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唐·喬望尼

指数 唐·喬望尼

《唐·喬凡尼》(Don Giovanni;全名《浪子終受罰,或唐·喬望尼》,Il dissoluto punito, ossia il Don Giovanni,作品號K.527;又譯喬望尼先生、唐璜),是一部由沃尔夫冈·阿瑪迪斯·莫札特譜曲,洛伦佐·达·彭特作詞的二幕義大利語歌劇,首演於1787年10月29日的布拉格城邦劇院,由莫札特本人親自指揮。 《唐·喬凡尼》雖然和很多其他歌劇一樣,以唐璜為主要人物,但這個版本被普遍認為是在眾多版本中最為出類拔萃的。而达·彭特為歌劇準備的劇本,把該劇歸類為「詼諧戲劇(dramma giocoso)」,而莫札特自己則把該劇收入「喜歌劇(Opera buffa)」的分類下。雖然常歸類為喜劇,但是實際上該劇融合了喜劇、悲劇甚至超自然事件的元素。 丹麥哲學家索倫·奧貝·克爾凱郭爾在《非此即彼(Enten-Eller)》裡的一篇長篇論文中,引用夏尔·古诺的說話,指出《唐·喬凡尼》是一套「沒有瑕疵,毫無間斷的完美(作品)」。該劇的終曲,當中唐·喬凡尼拒絕悔改,引起了成為不少作家筆下的哲學性和藝術性主題,當中包括蕭伯納在《人與超人(Man and Superman)》當中反諷地模仿這一幕,還詳細地列出最後這一幕的樂譜。 1979年,約瑟夫·羅西(Joseph Losey),曾將整套歌劇搬上大螢幕。著名的唐·喬凡尼扮演者包括男低音艾齐欧·平扎(Ezio Pinza)、西萨·西艾皮(Cesare Siepi)、諾曼·特雷哥(Norman Treigle)以及男中音迪特里希·费雪尔-迪斯考、托馬斯·漢普遜和托馬士·阿倫等等。 根據美國歌劇協會的數據顯示,現時《唐·喬凡尼》在北美地區上演的頻率,名列第七。.

14 关系: 夏尔·古诺宣敘調布拉格唐璜索倫·奧貝·克爾凱郭爾电影萧伯纳非此即彼詠嘆調迪特里希·菲舍爾-迪斯考歌剧洛伦佐·达·彭特意大利语托馬斯·漢普遜

夏尔·古诺

夏尔-弗朗索瓦·古诺(Charles-François Gounod,),法国作曲家,代表作是歌剧《浮士德》。 古诺出生于巴黎,母亲是一位钢琴师,父亲是一位画家。很早就显露出音乐天赋。1836年进入巴黎音樂學院(Conservatoire de Paris),师从佛芒特·阿萊維。1839年以清唱剧“费迪南德”获得羅馬大獎第1名。随后他获得公费到意大利深造的机会,研究帕勒斯特里那等宗教音乐。1842年回国路上他接触到德奥众多名家和作品,包括門德爾松,深受影响。在巴黎,他先后担任多个乐团和合唱团的管风琴师和指挥。 1851年古诺创作了第一部歌剧《萨福》,但是反响平平。1852年的第2部歌劇《殘酷的修女》,也遭到失敗。1859年根据歌德作品改编而成的歌剧《浮士德》取得极大成功,因为曲調通俗,色彩豐富,抒情柔美,开创了一代新风,奠定了他世界性的地位。此外,他的著名歌剧作品还有根据莎士比亚作品改编的《羅密歐與朱麗葉》(1867年)。 古诺是虔诚的教徒,因此创作了大量宗教题材作品,他华丽而质朴的风格在宗教音乐中也独树一帜。主要代表作包括脍炙人口的《圣母颂》(在巴赫作品基础上增写的旋律)、《聖塞西勒慶典彌撒曲》、梵蒂冈的国歌《教皇进行曲》等。.

新!!: 唐·喬望尼和夏尔·古诺 · 查看更多 »

宣敘調

宣敘調(意大利語:Recitativo),又譯朗誦調,原指歌劇、清唱劇、康塔塔等大型聲樂中類似朗誦的曲調,速度自由,旋律與節奏是依照言語自然的強弱,形成簡單的朗誦或說話似的曲調,換言之是以歌唱方式說話。與詠歎調比較,宣敘調著重敘事,音樂只是附屬性質。宣敘調差不多是與歌劇同時出現的聲樂形式,常於詠歎調之前,具有"引子"的作用。宣敘調必須依附於歌劇情節,無法拿出來單獨演唱。 最初,宣敍調雖然是為了取代劇中人物對白之用,但仍有簡單的旋律變化,而自18世紀開始出現了乾燥的宣敘調(secco),缺乏抒情性,詞句幾乎是在同一音上作快速吐字的節奏變化,又稱為"說話式的宣敘調"(parlando)。 19世紀中期以後的歌劇需要對白時,大都以實際對話方式演出,愈來愈少將對白寫成宣敘調。 還有一種界於兩者之間的「詠敘調」(arioso),比宣敘調要多一些音樂性。.

