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拉馬迪

指数 拉馬迪

拉馬迪(الرمادي;Ar Ramādī)是伊拉克中部的城市,位於首都巴格達以西110公里(68英哩)肥沃的沖積平原上,是安巴爾省的首府,2004年聯合國的數據顯示人口為483,209。1869年,鄂圖曼帝國創建拉馬迪,作為管治和與區內的阿拉伯部族溝通的中心。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軍隊在1917年11月打敗城內剩餘的鄂圖曼軍隊勢力,佔領拉馬迪。.

11 关系: 奥斯曼帝国安巴尔省巴格达伊斯兰国伊拉克伊拉克行政區劃冲积平原第一次世界大战联合国英国拉馬迪之戰 (2014年至2015年)

奥斯曼帝国

鄂圖曼帝國(دولت عالیه عثمانیه,Osmanlı İmparatorluğu)為鄂圖曼人建立的帝国,创立者為--鄂圖曼一世。鄂圖曼人初居中亞,後遷至小亞細亞,日漸興盛。極盛時勢力達亞歐非三大洲,領有南歐、巴爾幹半島、西亞及北非之大部份領土,西達直布羅陀海峽,東抵裏海及波斯灣,北及今之奧地利和斯洛文尼亞,南及今之蘇丹與葉門。自消滅東羅馬帝國後,定都於君士坦丁堡,且以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自居。故鄂圖曼帝國的君主苏丹以自封的形式,視自己為天下之主,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基督教文化及伊斯蘭文化,因而東西文明在其得以統合。 鄂圖曼帝國位處東西文明交匯處,並掌握東西文明的陸上交通线達六个世紀之久,直接大英帝國在18世紀通過直布羅舵打通地中海航線為止。在其存在期间,不止一次實行伊斯蘭化与現代化改革,使得東西文明的界限日趨模糊。鄂圖曼帝國對西方文明影響舉足輕重,其建築師希南名留至今。16世紀,蘇萊曼大帝在位之時,日趨鼎盛,其領土在17世紀更達最高峰,控制今日中東歐不少國家。在巴巴羅薩的帶領下,其海軍更掌控地中海。 鄂圖曼帝國是15世紀至19世紀唯一能挑战崛起的歐洲基督教國家的伊斯蘭教勢力,但鄂圖曼帝國终不能抵挡近代化欧洲列強的冲击,於19世紀初趨於沒落,淪為英國、法國等列強的棋子,但其卓越的戰略地理位置使英國、法國得以利用鄂圖曼帝國阻止俄羅斯帝國對外向歐洲擴張,並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成功阻止,最終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裡敗於協約國之手,鄂圖曼帝國因而分裂。之後凱末爾領導土耳其国民运动,放弃了大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疆域,建立了主權獨立但面积较小、僅控制色雷斯及小亞細亞的土耳其共和國,鄂圖曼帝國至此滅亡。.

新!!: 拉馬迪和奥斯曼帝国 · 查看更多 »

安巴尔省

安巴尔(الأنبار)是伊拉克西部的一个省,首府是拉马迪。安巴尔是伊拉克面積最大的省份,与叙利亚、约旦和沙特阿拉伯接壤。安巴尔的名字来源于波斯语,意思是“货栈”,源出该地曾经是波斯萨珊王朝军队的货栈。面积138,501平方公里;2011年估計人口1,561,400,幾乎全部都是遜尼派穆斯林。 费卢杰和大部分所谓的“逊尼三角地带”位于该省之内。在伊拉克战争之后,伊拉克的叛乱在安巴尔省内最为激烈,人民对占领军的敌对状态也特別强烈。安巴尔省内,特别是拉马迪和费卢杰两个城市,以其居民强烈的部落和宗教情节而闻名,甚至前总统薩達姆·海珊的政权都对该地区动荡的天性而保持高度的机警。 2010年1月23日,美國海軍陸戰隊把當地防務交還予伊拉克當局。 2013年12月發生安巴爾衝突。.

