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1932年臺灣

指数 1932年臺灣

没有描述。

58 关系: 劉宜良基隆郡台灣獨立建國聯盟台灣獨立運動台灣白色恐怖司法院大法官司法院院長屏東縣縣長中华书局中川健藏七星郡三峽街平溪庄翁岳生華南銀行马尼拉黨外運動黃昭堂邱連輝鄭清文臺北州臺灣總督臺灣總督府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臺灣新民報蕃地 (海山郡)李新楊金海江南案江苏省海山郡无线电10月11月12月1984年臺灣1月2010年臺灣2011年臺灣2017年臺灣2月2月1日3月3月10日3月1日3月20日3月23日3月2日4月4月15日...5月5月27日6月6月3日7月7月9日8月9月 扩展索引 (8 更多) »

劉宜良

劉宜良(),生於中華民國江蘇靖江,臺北政工幹部學校(今政治作戰學院)肄業、美利堅大學政治學碩士。曾擔任軍官、記者、作家,筆名「江南」,俗謂劉江南,後歸化為美國公民,1984年10月15日,中華民國政府國防部情報局指使竹聯幫黑道分子,在美國將劉宜良暗殺身亡,釀成轟動一時的國際事件江南案。.

新!!: 1932年臺灣和劉宜良 · 查看更多 »

基隆郡

基隆郡為台灣日治時期的行政區劃,隸屬臺北州。管轄範圍等同於今日的大基隆地區。其版圖外貌像是反轉後的大不列顛島。 基隆郡役所設於基隆市。基隆郡管轄基隆街、瑞芳街、--、--、--、--、--、--。轄域即今新北市瑞芳區、萬里區、金山區、貢寮區、雙溪區、平溪區、基隆市全域等地。其中基隆街於1924年升格臺北州轄基隆市。平溪--原屬七星郡,1932年改隸基隆郡。.

新!!: 1932年臺灣和基隆郡 · 查看更多 »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英文:World United Formosans for Independence,WUFI;白話字:Tâi-oân To̍k-li̍p Kiàn-kok Liân-bêng),簡稱台獨聯盟或獨盟,是一個推動台灣獨立運動的組織。1970年由四個海外獨立運動團體:日本台灣青年獨立聯盟(1960年成立,委員長辜寬敏)、加拿大台灣人權委員會(1964年成立)、美國全美台灣獨立聯盟(1966年成立,當時主席為蔡同榮)和歐洲台灣獨立聯盟(1967年成立)與國內台灣自由聯盟共同組成世界性台灣獨立聯盟。成為在海外勢力最大的台灣獨立運動組織。.

新!!: 1932年臺灣和台灣獨立建國聯盟 · 查看更多 »

台灣獨立運動

台灣獨立運動,簡稱台獨,是台灣的政治思想之一,其主要目標是透過制定新憲法等方式,建立一個屬於台灣住民的獨立主權國家,與謀求兩岸統一的「統派」相對。實際上依照理論與目標的不同,還可細分為傳統台獨、華獨、台獨左派等流派。 台灣獨立運動面臨著種種的政治現實與國際角力,外部除須與美日兩大盟邦建立互信的軍事同盟關係,還須克服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武力干涉與經濟施壓,而如何解決台灣內部在國家認同與意識形態上的多元與矛盾(統派)也是另一項難題。台灣獨立運動也透過台灣民族主義、台灣本土化運動、台灣正名運動、去中国化、強調台灣主體性等方式表現。.

