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亚瑟·麦克阿瑟四世

指数 亚瑟·麦克阿瑟四世

亚瑟·麦克阿瑟四世 (Arthur MacArthur IV),是美国五星上将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和妻子琼妮·麦克阿瑟唯一的儿子。.

22 关系: 基思·默多克合众国际社大英百科全书东京布里斯班哥伦比亚大学B-17轟炸機琼妮·麦克阿瑟科雷希多岛美国美联社生活 (雜誌)道格拉斯·麦克阿瑟菲律宾马尼拉PBSPT艇Tokyo澳大利亚明仁昭和天皇日本

基思·默多克

基思·阿瑟·默多克爵士(,)是一个澳大利亚记者,是鲁伯特·默多克的父亲。.

新!!: 亚瑟·麦克阿瑟四世和基思·默多克 · 查看更多 »

合众国际社

合众国际社(英文: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縮寫:UPI),美国著名通讯社之一,总部位於美国华盛顿特区,使用英文、西班牙文和阿拉伯文向世界各地发布新闻和评论。其前身為1907年成立的合眾通訊社(United Press)。 1958年4月28日,合眾通訊社與國際通訊社(International News Service)合併為合众国际社。1991年,合众国际社不敵路透社與美聯社的競爭,宣告破產。1992年,沙烏地阿拉伯企業家集團收購合众国际社,合众国际社復業。2000年5月15日,統一教會出資的News World Communications宣布收購合众国际社。2002年9月26日,韓國《世界日報》社長郭錠煥接任合众国际社社長。.

新!!: 亚瑟·麦克阿瑟四世和合众国际社 · 查看更多 »

大英百科全书

《大英百科全書》(又称《不列顛百科全書》;Encyclopædia Britannica),由私人機構大英百科全書出版社所出版的英語百科全書,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上最知名、最具权威的百科全书,是英語世界俗稱的ABC百科全書之一。大英百科全書的條目是由大約100名全職編輯及超過4000名專家為受過教育的成年讀者所編寫而成。它被普遍認為是最有學術性的百科全書。 《大英百科全書》是現存仍然發行的最古老的英語百科全書。它在1768年至1771年間在英國爱丁堡首次面世,便馬上受到讀者歡迎,規模日漸龐大。平均13年左右出一个新版。1801年的第三版已經達到21冊。它日盛的地位使招募知名的貢獻者更容易。1875年至1889年間的第9版和1911年的第11版已經被認為是學術與文學風格的標誌性百科全書。自從第11版開始,《大英百科全書》的條目慢慢變得精簡以打進北美市場。1933年,《大英百科全書》是首部百科全書採納「連續性修訂」政策,即不斷再版並且定期更新條目。 Aside from providing an excellent summary of the Britannica's history and early spin-off products, this article also describes the life-cycle of a typical Britannica edition.

新!!: 亚瑟·麦克阿瑟四世和大英百科全书 · 查看更多 »

东京

東京()是位於日本關東地方的都市,狹義上指東京都、或東京都區部(即東京市區),亦可泛指東京都及周邊衛星都市群相連而成的「首都圈」(東京都會區)。目前(2017年8月)東京都區部人口數達946萬,首都圈的人口數則達3千6百萬,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的都會區,亦為亞洲最重要的世界級城市。東京是传统上的全球四大世界級城市之一,在2016年GDP達9472.7億美元,超越紐約(9006.8億)成為全球第一,同時全球城市指數排名中排名第三。 東京古稱江戶,自德川幕府時代以來開始成為日本主要都市之一,明治維新時期改為現名後,更發展為日本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等眾多領域的樞紐中心。經過二戰後的繼續發展,東京不僅成為世界商業金融、流行文化與時尚重鎮,亦為世界經濟發展度與富裕程度最高的都市之一。此外,東京還有目前全球最複雜、最密集的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其中東京的地鐵系統每日平均運量達880萬人次,繁忙程度居全球地鐵第三位。 在正式的行政區劃定義上,東京僅限於東京都,與道、府、縣同為日本的一級行政區,轄區包含東京都區部、多摩地方與伊豆群島、小笠原群島等離島;其中,東京都區部為日本中央政府所在地。東京都同時也囊括了日本最南端(沖之鳥礁)和最東端(南鳥島)等地理極點,擁有日本各都道府縣中最多的人口數,同時也是日本人口密度最高的都道府縣。.

