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班·奇夫利

指数 班·奇夫利

班·奇夫利(Ben Chifley),全名約瑟夫·班納迪克特·奇夫利(英語:Joseph Benedict Chifley,)是澳大利亚政治家,1945年至1949年担任第16任澳大利亞總理,是对澳大利亚影响最大的总理之一。他领导的工党政府以激进改革著称,在1946年至1949年之间颁布了229部法令,当时创下立法最多的纪录。 奇夫利政府的重要政绩包括:澳大利亚的战后移民体系、设立分别的澳大利亚公民籍、大型水电灌溉综合工程雪山山脉计划(Snowy Mountains Scheme)、将澳洲航空国有化并设立国有的跨澳航空公司(TAA)、改革社会保障,、建立联邦就业服务、联邦开始向各州拨款建造公屋、设立大学委员会扩大高等教育、设立药品福利计划(Pharmaceutical Benefits Scheme及免费医院治疗、改革并扩大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设立社会康复服务、建立澳洲安全情报組織、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等。 奇夫利政府任内主导了澳大利亚历史上少数成功的修改宪法全民公决,将一系列关于社会保障和服务的立法权赋予联邦政府。。.

53 关系: 堪培拉大英帝國大英帝国天主教會奇夫利 (澳大利亞國會選區)孟席斯工人阶级中產階級亨利王子 (格洛斯特公爵)弗蘭克·福德利斯戈喬治五世冷战公民投票克莱门特·艾德礼第二次世界大战約翰·柯廷經濟大蕭條罗马天主教羅伯特·孟席斯爱尔兰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西悉尼大学詹姆斯·斯卡林货币政策跨澳航空公司麥覺里 (澳大利亞國會選區)蓝山長老宗英国子民英語H·V·伊瓦特查爾斯史都華大學民主社会主义澳大利亚澳大利亚工党澳大利亚公民澳大利亚共产党澳大利亚国会澳大利亚联合党澳大利亚自由党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澳大利亞總理澳大利亞總理府澳大利亞財政部長澳洲安全情報組織澳洲聯邦銀行澳洲聯邦憲法澳洲高等法院澳洲航空...新南威爾士州旧国会大厦悉尼 扩展索引 (3 更多) »

堪培拉

坎培拉(Canberra),或譯--,是澳大利亞聯邦首都。它是澳洲最大的內陸城市,人口超過36.7萬人,在澳洲所有城市裡排名第八。它座落於澳大利亞首都領地北端,距離澳洲東岸兩大都會城市悉尼和墨爾本分別為280公里和660公里。 澳大利亞聯邦1908年決定在悉尼和墨爾本兩大城市之間的折中地理位置定都,即今天的堪培拉。它是澳洲少數全城規劃興建的規劃城市,1913年動工,總體規劃由美國芝加哥建築師和夫婦設計。格里芬夫婦的設計在當時的全球設計競賽中脫穎而出,結合圓形、六邊形、三角形等幾何圖案,並以以首都領地的地形特色為主軸打造而成。城市的設計受到花園城市運動影響,拋掉以公園作為點綴的舊有觀念,將許多重要區域直接融入天然植被,因而享有「天然首都」美譽。然而,堪培拉的發展之初便面臨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經濟大恐慌,計畫歧見劇增、都市發展速度大幅下滑。二次大戰結束後,在總理羅伯特·孟席斯倡議下,國家首都發展委員會成立,統籌堪培拉的發展,堪培拉開始以新興首都之姿蓬勃發展。澳大利亞首都領地現屬自治領地,同時兼負州級政府和堪培拉地方政府的職責,但部分權力仍由聯邦政府的國家首都局掌控。 作為澳大利亞政治中心,堪培拉城內建有澳洲國會大廈、澳洲高等法院和眾多其他政府部門與外交機關。它也是許多全國性社會和文化機構的所在地,例如澳洲戰爭紀念館、澳洲國立大學、、澳洲國立美術館、澳洲國立博物館及澳洲國家圖書館。澳大利亞軍隊總部,以及主要軍事教育機構和澳洲國防學院也設在堪培拉。 堪培拉居民人口以公務人員居冠,失業率、平均收入皆優於國家平均值,物價也相對偏高,其部分原因是由於相對受限的發展規定。聯邦政府是堪培拉最大的單一雇主,同時在領地生產總值佔了最高貢獻比例。堪培拉的高等教育水平較高,境內人口結構也較年輕。.

新!!: 班·奇夫利和堪培拉 · 查看更多 »

大英帝國

#重定向 大英帝国.

新!!: 班·奇夫利和大英帝國 · 查看更多 »

