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约翰内斯·开普勒

指数 约翰内斯·开普勒

约翰内斯·开普勒(Johannes Kepler ,),德国天文學家、數學家。开普勒是十七世紀科學革命的關鍵人物。他最為人知的成就為开普勒定律,這是稍後天文學家根據他的著作《新天文学》、《世界的和諧》、《哥白尼天文学概要》萃取而成的三條定律。這些傑作對艾薩克·牛頓影響極大,啟發牛頓後來想出牛頓萬有引力定律。 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开普勒曾在奥地利格拉茨的一家神学院担任数学教师,成为汉斯·乌尔里奇·艾根伯格亲王(Hans Ulrich von Eggenberg)的同事。后来,他成了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的助手,并最终成为皇帝鲁道夫二世(Rudolf II)及其两任继任者马蒂亚斯(Matthias)和费迪南二世的皇家数学家。他还曾经在奥地利林茨担任过数学教师及华伦斯坦(Wallenstein)将军的顾问。此外,他在光学领域做了基础性的工作,发明了一种改进型的折光式望远镜(开普勒望远镜),并提及了同时期的伽利略利用望远镜得到的发现。 开普勒生活的年代,天文学与占星学没有清楚的区分,但是天文学(文科中数学的分支)与物理学(自然哲学的分支)却有着明显的区分。因為宗教信仰,克卜勒將宗教論點和理由寫進他的作品。因為相信上帝用智慧創造世界,人只要透過自然理性之光,也可理解上帝創造的計畫。。开普勒将他的新天文学描述为“天体物理学”、“到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的旅行”、“亚里士多德宇宙论的补充”、通过将天文学作为通用数学物理学的一部分改变古代传统的物理宇宙学。.

172 关系: 劍魚座力学半正多面體占星相位占星術和天文學占星术均輪和本輪多面体大卫·法布里奇乌斯大星形十二面體大斜方截半立方体天文学家天文學綱要天文單位太阳系太阳物理学太陽天文學年表太陽系年表奧伯斯佯謬如何閱讀一本書威理博·司乃耳宗教与科学宗教哲学宇宙对数小行星1134小行星1481尼古拉·哥白尼射影几何崇祯历书中世纪丹尼爾·柯克伍德布拉格世界的和諧年轻地球创造论乌尔姆乔万尼·巴蒂斯塔·里乔利以人名命名的恆星伊本·魯世德伽利略·伽利莱弗雷德里克二世休神星开普勒定律开普勒三角开普勒陨石坑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彼得·克鲁格彗星地理大发现哥白尼环形山...哈雷彗星几何学家列表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光學史克劳狄乌斯·托勒密克卜勒 (月坑)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克卜勒問題克卜勒猜想克卜勒撞擊坑 (火星)克里斯多夫·沙伊纳瞄准镜火卫一火星火星的衛星火星撞擊坑理论物理学家列表祖暅原理禁书目录上的作者和著作列表离散几何学科学科学史科学大纲科学革命科学革命的结构穀神星第谷·布拉赫米盧廷·米蘭科維奇约翰内斯·开普勒号自动运载飞船约斯特·比尔吉经典力学瓦尔哈拉神殿物理学物理学史物理学家列表特殊直角三角形牛頓旋轉軌道定理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目镜白矮星、中子星和超新星年表音乐宇宙莱比锡大学聯星菲利普·范·兰斯贝格香港唱片商會銷量榜冠軍唱片列表观测天文学马太福音第2章詹姆斯·布拉德雷魏尔德尔斯塔特让-巴蒂斯特·齐扎特鲁道夫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贝塞尔函数贝尔塔·本茨纪念之路质量超新星超新星观测史麻田刚立軌道根數軒轅十四黄金分割率轨道 (力学)阿塔纳斯·珂雪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科学出版物列表蒂宾根蒂宾根大学重力理論史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臺灣最暢銷專輯列表金星凌日艾萨克·牛顿艾格尼兹·玛丽·克勒克NVIDIA GeForce 600NVIDIA GeForce 700NVIDIA GeForce 800SGR 1806-20SN 1054X射线晶体学折射望远镜投影描绘器恆星際旅行杰雷米亚·霍罗克斯格拉茨大学图书馆正多面體歲差 (天文)毕达哥拉斯毕达哥拉斯主义活动星图測天圖木卫三木卫一木卫四月球地質月球環形山列表 (G-K)月球環形山列表 (L-N)月球環形山列表 (R-S)月球環形山列表 (T-Z)月球運動論月面学望遠鏡史望遠鏡技術年表最密堆积星形八面體海什木斯涅尔定律新天文学日心说旅行者金唱片内容数学家列表慣性托馬斯·司奇狄托马斯·哈里奥特11月15日12月27日1571年1577年大彗星1611年1627年1630年1639年金星凌日 扩展索引 (122 更多) »

劍魚座

劍魚座(Dorado,西班牙語的鬼頭刀魚)是一個南天星座。它是荷蘭航海家凱澤和豪特曼於1595至1597年間所命名的12個星座之一,於1603年被收錄於約翰·拜耳的《測天圖》內。象徵海洋生物劍魚。 銀河系的伴星系大麥哲倫雲的大部份位於劍魚座天區內,其餘部份則在山案座天區內。除此以外,南黃極(請參看黃道座標系統)亦是處於劍魚座之內。.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劍魚座 · 查看更多 »

力学

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能量和力以及它们与物体的平衡、变形或运动的关系。.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力学 · 查看更多 »

半正多面體

半正多面體是泛指所有由超過一種正多邊形所組成的多面體,並且要有對稱群,根據托羅爾德戈塞特的1900定義半正多面體有下面幾種:.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半正多面體 · 查看更多 »

占星相位

占星學專業領域中,所謂的相位(aspect)是指星盤中所顯示出行星彼此之間所形成的一個角度(angle),同時也包含四大尖軸:(ascendant / Asc)、(midheaven / Mc)、(descendant / Des)、(lower midheaven or Imum coeli / Ic),以及其他占星學所關注的交點。從地球上來看,相位是星空中的兩個行星之間在黃道的度數與分鐘上經由測量出的角距離。根據占星學的傳統,祂們表示對於地球上人們生活及事務時機的轉變與發展上的變化。 舉例而言,假設一位占星師創製一張星盤這顯示出在一個人出生時辰的天體明顯方位(本命盤),以及火星和金星之間的角距離為是92°的弧形,星盤上道出擁有“金星刑(square)火星”以及(orb)是2°的相位(換言之,從一個精確的四分相之基準上而言有2°的偏移值;四分相或稱刑是表示90°相位)。更確切的說相位在占星學的作用上,祂更強烈或更具主導優勢的觀點被認為是在塑造命主性格與體現命運之變化。.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占星相位 · 查看更多 »

占星術和天文學

占星術和天文學在古代的西方是被同等看待的(astrologia),直到17世紀("啟蒙時代")才逐漸被區分開來,然後廢棄了占星術。在中世紀後期,天文學被視為占星術可以運作的基礎。 自18世紀以來,它們被視為毫無關聯的學科。天文學研究起源於地球的大氣層之外的事物和現象,是一門科學,並且是一個研究範圍廣泛的學術。占星術表面以天體的位置作為預測未來事件的基礎,但沒有科學的有效性,是一種占卜和偽科學的形式。.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占星術和天文學 · 查看更多 »

占星术

医学占星用的人体解剖-占星关系图. 占星術(Astrology),亦稱占星学、星象學,是用天体的运动和相对位置来占卜人事及地表事件的一种理論。占星术可至少上溯至公元前2000年,植根于系统预测季节性变化和将天体周期解释为神圣传意迹象的传统。许多文明都曾有将重要事件附会于天文事件的传统,而像印度、中国和玛雅等古文明甚至还发展出了复杂的系统,通过天文观测来预测地表事件。可追溯至公元前19-17世纪的美索不达米亚,并由此传播至古希腊、罗马、阿拉伯世界,并最终传至中西欧地区。当代西方占星术通常与天宫图系统相联系,标榜其能基于天体位置来解释不同人格并预测人生中的重大事件;多数专业的占星家均依赖于这一系统。 纵观其历史,占星术长期被视为学术传统并普遍存在于学术界中,与天文学、炼金术、气象学和医学关系密切。占星术亦曾流行于政治界;从但丁与乔叟到莎士比亚、洛佩·德·维加和卡尔德隆·德·拉·巴尔卡,他们的多部文学作品中都曾提到过占星术。 然而,科学革命开始后,占星术已受到广泛质疑;它在理论.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占星术 · 查看更多 »

均輪和本輪

均輪和本輪(Epicycle,希臘語意爲在圈上)是在天文學的托勒密系統中,用來解釋太陽、月球和行星在視運動中的速度和方向變化的幾何模型。最早阿波羅尼奧斯在西元前三世紀結束前首先提出,並在西元二世紀被底比斯地區的托勒密發表在天文學論文的天文學大成這本書中。特別是它解釋了當時所知五顆行星的逆行,其次,它還解釋了從地球上觀察行星顯而易見的距離變化。 雖然之前的希臘天文學家,如西元前二世紀的阿波羅尼奧斯、羅茲的喜帕恰斯就已經廣泛的採用,比托勒密早了近三個世紀,但卻被命名為托勒密系統。古希臘的天文學計算設備安提基特拉機械,已經運用了本輪(周轉圓)的運動,使用四個齒輪計算月球的位置和相位。兩個齒輪使月球的運動非常接近于偏心的克卜勒第二定律,即月球在近地點的移動速度快,在遠地點的移動速度慢。.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均輪和本輪 · 查看更多 »

多面体

多面體(polyhedron)是指三維空間中由平面和直邊組成的幾何形體。英文 polyhedron 源於古希臘語 πολύεδρον,由poly-(詞根 πολύς,多)和 -edron(έδρα,基底、座、面)構成,即意為「多面體」。 然而,「由平面和直邊組成的有界體」的定義方式並不明確,對現代數學而言更是不合格。克羅埃西亞數學家 Grünbaum 曾評論道:“多面體理論的原罪可追溯至歐幾里得,還有之後的克卜勒、龐索、柯西……各個時期……數學家們都未能準確定義何謂『多面體』。”自此,數學家雖以特定說法對「多面體」訂定了嚴謹的定義,但任一種卻都無法完全兼容其他定義方式。.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多面体 · 查看更多 »

大卫·法布里奇乌斯

大卫·法布里奇乌斯(David Fabricius,1564年3月9日-1617年5月7日)德国牧师、天文学家。他精于天文观测,发现过第一颗周期性变星,并和长子约翰内斯·法布里奇乌斯(1587-16G15)一起用望远镜确认了太阳黑子的存在,发现了太阳黑子在光球表面的移动,从而佐证了太阳的自转。.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大卫·法布里奇乌斯 · 查看更多 »

大星形十二面體

在幾何學上,大星形十二面體是一個由五角星組成的非凸正多面體,是正十二面體的星形多面體,其在非凸均勻多面體被編號為U52、在溫尼爾多面體模型被編號為W22。该多面體最早是由於1568年發現並描述。後來在1619年時,被約翰尼斯·克卜勒重新發現。 大星形十二面體的對偶多面體也是一種星形正多面體,同時也是星形二十面體,其為由正三角形構成的大二十面體。.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大星形十二面體 · 查看更多 »

大斜方截半立方体

在幾何學中,大斜方截半立方體,又稱為截角截半立方體,是一種阿基米德立體。這個多面體共由26個面、72條邊和48個頂點所組成,其中,26個面中包含了 12個正方形面、8個正六邊形面以及6個正八邊形面。由於每個面都存在點對稱性質,因此大斜方截半立方體也是一種環帶多面體。.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大斜方截半立方体 · 查看更多 »

天文学家

天文学家是研究天文学、宇宙学、天体物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科学家。因为有些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对天文理论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下面的列表中也包括这些人。.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天文学家 · 查看更多 »

天文學綱要

天文學是源於地球大氣層之外天體(如:恆星、行星、彗星、和星系)的科學和現象。天文學是最古老的科學之一,早期文明的天文學家有條不紊地在夜晚觀測天空,並且在早期就已經發現許多天體的組織結構。但是,直到望遠鏡發明之後,天文學才發展成為現代的科學。 下面的綱要提供天文學的專題指南的條目和概述。.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天文學綱要 · 查看更多 »

天文單位

天文單位(縮寫的標準符號為AU,也寫成au、a.u.或ua)是天文學上的長度單位,曾以地球與太陽的平均距離定義。2012年8月,在中国北京举行的国际天文学大会(IAU)第28届全体会议上,天文学家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把天文单位固定为149,597,870,700米。新的天文单位以公尺来定义,而公尺的定义来源于真空中的光速,也就是说,天文单位现在不再与地球與太阳的實際距离挂钩,而且也不再受时间变化的影响(虽然天文单位最初的来源就是日地平均距离)。 國際度量衡局建議的縮寫符號是ua,但英語系的國家最常用的仍是AU,國際天文聯合會則推薦au,同時國際標準ISO 31-1也使用AU,后来的國際標準ISO 80000-3:2006又改成了ua。通常,大寫字母僅用於使用科學家的名字命名的單位符號,而au或a.u.也可以是原子單位或是任意單位;但是AU被廣泛的地區使用作為天文單位的符號。以1天文單位距離的值為單位的天文常數的值會以符號A標示。.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天文單位 · 查看更多 »

太阳系

太陽系Capitalization of the name varies.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太阳系 · 查看更多 »

太阳物理学

太陽物理學(solar physics)是研究我們的太陽,它是天文物理學的分支,對最接近我們的恆星儘可能的進行精密觀測,進行研究、利用和解釋。它與許多純科學都有交集,像是物理學、天文物理和計算機科學,包括流體力學、電漿物理學中的磁流體動力學、地震學、粒子物理學、原子物理學、核物理學、恆星演化、空间物理學、光譜學、輻射轉移、應用光學、訊號處理、電腦視覺、計算物理、恒星物理学和太陽天文學。 因為太陽是唯一有可以近距離觀測的獨特地位(其它恆星或任何天體都不能得到如同太陽能得到的空間分辨率),在天體物理學上對相關學科(遙遠的恆星)的觀測和太陽物理學的觀測之間是有所區別的。 太陽物理學也是一本研究太陽和太陽恆星研究與日地關係物理學的學報名稱。它創立在1967年,接受太陽物理學相關的所有論文,範圍從太陽內部的構造與它的演化,到外日冕和在星際空間的太陽風。這份期刊是由史普林格出版,在荷蘭印刷的月刊,每年會有兩次增刊號。現任的編輯是Lidia van Driel-Gesztelyi、John Leibacher、和Takashi Sakurai。像多數的研究性期刊一樣,太陽物理學也可以在線上取得。.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太阳物理学 · 查看更多 »

太陽天文學年表

這是太陽的天文學年表,記錄人類有關太陽的發現。.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太陽天文學年表 · 查看更多 »

太陽系年表

這是太陽系的天文學年表,列出人類對太陽系的主要發現與研究成果。.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太陽系年表 · 查看更多 »

奧伯斯佯謬

奧伯斯佯謬(又稱夜黑佯謬或光度佯謬)是由德國天文學家奧伯斯於1823年提出,於1826年修訂,指若宇宙是稳恆態而且無限的,則晚上應該是光亮而不是黑暗的。在此之前,類似的想法已由克卜勒於1610年提出,後來於18世紀愛德蒙·哈雷及夏西亞科斯(Jean-Philippe de Cheseaux)的作品中逐漸成熟。黑暗的夜晚印證了宇宙並非穏恆態的,是大爆炸理論的證據之一。.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奧伯斯佯謬 · 查看更多 »

如何閱讀一本書

《如何阅读一本书》是由美国哲学家莫蒂默·杰尔姆·阿德勒于1940年所著,并于1972年和查尔斯·范多伦重新修订。该书主要论述指导如何通过阅读增进理解力。它将阅读分做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在书后推荐了一系列的经典名著。 该书强调阅读是一种主动的活动。阅读一般分做三种目的:娱乐消遣、获取资讯、增进理解力。只有最后一种目的的阅读能帮助阅读者增长心智,不断成长。.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如何閱讀一本書 · 查看更多 »

威理博·司乃耳

威理博·司乃耳(Willebrord Snellius,),本名威理博·斯奈爾·范羅恩(Willebrord Snel van Royen),是一位荷蘭天文學家、數學家和物理學家。幾個世紀以來,在西方,尤其是英語系國家,光波的折射定律都是以他命名。但是,根據最新歷史研究結果,早在西元984年的伊斯兰黄金时代(Islamic Golden Age)間,穆斯林科學家Ibn Sahl就已經發現這個定律了。.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威理博·司乃耳 · 查看更多 »

宗教与科学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是从古典时期以来就是哲学家、神学家、科学家和其他人士一直研究的课题。来自不同的地域、文化和历史时代的观点中呈现出许多的多样性,有些观点将其视为一种抵触,另外一些观点则将其描述为一种和谐,还有观点提出它们相互影响甚微。 科学与宗教追求宇宙中的知识的方法一般不同。科学讲究理智、经验和证据,而宗教讲究啟示、信仰和神圣,这些方法是完全不同的,它们截然相反。理智、经验和证据从根本上不承认启示、信仰和神圣是有效的知识来源。此外,启示、信仰和神圣(作为宗教教条的范例),在大众普遍接受的证据下,也只会接受相冲突的科学观点。 尽管存在这些差异,科学革命之前的大多数科技创新的是由宗教组织的协会完成的。科学方法的许多特点是由古希腊、埃及、印度和苏美尔文明开创的。后来在中世纪时期,许多来自这些文明科学知识由天主教会负责保管,从而使科学研究的方法在文艺复兴到启蒙时期的欧洲得到发展。伊斯兰教也对数学、天文学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历史上许多最著名的科学家,如帕斯卡、哥白尼和现代遗传学的创始人孟德尔是虔诚的基督徒。大爆炸理论最初是由一位名叫乔治·勒梅特的神父提出的。印度教历史上拥抱理性与经验主义,认为科学是合理的,但对世界的了解不全面。儒家在不同时期对于科学持不同观点。今天大多数佛教徒认为科学与他们的信仰可以互相补充。 在欧洲与科学革命和啟蒙時代有关联的事件(如),导致等学者提出了冲突学说,认为宗教与科学在方法上、事实上和政治上有冲突。该学说由当代科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史蒂文·温伯格和卡尔·萨根以及许多創造論者提出。虽然冲突学说在大众中仍然很受欢迎,但大多数当代科学史学家已对其失去兴趣。 历史上的许多神学家、哲学家和科学家发现自己的信仰和科学之间没有冲突。生物学家史蒂芬·古爾德、其他的科学家和一些当代神学家认为宗教和科学是,两者能够分别的在根本上解决在生活中不同方面的问题。科学家弗朗西斯科·阿亚拉,肯尼斯·R·米勒,约翰·波金霍尔,丹尼斯·亚力山大和法蘭西斯·柯林斯没有发现宗教与科学之间有必然的冲突。一些神学家或科学史家,包括约翰·伦诺克斯,托马斯·贝里,布瑞恩·斯温和肯恩·威爾柏提出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的。 科学的事实和观点的公众接受程度可能会受到宗教的影响;在美国有许多反对进化论(特别是关于人类)的人。然而美国国家科学院写了这么一句话:"the evidence for evolution can be fully compatible with religious faith,(进化的证据可以与宗教信仰完全相容)"这个观点得到全球许多宗教教派的正式认可。.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宗教与科学 · 查看更多 »

