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尼諾·羅塔

指数 尼諾·羅塔

尼诺·罗塔(Nino Rota,),意大利作曲家,亦常為電影配樂。 在11岁时就写出一部清唱剧,后来到罗马从卡塞拉和皮泽蒂学习。毕业后曾短暂留居美国,并开始创作电影配乐,一生共写了一百多部,包括不少费德里柯·费里尼及盧奇諾·維斯孔蒂的電影,卻以《教父》及其續集最为知名。另外也写了很多古典音樂作品,包括10部歌劇及5部芭蕾舞。 罗塔的创作风格比较传统,特别擅长写作优美的旋律,作品广为传播,为大众所喜爱。.

16 关系: 伊尔代布兰多·皮泽蒂管弦樂團罗马美国盧奇諾·維斯孔蒂芭蕾舞费德里柯·费里尼阿尔弗雷多·卡塞拉電影配樂歌剧殉情記氣蓋山河清唱劇意大利教父 (電影)教父2

伊尔代布兰多·皮泽蒂

伊尔代布兰多·皮泽蒂(Ildebrando Pizzetti,),意大利作曲家。早年在帕尔马音乐学院学习,毕业后先后在佛罗伦萨,米兰,罗马等地任教。在墨索里尼统治期间,皮泽蒂曾与法西斯政权保持密切的关系。皮泽蒂是20世纪最重要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之一,他推崇威尔第,反对当时流行的真实主义创作风格,在作品中常采用大量的合唱和朗诵调,具有古朴庄严的特征。他的器乐作品多为浪漫主义风格。水平也比较高。.

新!!: 尼諾·羅塔和伊尔代布兰多·皮泽蒂 · 查看更多 »

管弦樂團

管弦樂團(英語:Orchestra)是當今世上編制最龐大、最複雜的樂團型態,擁有極強大而廣泛之音樂表現力。管弦樂團一般演奏古典音樂或為歌劇伴奏,有時也會替流行音樂伴奏;現代不少管弦樂團也常為電影伴奏,製作電影原聲帶。 一个管弦樂團大多有70位以上的演奏家组成,有些甚至有上百位演奏家。形式比较小的管弦樂團也被称为室內樂團(Chamber Orchestra),室內樂團的成員數量一般少於30人,在兩者中間還有所謂小交響樂團(Sinfonietta Orchestra),主要演奏接近較大於真正室內樂和「典型」近代交響樂曲中間的管弦樂作品,如歷史上巴洛克樂派或古典樂派交響曲或大協奏曲,其編制是動用30到50人的中型樂團演出。一些大型的管弦樂團也被称为交響樂團(Symphony Orchestra)或愛樂樂團(Philharmonic Orchestra),兩者稱謂之間並沒有實質上的區別,有時是一个城市中有兩隊管弦樂團時,可以此來區分彼此,例如倫敦交響樂團和倫敦愛樂樂團。 管弦樂團在演奏時,並不一定所有的團員都要參與演奏過程;一般根據演奏作品的需要,参加演奏的演奏者數目也不同。大多數管弦樂團尚未擁有全部樂器的演奏家,例如,很多樂團没有常態編制豎琴家,或是薩克斯風樂手、鋼琴家、爵士鼓鼓手。因此假如要演奏的作品中有他们不具有的樂器时,他们一般會與獨立音樂家合作,因此樂團人數相當具有彈性。.

新!!: 尼諾·羅塔和管弦樂團 · 查看更多 »

罗马

羅馬(Roma)是意大利首都及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是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古羅馬文明的發祥地,因建城歷史悠久並保存大量古蹟而被暱稱為「永恆之城」。其位於意大利半島中西部,台伯河下游平原地的七座小山丘上,市中心面積有1200多平方公里。羅馬同時是全世界天主教會的中樞,擁有700多座教堂與修道院、7所天主教大學,市內的梵蒂岡城是罗马主教即天主教会教宗及聖座的駐地。羅馬與佛羅倫斯同為義大利文藝復興中心,現今仍保存有相當豐富的文藝復興與巴洛克風貌;1980年,羅馬的歷史城區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新!!: 尼諾·羅塔和罗马 · 查看更多 »

