更多 »

芬蘭鐵路

芬蘭鐵路集團(VR-Yhtymä),簡稱VR,是芬蘭的國營鐵路公司,芬蘭語全名為「Valtionrautatiet」(芬蘭國營鐵路)。其業務包括芬蘭國內的客運和貨運鐵路服務。鐵路網則由芬蘭鐵路局(Suomen Ratahallintokeskus)興建和維修,原本鐵路服務和鐵路網皆由國營 Valtionrautatiet 公司經營,後來才分開為芬蘭鐵路集團和芬蘭鐵路局兩家國營公司。 芬蘭鐵路集團現有21間附屬公司,共計有員工8 615人(2015年),行政總裁(CEO)為 Rolf Jansson。.

新!!: 赫尔辛基和芬蘭鐵路 · 查看更多 »

芬蘭戰爭

芬蘭戰爭是在1808年2月至1809年9月期間於芬蘭地區爆發的一場戰爭,參戰國家為瑞典及俄羅斯。最後瑞典戰敗,其東部的三成領土被割讓,成為附庸於俄羅斯帝國的芬蘭大公國。.

新!!: 赫尔辛基和芬蘭戰爭 · 查看更多 »

莫斯科

莫斯科(a)是俄羅斯首都與最大都市、以及莫斯科州首府,為俄羅斯全國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及交通的中心。面積2,510平方公里,與莫斯科州和卡盧加州接壤。城区人口约1200万,是欧洲人口第二多的城市,仅次于伊斯坦布尔,佔俄羅斯總人口的1/10。 莫斯科沿莫斯科河而建,由1147年的莫斯科大公時代開始,在沙皇俄国、蘇聯及今日的俄羅斯聯邦時代,都一直擔任著國家首都的角色。它是歷史悠久的克里姆林宮所在地,並做為上述政權的總部,是俄羅斯數個被列入世界遺產的建築群之一。.

新!!: 赫尔辛基和莫斯科 · 查看更多 »

萨米语

萨米语是一部分乌拉尔语系的一支,使用该语言的是萨米人,他们主要分布在北欧的芬兰北部、挪威、瑞典和俄罗斯西北部。萨米语经常错误地被认为是一种单一的语言。萨米语还被称为拉普语(Lapp),但有人认为它含有贬义。.

新!!: 赫尔辛基和萨米语 · 查看更多 »

西内布吕科夫美术馆

西内布吕科夫美术馆(Sinebrychoffin taidemuseo,Konstmuseet Sinebrychoff)是位於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的一座美術館。西内布吕科夫美术馆展示並收藏14至19世紀時期的美術品,是芬蘭國家美術館的一部分。西内布吕科夫美术馆的展品曾是西内布吕科夫家族的私人藏品。美術館的建築修建於1842年。.

新!!: 赫尔辛基和西内布吕科夫美术馆 · 查看更多 »

西貝流士紀念碑

西貝流士紀念碑(Sibelius-monumentti)是位於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的一座紀念碑,紀念芬蘭作曲家尚·西貝流士。紀念碑由芬蘭藝術家埃拉·希尔图宁設計,在1967年9月7日竣工。西貝流士紀念碑在竣工當初因其外形曾引發巨大的爭論。.

新!!: 赫尔辛基和西貝流士紀念碑 · 查看更多 »

西贝柳斯音乐学院

赫尔辛基艺术大学西贝柳斯音乐学院(Taideyliopiston Sibelius-Akatemia,Konstuniversitetets Sibelius-Akademi;缩写为SibA)是一个隶属于是赫尔辛基艺术大学的音乐专业学院,它是芬兰唯一和北欧最大的大学级别的音乐学院,其使命是促进和发展音乐文化。西贝柳斯音乐学院在国际上为芬兰人提供了高层次艺术活动的发展条件,有学习、研究和教学多重功能。 西贝柳斯音乐学院总部在赫尔辛基,有10个不同的专业。西贝柳斯音乐学院的学生约1500人,每年招收约150-170人。学院主要在在赫尔辛基和库奥皮奥教学,另外在耶尔文佩有一个课程中心Kallio-Kuninkala,在塞伊奈约基有一个继续教育中心。学院在赫尔辛基有三个校区:赫尔辛基音乐厅、R楼(位于Pohjoinen Rautatiekatu街,因芬兰议会大厦在维修由芬兰议会暂时使用至2017年)、N楼(位于Nervanderinkatu街)和T楼(位于Töölönkatu街)。在赫尔辛基音乐厅建成之前在Pitäjänmäki区也曾使用过一个P楼。 自2013年起西贝柳斯音乐学院的院长是Tuomas Auvinen,他之前也是该学院作为独立大学时的校长。.