新!!: 亚瑟·麦克阿瑟四世和东京 · 查看更多 »

布里斯班

--(Brisbane),或譯--,是澳洲昆士蘭州府城,亦是昆士蘭州人口最多之城市。位於澳洲本土的東部,北緣陽光海岸, 南鄰國際觀光勝地黃金海岸市。大都會區人口230萬,是澳洲人口第三大的都會,僅次於悉尼與墨爾本。而以布里斯班为中心的昆士兰州东南部城市群人口达到327万 ERP at 31 October 2016.

新!!: 亚瑟·麦克阿瑟四世和布里斯班 · 查看更多 »

哥伦比亚大学

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英文: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City of New York;通称:哥伦比亚大学),是一所坐落于纽约市曼哈顿上城晨边高地的私立研究型大学,常春藤联盟成员。她被视作世界上最具声望的大学之一。 哥伦比亚大学最初名为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于1754年根据英国国王乔治二世颁布的王室特许状成立。她是全美历史第五悠久及纽约州最古老的高等教育机构,也是九所美国独立宣言签署前成立的殖民地学院之一。美国独立战争之后,国王学院于1784年被重新命名为哥伦比亚学院(Columbia College)。一份1787年起草的章程将学校置于一个私人董事会的管理之下。1896年,她从麦迪逊大道搬迁至她现在位于晨边高地,占地32英亩的校址,并同时被赋予了一个新名称,即“哥伦比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是美国大学协会的十四个创立成员之一,并且是美国第一所授予医学博士学位的大学。 大学直辖二十所学院,包括哥伦比亚学院、傅氏基金工程和应用科学学院和通识教育学院 三所本科生院。同时,许多临近的机构也附属于哥伦比亚大学,包括教师学院、巴纳德学院、协和神学院。另外,学校还与美洲犹太教神学院、巴黎政治学院和朱利亚学院拥有本科联合教育项目 。大学同时在安曼、北京、伊斯坦布尔、巴黎、孟买、里约热内卢、圣地亚哥、亚松森和内罗毕建立了哥伦比亚大学全球中心。 哥伦比亚大学是每年一度的普利策奖的颁发机构,哥伦比亚大学——包括其前身国王学院——的著名校友包括五位美国开国元勋;九位美国最高法院法官;二十位在世的亿万富翁;二十九位奥斯卡奖获得者;以及二十九位各国元首,包括三位美国总统。九十五位校友、教职工或研究人员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数量在全球所有大学中名列第五。.

新!!: 亚瑟·麦克阿瑟四世和哥伦比亚大学 · 查看更多 »

