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蒂娜·比堤

指数 蒂娜·比堤

蒂娜·比堤(Tina Beattie,1955年3月16日-)是英國的羅馬天主教神學家, 作家和播音員。她是羅漢普頓大學天主教研究課程的教授,她的學術研究和出版主題,從依蕊格萊(Luce Irigaray)的象徵主義及陰性書寫角度分析早幫基督宗教及當代羅馬天主教對瑪利亞及夏娃的描述。包括神學、社會性別 和批判理論,聖母瑪利亞的象徵主義和流派,最近的研究包括自然法,人權和婦女權利,以及最近被稱為新無神論(the new atheism)的反宗教運動。除了她的學術工作,她經常應邀 就有關的問題出席公開講座,討論宗教在當代社會的角色。她經常為天主教周刊The Tablet以及在線期刊Open Democracy撰文。 蒂娜·比堤以成人學生的身份在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 攻讀神學和宗教研究,然後在Ursula King門下研究羅馬天主教的聖母瑪利亞學(Mariology),從那時起,她一直在布里斯托爾大學和韋斯利學院任教,2002年專職在羅漢普頓大學任教前,她也在公開大學任職。 她的教學和研究興趣範圍包括宗教、文化和神學,教學內容包括:基督教神秘主義、宗教與電影、神學、藝術與文化,宗教和人權及道德神學等。她也寫作有關當代羅馬天主教聖母學的文章,特別是有關20世紀的神學家卡爾·拉納的著作,以及批判巴爾塔薩(Hans Urs von Balthasar)的神學。.

18 关系: 夏娃天主教會女性主義婦女神學婦女權利人权社會性別神學神秘主義羅漢普頓大學聖母瑪利亞象征主义自然法英国陰性書寫漢斯·烏爾斯·馮·巴爾塔薩新無神論批判理論

夏娃

夏娃(其他音譯:厄娃/天主教),根據《聖經·创世记》記載,是上帝取亞當身上的“肋骨”造成的女人。亚当和夏娃二人住在伊甸園中,後來夏娃受“蛇”的哄誘,偷食了知善惡樹所結的禁果,也讓亞當食用,二人遂被上帝逐出伊甸園。 基督教神学认为,偷食禁果是人类原罪及一切其它罪恶的开端,而这一切又都是因为上帝给了人类以自由意志。 猶太教文獻《便西拉的字母》則記載世界上第一個女人是莉莉絲,是亞當的第一個妻子,並且是由耶和華用泥土所造,與希伯來聖經所記載亞當的第一個妻子是夏娃不同。.

新!!: 蒂娜·比堤和夏娃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會

天主教會(Ecclesia Catholica;καθολικην εκκλησίαν;意為“大公教会”)是基督教各教派中人數最多的教會,其以羅馬主教(即教宗)為領袖,故又称羅馬天主教、羅馬天主教會、羅馬公教會或羅馬大公教會,對西方文明有重大的影響。在沒有歧義的情況下,天主教會可等同於天主教,後者為基督教三大宗派之一。 根據《宗座年鑑》的統計,全球天主教會約有12.54億信徒,約佔世界人口的六分之一。.

新!!: 蒂娜·比堤和天主教會 · 查看更多 »

