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香港人

指数 香港人

香港人(英文可作:Hong-konger、Hong-kongese、Hong Kong people等),簡稱港人,視乎語境不同有多重意思。一般是指土生土長,以香港為身份認同的華裔;在法律上,因種種考慮,香港法律沒有定義香港人,只有香港居民,不問國民忠誠、種族、膚色或者國籍,只問是否享有香港永久居留權。香港人口以華人佔絕大多數,香港文化以漢族嶺南文化為基礎,,非華裔的少數族裔人口亦有相當數量。在香港主權移交後,大部分華裔香港人不論意願自動獲得中华人民共和國國籍,因此產生中國籍香港人與外國籍香港人的說法。 清朝中葉道光年間,香港割讓英國開始,陸續有廣東人、福建人及外國人等,以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大量外來人口移居香港,不同族群之語言及生活文化大致趨同。.

238 关系: 功利主义加拿大加拿大人加拿大國籍法劉德華华人印尼人印度印度尼西亚印度人口印度次大陸印地语南亚南亞裔南韓台灣台灣人台灣政治吴语天主教太平天国外國人外籍家庭傭工外省人孔誥烽客家人客家話宗教尼泊尔尼泊尔语專業人士尖沙咀屬地主義居英權計劃嶺南文化巴基斯坦上環两个中国个人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中华文化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中國中國人中國國籍中國民間信仰中国大陆中国内地中国共产党中產階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前往港澳通行證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護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中華民國國民中華民國國旗中華民國護照中華旅行社东南亚东亚帕西人一国两制广州人广东省乌尔都语人大釋法企业企业家精神張國榮佛教徐子珊德语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圍頭人圍頭話地區直選地方主義國共內戰國籍國際學校僱傭兵刘晓波周迅周星馳咸丰優秀人才入境計劃儒家儒教军人啹喀兵商人兩文三語公立學校公民教育六四事件国家国际足球联合会四川地震列表皇家香港軍團(義勇軍)王岸然獅子山下 (歌曲)祖先崇拜福建人福佬種族章子怡第二次世界大战簡體字粤语精英主义粵語流行音樂紳士階級繁體字美國美国梦美国文化甄子丹特别行政区盧維思盛智文难民韓國人遊行示威道光道教鍾庭耀菲律賓語風水西西班牙语西環西方文化香港香港專上學院香港專上教育香港少數族裔香港居民香港中學文憑考試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主權移交香港人口香港人權監察香港公務員香港割讓香港回歸香港獨立香港獨立運動香港社會香港移民潮香港特別行政區居留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香港身份證香港軍事服務團香港蜑家人香港開埠初期歷史香港殖民地時期香港治安香港法例香港本土化運動香港海洋公園香港教育駐港英軍誰是「香港人」?香港小人物誌警察越南人越南共产党越南戰爭龍耳蜑家人蜑家話郝鐵川闽语董建華鄧紫棋膚色重慶大廈英屬香港英國國籍法英國國民(海外)英國皇家海軍英國文化英国英聯邦公民英語英语雙十節雙非問題雙重國籍陽光時務週刊捐贈李小龙李嘉誠李慧詩梅艷芳歐洲人民兵民進黨江湖汤唯汶川大地震汉语油麻地泰国人泰语法语泛民主派津貼學校港式英語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清朝满族漁民漢族澳門人澳洲澳洲人本省人朱浩霆有線新聞海外港人海闊天空 (Beyond歌曲)新加坡新界新界原居民新西兰新教日语日本日本人改革开放普通话時事評論員1991年華東水災2012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2018年香港立法會補選 扩展索引 (188 更多) »

功利主义

#重定向 功利主義.

新!!: 香港人和功利主义 · 查看更多 »

加拿大

加拿大(英语、法语:Canada,IPA读音:(英)(法))为北美洲国家,西抵太平洋,东至大西洋,北滨北冰洋,东北方与丹麦领地格陵兰相望,东部与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相望,南方及西北方与美国接壤。加拿大的领土面积达998万平方公里,为全球面积第二大国家。加拿大素有「枫叶之国」的美誉,渥太华为该国首都。 加拿大在1400年前即有原住民在此生活。15世纪末,英国和法国殖民者开始探索北美洲的东岸,并在此建立殖民地。1763年,当七年战争结束后,法国被迫将其几乎所有的北美殖民地割让予英国。在随后的几十年中,英国殖民者向西探索至太平洋地区,并建立了数个新的殖民地。1867年7月1日,1867年宪法法案通过,加拿大省、新不伦瑞克、新斯科舍三个英属北美殖民地组成加拿大联邦,其中加拿大省分裂为安大略和魁北克。在随后100多年里,其它英属北美殖民地陆续加入联邦,组成现代加拿大。 加拿大是实行聯邦制、君主立憲制及議會制的國家,由十个省和三个地区组成,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為國家元首及加拿大君主,而加拿大總督為其及政府的代表。加拿大是双语国家,英语和法语为官方语言,原住民的語言被認定為第一語言。由於位於高緯度地廣人稀,该国是世界上擁有多元化種族及文化的國家,也是移民為主的国家,约五分之一的国民出生于境外,近年來移民大部分來自亞洲。 得益於豐富的自然資源和高度發達的科技,加拿大是富裕、经济发达的国家。以国际汇率计算,加拿大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全世界排名第十六,人类发展指数排名第十。它在教育、政府的透明度、自由度、生活品质及经济自由的都名列前茅。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是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美空防司令部、七大工業國組織、二十国集团、英联邦、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及太平洋岛国论坛的成员。.

新!!: 香港人和加拿大 · 查看更多 »

加拿大人

加拿大人(英语:Canadians;法语:Canadiens)指加拿大公民和永久居民。由于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所以加拿大人在种族、宗教及文化方面呈现相当多元化。世居在加拿大境内的加拿大人为加拿大原住民,约占加拿大人总数的3.8%。其他加拿大人为移民,主要来自不列颠群岛和欧洲大陆。自加拿大与欧洲接触起的四百年间,带来了一拨又一拨的移民潮,每一次移民潮的主体民族各不相同,最终这些民族与原住民一起形成了如今的加拿大人。.

新!!: 香港人和加拿大人 · 查看更多 »

加拿大國籍法

加拿大國籍通常是藉著出生於加拿大境內自动获得,或父母至少其中一方是加拿大公民來取得,或者被一位或多位加拿大人收养而得到。此外,在過去五年中在加拿大居住至少三年的永久居民也可获取加拿大國籍。下面会具体说明这些情况的例子和例外之处。.

新!!: 香港人和加拿大國籍法 · 查看更多 »

劉德華

劉德華(Andy Lau Tak-wah;),香港演員、歌手及電影監製,1990年代获封為香港乐坛「四大天王」之一,也是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中獲獎最多的香港歌手;电影方面他获得三次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和两次金馬獎最佳男主角,至今参演超过140部电影。劉德華是天幕公司和映藝集團的创建者,作為投資人已參與製作了20多部華語電影。 1999年,劉德華获得「香港十大傑出青年」的榮譽,2000年11月則順利榮登「世界十大傑出青年」,成為獲此殊榮的少數幾位香港藝人。2006年7月7日,香港演藝學院因他“是香港最受尊重和喜愛的演藝名人之一,對香港電影及音樂貢獻良多。其嚴謹專業的工作態度,足以成為年輕人的典範”,为了“表彰他在表演藝術方面的成就”而授予刘德华榮譽院士稱號,他也因此成为少数几位獲此榮譽的香港艺人之一。 劉德華篤信佛教,法號“慧果”,熱心公益,時常參與慈善活動。2008年,劉德華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委任為太平紳士,2010年4月23日,劉德華獲任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理事並擔任副理事長。2010年5月2日,劉德華獲頒第十二屆「世界傑出華人獎」同時獲頒授加拿大紐賓士域藍仕橋大學榮譽博士學位。2013年12月8日,他又当选香港残疾人奥委会暨伤残人士体育协会副会长。.

新!!: 香港人和劉德華 · 查看更多 »

华人

華人(Ethnic Chinese),是對原居於東亞中國地區族裔群體及其後代的泛稱,其概念源自於華夏、中華或中華民族。華人是一個約定俗成的名稱,並非一個有嚴格定義的學術名稱,類似於華人名称还包括唐人、中國人等稱呼,這些名稱隨著政治與歷史變遷,其內涵也隨之改變。在化約主義及種族主義的影响下,時常產生混淆不清,難以清楚定義的情況。也由於中國民族主義將中國視為是一個由中華民族構成的民族國家,主張中華民族是由多民族融合而成。因此在「中華民族」概念出現後,華人並不特定指具有漢族血统的後裔,一些中國大陸少数民族如满族、回族等在中國以外地區也被稱或自稱為華人,但「華人」的概念一般不以政治或行政區劃甚至國籍做劃分,例如香港人、澳門人以及馬來西亞、新加坡和汶萊的華裔也被稱為華人。.

新!!: 香港人和华人 · 查看更多 »

印尼人

#重定向 印度尼西亚人.