B-17轟炸機

B-17空中堡壘轟炸機(B-17 flying fortress)是美國波音在1930年代為美國陸軍航空軍所發展的的四引擎重型轟炸機。當時參與競爭此200架新型轟炸機合約的還有道格拉斯和格倫·L·馬丁兩家公司。在三家競爭者之中,波音設計的機型不但性能突出且更加的符合美國陸軍航空軍之期望。然而,由於B-17的原型機在一次試飛時墜毀,波音最終並沒有得到該筆合約。不過由於陸軍航空軍對波音的B-17設計印象深刻,因此仍舊訂購了13架B-17型轟炸機作為後續評估使用,也自此揭開B-17轟炸機輝煌的戰爭歲月。自1938年第一架B-17出廠之後,B-17轟炸機在二戰前後歷經多次改良,以適應快速變化的空中戰場與局勢。 在二次世界大戰之中,B-17是美國陸軍航空軍對德國工業和軍事目標進行日間戰略轟炸的主力機種。期間,駐在英國的美國第八航空隊及部屬於義大利的第十五航空隊,協同英國轟炸司令部的轟炸機隊,對西歐地區的城市、工廠與戰區進行日夜不停歇之空中攻擊,為之後的大君主作戰進行鋪路。除歐陸戰場之外,少數的B-17亦飛翔於太平洋戰場之上,擔任部分對日本船隻及機場的轟炸任務。 美國陸軍航空軍(USAAC)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即认为战略轟炸機是強而有力的戰略性武器。認為一種長程、高空、裝備大量自衛性武裝的轟炸機不但能有效的自我防衛,並有能力在戰場上承受損害後仍能返回其出發的母機場。而戰時B-17的表現—諸如在彈痕累累、機翼與尾翼大部分皆已損毀的嚴重傷害下,仍能以一具發動機飛返機場等種種英勇事蹟,给参战各方留下了深刻印象。B-17堅實的機體結構,跟廣泛流傳的戰場倖存故事,使他成為了當時戰略轟炸機的象徵。相較於當時盟軍的其他機種而言,B-17確實是一款极为有效的轟炸武器。不但能飛得更高,更在战争中中投下了比任何美軍機種都多的炸彈。總計在整個戰爭之中,B-17機群一共在歐陸丟下了640,000噸的彈藥,超過所有美軍轟炸機投擲量的40%。 截至2011年9月,仍有13架B-17仍保持適航的狀態。另外為數不少的機體仍保存,或靜態展示於博物館之中。.

新!!: 亚瑟·麦克阿瑟四世和B-17轟炸機 · 查看更多 »

琼妮·麦克阿瑟

妮·麦克阿瑟 (Jean Marie Faircloth MacArthur)是美国五星上将道格拉斯·麦克阿瑟的第二任妻子。.

新!!: 亚瑟·麦克阿瑟四世和琼妮·麦克阿瑟 · 查看更多 »

科雷希多岛

科雷希多島(Corregidor)位于菲律賓馬尼拉灣的入口處,行政上屬於甲米地管辖。 科雷希多島的形狀像隻蝌蚪。如果把右手的食指與拇指合攏圍個圓圈,馬尼拉是在虎口的地方,食指是巴丹半島,拇指是甲米地,科雷希多島就在食指與拇指相接的地方。 控制了科雷希多島就可以控制船隻進出馬尼拉灣,西班牙人統治時期在島上蓋有燈塔,美國人統治菲律賓後,在島上蓋許多軍事設施。 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日本軍隊進攻東南亞,科雷希多島成為兵家必爭之地,麥克阿瑟將軍就是在這裡留下「I Shall Return」的名言然後離開菲律賓前往澳洲。1945年科雷吉多島戰役時美軍又收回了該島。.

新!!: 亚瑟·麦克阿瑟四世和科雷希多岛 · 查看更多 »

美国

美利堅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簡稱为 United States、America、The States,縮寫为 U.S.A.、U.S.),通稱美國,是由其下轄50个州、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五个自治领土及外岛共同組成的聯邦共和国。美國本土48州和联邦特区位於北美洲中部,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面是加拿大,南部和墨西哥及墨西哥灣接壤,本土位於溫帶、副熱帶地區。阿拉斯加州位於北美大陸西北方,東部為加拿大,西隔白令海峽和俄羅斯相望;夏威夷州則是太平洋中部的群島。美國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還擁有多處境外領土和島嶼地區。此外,美國还在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着374個海外軍事基地。 美国拥有982萬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位居世界第三(依陆地面積定義为第四大国);同时拥有接近超过3.3億人口,為世界第三人口大国。因为有着來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移民,它是世界上民族和文化最多元的國家之一Adams, J.Q.; Strother-Adams, Pearlie (2001).