新!!: 唐·喬望尼和宣敘調 · 查看更多 »

布拉格

布拉格(Praha,Prag)是捷克首都和最大城市、欧盟第十四大城市,和历史上波西米亚的首都,位于该国的中波希米亚州、伏尔塔瓦河流域。该市地处欧洲大陆的中心,在交通上一向拥有重要地位,与周边国家的联系也相当密切(特别是在地理上恰好介于柏林与维也纳这2个德语国家的首都中间)。2006年3月,布拉格的面积为496平方公里,人口为118.3万。 布拉格是一座欧洲历史名城。城堡始建于公元9世纪。1345—1378年,在查理四世统治时期,布拉格成为神圣罗马帝国兼波希米亚王国的首都,而达到鼎盛时期,并兴建了中欧、北欧和东欧第一所大学——查理大学。15世纪和17世纪,在布拉格先后由于宗教原因发生2次將人扔出窗外的事件,分别引发了胡斯战争和影响深远的欧洲三十年战争(1618年-1648年)。工业革命以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布拉格属于欧洲工业较发达的城市之一,在奥匈帝国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时布拉格也曾是一个多民族混居的城市,多元文化是其显著特色,不过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布拉格已经基本上成为单一捷克民族的城市。在冷战时期,布拉格又发生过数次震动世界的事件:1948年共产党夺权、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和1989年的天鹅绒革命。 布拉格是一座著名的旅游城市,市内拥有为数众多的各个历史时期、各种风格的建筑,从罗马式、哥特式建筑、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义、新艺术运动风格到立体派和超现代主义,其中特别以巴洛克风格和哥特式建筑更占优势。布拉格建筑给人整体上的观感是建筑顶部变化特别丰富,并且色彩极为绚丽夺目(红瓦黄墙),因而拥有“千塔之城”、“金色城市”等美称,号称欧洲最美丽的城市之一。1992年,布拉格历史中心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单,每年,有4.4万旅客慕名而来,是欧洲第六受欢迎来旅游的城市2013年,布拉格入选世界首座“世界文化遗产”城市。 布拉格也是欧洲的文化重镇之一,历史上曾有音乐、文学等诸多领域众多杰出人物,如作曲家沃尔夫冈·莫扎特、贝多伊奇·斯美塔那、安东尼·德沃夏克,作家弗兰兹·卡夫卡、瓦茨拉夫·哈维尔、米兰·昆德拉等人在该城进行创作活动,今天该市仍保持了浓郁的文化气氛,拥有众多的歌剧院、音乐厅、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电影院等文化机构,以及层出不穷的年度文化活动。.

新!!: 唐·喬望尼和布拉格 · 查看更多 »

唐璜

唐璜(Don Juan)是西班牙家傳戶曉的傳說人物,以英俊瀟洒及風流著稱,一生中周旋無數貴族婦女之間,在文學作品中多作為「情聖」的代名詞使用。.

新!!: 唐·喬望尼和唐璜 · 查看更多 »

索倫·奧貝·克爾凱郭爾

索倫·奧貝·齊克果(丹麥語:Søren Aabye Kierkegaard,又譯齊--果、祈克果、克尔凯--郭尔、吉爾凱高爾梁實秋主編,《遠東英漢字典》,1960年2月。等;)是丹麥神學家、哲學家及作家,一般被視為存在主義之創立者。 2013年5月5日Google为齊克果200周年诞辰设计了纪念doodle。.

新!!: 唐·喬望尼和索倫·奧貝·克爾凱郭爾 · 查看更多 »