大英帝国

大英帝国,或稱不列顛帝國(British Empire),是一個在16世纪至20世纪末间由英国統治的全球帝國,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認定為歷史上面積最大的殖民帝國,最大領土面積曾達3,400萬平方公里。 16世紀,一般认为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格瑞福兰海战,标志着英国的崛起。但擊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並不代表英國取代了西班牙的霸權,直到300年後的19世紀英國才做到這點。1500年到1600年,由於英國在歐洲大陸上的英法百年戰爭中輸給了法國,所以在歐陸幾乎沒有發言權;但是憑藉著其專注于海外殖民地的拓展,所以反超歐洲第一個殖民國家葡萄牙,成為繼西班牙、荷蘭之後第三大的海軍強國,同時也擁有了面積第三大的海外殖民地。此時,英國的國際地位依然不如殖民最大國西班牙、歐陸最強國法國、以及神聖羅馬帝國的控制者奧地利三國,但是已經成為在二流國家當中的第一把交椅。 整個17世紀和18世紀,光榮革命後的英國對法國發動第二次百年戰爭(1689年-1815年),與當時波旁王朝統治下的法蘭西王國爭奪歐洲以外的海外霸權;這也是英國從不插手歐洲事務、轉向積極干涉歐洲的起點。第二次百年戰爭並不是像第一次百年戰爭一樣的單一戰爭,而是多次歐洲戰爭的集合體,其中英國刻意奉行“不斷幫助法國的敵人、只要是法國的敵人就是英國的盟友”這一政策,導致這些零碎的反法戰爭加總起來的時間長達一百年。又由於1600~1799年代,原本第一位的西班牙帝國已經呈現出明顯的衰弱姿態,於是英國趁機崛起,以非常快的速度擴張殖民地。英國先是在英荷戰爭中打敗了有著貿易和資本,但是軍隊實力並不是很強大的荷蘭;再接受了法國啟蒙運動的先進思想;同時又在1763年七年战争结束后从法国夺取整个加拿大和印度的殖民地,标志着在“海軍上”英国已經成为无可争议的海洋霸主、而在殖民地面積上成為僅次於西班牙的第二大殖民帝國。但是同時,英國也在海外戰爭中嘗到了第一次失敗,在美國獨立戰爭中輸給了美國。不過總體來說,勝遠遠多於敗,英國的殖民地還是在源源不斷的增加,英國的國際地位也能和法國、奧地利等舊列強平起平坐,成為歐洲的一流強國;超越了原本比較強大但是已經衰弱的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瑞典、波蘭-立陶宛等中型歐洲國家。 19世紀,英國發生了工業革命,對英國的霸權如虎添翼。原本只能藉著和法國敵對參與歐洲事務的英國,可以利用其獨有的工業產品掌控的歐洲的經濟命脈、用世界最強大的海軍威懾弱小的歐洲國家。19世紀初期,西班牙帝國的殖民地全部獨立,間接導致英國成為真正的海洋霸主,此時英國終於在“殖民地面積上”成為是歐洲以及世界第一。1815年,击败拿破仑法兰西第一帝国后,大英帝国徹底超越其他所有歐洲國家、一跃成为歐陸第一强权,在武力上只有俄羅斯帝國能和英國一較高下,但由於俄羅斯的經濟和科技落後,所以英國成為歐洲霸主;也因為英國在世界範圍內的殖民地數量最多、科技最發達、控制各個大陸的經濟都市,而成為了主導地球發展的“世界帝國”。此時的英國屬於歐洲五大列強(英國、法國、俄羅斯、奧地利、普魯士)之首,主导国际事务达100年之久,这段时期被称为“不列颠治世”,又因為年值維多利亞女王統治英國的時代、所以又稱“維多利亞時代”。由于帝國的領土、屬土遍及包括南極洲在内的七大洲、五大洋,有「英國的太陽永遠不會落下」的說法,所以被形容为繼西班牙帝國之後的第2個「日不落帝國」。 20世紀,重新統一的德意志帝国打敗法國成為歐洲大陸上陸軍第一強國,而德意志帝國和美國所開啟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又衝擊了原本英國在科技領域的最高地位,導致英國國力有所下降。但是雖然在軍力和科技上顯示出落後的跡象,但是在殖民地領域英國和她的老對手法國則擴張的比以往更加迅速,英法依然佔有世界第一和第二大的殖民地面積。第一次世界大戰结束後的1921年,由於戰爭的摧殘,英國的經濟和科技實力已經遠遠不如美國,但因為英國是對付德國的主要勝利國之一,根據巴黎和会托管了德國的殖民地,而達到殖民地领土面积最大时期;當時英國的國土覆蓋地球上25%的土地和25%的人口,成為“世界历史上面积最大、跨度最廣的国家”。大英帝國在世上傳播英國的宗教、法律、制度、文化、科學、商業、語言,帝国霸權幫助英国本土實現驚人的經濟成長,並使其在國際政治中擁有更大的發言權;也導致了世界性國際語言——英語的通行。 在一戰和二戰的“戰間期”,英国国力已不足以支撑其帝国体量,再加上始于1929年的大萧条的影响,英国政府最终于1931年宣布放弃对加拿大、澳大利亚、纽芬兰、爱尔兰、新西兰和南非六个白人自治领在政治上的控制,自此英联邦体系开始逐步取代大英帝国体系。加上英國對執行地採取民主議會制度和精英教育的方式,導致印度、非洲等殖民地民智漸開,接受了英國民主思想的各個殖民地開始反思英國的統治,並且謀求完全的獨立。随着英國本土的民主發達,海外的殖民地(包含自治領也是)的受到英國教育的非歐洲人民想要自己決定其政府的政策與未来,包括議會全面選舉。白人的自治領大多能夠進一步發展基礎設施,以取得經濟生產上的平衡,但是在拉美、非洲和亞洲的帝國殖民地卻往往只是工業所需原材料(或農業產品)的供應者,所以這些國家即使在從英國獨立後的經濟發展需要藉著英聯邦架構接受英國的幫助。 第二次世界大戰结束之後,随着英國國力日衰以及全球民族主義運動的興起,大英帝国自1947年印度独立后逐漸瓦解,而发生在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则标志着美国正式取代大英帝国成为国际事务领导者。英國的殖民地經歷了風起雲湧的民族獨立,以印度獨立為開始,英國的所有舊殖民地現在幾乎都已獨立,但獨立後的英國殖民地大部分仍然為了增加自己的國際地位而選擇留在英聯邦之中。無論殖民地如何,英國都會宣揚她的議會民主制的優越性、并推薦給殖民地人民,但結果並沒有全部成功(例如埃及、伊拉克、阿富汗、南非、肯亞、辛巴威、烏干達)。今天,英國和她的大部分前英國殖民地國家组成一個國際性的組織英聯邦,但是與大英帝國不同,英國無法在政治、外交及經濟等各方面完全控制英聯邦的其他成员,英國與其他英聯邦成員國地位亦是平等,英國女王僅僅是英聯邦的象征性元首,而其他英聯邦成員甚至憑著自由意志可以做出反對、否決、對抗英國的決定。 到了21世紀,历史学家一般以1997年7月1日的香港回归中國,作为大英帝国终结的标志。雖然英國的殖民化是以其自身利益为優先考量,也為殖民地留下更好的基礎建設,但那主要是為了方便這些殖民地的貨物能够更方便地出口到英國以滿足其本土的需要,或是讓英國的工業產品更方便地運送到殖民地市場。另外,為了確保其統治的稳定,同時因為各殖民地内部民族的複雜性,在殖民地時,英國會用「分而治之」、「精英制度」、「以夷制夷」的政策或者直接放棄對當地民族問題的解決而離開,使得像愛爾蘭共和国、印度、巴勒斯坦、津巴布韋、肯亞、蘇丹、烏干達、伊拉克、圭亞那和斐濟等國家在獨立後面臨着不同程度的民族衝突。最後,大英帝國的形成是400多年來貿易、移民與武力征服的結果,期間也有和平的商業和外交活動,是一個時代特定群體、文化、國際政治、貿易的總稱。.

新!!: 班·奇夫利和大英帝国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會

天主教會(Ecclesia Catholica;καθολικην εκκλησίαν;意為“大公教会”)是基督教各教派中人數最多的教會,其以羅馬主教(即教宗)為領袖,故又称羅馬天主教、羅馬天主教會、羅馬公教會或羅馬大公教會,對西方文明有重大的影響。在沒有歧義的情況下,天主教會可等同於天主教,後者為基督教三大宗派之一。 根據《宗座年鑑》的統計,全球天主教會約有12.54億信徒,約佔世界人口的六分之一。.

新!!: 班·奇夫利和天主教會 · 查看更多 »

奇夫利 (澳大利亞國會選區)

奇夫利選區(Division of Chifley)是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州的下議院選區,位於悉尼西部郊區。面積135平方公里。 選區始於1969年,選區名紀念第十六任總理約瑟夫·班納迪克特·奇夫利。本區是工黨的安全選區。1984年以來當區的議員是工黨的羅傑·普萊斯。 C.

新!!: 班·奇夫利和奇夫利 (澳大利亞國會選區) · 查看更多 »

孟席斯

孟席斯可以指:.