新!!: 香港人和印尼人 · 查看更多 »

印度

印度共和国(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Republic of India),通称印度(भारत;India),是位于南亚印度次大陆上的国家,印度面积位列世界第七,印度人口众多,位列世界第二,截至2018年1月印度拥有人口13.4亿,仅次于中国人口的13.8亿,人口成長速度比中國還快,预计近年将交叉。是亚洲第二大也是南亚最大的国家,面积328万平方公里(实际管辖),同时也是世界第三大(购买力平价/PPP)经济体。 印度并非单一民族及文化的国家。印度的民族和种族非常之多,有“民族大熔炉”之称,其中印度斯坦族占印度总人口的大约一半,是印度最大的民族。印度各个民族都拥有各自的语言,仅宪法承认的官方语言就有22种之多,其中印地语和英语被定为印度共和国的联邦官方语言,并且法院裁定印度没有国语。英语在印度非常流行,尤其在南印地位甚至高于印地语,但受限于教育水平,普通民众普遍不精通英语。另外,印度也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世界4大宗教其中的佛教和印度教都源自印度。大部分印度人信仰印度教。伊斯兰教在印度也有大量信徒,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信教者约占印度的14.6%(截至2011年,共有约1亿7千7百万人)。伊斯兰教是在公元8世纪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而传播到印度的。公元10世纪后,北印的大多数王朝统治者都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特别是莫卧儿王朝。印度也是众多正式和非正式的多边国际组织的成员,包括世界贸易组织、英联邦、金砖五国、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和不结盟运动等。 以耕种农业、城市手工业、服务业以及其支撑产业为主的部分行业已经相对取得了进展。除了民族文化与北方地形的丰富使印度旅游业颇受欢迎之外,由于时差,大批能说英语的人才也投入外包行业(即是外国企业把客户咨询,电话答录等等服务转移到印度)。另一方面,宝莱坞电影的文化输出在英语圈乃至全球的影响力不亚于世界主流。同时印度还是很多专利过期药物的生产地,以低价格提供可靠的医疗。近年来,印度政府还大力投资本国高等教育,以利于在科学上与国际接轨,例如自主太空研究、南亚半岛生态研究等等。印度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是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新!!: 香港人和印度 · 查看更多 »

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亞共和国(Republik Indonesia,IPA讀音:),简称印度尼西亞或印尼,为东南亚国家;約由17,508個岛屿组成,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疆域橫跨亞洲及大洋洲,別稱「萬島之國」黃煥宗、孫福生,《中國大百科全書》-印度尼西亞歷史。。印度尼西亞人口超過2.65億,為世界上人口第四多的國家。國體屬共和國,國會代表及總統皆由選舉產生。印度尼西亞首都為雅加達。印度尼西亞國界與巴布亞紐幾內亞、東帝汶和馬來西亞相接,另有新加坡、菲律賓及澳大利亚等其他鄰國。印度尼西亞為东南亚国家联盟創立國之一,且為20國集團成員國。在2016年,依國際匯率計算,印度尼西亞為世界第16大經濟體,以购买力平价計算則為世界第8大經濟體。 印度尼西亞群島自7世紀起即為重要貿易地區,古代王國三佛齐及之後的满者伯夷曾與中國和印度進行貿易。印度尼西亞當地統治者逐步吸收外國文化、宗教和政治型態,曾出現興盛的佛教和印度教王國。外國勢力因天然資源而進入印度尼西亞,穆斯林商人帶入伊斯蘭教,歐洲勢力則帶來了基督宗教,並於地理大發現後壟斷香料群島摩鹿加群岛的貿易。在350年的荷蘭殖民統治時期後,印度尼西亞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始告獨立,但獨立後仍面臨天災、貪汙、分離主義、民主化進程、經濟上劇變等挑戰。 由於島嶼遍布,印度尼西亞有數百個不同民族及語言,最大的族群為爪哇族,並在政治上居主導地位。國家語言、種族多樣性、穆斯林占多數人口、殖民歷史及反抗殖民為印度尼西亞人的共同身分。印度尼西亞國家格言「Bhinneka Tunggal Ika」(存異求同)闡明了多樣性及國家的型態。國家的天然資源豐富,但貧窮仍相當普遍,因而在世界各地有不少的印尼籍移工,但也有針對該地天然資源保育或收穫而來的西方人,國際交流程度不低。.

新!!: 香港人和印度尼西亚 · 查看更多 »

印度人口

印度人口的结构主要以语言、宗教以及种姓来划分。2007年大概有11亿,2011年3月31日公布的人口普查的初步结果是12.1亿,而2017年的數據顯示人數約為13.24億人。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报告预测2024年印度人口将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新!!: 香港人和印度人口 · 查看更多 »

印度次大陸

印度次大陆(又稱南亚次大陆或印巴孟次大陆)是喜馬拉雅山脈以南的一大片半岛形的陆地,亞洲大陸的南延部分。大体位于北纬8-37度,东经61-97度。由于受喜马拉雅山阻隔,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但面积又小于通常意义上的大陆,所以称为次大陆。总面积约为43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16亿。 印度次大陸的國家大體位於印澳板塊,也有一些位於南亞。當中,印度、印度河以東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和不丹位處大陸地殼上;島國斯里蘭卡位處大陸架;島國馬爾地夫位處海洋地殼。.

新!!: 香港人和印度次大陸 · 查看更多 »

印地语

印地语(天城文:हिन्दी或हिंदी,拉丁字母转写:)又稱北印度語,是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中印度-雅利安语支下的一种语言。印地語以使用國家數量來算是世界排名第八的語言,在1965年1月26日成为印度中央政府的官方語言(连同英语)。印地语和乌尔都语(合稱印度斯坦語)大同小異,主要區別在於前者用天城文,後者用基於阿拉伯字母的烏爾都字母,前者引进的梵语--词多一点,后者的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词多一些。.

新!!: 香港人和印地语 · 查看更多 »

南亚

南亚(South Asia)是創造的術語,以替換百年老詞「印度次大陸」,這老詞用來代表亞洲大陸的南部地區,主要是位於印度板塊和向南投射到印度洋的地方。是亚洲的一个亚区(subregion),泛指喜瑪拉雅山脈以南的地域,有時亦包括東西部鄰近的周邊國家,總面積達495万平方公里(含阿富汗)。從測繪學來看,南亞以印度板塊為主體,從海平面升起成為印度次大陆及興都庫什地區。按順時針方向,環繞南亞的,從西到東,有西亞、中亞、東亞、東南亞及印度洋。 南亚次大陆包含了世界超過五分之一的人口达17亿左右,使其成為世上人口最多和最密集的地域,但同时也是继非洲撒哈拉地区后全球最贫穷的地区之一。由於政治及宗教上的分別,當地的政局都不太穩定。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亦因為這些理由而曾多次開戰,阿富汗、孟加拉国、尼泊爾、不丹、马尔代夫和斯里蘭卡境內也因宗教衝突和政治鬥爭而不平靜。現時區內有南亞區域合作聯盟主理區內經濟合作。.

新!!: 香港人和南亚 · 查看更多 »

南亞裔

南亞裔人士是一個全球各地給予南亞國家的人的統稱,裔的意思是一族人,又可用於一群同一類別的人身上,南亞是亞洲南部的一部分。南亞裔是指原居地為南亞的民族之統稱,主要有來自以下地區的人口:.

新!!: 香港人和南亞裔 · 查看更多 »

南韓

#重定向 大韩民国.

新!!: 香港人和南韓 · 查看更多 »

台灣

#重定向 臺灣.

新!!: 香港人和台灣 · 查看更多 »

台灣人

#重定向 臺灣人.

新!!: 香港人和台灣人 · 查看更多 »

台灣政治

台灣政治涵蓋的政府型態、統治者或行政區劃體制,今普遍與中華民國政治相同。事實上,於中華民國統治台灣之前,台灣具有政治雛形有文字脈落可尋者可遠自1624年荷蘭據臺後算起,期間歷經鄭氏王朝、台灣清治時期、台灣日治時期與中華民國時期。在此尚不包含台灣近代之前未經證實的平埔族統治的相關政治型態(如:大肚王國)。.

新!!: 香港人和台灣政治 · 查看更多 »

吴语

吴语,又称吴越语、江南话、江东话、江浙话,是吴越民系使用的语言。主要通行于中国江苏南部(除南京和镇江的部分地区)、苏北启东、海门、通州和靖江的部分地区、上海、浙江大部分地区、安徽南部的部分地区、江西东北部和福建西北角及香港、美国旧金山等地说吴语的移民之间。 截止1997年,全球以吴语为母语的人数约为7717万人,以使用者人口排名位居世界第10名,在中國境內中僅次於以官话(北方话)为母语的人数。2007年,吴语的母语使用者人数为7952万人,仍为世界100大语言之一。2013年,吴语的使用者人数约为80102480人。2015年,吴语的使用者人数约为8070万人。 吴语在明清时代的通行语是苏白,一种近似于苏州话语音但带有吴语文读特色的综合性共通语。但是,在近代,通行语的地位逐渐被上海话所取代。吴语词汇和语法具有独特性。譬如用吴语写成的小说《海上花列传》非吴语使用者无法深入理解其内涵。張愛玲女士翻譯后夾雜的官話,仍然不能完全使官話使用者很好理解其本意。海上漱石生(孙玉声)《退醒庐笔记》:“韩书已易名曰《海上花列传》,而吴语则悉仍其旧,致客省人几难卒读,遂令绝好笔墨竟不获风行于时。”胡适《亚东本〈海上花列传〉序》:“孙先生的解释似乎很近于事实”。金庸的武侠小说系列也大量使用了吴语词汇,如“物事”、“醒转”等等。 吳語也是一種聲調語言,這點跟漢語下的一眾語言相同。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作为单数的吴语一词在文本中(如吴语维基百科的条目用语就试图在上海口语与苏州口语中间寻找最佳契合点)出现时,其意义为一种吴语,根据情境不同可能指苏州话、上海话甚至杭州话,读者须自行判别。.