新!!: 赫尔辛基和西贝柳斯音乐学院 · 查看更多 »

首都

首都、國都或京(京師/城/都),以現代政治角度而言,通常指一個國家的中央政府所在地的首要行政中心城市,也是政治活动的中心城市、各类国家级机关集中駐紮地、国家主权的象徵城市。 在大部分国家,首都是國家最大的城市,如英國倫敦、法國巴黎等;大部份的國家也未在憲法和法律內訂定首都地點,而在部分国家,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例如美国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土耳其首都安卡拉等。有时一个国家有多个首都,如行政首都、司法首都,分别是该国的行政和司法中心,例如南非。 在國際政治及外交上,首都的名稱可以直接代表其所在的國家及其中央政府。常見的例子有以“莫斯科”取代俄羅斯、“北京”取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平壤”取代朝鮮、“華府”取代美國、“倫敦”取代英國、“巴黎”取代法國等。 在歷史上,國家或地區的主要經濟中心往往成為政權的焦點,並透過佔領或合併成為首都。倫敦和莫斯科正是這樣。首都無形中吸引有志投身政治的人才,例如律師、新聞媒體及公共政策的研究員,協助政府實施有效的管治。如果首都兼是首要的經濟、文化或知識中心,有時會被稱為「首要城市」,如倫敦和布宜諾斯艾利斯。 首都的設立有時會阻礙原有的主要城市的進一步發展。由於舊都里約熱內盧和巴西東南部的人口過於稠密,新都巴西利亞遂設於巴西內陸,而德國首都則設於柏林。 政治與經濟或文化權力會合的情況並不普遍。傳統首都經濟上會被競爭者超越,朝代或文化的衰落,也意味著首都的破滅,巴比倫就是一個例子。此外,很多現代首都,例如阿布賈、坎培拉和渥太華,特意設於原有的經濟地區以外,而且至今仍未發展成新的工商業中心。 首都不一定會設立在面積較大的國土上,如赤道幾內亞的馬拉博、丹麥的哥本哈根、甘比亞的班竹,這些都不是島國,首都卻是位於較小的離島。 一般來說首都通常會特意設在易守難攻的地理位置上,以防其他國家的侵略,但也有國家的首都是設於鄰國附近的邊界旁或是相鄰的地理位置上,如韓國的首爾、寮國的永珍、查德的恩將納。.

新!!: 赫尔辛基和首都 · 查看更多 »

豌豆岛直升机场

豌豆岛直升机场(Hernesaaren helikopterikenttä;Ärtholmens heliport;ICAO:EFHE),是位于芬兰赫尔辛基市区西南角豌豆岛的一座直升机场。.

新!!: 赫尔辛基和豌豆岛直升机场 · 查看更多 »

越南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通稱越南(),是位於东南亚中南半島東端的社会主义国家,北邻中國,西接柬埔寨和老挝,拥有超過9,500万人口,位居世界第15名。越南的首都是河内,最大城市是胡志明市。越南实行一黨制,执政党越南共产党是目前越南境内唯一的合法政党。越南為東南亞國家聯盟、世界贸易组织、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及法语圈国际组织成員,是未来11国之一。 越南北部古为百越地,南部为占婆之地。前111年南越国被汉朝灭亡后,越南北部被置于中國皇朝統治之下达数个世纪之久。在此期间,中国文化大量输入越南。10世纪越南摆脱中国统治正式建国,其后经历多个朝代,有分有合,15世纪时曾经被明朝直接统治20多年。19世纪中晚期,法国征服越南,对越施行殖民统治。1945年8月,越南独立同盟会发动八月革命,宣布越南独立。1954年,越南独立同盟会在奠边府战役中大败法国军队,迫使法国势力撤离并承认越南独立,随后的日内瓦会议约定以北纬17度线为界两越分立,北方由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统治,南方则先后建立了越南国及越南共和国(南越)。翌年越南战争爆发,由西方阵营国家支持的南越对抗东方阵营国家支持的北越。美国在战争中蒙受严重损失,逐步退出战场。1975年4月30日,北越攻占南越首都西贡,自此成功统一全国。 越南统一后,仍面临着经济落后的问题。1986年越领导层决定实施革新开放,从单一的计划经济,开放为市场经济,并发展多元化商品经济,此后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冷战结束后,越南经济快速发展,并逐渐摆脱外交困境,1995年加入东盟,1998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7年加入世贸组织。但越南仍在贫富差距、医疗卫生和性别平等方面面临着诸多问.