新!!: 1932年臺灣和台灣獨立運動 · 查看更多 »

台灣白色恐怖

#重定向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

新!!: 1932年臺灣和台灣白色恐怖 · 查看更多 »

司法院大法官

司法院大法官,是中華民國依照《中華民國憲法》於最高司法機關——司法院中所設置,具有「解釋憲法」、「統一解釋法律及命令」之職務、審理「政黨違憲解散案」及「總統、副總統彈劾案」權限之常設機關,相当于憲法法院。同時,在一般口語的用法中,司法院大法官亦有可能是指該機關的「成員」。 在指稱該機關的成員時,司法院大法官也是屬於憲法上的法官,同樣受到《中華民國憲法》第81條之保障,司法院大法官於司法院釋字第601號解釋中便已經對此加以闡明。根據《法官法》規定,司法院大法官也屬於該法所稱之法官,原則上受到該法之規範,僅於例外情況下排除該法之適用。.

新!!: 1932年臺灣和司法院大法官 · 查看更多 »

司法院院長

司法院院長,是中華民國司法院的首長,兼任大法官會議主席(相當於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依據現行憲法增修條文第五條款規定,不受任期之保障,先得由總統提名,經立法院投票同意後任命之。为確保法官超然于黨派及保持司法独立,自1999年的院長及副院長均为无党籍。.

新!!: 1932年臺灣和司法院院長 · 查看更多 »

屏東縣縣長

本條目列出歷任的屏東縣縣長,並溯及戰後時期的屏東縣地方首長。現任縣長為潘孟安,2014年12月25日宣誓就職。.

新!!: 1932年臺灣和屏東縣縣長 · 查看更多 »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是一間整理出版中国古籍的专业出版社,也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出版社之一。於1912年1月1日成立,1949年8月後,分成三個部分:中國大陸、香港、臺灣,而中国大陆的中华书局又分成三个部分:北京中华书局、上海辞书出版社和上海中华印刷有限公司(即原中华书局印刷所)。.

新!!: 1932年臺灣和中华书局 · 查看更多 »

中川健藏

中川健藏(),日本官僚、政治家、台灣日治時期第16任總督與貴族院議員。.

新!!: 1932年臺灣和中川健藏 · 查看更多 »

七星郡

七星郡()為台灣日治時期的行政區劃,隸屬台北州。 七星郡緊附台北市外圍,郡役所亦位於台北市,所址現為立法院青島第二會館。七星郡轄下有汐止街、士林街、北投街、內湖-庄-、平溪-庄-及松山-庄-,其中平溪庄於1932年改隸基隆郡,松山--於1938年併入台北市。.

新!!: 1932年臺灣和七星郡 · 查看更多 »

三峽街

三峽街,為1920年-1945年間存在之行政區,轄屬台北州海山郡。今新北市三峽區。.

新!!: 1932年臺灣和三峽街 · 查看更多 »

平溪庄

平溪--,為1920年~1945年間存在之行政區,原屬臺北州七星郡,1932年(昭和七年)2月1日改隸屬臺北州基隆郡。今新北市平溪區。.

新!!: 1932年臺灣和平溪庄 · 查看更多 »

翁岳生

翁岳生(),臺灣嘉義縣義竹鄉人,曾任中華民國司法院院長及司法院大法官。 1960年,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系畢業。1958年,通過司法官高等考試。1966年,德國海德堡大學法學博士。1972年,翁岳生獲得提名為第三屆大法官,成為中華民國司法界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大法官;其後連續擔任第三至六屆及其後不分屆次之大法官,也成為中華民國司法界任職屆次最多、時間最久的大法官。1999年至2007年擔任司法院院長。 2007年10月1日,卸任司法院院長及大法官之職。.

新!!: 1932年臺灣和翁岳生 · 查看更多 »

華南銀行

華南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華南銀行、華銀,是臺灣的一所大型的商業銀行,於日本時代大正8年(1919年)1月29日創設於臺北市表町二丁目二番地(即今臺北市館前路45號),當時名為「株式會社華南銀行」。在精省之前,華銀與第一銀行、彰化銀行並稱為「省屬三商銀」。 現華南銀行為華南金控下屬銀行機構,2015年在全球擁有203間分行,包括海外12間分行、1處辦事處。.