新!!: 亚瑟·麦克阿瑟四世和美国 · 查看更多 »

美联社

联合通讯社(Associated Press),中文環境裡为将其和其他国家的联合通讯社区分开来,多加註國名称为“美国联合通讯社”,简称美联社,為美國乃至於世界最大的通讯社,是由各成员单位联合组成的合作型通讯社。二战后(1947年),美联社成员范围扩大到电台、电视台,而且允许非社员订购稿件。美联社总部设在美国纽约。 美联社成立于1846年5月,由《纽约先驱报》、《纽约太阳报》、《纽约论坛报》、《纽约商业日报》、《快报》、《纽约信使及问询报》联合组建。經過多年發展,已击败了传统的竞争对手合众国际社,成為美國第一大的通訊社。其他英语新闻服务例如路透社和法新社,是基于美国以外的国家。 美联社编辑部门有总编室、国际部、对外部、经济新闻部、体育新闻部、图片新闻部、特稿部、广播新闻部。1994年,美联社增设电视部(APTV),工作中心在伦敦,通过亚洲、拉美、北美和全球四条服务专线,向全世界电视订户提供声像新闻,用6种文字发稿。 截至2005年年底,美联社的合作伙伴包括1700多家报纸,超过5000家电视和广播电台。超过10万张新闻图片。243家新闻分社,在全球121个国家设有办事机构,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美联社还运营美联社卫星网络,覆盖全球,报道重大事件。美联社在绝大部分美国媒体开有专版,所有出版和再版的新闻出处必须标明为美联社。美联社事实上已经成为新闻写作的标准。.

新!!: 亚瑟·麦克阿瑟四世和美联社 · 查看更多 »

生活 (雜誌)

《生活》(Life)是一本在美國發行的老牌周刊雜誌,可說是在美國家喻戶曉,地位與《時代》(Time)相差不遠。其前身是1883年在紐約市曼哈頓發行的幽默週刊,發行社就叫做生活出版社(Life Publishing Company),當時這本週刊因漫畫《海報女郎》(Pin Up Girl)與豐富的影劇資料而大受歡迎。 1936年,時代雜誌的擁有人亨利·盧斯(Henry Luce)將《生活雜誌》收購,並將之重新定位為新聞攝影紀實雜誌,第一期發行日是1936年11月23日。創刊宗旨是「看見生活、看見世界」(To see life; see the world)。 《时代杂志》在1920年代虽远无今天的影响,但已经取得成功。当《生活杂志》取得巨大成功后,使得《时代杂志》从中受益匪浅。 出版巨头时代华纳在2007年3月26日正式宣布,从下月开始停止发行旗下《生活》杂志的印刷版,将内容全部转移到互联网上。这是该杂志自1936年创办以来第三次停刊。.

新!!: 亚瑟·麦克阿瑟四世和生活 (雜誌) · 查看更多 »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或譯道格拉斯·麦克亞瑟,是美国著名军事将领,1937年出任菲律宾陆军總司令,1944年授衔五星上将,华人常称其为“麦克阿瑟元帅”,簡稱“麦帅”。1930年代担任美国陆军参谋长,是太平洋战争中同盟國軍隊主要指挥官之一。他因在菲律宾战役中的表现获颁荣誉勋章,他和父亲小亚瑟·麦克阿瑟是史上第一对都获得过荣誉勋章的父子。.

新!!: 亚瑟·麦克阿瑟四世和道格拉斯·麦克阿瑟 · 查看更多 »