美国

美利堅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簡稱为 United States、America、The States,縮寫为 U.S.A.、U.S.),通稱美國,是由其下轄50个州、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五个自治领土及外岛共同組成的聯邦共和国。美國本土48州和联邦特区位於北美洲中部,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面是加拿大,南部和墨西哥及墨西哥灣接壤,本土位於溫帶、副熱帶地區。阿拉斯加州位於北美大陸西北方,東部為加拿大,西隔白令海峽和俄羅斯相望;夏威夷州則是太平洋中部的群島。美國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還擁有多處境外領土和島嶼地區。此外,美國还在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着374個海外軍事基地。 美国拥有982萬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位居世界第三(依陆地面積定義为第四大国);同时拥有接近超过3.3億人口,為世界第三人口大国。因为有着來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移民,它是世界上民族和文化最多元的國家之一Adams, J.Q.; Strother-Adams, Pearlie (2001).

新!!: 尼諾·羅塔和美国 · 查看更多 »

盧奇諾·維斯孔蒂

盧奇諾·維斯孔蒂·迪·莫德罗内,洛纳泰波佐洛伯爵(Luchino Visconti di Modrone, conte di Lonate Pozzolo,),義大利電影與舞台劇導演,出生於米蘭,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義大利電影有著相當重要的影響。.

新!!: 尼諾·羅塔和盧奇諾·維斯孔蒂 · 查看更多 »

芭蕾舞

芭蕾是一种轻盈,舒缓,优雅的舞蹈。芭蕾起源于意大利,兴盛于法国,其部分手勢可追溯至古埃及的祭祀舞蹈。芭蕾为法语“ballet”的译音,它的词源则是意大利语的“balletto”,為ballo的指小詞,ballo 意为“舞蹈”。 芭蕾舞是一種表演舞蹈,發源於十五世紀,即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宮廷。隨後它在法國和俄羅斯發展成表演舞蹈。它是一種廣泛流傳,且具高度技術性的舞蹈,擁有法文專屬術語。它在全球均具影響力,更定義了很多其他舞蹈的基礎技巧。芭蕾舞需要長時間學習,在世界各地都有學校教授,並用自身文化繼續把它發展下去。 芭蕾舞也可以是指一齣含編舞及音樂的芭蕾舞劇。知名例子:胡桃夾子,就是一齣最先由馬利烏斯·皮提帕及劉·伊凡諾夫編舞、柴可夫斯基作曲的兩幕芭蕾舞劇,而這些芭蕾舞劇都是由受過專業訓練的藝人編舞及演出。很多古典芭蕾舞劇都是由古典音樂伴奏,配以華麗的戲服及舞台佈景的。但是,一些由近代藝人如喬治巴蘭欽創作的舞劇已經沒有遵隨以上的慣例。 像西方戲劇一樣,早期芭蕾舞是禁止女性參與演出的,所有女角都由男演員反串。但後來此規例獲得放寬,再加上足尖的引入,使芭蕾舞壇成了女性的天下。十八世紀有人便將長裙改短,又將鞋跟去掉,改穿平底軟鞋。「浪漫芭蕾」時期,最有名的兩個舞劇是「仙女」和「吉賽兒」,這時出現了芭蕾硬鞋。柴可夫斯基是芭蕾舞劇音乐創作大師,他創作了「睡美人」、「胡桃鉗」和「天鵝湖」等偉大的古典芭蕾舞劇。.

新!!: 尼諾·羅塔和芭蕾舞 · 查看更多 »

费德里柯·费里尼

費德里柯·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義大利藝術電影導演,同時也是演員及作家。費德里柯·費里尼出生於義大利的里米尼市,並在義大利電影導演羅伯托·羅塞裏尼幫助下,開始參與電影製作。費德里柯·費里尼曾先後5次摘取奧斯卡金像獎。1993年10月31日,他因心臟衰竭和呼吸系統功能性障礙不治,在羅馬的翁貝托一號醫院逝世。義大利政府後來為他舉行國葬,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則鑄造了費里尼勳章。 費德里柯·費里尼以獨特的風格聞名於世,特別是混合夢境與巴洛克藝術影像的電影作品。他與英格瑪·伯格曼、安德烈·塔科夫斯基並稱為世界現代藝術電影的“聖三位一體”,也被認為是20世紀影響最廣泛的導演之一。.