新!!: 香港人和吴语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

天主教(Catholicismus)是對罗马公教會(天主教會)發展而來的一系列基督教之神学、哲學理論、禮儀傳統、倫理纲常等信仰體系之總括,為基督教最大宗派。其拉丁文本意為「普世的」,因此又譯為公教會。另一個經常並用的名稱是「大公教會」,通常用來概括基督教會的普遍特徵,以用來區別狹義的、與聖座共融的公教會,即天主教會。在大多數情況中,天主教是天主教會的代稱。 天主教的中文名稱源自明朝萬曆年間耶稣会將基督信仰传入中国,經当朝礼部尚书之徐光启与利瑪竇等耶稣会士讨论,取儒家古话「至高莫若天,至尊莫若主」,称其信仰之獨一神灵为「天主」,故稱之。天主教在與新教並提時亦被稱為「舊教」,全國宗教資訊網,兩者分別代表著第一個千禧年開始的「傳承式信仰」、以及16世紀宗教改革開始的「書面式信仰」。這一概念曾在恢復公教傳統的牛津運動提出。.

新!!: 香港人和天主教 · 查看更多 »

太平天国

太平天囯是清朝道光晚年、咸豐至同治初年間建立的政權,创始人为洪秀全和冯云山。洪秀全与少年时代的私塾同学冯云山经过多年传播拜上帝教,于道光三十年(1850年)末至咸豐元年(1851年)初与杨秀清、萧朝贵、曾天养、石达开等人在广西金田村组织团营举事,后建国号“太平天国”,并于咸豐三年(1853年)攻下金陵,號稱天京(今南京),定都於此。同治三年(1864年)天京被湘軍攻破,洪秀全之子兼繼承人幼天王洪天贵福被俘虜。同治十一年四月六日(1872年5月12日),最后一支打着太平天国旗号作战的太平軍部队,翼王石达开餘部李文彩,在贵州败亡。 太平天國之亂是明清战争以来规模最大的战争,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太平军的足迹先后到过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河南、山西、直隶、山东、福建、浙江、贵州、四川、云南、陕西、甘肃诸省,攻克过600余座城市,势力范围遍及十八省。 因清朝推行薙发令,太平天国蓄发、披髮,故太平軍被称作「长毛」,清廷称其为「长毛賊」、「毛賊」、「髮賊」、「髮匪」、「髮逆」等。又因洪秀全籍貫廣東省廣州府花縣(今廣州市花都區),其他的太平军將士亦多起自兩粵(即兩廣的廣東、廣西),故清廷亦称其为「粵匪」、「粵賊」,平定事件後,清廷命令宮廷畫師繪畫《平定粵匪圖》。民國十八年(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就《禁止诬蔑太平天国案》,函请内政部、教育部参考酌办,不久正式訂立规定,“嗣后如有记述太平史实者,禁止沿用『粤贼』诸称,而代以太平军或相应之名称”,从此将“太平天国”、“太平军”等称谓写入正史。.

新!!: 香港人和太平天国 · 查看更多 »

外國人

外國人是指非本國籍的公民或人民,反義詞為本國人(國民)。中文里该词在汉朝时已经出现。在中文中,有時也稱作「洋人」,雖然字面上的意義為隔海的異國人民,但由於西方文化的強勢,多數是指來自歐美的白種人。.

新!!: 香港人和外國人 · 查看更多 »

外籍家庭傭工

外籍家庭傭工,係指在僱主家中打理家務的外國籍僱員,一般出身自收入較低的國家或地區,或稱外籍家庭幫傭、外籍家庭看護工。尤其常見於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臺灣等亞洲華人地區。.

新!!: 香港人和外籍家庭傭工 · 查看更多 »

外省人

外省人,字面意義為來自別的省份的人,這個稱呼起源於籍貫觀念。在华语圈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含义,主要是中国大陆与台湾使用较为广泛。.

新!!: 香港人和外省人 · 查看更多 »

孔誥烽

孔誥烽(Ho-Fung Hung),香港社會學者。早年就讀聖若瑟英文中學和香港中文大學,現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社會學系偉森費特政治經濟學副教授;主要研究範疇是政治經濟學、民族主義和社會理論,亦是國際間知名的中國專家。.

新!!: 香港人和孔誥烽 · 查看更多 »

客家人

#重定向 客家民系.

新!!: 香港人和客家人 · 查看更多 »

客家話

#重定向 客家语.

新!!: 香港人和客家話 · 查看更多 »

宗教

宗教(英语:Religion)是联系人与超自然神明或超验主义的文化体系,可分为多神论、泛神论、一神论和无神论等多种体系,包括个人行为、传统仪式、价值观念、世界观念、经典作品、朝拜圣地、道德规范或社会团体等形式。宗教信仰是人们对其中某个体系的共识和崇敬。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Clifford Geertz)声称与神话和哲学相辅相成,宗教相当于人文社科中的一门包罗万象的“生存之道”。 不同宗教可能包含不同元素,包括但不限于神性,圣物,信仰,超自然存在(一个或多个),给予信徒规范或力量的终极性或超验性生命体验。宗教的表现形式包括仪式,讲道,纪念或崇拜神明,牺牲,节日,节庆,殡葬服务,婚姻服务,祷告,音乐,艺术,舞蹈,公共服务或其他文化形式。宗教可能通过神圣历史、叙述(可能通过神圣经文保存)、符号意义和圣地,来记录生命、宇宙或其他事物的起源、并以此表达生命的意义。传统意义上,信仰被认为是宗教信念的来源。全世界大约有10000个不同宗教 ,大约84%的人口附属于5个最大宗教之一,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或不同形式的民俗宗教。.

新!!: 香港人和宗教 · 查看更多 »

尼泊尔

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संघीय लोकतान्त्रिक गणतन्त्रात्मक नेपाल),通称尼泊尔(नेपाल),是南亚喜马拉雅山脉地区的一个内陆国家,北与中国相接,其余三面与印度为鄰。尼泊爾的土地面積為14万7181平方公里,排名世界第93位,2640万人口则排名世界上第41位。由于地处高海拔地区,世界上最高的十座山峰中有八座位于尼泊尔境内,包括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因此也是登山好手的觀光勝地。 尼泊尔拥有古老的文化遗产,佛教创始人佛陀释迦牟尼即出生在尼泊尔。国家主体宗教信仰为印度教,另有少数群体信仰藏传佛教、伊斯兰教等。尼泊尔还以骁勇善战的廓尔喀人士兵闻名于世。 18世纪中期建立了尼泊尔王国,并曾入侵西藏,后成为清朝藩属国。在19世纪初英尼战争后尼泊尔割地予英属印度并与其结盟。尼泊尔原為印度教君主制国家。2006年,国会凍結了國王賈南德拉的權力,2008年,尼泊尔制宪会议正式通过宪法修正案,废除君主制改国号为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

新!!: 香港人和尼泊尔 · 查看更多 »

尼泊尔语

尼泊尔语属印度-雅利安语支,在尼泊尔、不丹、印度和缅甸的一些地区使用。是尼泊尔的官方语言。大概一半的尼泊尔人使用尼泊尔语作为其母语,其他尼泊尔人将其作为第二语言。使用范围包括东尼泊尔,直到印度领土北安查尔邦(Uttaranchal)和喜马偕尔邦(Himachal Pradesh)。 尼泊尔语是分布在最东部的帕哈里语,它是一组使用于喜马拉雅山低海拔地区的语言。尼泊尔语在发展过程中与一些藏缅语族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最显著的是尼瓦尔语,显示了藏-缅语的影响。尼泊尔语與印地语很近似,但稍显保守,来自波斯语和英语的词汇少于印地语,较多的词源自梵语。现今,尼泊尔语一般使用天城文。Bhujimol是一种最古老的尼泊尔本地文字。 19世纪下半叶出现一些尼泊尔语文学作品,包括 Sundarananda Bara 著的《Adhyatma Ramayana》(1833),《Birsikka》是一个佚名民间故事合集。同时也有一些翻译自梵文的作品,例如 Bhanubhakta 翻譯了《羅摩衍那》。《圣经》也被翻譯成了尼泊爾語。 尼泊尔语的自稱发音为“Khaskura”,另外還有不同的名称。英文稱尼泊爾語为“Nepali”或“Nepalese”。尼泊爾語有時也被叫做“廓尔喀语”——卡斯人(尼泊尔的主體民族之一)的语言。其他名字還有“Parbatiya”,意思是山区人民使用的语言。 在中国,中国传媒大学以及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是全中国仅有的两所教授尼泊尔语的学府,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亦有尼泊尔语广播。.

新!!: 香港人和尼泊尔语 · 查看更多 »

專業人士

专业人士,通稱專家、學者,即职场上的专门行业,指具备專業化知識及技能的职业人士。通常,专业技能须符合科学原理,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及训练,并有经專業認證的考試獲得的合格证書或執照,拥有自我约束行为的职业操守(或道德)及可量化的专业标准等。例如“风水师”就不属于专业人士,因其“专业标准”无法量化。相反的:一般的工程師在取得其工程師執照前,其訓練過程皆需要有紀錄可以追尋;而他們成為工程師之後,不單可以運用其專業知識為企劃簽字批准確認,其專業知識亦足以在法庭上以「專家證人」的成份為法庭提供專業判斷證供。 专业人士通常都是一个学会或协会的会员,但并非所有学会或协会的会员都是专业人士。 特例:公务人员一般被認定為一種職務,而并非专业人士。对他们的专业人士资格的看法通常来自他们所拥有的另外的各种专业资格。因此,一位纯粹的警察并非专业人士(因為警察的工作並無證書或牌照可以證明);一位财政局局长却会因其所拥有的财经类专业资格(会计、金融类)而被视为专业人士。.