新!!: 班·奇夫利和孟席斯 · 查看更多 »

工人阶级

工人階級(又稱勞動階級、勞動階層等;英文:working class)通常用于表示社会地位与社会等级,无论何时,该阶层在社会所占比例最高,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比例减少,一般为产业工人阶层为主。该术语没有一致的解释,主要依赖个人的立场与观点的不同来理解。比如美国划分阶级标准是依照经常性收入和就业率来确定。 马克思主义认为,工人阶级(即无产阶级)是那些靠出卖劳动力(包括体力和脑力)、不拥有生产资料,劳动成果大部分被资产阶级剥削,并为社会创造主要财富的阶层,包括大部分的体力和脑力劳动者。 依據列寧主義和史達林主義的關於社會主義國家性質觀點,在社會主義國家裡,工人階級是社會主義國家的統治階級,並經由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共產黨來領導國家。.

新!!: 班·奇夫利和工人阶级 · 查看更多 »

中產階級

中產階級(middle class)是资产阶级中的一个阶层。在現代社會中,指擁有一定程度的經濟獨立,例如有安定、較高薪酬的工作,在现代社会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起很大的作用,也可以被稱作小康階級,但有時貧富差距大時可能位於社會中間收入卻不高。此詞常用於專業人士、学者、知識分子,或大企業、公營機構、政府部門的中級管理層,或中小型企業-zh-hans:老板; zh-hant:老闆; zh-hk:東主;-,中學、小學、-zh-hans:幼儿园; zh-hant:幼稚園; zh-sg:幼稚园;-校長、教師、社工和護士等。 马克思主义将这一阶层称为“小资产阶级”。中產階級有時——特別在香港——也被戲稱作「夾心階層」,意即他們夾在社會中層,既不如上流社會人士般享有巨大財富,又不像低收入戶人士般能享受相對大的社會福利保障。 中產階級的界定因素隨各國有所分別,但基本上多以收入及擁有資產作界定,其他因素則包括教育、專業地位、擁有住屋或文化等。例如擁有大學学位的人,多數可躋身中產階級的行列。而擁有自置物業及私家車,亦是中產階級的象徵。.

新!!: 班·奇夫利和中產階級 · 查看更多 »

亨利王子 (格洛斯特公爵)

格洛斯特公爵亨利王子殿下(H.R.H. Prince Henry, Duke of Gloucester,)是英国国王乔治五世和瑪麗王后的第三子、爱德华八世和乔治六世的弟弟。 香港灣仔區的告士打道即以其命名。.

新!!: 班·奇夫利和亨利王子 (格洛斯特公爵) · 查看更多 »

弗蘭克·福德

弗朗西斯·邁克爾·福德,PC(英語:Francis Michael Forde,1890年7月18日-1983年1月28日),常稱弗蘭克·福德(Frank Forde)是澳大利亞政治家,第15任澳大利亞總理,為澳大利亞聯邦迄今任期最短的總理,總任期僅有8日。.

新!!: 班·奇夫利和弗蘭克·福德 · 查看更多 »

利斯戈

利斯戈(Lithgow)位於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海拔950米 ,距悉尼以西北150公里,有大量煤礦,亦是澳洲的國防工業基地。.

新!!: 班·奇夫利和利斯戈 · 查看更多 »

喬治五世

#重定向 乔治五世.

新!!: 班·奇夫利和喬治五世 · 查看更多 »

冷战

冷戰(Cold War)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美國及英國為首的--、與以蘇聯為首的--之間长达半世纪的政治對抗。一般认为,冷战始于1947年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结束于1989年苏东剧变。在二戰結束後,原先結盟對抗納粹德國的美國及蘇聯成為世界上僅有的兩個超級大國,但兩國持有不同的經濟和政治體制:美國及其他北約成员国为資本主義陣營,而蘇聯及其他华约成员国則为社会主义阵营,兩方也因此展開了數十年的對立。冷戰的名稱來自於雙方從未正式交戰的特點,因為在冷戰期間,美蘇雙方所持有的大量核武器,為兩國帶來相互保證毀滅能力。 在數十年的冷戰中,雙方的關係和冷戰的激烈性也不斷變化。重大的幾次衝突事件包括了第二次國共內戰(1946年—1949年)、柏林封鎖(1948年—1949年)、朝鲜战争(1950年—1953年)、第二次中東戰爭(1956年)、古巴飛彈危機(1962年)、越南战争(1959年—1975年)、蘇聯-阿富汗戰爭(1979年—1989年)、蘇聯擊落大韓航空007號班機(1983年)、以及北約優秀射手演習(1983年)等等。他們透過軍事的結盟、戰略部隊的佈署、對第三國的支援、間諜和宣傳、科技競爭(如太空競賽)以及核武器和傳統武器的軍備競賽來進行非直接的對抗。美蘇兩方在許多第三世界的國家進行了一系列政治和軍事的衝突,包括了拉丁美洲、非洲、中東、和東南亞地帶。為了減緩核戰爭的風險,兩方曾在1970年代試圖以緩和政策減緩軍事對立。 從1980年代開始美國就在總統隆納·雷根政府的執政下,對蘇聯發起了一系列外交、軍事和經濟上的攻勢和施壓,再加上社会主义阵营本身的經濟發展陷入了嚴重的停滯,因此,在1980年代中期,蘇聯在新任蘇共中央總書記戈巴契夫的領導下,實施了經濟改革(1987年)和開放政策(1985年)。然而東歐國家從蘇聯獨立的傾向卻只增不減,尤其以波蘭的團結工聯最為突出。種種壓力累積之下,戈巴契夫在1989年停止了對東德的支援,導致了蘇聯旗下的衛星國,在數週內一一脫離,令蘇聯最後在1991年年底徹底解體,資本主義反共陣營取得勝利。在冷戰結束後,美國成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冷戰使當時無數國家的命運和人民的生活都發生重大改變,留下的影響更有不少存留至今。此外冷戰中的核戰爭和間諜戰、高科技軍備等成分也成為了大眾文化常見的題材。.

新!!: 班·奇夫利和冷战 · 查看更多 »

公民投票

公民投票(referendum),簡稱公投,又稱複決、全民公決,由整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全体人民投票决定某些问题,例如选择一个统治者或政府,是否与他国组成联邦或合成一个国家,决定国家政策的制定与修改或废除等等。在公民投票中,主要是通过投票去确定某种政府形式或者某种行动的合法性,而不是去要求投票人在几个供选择的政权或者建议中去任选其一。.