新!!: 尼諾·羅塔和费德里柯·费里尼 · 查看更多 »

阿尔弗雷多·卡塞拉

阿尔弗雷多·卡塞拉(Alfredo Casella,),意大利作曲家,音乐学家,钢琴家,指挥家。.

新!!: 尼諾·羅塔和阿尔弗雷多·卡塞拉 · 查看更多 »

電影配樂

電影配樂指在电影作品中出现的主题音乐。一般應配合情節發展和場景的情緒,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電影配樂經常與原聲帶混淆不清,但是原聲帶還包含在影片中可聽得見的音效與對話。配樂的製作有以樂器、聲樂、樂團或電子音樂等方式製作。.

新!!: 尼諾·羅塔和電影配樂 · 查看更多 »

歌剧

歌剧(opera,opere為複數形)是一门西方舞台表演艺术,簡單而言就是主要或完全以歌唱和音乐來交代和表達劇情的戏剧(是唱出来而不是说出来的戲劇)。 歌劇在17世紀,即1600年前后才出现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它源自古希臘戲劇的劇場音樂。歌劇的演出和戏剧的所需一樣,都要凭借剧场的典型元素,如背景、戏服以及表演等。一般而言,较之其他戲劇不同的是,歌剧演出更看重歌唱和歌手的傳統聲樂技巧等音乐元素。歌手和合唱團常有一隊樂器手負責伴奏,有的歌劇只需一隊小樂隊,有的則需要一團完整的管弦樂團。有些歌劇中都會穿插有舞蹈表演,如不少法語歌劇都有一場芭蕾舞表演。歌劇被視為西方古典音樂傳統的一部分,因此和經典音樂一樣,流行程度不及當代流行音樂,而近代的音樂劇被視為歌劇的現代版本。 歌劇最早出現在17世紀的意大利,既而傳播到歐洲各國,而德國的海因里希·許茨、法國的让-巴普蒂斯特·吕利和英格蘭的亨利·珀賽爾分別在他們自己的國家,開創了17世紀歌劇的先河。一直到18世紀,意大利歌劇依然是歐洲的主流,縱然巴黎吸引了不少外國作曲家到法國謀生,而韓德爾最終落腳英倫。 而意大利歌劇的主流一直是正歌劇,直至格魯克在1760年代推出的「革新歌劇」,以對抗正歌劇的矯揉造作。而今天依然著名的18世紀歌劇巨匠,顯然是莫札特。莫札特少年時先以正歌劇起家,既而以意大利語喜歌劇,風行各地,尤以《費加羅的婚禮》、《唐·喬望尼》和《女人皆如此》為人稱頌。而莫氏倒數第二部歌劇《魔笛》(最後一部為狄多王的仁慈),更是德語歌劇的指標性作品。 19世紀初期是美聲(bel canto)風格歌劇的高峰期,風行當時的羅西尼、多尼采蒂和貝利尼等人的歌劇,時至今日,依然常見於舞台。與此同時,賈科莫·梅耶貝尔的歌劇作品則成為了法式大歌劇(Grand Opera)的典範,並風行全法。 19世紀中後葉則被譽為歌劇的「黃金時期」,其中理查德·瓦格纳和朱塞佩·威尔第在德國和義大利各領風騷。而黃金時期過後的20世紀初,西歐歌劇繼續演變出不同風格,如義大利的寫實主義(verismo)和法國的當代歌劇,和及後贾科莫·普契尼和理查德·施特劳斯的作品。而在整個19世紀,在中東歐地區,尤其是俄羅斯和波希米亞,國民樂派的崛起造就了當地和西歐平行發展的歌劇作品。 整個20世紀,現代風格元素常被嘗試混入歌劇當中,如阿诺德·勋伯格和阿尔班·贝尔格的無調性手法和十二音階作曲法,以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為代表的新古典主義音樂和菲利普·格拉斯和約翰·亞當斯的簡約音樂。隨著錄音技術的改善,像恩里科·卡鲁索等歌手成為歌劇圈外人士所知的名字。隨著20世紀科技的進步,歌劇也會在電台和電視上播放,也出現了為廣播媒體而寫的歌劇。.