新!!: 香港人和專業人士 · 查看更多 »

尖沙咀

尖沙咀(Tsim Sha Tsui),古称尖沙头,旧名香埗头,亦作尖沙嘴,是香港九龍油尖旺區的一部份,位於九龍半島最南端,隔維多利亞港與香港島對望,是進行商業、娛樂、文藝、旅遊及購物活動的地方,亦是香港著名的商業中心之一,終日人流熙來攘往。這裏設有多座不同主題的展覽館,當中包括太空館、歷史博物館、科學館和文化中心等。此外,這裏有不少高級酒店,其中包括著名的半島酒店,同時亦有著名景點、古蹟和特色建築如星光大道、尖沙咀鐘樓、1881(前水警總部)和柏麗購物大道。.

新!!: 香港人和尖沙咀 · 查看更多 »

屬地主義

屬地主義(Jus soli,即土地衍生的权利),又稱出生地主義,属地主义又被称为出生地主义,即无论父母是哪国人,只要出生在该国的领土内,即自动获得该国国籍。亚欧非及大洋洲的绝大多数国家对出生人口都奉以基于血缘关系的属人主义原则或者限定特定移民的属地主义原则但會允許特殊狀況下,例如父母無國籍或國籍不明時準用屬地主義。.

新!!: 香港人和屬地主義 · 查看更多 »

居英權計劃

居英權計劃,正式名稱為英國國籍甄選計劃(British Nationality Selection Scheme),是英國政府根據《1990年英國國籍法令(香港)》於1990年在英屬香港推行的一個計劃,給予指定合資格人士擁有英國公民國籍(英國居留權利)。.

新!!: 香港人和居英權計劃 · 查看更多 »

嶺南文化

嶺南文化,又稱珠江文明,狹義稱廣東文化、廣義稱南粵文化或嶺南文化,指五嶺以南廣東、廣西和海南一帶「嶺南地區」之獨特地域文化。今嶺南文化專指南粵文化,尤其廣東特色突出,狹義的嶺南文化是特指漢族的廣府文化、潮州文化和客家文化。廣義的嶺南文化還包括廣西地區的漢族地域文化和嶺南苗、京、壯、瑤等少數民族特有的文化。嶺南先民遺址的出土材料証明,嶺南文化為原生文化。基於獨特之地理環境和歷史條件,嶺南文化以農業文化和海洋文化為根基,在其發展過程中不斷吸取和融匯海外文化,逐漸形成自身獨有之特點。大概分為曲藝、建築、美術、飲食四類。 到了近代,嶺南得風氣之先,成為中西文化交流之重要津梁,多種文化思潮交錯而織成絢麗多彩的畫面,嶺南文化成為中國政治、思想、文化革命和發展之先導。從洪秀全之金田起義、幼童留美計劃、康梁變法、何子淵之教育革新到孫文領導之民主革命,嶺南文化始終是中國近代政治革命之重要代表和領導力量。近代嶺南文化精神實質是戰鬥、革命、革新精神。.

新!!: 香港人和嶺南文化 · 查看更多 »

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اسلامی جمہوریہ پاکستان;英语:Islamic Republic of Pakistan),通称巴基斯坦,位于南亚,面积796,095平方公里 (307,374 平方英里)(不包括巴控克什米尔地区),东与印度比邻,南面是印度洋,西与伊朗锡斯坦接壤,西北和阿富汗相连,东北面可通往中国新疆。除南部属热带气候外,其余属亚热带气候。南部湿热,受季风影响,雨季较长;北部地区干燥寒冷,有的地方终年积雪。 在乌尔都语,“巴基斯坦”源自波斯语,意思为“圣洁的土地”。巴基斯坦原为英属印度一部分,1858年随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1947年8月14日宣告独立,成为英联邦的自治领。1956年3月23日,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成立。1971年孟加拉人民共和国从巴基斯坦独立。巴基斯坦从前的首都在卡拉奇(Karachi),现在首都位于伊斯兰堡。总统马姆努恩·侯赛因于2013年9月就职。巴基斯坦是英联邦成员国。 巴基斯坦人口1.97亿,95%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国教),少数信奉基督教、印度教和锡克教等。.

新!!: 香港人和巴基斯坦 · 查看更多 »

上環

上環(Sheung Wan),舊稱西區(Western District,簡稱Western),位於香港島中西區的北部,東起鴨巴甸街、永吉街,西至威利麻街、南至皇后大道。 該區區議會議員有兩席,分別有民主黨籍的甘乃威及伍凱欣.

新!!: 香港人和上環 · 查看更多 »

两个中国

兩个中國是一種近現代描述兩岸關係或者國共關係的政治用語,特指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政治現实上作为两个主权国家或政治实体。.

新!!: 香港人和两个中国 · 查看更多 »

个人主义

個人主義是一種道德的、政治的、和社會的哲學,認為個人利益應是決定行為的最主要因素,強調個人的自由和個人權利的重要性,以及「自我獨立的美德」、「個人獨立」。個人主義反抗威權以及所有試圖束縛個人的行動,尤其是那些由國家或社會施加的強迫力量。因此個人主義反抗將個人地位置於社會或共同體之下的集體主義。個人主義經常被與利己主義相混淆,但事實上個人主義與利己主義不相同。個人主義是古典自由主義的構成要素之一。.

新!!: 香港人和个人主义 · 查看更多 »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重定向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新!!: 香港人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 查看更多 »

中华文化

中華文化,是中國、大中華地區的文化體系,其最早的形式為發展於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區的中原文化,後來經過長時間的歷史演變,以及期間不斷的與外族的文化融合,形成了今日所知的中華文化。中華文化是指以汉文化為主體的包括眾多少數民族文化的文明。中華文化在東洋世界有很深遠的影响,並且歷史上曾經多次西傳。.

新!!: 香港人和中华文化 · 查看更多 »

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

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簡稱香港中聯辦或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國務院)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代表機構,与中共中央香港工作委员会是一个机构两块牌子。 中聯辦大樓正式名稱為西港中心,位於西營盤干諾道西160號,與西區警署相隔一街。因為此機構位處西環,故部分香港媒體以「西環」借代之,而被中聯辦扶植的香港非傳統親北京陣營人士則被稱為「西環契仔契女」。另外,中聯辦在上環信德中心、九龍觀塘宏基資本大廈22樓及沙田小瀝源都會廣場分別設有香港島、九龍和新界工作部。 中聯辦是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的三個機構之一,2000年成立,前身為「新华通讯社香港分社」。另外分別是外交部駐香港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公署(負責香港对外事務)和解放軍駐香港部隊(負責香港防務)。中聯辦在國內設有三個辦事處,分別是廣東聯絡部(地點位於廣州)、深圳辦事處及北京辦事處。.

新!!: 香港人和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 · 查看更多 »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新!!: 香港人和中國 · 查看更多 »

中國人

中國人具有多重含意:以「地理」概念界定是指出生或居住在「中國地區」的人;以「國籍」概念界定是指具有中國國籍的人;以「国族」概念来界定是指属于中华民族的人。孙中山:三民主義。 「中國」一詞,在過去是指「中央之國」的意思,有職掌中心等多重複合含義,因此過去中國王朝都會稱自己國家為「中國」,治下子民亦有稱自己為「中國人」《隋書/ 卷八十四列傳第四十九》隋末亂離,中國人歸之者無數,遂大強盛,勢陵中夏。。自清朝中葉起自稱中國人的比例大幅提升,至晚清制定國籍法,以現代國籍法定義中國人。晚清時期產生「中華民族」的概念,涵蓋漢族及其他少數民族,而中華民國也是以「中華民族」的概念而命名的。如孫文于三民主義的民族主義中說明仿西方民族國家,把多民族擬成一個民族國家。梁啟超提出中國民族主義,主張由各民族融合成單一中華民族,以中國作為民族國家,各民族共同成為中國人。。另有,章太炎提出,是漢民族主義的一部份,希望由漢族建立單一民族國家,稱中國。 因而現今在國際認定上,「中國」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中華民族」並不相等於「中國人」,因其是個政治及國族概念,也包含散居其他國家國籍的華人。.

新!!: 香港人和中國人 · 查看更多 »

中國國籍

中國國籍指中國公民的國籍。「中國國籍」一詞始於1909年3月28日頒布的《大清國籍條例》。以前中國只有“戶籍”而無“國籍”。晚清時因應對荷屬印尼華僑國籍問題而依據血統主義制定《大清國籍條例》。.

新!!: 香港人和中國國籍 · 查看更多 »

中國民間信仰

#重定向 中国民间信仰.

新!!: 香港人和中國民間信仰 · 查看更多 »

中国大陆

中國大陸,中文使用上常通稱大陸或大陸地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官方有时也使用祖国大陆。此詞的使用在古代即有,非現代两岸关系中具有政治含义的大陆,而是中原文化圈中相對海洋島嶼的地理用詞。如在日本也有大陸文化的說法,二戰時曾用來稱呼中國外,至今以大陸代稱的用法在學術上仍有在使用。在海外的華人移民圈也有不少使用此用法的人。 在當代的使用上,指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直接管轄的區域。此肇因於第二次國共內戰後,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成立所導致的海峽兩岸政治分立。 地理上,該詞是指中國的大陸領土,屬於歐亞大陸的一部分的事实,與海島相對;但當代的使用上,其做為一個政治名詞的用途遠大於地理名詞,指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直接管轄的區域,故海南島、舟山群島等中華人民共和國之海洋及海島領土,都被視為中國大陸的一部分,香港、澳門這兩個特別行政區以及「台灣」則排除在外。使用情形類似的還有「中国内地」一詞。 另一方面,第二次國共內戰後撤退至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在法律上仍然主張中國大陸為其疆域,在《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等法律中稱為「大陸地區」、並定義為「臺灣地區以外之中華民國領土」,同時否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獨立之主權國家,而僅將其視為統治中國大陸之政治實體;在陳水扁政府上台前,中華民國政府認定的「大陸地區」還包括在1946年就已獨立建國的外蒙古、以及中俄邊境的爭議領土。香港與澳門因政治地位特殊,在法律上又另外以「港澳地區」合稱。 中華民國政府對中國大陸的定義,是中國國民黨執政時期一中各表、憲法一中等兩岸政策的重要基礎。而民主進步黨執政時期,由於其政治立場偏向臺灣獨立及臺灣主體性,此主張並不活躍,尤其在陳水扁政府時期起,主要以一邊一國思維處理兩岸關係,直接將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視為與中華民國(台灣)分立的國家。也讓大陸這個地理代稱用法再增添更多政治含义。.