宗教哲学

宗教哲学(philosophy of religion)是对宗教以及其所包含的问题和观念的哲学思考。宗教哲学所研究的课题包括:神的存在與否、神的属性、宗教与科学的关联、宗教与道德的关联、善与恶的本质。 宗教哲学和宗教信仰哲学有所不同,前者站在宗教之外而对其进行研究。因此,研究宗教哲学的人并不需要有任何宗教信仰。.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宗教哲学 · 查看更多 »

宇宙

宇宙(Universe)是所有時間、空間與其包含的內容物所構成的統一體;它包含了行星、恆星、星系、星系際空間、次原子粒子以及所有的物質與能量,宇指空間,宙指時間。目前人類可觀測到的宇宙,其距離大約為;而整個宇宙的大小可能為無限大,但未有定論。物理理論的發展與對宇宙的觀察,引領著人類進行宇宙構成與演化的推論。 根據歷史記載,人類曾經提出宇宙學、天體演化學與,解釋人們對於宇宙的觀察。最早的理論為地心說,由古希臘哲學家與印度哲學家所提出。數世紀以來,逐漸精確的天文觀察,引領尼古拉斯·哥白尼提出以太陽系為主的日心說,以及經約翰內斯·克卜勒改良的橢圓軌道模型;最終艾薩克·牛頓的重力定律解釋了前述的理論。後來觀察方法逐漸改良,引領人類意識到太陽系位於數十億恆星所形成的星系,稱為銀河系;隨後更發現,銀河系只是眾多星系之一。在最大尺度範圍上,人們假定星系的分布,且各星系在各個方向之間的距離皆相同,這代表著宇宙既沒有邊緣,也沒有所謂的中心。透過星系分布與譜線的觀察,產生了許多現代物理宇宙學的理論。20世紀前期,人們發現到星系具有系統性的紅移現象,表明宇宙正在;藉由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觀察,表明宇宙具有起源。最後,1990年代後期的觀察,發現宇宙的膨脹速率正在加快,顯示有可能存在一股未知的巨大能量促使宇宙加速膨脹,稱做暗能量。而宇宙的大多數質量則以一種未知的形式存在著,稱做暗物質。 大爆炸理論是當前描述宇宙發展的宇宙學模型。目前主流模型,推測宇宙年齡為。大爆炸產生了空間與時間,充滿了定量的物質與能量;當宇宙開始膨脹時,物質與能量的密度也開始降低。在初期膨脹過後,宇宙開始大幅冷卻,引發第一波次原子粒子的組成,稍後則合成為簡單的原子。這些原始元素所組成的巨大星雲,藉由重力結合起來形成恆星。 目前有各種假說正競相描述著宇宙的終極命運。物理學家與哲學家仍不確定在大爆炸前是否存在任何事物;許多人拒絕推測與懷疑大爆炸之前的狀態是否可偵測。目前也存在各種多重宇宙的說法,其中部分科學家認為可能存在著與現今宇宙相似的眾多宇宙,而現今的宇宙只是其中之一。.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宇宙 · 查看更多 »

对数

在数学中,真数 x(对于底数 )的对数是 y 的指数 y,使得 。底数  的值一定不能是1或0(在扩展到复数的复对数情况下不能是1的方根),典型的是、 10或2。数x(对于底数β)的对数通常写为 稱作為以β為底x的對數。 当x和β进一步限制为正实数的时候,对数是1个唯一的实数。 例如,因为 我们可以得出 用日常语言说,以3为底81的对数是4。.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对数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134

小行星1134(1134 Kepler,1134 克卜勒)是位於小行星帶的一顆小行星。由德國天文學家馬克斯·沃夫於1929年9月25日發現。暫時編號為 1929 SA。以知名德國天文學家約翰內斯·克卜勒命名。.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小行星1134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481

小行星1481(蒂宾根星,1481 Tübingia)是一颗主带小行星,是卡爾·雷恩繆斯在1938年2月7日于海德堡发现的。爾約·維薩拉在同年2月22日亦独立发现了这颗小行星,并在卡爾·雷恩繆斯之前首先声明了自己的发现。 Tübingia即约翰内斯·开普勒的出生地,德国城市蒂宾根 。.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小行星1481 · 查看更多 »

尼古拉·哥白尼

尼古拉·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Mikołaj Kopernik,)是文艺复兴时期波兰数学家、天文学家,他提倡日心说模型,提到太陽為宇宙的中心。1543年哥白尼临终前发表了《天體運行論》一般認為他著的是現代天文學的起步點。它开启了哥白尼革命,并对推动科学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 哥白尼出生于皇家普魯士,该地区自1466年隶属于波兰王国。哥白尼获得了教会法规博士学位,同时也是一名医生,通晓多国语言,了解经典文学,能够胜任翻译,做过执政官、外交官,也是一名经济学家(后续几项都没有学历学位)。1517年,哥白尼总结了货币量化理论,成为当今经济学的重要基础之一。1519年,哥白尼在托马斯·格雷沙姆之前总结出了劣幣驅逐良幣理论的前身。.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尼古拉·哥白尼 · 查看更多 »

射影几何

在數學裡,投影幾何(projective geometry)研究在投影變換下不變的幾何性質。與初等幾何不同,投影幾何有不同的設定、投影空間及一套基本幾何概念。直覺上,在一特定維度上,投影空間比歐氏空間擁有「更多」的點,且允許透過幾何變換將這些額外的點(稱之為無窮遠點)轉換成傳統的點,反之亦然。 投影幾何中有意義的性質均與新的變換概念有關,此一變換比透過變換矩陣或平移(仿射變換)表示的變換更為基礎。對幾何學家來說,第一個問題是要找到一個足以描述這個新的想法的幾何語言。不可能在投影幾何內談論角,如同在歐氏幾何內談論一般,因為角並不是個在投影變換下不變的概念,如在透視圖中所清楚看到的一般。投影幾何的許多想法來源來自於對透視圖的理論研究。另一個與初等幾何不同之處在於,平行線可被認為會在無窮遠點上交會,一旦此一概念被轉換成投影幾何的詞彙之後。這個概念在直觀上,正如同在透視圖上會看到鐵軌在水平線上交會一般。有關投影幾何在二維上的基本說明,請見投影平面。 雖然這些想法很早以前便已存在,但投影幾何的發展主要還是到19世紀才開始。大量的研究使得投影幾何變成那時幾何的代表學科。當使用複數的坐標(齊次坐標)時,即為研究複投影空間之理論。一些更抽象的數學(包括不變量理論、代數幾何義大利學派,以及菲利克斯·克萊因那導致古典群誕生的愛爾蘭根綱領)都建立在投影幾何之上。此一學科亦吸引了許多學者,在綜合幾何的旗幟之下。另一個從投影幾何之公理化研究誕生的領域為有限幾何。 投影幾何的領域又可細分成許多的研究領域,其中的兩個例子為投影代數幾何(研究投影簇)及投影微分幾何(研究投影變換的微分不變量)。.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射影几何 · 查看更多 »

崇祯历书

《崇祯历书》是大明崇祯年间为历法改革而编著的一部丛书,因由崇祯帝下令编纂故名;又称《時憲曆》,此曆法及其修訂版本由清朝初年源用至今。该书在崇祯二年(1629年)九月由礼部左侍郎徐光启成立曆局开始编写,到崇祯七年(1634年)十一月编完。由于徐光启在1633年病逝,之后的编纂工作由李天经主持。.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崇祯历书 · 查看更多 »

中世纪

在欧洲历史上,一般来说,「中世纪」指公元5世纪到15世纪,自西罗马帝国的崩溃到文艺复兴运动和大航海时代之间的时期。按照西方传统,欧洲历史可以分为“古典時代”、“中世纪”和“近现代”三个阶段。而中世纪历史自身也可分为前、中、後期三段。 人口减少、城市衰落、外敌入侵、大众迁移的进程,自古代晚期就开始了,并在中世纪前期得以继续。日耳曼的蛮族们入侵,并在曾是西罗马帝国的领土上建立了各个民族的国家。在7世纪,曾是东罗马帝国领地的北非和中东被伊斯兰化的阿拉伯帝国所占领。尽管此时在社会与政治结构上有着显著的变化,但中世纪与古代时期的分别尚未完全形成。广阔的拜占庭帝国此时依然存活,并且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1070年,拜占庭帝国的查士丁尼法典在北意大利被重新发现,并且后来在西方广受赞誉。西方的诸多王国还依然保留着罗马时代的习俗。同时,人们广泛建立修道院,意在使欧洲基督教化。在卡洛林王朝统治下的法兰克王国控制了西欧的大部分地区,然而到了8世纪末9世纪初,在内忧和外患(维京人、马扎尔人和撒拉森人入侵)的压力下,卡洛林帝国还是崩溃了。 到了中世纪中期,亦即公元1000年以后,由农业科技的改进带来的繁荣贸易,以及中世纪温暖时期到来所造成的增产,使得当时的欧洲人口大量增长。由农民向贵族支付地租和承担劳役的生产组织——庄园,成了中世纪中期主要的社会组织结构。1095年开始的十字军东征,旨在从穆斯林手中夺取中东的控制权。国王逐渐成为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的领袖,这一方面减少了无序带来的犯罪和暴力行为,但另一方面又使得离建造一个统一基督教世界的理想越来越远。经院哲学此时在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托马斯·阿奎纳的神学理论、乔托·迪·邦多纳的绘画、但丁和杰弗里·乔叟的诗歌、马可波罗的游记和哥特式教堂都是这一时期各自领域的杰出作品。 后期的中世纪饱受饥荒、瘟疫和战争的威胁,因此此时欧洲的人口开始减少。在1347年和1350年间爆发的黑死病夺取了三分之一欧洲人的生命。宗教上的争论和对立也对应着国家间的冲突以及农民的反抗。这一时期文化和科技的发展使得欧洲的社会转型,也预示着欧洲近代史的开端。.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中世纪 · 查看更多 »

丹尼爾·柯克伍德

丹尼爾·柯克伍德(Daniel Kirkwood,)是美國天文學家。 柯克伍德1814年出生於美国馬利蘭州的哈福德县,1838年畢業於宾夕法尼亚州的約克縣立學院的數學系,並在擔任了五年的教職之後,轉任賓夕法尼亞蘭开斯特高中的校長;又經歷了五年,成為賓夕法尼亞波次維學院的校長。1851年,他赴德拉瓦學院擔任數學教授;1856年,成為印第安那州印第安那大學布鲁明顿校区的數學教授。除了1865年至1867年期间在賓州坎農斯堡的傑佛遜學院外,都在布隆明頓任教,直至1886年退休。 柯克伍德最重要的贡献是對小行星軌道的研究。1866年,他指出小行星带上距太阳某些特定距离的地方几乎没有小行星分布,這些位置以他的名字命名为為柯克伍德空隙。此外,他还最早提出流星雨源自彗星的碎片。 柯克伍德还確認了行星自轉週期和距離間的關係模式,稱為柯克伍德定律。這個發現也使柯克伍德成為享譽國際的天文學家,希爾斯·庫克·沃克稱他為“美國的克卜勒”,並聲稱柯克伍德定律證明了太陽星雲理論是廣泛適用的。但是這條定律後來证明是不成立的,因為行星自轉週期的重新測量结果不符合這些模式。 在1891年,77歲高齡的柯克伍德成為史丹佛大學的天文學讲师。1895年,柯克伍德在加利福尼亞州去世。 柯克伍德一共创作了129篇著作,包括三本書。第1578号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为“柯克伍德”,月球上的柯克伍德环形山、印第安那大學的柯克伍德天文台也以他的名字命名。他安葬於印第安那州布隆明頓的玫瑰山公墓,并因此命名了柯克伍德大道。.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丹尼爾·柯克伍德 · 查看更多 »

布拉格

布拉格(Praha,Prag)是捷克首都和最大城市、欧盟第十四大城市,和历史上波西米亚的首都,位于该国的中波希米亚州、伏尔塔瓦河流域。该市地处欧洲大陆的中心,在交通上一向拥有重要地位,与周边国家的联系也相当密切(特别是在地理上恰好介于柏林与维也纳这2个德语国家的首都中间)。2006年3月,布拉格的面积为496平方公里,人口为118.3万。 布拉格是一座欧洲历史名城。城堡始建于公元9世纪。1345—1378年,在查理四世统治时期,布拉格成为神圣罗马帝国兼波希米亚王国的首都,而达到鼎盛时期,并兴建了中欧、北欧和东欧第一所大学——查理大学。15世纪和17世纪,在布拉格先后由于宗教原因发生2次將人扔出窗外的事件,分别引发了胡斯战争和影响深远的欧洲三十年战争(1618年-1648年)。工业革命以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布拉格属于欧洲工业较发达的城市之一,在奥匈帝国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时布拉格也曾是一个多民族混居的城市,多元文化是其显著特色,不过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布拉格已经基本上成为单一捷克民族的城市。在冷战时期,布拉格又发生过数次震动世界的事件:1948年共产党夺权、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和1989年的天鹅绒革命。 布拉格是一座著名的旅游城市,市内拥有为数众多的各个历史时期、各种风格的建筑,从罗马式、哥特式建筑、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义、新艺术运动风格到立体派和超现代主义,其中特别以巴洛克风格和哥特式建筑更占优势。布拉格建筑给人整体上的观感是建筑顶部变化特别丰富,并且色彩极为绚丽夺目(红瓦黄墙),因而拥有“千塔之城”、“金色城市”等美称,号称欧洲最美丽的城市之一。1992年,布拉格历史中心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单,每年,有4.4万旅客慕名而来,是欧洲第六受欢迎来旅游的城市2013年,布拉格入选世界首座“世界文化遗产”城市。 布拉格也是欧洲的文化重镇之一,历史上曾有音乐、文学等诸多领域众多杰出人物,如作曲家沃尔夫冈·莫扎特、贝多伊奇·斯美塔那、安东尼·德沃夏克,作家弗兰兹·卡夫卡、瓦茨拉夫·哈维尔、米兰·昆德拉等人在该城进行创作活动,今天该市仍保持了浓郁的文化气氛,拥有众多的歌剧院、音乐厅、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电影院等文化机构,以及层出不穷的年度文化活动。.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布拉格 · 查看更多 »

世界的和諧

世界的和諧(拉丁語:Harmonices Mundi。英語:The Harmony of the Worlds)是德國天文學家約翰內斯·克卜勒在1619年出版的書。該書主要介紹幾何與物理世界的和諧和全等。最後一章提出克卜勒第三定律。.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世界的和諧 · 查看更多 »

年轻地球创造论

“年轻地球创造论”(Young Earth creationism)是创造论的一个分支。该理论认为,地球和其上的生命仅在不超过1万年前被上帝的直接作为创造出来。坚持这种理论的人普遍认为,《希伯来圣经·创世纪》里面提到的创世七天描述的是自有时间开始准确不差的七个24小时。在相信这种理论的人眼中,对整个《圣经》的完全来自字面的解释才是与历史和真相相符合的,对地球存在时间的计算也只能以此为准。持此观点的一部分人还认为,他们在创造论的框架裡的观点应该比自然科学占有更高地位,或者起码有与之平等的地位。.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年轻地球创造论 · 查看更多 »

乌尔姆

乌尔姆(Ulm)是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的一座城市,位于多瑙河(Danube)畔。它附近的大城市有东南部约70公里远的奥格斯堡和130公里远的慕尼黑和西北约100公里远的斯图加特。乌尔姆与与其隔岸相望的属于巴伐利亚州的新乌尔姆一起是这个地区的文化和商业中心。.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乌尔姆 · 查看更多 »

乔万尼·巴蒂斯塔·里乔利

乔万尼·巴蒂斯塔·里乔利(Giovanni Battista Riccioli,1598年4月17日至1671年6月25日)是意大利天文学家和耶稣会天主教神父。除其他方面的事情外,最出名是他的钟摆与落体实验、有关126条地球运动论据的论述以及引入了现行月球的命名方案。.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乔万尼·巴蒂斯塔·里乔利 · 查看更多 »

以人名命名的恆星

在過去幾個世紀中,只有很少數的恆星能在符合天體命名慣例下,被以人名來命名。多數的恆星不是使用傳統的名稱(主要來自各民族的傳統或阿拉伯文),就是採用星表的編號。.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以人名命名的恆星 · 查看更多 »

伊本·魯世德

阿布·瓦利德·穆罕默德·伊本·阿马德·伊本·鲁世德(,),又译为阿威罗伊、亞維侯,是著名的安达卢斯哲学家和博学家,研究古希腊哲学、伊斯兰哲学、伊斯兰教法学、医学、心理学、政治学、音乐、地理、数学、天文和物理学。 伊本·鲁世德支持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反对安萨里的神学理论,认为一切现象都遵从神创造的自然规律,而不是因神的意愿而发生。他对西方哲学有重要的影响,被称作“西欧世俗思想之父”。 他对亚里士多德思想和著作的传播起了重要的作用。.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伊本·魯世德 · 查看更多 »

伽利略·伽利莱

伽利略·伽利莱(Galileo Galilei, ;)Drake(1978, p.1).伽利略出生日期用的是儒略曆,當時所有基督教國家都使用這個曆法。義大利及幾個天主教國家於1582年改用公曆。除非特別註明,條目中的日期皆為公曆。,義大利物理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及哲學家,科學革命中的重要人物。其成就包括改進望遠鏡和其所帶來的天文觀測,以及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说。伽利略做实验证明,感受到引力的物体并不是呈等速運動,而是呈加速度運動;物體只要不受到外力的作用,就會保持其原來的靜止狀態或勻速運動狀態不變。他又發表惯性原理阐明,未感受到外力作用的物体会保持不变其原来的静止状态或匀速运动状态。伽利略被譽為“現代觀測天文學之父”、“現代物理學之父”、“科學之父”及“現代科學之父”。Finocchiaro (2007).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伽利略·伽利莱 · 查看更多 »