新!!: 尼諾·羅塔和歌剧 · 查看更多 »

殉情記

《殉情記》(Romeo and Juliet)是一部1968年首映的英、義合製電影,為莎士比亞名劇《羅密歐與茱麗葉》的眾多電影版之一。 電影由法蘭高·齊費里尼執導及改編,、奧莉薇亞·荷西及等主演。在不同改編自莎劇的電影當中,此片是最賣座的電影之一,而當中的主題曲〈少年是甚麼?〉("What Is a Youth?")亦相當膾炙人口。 此片現被譽為經典,當年亦曾入圍不少電影獎項,包括第41屆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影片獎及最佳導演獎,但最後在1969年頒獎禮當晚只贏得最佳服裝設計獎及最佳攝影獎。.

新!!: 尼諾·羅塔和殉情記 · 查看更多 »

氣蓋山河

《氣蓋山河》(Il Gattopardo)是一套1963年的意大利劇情片,由盧切諾·維斯康堤執導,畢·蘭卡士打、阿倫·狄龍及歌迪雅·卡蒂娜莉等主演。電影改編自朱塞佩·托马西·迪·兰佩杜萨的同名小說《-豹-》,以19世紀中到20世紀初的西西里島為背景,描述島上一個貴族家庭最後的日子,籍此帶出復興運動怎樣改變了西西里島上的生活。.

新!!: 尼諾·羅塔和氣蓋山河 · 查看更多 »

清唱劇

清--唱劇可以有兩個含意:.

新!!: 尼諾·羅塔和清唱劇 · 查看更多 »