新!!: 班·奇夫利和公民投票 · 查看更多 »

克莱门特·艾德礼

一代艾德禮伯爵-- (Clement Richard Attlee, 1st Earl Attlee,),英國政治家,1945年大選帶領工黨取得壓倒性勝利,並意外地擊倒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領導英國的邱吉爾,出任英國首相一職。艾德禮是工黨首位能夠度過一個國會會期,並能在國會擁有多數優勢的首相。此外,他也是歷史上在任時間最長的英國工黨黨魁。 在艾德禮政府的帶動下,英國在戰後走入了「戰後共識」的階段。「戰後共識」乃原始於在1942年發表的《貝弗里奇報告》,該報告建議英國戰後應擴充社會服務系統,並按照凱恩斯主義的方針,推行全民就業等政策。這報告後來被艾德禮政府所接納,結果他在任內大力為公用事業和主要工業進行了國有化,並設立了國民保健署,使英國逐漸走上福利國家的道路。保守黨最初反對這種方針,但不久以後卻支持,並為歷屆政府所沿襲,因此產生了所謂的「戰後共識」。「戰後共識」的時代一直至戴卓爾夫人在1970年代成為保守黨黨魁才走上終結。 在對外事務上,艾德禮政府見證大英帝國的急速解體,當中以印度次大陸地區最為顯著,印度、緬甸、錫蘭和巴基斯坦都相繼獨立。 根據2004年「国际市场和舆论研究机构」(MORI)的調查顯示,艾德禮得到大多數受訪教授的肯定與推介,因而獲選為20世紀和平時期最具效率的英國首相。.

新!!: 班·奇夫利和克莱门特·艾德礼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新!!: 班·奇夫利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約翰·柯廷

約翰·柯廷(John Curtin;)是澳大利亚著名政治家、第14任澳大利亞總理。二次大戰時,澳大利亞北部受到日本的直接軍事威脅,他率領了澳洲軍人與美國、英國、荷蘭等盟軍一同協力抵抗,帶領了澳大利亚度過這段戰時歲月。1945年7月5日,就在二战胜利在望时,柯廷在总理任上辞世。至今澳大利亞人仍普遍尊崇約翰·柯廷為澳大利亚历史上最偉大的总理之一。.

新!!: 班·奇夫利和約翰·柯廷 · 查看更多 »

經濟大蕭條

#重定向 大萧条.

新!!: 班·奇夫利和經濟大蕭條 · 查看更多 »

罗马天主教

#重定向 天主教會.

新!!: 班·奇夫利和罗马天主教 · 查看更多 »

羅伯特·孟席斯

羅伯特·戈登·孟席斯爵士,KT,AK,CH,FRS,QC(Sir Robert Gordon Menzies,),澳洲政治家,是在任時間最長的澳洲總理,前後任職達18年半。孟席斯爵士早年屬於澳洲聯合黨,後來經歷過了一段艱難時期,再創立澳洲自由黨,此後仕途一帆風順,並對1950年代和1960年代的澳洲政壇起重要影響力。另外,不論在議會還是選舉場合,孟席斯爵士皆以雄辯滔滔著稱。.

新!!: 班·奇夫利和羅伯特·孟席斯 · 查看更多 »

爱尔兰

爱尔兰(Ireland;Éire),通称愛爾蘭共和國(Republic of Ireland;Poblacht na hÉireann),是一个西欧国家,欧盟成员国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海岸外的爱尔兰岛,约占该岛南部的5/6面积。剩餘东北部的1/6面积属于英国,称北爱尔兰。首都位於愛爾蘭島東部的都柏林。愛爾蘭在2011年共計有458萬人口,是一個議會共和制國家。此外愛爾蘭也是歐洲聯盟、歐洲理事會、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世界貿易組織和聯合國等国际組織的成員。 愛爾蘭共和國成立於1922年的愛爾蘭自由邦,結束了大英帝國的統治,愛爾蘭獨立戰爭後簽訂了英愛條約,愛爾蘭獨立,但東北方的領土繼續留在聯合王國內,形成了北愛爾蘭。.

新!!: 班·奇夫利和爱尔兰 · 查看更多 »

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

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ommonwealth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Organisation,縮寫:CSIRO)前身是于1926年成立的科学与工业顾问委员会(Advisory Council of Science and Industry),是澳大利亞聯邦最大的国家级科技研究机构,主要角色是通过科学研究和发展,为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提供新的科学途径,以造福于澳大利亚社会,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總部座落在澳洲首都特區坎培拉市坎贝尔的澳洲戰爭紀念館旁。 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有逾6,600名员工,在澳大利亚、法国及墨西哥拥有逾50座研究站。.

新!!: 班·奇夫利和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 · 查看更多 »

西悉尼大学

西悉尼大学(Western Sydney University, 原University of Western Sydney)拥有多个校区,位于悉尼大西部。学校提供本科、研究生及高等研究课程,五个校区分别位于宾士镇、布莱克敦、坎贝尔敦、霍克斯伯里、 帕拉马塔、和彭里斯。根据QS世界大学排名,西悉尼大学在2014年被列入世界大学400强,2015年排名为澳大利亚第19名。.

新!!: 班·奇夫利和西悉尼大学 · 查看更多 »

詹姆斯·斯卡林

詹姆士·亨利·斯卡林(James Henry Scullin;),昵称“吉姆·斯卡林”(Jim Scullin),是澳大利亚工党籍政治家,第九任澳大利亚总理。斯卡林1929年带领工党赢得大选。就职两天后发生1929年华尔街股灾,并在澳大利亚引发大萧条。斯卡林政府因此被经济危机困扰,同时人际关系问题和政策分歧导致党内分裂为三派,因此1931年末政府倒台。虽然他的总理任期内政府相当混乱,斯卡林在世时一直是工党劳工运动内的领导人物,在卸任总理后在党内担任要职直到1949年退休。 斯卡林的父母是工人阶级的爱尔兰移民,斯卡林早年在巴拉瑞特做过劳力工并经营过杂货铺。他自学了文化知识,并热衷辩论,在1903加入工党,开始了跨越50年的政治生涯。入党后,他担任了政治组织职务和党营报刊编辑,1910年首次入选澳大利亚众议院,1922年再次当选并担任议员至1949年。在国会,斯卡林很快成为工党的领导性人物之一,1927年成为副党魁,1928年成为党魁、反对党领袖。 1929年大选中,斯卡林带领工党夺得压倒性胜利,但几天后事态就发生戏剧性变化。华尔街危机迅速导致席卷全球的大萧条危机,澳大利亚由于负债较高受到特别大的冲击。作为反应,斯卡林和他的财政部长泰德·西奥多在1930年和1931年数次制定了基于赤字财政以及扩张性货币政策的计划,偿还外债、减轻农民负担以及采用经济刺激政策缓解失业率。虽然在30年代末随着经济学界的“凯恩斯革命”这类政策会在西方国家广泛受到接受,在1931年的时候这种政策还被认为是非常激进的,反对者认为这种政策会引起超级通货膨胀和经济毁灭。因此在实行政策时,斯卡林政府屡屡受到仍被保守党派控制的参议院、观点保守的联邦银行董事局以及国家借贷理事会的阻挠。 面对着政府破产的威胁,斯卡林被迫妥协,接受了“州长计划”,此计划由数州州长商定,于联邦政府计划相比要保守的多,主要以缩减政府开支来应对危机。开支缩减对领退休金的老人以及其他工党的核心支持群体影响特别大,在国会内引起党团叛乱,发生多起议员倒戈。在经历数月的内讧之后斯卡林政府倒台,在接下去的1931年的联邦大选中工党被新成立的澳大利亚联合党以决定性的多数击败。 此后斯卡林留任党魁达四年之久,但党内的分裂一直到1935年斯卡林卸任、成为后座议员后才得以缓解。斯卡林成为党内受尊敬的元老人物,特别在税收和政府财政方面成为专家,在工党1941年重新执政后为这两方面的改革政策作出相当贡献。虽然斯卡林对自己的总理任期较失望,但他在有生之年看到他的许多政见在后来的工党政府治下付诸实行,1953年去世。 Category:澳大利亚总理 Category:澳大利亞工黨黨員 Category:愛爾蘭裔澳大利亞人.