新!!: 赫尔辛基和越南 · 查看更多 »

迪德里克森艺术博物馆

迪德里克森艺术博物馆(Didrichsens konstmuseum,Didrichsenin taidemuseo)是一座位于芬兰赫尔辛基的艺术博物馆。.

新!!: 赫尔辛基和迪德里克森艺术博物馆 · 查看更多 »

阿富汗

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افغانستان;افغانستان;简称阿富汗)乃是一个位于亚洲中南部的内陆国家,坐落在亚洲的心脏地区。阿富汗的位置有不同的定义,有时候会被认为处在中亚或者南亚,甚至被归类于中东地区(西亚)。阿富汗与大部分毗邻的国家有着宗教上、语言上、地理上相当程度的关联。阿富汗的北部和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以及塔吉克斯坦接壤,东部与中国以及部分巴基斯坦控制查謨-克什米爾地区(有争议)接壤,南部与巴基斯坦接壤,西部与伊朗接壤。 “阿富汗斯坦”在普什圖語的意思就是阿富汗人的地方。普什圖人又稱阿富汗人,亦是現時國內最多人口的族群。作為內陸国,加上長年戰事,领土中的五分之三交通不便。近年阿富汗經濟主要倚賴外國援助,其中來自歐盟的援助佔阿富汗国内生产总值的40%。农业是另一主要的经济支柱,但可耕地还不足农用地的2/3。人口為3000多万,因為戰亂導致的經濟困難延續,是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

新!!: 赫尔辛基和阿富汗 · 查看更多 »

阿尔托大学

阿尔托大学(Aalto-yliopisto,Aalto-universitetet,Aalto University),是一所主要位于芬兰大赫尔辛基地区的大学,其由在各自领域内顶级的三所大学——赫尔辛基理工大学(1849年成立)、赫尔辛基经济学院(1904年成立)和赫尔辛基艺术设计大学(1871年成立)合并而成。阿尔托大学于2010年1月1日开始运行。阿尔托大学首任创校校长为世界知名分子遗传学家,前瑞典皇家工学院副校长,。.

新!!: 赫尔辛基和阿尔托大学 · 查看更多 »

阿莫斯·安德松美术馆

阿莫斯·安德松美术馆(Amos Andersons konstmuseum,Amos Andersonin taidemuseo)是位於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的一座美術館。阿莫斯·安德松美術館是芬蘭規模最大的私人美術館。其創建者是阿莫斯·安德松,他是一位報業大亨並贊助藝術事業。美術館開幕於1965年。.

新!!: 赫尔辛基和阿莫斯·安德松美术馆 · 查看更多 »

赫尔辛基-万塔机场

赫尔辛基-万塔机场(Helsinki-Vantaan lentoasema,Helsingfors-Vanda flygplats;IATA:HEL,ICAO:EFHK),是赫尔辛基地区、乃至芬兰全国最主要的机场。该机场坐落在赫尔辛基的卫星城万塔,与万塔和赫尔辛基市中心的距离分别为5公里和18公里。2017年旅客吞吐量为1889万人次,飞机降落次数为8.6万次。.

新!!: 赫尔辛基和赫尔辛基-万塔机场 · 查看更多 »

赫尔辛基-马尔米机场

赫尔辛基-马尔米机场(Helsinki-Malmin lentoasema,Helsingfors-Malms flygplats,IATA:HEM,ICAO:EFHF),是芬兰赫尔辛基的一座民用机场,位于市中心东北方向约10千米处的马尔米区域。 赫尔辛基-马尔米机场于1936年建成开放,在1952年赫尔辛基-万塔机场开通之前,马尔米机场一直是赫尔辛基、乃至芬兰全国的主机场。目前该机场主要用于通用航空。 赫尔辛基市政当局曾计划将赫尔辛基-马尔米机场关闭,以利用其所占据的土地来建设新的居民区。但这项计划由于争议太大,长期被搁置,未来进展尚不明朗。.

