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張光直

指数 張光直

張光直(),生於中華民國北平市,原籍新北市板橋。考古學家、人類學家,曾任中央研究院副院長、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亦曾任教於美國耶魯大學與哈佛大學。.

34 关系: 博士台灣新文學台灣日治時期左派中央研究院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國共產黨中国大陆中国共产党革命根据地中華民國帕金森氏症人类学張我軍余英時北平市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哈佛大學四六事件美國美国国家科学院白色恐怖麻薩諸塞州臺北市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臺北縣 (日治時期)耶鲁大学考古学陳文彬李遠哲板橋區 (台灣)波士顿戈登·藍道夫·威利新北市文化人类学

博士

博士是教育機構授予的最高一級學位。如某科系哲學博士、理學博士、文學博士、教育博士、工商管理博士、管理博士。日常生活中博士學位會與姓氏相結合而被稱為某博士。而博士英文同醫生一樣是Doctor。基本上博士論文必須包含該領域創新又有深度的內容,並通過同行學者審查方能取得博士學位。 然而,醫學博士及法律博士雖稱作「博士」,這不是一般所指的學術型「博士學位」,然而在美國與PhD博士學位具備同等地位(部分國家則視為類碩士學位)。 中国古代的“博士”指专门精通某一门学问或传授经学的官名(例如漢武帝時的五经博士)。 後來衍生為對特定的某一種專門職業精通的人,比如“茶博士”、“酒博士”等,類似近代對於服務業跟製造業師傅的稱呼。.

新!!: 張光直和博士 · 查看更多 »

台灣新文學

台灣新文學,台灣日治時期的文學刊物,1935年12月28日創刊,由台灣新文學雜誌社編輯發行,集結了台灣全島進步的作家。有中日兩種語文的版本。刊物中文部分為賴和、楊守愚、吳新榮等人主筆,創辦人楊逵負責日文部分。1937年6月15日,日本當局下令廢止漢文雜誌,《台灣新文學》被迫終刊。在一年半多的時間內,共發行15期及新文學月刊兩期。.

新!!: 張光直和台灣新文學 · 查看更多 »

台灣日治時期

臺灣日治時期()是指臺灣在1895年至1945年間由大日本帝國統治的時期,於臺灣歷史上又稱為日本時代、日治時代、日據時代或日本統治時期。 日本統治時期臺灣經濟置於日本帝國主義支配之下,身為最後一個躋身新帝國主義的日本,其帝國主義型態具有後進性,和西方由資本主義引導國家海外殖民政策不同,日本國內的資本主義尚不發達,無力在臺灣從事大規模資本活動,因此日治初期,是由臺灣總督府主導殖民地的開拓規劃。原則上,由官方為日本資本家量身定做各種規則,迫使臺灣提供資源、物產及勞力,為其服務。在殖民國家發展定位上,日本將臺灣做為支持本國工業的後盾,同時是日本向南洋發展的基地。日本在臺灣實行特別法,以警察政治控制社會,臺灣人沒有平等的參政權,在日治初期的現代化教育程度也遠低於在臺灣的日本人,日後逐年普及,但教育制度上與日本人相比仍不平等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頁189-201,1999年,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自大正時期後,日本對臺灣統治已漸趨穩固以及大正民主化的政治風氣改變,於日治中後期日方改取較為柔和的內地延長主義統治方針以及改派任文官總督,臺灣亦在短時期內發展蓬勃的本土政治運動及社會運動,同時也其許多臺人出國前往中國東北的滿州國或到日本本土留學,如鍾理和等,甚至赴中國與國共合作抵抗日本統治。中日戰爭爆發後日方因應戰爭需要更進一步推行全面性的皇民化政策,以期將臺灣人同化於日本,不過儘管高砂族有志士、民間日籍台裔的志願兵力,仍有漢人赴中參戰抗日,日本政府在民族認同問題下,改派臺灣兵赴南洋即可看出官方與日籍臺灣人的煎熬,詳見臺灣抗日運動、高砂義勇隊。 基於日本殖民統治的需求,臺灣在日治時期於基礎設施、教育設施、公共衛生、農業以及工業等各方面得到相當程度的現代化,但在對外經濟關係上則被日本化。而因為日本統治末期推行皇民化運動造成的低中國性,與戰後初期「陳儀政府」治理失政集負面中國性大成,並視當時臺灣人為「日本奴化教育下的劣等國民」,在臺灣本地人與戰後來臺大陸人之間形成族群隔閡。許多臺灣人因而感到過去日本統治下的臺灣情況比較良善。部份臺灣史學者認為,此情結不僅影響許多在日治時期出生的臺灣人,也相當程度地影響了戰後臺灣對本土認同、臺灣主體性、族群意識觀念乃至臺灣獨立運動的興起。儘管戰後國民黨政府在臺灣推行中國導向的民族主義教育,強調日本殖民臺灣的負面影響,把日治時期臺灣的抗日運動與中國抗日戰爭做連結,並將日本領臺視為等同日本侵華歷史的一部分,但臺灣民間對日本大多仍抱持好感,不過也有其他不同於上述調查結果之民調。日本留在臺灣的基礎建設、文化政策所造成的影響亦於近年來不斷被各界重新檢視或評價。為東亞乃至於世界殖民史上少見的情形,時常引起學術界的興趣及研討。.

