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玛格丽特·撒切尔

指数 玛格丽特·撒切尔

撒切尔女男爵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 LG OM PC FRS FRIC(Margaret Hilda Thatcher, Baroness Thatcher;),婚前姓(Roberts),通称戴卓爾夫人,英国政治家,1979年至1990年为英国首相,1975年至1990年为保守党领袖,是英国第一位女首相,亦是20世纪英国连任时间最长的首相。撒切尔曾被一位前蘇聯记者描述为“铁娘子”,而此綽號亦反映了其拒绝妥协的政治立场和领导风格。撒切尔在首相任期內的一系列政策與主張被後世稱為“撒切尔主义”。 撒切尔原於牛津大学萨默维尔学院从事化学研究,后於倫敦大學城市學院屬下的城市法學院修读法律而成为一位大律师。,撒切尔当选为下议院议员()。1970年爱德华·希思组建政府时任命其为。1975年,撒切尔在1975年英国保守党党魁选举中击败希思,成为反对党领袖,亦为英国历史上首位领衔主要政党的女性。在1979年英国大选中,撒切尔当选英国首相。 入住唐宁街10号后的撒切尔推行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举措,旨在控制失业率和缓解“不满的冬天”期间英国的萧条状况。其政治哲学和经济政策强调自由化(尤其于金融领域)、灵活劳动市场、国有企业私有化及控制工会的影响力。撒切尔在任前期经济萧条持续,失业率居高不下,其支持率持续下跌,但在1982年福克兰战争胜利及此后经济状况好转的局势之下其受欢迎度回升。1983年,撒切尔当选连任首相。 1987年撒切尔再次获得连任。在其第三个任期内,她推行的(通称人头税)非常不受欢迎,其对欧洲共同体的观点亦不受其他内阁成员的支持。1990年11月,在迈克尔·赫塞尔廷对其党内地位提出挑战之后,撒切尔宣布同时辞去首相和保守党领袖职位。1992年她自下议院退休,后被授予终身贵族爵位,称撒切尔女男爵(封邑于林肯郡),在上议院拥有席位。2002年,在一连串轻度中风之后,撒切尔被劝告不要再参加公开演说,但仍在2004年罗纳德·里根的葬礼上致了悼词。2013年撒切尔于伦敦再次中风并逝世,终年87岁。.

399 关系: A·J·P·泰勒劍橋五人組劳斯莱斯汽车劉放吾劉慧卿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协和式客机卡洛儿·撒切尔卫生大臣古沛勤右派名言启示录名誉学位多萝西·霍奇金夏舜霆大外交新思维大倫敦政府大灣區人大東電報局奥古斯托·皮诺切特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女强人威斯敏斯特宫安珀·路德安東尼·艾登安格拉·默克爾对中国中央电视台的争议富爾敦男爵約翰·富爾敦尤德尼古拉·艾登尼尔·基诺克工会工党 (英国)工党领袖 (英国)左派和右派上海民族樂團与但丁讨论神曲不滿的冬天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年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中天新聞台中国大陆与香港矛盾中華民國與英國關係中英关系中英聯合聯絡小組中英聯合聲明中電集團中文译名丹尼士·希利丹尼士·斯金納...丹尼斯·撒切尔帽子戲法东方宾馆 (广州)布莱顿布莱顿旅馆爆炸案世界史年表 (20世纪-现在)帕特里克·麦克洛林一国两制习近平政治经济学亞視新聞亞歷克·道格拉斯-休姆人民英雄纪念碑府際關係仁安羌之战伊朗大使館包圍戰伊文思 (英國外交官)企业孵化器伦敦巴士伦敦丽兹酒店張翠容弗兰西斯·培根 (画家)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彭定康彼得·卡靈頓,第六代卡靈頓男爵何家勁從男爵德思禮一家保守主义保守党副领袖 (英国)保守党竞选总部保守黨 (英國)保罗·爱丁顿保罗·扎卢姆北安普顿大学北京飯店北爱尔兰问题包玉剛國立國父紀念館利國偉利蘭National切斯特广场周末熊新聞呂衛倫哈羅德·麥美倫唐寧街唐寧街10號冷战党鞭长 (英国)入侵格林納達內閣辦公廳首席捕鼠大臣八大工業國組織六座柴契爾夫人像克莱门特·艾德礼国王十字站大火国葬国际民主联盟倫敦大學倫敦大學城市學院倫敦郡會堂倫敦政治經濟學院BiopreparatBP皇家学会女会士列表皇家学会院士皇家郵政石圍角邨环球人物周刊珍妮特·布朗理查德·尼克松社会达尔文主义社群主義社會民主主義祈理士祖国我向你立誓福克兰群岛私有化第69屆金球獎第三代罗斯柴尔德男爵维克多·罗斯柴尔德第三条道路第一夫人第二次世界大戰婦女紀念碑第四代罗斯柴尔德男爵雅各布·罗斯柴尔德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米爾頓·佛利民約翰·普羅富莫紙牌屋 (英國電視劇)維拉·薇契-斐柏嘉红桥市场约翰·罗斯 (学者)约翰·梅杰纽约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女主角纽约在线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女主角罗尔斯·罗伊斯股份有限公司罗纳德·里根美丽线条爱尔兰共和军爱德华·希思終身貴族瑟里碼頭瑪嘉烈·戴卓爾瑪格麗特男女同性恋支持矿工盖伊·福克斯Do They Know It's Christmas?芭芭拉·卡素爾韓達德韓英關係莫迪凱·瓦努努莱奥波尔多·加尔铁里聯合王國歷史道格拉斯·约翰逊華德偉華樂庭菲利达·劳埃德鐵娘子 (電影)鐵娘子樂團鐵金剛勇破海龍幫青山發電廠青嶼幹線青衣島青馬大橋行政法人衛奕信血河演說馬爾科姆·里夫金德馮檢基首相你想點香港香港大事記香港前途研究計劃香港回歸香港獨立運動香港杜莎夫人蠟像館香港機場核心計劃香港歷史香港民主運動香港文華東方酒店香港政治制度香港政治制度改革马尔蒂·阿赫蒂萨里马岛战争马哈迪·莫哈末马克思主义马耳他峰会詹姆斯·卡拉漢骯髒戰爭 (阿根廷)高文浩譚百德譚惠珠讓愛與和平佔領中環诺曼·斯通谣言调头 (政治)鲍里斯·约翰逊貝爾格拉諾將軍號巡洋艦財政保守主義賀維货币主义贵族义务足球鷹派麥理浩麥若彬黃雀行動迈克尔·多布斯迈克尔·霍华德范徐麗泰范理申胡佛研究所郭伯偉阿西夫·曼迪維赤道幾內亞歷史赤道几内亚资本主义问候蒂姆·罗斯邁克·波蒂略邁克爾·富特肯·利文斯通肯·洛區邓小平铁娘子蔡英文鄧蓮如鄧永鏘鄭仰平鄔勵德重大国务官位自由秩序原理自由放任自由意志保守主義臺灣媒體亂象酷不列顛尼亞苏联政治笑话英屬香港英國2009年11月英國2009年12月英國2009年6月英國2009年9月英國2010年10月英國2010年12月英國2010年3月英國2010年6月英國2012年1月英國官方與政治人物漢化譯名列表英國工黨第四項條款英國上議院英國國防大臣英國副首相英國病英國航空英國鋼鐵股份英國電信英國M25高速公路英國授勳及嘉獎制度英國歷史年表英国英国君主英国大选英国内阁英国内阁委员会英国经济英国首相列表英国议会英国重金属新浪潮英国文官队伍英国政府行政机构英国政党英国政治英聯邦運動會英法海底隧道鋼鐵人3雷碧娜電力市場電力自由化雙胞胎列表通货膨胀选举或任命的女性政府首脑列表陳鑑泉陳蕉琴LGBT人物列表Margaret Thatcher把酒當歌暗杀事件列表查尔斯·鲍威尔柯利達极速前进3果尔达·梅厄李嘉誠李光耀李克强经济学李福善李福和杰弗里·阿彻東印度會杜莎夫人蠟像館格罗·哈莱姆·布伦特兰梅麗·史翠普作品列表楊允達欧洲理事会主席歐盟高峰會歐洲懷疑主義歐思邦殖民地時期香港政治制度改革江啟明泰福畢建築設計諮詢洲際酒店集團添馬渣和无用改革湯姆歷險記 (動畫)澳大利亞-辛巴威關係朴槿惠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戴卓爾夫人內閣戴维营房應麟昆汀·霍格,聖馬里波恩的海爾什姆男爵浦項工科大學海尔特·维尔德斯海岛大亨4新工黨新保守主義新竹南園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新自由主義施卓琪施志安文德森文立彬進食煙肉三文治 (照片)文翠珊日本关于钓鱼岛之言行早期叢林舞曲时代100人:本世纪最重要的人物时代封面人物列表 (1990年代)撒切尔主义撒切尔效应改革愛德華·肖特扶輪社員列表托尼·布莱尔普丽蒂·帕特尔10月10日10月12日10月13日11月22日11月28日1922委员会1925年1944年教育法令1970年代1975年英國保守黨黨魁選舉1977年香港1979年1979年英國大選1980年代1980年代香港1981年爱尔兰绝食抗议1981年香港股災1982年1982年國家領導人列表1982年香港1983年英國大選1984-1985年英国矿工大罢工1984年1985年國家領導人列表1985年欧洲冠军杯决赛1987年1987年英國大選1989年英國保守黨黨魁選舉1990年1990年英國保守黨黨魁選舉1993年香港1997年1997年蘇格蘭憲政公投2008年7月英國2008年8月英國2010年3月逝世人物列表2010年代2013年4月逝世人物列表2014年10月逝世人物列表20世纪2月4日4月16日4月8日5月4日6月9日9月22日9月24日9月27日 扩展索引 (349 更多) »

A·J·P·泰勒

艾倫·約翰·珀西瓦爾·泰勒(Alan John Percivale Taylor ),20世紀最著名和最具爭議性的英國歷史學家之一。他在1961年發行的著作,《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源》一書,至今仍引起不少爭論。.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A·J·P·泰勒 · 查看更多 »

劍橋五人組

劍橋五人組(Cambridge Five)是指蘇聯從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在英國的五名雙重間諜(另有一說是只四人)。雖然说是劍橋五人,但事實上事件涉及更多人。已知的四人分別是:、、吉姆·費爾比及。第五人的身份雖眾說紛紜,但根據四人的蘇聯上司兼接應的說法,這人是英國情報人員。五人均出身於英國中上流社會,他們於1930年代在劍橋大學就讀時,因反對法西斯主義而相當同情共產主義者,畢業後被正式招攬,開始將情報泄露給克格勃。因招攬過程是在劍橋大學開始,所以英國將他們這小組以劍橋命名。 盖依·伯吉斯和安东尼·布朗特两人都是同性恋。来自苏联档案的文件说明是盖依·伯吉斯诱惑安东尼·布朗特加入苏联的地下组织。安东尼·布朗特作为女王的艺术顾问,負責管理王室藏畫,女王因他作做的貢獻于1956年將他晉陞獲得爵士稱號。他由於主動招供而免受懲罰,直到15年後,當他早就光榮地卸下了一切職位時,但在1979年11月总理撒切尔夫人在公开场合称他是间谍,因而取消了他的頭銜,他的供词在这之前一直被保密。 蓋·伯吉斯、安東尼·布朗特及約翰·凱恩克洛斯都是劍橋秘密組織剑桥使徒的成員,当时的成员主要由同性恋者和马克思主义者组成 。.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劍橋五人組 · 查看更多 »

劳斯莱斯汽车

劳斯莱斯汽车(Rolls-Royce Motor Cars Limited)起源于1906年由亨利·罗伊斯(Henry Royce)和查尔斯·罗尔斯(Charles Rolls)创建的勞斯萊斯有限公司。 劳斯莱斯的昵称有「Rolls」、「Roller」和「Double R」,但在公司总部所在地──英國德比,公司通常称为「Royce's」。 俗语“...中的劳斯莱斯”常用来形容某件事或物是最好的。.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劳斯莱斯汽车 · 查看更多 »

劉放吾

劉放吾(),原名劉繼樞,湖南桂陽人,號不羈。黄埔軍校第六期,中華民國陸軍少將,參加了一二八上海抗戰、淞滬會戰、武漢會戰。參與中國遠征軍,為孫立人下屬,曾率新編38師第113團,於緬甸仁安羌力戰日軍,為盟軍解圍。.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劉放吾 · 查看更多 »

劉慧卿

劉慧卿(Emily Lau Wai-hing;),香港政治人物,曾任記者及傳媒人,1991年成為首位經地區直選的女性立法會議員,民主黨首位女性主席,前綫政黨前召集人,1989-1991年香港記者協會主席。南加州大學電視新聞學士,1976-1991年在香港與倫敦的英語傳媒任記者,包括英國廣播公司電視部助理編導等。 2016年,劉慧卿宣布不再競逐連任立法會議員,告別25年的議會生涯。 政治手腕素來強硬,被認為是香港民主派中的「強硬派」,亦堅守立場及原則。自2008年推動前綫與民主黨合併,立場轉向中間靠攏,尤其是在2010年領導民主黨與香港中聯辦達成協議通過政改方案後。在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調查的「十大立法會議員排名榜」長期入榜。與現時的激進民主派相比,雖然政治作風強硬,但她長年堅持「和理非非」的抗爭路線(和平理性,非暴力及非粗口),並對攻擊她的人甚少出惡言(惡意人身攻擊除外)。.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劉慧卿 · 查看更多 »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

,简称邓剧,是2014年中国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的一部大型历史题材电视剧,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和中共四川省委组织、指导,北京华影文轩影视文化有限公司、中央电视台等单位联合制作,纪念中国共产党已故领导人邓小平诞辰110周年。本剧截取邓小平1976年复出至1984年国庆阅兵的时间节点,共分为“整顿科教,走向变革”、“实事求是、拨乱反正”、“发展经济,建设四化”、“百废待兴,城乡共荣”、“时代先锋,国际大潮”五个篇章。2014年8月8日在央视一套晚间黄金强档首播。.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 · 查看更多 »

协和式客机

協和式客機(法语、Concorde)是一款由法國宇航和英國飛機公司聯合研製的中程超音速客機,它和苏联图波列夫设计局的圖-144同为世界上少数曾投入商業使用的超音速客機。協和式客機在1969年首飛、1976年投入服務,主要用于执行从倫敦希斯路機場(英國航空)和巴黎戴高樂國際機場(法國航空)往返于紐約甘迺迪國際機場的跨大西洋定期航线。飞机能够在15000米的高空以2.02倍音速巡航,从巴黎飞到纽约只需约3小时20分钟,比普通民航客机节省超过一半时间,所以虽然票价昂贵但仍然深受商务旅客的欢迎。1996年2月7日,协和飞机从伦敦飞抵纽约仅耗时2小時52分鐘59秒,创下了航班飞行的最快纪录。 协和飞机共生产了20架,其中仅有16架投入营运。巨大的资金投入和漫长的研發过程使英法两国政府蒙受了不小的经济损失,而且两国政府还不得不拨款资助英航和法航购买协和飞机。2000年,协和飞机发生了其营运生涯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灾难性事故——法國航空4590號班機空難,旅客对其信心大减,之后的911事件又使国际民航业陷入危机。受种种因素影响,英航和法航决定协和飞机执行完2003年10月23日的最后一次商业飞行后終止服務,并於同年11月26日完成「退役」航班後結束其27年的商業飛行生涯。协和飞机代表着航空技术史上的技术进步,因此即使退役後,協和式客機仍然是航空歷史上的重要象徵。.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协和式客机 · 查看更多 »

卡洛儿·撒切尔

卡洛儿·撒切尔(英语:Carol Thatcher,),生于英国伦敦,英国记者,前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之孿生女儿。.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卡洛儿·撒切尔 · 查看更多 »

卫生大臣

女王陛下首席卫生大臣(Her Majesty's Principal Secretary of State for Health),是英国内阁职位和卫生部最高长官。自从1999年权力下放以来,该职对国民保健署的责任主要局限于英格兰,在苏格兰和威尔士这些构成国的国民保健署由其相应职务负责。在权力下放之前,这些事务由苏格兰和威尔士大臣各自负责,但卫生大臣在全国卫生政策的协调方面比现在更为重要。北爱尔兰的卫生服务部门一直与英国其他构成国有不同的安排,目前是卫生部长的职责。 第一届卫生委员会是由1831年6月21日、11月14日和21日颁发的枢密院令设立的。1848年短暂合并入职权内。1854年重新建立起来,还设立了主席一职。1858年再次废除,职能转交内政部。1871年担负起卫生职责。 1919年卫生部脱离地方政府委员会正式组建,委员会剩余部分组建。 从1968年起,本部与社会保障部合并为,直到1988年7月25日卫生部与社会保障部分别恢复设置为止。现任卫生大臣为杰里米·亨特,于2012年起任职。.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卫生大臣 · 查看更多 »

古沛勤

古沛勤爵士,KCMG,LVO(,),英國外交官,2001年至2003年任英國駐以色列大使、2003年至2006年任英國駐沙特阿拉伯大使、2007年至2009年任英國駐阿富汗大使、2009年至2010年任外交大臣駐阿富汗及巴基斯坦特使。在2010年從政府退休以後,他由2011年起獲聘任為英國航太系統公司國際商業發展部總監。 古沛勤於1977年加入外交部,1980年至1983年在英國駐埃及開羅大使館先後任三等秘書和二等秘書、1983至1985年調返倫敦外交本部任規劃參議組一等秘書、1985年至1987年任外交部常務次官私人秘書、1987年至1991年任英國駐美國華盛頓大使館一等秘書、1991年至1993年任外交部保安政策司助理、1993年至1994年借調任國際戰略研究所駐院研究員、1994年至1997年重返外交部任香港司司長、1997年至1999年任英國駐法國巴黎大使館政治參贊、以及在1999年至2001年任外交大臣郭偉邦的首席私人秘書。 古沛勤在2012年出版回憶錄披露,第26任香港總督尤德爵士在1986年死於任內以後,時任首相戴卓爾夫人曾命外交部緊急草擬一份港督人選名單,該名單人選以皇儲查理斯王子居首、軍人和富商出身的第六代西敏公爵居次,但戴卓爾夫人最終選定以外交部「中國通」衛奕信接任。此外,古沛勤又在書中披露末任港督彭定康曾建議時任英揆貝理雅缺席1997年6月30日晚舉行的香港主權交接儀式,以示對中方放棄立法局「直通車」安排表達不滿。不過,貝理雅最後仍決定出席儀式,但杯葛出席翌日早上舉行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暨政府主要官員宣誓就任儀式。 在香港司司長任內,古沛勤與其他外交部官員主張對華妥協,因而與彭定康出現磨擦;古沛勤在籌備香港主權交接儀式的時候,把經常批評彭定康的退休外交官柯利達爵士加到英方賓客名單,也招來彭定康的不滿。.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古沛勤 · 查看更多 »

右派

右派,又称右翼,是和左派相對,一般是指保守派或溫和保守派。右派政治家一般會采取各種保守的政治立場,並且傾向于維護現存的統治。右派在不同國家與不同時期以不同的形態出現。左派與右派都是相對而言,在不同背景下兩者主張的具體內容不會相同,不能以靜態的「主義」或「階級」劃分。 在西方世界的傳统印象中,右派通常是指支持民族主義、捍衛傳統家庭和宗教(猶太-基督教文化傳統),且反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和國際主義的政黨,認為某些社會分層及社會不平等的現象是正常、自然且不可避免的一派。部分人則用「右派」來稱呼自由放任資本主義的支持者。不過雖說自由放任,卻不包含移民的自由移動,此外,右派對於宗教衝突比較保守,因而對於種族問題也較為謹慎乃至於排斥。.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右派 · 查看更多 »

名言启示录

名言启示录(英语:A Quote From Celebs),是凤凰卫视的一档平日短节目,2007年开播,周一至周五每天播出一期,时长4分钟,主持人最初为刘芳,2016年中起改由王莹主持。节目总结各界领袖精英宝贵的人生经验,荟萃智者、学人千锤百链的智慧结晶。.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名言启示录 · 查看更多 »

名誉学位

名誉学位(honoris causa),是授予对社会某个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士的一种学位,无需考试与论文答辩,且是一种终身荣誉。名譽博士学位的颁发不需經過正常升學渠道(學士、碩士、博士),也无需繳交相關的畢業論文,純粹由學校為獎勵获颁学位者在該领域的傑出貢獻,或是獎勵其在該領域的重大發現,例如已先獲得諾貝爾獎,或由学术以外的其他职业推动该领域的进步。名誉学位主要为博士级学位(即名誉博士学位),但有时也可以是硕士学位。 名誉博士学位经常被称为“荣誉博士学位”,但必须注意该种学位和一些国家的“荣誉学位”(Honours degree)性质不同:后者是一种研究性学位,要求在本科学位完成以后用一年时间进行研究并提交论文,级别或者介于本科和硕士学位之间,或者等于硕士学位(特别是在实行一年制硕士制度的国家)。有这种荣誉学位制度的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南非、香港等,主要是英语国家。.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名誉学位 · 查看更多 »

多萝西·霍奇金

多萝西·玛丽·霍奇金,OM,FRS(Dorothy Mary Hodgkin,)本姓克劳福特(Crowfoot),英国女性生物化学家,促进了蛋白质晶体学的发展。她生於開羅,1964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多萝西·霍奇金 · 查看更多 »

夏舜霆

邁克爾·雷伊·狄布汀·夏舜霆,夏舜霆男爵,CH,PC(Michael Ray Dibdin Heseltine, Baron Heseltine,),又譯夏信廷、夏思定、希素庭和赫塞爾廷,英國保守黨政治家和商人,是托利黨改革派(Tory Reform Group)的支持者,亦被视作一国派("One Nation" Tory)的派閥人士。擔任內閣職位時長期是戴卓爾夫人在黨內的主要政敵。1983至1986年出任國防大臣,1995至1997年出任英國副首相。 H H H H H.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夏舜霆 · 查看更多 »

大外交新思维

大外交新思维(英语:Think Tank),是香港凤凰卫视于2014年1月1日开播的一档短节目,主持人为邱震海,周一至周五播出,每期3分钟。该节目主要讲述时政背后重要的外交故事,从一个外交事件迸发一个思维火花,燃亮出大历史的纵横脉搏,从国邦之间的交往,参透世界格局的变迁。 2014年6月27日,本节目播出其最后一期,此后节目正式停播,共播出了128集。.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大外交新思维 · 查看更多 »

大倫敦政府

大倫敦政府(Greater London Authority,簡稱GLA)是英國倫敦的地方政府,管轄範圍包括整個大倫敦地區。政府由一個直選產生的市長領導,並由一個25人的倫敦議會(London Assembly)監督。.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大倫敦政府 · 查看更多 »

大灣區人

大灣區人是一種在2017年尾至2018年始被提倡的身份認同概念,是指粵港澳大灣區內尤其是香港居民的「未來的新身份」,該概念的提倡者是一些中國內地或親中人士,他們認為隨着粵港澳大灣區進一步融合,區內的人們自然會產生「灣區人」概念,認為畢時「人們不再以城市本位去思考,而是用最科學、最適合自己的方式,去選擇就業、置業和生活的地區」。 該概念被媒體報導後隨之引起社會爭議,有意見認為其矮化香港人,並破壞他們的身份認同,又認為該概念的提出者將經濟話題扯到身份認同上是企圖挑動政治矛盾。亦有意見認為,如果大灣區真的能改善香港人生活,香港人不會介意增加「大灣區人」這個身分。.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大灣區人 · 查看更多 »

大東電報局

大東電報局(Cable & Wireless)是英國一間老牌電訊公司,在1860年成立,曾是香港電訊及澳門電訊的大股東。 由於大東電報局的大部分業務不在英國本土,私有化的政治阻力最低,因此在前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執政期間,成為首批被私有化的公司。 私有化後,大東電報局開始削減成本,但同時間管理層卻在大加酬金及股息,這些舉措確實令股價有一定起色,但管理層在廿一世紀初的科網熱潮下,大肆投資互聯網骨幹網(internet backbone),把其他業務陸續出售,其中最著名的交易便是把香港電訊,出售予李澤楷的盈科數碼動力,以換取電訊盈科(008)的股份。 不過後來證明大東電報局管理層打錯算盤,在眾多電訊公司爭相投資下,光纜基建嚴重供過於求,此後十年,大東在債務纏身下苦苦支撐,市值大萎縮,要不斷沽售家當自保,包括分拆澳門及加勒比海等四個小市場的業務,但管理層卻照加薪如儀,引發股東連番聲討。 1983年,大东电报局与深圳市政府成立中国第一家合资电信运营企業——深大电话有限公司。 2010年3月26日,大東電報局分拆成大東環球和大東通訊。2012年4月23日,Vodafone斥資10.4億英鎊(約130億港元)收購大東環球,平均每股作價38便士,於2013年4月1日正式在倫敦交易所退市。 2015年11月17日Liberty Global以36億英鎊(51.2億歐元)收購大東通訊(Cable & Wireless)。.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大東電報局 · 查看更多 »

奥古斯托·皮诺切特

奥古斯托·何塞·拉蒙·皮诺切特·乌加尔特(西班牙語:Augusto José Ramón Pinochet Ugarte,),智利總統、智利军事独裁者,智利迄今為止任職時間最長的总统,統治智利長達16年。 1973年,他在美國支持下通过流血政变,推翻了苏联支持的民选左翼总统阿连德,建立右翼军政府。任内进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使智利經濟快速發展,但另一方面同时残酷打击共产分子和毒贩子等破坏分子,产生了某些连带的人权的事件。 皮诺切特支持者认为他阻止了共产主义的蔓延,同共產黨革命运动之类的激进组织的恐怖活动作了斗争,执行了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为1990年代的智利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反对者则认为,皮诺切特破坏了智利的民主政治,另外他还实行了导致数千名反对者死伤的国家恐怖主义政策。.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奥古斯托·皮诺切特 · 查看更多 »

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

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Academy Award for Best Actress)是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颁发的一个年度奖项,旨在奖励在电影中有杰出表现的女性主演演员。奖项于1929年的第1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首度颁发,获奖者是主演《第七天堂》、《马路天使》和《日出》的珍妮·盖诺。目前,奖项提名人选由学院演员分部成员通过可转移单票制选出,获奖者则由学院全部投票成员通过多数制决定。 第1到3届奥斯卡金像奖角逐期间,所有提名人都可以因相应年度的多部作品获得同一项提名,这其中最多的达到3部,片名均会列在提名人选的姓名之后。不过,在1930年举行的第3届颁奖典礼上,获奖者虽然是因两部电影获得提名,但最终的获奖作品只列出了一部。次年,这套既不实用、又容易造成混乱的制度被新的制度取代,这一新制度也沿用至今,每位男演员均是因单独一部电影中的表演获提名,但仍然可以凭借多部电影获得多项提名。从1937年举行的第9届颁奖典礼开始,这一奖项正式固定为每年提名5位人选。 截至2016年,共有74位女演员获得过这一奖项。凯瑟琳·赫本曾4次胜出,是获奖次数最多的女演员。梅丽尔·斯特里普提名次数最多,达17次(其中有两次获奖)。奖项的最近一位胜出者则是因《三块广告牌》获奖的法蘭西絲·麥朵曼。.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 · 查看更多 »

女强人

女强人(Iron Lady)是指才能出眾,精明幹練的女性。也是對專注事業並獲得成就的女性的一種稱呼。傳統上,不論是東方還是西方社會,普遍存在著男尊女卑,女性甚少可涉足政治或商業。但西方社會在20世紀開始,隨著工業革命為社會帶來的變化,漸漸變得男女平等,女性接受教育和投票,以至在社會發展事業的機會不斷增加,於是逐漸有傑出成就的女性出現,「巾幗不讓鬚眉」。 傳統上女性以家庭為重,現代女强人如何平衡家庭與事業,是一大難題。 在政治人物方面,女强人一般被稱為「鐵娘子」,而「鐵娘子」這稱呼,最早出現於英國傳媒報導當時仍為保守黨黨魁及反對黨領袖,後來成為首位女性英國首相的撒切尔夫人的新聞上稱呼,當時這個稱呼源於撒切尔夫人嚴厲批評蘇聯的政策。美国《福布斯》杂志推出新榜单,点评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位女性。獲選人一般會被社會上稱為「鐵娘子」,如德國總理梅克爾。 雖然女强人的稱呼是對女性在社會努力打拼的一種肯定,但仍有女權支持者認為,在強人(旧指强盗)前加上女字,始終帶有性別歧視,而「強人」一詞若應用於男性統治者身上,則與獨裁者同義,因此不受女權支持者認同。.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女强人 · 查看更多 »

威斯敏斯特宫

西敏宫(Palace of Westminster),又稱國會--(Houses of Parliament),位於英國倫敦西敏市,是英國國會(包括上議院和下議院)的所在地。西敏宮坐落在泰晤士河西岸,接近白廳範圍內的其他政府建築物。西敏宮是哥德復興式建築的代表作之一,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西北角的钟楼就是著名的-zh-hans:大本钟; zh-hant:大笨鐘;-所在地。 该建筑包括约1,100个独立房间、100座楼梯和4.8公里长的走廊。尽管今天的宫殿基本上由19世纪重修而来,但依然保留了初建时的许多历史遗蹟,如西敏厅 (Westminster Hall)(可追溯至1097年),今天用作重大的公共典仪,如国葬前的停灵等。 西敏宫及周边区域的掌控权几个世纪以来属于英王的代理人:掌礼大臣。1965年,通过与王室达成协议,上下两院获得控制权。但也依然有个别纪念厅室继续由掌礼大臣管理。 在1834年發生的火災幾乎將西敏宮完全燒毀,今天的宫殿于1830年代开始由建筑师查尔斯·巴里爵士和他的助手A.W.普金设计完成,并在此后进行了30余年的施工。该方案也将西敏厅和圣斯蒂芬堂遗蹟也纳入其中。进入20世纪,西敏宫进行过陆续的修缮,二战期间,曾遭到德军轰炸,部分建筑结构受损,此后又陆续进行过维修和小规模的结构调整。今天既是英国政府机构的代表建筑,也是伦敦当地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威斯敏斯特宫 · 查看更多 »

安珀·路德

--(Amber Augusta Rudd ,),英國政治人物,保守黨党员。自2010年英國大選起擔任英國國會東薩塞克斯郡黑斯廷斯和拉伊選區下議院議員,接替被其击败的工党议员;2015-2016年间任。2016年7月起担任英国内政大臣.盧綺婷捲入驅逐「疾風世代」移民風波,被反對派要求引咎辭職,盧綺婷承認因為自己的疏忽而誤導了國會議員,2018年4月29日宣布辞去内政大臣职务。路德是英国历史上第三位女性内政大臣,第五位担任重大国务官位的女性,也是二战后英国政坛晋升至重大国务官位速度最快的政治人物之一。.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安珀·路德 · 查看更多 »

安東尼·艾登

羅伯特·安東尼·艾登,第一代亞芬伯爵,KG,MC,PC(Robert Anthony Eden, 1st Earl of Avon,),英國政治家,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擔任外相,後來在1950年代出任英國首相。大眾普遍認為,他要對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危機負上絕大部分責任。在2004年,一所研究機構(MORI)舉行了一場選舉,讓139位學者對20世紀的英國首相進行評分,結果艾登得分最低。同樣地,英國BBC電台早前亦進行了類似調查 ,結果邱吉爾得票最多,而艾登則得票最少。.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安東尼·艾登 · 查看更多 »

安格拉·默克爾

安格拉·多羅特婭·默克爾(Angela Dorothea Merkel,),婚前姓卡斯納(Kasner),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籍女性政治家,现任德国联邦总理。2005年,她成为德国历史上首位女性聯邦总理,她也是兩德統一後首位出身前東德地區的聯邦总理。 2015年12月,默克尔当选《时代周刊》2015年度风云人物,《时代周刊》总编赞扬她在欧洲主权债务、中东难民及俄罗斯干预乌克兰等危机期间所展现的非凡领导能力。近年,默克尔處理歐洲難民危機的表現受到爭議及批評。不少國家及政治人物批評德國總理默克爾為代表的難民政策,某些政治人物認為這樣的政策应证了右派民粹主義的預言,而造成了右派民粹主義的崛起。.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安格拉·默克爾 · 查看更多 »

对中国中央电视台的争议

下方按时间顺序列举了与中国中央电视台(以及整个央视方面的系统,包含中国环球电视网)有关的争议。.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对中国中央电视台的争议 · 查看更多 »

富爾敦男爵約翰·富爾敦

富爾敦男爵約翰·斯科特·富爾敦(,),英國大學行政人員和政治哲學學者,1950年代至1960年代嘗任斯旺西大學學院院長、威爾斯大學校長及薩塞克斯大學校長,另外還擔任過英國廣播公司董事局副主席和英國文化協會主席。 富爾敦早年先後受教於聖安德魯大學、牛津大學貝利奧爾學院和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二戰以前長年於貝利奧爾學院教授政治哲學。在二戰期間,他先後於戰時政府的礦務部和燃料及電力部擔任首席助理秘書,戰後於1947年至1959年出任斯旺西大學學院院長,任內曾在1952年至1954年、以及在1958年至1959年兩度兼任威爾斯大學校長。 具多年大學行政經驗的富爾敦在1959年受命創立薩塞克斯大學學院,隨後於1961年過渡為薩塞克斯大學首任校長,至1967年方告卸任,期間對大學的草創和初年發展具重要影響。在1966年至1968年,他進而獲首相哈羅德·韋爾遜委任為一個公務員事務委員會主席,研究推動公務員專業化,但建議最終遭受公務員的鉅大阻力而未能付諸實行。 香港中文大學也與富爾敦具密切關係,他早於1959年應香港總督柏立基爵士邀請,率先來港考察當地的高等教育情況,為中文大學創校奠下基礎。後來,他再應柏立基和另一港督麥理浩爵士的邀請,先後在1962年和1975年來港主持兩個富爾敦委員會,兩個委員會隨後分別發表的《富爾敦報告書》,更是對中大的發展起決定性影響。前一份《報告書》促成中文大學在1963年10月創校,但後一份《報告書》主張把中文大學的管治模式由原來的「聯邦制」更改為「單一制」,卻在當時引起了不少爭議。 富爾敦多年來在英國和海外推動高等教育的發展,表現得到多方肯定,他除了在1964年和1966年分別獲英廷冊封為下級勳位爵士和終身貴族,還獲薩塞克斯大學在內10家大學頒授名譽博士學位。他也是香港中文大學的創校海外校董,並在1964年成為首批獲該校頒授名譽博士學位的人士,後來更於1981年成為該校歷來首位終身校董。.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富爾敦男爵約翰·富爾敦 · 查看更多 »

尤德

尤德爵士,GCMG,GCVO,MBE(Sir Edward Youde,),英國資深外交官員,熟知中國事務,曾任英國駐華大使。國共內戰期間,尤德曾在「紫水晶號事件」立功,事後在1949年獲英廷授勳。1982年,尤德獲委任接替麥理浩爵士,出任第26任香港總督。任內見證了中、英兩國於1984年簽訂《中英聯合聲明》,確認中方將於1997年7月1日起對香港行使主權。尤德在1986年12月5日訪問北京期間心臟病發猝死,成為唯一一位於任內逝世的港督。.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尤德 · 查看更多 »

尼古拉·艾登

尼古拉·艾登,第二代亞芬伯爵(Nicholas Eden, 2nd Earl of Avon,1930年10月3日─1985年8月17日),英國保守黨政治家,前英國首相安东尼·艾登之子。他曾於戴卓爾夫人的政府出任環境事務次官(Under Secretary of State for the Environment),但在1983年因愛滋病離職,並在不久之後去世。他死時僅54歲,未婚,故其爵位一併同歸斷絕。 Category:1930年出生 Category:1985年逝世 Category:英國LGBT政治人物 Category:聯合王國伯爵 Category:罹患愛滋病死亡者.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尼古拉·艾登 · 查看更多 »

尼尔·基诺克

尼尔·金诺克(Neil Kinnock,)。英国政治家,前工党领袖,于1983年至1992年撒切尔夫人至馬卓安执政期间出任工党党魁兼最大反對黨領袖。 1987年及1992年的英国大选中均败给保守黨。1992年英国大選败選之后宣布退出政坛,由约翰·史密斯接任。 Category:英國工黨黨魁 Category:1942年出生.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尼尔·基诺克 · 查看更多 »

工会

工会(trade unions),工会原意是指基于共同利益而自发组织的社會团体。这个共同利益团体(诸如为同一雇主工作的员工,在某一产业领域的个人。)可以与雇主集體談判工资薪水、工作时限和工作条件等等。(工会成立的主要意图)。这些组织和联合会最常见的共同目标是“保持或改善雇佣待遇”。 ch.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工会 · 查看更多 »

工党 (英国)

工党(Labour Party)是英国的一个奉行社会民主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的中间偏左政党。.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工党 (英国) · 查看更多 »

工党领袖 (英国)

工党领袖 (Leader of the Labour Party)是英国工党的最高职位。杰里米·科尔宾于2015年9月12日任是职,他代表北伊斯灵顿选区。 2015年5月8日工党副领袖哈莉特·哈曼接替2015年英国大选中失败的爱德·米利班德代理党领袖。2015年9月12日,她交棒给赢得2015年工党领袖选举的杰里米·科尔宾。汤姆·沃特森是现任工党副领袖,与科尔宾同一天当选。科尔宾的领袖地位在2016年中受到挑战,但他再次赢得了2016年工党领袖选举。.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工党领袖 (英国) · 查看更多 »

左派和右派

左派和右派兩詞通常被用來對政治立場、意識形態和政黨進行分類。左派和右派通常用來表達完全對立的看法,儘管某個團體或個人可能對某些事物采取左派的立場、卻對另一些事物采取右派的立場。 傳統來說,左派通常主张積極改革,主张把旧的意识形态和制度革除,从而建立新的意识形态和制度,反對派一般自认为左派;右派一般较为保守,主张稳妥、秩序、渐进、緩慢的改革方式,强调維護舊有傳統,保皇黨一般自认为右派。左派与右派都是相对而言,在不同背景下两者主张的具体内容不会相同,不能以静态的“主义”或“阶级”划分。兩詞是相當廣泛的形容用詞,用以作為一種廣泛的辩证法解釋方式,可以用作形容或區分一種政治立場、一種政治意識形態、或是一個政治黨派。除非是將其套用至多維的政治光譜上,否則這兩詞通常是用以描述兩種完全相對的立場。 在西方國家的歷史印象中,會認為左派指支持社會平等、反對階級統治;而右派認為社會分層有其自然性和不可避免性。J.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左派和右派 · 查看更多 »

上海民族樂團

上海民族樂團,前身上海樂團民族管弦樂隊,1952年10月1日在上海成立。.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上海民族樂團 · 查看更多 »

与但丁讨论神曲

与但丁讨论神曲是中国油画家戴都都、李铁子、张安君的油画作品。其中包含一百位中外名人和三位畫家自己的肖像共103人。另外,油畫中還出現了金字塔、長城、巨石陣、輪子、留聲機和複製羊多莉等代表著人類文明的事物。.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与但丁讨论神曲 · 查看更多 »

不滿的冬天

不滿的冬天」()是指大約從1978年12月到1979年2月冬天期間,發生於英國的一連串工業行動,事件造成首相詹姆斯·卡拉漢的工黨政府聲望急挫,隨後更在1979年5月的國會大選遭戴卓爾夫人領導的在野保守黨擊敗。 1978年7月,工黨政府宣佈實施第四階段入息控制,規定全國基層職工在1978年至1979年的加薪幅度不可高於「5%上限」,引起工會激烈反響。英國福特職工在同年9月率先發動罷工,並在11月成功從資方爭取加薪17%後,觸發全國各行業相繼發動工潮。踏入1979年1月,貨運業職工發動的大規模罷工,癱瘓全國物流網絡,但政府仍拒絕正式撤回政策。 未幾,剛從海外出席峰會的卡拉漢在1月10日返抵英國後接受記者訪問,否認英國局勢日益混亂,翌日《太陽報》以「危機?甚麼危機?」為題大造文章,使情況大有火上加油之勢。1月22日,四大公營機構職工工會在全國主要城市發動稱之為「行動日」的全國性罷工,參與人數多達150萬人,是自1926年大罷工以來英國單日最大規模的罷工。至此,參與罷工的職工擴展至醫院雜工、垃圾收集工人、學校助理、機場職工、甚至是挖墓工人等各類公營機構基層人員,造成公共服務癱瘓,嚴重影響國民日常生活。在個別極端例子當中,更出現遺體無人處理,以及公共地方堆滿垃圾的情況。工黨政府與工會遲至2月14日才發表協議書,正式撤回「5%上限」的規定後,全國罷工浪潮到同月底才告大致平息。 「不滿的冬天」標誌著工黨政府與工會合作的社團主義時代告終,也意味政府主導的入息控制的失敗。戴卓爾夫人上台後,取而代之的是以強硬手段對付工會,並以貨幣主義和新自由主義的管治哲學,取代戰後以來歷屆政府以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政策為基礎的「戰後共識」,因此「不滿的冬天」也可說是英國政府管治方針更迭的一個分水嶺。.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不滿的冬天 · 查看更多 »