新!!: 赫尔辛基和赫尔辛基-马尔米机场 · 查看更多 »

赫尔辛基大学

赫尔辛基大学(Universitatis Helsingiensis,Helsingin yliopisto,Helsingfors universitet),位于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市,成立于1640年,是芬兰最大且历史最悠久的最高学府。.

新!!: 赫尔辛基和赫尔辛基大学 · 查看更多 »

赫尔辛基中央车站

赫尔辛基中央车站(Helsingin päärautatieasema,Helsingfors centralstation),为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市的一个火车站,为大赫尔辛基地区的交通枢纽,也是赫尔辛基的标志性建筑。赫尔辛基中央车站日均利用旅客达20万人,为芬兰最繁忙的交通枢纽。2010年6月7日,原赫尔辛基车站(Helsingin rautatieasema-Helsingfors järnvägsstation)正式更名为赫尔辛基中央车站。.

新!!: 赫尔辛基和赫尔辛基中央车站 · 查看更多 »

赫尔辛基主教座堂

赫尔辛基主教座堂(Helsingin tuomiokirkko;Helsingfors domkyrka)是芬蘭信義會赫尔辛基教区的主教座堂,位于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市中心的参议院广场上,左右两边分别是芬兰总理府,赫尔辛基大学主楼和国家图书馆,它也是赫尔辛基坐标性建筑。这座教堂最初是獻給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的,直到1917年芬兰独立,都称为“圣尼古拉教堂”。 德国建筑设计师卡尔·路德维格·恩格尔在1830年主持修建了赫尔辛基主教座堂。但是在1840年时,恩格尔病死于赫尔辛基。1840年后,赫尔辛基主教座堂剩下的工作由他的学生继续完成修建。在1853年,赫尔辛基主教座堂举办了首次献堂典礼。 赫尔辛基主教座堂有一个绿色的大圆顶,周围是四个小圆顶,上方有12位圣徒的雕像。由于赫尔辛基主教座堂以白色为主,所以在旧时候,出海的水手看到教堂就代表了离赫尔辛基越来越近。所以,赫尔辛基又被称为“白都”。在今天,每到重要节日,在大教堂前的参议院广场都有盛大的集会或者游行,构成赫尔辛基市中心的一道独特风景。教堂兴建于1830-1852年,新古典主义风格,能容纳1300人。构成参议院广场的高潮,周边环绕着其他许多建筑。教堂平面为对称的希腊十字形,四面都有柱廊和三角楣饰。主入口位于西侧,祭坛位于东侧。四个小圆顶模仿了圣彼得堡的圣以撒大教堂。 今天,大教堂是赫尔辛基的主要景点之一。每年有超过350,000人参观这座教堂,其中一些人参加宗教仪式,但是大部分只是游客。它同时也是赫尔辛基大学神学院的礼堂。这座教堂及举行日常的礼拜,也举行婚礼等特别活动。 在大教堂兴建以前,此处有一座较小的教堂乌尔丽卡·埃利诺拉教堂,獻給瑞典女王乌尔丽卡·埃利诺拉。.

新!!: 赫尔辛基和赫尔辛基主教座堂 · 查看更多 »

赫尔辛基市博物馆

赫尔辛基市博物馆(Helsingin kaupunginmuseo,Helsingfors stadsmuseum)是一座记录和展示赫尔辛基历史的博物馆。其职责为保存和推广赫尔辛基的精神和物质财产及其创建的文化景观。另外,赫尔辛基市博物馆也是首都地区及中新地区的区域博物馆,其职能有推动和执导该地区的博物馆活动。 赫尔辛基市博物馆座落在参议院广场的东南角。博物馆占据了赫尔辛基老城区的半个街区。在赫尔辛基博物馆的管理下还有四个博物馆:哈卡萨尔米别墅(Hakasalmen huvila)、注水消防员住房(Ruiskumestarin talo)、工人住宅博物馆(Työväenasuntomuseo)和电车博物馆(Ratikkamuseo)。所有博物馆都是可以免费参观的。.