新!!: 張光直和台灣日治時期 · 查看更多 »

左派

左派,又稱左翼,左派支持平等原則和平等主義,也就是親社會主義,和右派以階級和秩序相對,也就是親保守主義。左派是指激進主義,甚至是革命黨,是和反动和独裁政府持相反政治取向的人。 「左派」這名詞是來自法國大革命時期,在法國國民議會中坐在左側,反對當時法國的君主制,支持共和制、反教權和世俗化的派別便稱為左派,而議會右側是保王黨議員,代表保王派、天主教会、贵族及后期包含资產階級的政治力量。在資本主義國家,會稱反資本主義的激進社會主義政黨是左派。在二十世紀初的俄國共產主义革命時代,反對及要推翻俄國沙皇皇室的共產主義革命政黨,又被稱為「左派」。.

新!!: 張光直和左派 · 查看更多 »

中央研究院

中央研究院(簡稱中研院)為中華民國最高層級的國家學術研究機構、台灣學術研究的最高殿堂。直接隸屬於總統府。其任務包括人文及科學研究,指導、聯絡及獎勵學術研究,培養高級學術研究人才,並兼有科學與人文之研究。現位於臺北南港舊庄,現任院長為廖俊智。中研院所屬之研究員、副研究員與助研究員,其位階相當於大學教授、副教授與助理教授,台灣的頂尖大學也經常藉由合聘與兼任的方式,聘請中研院研究員充實其師資陣容與指導研究生。.

新!!: 張光直和中央研究院 · 查看更多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简称史语所)是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負責中国近代著名的历史和语言学研究机构,1928年成立於广州。 因陈寅恪、赵元任、李济、罗常培、李方桂、董作宾、梁思永、勞榦、周法高、严耕望、石璋如、芮逸夫、全汉昇等著名学者先后担任研究员,并取得了殷墟等处考古挖掘、内阁大库档案的整理研究、全国各省方言调查等重大学术成果,而成为世界学术界瞩目的重镇。傅斯年提出的“史学即史料學”、“动手动脚找东西”理念,对史语所影响至深。出版《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素为世所重。.

新!!: 張光直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查看更多 »

中國共產黨

#重定向 中国共产党.

新!!: 張光直和中國共產黨 · 查看更多 »

中国大陆

中國大陸,中文使用上常通稱大陸或大陸地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官方有时也使用祖国大陆。此詞的使用在古代即有,非現代两岸关系中具有政治含义的大陆,而是中原文化圈中相對海洋島嶼的地理用詞。如在日本也有大陸文化的說法,二戰時曾用來稱呼中國外,至今以大陸代稱的用法在學術上仍有在使用。在海外的華人移民圈也有不少使用此用法的人。 在當代的使用上,指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直接管轄的區域。此肇因於第二次國共內戰後,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成立所導致的海峽兩岸政治分立。 地理上,該詞是指中國的大陸領土,屬於歐亞大陸的一部分的事实,與海島相對;但當代的使用上,其做為一個政治名詞的用途遠大於地理名詞,指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直接管轄的區域,故海南島、舟山群島等中華人民共和國之海洋及海島領土,都被視為中國大陸的一部分,香港、澳門這兩個特別行政區以及「台灣」則排除在外。使用情形類似的還有「中国内地」一詞。 另一方面,第二次國共內戰後撤退至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在法律上仍然主張中國大陸為其疆域,在《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等法律中稱為「大陸地區」、並定義為「臺灣地區以外之中華民國領土」,同時否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獨立之主權國家,而僅將其視為統治中國大陸之政治實體;在陳水扁政府上台前,中華民國政府認定的「大陸地區」還包括在1946年就已獨立建國的外蒙古、以及中俄邊境的爭議領土。香港與澳門因政治地位特殊,在法律上又另外以「港澳地區」合稱。 中華民國政府對中國大陸的定義,是中國國民黨執政時期一中各表、憲法一中等兩岸政策的重要基礎。而民主進步黨執政時期,由於其政治立場偏向臺灣獨立及臺灣主體性,此主張並不活躍,尤其在陳水扁政府時期起,主要以一邊一國思維處理兩岸關係,直接將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視為與中華民國(台灣)分立的國家。也讓大陸這個地理代稱用法再增添更多政治含义。.

