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維克多·布爾沃-李頓,第二代李頓伯爵

指数 維克多·布爾沃-李頓,第二代李頓伯爵

維克多·亞歷山大·喬治·羅伯特·布爾沃-李頓,第二代李頓伯爵,KG,GCSI,GCIE,PC,DL(Victor Alexander George Robert Bulwer-Lytton, 2nd Earl of Lytton,1876年–1947年),英國政治人物。 他是羅伯特·布爾沃-李頓,第一代李頓伯爵之子,生於英屬印度的西姆拉,當時其父正在擔任印度總督。1891年父親逝世後繼承李頓伯爵爵位。先後就讀於伊頓公學與劍橋大學三一學院,1916年-1920年在英國海軍部任職,1920年-1922年任印度事務次官。1919年進入樞密院。1922年-1927年任英屬印度孟加拉總督,期間一度代理印度總督。1933年獲得嘉德勳章。 李頓最著名的事蹟是在1931年領導國際聯盟所派遣的李頓調查團調查九一八事變始末,調查團所提出的李頓報告,主張日本為侵略者,但也承認日本在滿洲的特殊權利,建議在滿洲成立在中國名義主權下的自治政府,以達成中日和平。由於國聯不承認滿洲國,日本在1933年退出國際聯盟。 李頓的妻子Pamela Chichele-Plowden曾經是年輕的邱吉爾熱情追求過的對象。李頓的兩個兒子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死,他死後李頓伯爵爵位由弟弟內維爾·布爾沃-李頓繼承。 Category:1876年出生 Category:1947年逝世 Category:英國政治人物 Category:聯合王國伯爵 Category:嘉德騎士 Category:伊頓公學校友 Category: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校友 Category:皇家文学学会院士.

14 关系: 印度帝國勳章印度总督九一八事變伊顿公学國際聯盟嘉德勋章第二次世界大战E·F·L·伍德,第一代哈利法克斯伯爵西姆拉英属印度英國樞密院李頓報告温斯顿·丘吉尔满洲国

印度帝國勳章

印度帝國勳章由維多利亞女皇在1878年設立。到1947年,印度獨立,勳章亦不再頒發。勳章共有三等,分別是:.

新!!: 維克多·布爾沃-李頓,第二代李頓伯爵和印度帝國勳章 · 查看更多 »

印度总督

印度总督(Governor-General of India,或称Governor-General and Viceroy of India)英国在印度的管理首脑。在1773年首次任命印度總督一職,總督也授予威廉堡總司令之頭銜。要塞司令官在印度直接控制和监督其它不列颠东印度公司官员。 在1858年,英国王室直接控制印度。印度各省(旁遮普邦、孟加拉、孟买、马德拉斯、聯合省等)向英国申请「总督」头衔。总督是王室的代表,不归英国政府管辖。總督一職直到1950年印度制定一部共和宪法后取消。 直到1858年,印度總督是由東印度公司董事會所遴選,并对他负责。印度總督由英國政府當中印度事務大臣任命,印度事务大臣為英國內閣成員之一,其職責在於指示印度總督如何運用他在印度的權利。在1947年以后,宗主国继续任命总督,但是由印度政府提名,而不是英国政府。 总督任期一般为5年,但可以被革除或早退。在一任总督的任期结束以后,在任命下一任总督之前,有时会任命一个临时总督。.

新!!: 維克多·布爾沃-李頓,第二代李頓伯爵和印度总督 · 查看更多 »

九一八事變

九一八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在滿洲爆发的一次军事冲突和政治事件,冲突双方是中国國民革命軍東北邊防軍和日本关东军。日本军隊以中国军队炸毁日本修筑的南滿铁路为藉口而侵占瀋陽。事变後三个月之內,日本关东军侵占中国东北全境,1932年3月1日满洲国成立。事變爆发后,日本國會和以總理大臣(首相)為首的日本內閣權力下降,日本军部主战派地位上升,中日矛盾激化。 由於張學良的“不抵抗政策”,因此中國軍對未能有組織的抵擋日軍的進攻,日軍快速地佔領了滿洲。此事件也成為西安事變的導火線。 9月18日则被中華民國視為「国耻日」。.