新!!: 拉馬迪和安巴尔省 · 查看更多 »

巴格达

巴格达(بغداد,阿拉米语:ܒܓܕܐܕ),古称报达,伊拉克首都,同时它也是伊拉克巴格達省的首府,為伊拉克最大城市及經濟文化中心。位於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中部地區,底格里斯河流過巴格達市區,而距幼發拉底河約30公里閻玉龍 《中國大百科全書》-巴格達。巴格达人口约577万,在阿拉伯世界位于开罗之后列第二位。在历史上,巴格达曾是伊斯兰文明的政治、宗教、經濟、商業、學術、交通中心。巴格达也是一座多民族多教派的城市。巴格达在2003年美軍佔領伊拉克之前,有大量信仰基督教的亚述人(其中以信奉东方礼天主教的居多)居住,但近几年来巴格达的多座著名教堂屡次遭到破坏以及其他原因使亚述人纷纷离开巴格达,迁往伊拉克北部或邻国甚至西方国家。现在在巴格达原本就是少数民族的亚述人已经所剩无几了。.

新!!: 拉馬迪和巴格达 · 查看更多 »

伊斯兰国

伊斯兰国(الدولة الإسلامية,转写:;The Islamic State,缩写:IS),前称伊拉克和沙姆伊斯兰国(الدولة الاسلامية في العراق والشام ad-Dawlat al-Islamiyat fi al-Iraq wa-sh-Sham;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al-Sham,简称ISIS)或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the Levant,简称ISIL),是一个活跃在伊拉克和叙利亚的萨拉菲聖戰主義组织及其建立的未被世界广泛认可的政治實體,奉行极端保守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瓦哈比派。组织领袖巴格達迪自封为哈里发,定國號为「伊斯兰国」,宣称自身对于整个穆斯林世界(包括全中东、非洲东部、中部、北部、黑海东部、南部、西部,亚洲中部和西部、欧洲伊比利半岛和巴爾幹半島、印度幾乎全境、中国大陸西部、北部地区)拥有統治地位、BREITBART、2014年7月1日,同年11月23日阅览。周边阿拉伯国家以阿拉伯文缩写称其为「达伊沙」(داعش, Dā'esh;)),与阿拉伯语的“踩踏”(دعس‎, Da'es)諧音,以示对其“伊斯兰国”名稱的不承认及蔑视。中国大陸媒体有时则直接以“极端组织”代指这一组织。 该组织目前致力在伊拉克及沙姆地区建立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家,是叙利亚内战反政府武装中主要的圣战组织之一,并占领伊拉克北部、及敘利亞中部的部分城市和地区。其自认为是一个独立国家,声称拥有伊拉克和叙利亚的主权,而且宣稱已于2014年11月13日拥有阿拉伯地区更多的主权,涉及利比亚、埃及、阿尔及利亚、沙特阿拉伯和也门等国家。 伊斯兰国以反对偶像崇拜为理由,对占领区内的文化古迹进行摧毁。同时,伊斯兰国对俘虏及包括记者在内的平民进行斩首并拍摄视频广泛传播。这些举动使得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和组织将其定性为恐怖组织。 该组织参与的戰事包括伊拉克战争及伊拉克内戰(2011年-2017年)、敘利亞內戰(2011年-至今)、利比亞內戰(2014年-至今)、西奈半岛动乱和阿富汗戰爭 (2015年至今),与各阿拉伯国家政府军(也包括叙利亚反对派)、部分地方武装以及一些北约成员国或欧洲国家军队交战。2015年12月,伊斯蘭國宣稱要攻擊以色列。 该组织的几个领导人曾声称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2003年发动的伊拉克戰爭是导致他们发起对美国的圣战之原因,而美军行动使他们获得士兵和最终夺回国家的控制权变得容易 。 伊斯兰国并不谋求参与所佔領国家的政治权力分配,其根本目的是要在中东地区建立政教合一的極端伊斯兰国。伊斯兰国实行严格的伊斯兰教法,实现「伊斯兰化」,要讓受到統治的民眾「成為真正服從的穆斯林」。而从其在伊拉克和叙利亚采取的武装行动性质可以看出该组织極權主義、军国主义、伊斯蘭法西斯主義倾向十分明显。在萨达姆·海珊被美擒獲、阿拉伯之春後卡扎菲被打倒、阿萨德等泛阿拉伯世俗主义政权式微的現今,中东面临着回到逊尼派和什叶派宗教混战的危機。事实上,目前伊拉克政府军与反政府武装力量的对抗其中一部分就是一场逊尼派和什叶派的宗教混战。海灣逊尼派宗教神權國家(有別於世俗國家)與團體(沙特阿拉伯、卡達等)對什叶派國家的敵視,與對叛亂組織或明或暗的支持和資助(该组织大部分头目来自沙烏地阿拉伯),也是造成今日混亂局面的因素之一。2017年11月21日,伊朗总统鲁哈尼宣布,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已经被剿灭。同一日,伊拉克总理阿巴迪也表示,在收复拉沃镇后,伊拉克已在军事上终结极端组织“伊斯兰国”。.