菲律宾

菲律賓共和國(Republika ng Pilipinas;Republic of the Philippines),通稱菲律賓,是位於東南亞的一個群島國家。其地理位置處於西太平洋,北隔呂宋海峽與臺灣相望,南隔西里伯斯海與印度尼西亚相望,西隔中国南海與越南相望,東邊則為菲律宾海。作為一個座落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的熱帶國家,菲律賓常年飽受地震與颱風侵襲,然而其氣候環境也造就了豐富的自然資源與生物多樣性。菲律賓群島由7,641個島嶼組成,可分為呂宋島、-zh:米沙鄢群岛;zh-tw:維薩亞斯群島;zh-hk:維薩亞斯群島;zh-sg:米沙鄢群島;-和zh:棉兰老岛;zh-tw:民答那峨島;zh-hk:棉蘭老島;zh-sg:棉兰老岛;-三大島群。其國內人口約9,300萬,加上約1,100萬海外菲律賓人,2015年時總人口破億(世界第12名),成為東南亞第二個人口破億的國家。菲律賓群島上的種族與文化為數眾多,史前的尼格利陀人可能是該地區最早的居民,隨後南島民族的遷徙帶來了馬來文化,隨著宗教與貿易的發展,各地分別受到了印度文化、中華文化與伊斯蘭文化的影響。 1521年麥哲倫探險隊航海抵達此地,隨後西班牙人於1565年至1571年期間開始陸續佔領菲律賓群島,展開長達300多年的統治。19世紀末期,菲律賓經歷了對西班牙革命、美西战争及美菲战争之後,成為美國殖民地,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間被日本佔領,並在戰後獨立。美國在當地留下了英文的主導地位以及對西方文化的認同。獨立至今,菲律賓經歷過數次的經濟快速成長,然而,政局動盪、貪污問題及社會不安成為了阻礙其發展的一大因素。此外,其國內還有嚴重的貧富差距。但是,近年來菲律賓的經濟有所改善,海外打工移民陸續歸國,特別是北部各島嶼、马尼拉的建設達到新興國家水平,該國並榮獲了亞洲四小虎的称号。.

新!!: 亚瑟·麦克阿瑟四世和菲律宾 · 查看更多 »

马尼拉

尼拉(Maynila,Manila),又稱岷里拉,是菲律宾首都,位於菲律宾的最大岛—呂宋島馬尼拉灣的東岸;今為菲國第二大城,人口有150萬;乃全國經濟、文化、教育和工業中心,現為人口達1000萬的馬尼拉大都會區之發展核心。2013年4月,馬尼拉人口排名全球第6名,達2120萬人。在同屬此都會區的眾多城市中,僅奎松市人口多於馬尼拉市。马尼拉之名源於一种生长着白豔花朵的湿地树(Maynilad),許多觀賞過的人們都以「那些白色的花开着,便像一双双亮晶晶的眼睛」形容它。她所屬的這個都會區,菲律賓官方稱為馬尼拉大都會(Metro Manila),一般外國人和非定居者通常簡稱以馬尼拉。全區由17座城市和直轄市所組成。.

新!!: 亚瑟·麦克阿瑟四世和马尼拉 · 查看更多 »

PBS

#重定向 公共广播电视公司.

新!!: 亚瑟·麦克阿瑟四世和PBS · 查看更多 »

PT艇

PT艇是一種魚雷快艇(依照艦船類別代號,PT指"魚雷巡邏艇","Patrol Torpedo"),由美國海軍在二戰中使用的小型,快速,用來攻擊較大型水面艦用的艦艇。PT艇中隊被暱稱為"蚊子艦隊",而日軍稱他們為"惡魔艇"。 原先在一戰前的魚雷艇設計是採取"排水"式的船體。它們最高排水量到300噸,最高速度到25至27節(時速29到31英里或46到50公里)。而在二戰中使用的PT艇是採取滑行式的船體,這種船體最初是設計給競技用艇使用的。它們小得多(30-75噸),而且更快(35-40節)。這兩種船的設計目的都是利用它們相對較快的速度用來趨近較大的戰鬥船艦用魚雷進行打擊,而其較小的尺寸使它們較不易被發現和被砲火擊中。它們也都比更大型的戰鬥船艦便宜的多。不過,魚雷快艇和傳統魚雷艇相比,更快,更小,且更便宜。 在二戰中,美國的PT艇和敵人的驅逐艦和其他各種不同水面艦艇作戰,從小型船艇到大型的補給艦。PT艇也被用作炮艇來攻擊敵人小型船艦,如日軍用來島嶼間運輸用的裝甲駁船。.

新!!: 亚瑟·麦克阿瑟四世和PT艇 · 查看更多 »

Tokyo

TOKYO、Tokyo、tokyo可以指:.