新!!: 班·奇夫利和詹姆斯·斯卡林 · 查看更多 »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是一个国家或是经济体的货币权威机构(多数国家由央行来执行)利用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达到影响其他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手段包括:调节基础利率、调节商业银行保证金、公开市场操作。一般而言,货币政策的主要目的是防止通货膨胀。多数国家的央行将目标通货膨胀率设定为1%-3%(少数国家例外,如美国、日本)。 按照调节方向划分,货币政策一般分为:激进的-利率被调节为促进经济增长;中性的-保持经济稳定;从紧的-降低通货膨胀却可能提高失业率。 货币权威机构通常指中央银行或是和央行紧密联系的一套银行系统。他们有发行货币,改变货币供给和影响利率的能力。货币理论是经济学中研究货币的性质与功能的一个分支,是各经济体制定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历史上货币政策常常随着货币理论研究的发展而改变。从197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货币政策通常与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分离。即由中央银行控制货币政策,由政府控制财政政策。即使在此之前,布雷頓森林體系已经保证绝大多数的国家这两种政策分离。.

新!!: 班·奇夫利和货币政策 · 查看更多 »

跨澳航空公司

#重定向 跨澳航空.

新!!: 班·奇夫利和跨澳航空公司 · 查看更多 »

麥覺里 (澳大利亞國會選區)

麥覺里選區(Division of Macquarie)是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州的下議院選區,位於悉尼西北郊區。面積4,374平方公里。 選區始於1901年,是原始的七十五個國會選區之一。選區名紀念新州第五任總督拉克倫·麥覺理。 本區是工黨和右翼政黨(自由貿易黨、澳大利亞國民黨、澳大利亞統一黨和目前的自由黨)競爭的選區。2007年以來當區的議員是工黨的戴畢斯。 M.

新!!: 班·奇夫利和麥覺里 (澳大利亞國會選區) · 查看更多 »

蓝山

蓝山可以指:.

新!!: 班·奇夫利和蓝山 · 查看更多 »

長老宗

長老宗(Presbyterianism),其教会称长老教会(Presbyterian church,簡稱長老會),是西方基督教新教的一個流派,他們的根源是從十六世紀的苏格兰改革運動開始。 长老教会持守加尔文主义,尤其是苏格兰的长老教会基本完全延续着加爾文及其学生的教义。20世纪,长老会对普世教会合一运动有相当的参与。.

新!!: 班·奇夫利和長老宗 · 查看更多 »

英国子民

#重定向 英籍人士.

新!!: 班·奇夫利和英国子民 · 查看更多 »

英語

#重定向 英语.

新!!: 班·奇夫利和英語 · 查看更多 »

H·V·伊瓦特

H·V·伊瓦特博士,全名赫伯特·威爾·伊瓦特博士(英语:Herbert Vere Evatt,),是澳大利亚法學家、法官、律師、政治家和作家。聯合國大會主席。 伊瓦特生於新南威爾士州小鎮梅特兰,後入讀悉尼老牌名校堡壘街中學,後贏得獎學金入讀悉尼大學,1915年獲一級榮譽文學士學位(數學、邏輯、哲學和英語專業)及哲學專業的大學獎章,1916年獲文碩士學位,1918年獲一級榮譽法學士學位及法律專業的大學獎章,1919年畢業,成爲该校歷史上少有的兩次獲大學獎章的學生之一。 1924年又以論文方式獲得極少頒發的法學博士學位(澳大利亞法律專業的博士學位是“法學哲學博士”,法學博士只用以表彰對法律學有特別貢獻的研究)。伊瓦特的正式稱謂(也是聯合國使用的正式中文譯名)是“H·V·伊瓦特博士”,但生前一般被稱爲“博士”(Doc)。 伊瓦特1930-1940年任澳大利亞高等法院法官。高院法官是終身職務,但伊瓦特爲了從政而辭職,1941-1949年歷任澳大利亞副總理、律政部長、外交部長等。1948-1949年曾任聯合國大會第三屆主席,並參與起草世界人权宣言。1946年任聯合國原子能委員會首任主委。1951-1960年任澳大利亞工黨領袖,但未能領導工黨贏得大選而無緣總理職位。1955年伊瓦特與黨内天主教反共派的決裂造成了工黨的一次大分裂。1960年伊瓦特辭職並退出政壇后1960-1962年任新南威爾士州首席大法官。.

新!!: 班·奇夫利和H·V·伊瓦特 · 查看更多 »

查爾斯史都華大學

查爾斯史都華大學(Charles Sturt University,縮寫:CSU),是一所於新南威爾斯州和澳大利亞首都特區擁有眾多校區的澳大利亞公立大學。查爾斯史都華大學在巴瑟斯特、奧爾伯里、德宝市、奧蘭治和沃加沃加都設有校區,並且在坎培拉、雪梨、布罗肯希尔等地設立了研究中心,是新南威爾斯州藍山以西的唯一國立高等教育機構。 查爾斯史都華大學與澳洲國內外多所技職和高等教育機構皆有共同使用同一教育設施等方面的合作,最遠至加拿大安大略省設立教育學院培育師資;在遠程教育上,以學位課程多元廣泛而著稱。.

新!!: 班·奇夫利和查爾斯史都華大學 · 查看更多 »

民主社会主义

民主社會主義(Democratic socialism)是一種把现代民主宪政和社会主义经济合为一体的政治意識形態。由于何为“民主”、何为“社会主义”存在很大争议,民主社会主义也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民主”通常意味着普选、多党制、司法独立、政治自由,反对法西斯主义和斯大林主义的一党专政。而社会主义经济则需要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模式可以为计划经济、参与型经济或者市场社会主义。在实际执政过程中,许多民主社会主义者允许了多样型经济发展,并没有完全取缔市场经济,并着重于提供良好的福利保障和财富的再分配。民主社会主义属于社会主义的范畴,它比一般的社會民主主義更为左倾;大部分民主社会主义者在政治光谱上属于左翼,少部分则属于极左翼。部分民主社会主义者也参加社會民主主義者占据主流地位的社会民主党。.