新!!: 1932年臺灣和華南銀行 · 查看更多 »

马尼拉

尼拉(Maynila,Manila),又稱岷里拉,是菲律宾首都,位於菲律宾的最大岛—呂宋島馬尼拉灣的東岸;今為菲國第二大城,人口有150萬;乃全國經濟、文化、教育和工業中心,現為人口達1000萬的馬尼拉大都會區之發展核心。2013年4月,馬尼拉人口排名全球第6名,達2120萬人。在同屬此都會區的眾多城市中,僅奎松市人口多於馬尼拉市。马尼拉之名源於一种生长着白豔花朵的湿地树(Maynilad),許多觀賞過的人們都以「那些白色的花开着,便像一双双亮晶晶的眼睛」形容它。她所屬的這個都會區,菲律賓官方稱為馬尼拉大都會(Metro Manila),一般外國人和非定居者通常簡稱以馬尼拉。全區由17座城市和直轄市所組成。.

新!!: 1932年臺灣和马尼拉 · 查看更多 »

黨外運動

外運動,一般指臺灣的政黨民主進步黨在1986年成立之前,非國民黨人士以類似政黨形式進行之民主運動。因當時一黨執政之中國國民黨政府實施戒嚴和威權統治,剝奪及打壓人民集會與結社自由,亦包括組織政黨。反對派及獨立人士在尚未成立政黨前,以黨外(Tóng-goā)為名,推動台灣民主。值得注意的是,當時的黨外運動領袖主要是反國民黨的人士,並不等同于台灣獨立運動的支持者。 「黨外」,指的是國民黨之外的參政人士。而「黨外」一詞大量的使用,則約自康寧祥、黃信介開始。.

新!!: 1932年臺灣和黨外運動 · 查看更多 »

黃昭堂

黃昭堂(又稱黃有仁、Ng, Yuzin Chiautong,),政治及歷史學者,台灣獨立運動重要領袖,台灣獨立建國聯盟主席,2004年2月28日228百萬人手牽手護台灣活動總指揮,總統府國策顧問。.

新!!: 1932年臺灣和黃昭堂 · 查看更多 »

邱連輝

邱連輝(),中華民國(台灣)政治人物,曾任屏東縣麟洛鄉第四、五屆鄉長、屏東縣議會第七屆議員、台灣省議會第五、六屆議員、屏東縣第九屆縣長。後當選為第一屆第五、六次增額立法委員及第二屆立法委員。長子邱子正為第二屆國大代表、女婿李世斌為屏東縣議員、表外甥吳應文為前屏東縣代理縣長。.

新!!: 1932年臺灣和邱連輝 · 查看更多 »

鄭清文

鄭清文(),台灣作家,生於日治台灣新竹州(今桃園市),本姓李,後由舅父收養,改姓鄭,遷至臺北州新莊郡(今新北市新莊區)。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系畢業,任職華南銀行四十多年,利用閒暇從事寫作,四十年不斷。.

新!!: 1932年臺灣和鄭清文 · 查看更多 »

臺北州

臺北州為大日本帝國的行政區劃之一,由原臺北廳合併宜蘭廳及桃園廳的三角湧支廳而成。其下管轄三市九郡,州治設於臺北市,轄域包括今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及宜蘭縣。.

新!!: 1932年臺灣和臺北州 · 查看更多 »

