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喬治·比德爾·艾里

指数 喬治·比德爾·艾里

喬治·比德爾·艾里爵士,FRS(英文:Sir George Biddell Airy, ),英格蘭數學家與天文學家,於1835年至1881年之間擔任皇家天文學家(Astronomer Royal)。他許多的貢獻包括在行星軌道、測量地球的平均密度、固體力學中二維問題的解題方法等研究,而且還包括在他擔任皇家天文學家時,確立格林威治於本初子午線上的貢獻。但他的聲望被遭到指控所汙蔑。其指控認為由於他的遲鈍,英國失去發現海王星的先機。.

26 关系: 天文學通報子午儀弗朗西斯·蒲福地殼均衡凯尔盖朗群岛皇家天文學家第一代开尔文男爵威廉·汤姆森约翰·柯西·亚当斯盧卡斯數學教授席位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金星凌日艾里艾里-0艾里函数艾里撞擊坑 (火星)英國皇家天文學會英國皇家天文學會金質獎章IERS參考子午線格林尼治子午線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台汤玛斯·脱尔顿本初子午線海王星愛德華·沃爾特·蒙德1851年7月28日日食1874年金星凌日

天文學通報

《天文學通報》(德語:Astronomische Nachrichten)是最早的幾個天文領域的學術期刊,於1821年由德國天文學家海因里希·克里斯蒂安·舒马赫(Heinrich Christian Schumacher)成立。該期刊宣稱是所有還在出刊的天文期刊中最早發行的。該期刊現在主要的領域集中在太陽物理學、星系天文學、宇宙學、地球物理學。.

新!!: 喬治·比德爾·艾里和天文學通報 · 查看更多 »

子午儀

子午儀是測量恆星通過其所在地的子午線,也就是過中天的事件的計時,同時也測量其距離天底的角距離的儀器。這些都是安裝做特別用途的望遠鏡,以便只在通過經線的北點、天頂、南點、天底的大圓上測量。 子午儀望遠鏡依賴地球自轉將天體帶入它們的視野,並且安裝在東西固定與水平的軸上,因此只能在子午線上南北移動。 類似的中星儀(transit instrument)、 子午圈(transit circle)或中星望遠鏡(transit telescope)同樣安裝在水平軸上,但不需要固定在東西方向的軸。例如,測量用的經緯儀,如果其望遠鏡能夠充分的繞水平軸旋轉,就像中星儀一樣。子午儀有時也會被用這些名稱來稱呼,但這樣是不夠精確的。 多年以來,過中天計時是測量天體位置最精確的方法,子午儀被用來從事這最艱苦的工作。在光譜學、攝影和反射望遠鏡成熟之前,測量位置(和推算軌道和天文常數)是天文台的主要工作。.

新!!: 喬治·比德爾·艾里和子午儀 · 查看更多 »

弗朗西斯·蒲福

弗朗西斯·蒲福爵士(Rear Admiral Sir Francis Beaufort, KCB, FRS, FRGS, ,,),或翻譯為波弗特、博福特,是一位愛爾蘭水文地理学家、英國皇家海軍少將。蒲福以提出風力等級指標蒲福風級而聞名。.

新!!: 喬治·比德爾·艾里和弗朗西斯·蒲福 · 查看更多 »

地殼均衡

地殼均衡(Isostasy,希臘語 ''ísos'',相等和 ''stásis'',停頓的組合)是一個地質學上的術語,是指地球岩石圈和軟流圈之間的重力平衡,例如板塊的「漂浮」高度取決於其密度和厚度。這個概念可以解釋為什麼地球表面會存在不同高度的地表特徵。當一個區域的岩石圈達到了地殼均衡的狀態,就是所謂的「均衡平衡」。地殼均衡並非破壞平衡的過程,而是恢復平衡的過程(负反饋)。人們普遍認為地球是一個動態系統,該系統會以許多不同的方式反應其負載。然而,地殼均衡提供了一個區域發生了垂直運動時如何變化的觀點。某些區域(例如喜马拉雅山脉)並不是地殼均衡狀態,這使許多科學家以其他的學說解釋造成這些區域如此高度的原因(喜馬拉雅山脈至今仍因為印澳板塊和歐亞板塊相碰撞的力量上升中)。 最簡單的例子中,地殼均衡是排除液體重量相等於支撐浮體力量的浮力原理。在地質尺度來看,地殼均衡可以在岩石圈施加強大壓力在軟弱的軟流圈時觀察到;在地质年代中可以看到的是岩石圈因為高度的變化造成流體側向流動。 地殼均衡的概念由美國地質學家於1889年提出。.