弗雷德里克二世

弗雷德里克二世(Frederik 2.,1534年7月1日-1588年4月4日)奥尔登堡王朝的丹麦和挪威国王(1559年~1588年在位)。是一個典型的文藝復興統治者。 弗雷德里克二世为丹麦和挪威国王克里斯蒂安三世之子,母亲是萨克森-劳恩堡公爵马格努斯一世的女儿多罗西亚·冯·萨克森-劳恩堡。与他那谨慎的父亲不同,弗雷德里克二世倾向于军事冒险。他在年轻时代就与德意志那些争战不休的王公们过从甚密。即位后,弗雷德里克二世试图推行加强王权的改革,遭到强大的丹麦贵族(以国会为代表)的强烈抵制。 弗雷德里克二世在位第一年就发动对外战争,进攻位于迪特马申的一个独立的农民共和国。结果他成功地将此地征服,取得第一个军事胜利。不久他又卷入了立窝尼亚战争。鉴于立窝尼亚骑士团已完全无力抵抗俄国沙皇伊凡四世的猛烈攻势,弗雷德里克二世于1560年出兵兼并骑士团领地萨列马岛,企图建立缓冲并参与瓜分行将灭亡的骑士团的领土立窝尼亚地区。 弗雷德里克二世统治时期最重要的事件是1563年至1570年与瑞典的战争(所谓北方七年战争)。瑞典国王埃里克十四世企图通过战争取得在北欧的霸权,并因此与西班牙结盟;弗雷德里克二世则想要夺回丹麦在波罗的海地区的传统优势。战争初期丹麦占据上风,从海上封锁瑞典,并于1563年攻克瑞典的艾尔夫斯堡要塞。但是瑞典海军在1565年打破了丹麦的封锁,侵入霍兰和斯堪尼亚。战争演变成开支巨大的消耗战,弗雷德里克二世与贵族的关系急剧恶化。 幸运的是,瑞典内部的矛盾阻止了它继续打击丹麦。1568年,埃里克十四世在内战中被其异母弟约翰三世推翻。强有力的丹麦政治家佩德尔·奥克斯稳定了丹麦国内的局势,取代弗雷德里克二世掌握了国家权力。奧克斯的財經能力廣受好評,執政後趁著1568年尼德蘭對西班牙發起獨立戰爭的機會,把松德海峽的航運稅提高了一半,大幅改善財政並得以勉強支付北方七年戰爭的軍費支出,之後又利用國際調停與两年的艰苦谈判,讓战争以一个实际维持战前状态的和约结束。根据1570年12月13日签订的什切青条约,瑞典赎回艾尔夫斯堡,它的扩张暂时受到遏制。 通过这场战争,弗雷德里克二世认识到了丹麦军事能力的有限。他转而开始关注海上力量,藉由把美洲白銀運回丹麥的丹麥商船,使國計民生大大地改善了。弗雷德里克二世同情宗教改革运动,但也只是在口头上给以支持而已,不過當1585年原來尼德蘭的經貿中心安特衛普最後被西班牙的天主教軍攻陷時,許多當地的新教徒先後逃到丹麥來,這些新教徒在工藝、經商上有傑出能力,對丹麥的經濟、文化頗有助益,譬如克隆堡(哈姆雷特發生之地)就被這批工藝師傅改建成美輪美奐的王宮,洋溢著文藝復興建築的壯麗風格。 弗雷德里克二世曾向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求婚,並終生保持著良好關係,英、丹兩國間的爭議總能和平解決,譬如英國承認挪威與格陵蘭之間的水域為丹麥的領海,而丹麥隊英國船隻則特別優惠地只收取象徵性的航運稅,結果弗雷德里克因此獲頒英國的嘉德勳章。不過,实际处理国际事务时,在位後期的弗雷德里克明智地保持中立,不插手英、法對西班牙的戰事,或者是立窩尼亞戰爭的後期戰事(特別是在1577年完全退出俄、波間的戰爭)。有经验的国务活动家们,如佩德尔·奥克斯、尼尔斯·卡斯和克里斯托弗·瓦尔肯多夫实际上管理着国内事务。 在性格上,弗雷德里克二世是一个鲁莽、自负、好大喜功的人。他热衷于打猎,喜欢喝酒;许多人相信他最终是死于酗酒。弗雷德里克二世在位時期是丹麥國力與財富的增長期,他在国内建设上也取得不少成果:在1574年~1585年间重建了赫尔辛格的克隆堡城堡;挪威城市腓特烈斯塔也是他在1576年所建立,并以其名字命名。弗雷德里克二世也是伟大的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克卜勒為其學生)的资助人。 弗雷德里克二世于1588年去世,遗体安葬在罗斯基勒大教堂。.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弗雷德里克二世 · 查看更多 »

休神星

90 休神星 (安地歐普,) 是一顆司理星族的聯星小行星,於1866年10月1日被卡尔·特奥多尔·罗伯特·路德發現,而在2000年發現它實際上包括兩顆幾乎同樣大小互繞著的小行星,平均直徑大約是88公里和84公里,這兩顆都在500大小行星的名單上。.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休神星 · 查看更多 »

开普勒定律

开普勒定律是开普勒所发现、关于行星运动的定律。他於1609年在他出版的《新天文学》科學雜誌上发表了关于行星运动的两条定律,又於1618年,发现了第三条定律。 开普勒幸运地得到了著名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所观察与收集、且非常精确的天文資料。大约于1605年,根据布拉赫的行星位置資料,开普勒发现行星的移动遵守著三条相当简单的定律。同年年底,他撰寫完成了發表文稿。但是,直到1609年,才在《新天文学》科學雜誌發表,這是因為布拉赫的觀察數據屬於他的繼承人,不能隨便讓別人使用,因此產生的一些法律糾紛造成了延遲。 在天文学与物理学上、开普勒的定律给予亚里士多德派与托勒密派极大的挑战。他主张地球是不斷地移动的;行星轨道不是圓形(epicycle)的,而是椭圆形的;行星公转的速度不等恒。这些论点,大大地动摇了当时的天文学与物理学。经过了几乎一個世纪披星戴月,废寝忘食的研究,物理学家终于能够運用物理理论解释其中的奧秘。艾萨克·牛顿應用他的第二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在数学上严格地証明了开普勒定律,也让人们了解了其中的物理意义。.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开普勒定律 · 查看更多 »

开普勒三角

开普勒三角形是特殊的直角三角形,它的三边之比等于1:\sqrt\phi:\phi,其中\phi是黄金比,\phi.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开普勒三角 · 查看更多 »

开普勒陨石坑

开普勒陨石坑(Kepler)是月球正面位于风暴洋与岛海间的一座大撞击坑,约形成于11亿年前的哥白尼纪,其名称取自德国数学家、天文学家、光学家暨天文学家,开普勒定律的发现者约翰内斯·开普勒(1571年-1630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开普勒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

《影響世界歷史100位名人》(The 100: A Ranking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Persons in History)为美国应用物理学家、普林斯顿天文学博士麦可·哈特所著。英文初版发行于1978年,中国中文版书名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台湾中文版书名为《影響世界歷史100位名人》。1991年有修訂版。.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 · 查看更多 »

彼得·克鲁格

彼得·克鲁格(Peter Crüger)是一位德国数学家、天文学家暨博学家,也是约翰·赫维留的老师。在发表的拉丁文献中,他的常用名Krüger被拉丁化并拼写成Crüger)(作为家族姓氏,Krüger经常出现,但Crüger并不常见)。.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彼得·克鲁格 · 查看更多 »

彗星

彗星(Comet,有時也被誤記為慧星)是由冰構成的太陽系小天體(SSSB),當他朝向太陽接近時,會被加熱並且開始釋氣,展示出可見的大氣層,也就是彗髮,有時也會有彗尾。這些現象是由太陽輻射和太陽風共同對彗核作用造成的。彗核是由鬆散的冰、塵埃、和小岩石構成的,大小從P/2007 R5的數百米至海爾博普彗星的數十公里不等,但大部分都不會超過16公里。 彗星的軌道週期範圍也很大,可以從幾年到幾百萬年。短週期彗星來自超越至海王星軌道之外的柯伊伯帶,或是與離散盤有所關聯 。長週期彗星被認為起源於歐特雲,這是在古柏帶外面,伸展至最近恆星一半距離上,由冰凍天體構成的球殼。長週期彗星受到路過恆星和銀河潮汐的引力攝動而直接朝向太陽前進。雙曲線軌道的彗星可能在進入內太陽系之前曾經被沿著雙曲線軌跡被拋射至星際空間,則只會穿越太陽系一次。來自太陽系外,在銀河系內可能是常見的系外彗星也曾經被檢測到。 彗星與小行星的區別只在於存在著包圍彗核的大氣層,未受到引力的拘束而擴散著。這些大氣層有一部分被稱為彗髮(在中央包圍著彗核的大氣層),其它的則是彗尾(受到來自太陽的太陽風電漿和光壓作用,從彗髮被剝離的氣體、塵埃、和帶電粒子,通常呈線性延展的部分)。然而,熄火彗星因為已經接近太陽許多次,幾乎已經失去了所有可揮發的氣體和塵埃,所以就顯得類似於小的小行星。小行星被認為與彗星有著不同的起源,是在木星軌道內側形成的,而不是在太陽系的外側。主帶彗星和活躍的半人馬小行星的發現,已經使得小行星和彗星之間的差異變得模糊不清。 ,已經知道的彗星有4,894顆,其中大約有1,500顆是克魯茲族彗星和大約484顆短週期彗星,而且這個數量還在穩定的增加中。然而,這只是潛在彗星族群中微不足道的數量:估計在外太陽系的儲藏所內類似的彗星體數量可能達到一兆顆。儘管大多數的彗星都是暗淡和不夠引人注目的,但平均大概每年會有一顆裸眼可見的彗星,其中特別明亮的就會被稱為"大彗星"。 在2014年1月22日,ESA科學家的報告首次明確的指出在矮行星穀神星,也是小行星帶中最大的天體,有水氣存在。這項檢測是通過赫歇爾太空望遠鏡使用遠紅外線技術完成的。此一發現是出人意料之外的,因為彗星,不是小行星,才會有這種典型的"噴流萌芽和羽流"。根據其中一位科學家的說法:"彗星和小行星之間的區隔是越來越模糊了"。 古代也有彗星出现的记录,古人一般認為彗星是凶兆。.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彗星 · 查看更多 »

地理大发现

歐洲歷史的地理大发现(Age of Discovery;又名探索时代、海權時代或大航海時代)指从15世纪到17世纪时期。该时期内,欧洲的船队出现在世界各处的海洋上,寻找着新的贸易路线和贸易伙伴,以发展欧洲新生的资本主义。在这些远洋探索中,欧洲人发现了许多当时在欧洲不为人知的国家与地区。与此同时,欧洲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航海家,其中有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瓦斯科·达伽马、佩德罗·阿尔瓦雷斯·卡布拉尔、胡安·德拉科萨、巴尔托洛梅乌·迪亚士、乔瓦尼·卡波托、胡安·庞塞·德莱昂、斐迪南·麦哲伦与胡安·塞瓦斯蒂安·埃尔卡诺等。 在当时,远洋航行意味着冒险:他们无法准确测量经度在几个世纪中,这一情况都是数学家和航海者们面临的难题,亦为当时的帝国崛起制造了障碍。经度测定已成为了当务之急:远洋航行缺乏精确测量工具的支持,从而无法准确测定航船的位置。直接导致了时间和负重量上的浪费,以及频繁发生的船只失事事故。这一问题直到18世纪英国钟表匠约翰·哈里森发明后才得以解决。自那以后,在任何时刻离港的任何船只,都可通过比较航船的当地时间与本初子午线的时间,直接计算出航船所在的经度。,木制船壳无法抵抗船蛆的侵蚀,储备的食物不适于长期航行导致坏血病在船员间的传播。,船上的卫生与生活条件也十分糟糕。然而,受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的双重驱使,这些人所进行的探索极大地扩展了已知世界的范围。张箭,31-32页.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东西方之间的文化、贸易交流开始大量增加,殖民主义与自由贸易也开始出现。欧洲这个时期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其超过亚洲繁荣的基础。新航路的发现,对世界各大洲在数百年後的发展也产生了久远的影响。对除欧洲以外的国家和民族而言,地理大发现带来的影响则是复杂而矛盾的,除了物資交流外,因帶給原生居民的常是死亡和佔領,可說是一部大侵略史。.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地理大发现 · 查看更多 »

哥白尼环形山

位于晨昏圈上的哥白尼环形山,月时9.5天。 黎明时分的哥白尼环形山 哥白尼环形山及周边地图 哥白尼环形山,“阿波罗12号”拍摄,朝北。 夜晚的哥白尼中央山丘,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快照,宽度8公里,朝东。 黎明时分哥白尼环形山中的一座中央山丘,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快照,宽度1350米,朝西。 雨海表面,哥白尼射纹带,环形山位于地平线处,射纹中可看到次级坑,“阿波罗17号”(1972年)朝南快照。 雨海南面哥白尼次级坑链的一部分,全长250公里,从雨海暑湾延伸而出,穿过亚平宁山脉和喀尔巴阡山脉间的裂口,逐步合并为一条沟槽。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快照,50 ×13 公里,右为北方。 哥白尼次级坑链形状(位于图像左侧),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拼图,宽度42公里。 哥白尼环形山(Copernicus)是月球风暴洋东部一座陨石坑,属于保存完好、非常突出的月球环形山之一,周围环绕着巨大明亮的射纹系统,直径96.07公里,深度2.846公里。以世界日心说开创者-尼古拉·哥白尼的名字命名。 哥白尼哥白尼环形山大约形成于8亿年前,为月球最年轻的大型陨石坑之一。月球地质史中的哥白尼纪时期就是以该名字命名,是所有形成于该时期带明亮辐射纹陨石坑的典型代表,火星上也有一座同名的撞击坑。.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哥白尼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哈雷彗星

哈雷彗星(正式名稱是1P/Halley)是著名的短周期彗星,每隔75-76年就能從地球上看見,是唯一能用裸眼直接從地球看見的短週期彗星,人一生中可能经历两次他的来访。其他能以裸眼观察的彗星可能會更壯觀和更美麗,但可能要數千年才會出現一次。 至少在西元前240年,或許在更早的西元前466年,哈雷彗星返回內太陽系就已經被天文學家觀測和記錄到。在中國、巴比倫、和中世紀的歐洲都有這顆彗星出現的清楚紀錄,但是當時並不知道這是同一顆彗星的再出現。英國人愛德蒙·哈雷最先使用開普勒第三定律估算出他的週期,1758-1759年彗星再次来临的时候,這顆彗星被命名为哈雷彗星,以纪念哈雷的工作。哈雷彗星上一次回歸是在1986年,而下一次回歸將在2061年。 1986年哈雷彗星回歸時,人类第一次用太空船詳細觀察彗星,得到了第一手的彗核結構與彗髮和彗尾形成機制的資料。這些觀測支持一些彗星結構的假設,如弗雷德·惠普的「髒雪球」模型比较正確地预测了哈雷彗星是揮發性冰——水、二氧化碳、和氨-和宇宙塵埃的混合物。資料使科学家建立了更准确的模型;例如,哈雷彗星的表面大部分是宇宙塵埃,沒有揮發性物質,並且只有一小部分是冰。.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哈雷彗星 · 查看更多 »

几何学家列表

几何学家是研究几何学的数学家。 下表列出了一些重要几何学家和他们的主要研究领域,按出生时间顺序排列如下:.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几何学家列表 · 查看更多 »

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Dialogo sopra i due massimi systemi del mondo, tolemaico e copernicano)是伽利略撰写的一部天文学著作,于1632年在意大利出版。.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 查看更多 »

光通常指的是人類眼睛可以見的電磁波(可見光),視知覺就是對於可見光的知覺。可見光只是電磁波譜上的某一段頻譜,一般是定義為波長介於400至700奈(纳)米(nm)之間的電磁波,也就是波長比紫外線長,比紅外線短的電磁波。有些資料來源定義的可見光的波長範圍也有不同,較窄的有介於420至680nm,較寬的有介於380至800nm。 而有些非可見光也可以被稱為光,如紫外光、紅外光、x光。 光既是一种高频的电磁波,又是一種由称為光子的基本粒子組成的粒子流。因此光同时具有粒子性与波动性,或者说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光 · 查看更多 »

光學史

人类对光學(optics)的研究开始于古代。最晚于公元前700年,古埃及人與美索不達米亞人便开始磨製與使用透鏡;之后前6~5世纪时古希臘哲學家與古印度哲學家提出了很多關於視覺與光線的理論;在,幾何光學開始萌芽。光学「optics」一词源自古希臘字「ὀπτική」,意為名詞「看見」、「視見」。 中世紀時,穆斯林世界對早期光學做出许多貢獻,在幾何光學與生理光學(physiological optics)方面都有很大的進展。在文藝復興時期與科學革命時期,光學開始出現戲劇性的突破,以衍射光学的出现为标志。這些與之前發展出的光學被稱為「經典光學」。二十世紀发展的光學研究領域,如光譜學與量子光學,一般被稱為「現代光學」。.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光學史 · 查看更多 »

克劳狄乌斯·托勒密

克勞狄烏斯・托勒密(Κλαύδιος Πτολεμαῖος;Claudius Ptolemaeus,,又译托勒玫或多禄某)是一位學者,同时也是数学家、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占星家,公元168年于埃及亚历山大港逝世。身為罗马公民的托勒密生活在埃及行省的亚历山大港,并以希腊语写作,歷史上關於他的記述不多,最為著名的便是他所提出的《地心說》。14世纪時的天文学家Theodore Meliteniotes宣称托勒密出生于埃及的托勒密赫米欧(Ptolemais Hermiou)。这个说法距离托勒密生活的年代已有一段時間,因此目前没有证据显示出他曾在亚历山大港以外的任何地方居住過。 托勒密著有许多科學著作,其中有三部對拜占庭,伊斯蘭世界以及歐洲的科學發展影響頗大。第一部是《天文學大成》(古希臘語:Η μεγάλη Σύνταξις,意謂「巨著」)。第二部是《地理學指南》,是一部探討希臘羅馬地區的地理知識的典籍。而第三部是有關占星學的《占星四書》,書中嘗試改進占星術中繪製星圖的方法,以便融入當時亞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學。.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克劳狄乌斯·托勒密 · 查看更多 »

克卜勒 (月坑)

开普勒陨石坑(Keplerus)是月球上的一座撞擊坑,位于風暴洋西侧、島海的東面。東南方则是恩克坑。 开普勒坑最值得注意的是突出在周圍月海上的射紋系統,這些亮紋延展距离超過300公里,並且覆盖了其它的一些月坑。开普勒坑高聳的外侧壁上附有由溅射物形成的小环垒。外壁的外側不是很圓,而略呈多邊形狀。开普勒坑的內壁大幅下滑并略為形成台地,下降造成地面不平整和中間略微隆起。 一道來自第谷坑的射紋,在橫越風暴洋時與该月坑交會。這成為乔万尼·巴蒂斯塔·里乔利建立他的月面命名系統的一個因素,因為开普勒在發展他的行星運動三定律時,使用了第谷的觀測資料。在里喬利的地圖上,该隕石坑被命名為'开普勒',並且被反照率更高,被稱為"风岛"(Insulara Ventorum)的台地,如女性襯裙般環繞着。.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克卜勒 (月坑) · 查看更多 »

克卜勒太空望遠鏡

克卜勒任務(Kepler Mission)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設計來發現環繞著其他恆星之類地行星的太空望遠鏡。使用NASA發展的太空光度計,預計將花3.5年的時間,在繞行太陽的軌道上,觀測10萬顆恆星的光度,檢測是否有行星凌星的現象(以凌日的方法檢測行星)。為了尊崇德國天文學家-zh-cn:开普勒; zh-tw:克卜勒; zh-hk:開普勒-,這個任務被稱為克卜勒任務。 克卜勒是NASA低成本的發現計畫聚焦在科學上的任務。NASA的是這個任務的主管機關,提供主要的研究人員並負責地面系統的開發、任務的執行和科學資料的分析。克卜勒任務進度的處理是由噴射推進實驗室執行,負責克卜勒任務飛行系統的開發。 克卜勒太空船於2009年3月6日22:49:57UTC-5發射,已确认了130多个系外行星和发现了超过2700颗候选行星。 2013年5月15日,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由於反應輪故障,無法設定望遠鏡方向,因此被迫停止其搜尋系外行星任務。 同年8月15日,NASA宣布放棄兩個故障的反應輪,以替代計畫使用剩下兩個正常的反應輪重新開始工作。.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克卜勒太空望遠鏡 · 查看更多 »