臺灣總督

臺灣總督是指台灣受大日本帝國統治時,由日本天皇所指派的總督。大清帝國因為甲午戰爭戰敗,在1895年將台灣割讓給日本。1945年日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日本放棄對台統治,台灣日治時期結束。在1895年到1945年之間的半個世紀當中,日本政府共派任了19個總督,可以依其對台統治原則來劃分為以下三個時代:前期武官總督、文官總督時代以及後期武官總督。 實際上,無論是前期以軍人為主的武官總督,或是大正及昭和年代初期來台的文官總督,還是後期軍人當政的日本內閣所派任的總督,一般來說,當時在台灣,台灣總督就是擁有行政權、軍事力量和立法權的絕對權力者。透過台灣總督府官署系統,日治時期的台灣總督幾乎掌控所有行政資源。此外,總督尚可隨意任命和左右法官、檢察官並鎮壓島內反對力量。雖說是以殖民心態經營台灣,但歷任總督或總督府官署系統中,仍出現不少稱職的技術官僚;因此,大日本帝國統治台灣的五十年之間,對於台灣整體環境,有著十分重大的改善。 19位總督中,第2至5任的桂太郎、乃木希典、兒玉源太郎、佐久間左馬太與第11任的上山滿之進皆出身原為長州藩的山口縣(出身該縣的日本首相數亦位居各都道府縣之冠),共統治臺灣將近21年。 雖然在台日軍(第十方面軍)於1945年10月25日在台北公會堂向盟軍投降,但臺灣總督府官制至1946年5月31日才正式廢止。.

新!!: 1932年臺灣和臺灣總督 · 查看更多 »

臺灣總督府

臺灣總督府(/Government of Taiwan「總督府所屬英譯名稱ニ關スル件」(1896年09月19日),〈明治二十九年乙種永久保存第七卷〉,《臺灣總督府檔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0076007。/Taiwan Government/Government of Formosa)是臺灣日治時期的最高統治機關,設於1895年,首長為臺灣總督。其組織特色為「總督專制」,由臺灣總督總攬行政、立法、司法等大權。不管1896年發布的《六三法》及後來1906年《三一法》或1921年《法三號》,臺灣日治時期的地方政體皆採委任立法制度,總督府為當然之中央機關。而一般政策形成過程,通常是由總督府的技術官僚制定法律政策後,即授權臺灣總督以「總督府令」命總督府各級單位、所轄官署或地方政府執行政策。也因此,總督府轄下機關、尤其是地方行政機關的政策實行深具人治色彩,所有行政官員皆只以執行法律及管理行政為主要事務,各級地方行政機關缺乏自主。另外,地方行政基層係以警察為中心,除了一般治安維護外,舉凡政治思想、結婚生子、戶口管理,還有鴉片管理、公共衛生、徵收稅金、物資分配、地政調查等,均是警察的業務。 臺灣總督府的辦公廳舍位於臺北州臺北市文武町一丁目,即現在的中華民國總統府建築,現今已列為中華民國國定古蹟。該建物自1912年6月1日開工,歷時8年興建,於1919年3月完工,耗費281萬日圓;而對臺統治最重要的象徵「台字紋章」,當年則由莊頭北工業創辦人莊庚戌親自開模銅鑄。該建築完工前,臺灣總督府是使用清代原布政使司衙門西側籌防局為辦公處所。.

新!!: 1932年臺灣和臺灣總督府 · 查看更多 »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发生于20世纪上半叶,是由新民會發起,向日本帝國議會爭取在臺灣設置自治議會的運動;這場運動是臺灣對日本統治從武力反抗轉為近代式政治運動的轉捩點,也是日治時期歷時最久、規模最大的政治運動。其起源可追溯1918年的《六三法》撤廢運動。林呈祿認為撤廢《六三法》無異於接受當局的內地延長主義政策,有損臺灣的特殊性和獨立性。受其主張影響,運動的方向遂由撤廢《六三法》轉為設置臺灣議會的訴求;基於日本立憲政治的精神,應設置臺灣議會,將臺灣總督府的立法權交還給人民。 從1921年1月30日第一次向帝國議會提出《臺灣議會設置請願書》、由林獻堂領銜、旅日與在臺民眾178人聯名簽署起,到1934年9月2日決議停止為止,運動共歷時14年,期間提出請願15次。最初的參與者以東京的臺灣留學生為主。至第三次請願運動籌備時,成立了臺灣議會期成同盟會,從而被臺灣總督田健治郎以妨礙安寧社會秩序為由禁止,釀成治警事件。其後,運動得到了日本輿論的支持與臺灣民眾的同情,參與人數邁向高峰。不過在1931年臺灣民眾黨被迫解散後,由於失去支持團體,加上法西斯主義的壓制,運動在1934年正式宣布中止。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除了對臺灣民眾建立法治的觀念和確立對憲政精神的追求,也影響了日本政府在1935年讓州、市、街、--議員半數改由民選,成為臺灣地方自治的肇始。.