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年表

这是一个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各事件的列表。.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年表 · 查看更多 »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尊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谋求同世界各国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推动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成立,中国政府不承认一切外国与中华民国政府或清政府签订的条约。要重新建立与外国的外交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的教科书称之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但因某些原因,英国占领的香港、葡萄牙占领的澳门、苏联占领的旅顺军港并没有被立刻收回。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实行“一边倒”策略,加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在冷战中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阵营。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中国走上了完全独立发展的道路,并积极与亚非拉等第三世界的国家建立友好关系。随着中法建交,中国同西欧国家的关系也取得了进展。 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取代中华民国政府而成为中国在联合国的唯一合法代表。此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陆续和中华民国断交,转而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联系。目前全球有177个国家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而承认中华民国的還有18个。1988年9月,邓小平在北京会见斯里兰卡总理普雷马达萨时指出:既要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又要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在国际关系中最经得起考验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010年代,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的增长,中国开始在联合国以及其他多边组织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 · 查看更多 »

中天新聞台

中天新聞台,旺旺中時媒體集團中天電視旗下的新聞頻道。1995年9月1日開播(傳訊時期)。.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中天新聞台 · 查看更多 »

中国大陆与香港矛盾

中國大陆與香港矛盾(簡稱陸港矛盾、中港矛盾、港中矛盾、中港衝突),是指1997年英國將香港主權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國(香港回歸)後,中国大陆與香港之间主要涉及政治制度、經濟、社會、文化和移民等之一系列矛盾衝突。 1997年後,香港特区政府和親建制派配合中国共产党的各種政策和措施,引起了香港本土派的不满。部分香港人認為,中国共产党和香港政府輕視“兩制、港人治港”,担忧香港政府將大陆人利益放在港人利益之上,削弱港人地位和公民權利。2012年梁振英上任香港行政長官後,被指加速推行港深两地融合的政策,包括不顧香港承載力地引入過多觀光客及大量新移民,引发的种种弊处亦進一步激化矛盾。 隨著矛盾激升,加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對香港政改的決定的催化,以及對香港政府經貿、文化政策的不满,衝突由以往的民間層面激化到政治層面。雨傘革命就成了衝突積累的最終總爆發。《苹果日报》评论称,港中矛盾乃法制之爭。何清漣则认为,中港矛盾的實質是文明的衝突。不少香港人擁有自身文化認同感,並且香港與大陆在政治、制度及文化、习惯等其他多方面有差異。中港矛盾讓許多香港人對中國、中華民族的認同感減弱,部分香港年輕人開始支持港獨、呼吁加強對香港民族主義的捍衛,並同台灣獨立運動及台湾泛綠陣營更為友好, 10-13/6/2013。出於對香港社會、政治及一國兩制前景的擔憂,香港人移民台灣、加拿大等地的人數在近年來也有所增加。在2016年台灣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的統計便顯示共有1086名港人獲台灣發出定居許可,較2015年大幅上升逾四成。 有評論人士在報章撰文,認為1997年以後的各方面事態發展導致中國大陆民众对香港的印象多趨於负面,對“香港独特性”感到疑惑、不解甚至反感,并出现了2012年孔庆东辱骂港人事件等語言暴力事件,經過相關報導後也让香港人对中国大陆人產生印象负面,以致有“蝗蟲論”等不友善的言论和“立法會宣誓風波”等過激行为出現。.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中国大陆与香港矛盾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與英國關係

中華民國與英國關係是指中華民國與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通稱英國、不列顛、聯合王國)之間的關係。1913-1950年,兩國有官方外交關係,斷交後,在對方首都互設具大使館性質的代表機構。.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中華民國與英國關係 · 查看更多 »

中英关系

中英关系(China–United Kingdom relations)指中国与英国之间的国家关系,最早始于18世纪末。 兩國在二戰時是同盟國,也同為聯合國成員,冷戰時則屬於對立陣營。由於兩次鴉片戰爭、冷戰、香港地位問題等,中英关系历经波折。近年隨着中國經濟崛起,英日益深化对华合作,双方在政治、經濟等领域的磋商与对话加强,两国高层亦保持互訪。 然而,雖然中方表示中國在中英關係上,所涉及核心利益問題上的立場是堅定不移,不過自英國首相卡梅倫會見達賴喇嘛後與中國人權等問題上表現執著,促使兩國關係轉向下挫,直至2013年卡梅倫訪華才告破冰。.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中英关系 · 查看更多 »

中英聯合聯絡小組

中英聯合聯絡小組(Sino-British Joint Liaison Group)成立於1985年5月27日,是因應中英兩國政府磋商香港主權交接有關的事宜而產生的聯絡機構。該機構是根據《中英聯合聲明》及其附件二的規定而成立。 聯合聯絡小組只是聯絡機構而不是權力機構,負責就《聯合聲明》實施進行磋商,討論政權交接事宜,並就有關事項交換情況並進行磋商。聯合聯絡小組的工作到2000年1月1日為止。小組成立後,共舉行了47次全體會議,其中18次在香港舉行,15次在英國倫敦舉行,14次在中國北京舉行。 聯合聯絡小組曾使用金鐘堅尼地道的舊英童學校作為辦公室。.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中英聯合聯絡小組 · 查看更多 »

中英聯合聲明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Joint Declaration of the Government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and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the Question of Hong Kong),簡稱《中英聯合聲明》(Sino-British Joint Declaration),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就香港問題共同發表的一份聲明,於1984年12月19日由中國國務院總理趙紫陽與英國首相zh-hans:撒切尔;zh-hk:戴卓爾;-夫人作為兩國政府首腦在中國北京簽訂,當時中共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中國國家主席李先念、英國外交大臣賀維等也有在場見證。兩國政府在1985年5月27日互相交換批准書,并向聯合國秘書處登記,《中英聯合聲明》正式生效,也象徵歷時14年半之香港過渡時期的開始。 這份聲明指出:收回香港地區(包括香港島、九龍和“新界”)是全中國人民的共同願望,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決定於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聯合王國政府於1997年7月1日將香港交還給中華人民共和國。 聲明也列出了中國對香港的基本方針,在「一國兩制」的原則下,中國政府會確保其社會主義制度不會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香港本身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維持「五十年不變」。這些基本政策,後來都由《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加以規定。.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中英聯合聲明 · 查看更多 »

中電集團

中電集團(簡稱:中電)於1901年在香港註冊成立,當時名為中華電力有限公司(China Light & Power Company Syndicate),是香港兩家電力供應商之一(另一家為香港電燈)。中電集團是亞太區具領導地位的能源行業投資者及營運商。集團建基香港逾百載,並成功將業務發展至中國內地、台灣、澳洲、印度、東南亞,參與超過60項投資。中電採用包括可再生能源、煤、天然氣及核能等8種不同燃料,提供超過20,000兆瓦發電容量。 中電控股公司(、,CLP Holdings Limited、CLP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是中電集團的控股公司,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中電集團 · 查看更多 »

中文译名

中文译名,是指将某个非中文的人名、地名等翻译成中文后的名称。由于中文的文字是使用汉字而非拼音文字,因此对于使用拼音文字进行拼写的人名、地名来说,需要将有關的拼音文字的发音汉字化,才能变成中文名字(而不是直接采用其拼音文字或拼音文字的改写)。例外的是汉字文化圈的日语、韩语及越南语,其译名一般使用原文的汉字(或改写)。将拼音文字的发音汉字化,一般是採用現代標準漢語,但是港澳地區等则採用廣州話,南洋華人採用閩南語。 对于一些特殊领域(如天主教)的名字,有一套特殊的标准。另外,有外国官方机构为方便世界华文传媒采访,亦会为当地官员编写一份官方译名列表。有时国外有华裔血统的名人也有因为传媒误译而发表声明订正,例如柬埔寨首相洪森曾在2003年向传媒发新闻稿指出,他姓名的汉字写法应该是“雲升”注1。 中华民國時期譯名準則未確立。同一個地名,往往造出多個中文譯名,造成混亂。社會上引起了統一地名翻譯的討論。當時提出的原則有:.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中文译名 · 查看更多 »

丹尼士·希利

丹尼士·溫斯頓·希利,希利男爵,CH,MBE,PC(Denis Winston Healey, Baron Healey,),英國工黨政治家,曾先後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出任國防大臣及財政大臣等職。.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丹尼士·希利 · 查看更多 »

丹尼士·斯金納

--(Dennis Edward Skinner,),英國政客,現任下議院議員,因為在國會的所作所為反叛,被人冠以「保素華怪獸」(Beast of Bolsolver) 之名。.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丹尼士·斯金納 · 查看更多 »

丹尼斯·撒切尔

一代从男爵 丹尼斯·撒切尔爵士 MBE TD(Sir Denis Thatcher, 1st Baronet;),英国商人,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丈夫。 丹尼斯生于伦敦路厄斯罕,是紐西蘭裔英籍商人汤马斯·贺伯特·撒切尔(Thomas Herbert Thatcher)及其妻凯瑟琳·伯德(Kathleen Bird)的长子。截至2013年,撒切尔是迄今最後一位获得世袭頭銜的非皇室成员。.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丹尼斯·撒切尔 · 查看更多 »

帽子戲法

帽子戲法(hat-trick),體育名詞之一,指在一場體育比賽裏(尤其球類比賽),相同的優點連續3次貢獻或完成某一特定任務的成功次數為3。 一种说法是这个词语的本意指马戏团的杂技演员同时耍弄三顶帽子交叉、轮流、滚动式戴在头上,后来演变为一个体育名词,指在一場運動賽事中,連續三次建立功績,或完成次數為三的其他任務。例如在足球或冰球賽事中,一名球員獲得三次入球;或是在板球賽事中,一名投球手連續三次投中三柱門而將對方球員淘汰出局。.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帽子戲法 · 查看更多 »

东方宾馆 (广州)

东方宾馆(), 位于中国广州市流花路120号,是广州唯一的一家上市五星级宾馆。 1959年填莲塘建东楼,由林克明、麦禹喜等设计。平面呈“工”字形,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高8层。1961年10月11日建成开业,称羊城宾馆,1966年改现名。1973年建西楼,平面呈“┏┓”,由北、南、中三段组成,建筑面积4.18万平方米,楼高12层。东、西两楼间有9000多平方米园林景色。于1980、1985、1990、2004年四次扩建、装修、更新。1990年9月被评为五星级酒店,为中国大陆首家国营五星级酒店。2011年大股东岭南集团旗下的另外两家五星级酒店中国大酒店和花园酒店注入上市公司东方宾馆,其资产规模将扩大三倍。另在白云区还建有东方乐园,但现已结业。 东方宾馆采用仿古风格的建筑和园林。曾有多位中国国内外领导人下榻,包括周恩来、邓小平、撒切尔夫人、李光耀等。著名艺术家先后挥毫留墨包括刘海粟、关山月、艾青、郭沫若。.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东方宾馆 (广州) · 查看更多 »

布莱顿

布莱顿(Brighton),英国英格兰东南部东萨塞克斯郡布莱顿-霍夫的海滨市镇,人口134,293。1997年4月1日,布莱顿和霍夫组成单一管理区——布莱顿-霍夫,人口25万。布莱顿活跃的气氛迥异于霍夫宁静高雅的性格。2000年,英女王为庆祝千禧年,赐予布莱顿城市地位。.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布莱顿 · 查看更多 »

布莱顿旅馆爆炸案

布莱顿旅馆爆炸案(Brighton hotel bombing)是1984年10月12日凌晨2:54(BST),发生于英国海滨旅游胜地布莱顿的的一次臨時派爱尔兰共和军组织的爆炸案。当时执政的保守党高级官员们正在那里召开年会。虽然警备森严,仍有2枚巨大的炸弹在此爆炸。有5个人在爆炸中死亡(包括爵士和的前妻Roberta),但没有一名英国内阁成员死亡。首相撒切尔夫人还在准备演说,得以幸免,但政府其他成员重伤——贸易及工业大臣譚百德(Norman Tebbit)的妻子也受伤瘫痪。 臨時派愛爾蘭共和軍次日宣布对此事件负责,说他们要再干一次,其声明中的一句话也随之出名:.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布莱顿旅馆爆炸案 · 查看更多 »

世界史年表 (20世纪-现在)

没有描述。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世界史年表 (20世纪-现在) · 查看更多 »

帕特里克·麦克洛林

--爵士(Sir Patrick Allen McLoughlin ;),是英國保守黨的黨員。他自起成功當選英國國會(現德比郡谷地選區)下議院議員而進入政壇至今。2012年9月4日,麥克洛林獲委任為。成為議員前,麥克洛林的職業是一名,是保守黨中為數不多曾為體力勞動者的議員。2016年7月14日,他成为特蕾莎·梅新政府中的和保守黨主席。.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帕特里克·麦克洛林 · 查看更多 »

一国两制

一國兩制意指「一個國家,兩種制度」(One country, two systems,Um país, dois sistemas),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二代領導人鄧小平在1980年代為了實現中國統一之目標所提出的憲法原則。最早是為了解決中華民國政府撤退至臺灣後的海峽兩岸關係,蔣經國則以一國良制(One China, Better System)回應鄧小平。 後來相繼適用於過去分別為英國和葡萄牙殖民地、實施資本主義制度的香港以及澳門地區,將兩地以特別行政區的方式列為特別行政區。其中鄧小平主張在實現中國和平統一時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能夠代表一個中國,並且是唯一合法的中國政府,而中華人民共和國也多次對外表達自身對於香港、澳門主權政策的主張,並且要求與其有所外交互動的國家應該要認識到一國兩制政策的存在。在一國兩制方針中,包括香港、澳門得以保留資本主義經濟和社會政治制度,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其他地區則繼續實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根據該原則,香港、澳門可以繼續擁有自己的政治制度、法律體系、經濟政策、金融事務、管治制度以及對外關係50年。.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一国两制 · 查看更多 »

习近平政治经济学

习近平政治经济学,是2016年3月12日全国两会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旗下新华视点首次完整阐述的关于时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的习近平治理经济的理念。新华社认为,与习近平政治经济学体现在八个方面,这八个方面的关键词为“以人民为中心”、“全面小康”、“基本经济制度”、“新发展理念”、“‘两手’论”、“新常态”、“供给侧”、“开放型经济”等。.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习近平政治经济学 · 查看更多 »

亞視新聞

亞視新聞(ATV News)是前香港亞洲電視有限公司新聞及公共事務部(ATV News and Public Affairs Division)製作的新聞類電視節目的統稱。其總部位處亞洲電視大埔廣播大樓,在灣仔電訊大廈設有直播室。另外,在北京及廣州設有新聞中心或記者站,會定期派出記者駐守。其官方口號為「亞視新聞 深入社群」。亞視新聞的主要競爭對手為無綫新聞。 亞洲電視的新聞和財經節目主要以粵語製作,每日於旗下中文頻道本港台及亞洲台播出,而以普通話及英語製作的新聞和財經節目則於旗下頻道國際台及亞洲台播出。 2016年2月6日起,由於員工連續兩個月被拖欠工資,亞視絕大部分員工已離職,所有自製新聞節目停播,此舉更違反牌照要求。同月20日,亞視恢復製作粵語新聞直至4月1日停播。 2016年4月2日起,亞視免費電視牌照屆滿,亞視新聞停播。新聞部資料室3名員工繼續獲臨時清盤人德勤聘用,處理新聞部影片。.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亞視新聞 · 查看更多 »

亞歷克·道格拉斯-休姆

亞歷山大·腓特烈·道格拉斯-休姆,夏塞爾的休姆男爵,KT,PC(Alexander Frederick Douglas-Home, Baron Home of the Hirsel,又譯作何謨,),早年曾先後名叫鄧格拉斯勳爵(Lord Dunglass)和第十四代休姆伯爵(14th Earl of Home),英國保守黨政治家,早於二戰前已開始參政,戰後自1960年至1963年任外相,1963年10月至1964年10月出任英國首相一職。在英國歷史上,他是迄今最後一位出身自上議院的首相、最後一位由英國君主指定委任的首相,首位在20世紀出生的首相,以及唯一一位透過放棄貴族爵位,再以補選途徑進入下議院的首相。他為出任首相而在1963年10月放棄包括伯爵爵位在內的六個貴族爵位,成為庶民,名稱亦改為亞歷克·道格拉斯-休姆爵士(Sir Alec Douglas-Home)。 儘管如此,道格拉斯-休姆爵士任內未能有所作為,其任期僅僅維持約一年,就在1964年10月的大選中,以些微差距敗於工黨韋爾遜而下野。他隨後在1965年卸任黨魁一位,後於1970年至1974年返回內閣,第二度出任外相一職。退任外相及下院議員後,他獲封終身貴族,成為夏塞爾的休姆勳爵(Lord Home of the Hirsel),得以第二度晉身上議院議政。 除了政治活動外,道格拉斯-休姆早年曾活躍參與木球運動,並多次代表瑪麗勒本木球會(MCC)等會作賽,更是唯一一位參加過一級木球比賽的英國首相。.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亞歷克·道格拉斯-休姆 · 查看更多 »

人民英雄纪念碑

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市天安门广场的中央,在天安门城楼、长安街、国旗旗杆以南,毛主席纪念堂以北,是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为纪念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牺牲的人民英雄而建的纪念碑。1949年9月30日奠基,1952年8月1日开工,1958年5月1日揭幕,1961年成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纪念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个由国家兴建的大型纪念碑,也是第一个大型公共艺术项目。.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人民英雄纪念碑 · 查看更多 »

府際關係

府際關係(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 IGR),也称“国内政府间关系”,一般指普遍存在于各级政府之间或者政府内部单位之间的各种互动关系,包括不同政府间的横向和纵向的制度关系、权力关系、利益关系等。起源于1930年代的美国,本质上为对传统中央、地方关系的扬弃,体现现代政府间相对独立平等的合作关系。現在的重點在於研究「中央政府以及地方政府之間的關係」,所以也有人稱做Central-local Government Relations。 府際關係依其運作的模式可劃分成兩大種類:垂直互動關係以及水平互動關係。 所謂國家機關或著稱為公共部門,是由許多的機構、組織以及公務員所構成,所以期彼此之間的互動往來就通稱做府際關係。.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府際關係 · 查看更多 »

仁安羌之战

仁安羌之战或称仁安羌大捷,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在缅甸战役中的一场战斗,是缅甸战役的一部分。中国入缅远征军第113团在团长刘放吾指挥下,在此役中擊敗日軍,是中国远征军首次在境外取得的胜利,解救了被日军包围的英军官兵7000多人,救出了被俘的英军及美国传教士和新闻记者、平民等500多人。.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仁安羌之战 · 查看更多 »

伊朗大使館包圍戰

伊朗大使館包圍戰(Iranian Embassy siege),也称为伊朗大使馆人质事件或者伊朗驻英大使馆人质事件,指1980年4月30日至5月5日發生於英國倫敦、六名武裝男子攻佔南肯辛頓地區的事件。 武装分子挟持了26人,包括大使馆工作人员、游客和一名警官。武装分子是伊朗阿拉伯斯坦解放民主革命阵线成员,他们要求释放在英国的阿拉伯囚犯和要求安全的离开。很快英国政府答复,不许可他们的要求,随后进行了武力包围。在接下来几天,警方和武装分子的谈判中答应了部分要求,如在英国媒体上广播武装分子的要求,随后5名人质被释放。 第六日,被围困的武装分子因为他们的要求的得不到进一步的回应愈发沮丧。当夜,他们杀死一名人质,并将尸体从使馆抛出。因此,英国政府下令特种空勤团(SAS)进行突袭以武力解救人质。SAS士兵从屋顶绳降下来,从窗户强行突入。17分钟的解救行动中,余下的人质被解救,6名武装分子5人被击毙。在事件之后,SAS遭受质询,他们没必要打死其中两人,但是最后SAS被证明没有任何不当行为。被抓获的武装分子在英国被起诉,判处27年监禁。 随后1980年开始的两伊战争转移了人们的视线,但是通过这次行动SAS进入公众视线也为当时的撒切尔夫人巩固了政治声誉。SAS在随后因为此次行动收到众多的入隊申请,以及外国政府进行交流合作的请求。 本事件發生時,美國駐伊朗大使館人質危機仍處於膠著狀態。 直到1993年,在突袭行动中被烧毁的大使馆才被重新修缮开放。.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伊朗大使館包圍戰 · 查看更多 »

伊文思 (英國外交官)

伊文思爵士,KCMG,KCVO(,),英國外交官,1984年1月至1988年5月擔任英國駐華大使,任內與中方代表周南在1984年9月26日草簽《中英聯合聲明》。 伊文思1952年加入外交部,出任駐華大使前曾分別在1955年至1957年和在1962年至1964年兩度任職於北京的英國駐華代辦處。在駐華大使任內,伊文思還兼任中英香港前途談判英方代表團團長,負責與中方主持第八輪至最後第22輪談判。事實上,雙方的主要共識在柯利達爵士在任駐華大使和英方團長時已經定調,因此伊文思作為英方代表團團長的主要職責,是要在有限時間內草擬好《中英聯合聲明》的內容。連串的中英談判最終促成英揆戴卓爾夫人與中國總理趙紫陽在1984年12月19日於北京正式簽署《中英聯合聲明》,正式確認香港主權在1997年移交中國。 伊文思在任駐華大使的後期還安排中英兩國重要人物連串互訪,當中包括參與安排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在1986年10月對中國展開歷史性國事訪問。在1988年退休以後,他專注於撰寫一部關於中共領導人鄧小平的英文傳記,傳記於1993年出版,並被翻譯成日文、中文、泰文和匈牙利文等多種語言。.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伊文思 (英國外交官) · 查看更多 »

企业孵化器

企业孵化器(Business incubators)是一种为初创型小企业提供所需的基础设施和一系列支持性综合服务,使其成长为成熟企业的一种新型经济组织。孵化器以协助企业成长,降低创业企业的风险和成本,将创造出成功的企业,实现财务资助和独立经营为最主要的目的。.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企业孵化器 · 查看更多 »

伦敦巴士

伦敦巴士,指的是行走於倫敦的公共巴士。 倫敦巴士是伦敦的主要标志之一,典型的车门位于车辆后部的红色Routemaster双层巴士举世闻名。尽管AEC Routemaster已大批退役,仅保留两条遗产线路使用此车型,但伦敦大部分公共汽车仍为红色,红色巴士依然是这个城市的象征。 在英国,用于长途或不能每站停靠、需买票的巴士车型称作长途车而不是公共汽车。.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伦敦巴士 · 查看更多 »

伦敦丽兹酒店

伦敦丽兹酒店(The Ritz London)是位於英國倫敦皮卡迪利街150号的一间五星級酒店,是英國二級登录建筑。伦敦丽兹酒店是世界最為知名的酒店之一,同时也是的成员。 1906年5月24日,巴黎丽兹酒店的创始人、瑞士酒店大亨来到伦敦成立了这间酒店。第一次世界大战結束後,伦敦丽兹酒店迎来兴隆,尤其受到政客、社会名流、作家和演员的欢迎。战争后半期,大卫·劳合·乔治曾在伦敦丽兹酒店舉辦過数次秘密會議,并在此决定代表希腊对抗土耳其。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英国演员诺埃尔·科沃德常常在丽兹用餐。 拥有酒店产权至1976年,收购酒店后于1995年10月以8000万英镑将酒店售予。埃勒曼集团花费8年、耗资4000万英镑将酒店修复至过往的华丽状态。2002年,伦敦丽兹酒店因其优秀的宴席和餐饮服务获得威尔士亲王的皇家委任认证。 外部的结构和外观结合了法国与美国风格,同时保留了些许英国风格的痕迹,总体受到法国建筑传统的深刻影响。面对皮卡迪利街的建筑立面大约有231英尺长,面对阿灵顿街一面为115英尺长,而绿园一面为87英尺长。屋顶的每一角都有酒店的象征,一只青铜狮子。酒店共有111间公寓以及23间套房。 1998年,酒店在地下室兴建丽兹俱乐部。丽兹俱乐部是酒店的赌场,占据了原本属于丽兹酒吧以及烧烤餐厅的位置,提供轮盘、二十一点、百家乐、扑克以及角子机等赌博游戏。 酒店内部装潢为路易十六风格,主要由伦敦和巴黎的设计师进行设计。建筑历史学家认为酒店一楼的装潢是“历史上最优秀的酒店建筑杰作之一”,并将其“宏大的景象、高耸的厅堂、闪亮的吊灯”与皇室宫殿进行对比。 伦敦丽兹酒店最广为人知的设施是棕榈厅,著名的“丽兹茶会”在此举行。棕榈厅拥有奢华的奶油色路易十六风格,镜子皆镶有古铜色的边框。酒店共有六间私人餐厅,包括玛丽·安托瓦内特餐厅(Marie Antoinette Suite)以及二级登录建筑。里沃利酒吧(The Rivoli Bar)拥有类似于东方快车酒吧的装饰艺术风格,由室内设计师于2001年设计。.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伦敦丽兹酒店 · 查看更多 »

張翠容

張翠容(Susanna Chui-yung Cheung)是香港新聞工作者,亚洲著名的女战地记者以及国际時事評論員,被称为行走第三世界和战场的“香江第一战地女英雌”,并与闾丘露薇、周轶君等并称为香港和华人社会的“战地玫瑰”。作为亚洲和国际少有的女性战地记者和国际观察家,张翠容能糅合东方女性特有的细腻以及国际观察家应有的敏锐来洞悉世界大事,被称为“现代版卡普钦斯基”、“华人社会的希罗多德”。 张翠容也是香港旅行记者和作者,喜欢不断游走世界各地观察新闻事态,以第一现场的独立视觉解读新闻事件,曾把旅途事迹更结集成书,包括记录东欧剧变的《重走东欧剧变之路》、观察拉丁美洲生存状态的《拉丁美洲真相之路》等。张翠容曾报道国际新聞,经常游走在政治边缘的第三世界,包括苏联解体、柏林围墙倒塌、印尼排華、伊拉克战争、以巴战争、东帝汶公投、亞洲金融風暴、印尼民主化、科索沃戰爭、美國911事件、阿富汗戰爭、拉丁美洲新世纪革命、东欧剧变20年、柬埔寨红色高棉解除武装事件、阿富汗塔利班政权的最后岁月、非洲和中東地區的茉莉花革命、歐債危機等國際大事件,以及香港主權移交、澳门主權移交、台湾政党轮替(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與2008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北京奥运、四川地震等等兩岸三地大事,并访问过多位国际风云人物,包括已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主席阿拉法特、东帝汶总统古斯芒、前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前台湾总统陈水扁、前菲律宾总统阿羅約夫人、前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柬埔寨王子拉那烈、前南非总统曼德拉等,亦走访一些被中西方传媒早已标签的群体,如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权、黎巴嫩的真主党游击队、中国河南省的爱滋病村等等。.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張翠容 · 查看更多 »

弗兰西斯·培根 (画家)

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是一位生于爱尔兰的英国画家,英國哲學家培根的後代。其作品以粗犷、犀利,具强烈暴力与噩梦般的图像著称。中后期作品主体为在狭小空间内的玻璃或金属几何笼子里的抽象雄性肖像,背景通常为极平坦的平面。.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弗兰西斯·培根 (画家) · 查看更多 »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CH(又譯為--,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是奥地利出生的英國知名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學家。以坚持自由市場資本主義、反对社会主义、凱恩斯主義和集體主義而著称。 哈耶克是20世紀的主要政治思想家,他所提出的價格信號在協助經濟裡的個體協調經濟活動上的角色一理論,被認為是經濟學的重大突破。哈耶克被廣泛視為是奧地利經濟學派最重要的成員之一,他對於法学、系統思維、思想史、认知科学領域也有相當重要的貢獻。 哈耶克在1974年和他理論的對手贡纳尔·默达尔一同獲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揚他們在货币政策和商業週期上的開創性研究,以及他們對於經濟、社會和制度互動影響的敏銳分析。」在1991年,美國總統喬治·赫伯特·沃克·布希頒給哈耶克美國總統自由勛章,以表揚他「終身的高瞻遠矚」。.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弗里德里希·哈耶克 · 查看更多 »

彭定康

巴恩斯的彭定康男爵,CH,PC(Christopher Francis Patten, Baron Patten of Barnes,),出任香港總督前音譯為柏藤,英國保守黨政治人物,早年出任環境大臣和保守黨主席(非黨首,時任黨魁為馬卓安),於1992年獲委任為末任香港總督,於1997年見證香港主权移交。彭定康自2000年至2004年出任歐洲聯盟外交事務專員,卸任後被冊封為終身貴族,2011年獲委英國廣播公司信托基金主席(2014年因心臟健康問題提早卸任),現任牛津大學校監。.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彭定康 · 查看更多 »

彼得·卡靈頓,第六代卡靈頓男爵

彼得·亞歷山大·魯珀特·卡靈頓,第六代卡靈頓男爵,KG,GCMG,CH,MC,PC,DL(Peter Alexander Rupert Carington, 6th Baron Carrington,),英國保守黨政治家,曾自1979年至1982年任外務大臣,後自1984年至1988年擔任北約秘書長。.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彼得·卡靈頓,第六代卡靈頓男爵 · 查看更多 »

何家勁

何家勁(英文:Kenny Ho,),香港男演員及歌手。現為惠州市政協委員、勁家莊(惠州)健康食品有限公司董事。 1981年報讀麗的電視最後一期藝員訓練班而進入演藝圈 。1988年被台灣製作人宗華發掘赴台灣發展演出電視劇《八千里路雲和月》裡的岳飛,在台灣一炮而紅。1993年在華視電視劇《包青天》中所飾演「御貓」展昭一角備受關注。 2011年,何家勁與他的兩位好朋友王庭聰和周港富創立了勁家莊(惠州)健康食品有限公司,佔地60餘畝,專注研發,生產,銷售穀物類健康食品的企業。.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何家勁 · 查看更多 »

從男爵

從男爵(baronet,又譯準男爵,傳統簡寫是Bart,現代簡寫是Bt),以及相當於男性的女從男爵(baronetess,簡寫是Btss.)。是對從英國君主取得世襲「從男爵爵位」的人士的稱呼。從男爵爵位最先由英皇詹姆士一世於1611年設立,用以籌集資金。從男爵是英國特有的,在歐洲大陸並沒有同等於從男爵的爵位,唯有歐陸的「世襲騎士」性質較近。「世襲騎士」的例子有德國和奧地利的Ritter,以及荷蘭的erfridder。愛爾蘭原本也有三個世襲騎士爵位,但其中一個已經斷絕,另外兩個則仍然存在。 「從男爵」一詞源於「男爵」(baron)。而從男爵的地位則在男爵之下,騎士之上。 從男爵爵位有兩點是獨一無二的:.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從男爵 · 查看更多 »

德思禮一家

德思禮一家(Dursley family)是英國奇幻小說《哈利波特》裡的一個虛構家庭,主要成員分別為威農·德思禮(Vernon Dursley)和佩妮·德思禮(Petunia Dursley)夫妻及他們的兒子達力·德思禮(Dudley Dursley),他們為故事主角哈利·波特僅存的親人。 小說裡,還是嬰兒的哈利在父母死亡後被鄧不利多放置在德思禮家門前給他們收養,以讓哈利持續受到其母親力量的保護,免於被佛地魔傷害。然而德思禮一家將哈利視為負擔,對他的態度與待遇非常差勁,使哈利十分討厭他們。 德思禮 (Dursley)這個名字源自於英格蘭格洛斯特郡的一個小鎮,小說作者羅琳童年時曾去過那裡。.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德思禮一家 · 查看更多 »

保守主义

保守主义(conservatism)在不同的语境下,或者不同的历史阶段,拥有不同的含义,但它们都有類似的本質:是一種強調既有價值或現狀的政治哲学。保守主义一般是相对激进而言的,而不是相对进步而言的。保守主义并不反对进步,只是反对激进的进步和徹底的顛覆,宁愿采取比较稳妥的方式。其特色為重視已建立之體制並加以維護或者小修小補,並且尊重傳統為不同時代所累積智慧結晶而非累贅。 保守主義者隨著在地區、時代等性質的不同,彼此抱持的觀點或關注的議題可能不同或甚至對立。如英美現今保守主義政黨通常傾向於小政府、自由市場的經濟架構,以及在政治意識形態上對抗社會主義以及共產主義(或僅僅只是大政府的左派價值觀),甚至是反全球化,例如退出不必要的國際組織等。英美的部分進步保守主義者可能相對的支持有限度市場管控和社會福利政策,改以法律約束公平競爭的型態;現在歐洲國家的保守派跟大洋洲國家的保守派在對待外來移民的議題方面,比北美洲國家的保守派採取更為開放的態度所以相對而言對於外來文化上是可能比較開放,雖然他們也會關心商業活動的發展,不過他們也較少反對或有限度支持福利國家政策的相關目標。.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保守主义 · 查看更多 »

保守党副领袖 (英国)

保守党副领袖(Deputy Leader of the Conservative Party)是英国保守党的一个不常使用的高级官方职位。 一些人由党正式地给予这个称号,例如彼得·莱利,而其他人并未正式获得此头衔而只是被媒体公开以副领袖之名称呼,如威廉·黑格。不同于实际的“二把手”,党副领袖一职现在是空置的。保守党副领袖是通过领袖的任命和挑选产生的,而不是通过全党选举产生,这与工党副领袖不同。经常同时担任政府副首相、第一国务大臣和(或)反对党副领袖等其他官职,并可以在领袖缺席时,代替领袖出席首相首相答问环节。也许因为副领袖这个职位经常没有官方的明确,因此关于谁是正式的谁是事实上的可靠来源有时可能不同。 这个职位有时也会与保守党副主席混淆。.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保守党副领袖 (英国) · 查看更多 »

保守党竞选总部

保守党竞选总部 (Conservative Campaign Headquarters,缩写CCHQ)前身为保守党中央办公室 (Conservative Central Office,缩写CCO)是英国保守党的总部、以及幕僚和各委员会的办公地。受保守党主席领导,2018年以来布兰登·刘易斯担任该职务。.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保守党竞选总部 · 查看更多 »

保守黨 (英國)

保守黨(Conservative Party),正式名称是保守與統一黨(Conservative and Unionist Party),俗稱托利黨(Tory Party),是英國中間偏右政黨,是英國歷史最悠久的政黨。按下議院所佔議席數計算,保守黨現時乃英國下院第一大黨。 保守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有組織政治團體,其演化可上溯至18世紀早期英国议会的托利黨派系,以至於活躍於16世紀至17世紀時期,一種在議會內支持政府,稱之為「保王黨」的不正式派別。以選舉的勝出次數計算,保守黨是近代英國歷史上最成功的政黨。 由於保守黨乃發展自活躍於18及19世紀的托利黨,所以它的黨員常常會被稱作“托利黨人”(Tories),而保守黨亦時常被乾脆稱作“托利黨”。整個20世紀,保守黨在其中三分之二的時間皆參與政府,當中有57年是執政黨。保守黨於1997年大選敗於托尼·布莱尔領導的工黨以後,一直處於在野黨的狀態。直到2010年英國大选后與自民黨組成聯合政府,党魁戴维·卡梅伦擔任首相。至2015年英國大選,保守黨取得330席,超過半數,而再度單獨執政。然而,在2017年英國大選中雖保持第一大黨地位,但贏得議席不過半,組成少數政府。.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保守黨 (英國) · 查看更多 »

保罗·爱丁顿

保罗·爱丁顿,CBE(Paul Eddington,)是一位英格蘭演員,最知名於在1970年代到80年代的流行情景喜剧《》和《是,大臣》中的出演。.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保罗·爱丁顿 · 查看更多 »

保罗·扎卢姆

保罗·芬利·扎罗姆 (Paul Finley Zaloom,1951年12月14日-) 生于美国长岛,是一名美国男演员和,尤其以在少儿科普电视剧《比克曼的世界》中饰演主角比克曼而闻名。.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保罗·扎卢姆 · 查看更多 »

北安普顿大学

北安普顿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ampton)是英国的一所公立大学,位于英格兰中部的北安普顿,现有 Park 和 Avenue 两个校区。.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北安普顿大学 · 查看更多 »

北京飯店

北京市北京饭店,通称北京饭店(Beijing Hotel),位于中國北京市东城区东长安街33号,是首旅集团旗下的五星级酒店,也是全民所有制企业。.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北京飯店 · 查看更多 »

北爱尔兰问题

北爱尔兰问题(The Troubles,Na Trioblóidí)简称为北爱问题,是指由1960年代末至1990年代末在北爱尔兰的长期暴力活动,是持续不断在爱尔兰发生的周期性暴力冲突,该冲突在由英国和爱尔兰政府于1998年4月10日签订北爱和平协议后中止。 对北爱问题的观点繁杂不一,称其是一场多方冲突、游击战或低強度戰爭,甚至是一场内战。参与者包括共和派与保皇派的准军事组织、、英国陆军及其他人员,超过3,500人因为冲突而丧生。 這場暴力衝突始於一場抗議歧視天主教愛國者的新教政府的社會運動Dominic Bryan.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北爱尔兰问题 · 查看更多 »

包玉剛

包玉剛爵士(Sir Yue-kong Pao,),环球航运集团(本格森環球前身)创始人,世界八大船王之一。浙江宁波镇海人,父親為包兆龍。中國北宋名臣包拯29世孫。香港20世纪70、80年代首富。.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包玉剛 · 查看更多 »

國立國父紀念館

國立國父紀念館(通稱國父紀念館)是為紀念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先生百年誕辰而興建的綜合性文化設施,於1972年5月16日落成啟用,位於臺北東區,緊鄰信義計畫區。館區總面積達三萬五千坪(約11萬5702.48平方公尺),除了具紀念價值外,建築本體周圍則是戶外運動、休閒、藝文與知性活動的綜合性休憩公園。.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國立國父紀念館 · 查看更多 »

利國偉

利國偉爵士(,),香港銀行家、政治家及教育家,1983年至1997年任恆生銀行董事長,1968年和1976年先後獲香港政府委任為行政及立法兩局非官守議員,1978年退出兩局後,於1983年至1988年再仕行政局,並於1982年至1997年任香港中文大學校董會主席。 1946年,利國偉在何添招攬下加入恆生,由低做起,拾級而上,1964年當上副總經理,後於1967年和1983年分別獲委任為總經理和董事長,服務滿51年,到1997年才告引退。在恆生工作多年的他曾於1965年銀行擠提風潮期間,代表恆生與英資匯豐銀行談判,達成恆生賣盤予匯豐的協議,從而避過結業倒閉的下場;1969年,他又倡導向外界推出恆生指數,該指數從此成為香港股市表現的參考指標,兩個決定對恆生均具深遠影響。 利國偉在政商界也甚具影響力,除了擔任兩局非官守議員以外,更在1988年至1991年受港府所託出任香港聯合交易所主席,對交易所實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此外,在八十年代中英兩國展開香港前途談判期間,他曾協助財政司彭勵治爵士在1983年推出聯繫匯率制度,設法保住港元幣值以穩住香港人對前途的信心;他後來又於1984年隨兩局議員代表先後奔走中英兩國,拜會過中共領導人鄧小平和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向他們表達港人對前途問題的看法。踏入九十年代,香港主權移交步入倒數階段,受中方重視的他還先後獲委任為港事顧問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一屆政府推選委員會委員等職。 利國偉也十分重視香港的教育發展,與中文大學的關係尤其密切,在擔任中文大學校董會主席以前,他早自1963年起出任該校校董會的首任司庫,多年來一直支持該校的發展。另外,在他的支持下,恆生商學書院和香港李寶椿聯合世界書院分別得以在1980年和1992年創校。利國偉在1976年到1989年間又先後擔任過港府教育委員會主席和教育統籌委員會主席,參與制定香港的教育政策,任內曾經歷1978年的金禧事件,以及在1988年富爭議性地落實港府提出中文大學「四改三」的方案。 憑藉其在政商界和教育界的表現,利國偉曾屢獲英廷授勳,並在1988年獲冊封爵士。1997年,他再獲新成立的香港特區政府頒授大紫荊勳章。儘管未曾接受大學教育,但包括中文大學和香港大學在內的多家本地和海外專上院校均曾向他頒授榮譽博士學位,對他的成就予以肯定。.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利國偉 · 查看更多 »