新!!: 拉馬迪和伊斯兰国 · 查看更多 »

伊拉克

伊拉克共和国(阿拉伯语:الجمهورية العراقية;库尔德语:كۆماری عێراق),简称伊拉克(العراق‎),位于亚洲西南部中东地区的国家。伊拉克与南方的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北方的土耳其,西北的叙利亚,东方的伊朗和西方的约旦接壤。伊拉克所在的地区在历史上曾被称为美索不达米亚,是人类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新!!: 拉馬迪和伊拉克 · 查看更多 »

伊拉克行政區劃

伊拉克下分19省(;muḥāfażah),各省下辖若干个District(译为分區、县)。.

新!!: 拉馬迪和伊拉克行政區劃 · 查看更多 »

冲积平原

冲积平原,又稱氾濫平原,是由河流沉積作用在中游沖積扇及河口三角洲間形成的下游平原地貌。在河流的下游,由於水流沒有上游般急速,而下游的地勢一般都比較平坦。河流從上游侵蝕了大量泥沙,到了下游後因流速不再足以攜帶泥沙,結果這些泥沙便沉積在下游。尤其當河流發生水浸時,泥沙在河的兩岸沉積,沖積平原便逐漸形成。 基本上任何河流在下游都會有沉積現象,尤其是一些較長的河流為甚。但也有部分大河沒有形成下游沖積平原及河口三角洲,如怒江、剛果河、聖弗朗西斯科河等。世界上最大的沖積平原是亞馬遜平原,乃由亞馬遜上游的泥沙堆積而成。而中國的黄淮海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亦屬這一地形。.

新!!: 拉馬迪和冲积平原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新!!: 拉馬迪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联合国

联合国(Organisation des Nations unies,缩写作 ONU;United Nations,缩写作 UN 或 U.N.)是一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政府间國際組織,致力於促進各國在國際法、國際安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權、公民自由、政治自由、民主及實現持久世界和平方面的合作。聯合國成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1945年,取代國際聯盟以阻止戰爭並為各國提供對話平臺。聯合國下設了許多附屬機構以實現其宗旨。 到2018年中為止,聯合國共193個成員國,包括除梵蒂岡城國以外所有无争议的主權國是联合国会员国。在聯合國遍及世界的辦事處中,聯合國及其專門機構通過全年舉行定期會議來決定實體和行政議題。聯合國由六大主要機構組成:聯合國大會(主要的審議機構)、安理會(以決定對和平與安全的某些決議)、經濟及社會理事會(以協助促進國際經濟和社會的合作和發展)、秘書處(為聯合國提供所需的研究、資訊和設施)、國際法院(主要的司法機構)以及聯合國託管理事會(當前不活躍)。其他重要的聯合國機構還有世界衛生組織、世界糧食計畫署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聯合國的行政首長是聯合國秘書長。聯合國的經費由會員國分攤和自願捐贈。聯合國現今有六種工作语言,分別為:阿拉伯语、汉语(聯合國中文日為每年的4月20日)、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

新!!: 拉馬迪和联合国 · 查看更多 »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新!!: 拉馬迪和英国 · 查看更多 »

拉馬迪之戰 (2014年至2015年)

拉馬迪之戰於2014年11月至2015年5月進行,最終伊斯兰国成功佔領伊拉克安巴尔省首府拉馬迪。 期間伊斯蘭國武裝分子多番攻擊拉馬迪。2014年12月8日,武裝分子攻擊拉馬迪市政府大樓,被伊拉克政府軍擊退,23名武裝分子被擊斃。2015年5月中,在沙塵暴的掩護下,武裝分子以150人的少數兵力再次進攻有6,000名政府軍駐守的拉馬迪。 2015年5月14日,伊斯蘭國武裝分子以多輛裝甲推土機和自殺炸彈客駕駛的悍馬開路,衝破政府軍陣地,佔領了警察總部、政府建築物和拉馬迪大清真寺。5月17日,武裝分子完全控制拉馬迪。估計有至少500名平民和安全部隊成員在5月15日至17日期間喪生。.

新!!: 拉馬迪和拉馬迪之戰 (2014年至2015年)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