新!!: 1932年臺灣和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 查看更多 »

臺灣新民報

#重定向 臺灣民報.

新!!: 1932年臺灣和臺灣新民報 · 查看更多 »

蕃地 (海山郡)

海山郡蕃地,為台灣日治時期1920年~1932年間存在之行政區,轄屬台北州海山郡。今新北市三峽區東南半部。.

新!!: 1932年臺灣和蕃地 (海山郡) · 查看更多 »

李新

李新可以指:.

新!!: 1932年臺灣和李新 · 查看更多 »

楊金海

楊金海(),台灣高雄茄萣人。台灣白色恐怖受難者,台灣獨立運動參與者。曾任高雄縣油品商業同會公會會長、鳳山國際表平商會會長、鳳山市三民里及新興里長,因參與郭雨新的組黨運動而遭國民黨逮補入獄。解嚴後曾任國大代表、總統府國策顧問。.

新!!: 1932年臺灣和楊金海 · 查看更多 »

江南案

江南案發生於1984年10月15日,華裔美籍作家劉宜良(筆名「江南」,俗謂「劉江南」)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遭到中華民國國防部情報局僱用的台灣黑道份子刺殺身亡。內情曝光後台美關係頓時緊張,中華民國方面雖然承認江南案為情報局官員主使,但仍強調本案乃情報局官員獨斷專行所致,非高層授意,並逮捕了情報局長汪希苓、副局長胡儀敏、第三處副處長陳虎門等人。 當時竹聯幫張安樂指控蔣孝武可能是幕後主使。江南案告一段落後,蔣孝武於1986年3月奉派至新加坡擔任商務副代表,並長期留在駐外單位,在蔣經國總統任內都未再回到中央政府。對此,坊間有人解讀為「謫放外地」。後來張安樂明白表示,係用圍魏救趙的策略,故意說還有一卷錄音帶指控蔣孝武,其實,他並沒有證據證明蔣孝武涉案。 此案的事件经與陳文成命案、美麗島事件、林宅血案等綜合改编後成為2009年電影《被出賣的台灣》的主题。.

新!!: 1932年臺灣和江南案 · 查看更多 »

江苏省

江苏,简称苏,是現中华人民共和国华东地区的一省,省名为江宁(南京)和苏州的合称,省会为南京市。江苏省地跨长江、淮河南北。 江苏可分為苏南、苏中、苏北三個區域,也可划分为江南、江淮、淮北三个区域,這三個區域在文化、地理、经济各方面都呈现其獨特性。东吴以来,历东晋、南朝、隋、唐、南唐、北宋、南宋,江苏地区经济文化一直比较繁荣,拥有1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明朝中后期、清中期,分别达到巅峰。1927年,当时亚洲最大的城市上海和中华民国首都南京先后设立特别市而脱离江苏省,江苏的地位有所下降。改革开放以后,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迅速。 該省人类发展指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均居中国(大陆)省级行政区第四位,地区生产总值則居全国第二位、世界第六位。江苏与上海、浙江省、安徽省共同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

新!!: 1932年臺灣和江苏省 · 查看更多 »

海山郡

海山郡為台灣日治時期的行政區劃之一,創設於1920年,該郡隸屬台北州。其海山郡之名稱由來,是因為這裡為17世紀的的海山墾號、之後的海山-庄-及海山堡。.