新!!: 張光直和中国大陆 · 查看更多 »

中国共产党革命根据地

中国共产党在1949年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統治中國大陸前,已建立多個由該黨統治的勢力範圍,稱為革命根据地,广义上包含第一次国共内战時期的「苏区」以及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據地的「边区」,乃至第二次国共内战爆發後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建立的「解放区」。 “革命根据地”本是指20世纪以革命为目标的中国、越南等地反政府武装的割据地盘,現今則多用來指中国共产党建政前因反对中國國民黨的统治而占领的地区。此外,中國國民黨成立後,在成立國民政府、發動國民革命軍北伐前,於廣東建立有別於北洋政府統治的勢力範圍,被中共稱為「广东革命根据地」。 中共成立之初與中國國民黨合作,至1927年發動南昌起義後,開始建立蘇維埃政權與自己的武裝力量,其中又以江西的中央苏区最為重要。1931年,中共以這些蘇維埃政權統治區為基礎,建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宣稱與中華民國(指國民政府)分立。國民政府在完成北伐後,對中共的根據地進行多次圍剿,並在1934年的第五次圍剿獲得突破;中共中央因此離開原作為主要根據地的中央苏区,被迫向西北移動,至1935年10月底抵達陕北,在陕甘一帶建立了新的根據地。 後來因日本自九一八事變以來對中國的逐步侵略,加上西安事變的發生,國共雙方停止戰爭,進行第二次的合作。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的根据地依据协议改称为“边区”,由中共實施地方自治、但接受國民政府管辖。在1947年第二次国共内战爆发后,边区政府被國民政府认定为非法,中共則開始將其統治與控制的區域稱為“解放区”。隨著中共於戰事上的節節勝利,解放區的範圍也逐漸擴大至大部份要邑和土地。1949年,国共戰事逐漸底定,中共於當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革命根据地”的用法開始出現,其中昔日的蘇區、與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共根據地被统称為“革命老区”。由于自然条件及社会发展等种种原因,总体而言,革命老区经济状况至今仍然赶不上经济发达地区,中共中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也强调要扶持当地经济,讓老區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 以下按照中国共产党方面的资料,列出该党主要的革命根据地。.

新!!: 張光直和中国共产党革命根据地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是位於東亞的民主共和國,自1912年成立至1971年退出聯合國期間是中國的代表政權,之後則因主要國土位置與國際政治現狀而在國際上通稱「臺灣」。建政之初繼承原清朝統治的中國領土,至今未放棄主張自己為代表中國之唯一合法政府。1945年二戰結束後從日本接收臺灣。1949年因第二次國共內戰失去大部分中國領土的治權,現今實際管轄的領土(即自由地區)總面積36,197平方公里,包括臺灣本島及附屬島嶼(北方三島,蘭嶼,綠島等)、澎湖群島、福建沿海附屬島嶼(金門群島、馬祖列島、烏坵列島)與部分南海諸島(東沙群島,太平島,中洲島等),首都為臺北市.

新!!: 張光直和中華民國 · 查看更多 »