新!!: 班·奇夫利和民主社会主义 · 查看更多 »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联邦(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通称澳大--利亚(Australia,缩写为 AU、AUS),中文环境下(尤其是臺灣、香港等地)常使用「澳--洲」代替“--”,是全球面积第六大的国家,大洋洲最大的国家和南半球第二大的国家。澳大利亚国土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塔斯曼尼亚岛及数个海外的岛屿,面积和美國本土相似,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国土覆盖整个大陆的国家。與隔海相望的东南近邻是紐西蘭,西北是印度尼西亚,北边是巴布亚新几内亚、西巴布亚及东帝汶。澳大利亚的首都位于堪培拉,最大城市为悉尼。 澳大利亞一詞源於拉丁語,意思為“未知的南方大陸”(terra australis incognita)。其所在的地理位置通常稱作澳洲大陆,是地球上最小的大陆板塊。澳大利亚人均擁有國土面積0.353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廣闊的國家之一。有多樣的自然景觀,包括熱帶雨林、別稱為“紅色中心”的沙漠、吸引很多旅客的海濱及馳名遐邇的自然遺產大堡礁及烏魯汝Davison, Hirst and Macintyre, pp.

新!!: 班·奇夫利和澳大利亚 · 查看更多 »

澳大利亚工党

澳大利亚工党(Australian Labor Party,縮寫为ALP)是澳大利亚历史最悠久的社會民主主義政党,政治立場中間偏左。工黨亦是澳洲兩大政黨之一,其長期競爭對手是中間偏右的保守派自由党-國家黨聯盟。工黨建黨于1891年,为進步聯盟成员。 澳大利亚工党被认为是澳大利亚劳工階層的代表,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從1891年開始勞工運動組織在澳洲的各英屬殖民地建立的政黨組織,比澳大利亞聯邦成立還要早10年,是澳大利亞現有政黨中歷史最悠久的。澳大利亚工党是世界上第一個在全國範圍内執政的工黨,自1904年首次在聯邦政府執政后屢次執政,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等關鍵歷史時刻領導了澳大利亞,惟工黨過去的整個20世紀中,實際上執政的時間較保守派聯盟短(僅在1908-1909、1910-1913、1914-1916、1929-1932、1941-1949、1972-1975、1983-1996年執政),而20世紀最長的執政時期在1983-1996年,亦即鲍勃·霍克及保罗·基廷執政時期,執政長達13年。 工党是当前的联邦反对党,最近一次执政是从2007年到2013年。其中,2007年至2008年工党曾是全国联邦政府及所有八個州级及地區政府的执政党。目前工党是維多利亞、昆士蘭、南澳大利亚、西澳大利亚、澳大利亞首都領地及北領地的執政黨。 類似其他左翼政黨,工黨的黨組織由全國執行委員會領導,全國執委會的首腦是工黨主席(President),下設兩個副主席,一個書記。全國執委會和黨主席、副主席的實際職責主要在黨組織方面,而黨在聯邦或州層面的政治決策則由當選該級政府議員的黨員組成的議會黨團決定。議會黨團選出的首腦是黨魁,是工黨的實際政治領袖,並出任總理或州長(執政時)或反對黨領袖(在野時)。当前的工黨黨魁是比尔·萧藤,他在2013年10月18日在党内选举中勝出,接替辞职的前任陆克文成为工黨领袖。 在2013年澳大利亞聯邦大選中,工黨选战失利,结束了六年联邦执政时期,成为了联邦官方反对党。 工黨的黨章將其定義為民主社會主義政黨,但近年的實際政策更偏向于中間偏左路綫和社會民主主義理念。現在的工黨自定義為“包括改革分子、激進分子、進步分子、社會民主主義者和民主社會主義者的聯盟,由對社會不公平的批判、對更公正和公平的社會以及用民主手段達到此目的的承諾團結在一起。”.

新!!: 班·奇夫利和澳大利亚工党 · 查看更多 »

澳大利亚公民

澳大利亚公民(英語:Australian citizens)亦被稱為澳大利亚國民(英語:Australia nationals)、澳洲人(英語:Aussie)、澳大利亞人,是澳大利亚國籍的身份擁有人,该身份是由澳大利亚聯邦法律所賦予。.

新!!: 班·奇夫利和澳大利亚公民 · 查看更多 »

澳大利亚共产党

澳大利亚共产党,澳大利亚历史上的的一个共产主义政党,成立于1920年。当年10月澳大利亚左派和社会主义小组于悉尼召开会议。11月建党,伊尔斯曼当选总书记。1930年代曾组织多次罢工。1935年,提出反战反法西斯口号。1951年制订党纲《澳大利亚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主张和平实现社会主义。1964年,中蘇分裂之後,支持中國共産黨和毛主义的黨員退党并另外組建了澳大利亚共产党(马列)。1971年,苏联镇压布拉格之春运动,当时的澳共中央对镇压持批判态度,因此坚持支持苏共的亲苏派(或斯大林派)于1971年分裂组建澳大利亞社会党。冷战后期,澳共在意识形态上趋向主张民主、反对苏联模式、和平演变资本主义的欧洲共产主义。有党报《论坛报》、刊物《澳大利亚左翼评论》。1991年,澳大利亚共产党解散。 原来的澳大利亞共產黨解散后,1971年成立的澳大利亚社会党于1996年更名为“澳大利亞共產黨”。.

新!!: 班·奇夫利和澳大利亚共产党 · 查看更多 »

澳大利亚国会

#重定向 澳大利亚议会.

新!!: 班·奇夫利和澳大利亚国会 · 查看更多 »

澳大利亚联合党

澳大利亚联合党(United Australia Party,简称UAP),或译联合澳大利亚党、团结澳大利亚党等,是澳大利亚历史上的政党,1931年成立,1945年解散。.

新!!: 班·奇夫利和澳大利亚联合党 · 查看更多 »

澳大利亚自由党

澳大利亚自由党,是澳大利亚目前主要的两大政党之一,由前总理罗伯特·孟席斯及其支持者于1945年脱离了原澳大利亚联合党而成立的;其前身可追溯至成立于1917年的原澳大利亚国民党。自由党建党时的理念既有古典自由主义特征,也受保守主义影响,党内的社会自由主义流派则呈弱势。现在的自由党虽名为“自由”,实际上被称为“保守主義”、“自由保守主义”或“保守自由主义”,属于中间偏右的保守派政党,在澳大利亚政坛的角色大约相当于英国的保守党。 在联邦选举中,自由党和国家党组成政党联盟,与中间偏左的工党争夺执政权。尽管成立的时间晚于工党,但自由党(作爲聯盟黨的主要黨派)参与联邦政府执政的时间更长。澳大利亚历史上上两个任职时间最长的总理均出自该党;分别是孟席斯(1939年-1941年、1949年-1966年),霍华德(1996年-2007年)。 在最近的2013年澳洲联邦大选中自由黨参与的联盟胜出成为执政党,自由党结束从2007年联邦大选中失利后六年的联邦反对党生涯。自由党领袖托尼·阿博特成为第28任联邦总理,副领袖则是朱莉·毕晓普。而在澳大利亚的六个州和两个领地中,自由党和国家党联盟在其中的四个州级政府执政:包括新南威尔士州、塔斯马尼亚州、西澳州以及北领地。在2015年9月14日的黨魁選舉中,麦肯·腾博擊敗托尼·阿博特,並成為第29任聯邦總理。.