克卜勒問題

在經典力學裏,克卜勒問題是二體問題的一個特別案例。假若,兩個物體以連心力\mathbf\,\!互相作用;力的大小與距離r\,\!的平方成反比。則稱此物理系統所涉及的問題為克卜勒問題。反平方連心力以公式表示為 其中,k\,\!是常數,\hat\,\!是徑向單位向量。 連心力可以是吸引性的(k),也可以是排斥性的(k>0\,\!),對應的位勢為 克卜勒問題是因天文學家約翰內斯·克卜勒而命名。他推出了在天文學歷史上,具有關鍵價值的克卜勒定律。遵守克卜勒定律的作用力有那些特性呢(逆克卜勒問題)?在這方面,他也做了很多的研究。 在很多狀況下,會遇到克卜勒問題。天體力學時常會涉及克卜勒問題,因為牛頓萬有引力遵守反平方定律。例如,人造衛星環繞著地球,行星環繞著太陽,或雙星系統。克卜勒問題涉及了兩個電荷子的物理運動,因為靜電學的庫侖定律遵守反平方定律。例如,氫原子,正子素,與緲子偶素。這些典型系統,在測驗物理理論與測量自然常數上,都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在經典力學裏,克卜勒問題與諧振子問題是兩個最基本的問題。只有這兩個問題的解答是閉合軌道;也就是說,物體從一點移動,經過一段路徑後,又回到原先點。在經典力學裏,克卜勒問題時常被用來發展新的表述方法,像拉格朗日力學,哈密頓力學,哈密頓-亞可比方程式,與作用量-角度坐標。在克卜勒問題裏,拉普拉斯-龍格-冷次向量是一個運動常數。克卜勒問題的解答使科學家能夠用經典力學完全地解釋清楚行星運動。這行星運動的科學解釋在啟蒙時代的開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克卜勒問題 · 查看更多 »

克卜勒猜想

克卜勒猜想(Kepler conjecture)是以十七世紀德國天文學家约翰内斯·开普勒為名的一個數學猜想。此猜想是關於在三維歐幾里德空間中最佳的裝球方式(即留下的空隙最小的裝球方式)的。此猜想認為在每個球大小相同的狀況下,沒有任何裝球方式的「密度」比面心立方與六方最密堆積要高。而面心立方與六方最密堆積的「密度」略大於74%。 在1998年,托马斯·黑尔斯(Thomas Callister Hales)藉由費耶斯‧托特()所提出的方式,提出了一個關於此猜想的證明。黑爾斯利用窮舉法(Proof by exhaustion)的方式證明此猜想,其證明大量地使用電腦程式的運算。審稿者曾說他們對於黑爾斯證明的正確性有99%的確定性,故克卜勒猜想目前已幾乎可說是個定理了。2014年由黑尔斯引导的Project FlysPecK完成了对克卜勒猜想的形式化证明。.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克卜勒猜想 · 查看更多 »

克卜勒撞擊坑 (火星)

克卜勒撞擊坑(Kepler)是一個位於火星艾瑞達尼亞區的撞擊坑,中心座標46.8° S, 140.9° E。克卜勒撞擊坑的直徑是233公里,1973年以天文學家约翰内斯·开普勒命名。2006年3月25日火星偵察軌道器的 HiRISE 拍攝了該撞擊坑一系列坑底的影像。.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克卜勒撞擊坑 (火星) · 查看更多 »

克里斯多夫·沙伊纳

克里斯多夫·沙伊纳(Christopher Scheiner)是一位因戈尔施塔特耶稣会牧师、物理学家暨天文学家。.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克里斯多夫·沙伊纳 · 查看更多 »

瞄准镜

望远镜式瞄具(Telescopic sight),俗称瞄准镜(scope),別稱准镜和綾鏡,在中国大陆也称白光瞄准镜,是一种利用折射望远镜原理的光学瞄具。瞄准镜可用于各种需要精确观瞄的系统,但与其它形式的瞄具如机械瞄具、红点镜和激光瞄准器等一样,最常见的还是在单兵武器尤其是步枪上使用。瞄准镜的光学系统通常在合适位置配备有标线,能够给使用者提供精确的瞄准参照,其光学部分可结合其他光电原件成为在低光和夜视情况下使用。近年皮卡汀尼导轨的出現让瞄具的安裝和使用更方便,目前各国军队的制式步枪几乎都能搭载光学瞄准镜。.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瞄准镜 · 查看更多 »

火卫一

火卫一又稱為「福波斯」(英語:Phobos;Φόβος;系統名稱:),是火星的两颗自然卫星中,距离火星较近且较大的一颗,平均半径为11.1km,是另一颗卫星火卫二的7.24倍。火卫一的名字是福波斯(意思是害怕),是希腊神话中的战神阿瑞斯(在罗马神话中名叫玛尔斯)之子。 火卫一是一个形状不规则的小天体。围绕火星运动,轨道距火星中心约9400km,也就是距离火星表面6000km。火卫一到其母星的距离,比其他已知行星的卫星都要近。火卫一是太阳系中反射率最低的天体之一。火卫一上有一个巨大的撞击坑,叫斯蒂克尼撞击坑。由于轨道离火星很近,火卫一的转动快于火星的自转。因此,从火星表面看,火卫一从西边升起,在4小时15分钟或更短的时间内划过天空,在东边落山。由于轨道周期短以及潮汐力的作用,火卫一的轨道半径會逐渐变小,最终它将撞到火星表面,或者破碎形成火星环。.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火卫一 · 查看更多 »

火星

火星(Mars, 天文符號♂),是離太陽第四近的行星,為太陽系中四顆類地行星之一。西方稱火星為瑪爾斯,是羅馬神話中的戰神;古漢語中則因为它荧荧如火,位置、亮度時常變動讓人無法捉摸而稱之為熒惑。火星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第二小的行星,其質量、體積仅比水星略大。火星的直徑約為地球的一半,自轉軸傾角、自轉週期則與地球相當,但繞太陽公轉周期是地球的兩倍。在地球上,火星肉眼可見,亮度可達-2.91,只比金星、月球和太陽暗,但在大部分時間裡比木星暗。 火星大气以二氧化碳为主,既稀薄又寒冷。火星在視覺上呈現為橘紅色是由其地表所廣泛分佈的氧化鐵造成的。火星地表沙丘、砾石遍布且没有稳定的液态水,火星南半球是古老、充满陨石坑的高地,北半球则是较年轻的平原。 火星有兩個天然衛星:火衛一和火衛二,形狀不規則,可能是捕獲的小行星。火星目前有四艘在軌運行的探測船,分別是火星奧德賽號、火星快車號和火星偵察軌道器以及2014年9月22日抵达的MAVEN轨道器,地表還有很多火星車和著陸器,包括兩台火星車:機會號和好奇號,和已經結束任務的精神號和鳳凰號。根據觀測的證據,火星以前可能覆蓋大面積的水。亦觀察到最近十年內類似地下水湧出的現象。 火星全球勘測者則觀察到南極冠有部份退縮。火星快車號和火星偵察軌道器的雷達資料顯示兩極和中緯度地表下存在大量的水冰Water ice in crater at Martian north pole http://www.esa.int/SPECIALS/Mars_Express/SEMGKA808BE_0.html。2008年7月31日,鳳凰號直接於表土之下證實水冰的存在。2013年9月26日,火星探測車好奇號發現火星土壤含有豐富水分,大約為1.5至3重量百分比,顯示火星有足夠的水資源供給未來移民使用。2015年9月證實火星有間歇流動的液態水(液態鹽水)。.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火星 · 查看更多 »

火星的衛星

火星目前已知擁有2顆衛星,分別是火衛一與火衛二,都是火星從小行星帶中捕獲的天體。這2顆衛星都是在1877年由美國天文學家阿薩夫·霍爾所發現的,後來分別以希臘神話神祇福波斯及得摩斯,它們都是戰神阿瑞斯之子。除了上述兩顆衛星外,火星可能還有直徑小於50-100米的衛星,以及一個位於火衛一與火衛二之間的行星環。但是,上述天體還沒有被發現。.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火星的衛星 · 查看更多 »

火星撞擊坑

火星上有數以萬計個大大小小的撞擊坑,但並非都有名字,因為自從1970年代海盜號製作全球地圖時就已開始將撞擊坑命名,往後隨探測器的相機解析度提高而發現的更多小撞擊坑則未全數命名,目前仅只有1000座已被命名。火星撞擊坑是以科學家或科幻作家的姓氏命名,而直徑小於60公里的大部分以地球上的城鎮命名。 已以直徑排列.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火星撞擊坑 · 查看更多 »

理论物理学家列表

以下是对理论物理学做出贡献的科学家列表。以其去世时间作为分类,然后以出生时间再为细分:.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理论物理学家列表 · 查看更多 »

祖暅原理

原理,又名等幂等积定理,是指所有等高处横截面积相等的两个同高立体,其体积也必然相等的定理。祖暅之《綴術》有--:「緣冪勢既同,則積不容異。」 该原理最早由中国古代数学家刘徽提出。南北朝时又被祖冲之的儿子祖暅提出。祖冲之兩父子采用这一原理,求出了牟合方盖的体积,进而算出球体积。在欧洲17世纪意大利数学家卡瓦列里亦發現相同定理,所以西方文献一般称该原理为卡瓦列里原理。 在現代的解析幾何和測度應用中,祖暅原理是富比尼定理中的一個特例。卡瓦列里沒有對這條的嚴謹證明,只發表在1635年的Geometria indivisibilibus以及1647年的Exercitationes Geometricae中,用以證明自己的Methode der Indivisibilien。以此方式可以計算某些立體的體積,甚至超越了阿基米德和克卜勒的成績。這個定理引發了以面積計算體積的方法並成為了積分發展的一個重要步驟。.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祖暅原理 · 查看更多 »

禁书目录上的作者和著作列表

禁书目录上的作者和著作列表是天主教罗马大公教会编纂的《禁书目录》上被禁的著作和作者的目录。该目录已于1966年被废除。 該目錄包含了一些作者及知識分子,那些作品至今仍然被大學廣泛地使用,甚至乎是被現今定義為科學的基礎。例如:约翰内斯·开普勒的新天文學、哥白尼天文學概要、世界的和諧等,當他公佈他的作品後,立刻被放置在禁書目錄上。在禁書目錄中其他值得注意的知識界人物,包括: 尚-保羅·薩特、西蒙·波娃、米歇爾·德·蒙泰涅、伏爾泰、德尼·狄德羅、维克多·雨果、讓-雅克·盧騷、安德烈·紀德、伊曼紐·斯威登堡、巴魯赫·斯賓諾莎、伊曼努爾·康德、大衛·休謨、勒內·笛卡兒、法蘭西斯·培根、托馬斯·布朗、約翰·米爾頓、約翰·洛克、尼古拉·哥白尼、伽利略·伽利萊、布萊茲·帕斯卡、胡果·格老秀斯。查爾斯·達爾文的作品特別地從來沒有包括在內。 在大多數的情況下,作者的歌劇集(他的完成作品)也被禁止。每次大多數被列入目錄都基於禁書目錄本身的規定,這些不涉及宗教的歌劇集就没有列入禁書中。但這個解釋在1929年的版本中的被刪去,遺漏下來在1940年被正式解讀,意味著從此以後“歌劇集”涵蓋了所有作者的作品無一例外。 有一種情況,在一位教皇統治期間,宗教法庭將一本加入了禁書目錄,它已經在以前的教皇統治時期以已經口頭方式批准了,判定入禁書目錄。書本-人神的詩被呈交給庇護十二世(據說,於1948年他在一個特別批判的受眾之下,給有三位聖母忠僕會的牧師簽署了一項聲明,以表明生效。)在接下來的一年,宗教法庭召見一些試圖讓這本書出版的神父,並要求他交出所有內文副本。十年後,當這本書不過了已經出版,宗教法庭會按規定把它從約翰二十三世放置到禁書目錄中。 Cardinal Ottaviano 在1966年4月作出了聲明,不需要保留太多的當代文學和聖徒會眾的信仰的教義。 其他禁書目錄中的作者如下:.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禁书目录上的作者和著作列表 · 查看更多 »

离散几何学

离散几何和组合几何是研究离散几何对象的组合性质和构造方法的几何学的分支。离散几何的大多数问题涉及到基本几何对象的有限集合或离散空间,比如点,线,平面,圆,球,多边形和四维空间。这个主题集中在这些对象的组合属性上,比如他们怎样与另一个相交,或者,它们如何被安排来涵盖一个更大的对象。 离散几何与凸几何和计算几何有很大的重叠部分,与下列学科密切相关,如有限几何, 组合优化,数字几何, 离散微分几何,几何图论,复曲面几何和组合拓扑。.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离散几何学 · 查看更多 »

科学

科學(Science,Επιστήμη)是通過經驗實證的方法,對現象(原來指自然現象,現泛指包括社會現象等現象)進行歸因的学科。科学活动所得的知识是条件明确的(不能模棱两可或随意解读)、能经得起检验的,而且不能与任何适用范围内的已知事实产生矛盾。科学原仅指对自然现象之规律的探索与总结,但人文学科也被越来越多地冠以“科学”之名。 人们习惯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把科学划分为不同的类别,传统的自然科学主要有生物學、物理學、化學、地球科學和天文學。逻辑学和数学的地位比较特殊,它们是其它一切科学的论证基础和工具。 科学在认识自然的不同层面上设法解决各种具体的问题,强调预测结果的具体性和可证伪性,这有别于空泛的哲学。科学也不等同于寻求绝对无误的真理,而是在现有基础上,摸索式地不断接近真理。故科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偏差的纠正史。因此“科学”本身要求对理论要保持一定的怀疑性,因此它绝不是“正确”的同义词。.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科学 · 查看更多 »

科学史

科學史,利用了思想史和社會史兩個面向的歷史研究方法。科學起源於對自然其功能性的實用考量以及纯粹的哲學探究。 雖然科學方法自古便不斷發展,但現代科學方法卻是始自伊斯蘭科學家,海什木(Alhazen)在大約西元1000年左右,運用實驗的經驗法則寫出了一本關於光學的著作《》。然而,現代科學方法在13世紀的歐洲由大學經院哲學的學者所發起科學革命時,方才算發展完全Thomas Woods, How the Catholic Church Built Western Civilization, (Washington, DC: Regenery, 2005), ISBN 978-0-89526-038-3,到了16世紀及17世紀早期的發展高峰,現代科學方法的廣泛應用更引領了知識的全面重估。科學方法的發展被某些人(尤其是科學哲學家及實證科學家)認為是太過於基礎而重要的,認為早先對於自然的探索只不過是前科學(pre-scientific),現代科學方法才被他們認為是真正的科學。習慣上,科學史學家仍舊認定早先的科學探索也包含於廣大而充足的科學範疇之中。 數學史、科技史及哲學史則在其各自的條目中描述。數學跟科學很接近但有所區别(至少在現代的觀念上是這樣認為)。科技涉及設計有用的物件和系統的創造過程,跟尋求传统意义上的真理(empirical truth)又有所不同。哲學跟科學的不同在哲學還尋求其他的知識領域,如倫理學,即便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也都是以既定的事實作爲理論基礎。實際上這些領域都作爲外在的重要工具為其他領域所用。.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科学史 · 查看更多 »

科学大纲

以下大綱是科學的主題概述: 科学(Science,Επιστήμη)是通過經驗實證的方法,對現象(原來指自然現象,現泛指包括社會現象等現象)進行歸因的学科。科学活动所得的知识是条件明确的(不能模棱两可或随意解读)、能经得起检验的,而且不能与任何适用范围内的已知事实产生矛盾。科学原仅指对自然现象之规律的探索与总结,但人文学科也被越来越多地冠以“科学”之名。 人们习惯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把科学划分为不同的类别,传统的自然科学主要有生物學、物理學、化學、地球科學和天文學。逻辑学和数学的地位比较特殊,它们是其它一切科学的论证基础和工具。 科学在认识自然的不同层面上设法解决各种具体的问题,强调预测结果的具体性和可证伪性,这有别于空泛的哲学。科学也不等同于寻求绝对无误的真理,而是在现有基础上,摸索式地不断接近真理。故科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偏差的纠正史。因此“科学”本身要求对理论要保持一定的怀疑性,因此它绝不是“正确”的同义词。.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科学大纲 · 查看更多 »

科学革命

科學革命(Scientific revolution),指近世歷史上,現代科學在歐洲萌芽的這段時期。在那段時期中,數學、物理學、天文學、生物學(包括人體解剖學)與化學等學科皆出現突破性的進步,這些知識改變了人類對於自然的眼界及心態Galileo Galilei, Two New Sciences, trans.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科学革命 · 查看更多 »

科学革命的结构

《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1962年出版;於1970年再版;英文簡寫為SSR),是美國科學史家與科學哲學家湯瑪斯·孔恩的著作。這本書的出版是歷史,哲學和科學知識社會學的一個里程碑事件;在學術界內外,引發了連續廣泛的評估和反響。孔恩挑戰當時對「常態科學」歷程的主流觀點。常態科學的歷程被認為是由公認事實和理論「累積而發展」,而他認為:相對於常態科學這樣累積連續概念的期間中,另外有一段被革新科學所中斷的模式。在科學革新歷程中發現的「異常現象」導出了新的範式(paradigms),然後以此範例質疑舊數據的新問題,超過之前範式單純的「解謎」,改變研究規則並指導新研究的「地圖」。 例如,孔恩對於哥白尼革命(Copernican Revolution)的分析強調: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說在開始時,和托勒密的地心系統比較,對天文事件如行星的軌道位置,並沒有更精確的預測。而是呼籲一些研究人員未來將可以發展出更好,更簡單的解決方案基礎。孔恩將某一優越革新的核心概念,稱為它的「典範」,而使得這個詞語在20世紀下半葉被廣泛地類比使用。孔恩堅持認為典範轉移是研究社群,熱忱和科學承諾的綜合,而不是一確定的邏輯程序,他的說法引起了一片譁然。而於1969年再版的後記中,說明了他對典範的定義及關係。 對孔恩這本書的某些評論為:介紹了寫實的人文主義到科學核心;而其它評論則為:孔恩將非理性的元素引進科學最偉大的成就中,使其崇高的性質失去光澤。.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科学革命的结构 · 查看更多 »

是國際單位制中時間的基本單位 ,符號是s。有時也會借用英文缩写標示為sec。秒在英文裡的原始詞義是計算小時的六十分之一(分鐘)後,再計算六十分之一。在西元1000至1960年之間,秒的定義是平均太陽日的1/86,400(在一些天文及法律的定義中仍然適用)。在1960至1967年之間,定義為1960年地球自轉一周時間的1/86,400 ,現在則是用原子的特性來定義。秒也可以用機械鐘、電子鐘或原子鐘來計時。 國際單位制詞頭經常與秒結合以做更細微的劃分,例如ms(毫秒,千分之一秒)、µs(微秒,百萬分之一秒)和ns(奈秒,十億分之一秒)。雖然國際單位制詞頭雖然也可以用於擴增時間,例如ks(千秒)、Ms(百萬秒)和Gs(十億秒),但實際上很少這樣子使用,大家都還是習慣用60進位的分、時和24進位的日做為秒的擴充。 秒不但是國際單位制中時間的基本單位,也是公分-克-秒制、米-公斤-秒制、米-公噸-秒制及英制單位下的時間基本單位。.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秒 · 查看更多 »