利蘭National

利蘭National(英语:Leyland National)是一款英國製造的後置引擎單層巴士。.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利蘭National · 查看更多 »

切斯特广场

切斯特广场(Chester Square)是伦敦贝尔格莱维亚区一个较小的住宅花园广场,是格罗夫纳家族在19世纪开辟的三个花园广场之一(另外两个是贝尔格雷夫广场和伊顿广场)。 切斯特广场以切斯特命名,该市靠近格罗夫纳家族的祖屋伊顿庄园(Eaton Hall)。 切斯特广场1–13号、14–23号、24–32号、37–39号、42–45号、45a, 45b, 65–76号、77–80号、80a, 84–88号均列为二级登录建筑。 花园面积,种植灌木和草本植物,不对公众开放。 过去的居民包括诗人马修·阿诺德(2号),玛丽·雪莱(24号),约翰·里德尔(72号),玛格丽特·撒切尔(73号),荷兰女王威廉明娜(77号)。 切斯特广场的圣公会圣米迦勒堂(St.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切斯特广场 · 查看更多 »

周末熊新聞

《周末熊新聞》是前全民亂講系列製作人王偉忠帶著部分班底郭子乾、九孔、陳漢典三人到TVBS所開的節目。內容包含藝人政治模仿秀,以詼諧諷刺的新聞評論打造不同新聞視野。.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周末熊新聞 · 查看更多 »

呂衛倫

呂衛倫爵士,KCMG(Sir Frederick John Llewellyn,),英國專上教育行政人員和化學家,歷任紐西蘭基督城坎特伯雷大學校長、紐西蘭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主席和英國艾克斯特大學校長。他在1972年至1980年出任英國文化協會會長,復於1981年至1982年獲香港政府邀請擔任國際顧問團主席,就香港教育制度作全盤檢討。 呂衛倫就任英國文化協會主席之初,協會規模原本不斷萎縮,政府在1970年代中期甚至有意將之完全裁撤。但經過他任內協助協會轉型,協會得以成功重新定位,並引入企業元素,建立協會在世界各地開辦英語培訓課程的角色,以及承辦海外國家和組織的教育項目,使協會收益大幅增加,同時減低對政府的財政依賴,避免遭受裁撤的下場。 呂衛倫在1982年發表稱之為《呂衛倫報告書》(Llewellyn Report)的《香港教育透視:國際顧問團報告書》,報告書內容對香港的教育政策起深遠影響。該報告書不單止促成教育統籌委員會在1984年的設立、還對母語教育及雙語教育的教學方法予以支持。報告書發表後,港府自1980年代中期逐漸以鼓勵學校推行母語教學為一大教育政策方針。.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呂衛倫 · 查看更多 »

哈羅德·麥美倫

一代斯多克東伯爵 莫里斯·哈羅德·麥美倫 OM PC(Maurice Harold Macmillan, 1st Earl of Stockton;),英國政治家,保守黨成員,曾於1957年至1963年出任英國首相。 麥美倫的綽號是「SuperMac」,而他在晉升為貴族以前,一直也沒有使用莫里斯來稱呼自己,所以公眾一般叫他作哈羅德·麥美倫。.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哈羅德·麥美倫 · 查看更多 »

唐寧街

唐寧街(Downing Street)位於英國首都倫敦的西敏內,在過往200年來,都是重要內閣官員,即英國首相,以及兼任第二財政大臣的財政大臣的官邸。唐寧街內最有名的宅邸,相信非唐寧街10號莫屬,它以往是第一財政大臣的官邸,但自從此職與首相合併後,就成為今日的首相官邸。因此,「唐寧街」和「唐寧街10號」是英國首相或首相辦公室的代名詞;而「唐寧街11號」就代表財相或其辦公室。 唐寧街位於倫敦市中心的白廳,在騎兵衛隊閱兵場和聖詹姆士公園的一角,距離西敏宮只有數分鐘的路程。唐寧街由喬治·唐寧爵士,第一代從男爵(Sir George Downing, 1st Baronet,1632年—1689年)所修建,街名亦以他的姓氏命名。唐寧本人是一位軍人和外交家,曾為先後為奥利弗·克伦威尔和英皇查理二世效力。在後來,查理二世賜一塊貼近聖詹姆士公園的土地予唐寧,那一塊土地就是今日的唐寧街。首相、財政大臣和黨鞭都居往在街的一邊,而據唐寧街的官方網頁所載,最後一位以私人性質居住在唐寧街的人,是戚勤先生(Mr Chicken),但有關他的資料卻十分缺乏,只知道他在1730年代遷出了唐寧街。街的另一邊在19世紀起為外務部的建築物所佔據。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曾經有計劃把外務部的建築物和唐寧街的其餘部份一併拆除,以興建一些「更富時代感的東西」,然而計劃一直擱置,至今也沒有落實。.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唐寧街 · 查看更多 »

唐寧街10號

唐寧街10號(),位於英國首都倫敦西敏市西敏區白廳旁的唐寧街,一所喬治亞式建築。傳統上是第一財政大臣的官邸,但自從此職由英國首相兼領後,就成為今日普遍認為的英國首相官邸。其設計樸實的黑色木門,綴上白色的阿拉伯數字「10」,成為了人所共知的標記。 唐寧街10號除了是首相的官邸和首相的辦公廳外,首相的秘書、助理和顧問都在首相官邸內工作。首相每天都會在唐寧街10號與閣僚和智囊制定政策,而一般的機要部門如國會、財政部和外務部距唐寧街10號也只有數分鐘的路程,所以首相很容易便能夠取得情報和聯繫。另外,君主所居住的白金漢宮就在附近,好讓首相定期前往白金漢宮向君主匯報政事。首相官邸內有不同的會議室和晚宴廳,首相常常在那裡接見社會各界和各國領導人。因此,唐寧街10號象徵英國政府的中樞,也是英國政治的權力核心之一。 現今的唐寧街10號,原本是由一所「宮殿後的房子」和唐寧街10號本身所合併而成的。「宮殿後的房子」是一所大約建於1530年左右的樓房,而最初的唐寧街10號則是一所修建於1685年的小市區宅第。在1732年,英皇乔治二世將上述的兩座房屋一併賜予罗伯特·沃波尔(即後世通稱的第一任英國首相),以表揚他的功勞。然而,沃波尔不願以個人名義接受獎賞,而代之以其官銜,即第一財政大臣的名義接受,結果「宮殿後的房子」和唐寧街10號就成為了每任第一財政大臣的資產。自1732年至1735年,沃波尔委託了知名建築師威廉·肯特將兩座樓房連接在一起,這就是今日所知的唐寧街10號。 雖然唐寧街10號是君主的御賜禮物,但由於它面積狹小,長年缺乏維修,又建在沼土之上,歷史上不少的首相都不願意入住,有些首相甚至有意將之夷平。此外,由於英國首相一職至19世紀仍然未有明確的確立,因此唐寧街10號以往常常由其他官員入住,在當時不可算是真正的首相府。可是,時至今日,唐寧街10號已漸漸確立成為英國首相的象徵,在倫敦更加是一座極具歷史價值的地標。前首相-zh-hans:玛格利特·撒切尔;zh-hk:戴卓爾夫人;zh-tw:柴契爾夫人;-就曾在1985年說過,唐寧街10號已經成為「全國的遺產中,最珍貴的珠寶。.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唐寧街10號 · 查看更多 »

冷战

冷戰(Cold War)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美國及英國為首的--、與以蘇聯為首的--之間长达半世纪的政治對抗。一般认为,冷战始于1947年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结束于1989年苏东剧变。在二戰結束後,原先結盟對抗納粹德國的美國及蘇聯成為世界上僅有的兩個超級大國,但兩國持有不同的經濟和政治體制:美國及其他北約成员国为資本主義陣營,而蘇聯及其他华约成员国則为社会主义阵营,兩方也因此展開了數十年的對立。冷戰的名稱來自於雙方從未正式交戰的特點,因為在冷戰期間,美蘇雙方所持有的大量核武器,為兩國帶來相互保證毀滅能力。 在數十年的冷戰中,雙方的關係和冷戰的激烈性也不斷變化。重大的幾次衝突事件包括了第二次國共內戰(1946年—1949年)、柏林封鎖(1948年—1949年)、朝鲜战争(1950年—1953年)、第二次中東戰爭(1956年)、古巴飛彈危機(1962年)、越南战争(1959年—1975年)、蘇聯-阿富汗戰爭(1979年—1989年)、蘇聯擊落大韓航空007號班機(1983年)、以及北約優秀射手演習(1983年)等等。他們透過軍事的結盟、戰略部隊的佈署、對第三國的支援、間諜和宣傳、科技競爭(如太空競賽)以及核武器和傳統武器的軍備競賽來進行非直接的對抗。美蘇兩方在許多第三世界的國家進行了一系列政治和軍事的衝突,包括了拉丁美洲、非洲、中東、和東南亞地帶。為了減緩核戰爭的風險,兩方曾在1970年代試圖以緩和政策減緩軍事對立。 從1980年代開始美國就在總統隆納·雷根政府的執政下,對蘇聯發起了一系列外交、軍事和經濟上的攻勢和施壓,再加上社会主义阵营本身的經濟發展陷入了嚴重的停滯,因此,在1980年代中期,蘇聯在新任蘇共中央總書記戈巴契夫的領導下,實施了經濟改革(1987年)和開放政策(1985年)。然而東歐國家從蘇聯獨立的傾向卻只增不減,尤其以波蘭的團結工聯最為突出。種種壓力累積之下,戈巴契夫在1989年停止了對東德的支援,導致了蘇聯旗下的衛星國,在數週內一一脫離,令蘇聯最後在1991年年底徹底解體,資本主義反共陣營取得勝利。在冷戰結束後,美國成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冷戰使當時無數國家的命運和人民的生活都發生重大改變,留下的影響更有不少存留至今。此外冷戰中的核戰爭和間諜戰、高科技軍備等成分也成為了大眾文化常見的題材。.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冷战 · 查看更多 »

党鞭长 (英国)

党鞭长(chief whip)是一些国家立法机关中的一个政治职务,其任务是管理党鞭系统,以求确保党的立法机构成员按照党和党的领袖的意愿投票。在英国政治中,下议院中政府的党鞭长也会兼任财政部的国会秘书,得以出席内阁会议。政府党鞭长在唐宁街12号有官邸,但其现在会于唐宁街9号办公。 党鞭长可以对本党党员行使重大权力,甚至包括内阁成员,党鞭长的话往往被视为是首相的意见。玛格丽特·撒切尔的党鞭长以“内阁强制实施者”而闻名。 党鞭长的角色在外界看来非常神秘,因为其工作是监督和鞭策本党党员、执行党纪,而且党鞭从不在电视或者广播中亮相。但在2012年政府党鞭长安德鲁·米切尔身陷丑闻时,他不得不公开露面为自己辩护。下院的党鞭们也不能在下院发言。 党鞭长由副党鞭长、普通党鞭和助理党鞭等协助工作。党鞭这份工作本身没有薪水,他们通过兼任财政部或宫内大臣的下属职务而获得薪水。他们的兼职一般是礼仪性任务,不影响他们的本职工作。副党鞭长兼任、排名最靠前的两名党鞭兼任和、其他党鞭兼任、助理党鞭和所有反对党党鞭则不兼它职,也就是说,他们没有作为党鞭的薪水。当然反对党党鞭长除外,像反对党领袖一样,他或她除了一份议员的薪水以外,还通过兼任一个公职获得额外薪水,一般是枢密院的职务。 党鞭表面上独断专行,但实际上却是党的领导层和后座议员们之间的沟通者。如果后座议员对党的领导层的决策不满意,他们会在投票时反对领导层,迫使领导层做出妥协和让步。 党鞭制度正式引入英国是在19世纪80年代,第一位党鞭是的查尔斯·斯图尔特·帕内尔,但在1846年威灵顿公爵就曾劝告过时任保守党领袖爱德华·史密斯-斯坦利组建“猎犬(whippers-in)队”来确保党内忠诚。.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党鞭长 (英国) · 查看更多 »

入侵格林納達

入侵格瑞那達(英文:Invasion of Grenada,1983年10月25日—10月27日)是美國對格瑞那達展開的軍事入侵行動,作戰代號為緊急狂暴行動(Operation Urgent Fury)。格瑞那達是一個位於委內瑞拉北部100英里(160公里)人口僅十萬多的加勒比海島國,在當地激進派發動了一場軍事政變推翻了一個剛成立不久的的共產革命政府。美國以保護僑民和應東加勒比國家組織請求干預為由,與牙買加、多米尼克、巴貝多等7個加勒比海國家聯合出兵格瑞那達。這場入侵的結果導致格瑞那達的新政府被推翻,军队被重新改組。但由於冷戰政治和古巴的積極參與,使得這場軍事行動充滿了爭議性。之後,格瑞那達又重新加入英聯邦。 格瑞那達於1974年自英國獨立,但1979年推崇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新寶石運動发动革命接掌政權,並废除了該國的憲法,停止了其他政黨活動和選舉。經過1983年的內部權力鬥爭以莫里斯·毕晓普为總理的政府被激進派推翻。在1983年10月25日入侵開始時,美國部隊(近10000人)、牙買加和地區安全體系(RSS)(約300人),打敗了哈德遜·奧斯汀領導的軍政府士兵。 英國、加拿大和聯合國大會,譴責這場入侵是公然違反國際法。但有美国学者认为,這場行動得到了美國以及格瑞那達各階層人民的廣泛支持。10月25日被定為國定假日,在格瑞那達,被稱為感恩節,以紀念這一事件。此外,在2009年5月29日,格瑞那達政府將薩利內斯國際機場正式改以被殺害的前領導人莫里斯·毕晓普命名。.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入侵格林納達 · 查看更多 »

內閣辦公廳首席捕鼠大臣

内阁辦公廳首席捕鼠大臣(Chief Mouser to the Cabinet Office)是居于唐宁街10号的英国首相家猫的头衔,历史上僅和拉里两只猫正式获得这一头衔,其它猫则往往由英国媒体赋予此暱称,亦稱「英國第一貓」。自亨利八世统治时期开始便有一只猫在财政部或唐宁街担当捕鼠家猫;当时沃尔西枢机在行使其大法官(1515年就任)职责时将一只猫置于其旁。.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內閣辦公廳首席捕鼠大臣 · 查看更多 »

八大工業國組織

八大工業國組織(簡稱「G8」,2014年起因俄羅斯會籍被凍結而復稱七大工業國組織,亦稱「G7」),現代世界主要已發展國家所組成之政府首腦會議性質的國際組織,創始於1973年,目前成員包括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及日本,除日本以外均爲西方國家。 該組織源於法國舉行的第1届六国集团峰会。1976年,加拿大加入,改稱七大工業國組織。1997年,俄羅斯加入,於1998年起稱八大工業國組織。 2009年,在G20美國舉行的匹茲堡峰會上,美國總統巴拉克·歐巴馬宣布,G20已取代G8的主要功能,成為協調國際經濟合作的重要論壇。儘管如此,G8仍繼續舉行。 2014年,俄羅斯於克--里米亞危機中占領克--里米亞半島及介入頓巴斯戰爭,被凍結會籍至今,因而改稱為G7。.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八大工業國組織 · 查看更多 »

六座柴契爾夫人像

《六座柴契爾夫人像》(The Six Thatchers)是英國廣播公司(BBC)推出的英國電視劇《新福爾摩斯》第4季的第1集,於2017年1月1日在BBC One和BBC HD首播;該集由馬克·加蒂斯編劇,並由執導。劇中的部分劇情改編自由柯南·道爾撰寫的福爾摩斯小說《六座拿破崙半身像》(1904年)及《四簽名》(1890年)等,講述-zh-tw:福爾摩斯;zh-cn:夏洛克;-著手調查從一宗車禍案牽扯出來的一連串案件。.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六座柴契爾夫人像 · 查看更多 »

克莱门特·艾德礼

一代艾德禮伯爵-- (Clement Richard Attlee, 1st Earl Attlee,),英國政治家,1945年大選帶領工黨取得壓倒性勝利,並意外地擊倒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領導英國的邱吉爾,出任英國首相一職。艾德禮是工黨首位能夠度過一個國會會期,並能在國會擁有多數優勢的首相。此外,他也是歷史上在任時間最長的英國工黨黨魁。 在艾德禮政府的帶動下,英國在戰後走入了「戰後共識」的階段。「戰後共識」乃原始於在1942年發表的《貝弗里奇報告》,該報告建議英國戰後應擴充社會服務系統,並按照凱恩斯主義的方針,推行全民就業等政策。這報告後來被艾德禮政府所接納,結果他在任內大力為公用事業和主要工業進行了國有化,並設立了國民保健署,使英國逐漸走上福利國家的道路。保守黨最初反對這種方針,但不久以後卻支持,並為歷屆政府所沿襲,因此產生了所謂的「戰後共識」。「戰後共識」的時代一直至戴卓爾夫人在1970年代成為保守黨黨魁才走上終結。 在對外事務上,艾德禮政府見證大英帝國的急速解體,當中以印度次大陸地區最為顯著,印度、緬甸、錫蘭和巴基斯坦都相繼獨立。 根據2004年「国际市场和舆论研究机构」(MORI)的調查顯示,艾德禮得到大多數受訪教授的肯定與推介,因而獲選為20世紀和平時期最具效率的英國首相。.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克莱门特·艾德礼 · 查看更多 »

国王十字站大火

国王十字站大火是首次引起重大伤亡的地铁火灾。这场火灾发生在1987年11月18日,伦敦地铁国王十字圣潘可拉斯站内。时值下班期间,共造成31人死亡。.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国王十字站大火 · 查看更多 »

国葬

国葬是一种葬礼的规格,以国家名义为逝者举行的葬礼仪式,代表国家对逝者的高度尊崇。国葬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存在,如中国、日本、美国、俄羅斯等。.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国葬 · 查看更多 »

国际民主联盟

国际民主联盟(International Democrat Union, IDU) 1983年6月成立,是全球保守主義和中間偏右政黨所成立的跨國性政黨聯盟,總部設在英國倫敦,由56個民主國家的70多個政黨組成。IDU的创建人包括:英国前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法国前总统雅克·希拉克、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科尔和许多其它党的领袖。当前的主席是紐西蘭前总理約翰·基,中國國民黨副主席、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前董事長江丙坤為十七位IDU副主席之一。其它著名成员包括西班牙的人民黨前首相何塞·玛丽亚·阿斯纳尔。 國際民主聯盟包含三個區域組織,分別是太平洋民主聯盟(簡稱PDU)、歐洲民主聯盟(簡稱EDU)以及加勒比海民主聯盟(簡稱CDU),当前有45名正式或申请成员。 國際民主聯盟每四年举行一次政黨領袖會議。.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国际民主联盟 · 查看更多 »

倫敦大學

伦敦大学(University of London)是由多个行政獨立的院校联合组成的學府(聯邦制大學),亦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大学之一。这些院校包括不少世界上最具名望的学校(如倫敦大學學院、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倫敦國王學院、倫敦大學城市学院、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伦敦玛丽王后大学、皇家賀洛唯學院、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哲學及神學專科學院等)。全英国有大约5%的学生都在伦敦大学的学院中学习过。大學旗下的學院都擁有高度的自治權,各學院在學術上有各自的領域,例如: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負責社會科學、皇家音樂學院負責音樂、金匠學院負責藝文和傳媒、哲學及神學專科學院負責哲學和神學、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負責公共衛生與熱帶醫學、科陶德藝術學院爲頂尖藝術史學府、亞非學院則為世界最重要的亞洲與非洲區域研究機構,其漢學研究與館藏亦享負盛名。2016年新加入的城市学院的法学院以及傳播學院在英國相當知名,在QS新聞傳播科系類排名在全英國第二位。英國衛報記者Michael Hann曾將卡迪夫大學與倫敦大學城市學院的新聞科系比做「傳播界的劍橋牛津」。倫敦大學的學院擁有英國最完整的科系,旗下有些獨立院校(如倫敦大學學院、倫敦國王學院、伦敦玛丽王后大学、皇家賀洛唯學院、城市学院)的規模相比於其他大型大學無異。而倫敦大學主要行政辦公室位於倫敦布卢姆茨伯里區(Bloomsbury)的羅素廣場的议事大楼(Senate House)之內,该处还建有图书馆和校长的住所。 英國和國外很多大學建校時都是倫敦大學的下屬學院,在授權下頒發倫敦大學的學位。例如,南安普敦大學在1952年獲得皇家特許狀(Royal Charter)升格為獨立大學之前,也是作为倫敦大學的一個學院提供倫敦大學學位的。近年隨着教育市場的全球化,越來越多的海外院校被授權頒發倫敦大學的文憑和學位。 1836年倫敦大學最初建校時,只有倫敦大學學院和倫敦國王學院这兩所學院。如今學院有19所,除倫敦大學學院和倫敦國王學院之外,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伦敦玛丽王后大学、亞非學院、皇家賀洛唯學院、金匠學院、哲學及神學專科學院、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和倫敦商學院等學院在世界享負盛名。各個學院和研究所分散在大倫敦地區,給予高度的自主權。在多數實際場合中,這些學院被作為獨立的大學對待。根據英國法律,這些學院中有些是有權頒發自己的學位的“認可機構”(Recognized bodies)儘管多數學院並不履行這個權利。另外一些則是僅提供倫敦大學學位的課程的“指定機構”(Listed bodies)。倫敦大學城市學院創建於1894年,2016年加入倫敦大學。 倫敦帝國學院的學生曾經被授予倫敦大學的學位,倫敦帝國學院在2007年7月8日其一百週年校慶之际,正式宣布脫離倫敦大學。伦敦大學校长霍华德·戴维斯爵士发表声明,表示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伦敦大学学院和伦敦国王学院决定不会退出伦敦大学,但将对2007年9月入学的新生开始颁发学院自己的学位。 伦敦大学下属眾多学院的学术声望在英国可与牛津、剑桥相比拟,三校被称为金三角名校。.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倫敦大學 · 查看更多 »

倫敦大學城市學院

倫敦大學城市學院(City, University of London)位于英国首都伦敦,创建于1894年,1966年获得皇家憲章并升格为大学,2016年9月1日因加入倫敦大學而由原來的倫敦城市大學(City University London)更名為現稱。1852年成立的城市法學院(The City Law School)是戴卓爾夫人和托尼·布莱尔的母校,在2001年併入該大學,成為該大學最古老的組成部份。倫敦大學城市學院在倫敦內有數個校區,主校區位於伊斯靈頓的北安普頓廣場。 倫敦大學城市學院旗下的卡斯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課程在商學院排名世界第41位,英國第7位。財務金融碩士(MSc Finance)排名世界第15位,英國第4位。 2015年QS世界大學排名將倫敦大學城市學院排在第301位。而2017年 QS 世界大學排名,卡斯商學院在會計與財金,商業與管理項目皆位於世界前51-100名區間內,為英國前10強商學院。 倫敦大學城市學院的傳播學院在英國相當知名。在QS新聞傳播科系類,排名在全英國第二位。英國衛報記者Michael Hann曾將卡迪夫大學與倫敦大學城市學院的新聞科系比做“傳播界的劍橋牛津”。.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倫敦大學城市學院 · 查看更多 »

倫敦郡會堂

倫敦郡會堂(London County Hall,LCH)是位於倫敦蘭貝斯的一座建築物,曾經是倫敦行政機構——和(GLC)所在地。建築位於泰晤士河南岸,西敏橋的正北側。西望西敏市,鄰近西敏宮。距離倫敦郡會堂最近的倫敦地鐵車站是滑鐵盧站和西敏站。 今日的倫敦郡會堂主要用於商務和觀光用途。倫敦郡會堂內現在有、倫敦地牢和南夢宮娛樂中心等旅遊景點。倫敦眼緊鄰倫敦郡會堂,並且其遊客中心就位於倫敦郡會堂樓內。在2003年到2006年期間,倫敦郡會堂還曾是薩奇美術館的展覽室。倫敦郡會堂建築的其他部分則入駐有兩家旅館(分別是商務旅館和五星級旅館萬豪酒店)、幾家餐廳和一些公寓。倫敦郡會堂的多樣空間可提供給多種不同單位使用,包括建築物中央的會議廳。在2010年1月之前,也曾位於倫敦郡會堂內,但現在已經關閉,並將在其他場地重新開張。 在2014年初,有消息證實默林娛樂將在2015年7月於倫敦郡會堂開業新的娛樂設施。該地區已經有默林娛樂的其他三個景點。.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倫敦郡會堂 · 查看更多 »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英文: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縮寫:LSE;簡稱:倫敦經濟學院或倫敦政經學院),常被稱為倫敦大學政治經濟學院,位於英國倫敦,成立於1895年,是一所在政商界享譽盛名、專注于社会科学的大学,为倫敦大學的成员学院之一。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一向被譽为“世界领先的社会科学教育及研究机构”。 它对社會科学的專注在倫敦大學和全英国都是独一无二的。 倫敦政經學院一直以来与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倫敦帝國學院和倫敦大學學院一起并称为「英國G5大学集團」,它也是英國金三角名校和羅素大學集團的成員。《衛報》曾评价伦敦政经学院,称其与伦敦大学学院、帝国理工学院「在英国的声誉只有牛剑才能超越。」 至2016年為止,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校友、教員及前教員之中包括了18名諾貝爾獎得獎者、34名各國政壇領袖、31名英國下議院議員及42名上議院議員。 在2013至2018年的QS世界大学排名中,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在社會科學及管理學的排名上已連續六年荣登世界第二、歐洲第一。 其管理學碩士亦在2018年QS管理學碩士排名中名列全球第七。 除此以外,在最近6年(2011-2016)世界大學學術排名的社科領域中,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均居於英國第一位。 根據2014年對全球億萬富翁的調查報告,在所有歐洲大學中,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培養了最多的億萬富翁。 在多數的大學綜合排名中,醫學及理工為主的學校更佔優勢,例如僅有醫學院及其他理工相關學院的伦敦帝国学院在多個大學綜合排名上就大幅領先僅有社會科學設置的倫敦政經學院。 但倫敦政經學院在專業排名中表現出色,例如在2016年QS世界大學排名的專業排名中,倫敦政經學院所有的14個專業裏有12個都進入了世界前八。.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倫敦政治經濟學院 · 查看更多 »

Biopreparat

Biopreparat(p,意思为“生物物质制备”)自从20世纪70年代起为苏联主要的细菌战机构。该机构由非常广泛的秘密实验室网络组成,其中的实验室多以民用为伪装,各自研究一种不同的致命的。该机构拥有30,000名雇员,研究和生产战争中使用的细菌战武器。.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Biopreparat · 查看更多 »

BP

BP(正式英文全称:BP p.l.c.。前稱:British Petroleum(英国石油),簡稱:BP,后BP简称成为正式名称),是世界最大私營石油公司之一(即國際石油七姊妹之一),也是世界前十大私營企業集團之一,2012年營業額達到3882.85億美元。該公司前身是創立於1908年的盎格魯·波斯石油公司(Anglo-Persian Oil Company),1954年改稱“British Petroleum”(英國石油公司),同时“BP”缩写依然常用。該公司整合探油、探氣、煉油、儲油、售油、零售等營業領域。在1998年一次購併行動後,“BP”不再作為“British Petroleum”的縮寫,而成為公司正式名稱。在廣告上,該公司有時使用「超越石油」「Beyond Petroleum」來宣傳業務。.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BP · 查看更多 »

皇家学会女会士列表

英国皇家学会会士资格面向英国和英联邦成员国的科学家、工程师和工艺师,只要他们“在数学、工程科学和医学等领域的自然知识发展方面做出重大的贡献 ”。当选为会士受到高度重视和追捧,给个人和所在机构都会带来极大的学术声望。英國科学家视当选皇家学会会士为仅次于诺贝尔奖的荣誉。 皇家学会最初的章程和规章并没有明文规定禁止女性入选皇家学会会士,但是自皇家学会很长的历史时间里,女士事实上无法入选会士。亨利八世颁布《》,女修道院都被解散,女性都被学校和大学逐出,因此,英国女性在17和18世纪没有接受正式教育机会。1829年成立,1833年成立,这两个学会自创立就允许女性做会员,自此,女人逐渐得以加入。 有记录的第一个质疑皇家学会不选女会士的事情发生在1900年,第一位女会士给皇家学会理事会写了封请愿信,要求“完全合格的女性应该享有充分的会士权利” 。理事会在回信中说,女性当选会士的问题“根据皇家特许状处理,皇家学会事务自三百多年前就据此处理”。1902年,被提名为会士,她的候选资格被驳回,理由是她已婚,入选会士不符合法律。禁止法人团体以一个人的性别或婚姻状况为由拒绝加入。1925年,皇家学会回应三年前的质疑时,就以该法案的条款作答,但直到1943年,才有一名女性被提名为皇家学会会士,1945年,皇家学会通过邮寄投票的方式修正学会的章程,明文规定女性可以入选会士,本年被提名的如期当选会士。 截至2014年,共有133名女性入选皇家学会会士。有两名女会士在未修改章程之前入选,一名女会士因其为科学事业做的服务入选为荣誉会士。有四名女会士来自英国王室,做皇家会士或皇家学会赞助人。皇家学会在世的会士和外籍会士约1600人,约5%为女性。.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皇家学会女会士列表 · 查看更多 »

皇家学会院士

皇家学会院士(,简称FRS,ForMemRS及HonFRS)是由皇家学会授予其认定的“对于包括数学、工程物理学及医学在内的自然科学的进步作出卓越贡献”的个人的荣誉称号。 皇家学会作为现今仍存续的最古老的科学学会,其院士称号被认为是一项至高荣誉,历史上曾授予给包括艾萨克·牛顿(1672年),查尔斯·达尔文(1839年),迈克尔·法拉第(1824年),欧内斯特·卢瑟福(1903年),斯里尼瓦瑟·拉马努金(1919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921年),温斯顿·丘吉尔(1941年),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1944年),多萝西·霍奇金(1947年),艾伦·图灵(1951年)以及弗朗西斯·克里克(1959年)在内的诸多杰出科学家。近年来,该称号还被授予给史蒂芬·霍金(1974年),蒂姆·亨特(1991年),伊丽莎白·布莱克本(1992年),蒂姆·伯纳斯-李(2001年),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2003年),(2006年),安德烈·海姆(2007年),詹姆斯·戴森(2015年),(2015年),(2017年) 等人,1900年至今,学会授予的院士总计约8000人,其中包括280名诺贝尔奖得主。,仍在世的学会院士、外籍院员及名譽院士约有1600人。 英国《卫报》将皇家学会院士称为“与奥斯卡终生成就奖相当的荣誉”,每年众多机构都为院士称号的颁发举行庆祝仪式。.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皇家学会院士 · 查看更多 »

皇家郵政

皇家郵政(Royal Mail)是一家英國郵政公司,建立於1516年。旗下的子公司皇家郵政集團(Royal Mail Group Limited)負責送信業務Royal Mail和包裹郵遞業務Parcelforce Worldwide。一般物流系統是其子公司皇家郵政集團的子公司,負責物流相關業務。英國大街小巷的郵箱信筒裡面的信件都是由該公司郵遞的,在工作日每天都會有皇家郵政的工作人員清理這些信箱。 皇家郵政在歷史上大多數時期都是公共服務公司,作為一個部或國有企業來運作。但在2011年郵政服務法案頒布之後, 皇家郵政开始私有化,其大多數股份都在2013年10月15日於倫敦證券交易所上市,同年12月23日更成為富時100指數成分,英國政府只持有30%的股份。在2015年,英国政府将其所持的股份全部抛售,使得皇家邮政彻底结束了近五个世纪的国有地位。.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皇家郵政 · 查看更多 »

石圍角邨

石圍角邨(Shek Wai Kok Estate)位於香港新界荃灣新市鎮的荃灣區荃灣東北的城門谷石圍角的石圍角路,鄰近荃灣市中心,為香港房屋委員會的公共屋邨,於1980年落成並且於同年入伙。石圍角邨共有8座樓宇,總人口約17,200人。現時,石圍角邨是由香港房屋署直接管理。.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石圍角邨 · 查看更多 »

环球人物周刊

《环球人物周刊》(英语:Global Characters),是凤凰卫视的周播新闻人物评论节目,2011年1月1日开播,主持人为卢琛。节目扫描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多个领域,选取最具关注度与影响力的新闻人物进行讨论。本节目已于2015年12月26日播出最后一期。.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环球人物周刊 · 查看更多 »

珍妮特·布朗

珍妮特·布朗(Janet Brown,)是一位苏格兰演员、喜劇演員、特型演员。在1970年代和1970年代由于表演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而成名。 布朗的丈夫是彼得·巴特沃思,他們有两个孩子。.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珍妮特·布朗 · 查看更多 »

理查德·尼克松

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Richard Milhous Nixon;)是美国政治家,曾于1969年至1974年担任第37任美国总统,1974年时成为该国历史上首位在任期内辞职的总统,也是至今唯一辞职的美国总统。尼克松曾于1953至1961年担任第36任美国副总统,还曾任加利福尼亚州联邦众议员和联邦参议员。 尼克松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的约巴林达。他于1934年从惠提尔学院毕业,1937年从杜克大学法学院毕业,然后回到加利福尼亚州从事法律工作。1942年,他和夫人帕特·尼克松搬到哥伦比亚特区为联邦政府工作,随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应征加入美国海军服役。1946年,尼克松获选成为代表加利福尼亚州第十二国会选区的联邦众议员,又于1950年当选该州联邦参议员。阿尔杰·希斯伪证案让他成为反共主义的领导人物,也成为全国知名的政治家。尼克松在1952年美国总统选举中成为德怀特·艾森豪威尔的竞选搭挡,获胜后当了8年副总统。1960年他参选总统,但以微弱劣势不敌约翰·F·肯尼迪,1962年竞选加利福尼亚州州长仍然落败。1968年,他再度参选总统并胜出。 尼克松起初加大美国对越南战争的参与力度,不过之后还是在1973年中止美国介入。1972年他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给两国外交关系打开新的篇章,同年还与苏联签订反弹道导弹条约并实施缓和政策。国内政策方面,他领导的行政部门普遍重视州权,侧重将权力发放各州而不是向中央集中。尼克松还发起倡议向癌症和非法药物开战,实行工资和价格管制,在南方州学校中强制废除种族隔离,推行环境改革,还提出法案对医疗保险社会福利加以改革。他主持阿波罗11号登月计划,之后以航天飞机任务取代载人太空探索。1972年,他在总统选举中以压倒性优势获得连任。 尼克松的第二个总统任期期间,中东爆发赎罪日战争,导致石油禁运和中东和平进程的重启。国内政治方面,水门事件不断发酵,导致他失去大部分的政治支持。1974年8月9日,面临国会弹劾罪名几乎必然会成立导致撤职压力的尼克松宣布辞职。杰拉尔德·福特继任总统职位后宣布赦免尼克松的一切刑事责任。辞职后,尼克松编写九部著作,走访多个国家,一定程度上恢复自己的公众形象。1994年,尼克松因中风陷入昏迷,于4天後逝世,享年81岁。.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理查德·尼克松 · 查看更多 »

社会达尔文主义

会达尔文主义是将达尔文进化论中自然选择的思想应用于人类社会的一种社会理论。最早提出这一思想的是英国哲学家兼作家赫伯特·斯宾塞。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风行从19世纪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有人认为现代的社会生物学也可归类到社会达尔文主义学派中。“社会达尔文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历史学家理查德·霍夫施塔特于1944年初版的著作《美国思想中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所以用“社会达尔文主义”一词来指称1944年前的相关思潮是不确切的,但这种用法已被历史学界广泛采用。 社会达尔文主义曾被其拥护者用来为社会不平等、种族主义和帝国主义正名,理由是赫伯特·斯宾塞所说的“适者生存”。至此,赫伯特·斯宾塞对社会和道德机制进化的理解被异化为与其哲学思想相对立的东西。社会达尔文主义本身并不是一种政治倾向。有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者用这一思想说明社会进步和变革的不可避免,也有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者认为人类的退化不可避免。社会达尔文主义和进化论一样,经常被卷入关于优生学的争论。.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社会达尔文主义 · 查看更多 »

社群主義

群主義()是一種提倡民主卻與個人主義、自由主義對立的政治哲學,又稱為“社區主義”、“共同體主義”、“合作主義”等。 社群主义强调个人与群体之间的联系。这种信念来源于認為自我、社会认同、人格等概念都是由社群建构的,与个人主义的观点有很大分歧。尽管社群可以小到以一个家庭为单位,但社群主义经常在更广大的视角下被理解:拥有共同利益、历史文化、居住地理区域的不同人群的互动。.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社群主義 · 查看更多 »

社會民主主義

會民主主義(Social democracy)是一種支持通過在自由民主體制和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下,通過經濟干預和社會干預的手段促進社會正義的意識形態。社會民主主義支持代議制和參與民主。社會民主主義主張進行,通過調控手段使經濟發展符合大眾。建設福利國家亦是社會民主主義的目標之一。社會民主主義希望使資本主義社會能更加民主、公正、團結。20世紀後半段,西歐和北歐國家,尤其是實行北歐模式的北歐國家,都深受社會民主主義的影響。 社會民主主義起源於一種在已有政治框架下,通過和平方式對資本主義進行改良,實現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過渡(而不是如革命社會主義那樣通過革命實現)的意識形態。二戰結束後,西歐的社會民主主義黨派均表示不接受當時蘇聯斯大林主義的政治經濟體制。一些黨派稱目標是採用與蘇聯不同的方法過渡到社會主義,而一些黨派則表示他們的目標是建立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混合體系。在這一時期,社會民主主義黨派執政時通常會採用混合經濟體制,在經濟主體爲私有制的前提下,將部分產業置於國家的控制下。這種經濟體制與凱恩斯主義的主張有些類似。同時,社會民主主義政黨提出國家干預和建設福利國家的主張。這樣的經濟體制已和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有本質上的不同。這些社會民主主義政黨已拋棄早期社會民主主義轉變資本主義體制(比如要素市場、私有制,以及僱傭勞動)的目標。 今日,社會民主主義主要的議題包括消除社會不平等、貧困,以及特權階級對他人的壓迫。同時,社會民主主義者還主張建立面向全民的公共服務體系,比如、兒童保育、義務教育、、等體系。社會民主主義亦與工人運動和工會有緊密聯繫。社會民主主義者支持工人的談判權,希望能將政治上的民主決策權延伸到經濟中,促進僱工及其他經濟利益相關者的共同決策。 「第三条道路」吸收了社會民主主義中關於社會福利的部分主張,並將之與右派經濟體系融合。.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社會民主主義 · 查看更多 »

祈理士

士,CMG,QC,SC(,),英國大律師及殖民地官員,1979年6月至1983年6月任香港律政司兼行政立法兩局當然官守議員,1980年1月至1983年6月進一步兼任法律改革委員會首任主席。 祈理士畢業於劍橋大學伊曼紐爾學院,早年於英國執業,1972年獲御用大律師榮銜,1978年曾經來港代表律政司署就馬惜如及馬惜珍兄弟等人涉嫌經營販毒集團一案擔任控方大律師。在律政司任內,他推動多項立法工作,當中包括制訂《放債人條例》和放寬《公安條例》等,後來又處理過因香港前途問題而衍生的國籍等問題。在法改會主席任內,他參與研究香港發展仲裁業務,以及檢討有關於同性戀的法律。 卸任律政司後,祈理士返回英國執業,1983年至1984年曾獲英政府委任就哈洛德百貨公司涉嫌被不當分拆一事展開調查。他在1990年至2012年返回香港作私人執業,曾參與處理過詹培忠案、岑國社案、東方日報藐視法庭案、王德輝遺產爭奪案、奶昔謀殺案和李栢儉夫婦詐騙綜援案等多宗重大案件,並於2003年就時任財政司司長梁錦松涉嫌「偷步買車」醜聞向律政司提供法律意見。.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祈理士 · 查看更多 »

祖国我向你立誓

《祖国我向你立誓》(英文:I Vow to Thee, My Country)是一首英国爱国歌曲,创作于1921年,歌词为的诗歌,并由古斯塔夫·霍尔斯特作曲。.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祖国我向你立誓 · 查看更多 »