帕金森氏症

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簡稱PD)是一種慢性中樞神經系統退化疾病,主要影響運動神經系统。它的症狀通常隨時間緩慢出現, -->早期最明顯的症狀為顫抖、肢體僵硬、運動功能減退和,也可能有認知和行為問題 -->;失智症在病情嚴重的患者中相當常見 -->,超過三分之一的病例也會發生重性抑鬱障礙和焦慮症。其它可能伴隨的症狀包括知覺、睡眠、情绪問題。帕金森氏症帶來的主要運動症狀合稱為。 帕金森氏症的成因目前還不清楚,但普遍認為和遺傳與環境因子相關。 -->家族中有帕金森氏症患者的人較可能得到此病,暴露於特定農藥、曾有頭部外傷者風險也比較高;但有吸菸習慣、常喝咖啡或茶者風險較低。帕金森氏症主要的運動症狀導因於中腦黑質細胞死亡 -->,使患者相關腦區的多巴胺不足。細胞死亡的原因目前瞭解很少,但已知和神經元蛋白質組成的過程有關。典型的帕金森氏症主要靠症狀診斷,神经成像也能協助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帕金森氏症目前無法治癒,初期症狀常用L-多巴治療,當L-多巴效果降低後則配合使用 -->。隨著病程惡化,神經元將持續流失,因此必須隨之增加藥物劑量,但藥量剛增加時又會產生以不自主抽動為首的副作用。飲食計畫和復健對症狀改善有些效果。對於藥物無效的嚴重患者,可以考慮神經外科的腦深層刺激手術,這種手術利用微電極放電以減少運動症狀。至於非運動相關症狀的帕金森氏症(如以睡眠干擾或情緒問題為主的患者)治療效果通常較差。 2015年,全球約有620萬人患有帕金森氏症,並造成11.7萬人死亡。帕金森氏症通常發生在60歲以上的老人,約有1%的老人罹患該病.

新!!: 張光直和帕金森氏症 · 查看更多 »

人类学

人类学(anthropology)一词,起源于希腊文“ανθρωπος(anthrōpos,人)”以及“λογος(-logia,学科)”,意思是研究人的學科。這個學科名稱首次出現於德國哲學家在1501年的作品《人類學——關於人的優點、本質和特性、以及人的成分、部位和要素》(Antropologium de hominis dignitate, natura et proprietatibus, de elementis, partibus et membris humani corporis),當時人類學這個字指的是人的體質構造。Dieserud, Juul (1908) London:Open Court Publishing ISBN 978-0-8021-3943-6 當代人類學具有自然科學、人文學與社會科學的源頭。它的研究主題有兩個面向:一個是人類的生物性和文化性,一個是追溯人類今日特質的源頭與演變。民族誌同時指稱人類學的主要研究方法,以及依據人類學研究而書寫的文本。從事人类学研究的专家則称为人类学家(anthropologist)。 人類學的基本關注問題是:什麼是智人的定義?誰是現代智人的祖先?人類的體質特徵是什麼?人類如何做出行為?為什麼在人類不同群體之中,有著許多變異與差異?智人在過去的演化歷程,如何影響其社會組織與文化?依此類推。 自從法蘭茲·鮑亞士與布朗尼斯勞·馬凌諾斯基在十九世紀晚期與二十世紀早期從事人類學研究後,這個學科就和其他社會科學學科區分開來,人類學強調對脈絡的深度檢視、跨文化比較(社會文化人類學本質上就是一門比較研究學科),以及對研究區域的長期、經驗上的深入了解,這往往稱為參與觀察。文化人類學格外強調文化相對性,並運用其研究發現來建構文化批判。這在美國特別風行,源於法蘭茲·鮑亞士對十九世紀種族主義的反對,經過瑪格麗特·米德倡導性別平等與性自由,到當代對於後殖民壓迫的批評,以及對多元文化主義的提倡。 在美國,當代人類學通常劃分為四大分支:文化人類學(也稱為社會人類學)、考古學、語言人類學、生物人類學/體質人類學。這個四大分支的人類學也反映在許多大學部教科書,以及許多大學的人類學課程里。在英國以及許多歐洲的大學,這些分支往往安置在不同的科系,且被視為不同的學科。 社會與文化人類學受到後現代理論嚴重影響。在1970與1980年代,有一個認識論的轉向,脫離了這個學科所熟知的實證論傳統。在這個轉向中,關於知識的本質與生產的各項議題,佔據了社會文化人類學的核心位置。相對地,考古學、生物人類學與語言人類學,很大程度上依然是實證論。由於這種認識論上的差異,甚至導致某些人類學系分家,例如史丹佛大學在1998-9學年,「科學家」與「非科學家」分成兩個科系:人類學,以及文化與社會人類學。(稍後,在2008-9學年,史丹佛大學人類學重新整合為一個科系)。.