电影

電影是一種表演藝術、視覺藝術及聽覺藝術,利用膠卷、錄影帶或數位媒體將影像和聲音捕捉起來,再加上後期的編輯工作而成。電影中看起來連續的畫面,是由一幀幀單獨的照片構成的,至於關於電影中運動的感知,是因為人們因為視覺上的飛現象(Phi phenomenon),使得對一連串靜態圖片卻會造成移動的錯覺。傳統對電影中運動感知的理解是因為視覺暫留,使得圖像離開後,仍能在眼睛保留「視像」約十分之一秒。因此大腦感覺到圖像是「運動」的。但在1916年出版的德國心理學家(Hugo Münsterberg)的《電影:一次心理學研究》中第三章《深度感和運動感》中,雨果·明斯特伯格證明了外觀運動絕不是影像滯留(即視覺暫留)的結果,而是(但不僅僅是)對運動的連續階段的感知。 電影製作本身是藝術也是。電影可以由電影攝影機拍攝真實影像再製作而成,也可以利用傳統的動畫技巧繪製圖畫再拍攝圖畫而成,甚至可以利用電腦成像及计算机动画製作電影,也可以在電影中利用上述所有的技術及其他視覺效果。電影技術發展初期有各種不同的放映速度,但現時電影都多以每秒二十四格圖像作放映標準。 路易斯·普林斯于1888年10月14日,使用改进版的单镜头摄影机(即MkII)拍摄了电影《朗德海花园场景》。他在利兹的汉斯莱特区的惠特利工厂以及惠特利位于朗德海的家--奥克伍德农庄展出了他这第一部电影。 电影成为第七艺术的来由是意大利诗人和电影先驱者(Ricciotto Canudo),他在于1911年发表的一篇《第六艺术的誕生》(Birth of the 6th art),將電影放在建築、雕塑、繪畫、音樂、詩之後,他後來又加入了早在電影之前就有的舞蹈,因此电影就成為第七藝術。也有一些說法是將早在電影問世前就有的戲劇放在电影之前,以此方法來算,電影就成為第八藝術。 如今,許多電影仍然用能把影像記錄到膠捲上的攝影機來拍攝。膠卷經過沖洗之後,再用放映機來運行膠卷。放映機可以發出光線,透過膠卷,這樣影像就在銀幕上顯示出了。自從有聲電影發明以來,大多數的電影都是有聲電影。最近許多電影都用數碼攝像機來拍攝,放映的時候,可以用數位放映機,也可以把數位影像轉置到傳統的膠片上。这种方法可避免膠片長時間存放的失真。.

新!!: 唐·喬望尼和电影 · 查看更多 »

萧伯纳

蕭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直譯為喬治·伯纳德·蕭,英国/爱尔兰剧作家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联合创始人。早年靠写作音乐和文学评论谋生,后来因为写作戏剧而出名。萧伯纳一生写过超过60部戏剧,擅长以黑色幽默的形式来揭露社会问题。1926年因為「作品具有理想主義和人道主義」而獲1925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Alan Lerner曾改編其喜劇作品《賣花女》(Pygmalion)成音樂劇《窈窕淑女》(My Fair Lady),該音樂劇又改編為好萊塢同名賣座電影而家喻戶曉。.

新!!: 唐·喬望尼和萧伯纳 · 查看更多 »

非此即彼

《非此即彼》(丹麦文:Enten-Eller)是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的著作。.

新!!: 唐·喬望尼和非此即彼 · 查看更多 »

詠嘆調

詠嘆調(Aria,又譯抒情調)義大利文原意為“空氣”,原指任何抒情的音樂旋律,多為獨唱曲,但也有例外。現時詠嘆調被狹義為幾乎專指管弦樂隊伴奏的獨唱曲。無論如何,歌劇中的詠嘆調數目是最多的,但清唱劇和大合唱中也都有為數不少的詠嘆調。自古典音樂晚期,部分作曲家如莫扎特和貝多芬開始創作「音樂會詠嘆調」(Concert Aria),這些詠嘆調都具有獨立主題,且不屬於任何大劇目,因此多有獨立的作品編號。 Aria一字最早出現在14世紀,原指歌唱藝人或鍍金工匠的作風與風格。後來漸漸被專用於音樂方面。而最早Aria還可以指歐洲古代十四行诗的配樂和一些管弦純音樂。最初,詠嘆調的模式是沒有重複的,而自17世紀開始,開始出現了以ABA模式重複的三段式詠嘆調,成為「返始詠嘆調」(da capo aria)。此後,詠嘆調漸漸開始在歌劇中占有愈來愈多的份量,並出現更多精細的分類。19世紀中期以後的歌劇,很多都是多个詠嘆調的集合,宣敘調的空間愈來愈少。在另一部分歌劇,如理查德·瓦格纳的「乐剧」,分曲幾乎完全消失,而宣叙调与詠嘆調之间並没有明显的区分。.

新!!: 唐·喬望尼和詠嘆調 · 查看更多 »

迪特里希·菲舍爾-迪斯考

迪特里希·菲舍爾-迪斯考(Dietrich Fischer-Dieskau,,原名Dietrich Fischer von Dieskau),德国男中音,同时他也是指挥家、画家、音乐作家和评论家。他被认为是当代最重要的男中音之一,灌录过大量唱片(超过400张)。.