新!!: 赫尔辛基和赫尔辛基市博物馆 · 查看更多 »

赫尔辛基市剧院

赫尔辛基市剧院(Helsingin Kaupunginteatteri,Helsingfors stadsteater)是位于芬兰赫尔辛基的一个剧院,由赫尔辛基剧院基金会所属。其运行宗旨是“提供现代流行的双语(即芬兰语和瑞典语)的戏曲节目”。 由剧院自己提供的信息显示该剧院每年上演20个新的剧目、1100场演出及35万观众。剧院有250名长期员工,在6个演厅里演出。.

新!!: 赫尔辛基和赫尔辛基市剧院 · 查看更多 »

赫尔辛基市政厅

赫尔辛基市政厅(Helsingin kaupungintalo, Helsingfors stadshus)是芬兰赫尔辛基的市长办公室和市议会的一处会场,位于Kruununhaka区,毗邻赫尔辛基集市广场,地址为Pohjoisesplanadi 11-13号。.

新!!: 赫尔辛基和赫尔辛基市政厅 · 查看更多 »

赫尔辛基座堂

#重定向 赫尔辛基主教座堂.

新!!: 赫尔辛基和赫尔辛基座堂 · 查看更多 »

赫尔辛基音乐厅

赫尔辛基音乐厅(Helsingin Musiikkitalo,Musikhuset i Helsingfors)是位于芬兰赫尔辛基市中心的一座音乐厅。音乐厅是和的主场音乐厅。西贝柳斯学院也使用建筑内一部分空间。 音乐厅坐落在芬兰地亚大厦和基亚斯玛当代艺术博物馆之间,隔街相望的是芬兰议会大厦。在大厅里可容纳1704名听众。在整个建筑里还有5个可容纳140到400人不等的小厅。西贝柳斯学院的学生经常在这些小厅里排练和举行学生音乐会。.

新!!: 赫尔辛基和赫尔辛基音乐厅 · 查看更多 »

赫尔辛基艺术博物馆

#重定向 赫爾辛基美術博物館.

新!!: 赫尔辛基和赫尔辛基艺术博物馆 · 查看更多 »

赫尔辛基集市广场

赫尔辛基集市广场(芬兰语:Kauppatori;瑞典语:Salutorget)是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一个中心广场,是该市最著名的集市和旅游景点之一。 集市广场靠近赫尔辛基的中心,爱斯普拉纳地街的东端,南面濒临波罗的海,东面是卡塔亚诺卡。集市广场有轮渡码头,全年开往芬兰堡。 从春天到秋天,集市广场出售新鲜的芬兰美食,还有许多户外咖啡厅。有些咖啡馆提供糕点,广告是“集市广场最好...在赫尔辛基......在芬兰!” 赫尔辛基集市广场的一个传统是展示美国老爷车,在每个月的第一个星期五。集市广场人气的高点是在每年十月初的赫尔辛基鲱鱼集市("silakkamarkkinat")。 海鸥已经成为集市广场的威胁,俯冲下来从不知情的游客手中抢夺零食和雪糕。.

新!!: 赫尔辛基和赫尔辛基集市广场 · 查看更多 »

赫爾辛基路面電車

赫爾辛基路面電車(Helsinki tram network)是指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的路面電車公共交通系統,由赫爾辛基市交通局運營。2013年,赫爾辛基路面電車的年乘客數有5.67億人次。赫爾辛基路面電車是世界上歷史最久的路面電車系統之一。2017年,赫爾辛基路面電車全長約,有11條路線。.

新!!: 赫尔辛基和赫爾辛基路面電車 · 查看更多 »

林納瑪奇樂園

林納瑪奇樂園(Linnanmäki,Borgbacken)是位於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的一座遊樂園。林納瑪奇樂園開業於1950年5月27日,內有40種不同的遊樂設施。林納瑪奇樂園還有大小40多種不同的遊樂設施。每天大约有7千位游客,每年游客数量超过一百万。2006年,林納瑪奇樂園迎來了其第5000萬位遊客。2007年,林納瑪奇樂園有120万人遊客參觀。.