女性主義

女性主義(feminism),又称--,是指主要以女性經驗為來源與動機,追求性别平权的與政治運動。在對社會關係進行批判之外,許多女性主義的支持者也着重於性別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動婦女的權利、利益與議題。 女性主義理論的目的在於了解不平等的本質以及着重在性別政治、權力關係與性意識(sexuality)之上。女性主義政治行動則挑戰諸如生育權、墮胎權、受教育权、家庭暴力、產假、薪資平等、选举权、、性骚扰、性別歧視與性暴力等等的議題。女性主義探究的主題則包括歧視、刻板印象、物化(尤其是關於)、身體、家務分配、壓迫與父權。 女性主義的觀念認為,現時的社會建立於一個男性被給予了比女性更多特權的父權體系之上。 現代女性主義理論主要、但並非完全地出自於西方的中產階級學術界。不過,女性主義運動是一個跨越階級與種族界線的草根運動。每個文化下面的女性主義運動各有其獨特性,並且會針對該社會的女性來提出議題,比如蘇丹的(genital mutilation,詳見女性割禮)或北美地区的職場天花板效應。而如强奸、亂倫與母職則是普世性的社會議題。 綜述 女性主義的理論千頭萬緒,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在全人類實現男女平等。綜觀女性主義的理論,有些激烈如火,有些平靜如水,有些主張做決死抗爭,有些認可退讓妥協,但是所有的女性主義理論都有一個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女性在全世界範圍內是一個受壓迫、受歧視的等級。 女性的第二性地位是如此普遍,如此持久。在這樣一個跨歷史、跨文化的普遍存在的社會結構當中,女性在政治、經濟、文化、思想、認知、觀念、倫理等各個領域都處于與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即使在家庭這樣的私人領域中,女性也處于與男性不平等的地位。男權制思想認爲,這種男尊女卑的性別秩序不僅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是不會改變的,因爲它是自然形成的;而女性主義卻認爲,這一性別秩序既不是普遍存在的,也不是永不改變的,因爲它並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由社會和文化人爲地建構起來的。 在不同的年代和不同的文化當中,男性也受壓迫,但是他們是由于屬于某個階級或階層的成員而受壓迫,而不是由于是男性而受壓迫。女性則不同,除了因爲屬于某個階級或階層等原因之外,還僅僅因爲身爲女性而受壓迫。由男性鑄造的社會將女性視爲低下的:她只能通過挑戰和改變男性的高等地位的途徑來改變自身的低下地位。歷史上有許多向統治集團挑戰的革命,但是只有女性主義是向男權制本身挑戰的。.

新!!: 蒂娜·比堤和女性主義 · 查看更多 »

婦女神學

婦女神學是一個建立在幾個不同宗教,包括:佛教、基督教、猶太教及新思想運動等的運動,旨在使用女性主義角度去反思宗教的傳統、實踐、經文以及神學。有些婦女神學的目的是為了提昇婦女在神職人員及宗教權威內的地位、重新演繹以男性為主導對神的想像和語言、確定婦女與母親、職業相關的地位及研究宗教聖典中的婦女形象。 女性主義者亦嘗試反駁對女性固有的偏見,如女性道德或靈性較男性低等;女性是性誘惑的根源;女性該獻身於照顧孩子、家庭或丈夫及因為上述的低等和獻身而在宗教儀式或領導上擔當較少角色。.

新!!: 蒂娜·比堤和婦女神學 · 查看更多 »

婦女權利

婦女權利(英文:Women's rights),是指世界性的婦女和女童所主張的權利和自由。婦女權利的概念為19世紀的女權運動及20世紀的建立了基礎。在一些國家這些權利已經制度化或得到法律、本地习俗及行为支持。婦女權利和更广泛的人權不同之處在於它聲稱婦女及女童在行使她們的權利時,受到歷史和傳統產生的固有偏見,對男人和男孩產生了不對等的優勢Hosken, Fran P., 'Towards a Definition of Women's Rights' in Human Rights Quarterly, Vol.

新!!: 蒂娜·比堤和婦女權利 · 查看更多 »

人权

人權(基本人權、自然權利及人類基本權利)指“個人或群體因作為人類,而應享有的權利”。人權的許多價值以強化人的能動性並以普世(或曰普適)原則要求所有人應享有此天赋權利。人權要求“把人當人”,是人的哲學。人權包括生命權、自由權、財產權、尊嚴權及追求幸福的權利。人權是最核心的自然權利,没有人權,就没有自由、平等、民主、宪政和博爱。鉴於人類中資源有限的個體實力不足以防止自身的平等權受到侵犯,甚至被迫放弃这一权利,故而与人权相关联的集体有代为捍卫该集体之外的个体之平等权利的义务。任何集体也享有代为捍卫该集体之内的个体之平等权利的集体权利,但是集体权利不属于人权,更不被允许作为用于限制人权的手段。 1948年12月10日聯合國大會通過的《世界人權宣言》確立了維護和保會是否保障人權的常成為憲法、國際法及國際社會評判的重要規範性價值標准。 在保護人權的法律實踐上,憲法及國際法的界定也存在政治及學術爭議第164頁:...