新!!: 唐·喬望尼和迪特里希·菲舍爾-迪斯考 · 查看更多 »

歌剧

歌剧(opera,opere為複數形)是一门西方舞台表演艺术,簡單而言就是主要或完全以歌唱和音乐來交代和表達劇情的戏剧(是唱出来而不是说出来的戲劇)。 歌劇在17世紀,即1600年前后才出现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它源自古希臘戲劇的劇場音樂。歌劇的演出和戏剧的所需一樣,都要凭借剧场的典型元素,如背景、戏服以及表演等。一般而言,较之其他戲劇不同的是,歌剧演出更看重歌唱和歌手的傳統聲樂技巧等音乐元素。歌手和合唱團常有一隊樂器手負責伴奏,有的歌劇只需一隊小樂隊,有的則需要一團完整的管弦樂團。有些歌劇中都會穿插有舞蹈表演,如不少法語歌劇都有一場芭蕾舞表演。歌劇被視為西方古典音樂傳統的一部分,因此和經典音樂一樣,流行程度不及當代流行音樂,而近代的音樂劇被視為歌劇的現代版本。 歌劇最早出現在17世紀的意大利,既而傳播到歐洲各國,而德國的海因里希·許茨、法國的让-巴普蒂斯特·吕利和英格蘭的亨利·珀賽爾分別在他們自己的國家,開創了17世紀歌劇的先河。一直到18世紀,意大利歌劇依然是歐洲的主流,縱然巴黎吸引了不少外國作曲家到法國謀生,而韓德爾最終落腳英倫。 而意大利歌劇的主流一直是正歌劇,直至格魯克在1760年代推出的「革新歌劇」,以對抗正歌劇的矯揉造作。而今天依然著名的18世紀歌劇巨匠,顯然是莫札特。莫札特少年時先以正歌劇起家,既而以意大利語喜歌劇,風行各地,尤以《費加羅的婚禮》、《唐·喬望尼》和《女人皆如此》為人稱頌。而莫氏倒數第二部歌劇《魔笛》(最後一部為狄多王的仁慈),更是德語歌劇的指標性作品。 19世紀初期是美聲(bel canto)風格歌劇的高峰期,風行當時的羅西尼、多尼采蒂和貝利尼等人的歌劇,時至今日,依然常見於舞台。與此同時,賈科莫·梅耶貝尔的歌劇作品則成為了法式大歌劇(Grand Opera)的典範,並風行全法。 19世紀中後葉則被譽為歌劇的「黃金時期」,其中理查德·瓦格纳和朱塞佩·威尔第在德國和義大利各領風騷。而黃金時期過後的20世紀初,西歐歌劇繼續演變出不同風格,如義大利的寫實主義(verismo)和法國的當代歌劇,和及後贾科莫·普契尼和理查德·施特劳斯的作品。而在整個19世紀,在中東歐地區,尤其是俄羅斯和波希米亞,國民樂派的崛起造就了當地和西歐平行發展的歌劇作品。 整個20世紀,現代風格元素常被嘗試混入歌劇當中,如阿诺德·勋伯格和阿尔班·贝尔格的無調性手法和十二音階作曲法,以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為代表的新古典主義音樂和菲利普·格拉斯和約翰·亞當斯的簡約音樂。隨著錄音技術的改善,像恩里科·卡鲁索等歌手成為歌劇圈外人士所知的名字。隨著20世紀科技的進步,歌劇也會在電台和電視上播放,也出現了為廣播媒體而寫的歌劇。.

新!!: 唐·喬望尼和歌剧 · 查看更多 »

洛伦佐·达·彭特

洛伦佐·达·彭特('''Lorenzo Da Ponte'''.,),原名伊曼紐·科內利亞諾(Emanuele Conegliano),義大利裔美國人,18世紀及19世紀著名歌劇填詞家、詩人。他因和作曲家莫札特合作完成了三部著名義大利語歌劇而著名,包括《費加洛婚禮》、《唐·喬望尼》、《女人皆如此》。.

新!!: 唐·喬望尼和洛伦佐·达·彭特 · 查看更多 »

意大利语

意大利语(Italiano)隸屬於印欧语系的羅曼語族。现有约7千万人日常用意大利语,大多是意大利居民。另有28个国家使用意大利语,其中4个立它为官方语言。正规意大利语源自於托斯卡納語中的佛羅倫斯方言,发音在于意大利中北部方言之间。正规版近来稍微加进了一些经济中心米兰的口音。在作曲領域中,亦使用為數不少的意大利文字詞。 意大利语和拉丁语一样,有长辅音。其他的拉丁语族语言如西班牙语、法语已无长辅音。.

新!!: 唐·喬望尼和意大利语 · 查看更多 »

托馬斯·漢普遜

托馬斯·沃爾特·漢普遜 (Thomas Walter Hampson,),有美國首席男中音歌劇唱家之譽,也是著名的德語藝術歌曲演繹者。.

新!!: 唐·喬望尼和托馬斯·漢普遜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唐·喬凡尼唐喬望尼唐璜 (歌劇)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