新!!: 香港人和中国大陆 · 查看更多 »

中国内地

中国内地是中國的政治及地理術語,最早源於清朝的「內地十八省」,現代則主要用來指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直接統治領土(港澳地区除外),與「中國大陸」的意思近似但不同。.

新!!: 香港人和中国内地 · 查看更多 »

中国共产党

中國共產黨,簡稱中共,在中國大陸常簡稱為党,目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唯一的執政黨。该党创立于中华民国大陆时期,由陳獨秀和李大釗於1921年7月组织成立,初期接受共产国际的指导和援助,并与中国国民党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後,两黨进行了長達10年的军事斗争。1940年代起,中國共產黨逐渐摆脱外國勢力的影響,改由以毛泽东为首的本土派掌权。在抗日战争期间,与国民黨进行了第二次国共合作。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率領中國人民解放軍在第二次國共內戰中擊敗中華民國國軍,進而取得大陸地區及其絕大多數沿海島嶼的統治權,於1949年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自1980年代開始,中國共產黨開始排除意識形態問題和许多非共產主義的政黨建立关系。1989年东欧剧变和1991年蘇聯解體後,中國共產黨開始加强和其它社會主義國家執政黨的交流,並且繼續維持和世界各地非執政黨的共產黨聯繫。 中國共產黨的組織架構主要基於民主集中制,主張應共同維護已獲得共識的政策。中國共產黨最高機構是全國代表大會,每5年召開一次。中央委員會作為全國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的核心權力機構,通常1年召開1次會議。因此,多數職權和日常工作都由中央政治局和其常務委員會掌握。中央主要負責人自1993年開始會同時擔任負責黨內和民間事務的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負責軍事事務的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和具外交禮儀性質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而其能有效掌握三個職位時常被外界稱作最高領導人。習近平自2012年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至今担任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成為中共最高領導人。截至2017年12月31日,中國共產黨共有8956.4萬名黨員、基层党组织則有457.2万个,其中女性占26.7%,少數民族占7.3%。 中國共產黨始終宣稱其理想與目標是社會主義,并將自身視為代表工人階級領導工農聯盟和統一戰線的政黨。其中《中國共產黨章程》指出中國共產黨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意识形态,並將中國共產黨表述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社會。」不過在毛澤東建立的計劃經濟體制被認為效率低下的情況下,中國官方在政治理念的執行層面仍然從務實出發的,但在思想上為了確保路線一致不變動,鄧小平等人遂提出在國家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條件下,應該先以逐步摸索的方式,來建設共產主義社會較為實際,利用此理由嘗試引入经济改革,來發展,於是中國大陸得以透過設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爲綱的操作方式,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口號而在20世紀末期順利轉型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新!!: 香港人和中国共产党 · 查看更多 »

中產階級

中產階級(middle class)是资产阶级中的一个阶层。在現代社會中,指擁有一定程度的經濟獨立,例如有安定、較高薪酬的工作,在现代社会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起很大的作用,也可以被稱作小康階級,但有時貧富差距大時可能位於社會中間收入卻不高。此詞常用於專業人士、学者、知識分子,或大企業、公營機構、政府部門的中級管理層,或中小型企業-zh-hans:老板; zh-hant:老闆; zh-hk:東主;-,中學、小學、-zh-hans:幼儿园; zh-hant:幼稚園; zh-sg:幼稚园;-校長、教師、社工和護士等。 马克思主义将这一阶层称为“小资产阶级”。中產階級有時——特別在香港——也被戲稱作「夾心階層」,意即他們夾在社會中層,既不如上流社會人士般享有巨大財富,又不像低收入戶人士般能享受相對大的社會福利保障。 中產階級的界定因素隨各國有所分別,但基本上多以收入及擁有資產作界定,其他因素則包括教育、專業地位、擁有住屋或文化等。例如擁有大學学位的人,多數可躋身中產階級的行列。而擁有自置物業及私家車,亦是中產階級的象徵。.

新!!: 香港人和中產階級 · 查看更多 »

中華人民共和國

#重定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 香港人和中華人民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

#重定向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中央政府.

新!!: 香港人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 · 查看更多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以下简称《國籍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该法對中华人民共和国國籍的取得、喪失和恢復作出了法律規範管理。《國籍法》由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令第八號公佈,自1980年9月10日施行。根據《國籍法》取得中国國籍的人,即為中國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承认中国公民具有双重国籍。 中国国籍法采取血统主义为主并辅之以出生地主义的混合方式。.

新!!: 香港人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 · 查看更多 »

中華人民共和國前往港澳通行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前往港澳通行证(俗稱單程證)是中國公安部有關部門發給有香港或澳门亲属的中國內地居民前往香港或澳門定居的證件。.

新!!: 香港人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前往港澳通行證 · 查看更多 »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護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护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的一种。持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和各地区有效,并载明持照人有返回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权利。持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证的中國公民有资格申领本护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依照法律签发。此外,中国驻外国的外交代表机关、领事代表机关和外交部授权的其他驻外机关也可以办理签发香港特别行政区护照的事宜,但有严格的规定和周密的安排。.

新!!: 香港人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護照 · 查看更多 »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為代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和地方國家機關的總稱。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北京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成立。並於1954年9月27日頒布首部憲法。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為中國最高国家權力機關,設有常務委員會;主要行使立法權,並選出國家元首(國家主席)、行政机关(國務院)、軍事機關(中央軍事委員會)、监察机关(国家监察委员会)、审判机关(最高人民法院)、檢察機關(最高人民檢察院)等机构。國家主席為禮儀性和象徵性虛位國家元首,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共同行使國家元首的職權。中國現任國家主席為習近平,並因同時擔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和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而為最高領導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首腦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暨國務院總理的李克強,他和4名國務院副總理、國務委員、各部門及委員會負責人主持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國務院(中央人民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結構採分權制,依照憲法分別在各省(自治区、直轄市)、地级市(自治州)、縣(县级市、市轄區、旗)、鄉(民族鄉、鎮)設立人民代表大會,产生本级人民政府、监察委员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由民主選舉產生,並對人民負責與受人民監督。選舉採分階段進行,在鄉鎮級、區縣級舉辦直接選舉.

新!!: 香港人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國民

中華民國國民,指具有中華民國國籍的人民。目前包含設籍於臺澎金馬的所有人民,以及符合資格領取中華民國護照的無戶籍國民。.

新!!: 香港人和中華民國國民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國旗

中華民國國旗是中華民國的國家象徵之一,建國初期曾採用五色旗,國民革命軍北伐勝利後被現今設計取代。其由孫中山提議,將陸皓東設計之青天白日旗置於紅旗的左上角而成,故又稱「青天白日滿地紅」;後經國民政府立法定為國旗,並在國民革命軍(中華民國國軍前身)北伐勝利後頒行全國。 《中華民國憲法》第一章總綱第六條明定:「中華民國國旗定為紅地,左上角青天白日」。旗上三色分別象徵自由、平等、博愛之精神,同時亦代表中華民國以三民主義肈建之初衷。除中華民國各級政府機關必須懸掛外,亦使用於其邦交国家及外交使節訪問、或遇特殊慶典等。.

新!!: 香港人和中華民國國旗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護照

中華民國護照是中華民國外交部所簽發予中華民國國民的護照。凡具有中華民國國籍,無論是否持有其他國家及地區之護照或旅行證都可申請,但1949年后由于兩岸分治的因素,已排除大陸地區人民之申請資格。 中華民國護照由中華民國外交部領事事務局,以及中華民國各駐外大使館、領事館或駐外代表處負責簽發。截至2018年5月22日,擁有台灣居留權的中華民國國民免簽證或簽證抵達148個國家和地區,普通中華民國護照在旅行自由方面全球排名第26位(與梵蒂岡護照並列)。不過,中華民國外交部說,中華民國護照擁有167個國家免簽證或簽證抵達入境,其中包括大量國家要求抵達前的文件,如邀請函或簽證批准函(如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越南)。這些國家不被視為提供免簽證或抵達簽證的機會,因為簽證通常在抵達前和獲取此類文件的過程中獲得批准。下面的圖表僅列出那些在抵達前根據國際接受的定義在抵達前無需提供免簽證或簽證而無需額外文件的國家。.

新!!: 香港人和中華民國護照 · 查看更多 »

中華旅行社

#重定向 大陸委員會香港事務局.