新!!: 蒂娜·比堤和人权 · 查看更多 »

社會性別

會性別(gender)是一系列與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有關的特徵,與生理性別(sex)區別。對於生物學意義中的性別,這裡說的更接近身分認同與氣質,又稱文化性別、性別特質。 社會性別是很複雜的,包含了無數外表、言語、動作等等各方面的特質。 總體社會性別通常不容易作一個簡單的分類,雖然社會傾向於假設有一個簡單的二元劃分。性別義涵是不斷在進行重新調整的;比如說,粉紅色在1900年代初期被認為是陽剛的顏色,而現在則被視為是陰柔的顏色,且代表女性,而藍色的情況剛好相反,代表男性。性別這個詞也逐漸演化成不一樣的義涵:它越來越被視為是一種屬性(就像顏色代表不同性別),而不是一種可以明確區分的本質。 社會性別指的是一個在社會中的人,其自身和其所處的環境對生理性別的期待。這些期待將在這個人的行為(以及環境中的群體的行為)中充分體現出來。比如,一個男性可能被教育成要具備陽剛特質,而社會中的人也會用這樣的眼光去看待他:他需要具備陽剛特質。有時候,這樣的看待會成為群體活動。比如,某社區的眾人會對一個具備陰柔特質的男性予以鄙視甚至漠視。人們期待這樣的男性能改變這行為。 英文中的gender是從古法文的genre演變過來的,意思為「東西的種類」。再往上追溯的話,則是拉丁文的genus,意思為「種類」、「物種」。 英語中的Gender一詞常常會被用來當作sex的同義詞,指稱解剖學上的生理性別差異,普遍用來辨別雄性與雌性。 不過在現代社會,直接以生理性別的意義來形容已經在減少當中,而因sex在英語部分,会容易被解作性行為及單指生理性別,現多以gender形容性別,以社會性別來稱呼男性(Male,M)和女性(Female,F)。在中文語境來說,生理和社會性別的男性和女性意義是相同,大部分人並不在意相關用詞的區別。 在某些語言的文法中,比如法語和拉丁語,名詞與代名詞會有文法上的性別。.

新!!: 蒂娜·比堤和社會性別 · 查看更多 »

神學

學(Θεολογια,theologia,Theology)一詞,廣泛指稱所有對神(上帝)這個主題展開的研究或學說。神學一詞的希臘文Θεολογια是由Θεος(即「神」)和λογος(即「道/話語/學說」)兩個字組合,字面上便有建立人類對上帝正確認識的學說之意。為宗教研究的一個領域。 在羅馬的君士坦丁與狄奧多西崇信基督教以後,在歐洲,神學多被用以指稱基督教神學,但在基督教神學之外,還有伊斯蘭教神學、猶太教神學等神學體系。有些科學理論家和人文主義代表由於神學受到認信傳統所規限而拒絕神學,並且主张公立大學不應該有神學系的設置。.

新!!: 蒂娜·比堤和神學 · 查看更多 »

神秘主義

主義(Mysticism),也有較模糊的稱為密契主義,包涵人類與神明或某種超自然力量結合為一的各種形式、經驗、體驗,並且強調這是一切宗教共有的現象。神秘主义者的基本信条是世界上存在超自然的力量或隐藏的自然力量,这种力量可以通过特殊教育或者宗教仪式获得。神祕主義的兩大特徵:.

新!!: 蒂娜·比堤和神秘主義 · 查看更多 »

羅漢普頓大學

羅漢普頓大學(University of Roehampton,原稱:Roehampton University)是一所位於英國倫敦西南部羅漢普頓的公立大學。.

新!!: 蒂娜·比堤和羅漢普頓大學 · 查看更多 »

聖母瑪利亞

#重定向 馬利亞 (耶穌的母親).