新!!: 1932年臺灣和海山郡 · 查看更多 »

无线电

無線電,又稱无线电波、射頻電波、電波,或射頻,是指在自由空間(包括空氣和真空)傳播的電磁波,在電磁波譜上,其波長長於紅外線光(IR)。頻率範圍為300 GHz以下 ,其對應的波長範圍為1公釐以上。就像其他電磁波一樣,無線電波以光速前進。經由閃電或天文物體,可以產生自然的無線電波。由人工產生的無線電波,被應用在無線通訊、廣播、雷達、通訊衛星、導航系統、電腦網路等應用上。 無線電發射機,藉由交流電,經過振盪器,變成高頻率交流電,產生電磁場,而經由電磁場可產生無線電波。無線電波像磁鐵,有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現象。同類電子會互相排斥,因此當無線電波射出時,會將前方電波往前推,當連續電波一直射出來時,電波就會在空氣中傳播。 無線電技術是通過無線電波傳播信號的技術,其原理在於,導體中電流強弱的改變會產生無線電波。利用這一現象,通過調製可將信息加載於無線電波之上。當電波通過空間傳播到達收信端,電波引起的電磁場變化又會在導體中產生電流。通過解調將訊息從電流變化中提取出來,就達到了資訊傳遞的目的。 麥克斯韋最早在他遞交給英國皇家學會的論文《電磁場的動力理論》中闡明了電磁波傳播的理論基礎。他的這些工作完成於1861年至1865年之間。 海因里希·魯道夫·赫茲在1886年至1888年間首先通過試驗驗證了麥克斯韋爾的理論。他證明了無線電輻射具有波的所有特性,並發現電磁場方程可以用偏微分方程表達,通常稱為波動方程。 1906年聖誕前夜,范信達在美國麻薩諸塞州採用外差法實現了歷史上首次無線電廣播。范信達廣播了他自己用小提琴演奏「平安夜」和朗誦《聖經》片段。位於英格蘭切爾姆斯福德的馬可尼研究中心在1922年開播世界上第一個定期播出的無線電廣播娛樂節目。.

新!!: 1932年臺灣和无线电 · 查看更多 »

10月

10月是公历年中的第十个月,是大月,共有31天。 在北半球,10月是秋季的第三个月,本月节气:寒露、霜降。.

新!!: 1932年臺灣和10月 · 查看更多 »

11月

11月是公历年中的第十一个月,是一年當中最後一個小月,共有30天。 在北半球,11月是冬季的第一个月,本月节气:立冬、小雪。 在英文中,11月(November)源自拉丁语November(第9个月)。.

新!!: 1932年臺灣和11月 · 查看更多 »

12月

12月是公历年中的第十二个及每年最後的一個月,是大月,共有31天。 在北半球,12月是冬季的第二个月;在南半球,則為夏季第二個月。 本月节气有:大雪、冬至.

新!!: 1932年臺灣和12月 · 查看更多 »

1984年臺灣

1984年臺灣公布施行《勞動基準法》,發生江南案。.

新!!: 1932年臺灣和1984年臺灣 · 查看更多 »

1月

1月是公历年中的第一个月,是全年第一個大月,共有31天。 在北半球,1月是冬季的第三个月。該月的节气:小寒、大寒; 在南半球,1月是夏季的第三个月。 英文中的1月(January)来源于古罗马的双面神雅努斯(Janus)。 1月的節日/紀念日.

新!!: 1932年臺灣和1月 · 查看更多 »

2010年臺灣

没有描述。

新!!: 1932年臺灣和2010年臺灣 · 查看更多 »

2011年臺灣

没有描述。

新!!: 1932年臺灣和2011年臺灣 · 查看更多 »

2017年臺灣

没有描述。

新!!: 1932年臺灣和2017年臺灣 · 查看更多 »

2月

2月是公历年中的第二个月,平年有28天,闰年有29天。在历史上,曾经有3次,2月出现30天。(请参见:2月30日) 在北半球,2月是春季的第一个月,本月节气有:立春、雨水 英文中的2月(February)来源于古罗马的Februus(斋戒月),也可能是源自于萨拜恩。 2月的節日/紀念日.