新!!: 香港人和中華旅行社 · 查看更多 »

东南亚

东南亚是亚洲的一个地區,由中国以南、印度以東、新幾內亞以西與澳洲以北的國家組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才出现的一个新的地区名称。東南亞分為兩個區域,陸域為中南半島,包括柬埔寨、寮國、緬甸、泰國、越南與馬來半島,海域大致為馬來群島,包括东马来西亚、汶莱、東帝汶、印度尼西亚、菲律賓、聖誕島、新加坡。不過,東南亞國家往往也被西方學者和傳媒納入东亚的範圍。此區地處板塊交界,地震與火山活動頻繁。 台灣在歷史文化上則因臺灣原住民與菲律賓、印尼等其他東南亞國家同屬南島語系,人種上屬馬來人種,血液成分亦與東南亞較相近;地理上則位處東北亞與東南亞交接的東亞島弧中心位置。而可能因此有時會被視為東南亞的一部分。印度的安達曼和尼科巴群島也是如此,七姐妹州如曼尼普爾邦有時亦然。 南岛民族与马来裔占主导位置,区域内居民多信奉伊斯蘭教与佛教,其它如基督宗教,包括印度教與泛靈論相關宗教等都可以在此区域内发现。印尼是全球穆斯林最多的国家,泰国则是世界最大的佛教国家。 除了新成立的东帝汶以外,區域內十国组成了东南亚国家联盟(即「东--盟 」或「 亚细--安」)組織。.

新!!: 香港人和东南亚 · 查看更多 »

东亚

东亚泛指亚洲東部,包括中國大陸、日本列島、朝鮮半島和蒙古以及臺灣等地,面积约1170万平方千米,东亚总人口超过16亿。.

新!!: 香港人和东亚 · 查看更多 »

帕西人

帕西人(古吉拉特语:પારસી),廣州、澳門和香港地區譯作“--”,其他地區則译作“--”或“帕栖”,是主要立足于印度次大陆的一个信仰琐罗亚斯德教的民族。所有僑居印度以外地區的帕西人都来自印度或巴基斯坦。帕西人的祖先是1,000年前从波斯移居印度次大陆的琐罗亚斯德教教徒。 在8-10世紀間,一部分堅持信仰瑣羅亞斯德教的波斯人,不願改信伊斯蘭教而移居印度西海岸古吉拉特邦一帶。這些波斯移民在印度被稱為“帕西人”(Parsi),至今共有10萬人左右,仍信瑣羅亞斯德教,主要從事工商業,操古吉拉特語。雖然這些帕西人並非穆斯林,但這是我們在印度歷史上最早見到的“帕西”(Parsi)一詞,按《大英百科全書》的解釋:“‘帕西’(Parsi)一詞,其意為波斯人(Persians),乃移居印度的波斯瑣羅亞斯德教徒之後裔。”可見,自中世紀起在印度出現的“帕西”(Parsi)一詞是“波斯人”之意。後來,隨著伊斯蘭教在南亞次大陸的廣泛傳播,在印度民間流行的語言中,“帕西”一詞的詞義逐漸擴大了範圍。 虽然帕西人最初是来自波斯,大部分印度帕西人都已失去与波斯的社会或家族联系,与波斯已经没有共通的语言。在自从第一批祆教徒到达印度后的数百年间,帕西人已经将自己融入印度社会,但同时保持自己独特的风俗和传统。因此帕西人具有特殊的身份 - 他们在国籍、语言和历史方面是印度人,但在血缘、文化、行为和宗教习惯方面不是典型的印度人(只占总人口的0.006%)。.

新!!: 香港人和帕西人 · 查看更多 »

一国两制

一國兩制意指「一個國家,兩種制度」(One country, two systems,Um país, dois sistemas),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二代領導人鄧小平在1980年代為了實現中國統一之目標所提出的憲法原則。最早是為了解決中華民國政府撤退至臺灣後的海峽兩岸關係,蔣經國則以一國良制(One China, Better System)回應鄧小平。 後來相繼適用於過去分別為英國和葡萄牙殖民地、實施資本主義制度的香港以及澳門地區,將兩地以特別行政區的方式列為特別行政區。其中鄧小平主張在實現中國和平統一時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能夠代表一個中國,並且是唯一合法的中國政府,而中華人民共和國也多次對外表達自身對於香港、澳門主權政策的主張,並且要求與其有所外交互動的國家應該要認識到一國兩制政策的存在。在一國兩制方針中,包括香港、澳門得以保留資本主義經濟和社會政治制度,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其他地區則繼續實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根據該原則,香港、澳門可以繼續擁有自己的政治制度、法律體系、經濟政策、金融事務、管治制度以及對外關係50年。.

新!!: 香港人和一国两制 · 查看更多 »

广州人

广州人(英文:Cantonese,可擴展指粵人),视乎语境不同有多重意思,一般指在广州2200多年历史中,籍贯或出生地在广州,或长期生活在广州,以广州此城为身份认同的华人。.

新!!: 香港人和广州人 · 查看更多 »

广东省

廣東省,簡稱粵,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南端沿海的一個省份,省會廣州。廣東省位於南嶺以南,南海之濱,與香港、澳門、福建、廣西、湖南、江西接壤,與海南隔瓊州海峽相望。廣東省總面積約爲598,800平方公里,海洋及陸地面積分别爲419,000平方公里和179,800平方公里。 廣東是中國的人口大省,2015年該省人口約1.1億人,高居全國第一位,其人口密度爲每平方公里584人。該省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是大量外來人口的移居地,使其擁有相對多樣的族群面貌,廣東的漢族居民,主要可分爲廣府、客家、閩南三大民系,此外還有不同的少數民族,其中人數最多的爲壯族。 該地區與廣西和海南同屬於嶺南文化圈,其語言、傳統風俗等方面都有著自身的獨特性。廣東人以其經商傳統著名全国,歷史上的「粵商」就是指在廣東一帶行商的人(廣肇帮,在海外又稱廣東幫,海外所講的廣東帮不包括潮州幫和客家幫),與徽商、浙商、晉商、蘇商一同合稱爲歷史上的“五大商幫”。作爲廣東省會的廣州有「千年商都」之稱,自漢代開始番禺城(廣州市古名)便是中國的重要商業都市,以清代的廣州十三行(廣東十三行)最爲著名。 廣東省2016年估計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爲73,290元人民幣,在全國省級行政區中位列第八,而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則位列全國第一、世界第五。珠江三角洲地區是世界上大都會區和大都市之一。深圳、廣州、珠海、佛山、中山和東莞,這六個城市是廣東最富裕的地區;2015年,六個城市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可依國際匯率兌換為19,650美元。廣東省的水資源豐富,其水產品生產以近海養殖和海洋捕撈為主。位處珠江沿岸一帶的珠江三角洲被稱作南中國的「魚米之鄉」,是中國第二大水產品出產省份和第三大海產品出產省份。.

新!!: 香港人和广东省 · 查看更多 »

乌尔都语

烏爾都語(,)是属于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的印度-雅利安语支。從使用人數來看,乌尔都语大约排名世界第20名,是巴基斯坦的国语,也是印度的24种规定语言之一。如果从宏观角度来看,乌尔都语可看成是印度斯坦语的一部分,所有印度斯坦语言构成世界上第四大的语言。 在1200年到1800年,南亚在德里蘇丹國和-zh-cn:莫卧儿帝国; zh-tw:蒙兀兒帝國-的统治下,乌尔都语的受到波斯语、突厥语和阿拉伯语的影响。.

新!!: 香港人和乌尔都语 · 查看更多 »

人大釋法

#重定向 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基本法.

新!!: 香港人和人大釋法 · 查看更多 »

企业

企业是组织众多个人开展经济活动的一种方式。企业在现代汉语中的基本用法,主要指独立的盈利性组织,并可进一步分为公司和非公司企业,后者如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在20世纪后期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以及信息技术领域新概念大量涌入的背景下,“企业”一词的用法有所变化,并不限于商业性或盈利组织。.

新!!: 香港人和企业 · 查看更多 »

企业家精神

#重定向 創業.

新!!: 香港人和企业家精神 · 查看更多 »

張國榮

張國榮(Leslie Cheung Kwok-Wing,),童年時名為張發宗(據其香港的初中同學所述,於中學時期已改名為“張國榮”),是香港著名歌手及演員,並作為演藝圈多棲發展以及商業與藝術事業最成功的代表之一。他在大中華地區乃至亞洲均擁有廣泛的影響力,是1980年代至2000年代香港樂壇及影壇的天皇巨星。此外,張國榮對藝術的涉獵很廣,曾經擔任電影配樂、排舞、音樂錄影帶導演和藝術總監。 他於1983年憑借歌曲《風繼續吹》成名。1986年起連續兩年在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上獲得金曲金獎。1980年代於韓國取得非常高的知名度,成為第一位享譽韓國樂壇的華人歌手。1987年憑借專輯《愛慕》打入韓國唱片市場。1988年至1989年在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和叱咤樂壇流行榜頒獎典禮上,連續兩屆奪得最受歡迎男歌星和叱咤樂壇男歌手金獎。1995年專輯《寵愛》在韓國的銷量超過50萬張,至今仍保持華語唱片在韓國的銷量紀錄。1999年獲得香港樂壇最高榮譽大獎金針獎。2010年在美国CNN举办的“過去五十年聞名全球的五大指標音樂人”選舉中排名第三,被视为香港粤语流行音乐的“开国元勳”之一。 电影方面,1991年凭借《阿飞正传》成为第十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影帝。1993年憑借電影《霸王別姬》蜚聲國際影壇,獲得法國坎城影展最佳男主角提名。1994年憑借《霸王別姬》获得日本影評人協會最佳男主角獎、第四屆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特別貢獻獎,《霸王別姬》亦獲得法國坎城影展金棕櫚大獎;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以及金球獎最佳外語片奖;張國榮更成為首位主演电影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的香港演員。同年,他憑借《東邪西毒》獲得第1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最佳男主角。1998年,張國榮成为首位担任柏林国际电影节评審的亚洲男演员。 2004年,入选《大众电影》评出的“中国电影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十大男明星”。2005年,香港电影金像奖协会评选了“中国电影百年百部最佳华语片”,張國榮主演的电影有八部入选,作品数量居华人演员之首,他亦被选为“中国电影一百年最喜爱的男演员”;;同年,他被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选为“中国电影百年百位优秀演员”之一。2010年被美国CNN选为“史上最伟大的25位亚洲演员”之一。2011年,金马奖评选影史百大经典华语电影,张国荣主演的电影有七部入选。 2009年,中国当代最权威的大型综合性辞典《辞海》为张国荣建词条,这也是《辞海》首次收录当代明星。此外,意大利最具代表性的百科全书《意大利百科全书》、法文百科全书《环球百科全书》、世界最知名最权威的百科全书《大英百科全书》已将张国荣作为词条收录其中 。.