新!!: 張光直和人类学 · 查看更多 »

張我軍

張我軍(),作家,臺灣臺北板橋人,祖籍福建省漳州府南靖縣,原名張清榮。筆名一郎、劍華、以齋、四光、大勝、廢兵、野馬、M.S.、老童生等。 他是台灣日治時期新舊文學論戰的導火線引燃者。張我軍與當時旅居燕京的臺籍菁英連震東、洪炎秋、蘇薌雨等並稱「四劍客」,作家龍瑛宗讚譽張我軍為「高舉五四火把回臺的先覺者」。張我軍始終反對運用方言於白話文寫作,曾指出:「我們日常所用的話,十分差不多佔九分沒有相當的文字。那是因為我們的話是土話,是沒有文字的下級話,是大多數佔了不合理的話啦。所以沒有文學的價值,已是無可疑的了。」 張我軍育有4子:張光正、張光直(已去世)、張光誠(已去世)、張光樸。大兒子張光正參加中國共產革命未回臺灣,其他3個兒子在臺灣完成學業後,都留學美國,次子張光直教授為世界知名考古學家,曾任中央研究院副院長及曾任教於美國耶魯大學與哈佛大學。四子張光樸教授任教於美國芝加哥醫學院,已退休,留居美國。.

新!!: 張光直和張我軍 · 查看更多 »

余英時

--英時(),天津人,祖籍安徽潛山,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哲學會院士,引領中華民國思想史研究數十年,他的大部分職業生涯都在美國,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首屆唐獎「漢學獎」得主。 余的研究範圍縱橫三千年中國思想史,是一位「追求純粹的學人」,以史學家的敏銳透射現實,儘管「一生禍盡文字出」,他仍堅守傳統知識份子一種「單純的倔強」。他自稱對政治僅只「遙遠的興趣」,但時常發文評論時政、文化,積極聲援兩岸民主運動及中國人權,包括香港、台灣的公民抗命,他認為中國共產黨將「很快」垮台。 唐獎的頒獎理由形容余氏「深入探究中國歷史、思想、政治與文化,以現代知識人的身份從事中國思想傳統的詮釋工作,闡發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論述宏闊、見解深刻,學界久已推為海內外治中國思想、文化史之泰斗。『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為傳統學者治史之宗旨,余先生以其研究撰述與人生實踐,對此語做了最佳的現代詮釋。.

新!!: 張光直和余英時 · 查看更多 »

北平市

北平市,簡稱「平」,舊稱北京,為中華民國在兩岸分治前設置的12個直轄市之一,並在1928年(民國十七年)以前為首都。當時是中國的第一大城市,全國政治、文化中心。综合水平远超南京。.

新!!: 張光直和北平市 · 查看更多 »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暨研究所,一般簡稱臺大人類學系或臺大人類系,是全台灣歷史最悠久的人類學研究兼教育單位,也是唯一同時培訓人類學學士、碩士和博士的教育機構。 臺大人類學系源於1929年臺北帝國大學的土俗人種學講座,在日本學者移川子之藏等人主持下,該講座收藏大量民族學與考古學標本與照片。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李濟根據這些收藏結合歷史語言所在中國大陸的考古學研究與民族學研究,創立考古人類學系。在此之後,該系所長期和史語所以及民族所緊密結合,主導臺灣人類學與臺灣考古學發展,並培育出許多相關領域學者與工作人員。1956年該系設立研究所,1982年在當時系主任李光周主導下,考古人類學系改名為人類學系並沿用至今。 臺大人類學系隸屬於文學院底下,系館舊址為已遭拆除的洞洞館,目前暫居於臺大水源校區行政大樓內,待人文大樓興建完成後再行搬遷。館內除了教學設備外,另設有貯藏室與標本室,分別存有與展示民族學與考古學標本。此外,館內圖錄室原收藏大量圖書與手稿則於1997年移交至臺灣大學總圖書館,分別存放在一般圖書區與「人類系圖錄室舊藏」。此外,該系所於1953年開始發行學術期刊《考古人類學刊》並延續至今。.

新!!: 張光直和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 查看更多 »

哈佛大學

#重定向 哈佛大学.

新!!: 張光直和哈佛大學 · 查看更多 »

四六事件

四六事件或稱四六學潮,為臺北市於1948年至1949年發生的一次國民政府大規模逮捕學生的行動。.

新!!: 張光直和四六事件 · 查看更多 »

美國

#重定向 美国.