新!!: 喬治·比德爾·艾里和地殼均衡 · 查看更多 »

凯尔盖朗群岛

凯尔盖朗群岛(Îles Kerguelen(通用),Archipel des Kerguelen(官方称呼) 音标 ),为印度洋南部一群岛,属于法国海外领地法属南方和南极领地管辖,主要居民点(首府)为法兰西港。总面积7,215平方公里,被300多个小岛屿环绕,其中主岛Grande Terre面积6,675平方公里。群岛位于无人居住的赫德岛和麦克唐纳群岛西北450公里,距离马达加斯加岛超过3,300公里。 群岛在1772年2月12日被法国探险家伊夫·凯尔盖朗-特雷马克发现,1776年,英国探险家詹姆斯·库克再次来到该岛,并以凯尔盖朗之名为其命名。由于岛上一片荒凉,库克为其取别名“荒野之岛”(Desolation Island)。 群岛上雖然沒有永久居民,但法國方面在此處編制了45至100位科學家與工程師從事研究工作;岛上没有机场,一切和外界的运输均需要通过海运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亦在此设有航天测控站。 群岛属寒带苔原气候,一月和二月是最热的时期,但气温也低于10度,岛上经常被积雪覆盖,西部有最大的冰川,面积403平方千米。在过去几十年间由于全球变暖许多冰川已永久退缩,一些小的甚至已经消失。 群岛位于两千万年前沉没的大陆(凯尔盖朗海台)顶端,在澳大利亚和印度都发现了与凯尔盖朗类似的沉积岩,表明它们曾经是连接在一起的陆地。群岛周围的海域波涛汹涌,常年不冻。 除了主岛Grande Terre外,主要島嶼还包括有福煦島、聖蘭妮·格蒙特島等。.

新!!: 喬治·比德爾·艾里和凯尔盖朗群岛 · 查看更多 »

皇家天文學家

皇家天文學家(Astronomer Royal)是英國一個高級職位,設置兩人。第一位皇家天文學家設置於1675年6月22日,第二位是1834年起的蘇格蘭皇家天文學家。 查理二世在1675年成立格林尼治天文台,並任命首位皇家天文學家約翰·佛蘭斯蒂德。 直到1972年皇家天文學家都是格林尼治天文台台長。皇家天文學家每年可從英國皇室宮務大臣獲得100英鎊的津貼。現在皇家天文學家雖然不再是台長,但仍是高級榮譽職位,仍然可以對天文以及相關科學提供建議,並且有極高的聲望。 另外愛爾蘭獨立以前也曾有愛爾蘭皇家天文學家。.

新!!: 喬治·比德爾·艾里和皇家天文學家 · 查看更多 »

第一代开尔文男爵威廉·汤姆森

威廉·湯姆森,第一代開爾文男爵(William Thomson, 1st Baron Kelvin,),即开尔文勋爵(Lord Kelvin),在北爱尔兰出生的英國数学物理学家、工程师,也是热力学温标(絕對溫標)的发明人,被稱為熱力學之父。在格拉斯哥大学时他与进行了密切的合作,研究了电学的数学分析、将第一和第二热力学定律公式化,和把各门新兴物理学科统一为现代形式。他被广为人知是由于他认识到了温度的下限,也就是绝对零度。 他对电报机所作出的贡献使他开始出名并带给他财富和荣誉。先是因为在横跨大西洋的电报工程中所作出的贡献,他在1866年獲得爵士頭銜。到1892年,由於他在热力学方面的工作,以及反对爱尔兰自治的作為,使他被封為拉格斯的开尔文男爵(Baron Kelvin, of Largs in the County of Ayr),所以他通常被称为开尔文男爵,这个头衔来自于流经他在苏格兰格拉斯哥大学实验室的开尔文河。受爵後,他因而成為首位进入英国上议院的科学家。 他的住宅是位于克莱德湾拉格斯的Netherhall ,这是一座雄伟的红色砂岩大厦。 为表彰和纪念他对热力学所作出的贡献,热力学温标的单位为开尔文。.

新!!: 喬治·比德爾·艾里和第一代开尔文男爵威廉·汤姆森 · 查看更多 »

约翰·柯西·亚当斯

约翰·柯西·亚当斯(John Couch Adams,),英国数学家、天文学家,海王星的发现者之一。.

新!!: 喬治·比德爾·艾里和约翰·柯西·亚当斯 · 查看更多 »

盧卡斯數學教授席位

盧卡斯數學教授席位(Lucasian Chair of Mathematics)是英國劍橋大學的一個榮譽職位,授予對象為數理相關的研究者,同一時間只授予一人,此教席的擁有者稱為「盧卡斯教授」(Lucasian Professor)。.