新!!: 班·奇夫利和澳大利亚自由党 · 查看更多 »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

澳洲國立大學(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又譯澳洲國家大學,簡稱ANU),於1946年創立,是一所位於澳洲首都特區坎培拉的研究型國立大學。它同時也是國際研究型大學聯盟(IARU)、澳洲八大名校(Go8)、大學天文研究協會(AURA)以及環太平洋大學聯盟(APRU)的盟校之一。是澳大利亞由澳洲國會立法創建的大學,也是澳洲唯一國立的公立大學(其它澳洲公立大學均為州立)。 澳洲國家級學術研究單位有四座位於ANU校園內:澳大利亞科學院(AAS)、澳洲人文科學院(AAH)、澳洲社會科學院(ASSA)和澳洲法律科學院(AAL)。校園四周還坐落著澳大利亞國立博物館、澳洲最大的國家級科研機構CSIRO。校內學者獲選為澳洲聯邦院士人數更超過270名,居所有澳洲大學之冠;而英國皇家學會的成員人數亦是澳洲第一。傑出校友包括了六名諾貝爾獎得主、四十九名羅德獎學金得主、兩名澳洲總理、十二名現任聯邦部長與三十名現任大使等。 澳洲國立大學總體學術排名位列大洋洲第一,在2018年的QS世界大學排名為全球前20名,澳洲第1,泰晤士高等教育排名為全球第47名(澳洲第2),並被評選為全球前25大最國際化的頂尖學府的第7名(澳洲第1)。而在世界大學畢業生就業力排行榜中,ANU名列世界第22(澳洲第1)。.

新!!: 班·奇夫利和澳大利亞國立大學 · 查看更多 »

澳大利亞總理

澳洲總理是澳大利亚联邦政府的首脑,由澳洲总督代表君主任命。现任總理是澳大利亚自由党领袖麦肯·腾博。 《澳洲宪法》没有提到总理一职,因此总理的存在和职权皆由惯例來确定。按照西敏制的惯例,澳洲總督作为象征性的元首代理人不干预行政,所以总理是实际决策者和最高行政长官。同样根據西敏制的法律結構,总理由於下議院(众议院)掌握多数席次的党派來推举,并被视为该党派的实际领袖。总理通常必須是聯邦議員(Member of Parliament;MP)。澳洲政治史上,唯一以參議員身份出任总理的是约翰·戈顿。.

新!!: 班·奇夫利和澳大利亞總理 · 查看更多 »

澳大利亞總理府

總理府(The Lodge)位于澳大利亞的首都,坎培拉,是澳大利亞總理在坎培拉的官邸。總理府地址是澳洲首都特區坎培拉迪肯區的阿德雷得大道(Adelaide Avenue)。 澳大利亞總理現有兩座官邸,除了坎培拉總理府之外,另一處是位于最大城市悉尼的官邸,齊利比利樓(Kirribilli House)。.

新!!: 班·奇夫利和澳大利亞總理府 · 查看更多 »

澳大利亞財政部長

澳大利亞財政部長(Treasurer of Australia)是澳大利亞聯邦政府的内阁部長官職。財政部長主管政府支出和收入,對政府的經濟政策起重要的作用。財政部長是澳大利亞財政部(Department of the Treasury)的主管官員。根據澳大利亞西敏制憲政制度下極強的慣例,財政部長是政治官職,由澳大利亞國會下議院的議員出任。和其他政治官職一樣,財政部長由澳大利亞總理提名、由澳大利亞總督任命,任期隨議會解散或總理建議而結束。財政部長每年五月負責在聯邦議會提出聯邦預算案。.

新!!: 班·奇夫利和澳大利亞財政部長 · 查看更多 »

澳洲安全情報組織

澳洲安全情报组织(英文:Australian Security Intelligence Organization,縮寫:ASIO),澳洲的安全情报机构。它是负责保护国家及其公民安全,对外国干涉,政治暴力和恐怖主义进行防御和反击的组织。.

新!!: 班·奇夫利和澳洲安全情報組織 · 查看更多 »

澳洲聯邦銀行

澳洲聯邦銀行(Commonwealth Bank of Australia,)是澳洲的一間主要銀行,位列澳洲四大銀行之一,總部位於雪梨。在澳洲證券交易所上市,是一間具有國際性質的金融服務公司,該集團持有及管理總資產約4,287億美元。.

新!!: 班·奇夫利和澳洲聯邦銀行 · 查看更多 »

澳洲聯邦憲法

澳大利亚宪法是澳大利亚的“最高法”,规定了澳大利亚联邦政府的运作,以及联邦政府和各州和领地的关系。澳大利亚属于普通法系,宪法由几部法律和其它文件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澳大利亚联邦宪法》:一般所称“《宪法》”即指此法 。《宪法》在1898年至1900年之间在当时英国在澳洲的各殖民地分别经由全民公决批准后,批准的草案由英帝国国会作为《1900年澳大利亚联邦宪法法令(帝)》中的一条正式立法。《1900年澳大利亚联邦宪法法令(帝)》于1900年7月9日经女王签署立法,1901年1月1日生效。 虽然《宪法》最早是作为英国国会立法获得法律效应的,但《1986年澳大利亚法令》消除了英国国会对在澳大利亚实行的《宪法》进行修改的权力,现在《宪法》只能按照其规定的全民公决机制修改。 其它一些法令对澳大利亚有重要宪政意义。这些包括《1931年西敏法令》:在澳大利亚联邦经由《1942年西敏法令采纳法令》接受;和《1986年澳大利亚法令》:由澳大利亚联邦国会、各州议会和英国国会依据同等文本分别通过。《1942年西敏法令采纳法令》经常被认为是澳大利亚在法律上成为独立国家的时刻,而《1986年澳大利亚法令》则切断了澳大利亚和英国的最后宪政联系。虽然两国仍共戴同一人(伊丽莎白二世女王)为君主,但她是以两个不同身份出任两国元首的。 R v Foreign Secretary; Ex parte Indian Association QB 892,928页;澳高院在 Sue v Hill (1999) 199 CLR 462,段同意。 在澳大利亚的普通法制度下,澳大利亚高等法院和澳大利亚联邦法院拥有对《宪法》条文的解释权。两所法院的判例决定了宪法的解释和应用。.