新!!: 維克多·布爾沃-李頓,第二代李頓伯爵和九一八事變 · 查看更多 »

伊顿公学

伊顿公学(Eton College),全名為温莎宫畔伊顿圣母英皇书院(The King's College of Our Lady of Eton beside Windsor),是英国著名的男子公学,位于英格兰温莎,泰晤士河边。 1440年,亨利六世创立了伊顿公学,最早为七十名贫穷学生提供免费教育,作为进入剑桥大学英皇学院的预备学校。早期伊顿公学是一所平民學校,但到17世纪以後,学校逐渐貴族化,一直以来英国的皇室成员都把男孩子送到伊顿公学,伊顿还培养了二十位首相。著名的校友包括了雪莱、乔治·奥威尔、亨利·菲尔丁、伊恩·弗莱明、亨利·萨尔(后来成为伊顿校长)、凯恩斯、威灵顿公爵、和威廉王子等人。 这所学校传统为只招收1480名13至18岁的男生,每名住校生一学年(三学期)的学费和住宿费大约是26,490英镑。伊顿公学学生的畢業後的成就都十分傑出,是英国皇室、政治界、经济界精英的搖籃。伊顿公学以其古老的传统和特别的校服而闻名。伊顿校服最早是乔治三世去世时人们为悼念他而穿的,后来却成为学校的校服,直到今天。其他古老的传统还包括了伊顿野地游戏(Eton Field Game)、伊顿墙球(Eton Wall Game)、(Eton Fives)和各种的伊顿用语,如:称老师为beak,称一节课为one div。.

新!!: 維克多·布爾沃-李頓,第二代李頓伯爵和伊顿公学 · 查看更多 »

國際聯盟

國際聯盟,簡稱國聯,成立于1920年1月10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巴黎和会召开后组成的跨政府组织,也是世界上第一個以維護世界和平為其主要任務的國際組織。國際聯盟的成立目的如《》所述,包括透過集体安全及軍備控制來預防戰爭,藉由談判及仲裁來平息國際間的紛爭。国际联盟及其他同時期的條約也提到勞動條件、對原住民的公平待遇、人口走私与贩毒、軍備交易、公眾衛生、戰俘待遇,以及保護歐洲的少數族群。1934年9月28日至1935年2月23日期间,國際聯盟达到極盛時期,会员国数量高达58個。 國際聯盟所体现的外交思维反映了數百年來世界外交方式上的根本性轉變。國際聯盟没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因而需要依靠當時國際間的大国執行其決議、維持經濟制裁,或是在必要時提供軍隊,然而這些大國未必願意這麼做。經濟制裁也會傷害國際聯盟的成員,因此這些國家不願意配合。美國則因為參議院拒絕接受《凡爾賽條約》,一開始就沒有加入國聯。在第二次義大利衣索比亞戰爭時,國際聯盟指責義大利軍隊将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的醫療帳篷作为攻擊目標,贝尼托·墨索里尼则回應称:「國際聯盟在麻雀大声喊叫時運作的很好,但在老鹰掉下来時一點用都沒有」。 在1920年代國際聯盟有顯著的成功,也有一些早期的失敗案例,但國際聯盟終究未能阻止轴心国在1930年代的侵略行爲。德國、日本、義大利、西班牙等國均退出了国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發證實,國際聯盟無法起到維護世界和平、避免世界大戰再度發生的作用。國際聯盟歷時26年,後來被1946年4月20日成立的联合国所取代。此外,联合国繼承了一些國際聯盟成立的機構及組織。.

新!!: 維克多·布爾沃-李頓,第二代李頓伯爵和國際聯盟 · 查看更多 »

嘉德勋章

最高贵的嘉德勋章(The Most Noble Order of the Garter,KG或LG)是授予英国骑士的勋章,起源于中世纪。嘉德勋章是英国荣誉制度最高的一级,只有极少数人能够获得这枚勋章,其中包括英国國君和最多25名在世者。英国君主亦可少數超額授予給王室成员以及外国君主。与其他勋章不同,只有国君可以授予嘉德勋章,首相无权建议或者提名受勋者。 嘉德勋章最主要的标志是一根印有“Honi soit qui mal y pense”(“Shame on him who thinks evil of it.”“心怀邪念者蒙羞”)的金字的吊袜带。在正式场合下勋章佩戴者須佩戴这个吊袜带,在一些其他标志中印有它的图案。 大多数英国的骑士勋章适用于整个联合王国,但是三个最高級別的勋章各只适用于一个區域,这三个勋章中适用于英格兰的即是地位最高及最古老的嘉德勋章。适用于苏格兰的則是蓟花勋章,它至少始於16世纪,有可能源于中世纪,今日的形式源于1687年。适用于爱尔兰的圣帕特里克勋章設立於1787年,但爱尔兰独立后,便停止这枚勋章。该勋章最后一位获得者已于1974年逝世。.