福克兰群岛

福克--兰群岛(Falkland Islands),阿根廷称之为马尔维--纳斯群岛(Islas Malvinas),是一个位于南大西洋巴塔哥尼亚大陆架上的群岛。主岛地处南美洲巴塔哥尼亚南部海岸以东约500公里,南纬52°左右海域。整个群岛包括东福克兰岛、西福克兰岛和776个小岛,总面积12,200平方公里。福克兰群岛是英国海外领土,拥有内部自治权,英国负责其国防和外交事务。群岛首府是斯坦利,位于东福克兰岛。 福克兰群岛的发现及其后欧洲人殖民统治的历史均存在争议。法国、英国、西班牙和阿根廷都曾在岛上设立定居点。英国于1833年重申了其殖民统治,但阿根廷仍宣称拥有岛上主权。1982年,阿根廷对岛上实施军事占领,福克蘭戰爭由此爆发,之后阿根廷战败撤军,英国再次拥有群岛主权。 根据2012年的人口普查结果,除卻服役军人及其家眷,福克兰群岛一共有2,932位居民,其中大部分都是具英国血统的福克兰群岛人。其他种族包括法国人、直布罗陀人和斯堪的纳维亚人。来自英国、南大西洋圣赫勒拿岛和智利的移民已经扭转岛上人口数量下降的趋势。群岛的主要和官方语言都是英语,根据,福克兰群岛人都是合法的英国公民。 群岛坐落在亚寒带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地区边界,两个主要岛屿上都拥有海拔高度达到700米的山脉。岛上有大量鸟类种群,但由于有外来物种的竞争,有许多种鸟类已经不再在主岛繁衍。群岛的主要经济活动包括渔业、旅游业和以高品质羊毛出口为重心的绵羊养殖业。由于与阿根廷存在海上争端,由福克兰群岛政府许可的石油勘探仍然存在争议。.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福克兰群岛 · 查看更多 »

私有化

私有化一词在中文中可用于两种完全不同的情况。其一常指将国有企业的所有权转给私人,即民營化,相应英文为Privatization。其二指将上市公司的股份全部卖给同一个投资者,从而使一个公眾公司(Public Company)转变为私人公司(Private Company),对应英文为Taking Private。.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私有化 · 查看更多 »

第69屆金球獎

69屆金球獎 2012年1月15日 ---- 最佳戲劇類影片: 《繼承大丈夫》 ---- 最佳音樂或喜劇類影片: 《藝術家》 ---- 最佳戲劇類劇集: 《國土安全》 ---- 最佳音樂或喜劇類劇集: 《摩登家庭》 ---- 最佳迷你劇集/電視電影: 《唐頓莊園》 第69屆金球獎將在2012年1月15日於比佛利山比佛利希爾頓酒店舉行,並由NBC進行現場直播。典禮由里奇·哲維斯主持。入圍名單於2011年12月15日由演員伍迪·哈里遜、索菲娅·维加拉、傑拉德·巴特勒和拉西達·瓊絲公布。 黑人资深男演员摩根·弗里曼获得终身成就奖。.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第69屆金球獎 · 查看更多 »

第三代罗斯柴尔德男爵维克多·罗斯柴尔德

三代罗斯柴尔德男爵内森尼尔·迈耶·维克多·罗斯柴尔德,Bt,GBE,GM,FRS(Nathaniel Mayer Victor Rothschild, 3rd Baron Rothschild,),英国银行家、昆虫学家、政治人物,他是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成员之一。.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第三代罗斯柴尔德男爵维克多·罗斯柴尔德 · 查看更多 »

第三条道路

三条道路(Third Way),又称新中间路线(Middle Way),是一种走在自由放任资本主义和传统社会主义中间的一种政治经济理念的概称。它由中间派所倡导,是社会民主主义的一个流派,英国工党称其为「现代化的社会民主主义」。它的中心思想是既不主张纯粹的自由市场,也不主张纯粹的社會主義,主张在两者之间取折衷方案。.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第三条道路 · 查看更多 »

第一夫人

一夫人(First Lady)是一个尊称,适用于国家、地区或联邦州的元首或領導人的妻子。第一夫人并非公职,但是一般来说她们负责主持在元首官邸举行的各种接待宴会,陪同元首对别国进行国事访问,或是出席各种慈善活动。.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第一夫人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戰婦女紀念碑

二次世界大戰婦女紀念碑(英語:Monument to the Women of World War II)是英國的一座國家戰爭紀念建築,座落於倫敦白廳、戰爭紀念碑的北方。該碑由雕刻家雕塑,並於2005年7月間由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揭幕,後由前下議院議長進行宗教奉獻儀式。 建造該碑所需的經費是由一專門為其設立的慈善信託經募款而來,而亦有捐獻。此外,貝蒂·布斯羅伊也曾在電視遊戲節目《超級大富翁》中募款。.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婦女紀念碑 · 查看更多 »

第四代罗斯柴尔德男爵雅各布·罗斯柴尔德

四代罗斯柴尔德男爵内森尼尔·查尔斯·雅各布·罗斯柴尔德,Bt,OM,GBE,FBA(Nathaniel Charles Jacob Rothschild, 4th Baron Rothschild,),英国银行家,罗斯柴尔德家族成员之一。.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第四代罗斯柴尔德男爵雅各布·罗斯柴尔德 · 查看更多 »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Mihail Sergeyevich Gorbachov,),前苏联政治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1985年上台,出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1990至1991年间出任唯一一任的苏联总统,也是唯一一位在十月革命后出生的苏联领导人。 戈尔巴乔夫在其总书记任内推行開放政策,1987年和1989年两度当选美国時代年度風雲人物,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截至目前,他是继埃贡·克伦茨(东德)、汉斯·莫德罗(东德)、洛塔尔·德迈齐尔(东德)、尼古拉·伊萬諾維奇·雷日科夫(蘇聯)、伊萬·斯捷潘諾維奇·西拉耶夫(蘇聯)、(匈牙利)之后,少数还健在的前东方集团的领导人之一。 戈尔巴乔夫的头上有一个显著的胎记,为其广为人知的外貌特征,被中國网友戏称为“地图头”。.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 · 查看更多 »

米爾頓·佛利民

米爾頓·佛利民(Milton Friedman,)是美國經濟學家,以研究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經濟史、統計學、及主張自由放任資本主義而聞名。1976年取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以表揚他在消費分析、貨幣供應理論及歷史、和穩定政策複雜性等範疇的貢獻,被譽為20世紀最重要的經濟學家之一。 佛利民是《資本主義與自由》一書的作者,在1962年出版,提倡將政府的角色最小化以讓自由市場運作,以此維持政治和社會自由。他的政治哲學強調自由市場經濟的優點,並反對政府的干預。他的理論成了自由意志主義的主要經濟根據之一,並且對1980年代開始美國的罗纳德·里根以及許多其他國家的經濟及貨幣政策有極大影響。.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米爾頓·佛利民 · 查看更多 »

約翰·普羅富莫

約翰·鄧尼斯·普羅富莫,CBE(John Dennis Profumo,),別名為傑克·普羅富莫,是英國政治家,也是1963年普羅富莫事件的中心人物,該事件對當時麥美倫的保守黨政府構成很大打擊,更導致了保守黨政府在一年後垮台。普羅富莫晚年熱心於在倫敦的一所慈善團體,湯恩比服務所(Toynbee Hall)中當義工,並憑他個人的政治技巧和人脈關係,為該慈善團體籌得大筆善款。在1975年,他獲由OBE(軍事)晉升為CBE,以誌其公益貢獻。 他的妻子是女演員瓦萊莉婭·霍布森(Valerie Hobson)。.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約翰·普羅富莫 · 查看更多 »

紙牌屋 (英國電視劇)

《紙牌屋》(House of Cards)是一部1990年英國政治驚悚電視連續劇,共有四集,設定於戴卓爾夫人就任英國首相結束之後的故事。由BBC於1990年11月18日至12月9日在電視上播放,受到廣受好評。 安德魯·戴維斯改編故事自保守黨總部前參謀長迈克尔·多布斯所寫的同名小說《》。Neville Teller也在1996年為英國廣播公司國際頻道對多布斯的小說進行戲劇化,而本劇有兩部電視續集(《》和《》)。本劇的開場和結束的主題曲音樂是"Francis Urquhart's March"。 《紙牌屋》於2000年在的英國電影協會列表中排名第84位。在2013年,本劇和多布斯的小說改編為美國電視劇版,設定於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由Netflix發行。.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紙牌屋 (英國電視劇) · 查看更多 »

維拉·薇契-斐柏嘉

伊拉·维凯-弗赖贝加(Vaira Vīķe-Freiberga,)港澳译作維拉·薇契-斐柏嘉。是第六任拉脫維亞總統,也是拉脫維亞第一任女總統和東歐第一位女元首。她在1999年當選拉脫維亞總統並在2003年連任。.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維拉·薇契-斐柏嘉 · 查看更多 »

红桥市场

红桥市场,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天坛路9号,是北京市知名的珍珠珠宝市场。.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红桥市场 · 查看更多 »

约翰·罗斯 (学者)

罗思义 (英文:John Ross)是一位英国学者、记者、博客作者、跨国公司顾问及经济评论家、社会主义政治活动家,曾为时任伦敦市长肯·利文斯通担任过经济顾问。罗斯定期为中国日报、上海日报及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写作。他是《撒切尔及其友人-解剖托里党》(1983年)的作者。约翰·罗斯在1960年左右加入了托洛茨基主义组织国际马克思主义集团,并快速在该组织中占据显要位置。 现在上海交通大学担任访问教授,领导对中国、全球金融危机及全球化的研究。.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约翰·罗斯 (学者) · 查看更多 »

约翰·梅杰

卓安爵士,KG,CH (Sir John Major,)是一名英国政治家,於1990年至1997年出任英国首相和英国保守党党魁。他曾於1987年至1990年间在玛格利特·撒切尔內閣相继出任英國財政部秘書長、外交大臣及財政大臣。1979年至2001年间,馬卓安为亨丁顿的国会议员。2001年英国大选前,馬卓安宣布退休,淡出英国政壇。自玛格丽特·撒切尔于2013年离世,他成为了最年长的在世前首相。 马卓安生于萨里郡薩頓,成长于布里克斯顿。他曾为一名保险文员,在成为渣打银行行政人员前更为工作。.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约翰·梅杰 · 查看更多 »

纽约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女主角

纽约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女主角(New York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 for Best Actress)是纽约影评人协会奖的主要奖项之一。.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纽约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女主角 · 查看更多 »

纽约在线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女主角

纽约在线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女主角(New York Film Critics Online Award for Best Actress)是纽约在线影评人协会奖的主要奖项之一。.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纽约在线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女主角 · 查看更多 »

罗尔斯·罗伊斯股份有限公司

勞斯萊斯股份公司(Rolls-Royce Group plc,),又译--,是一家專業從事渦輪產品生產的英國公司,尤其是飛機發動機,市场占有率是世界上仅次于GE。最近也開始涉足船用推進和能量系統,以期在民用和軍用領域提供廣泛的發動機產品和服務。此外,它还是世界第23大国防承包商。2009年12月时,它手握5830万英镑订单。 同时,罗尔斯·罗伊斯还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并是伦敦金融时报100指數成分股之一。2015年6月5日总市值178.6亿英镑,是伦敦证交所主要上市公司中第28大。.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罗尔斯·罗伊斯股份有限公司 · 查看更多 »

罗纳德·里根

罗纳德·威尔逊·雷根(Ronald Wilson Reagan,),美國政治家,第40任美国总统(1981年-1989年),第33任加利福尼亚州州長(1967年-1975年)。踏入政壇前,雷根也曾擔任過運動廣播員、救生員、報社專欄作家、電影演員,他的演說風格高明而極具說服力,被媒體譽為“伟大的溝通者”,美國人心目中最偉大的總統之一。 列根在1980年的選戰中擊敗了當時民主黨的總統吉米·卡特,共和黨也在同年選舉贏得了26年來首次在參議院過半數的席次。雷根推行的經濟政策為供應面經濟學,被人稱為雷根經濟學,將所得稅降低了25%、減少通貨膨脹、降低利率、擴大軍費開支、增加政府赤字和國債,排除稅賦規則的漏洞,繼續對商業行為撤銷管制,使美國經濟在歷經1981-1982年的急劇衰退後,於1982年開始了非常茁壯的經濟成長。他始終強調他對於聯邦政府在处理問題上的能力抱持著懷疑態度,尤其是在經濟問題方面。他的解決方式是撤回政府的干涉並減少稅率和商业管制,以此讓自由市場機制能自動修正所面臨的問題。他在就職典禮那天說道:“政府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政府本身才是問題所在。” 共和黨的支持者盛讚他振奮了美國人在1980年面臨的低落士氣和挫折感,並且讓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體制超越政府的管制。在對外政策上,他大幅度擴張軍備,對蘇聯的政策則由原本的圍堵改為直接的對抗。雷根在政治意識形態上貫徹了反共主义與民主资本主义。 許多的觀察家,尤其是美國的保守派,稱讚雷根是美國得以拖垮蘇聯的主要功臣。歷史學家對此還沒有達成共識,一些人認為雷根是促使蘇聯於1991年垮台的主要推手;一些人則認為蘇聯於他任內開始的轉變,只不過是時間上的巧合。雷根兩屆任期完滿結束後,其副總統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於1988年的選戰中,挾著雷根的高昂人氣而大獲全勝並於翌年上半年升為總統,實現世代交接。雷根的總統任期影響美國1980年代的文化,使得美國的80年代也常被稱為“雷根時代”,其右翼及保守派的思想哲學至今仍是美國保守派的標誌。另一方面,部分左派觀點認為雷根的政策為日後美國經濟失衡、貧富差距擴大埋下伏筆,甚至進一步影響21世紀的全球,基督教右派及新保守主義亦在此時取得影響力,改變共和黨日後的政治生態。.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罗纳德·里根 · 查看更多 »

美丽线条

《美丽线条》(The Line of Beauty)是阿兰·霍灵赫斯特于2004年出版的小说。这部小说在体裁上与亨利·詹姆斯相似,描述了20世纪80年代玛格丽特·撒切尔执政时期,牛津大学毕业生尼克·盖斯特的生活,同性恋爱经历,以及他同伦敦上层社会的友谊。该书获得了2004年度布克奖。.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美丽线条 · 查看更多 »

爱尔兰共和军

爱尔兰共和军(英文:Irish Republican Army,簡稱IRA;愛爾蘭語:Óglaigh na hÉireann),曾为爱尔兰独立,後为统一北爱尔兰而战斗的组织。中文圈常指臨時派愛爾蘭共和軍,但以下組織皆稱為愛爾蘭共和軍:.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爱尔兰共和军 · 查看更多 »

爱德华·希思

愛德華·理查·喬治·「泰德」·希思爵士,KG,MBE(Sir Edward Richard George 'Ted' Heath,又譯奚斯,),英國軍人和政治家,1965年至1975年出任保守黨黨魁,1970年至1974年間出任英國首相。作為平民出身的保守黨黨魁,希思的前任大多都是地主和貴族出身(如麥美倫),而後繼者卻來自精英管理階層(如戴卓爾夫人和馬卓安),因此他扮演了兩個時期之間的過渡角色。不過,希思親歐共體的立場及政策也使保守黨陷入數十年對歐盟態度的分歧及政治鬥爭。.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爱德华·希思 · 查看更多 »

終身貴族

終身貴族,亦作一代貴族,是英國貴族的一種。與一般貴族不同的是,終身貴族只限於個人,不能讓其子女世襲繼承。現時的終身貴族由1958年制定的《終身貴族法》所管制,爵位只限於男爵。終身貴族的稱呼與勳爵一樣,而且都可以成為英国上议院的議員。成為終身貴族,可以選擇封邑,但這個「封邑」只是象徵式,並不會為貴族貢獻稅收。.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終身貴族 · 查看更多 »

瑟里碼頭

瑟里碼頭(Surrey Quays)是位於倫敦東南部的一個大規模住宅區,在1970年之前由所有。碼頭關閉之後,瑟里碼頭地區曾經荒廢了十多年。1981年,柴契爾夫人的保守黨政府設立倫敦碼頭區公司,開始重新開發倫敦碼頭區。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瑟里碼頭開始了大規模再開發工程。.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瑟里碼頭 · 查看更多 »

瑪嘉烈·戴卓爾

#重定向 玛格丽特·撒切尔.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瑪嘉烈·戴卓爾 · 查看更多 »

瑪格麗特

格麗特或瑪格莉特(Margaret)是一個英文的女性名,可以是下列意思:.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瑪格麗特 · 查看更多 »

男女同性恋支持矿工

男女同性恋支持矿工(英文名为Lesbians and Gays Support the Miners,简称为LGSM)在长达一年的1984-1985年英国矿工大罢工期间出现,是一个由男同性恋和女同性恋组建的组织,以支持英国的罢工矿工。截止这次罢工结束,在全英国已经建立了11个小组,而且仅伦敦地区的小组就为罢工筹集了11,000英镑。.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男女同性恋支持矿工 · 查看更多 »

盖伊·福克斯

伊·福克斯(Guy Fawkes,,),有时称为圭多·福克斯(Guido Fawkes,於西班牙军队中使用),是地方成员,策划了1605年的火药阴谋,但以失败告终。 盖伊·福克斯在约克出生并接受教育。他八岁丧父,后来他的母亲改嫁给一位的罗马天主教徒。福克斯改信天主教,离开英格兰前往欧洲大陆,参加了八十年戰爭,为信仰天主教的西班牙人战斗,反对低地国家信仰清教的荷兰改革者。福克斯曾为英格兰的一场天主教叛乱去往西班牙寻求支持但没有成功。后来他遇见了,两人返英后温图尔把福克斯介绍给,卡特斯比计划协助国王詹姆斯一世复辟,恢复天主教君主在英格兰的统治。计划者们将租契放到上议院一处地下室中,福克斯也在这个中负责管理洞內储放的火药。但官方收到一封匿名信,并于11月5日清晨搜查了威斯敏斯特宫,发现了在地下室守卫火药的福克斯。接下来的几天中他遭到审讯及折磨,最终崩溃。就在1月31日行刑之前,福克斯从绞刑台上跳下摔断脖子死亡,因此免受后续掛拉分之刑所带来的痛苦。 福克斯后成为火药阴谋的同义语,自1605年11月5日以来,每年不列颠都会纪念政府瓦解了這項「陰謀」,这一天被称为篝火之夜(Bonfire Night)。按照传统,伴随着烟火,人们会在篝火上焚烧人偶。.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盖伊·福克斯 · 查看更多 »

Do They Know It's Christmas?

《Do They Know It's Christmas?》(中译:他们知道现在是圣诞节吗?)是一首由米兹·尤瑞和鲍勃·吉尔多夫于1984年为1983至1985年埃塞俄比亚饥荒所写的慈善募捐歌曲。最初的版本是由米兹·尤瑞及在1984年11月29日录制完成并发行的, featuring Ure's original demo。 1984年10月,BBC记者迈克尔·比尔克向全世界报道了埃塞俄比亚发生饥荒的消息;爱尔兰歌手鲍勃·吉尔多夫在看到新闻后希望为當地的难民募款 BBC.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Do They Know It's Christmas? · 查看更多 »

芭芭拉·卡素爾

布力般的卡素爾女男爵·芭芭拉·安妮·卡素爾,PC(,),英國工黨左翼政治家,1945年至1979年擔任下議院布力般選區議員,期間於1964年至1965年任海外發展部長、1965年至1968年任運輸部長、1968年至1970年任就業及生產力大臣兼第一國務大臣、以及在1974年至1976年任社會服務大臣。離開下院後,她在1979年至1989年代表大曼徹斯特選區出任歐洲議會議員,1990年獲封終身貴族加入上議院。 卡素爾從小便對社會主義產生濃厚興趣,在牛津大學求學期間已開始參與工黨活動。1945年當選國會議員前,她曾在多份左翼報章和刊物任職記者和編輯,二戰期間也曾以公務員身份加入過英政府食物部擔任政務主任。作為下院少有的女性議員,她憑藉其鮮明的立場和不易妥協的作風,逐漸建立知名度,但她在五十年代也因為大肆批評英軍鎮壓反殖武裝力量,使她成為議會內的惹火人物。 卡素爾與另一工黨人物哈羅德·韋爾遜在政治上具密切的關係。她早於1947年至1951年擔任韋爾遜的政務私人秘書,並成為了他的追隨者。當韋爾遜在1964年出任首相後,她隨即獲邀加入內閣,更一度被視作韋爾遜的潛在接班人。在內閣任職期間,她成功推動多項改革,原本頗獲韋爾遜器重,但她在就業及生產力大臣任內於1969年1月發表的《免於衝突》白皮書,卻成為其仕途的轉捩點。該份白皮書建議立法制約工會權力,結果引起工會群起聲討,內閣以詹姆斯·卡拉漢為首代表工會的一派更公開表態反對白皮書,兩人關係從此決裂,白皮書最終胎死腹中。 卡素爾此後雖然在政壇浮沉,未能再上層樓,但她繼續活躍政壇,到晚年仍關注退休人士福利方面的政策,被視為上一代「舊工黨」的元老人物之一。卡素爾從政接近60年,其敢言作風深入民心,她把婦女參政的程度提升到更高和更前的層次,啟引後來保守黨的戴卓爾夫人在1979年當選為英國歷史上首位女首相。.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芭芭拉·卡素爾 · 查看更多 »

韓達德

--,韋斯特維爾的韓達德男爵,CH,CBE,PC(Douglas Richard Hurd, Baron Hurd of Westwell,),英國資深的保守黨政治家及小說家。 1979年起,赫德先後在戴卓爾夫人和馬卓安的內閣供職,最後在1995年退休。他是「托利黨改革派」(Tory Reform Group)的支持者,也是「監獄改革基金會」主席。韓達德勳爵雖然已經退休,但仍常活躍於不同的社交場合。 H H H H H H Category: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校友.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韓達德 · 查看更多 »

韓英關係

韓英關係,是指大韓民國(韓國)與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英國)之間的雙邊關係。韓英兩國在1949年1月18日建交。韓戰時,英國是聯合國軍的成員,與韓國共同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作戰。兩國在氣候變化和人權等問題上亦有合作。.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韓英關係 · 查看更多 »

莫迪凱·瓦努努

莫迪凱·瓦努努(מרדכי ואנונו,),又名約翰·克羅斯曼(John Crossman),是前以色列核武技術員,聲稱由於反對大殺傷力武器,1986年向英國傳媒揭露以色列核武計劃。其後他被以色列情報特務局(俗稱摩薩德)的特工誘至意大利後,被以色列情報人員下藥及綁架。他被帶到以色列,在一場閉門審訊中被定罪。 瓦努努被囚18年,有超過11年被單獨囚禁。2004年刑滿出獄後,他受到言論和行動上極多限制。出獄後有數次因違反限制令被捕,包括數次接受外國記者訪問及企圖離開以色列。他說他在囚時受到以色列當局「殘酷且野蠻的對待」,又說他要是沒從猶太教改信基督教,待遇便會不同。 2007年瓦努努因違反假釋條件被判囚6個月。這次判刑連控方也意外,控方預期會判緩刑。國際特赦組織隨後發新聞稿,謂「本組織認為莫迪凱·瓦努努是良心犯,並呼籲立即無條件釋放其人。」2010年10月,瓦努努因懷疑與外國人接觸,違反2004年的出獄條件而被捕,判囚3個月。 瓦努努在國際上視為內部告發者,以色列視之為叛國者。揭發美國政府軍事機密的丹尼爾·艾爾斯伯格,稱瓦努努為「核子時代的卓越英雄」。.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莫迪凱·瓦努努 · 查看更多 »

莱奥波尔多·加尔铁里

列奥波尔多·福图纳托·加尔铁里·卡斯特利(Leopoldo Fortunato Galtieri Castelli,1926年7月15日 - 2003年1月12日),阿根廷政治家,军人独裁者。 他早年在军校学习工程学,后一直在军队任职。他支持1976年推翻民主政府的军事政变,被政变后当权军政府提拔。1981年他访问美国,被罗纳德·里根视为反对共产主义的盟友并热情接待。同年他成为总统,继续实行独裁政策,禁止罢工和抗议,杀害左翼人士,经济上支持大地主和资本家。他的獨裁统治引起不满,为转移视线,他于1982年对英国控制的马尔维纳斯群岛(福克兰群岛)发动进攻,马岛战争爆发。英军在撒切尔夫人下令后反击,阿根廷军失败,同年他被迫卸任总统及上将职位。 1983年軍政府倒台後,他因践踏人权的罪行而被捕,1991年被特赦。2002年特赦令被宣布无效,他再次被捕,2003年他在阿根廷逝世。.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莱奥波尔多·加尔铁里 · 查看更多 »

聯合王國歷史

聯合王國(United Kingdom,縮寫:UK,全名:大不列顛與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歷史,其發展以英格蘭王國為核心,逐次併入威爾斯公國、蘇格蘭王國和愛爾蘭王國。目前聯合王國的領土包含英格蘭、威爾斯、蘇格蘭和北愛爾蘭。 1535年,英格蘭王國以《聯合法案公章》合併威爾斯公國,再以《1707年聯合法案》合併蘇格蘭王國成為大不列顛王國,再以《1800年聯合法案》合併愛爾蘭王國成為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合王國。1922年,愛爾蘭自由邦(今為愛爾蘭共和國)脫離聯合王國,但北愛爾蘭留下。1927年,英國國名正式改為今日的名稱(愛爾蘭字樣改為北愛爾蘭)。.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聯合王國歷史 · 查看更多 »

道格拉斯·约翰逊

道格拉斯·约翰逊 (),是一个英国历史学家, 1925年出生于爱丁堡。他先后在蘭卡斯特的皇家文法学校、牛津大學伍斯特學院就读,主修历史专业。在学术领域他是一名法国历史学家;也是一名先在伯明翰大学,然后再伦敦大学学院任教的教授。 他的著作包括《法国及德雷福斯的事情》 (1966年),《法国》(的《民族和人民》系列,1969年), 《欧洲的想法》 (与里夏尔·贺德克共著,1987年)等。自1983年其他担任杂志《现代法国的方塔纳历史》的总编。 作为一名,约翰逊的学术研究致力于提升法国和英国的关系。尽管政治地位总是一个谜,他也曾任职撒切尔夫人在关于法国事务上的顾问。 以他的名义出版的作品集《法国历史问题》由马丁·科尼可和瑟里·科洛斯利编辑而成,于2000年由帕尔格雷夫·麦克米兰出版社出版。.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道格拉斯·约翰逊 · 查看更多 »

華德偉

--,GCVO,PC,QC,DL(David Charles Waddington, Baron Waddington,),英國保守黨政治家,1989年至1990年在戴卓爾夫人內閣擔任最後一任內政大臣,1990年至1992年於馬卓安內閣出任掌璽大臣兼上議院領袖,其後於1992年至1997年出任百慕達總督。.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華德偉 · 查看更多 »

華樂庭

華樂庭(John Charles Creasey Walden,),英國殖民地官員,1976年起在香港政府擔任民政署署長,任內自1977年起兼任立法局官守議員。1980年退出港府後,他一反傳統退休高官的慣例,以公共政策學者身份留港針砭港府施政,並多番批評英政府和港府在香港前途問題上的表現。 華樂庭畢業於牛津大學墨頓學院,1951年加入港府,早年曾任大埔理民官,出任民政署長前歷任新界民政署副署長、市政事務署助理署長、徙置事務處處長和房屋署副署長等職,1972年至1973年又兼任市政局官守議員。在民政署長任內,他主要負責為港府收集和分析民意,並提出建議,後來協助過時任港督麥理浩爵士草擬地方行政改革。不過,他退休後批評任內嘗試強化民政主任計劃,但受到港府內部阻力而未能成事,而外界也有傳聞指他與港府意見不合,結果沒有選擇延遲退休。1984年底,他在報章撰文披露在民政署長任內見證港府抹黑民間論政團體香港觀察社,引起輿論熱議;可是華樂庭與港府各執一詞,事件最後不了了之。 華樂庭退休後適值中英就香港前途展開談判,期間他多番抨擊中英談判排除港人參與,未能真正反映港人利益,並擔心香港主權一旦移交中國,將對自由和司法獨立等社會基石造成衝擊,因此他提倡由民間成立大聯盟,向中英雙方以至是國際社會表達港人的意見,另外還要求政府開放資訊以受市民監察。隨著英方後來在談判上節節退讓,他還猛烈譴責英政府和港府扭曲港人民意,又對「一國兩制」和「港人治港」等方針能否落實表示質疑。1989年六四事件發生後,他曾經呼籲英方停止對中方妥協,重新讓港人在前途問題上取得決定權,否則就不應與中方恢復有關落實《中英聯合聲明》的談判。 雖然對香港前途感到悲觀,但華樂庭始終決定留港生活,一直到主權移交後多年的2010年才返英定居,2013年在當地逝世。華樂庭的夫人擅以水彩繪畫植物插畫,1977年曾與植物學家胡秀英博士合作出版《華南暨香港四季花畫譜》一書。.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華樂庭 · 查看更多 »

菲利达·劳埃德

菲利达·劳埃德 CBE(Phyllida Lloyd,)是名英国女导演,她最知名的作品是1999年上演的音乐剧《媽媽咪呀!》以及2008年改编而成的歌舞喜剧片《媽媽咪呀!》。 2011年,她再次与梅麗·史翠普合作,执导了展现英国前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生平的传记电影《鐵娘子》,让梅麗赢得多个最佳女主角奖。.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菲利达·劳埃德 · 查看更多 »

鐵娘子 (電影)

《铁娘子》(The Iron Lady)是2011年一部关于英国首位女首相,有鐵--娘子之稱的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的传记电影,《媽媽咪呀!》一片的英国女导演菲利达·劳埃德执导,美国著名演员梅麗·史翠普主演,梅麗·史翠普凭借本片获得了她的第二座奧斯卡最佳女主角奖。.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鐵娘子 (電影) · 查看更多 »

鐵娘子樂團

鐵娘子(Iron Maiden,或譯為鐵處女)是一個出身於英國東倫敦的重金屬樂團,由原與的貝斯手於1975年成立。截至2015年已發行16張錄音室專輯、11張現場專輯、4張迷你專輯和7張精選輯。 身爲英國重金屬新浪潮的先驅,鐵娘子在80年代早期開始取得商業上的成功。經過多次陣容的調整,該團發行了有多張專輯且獲得英國與美國的白金或黃金唱片認證。其中包括1982年的《》、1983年的《》、1984年的《》、1985年的現場專輯《》、1986年的《》與1988年的《》。自1999年主唱布魯斯·迪金森和吉他手回歸,樂團的人氣復甦。2010年發行專輯《》在28個國家的唱片排行榜奪冠,獲得廣泛好評。2015年9月4日發行第16張錄音室專輯《》。 在缺乏主流或電台支持的情況下,鐵娘子仍成為重金屬樂界最成功與最具影響力的樂團之一,根據英國《觀察家報》在2015年的報告,該樂團在全世界已經累積銷售九千萬張唱片。2002年獲得「艾佛·諾維洛獎」國際成就獎。截至2013年10月,他們在過去35年間完成超過兩千場公開演出。他們是世界上首先擁有私人巡演廣體客機、並由成員擔任機長駕駛的樂團。.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鐵娘子樂團 · 查看更多 »

鐵金剛勇破海龍幫

《鐵金剛勇破海龍幫》(For Your Eyes Only)是第十二部詹姆士·龐德系列電影,影星羅傑·摩爾第五次飾演虛構的MI6特工詹姆士·龐德。而曾經在《鐵金剛勇破雪山堡》、《鐵金剛勇破海底城》和《鐵金剛勇破太空城》三部詹姆士·龐德電影擔任第二攝制組導演的約翰·葛倫首次接手該片的導演工作。 劇本由Richard Maibaum和 Michael G. Wilson從伊恩·佛萊明的短篇小說集For Your Eyes Only中的兩篇故事For Your Eyes Only和Risico中的故事人物和情節作素材,一些故事素材也在小說Live and Let Die,Goldfinger和On Her Majesty's Secret Service。而故事概要是龐德嘗試找出一個指揮導彈發射系統。 在前作《鐵金剛勇破太空城》推出後,製作人意識到龐德電影要由科幻類型轉回初期龐德電影和龐德小說風格。結果007:最高機密的風格走向剛強,寫實。而劇情主題也走向復仇。電影則主要取景於希臘,意大利和英國,而海底情節則攝於巴哈馬。 《鐵金剛勇破海龍幫》在1981年6月24日上映並得到不同評價和票房大捷,在全球獲得一億九千五百多萬票房收入。值得一提是該片是最後一部由聯藝電影獨立發行的龐德電影,之後聯藝電影就成為米高梅的子公司並聯合發行龐德電影。.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鐵金剛勇破海龍幫 · 查看更多 »

青山發電廠

青山發電廠,簡稱青電,是香港最大發電廠,屬青山發電有限公司擁有。該公司是中華電力有限公司埃克森美孚能源有限公司共同創立,由中電營運。青山發電廠位於新界屯門區踏石角青山西南面山腳。青山發電廠主要以燒煤發電,並輔以燃燒天然氣(來自海南省西南水域及西氣東輸二線供港支線)及燃油。建於海邊是方便經由海路運送煤炭,最大發電量為4,108兆瓦。.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青山發電廠 · 查看更多 »

青嶼幹線

青嶼幹線(Lantau Link)是香港8號幹線的一部份,連接位於大嶼山及青衣島。全線均為三線雙程分隔公路。 青嶼幹線於1997年4月27日由前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香港總督彭定康、布政司陳方安生主持開幕儀式,5月22日正式通車。 青嶼幹線是目前唯一連接大嶼山和香港其他地區之陸路通道,是由青馬大橋(連接青衣與馬灣)、馬灣高架道路及汲水門大橋(連接馬灣與大嶼山)組成。幹線全長3.5公里,分上下兩層行車。兩條橋的露天上層為三線雙程分隔快速公路,有蓋的下層則為兩條港鐵機場快綫和東涌綫的路軌,和兩條供緊急時使用的單線行車道路。車速限制為每小時80公里,而下層行車道路為每小時50公里。 在正常情況下,下層行車道路不會開放使用。只會在特別情況下,例如路段實施強風管制措施,或發生嚴重交通事故,上層道路受到阻塞或封閉等,隧道交通督導員才會開放下層通道予公眾使用。下層行車道路並沒有與馬灣連接,往九龍方向亦不能利用青沙公路往沙田,須途經長青隧道、青葵公路及呈祥道前往尖山隧道,較為迂迴。.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青嶼幹線 · 查看更多 »

青衣島

青衣(Tsing Yi)是香港島嶼,位於葵涌以西,屬於香港十八區之中的葵青區,及荃灣新市鎮的一部份,面積10.69平方公里,屬新界範圍,青衣原居民可根據香港法例第97章《新界條例》規定,遺產承繼權依循傳統習俗由男丁承繼。但香港規劃署定義為都會區,而香港房屋委員會則定義為擴展市區範圍。 青衣是香港第五大島嶼,人口約200,400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島嶼之一。今日的青衣島,其實是由三個海島填海連結而成。這三個島分別是原來的青衣,以及位於今日青衣東北方的牙鷹洲(原華潤油庫,今為灝景灣及燕京書院)和青衣東南方的洲仔(華潤油庫現址)。 自1970年代起,經過多年來的新市鎮發展,青衣已經成為一個文娛設施、康體設施、大型購物商場、中小學校、大專院校等俱備的大型住宅區。青衣島建有香港多個重要基礎設施,包括多個油庫、船廠和船塢;1990年代初期,機場核心計劃展開後,島上還建有青嶼幹線、機場鐵路、汀九橋、昂船洲大橋、青衣西北交匯處等香港重要交通基建;而青衣島東南面更建有葵青九號貨櫃碼頭;使青衣成為了全港的石油儲存中心、重工業中心以及重要的交通樞紐,甚至成為了全球的航運交通樞紐。 新市鎮發展在島的東北方,屬荃灣新市鎮的一部份,但由於荃灣和青衣兩地被藍巴勒海峽分隔開一段距離,而且港鐵東涌綫於青衣設站,青衣居民可以毋須途經荃灣及葵涌市區便能直接往返港九市區,青衣又擁有獨立的「市中心」,市中心內的社區設施齊備,例如青衣公園、青衣市政大廈(內有青衣街市、青衣公共圖書館)、青衣運動場和青衣游泳池和大型商場青衣城等,可以使青衣居民不用依賴荃灣也能在島上自給自足。 青衣島內長3.5公里的青衣自然徑,可俯瞰整個青衣、青馬大橋等景色,成為拍攝愛好者的必到之處。 值得一提的是,青衣島與荃灣和葵涌不同之處是沒有紅色小巴行駛的。.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青衣島 · 查看更多 »

青馬大橋

青馬大橋(Tsing Ma Bridge)是全球最長的行車鐵路雙用懸索吊橋,以及全球第11長的懸索吊橋。大橋主跨長1,377米,連引道全長為2,160米。大橋屬於香港8號幹線青嶼幹線的一部份,跨越馬灣海峽,將青衣和馬灣連接起來。青馬大橋為香港道路重要的一部份,因為它聯同汲水門大橋,共同擔當著連接大嶼山、赤鱲角香港國際機場與市區的唯一行車通道。車速限制每小時80公里。青馬大橋屬青馬管制區範圍,管制區人員獲授權執行《青馬管制區條例》。.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青馬大橋 · 查看更多 »

行政法人

行政法人為公法人的一種,乃新公共管理風潮下的產物。為因應公共事務的龐大與複雜性,原本由政府組織負責的公共事務經執行後被普遍認為不適合再以政府組織繼續運作,而牽涉的公共層面又不適合以財團形式為之,遂有「行政法人」的設置。在日本稱之為「獨立行政法人」();在英國稱為「executive agency」,多被翻譯為政署。 與財團法人最大的不同是,行政法人的資金來源是國家的預算,並且不再以公務員考試的方式進用人員行政法人組織採合議制,設有董事會與監事(會),定期召開會議,其下得設執行長,讓領導與執行專業化,也保障專業人員的權益。.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行政法人 · 查看更多 »

衛奕信

衛奕信,蒂利安的衛奕信男爵,KT,GCMG(David Clive Wilson, Baron Wilson of Tillyorn,),早年以魏德巍為中文譯名,英國外交官,爱丁堡皇家学会會長,熟知中國事務,於1980年代負責與中方起草《中英聯合聲明》,後來又在中英聯合聯絡小組中擔任首任英方首席代表。1986年12月,時任香港總督尤德爵士突然逝世,英國政府決定以衛奕信接任。 衛奕信出任第27任香港總督期間,香港主權尚有10年時間就要移交中國。在這個過渡期內,中國大陸於1989年發生六四事件,大陸當局以坦克進佔天安門廣場,鎮壓學生運動。六四事件引起香港人的恐慌,對香港前途的信心更加跌至有史以來的最低點;有見及此,衛奕信推出多項政策試圖挽回民心。當中,他在六四事件發生後提出「玫瑰園計劃」,決定興建規模龐大的新機場。然而,新機場的興建,最終成為他被撤換的一大伏筆。 不少人士對衛奕信的印象比較負面,這主要是因為他在任港督期間,曾經被指過度在香港問題上偏袒中方,而有「末代港督」之稱的彭定康接任後所顯露的強硬姿態,就與衛奕信構成明顯對比。衛奕信於1992年7月卸任港督,在離任前不久他獲英廷冊封為終身貴族。雖已卸任多年,但他仍不時來港,仍舊關注香港事務。.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衛奕信 · 查看更多 »

血河演說

血河」演說(Rivers of Blood speech)是英國保守黨國會議員埃諾奇·鮑威爾於1968年4月20日發表的演說,內容是批評英聯邦移民政策和反歧視立法。雖然鮑威爾本人稱之為「伯明翰演說」,但普遍取其中引用埃涅阿斯紀的典故而稱之為「血河」演說。「血河」一詞並沒有出現在演說中,只是出自其中一句話「展望前方之際,我滿有預感;如同羅馬人一般,我似乎看到了『台伯河冒起了血的泡沫』」("As I look ahead, I am filled with foreboding; like the Roman, I seem to see 'the River Tiber foaming with much blood.'")。 這篇演說激起了重大的政治回響,使鮑威爾成為全國最常談論到的政治人物,而對他的評價則迥異,最終使他遭保守黨主席愛德華·希思開除出影子內閣。據多項分析,鮑威爾對種族的看法受大眾認同,是保守黨在1970年大選取得戲劇性大勝的主因,而鮑威爾則堅定反對大選後組成的希思政府。.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血河演說 · 查看更多 »