新!!: 亚瑟·麦克阿瑟四世和Tokyo · 查看更多 »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联邦(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通称澳大--利亚(Australia,缩写为 AU、AUS),中文环境下(尤其是臺灣、香港等地)常使用「澳--洲」代替“--”,是全球面积第六大的国家,大洋洲最大的国家和南半球第二大的国家。澳大利亚国土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塔斯曼尼亚岛及数个海外的岛屿,面积和美國本土相似,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国土覆盖整个大陆的国家。與隔海相望的东南近邻是紐西蘭,西北是印度尼西亚,北边是巴布亚新几内亚、西巴布亚及东帝汶。澳大利亚的首都位于堪培拉,最大城市为悉尼。 澳大利亞一詞源於拉丁語,意思為“未知的南方大陸”(terra australis incognita)。其所在的地理位置通常稱作澳洲大陆,是地球上最小的大陆板塊。澳大利亚人均擁有國土面積0.353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廣闊的國家之一。有多樣的自然景觀,包括熱帶雨林、別稱為“紅色中心”的沙漠、吸引很多旅客的海濱及馳名遐邇的自然遺產大堡礁及烏魯汝Davison, Hirst and Macintyre, pp.

新!!: 亚瑟·麦克阿瑟四世和澳大利亚 · 查看更多 »

明仁

明仁(;)是日本第125任天皇,為現任之天皇(今上天皇)。1989年1月7日即位,年號為平成。其為昭和天皇與香淳皇后的長子,出生時稱號繼宮(),御印為「榮」(,「榮」是桐的別稱)。.

新!!: 亚瑟·麦克阿瑟四世和明仁 · 查看更多 »

昭和天皇

昭和天皇(;)是日本第124代天皇(1926年-1989年在位),名裕仁(),為現任天皇明仁父親。出生時稱號為迪宮,徽印印號為若竹。 裕仁在大正五年(1916年)11月3日立為皇太子,大正十年(1921年)因父親大正天皇患病而出任攝政,大正十五年(1926年)繼位,以《尚書》中“百姓昭明,協和萬邦”一句改元昭和。其在位期間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後,裕仁在1945年8月14日發表《終戰詔書》,宣布無條件投降,並親自宣讀和錄音,戰後依照新憲法失去政治上的實權,以作為日本國家與國民象徵而存在。除了日本神話中的天皇之外,他是歷代天皇中在位時間最長及享壽最高者,也是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家元首之一。 1989年1月7日,裕仁因患十二指腸癌去世于東京吹上御所,终年87歲。次日皇太子明仁即天皇位,改年号“平成”,昭和时代完結。.

新!!: 亚瑟·麦克阿瑟四世和昭和天皇 · 查看更多 »

日本

日本國(),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伊豆-小笠原群島等6,852個島嶼組成,面積約37.8万平方公里。國土全境被太平洋及其緣海環抱,西鄰朝鮮半島及俄罗斯,北面堪察加半島,西南為臺灣及中國東部。人口達1.26億,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當中逾3,500萬以上的人口居住於東京都與周邊數縣構成的首都圈,為世界最大的都市圈。政體施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天皇為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參眾兩院)、以及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理,最高法院為最高裁判所。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由天照大神之孫下凡所生之後代磐余彥尊所建,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改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权體制。至平安時代結束前,日本透過文字、宗教、藝術、政治制度等從漢文化引進的事物,開始衍生出今日為人所知的文化基礎。12世紀後的六百年間,日本由武家階級建立的幕府實際掌權。17世纪起江户幕府頒布锁国令,至1854年被迫開港才結束。此後,日本在西方列強進逼的時局下,首先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統治權,接著在19世紀中期的明治维新進行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而自19世纪末起,日本首先兼併琉球,再拿下台灣、朝鮮、樺太等地為屬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已成為當時世界的帝國主義強權之一,也是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大國。日本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一,對中國與南洋發動全面侵略,但最终於1945年戰敗投降。日本投降至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前,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並監督日本制定新憲法、建立今日所見的政治架構,日本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民主政體,天皇地位虛位化,並依照憲法第九條放棄維持武装以及宣戰權。而日本雖在法律上實施非武裝化,出於自我防衛上的需要,仍擁有功能等同於其他國家軍隊的自衛隊。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並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2015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三萬二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三萬七千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一直維持在極高水平。.

新!!: 亚瑟·麦克阿瑟四世和日本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