新!!: 1932年臺灣和2月 · 查看更多 »

2月1日

2月1日是阳历年的第32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33天(闰年是334天)。.

新!!: 1932年臺灣和2月1日 · 查看更多 »

3月

3月是公历年中的第三个月,是大月,共有31天。 在北半球,3月是春季的第二个月,本月节气有:惊蛰、春分。 英文中的3月(March)来源于古罗马战神玛尔斯。 3月的節日/紀念日.

新!!: 1932年臺灣和3月 · 查看更多 »

3月10日

3月10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69天(闰年第70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96天。.

新!!: 1932年臺灣和3月10日 · 查看更多 »

3月1日

3月1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60天(闰年第61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305天。.

新!!: 1932年臺灣和3月1日 · 查看更多 »

3月20日

3月20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79天(闰年第80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86天。.

新!!: 1932年臺灣和3月20日 · 查看更多 »

3月23日

3月23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82天(闰年第83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83天。.

新!!: 1932年臺灣和3月23日 · 查看更多 »

3月2日

3月2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61天(闰年第62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304天。.

新!!: 1932年臺灣和3月2日 · 查看更多 »

4月

4月是公曆年中的第四個月,是全年第一個小月,共有30天。 在北半球,4月是春季的第三個月,本月的節氣:清明、谷雨 英文中的4月(April)來源於單詞aperire,表示「開」,可能意味著植物在春天開始生長。.

新!!: 1932年臺灣和4月 · 查看更多 »

4月15日

4月15日是阳历年的第105天(闰年是106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260天。.

新!!: 1932年臺灣和4月15日 · 查看更多 »

5月

5月是公历年中的第五个月,是大月,共有31天。 在北半球,5月是夏季的第一个月,这个月有两个节气:立夏、小满。 英文5月名稱(May)可能源自罗马神话豐收繁殖女神迈亞,或来源于在5月庆祝节日的Bona Dea女神,或来自拉丁语詞maiores(意为"较年长者")。.

新!!: 1932年臺灣和5月 · 查看更多 »

5月27日

5月27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47天(闰年第148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218天。.

新!!: 1932年臺灣和5月27日 · 查看更多 »

6月

6月是公历年中的第六个月,是小月,共有30天。 在北半球,6月是夏季的第二个月,本月的节气:芒种、夏至。 英文中的6月(June)来源于古罗马女神朱诺,朱庇特的妻子,或来自拉丁语詞iuniores(意为"较年轻者")。 6月的節日/紀念日.

新!!: 1932年臺灣和6月 · 查看更多 »

6月3日

6月3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54天(闰年第155天),离全年结束还有211天。.

新!!: 1932年臺灣和6月3日 · 查看更多 »

7月

7月是公历年中的第七个月,是大月,共有31天。 在北半球,7月是夏季的第三个月,本月有两个节气:小暑、大暑。 英文中的7月(July)来源于古罗马的儒略·凱撒大將(凱撒並未稱帝),他死后人们将他的名字Julius命名为7月。.

新!!: 1932年臺灣和7月 · 查看更多 »

7月9日

7月9日是公曆年的第190天(閏年的第191天),離一年的結束還有175天。.

新!!: 1932年臺灣和7月9日 · 查看更多 »

8月

8月是公历年中的第八个月,是大月,共有31天。 在北半球,8月是秋季的第一个月,本月节气:立秋、处暑。 英文中的8月(August)来源于古罗马的奥古斯都。 8月的節日/紀念日.

新!!: 1932年臺灣和8月 · 查看更多 »

9月

9月是公历年中的第九个月,是小月,共有30天。.

新!!: 1932年臺灣和9月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1932年台灣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