馬爾科姆·里夫金德

--(Sir Malcolm Leslie Rifkind,--;),英國保守黨政治家和肯辛頓國會議員。他在-zh-hans:撒切尔;zh-hk:戴卓爾夫人;zh-tw:柴契爾夫人;-和約翰·梅傑首相內閣內擔任部長,包括蘇格蘭事務大臣(1986-1990年),國防部長(1992-1995年)和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1995-1997)。 馬爾科姆·里夫金德是愛丁堡國會議員(MP)(從1974年到1997年)。 首相戴維·卡梅倫上任後,他被任命為情報和安全委員會主席。馬爾科姆·里夫金德支持保守黨改革小組,並倡導英國軍事干預敘利亞內戰。.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馬爾科姆·里夫金德 · 查看更多 »

馮檢基

馮檢基(Frederick Fung Kin-kee,,自稱政壇李克勤),香港立法會前議員,政治人物,生於香港,籍貫廣東東莞。1970年代開始活躍於學運,社運及居民運動,香港民主民生協進會(簡稱「民協」)創會會員,曾任深水埗區議員和泛民飯盒會召集人,他亦從1983年至1995年期間擔任市政局議員。他是香港泛民主派的一員。馮檢基在1988年首度成為深水埗區議員,1991年首度成為立法局議員。香港回歸後,歷任臨時立法會議員、立法會議員。2016年落選後,拒絕回應新旧交替的潮流,堅持參加2018年補選,备受批評。.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馮檢基 · 查看更多 »

首相你想點

《是,大臣》(Yes Minister,續集:Yes, Prime Minister)是一套於1980年代播出的英國電視處境喜劇。這套劇集走英式幽默的路線,由(Antony Jay)與(Jonathan Lynn)創作,自1980年到1984年,在BBC上播出三季,每季7集。续集《是,首相》,两季,每季8集,在1986至1988年播出。上下两部之外,还另有一部圣诞特别篇。总共有38集。除圣诞特别篇为60--分钟外,其余37集为30分钟。這套劇集以嘲諷當時英國政壇各種現象為主題,是當時很受歡迎的電視劇集。 香港TVB明珠台也曾經轉播這套劇集,當時中文名叫《首相--你想點》。中国大陆在中国中央电视台以《是,--大臣》之名播出7集后,因译制导演——上海电影译制厂原厂长陈叙一去世,翻译者后继无人,不得不无疾而终。臺灣引進BBC娛樂台播出譯為《部長--大人》。 这部剧以一位英国政府内阁大臣在白厅的办公室为背景(其后在《是,首相》續集中为唐宁街10号,即英国首相府),讲述了由保罗·爱丁顿(Paul Eddington)扮演的内阁大臣吉姆·哈克 (Jim Hacker,《是,首相》中为首相)的执政历程。他争取的各项法令和工作效率的改善,都受到了英国行政部门的反抗,特别是他的常务次官(英国公务员中的高级官员)汉弗莱·阿普比爵士(Humphrey Appleby,由奈杰尔·霍桑(Nigel Hawthorne)饰演)。他的首席私人秘书(Bernard Woolley,由德里克·福德斯(Derek Fowlds)饰演)是一个两边倒的墙头草,然而,因為他的公務員身份,故此更多地受汉弗莱爵士(有權決定伯納的晉升離任)的影响。几乎每集都是以汉弗莱爵士说,“是,大--臣”结尾。汉弗莱爵士在这句台词中回味他的胜利,或者,相当少的时候,承认他的失败。 这部剧,无论在口碑,还是在评论家那里,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在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BAFTA)电视奖获得了五个獎項、另有三个提名。2004年的时候,它在英国最佳情景喜剧的投票中名列第六。这部剧也是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最喜欢的一部电视剧。.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首相你想點 · 查看更多 »

香港

香港(簡稱港,雅稱香江;Hong Kong,縮寫作 HK、HK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位於南海北岸、珠江口東側,北接廣東省深圳市,西面與鄰近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全境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組成,其中香港島北為最發達地區;地理環境上則由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個島嶼構成「島嶼」以超過500平方米面积為標準,根據地政總署測繪處:,人口約741萬人(2017年底)。 1842年,大清國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永久割讓香港島;後再簽訂《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分別割讓九龍和租借新界,這些由英國統治的地區構成現今香港的治理範圍。二戰期間,香港曾被日本佔領約三年零八個月。1997年7月1日,香港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國,並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僅有國防、外交事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香港開埠前,未計九龍和新界,香港島已經是一個有數千人口的小島。英國人看中維多利亞港是一個水深港闊、四季不結冰,而且不在地震帶的天然良港。1842年,大清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後,分階段割讓和租借香港土地予英國,英國人開始統治及發展香港,使香港從一個荒蕪、地瘠山多且天然資源缺乏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一個轉口港,成為歐洲各國商船向中國進行鴉片及其他商品貿易的樞紐,而且不受清朝末年的亂局影響。同時,孫中山在香港先後成立興中會和同盟會,為後來推翻大清打下基礎。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攻佔香港,佔領持續三年零八個月。1945年,日本投降,香港重光,英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基於殖民地身份和地理環境下,又一次避免受到中國長期戰亂影響;太平天國、軍閥割據、國共內戰、阶级鬥争、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中國難民逃港。香港在1970年代经济起飞,逐步發展成亞太地區之國際大都會及國際金融中心,獲譽為亞洲四小龍和紐倫港之一。根據《中英聯合聲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從1997年7月1日起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香港基本法》說明香港不實行社會主義,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除國防和外交由中國中央政府管理,香港實行高度自治,香港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終審權以及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然而,近年香港人對特區政府及中國政府的信任度每況愈下,其高壓權威亦令「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及「一國兩制」遭到部份人士質疑。 香港是全球具有重要地位、以工商業為主的現代化國際金融、服務業及航運中心,連續24年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並以優良治安、廉潔社會、簡單稅制和健全的普通法制度而聞名於世,香港廉政公署,2016年12月1日,香港政府新聞網,2017年2月16日,因此有「東方之珠」的美譽。「亞洲國際都會」則為官方定位的香港品牌。香港同時為全球其中一個最安全、經濟最發達、生活水平最高、競爭力最高、最適宜居住Gulliver.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香港 · 查看更多 »

香港大事記

2006年1月1日以後的新聞事件,請往香港新聞動態條目內瀏覽。 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香港大事記 · 查看更多 »

香港前途研究計劃

香港前途研究計劃(Decoding Hong Kong's History)是由本土研究社、香港眾志和一眾青年學人發起,透過眾籌支援青年學人進行香港解密檔案的民間研究,其目的為,揭露更多有關香港前途及社會政策的歷史真相,并爲香港命運、社會運動及民主前路給予參照和啟示。.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香港前途研究計劃 · 查看更多 »

香港回歸

香港回歸(Hong Kong reunification),又称為香港主权移交(Transfer of sovereignty over Hong Kong)、「香港政權移交」(Transfer of government over Hong Kong)、「香港交接」(Handover of Hong Kong)、「九七回歸」,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透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作出承諾,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於1997年7月1日對香港(包括香港島、九龍和新界)恢復行使主權,聯合王國政府於同日將香港交還给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事件。1997年7月1日0時0分,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結束近153年的英治時期,並按照《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落實「一國兩制」、「高度自治」、「港人治港」,以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為政府首長。大部分香港永久居民不論意願自動獲得中國國籍,可申領香港特別行政區護照。每年7月1日公眾假期名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紀念日」。.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香港回歸 · 查看更多 »

香港獨立運動

香港獨立運動,指追求脫離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建立獨立主權國家的社會運動。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因應英國逐漸撤出,以及放棄殖民地,港督楊慕琦、馬文輝、聯合國香港協會、香港民主自治黨等開始透過不同途徑推動香港自決與自治致知, 港獨之父馬文輝:六十年代的民主運動 、, 2012-12林文瀚/貝加爾,, 《思想香港》第三期〈自治.運動.本土〉, 2014年2月毛來由,, 輔仁媒體, 2015-2-22張鐵志,, 蘋果日報 (台灣), 2012-1-27, 本土新聞, 2014-10-17, 香港獨立媒體, 2015-1-16。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得到香港主權並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 根據2007年港大民意研究,受訪者中有獨立傾向者約佔25%,不認同獨立者約佔64.7%,另外33%香港人認為若中國共產黨在中國持續執政則會增加香港獨立的傾向。此外,香港與中國大陸在政治、經濟、社會狀況及歷史背景上的差異而引致中港矛盾,也是近年部份年輕香港人傾向香港獨立的理由。.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香港獨立運動 · 查看更多 »

香港杜莎夫人蠟像館

香港杜莎夫人蠟像館(Madame Tussauds Hong Kong)是香港一所專門展覽名人蠟像的蠟像館,位於太平山爐峰峽凌霄閣。 杜莎夫人蠟像館總館位於英國倫敦,香港分館於2000年開幕,展出約100尊國際、中國大陸及香港名人的蠟像,包括前任中國國家領導人胡錦濤、溫家寶、足球明星碧咸、香港奧運金牌得主李麗珊、著名藝人陳慧琳、劉德華、古巨基、已故藝人張國榮、美國著名流行天后Lady Gaga等。 香港分館是為杜莎夫人蠟像館在亞太區設立的首個分館。蠟像館於2005年9月1日至2006年5月17日休館進行擴建,5月18日重開。.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香港杜莎夫人蠟像館 · 查看更多 »

香港機場核心計劃

香港機場核心計劃(英文:Hong Kong Airport Core Programme)是香港一份規模龐大的基礎建設發展計劃,以計劃在大嶼山赤鱲角興建的新香港國際機場為核心,包括十項核心工程。香港機場核心計劃又簡稱「新機場計劃」,於1989年由香港政府宣布,由於此份計劃描繪將來像玫瑰園般美好,故此又稱為「玫瑰園計劃」。 計劃原預算逾2,000億港元,當計劃公佈時,香港社會譁然,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擔心新機場的造價過高,將會影響將來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財政儲備而對此表示強烈不滿。計劃最後經過多次修改(包括將青馬大橋主塔之間的距離縮短)以降低成本,最後中英兩國就興建新機場問題於1991年達成諒解,工程啟動。新機場原訂於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前落成,最終延遲至1998年啟用。整個計劃建築工程歷時8年,耗資1,553億港元,是香港歷史上至啟德發展計劃前,規模及耗資最大的一份基礎建設發展計劃。.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香港機場核心計劃 · 查看更多 »

香港歷史

香港歷史始於超過公元前3萬年的舊石器時代居住於華南地區沿岸島嶼的原住民,其後被秦朝納入中國版圖後,踏入信史的開端。自古以來香港就是位於汉族地區南部沿海的一個農業、捕魚及產鹽之處。其後大英帝國佔領香港,沒收原居民的土地,建立殖民地而成為自由港,香港早期以經營鴉片貿易為主,隨後發展為東南亞與中國的貿易中轉站。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起至改革開放前,東南亞與中國大陸的貿易全部停止,香港逐漸由貿易港口轉型成製造業城市,再次在東南亞排華後不停吸收華人資本,與主要競爭對手新加坡一同成為以世界各地華人資本為主的國際金融中心。 在香港建立英國殖民地之前,未有「香港」概念,惟「香港」經由英國發展已經不僅再是一個小漁港,它屬於亞洲中心位置,南海内海。而「香港」這名稱,最早是出現在明朝的《粵大記》上,位置為今日的鴨脷洲内小型漁村。直至1841年香港開埠後初期,英國政府正式為此地命名為「香港」,並且慢慢由漁村發展成為城鎮。其繼香港島後,九龍半島亦分別為永久英屬領土;及後為《新界拓展條約》租借新界地區為期99年,但英國從未交過租金。1953年,英國女王伊利沙伯二世更為香港進行加冕香港典禮為英國永久屬地。 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英國簽訂了《中英聯合聲明》及制定香港基本法實行一國兩制以保障香港人五十年不變,亦確定1997年7月1日起,英國將香港主權移交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此舉標誌着英國統治香港的時期正式結束。.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香港歷史 · 查看更多 »

香港民主運動

香港民主運動是香港政治和香港選舉制度上的一連串運動,自1980年代起主要由香港民主派人士推動,目標是為要求盡快落實真普選,如0708雙普選、2012雙普選等,即由香港市民一人一票和沒有不合理的限制下,選出香港行政長官和所有香港立法會議員(要求廢除功能組別),以及廢除區議會委任議員的制度。.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香港民主運動 · 查看更多 »

香港文華東方酒店

香港文華東方酒店(英文:Mandarin Oriental Hong Kong)位於香港中環干諾道中5號,是文華東方酒店集團旗下的旗艦酒店。.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香港文華東方酒店 · 查看更多 »

香港政治制度

香港政治制度是指由1842年開始的香港殖民地時期和主權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後的香港政治,貫切其中的最大特色是殖民地時代創立的行政主導制:總督由英國委任,身兼政府首長、駐軍統帥、(實際上只是咨詢機構的)立法會主席,掌控立法權、執法權,唯獨需派人擔任終審法官。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港府為爭取民心,試圖組織民選議會,但因中國恐嚇出兵而作罷,原先的議會被降格為打點市容的市政局。到殖民地時代末期,香港立法局部分議員是由間接民選產生,但只負責被動蓋章和進諌。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後,香港實行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是憲制性文件,而政制的其中一部份是香港政治委任制度。 殖民地建立初期,香港政制全由英國人發展及管理,後來漸有本地華人參與。香港的主權歸屬問題在20世紀末受到國際關注,中國和英國經過近20年磋商,最後決定於1997年進行主權移交,結束香港一百五十多年的殖民地歷史。主權移交後,香港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特別行政區,以一國兩制形式平衡兩地之間政治、經濟和社會上的差異。主權移交後的政治爭議,多數涉及在憲制性文件《基本法》的架構下,香港民主發展的方案和步伐。.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香港政治制度 · 查看更多 »

香港政治制度改革

香港政治制度改革,簡稱政制改革或政改,以1997年为界分为殖民地時期香港政治制度改革和香港回歸後的政治制度改革。現通常指后者,即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根據《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所落實的一系列政治制度上的改動。至今已討論超過二十年。.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香港政治制度改革 · 查看更多 »

马尔蒂·阿赫蒂萨里

尔蒂·奥伊瓦·卡莱维·阿赫蒂萨里(Martti Oiva Kalevi Ahtisaari,),芬兰社民党人,曾任芬兰总统、联合国副秘书长,2008年獲诺贝尔和平奖。.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马尔蒂·阿赫蒂萨里 · 查看更多 »

马岛战争

岛战争,是指1982年4月到6月间,英国和阿根廷为争夺英方称之为福克兰--群岛(阿根廷方面稱為--)的主权而爆发的一場局部战争。 阿根廷在1980年代初期發生了嚴重的经济危机和大规模反对以加尔铁里总统为首的军政府的运动,阿根廷政府试图--对马岛采取军事行动,轉移視線以解決国内的政治危机。1982年3月19日,阿根廷軍隊率先登陆南乔治亚岛,并且升起阿根廷国旗。1982年4月2日,加尔铁里总统下令对马岛发动进攻。随后,英国派出海空军对马岛和周边海域的阿根廷军发动反擊,登陆并且收復马岛。阿根廷在一系列的军事行動失败后,于同年6月14日与英国签订停战协议。英国--本次战争重新控制了马岛,但是阿根廷從未放弃对马岛的主权訴求。 阿根廷在本次局部战争中失败,引发了大规模的反政府运动,导致了加尔铁里政府下台。在英国,伴随着战争而来的强烈愛國主義情绪,加强了撒切尔夫人为首的政府的权威,幫助英國保守黨贏得1983年大选。这场战争在英国-阿根廷关系史上佔有重要的一页,并且成为不少书籍、电影和歌曲的题材。.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马岛战争 · 查看更多 »

马哈迪·莫哈末

敦马哈迪·莫哈末医生(Tun Dr.;昵称Dr.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马哈迪·莫哈末 · 查看更多 »

马克思主义

克思主義(Marxismus)是一種以唯物主義解釋歷史、辯證法、和對資本主義批判所發展而出的經濟、政治和社會世界觀。在19世紀中後期,卡爾·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建構出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架構。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根基或方法論的寫作對現代的政治哲學和社會運動產生重大而廣泛的影響,包含了其独特的哲學、社會學、政治經濟學、以及革命意識形態。對於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並沒有一套統一的定義,也因此它在眾多的領域和題材上出現多元的發展,導致其門下包含眾多明顯對立甚至互相衝突的理論。 馬克思主義哲学以唯物主義的立場檢視社會的發展,認為人類社會是架構在其賴以为生的經濟活動上。經濟組織的架構和生產模式被視為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政治、法律、和道德關係的根本來源(或至少發揮了主要的影響),這些社會關係進而構成了馬克思所謂的上層建築。隨著生產模式的進步,既有的社會組織和關係變得沒有效率並且與經濟活動產生衝突,這種衝突進而發展為階級鬥爭Comparing Economic System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2003, by Gregory and Stuart.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马克思主义 · 查看更多 »

马耳他峰会

耳他峰会是美国总统乔治·H·W·布什和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在柏林圍牆倒塌的几周后,1989年12月2日-3日在马耳他召开的一次会议。这是戈尔巴乔夫1988年12月在纽约和罗纳德·里根举行会谈后的第二次美苏会谈。 当时舆论评价说这是继1945年美英苏“三巨头”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苏联共产党总书记斯大林为制定二战后国际秩序而召开的雅尔塔会议以来,最重要的会议。.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马耳他峰会 · 查看更多 »

詹姆斯·卡拉漢

倫納德·詹姆斯·卡拉漢,卡地夫的卡拉漢男爵,KG,PC(Leonard James Callaghan, Baron Callaghan of Cardiff,1912年3月27日—2005年3月26日),英國工黨政治家,1976年至1979年出任英國首相。「詹姆斯」和「吉姆」是一般人對他的稱呼,所以他又有「陽光吉姆」(Sunny Jim)和「大吉姆」(Big Jim)等綽號。此外,卡拉漢是唯一一位曾出任四大重大國務官位,即英國首相、財政大臣、內政大臣和外務大臣的人。 卡拉漢自1964年至1967年出任財政大臣,當時英國經濟陷入混亂狀態,他除了要應付財政赤字,又要阻止投機者對英鎊的狙擊。但到了1967年11月,英國政府仍無可奈何地將英鎊貶值,卡拉漢亦因此辭職。卡拉漢辭職後沒有退出內閣,反而得到了挽留,並與羅伊·詹金斯對調職位,自1967年至1970年出掌內政大臣。任內,卡拉漢諮詢北愛爾蘭政府後,決定將英軍撤出北愛爾蘭。 卡拉漢在1974年3月重返政府,出任外務大臣一職,負責重新就是否加入共同市場展開談判,並在1975年的全民投票中,表態支持英國留在歐洲經濟共同體。當哈羅德·威爾遜在1976年辭任首相後,卡拉漢得以繼任首相和黨魁。但是在任內,由於工黨於下議院只佔小數,而被迫與一些細小的黨派,如阿爾斯太聯合黨合作,而日後備受批評的「自由黨-工黨協議」(Lib-Lab Pact)也是因此而生。後來,卡拉漢嘗試以公投方式下放權力到蘇格蘭,但卻失敗而回。至於在1978年至1979年爆發的「不滿的冬天」,更使工黨政府陷於癱瘓,當時,無數的工業糾紛、大罷工和高失業率,使卡拉漢政府聲望急挫。國會遂於1979年3月28日通過了對卡拉漢的不信任動議,從而舉行了1979年大選,最終卡拉漢敗於保守黨的戴卓爾夫人,結束了工黨的執政。.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詹姆斯·卡拉漢 · 查看更多 »

骯髒戰爭 (阿根廷)

骯髒戰爭(Guerra Sucia,Dirty War),發生於1976年到1983年間,阿根廷右翼軍政府國家恐怖主義時期,針對異議人士與游擊隊所發動的鎮壓行動。由豪爾赫·拉斐爾·魏地拉的阿根廷軍政府所支持的以暴力抵制持不同政見的人民。在這段時期,先後由魏地拉、罗伯托·爱德华多·比奥拉和莱奥波尔多·加尔铁里所領導的軍政府不合法的逮捕、拷打、殺害或強迫9,000名(此值確認為已經遭到殺害的人數)至30,000名的阿根廷人消失,而這些罪行是兀鷹行動的一部份。文件顯示阿根廷的殘忍管制為當時由亨利·基辛格、傑拉爾德·福特所領導的美國政府所知。 在阿根廷,關於骯髒戰爭的特赦令一直有所爭議(特赦令成為法律是在民主條例恢復後)。劳尔·阿方辛上台後,政府用特赦令開始審判在軍事政府裡的首席軍事領導者,但特赦一直不得人心。2005年6月,阿根廷最高法庭(Supreme Court of Argentina)廢除了被稱做句號法(Ley de Punto Final)、應得權威法(Ley de Obediencia Debida)的特赦令,開啟了起訴前軍事政府官員的大門。.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骯髒戰爭 (阿根廷) · 查看更多 »

高文浩

--(Michael Andrew Gove, ),英國保守黨政治家,2010年至2014年任教育大臣、2014年至2015年任政府黨鞭長、2015年至2016年任司法大臣兼大法官、2017年起出任環境食物及鄉郊事務大臣。他也是《泰晤士报》的专栏作家。 他出生在爱丁堡,在阿伯丁长大,后入读牛津大学玛格丽特夫人学堂,之后他开始了记者的职业生涯。2005年,他在保守党的安全选区薩里希思当选为下议院议员。他于2007年被戴维·卡梅伦提拔进影子内阁,担任影子儿童、学校和家庭大臣。 2010年英國大選和联合政府成立后,戈夫被任命为教育大臣。他试图扩大采用前工党政府的学院计划。在2013年的会议上,戈夫被批评,他们的成员谴责戈夫担任教育大臣期间创造的“欺凌、恐惧和恐吓的气氛”,并对他的政策表示不信任。全国教师联合会,教师和讲师协会,全国校长和女教师联合会都通过了不信任投票。 在2014年的内阁改组中,戈夫被调任政府党鞭长。.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高文浩 · 查看更多 »

譚百德

--,CH,PC(Norman Beresford Tebbit, Baron Tebbit,)出生於英國英格蘭米德塞克斯郡,是英國保守黨政治家和清福德前議員。 在布賴頓舉行1984年保守黨會議時,臨時派愛爾蘭共和軍組織的爆炸案中,他的妻子和他都受傷,他的妻子傷勢較嚴重。 2010年2月16日,時值農曆大年初三,在薩福克郡的聖埃德蒙茲的伯里,開廣東餐館的鍾姓老闆 Patrick Chung舉辦新年慶祝活動,譚百德因不滿寓所附近舞龍舞獅所發出的聲浪,於是狂奔100碼到街外,搶走表演者的鼓,又腳踢龍尾,使得舞龍尾的男童飽受驚嚇。當地的新年活動已有超過20年歷史,但最近才遷入該區的譚百德顯然不知道這個傳統。譚百德事後道歉,但強調是因為活動發出太大噪音才出手。.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譚百德 · 查看更多 »

譚惠珠

譚惠珠 ,(Maria Tam Wai-chu,1945年11月2日-),籍貫廣東中山,( 也有說是廣東台山)生於香港,現任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民建聯黨員及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1980年代,譚惠珠曾經同時擔任立法局議員、行政局議員、市政局議員及區議員,曾被稱為「四料議員」。譚惠珠於早年任議員時,立場為傾向英國政府的一方,在香港逐漸臨近主權移交的期間卻成為支持中國政府的一員。.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譚惠珠 · 查看更多 »

讓愛與和平佔領中環

讓愛與和平佔領中環(,縮寫OCLP),簡稱和平佔中、佔領中環、佔中,中国官方贬称非法佔中,是由香港大學法律系副教授戴耀廷、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陳健民及基督教新教牧師朱耀明於2014年9月28日起在香港發動的一場爭取真普選的政治運動。運動於2013年初開始醞釀,提出以公民抗命為手段,採取佔領香港金融區中環的交通要道的方式,來爭取符合《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能夠公平實踐「投票權」、「參選權」和「提名權」的行政長官和立法會普選。反對人士則擔憂活動受非理性行為影響,導致可能的暴力衝突會嚴重影響香港經濟和市民日常生活。 2014年9月26日晚上,學界罷課集會演變成重奪「公民廣場」行動,為接下來的一連串公民抗命揭開序幕。發動罷課及重奪「公民廣場」行動的香港專上學生聯會及學民思潮在翌日(9月27日)繼續於添美道集會,而「和平佔中」發起人戴耀廷因應當晚形勢,於9月28日凌晨1時40分宣佈正式啟動醞釀1年8個月的佔領中環,並且以佔領政府總部開始,反對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提交給全國人大常委會的2017年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選舉候選人提名方案,要求全國人大常委撤回8月31日之政改決議,以及香港政府重啟政改諮詢、重交政改報告。啟動佔中後,警察在同日上午開始封鎖政府總部,令示威者無法前往添馬艦支援佔領人士,導致群眾於下午衝出夏慤道等主幹道。防暴警察在當日傍晚展開驅散行動,施放大量催淚彈鎮壓,結果激發民憤,導致示威活動在當晚蔓延至旺角及銅鑼灣等人流密集的地區,隨後更一度擴散至尖沙咀(但僅佔據3日便告失守)。 由於大量參與者以雨傘阻擋警察所使用的胡椒噴霧,而佔領旺角、銅鑼灣、尖沙咀行動均由市民自發,佔領人士不再承認「和平佔中」、學聯、學民思潮為大會,同時行動亦偏離原有模式,原先倡議的「一波又一波」抗爭行動變成長期佔據。加上由外媒使用的「雨傘革命」、「雨傘運動」名稱獲得佔領人士普遍接受,行動逐漸演變成「雨傘革命」。由於以上原因,加上佔領地不是由中環開始,因此有人認為「佔領中環」從未發生。佔中發起人之一的戴耀廷亦補充,「雨傘運動」並非由「和平佔中」發起,概念上亦有分別;於自首當日更指「雨傘運動」的出現替代了「和平佔中」,他認為佔中是否結束意義已經不大。「和平佔中」3位發起人於12月3日自首,但警方未有拘留或正式起訴;而「雨傘運動」在12月15日以銅鑼灣佔領區及立法會示威區清場作結,此前旺角佔領區在11月25至27日遭到警方清場,而添馬艦、金鐘、中環、灣仔佔領區亦在12月11日被清場,導致佔領區大幅縮小至僅餘立法會示威區。.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讓愛與和平佔領中環 · 查看更多 »

诺曼·斯通

诺曼·斯通 (Norman Stone, )是一位英国历史学家,牛津大学教授,剑桥大学教授,撒切尔首相政府顾问,欧亚研究中心成员,亚美尼亚种族大屠杀否认者。.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诺曼·斯通 · 查看更多 »

谣言

谣言亦称流言、蜚言、讕言。 謠言一詞早期有民間反應的意思。《后汉书 杜栾刘李刘谢列传第四十七》曾記載“光和五年,诏公卿以谣言举刺史、二千石为民蠹害者。谣言谓听百姓风谣善恶而黜陟之也”。 一般的看法,會認為谣言是一种据称是真实但缺少證據的信息,不過,根據學者Peterson和Gist的看法,謠言也可能是針對公眾所關心的事物,所提出的一種未經證實的解釋或理由。進一步來說,謠言的講談是社會交換市場中,也許廉價,但卻珍貴的商品。換言之,謠言牽涉到的是未經可靠來源證實的訊息,但我們可以更精確的說,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口耳相傳,但缺乏可靠證據支持的陳述或信念。 謠言的傳布最初僅能以口耳相传流传,或是雜書、娛性節目,互联网兴起后,电子邮件和網誌網站等成了谣言最佳的流传平台。隨著行動網路發展,這兩者又被即時通訊工具和社群網站等有手機軟體或是手機網站介面取代。 另一种看法认为,在中文语义中“谣言”更具有贬义性,往往不是依据事实,而是凭空想象或根据主观意愿刻意编造的传言,制造这种传言的行为被称作“造谣”,传播这种传言的行为被称为“传谣”。由于谣言产生的根基不是以事实为依据,其真实性无从谈起,谣言往往会被真实的信息所揭露。.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谣言 · 查看更多 »

调头 (政治)

调头是一個政治术语。--,在美国被表述为flip-flop,在英国和爱尔兰是U-turn,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则为backflip。这个词汇的意思是公职人员突然真正或明显地改变了政策主张或意见,有时甚至能达到截然相反的程度。这一现象通常会发生在选举前后,政客们以此来寻求最大限度地提高受欢迎度。.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调头 (政治) · 查看更多 »

鲍里斯·约翰逊

--(Alexander Boris de Pfeffel Johnson,又譯莊漢生;)是英國政治人物、、作家及記者。他自2016年7月13日起擔任英國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以及自2015年起為堊橋及南雷士廉選區擔任國會議員。他曾於2001年至2008年為亨利選區擔任國會議員,及於2008年至2016年擔任大倫敦市長。他是保守黨黨員,一國保守主義者,支持經濟自由及社會自由的政策。 他在紐約市出生,父母均為英國人,家境富裕。約翰遜曾於、及伊頓公學就讀,並於牛津大學修讀古典學,於1986年當選。約翰遜曾於《泰晤士報》和《每日電訊報》擔任記者,於《每日電訊報》撰寫歐洲懷疑主義的文章。他於1999至2005年在《旁觀者》擔任主編輯。加入保守黨後,他於2001年在亨利當選國會議員,並於夏偉明和大衛·金馬倫領導下加入影子內閣。他的政治立場大部分與保守黨相同,不過在如LGBT權利等問題上的立場則偏向自由主義。他經常在電視上露面,並繼續撰寫書籍和專欄,是英國最受注目的政客之一。 約翰遜於中擊敗肯·利文斯通成為大倫敦市長,辭去國會議員職務。他首个任內實行禁止在公共交通公具內飲酒、支持金融業發展和建設公共交通設施包括新伦敦巴士、桑坦德自行车和泰晤士河缆车。2012年他,任內舉行2012年倫敦奧運。他於2015年英國大選於堊橋及南雷士廉選區當選國會議員。2016年卸任市長後,於脫歐公投中支持脫離歐洲聯盟,並成為脫離派的领袖人物之一。 約翰遜於英國是一名備受爭議的人物。支持者指他性格幽默,能吸引非傳統保守黨選民。但他亦同時被批評奉行精英主義、排外、任人唯親、懒惰和不誠實。他是數本傳記的传主和虛構小說中的主角。.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鲍里斯·约翰逊 · 查看更多 »

貝爾格拉諾將軍號巡洋艦

貝爾格拉諾將軍號(ARA General Belgrano)是阿根廷海軍一艘巡洋艦,1982年5月2日在马岛战争中被英国皇家海军核動力潛艇「征服者號」以魚雷擊沉,導致323人喪生。 1899年完工的一艘7,069噸裝甲巡洋艦亦命名為「貝爾格拉諾將軍號」。.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貝爾格拉諾將軍號巡洋艦 · 查看更多 »

財政保守主義

財政保守主義(Fiscal conservatism)是用來形容主張避免赤字開支(Deficit spending)的財政政策。財政保守主義者往往考慮減少整體政府開支和國債,以及最重要的平衡預算(Balanced budget)。自由貿易、解除經濟管制、低稅和其他保守政策也是財政保守主義十分常見的主張。.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財政保守主義 · 查看更多 »

賀維

亞伯拉昂--男爵 -- CH QC PC(Richard Edward Geoffrey Howe, Baron Howe of Aberavon;),,英國資深政治家,保守黨成員,前樞密院成員。.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賀維 · 查看更多 »

货币主义

貨幣主義(Monetarism),又稱重貨幣學派、貨幣學派,是1960年代形成的經濟學流派,以挑战凱恩斯主义的面貌出现。其領袖人物為米爾頓·傅利曼,他在1976年10月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货币经济学认为货币的供應量在短期内对国家的产出、在较长期上的物價水準有巨大的影响。这种货币政策的目标是透过增加货币的供应量来实行。 貨幣主義的核心命题是:在經濟活動中,貨幣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通货膨胀的原因就是發行過多货币。政府的角色是透過中央銀行,調控在經濟體中流通的貨幣數量,除此之外,不需要干預經濟活動。.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货币主义 · 查看更多 »

贵族义务

贵族义务(noblesse oblige)是欧洲一种起源于中世纪封建制度的传统社会观念,认为贵族阶层有义务为社会承担责任,大致即“地位越高,责任越大”的意思,引申义也可指一个人的举止风范必须与其地位相符。在现代政治中,“贵族义务”的概念通常指社会上层阶级有照料底层人民、增强社会凝聚力的义务。这种政治风气在英国最为根深蒂固,其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开始英国政府在工党和保守党“”(collectivist consensus)下所推行的诸如《贝弗里奇报告》和等等大量社会福利政策,将英国变为福利国家。然而,撒切尔政府在1970年代开始进行的新自由主义改革最终将英国政治中的“贵族义务”风气逐渐瓦解。.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贵族义务 · 查看更多 »

足球

足球是一种足球類運動,亦是足球运动或足球比赛的简称;当然它也指足球比赛中的用球,但在这里它代表前者。標準的足球比賽由两队各派11名队员参与,包括10名球員及1名守門員,互相在长方形的草地球场上互相对抗、互相进攻。除守門員可在己方禁區內利用手部觸球外,其他球員只能運用手部以外的身體部位碰觸球(開界外球例外),比賽目的是盡量將球射入對方的球門內,每射入一球就可以得到一分,當比賽完畢後,得分最多的一隊則代表勝出。比賽持續時間為兩個等長的半場,每半場為45分鐘,共90分鐘。如果在比赛規定时间内得分相同,则须看比赛章则而定,可以抽籤、加时(30分鐘延長赛)或互射十二码罚球等形式比赛分出高下。 2004年,國際足球總會確認古代中國的蹴鞠是足球運動的最早雛形。而現代足球运动相傳源于英國,亦為当今世界上开展最广、影响最大的体育项目,被認為是世界第一运动,在和平年代亦被稱作是“國與國間沒有硝煙的戰爭”,甚至因其丰富的内涵和感染力被视作一门艺术。 足球在英語世界中有不同名稱。英式足球於19世紀的英國出現時,football一詞還可以指數種形式相異的運動,例如橄欖球(rugby football)等。為了區別,便將這種由英格蘭足球總會(The Football Association)定立規則的英式足球,稱為association football。其後英國人將association縮短,造出新詞soccer。現在北美洲之外的大部份英語系國家和地區,將足球稱為football;而在美國,football用來指當地主流的美式足球(American football),因此美式英語稱英式足球為soccer,然而受西班牙語社群影響,也會借用西班牙語的fútbol。.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足球 · 查看更多 »

鷹派

鷹派(War Hawk),一個廣泛用於政治上的名詞,用以形容主張採取強勢外交手段或積極軍事擴張的人士、團體或勢力。另一解釋為以強硬態度或手段維護國家主義民族主義利益的個人、團體或勢力。鷹派的反義詞為「鴿派」。.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鷹派 · 查看更多 »

麥理浩

伯克的麥理浩男爵,KT,GBE,KCMG,KCVO,(Crawford Murray MacLehose, Baron MacLehose of Beoch,),英國資深外交官及殖民地官員,1971年至1982年出任第25任香港總督,他的任期前後長達10年半,先後獲四度續任,是香港歷史上在任時間最長的港督。 外交官出身的麥理浩雖然缺少殖民地的行政管理經驗,但沒有殖民地包袱的他,反而被普遍認為是歷史上最傑出和最受市民愛戴的港督之一,輿論更以「麥理浩時代」(MacLehose Years)形容他在任港督的日子。麥理浩任內推動大刀闊斧的改革,使香港的社會面貌出現深刻的改變。他的改革涉及房屋、廉政、教育、醫療、福利、基礎建設、交通、經濟和社會各個範疇,十年建屋計劃、開發新市鎮、創立廉政公署、九年免費教育、設立郊野公園、興建地下鐵路和地方行政改革等重要的政策和建設,紛紛在他任內推出。這些政策不單直接改善市民的生活水平,還進一步為殖民地政府在市民心目中建立起正面形象,同時也增強了香港人對香港的歸屬感。 麥理浩見證了香港的經濟起飛,任內經濟增長之強勁為開埠以來所未有。在他的協助下,香港由原本以輕工業為主導,逐步轉型以電子工業、金融業和商業為重心,一躍而成「亞洲四小龍」之一,為香港的繁榮穩定和日後成為亞洲國際金融中心及國際大都會,奠定重要基石。此外,財政司夏鼎基爵士在麥理浩任內提出的「積極不干預主義」,也成為港府的理財哲學、以及麥理浩在施政上的依歸。 不過,外界也有意見批評麥理浩始終未能完全解決房屋不足、大學學位不足、教育質素參差、貧富不均和交通擠塞等核心問題,不少輿論也認為他未能快速應對任內接二連三的社會運動;至於在處理中國大陸非法入境者及越南難民來港的問題上,也引起不少爭論。 在中港關係方面,麥理浩改善了雙方自六七暴動以來的關係,他在1979年應邀訪問北京等地,成為二戰後首位官式訪問中國的港督。訪華期間,他會見了中共領導人鄧小平,席間得悉鄧小平堅決要在1997年或之前收回香港,結果這次會面為後來的香港前途談判揭開序幕。麥理浩返港後擔心引起恐慌,隻字不提鄧小平堅持收回香港的言論,只引述鄧小平「叫香港投資者放心」,但為免觸動中方神經,他放棄原擬推動民主政制改革的計劃。 麥理浩未及香港前途談判召開,便先行卸任港督,但他卸任返英後,繼續透過上議院議員的身份參與香港事務。他在晚年参与制定「居英權計劃」,又多次批評末任港督彭定康為立法局引入的民主改革。在1997年,年近80歲的麥理浩特意返回香港,在6月30日晚出席香港主權交接儀式;縱使英政府杯葛在7月1日舉行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暨特別行政區政府宣誓就職儀式,但他仍堅持出席。 無論如何,麥理浩對香港的貢獻深受各方肯定,他除了多次獲英廷授勳外,更在1982年獲封為終身貴族,而香港的麥理浩徑和麥理浩夫人度假村,也是為了紀念他的貢獻而以他命名。.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麥理浩 · 查看更多 »

麥若彬

麥若彬爵士,KCMG(,),英國外交官,1987年至1989年間任中英聯合聯絡小組英方首席代表,1991年至1994年任英國駐華大使。 麥若彬爵士在1958年加入外交部,先後在多個駐外使館和外交部本部任職,1978年出任香港及常務司司長,翌年改任遠東司司長。麥若彬在1981年擔任港督政治顧問,任內與駐華大使柯利達爵士和港督尤德爵士等人參與香港前途談判,其後為《中英聯合聲明》的條文細節擔任草擬工作。 麥若彬在1987年至1989年擔任中英聯合聯絡小組英方首席代表、1990年至1991年出任外交部副國務次官,以及在1991年至1994年出任駐華大使,負責在《中英聯合聲明》簽署後,與中方商討香港主權移交前後的過渡安排。不過他在任內遇到相當的困難,除了中國大陸發生的六四事件外,中英雙方亦就「玫瑰園計劃」和後來的彭定康政改方案等爭執爭拗不斷。麥若彬在六四後和新機場爭拗後,兩度隨柯利達秘密訪華,亦被香港不少輿論批評是架空立法局和漠視香港民意的行為。 彭定康在1992年10月推出倍受中方譴責的政改方案後,麥若彬在1993年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副部長姜恩柱展開十多輪會談,試圖尋求共識,但最後會談破裂,促成港府單方面舉行「九五直選」,以及中方自行成立臨時立法會和取消原有的「直通車」安排。此外,中英雙方以會談保密為理由,一度拒絕透露會談的細節,在當時受到輿論抨擊。.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麥若彬 · 查看更多 »