穀神星

星(Ceres,; 小行星序號:1 Ceres)是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主小行星帶中最亮的天體。它的直徑大約是,使它成為海王星軌道以內最大的小行星。在太陽系天體大小列表排名第35,是在海王星軌道內唯一被標示為矮行星的天體。穀神星由岩石和冰組成,估計它的質量佔整個主小行星帶的三分之一。穀神星也是主小行星帶唯一已知自身達到流體靜力平衡的天體。從地球看穀神星,它的視星等範圍在+6.7至+9.3之間,因此即使在最亮時,除非天空是非常的黑暗,否則依然是太暗淡而難以用肉眼直接看見。1801年1月1日意大利人朱塞普·皮亞齊在巴勒莫首先發現了穀神星。最初被當成一顆行星,随着越來越多的小天體在相似的軌道上被發現,因此在1850年代被重分類為小行星。 穀神星顯示已經有區分成岩石、核和冰的地函,並且在冰層之下可能留有液態水的內部海洋。表面可能是水冰和不同的水合物礦物,像是黏土和碳酸鹽,的混合。在2014年1月,在穀神星的幾個地區都檢測到排放出的水蒸氣。這是出乎意料之外的,在主小行星帶的大天體床不會發出水蒸氣,因為這是彗星的特徵。 美國NASA的機器人曙光號在2015年3月6日進入繞行穀神星的軌道。從2015年1月,曙光號就以前所未見的高解析度傳回影像,顯示表面有著坑坑窪窪。兩個獨特的亮點(或高反照率特徵)出現在撞擊坑內(不同於早些時候哈伯太空望遠鏡在一個撞擊坑中觀測到的影像。);出現於2015年2月19日的影像,導致考慮可能有冰火山 或釋氣的發想。在2015年3月3日,NASA的一位發言人說,這些點符合含冰或鹽的反光物質,但不太可能是冰。在2015年5月11日,NASA釋放出高解析的影像,顯示不是一個或兩個點,實際上在高解析的影像上有好幾個。在2015年12月9日,NASA的科學家報導,穀神星的亮斑可能是一種類型的鹽類,特別是“滷水”,包括硫酸鎂等硫酸水合物(MgSO4·6H2O);也發現這些斑點與富含氨的黏土相關聯。2015年10月,NASA釋出了由曙光號拍攝的真實色彩穀神星影像。.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穀神星 · 查看更多 »

第谷·布拉赫

谷·布拉赫(Tycho Brahe,),丹麥貴族,天文學家兼占星術士和煉金術士。他最著名的助手是克卜勒。.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第谷·布拉赫 · 查看更多 »

米盧廷·米蘭科維奇

米盧廷·米蘭科維奇(Милутин Миланковић,拉丁化:Milutin Milanković,發音:,)是一位塞爾維亞土木工程師、地球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因為冰河時期的研究而聞名;他提出了地球長期氣候變化和地球軌道的周期性變化關係,也就是今日的米蘭科維奇循環。米蘭科維奇提出了地球科學的兩大貢獻。第一個是關於地球日照的學說(Canon of the Earth's Insolation),該學說特別指出了太陽系各行星氣候特徵;第二個貢獻是解釋地球氣候變遷是因為地球和太陽相對位置的變化,這解釋了過去地球冰河時期的發生時間,並可預測地球未來氣候變化。.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米盧廷·米蘭科維奇 · 查看更多 »

约翰内斯·开普勒号自动运载飞船

| undock1.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约翰内斯·开普勒号自动运载飞船 · 查看更多 »

约斯特·比尔吉

约斯特·比尔吉(Joost Bürgi;拉丁语姓氏:Burgius 或 Byrgius;1552年2月28日-1632年1月31日), 是一名活跃在卡塞尔和布拉格宫庭中的瑞士钟表匠、天文仪器制作师和数学家。.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约斯特·比尔吉 · 查看更多 »

经典力学

经典力学是力学的一个分支。经典力学是以牛顿运动定律为基础,在宏观世界和低速状态下,研究物体运动的基本学科。在物理學裏,经典力学是最早被接受为力學的一个基本綱領。经典力学又分为静力学(描述静止物体)、运动学(描述物体运动)和动力学(描述物体受力作用下的运动)。16世纪,伽利略·伽利莱就已采用科学实验和数学分析的方法研究力学。他为后来的科学家提供了许多豁然开朗的启示。艾萨克·牛顿则是最早使用数学语言描述力学定律的科学家。.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经典力学 · 查看更多 »

瓦尔哈拉神殿

尔哈拉神殿(Walhalla)是一座纪念“值得赞扬和尊敬的德国人”,包括“历史上说德语的著名人物 – 政治家、君主、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名人堂Official Guide booklet, 2002, p. 3,这是一座新古典主义建筑,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雷根斯堡以东的多瑙河畔。1807年,巴伐利亚王储路德维希一世进行了构想,当他即位后,在1830年到1842年,由建筑师利奥·冯·克伦策修建。瓦尔哈拉神殿拥有65块牌匾和130人的半身像,覆盖2000年历史;最早的人物则是公元9年在条顿堡森林战役中获胜的阿米尼乌斯(Arminius)。 本神殿的命名由來於北歐神話中阿薩神族主神奧丁的英靈殿。.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瓦尔哈拉神殿 · 查看更多 »

物理学

物理學(希臘文Φύσις,自然)是研究物質、能量的本質與性質,以及它們彼此之間交互作用的自然科學。由於物質與能量是所有科學研究的必須涉及的基本要素,所以物理學是自然科學中最基礎的學科之一。物理學是一種實驗科學,物理學者從觀測與分析大自然的各種基於物質與能量的現象來找出其中的模式。這些模式(假說)稱為「物理理論」,經得起實驗檢驗的常用物理理論稱為物理定律,直到有一天被證明是有錯誤為止(具可否證性)。物理學是由這些定律精緻地建構而成。物理學是自然科學中最基礎的學科之一。化學、生物學、考古學等等科學學術領域的理論都是建構於這些物理定律。 物理學是最古老的學術之一。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等原本都歸屬於自然哲學的範疇,直到十七世紀至十九世紀期間,才漸漸地從自然哲學中分別成長為獨立的學術領域。物理學與其它很多跨領域研究有相當的交集,如量子化學、生物物理學等等。物理學的疆界並不是固定不變的,物理學裡的創始突破時常可以用來解釋這些跨領域研究的基礎機制,有時還會開啟嶄新的跨領域研究。 通過創建新理論與發展新科技,物理學對於人類文明有極為顯著的貢獻。例如,由於電磁學的快速發展,電燈、電動機、家用電器等新產品纷纷涌现,人類社會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幅提升。由於核子物理學日趨成熟,核能發電已不再是藍圖構想,但其所引致的安全問題也使人們意識到地球環境、生態與人類的脆弱渺小。.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物理学 · 查看更多 »

物理学史

物理学主要是研究物质、能量及它們彼此之間的關係。它是最早形成的自然科学学科之一,如果把天文学包括在内则有可能是名副其实历史最悠久的自然科学。最早的物理学著作是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學》。形成物理学的元素主要来自对天文学、光学和力学的研究,而这些研究通过几何学的方法统合在一起形成了物理学。这些方法形成于古巴比伦和古希腊时期,当时的代表人物如数学家阿基米德和天文学家托勒密;随后这些学说被传入阿拉伯世界,并被当时的阿拉伯科学家海什木等人发展为更具有物理性和实验性的传统学说;最终这些学说传入了西欧,首先研究这些内容的学者代表人物是罗吉尔·培根。然而在当时的西方世界,哲学家们普遍认为这些学说在本质上是技术性的,从而一般没有察觉到它们所描述的内容反映着自然界中重要的哲学意义。而在古代中国和印度的科学史上,类似的研究数学的方法也在发展中。 在这一时代,包含着所谓“自然哲学”(即物理学)的哲学所集中研究的问题是,在基于亚里士多德学说的前提下试图对自然界中的现象发展出解释的手段(而不仅仅是描述性的)。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以及其后的经院哲学,物体运动是因为运动是物体的基本自然属性之一。天体的运动轨迹是正圆的,这是因为完美的圆轨道运动被认为是神圣的天球领域中的物体运动的内在属性。冲力理论作为惯性与动量概念的原始祖先,同样来自於这些哲学传统,并在中世纪时由当时的哲学家、伊本·西那、布里丹等人发展。而古代中国和印度的物理传统也是具有高度的哲学性的。.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物理学史 · 查看更多 »

物理学家列表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名单包含更多的20世纪以及21世纪著名物理学家。.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物理学家列表 · 查看更多 »

特殊直角三角形

特殊直角三角形是一些有特殊性質的直角三角形,其特殊性質可能是使三角形的計算更加方便,或是存在一些較簡單的公式。例如有些三角形的內角有一些簡單的關係,例如45–45–90度三角形,這是各角有特殊關係的直角三角形。也有些直角三角形的各邊有特殊關係,例如各邊的比例可以用自然數表示,例如3: 4: 5,或是可以用黃金比例表示等。若在處理這些三角形時知道其特殊的邊關係或角關係,可以快速的計算一些幾何問題而不需用到一些較複雜的公式。.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特殊直角三角形 · 查看更多 »

牛頓旋轉軌道定理

在經典力學裏,牛頓旋轉軌道定理(Newton's theorem of revolving orbits)辨明哪種連心力能夠改變移動粒子的角速度,同時不影響其徑向運動(圖1和圖2)。艾薩克·牛頓應用這理論於分析軌道的整體旋轉運動(稱為拱點進動,圖3)。月球和其他行星的軌道都會展現出這種很容易觀測到的旋轉運動。連心力的方向永遠指向一個固定點;稱此點為「力中心點」。「徑向運動」表示朝向或背向力中心點的運動,「角運動」表示垂直於徑向方向的運動。 發表於1687年,牛頓在巨著《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第一冊命題43至45裏,推導出這定理。在命題43裏,他表明只有連心力才能達成此目標,這是因為感受連心力作用的粒子,其運動遵守角動量守恆定律。在命題44裏,他推導出這連心力的特徵方程式,證明這連心力是立方反比作用力,與粒子位置離力中心點的徑向距離r\,\!的三次方成反比。在命題45裏,牛頓假定粒子移動於近圓形軌道,將這定理延伸至任意連心力狀況,並提出牛頓拱點進動定理(Newton's apsidal precession theorem)。 天文物理學家蘇布拉馬尼揚·錢德拉塞卡在他的1995年關於《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的評論中指出,雖然已經過了三個世紀,但這理論仍然鮮為人知,有待發展。自1997年以來,唐納德·淩澄-貝爾(Donald Lynden-Bell)與合作者曾經研究過這理論。2000年,費紹·瑪侯嵋(Fazal Mahomed)與F·娃達(F.)共同貢獻出這理論的延伸的精確解。.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牛頓旋轉軌道定理 · 查看更多 »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Newton's law of universal gravitation)指出,兩個質點彼此之間相互吸引的作用力,是與它們的質量乘積成正比,並與它們之間的距離成平方反比。 万有引力定律是由艾薩克·牛頓(Isaac Newton)稱之為歸納推理的經驗觀察得出的一般物理規律。它是經典力學的一部分,是在1687年于《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首次發表的,并於1687年7月5日首次出版。當牛頓的書在1686年被提交給英國皇家學會時,羅伯特·胡克宣稱牛頓從他那裡得到了距離平方反比律。 此定律若按照現代語文,明示了:每一點質量都是通過指向沿著兩點相交線的力量來吸引每一個其它點的質量。力與兩個質量的乘積成正比,與它們之間的距離平方成反比。關於牛頓所明示質量之間萬有引力理論的第一個實驗,是英國科學家亨利·卡文迪什(Henry Cavendish)於1798年進行的卡文迪許實驗。這個實驗發生在牛頓原理出版111年之後,也是在他去世大約71年之後。 牛頓的引力定律類似於庫侖電力定律,用來計算兩個帶電體之間產生的電力的大小。兩者都是逆平方律,其中作用力與物體之間的距離平方成反比。庫侖定律是用兩個電荷來代替質量的乘積,用靜電常數代替引力常數。 牛頓定律的理論基礎,在現代的學術界已經被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所取代。但它在大多數應用中仍然被用作重力效應的經典近似。只有在需要極端精確的時候,或者在處理非常強大的引力場的時候,比如那些在極其密集的物體上,或者在非常近的距離(比如水星繞太陽的軌道)時,才需要相對論。.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牛顿万有引力定律 · 查看更多 »

目镜

鏡,又称接目镜,通常是一个透镜组,可以連接在各種不同光學設備,像是望遠鏡和顯微鏡,的後端。所以如此命名,是因為當設備被使用時,它常是最接近使用者眼睛的透鏡。物鏡的透鏡和面鏡收集光線並引導至焦點生成影像;目鏡被安置在焦點,主要的功能在放大影像,放大的倍率則與目鏡的焦距有關。 目鏡通常會包含幾個組裝在一起的「透鏡元件」,裝在一個筒狀物的後端。這個筒狀物則會塑造成適合儀器的特別開口,影像可以經由移動目鏡和物鏡焦點的位置而聚焦成像。多數儀器都會有一個聚焦的裝置,允許目鏡在軸上移動,而不需要直接去操作目鏡。 雙筒望遠鏡的目鏡通常是永久固定在鏡筒上,因此它們的視野和放大倍率都是預先就被設定好的。望遠鏡和顯微鏡,目鏡通常都可更換,而通過目鏡的更換,使用者可以調整視野和倍率。例如,望遠鏡就經常以更換目鏡來增加或減少倍率;目鏡也為使用者提供提供不同視野和適眼距的調整。 現在用於研究的望遠鏡已不再使用目鏡,取而代之的是裝置在焦點上的高品質CCD感測器,而影像就可以直接在電腦的顯示器上觀察。有些業餘天文學家也在個人的望遠鏡上安裝了相似的設備,但普遍的仍然是直接使用目鏡來觀察影像。 除了伽利略式望遠鏡的目镜采用凹透镜以外,大多数望远镜的目镜都可以等效为凸透镜。一个好的目镜应该尽可能消除色差、像差、提供优良的像质,提供较大的表观视场,较长的適眼距以方便人们使用,提供较好的目镜罩以减少杂光干扰。设计优秀的目镜还考虑了戴眼镜的人使用,使用了橡皮可翻目镜罩或者可调升降目镜罩。目镜的光学系统的设计有多种形式,如:惠更斯目镜(H式或HW式)、冉士登目镜(R式或SR式),这些属于第一代目镜。第二代目镜具有代表性的有四种:凯尔纳目镜(K式)、普罗素目镜(PL式)、阿贝无畸变目镜(OR式目镜)、爱尔弗广角目镜。第三代目镜最著名的目镜是Nagler目镜,它拥有更加出色的表现,特別是在視場修正技術方面。在小型天文望远镜中,大部分目镜的接口遵循三个标准,即外径为0.965英寸(24.5毫米)、1.25英寸(31.7毫米)和2英寸(50.8毫米),具有相同接口标准的目镜可以互相替换使用。.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目镜 · 查看更多 »

白矮星、中子星和超新星年表

白矮星、中子星和超新星年表 請注意,這份清單主要是知識的發展,但也有一些是超新星的發現。後者單獨的清單,請參閱超新星列表一文。所有的日期都是指這顆超新星在地球上觀測到,或是有足夠強大的望遠鏡可以觀測到其存在的時間。.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白矮星、中子星和超新星年表 · 查看更多 »

音乐宇宙

音乐宇宙又称音乐的普适性或天体音乐(拉丁語:Musica universalis,Musica:音乐的中世纪拉丁文名称),是一种古老的哲学概念,相关比例在运动的天体上如太阳、月亮和行星等遵从音乐的普遍形式。这种音乐并非通常从字面上理解的声音,而是一个谐波、数学的概念。这个关于音乐的想法持续吸引思想家,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影响遍及各类学者、人文主义者。.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音乐宇宙 · 查看更多 »

莱比锡大学

莱比锡大学(Universität Leipzig)位于德国萨克森州的莱比锡,创立于1409年,是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也是现今德国管辖地区内历史第二悠久的大学,仅次于海德堡大学(1386年),另两所创建曾早于莱比锡大学的大学科隆大学(1388年—1798年,1919年重建)和埃尔福特大学(1392年—1816年,1994年重建)都曾关闭后又重开。1953年至1991年间,莱比锡大学曾名为“莱比锡卡尔·马克思大学”。 自从创建以来经历了近600年不间断的教学与科研,现在的莱比锡大学发展到了14个系、150多个研究所,有注册学生29668人(2006年冬季学期),是莱比锡最大的一所大学,萨克森州第二大的大学。著名校友有萊布尼茲、歌德、尼采、歷史學家蘭克、讓·保羅等。1879年德國生理學家威廉·馮特任萊比錫大學哲學教授時建立了第一個心理實驗室,標誌著現代心理學的開端。医学专业是莱比锡大学最知名的专业。.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莱比锡大学 · 查看更多 »

聯星

聯星是兩顆恆星組成,在各自的軌道上圍繞著它們共同質量中心運轉的恆星系統。有著兩顆或更多恆星的系統稱為多星系統。這種系統,尤其是在距離遙遠時,肉眼看見的經常是單一的點光源,要過其它的觀測方法,才能揭示其本質。過去兩個世紀的研究顯示,一半以上可見的恆星都是多星系統。 雙星(double star)通常被視為聯星的同義詞;然而,雙星應該只是光學雙星。之所以稱為光學雙星,只是因為從地球上觀察它們在天球上的位置,在視線上幾乎是相同的位置。然而,它們的"雙重性"只取決於這光學效應;恆星本身之間的距離是遙遠的,沒有任何共用的物理連結。通過測量視差、自行或徑向速度的差異,可以揭示它們只是光學雙星。 許多著名的光學雙星尚未進行充分與嚴謹的觀測,來確認它們是光學雙星還是有引力束縛在一起的多星系統。 聯星系統在天文物理上非常重要,因為它們的軌道計算允許直接得出系統的質量,而更進一步還能間接估計出半徑和密度。也可以從質光關係(mass-luminosity relationship,MLR)估計出單獨一顆恆星的質量。 有些聯星經常是在以可見光檢測到的,在這種情況下,它們被稱為視覺聯星。許多視覺聯星有長達數百年或數千年的軌道週期,因此還不是很了解它們的軌道。它們也可能通過其他的技術,例如光譜學(聯星光譜)或天體測量學來檢測。如果聯星的軌道平面正巧在我們的視線方向上,它與伴星會發生互相食與凌的現象;這樣的一對聯星會被稱為食聯星,或因為它們是經由光度變化被檢測出來的,而被稱為光度計聯星。 如果聯星系統中的成員非常接近,將會因為引力而相互扭曲它們的大氣層。在這樣的情況下,這些接近的聯星系統可以交換質量,可能會帶來它們在恆星演化時,單獨的恆星不能達到的階段。這些聯星的例子有大陵五、天狼星、天鵝座X-1(這是眾所皆知的黑洞)。也有許多聯星是行星狀星雲的中心恆星,和新星與Ia型超新星的祖恆星。.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聯星 · 查看更多 »