新!!: 香港人和張國榮 · 查看更多 »

佛教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河流域迦毗羅衛國(现在的尼泊尔和印度邊界中間,較為靠近尼泊爾)的太子悉達多·喬答摩(古譯:瞿曇)(佛號屎嘎懶覺泥)在大約西元前6世紀對於佛弟子所開示的教導,後发展为宗教。全世界约有5億佛教徒.

新!!: 香港人和佛教 · 查看更多 »

徐子珊

徐子珊(英語:Kate Tsui,香港女演員、女歌手,前香港無線電視(TVB)合約女藝員。 2015年與TVB約滿後不再續約,並轉到珠寶設計方向發展。 徐子珊在2004年參選香港小姐,奪得2004年度香港小姐競選冠軍。卸任後即備受無線力捧,並主力拍攝電視劇,在多套電視劇中擔任女主角,迅速成為TVB當家花旦,後曾被力捧為TVB「2010年代五大當家花旦」之一。 除了在視壇發展外,在2007年她亦向影壇發展,她在杜琪峰監製、游乃海導演的電影《跟蹤》中擔任女主角,並憑這部電影獲得2007年香港電影導演協會「最佳新人獎」金獎及第2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新演員獎。 2009年簽約恆藝亞洲,在9月推出個人首張EP《Kiss Me Kate》,成為影視歌三棲藝人。.

新!!: 香港人和徐子珊 · 查看更多 »

德语

德语(德语:Deutsch,)是印欧语系西日耳曼語支的一门语言。以使用國家數量來算是世界排名第六的語言,也是世界大國語言之一以及欧盟内使用最广的母语,德语拥有9000万到9800万使用者。德语标准共同语的形成可以追溯到马丁·路德对拉丁文《圣经》的翻译工作。大多数德语词汇源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的语言,一些词汇来自拉丁语和希腊语,还有部分来自法语和英语。 德语母语使用者的主要分布在德国、奥地利、瑞士北部、列支敦士登和卢森堡。欧洲许多地区(如意大利北部、比利时东部以及波兰等地)和作为原德国殖民地的纳米比亚也有大量的德语使用者,主要为作为当地少数民族的日耳曼人。 德语书写使用拉丁字母。德文字母除去标准的26个拉丁字母外,另有三个带分音符的元音Ä/ä、Ö/ö、Ü/ü以及一个特殊字母ß。.

新!!: 香港人和德语 · 查看更多 »

德育及國民教育科

德育及国民教育科,簡稱“国教科”,現時為非强制性开展的小學一年級至中學六年級的新独立学科。 香港政府聲稱透过持续学习,使学生对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快速的发展引以自豪感及建立国民身份认同,并以价值观和态度为导向,帮助他们养成良好品德和「国民素质」,从而丰富生命内涵,确立个人于家庭、社群、国家及世界范畴的身份认同。 2012年9月8日前,教育局曾经计划将此學科列为必修科於2012年9月新学年开展课程,称为三年开展期,香港行政長官梁振英表示,學校可以決定於同年、下年(2013年)或者後年(2014年)推行,此举被反对人士指责为「先推行后检讨」。同年9月8日,梁振英宣布取消德育及国民教育科的三年开展期的規定,改變為由学校自行决定是否开办国民教育科及其教學方式,而开展科目的53万元津贴维持不变。 此學科引起了香港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质疑,支持的親建制派称此举为「国际惯例」,香港人作为中国人,有必要加强对中国的认识;而反对的泛民主派则指《香港基本法》以永久性居民定義香港人而非「國民」,批評《课程指引》内容偏颇、注重「情感」觸動、剝奪學校自主強制推行,為「洗脑」教育;因而發起了多次的活動,例如街站、聯署、遊行、集會及絕食等,要求香港政府撤回德育及國民教育科。 对于教材及课程开展,行政長官梁振英曾經重申:教材由学校订制,无强制官方教材。梁指香港市民有点担心的是当代国情课程,大概占整个课程的1/20,香港现有的小学课程也包括世界、香港社会,如果略掉国家部分似乎會造成斷裂。教育局於2012年9月10日抽起当代国情部分,并称会尽速检讨论课程指引中引起争议的「情感层面」评估等。2012年10月8日,政府宣佈擱置課程指引。.

新!!: 香港人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 · 查看更多 »

圍頭人

圍頭人是汉人的一支,从中国宋朝已開始在寶安縣即今天的深圳、香港定居,成为其原居民,住在村落裏的多是一個家族單一姓氏並且建造圍村,演至今日稱為圍頭人。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簽訂時,8成香港本地人是圍頭人,他們的擁地權益受《香港基本法》保障。 圍頭其實是為了區別于客家而產生的一個民系。由於清朝乾隆、嘉慶期間,客家人遷入,他们进入本属圍頭原住民之地定居,圍頭与客家双方由於語言、風俗不同而互生磨擦,加之土地的分配利益,因而双方产生土客械斗,土的一方指圍頭人,而客的一方指客家人。圍頭人與客家人都各自建造圍村,以作為双方械鬥之用。.

新!!: 香港人和圍頭人 · 查看更多 »

圍頭話

圍頭話是香港新界原居民的语言,属粤语莞宝片,与东莞话、广州话同属于粤语,较接近东莞话,与广州话亦能大致相通。圍頭人即「本地人」,是最早來到香港的「主人」。人数约占香港本地人口8成。因此,香港原居民中往往以「本地人」(英語為Punti)來特指圍頭人。周潤發曾於喜劇電影《我愛扭紋柴》內扮演一個圍頭人角色,電影內曾多次出現圍頭話對白。另外,演員王浩信也於劇集《EU超時任務》中扮演說圍頭話角色的錦發圍村長關鼎名。.

新!!: 香港人和圍頭話 · 查看更多 »

地區直選

地區直選是指香港立法會選舉以地區作為選區分界,選出的議員議席部分。相對於功能界別,地區直選的議員由該區的登記選民投票產生,並由比例代表制 / 最大餘額方法選出議員。於2010年政改投票當中,政府提出地區直選增加5席並獲得通過,2012年起,地區直選議席將增至35席。 由1998年至今,香港立法會地區直選分為五大選區:新界西、新界東、香港島、九龍西、九龍東。一般而言,選區的議席數量將按當區人口決定。而2012年之地區直選分區,仍需要經過本地立法解決。 2012年增加的5個超級區議員議席,雖由三百多萬選民投票選出,但提名權及參選權均限制於現任區議員,原功能組別選民亦不能投選超級區議員,選出的議員法律上是功能界別的議員,而非地區直選。.

新!!: 香港人和地區直選 · 查看更多 »

地方主義

地方主義(Localism),又稱本土主義、地方保護主義,指一個地區为维护本土社会利益而實行文化及人口保護,防止外來事物可能冲击或侵蚀本土生态。明顯地,一個發達地區的人所享有的權利或福利,比一個合法的移民多很多,或者移民根本不能享有。另一方面,由於語言和文化的不同,本地人難免與外來人發生矛盾,引發地方保護主義。在處理地方和全國的關係上的一種傾向。地方主義也是反全球化運動的一環。.

新!!: 香港人和地方主義 · 查看更多 »

國共內戰

#重定向 国共内战.

新!!: 香港人和國共內戰 · 查看更多 »

國籍

國籍是指一個人屬於一個國家國民的法律資格,也是國家實行外交保護的依據。各國將國籍做為立法的重要內容,是從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開始的。《世界人權宣言》第十五條規定:「人人有權享有國籍。任何人的國籍不得任意剝奪,亦不得否認其改變國籍的權利。.

新!!: 香港人和國籍 · 查看更多 »

國際學校

国际学校大致上是指那些拥有相当比例的国外(境外)学生、所实施的学制和当地通行学制不同(如使用国外或境外学制)的学校。.

新!!: 香港人和國際學校 · 查看更多 »

僱傭兵

僱傭兵是一種為了利益而参加戰爭的戰士,参战的目的只是为了金錢奖励,無任何政治與種族宗教等立場,只要出价够高可以受僱於任何人。.

新!!: 香港人和僱傭兵 · 查看更多 »

刘晓波

刘晓波,吉林长春人,中华人民共和国作家、文学评论家、人权運動家、《零八宪章》的主要起草人之一、2010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刘晓波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本科,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博士,曾担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独立中文笔会第二届及第三届会长、《民主中国》网刊主编,曾经参与六四事件,后被捕入狱。他毕生致力於宣傳政治改革及參與旨在終結中國共產黨的一黨專政的運動而多次被拘捕判刑。 2010年,刘晓波获得挪威诺贝尔和平奖委员会颁发的诺贝尔和平奖,成为首位或第二位(如果算上第十四世达赖喇嘛)获得该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也是继纳粹德国的卡尔·冯·奥西茨基(1935年)之后,第二例在服刑期间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刘晓波也是诺贝尔奖历史上唯一一位从获奖至辞世始终未能得到任何人身自由的诺贝尔奖得主。 2017年6月,刘晓波因确诊肝癌晚期而获准保外就医,其後於沈阳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与外界隔离的状态下接受治疗。7月13日17:35,医院当局宣布劉曉波病情恶化并因多重器官衰竭,经抢救无效病逝,終年61歲。 他的遺體在2017年7月15日約6時30分(格林威治時間2017年7月14日晚上10時30分)火化,當天中午海葬。2017年9月2日,刘晓波逝世以来外界第一次与刘霞取得了联系,随后联系又陷于中断。.