新!!: 喬治·比德爾·艾里和盧卡斯數學教授席位 · 查看更多 »

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

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苏格兰数学物理学家。其最大功绩是提出了将电、磁、光统归为电磁场中现象的麦克斯韦方程组。麦克斯韦在电磁学领域的功绩实现了物理学自艾萨克·牛顿后的第二次统一。 在1864年發表的論文《電磁場的動力學理論》中,麦克斯韦提出電場和磁場以波的形式以光速在空間中传播,并提出光是引起同种介质中電场和磁场中許多現象的电磁扰动,同时从理论上预测了电磁波的存在。此外,他还推进了分子运动论的发展,提出了彩色摄影的基础理论,奠定了结构刚度分析的基礎。 麦克斯韦被普遍认为是十九世纪物理学家中,对于二十世纪初物理学的巨大进展影响最为巨大的一位。他的科学工作为狭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打下理论基础,是现代物理学的先声。有观点认为,他对物理学的发展做出的贡献仅次于艾萨克·牛顿和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麦克斯韦百年诞辰时,爱因斯坦本人盛赞了麦克斯韦,称其对于物理学做出了“自牛顿时代以来的一次最深刻、最富有成效的变革”。.

新!!: 喬治·比德爾·艾里和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 · 查看更多 »

金星凌日

金星凌日是指太陽和地球之間的行星金星像暗斑一样掠過太陽盘面,並且遮蔽一小部分太阳对地辐射的天文现象。這類天文现象可能会持续数小時。金星凌日的原理与月球造成的日食一樣。雖然金星的直徑幾乎是月球的4倍,但由于它离地球更遠,在下合時的視直徑還不到一弧分角,因此它遮蔽的太陽面積就非常小。科學家可以通过觀察金星凌日估算太陽和地球之間的距離。在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及海王星等地外行星同樣可以觀察到凌日这一天文現象。 金星凌日是种罕見的天文現象。在最近的近两千年时间里,它会以243年的週期循环往复:一个周期内会出现間隔8年的两次金星凌日;这对金星凌日与前后两次金星凌日的相隔时间分别为121.5年或105.5年。之所以会存在這種週期性规律,是因为地球和金星恒星轨道周期比约为8:13或243:395。最近兩次金星凌日发生在2004年6月8日和2012年6月5日至6日。之前一次金星凌日要追溯到1882年12月,下一次则要等到2117年12月才会到来。 金星凌日观测在歷史上曾經有極为重要的科學意義。天文學家曾经利用金星凌日的觀測结果,結合恆星視差原理,獲得了比之前更為精確的天文单位的数值。2004年和2012年的金星凌日探测对於寻找太陽系外行星以及探测系内行星环境等方面的研究都有所助益。 金星凌日虽然用肉眼可以观测到,但为了安全起见,最好采用观测日食时使用的蒸镀有铝、铬或是银涂层的减光滤片观测。不过滤片也不能将有害光完全滤去,因而最好在观测过程中时常休息。使用望远镜观测时,为了降低失明风险,務必采用减光滤镜或是通过投影间接观测。.

新!!: 喬治·比德爾·艾里和金星凌日 · 查看更多 »

艾里

#重定向 喬治·比德爾·艾里.

新!!: 喬治·比德爾·艾里和艾里 · 查看更多 »

艾里-0

艾里-0(Airy-0)是一個火星撞擊坑,它是火星本初子午線的起始點。其直徑約 0.5 公里,位於子午線灣中較大的艾里撞擊坑內。 該撞擊坑以知名英國皇家天文學家喬治·比德爾·艾里(1801年-1892年)命名;他在1850年於格林尼治建立了子午環,該望遠鏡的位置之後被選定是地球本初子午線的起點。 該撞擊坑是於1969年被科學家默頓·戴維斯(Merton Davies)基於水手6號和水手7號影像選定為火星本初子午線起點。.

新!!: 喬治·比德爾·艾里和艾里-0 · 查看更多 »

艾里函数

艾里函数(Ai(x)),英国英格蘭天文学家、數學家喬治·比德爾·艾里命名的特殊函数,他在1838年研究光学的时候遇到了这个函数。Ai(x)的记法是Harold Jeffreys引进的。Ai(x)与相关函数Bi(x)(也称为艾里函数),是以下微分方程的解: 这个方程称为艾里方程或斯托克斯方程。这是最简单的二阶线性微分方程,它有一个转折点,在这一点函数由周期性的振动转变为指数增长(或衰减)。.