菲利普·范·兰斯贝格

菲利普·范·兰斯伯格 (Johan Philip Lansberge, )是荷兰一位加尔文派牧师、天文学家暨数学家。 有时他的名字被写作Lansberg,且首名有时显示为菲利普或约翰内斯·菲利普斯,而拉丁文笔名则为菲利普斯·兰斯伯癸乌斯。他最负盛名是所发表的可预测行星位置的《天体运动表》,但后来发现其中有一些错误,部分原因是他作为一名新教徒,(错误地)不愿接受开普勒所发现的椭圆轨道所致。他的学生之一-马丁努斯·荷滕西斯,后来成为了他的合作者。.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菲利普·范·兰斯贝格 · 查看更多 »

香港唱片商會銷量榜冠軍唱片列表

本列表紀錄香港唱片商會每週銷量榜的冠軍唱片。資料來源《Made in Hong Kong 李志剛》及Coolmanmusic。.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香港唱片商會銷量榜冠軍唱片列表 · 查看更多 »

观测天文学

觀測天文學(Observational astronomy)是天文學的一個分支,常用於取得數據以與天文物理學的理論比對,或以測量所得的物理量解釋模型的涵義。在實務上,通過望遠鏡或其他天文儀器的使用來觀測目標。 做為一門科學,天文學有些困難之處,由於距離的遙遠,要直接驗證宇宙的特性是不可能的。然而,有為數眾多的恆星可以被觀察到,已經能夠讓天文學家獲取一些事實的真相。這些觀測到的資訊所繪製成的各種圖表,與紀錄足以顯示一般的趨向。變星就是很貼切的具體例證,能藉由變星的特性,測量出遙遠天體的距離。這一種類的距離指標,足以測量鄰近的距離,包括附近的星系,進而對其他現象進行測量。.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观测天文学 · 查看更多 »

马太福音第2章

太福音2章是《新约圣经·马太福音》的第二章。.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马太福音第2章 · 查看更多 »

詹姆斯·布拉德雷

詹姆斯·布拉德雷(James Bradley,),英格兰天文学家。1725-1728年间,布拉德雷试图观测视差,却发现了光行差,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地球运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1728年后,他又经过近二十年的观测,发现了地轴的章动。布拉德雷从1742年起至去世一直担任皇家天文学家,1748年获得科普利奖章。.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詹姆斯·布拉德雷 · 查看更多 »

魏尔德尔斯塔特

魏尔德尔斯塔特(德语:Weil der Stadt)是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的一个市镇。总面积43.17平方公里,总人口18866人,其中男性9397人,女性9469人(2011年12月31日),人口密度437人/平方公里。.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魏尔德尔斯塔特 · 查看更多 »

让-巴蒂斯特·齐扎特

让-巴蒂斯特·齐扎特(拉丁语为Cysatus; 法语, Jean-Baptiste Cysat)是一位瑞士天主教数学家暨天文学家,月球上的齐萨杜斯陨石坑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让-巴蒂斯特·齐扎特 · 查看更多 »

鲁道夫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

鲁道夫二世(Rudolf II.,,生于维也纳,卒于布拉格)是哈布斯堡王朝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76年—1612年在位)。他也是匈牙利国王(称“鲁道夫”,1576年—1608年在位)、波希米亚国王(称“鲁道夫二世”,1576年—1611年在位)和奥地利大公(称“鲁道夫五世”,1576年—1608年)。 传统历史观点认为,鲁道夫是一个碌碌无为的统治者,他的政治失误直接导致了三十年战争的爆发;他同时又是文艺复兴艺术的忠实爱好者,还热衷神秘艺术和知识,促进了科学革命的发展。.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鲁道夫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贝塞尔函数

貝索函数(Bessel functions),是数学上的一类特殊函数的总称。通常单说的貝索函数指第一类貝索函数(Bessel function of the first kind)。一般貝索函数是下列常微分方程(一般称为貝索方程)的标准解函数y(x): 这类方程的解是无法用初等函数系统地表示。 由於貝索微分方程是二階常微分方程,需要由兩個獨立的函數來表示其标准解函数。典型的是使用第一类貝索函数和第二类貝索函数來表示标准解函数: 注意,由於 Y_\alpha(x) 在 x.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贝塞尔函数 · 查看更多 »

贝尔塔·本茨纪念之路

贝尔塔∙本茨纪念之路是一条位于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的旅游主题路线,隶属欧洲工业遗产之路项目。自2008年开通以来,大众再次有机会重温1888年世界第一次汽车长途旅行的路线。.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贝尔塔·本茨纪念之路 · 查看更多 »

质量

在日常生活中的“重量”常常被用來表示“質量”,但是在科学上,这两个词表示物质不同的属性(参见质量对重量)。 在物理上,质量通常指物质在以下的三个实验上证明等价的属性之一:.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质量 · 查看更多 »

超新星

超新星是某些恒星在演化接近末期时经历的一种剧烈爆炸。这种爆炸都极其明亮,过程中所突发的电磁辐射经常能够照亮其所在的整个星系,并可持续几周至几个月才会逐渐衰减变为不可见,而期间内一颗超新星所辐射的能量可以与太阳在其一生中辐射能量的总和相當。恒星通过爆炸会将其大部分甚至几乎所有物质以可高至十分之一光速的速度向外抛散,并向周围的星际物质辐射激波。这种激波会导致形成一个膨胀的气体和尘埃构成的壳状结构,这被称作超新星遗迹。超新星是星系引力波潛在的強大來源。初級宇宙射線有很大的比例來自超新星 。 超新星比新星更有活力。超新星的英文名稱為 supernova,nova在拉丁語中是“新”的意思,這表示它在天球上看上去是一顆新出現的亮星(其實原本即已存在,因亮度增加而被認為是新出現的);字首的super-是為了將超新星和一般的新星有所區分,也表示超新星具有更高的亮度。超新星這個名詞是沃爾特·巴德和弗裡茨·茲威基在1931年創造的。 超新星可以用兩種方式之一觸發:突然重新點燃核融合之火的簡併恆星,或是大質量恆星核心的重力塌陷。在第一種情況,一顆簡併的白矮星可以透過吸積從伴星那兒累積到足夠的質量,或是吸積或是合併,提高核心的溫度,點燃碳融合,並觸發失控的核融合,將恆星完全摧毀。在第二種情況,大質量恆星的核心可能遭受突然的引力坍縮,釋放重力位能,可以創建一次超新星爆炸。 最近一次觀測到銀河系的超新星是1604年的克卜勒之星(SN 1604);回顧性的分析已經發現兩個更新的殘骸 。對其它星系的觀測表明,在銀河系平均每世紀會出現三顆超新星,而且以現在的天文觀測設備,這些銀河超新星幾乎肯定會被觀測到 。它們作用的角色豐富了星際物質與高質量的化學元素。此外,來自超新星向外膨脹的激波可以觸發新恆星的形成。.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超新星 · 查看更多 »

超新星观测史

前已知的超新星观测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85年时的SN 185,这是人类有记载最早的一颗超新星。自此之后,人类在银河系内曾观测到过其他一些超新星,其中SN 1604是在银河系中观测到的最后一颗超新星。 随着望远镜的发展,超新星的观测范围已扩展到了其他星系。这些发现为了解星系间的距离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同时,人类已建立了完善的超新星模型,对于超新星在恒星演化过程中的作用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识。.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超新星观测史 · 查看更多 »

麻田刚立

麻田刚立,(),日本江户时代的天文学家。他通过西方科学著作的中文译本学习天文学和数学。他尝试综合中西方天文学系统。他在研究中详尽阐述天文学领域的几个基本原则。尤为著名的是,他独立发现了开普勒环形山行星移动第三定律。.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麻田刚立 · 查看更多 »

軌道根數

軌道根數(或稱軌道要素或軌道參數)是對選定的两個質點,在牛頓運動定律和平方反比定律的重力吸引下,確認特定軌道所必須要的參數。由於運動的方式有許多種的參數表示法,依照你所選定的測量裝置不同,有幾種不同的方式來定義軌道根數,但都是描述相同的軌道。 這個問題包含三個自由度(軌道上的三個笛卡兒座標系),所以每個獨立的开普勒轨道(未受到攝動)經過解析後,可以由原始的笛卡尔數值以六個參數明確地定義天體的姿態和速度。因此,所有的軌道元素組合都明確的含有這六個元素。在數學上的明確解釋和討論可以參考以下的論述(參見:軌道狀態向量)。.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軌道根數 · 查看更多 »

軒轅十四

軒轅十四(α Leo /獅子座α)為星官軒轅的第十四星,是獅子座最明亮的恆星(主星),英文名Regulus,也是全天空二十五顆最明亮的恆星之一,為第21亮的恆星。 軒轅十四是一顆白色主序星,距離地球約77.5光年,是距离地球最近的B型主序星。在地球上看它位于獅子座的「心臟」位置。軒轅十四被認為是最黯淡的1等星,因為排在它之後的弧矢七的視星等為+1.5等,被天文學界視為是一顆2等星。.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軒轅十四 · 查看更多 »

黄金分割率

黃金比例,又稱黄金分割,是一個數學常數,一般以希腊字母\phi表示Richard A Dunlap, The Golden Ratio and Fibonacci Numbers,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1997。可以透過以下代數式定義: 這也是黃金比例一名的由來。 黄金比例的準確值為\frac,所以是无理数,而大約值則為(小數點後20位,): 应用时一般取1.618,就像圆周率在应用时取3.14一样。 黄金分割具有严格的比例性、艺术性、和谐性,蕴藏着丰富的美学价值,而且呈現於不少動物和植物的外觀。現今很多工業產品、電子產品、建築物或藝術品均普遍應用黄金分割,展現其功能性與美觀性。.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黄金分割率 · 查看更多 »

轨道 (力学)

在物理学中,轨道是一个物体在引力作用下绕空间中一点运行的路径,比如行星绕一颗恒星的轨迹,或天然卫星绕一颗行星的轨迹。行星的轨道一般都是椭圆,而且其绕行的质量中心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当前人们对轨道运动原理的认识基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认为引力是由时空弯曲造成的,而轨道则是时空场的几何测地线。为了简化计算,通常用基于开普勒定律的万有引力理论来作为相对论的近似。.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轨道 (力学) · 查看更多 »

阿塔纳斯·珂雪

阿塔纳斯·珂雪(Athanasius Kircher,拉丁化也作Athanasius Kircherus Fuldensis,1602年5月2日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蓋薩,1680年11月27日逝世于罗马市)是一位17世纪德国耶稣会成员和通才。他一生大多数时间在罗马的罗马学院任教和做研究工作。珂雪就非常广泛的内容发表了大量细致的论文,其中包括埃及学、地质学、医学、数学和音樂理論。他就埃及圣书体的研究为后来让-弗朗索瓦·商博良的工作铺平了道路。 弗里德里希·基特勒称珂雪为“教宗在科学方面的救火队:他拥有特权和从事特别的工作,在科学进入新领域时,或者在教会面临科学的挑战的时候,他就到来了。”事实上珂雪在许多方面在他的当时是领先的,尤其在细菌学、医学、声学、天文学、力学和色彩理论。比如他是第一个认识到“小生物”在鼠疫传播中的作用,也是第一个设立有效防止鼠疫传播的规则的人。 珂雪的座右铭为In uno omnia(万物归一)。.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阿塔纳斯·珂雪 · 查看更多 »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科学出版物列表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年-1955年)是二十世纪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以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的建立闻名于世。他在统计力学领域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特别是他对布朗运动的研究,解决了关于比热容的佯谬,以及建立了涨落与耗散之间的联系。尽管他在对量子力学的诠释上有保留意见,爱因斯坦对量子力学的诞生仍然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并且他对光子的理论研究也间接导致了量子场论的诞生。 爱因斯坦的科学出版物在下面的四个列表中列出:期刊论文、书籍章节、书籍和授权译作。在列表的第一列中,每一篇出版物的索引号都采用了保罗·席尔普(Paul Arthur Schilpp)的参考书目(参见席尔普所著《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哲人-科学家》(Albert Einstein: Philosopher-Scientist)第694-730页)中的编号以及《爱因斯坦全集》中的编号。这两个参考书目的完整信息可以从后面的参考书目章节中找到。席尔普编号用于注解中的交叉参考(每一个列表的最后一列),因为它们涵括了爱因斯坦人生的大部分时期。中文翻译的标题大部分来自于出版的中文版《爱因斯坦全集》和《爱因斯坦文集》(商务印书馆1976年第一版)。然而一些出版物并没有官方的翻译,非官方的翻译以§记号标明。虽然列表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然而点击每一列顶部的箭头,每一个列表的任意栏可以重新按照字母顺序排列。举例说明,按照主题重新排序一个表,以便将“广义相对论”和“比热容”相关的文章分组,只需按一下“分类注释”一栏的箭头即可。打印重新排列的列表,页面可能会直接使用浏览器默认的打印选项打印,左侧的“打印版本”的链接只提供了缺省排序的版本。爱因斯坦与他人合作作品用淡紫色标识,合作者的名字列在表格的最后一栏中。 为了限制本文的重点和长度,爱因斯坦的许多非科学作品没有列在这裡。区分科学和非科学作品标准是根据席尔普参考书目,书中列出了130多个非科学作品,大部分是关于人道主义或政治主题(第730-746页)。《爱因斯坦全集》中的5卷(第1、5、8-10卷)是关于他的信件,其中大部分与科学问题相关。由于这些信件原来并不准备出版,因此同样也没有列在这裡。.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科学出版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蒂宾根

圖賓根(Tübingen),是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的城市,圖宾根行政区和圖宾根县的首府,同时也是一座大学城,全市共有22219名大学生(2007夏季学期),估算约有150000人在圖賓根居住。圖賓根是全德所有城市人口年龄层中最年轻的(巴登-巴登则是人口年龄层最老的),在1995年新闻杂志Focus的全德最佳生活质量城市排名中也位列第一。.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蒂宾根 · 查看更多 »

蒂宾根大学

杜賓根大學 (Eberhard Karls Universität in Tübingen)位于德国杜賓根,是德國最古老的大學之一,在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領域都享有盛名。大學包括14個院系和30個专业,目前大約有28000名學生,男女比约為43:57。2012年入选成功第二阶段德国精英计划,成为德国11所“精英大学”之一。.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蒂宾根大学 · 查看更多 »

重力理論史

在物理學上,重力理論描述一種使有質量的物體移動的作用力的假設。從古至今有多種關於重力的理論。.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重力理論史 · 查看更多 »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Philosophiæ Naturalis Principia Mathematica),是英国科学家艾萨克·牛顿的三卷本代表作,成书于1686年。1687年7月5日该书的拉丁文版首次出版发行。Among versions of the Principia online:.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 查看更多 »

臺灣最暢銷專輯列表

臺灣最暢銷專輯列表列出臺灣歷年最暢銷的音樂專輯,由於當地歷來銷售統計標準缺乏一致性的規範,因此本表所引用的數據是以相關書籍及報刊所載內容為參考。.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臺灣最暢銷專輯列表 · 查看更多 »

金星凌日

金星凌日是指太陽和地球之間的行星金星像暗斑一样掠過太陽盘面,並且遮蔽一小部分太阳对地辐射的天文现象。這類天文现象可能会持续数小時。金星凌日的原理与月球造成的日食一樣。雖然金星的直徑幾乎是月球的4倍,但由于它离地球更遠,在下合時的視直徑還不到一弧分角,因此它遮蔽的太陽面積就非常小。科學家可以通过觀察金星凌日估算太陽和地球之間的距離。在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及海王星等地外行星同樣可以觀察到凌日这一天文現象。 金星凌日是种罕見的天文現象。在最近的近两千年时间里,它会以243年的週期循环往复:一个周期内会出现間隔8年的两次金星凌日;这对金星凌日与前后两次金星凌日的相隔时间分别为121.5年或105.5年。之所以会存在這種週期性规律,是因为地球和金星恒星轨道周期比约为8:13或243:395。最近兩次金星凌日发生在2004年6月8日和2012年6月5日至6日。之前一次金星凌日要追溯到1882年12月,下一次则要等到2117年12月才会到来。 金星凌日观测在歷史上曾經有極为重要的科學意義。天文學家曾经利用金星凌日的觀測结果,結合恆星視差原理,獲得了比之前更為精確的天文单位的数值。2004年和2012年的金星凌日探测对於寻找太陽系外行星以及探测系内行星环境等方面的研究都有所助益。 金星凌日虽然用肉眼可以观测到,但为了安全起见,最好采用观测日食时使用的蒸镀有铝、铬或是银涂层的减光滤片观测。不过滤片也不能将有害光完全滤去,因而最好在观测过程中时常休息。使用望远镜观测时,为了降低失明风险,務必采用减光滤镜或是通过投影间接观测。.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金星凌日 · 查看更多 »

艾萨克·牛顿

艾萨克·牛顿爵士,(Sir Isaac Newton,,英語發音)是一位英格兰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自然哲学家和煉金術士。1687年他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阐述了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力学和天文学的基础,成为了现代工程学的基础。他通过论证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与他的引力理论间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体与天体的运动都遵循着相同的自然定律;为太阳中心学说提供了强而有力的理论支持,并推动了科学革命。 在力学上,牛顿阐明了动量和角动量守恒的原理。在光学上,他发明了反射望远镜,并基于对三棱镜将白光发散成可见光谱的观察,发展出了颜色理论。他还系统地表述了冷却定律,并研究了音速。 在数学上,牛顿与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分享了发展出微积分学的荣誉。他也证明了广义二项式定理,提出了“牛顿法”以趋近函数的零点,并为幂级数的研究作出了贡献。 在2005年,英国皇家学会进行了一场“谁是科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的民意调查,在被调查的皇家学会院士和网民投票中,牛顿被认为比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更具影响力。.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艾萨克·牛顿 · 查看更多 »

艾格尼兹·玛丽·克勒克

艾格尼兹·玛丽·克勒克(Agnes Mary Clerke)是一位女天文学家及天文领域作家,1842年10月20日出生于爱尔兰科克郡斯基伯林镇,1907年1月20日在伦敦去世For details of the life and work of Agnes Clerk, see 。.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艾格尼兹·玛丽·克勒克 · 查看更多 »

雪是降水形式的一种,是从云中降落的结晶状固体冰,常以雪花的形式存在。雪是由小的冰颗粒物构成,是一种,它的结构开放,因此显得柔软。因为气温和湿度不同,形成的雪花有多种的形状和大小。如果在降落过程中,雪融化后又重新冻结會形成球状降雪,此类降雪有霙、霰、冰雹。.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雪 · 查看更多 »

NVIDIA GeForce 600

GeForce 600系列是NVIDIA的第十四代GeForce顯示晶片。GeForce 600首次發佈於2011年12月6日,型號是GeForce 610M、GeForce GT 630M、GeForce GT 635M,均為上一代Fermi架構的移動版GPU。真正全新一代Kepler架構的產品於2012年3月22日正式發表,命名為GeForce GTX 680,競爭對手為AMD Radeon HD 7970。在發表的同時NVIDIA宣佈更換沿用6年之久的GeForce Logo,著力於打造全新的GeForce品牌形象。.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NVIDIA GeForce 600 · 查看更多 »