新!!: 維克多·布爾沃-李頓,第二代李頓伯爵和嘉德勋章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新!!: 維克多·布爾沃-李頓,第二代李頓伯爵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E·F·L·伍德,第一代哈利法克斯伯爵

愛德華·腓特烈·林德利·伍德,第一代哈利法克斯伯爵,KG,OM,GCSI,GCMG,GCIE,TD,PC(,),1925年至1934年稱為艾文勳爵(The Lord Irwin),1934年至1944年為哈利法克斯子爵(The Viscount Halifax),英國資深保守黨政治家,1926年至1931年擔任印度副王及總督,1938年至1940年任外務大臣,任內與時任首相內維爾·張伯倫等人向納粹德國施行綏靖政策,廣受後世批評。.

新!!: 維克多·布爾沃-李頓,第二代李頓伯爵和E·F·L·伍德,第一代哈利法克斯伯爵 · 查看更多 »

西姆拉

西姆拉 (शिमला,شملہ),Shimla)位于印度北部喜马拉雅山山区,是印度喜马偕尔邦的首府。地理座标:北纬31度06分,东经77度13分。人口16万多。 西姆拉有辉煌的过去,英属印度時期以此為夏都,将西姆拉建成著名的避暑胜地。许多英国人到这个城市定居,因为由于海拔高,天气宜人,不出现疟疾等严重疾病。现在这里对旅游者仍有吸引力,享受这里夏季宜人的气候,和冬季的雪。 在1914年召开的西姆拉会议上,英国与西藏政府划定了麦克马洪线边界线。1972年巴基斯坦与印度在此处签订了《西姆拉协定》,停止了第三次印巴战争。.

新!!: 維克多·布爾沃-李頓,第二代李頓伯爵和西姆拉 · 查看更多 »

英属印度

英属印度(British India 或 British Raj)是指英国在1858年到1947年间于印度次大陆(南亚)建立的殖民统治区域,包括今印度共和国、孟加拉国、巴基斯坦以及缅甸。自1858年开始,由于印度民族起义,英属东印度公司完成之前的代管使命,并向维多利亚女王移交权力。1876年开始,这一政治实体的正式名称为印度帝国(Indian Empire),并以此名发行护照。1877年,维多利亚女王正式加冕为印度女皇。在此期间,印度先后成为了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并分别于1900、1920、1928、1932和1936年以独立身份参加了奥运会。 英属印度时期,很多领土并没有由英国直接控制,而是名义上的独立土邦。“土邦”由王公、王侯()和行政长官所统治,土邦领主们必须接受条约,并接受英王的共主地位和承认英王为领地的最高统治者。这种模式被称为“”。位于阿拉伯地区的亚丁自1839年成为英属印度的一部分,缅甸则是从1886年开始,两者先后于1932年和1937年成为英国直辖殖民地。 锡兰(今斯里兰卡)处于印度次大陆的边缘,但不属于英属印度的一部分,而是由伦敦直接控制的英国直辖殖民地所统治,其地位优于印度总督管辖的印度帝国。英国征服次大陆初期,英帝国统治区域,条约仅限于次大陆的部分,初期的殖民机构设于加尔各答,后来移治于德里。各国相继独立以后,独立之前的关联区域被广泛地称为英属印度。法属印度和葡属印度仅限于次大陆沿海部分区域,这些区域分别由法国和葡萄牙进行殖民统治,独立之后并入印度。英属印度时期的1947年即印度建国初期,由于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矛盾与对立,印度分裂为二个国家——印度共和国和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这就是南亚历史上著名事件——印巴分治。再后来的1971年,由于地缘隔绝和种族差异,巴基斯坦的飞地——东巴独立,建立孟加拉人民共和国。.