新!!: 喬治·比德爾·艾里和艾里函数 · 查看更多 »

艾里撞擊坑 (火星)

艾里撞擊坑(Airy)是火星表面一個撞擊坑,以知名英國皇家天文學家喬治·比德爾·艾里(1801年-1892年)命名。該撞擊坑直徑約 40 公里,座標 0.1°E 5.1°S,位在子午線高原內。該撞擊坑內一個更小的撞擊坑艾里-0被指定為是火星本初子午線的定義點。.

新!!: 喬治·比德爾·艾里和艾里撞擊坑 (火星) · 查看更多 »

英國皇家天文學會

英國皇家天文學會(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RAS),是由英國天文學家組成的天文研究團體。總部位於倫敦。目的是為了增進天文學、行星科學、地球物理學及其他與天文相關學科的研究。在國際天文聯會中代表英國,也是國際科學理事會的成員。.

新!!: 喬治·比德爾·艾里和英國皇家天文學會 · 查看更多 »

英國皇家天文學會金質獎章

英國皇家天文學會金質獎章(Gold Medal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是英國皇家天文學會的最高獎項,于1824年首次頒發。.

新!!: 喬治·比德爾·艾里和英國皇家天文學會金質獎章 · 查看更多 »

IERS參考子午線

IERS參考子午線(IRM),也稱為國際參考子午線,是由國際地球自轉服務(IERS)維護的本初子午線(經度0°)。它是通過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台的喬治·比德爾·艾里在1851年建造的子午儀所在緯度東側5.3秒的子午線,或是。這也是美國國防部運作的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與和理想的國際地表參考系統(ITRS)具體化的國際地表參考系(ITRF)WGS84所參考的本初子午線。.

新!!: 喬治·比德爾·艾里和IERS參考子午線 · 查看更多 »

格林尼治子午線

格林尼治子午線是以在倫敦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台為基地,由喬治·比德爾·艾里爵士在1851年設置的子午线。自1884年,所有船舶超過三分之二的噸位都使用它作为他們的海圖和地圖子午線的基準。同年(1884年)10月,在美國總統賈斯特·亞瑟的指令下,25個國家的41位代表在美國華盛頓特區召開國際子午線會議。這次會議選定穿過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子午線是官方認定的本初子午線。然而,法國投棄權票,並且法國地圖繼續使用巴黎子午線數十年。在18世紀,倫敦的字典編纂者,發行的非洲地圖顯示的倫敦子午線與赤道交會在後來的迦納的阿克拉子午線西邊好幾度。 本初子午線通過格林尼治天文台的艾里中星儀(),現在取而代之的是在院子裡的不銹鋼和黃銅帶標示,並且從1999年12月16日起改由強大的綠色雷射朝向倫敦北方,在夜空中閃耀著。 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接受器顯示在格林尼治子午線標誌上的經度讀數不是0度0分0秒,而是在本初子午線西方5.3弧秒(意思是本初子午線在東方102公尺)。在過去,這個偏移量已被歸因於建立在空間位置的系統,如WGS84(GPS的依據),引用的經度或錯誤,逐漸侵入國際時間局的計時歷程。.

新!!: 喬治·比德爾·艾里和格林尼治子午線 · 查看更多 »

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台

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Royal Observatory, Greenwich),舊稱皇家格林威治天文台(Royal Greenwich Observatory,簡稱RGO),是英國國王查理二世於1675年在倫敦格林威治建造的一個综合性天文台,在8月10日安放了奠基石,同時國王也創建了皇家天文學家的職位(第一位擔任此職的是約翰·弗蘭斯蒂德),以擔任天文台的台長和"致力於以最忱治的關心和努力校正天體運動的星表,和恆星的位置,以便能正確的定出經度,使導航成為完美的藝術"。天文台座落於格林威治公園俯瞰著倫敦泰晤士河的一座小山上。.

新!!: 喬治·比德爾·艾里和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台 · 查看更多 »

汤玛斯·脱尔顿

湯瑪斯·脫爾頓, DD (Thomas Turton,)是 剑桥大学卢卡斯数学教授。他曾担任Dean of Peterborough和伊利主教 ,也是一个作曲家。 湯瑪斯·脫爾頓是湯瑪斯·脫爾頓和安·脫爾頓的儿子,生于雷丁。1801年他进入剑桥大学王后学院就读,不过1804年转到了圣凯瑟琳学院。1805年他学士毕业,被封为senior wrangler并同时获得史密斯奖这一特殊荣誉。 1806年,他当选为圣凯瑟琳学院的fellow,随后在1822至1826年担任卢卡斯数学教授,而后担任Regius Professor of Divinity,任期从1827至1842年。 湯瑪斯·脫爾頓担任的神职有:威斯敏斯特大教堂Dean(从1842年至1845年),以及伊利主教 (1845年至1864年)。.