NVIDIA GeForce 700

NVIDIA GeForce 700 系列是NVIDIA公司在2013年发布的第十五代GeForce图形处理器,用於筆記型電腦和桌上型電腦。它主要是使用於GeForce 600系列Kepler架构的改進版(晶片代號以『GK』開頭),不過,和GeForce 600系列一樣,一些低階型號則仍使用Fermi架構或是其製程升級版。2013年4月,已經有部分GeForce 700系列的行動版顯示核心悄然發布,但都是舊有顯示核心的更名版。2013年5月23日,首款基於GeForce 700系列顯示核心的顯示卡GeForce GTX 780正式發布,同時也將此前劃分至GeForce 600系列的GeForce GTX TITAN重新劃分到GeForce 700系列中。,在GeForce GTX 780發布前,在驅動程式手動搜尋中,GeForce GTX TITAN歸為NVIDIA GeForce 600圖形處理器系列當中,而非NVIDIA GeForce 700系列。而GeForce GTX 780發布後,GeForce GTX TITAN被歸到GeForce 700系列當中。後來發表的GTX TITAN Black Edition以及GTX TITAN Z也被劃分至GeForce 700系列中。.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NVIDIA GeForce 700 · 查看更多 »

NVIDIA GeForce 800

NVIDIA GeForce 800系列,是輝達研發的圖形處理器產品系列,用於筆記型電腦平台。此代顯示核心將採用新的Maxwell微架構(晶片代號將以『GM』開頭),以蘇格蘭理論物理學家詹姆士·克拉克·麥克斯韋的名字命名。2014年初悄然發表的行動型顯示核心GeForce 820M,儘管列入GeForce 800系列,但仍採用GeForce 500系列『Fermi』架構的GF117顯示核心,因此僅僅是舊型號顯示核心更名而已。首款基於Maxwell微架構的顯示核心實際為GeForce 700系列上的GeForce GTX 750以及750 Ti。後來,NVIDIA也陸續發布行動平台的GeForce 800M系列的其他型號,除GeForce 830M、840M、GTX 850M以及GTX 860M的部分批次以外,其餘的均使用舊有顯示核心。NVIDIA宣佈新一代Maxwell核心的首發兩款產品將被命名為NVIDIA GeForce 900系列,分別為GTX 970和GTX 980。而預計GeForce 800系列將使用在OEM市場,就像之前的GeForce 100和GeForce 300系列。.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NVIDIA GeForce 800 · 查看更多 »

SGR 1806-20

|- style.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SGR 1806-20 · 查看更多 »

SN 1054

天關客星(編號:SN 1054),是1054年金牛座內爆發的一顆超新星,古代中國和阿拉伯的天文學家在史書中對這顆星留下了詳細的記錄。因該星星突然出現在天關星(金牛座ζ)附近,故名天關客星。 《宋史‧天文志》中載: 至和元年五月己丑也就是1054年7月4日。 《宋史‧仁宗本紀》中載: 《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七六中載: 《宋會要》卷五十二中記載: 根據中國史籍中的記錄可以推斷,這顆超新星在23天的時間內白天都可以見到,在夜晚可見的時間則持續了一年十個月。據研究,這顆星可能是Ⅱ型超新星。天關客星爆炸後的遺骸形成了蟹狀星雲,在1774年收錄在梅西耶天體列表中成為第1號天體(蟹狀星雲M1,NGC 1952)。 在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上,观测到银河系内的超新星爆发的机会非常少。除了蟹状星云以外,还有被第谷和他的学生开普勒观测到的第谷超新星与开普勒超新星。据天文学家推算,银河系内的超新星爆发平均20-50年出现一次。但是大都发生在银核内部,或者在银盘的另一半完全被银核遮挡。蟹状星云的超新星爆发,恰巧发生在银河系内与太阳同一侧银盘上但是比太阳系更远离银核的外侧。这样的部位发生超新星爆发,从地球上观测完全没有遮挡,但是这样机会就极为罕见。 20世纪早期,对早期间隔数年的星雲照片进行分析表明,它正在不断膨胀。根据其膨胀速度反推可得,该星云在地球上开始可见的时间至少在900年以前。而中国天文学家1054年的记录过在天空的相同区域产生过一颗亮星,甚至白天都可观测到。由于距离十分遥远,当时中国人观测到的白天的“客星”只可能是超新星。这是一种核聚变已耗尽能量并自行坍缩,从而发生爆炸的巨大恒星。 近期对历史记载的分析表明,产生蟹状星云的超新星爆发时间为4月或5月上旬,到了7月最亮时视星等升至−7到−4.5之间(比夜空中除了月球以外的任何天体都亮)。该超新星在首次发现大约两年之内都可用肉眼看到。归功于东亚地区和中东地区天文学家1054年记录的观测,蟹状星云成为第一个被确认与超新星爆发有关的天体。.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SN 1054 · 查看更多 »

X射线晶体学

X射線晶體學是一門利用X射線來研究晶體中原子排列的學科。更準確地說,利用電子對X射線的散射作用,X射線晶體學可以獲得晶體中電子密度的分佈情況,再從中分析獲得关于原子位置和化学键的資訊,即晶體結構。 由于包括盐类、金属、矿物、半导体在内的许多物质都可以形成晶体,X射线晶体学已经是许多学科的基本技术。在前十年这项技术主要被用于测量原子大小、化学键的类型和键长,以及其他的许多物质,尤其是矿物和合金。X射线晶体学也揭示了许多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例如维生素、药物、蛋白质以及脱氧核糖核酸(DNA)。X射线晶体学如今仍然是从原子尺度研究物质结构的主要方法。.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X射线晶体学 · 查看更多 »

折射望远镜

折射望遠鏡是一種使用透鏡做物鏡,利用屈光成像的望遠鏡。折射望遠鏡最初的設計是用於偵查和天文觀測,但也用於其他設備上,例如雙筒望遠鏡、長焦距的遠距照像攝影機鏡頭。较常用的折射望远镜的光学系统有两种形式:即伽利略望远镜和开普勒望远镜,其优点是成像比较鲜明、锐利;缺点是有色差。.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折射望远镜 · 查看更多 »

投影描绘器

投影描绘器(Camera lucida),又稱明箱或亮箱,是一种用于艺术家作画时作帮助用的光学仪器。.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投影描绘器 · 查看更多 »

恆星際旅行

恒星際旅行,是一個用來指在恆星或行星系統之間進行假想性的載人或無人太空旅行的名詞。恒星際旅行的難度是遠高於行星際航行的;太陽系以內的行星間的距离是不多於三十個天文单位的,而恆星間的距离卻往往是以百上千個天文单位計,而且很多時是以光年作單位。由于恆星間相隔遼遠,恒星際旅行速度需要達到光速的一個相當高的百份比,或者需要很長的旅行時間;要用上數十年至五十年,甚至更久。 人類現時的太空船推進技术仍未能滿足恒星際旅行所需的速度。即使具备假想性的能達到完美效率的推進系統,所需的動能對於當今的能量生產標準依然是巨大的。此外,航天器與宇宙塵埃和氣體的碰撞可以對乘客和航天器本身造成危險的影響。 現時,人们已經提出了諸多策略來實現恆星際旅行,其中有攜帶整個生態系統的巨型架構,以至到微細的空间探测器等。人们又提出了許多不同的航天器推進系統,以滿足航天器所需的速度,其中包括了核动力推进,和其他基於推測性物理學的方法。 無論是對於載人或無人星際旅行,都需要滿足相當大的技術和經濟挑戰。即使是對於星際旅行最樂觀的看法,都認為恆星際旅行只能在幾十年後才可行;更常見的預測是一個世紀或更遠。然而,儘管有挑戰,如果星際旅行能夠實現,那麼將會帶來極大的科學收益。 大多數星際旅行的概念都建基在一個發達的,能夠將數百萬公噸的物體移動到建築或操作地點,並且需要上千兆的電力來滿足建築或動力需求(例如或中的星際旅行概念)。如果太空太陽能發電成為地球能源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樣的系統便可以自然地發展成熟。消費者對於電力系統的需求將會催生一個恆星際旅行所需的每年數百萬公噸容量的太空物流系統。.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恆星際旅行 · 查看更多 »

杰雷米亚·霍罗克斯

杰雷米亚·霍罗克斯(Jeremiah Horrocks,),英国天文学家。 霍罗克斯出生于利物浦附近托克斯特思公园镇的一个小农家庭。1632年他进入剑桥大学伊曼纽尔学院学习,但由于经济压力,于1635年被迫辍学。在求学期间,霍罗克斯接触到了第谷·布拉赫和约翰内斯·开普勒等人的工作。在年仅17岁时,霍罗克斯便已敏锐地发现到开普勒理论的不足之处,并开始通过数学方法研究使月亮绕地球运转的作用力,也就是日后艾萨克·牛顿研究的万有引力。 1639年,霍罗克斯发现开普勒的鲁道尔夫星表有误差,并预言在当年的11月24日(儒略历日期,格里历是12月4日)会发生一次金星凌日现象。在其预言日期的下午3:15,霍罗克斯通过自己的望远镜观察到了金星凌日,同时其友人威廉·克莱布崔也同时观测到此次凌日。通过两人的观测,霍罗克斯推测出金星的大小,以及地球离太阳的距离,虽然其得出的结果仍远小于实际距离,但已经是当时人类最接近事实的推测。 霍罗克斯1641年1月3日时在托克斯特思公园家中因不明原因突然逝世,年仅22岁。后人为纪念其功绩,将月面的一处环形山命名为霍罗克斯环形山。.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杰雷米亚·霍罗克斯 · 查看更多 »

格拉茨大学图书馆

格拉茨大学图书馆 (Universitätsbibliothek Graz)在奥地利格拉茨, 是施蒂里亚最大的和奥地利第三大科学和公共图书馆。它是格拉茨大学的一部分,包括主馆、二个教职员图书馆(法律-社会-经济科学;神学)以及几个分馆,对公众开放。.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格拉茨大学图书馆 · 查看更多 »

正多面體

正多面體,或稱柏拉圖立體, 指各面都是全等的正多邊形且每一個頂點所接的面數都是一樣的凸多面體。 正多面體的別稱柏拉圖立體是因柏拉圖而命名的。柏拉圖的朋友泰阿泰德告訴柏拉圖這些立體,柏拉圖便將這些立體寫在《蒂邁歐篇》(Timaeus) 內。正多面體的作法收錄《几何原本》的第13卷。在命題13描述正四面體的作法;命題14為正八面體作法;命題15為立方體作法;命題16則是正二十面體作法;命題17則是正十二面體作法。.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正多面體 · 查看更多 »

歲差 (天文)

歲差(axial precession,字面意義為「(自轉)軸進動」),在天文學中是指一個天體的自轉軸指向因為重力作用導致在空間中緩慢且連續的變化。例如,地球自轉軸的方向逐漸漂移,追蹤它搖擺的頂部,以大約25,800年的週期掃掠出一個圓錐(在占星學稱為大年或柏拉圖年)。「歲差」這個名詞通常只針對長期運動,其他在地軸準線上的變動 -章動和極移- 規模要小了許多。 在歷史上,地球的歲差被稱為分點歲差,這是因為 分點沿著黃道相對於背景的恆星向西移動,與太陽在黃道上的運動相反。在非技術的討論中仍沿用此一名詞,這點在詳細的數學中是不存在的。在歷史上, Western Washington University Planetarium, accessed 30 December 2008,記載喜帕恰斯發現分點歲差,雖然確實的時代和日期並不清楚,但由托勒密認為是他所做的天文觀測推測,期間在西元前147年至127年。 在19世紀的前半世紀,由於對行星之間引力計算能力的改進,人們發現黃道本身也有輕微的移動,在1863年之際這稱為行星歲差,而占主導地位的部份稱為日月歲差(lunisolar precession)。它們合起來稱為綜合歲差,並且取代了分點歲差。日月歲差是太陽和月球對地球赤道隆起的引力作用造成的,引發地軸相對於慣性空間的轉動。 行星歲差(actually an advance)是由於其它行星對地球和軌道面(黃道)的引力有小角度造成的,導致黃道面相對於慣性空間的移動。日月歲差比行星歲差強大了500倍。除了月球和太陽,其它行星也會造成地軸的運動在慣性空間中產生微小的變化,在對比時會造成對日月歲差和行星歲差的誤解,所以國際天文聯合會在2006年將主要的部分重新命名為赤道歲差,而較微弱的成份命名為黃道歲差,但是兩者的合稱仍是綜合歲差。.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歲差 (天文) · 查看更多 »

毕达哥拉斯

毕达哥拉斯(Πυθαγόρας,约)是一名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和音乐理论家,毕达哥拉斯主义的创立者。 他認為數學可以解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對數字癡迷到幾近崇拜;同時認為一切真理都可以用比例、平方及直角三角形去反映和證實:譬如主張平方數"100"意味「公正」。.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毕达哥拉斯 · 查看更多 »

毕达哥拉斯主义

毕达哥拉斯主义是一个用于描述毕达哥拉斯和他的追随者所持的秘教和形而上学的思想学说的术语。他們都深受數學所影響。毕达哥拉斯主义起源于公元前5世纪,對柏拉图主义有重要影響。毕达哥拉斯学说在之后的复兴导致现在称为新毕达哥拉斯主义的哲学学派。.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毕达哥拉斯主义 · 查看更多 »

活动星图

一個由北京天文館制作的适用于北纬30°至45°区域的活动星图 旋轉星圖又稱活動星圖,是由兩個有著共同軸心,可調整的盤面組成,類似星圖的觀星工具。它可以調整顯示出任何日期和時間可以看見的星星,是協助如何辨認出恆星和星座的儀器。在希臘時代就有的儀器等高儀──(astrolabe),是現代星座盤的始祖。部份觀星者用來計劃一晚觀測的程序。不同地理緯度的觀測者使用的旋轉星圖也不同,例如香港使用的是北緯20度至25度的旋轉星圖,而南、北緯所用的也不同。旋轉星圖相對較便宜,且可顯示出不少的星座,又方便攜帶,所以適合入門觀星者使用。.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活动星图 · 查看更多 »

測天圖

測天圖(Uranometria)是德國天文學家約翰·拜耳出版星圖的簡短標題。測天圖於1603年在今日德國的奧格斯堡出版,完整全名:「測天圖,包含以新的方式繪製並雕刻於銅版上的所有星座的圖表。」(Uranometria: omnium asterismorum continens schemata, nova methodo delineata, aereis laminis expressa.)。測天圖是第一個繪製範圍包含整個天球的星圖Asimov, Asimov's Biographical Encyclopedia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nd Revised edition。.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測天圖 · 查看更多 »

木卫三

* 注意:在希臘神話方面,名稱叫做伽倪墨得斯。關於天文學方面,名稱叫蓋尼米德,也可以叫做甘尼米德。 木卫三又稱為「蓋尼米德」(Ganymede,),是围绕木星运转的一颗卫星,公转周期约为7天。按距离木星从近到远排序,木卫三在木星的所有卫星中排第七,在伽利略卫星中排第三。它与木卫二及木卫一保持着1:2:4的轨道共振关系。木卫三是太阳系中最大的卫星,其直径大于水星,质量约为水星的一半。 木卫三主要由硅酸盐岩石和冰体构成,星体分层明显,拥有一个富铁的、流动性的内核。人们推测在木卫三表面之下200公里处存在一个被夹在两层冰体之间的咸水海洋。木卫三表面存在两种主要地形。其中较暗的地区约占星体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其间密布着撞击坑,地质年龄估计有40亿年之久;其余地区较为明亮,纵横交错着大量的槽沟和山脊,其地质年龄较前者稍小。明亮地区的破碎地质构造的产生原因至今仍是一个谜,有可能是潮汐热所导致的构造活动造成的。 木卫三是太阳系中已知的唯一一颗拥有磁圈的卫星,其磁圈可能是由富铁的流动内核的对流运动所产生的。 其中的少量磁圈与木星的更为庞大的磁场相交迭,从而产生了向外扩散的场线。木卫三拥有一层稀薄的含氧大气层,其中含有原子氧,氧气和臭氧,同时原子氢也是大气的构成成分之一。而木卫三上是否拥有电离层还尚未确定。 一般认为木卫三是由伽利略·伽利莱在1610年首次观测到的。后来天文学家西门·马里乌斯建议以希腊神话中神的斟酒者、宙斯的爱人蓋尼米德为之命名。 从先驱者10号开始,多艘太空船曾近距离掠过木卫三。旅行者号太空船曾经精确地测量了该卫星的大小,伽利略号探测器则发现了它的地下海洋和磁场。此外,一个被称为“木衛二-木星系統任務”的全新的探测木星的冰卫星的计划,预计将会于2020年实施。.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木卫三 · 查看更多 »

木卫一

木衛一也稱為「埃歐」或「伊俄」(, 或是希臘 Ἰώ),是木星的四顆伽利略衛星中最靠近木星的一顆衛星,直徑為3,642公里,是太陽系第四大衛星。名字來自眾神之王宙斯的戀人之一:埃歐,祂是希拉的女祭司。 埃歐有400座的活火山,是太陽系中地質活動最活躍的天體。極端的地質活動是因為埃歐內部受到木星的牽引,造成潮汐摩擦產生的潮汐熱化所導致的結果。有些火山造成的硫磺和二氧化硫可以攀升到500公里(310英里)的高度。埃歐表面也有超過100座的山峰,是在矽酸鹽的地基上廣泛的壓縮和抬升,產生許多斑點,其中有些山峰比地球上的珠穆朗玛峰還要高。不同於大多數外太陽系的衛星(它們都有厚實的冰層包覆著),埃歐有著鐵或硫化鐵的熔融核心和以矽酸鹽為主的岩石層。埃歐表面大部分的平原都被硫磺和二氧化硫的霜覆蓋著。 埃歐的火山活動建構了其許多表面的特徵。其火山和熔岩流使廣大的表面產生各種變化並且造成各種不同的顏色採繪,有紅、黃、白、黑、和綠色,主要肇因於硫化物。為數眾多的廣闊熔岩流,有些長度達到500公里,也是表面的特徵。這些火山活動的過程提升了視覺對比,讓埃歐的表面好像是一個披薩。這些火山作用為埃歐稀薄的大氣提供了補湊的材料,也為木星巨大的磁層供應了材料。 埃歐在17和18世紀的天文學中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它在1610年與其他的伽利略衛星一起被伽利略發現。這個發現促成了太陽系的哥白尼模型被接受,約翰·克卜勒發展出了行星運動定律,和奧勒·羅默首先測定光速。從地球來看,在19世紀後期和20世紀初,埃歐只是一個光點,直到我們有能力解釋它表面大規模的特徵,例如暗紅色的極區和明亮的赤道地區。在1979年,兩艘航海家太空船揭露埃歐是一個地質活躍的世界,有許多火山活動的特徵,大山和年輕的表面,沒有明顯的撞擊坑。伽利略號在1990年和2000年的早期多次執行接近和飛掠過埃歐的任務,得到了埃歐內部結構和表面組成的數據資料。這些太空船也揭露了衛星和木星的磁層之間的關係,和在埃歐圍繞的軌道上存在著輻射傳送帶,即伊俄环。在2007年的前幾個月,新視野號在前往冥王星的旅程中,於飛掠過埃歐時繼續進行探測。.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木卫一 · 查看更多 »