新!!: 維克多·布爾沃-李頓,第二代李頓伯爵和英属印度 · 查看更多 »

英國樞密院

英國樞密院(全称女王陛下最尊貴的樞密院;Her Majesty's Most Honourable Privy Council)是英國君主的諮詢機構。它在以往具有十分大的權力。樞密院擁有不同的委員會,當中,英國內閣擁有其絕大部份的權力。樞密院亦具有司法權力,並主要由樞密院司法委員會所行使。當君主遵照樞密院的建議行事時,一般會稱之為「國王會同樞密院」或「女皇會同樞密院」。全體的樞密院成員則稱為「女皇陛下最尊貴的樞密院全體大臣」(The Lords of Her Majesty's Most Honourable Privy Council),有時又會寫成「……全體大臣及其他成員」(The Lords and others of...)的字樣。 掌管樞密院的首長是樞密院議長,擔任此職的人士除了是內閣成員外,也是位階第四高的內閣大臣。按照慣例,樞密院議長還會兼任上議院或下議院的領袖。文書是樞密院內另一重要職位,所有由樞密院發出的指令,都要由文書所簽署,方能生效。「樞密院顧問官」(Privy Counsellor)和「樞密院委員」(Privy Councillor)同樣指樞密院的成員,對於兩字的使用一直存在混淆和爭拗。但樞密院當局較偏向用前者作稱呼,因為他們的工作是提供意見,而非作為一委員會之成員。此外,新的樞密院顧問官在加入樞密院時,要向樞密院「宣誓」。樞密院辦公室設於倫敦西敏的卡爾頓花園;其司法委員會原於唐寧街辦公,內有大廳作開庭審案之用,但司法委員會已在2009年8月正式遷往聯合王國最高法院三號法庭繼續辦公。.

新!!: 維克多·布爾沃-李頓,第二代李頓伯爵和英國樞密院 · 查看更多 »

李頓報告

李顿报告是由国际联盟的李顿调查团在1932年发表的报告,用以协助调查及解决1931年的日本及中國之間發生的九一八事变。.

新!!: 維克多·布爾沃-李頓,第二代李頓伯爵和李頓報告 · 查看更多 »

温斯顿·丘吉尔

溫斯頓·伦纳德·斯宾塞-邱吉尔爵士,KG,OM,CH,,,FRS,PC (Can),RA(Sir Winston Leonard Spencer-Churchill;),英國政治人物、演說家、軍事家和作家,曾於1940年至1945年首次出任英国首相,任期內领導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聯合美國等国家對抗德國,并取得了最终胜利,並自1951年至1955年再度出任英国首相。 邱吉爾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對英國乃至於世界均影響深遠。此外,他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曾於195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在2002年,BBC舉行了一個名為「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的調查,結果邱吉爾排在第一位。.

新!!: 維克多·布爾沃-李頓,第二代李頓伯爵和温斯顿·丘吉尔 · 查看更多 »

满洲国

滿洲國(1932年3月1日-1945年8月18日)是大日本帝國在發動滿洲事變(中國稱‘九一八事變’)佔領滿洲後,結合部分清朝宗室以及漢人將領和權貴建立的国家,為日本軍國主義者所扶持的傀儡政權。其首都设于新京(今長春),1945年8月後遷至通化(今吉林省白山市境内)。領土包括現今中國遼寧、吉林和黑龍江三省全境(不含關東州),以及內蒙古東部、河北省承德市(原熱河省)。 滿洲國初期為共和體制,以清朝遜帝溥儀為元首,稱號為「執政」,年號「大同」;1934年3月改政體為帝國,國號滿洲帝國(又稱大滿洲帝國),「執政」改稱「皇帝」,年號“康德”。雖然名義上為獨立國家,但日本透過簽訂《日滿議定書》、關東軍持續駐紮滿洲等方式,使滿洲國變相成為日本殖民地。1945年8月,日本本土受到美國原子彈的攻擊,蘇聯紅軍進攻關東軍和滿洲國軍,日本戰敗;同年8月17日午夜至18日凌晨,溥儀在通化臨江縣(今臨江市)舉行退位儀式,宣讀《退位詔書》。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溥儀被蘇聯紅軍俘獲。隨着中國抗日戰爭的結束,滿洲國正式滅亡。 中华民国政府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满洲国均不予承认,以「偽滿洲國」稱之。.

新!!: 維克多·布爾沃-李頓,第二代李頓伯爵和满洲国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