新!!: 赫尔辛基和林納瑪奇樂園 · 查看更多 »

欧洲

欧罗巴洲(Ευρώπη),简称欧洲,字源於希臘神话的「欧罗巴」(Ευρώπης),是世界第六大洲,面积,人口742,452,000(2013年),是世界人口第三多的洲,僅次於亚洲和非洲,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70人,共有50個已獨立的主權國家。 欧洲东以烏拉山脈、烏拉河,东南以裏海、高加索山脉和黑海與亞洲為界,西、西北隔大西洋、格陵兰海、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北接北極海,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 歐陸最北端是挪威的北角,最南端是西班牙的马罗基角,欧洲是世界上第二小的洲、大陆,僅比大洋洲大一些,其與亞洲合稱為亚欧大陆,而與亞洲、非洲合稱為歐亞非大陸。 通常,根据政治、经济、文化或实际考虑,欧洲的边界线并不总是一样的。这就使得人们产生了几个不同“欧洲”的观念。.

新!!: 赫尔辛基和欧洲 · 查看更多 »

母语

#重定向 母語.

新!!: 赫尔辛基和母语 · 查看更多 »

泰国

泰王國(ราชอาณาจักรไทย,Ratcha-anachak Thai,Kingdom of Thailand),通稱泰国(ประเทศไทย,Prathet Thai,Thailand),舊稱暹罗、暹邏(สยาม,Sayam,Siam),是东南亚的君主立宪制国家,首都及最大城市为曼谷。泰国国土东临老挝和柬埔寨,南接暹罗湾和马来西亚,西靠缅甸和安达曼海,东南亚国家联盟創始國之一。.

新!!: 赫尔辛基和泰国 · 查看更多 »

斯德哥尔摩

斯德哥尔摩(Stockholm,,當地華人有時稱其為斯京),瑞典首都及最大城市,亦是斯德哥尔摩省首府。瑞典王国政府、国会以及瑞典王室的官方宫殿都设在斯德哥尔摩。它位于瑞典的东海岸,濒波罗的海,梅拉伦湖入海处,风景秀丽,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市区分布在14座岛屿和一个半岛上,70餘座桥梁将这些岛屿联为一体,因此享有“北方威尼斯”的美誉。斯德哥爾摩市區為大斯德哥爾摩的一部分。 从13世纪起,斯德哥尔摩就已经成为瑞典的政治、文化、经济和交通中心。斯德哥尔摩由于免受战争的破坏而保存良好,现在共有100多座博物馆和名胜,包括历史、民族、自然、美术等各个方面。斯德哥尔摩也是一个高科技的城市,拥有众多大学,工业发达。 斯德哥尔摩是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故乡。从1901年开始,每年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纪念日,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隆重仪式,瑞典国王亲自给获诺贝尔奖者授奖,并在市政厅举行晚宴。.

新!!: 赫尔辛基和斯德哥尔摩 · 查看更多 »

斯蒂文·霍尔

斯蒂文·霍尔(Steven Holl,)是生活在纽约的建筑师。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包括:1998年建成的基亚斯玛当代艺术博物馆、2003年建成的麻省理工学院学生宿舍西蒙斯楼、2007年建成、位于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的尼尔森-阿特金斯美术馆扩建新馆Lacayo, Richard.

新!!: 赫尔辛基和斯蒂文·霍尔 · 查看更多 »

新古典主義

新古典主義(英語:Neoclassicism),是一種新的復古運動。興起於18世紀的羅馬,並迅速在西方世界擴展的藝術運動,影响了装饰艺术、建筑、绘画、文学、戏剧和音乐等众多领域。新古典主義,一方面起於對巴洛克(Baroque)和洛可可(Rococo)藝術的反動,另一方面則是希望以重振古希臘、古羅馬的藝術為信念(亦即反對華麗的裝飾,儘量以儉樸的風格為主)。新古典主義的藝術家刻意從風格與題材模仿古代藝術,並且知曉所模仿的內容為何。.

新!!: 赫尔辛基和新古典主義 · 查看更多 »

新地区

新地或新陆(Uusimaa,Nyland),是芬兰的一个行政区。它和西南芬兰區、坎塔海梅區、派亞特海梅區、屈米河谷区接壤。 2011年1月1日東新地區合併至新地区。.

新!!: 赫尔辛基和新地区 · 查看更多 »

拉赫蒂

拉赫蒂(Lahti,Lahtis)是芬兰的一个城市,为派亚特海梅区的区中心城市。坐落在湖畔。拉赫蒂于1905年从霍洛拉分离出来的部分成立的一座城市。城市的市徽是一个燃烧的火车轮。.

新!!: 赫尔辛基和拉赫蒂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赫爾辛弗斯赫爾辛基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