意大利

意大利共和国(Repubblica Italiana),通稱意大利(Italia),是一個歐洲主权國家,主要由位於南歐的靴型亞平寧半岛及两个地中海岛嶼西西里岛和撒丁岛所组成,國際代碼為IT。意大利北方的阿尔卑斯山地区与法国、瑞士、奥地利以及斯洛文尼亚接壤,其领土包围着两个微型国家——圣马力诺和梵蒂冈,而在瑞士擁有座落於盧加諾湖湖畔的意大利坎波內這個境外領土。全国行政上划分为20个大区(其中5个為自治区)、110个省與8,100个城市。首都為罗马,意大利王国在1870年將首都設置在此,而都灵(1861年-1865年)及-zh-hans:佛罗伦萨;zh-tw:佛羅倫斯;-(1865年-1870年)也曾是意大利王國的首都。根据2014年统计,意大利人口大约为6,079.5萬,領土面積約為301,338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约每平方公里201.7人,屬於溫帶氣候。意大利是歐洲人口第5多的國家,人口在世界上排名第23位。意大利因其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为数众多的人类文化遗产(世界遺產數目排名全球第一)而被称为美丽的国度(Belpaese)。 現今的意大利地區是以前歐洲民族及文化的搖籃,曾孕育出羅馬文化及伊特拉斯坎文明,而意大利的首都羅馬,幾個世紀以來都是西方世界的政治中心,也曾經是羅馬帝國的首都。當羅馬帝國殞落後,意大利遭受了多次外族入侵,包括倫巴底人、東哥德人等日耳曼民族,之後還有諾曼人等。东罗马帝国曾一度重新占领意大利地区。在14世紀後,意大利轉而成為文藝復興的發源地 ,而文藝復興對歐洲影響深遠,讓歐洲思想前進了一大步。義大利過去分裂為許多王國與城邦,但是最終在1861年完成統一。其巅峰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刚开始之前,義大利變成一個殖民帝國,把勢力範圍延伸到利比亞、厄利垂亞、-zh-hans:意属索马里兰;zh-hk:意屬索馬利蘭;zh-tw:義屬索馬利蘭;-、衣索比亞、阿爾巴尼亞、羅德島與十二群島,而且擁有中國天津的租界。 意大利也在政治、文化、科學、醫療衛生、教育、體育、藝術、時尚、宗教、料理、電影、建築、經濟及音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響力。米蘭是意大利的經濟及工業中心,根據2009年全球語言監察組織(Global Language Monitor)的資料,它也是世界時尚之都。在2007年造訪意大利的遊客人數位居世界第5位,總共超過4,370萬人次的國際遊客造訪,而羅馬則是歐盟國家中第3多遊客造訪的城市,也被認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十大古城之一。威尼斯則被認為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紐約時報》形容它「無疑是世界上最美麗的人造城市」。 意大利共和国是一個議會制民主共和國,是一個已開發國家,世界七大工業國之一,生活質量指數則在世界排名第8名, Economist, 2005。意大利在2014年人類發展指數列表中則名列第26位,並擁有高度人均國內生產總額。根據國內生產總額與購買力平價國內生產總值的數據,意大利分別是世界第8大與第10大經濟體。意大利的政府預算金額則是位居世界第5位。意大利是北大西洋公約和歐盟的創始會員國,也是八大工業國集團、20國集團和歐洲四大經濟體成員之一。意大利也参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世界貿易組織、歐洲議會、西歐聯盟及歐洲創新中心(Central European Initiative)。意大利也參加申根協議,也是世界世界國防預算金額第9高的國家且分享北約的核武器。 意大利在歐洲及全球的軍事、文化和外交事務扮演重要的角色,首都羅馬則是世界上對於政治及文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城市,世界上許多著名的機構,例如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會(International Fund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全球在地論壇(Glocal Forum)、世界糧食計劃署及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總部都設在羅馬。意大利也擁有较高的教育指數、勞動力人口及慈善捐助金額。人均預期壽命排名世界第11位。醫療保健系統在2000年被世界衛生組織評比為世界第2。意大利也是一個全球化的國家。意大利的國家品牌價值在2009年名列世界第6位。意大利在藝術、科學和技術上擁有悠久的傳統,且至2017年共有53处世界遺產,是擁有最多世界遺產的西方國家。.

新!!: 尼諾·羅塔和意大利 · 查看更多 »

教父 (電影)

是一部1972年的美國幫派電影,根據馬里奧·普佐(Mario Puzo)的同名暢銷小說改編,法蘭西斯·柯波拉執導,由馬龍·白蘭度和艾爾·帕西諾主演。 《教父》是《教父三部曲》的第一集,掀起黑幫電影新潮流,榮獲第4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電影、最佳男主角及最佳改編劇本三大獎項,被視為是經典電影之一。《教父》在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IMDb)的史上最佳250部電影評選中,獲影迷票選為第二名,而其續集《教父2》則榮獲第三名。.

新!!: 尼諾·羅塔和教父 (電影) · 查看更多 »

教父2

《教父2》(The Godfather Part II)是一部1974年上映的美國黑幫電影,導演及監製是法蘭西斯·柯波拉,與馬里奧·普佐合共編劇,改編自普佐的1969年小說《教父》。因前作1972年《教父第一集》的空前成功,兩年後《教父2》登上大銀幕,再次榮獲奧斯卡金像獎青睞,入圍11項提名並獲得6項殊榮,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配角、最佳改編劇本、最佳原創配樂、最佳美術指導。《教父2》獲得全球影評與大眾的讚賞,被認為是影史最為成功的續集電影。截至2011年3月20日,本片在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IMDb)的史上最佳250部電影評選中,獲影迷票選為第三名,僅次於《肖申克的救赎》以及先前的《教父第一集》。 全片以過去和現在交叉敘述的方式,一方面敘述麥可·柯里昂如何擴張他的家族事業,另一方面描述他的父親、柯里昂家族第一代教父維托·柯里昂(由另一位影帝勞勃·狄尼洛演出)在年輕時如何發跡,並成為教父的過程。它的續集是《教父第三集》。.

新!!: 尼諾·羅塔和教父2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Nino Rota尼诺·罗塔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