新!!: 張光直和美國 · 查看更多 »

美国国家科学院

美国国家科学院(United State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缩写:NAS), 是由美国著名科学家组成的组织,其成员在任期内无偿地作为“全国科学、工程和医药的顾问”。 美国国家科学院是在1863年3月3日由林肯总统签署法案创立的。截至到2014年4月29日美国国家科学院有2214名国家科学院院士以及444名外国国籍院士。其中有170多名院士曾获诺贝尔奖。现任院士每年选举产生新的院士,外籍院士没有投票权。.

新!!: 張光直和美国国家科学院 · 查看更多 »

白色恐怖

白色恐怖(White Terror)一詞起源於法國大革命時期,當時進行大規模鎮壓、槍殺革命黨與革命份子的恐怖統治時期稱之為「白色恐怖」。另一說則是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政府軍與巴黎公社政權對抗時,公社以紅色為代表色;政府軍以白色為代表色。法國政府軍以鎮壓與懲治行動公社,是為「白色恐怖」。.

新!!: 張光直和白色恐怖 · 查看更多 »

麻薩諸塞州

--(Commonwealth of Massachusetts),又稱--、--或者--;正式名稱為--,位於美國東北部,為美國獨立時最初的13州的一州,也是新英格蘭地區六州裡人口最密集的一州。根據美国2014年人口估算顯示,該州共有人口674.5萬。波士頓為馬薩諸塞州的首府和最大城市。.

新!!: 張光直和麻薩諸塞州 · 查看更多 »

臺北市

臺北市是中華民國首都及直轄市,位於臺灣北部的臺北盆地,四周均與新北市接壤。全市下轄12個區,總面積271.8平方公里。人口總數約267.8萬,在臺灣各都市排名第四、人口密度則位居第一。其設市之歷史,最早可追溯自1876年臺北府成立、1884年臺北城建立、以及1920年成立州轄市,並自1949年底國府遷臺後成為中華民國的中央政府所在地,是臺灣近代歷史的發展舞臺,同時為臺灣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發展中樞。以其為中心的臺北都會區,總人口數達704萬人,是臺灣最大的都會區。依照GaWC所公布之世界級城市名單中,臺北被列為與斯德哥爾摩、舊金山、維也納、曼谷、广州、墨爾本同屬於Alpha-(國際四級)的國際都會。按照美國諮詢公司A.T科爾尼的全球城市排名,臺北市位居世界第33位,為亞洲重要的商業金融都會之一。.

新!!: 張光直和臺北市 · 查看更多 »

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

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Taipei Municipal Jianguo High School),縮寫常作CKHS,簡稱建國中學、建國高中、建中,舊稱台北建國中學,為一所公立高級中學。位於臺北市中正區南海學園正對面。前身為臺灣日治時期臺北一中、三中及四中。 該校校友涵蓋有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丁肇中)、圖靈獎得主(姚期智)、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中央研究院院士,以及蘇有朋、黃國倫、辰亦儒、吳思賢等演藝明星等各領域人物。科技界則包含曹興誠、黃崇仁、張凱鈞等企業領導人。公益領域則有社會企業家胡庭碩、陳慕天、徐凡甘 該校設有數理資優班、人文社會資優班、科學班、及體育班;其體育班曾培育出多位臺灣體育好手,包含網球界前亞洲球王盧彥勳。.

新!!: 張光直和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 · 查看更多 »

臺北縣 (日治時期)

臺北縣(1895年-1901年),是臺灣日治初期的一個縣級行政區劃。1895年(明治二十八年)6月28日創立之際,係由清治末期的臺北府改制而成,轄區範圍涵蓋北台灣,約當今之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桃園市、宜蘭縣、新竹縣及新竹市。 1897年(明治三十年)5月3日,全臺改制為「六縣三廳」時,原臺北縣拆分出新竹縣、宜蘭廳,轄區僅餘今之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及桃園市東半部。 1898年(明治三十一年)6月18日,六縣三廳整併回「三縣三廳」,轄區與前臺北府相近,但已不包含宜蘭地區。 1901年(明治三十四年),三縣三廳改制為「二十廳」,臺北縣廢止,其轄區拆分為臺北廳、基隆廳、深坑廳、桃仔園廳及新竹廳5個廳。.