新!!: 喬治·比德爾·艾里和汤玛斯·脱尔顿 · 查看更多 »

本初子午線

本初子午線(Prime meridian),即0度經線,亦稱格林威治子午線、格林尼治子午線或本初經線,是經過英國格林尼治天文台的一條經線(亦稱子午線)。本初子午線的東西兩邊分別定為東經和西經,於180度相遇。 不像緯度起點(即赤道)可由地球自轉軸決定,理論上任何一條經線均可定為本初子午線,故此在歷史上曾對此線有不同定位。1851年御用天文學家艾里(Sir George Airy)在格林威治天文台設置中星儀,並以此確定格林威治子午線。因為當時超過三分之二的船隻已使用該線為參考子午線,在1884年於美國華盛頓特區舉行的上正式定之為經度的起點。來自25個國家共41位代表參與了會議,但法國代表在投票時棄權,在1911年之前法國仍以巴黎子午線做為經度起點。 從北極開始,本初子午線經過英國、法國、西班牙、阿爾及利亞、馬利、布吉納法索、多哥和迦納共8個國家,然後直至南極。 除了定義經度,格林尼治子午線亦曾作為世界時間標準使用。理論上來說,格林尼治標準時間的正午是指當太陽橫穿格林尼治子午線時的時間。然而因為地球自轉速度並不規則,現在的世界標準時間基準已由協調世界時取代。.

新!!: 喬治·比德爾·艾里和本初子午線 · 查看更多 »

海王星

海王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中距离太阳最远的,體積是太陽系第四大,但質量排名是第三。海王星的質量大約是地球的17倍,而類似雙胞胎的天王星因密度較低,質量大約是地球的14倍。海王星以羅馬神話中的尼普顿(Neptunus)命名,因為尼普顿是海神,所以中文譯為海王星。天文學的符號(♆,Unicode編碼U+2646),是希臘神話的海神波塞頓使用的三叉戟。 作爲一個冰巨行星,海王星的大氣層以氫和氦為主,還有微量的甲烷。在大氣層中的甲烷,只是使行星呈現藍色的一部分原因。因為海王星的藍色比有同樣份量的天王星更為鮮豔,因此應該還有其他成分對海王星明顯的顏色有所貢獻。 海王星有太陽系最強烈的風,測量到的風速高達每小時2,100公里。 1989年航海家2號飛掠過海王星,對南半球的大黑斑和木星的大紅斑做了比較。海王星雲頂的溫度是-218 °C(55K),因為距離太陽最遠,是太陽系最冷的地區之一。海王星核心的溫度約為7,000 °C,可以和太陽的表面比較,也和大多數已知的行星相似。 海王星在1846年9月23日被發現, 是唯一利用數學預測而非有計畫的觀測發現的行星。天文學家利用天王星軌道的攝動推測出海王星的存在與可能的位置。迄今只有航海家2號曾經在1989年8月25日拜訪過海王星。2003年,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提出有如卡西尼-惠更斯號科學水準的海王星軌道探測計畫,但不使用熱滋生反應提供電力的推進裝置;這項計劃由噴射推進實驗室和加州理工學院一起完成。.

新!!: 喬治·比德爾·艾里和海王星 · 查看更多 »

愛德華·沃爾特·蒙德

愛德華·沃爾特·蒙德(英文:Edward Walter Maunder,),英格蘭天文學家,最著名的學術貢獻即是他在太陽黑子與太陽磁力週期上的研究中,標示出1645-1715年間的特殊性,而這個期間即是後來以他命名的蒙德極小期。.

新!!: 喬治·比德爾·艾里和愛德華·沃爾特·蒙德 · 查看更多 »

1851年7月28日日食

1851年7月28日日食为一次在协调世界时1851年7月28日出現的日全食。該次日食食分為1.0577,食甚維持3分41秒。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本影接觸地表而使該區域完全得不到陽光,就會形成日全食,同時在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遮擋部分陽光,形成日偏食。.

新!!: 喬治·比德爾·艾里和1851年7月28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1874年金星凌日

1874年12月9日的金星凌日(协调世界时1时49分至6时26分)是19世纪的第一次金星凌日,第二次发生于8年后。之前的一组相继于1761年与1769年发生,而下一组则到21世纪(2004年与2012年)才发生。相比于之前的金星凌日,人们此时的观测手段得到了较大改善。大量的考察队在世界各地观测了此次金星凌日,其中有很多是由各国官方组织的。.

新!!: 喬治·比德爾·艾里和1874年金星凌日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