黃雀行動

黃雀行動(或Operation Yellow Bird)是1989年6月下旬至1997年為止,以司徒华為首香港人士為了秘密營救在六四事件中遭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通緝的持不同政見者前往香港之行動代號。其中在中國政府1989年6月13日發表《北京市公安局搜捕「高自聯」在逃分子通緝令》後,香港人士便發起黃雀行動協助遭到通緝者偷渡離開中國大陸並且之後協助前往其他西方國家。当中包括人權倡導者、西方外交官、商人、走私份子和香港帮會等不同背景之人士超过400人也曾協助整起行動。對此「司徒华」曾經表示黃雀行動的細節極度敏感,也因此許多涉及的人物和細節在多年來一直沒有曝光。整個黃雀行動共救出約800人(其中包括黄鳥行动救出约400人),其中在通緝令中遭到搜捕的23名學生領導人中有15人成功因而獲得營救,而藉此前往海外人士包括有吾爾開希、柴玲、封從德、蘇曉康、陳一諮等人。過程中中國政府也曾逮捕3名在香港積極參與參與黃雀行動的成員,不過因此入獄的營救行動成員則在香港政府干預下陸續獲得釋放。.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黃雀行動 · 查看更多 »

迈克尔·多布斯

迈克尔·多布斯(Michael Dobbs,),英国保守党政客和畅销书作者,特別是他的《紙牌屋》三部曲。.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迈克尔·多布斯 · 查看更多 »

迈克尔·霍华德

迈克尔·霍华德,林姆的霍华德男爵,CH,QC,PC(,),英國保守黨政治家,大律師出身,2003年至2005年任保守黨黨魁。 夏偉明從1983年至2010年間任下議院福克斯通和海斯選區議員,歷仕戴卓爾夫人和馬卓安內閣,先後在1990年至1992年任就業大臣,1992年至1993年任環境大臣,以及在1993年至1997年任內政大臣。夏偉明在2003年接替因不信任動議獲通過而卸任的施志安,出任保守黨黨魁,同時兼任下院反對黨領袖,至2005年由大衛·卡麥隆接任。 在2006年,夏偉明宣佈將於2010年英國大選放棄尋求競逐下院議席。退出下院後,他在2010年5月獲冊封為終身貴族,晉身上議院。在2011年的英女皇壽辰授勳名單中,他獲英廷授予名譽勳位。.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迈克尔·霍华德 · 查看更多 »

范徐麗泰

范徐麗泰(Rita Fan Hsu Lai-tai,),本名徐麗泰,香港建制派政治人物,曾任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及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首任香港立法會主席。 范徐麗泰早年在香港理工學院工作,1983年起獲委任為立法局議員,得悉英國將撤離香港後低頭落淚,1989年起兼任行政局議員,任內曾關注香港教育和越南船民問題等事務。范徐麗泰在1992年與最後一任總督彭定康意見不合,在當年10月辭任所有公職,到1993年,范徐麗泰轉投親共陣營,先後擔任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預備工作委員會委員,及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委員等職,由親「英」變成親「中」。 范徐麗泰於1997年至2008年先後擔任臨時立法會及立法會主席;自2005年至2008年在香港大學民意調查中,連續為支持度最高的立法會議員。.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范徐麗泰 · 查看更多 »

范理申

--,KG,PC(Nicholas Addison Phillips, Baron Phillips of Worth Matravers,),--,英國資深法官,2008年至2009年出任上議院末任首席常任上訴法官,2009年至2012年轉任聯合王國最高法院首任院長。 --勳爵於1962年考獲執業大律師資格,擅長商業法和海事法,1978年成為御用大律師,1982年出任特委法官,到1987年獲任命為高等法院法官,任內曾主審巴洛克洛斯詐騙案和麥士維詐騙案。他在1995年出任上訴法院法官,至1999年出任上議院常任上訴法官,翌年再升任卷宗主事官,期間曾於1998年至2000年任牛腦海綿狀病變調查委員會主席,調查政府在瘋牛症事件中的失誤,另又於1999年參與審理智利前總統皮諾切特的引渡聆訊。 未出任首席常任上訴法官和最高法院首任院長以前,--曾在2005年至2008年出任英格蘭及威爾斯首席法官,成為兩地法官之首。在多年的司法首長生涯中,他推動了不少重大改革,比較重要的包括廢除上議院的司法職能,並設立全新的最高法院、大幅簡化法官的傳統服飾、以及推廣在課刑時使用社區刑罰以取代傳統的監禁刑罰。--任內還多番強調人權與《1998年人權法令》的重要性,但有輿論批評《人權法令》導致了司法干預和司法積極主義的抬升。 在最高法院院長任內,他作出了不少重要的判決,其中包括在2009年裁定銀行無需向客戶退還因未經授權透支而徵收的高昂費用;以及在2010年裁定涉嫌詐取國會津貼的前下議院議員不可運用國會特權,使他們不能避過與普通人一樣在法院接受刑事司法審訊。原本在2013年1月才屆滿退休年齡的--在2011年10月宣佈於2012年9月提早退休,此後轉任香港終審法院其他普通法適用地區非常任法官。為了表彰他對司法界的貢獻,他在2011年榮獲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頒授屬於最高騎士榮譽的嘉德勳章。.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范理申 · 查看更多 »

胡佛研究所

胡佛战争、革命与和平研究所(The Hoover Institution on War, Revolution, and Peace),简称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是位於美国加州史丹佛大學的著名公共政策智囊机构。機構前身為1919年由共和黨員、史丹佛校友的赫伯特·胡佛前總統成立的圖書館,館藏有胡佛、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及其他世界史相關書籍。根據2016年的全美國共90個智庫排名中名列第18名。唐納·川普總統任內的國防部長詹姆士·馬提斯先前就在胡佛智庫擔任研究員。智庫在史丹佛大學內分別坐落於四處建築物,其中最有名的地標是熱門遊客觀光景點。.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胡佛研究所 · 查看更多 »

郭伯偉

郭伯偉爵士,KBE,CMG(Sir John James Cowperthwaite,),英國殖民地官員,1961年至1971年出任香港財政司。任內貫徹地推行「自由放任」政策,除了維持低稅政策外,還減少政府對市場的干預。他的經濟哲學被往後的財政司加以發揮,為香港政府後來的「積極不干預主義」、審慎理財和自由市場等方針立下基調,亦促使香港經濟急速發展,為七、八十年代的經濟起飛做好準備,而自1970年起,加拿大費沙爾學會更每年都將香港評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系」。 郭伯偉爵士的經濟哲學深受18世紀主張自由貿易的哲學家亞當·史密斯影響;而他自己任內的經濟政策,也啟發了英、美等國政府在八十年代的經濟方針,起了承先啟後的作用。.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郭伯偉 · 查看更多 »

阿西夫·曼迪維

阿西夫·哈基姆·曼迪维(英语:Aasif Hakim Mandviwala,),通常被称为阿西夫·曼迪维(Aasif Mandvi),是一个印度裔美国人,他是一名演员和喜剧演员。曼迪维2006年8月9日起加入了美国夜间脱口秀节目乔恩·斯图尔特每日秀的记者团队,作为一名特约记者,他偶尔会参与每日秀的节目录制。2007年3月12日,他被晋升为正式记者。.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阿西夫·曼迪維 · 查看更多 »

赤道幾內亞歷史

赤道幾內亞歷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當時赤道幾內亞所居住的原始居民大多为俾格米人,歷史相當悠久,後來到十四、十五世紀時,歐洲列強航海技術發達,開始將勢力往海外拓展,再加上當時興盛奴隸貿易和黑奴貿易,使得赤道幾內亞也成為海上強國的囊中物。1471年至1472年間,葡萄牙航海家斐南·德·波(Fernão do Pó)在寻找通往印度的航路过程中发现了斐南多波岛,将其命名为“福爾摩沙”(Formosa)。安诺本岛是在10年後发现的,這也為葡西兩國奠定對赤道幾內亞的殖民前的交通概況基礎。赤道幾內亞的歷史中葡萄牙和西班牙人的統治占絕大部分,留下不少壯烈歷史。.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赤道幾內亞歷史 · 查看更多 »

赤道几内亚

赤道几内亚(República de Guinea Ecuatorial、République de Guinée Equatoriale、República da Guiné Equatorial),中部非洲西部的国家之一。2009年7月人口约为633,441人。虽然国名中带有赤道字样,但赤道只通過国土之間的海域,并未直接穿过该国领土。.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赤道几内亚 · 查看更多 »

资本主义

資本主義(capitalism),亦稱自由市场经济或者自由企業經濟,是人類協作的擴展秩序。其特色是私人擁有資本財產(生產工具),且投資活動是由個人決策左右,而非由國家所控制,經濟行為則以尋求利潤為目標 。藉著僱傭或勞動的手段以生產工具創造利潤。商品和服务藉由貨幣在自由市場裡流通。投資的決定由私人進行,生产和銷售主要由公司和工商业控制並互相競爭。一般普遍認為資本主義在西方世界的封建制度崩壞之後成為了最主要的經濟模式。 「資本主義」一詞也被許多人用在形容歷史上不同的人、時、地、物,而除了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以外,也有福利資本主義、国家资本主义等打著資本主義稱號的經濟模式。在對於資本主義的解釋上,支持自由放任的經濟學家反對政府對於市場的干預並且強調財產權利的重要性。而有人則主張政府管制的必要性以避免垄断和景氣循環的負面作用。絕大多數的政治經濟學家都將私人產權視為資本主義的最重要特色,而對於資本主義下的僱傭關係、經濟權力、階級、以及歷史發展等則有不同看法。市場的自由程度、以及私人財產的法規,則是政治和政策上爭論的主要議題。现在大多數國家都被視為「混合經濟」,在這種體制下政府以不同程度的計畫政策干預市場的自由運作Stilwell, Frank.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资本主义 · 查看更多 »

问候

问候是一种人与人(以及动物与动物)或群与群之间表达互相知晓、关心或者显示一种关系(通常密切)或是社会地位的交流方式。问候有时只是在开始对话或在路过时,例如在人行道上。不同文化中的问候方式不同,同一文化中不同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的人之间的问候方式也不尽相同,但是,所有已知的人类文化都存在着问候的风俗。人与人见面时的问候可以带有声音,也可以通过肢体的行为来表示,往往涉及两者的结合。本话题不包括军事和仪式上的敬礼,不过包括手势意外的其他仪式。沟通也可以以书面交流的方式表达,例如书信和电子邮件。 有些世代和文化有非常复杂的问候仪式,例如问候君主。相反地,秘密结社通常有暗号或晦涩难懂的问候形式,比如,允许成员彼此识别。 一些语言文化中,同一句话或手势可作为问候以及。例:英语的“Good day”、夏威夷语的“Aloha”、希伯来语的“Shalom”印地语的“Namaste”、意大利语的“Ciao”。鞠躬和握手也用于问候以及辞别。.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问候 · 查看更多 »

蒂姆·罗斯

蒂姆·罗斯(Tim Roth,),英國电影演员和导演。最廣為人知的作品卻多是美國片,包括《海上鋼琴師》、《落水狗》、《低俗小说》、《猿人爭霸戰》、《新變形俠醫》及《八恶人》,在1995年憑《赤膽豪情》(Rob Roy)入圍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此外,他亦參演了FOX電視連續劇《别对我撒谎》。.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蒂姆·罗斯 · 查看更多 »

邁克·波蒂略

邁克·波蒂略(Michael Denzil Xavier Portillo,)是英國的一位記者、主播、前國會議員、保守黨副黨魁、英國內閣閣員。他首次當選下議院議員是在1984年。他是柴契爾夫人的強力支持者和一位強烈的歐洲懷疑主義者。2005年之後,他退出政壇並開始將工作集中在媒體上。.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邁克·波蒂略 · 查看更多 »

邁克爾·富特

邁克爾·麥金托什·富特(Michael Mackintosh Foot,又譯作傅特,),英國左翼政治家及作家,1980年至1983年出任英國工黨黨魁。.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邁克爾·富特 · 查看更多 »

肯·利文斯通

肯尼斯·勞勃·利文斯通(Kenneth Robert Livingstone,),英国左翼政治人物,以长期担任大倫敦首长并与中央政府对抗著称。.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肯·利文斯通 · 查看更多 »

肯·洛區

堅·盧治(Ken Loach;),英國獨立電影與電視導演編劇,影視作品以寫實自然的技法與社會性題材,關注低下階層生活,勞工權益,以及宣扬社會主義理念而廣為人識。電影作品屢次獲得國際影展多個獎項,包括康城影展金棕櫚獎及威尼斯影展的終身成就獎。.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肯·洛區 · 查看更多 »

邓小平

邓小平(),原名邓先圣,后由啟蒙老師改名邓希贤。中国四川省广安州协兴乡(今广安市广安区协兴镇)牌坊村人,祖籍江西吉水,在法国勤工儉讀期间参加了旅法共产主义小组,後留學蘇聯並於莫斯科中山大學畢業,經過多年的努力,最终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1977年,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后,复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国务院副总理等职。1978年,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认领导地位。1978年至1983年,任全国政协主席;1981年至1989年,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82年至1987年,任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1983年至1990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邓小平一生未担任中国国家元首、中国政府首脑,或中共党内最高领导职务,但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89年11月辞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一职前,普遍认为他是实际的最高领导人,并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予以确认。直到今天他定下的政治及經濟路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仍保持巨大的影响力。官方评价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中国共产党称他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称以其部分政治理念为核心的政治理论为“邓小平理论”,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第一部分。具体来说,他的提议包括“改革开放”、“四项基本原则”、“一国两制”;其政策影响到了20世纪后期每个中国人,也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世界;他推动的改革还缔造了新兴超大城市深圳市。他于1978年和1985年两次被美国《时代》周刊选为“年度风云人物”。.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邓小平 · 查看更多 »

铁娘子

鐵娘子是英文iron maiden或iron lady的中譯,亦譯爲鐵處女、鋼鐵處女,可能指:;政治人物.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铁娘子 · 查看更多 »

蔡英文

蔡英文(,排灣語名:Tjuku Tsai),現任中華民國總統、民主進步黨中央委员会主席及中華文化總會會長。祖籍福建漳州,籍貫屏東枋山,生於中華民國臺北市中山區,曾居於新北市永和區,現遷入總統官邸「永和寓所」。2000年正式踏入政壇,任職於各個部門。蔡英文於2008年民進黨下野之際首次當選民進黨主席,成為臺灣第一位女性的主要政黨領袖。2012年首次代表民進黨參選中華民國總統選舉,成為台灣首位的女性總統候選人,最終以80萬票之差敗給競選連任之馬英九。2016年再次代表民進黨參選總統選舉,擊敗中國國民黨總統候選人朱立倫及親民黨總統候選人宋楚瑜,成為中華民國首位女性總統,也是继朴槿惠之后亞洲第二位女性國家元首。.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蔡英文 · 查看更多 »

鄧蓮如

鄧蓮如女男爵,DBE,JP(Lydia Selina Dunn, Baroness Dunn,),香港殖民地時期及英國政治家,曾自197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活躍於香港政壇,先後任行政及立法兩局首席非官守議員,在港府內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在任內,鄧蓮如十分關注香港前途及代議政制發展等重大問題,她除了訪問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人鄧小平以外,亦多次前往英國討論香港前途問題,後來她大力爭取英國賦予香港人居英權,甚至曾因此而泣不成聲。 鄧蓮如在1989年獲授DBE勳銜,成為歷史上首位取得英國爵級勳銜的華人女性。後在1990年,鄧蓮如又獲冊封為女男爵,成為第一位取得英國終身貴族身份的華人。鄧蓮如在1995年,即香港主權移交前的兩年宣佈退休,離開香港政府,後於1996年初遷居英國,此後出席上議院會議為其餘下的政治工作,逐漸淡出香港。在2010年6月,她為免繳納更多稅項,與另外四名貴族決定放棄上議院議席,有關行動引來傳媒猛烈批評,部份輿論要求禠奪他們的貴族爵位。 在政壇之外,鄧蓮如在商界也有長足發展。她早在1964年加入太古集團,現為英國太古集團執行董事;另外亦曾自1992年至2008年出任滙豐控股有限公司副主席,與英資企業有著密切關係。憑藉其在商界的豐富經驗,她曾經自1983年至1991年出任貿易發展局主席,向外推廣香港貿易。.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鄧蓮如 · 查看更多 »

鄧永鏘

鄧永鏘爵士(Sir David Tang Wing-cheung,),已故香港慈善家鄧志昂曾孫、鄧肇堅之長孫、鄧伯勤兒子、鄧日燊侄兒,中國傳統服裝品牌上海灘,香港、北京及新加坡中國會創辦人。.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鄧永鏘 · 查看更多 »

鄭仰平

鄭仰平,MBE(Cheng Yang-ping,),香港即時傳譯專家,1948年曾入讀廣州中山大學學醫,1950年移居澳門與家人團聚中斷大學教育,1960年考入印度新德里電台當中文播音員,1965年到英國廣播公司電台從事繙譯及廣播工作。 1972年4月加入香港政府擔任總即時傳譯主任,協助港府在同年為立法局引入中英文即時傳譯服務。1982年至1984年英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就香港前途問題展開談判期間,他充任英方首席傳譯員,曾為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香港總督尤德爵士和英國駐華大使柯利達爵士等英方代表服務。中英兩國於於1984年12月19日簽署《中英聯合聲明》後,他於1985年元旦授勳名單獲英廷頒授MBE勳銜,以資肯定。他於1986年6月晉升為總會議傳譯主任,翌年從港府退休。.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鄭仰平 · 查看更多 »

鄔勵德

鄔勵德,CMG,RIBA,FRICS(Alec Michael John Wright,),香港和英國的建築師及殖民地官員,1938年加入香港政府,長年任職於工務司署。他在1963年至1969年間出任工務司,並兼任立法局及市政局官守議員,卸任後出任香港政府駐英專員,至1973年退休後定居倫敦。 在工務司任內,鄔勵德大量建造徙置屋邨和政府廉租屋以安置寮屋居民,而香港後來不少大型基礎建設,包括地下鐵路、萬宜水庫、海底隧道和新市鎮等,都在他任內開始構思。鄔勵德還長年擔任香港房屋協會執行委員會委員,他提倡每個房協屋邨單位都應有獨立的廁所和廚房,其主張在當時被稱為「鄔勵德原則」(Wright Principle)。 鄔勵德是香港建築師學會創會會員,並曾在1958年至1959年出任會長,他也有份設計曾經是中環地標之一的愛丁堡廣場渡輪碼頭。位於大坑的勵德邨,即為紀念鄔勵德對香港的貢獻而以他命名。 鄔勵德2018年1月26日於英國倫敦逝世,享嵩壽105歲。.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鄔勵德 · 查看更多 »

重大国务官位

英国的重大国务官位(Great Offices of State)是英国政府的国会系统中四个最高级别和声望的职位。“”。“他担任所有四位重大国务官位”。politics.guardian.co.uk。卫报。2008年6月10日查阅。它们是首相、财政大臣、外交大臣和内政大臣。自2016年7月13日以来,这些职位分别由文翠珊、夏文達、鲍里斯·约翰逊和盧綺婷担任。按照惯例,当首相提名他的内阁时,在大选或中期改组后,首先被宣布的内阁大臣将是财政大臣、外交大臣和内政大臣,并且通常按此顺序。 詹姆斯·卡拉汉是迄今担任过所有四个职位的唯一一个人。在过去的一百年中,几个其他人接近这种殊荣: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和温斯顿·丘吉尔都担任过财政大臣、首相和内政大臣,而哈罗德·麦克米伦和约翰·梅杰担任过首相、财政大臣和外交大臣。拉布·巴特勒和约翰·西蒙爵士担任过财政大臣、外交大臣和内政大臣。 重大国务官位不是國務重臣:後者是歷史上朝廷中最重要的職位,多數現在僅具儀式功能,少數演變為次要的政治官職。.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重大国务官位 · 查看更多 »

自由秩序原理

《自由秩序原理》(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是一部由奥地利经济学派名经济学家、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里希·哈耶克撰写的政治、经济、哲学著作,系西方自由主义思潮的经典之作,其于1960年经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首次公开出版,该部作品系统阐述了自由的基本原理,作者认为这些原则是个人和社会财富以及经济增长的先决条件而不是相反。此书还包括后记,标题为《我为什么不是一个保守主义者》?《自由秩序原理》被保守主义旗舰杂志《国家评论》评选为“20世纪最好的100本非小说书籍中名列第九”。 《自由秩序原理》在英国保守党的推崇之下受到了学术界以及政治界高度关注,在1975年的一次保守党的会议上,新晋保守党党魁撒切尔夫人举起哈耶克的《自由秩序原理》,大力地将其拍在桌子上,并斩钉截铁地说:“这本书才是我们应该信仰的”。这一幕被英国主流传记作家认为是新自由主义重归历史舞台的重要时刻,撒切尔夫人也和罗纳德·里根一起成为推动新自由主义风靡西方世界的“两大鼓手”,两人合力改写了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自由秩序原理 · 查看更多 »

自由放任

自由放任,又称自由放任主义或無干涉主義,西方用法语词汇“laissez-faire”(「讓他做、讓他去、讓他走」)通称,意思讓商人自由進行貿易,政府不要干涉。這一詞首先在18世纪由重农主义在字典裡使用,以反對政府對貿易的干涉。這一詞到了19世紀早期和中期成為了自由市場经济学的同義詞。自由放任主义反對政府對经济的干涉,並且反對政府徵收除了足以維持和平、治安和財產權以外的稅賦。 在欧洲和美國早期的经济学理論中,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通常與反面的重商主义經濟政策做比較,重商主義的經濟政策在英国、美國、香港、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和其他西欧國家崛起時都擔當了支配的角色。.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自由放任 · 查看更多 »

自由意志保守主義

自由意志保守主義(Libertarian conservatism)是一種結合了右派自由意志主義和保守主義的政治思想和意識形態。自由意志保守主義的優先價值是實現社會和文化上的消極自由,反對自由主義社會工學J.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自由意志保守主義 · 查看更多 »

臺灣媒體亂象

台灣媒體亂象主要指台灣於1980年代解嚴後,由於商業媒體(特指新聞媒體)利用暴力、血腥、煽情、炒作與捏造新聞等違反媒體倫理手段增加收視率或報刊發行量之現象。該亂象促使部份人士成立媒體批評團體並對媒體進行監督和批判。如1999年成立之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2000年八掌溪事件後成立之「與媒體對抗」運動及2002年成立之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等。媒體批評團體反對爆料公社為目標進行大清洗,有些側重人民媒體素養之提昇,有些則偏向批判商業化之媒體環境並要求健全公共媒體空間 。.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臺灣媒體亂象 · 查看更多 »

酷不列顛尼亞

酷不列顛尼亞(Cool Britannia)是在1990年代時,媒體用來描述英國文化發達狀態時的用語。這一用語出現在1990年代中期,在1990年代末期時曾風靡一時。酷不列顛和擊敗保守黨、贏得大選的工黨政權(採取第三條道路路線,標榜自己為「新工黨」)及其領導者——托尼·布萊爾首相的政策有著密切的關係,亦反映出1970年代至1980年代的停滯、混亂時期結束後,英國國內在1990年代的樂觀氣氛。「酷不列顛尼亞」這一詞語的詞源則來自於英國愛國歌曲《統治吧,不列顛尼亞!》("Rule, Britannia")。.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酷不列顛尼亞 · 查看更多 »

苏联政治笑话

苏联政治(或稱苏东政治笑话),即流行于前苏联和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笑话。这种笑话的来源很多,主要来自于在这些国家生活的人之手,也有一些来自美国、西德及其他國家。此类笑话以讽刺苏联-东欧诸国的领导人、政治、经济和生活状态为主,数量极大,讽刺辛辣,广为流传,前美國總統罗纳德·里根还在公众集会上讲过几个这样的笑话,据他所说他还“讲给了戈尔巴乔夫听,然后他笑了”。 在苏联的这种政治笑话的起源时间不详,但在50年代斯大林执政末期就已经广泛出现了。这些笑话最初来自于沙俄时期的政治笑话。在苏联和东欧,政治笑话的泛滥是在60-80年代(尤其是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和地下出版物一起成为了社会主义阵营中政治异见的一种象征。在“公开化”之前当局一直试图限制政治笑话的传播流动,但效果不佳。 从体裁上,政治笑话一般是段子式或者问答式,问答式也会非常简单,适合一个人为别人讲。著名的“”系列就是典型的问答式政治笑话。.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苏联政治笑话 · 查看更多 »

英屬香港

英屬香港(British Hong Kong)是指於1841年1月26日至1997年6月30日期間,由大英帝國統治香港的時期,該時期又稱為英殖時期、英治香港時期或者港英時代(British Administration)。英屬香港政府簡稱為香港政府,但因為與香港主權移交後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簡稱一樣,香港傳媒將殖民地時期的政府稱為殖民地政府或港英政府等,以區別兩者。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權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英國統治香港的時期結束,取而代之的是香港特別行政區。 英屬香港時期曾在1941年12月25日至1945年8月15日被中斷,當時香港在二戰的局勢下被大日本帝國佔領,進入香港日佔時期,總計香港被英國統治近153年。.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英屬香港 · 查看更多 »

英國2009年11月

没有描述。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英國2009年11月 · 查看更多 »

英國2009年12月

没有描述。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英國2009年12月 · 查看更多 »

英國2009年6月

没有描述。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英國2009年6月 · 查看更多 »

英國2009年9月

没有描述。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英國2009年9月 · 查看更多 »

英國2010年10月

没有描述。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英國2010年10月 · 查看更多 »

英國2010年12月

没有描述。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英國2010年12月 · 查看更多 »

英國2010年3月

没有描述。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英國2010年3月 · 查看更多 »

英國2010年6月

没有描述。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英國2010年6月 · 查看更多 »

英國2012年1月

没有描述。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英國2012年1月 · 查看更多 »

英國官方與政治人物漢化譯名列表

本列表按英文姓氏順序收录英國政治人物和官方人員的漢化譯名。 香港仍是英國殖民地時,這些漢化譯名多數由香港政府中文公事管理局(1996年改組為法定語文事務署)與英國駐港商務專員公署等官方機構制定。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後,制定汉化譯名的責任大致落到英國外交及聯邦事務部轄下的英國駐香港總領事館手上。 這些譯名在香港和澳門兩大中文地區被各大報章、電視、電台等媒體廣泛使用,也擴及英國、美國、澳洲和加拿大等地不少華人社區,但是与中国大陆、台湾、新加坡等其它所有使用中文为官方语言的地区以及BBC、美国之音等国际媒体的中文报道都有非常大的差异。 關於官方制定譯名和民間制定譯名的分別,可參考中文譯名條目。.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英國官方與政治人物漢化譯名列表 · 查看更多 »

英國工黨第四項條款

在英國工黨歷史上,第四項條款 (英文:Clause IV) 是指黨章內一項解釋工黨價值觀和目標的條款。因為原文在近代帶來社會爭議,所以工黨在1995年修訂條款。.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英國工黨第四項條款 · 查看更多 »

英國上議院

英國上議院(House of Lords of the United Kingdom),直譯為貴族院,是英國國會的上議會。英國國會同時也由英國君主與下議院組成。上議院有大約700多名非選舉產生之議員,當中包括英國國教會的26名大主教或主教(即靈職議員)以及600多名貴族(即俗職議員,Lords Temporal)。靈職擔任者於其保有神職身份時續任,而俗職為終身職。 上議院始創於14世紀,1544年始用「上議院」(House of Lords)之名。1649年曾一度遭到由英國內戰取得政權的英格蘭聯邦廢止,復於1660年恢復。上議院之權力曾一度凌駕由選舉產生的下議院。然而,自19世紀以來,上議院之權勢逐漸凌夷,至今已遠不如由選舉產生之下議院。據1911年至1949年間通過的多條國會法令規定,除包括預算案在內之各種撥款案外,所有由下議院通過的法令最多可於上議院擱置十二個月,但不可駁回。這項權力於政治學中稱為延宕性否決(suspensive veto)。據由《1999年上議院法令》(House of Lords Act 1999)所制定進行的革新,世襲貴族的席位予以廢除,僅保留兩席給國務重臣,以及另外90席由選舉產生之貴族代表(representative peer)。現今的聯合王國政府正審慎考慮作進一步革新,但尚未通過成為法律。 除了立法功能以外,上議院昔日尚擁有司法權,對聯合王國內所有民事案件及除蘇格蘭以外的刑事案件擁有終審權。歷史上,上議院的司法職能並不由全院共同行使,而是交由院內具法律經驗的議員們,即人稱「上議院高等法官」(Law Lords)者。至於對於英聯邦地區案件的終審權,則基本上由聯合王國樞密院行使之。不過,按《2005年憲制改革法令》(Constitutional Reform Act 2005)規定,於2009年10月成立的聯合王國最高法院已接收上議院司法職能。 上議院之官式全稱為「與會大不列顛與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國會之受尊崇的靈職與俗職們」(The Right Honourable The Lords Spiritual and Temporal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in Parliament Assembled)。上議院與下議院皆在西敏宮召開會議。.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英國上議院 · 查看更多 »

英國國防大臣

女王陛下首席国防大臣(Her Majesty's Principal Secretary of State for Defence);簡稱国防大臣(Secretary of State for Defence),是英国政府的内阁级职位和英国国防部的首長。 该职位于1964年设立,以替代国防协调大臣(Minister for Coordination of Defence,1936-1940)和国防大臣(Minister of Defence,1940-1964)。该职位也取代了海军大臣、和这三个职位,海军部、战争部和也随着国防部的成立而一并撤销。.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英國國防大臣 · 查看更多 »

英國副首相

英國副首相(Deputy Prime Minister of the United Kingdom)是英國内阁的一個高級官員。英國副首相不是一個常設職位,其设立是由首相根据当时政治情况决定,首相还可以让副首相兼任其他职务-比如-使之成为内阁最资深者。 与其他国家政府首脑副职不同,英国副首相在宪法中没有规定,虽然这个职务一直担负特殊政府责任。而且首相不能履职,如缺席、生病或死亡时,副首相无权代理首相解散国会、任命同僚或为君主做简报。副首相也不能自动继任首相和党领袖的位置。副首相往往兼任其他内阁职位而实际(De facto)上获得权力,即使没有法律(De jure)上的权力。 在联合政府中,则任命小党的领袖(尼克·克萊格)为副首相,如2010-2015年的保守党-自民党联合政府,以使之有足够的权力执行联合协议的内容。副首相通常在首相问答环节代替首相。 2015年大选后,该职位一直空置。.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英國副首相 · 查看更多 »

英國病

英国病(British disease)是指20世纪60年代后英国经济停滞,充实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基干行业的国有化导致社会保障负担增加,国民工作积极性下降,既得利益滋生等经济、社会问题频出的现象。该术语用于描述此类现象。 1960~1970年代英国由于劳资纠纷频发、经济增长不振,被欧洲诸国称为“欧洲病人(Sick man of Europe)”"" The Economist, May 19, 2005.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英國病 · 查看更多 »

英國航空

英國航空(British Airways,簡稱英航)是英國的國家航空公司,也是英國歷史最悠久的航空公司,並且為寰宇一家的創始會員之一,隸屬於國際航空集團旗下。主要樞紐是倫敦希斯路機場及倫敦格域機場。英國航空是全球最大的國際航空客運公司,全球第七大之貨運航空公司,歐洲第二大航空公司,西歐最大的航空公司之一,全球有三間航空公司曾擁有協和客機型號,英國航空為其中一間,另两間曾擁有協和客機的航空公司為法國航空和新加坡航空。.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英國航空 · 查看更多 »

英國鋼鐵股份

英國鋼鐵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英國鋼鐵股份,以及英國鋼鐵(British Steel PLC),在1967年,由14家當時英國鋼鐵企業組成前身為「英國鋼鐵公司」,包括英聯鋼鐵公司、康斯特鋼鐵公司、柏門鋼鐵公司、威爾斯鋼鐵公司等有關企業,當時是英國國有鋼鐵企業之一,也就是由英國工黨哈羅德·威爾遜安排轉為國有企業。 曾是富時100指數成份股,而員工當時為268,000人,而分佈地區當時為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等國家。 1988年,英國鋼鐵正式被當時英國首相撒切尔夫人批准成為私營化,並進行公開招股。1999年,被荷蘭鋼鐵公司進行合併,成為今天的柯以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塔塔鋼鐵歐洲股份有限公司前身),再在2007年3月份,柯以斯集團已被印度鋼鐵巨企塔塔鋼鐵進行全購。.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英國鋼鐵股份 · 查看更多 »

英國電信

英國電信(British Telecom,簡稱BT),原為英國國營電信公用事業,由英國郵政總局管理,1981年10月1日脫離英國皇家郵政,變成獨立的國營事業。在英國保守黨柴契爾夫人執政下,1984年向市場出售50%公股,成為民營公司。該公司始終是全英最大電信設施硬體的營運者。英國電信在全球170個國家設有營業點或辦事處,2006年全球營收約為390億美元。目前海外營業處的營業額佔該集團總營業額的三分之一。.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英國電信 · 查看更多 »

英國M25高速公路

M25高速公路(M25 motorway),或稱倫敦外環高速公路(London Orbital motorway),是一條環繞英國首都圈——大倫敦的環狀高速道路。在倫敦外郭興建的構想起源於20世紀初,而M25公路的部分路段便是以該項已廢止的計畫為走線參考基礎,於1970年代動工,全線於1986年貫通。 M25高速公路是全英國最繁忙的高速道路,交通堵塞情形也相對嚴重。根據2003年時的統計,倫敦希斯洛機場南側路段(13號-14號交流道間)在交通繁忙日的每日通過車流可達196,000輛次,2007年時M25公路西半環平常每日平均通過車流則為147,000輛次。 嚴格而言,M25公路並非完整銜接的環線,其跨越泰晤士河的東側路段——即由橋梁和隧道構成的「」(Dartford Crossing)——劃分為一般道路(A282公路),該路段與M25公路形成的環線,為歐洲第二長的環城高速道路,僅次於總長196公里、繞行柏林外圍的德國10號高速公路。 M25高速公路的北環段同時也是歐洲E15公路、歐洲E30公路的一部分,其中21號交流道-布倫特伍德之間路段與E15公路共線,斯勞-布倫特伍德之間路段與E30公路共線。.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英國M25高速公路 · 查看更多 »

英國授勳及嘉獎制度

英国荣誉制度旨在奖励對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做出过贡献的人士,不同的荣誉头衔代表了不同的重要性,有些头衔早在几个世纪之前就已经创立。 获荣誉的人员名单由英国首相向英国君主推荐。个人还可以向首相提名人选,而英国外交部可以向首相提名外国公民接受荣誉。英联邦国家政府也可以向英国政府提名自己的公民,不过大多数英联邦国家都建立了自己的荣誉制度。君主还可以自己决定将荣誉授予个人。 一般每年会有两次公布获得荣誉人士的名单——元旦和君主的生日。颁发荣誉的盛典总是受到注目,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封爵仪式,在仪式中君主手持一把象征性的剑,轻轻敲打被册封为爵士人士的肩膀。但是一些时候获得荣誉的人也会拒绝接受荣誉,2003年英国的报章就曾公布过一份所有曾拒绝获册封人士的名单。.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英國授勳及嘉獎制度 · 查看更多 »

英國歷史年表

此年表为英國歷史之大事年表,主要为国家(政治)史。.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英國歷史年表 · 查看更多 »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英国 · 查看更多 »

英国君主

英国君主(Monarch of the United Kingdom)是英国及其海外领地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元首。君主的头衔为“国王”(King)或“女王”(Queen)。现任君主和国家元首为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继承其父乔治六世登基为英国女王。 君主及其近亲具有一系列的官方、礼仪、外交和代表性权力。在君主立宪体系之下,君主的职责仅限于授勋及嘉奖和任命首相。根据传统,君主亦为。现今英国政府的行政权力名义上仍旧通过君主的皇家特权来行使,但事实上这一权力仅能根据国会立定的法律行使,并且受到传统与先例的限制。 英国的君主政体可以追溯至及盎格鲁-撒克逊英格兰的诸多。这些政权至公元10世纪已统一为英格兰和苏格兰两个王国。1066年在诺曼征服英格兰的过程中,最后一位加冕盎格鲁-撒克逊君主哈罗德二世于黑斯廷斯战役中战败并战死,英格兰王权由此转移至胜者威廉及其后裔手中。 13世纪,威尔士公国成为英格兰的从属国。同一时期,《大宪章》开始对英格兰君主的政治权力进行限制。 1603年,苏格兰君主詹姆斯六世继承英格兰王位,称詹姆斯一世,由此英格兰与苏格兰开始为同一君主统治。1649年至1660年,英国君主制传统为共和制的英格兰联邦所打断。1701年的《》(现今仍旧有效)将信仰罗马天主教或与天主教徒结合者排除于王位继承顺位之外。1707年,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合并成为大不列颠王国。1801年,爱尔兰王国加入联邦,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由此成立。英国君主成为大英帝国的名义元首,这一帝国于1921年达到其领土最大范围,囊括了全球近四分之一的领土。 1920年代,爱尔兰六分之五的领土宣布脱离联邦,成立爱尔兰自由邦。1926年的《》承认帝国各自治领将各自发展为独立自治国家,但仍旧为英联邦的一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大多数的英国殖民地和领地独立,基本宣告了帝国时代的终结。乔治六世及其继承者伊丽莎白二世使用了英联邦元首这一称号,象征其独立成员国的自由联合。 英国和十五个英联邦国家共享一个君主,称英联邦王国。“英国君主”一词仍旧用于形容这一体系下的君主和政体,但事实上每个国家都为独立主权国家,在不同国家君主的官方亦有所不同。.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英国君主 · 查看更多 »

英国大选

英国大选(General elections of the United Kingdom)是指英国选举最高立法机构英国国会议员的选举,英国的国会议员(Members of Parliament,MP)通常指下议院议员。国会议员最长任期为5年,但可因为解散国会而提前结束。 选举候选人大部分为某政党的成员,他们的竞选目标是赢得英国地域上的某选区。2001年上届大选一共有659个选区,或者称下议院有659个席位,即有659位议员。在2005年5月5日的大选中,英国则有较少的646个席位以供各候选人竞争。大多数英国选民根据候选人的党派,而不是其个人品质或主张来进行投票选择。.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英国大选 · 查看更多 »

英国内阁

在英國政治体制中,内阁是一个由首相组建的由最资深的政府部長组成的正式体制。内阁的大多数成员都是英国政府部门的首长。内阁的成员只能从英國上議院和英国下议院的议员中选取。 根据传统的宪法理论,在英國政府體制中,內閣是最高的行政决策机构。这一解释最初是在十九世纪立憲主義者的著作中完成的,如沃尔特·白芝浩,在1867年出版的《英国宪法》一书中,他称内阁是英国政治体制高效的奥秘。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内阁的政治和决策权力在逐渐下降,一些人声称内阁的角色被首相制政府取代了(也就是说更像总统制)。.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英国内阁 · 查看更多 »

英国内阁委员会

英国是内阁制政体,其政府由首相统领大臣组成的内阁领导。内阁的大量日常工作由内阁委员会(Cabinet committees)执行,而非整个内阁。每个委员会都有自己的责任范围,其决定对整个内阁都有约束力。 (Cabinet Office, October 2011) 各委员会结构和成员的细节由首相酌情决定之。 首相可以不受约束地重组各委员会及其职责,亦可自由任用或开除成员。唯一的限制是要求内阁大臣必须是枢密院成员,因为内阁本身是枢密院的一个委员会。 内阁委员会制度自20世纪创设以来已经历了许多变化,但外交和军事政策、国内政策、经济政策和政府立法程序等委员会也变得相当固定。内阁委员会和其他许多委员会是常设委员会,这些委员会有广泛的职权范围;此外则是为处理具体事宜而设立的特设委员会。特设委员会的数量已从20世纪的高峰降低下来。现在很多事宜现在都要在各部门之间双边及多边解决,或者通过更多的非正式讨论来解决,而不再要求成立一个委员会。 2015年,卡梅伦政府引入“工作推进小组”以处理具体的跨部门优先事宜。这些小组直接向首相和内阁汇报,但如果需要集体协议,仍要经内阁批准。 2017年,特蕾莎·梅首相任命达米安·格林为兼,这意味着他担任的这一角色领导大多数委员会和工作推进小组。.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英国内阁委员会 · 查看更多 »