新!!: 蒂娜·比堤和聖母瑪利亞 · 查看更多 »

象征主义

象徵主义(Symbolism),是约1885-1910年间欧洲文学和视觉艺术领域一场颇有影响的运动。象徵主义摒弃客观性,偏爱主观性,背弃对现实的直接再现,偏爱现实的多方面的综合,旨在通过多义的、但却是强而有力的象徵来暗示各种思想。象徵主义把宗教神秘主義与反正常和色情的兴趣结合起来,把对所谓“原始性”的兴趣与复杂微妙的颓废崇拜结合起来。与这场运动有关的艺术家是法国的奥迪隆·雷东、居斯塔夫·莫羅和皮耶·皮維斯·德·夏凡納,奧地利的古斯塔夫·克林姆,比利时的,荷蘭的等。 中国的象徵主义艺术家有诗人李金髮。.

新!!: 蒂娜·比堤和象征主义 · 查看更多 »

自然法

自然法,为独立于政治上的实在法而存在的正义体系。对它的诠释与使用在历史上千差万别。通常而言,自然法的意义包括道德理论与法学理论。根据自然法的道德学说,在某种意义上,支配人类行为的道德规范起源于人类的自然本性或和谐的宇宙真理;而依照自然法的法学理论,法律准则的权威则至少部分来自针对那些准则所具道德优势的思量。 “自然法”的语义颇丰,它既是一类道德理论,又是一种法理学说,而这两种社会科学的核心却是截然不同的。在自然法的哲学体系中,法律与道德的概念时有交会,这种理念称作“交叠命题(overlap thesis)”。自然法的学派可谓百花齐放,其主要差异在于,在法律规范的确定方面,道德究竟扮演着何等重要的角色。.

新!!: 蒂娜·比堤和自然法 · 查看更多 »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新!!: 蒂娜·比堤和英国 · 查看更多 »

陰性書寫

性書寫(Écriture féminine)是一源自法國的女性主義文學理論。 此名詞首先為愛蓮·西蘇(Hélène Cixous) 於〈梅杜莎的嘲笑(The Laugh of the Medusa)〉(1975)中所用,她主張女性必須書寫自己。而修華特(Elaine Showalter)進一步定義此為語言及文字中對女性身體及女性差異的刻寫。 陰性書寫將經驗置於語言之前,並提倡非線性、循環性的寫作,以迴避維持陽具中心的系統的論述方式。由於語言並非中立的中介,故有質疑它是表達父權的工具。陰性書寫就能是男性書寫的對立,或讓女性逃出此定局的方式。對於西蘇而言,陰性書寫並非只向女性作家開放,她相信它可以,並曾經被男性作者所使用,如詹姆斯·喬伊斯。不過,由於西蘇論及陰性書寫的本質及起源時,常將與女性身體連上關係,故亦有指男性作者有機會作陰性書寫的想法,難以與她本人對陰性書寫的定義相容。 陰性書寫於法國及其他歐洲女性主義者中發展成熟,現時於英語為母語的學者中,已被承認為女性主義文學理論中的其中一門。愛蓮·西蘇、 Monique Wittig 、路思·伊瑞葛來(Luce Irigaray)及茱莉亞·克莉斯蒂娃(Julia Kristeva)是此運動的創始者,此外亦包括其他作家,而精神分析學於九十年代初期亦開始加入。而西蘇、 Monique Wittig 、伊瑞葛來及克莉斯蒂娃四人有時會被統稱為法國女性主義者,雖然 Mary Klages 指出應稱她們為「」Klages, Mary.

新!!: 蒂娜·比堤和陰性書寫 · 查看更多 »

漢斯·烏爾斯·馮·巴爾塔薩

漢斯·烏爾斯·馮·巴爾塔薩(Hans Urs von Balthasar,),瑞士人,二十世紀天主教最具影響力的神學家之一。同期的神學家中,他的影響力只有卡爾·拉納可媲美。他著作豐厚,學問淵博,不但神學有高深的造詣,在哲學、藝術、文化等範疇,亦素有研究和見解。 他從來沒有擔任神學院或大學教育的工作,不屬於學院派的學者,但他的神學極受羅馬教庭的尊重和肯定,曾獲頒授保羅六世獎,並於1988年被任命為樞機,是這批被任命的樞機中唯一沒有主教名銜的人,但他在任命典禮前即去世。 他善於把他對教會及藝術文化的認識,溶入於他的學術研究之中,讓他的神學,有一種獨特的風格和現世性。.