新!!: 班·奇夫利和澳洲聯邦憲法 · 查看更多 »

澳洲高等法院

澳洲高等法院(High Court of Australia,或譯:澳洲聯邦高等法院、澳洲聯邦最高法院等),是澳洲聯邦司法體系中的最高法院,聯邦首席大法官(the Chief Justice)及其他六位大法官由聯邦政府提名並由澳洲總督任命。 座落在澳洲首都特區坎培拉的伯利·格里芬湖畔。.

新!!: 班·奇夫利和澳洲高等法院 · 查看更多 »

澳洲航空

澳洲航空(Qantas()簡稱澳航,)是澳洲的國家航空公司,暱稱為“飛行袋鼠”(The Flying Kangaroo)。公司的英文名称“QANTAS”是「Queensland and Northern Territory Aerial Services」(昆士蘭及北領地航空服務)的縮寫。總部設於悉尼,以悉尼和墨爾本機場為主要樞紐機場。澳航是不僅於澳洲,同時也是大洋洲以及南半球規模最大的航空公司,亦是全球第3歷史悠久的航空公司,僅次荷蘭皇家航空和哥伦比亚航空。 澳洲航空自1951年以来从未发生死亡事故,因此被认为是世界上安全纪录最好的大型航空公司之一。 2013年,澳洲航空重返Skytrax推出的全球十大最佳航空公司,此前澳航曾連續多年位居該權威排行榜的前五名,但是因為受到2011年的罷工事件等影響,一度在2011年-2012年下落到15名;惟公司在2013年重新振作推出多項服務舉措令公司重返世界航空業主流之前列。2015年,澳洲航空被Airlineratings.com評為的全球十大最安全航空公司首位。.

新!!: 班·奇夫利和澳洲航空 · 查看更多 »

新南威爾士州

新南威尔士州(New South Wales,縮寫为NSW),簡稱新州,是澳大利亞人口最多的一州;位於澳洲的東南部,維多利亞州以北、昆士蘭州以南,首府在雪梨。在海外華人社區和澳洲當地華人通譯“紐修威省”,簡稱紐省。新南威爾斯今劃分為152個地方政府區域。 新南威爾斯創建于1788年,為英國在澳洲的第一個殖民地,當時包括了除西海岸(時稱新荷蘭)以外的整個澳洲大陸。19世紀,新南威爾士被逐漸分為幾個獨立的殖民地,包括:塔斯馬尼亞(1825)、維多利亞州(1851)、昆士蘭(1859)和南澳大利亞(1836)。1901年,這些殖民地,連同西澳大利亞,組成了澳大利亞聯邦(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並從獨立的殖民地變爲聯邦--下的一州。 新南威爾斯州的州旗設計於1876年,州徽設計於1906年,並於同年獲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御准。州徽下沿格言帶上為拉丁文“ORTA RECENS QUAM PURA NITES”。中文大意是:『新--起的太陽多麼明亮!』新南威爾斯州的州花叫特洛皮,它的名稱源於當地土著語。新南威爾斯州的州鳥是笑鴗,是澳大利亞翠鳥中的一種。新南威爾斯的州獸是澳大利亞獨有的鴨嘴獸。州的代表色是天藍色。.

新!!: 班·奇夫利和新南威爾士州 · 查看更多 »

旧国会大厦

原国会大厦(Parliament House),正式称为临时国会大厦(Provisional Parliament House),是1927年到1988年的澳大利亚国会驻地。这座位于澳大利亚首都领地坎培拉的历史建筑是作为国会的临时驻地设计的,按照规划国会从政府临时驻地墨尔本搬来坎培拉后在此暂驻50年,以待永久性国会大厦建成。1988年,新国会大厦建成后国会搬出临时国会大厦。现在旧国会大厦是澳大利亚民主博物馆,同时也用作短期展览、讲座和音乐会用途。原两院议事厅、总理办公室和其他具历史意义的房间都按原样保存成列。 旧国会大厦由约翰·史密斯·梅铎(John Smith Murdoch)及助手设计。原设计使用期限是50年,因此建筑设计既采用庄重的新古典主义风格,但作为临时国会建筑在细节上又相当简洁,除去了古典建筑惯用的立柱、檐部、山花等,但保留了古典式的秩序感和对称感。其“剥净的古典式”风格也在坎培拉20到30年代建造的大量政府建筑中得到运用。 建筑平面对称,大厦正立面的中间是正门,两边的屋顶上分别布置了澳大利亚国徽和皇家纹徽。建筑的两端分别是参议院议事厅和众议院议事厅,及两院的办公设施。中间则是国王厅,用于举行仪式。国王厅和两座议事厅分别象征了构成澳大利亚国会的三部分:君主、参议院和众议院。大厦基本布置继承国会1927年之前驻地墨尔本国会大厦的设计,而后来的新国会大厦也再度继承了同样的基本布置。旧国会大厦的设计也在新国会大厦的外观上得到反映:新国会大厦正门的白色垂直线条设计可以体现旧国会大厦的风格,表现两座建筑的历史传承。 旧国会大厦位于坎培拉的中轴线上。在坎培拉以国会山(新国会大厦位置)、市民圆环和澳洲三军总部构成的“政、军、民”三角规划结构中,它位于西南方议会三角的中央。从正面远眺时,新国会大厦好像“悬浮”在旧国会大厦的上方。 1988年国会搬出后曾考虑将此建筑拆除,但后来决定作为历史建筑保留。建筑的部分曾作为国立肖像馆使用,现在主要是澳大利亚民主博物馆。在此访客除了可以看到见证重要历史时刻的正门、门前阶梯、两院议事厅等,还能见到原总理办公室、内阁会议室等,这些机要设施在新国会大厦的当代版都是不对公众开放的。.

新!!: 班·奇夫利和旧国会大厦 · 查看更多 »

悉尼

悉尼(Sydney),又稱--,位於澳大利亚东南沿海地带,是新南威爾斯州的首府,是澳大利亚人口最多也是人口最稠密的城市。都會區人口5,005,400人(2016年)。在英語裏,市民俗稱雪梨人為「Sydneysider」。 悉尼是歐洲首個澳洲殖民聚落以及充当罪犯的流放地,1788年由英國第一艦隊的船長阿瑟·菲利普於雪梨湾建立。悉尼環傑克遜港(包括悉尼港)而建,曾被稱為「海港城市」。它是澳洲最大的金融中心,也是國際主要旅遊勝地,以海灘、歌劇院和港灣大橋等聞名。雪梨长期以来都是生活品質极高的世界都市,曾獲全球化與世界級城市研究小組與網絡(Globalization and World Cities Study Group and Network,GaWC)列為第一級世界都市+。悉尼举办过多項重要国际體育赛事,包括1938年英联邦运动会、2000年悉尼奧運會及2003年世界盃橄欖球賽。 主要机场为悉尼机场,主要港口为植物学湾。.

新!!: 班·奇夫利和悉尼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本·奇夫利約瑟夫·班納迪克特·奇夫利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