英国经济

英国经济作为一个重要的贸易实体、經濟強國以及金融中心,是世界第五大经济体系,也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國家之一。在过去的三十年间,政府大量减少了国有资产,并减缓了社会福利计划的发展。英国的农业高度集中,高度机械化,并且效益十分高:1%的劳动人口能够满足大约60%的食品需要(筆誤?)。英国拥有大量的煤、天然气和石油储备;英国的主要能源生产大约占总GDP的10%,在工业国家是算非常高的。服务业,特别是银行业、金融業、航運業、保险业以及商业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最大,而且處於世界領導地位,首都倫敦更是世界數一數二的金融、航運和服務中心。尽管英国仍是欧洲最大的军火、石油产品、电脑、电视和手机的制造地,工业的重要性仍不断下降。 英國的教育、學術研究處於世界領導地位,國際知名學府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帝国理工学院和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都位於英國,是美國以外全球最重要的教育樞紐。英國每年吸引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慕名前來升學,不僅為國家帶來豐厚的外匯,也為這個屬知識型經濟體系的國家吸納不少人才。 英国的旅游业也相当重要:每年有超过2700万中國遊客,排名世界第七,低于加拿大(3300万)而高于奥地利(1910万)。 以匯率計算,英國是世界第五大經濟體系;若以購買力平價計算,英國是世界第八大經濟體系。她的經濟在歐洲僅次於德國。 英國是全球化國家之一,根據最新調查,英國在全球化指標上排名第四。英國首都倫敦是全球两大國際金融中心之一,和紐約齊名。 英國經濟被廣泛形容為盎格魯——撒克遜經濟。她的組成部份依次由大至小為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和北愛爾蘭。自1973年起,英國是歐盟會員國。 1980年代,在撒切尔夫人政府的管治下,大多數在1940年代被國有化的、在工業和服務業上的國有企業都被重新私有化。英國政府現在只擁有少數工商產業,英國皇家郵政是其中一例。 近几年来,英国经济正经历150多年来最长的持续增长时期,自1992年以来每个季度都有增长。在通货膨胀、利率、和失业率方面都保持了较低的水平,也使英国成为欧盟中最强的经济体之一。因此,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英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购买力平价)在欧盟国家中位列第十二名。但是,与其他英语国家一样,其收入不平衡水平高于许多欧洲国家。尽管石油收入不菲,英国仍具有世界第三大经常账户赤字。 尽管英国的“人均劳动生产率”近20年来显著增长,并超过了德国的生产率,但仍落后法国工人每周35小时工作时间的水平约20%。 英国的“平均每小时劳动生产率”目前位于“旧”欧洲(15国)的平均水平。 英国目前在人类发展指数中位列第16。.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英国经济 · 查看更多 »

英国首相列表

英国首相,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通称英国)的政治领导人及政府首脑。其主要职责是领导执政党和主持内阁会议,从而掌握立法权和行政权。根据英国首相的意见,英国君主还会行使其法定权力及特权,包括任命英國政府高级官员、司法人员和英国国教会的相关人员,以及颁授勋衔等。 英国首相这一职位是3百年来慢慢演化而成的,并非由君主突然下令而设立。现代历史学家普遍认为辉格党领袖罗伯特·沃波尔爵士是英国第一任首相。他在1721年被国王乔治一世任命为内阁领班,1742年辞职退仕,在位长达21年,是历史上最长任的英国首相。不过,在当时,该职位的正式名称并非首相,而是“第一财政大臣”Clarke (1993), p. 266。.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英国首相列表 · 查看更多 »

英国议会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聯合王国議会(The Parliament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中文简称为英国国会或英国议会,是英国和英國海外領地(独自享有议会主权(Parliamentary sovereignty))的最高立法机关。英国国会的首领为英国君主;它还包括上议院和下议院。上议院议员分为两种:上议院靈职议员(Lords Spiritual,即英国国教中的高级神职人员)和上议院俗職议员(Lords Temporal,即贵族成员)。上议院议员大部分是以指派方式产生。下议院则恰恰相反,是由选举产生。上议院和下议院位于大伦敦威斯敏斯特市威斯敏斯特宫(即国会大厦)不同的房间内。 国会是由早期为君主提出治国建议的政务会发展而来。理论上国会的权力并不归属于国会,而属于“君临国会”(Queen-in-Parliament,或国王:King-in-Parliament)。尽管有争议,国会中的女王仍常被认为是完整的君主主权。现代的国会权力属于通过民主选举而产生的下议院;君主仅作为象征意义的领袖,而由非选举产生的上议院,其权力也十分有限。 由于以英联邦国家为代表的许多国家,其立法机构以英国国会为原型,英国国会通常被称作“国会之母”。但这却是对约翰·布赖特(John Bright)的错误引用。实际上,他是在1865年1月18日一篇支持建立国会政府的先锋国家扩大投票权利的文章中谈到“英格兰是国会之母”。.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英国议会 · 查看更多 »

英国重金属新浪潮

英國重金屬新浪潮(New Wave of British Heavy Metal,縮寫為NWOBHM)是一个在1970年代末在英国开始的全国性的音乐运动,并在1980年代初受到国际性的关注。在1979年5月發行的《》雜誌中,編輯將這波音樂運動稱為「英國重金屬新浪潮」,他在1981年宣布這波運動結束。 雖然涵蓋不同的主流和地下音樂風格,但這股浪潮突出地吸收了70年代重金屬和龐克搖滾的張力,並在其中注入快速與積極的特性。因市場萎縮,許多地下金屬樂團傾向自行錄音,或以價格低廉的技術錄音,同時造成紛紛成立的現象。歌詞通常是關於非現實的主題,如神話、奇幻、恐怖和搖滾生活方式。 英國重金屬新浪潮一开始是一种与朋克并行发展的地下现象,很大程度上被媒体所忽视。只有在摇滚乐DJ和《》杂志的宣传下,它被公众认识,并在英国得到了广播的播送、认可和成功。这场运动參與人群包括年輕白人男性、來自工薪階層的音樂人和樂迷,他們大多受到、失業率上升所帶來的艱辛影響。逐漸構成一個與主流社會區隔,沉浸於高音量、陽剛激烈、意識強悍的音樂圈。這股音樂運動在80年代傳播到歐洲、北美和日本,最終擴展到全球範圍。它產生的重金屬音樂具備熱血、流行、邪惡、鞭擊等風格原型,促使各種子流派誕生,也更新和推動了。 該浪潮或许推動一千支金屬樂團組成,但是到80年代後期,面臨MTV成立、華麗金屬主宰排行榜和鞭擊金屬的誕生,只有少數倖存。其中,鐵娘子和威豹成為國際巨星,撒克遜也取得一定程度的地位。其他樂團如、毒液和掠奪,雖未完全在商業上獲得成功,但也顯著的影響90年代的金屬樂發展,像是鞭擊金屬、死亡金屬和黑金屬等等。很多該浪潮的樂團在2000年重聚,透過現場表演和新的錄音室專輯而繼續活躍。.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英国重金属新浪潮 · 查看更多 »

英国文官队伍

英國文官隊伍是英国政府部门担任常任事务官员的公务员的总称,是常在的官僚制建制,其职责是協助向英國君主及國會問責的內閣大臣。 文官队伍分为三个建制上分列的官僚队伍:.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英国文官队伍 · 查看更多 »

英国政府行政机构

英國政府行政機構是英國境內,直屬某政府部門的次級自治公共機構;負責執行所屬部門指示的專長政策。 英國境內的行政代理機構;分別向向英國(中央)政府、英國國會負責,其餘向已權力下放的蘇格蘭政府、威爾斯議會政府、及北愛爾蘭行政院負責。 每個行政機構由一名行政總裁率領,署理機構內日常運作。 行政機構的模式在1988年由首相柴契爾夫人的效率顧問Sir Robin Ibbs的報告上提出,此報告並猛烈抨擊已中央集權化的英國公務員隊伍管理,只著重實施短期政策,而忽略交付;政府出現嚴重公共行政管理人才等問題。 同一報告上的首要解決辦法,是成立數個由行政總裁率領集中在交付政策的行政機構。 首個行政機構,車輛檢查處(the Vehicle Inspectorate),在1988年八月成立。.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英国政府行政机构 · 查看更多 »

英国政党

英国政党最早出现於1662年,當時最先出現法院派及國家派,兩派迅速合併成托利黨。其時英國自君主專制政體變為君主立憲制後,地主和貴族手執中央大權,托利黨正是保守黨的前身,但18世紀工人階級冒起,並於1900年組成勞工代表委員會,亦即工黨前身,英國政治受兩黨把持的局面,自此成形。.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英国政党 · 查看更多 »

英国政治

英國的政治框架是君主立宪制之下的議會民主,其中君主是國家元首,現任為伊丽莎白二世,而首相是政府首長,現任為文翠珊,行政權由英國政府行使,代表君主並經過君主的同意。立法權授於國會的兩院,上議院和下議院,以及蘇格蘭議會、威爾斯議會和北愛爾蘭議會。司法權獨立於行政和立法機關,最高法庭是英国最高法院。 英国没有成文的宪法,但宪法惯例(constitutional conventions)具有宪法的作用;各种成文法和普通法共同组成了所谓的英国宪法。.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英国政治 · 查看更多 »

英聯邦運動會

英联邦运动会(英語:The Commonwealth Games),是英联邦国家每四年举办一次的运动会。这运动会首次举办于1930年,当时它被称为大英帝国运动会(The British Empire Games)。运动会的名称在1954年被改为大英帝国和联邦运动会(British Empire and Commonwealth Games),又于1970年改作不列颠联邦运动会(British Commonwealth Games),然后在1978年换成现在的英联邦运动会(The Commonwealth Games)。2002年起,英联邦运动会增加了残疾人运动会,使得更多残疾选手多了一个展示的舞台。 除了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热门运动项目,英联邦运动会的运动项目方面也包含了一些流行于英联邦国家的项目如草地滾球、七人制橄欖球和无网篮球。目前,一共有53个英联邦国家和71个队伍参与此运动会。英联邦运动会的运动员人数通常高达5,000人。这使到英联邦运动会为其中最为多运动员参与的国际运动盛会之一。.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英聯邦運動會 · 查看更多 »

英法海底隧道

英法海底隧道(Channel Tunnel,亦称 Chunnel;le tunnel sous la Manche,拉芒什海峡隧道)是一座50.5公里长的海底铁路隧道,位于英吉利海峡多佛尔水道下,连接英国的福克斯通和法国加来海峡省的科凯勒(位于法国北部的加来附近),為世界第三長隧道。它的最低点有75米深。该隧道的海底部分长度以37.9公里成为世界第一;相形之下,比海底部分全長23.30公里的日本青函隧道(全长53.85公里,深度240米)更胜一筹。 英法海底隧道承担着高速列车欧洲之星、汽车摆渡列车欧隧穿梭(Eurotunnel Shuttle)——世界上最大的铁路车厢——和国际货运列车的行驶。隧道两头分别与法国高速铁路北线和1号高速铁路相接。 建设跨越英吉利海峡之通道的想法最早可追溯至1802年,但英国方面因严峻的国家安全形势带来的政治和舆论压力,令构造一座隧道的努力落空。最终成事的工程,由欧洲隧道公司组织,于1988年动工,1994年落成。隧道项目花费超出其预估达80%。自其建造始,隧道就面临着数个严重问题。火灾干扰了隧道的正常运营。非法移民和寻求庇护者试图利用隧道进入英国境内,造成了外交上对于桑加特难民营小小的分歧(难民营已于2002年关闭)。.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英法海底隧道 · 查看更多 »

鋼鐵人3

《鋼鐵人3》(Iron Man 3),是一部於2013年上映的美國超級英雄電影,改編自漫威漫畫的電影,也是漫威电影宇宙系列中的第七部电影。繼《鐵甲奇俠2》和《復仇者聯盟》後的延續作品。本片由沙恩·布莱克執導,小罗伯特·唐尼、葛妮絲·派特洛、唐·钱德尔、蓋·皮爾斯、蕾貝卡·霍爾、、詹姆斯·巴奇·戴爾、強·法夫洛以及班·金斯利主演。 AM730.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鋼鐵人3 · 查看更多 »

雷碧娜

雷碧娜(Judy Lui Pik Nar,),香港女配音員。.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雷碧娜 · 查看更多 »

電力市場

電力市場指的是,整體電力在供應、需求、售賣和購買的影響下,對電力價格產生改變的一個機制。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電(包括功率與能量)是可供購買、銷售並進行交易的商品。電力市場是一個能夠出價購買、開價銷售的系統,通常以財務或憑證交換的方式進行採購與短期交易,依循供需法則決定價格。長期交易合約則類似購電合約,普遍被認為是私人間的雙邊交易。電力批發通常由市場運營機構或特定的獨立機構專門負責結算,市場運營機構不進行結算也要具備交易相關知識,以維持發電與負載的平衡。 電力市場通常有兩類商品:功率與能量。功率是瞬間的傳輸率,單位為百萬瓦(MW)。能量是一段時間的傳輸量,單位為百萬瓦·時(MWh)。 能量市場交易的是各種時間長度的淨發電量,經常以5,15與60分鐘為單位遞增。功率市場被視為輔助服務,涵蓋熱機備轉、非熱機備轉、操作備轉、響應備轉、頻率控制與裝置容量等名詞,為確保供電可靠,市場運營機構需要並管理功率市場。 此外,大部分主要的市場運營機構還有線路壅塞以及電力衍生工具等市場,如交投熱絡的電力期貨與選擇權。這些市場的發展是世界各地電力系統重組的結果,過程中經常伴隨著天然氣市場的重組同時進行。.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電力市場 · 查看更多 »

電力自由化

電力自由化(Electricity liberalization),又稱為電業自由化,意指電力市場的自由化。電力供應具有自然壟斷的特性,強制進行競爭需要複雜且昂貴的管制。其主流模式為英國柴契爾內閣在1980年代末期推動的「英國模式」,打破電力產業的,將分屬市場上下游的發電與輸電配電強制分離、並開放民營化競爭。 電力自由化受益的往往是大用戶,主要是工業用戶;但是與公有獨佔或受管制的私有獨佔相較,家庭用戶是否受益值得商榷。電力自由化是否能提供足夠的誘因,促使發電機組的興建能趕上用電需求的成長以確保長期電力供應安全,亦有所疑慮。例如英國模式的目標是建立具有競爭力的電力產業,但此政花費超過30億美元發展出集中拍賣的競爭系統,還存有發電與輸配電重新垂直整合的風險。 2016年3月5日,工人國際委員會台灣指出,電力自由化與廢止核電並無直接關係,許多國家電業私有化的案例已經證明:將電業交給私人資本經營,不但不能解決核電存廢問題,反而還讓一般群眾承受更昂貴的電價;以1980年代在柴契爾夫人主政下推行電力自由化的英國為例,不但電價沒有下跌,2012年電價與1990年相比還成長了一倍。.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電力自由化 · 查看更多 »

雙胞胎列表

雙胞胎列表列出各領域著名的雙胞胎。.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雙胞胎列表 · 查看更多 »

通货膨胀

通货膨脹(inflation,在臺灣簡稱--,香港和中國大陆簡稱通--胀)本意為貨幣流通數量增加,但也指向因貨幣流通數量增加,而使得物價水準在某一時期內,連續性地以相當的幅度上漲,也就是物價上升,貨幣購買力下降的現象。「通貨」意指流通的貨幣,通貨膨胀指貨幣發行數量上升,而物價上漲是因需求增加或供給減少,兩者關聯為貨幣發行數量上升投入消費,「太多的貨幣追逐太少的商品」而使得物價上漲,而現在人們經常直接使用「通貨膨胀」一詞來表示「物價上升」的現象。而貨幣發行數量上升,不一定使物價上升,因為可能尚未投入消費,或是被更多的商品(服務)生產或科技進步所抵消,而某些情況,比如說,若新發行的貨幣是流向生產端擴充產能,反而可能造成供過於求,物價反而會下跌,形成貨幣發行數量增加但物價卻下跌,與常識相悖的經濟現象。 通货膨脹與貨幣貶值不同,整體通貨膨脹為特定經濟體內之貨幣購買力的下降,而貨幣貶値為貨幣在不同經濟體之間相對價値的降低。前者影響此貨幣在國內市場上的價値,而後者影響此貨幣在國際市場上的價値,兩者之相關性為經濟學上的爭議之一。 因為不同物價影響不同人,通貨膨脹有許多不同的衡量方式,最常見兩種衡量指數為衡量帳面消費者物價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和衡量新出現的商品和服務的通貨膨脹的GDP平减指数。 主流經濟學家對於通貨膨脹起因的看法可大略分為兩派,「貨幣主義者」相信貨幣是通脹率數值最主要的影響,「凱因斯主義者」相信貨幣、利率和產出間的相互作用才是最主要的影響,凱因斯主義者也傾向除了一般標準消費性商品物價通脹外再另附上生產性商品(資本)通脹。其他理論,例如奧地利經濟學派,相信通膨是中央銀行增加貨幣供給導致。簡單地說,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貨幣貶値,物價上升。 相關概念包括:.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通货膨胀 · 查看更多 »

选举或任命的女性政府首脑列表

这是关于女性担任选举或者任命的政府首脑的列表。关于总统制国家兼任国家元首的政府首脑,参见选举或任命的女性国家元首列表。.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选举或任命的女性政府首脑列表 · 查看更多 »

陳鑑泉

陳鑑泉,OBE,JP(Chan Kam-chuen,),香港政治家及工會領袖,1980年至1988年間為立法局非官守委任議員,也曾在1971年至1975年出任香港大東電報局職員會主席。 出身草根的陳鑑泉自少於香港大東電報局工作,因表現傑出而屢獲調升,在香港大東電報局職員會主席任內,他與資方多番交涉,成功爭取員工薪酬水平與公務員掛鉤。陳鑑泉在工會方面的表現得到香港政府留意,促成他在1980年獲委任到立法局議事。他在立法局內歷任多項公職,包括在1985年至1988年出任首任破產欠薪保障基金管理委員會主席、以及在1986年至1988年出任職業訓練局主席兼教育統籌委員會當然委員。 不過,陳鑑泉在憲制事務上多番與港府唱反調,被傳媒評為「立場超然」的委任議員。他與港府立場相反的事例包括在1984年對《中英聯合聲明》草案的支持動議投下棄權票、以及在1985年和1986年分別對更改行政局和立法局議員就任誓詞的動議投下棄權票。1987年3月,他復因反對港府修訂《公安條例》,成為唯一一位對修訂動議投下反對票的委任議員。至於在「八八直選」的爭論上,他更多番抨擊港府,以及在1988年3月的立法局辯論中離席抗議。 陳鑑泉在《公安條例》和「八八直選」的立場,後來被部份輿論認為是他在1988年9月不獲再度續任立法局議員的原因之一。他退出立法局後移民加拿大,自此淡出政壇。.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陳鑑泉 · 查看更多 »

陳蕉琴

陳蕉琴博士,OBE,JP(Dr Chan Chiu-kam, Pauline,),香港女性企業家和慈善家,1957年與「光學儀器大王」黃克競創辦寶源基業有限公司,出任總經理,從事生產各式光學儀器和攝影器材,後來成為該公司的永遠董事總經理。 陳蕉琴早年受教於瑪利諾修院學校和香港大學,1945年加入香港樹膠製造廠有限公司擔任文職,並認識任職總經理的黃克競。四年後,兩人合作成立寶源工業(牙刷)有限公司,由黃克競任董事長、陳蕉琴任總經理,該公司在五十年代曾經是亞洲最大規模的尼龍牙刷生產商之一。1957年,陳蕉琴與黃克競開始生產市場上較少競爭的光學儀器和攝影器材,但受生產水平所限,加上缺乏經驗,他們初期遇上不少困難,並需要從日本和西德等地引入技術和人材,過了數年生意才漸上軌道,而旗下在香港製造的「夏蓮娜」塑膠照相機更打進了英國和美國等國際市場。此後,寶源基業的光學和攝影器材生產業務不斷發展,到九十年代以後才逐漸式微。 作為香港戰後少有的女性企業家,陳蕉琴自五十年代初已積極參與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的工作,並獲香港政府委以多項公職。本身是香港大學校友的她還在歷年來多次捐助香港大學醫學院。位於沙宣道屬於醫學院的陳蕉琴樓,即由她協助捐建,並以她本人命名。除了香港大學外,她又曾捐助香港理工學院(香港理工大學前身)和英國牛津大學及劍橋大學等多家海內外高等院校。為肯定她對教育方面的支持和在工業界方面的表現,她在1985年獲香港大學頒授榮譽法學博士學位。.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陳蕉琴 · 查看更多 »

LGBT人物列表

本條目為身份公開或有可靠來源證實的同性戀、雙性戀和跨性別人物列表,由於「同性戀」這個詞彙以及「同性戀者」這個身份认同直至十九世紀才在歐洲出現,二十世紀初傳至日本、華人地區,因此本列表的收錄對象為十九世紀末以後的歐美人士、民國以後出生的華人和現代世界各地區的LGBT人物,在這之前的歷史人物請見LGBT歷史人物列表。 儘管同性之間的情-欲-和亲密关系亙古即存,然而性傾向和同性戀的定義隨時間有所改變,並且難以整合。總括而言大多數的定義都含有心理成份(例如,個體情--偏好的性別)、行為成份(例如,個體和伴侶的性行為)在內。過往的歷史人物性傾向是否為同性戀或雙性戀,性別認同是否為跨性別,只能依賴有限的文獻記載從行為或言詞紀錄加以推測。 社會對LGBT的態度會影響LGBT人物公開身份的意願。為了人身安全或避免不友善待遇等原因,不少人會隱瞞身份或保持低調,然而基於改變偏見和利於平等權利的推動,有些名人會主動公開身份。 某些同志運動團體(例如:)为政治原因訂有公开一些名人的政策。然而这种政策即使在同志社群也可能引發爭論,因為涉及了家人的人身安全、非公眾事務應保有個人自主的隱私權、以及受到攻擊性言論中傷的可能。.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LGBT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Margaret Thatcher

#重定向 玛格丽特·撒切尔.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Margaret Thatcher · 查看更多 »

把酒當歌

《把酒當歌》(英語:News Bar Talk)是亞洲電視新聞及公共事務部製作的時事資訊節目,節目主持是由亞視新聞高級副總裁劉瀾昌及主編林雅惠擔任,為「2012 aTV節目巡禮」及「ATV 2013節目巡禮」節目之一。節目在2011年5月2日起逢星期一至五23:00-23:35於本港台及亞洲台播映,並會翌日重播,以及在亞洲電視網頁上提供節目重溫。.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把酒當歌 · 查看更多 »

暗杀事件列表

* Category:歷史相關列表.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暗杀事件列表 · 查看更多 »

查尔斯·鲍威尔

查尔斯·鲍威尔(Charles Powell, Baron Powell of Bayswater,)英国人,英国外交官、政治家、商人。.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查尔斯·鲍威尔 · 查看更多 »

柯利達

柯利達爵士,GCMG(Sir Percy Cradock,),英國外交官及公務員,1978年至1983年出任英國駐華大使,是英方的「中國通」和主要參與草擬《中英聯合聲明》的英方人物。 柯利達爵士在1954年加入外交部,1967年中國大陸爆發文化大革命時,他正在英國駐北京代辦處任職。同年8月22日,北京發生火燒英國代辦處事件,柯利達與代辦等其他職工被紅衛兵毆傷,事後一度被軟禁。柯利達後來在1968年至1969年出任英國駐華代辦,1978年接替尤德爵士任駐華大使,任內促成中、英雙方就香港前途展開談判、以及後來在1984年簽署《中英聯合聲明》,解決香港在1997年以後的主權問題。然而,他在前途談判中作出重大讓步,又強調與中方妥協對香港前途最為有利的看法,激起爭議,不少香港及英國輿論更批評他與英政府出賣港人利益。 儘管如此,柯利達仍深獲首相戴卓爾夫人信任,更在1985年起任三軍情報委員會主席。在1989年六四事件後,他多番訪問北京領導人,設法維持《聯合聲明》,並成功爭取將日後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在2007年有半數議席透直選產生的承諾,寫進《基本法》附件二內。柯利達後來就新機場計劃向中方多次「解畫」,迫使首相馬卓安於1991年訪華示好,引來馬卓安的不滿。馬卓安因柯利達與港督衛奕信爵士對華過份妥協,在1992年將兩人撤換,且以黨友彭定康出任港督。 彭定康上任後,立即對立法局推動大幅度的民主改革,引來中方強烈不滿。柯利達雖已退出政府,但仍就彭定康推翻中、英早前達成的過渡安排感到相當不滿,多番責難彭定康,指他是「難以置信的畏縮港督」。兩人在香港主權移交前數年多次互相指責,彭定康則以「性情憂鬱的退休大使」揶揄柯利達,並以「柯利達症」嘲諷他對華妥協示好的策略。柯利達晚年主要專注寫作,曾任《南華早報》非執行董事。.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柯利達 · 查看更多 »

极速前进3

《极速前进3》是流行的真人秀节目极速前进的第三季。它开播于2002年10月2日,完结于2002年12月18日。这一季的节目获得了2003年艾美奖“优秀真人秀或竞赛节目”奖。 拍摄工作由2002年8月9日开始,同年9月7日结束。.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极速前进3 · 查看更多 »

果尔达·梅厄

果尔达·梅厄(通称梅厄夫人,或译迈尔夫人,希伯来语:;拉丁轉寫:Golda Meir,1898-1978)以色列女性政治家,是该国的创国者之一及第四任总理,先后为以色列地工人党和以色列工党成员。1898年5月出生于俄罗斯帝国的基辅(即今乌克兰基辅),早年曾在美国学习生活,迁居中东后致力于以色列建国运动。建国之后,梅厄夫人曾担任以色列劳工部长、外交部长,并于1969年至1974年间担任总理。1974年梅厄夫人辞去总理职务,1978年12月于耶路撒冷去世。在撒切尔夫人未担任英国首相之前,果尔达·梅厄被外界认为是一位以色列的“铁娘子”,大卫·本-古理安也称她为“内阁中的最好的人”。果尔达·梅厄是以色列的首位女性总理,也是近现代世界的第三位女性政府首脑。.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果尔达·梅厄 · 查看更多 »

李嘉誠

李嘉誠爵士(Sir Ka-shing Li,), 出生於中國廣東潮州, 二次大戰後眾多成功企業家之一,俗称“李超人”, 香港著名商人, 曾为亚洲首富及连续多年均蝉联香港首富宝座。他創立的長江集團已成為香港最大企業之一。2017年,胡潤富豪榜公佈李嘉誠的香港首富地位首次被順豐速運創辦人王衛超越,位居第二。 李嘉诚于2018年3月16日,90歲前宣布於2018年5月10日退休。集團董事局主席由其长子李泽钜接任,其次子李泽楷则将获得巨额资金及接任汕头大学校董會榮譽主席一職。.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李嘉誠 · 查看更多 »

李光耀

李光耀,GCMG,CH(Lee Kuan Yew,出生姓名「Harry Lee Kuan Yew」;)是新加坡華裔政治家,曾担任首任新加坡總理和首任人民行動黨秘書長,也是新加坡建國之父之首,新加坡李氏家族政治的创始人,對新加坡政治有深远影响。2011年,《商业内幕》网站在其“20世纪最成功的独裁者”排名中将李光耀列为第二位(僅次於利比亞的伊德里斯一世)。.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李光耀 · 查看更多 »

李克强经济学

李克强经济学(Likonomics)一词源自英国巴克莱资本(Barclays Capital),指掌管中国经济的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为国家经济发展制定的增长计划。 巴克莱在发布的研究报告中列出,李克强经济学有三个重要支柱,包括:“不出台刺激措施”、“去杠杆化”以及“结构性改革”,其核心是向市场放权让利。.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李克强经济学 · 查看更多 »

李福善

李福善(,),香港資深法官,1984年至1987年成為首位擔任最高法院上訴庭副庭長的華人,退休後於1996年曾表態參選第一屆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選舉,但旋因提名不足而被淘汰。 李福善是香港望族李佩材家族的成員,他於1953年加入香港政府擔任檢察官,嗣後於1957年出任裁判司、1962年出任高級檢察官、以及在1964年任地方法院法官。在1971年,他成為首位出任最高法院副按察司的華人,後於1976年升任原訟庭按察司,至1980年出任上訴庭按察司。在上訴庭副庭長任內,他也成為首位署任首席按察司的華人。 李福善在1984年開始參與香港前途問題的工作,他在1984年擔任港府民意審核專員辦事處特派監察團成員、1985年至1990年任中方的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兼委員會轄下的香港特區居民基本權利和義務專題小組召集人、1992年再受任港事顧問、1993年至1995年任香港特別區籌備委員會預備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法律專題小組港方召集人、以及在1996年至1997年出任香港特區籌備委員會副主任。 李福善在1996年繼董建華、吳光正和楊鐵樑爵士等人表態競逐第一屆香港特區行政長官選舉,但他最終只得43個提名,低於提名門檻的50個提名,未能成為正式候選人,而董建華到最後則當選成為首屆特區行政長官。為表揚他對香港司法界和籌備特區方面的表現,李福善在1997年特區成立後,即成為首批獲特區政府頒授大紫荊勳章的人士之一。.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李福善 · 查看更多 »

李福和

李福和,CBE,JP(,),香港銀行家和政治家,於1984年至1997年擔任東亞銀行董事局主席,1973年至1981年擔任立法局非官守議員、1978年至1985年擔任行政局非官守議員。 李福和是香港望族李佩材家族的成員,1940年自美國學成返回香港後,即加入家族參與經營的東亞銀行任職,在1984年出任董事局主席前,他於1949年出任助理經理、1958年加入董事局、1961年出任經理、1964年擔任副總經理、以及在1972年至1977年擔任總經理。在東亞主席任內,他積極拓展中國大陸業務,除了廣開分行以外,還與中國大陸的銀行合作尋找商機。自1997年退任董事局主席後,他繼續留任董事一職至2008年才引退。 擔任不少社會公職的李福和在任兩局議員期間,於1977年至1985年兼任香港工業邨公司主席,後期又參與處理香港前途問題,多次奔走於英國和香港兩地,1985年卸任行政局議員以後才逐漸淡出香港政壇。.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李福和 · 查看更多 »

杰弗里·阿彻

杰弗里·阿彻 杰弗里·霍华德·阿彻(Jeffrey Howard Archer,),濱海韋斯頓男爵,英国政治家、作家。 杰弗里·阿彻出生于伦敦,曾在牛津大学就读,并代表牛津大学出战1962年的牛津剑桥赛艇对抗赛。1969年,阿彻代表保守党当选英国下议院议员。1985年被撒切尔夫人任命为保守党副主席,次年因招妓丑闻而被迫退休。1992年,阿彻被封为终身贵族Weston-super-Mare男爵。 1987年,阿彻控告《每日星报》在报道其招妓丑闻时有不实报道,法庭判其获胜,并判决每日星报赔偿其50万英镑。1999年,当阿彻准备出马竞选伦敦城市长时,被其友特德·弗朗西斯告上法庭。弗朗西斯声称自己在阿彻的要求下,在1987年的审判中作了伪证,阿彻的前私人助理Angela Peppiatt出示了一本阿彻的日记,证实了这一指控。阿彻随即退出了竞选,并在2000年被保守党开除五年。2001年,阿彻因伪证罪被判入狱四年,并被要求返还每日星报50万英镑,以及130万英镑的律师费和利息。 2003年,阿彻被假释出狱。次年,他又被赤道几内亚政府指控,称其是当年该国未遂政变的幕后指使。2006年2月,阿彻在一次访谈节目中宣布不会重返政坛,今后致力于写作。.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杰弗里·阿彻 · 查看更多 »

東印度會

東印度、德文郡、體育及公學會(英文:East India, Devonshire, Sports and Public Schools' Club),一般稱作東印度會(英文:East India Club)是一所創立於1849年的紳士會所,位於倫敦聖詹姆士廣場16號。申請入會的人士要由兩位會員推薦及附議,並由遴選委員會投票核准,方能入會。東印度會從創會至今一直沒有女性會籍。.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東印度會 · 查看更多 »

杜莎夫人蠟像館

杜莎夫人蠟像館(Madame Tussauds),是位於英國倫敦的一間蠟像館,在全球各地有眾多分館。.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杜莎夫人蠟像館 · 查看更多 »

格罗·哈莱姆·布伦特兰

格羅·哈萊姆·布倫特蘭(Gro Harlem Brundtland,,),挪威政治家、外交家、医生,挪威首相及世界衛生組織总干事。她被視為國際上的永續發展及公共衛生的專家。1987年發表《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報告,定義永續發展。.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格罗·哈莱姆·布伦特兰 · 查看更多 »

梅麗·史翠普作品列表

本條目列舉美國演員梅莉·史翠普在電影、電視、舞台的歷年得獎與提名列表。.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梅麗·史翠普作品列表 · 查看更多 »

楊允達

楊允達()是一名居住在巴黎的記者、作家、詩人。.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楊允達 · 查看更多 »

欧洲理事会主席

歐洲理事會主席(President of the European Council)是歐洲理事會的国家元首,負責主持和推動其在歐盟的相關事務,同時也是歐盟在世界舞台上對外的主要代表。在里斯本條約簽署後設立常任的主席,俗稱「歐盟總統」,任期為兩年半,可以連任一次,取代輪值歐盟國家主席國制度。.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欧洲理事会主席 · 查看更多 »

歐盟高峰會

欧洲理事会(European Council,Consiglio Europeo),是由欧盟28个成员国的国家元首或行政首長与欧洲联盟委员会主席共同参加的首脑会议。它並非欧盟的最高决策机构,主要功能在於訂定歐洲統合方針與定調歐盟的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各国的外长和欧盟委员也会出席欧洲理事会。最早的欧洲理事会由前法国总统德斯坦提议成立于1974年,当时被称之为欧洲经济体首脑会议。欧洲理事会通常一年举行四次。在特殊情况下,欧洲理事会主席国也能在其国家召开欧盟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每隔5年,新的歐盟執委會主席也由欧洲理事会任命。.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歐盟高峰會 · 查看更多 »

歐洲懷疑主義

歐洲懷疑主義(Euroscepticism)是指反對欧洲一体化的思想或理念,其非單一的意識型態,亦非反對欧洲,但很大部分是反對歐盟的立場有關。歐洲懷疑主義者反對歐盟,有主張不同形式的反歐盟者,也有主張自己的国家退出歐盟、甚至解散歐盟等。歐洲懷疑主義的政治勢力在欧盟东扩後大增,加上欧盟不断增加內部权力,使歐盟受到重大危機。與此不同的是親歐洲主義。.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歐洲懷疑主義 · 查看更多 »

歐思邦

--,(George Gideon Oliver Osborne,),英國保守黨政治家,2001年至2017年任下議院塔頓(Tatton)選區議員。2010至2016年任卡梅倫內閣的財政大臣。 奥斯本曾在《每日电讯报》工作,后加入保守党中央研究部,任政治组的组长。1995年他成为农业、渔业和食品大臣的特别顾问,并在唐宁街10号,以及首相约翰·梅杰的1997年大选竞选团队工作,然后成为梅杰党领袖的继任者威廉·黑格的撰稿人兼政治秘书。 2001年,奥斯本当选为塔顿的国会议员,成为下议院中最年轻的保守党议员。他于2004年被保守党领袖迈克尔·霍华德任命为影子财政部首席秘书。2005年,他负责戴维·卡梅伦成功的竞选领袖运动。随后卡梅伦任命奥斯本为影子财政大臣,并在2010年大选后,保守党 - 自由民主党联合政府中任财政大臣。 作为财政大臣,奥斯本奉行旨在减少英国国债的财政紧缩政策。在保守党意外赢得2015年大选后,奥斯本在卡梅伦的第二届政府中留任财政大臣,并获得了第一国务大臣的额外头衔。在2016年脱欧公投和卡梅伦辞职后,奥斯本被新首相特蕾莎·梅解雇,回到了后座。 2017年3月,奥斯本獲《倫敦標準晚報》聘用為下一任編輯。2017年4月19日,奥斯本宣佈辭去下議院議席。.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歐思邦 · 查看更多 »

殖民地時期香港政治制度改革

香港从1841年起成为英国殖民地,到1997年主權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156年期间曾出現多次政治制度改革,對香港的整體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殖民地時期香港政治制度改革 · 查看更多 »

江啟明

江啟明 (Kong Kai Ming)(),香港出生,原籍廣東省花縣,另名「江邊草」《香港史畫 - 江啟明香港寫生畫集》,1991年第二版,香港:浸會校外進修學院。。是香港的藝術家、畫家、美術教育家及報紙雜誌藝術評論人,銅紫荊星章得主。.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江啟明 · 查看更多 »

泰福畢建築設計諮詢

Farrells是一家由英国建筑-规划师一手创立的建筑和城市设计事务所,在伦敦、香港和上海均设有办事处。凭借为综合用途开发项目、公共交通导向发展项目、情境城市场所营造和文化建筑制定的别具一格的设计方案,事务所迄今已荣获多个奖项。.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泰福畢建築設計諮詢 · 查看更多 »

洲際酒店集團

洲際酒店集團(InterContinental Hotels Group plc,简称IHG)前稱洲际酒店(InterContinental Hotels),是上市公司 (LSE: IHG, NYSE: IHG),總部在英國登纳姆(Denham)。在2010年1月,洲際酒店集團是全球最大、客房數量最多的跨國酒店企業,亦為世界十大知名品牌之一。由洲際酒店集團自資擁有、營運管理、出租或發出經營權的酒店超过5000家,酒店客房數量近74.4萬間,據點分佈在近100個國家和地區。 洲際酒店集團目前的第一上市地為伦敦证券交易所,第二上市地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现擁有英國第二大軟性飲料生產商碧域公司47.5%的控股權。.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洲際酒店集團 · 查看更多 »

添馬

添馬(英文:Tamar,中文前稱添馬艦)位於香港香港島中西區,金鐘北部。曾是英國海軍基地及船塢所在地,1990年代海軍基地遷往昂船洲後空置。2002年提出興建新政府總部大樓計劃,於2005年重新進行招標。2007年7月,政府正式挑選承建商金門和協興建築聯營提交的「門常開」設計概念,於2011年5月完成,最後於同年8月至12月逐步啟用。現時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總部及立法會綜合大樓所在地。 傳統上添馬(當時稱「添馬艦」)被認為是金鐘的海旁部分,而中環軍營則屬於中環區。自從添馬艦發展工程完成後,香港政府將「添馬艦」的中文名稱改為「添馬」,並作為地區名稱大量應用於該地建築物的地址及交通道路的路牌上。現今的「添馬」區是指愛丁堡廣場路至演藝路之間及其延伸到海邊的空間,南界為干諾道中和夏慤道。由於中環軍營原本就是添馬艦海軍基地的一部分,故也被認為屬於添馬區的一部分。.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添馬 · 查看更多 »

渣和无用改革

《小泉麻將傳說》(ムダヅモ無き改革,The Legend of Koizumi,即小泉傳奇),是日本漫畫家大和田秀樹的麻將漫畫,從2006年起不定期連載於竹書房《近代麻雀original》上,在2009年4月起改至《近代麻雀》上連載。.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渣和无用改革 · 查看更多 »

湯姆歷險記 (動畫)

《湯姆歷險記》是日本動畫公司製作的世界名作劇場系列第6部動畫作品。自1980年1月6日播至同年 1980年12月28日,全49集。原作為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的作品《湯姆歷險記》(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台灣在1981年於中視首播。.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湯姆歷險記 (動畫) · 查看更多 »

澳大利亞-辛巴威關係

澳洲-辛巴威關係指的是澳洲與辛巴威之間的雙邊關係。兩國目前在雙方的首都互設大使館。.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澳大利亞-辛巴威關係 · 查看更多 »

朴槿惠

朴槿惠(;IPA:;),韩国第18任总统,前总统朴正熙之女,韩国宪政史上首位女总统,也是首位在大韩民国建国后出生的总统和首位“二代总统”。 朴槿惠1952年2月2日出生于朝鲜战争时期的韩国庆尚北道大邱市,1974年从西江大学电子工程系毕业后,留学法国。期间,其母陆英修在1974年8月15日韩国光复29周年纪念典礼上被文世光杀害。由于朴正熙无意再娶,朴槿惠代替其母履行韩国第一夫人的职责。1979年10月26日,朴正熙被中央情报部部长金载圭枪杀后,她带着妹妹和弟弟从青瓦台搬回位于新堂洞的老宅。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期,她结束隐居生活正式进入政坛。此后她先后出任大国家党副总裁,总裁,连续5次当选国会议员,2012年当选韩国第18任总统。 2016年12月9日,朴槿惠因崔順實事件而被韓國國會通過彈劾,韩国宪法法院后于2017年3月10日以8票全數通过裁定弹劾成立,使她成为韩国历史上首位因彈劾而下台的總統,也是繼2016年8月31日巴西總統迪爾瑪·羅塞夫之後世界上第二位因遭彈劾而下台的女總統。.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朴槿惠 · 查看更多 »