新!!: 張光直和臺北縣 (日治時期) · 查看更多 »

耶鲁大学

耶魯大學(英文:Yale University)是一所坐落於美國紐黑文市的私立研究型大學。學校最初於1701年10月9日,以“大學學院”之名成立,是全美第三古老的高等學府。校方為了感謝伊利胡·耶魯(英屬東印度公司總裁)的捐助,而在1718年改名為“耶魯學院”。學院最初旨在為公理會培養神學與聖典語言學人才,其後自1777年起加入了人文與科學教育課程。19世紀期間,學校增設了多所研究生與專業學院,更於1861年頒發了美國第一個博士學位。1886年,耶魯正式以現代大學的運作模式辦學。 耶魯大學的各個學術單位被歸入12所學院裡:最原始的本科學院、文理研究院及10所專業學科學院。儘管大學是由耶魯校董會所管理,但每個學院都有權編制、修改及監察自己的學位課程。除了紐黑文市中心的中央(本部)校園外,耶魯還在該市的西部建設了多個體育場所(包括了)及西黑文校園,亦在新英格蘭地區擁有多個森林與自然保育區。截至2015年6月30日,耶魯的捐款回贈達到二百五十六億美元,金額在全球教育機構中位列第二。 耶魯的--教育為博雅模式,並提供多個,附設住宿學院系統;研究或專業學科課程的模式則各有不同。幾乎所有的大學教職員都會參與教授本科課程。館藏逾1500萬冊,是全美第三大的圖書館系統。除了學習外,學生還能通過名為“耶魯牛頭犬”的校隊參與各種跨校體育競賽,也能加入各個學會。 畢業於耶魯大學的著名人士來自不同學術範疇:這包括了5位美國總統、15名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多個國家政治要員及13位在世的億萬富豪。另也有60名諾貝爾獎得主及230位羅德學者是此校的師生或校友。.

新!!: 張光直和耶鲁大学 · 查看更多 »

考古学

考古學(archaeology或archeology,源自古希臘文:ἀρχαιολογία, archaiologia ;ἀρχαῖος,arkhaīos,「古代」;以及-λογία, -logiā,「學問」),對於過去人類社會的研究,主要透過重建與分析古代人們的物質文化與環境資料,包括器物、建築、與。由於考古學運用許多不同的研究程序,它可被認定為一門科學與一門人文學,Renfrew and Bahn (2004:13)而且在美國,它是人類學的一個分支,Cultural Anthropology The Human Challenge (2005)在歐洲則是一門獨立學科。 考古學研究人類歷史,從距今250萬年前東非最早的石器的發展,直到近代。這個學科是最重要的史前史研究學科,在史前時代沒有文字資料可供歷史學家研究,而且這個時代佔了人類整體歷史的99%以上,從舊石器時代直到書寫文字出現之前。考古學具有各種不同的目標,範圍從研究人類演化到文化演化與瞭解文化史。 考古學包括、以及最後對所收集資料的分析,以便更瞭解人類的過去。就宏觀的視野來看,考古學仰賴跨學科分析,學科上的協助來自人類學、歷史學、遺傳學、演化生物學、生物科技、藝術史、古典學、民族學、地理學、Aldenderfer and Maschner (1996) 地質學、Gladfelter (1977)Watters (1992)Watters (2000) 語言學、物理學、資訊科學、化學、統計學、古生態學、古動物學、古生物學、與古植物學。 考古學在19世紀由歐洲的發展出來,從那時開始就成為遍佈世界的學科。從一開始,各種特別型態的考古學就已發展,包括與考古天文學,以及多樣的科學技術以輔助考古學調查。然而今日考古學家面對許多問題,包括面對、盜掘掠奪器物、與反對人類遺留的發掘。.

新!!: 張光直和考古学 · 查看更多 »

陳文彬

陳文彬(),彰化縣鹿港鎮人。現任彰化縣政府文化局局長,早期跟隨綠色小組拍攝紀錄片,後畢業於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從事社會運動,後進駐九二一大地震災區石岡區。曾擔任記者、國會助理、台中縣政府秘書等工作。近年參與電視、電影、紀錄片拍攝與演出工作。曾任中州科技大學視訊傳播學系副教授、光之路電影文化事業導演,並擔任紀錄片、電影導演、編劇及電影演員工作。.

新!!: 張光直和陳文彬 · 查看更多 »

李遠哲

李遠哲(Yuan-Tseh Lee,),生於新竹州新竹市,化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日本學士院名譽會員。曾任中央研究院院長(1994-2006年),國際科學理事會會長(2011-2016年)、名古屋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會長。 1986年,因首先以分子角度來研究化學反應的動力學而與達德利·赫施巴赫及約翰·波拉尼共獲諾貝爾化學獎,是首位獲得該獎的華人及臺灣人。.