新!!: 蒂娜·比堤和漢斯·烏爾斯·馮·巴爾塔薩 · 查看更多 »

新無神論

新無神論(New Atheism)是21世纪初的一群无神论作家所提出的思想。他们主张“无论宗教的影响力如何提高,它不应该被简单地容忍,而应该受反驳、批评,并暴露于理性的争论之下。”有媒體將丹尼爾·丹尼特、理查德·道金斯、山姆·哈里斯及克里斯托弗·希欽斯被稱为“新無神論的四騎士”。他们在2004年至2007年间写下的一些畅销书为新无神论的后续讨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新!!: 蒂娜·比堤和新無神論 · 查看更多 »

批判理論

在人文與社會科學中,批判理論這個名詞通常用來指稱各個領域裡的新興理論(約略從1960年代開始),其中有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解構、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等等。而與它相關的領域之發展則包含有文學理論(這常常是批判理論的一個粗略同義詞)、文化研究、美學、理論社會學、社會理論、歐陸哲學等等。 批判理論這個名詞的第一次使用,是法蘭克福學派(是指法蘭克福大學社會研究所的成員、其知識與社會網絡、以及那些在知識方面受到他們影響的人)用來形容他們自己的著作。從那時候起,這就變成了一個廣泛的名詞,表示那些透過人文學科方法生產出來的論述。這個名詞指涉的領域包括了馬克思理論如法蘭克福學派、心理分析理論如雅克·拉岡、符號學和語言學理論如朱莉娅·克里斯蒂娃與羅蘭·巴特、酷兒研究、文化研究以及批判種族理論等等。不過,批判理論並沒有一個明確的範疇。 要確實說出批判理論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變成一個概念是有困難的。有些人覺得這是從法蘭克福學派開始,畢竟那是這個名詞第一次使用的地方。有些人認為這個名詞會變成目前的樣子來使用與雅克·德希達於1966年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發表的《人文科學話語的結構、符號和嬉戲》(Structure, Sign, and Play in the Discourse of the Human Sciences)一文有關。有些人則認為原本就没有一個清楚起點的東西,卻想要為它找出一個清楚的起點,這是一種過度簡化的作法,並且指出傅柯與拉岡早在德希達發表那篇論文之前就已經維持數十年的寫作了,而他們現在顯然被認為是批判理論的一部分。還有些人指出這些批判理論是奠基在尼采、佛洛伊德、馬克思與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等人的著作之上。有些人甚至追溯到更遠之前。马尔库塞的《理性與革命》(Reason and Revolution,1941年倫敦)提出論點說批判思想是從黑格爾的開始的。有些人則覺得是從康德的思想,甚至是從古典哲學開始。 儘管如何去界定其範疇與根源是有困難的,我們還是能夠對批判理論進行一些描述。批判理論通常是受到後現代與後結構理論的形塑,不過它並不絕對屬於後現代主義。它關切的主題是私領域與公領域內的認同問題,尤其是這兩個領域的認同之間不協調的問題。因此,批判理論的一個主要焦點就是關於形成認同的過程。這方面的主要思想家包括了拉康、阿尔都赛與海德格尔。 批判理論的第二個主要焦點是關於文化機構(包括了媒體、宗教一直到科學與學術成果)如何被使用來形塑認同以及指定有哪些東西在一個文化裡面是真實、正常或可被接受的,並且將特權給了某些人,而邊緣化或否定了其他的人。批判理論會注意這些造成特權與邊緣化過程的機制,並常常思考對抗這些機制的政治行動可能。這方面的主要思想家包括了德希達、傅柯與法蘭克福學派。.

新!!: 蒂娜·比堤和批判理論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蒂娜比堤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