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

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100 Greatest Britons)是2002年英国广播公司举办的一个票选活动。 這項活動舉辦後引起了西方其他國家媒體的爭相模仿。.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 · 查看更多 »

戴卓爾夫人內閣

T.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戴卓爾夫人內閣 · 查看更多 »

戴维营

戴维营(Camp David),正式名称:瑟蒙特海军支援設施(The Naval Support Facility Thurmont)"." Catoctin Mountain Park, Retrieved on February 4, 2011.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戴维营 · 查看更多 »

房應麟

--爵士(Sir Michael Cathel Fallon,;),香港譯「--」、臺灣譯「--」、大陸譯「--」,英國保守黨政治家,前英國国防大臣,現任塞文歐克斯國會議員。 法伦自2014年9月起任国防大臣,同时成为英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委员。此前他曾于2014年任朴茨茅次大臣,负责发展英国最重要的军港城市,亦曾任能源部副大臣、商务部副大臣、保守党副主席等职。.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房應麟 · 查看更多 »

昆汀·霍格,聖馬里波恩的海爾什姆男爵

昆汀·麥加勒爾·霍格,聖馬里波恩的海爾什姆男爵,KG,CH,PC,QC,FRS(英语:Quintin McGarel Hogg, Baron Hailsham of St Marylebone,),通稱海爾什姆勳爵(Lord Hailsham,香港譯作許琛勳爵),英國法官及保守黨政治家,從政50年,曾歷仕六位英國首相。海爾什姆勳爵原本在1950年繼承了父親之世襲貴族爵位,成為第二代海爾什姆子爵(2nd Viscount Hailsham),但後於1963年選擇終身放棄該爵位。 在1963年,海爾什姆勳爵曾有望成為英國首相,但首相之位最後卻由杜嘉菱爵士奪得。晚年他曾兩任大法官之職,在保守黨內享有崇高地位,甚至被稱為保守黨的「巨人」。.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昆汀·霍格,聖馬里波恩的海爾什姆男爵 · 查看更多 »

浦項工科大學

浦項工科大學(;Poh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簡稱:POSTECH)是一所位于韩国庆尚北道浦項市的私立研究型综合大学。浦項工科大學1986年由“韩国现代工业之父”朴泰俊捐资12亿美元创建,在《福布斯》世界百强新型大学中连续三年名列头筹。 2010年,该校在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声誉排名第28位。QS世界大学排名中排名第112,QS亚洲大学排名则将其列为第12位。2012年至2013年,该校在泰晤士亚洲排名中排第5位。.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浦項工科大學 · 查看更多 »

海尔特·维尔德斯

海爾特·維爾德斯(Geert Wilders,),荷蘭反伊斯蘭教及右派民粹主義政治人物,自由黨的領導人。他早年隸屬自由民主人民黨,1998年起成為荷蘭下議院議員,後來退出自由民主人民黨,另行創立自由黨。他以反伊斯蘭教及批評伊斯蘭教教義而闻名,有「荷蘭特朗普」的稱號。.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海尔特·维尔德斯 · 查看更多 »

海岛大亨4

是一款由Haemimont Games开发,Kalypso Media发行的模拟经营类游戏,以城市建设为主。就像该系列的第一作与第三作,玩家将扮演一个“香蕉共和国”海岛上的独裁者。.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海岛大亨4 · 查看更多 »

新工黨

新工党是指英国工党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10年由托尼·布莱尔及戈登·布朗领导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个名字来源于工党在1994年年会上首次使用的口号,后来在1996年出版的竞选宣言草案《》中出现,用于标榜工党的改革形象,当时工党刚修改了其党章的第四条,接纳了市场经济。1997至2010年工党执政时该词汇被广泛使用。新工党受到前外交大臣的政治思想、布莱尔和布朗的实际运作以及彼得·曼德尔森和阿拉斯泰尔·坎贝尔的媒体宣传的共同影响,社会学家安东尼·纪登斯的第三条道路理论是新工党的政治哲学基础,这是一种试图综合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政治理念。新工党强调社会公正(而非平等)的重要性,强调机会均等的必要性,相信利用自由市场可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公正。 宣扬“新工党”标签是为了重新赢得选民的信任,摆脱传统的因缺乏操作性及与工会的关系而被批评的社会民主主义政策桎梏,把党的现代化形象传递给公众。在尼尔·基诺克和约翰·史密斯的领导下,党试图以“新工党”标签扩大自己在选举中的吸引力,1997年大选,工党在上层阶级和中产阶级中的支持度显著提高,有力地保障了党获得压倒性胜利。工党在2001年大选中获到了更广泛的支持,2005年工党史无前例的连续赢得第三次大选的胜利。 2007年布莱尔去任首相及党领袖,财政大臣布朗继任。2010年大选结果出现36年来英国首个悬浮国会,后保守党与自由民主党组成联合政府,工党下野,布朗辞职。当年9月爱德·米利班德当选工党领袖,他放弃了新工党的标签,把党的政治立场稍微向左移动。2015年5月米利班德辞职,其继任者杰里米·科尔宾则是极左翼的民主社会主义者,导致一位国会议员称新工党已经“死透了,入土了”。.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新工黨 · 查看更多 »

新保守主義

新保守主義是政治思想、动向及運動的一種,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因不滿新左派的改革所產生的政治思想。.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新保守主義 · 查看更多 »

新竹南園

新竹南園,位於新竹縣新埔鎮,是一座融合江南庭園與閩式建築特色的獨特園林建築,占地達27多公頃且三面環山,1985年落成。原先是聯合報系創辦人王惕吾的故居,而「南園」這個名稱也是取自王惕吾的父親王芾南先生之名。 王愓吾於1985年委請台灣建築大師漢寶德設計建造南園,整體建築設計融合了江南園林、傳統中國建築、以及閩南建築特色,為華人世界中規模最大的山中園林。 王惕吾引退後,王氏家族成員曾經在此居住十多個年頭,後來改為聯合報系員工的休假中心及招待貴賓使用的招待所,曾經接待過柴契爾夫人及戈巴契夫等國際知名人士。 經過二十多年以後才正式對外開放,在2008年由The One團隊接手經營後,更名為「The One 南園人文休閒客棧」。南園今日已然成為提供旅客遊園、宿旅的新竹知名觀光景點之一。 2015年時,日本知名建築師隈研吾以弱建築風格於「南園」打造地景建築「風檐」,該建築物為木結構。.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新竹南園 · 查看更多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师,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铁门关市师市合一。.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 · 查看更多 »

新自由主義

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是一種經濟自由主義的復甦形式,從1970年代以來在國際經濟政策的角色越來越重要。 在國際用語上,新自由主義是指是一種政治與經濟哲學,強調自由市場的機制,反對國家對國內經濟的干預、對商業行為和財產權的管制。在國外政策上,新自由主義支持利用經濟、外交壓力或是軍事介入等手段來擴展國際市場,達成自由貿易和國際性分工的目的。新自由主義支持透過國際組織與條約(如世界贸易组织和世界银行)對它國施加多邊的政治壓力。新自由主義支持私有化,反對由國家直接干預和生產(如凯恩斯主义)。為增進公司效率,新自由主義反對最低工資、勞工集體談判權等政策。新自由主義反對社會主義、贸易保护主义、環境保護主義,認為這會妨礙民主制度。 在美國,新自由主義一詞通常也與自由貿易和社會福利改革等立場相連結,但並沒反對凯恩斯主義或環境保護主義。舉例而言,柯林頓總統時期的重要經濟學家便是知名的新自由主義者,但他也是凱恩斯主義者,支持,同時批評布希政府的執政。美國總統隆納·雷根和共和黨,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和保守黨常被視為新自由主義的擁護者。 在中文譯名中,Neoliberalism 和 New Liberalism(亦即社会自由主义)都翻譯為「新自由主義」,儘管在美國或中文世界這兩個用詞都常混淆,然而兩者意識型態不同。neo-前綴有「復興」、「複製」意涵,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是奠基在古典自由主義的經濟部分(經濟自由主義)上發展起來的新理論體系;社會自由主義(New Liberalism)通常是與社會民主主義等構成第三種道路的相关。.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新自由主義 · 查看更多 »

施卓琪

--(Jacqueline Jill "Jacqui" Smith,),--,英國工黨政治家,1997年至2010年間任下議院雷迪奇選區議員,2007年至2009年是英國歷來首位出任內政大臣的女性,也是繼前首相戴卓爾夫人和前外相貝嘉晴後,第三位出掌重大國務官位的女性。 --在內政大臣任內爭議不斷,在2008年她嘗試立法賦予警方權力扣留「懷疑恐怖份子」或「涉及恐怖主義活動人士」最多42日,但被上議院否決;另外在受到多方阻力下,她繼續推動英國的國民身份證計劃,並在2008年11月率先向定居英國的非歐盟人士發放首批身份證。 在2008年11月27日,下議院發生議員辦公室遭受警方搜查的事件,--被指事前不獲知會,而倍受反對黨抨擊。但她任內最大污點,是在2009年2月捲入國會津貼醜聞,被傳媒揭發涉嫌違規申領議員津貼,將倫敦的臨時住所申報為「第一居所」,但卻把與家人同住的雷迪奇住所申報為「第二居所」,以便申領「第二居所津貼」。到2009年3月,傳媒再揭發她曾動用納稅人公帑,報銷兩齣各值5英鎊的色情電影,引來輿論責難,民望急跌。儘管--強調有關電影由丈夫訂購,但她仍致以道歉,並承諾全數退還涉及款項。 津貼醜聞對--構成重大打擊,她除了在2009年6月退出內閣外,在同年10月再被下議院建議就津貼醜聞向下院全院道歉,最後在2010年大選,她敗於保守黨對手,為13年的下院議員生涯畫上句號。.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施卓琪 · 查看更多 »

施志安

--(George Iain Duncan Smith;),,英国政治人物,现任英國保守黨成員。自2010年起出任,也曾在2001到2003年擔任反對黨領袖與保守黨黨魁。自1992年成功擊敗譚百德擔任英國下議院,他一直是當區(1997年起青福德選區改劃為青福德和伍德福德格林選區)的代表議員。 施志安生於愛丁堡,1975年至1981年在蘇格蘭近衛團服役,曾到過北愛爾蘭和羅得西亞。1981年他加入保守黨,並在1992年當選下議院議員。2001年他在取代夏偉林成為保守黨黨魁,部分原因在於戴卓爾夫人對其歐洲懷疑主義意識形態的支持,令他成為第一位信奉羅馬天主教與繼阿瑟·貝爾福以後出生於蘇格蘭的保守黨黨魁。2010年,稱他是英國其中一名最有影響力的天主教徒。 在他出任保守黨黨魁期間,保守黨的民望不斷下滑,許多保守黨議員勝認為他勝選機會不大,更在2003年遭黨團通過對其的不信任動議而被罷去黨魁,由夏偉明接任。作為一名後座議員,他創立獨立於保守黨的了中間偏右智庫,並成為一個小說家,出版了受嚴厲批評的作品《》(The Devil's Tune)。2010年5月12日,時任首相戴维·卡梅伦任命施志安為,2016年3月18日因不滿時任財相歐思邦計劃減少傷殘津貼辭職。.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施志安 · 查看更多 »

文德森

文德森,文德森男爵,PC(Peter Benjamin Mandelson, Baron Mandelson,),英國工黨政治家,他與貝理雅及白高敦等人被視為把工黨在1990年代重新塑造成「新工黨」(New Labour)的關鍵人物之一。, BBC News, 3 October 2008.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文德森 · 查看更多 »

文立彬進食煙肉三文治 (照片)

2014年5月,時任英國工黨黨魁-zh-hans:埃德·米利班德; zh-hant:艾德·米勒班; zh-hk:文立彬-在競選活動期間進食煙肉三文治時被拍下一張照片,其入鏡時的怪異吃相令照片迅速在網上瘋傳,同時引起英國媒體廣泛引用報導和評論。.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文立彬進食煙肉三文治 (照片) · 查看更多 »

文翠珊

--(Theresa Mary May,),婚前姓布拉西耶(Brasier),英國保守黨政治家,2016年7月起出任英國首相和保守黨黨魁,1997年至今擔任下議院梅登黑德選區國會議員,並曾於2010年至2016年擔任內政大臣。她是繼戴卓爾夫人之後英國歷史上第二位出任首相的女性。 文翠珊畢業於牛津大學聖曉治學院,1977年至1997年間先後任職於英倫銀行、銀行同業研究組織和付款結算服務公會等金融機構。她於20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投身地方政治,除了在1986年至1994年代表保守黨擔任倫敦默頓自治市議員,還於1992年和1994年兩度參與下議院大選,但不成功。1997年,她當選下院國會議員,成功晉身英國國會,並且於翌年加入下院前座成為反對黨教育及就業事務發言人。1998年,她獲邀加入影子內閣,此後歷任影子教育及就業大臣、影子運輸地方政府及區域大臣、影子環境及運輸大臣、影子家庭大臣和影子文化媒體及體育大臣等職。2005年至2009年間,她出任影子下議院領袖,期間分別於2007年至2010年兼任影子婦女部長,以及於2009年至2010年兼任影子工作及退休金大臣。此外,她於2002年至2003年出任保守黨主席,是歷來首位擔任該黨主席的女性。 2010年保守黨上台籌組聯合政府後,文翠珊獲時任首相大衛·卡麥隆起用為內政大臣,並於2010年至2012年間兼任婦女及平等部長。任內,她著手削減警務及相關開支,同時廢除了前工黨政府有關國民身份證和《反社會行為令》等政策,以便把資源重新調配到反恐和打擊罪案等重點範疇。同時間,她曾應對2010年英國學生示威、以及2011年先後爆發的英格蘭騷亂和佔領倫敦等騷動。另外,她任內嘗試削減移民增長,但未能兌現把每年淨增長限制於10萬人以下的目標。在反恐方面,她較主要的工作包括在2013年成功把約旦籍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教士阿布·卡塔達遞解出境,以及於2015年立法禁止涉嫌在伊斯蘭國從事恐怖主義活動的英國公民返回英國本土等。文翠珊在任內政大臣前後六年,是60多年以來在任時間最長的一位。 2016年6月,英國公投通過脫離歐盟,導致支持留歐的卡麥隆決定辭任首相和黨魁席位。文翠珊雖然也屬於留歐陣營,但在公投期間沒有高調表態,這使她得以代表黨內的留歐派競逐黨魁一位。文翠珊在黨內首兩輪黨魁初選都獲得最多票數,本應與另一對手利雅華進入第三輪投票。然而,--其後退選,使文翠珊在7月11日自動成為黨魁,並於7月13日正式接替卡麥隆成為首相。.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文翠珊 · 查看更多 »

日本关于钓鱼岛之言行

关于中日钓鱼岛主权问题争议,日本官方主張钓鱼台列屿係日本依“無主地先佔”原則領有,附属沖繩縣(琉球群島), 并認為中國自1949年至1970年均未對尖閣諸島的主權提出異議,并將尖閣諸島列為日本領土,所以“不存在”領土爭議。.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日本关于钓鱼岛之言行 · 查看更多 »

早期叢林舞曲

早期丛林舞曲(Oldschool Jungle),或简称丛林舞曲(Jungle),是一种融合了包括和雷鬼//等其他类型的电子音乐。它是被统称为「丛林音樂」的一个亚种。高速(150到170bpm)的碎拍与高度切分的打击乐片段,以及采样和合成效果的大量使用是丛林舞曲最易识别的特点。小鼓滚动(rolling)也十分常见。 尽管两种音乐派别是否相同受到争论,丛林舞曲和鼓打贝斯两个词经常被交替使用。有人认为鼓打贝斯是在九十年代中期从丛林舞曲中分离出去的一个类型。制作人以分离(最著名的为)的方式创作出通常不合拍的鼓点序列。丛林舞曲制作人融合了经典牙买加/加勒比的制作方法,厚重缓慢的低音线与简单的旋律(类似于雷鬼/Dub/舞場雷鬼)在制作过程中被强调处理,赋予丛林舞曲“滚动”(rolling)的特点。.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早期叢林舞曲 · 查看更多 »

时代100人:本世纪最重要的人物

時代100人:本世紀最重要的人物()是在1999年時,美國著名雜誌《時代》整理並發表的20世紀的100位重要人物,整個列表共分成「領袖與革命家」、「科學家與思想家」、「創業家與巨擘」、「藝術家與演藝人」和「英雄與時代象徵」五大類組,每一個類組又挑選出20名成員。 1999年12月31日,《時代》雜誌為猶太裔理論物理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發表專文,將其列為20世紀風雲人物;另外印度國民大會黨領導人聖雄甘地和美國總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則被列為風雲人物亞軍,同樣也有專文報導。 在全部100名影響20世紀的重要人物中,包括美國企業家比爾·蓋茲、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南非反種族隔離革命家納爾遜·曼德拉和美國電視脫口秀主持人歐普拉·溫芙蕾,則在後來2004年開始舉辦的年度時代百大人物評選中亦有上榜,溫芙蕾更是時代百大人物排行榜中上榜次數最多的人物。.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时代100人:本世纪最重要的人物 · 查看更多 »

时代封面人物列表 (1990年代)

这是1990年代的《时代》封面人物列表.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时代封面人物列表 (1990年代) · 查看更多 »

撒切尔主义

撒切尔主义是英国政治家玛格丽特·撒切尔的一套经济、社会、政策主张,也可描述她本人的行事风格。撒切尔夫人在1975年至1990年间任保守党党首,并在1979年至1990年擔任英国首相长達11年半。正如撒切尔夫人自己在1975年保守党大会上所说的,她抛弃了英国的“共识政策”,将自己称为“坚信的政治家”(Conviction politician)。撒切尔主义至今仍對保守党的经济政策發揮影響力。.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撒切尔主义 · 查看更多 »

撒切尔效应

撒切尔效应,也叫撒切尔错觉是这样一种现象:在倒着的脸上的一些局部特征的变化很难被人发现,而这样的变化如果发生在正立的脸上则非常明显。名字来源于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她的脸据称最具有这样的特征。这是由彼得·汤普森首先提出的。 Category:視覺 Category:錯覺 Category:撒切尔夫人.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撒切尔效应 · 查看更多 »

改革

改革,是指各種包括政治、社會、文化、經濟、宗教等方面改良革新,改革的实质是阶级利益的调整,以除舊佈新。目的是要革除现有的社会制度中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部分,使之符合新的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相較於革命是以暴力的方式推翻原有政權以達成改變现狀的目的,改革是指在現有的政治體制之內實行變革。通常一個改革是否能成功也會影響該國的國勢,若成功可讓該國走向穩定局勢,若失敗可能遭致內亂或衝突。 改革必然要付出代價,且要承受內部和外部、客觀和主觀制約。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通过不断改革进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根據馬克思學說,历史上的改革,有奴隶主性质的改革(如管仲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如商鞅变法、北宋熙宁变法)、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如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美国罗斯福新政)还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中国改革开放和苏联的经济改革)。.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改革 · 查看更多 »

愛德華·肖特

愛德華·肖特(1912年12月17日-2012年5月4日),出生于威斯特摩兰的瓦卡普,英国工党政治家,享年99岁。 S.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愛德華·肖特 · 查看更多 »

扶輪社員列表

國際扶輪是一個總部位於美國伊利诺伊州埃文斯顿的國際服務組織。扶輪社的成員被稱為扶輪社員(Rotarians)。這個列表上的名單,是列出過去和現在知名的國際扶輪成員。列出有中文條目者,依英文姓名排序。.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扶輪社員列表 · 查看更多 »

托尼·布莱尔

--(,),,生于苏格兰爱丁堡,英國政治家,1994年至2007年任工黨黨魁,1997年至2007年任英國首相。在2007年6月27日辭任黨魁、首相及下議院的英格蘭東北部塞奇菲爾德選區議員,另外又獲中东问题有关四方委任為中东问题特使,直至2015年。 貝理雅自1994年7月21日起出任工黨黨魁,接替突逝的前黨魁約翰·史密斯。在他領導下,工黨進行重新定位及調整路線,結果在1997年英國大選中取得了壓倒性勝利,結束了保守黨長達18年的執政時期,而那次也是保守黨自1832年以來輸得至為慘烈的一次大選。布莱尔執政10年,是工黨歷史上在任最長的首相,也是該黨唯一一位帶領工黨連續三次贏得大選的首相。他在任內雖然進行了不少的成功改革,但因支持及參與美國領導的伊拉克戰爭,而使得其相關政策備受爭議。.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托尼·布莱尔 · 查看更多 »

普丽蒂·帕特尔

--(Priti Sushil Patel;),是英國保守黨政治人物,自2010年英國大選後擔任英國國會威特姆選區下議院議員。2016至2017年间任,2013至2015年间任就业副大臣。她被认为是保守党内右翼,撒切尔主义者。 帕特尔出生在伦敦的一个乌干达印度移民家庭。在基尔大学学习经济学,在艾塞克斯大學完成了研究生课程。曾加入改革党,后转为保守党。她在工作数年,为烟草和酒精行业进行游说。2005年出马北诺丁汉选区落败,但进入了保守党领袖卡梅伦视野内。2016年,她支持英国脱欧。 帕特尔有时是一个直率的人物,她因为烟草和酒精行业辩护的言论而常被政治对手批评;在她的论文《释放不列颠:增长和繁荣的全球教训》中,她批评英国工人过于懒惰。.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普丽蒂·帕特尔 · 查看更多 »

10月10日

10月10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283天(闰年第284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82天。.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10月10日 · 查看更多 »

10月12日

10月12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285天(闰年第286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80天。.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10月12日 · 查看更多 »

10月13日

10月13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286天(闰年第287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79天。.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10月13日 · 查看更多 »

11月22日

11月22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26天(闰年第327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39天,這天在世界歷史上發生許多重大事件。.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11月22日 · 查看更多 »

11月28日

11月28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32天(闰年第333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33天。.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11月28日 · 查看更多 »

1922委员会

保守党普通国会议员委员会(Conservative Private Members' Committee,非正式名:1922年委员会)是英国保守党在国会下议院的议会党团。这个委员会由所有保守党后座议员每周在国会内举行例会,目的是不受制于前座议员地协调和讨论后座议员基于个人独立思考观察和来自选区选民的意见。该委员会的成员和工作人员资格都仅限于后座议员,但2010年后保守党前座国会议员已经被公开邀请参加会议。委员会在选择党领袖(保守党执政时即为首相)时能发挥重要作用。该委员会成立于1923年,但第一次发挥重要作用在1940年。总体上,这个委员会仍受听命于领导层的党鞭们控制。.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1922委员会 · 查看更多 »

1925年

没有描述。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1925年 · 查看更多 »

1944年教育法令

1944教育法令(Education Act 1944),此法令改革了英格兰与威尔士中学的教育系统。法令常以保守党政治家拉布·巴特勒命名,他为中学教育引入了三分系统),并变中学教育为免费。法令在1996年11月1日被1996教育法令废除。.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1944年教育法令 · 查看更多 »

1970年代

没有描述。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1970年代 · 查看更多 »

1975年英國保守黨黨魁選舉

1975年英國保守黨黨魁選舉於1975年2月4日(首輪投票)及2月11日(次輪投票)進行,由英國保守黨的國會議員投票,結果柴契爾夫人當選成為黨魁。 Category:英國保守黨黨魁選舉 Category:1975年英国.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1975年英國保守黨黨魁選舉 · 查看更多 »

1977年香港

没有描述。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1977年香港 · 查看更多 »

1979年

没有描述。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1979年 · 查看更多 »

1979年英國大選

1979年英國大選(United Kingdom general election of 1979)於1979年5月3日舉行。時任工黨首相詹姆斯·卡拉漢於同年3月29日被國會通過對他的不信任動議後,宣布舉行大選。本屆英國大選在全國635個選區進行,使用簡單多數制(First-past-the-post)的選舉方法,即每個選區以得票最多的候選人勝出,成為該區的代表,將在下議院獲得一個席位。獲得最多席位的黨派將組成英國下一屆政府,該黨黨魁則成為下一任首相。 是屆大選,儘管工黨在民意調查中落後保守黨,但普遍認為工黨或保守黨都不能控制議會,要組成聯合政府。但結果戴卓爾夫人帶領保守黨取得勝利,為英國寫下歷史新一頁。戴卓爾夫人成為英國史上首位女首相,而保守黨亦開始長達18年的執政時期。.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1979年英國大選 · 查看更多 »

1980年代

没有描述。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1980年代 · 查看更多 »

1980年代香港

1980年代是香港歷史上一個重要的輝煌時代,在這10年間,中、英兩國為香港的前途作出決定,兩國簽訂《中英聯合聲明》,香港的主權將會在1997年7月1日從英國移交至中國。在經濟上香港全面起飛,成為亞洲其中一個最發達的城市,並與南韓,台灣及新加坡合稱為亞洲四小龍。.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1980年代香港 · 查看更多 »

1981年爱尔兰绝食抗议

1981年爱尔兰绝食抗议(1981 Irish hunger strike)发生于北爱尔兰问题中,它将一场为期五年的共和派囚犯抗议活动推向顶峰。这一抗议活动始于1976年的毛毯示威(blanket protest),当时英国政府取消了准军事组织囚犯的特殊政治犯地位(Special Category Status)。1978年,在若干离开牢房清理便壶的囚犯受到攻击的事件之后,这一抗议示威升级为秽物示威(dirty protest),囚犯们拒绝清洗,并且在牢房墙壁上涂满排泄物。1980年,七名囚犯参与了持续53天的第一次绝食抗议。 1981年的第二次绝食抗议运动是囚犯同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的最后摊牌。一名参与绝食的囚犯博比·桑兹在绝食运动期间当选为下院议员,这激起了全世界媒体的兴趣。此次绝食运动在包括博比·桑兹在内的十名囚犯死去之后停止。有100,000人参加了桑兹的葬礼。这一抗议事件使得民族主义更为激进,并促使新芬党成为一个主流政党。.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1981年爱尔兰绝食抗议 · 查看更多 »

1981年香港股災

1981年香港股災是香港於1980年代的第一次股災。當時適逢中華人民共和國正與英國討論有關香港主權的問題,1981年,會談陷入僵局。恆生指數結果在該年與翌年共下跌達63%。.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1981年香港股災 · 查看更多 »

1982年

天龙八部 (1982年电视剧).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1982年 · 查看更多 »

1982年國家領導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1982年國家領導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982年香港

没有描述。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1982年香港 · 查看更多 »

1983年英國大選

1983年英國大選,時任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憑籍福克蘭戰爭的勝利,領導保守黨第二次贏得大選。伴随着战争而来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加强了撒切尔夫人为首的政府的权威,撒切尔夫人宣布於1983年提前大選。最終保守黨取得397席,是自1945年最多的議席。工黨慘敗,是自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戰績最差的一次。自由黨與由原工黨分裂的社會民主黨結盟後,取得23席,選票大輻增加,即使議席上無法取代工黨和保守黨二大政黨的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後來出任英國首相、工黨的貝理雅和白高敦,在這一年當選英國下議院議員,正式進入英國政壇。.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1983年英國大選 · 查看更多 »

1984-1985年英国矿工大罢工

1984-1985年的英国矿工罢工是一个影响英国煤炭业的重大产业行动,这场罢工对英国工业关系具有决定性影响,罢工的失败极大削弱了英国的工会运动。罢工也被看成是玛格丽特·撒切尔政府和保守党的在政治及意识形态上的一场重大胜利。 由于全国矿工工会(NUM)在1974年的罢工曾让希思政府下台,包括执政的保守党在内的很多人都认为全国矿工工会是英国最强大的工会之一,因此1984-1985年的矿工罢工成了具有象征意义的(阶级)斗争。罢工以矿工失败宣告结束。撒切尔政府的自由市场方案得以巩固。全国矿工工会的政治权力被永久性地削弱了。这场劳资纠纷暴露了英国社会中严重的阶级分化,罢工在英国——尤其是英格兰北部和南威尔士——造成了巨大创痛。在罢工引发的各种事件里,共有10人死亡:其中包括6名工会纠察队员。3名寻找煤核的青少年,以及一个出租车司机大卫西蒙·威尔基。.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1984-1985年英国矿工大罢工 · 查看更多 »

1984年

没有描述。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1984年 · 查看更多 »

1985年國家領導人列表

下表列出1985年各国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最高领导人,包括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执政党领袖。.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1985年國家領導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985年欧洲冠军杯决赛

1985年欧洲冠军杯决赛是1985年5月29日在布鲁塞尔海塞尔体育场举行的一场足球比赛,以决出1984–85年欧洲冠军杯的冠军。对阵双方为来自意大利的尤文图斯和来自英格兰的利物浦。其中利物浦作为卫冕冠军已是第五次进入欧洲冠军杯决赛,并曾在1977年、1978年、1981年和1984年顺利夺冠。尤文图斯则是第三次出现在欧洲冠军杯决赛,他们在此前的1973年和1983年均问鼎失败。 每支球队均需要通过四个阶段的角逐以晋级决赛。每一阶段均为两回合淘汰赛制,在对阵双方的主场各进行一场比赛。尤文图斯在前三个阶段的总比分中都能以2球或以上的优势晋级,直至半决赛他们才仅以3比2的总比分淘汰法国球队波尔多。利物浦在大多数赛事的总比分中也能以2球以上优势晋级,唯独在第二圈仅以3比2的总比分淘汰葡萄牙球队本菲卡。 决赛最令人铭记的是在开赛前发生的海塞尔惨案:利物浦球迷冲破用于阻隔双方支持者阵营的围栏并冲向尤文图斯球迷,人群由此产生的重量引发了护壁坍塌,共造成39人死亡,数百人受伤。尽管有呼声要求放弃比赛,但由于当局担心此举会出现进一步的动乱,比赛仍然如常进行。这次惨案促使欧洲足联禁止所有英格兰足球俱乐部参加欧洲赛事达5年之久。 在现场59,000名观众的注视下,决赛的上半场互无记录。尤文图斯在第56分钟打破僵局,当放倒后,-zh-hans:米歇尔·普拉蒂尼;zh-hk:米高·柏天尼;-将由此判罚的点球射入。尽管犯规地点实际上是位于禁区外,但由于主裁判当时距离较远而维持原判。这一比分被一直保持到了终场,尤文图斯以1比0获胜,夺得他们的首个欧洲冠军杯冠军。.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1985年欧洲冠军杯决赛 · 查看更多 »

1987年

没有描述。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1987年 · 查看更多 »

1987年英國大選

1987年6月11日舉行的英國大選,選出650名英國下議院議員。這次選舉是由保守黨的撒切爾夫人贏得連續三次大選勝利,是自1820年羅伯特·詹金遜,第二代利物浦伯爵以來連續第三次選舉的勝利,撒切爾夫人亦成為英國20世紀在位最久的首相。 保守黨在競選中側重於降低稅率,一個強大的經濟和國防政策。當時失業率已降至1981年以來的首次低於3萬,而通脹率在4%左右,站在大約20年的最低水平。小報媒體也有大力支持保守黨,特別是英國太陽報,一直發表反勞工的文章。 由金諾克領導的工黨,慢慢走向更中間派的政策平台。工黨這次只為了重新建立自己作為中間偏左的主要進步路線。而社會民主黨和自由黨之間聯盟合作領導人大衛·歐文和戴維·斯蒂爾不能同意是否支持懸峙國會的事件上出現分歧。 這次保守黨政府減少21個席位,取得376席,但繼續蟬聯多數黨地位。社民-自由聯盟並在蘇格蘭,威爾士和英格蘭北部增加不少選票。工黨只取得229席,三連敗。社民-自由聯盟取得22席,前社民黨領袖羅伊·詹金斯失去他的議席。這導致了雙方最終合併成為完全的英國自由民主黨。在北愛爾蘭,主要工會各方保持他們的聯盟,反對盎格魯-愛爾蘭協議,然而Ulster工會會員失去了兩個席位,兩席原屬社會民主黨和工黨。.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1987年英國大選 · 查看更多 »

1989年英國保守黨黨魁選舉

1989年英國保守黨黨魁選舉於1989年12月5日進行,由英國保守黨372名國會議員投票,結果柴契爾夫人未被成功挑戰,繼續出任黨魁。 不過,麥爾是一位不知名的後座議員,所以在重要的黨員眼中,他出選的作用只在試探柴契爾夫人的實際支持率(即掩護性候選人)。結果,雖然柴契爾夫人以絕大多數輕易地擊敗麥爾,但支持麥爾或棄權的投票卻高達六十票,對一場爭奪黨魁和首相職位的選舉來說,並不尋常。 翌年,柴契爾夫人再次被挑戰,這次主要對手是前國防大臣夏舜霆。柴契爾夫人最終於1990年黯然下台。 Category:英國保守黨黨魁選舉 Category:1989年12月.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1989年英國保守黨黨魁選舉 · 查看更多 »

1990年

21次全美人口普查于1990年由人口调查局进行,并于1990年4月1日结束。.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1990年 · 查看更多 »

1990年英國保守黨黨魁選舉

1990年英國保守黨黨魁選舉於1990年11月進行,由前英國國防大臣夏舜霆挑戰當時黨魁戴卓爾夫人,戴卓爾夫人未能於第一輪投票中勝出,其後退出第二輪投票並支持時任財政大臣馬卓安,馬卓安最終成功當選黨魁。.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1990年英國保守黨黨魁選舉 · 查看更多 »

1993年香港

1993年的香港,以罕見而嚴重的人群踐踏事故揭開序幕,釀成21死62人輕重傷,國際傳媒亦有廣泛報道。年中又發生嚴重工業意外,一架地盤升降機因超重及缺乏保養維修而直墜平台,造成12人喪生,成為香港史上第二嚴重的建築業意外。 中英關係則因為末代香港總督彭定康於1992年10月突然推出直選成份極高的政改方案而陷入谷底,中英雙方雖經過多輪政制談判,惟談判破裂,中方決定「另起爐灶」(即後來成立的臨立會),於1995年經過直選選出的立法局議員將不能夠直接過度至1997年香港回歸後,而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魯平對彭定康的一句「千古罪人」則成為名句。 本年香港經濟暢旺,股市屢創新高,由年初約5,000點逐步攀升至年底的11,000點,升幅超過一倍。 年內,亦有多位知名人士逝世,2月,著名香港粵語片演員吳楚帆在溫哥華病逝。5月,立法局議員張鑑泉因為突發心臟病去世;6月,著名唱作歌手、搖滾樂隊BEYOND的主音黃家駒於出席日本電視台遊戲節目時失足墮台,經過多番救治後返魂乏術,終年31歲,死訊轟動香港社會,出殯期間數千人在烈日下追逐靈車,場面混亂;10月,電視藝員余綺霞因鼻咽癌逝世,終年36歲。於80年代紅極一時的著名歌星陳百強也離世。 此年香港治安逐步改善,罪案數字減少,中港加強合作,中方交還失車及疑犯,惟1月初,有匪徒公然手持AK-47自動步槍行劫旺角金舖的一幕仍然令人印象深刻。 鑑於距離香港回歸時間不遠,英方遂逐步將主要司局級官員改由香港華人出任,11月,陳方安生被委任為首位華人布政司,成為香港擁有第二高權力的人士。 年度內亦颱風頻仍,造成人命損傷、廣泛水浸及交通擠塞,其中11月颱風帶來的一場豪雨使屯門市中心嚴重淹浸,濾水廠被浸壞導致全區40萬居民暫停食水供應達5日。.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1993年香港 · 查看更多 »

1997年

没有描述。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1997年 · 查看更多 »

1997年蘇格蘭憲政公投

1997年蘇格蘭權力下放公投是指1997年9月11日,於蘇格蘭舉行,就是否支持成立具有限權力和稅收變更權的蘇格蘭議會並交由其選出新的蘇格蘭政府的公民表決。公投為當時的以貝理雅為首工黨黨派於其選舉宣言中承諾並於當選後推動。這是繼1979年就同一議題所作的第二次公投且達到60.4%的投票率。.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1997年蘇格蘭憲政公投 · 查看更多 »

2008年7月英國

没有描述。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2008年7月英國 · 查看更多 »

2008年8月英國

没有描述。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2008年8月英國 · 查看更多 »

2010年3月逝世人物列表

下面是2010年3月逝世的知名人士列表:;3月31日.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2010年3月逝世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2010年代

2010年代從2010年1月1日開始,於2019年12月31日結束。.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2010年代 · 查看更多 »

2013年4月逝世人物列表

2013年4月逝世人物列表,是用于汇总2013年4月期间逝世人物的列表。.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2013年4月逝世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2014年10月逝世人物列表

2014年10月逝世人物列表,是用于汇总2014年10月期间逝世人物的列表。.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2014年10月逝世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20世纪

1901年1月1日至2000年12月31日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20世纪。該世紀最初屬於「不列顛治世」後期,是工業革命大爆發的年代,識字率大量提升,科學研究一日千里,人類學會了製造航天器與各種電器、開發出了各種新材料等,徹底顛覆了人類的生活。該世紀有全球战争与军事对峙(两次世界大战、冷战);此外,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影响人们深远,并却促使后者在经济与社会上多重的修正与省思,最終取得了勝利;该世纪的殖民主义也曾发展到极致,却在1960年代后因為美蘇的介入迅速瓦解,然而殖民地獨立後的矛盾卻讓戰爭遍佈。環境因為人類過度開發造成全球暖化與生態滅絕、臭氧層破壞等,也促進了環保主義的發展,帶動了新世紀文化。資本驅動傳媒技術的普及,引領了現代大眾文化的形成,形成了與傳統價值觀截然不同的景象,宗教也逐漸式微。 二十世紀初,由英法為首的20多個新帝國主義領導著全世界,1914年,新興的德意志帝國由於不滿自身地位而挑戰大英帝國,發動第一次世界大戰。在一戰結束後的1921年,根據巴黎和會託管德國殖民地而達到領土面積最大時期,成為了世界歷史上面積最大、跨度最廣的國家。由於帝國的領土、屬土遍及包括南極洲在內的七大洲、五大洋,有「英國的太陽永遠不會落下」的說法,所以被形容為繼西班牙帝國之後的第二個「日不落帝國」。到20世紀中期,隨着全球民族主義運動的興起,與英國日漸式微的國力,日本等軸心國企圖在世界建立新秩序,導致二次大戰爆發,歐洲的破壞造成大英帝國與歐洲殖民國家逐漸瓦解,但该世纪广布欧洲的民族主义风潮传到亚洲、非洲与大洋洲,導致戰後民族革命獨立的風氣,大量第三世界新國家出現。殖民地資本主義的不公造成社會主義國家陸續獨立,引發了美蘇強權的代理人戰爭直到世紀末,經濟的重心也由歐洲向西邊轉移至美洲與東亞。而知识爆炸與教育的系統化普及,则使前所未有的人們能接受知识,讓民主制度被廣泛採用,并质疑与检讨各学科的发展和研究与更好的生活品质,部分华人迁到北美与东南亚、澳洲,许多土耳其与北非地区人民移居西欧,歐洲則通過歐盟整合為一,不少的西班牙裔透过合法或非法的方式进入美国。这些人口的流动打破过去以种族划分的地理概念,這場全球化使得國界變得模糊,却也造成许多工业国家内部的社会问题。文化衝突使得恐怖主义在全球盛行,尤其透过网路等资讯媒体,造成美国与小数其他西方国家的恐慌,并使下个世纪初蒙上恐惧的阴影。.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20世纪 · 查看更多 »

2月4日

2月4日是阳历年的第35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30天(闰年是331天)。 亦南北半球春秋季開始.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2月4日 · 查看更多 »

4月16日

4月16日是阳历年的第106天(闰年是107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259天。.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4月16日 · 查看更多 »

4月8日

4月8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98天(闰年第99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67天。.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4月8日 · 查看更多 »

5月4日

5月4日是阳历年的第124天(闰年是125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241天。.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5月4日 · 查看更多 »

6月9日

6月9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60天(闰年第161天),离全年结束还有205天。.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6月9日 · 查看更多 »

9月22日

9月22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265天(闰年第266天),离全年结束还有100天。.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9月22日 · 查看更多 »

9月24日

9月24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267天(闰年第268天),离全年结束还有98天。.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9月24日 · 查看更多 »

9月27日

9月27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270天(闰年第271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95天。.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9月27日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佘契爾夫人柴契爾柴契爾夫人戴卓爾戴卓爾夫人撒切尔撒切尔夫人撒切尔夫人,M.H.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玛格利特·希尔达·撒切尔玛格利特·撒切尔瑪加烈·戴卓爾瑪格利特·戴卓爾夫人瑪格麗特·希爾達·戴卓爾瑪格麗特·柴契爾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