新!!: 張光直和李遠哲 · 查看更多 »

板橋區 (台灣)

板橋區(枋橋、擺接,Pang-kiô-khu;Piông-khièu-khî)為台灣新北市的一個區,是新北市政府所在地,也是新北市首善之區。板橋因地處新北市主要人口商業腹地的中心位置,在重大公共建設的投入下,近年來已由台北都會區主要衛星都市之一,進而逐漸成為新北市與淡水河系西岸的政經中心。板橋林本源園邸(林家花園)為境內頗負盛名的名勝古蹟,與近來快速發展的城市面貌相互呼應,形成新舊並蓄、宜古宜今的城市景緻。 板橋區總面積為23.14平方公里,全境為適宜開發人居的平原地形並有河川環繞,其中河域面積廣達686公頃,行政區劃分為126里、2509鄰。全區人口約55.2萬,在全國368個鄉、鎮、市、區中排名第一,甚至超越全國半數以上縣市之人口數。.

新!!: 張光直和板橋區 (台灣) · 查看更多 »

波士顿

波士頓(Boston)是美国马萨诸塞州的首府和最大城市,也是新英格兰地区的最大城市,其人口规模全美大都市排名第21。该市位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创建于1630年,是美国最古老、最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城市之一。波士顿是欧洲清教徒移民最早登陆美洲所建立的城市,在美国革命期间是许多重要事件的发源地,曾经是一个重要的航运港口和制造业中心。今天,该市是美国高等教育、医疗保健及投资基金的中心,是全美人口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它的经济基础是教育、金融、医疗及科技,是全美人均收入最高的少数大城市之一,并被认为是一个全球性城市或世界性城市。 该市位于大波士顿都会区的中心,这个都会区包括萨福克县的全部和剑桥、昆西、牛顿、萨默维尔、里维尔和切尔西等城市,以及一些小镇和远离波士顿的郊区,还包括了新罕布什尔州的一部分。.

新!!: 張光直和波士顿 · 查看更多 »

戈登·藍道夫·威利

戈登·藍道夫·威利(Gordon Randolph Wille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美國考古學家之一,威利的田野地點主要在南美、中美與美國西南區域, 是聚落型態理論的發展者。任職於史密森尼學會與哈佛大學。.

新!!: 張光直和戈登·藍道夫·威利 · 查看更多 »

新北市

新北市是中華民國的直轄市,2010年由原臺北縣改制以來,為中華民國人口最多的城市,約四百萬人。全境環繞臺北市,東北則三面環繞基隆市,東南鄰宜蘭縣,西南鄰桃園市;其所轄石門區富貴角地處臺灣本島最北端,貢寮區三貂角地處臺灣本島最東端。全市共劃分為29區,其中政府所在地位於板橋區。 新北市的人口高度集中於淡水河左岸的各個行政區,清治前與淡水河右岸各自發展,在臺北都會區擴大及升格直轄市的雙重效應下,現今的新北市已逐漸發展成以淡水河左岸各區為臺北都會區次中心的多核心都市。其人口眾多並匯集許多來自各地移民,是很多在臺北市工作的人口實際上的居住地區,因市區跟臺北市區重疊,因此雙北一般被視為台北都會區,儘管新北市本身有很多中小企業進駐。該市有高度都市化的區域,也有鄉間風情與自然山川風貌,樣貌多元,人口組成及經濟產業具多樣性。 新北市自臺北縣升格直轄市後,在各個市政領域推動都市轉型計畫,於2016年6月由英國金融時報及國際金融公司舉辦的城市轉型卓越獎中獲得全球首.

新!!: 張光直和新北市 · 查看更多 »

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類學(Cultural anthropology)是人類學(對於人類的全貌視野研究)的其中四或五個分支之一。這個學科分支將文化視為有意義的科學概念。 文化人類學家探討人類的文化變異性,蒐集觀察結果,這往往透過名為田野調查工作的參與觀察,並檢視全球的經濟與政治過程對地方文化的影響。人類學對「文化」這個術語的最早清楚闡釋來自愛德華·伯內特·泰勒爵士,他在1897年出版的《原始文化》第一頁提出:「文化或文明,採取這個字彙的廣義民族誌意義來看,是做為社會成員的人們習得的複雜整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其它的能力與習性」。後來,文明(civilization)這個術語的定義,由戈登柴爾德(V.

新!!: 張光直和文化人类学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