木卫四

木卫四又稱為「卡利斯托」(Callisto、、希腊文:),是围绕木星运转的一颗卫星,由伽利略·伽利莱在1610年首次发现。木卫四是太阳系第三大卫星,也是木星第二大卫星,僅次於木卫三。木卫四的直径为水星直径的99%,但是质量只有它的三分之一。該衛星的轨道在四颗伽利略卫星中距离木星最远,约为188万公里。木卫四并不像内层的三颗伽利略卫星(木卫一、木卫二和木卫三)那般处于轨道共振状态,所以并不存在明显的潮汐热效应。木卫四属於同步自转卫星,永远以同一個面朝向木星。木卫四由于公轉轨道较远,表面受到木星磁场的影响小於内层的卫星。 木卫四由近乎等量的岩石和水所构成,平均密度约为1.83公克/公分3。天文學家通过光谱测定得知木卫四表面物质包括冰、二氧化碳、硅酸盐和各种有机物。伽利略号的探测结果顯示木卫四内部可能存在一个较小的硅酸盐内核,同时在其表面下100公里处可能有一个液态水構成的地下海洋存在。 木卫四表面曾经遭受过猛烈撞击,其地质年龄十分古老。由于木卫四上没有任何板块运动、地震或火山喷发等地质活动存在的证据,故天文學家認為其地质特征主要是陨石撞击所造成的。木卫四主要的地质特征包括多环结构、各种形态的撞击坑、撞击坑链、悬崖、山脊與沉积地形。在天文學家仔细考察後,發現该卫星表面地形多变,包括位于抬升地形顶部、面积较小且明亮的冰体沉积物及环绕其四周、边缘较平缓的地区(由较黑暗的物质來构成)。天文學家認為這種地形是小型地質構造昇華所導致的,小型撞擊坑普遍消失,許多疙瘩地形是遺留下來的痕跡,该地形的确切年龄还未确定。 木卫四上存在一层非常稀薄的大气,主要由二氧化碳构成,成分可能还包括氧气,此外木卫四还有一个活动剧烈的电离层。科学家们认为木卫四是因木星四周气体和尘埃圆盘的吸积作用而缓慢形成的。由于木卫四形成过程缓慢且缺乏潮汐热效应,所以内部结构并未经历快速的分化。木卫四内部的热对流在形成后不久就已经開始,这种对流导致内部结构的部分分化,位于地表100至150公里深处的地下海洋與一个個比较小的岩质内核可能因此形成。 由于木卫四上可能有海洋存在,所以该卫星上也可能有生物生存,不过概率要小于邻近的另一顆卫星木卫二。多艘空间探测器都曾对该卫星进行过探测,包括先驱者10号、先驱者11号、伽利略号和卡西尼号。长久以来,人們都认为木卫四是设置进一步探索木星系统基地的最佳地点。.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木卫四 · 查看更多 »

月球地質

月球地质(有时称为月质学,或涵盖范围更广的月球科学)与地球地质学差别明显。月球表面缺少会产生侵蚀的大气层与水体,现在也没有板块构造活动。由于月球的总质量远远小于地球,其重力加速度较低,冷却得也更快。月球表面复杂的月貌形成于各种因素的组合,特别是撞击坑和火山活动。月球的壳层、月幔层、月核与地壳、地幔和地核明显不同。 月球的地质研究主要依据地球上望远镜观测、探月航天器观测、月岩样本及地球物理数据等手段的组合。上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美国阿波罗计划和前苏联的月球计划的多艘登月航天器直接从月球几处地点进行了采样,共带回约380千克(838磅)的月岩和月壤。长期以来,月球是唯一一颗人类直接采样以了解其构造的外星天体。在地球上已识别出少量的月球陨石,但它们来自月球上哪座陨坑却是未知。月球表面有相当大的部分还没被勘察过,很多地质问题仍没有答案。.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月球地質 · 查看更多 »

月球環形山列表 (G-K)

这是月球环形山列表的一部份,此表列举出英文名称以字母G,H,I,J 及 K 开头的环形山。.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月球環形山列表 (G-K) · 查看更多 »

月球環形山列表 (L-N)

这是月球环形山列表的一部份,此表列举出英文名称以字母L,M及N开头的环形山。.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月球環形山列表 (L-N) · 查看更多 »

月球環形山列表 (R-S)

这是月球环形山列表的一部份,此表列举出英文名称以字母R及S开头的环形山。.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月球環形山列表 (R-S) · 查看更多 »

月球環形山列表 (T-Z)

这是月球环形山列表的一部份,此表列举出英文名称以字母T,U,V,W,X,Y及Z开头的环形山。.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月球環形山列表 (T-Z) · 查看更多 »

月球運動論

月球運動論的目的是計算月球的運動。月球有許多不規律(或是攝動)的運動,歷史上科學家曾多次嘗試去了解並計算它們,經歷屢次失敗下這一課題曾經是歷史上的世紀難題,但月球運動已是當今 (參見近代的發展) 的模型中精確度最高的,它所達到的精確度水準,也成為測試新物理理論的靈敏儀器。 月球運動論包括:.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月球運動論 · 查看更多 »

月面学

月面学是专门研究月球表面及物理特征的学科。从历史上看,最主要涉及对月球月海、环形山、山脉及其他各种特征的测绘和命名。早期太空时代通过轨道航天器已基本完成了正背面高分辨率图像的拍摄。然而,月球上还有一些地区的图像(特别是在极区附近)及许多特征(如陨坑深度)的精确位置仍不确定。今天,月面学是月球地质学的分支学科,它自身经常被简称为“月球科学”。“月面”一词来自希腊月亮女神塞勒涅(Σελήνη)。.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月面学 · 查看更多 »

望遠鏡史

已知最早的望遠鏡出現在1608年的荷蘭,當地的製造商漢斯·利普塞(Hans Lippershey)試圖獲得一項專利之際。或許是因為還有許多其他人,像是米德爾堡的眼鏡製造商,和阿爾克馬爾的,都自稱是發明者,所以漢斯•李普希沒有得到他的專利,但新發明的消息很傳遍了歐洲。這些早期折射望遠鏡的設計包括一個凸透鏡的物鏡和一個凹透鏡的目鏡。伽利略在第二年改進了設計,並將其應用於天文學。克卜勒在1611年描述了如何用凸透鏡的物鏡和目鏡製作出更有用的望遠鏡;而克里斯蒂安·惠更斯配合複合目鏡製造出倍數高但視野不廣的克卜勒望遠鏡。 艾薩克·牛頓在1668年結合斜置對角的小平面鏡將光線反射至望遠鏡側邊的目鏡,製造出第一架"實用"的反射鏡。洛朗·卡塞格林在1672年描述使用一個小凸透鏡作為第二反射鏡,將光線反射穿過主鏡中心洞孔的設計。 消色差透鏡在1733年出現在製做的望遠鏡,大大的降低了物鏡的色差,使望遠鏡可以製做得更短並且有更多的功能,但是它沒有公佈。學到了霍爾的發明,並且在1758年製作出望遠鏡,開始商業的量產。 反射鏡望遠鏡發展上的重要事件是在1721年製造出大的拋物面鏡;萊昂·傅科在1857年引入了在玻璃鏡面上的程序,和在1932年採用可以持久的滲鋁塗層反射鏡。大約在1910年,卡塞格林反射鏡的變體里奇-克萊琴望遠鏡被發明,但直到1950年之後才被廣泛地採用;許多現代的望遠鏡,包括哈伯太空望遠鏡,都使用這種比傳統的卡塞格林反射鏡有更關廣視野的設計。 在1850–1900年間,反射鏡遭受了金屬鏡面材料的問題,因而造就了許多"偉大的折射望遠鏡",口徑從60公分到1米的折射望遠鏡,例如葉凱士天文台在1897年建造的;然而從1900年代初期開始,一系列口徑越來越大的,以玻璃做為鏡面的反射鏡陸續建造出來,包括威爾遜山的60英寸、100英寸(2.5公尺)的虎克望遠鏡(1917年),和200英寸的海爾望遠鏡(1948年);基本上,從1900年以來所有主要的研究望遠鏡一直都是粉射望遠鏡。在1975–1985年代,一些4公尺級(160英寸)的望遠鏡在夏威夷的火山島和智利沙漠中的高海拔地點被建造起來。在1970年代,發展出由電腦控制的經緯儀架台,和1980年代的主動光學,使新一代更巨大的望遠鏡誕生,從在1993年和1996年完成的兩架10公尺的凱克望遠鏡,以及一些8公尺的望遠鏡,包括ESA的甚大望遠鏡、雙子望遠鏡和昴星團望遠鏡。 在1931年,卡爾·央斯基偶然意外發現一個電波源,開啟了電波望遠鏡(連同電波天文學)的紀元。許多類型的望遠鏡,從無線電到伽瑪射線的廣闊波長範圍,都是在20世紀發展起來的。在1960年以後發展的太空望遠鏡,可以觀測在地面上觀測不到的幾個波段,包括X射線和波長更長的紅外線波段。.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望遠鏡史 · 查看更多 »

望遠鏡技術年表

望遠鏡技術年表.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望遠鏡技術年表 · 查看更多 »

最密堆积

在幾何上,最密堆积()或球堆疊,是指在一定範圍內放入最多不重疊球體的方式,通常這些球的大小視為相同。堆積的範圍通常是三維歐幾里得空間,不過有時也會對超過三維的歐式空間或非歐幾何空間進行討論。 常見的最密堆積問題通常是要求在一空間內放入最多的球體。此時,球體總體積占空間大小的比例稱為密度,科學家會利用演算法找出能使密度儘可能增大的方法。理論上,在三維空間內由相同球體所形成的最密堆積密度能到74%。相較之下,隨機排列(例如隨意將幾顆球丟進箱子裡)的密度平均只有64%。.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最密堆积 · 查看更多 »

星形八面體

在幾何學中,星形八面體(Stellated octahedron)是八面體中唯一的星形多面體,是一種二複合四面體,又稱為八角星體(stella octangula、拉丁語為eight-pointed star,意為八角星),在1609時由约翰内斯·开普勒命名,然而他是位早期的幾何學家。事實上,早在1509年,卢卡·帕西奥利已經在其作品神曲中描繪了此種多面.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星形八面體 · 查看更多 »

海什木

海什木(阿拉伯语:محمد بن الحسن بن الحسن بن الهيثم أبو على البصري,拉丁化:Abū ʿAlī al-Ḥasan ibn al-Ḥasan ibn al-Haytham)是阿拉伯学者、物理学家、数学家,全名穆哈默德·本·哈桑·本·海什木·巴士拉,西方人把它称作Al Hazen,中文译作“海桑”、“哈金”等。有大量著作和被现代科学证明了的科学发现,尤其在光学研究方面有突出成就。.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海什木 · 查看更多 »

斯涅尔定律

光波從一種介質傳播到另一種具有不同折射率的介質時,會發生折射現象,其入射角與折射角之間的關係,可以用斯涅尔定律(Snell's Law)來描述。斯涅尔定律是因荷兰物理学家威理博·斯涅尔而命名,又稱為「折射定律」。 在光學裏,光線跟蹤科技應用斯涅尔定律來計算入射角與折射角。在實驗光學與寶石學裏,這定律被應用來計算物質的折射率。對於具有負折射率的负折射率超材料(metamaterial),這定律也成立,允許光波因負折射角而朝後折射。 斯涅尔定律表明,當光波從介質1傳播到介质2時,假若兩種介質的折射率不同,則会发生折射現像,其入射光和折射光都處於同一平面,稱為「入射平面」,并且与界面法线的夹角满足如下关系: 其中,n_1、n_2分别是两種介质的折射率,\theta_1和\theta_2分别是入射光、折射光与界面法线的夹角,分别叫做「入射角」、「折射角」。 這公式稱為「斯涅尔公式」。 斯涅尔定律可以從費馬原理推導出來,也可以從惠更斯原理、平移對稱性或馬克士威方程組推導出來。.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斯涅尔定律 · 查看更多 »

新天文学

《新天文學》(拉丁語:Astronomia nova)是德國天文學家約翰內斯·克卜勒觀測火星運行十年的記錄,出版於1609年。.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新天文学 · 查看更多 »

日心说

日心说,也称为地动说,是关于天体运动的和地心说相对立的学说,它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而不是地球。 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推翻了长期以来居于统治地位的地心说,实现了天文学的根本变革。.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日心说 · 查看更多 »

旅行者金唱片内容

旅行者金唱片上刻录了116幅图片和各种自然界的声音,例如海浪、风、雷及动物所發出的声音,包括鸟类和鲸鱼。此外,还有来自不同文化的歌曲,用59种不同的语言講的问候语,以及来自时任美国总统吉米·卡特及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库尔特·瓦尔德海姆的讯息。唱片的内容由以康乃尔大学的卡尔·萨根为首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委员会筛选决定。 在美國太空總署接收到大眾對於在先驅者鍍金鋁板上以線條繪出一對裸體男性及女性圖像的批評後,總署不再批准薩根和他的同事收錄一名裸體男性及一名裸體孕婦的照片於唱片內,改以一對男女的輪廓代替。 以下是卡特總統於1977年6月16日置於旅行者探測器上的訊息節錄:.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旅行者金唱片内容 · 查看更多 »

数学家列表

以下按国籍排列方法列出的数学家列表。 中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古希腊、英国、美国、俄罗斯、挪威、瑞典、荷兰、瑞士、比利时、匈牙利、丹麦、印度。.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数学家列表 · 查看更多 »

慣性

在物理學裡,慣性()是物體抵抗其運動狀態被改變的性質。物體的慣性可以用其質量來衡量,質量越大,慣性也越大。艾薩克·牛頓在鉅著《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裡定義慣性為: 更具體而言,牛頓第一定律表明,存在某些參考系,在其中,不受外力的物體都保持靜止或等速直線運動。也就是說,從某些参考系觀察,假若施加於物體的淨外力為零,則物體運動速度的大小與方向恒定。慣性定義為,牛頓第一定律中的物體具有保持原來運動狀態的性質。滿足牛頓第一定律的參考系,稱為慣性參考系。稍後會有關於慣性參考系的更詳細論述。 慣性原理是經典力學的基礎原理。很多學者認為慣性原理就是牛頓第一定律。遵守這原理,物體會持續地以現有速度移動,除非有外力迫使改變其速度。 在地球表面,慣性時常會被摩擦力、空氣阻力等等效應掩蔽,從而促使物體的移動速度變得越來越慢(通常最後會變成靜止狀態)。這現象誤導了許多古代學者,例如,亞里斯多德認為,在宇宙裡,所有物體都有其「自然位置」──處於完美狀態的位置,物體會固定不動於其自然位置,只有當外力施加時,物體才會移動。.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慣性 · 查看更多 »

托馬斯·司奇狄

托馬斯·斯特里特(Thomas Streete,1621年-1689年)為一位英國天文學家。 1661年,他出版了卡羅萊納天文學,天體運動的新理論(Astronomia Carolina, a new theorie of Coelestial Motions)。隨後於1664年的一個卡羅萊納天文學附錄(包括資料表在內)。 卡羅萊納天文學已被廣泛閱讀,並於學生其後來成為十分著名的權威人士,如:艾薩克·牛頓、約翰·弗拉姆斯蒂德。斯特里特在卡羅萊納天文學資料表取得了一定的聲譽準確性:例如:弗拉姆斯蒂德曾稱“卡羅萊納的資料表中存在著準確性”,以及卡羅萊納天文學本身出現第二版和第三版遲於1710與1716年。 1674年根據斯特里特的發現後,描述與使用行星系連同製成簡易的資料表,連同在同一年資料表預測,透過伴隨在辯論的工作。 為克卜勒的追隨者,斯特里特的主張類似於克卜勒,地球的速度每天旋轉並不是均勻的。他認為運轉的增加源自於接近了太陽。 托馬斯·斯特里特天文學家有時被混淆與另一個1626年至1696年的托馬斯街法官。 托馬斯·斯特里特其他天文學資訊是透過由他當代的記載於“”。 卡喬里上市斯特里特出版物中的一些小冊子,其中包括一個提出有關斯特里特與他的天文學競爭對手文森特翼,如何進行一場激烈的辯論戰,對手並發表了斯特里特的卡羅萊納天文學之批評。 愛德蒙·哈雷(1656-1742),撰寫斯特里特作為他的'好朋友'(根據哈雷的傳記),並表示他們共同已經觀察到月食。哈雷於1710年撰寫斯特里特的卡羅萊納天文學附錄,與卡喬里相同的表示,哈雷實際上是“引出”1710年的版本。 月球上的斯特里特环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托馬斯·司奇狄 · 查看更多 »

托马斯·哈里奥特

托马斯·哈里奥特是一位英国的天文学家,数学家,翻译家。一些资料表明他还使用其他的姓,比如Harriott 或 Hariot。他有时被享誉有将马铃薯引入英国和爱尔兰。最近的研究表明哈里奥特自1609年7月以来就通过望远镜观测月球,而且首次创作完成了月球表面的地形图。 哈里奥特毕业于牛津大学,1585年沃爾特·雷利爵士派他參加格林魏里的探险,他到新大陆去参加测量,並绘制出后来被称作弗吉尼亚州即北卡罗来纳的地图。之后他返回到英国,为诺森伯兰郡第9世伯爵工作,在伯爵的家中,他成为了多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托马斯·哈里奥特 · 查看更多 »

11月15日

11月15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319天(闰年第320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46天。.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11月15日 · 查看更多 »

12月27日

12月27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61天(闰年第362天),离全年结束还有4天。.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12月27日 · 查看更多 »

1571年

没有描述。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1571年 · 查看更多 »

1577年大彗星

1577年大彗星的臨時名稱是C/1577 V1,是在西元1577年非常靠近地球的一顆彗星。全歐洲的人都看見了這顆彗星,著名的丹麥天文學家第谷·布拉赫也不例外。 經由對這顆彗星的觀測,第谷發現彗星和其他在天空移動的類似天體,都在地球的大氣層之外。.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1577年大彗星 · 查看更多 »

1611年

没有描述。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1611年 · 查看更多 »

1627年

没有描述。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1627年 · 查看更多 »

1630年

没有描述。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1630年 · 查看更多 »

1639年金星凌日

英国天文学家杰雷米亚·霍罗克斯及其友人对于1639年金星凌日的观测是已知的首次留有记录的金星凌日观测。他们在那年的12月4日(按照英格兰当时通行的儒略历是11月24日)各自独立地进行了观察:霍罗克斯是在兰开夏郡的以及村观测的,克拉布特里则是在曼彻斯特附近的家中观测的。 约翰内斯·开普勒的友人及其创造的新天文学的追随者一直通过观测来修正改进开普勒的魯道夫星曆表。霍罗克斯是唯一一个意识到1639年金星凌日将要到来的天文学家,其他的天文学家是在霍罗克斯的报告广为传播后才意识到的。尽管二人在完成此次观测后五年内双双离世,但他们突破性的工作对于太阳系体积的研究具有深远影响。由于此次观测以及其他的一系列成就,霍罗克斯、克拉布特里以及他们的笔友被尊为英国天文学研究之父。.

新!!: 约翰内斯·开普勒和1639年金星凌日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开普勒刻卜勒克卜勒約翰內斯·克卜勒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