新!!: 香港人和刘晓波 · 查看更多 »

周迅

周迅(),出生於中國浙江衢州,中國大陸著名女演員、歌手,中國大陸四大花旦之一。周迅除了曾獲巴黎國際電影節、亞洲電影大獎、華語電影傳媒大獎等影后獎項,亦是史上第一位獲得兩岸三地最高的華人電影獎,即台灣金馬獎、香港電影金像獎、中國電影金雞獎三金后冠的大滿貫演員。.

新!!: 香港人和周迅 · 查看更多 »

周星馳

周星馳(Stephen Chow Sing Chi,),暱称星爺,祖籍浙江寧波,出生於香港,香港著名演員、電影導演、電影監製、編劇、廣東省政協委員。電影以喜劇為主。.

新!!: 香港人和周星馳 · 查看更多 »

咸丰

咸丰可以指:.

新!!: 香港人和咸丰 · 查看更多 »

優秀人才入境計劃

優秀人才入境計劃(Quality Migrant Admission Scheme)簡稱優才計劃,是香港政府推出的一個設有配額的計劃,目的是為了吸引來自外地的優秀--來香港定居,以此提升香港的競爭力。計劃於2006年2月23日公佈,于当年6月前开始实施。.

新!!: 香港人和優秀人才入境計劃 · 查看更多 »

儒家

儒家,又稱儒學、孔孟思想、孔儒思想,是起源於中國並同時影響及流傳至其他周遭東亞地區國家的文化主流思想、哲理與宗教體系。前5世紀由孔子創立,脫胎自周朝禮樂傳統,以仁、恕、誠、孝為核心價值,著重君子的品德修養,強調仁與禮相輔相成,重視五倫與家族倫理,提倡教化和仁政,輕徭薄賦,抨擊暴政,力圖重建禮樂秩序,移風易俗,保國安民,富於入世理想與人文主義精神。 儒家尊崇孔子為聖人,以四書五經為經典,得孟子、荀子、董仲舒、韓愈、二程、朱熹、王陽明、顧炎武、朝鮮李退溪、日本山崎闇齋等等大儒加以發揚,歷久而猶新,對東亞政治文化與道德教育都有重大貢獻。20世紀中國內憂外患,國力衰弱,儒家普遍受到知識份子及一般民眾的批評和唾棄,遭受前所未有的打擊和破壞(如「打倒孔家店」、迂腐且「吃人的禮教」)。儒家失去可供託身的制度或組織,脫離於平民百姓的生活,僅獲新儒家等少數學者仍獻身和發揚。這也導致現代中國人在生活經驗中實際甚少接觸儒家價值,也很難有參與儒學的機會,使得相關教育沒有寄身之所,其價值觀也和日常生活越來越疏遠。海外華人接觸儒家,來自書本亦遠多於來自生活經驗。現代儒家趨向學術轉型,學者多著重探討儒家究竟屬於什麼形態的宗教或哲學,以及現代人怎樣才能在儒學中安身立命。學者一般推斷儒家在現代世界中勢必難以重拾昔日光輝,但其倫理思想對東亞乃至世界的文化教育經濟發展仍將有所貢獻。 主要負責推動執行教育 《漢書藝文志》記載:「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最為高。」儒家初出現時聲勢微弱,起初僅是諸子百家中不甚起眼的學派,經過幾百年的發展,自百家中脫穎而出,成為中國學術思想主流和官方意識形態,逐漸滲透到專制政治的各個層面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此段說明正可代表其發展歷程。 儒家在秦代大受迫害,自漢代起卻得到朝廷獨尊,成為官學與國教,掌握文化教育與入仕之途,奠定儒家在中國歷史文化的崇高地位。在兩晉南北朝和唐代,儒家與佛、道二家並稱三教,儒學一度失去在哲理思想領域的領導地位,繼後經宋儒重新闡釋,形成理學,發展心性之學,儒家得以重振聲勢,倫理思想滲透到中國社會各個層面,並流傳到朝鮮、日本、越南、琉球等地,大受尊崇,成為東亞一大學術思想體系,在朝鮮尤其深入民心,其流佈較在中國本土更為普及。.

新!!: 香港人和儒家 · 查看更多 »

儒教

*儒家.

新!!: 香港人和儒教 · 查看更多 »

军人

军人,是对在国家军队中服役的军职人员的称呼,包括戰鬥人員和軍官,類似古代的武士、騎士。其职责是保卫国家安全,保卫及守护国家边境,政府政权稳定,社会安定,有時亦參與非戰鬥性的包括救災等工作。 丘八與兵痞是中國古代对兵士的贬义旧称。兵油子是长期当兵并沾染了恶习的士兵。.

新!!: 香港人和军人 · 查看更多 »

啹喀兵

#重定向 廓爾喀人.

新!!: 香港人和啹喀兵 · 查看更多 »

商人

商人,以別人產生的商品或服務進行貿易,從而賺取利润的人。商人从事的行业,称为商业;用于买卖获利的货物,称为商品。.

新!!: 香港人和商人 · 查看更多 »

兩文三語

兩文三語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1997年成立後推廣的語言政策。兩文為中文和英文,三語為粵語、英語和普通話。.

新!!: 香港人和兩文三語 · 查看更多 »

公立學校

公立學校,或稱政府學校、公辦學校或官立學校,是由政府所開辦的學校,其辦學資金全部或主要由政府撥付,所以其學費一般較私立學校低。這些學校所聘任的人員,亦可能具有公務員身份,視乎地區而定。這類學校的辦學層次可以包括特殊教育、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等。.

新!!: 香港人和公立學校 · 查看更多 »

公民教育

公民教育指培養個人作為公民或国民,行使義務與權利的教育活动。它通过相關教材與教學方式,使學生對公民所應具有的權利與義務、個人與群體的關係、及相關的民主、尊重、守法等的公民素養有基本了解和認識。 公民教育的概念和實施和公民權及公民身份密不可分,和民主一詞有一樣長久的歷史脈絡,是從「我到我們」群我關係的政治教育天下雜誌 486期 2011-11-30 。 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公民教育往往以思想政治课程的形式开展,在传统公民教育的内容之外,还会加入马克思列宁主义等社会主义理论内容。.

新!!: 香港人和公民教育 · 查看更多 »

六四事件

六四事件狹義上指六四清場,又稱「六四天安門事件」,即1989年6月3日晚間至6月4日凌晨,中國共產黨派遣解放軍至北京天安門廣場对学生集会清场的行动;廣義上指八九民運,即自1989年4月開始,由大學生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發起,持续近2個月的全國示威運動。 1989年4月15日,前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因心脏病猝逝,許多北京大學生與市民便在天安門廣場舉辦悼念活動。在部分大學生主導下,原本单纯悼念的活動轉向要求政府控制通貨膨脹、處理失業問題、解決官员貪腐、政府問責、新聞自由、民主政治與结社自由等。期间,最多有一百萬人聚集在天安門廣場示威。以时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赵紫阳为首的温和派希望與示威群眾展開談判达成和解。 在5月中旬,學生發起激進絕食行動,促使中國各地四百多個城市陸續集結抗議,表態支持。一連串遊行後,以中共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及國務院總理李鵬為首的强硬派決定以武力解決示威,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陳雲、時任國家主席楊尚昆和前任國家主席李先念等多位中共元老亦支持出兵。5月20日,李鵬代表國務院宣布北京市實施戒嚴,並調動解放军三十萬兵力前往首都北京。最终解放军在6月4日控制天安門廣場并实施清场。 之後,中國共产党大規模逮捕示威民眾和支持者,並鎮壓其他地区進行的抗議活動;還嚴格控制國內新聞媒體對事件之報導,並禁止外國記者將相關照片和採訪影像發送至國外。國際社會则譴責中华人民共和國政府以武力驅離示威群眾,許多西方國家亦一度實施經濟制裁,並至今實行武器禁運。 六四事件導致时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趙紫陽被免去所有職務,包括政治局常委胡啟立在內,許多同情抗議活动的中共官員也被降級或免職,中共上海市委書記江澤民被提拔為新任黨總書記和第三代領導核心。許多參與八九民運的人士則流亡海外,並被政府禁止返回中國大陸。這次風波後,中共党内强硬派抬头,改革開放政策停滞,直到1992年鄧小平南巡後才重新恢復;原先在1980年代逐漸開放的人權、民主政策等政治改革也暫止進行。中共中央机关报在运动中期譴責其為「反革命暴亂」,而今日六四事件在中國大陸仍為敏感話題被禁止討論或悼念,不過仍有許多人主張平反六四。由於中共拒絕提供更多事件資料,导致六四事件数据模糊,出现多种版本,單是死亡人數的估計便從百余人至上万人都有。.

新!!: 香港人和六四事件 · 查看更多 »

国家

国或国家,有時又作邦。从广义的角度,国家是指拥有共同的语言、文化、种族、血统、领土、政权或者历史的社会群体;从狭义的角度,国家是一定范围内的人群所形成的共同体形式。參見主權國家。 一般国家行政管理当局是国家的象徵,它是一種擁有治理一個社會的權力的国家机构,在一定的领土內擁有外部和內部的主權。.

新!!: 香港人和国家 · 查看更多 »

国际足球联合会

国际足球联合会(Fédération Internationale de Football Association;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Association Football),简称国际足联(FIFA),是管理英式足球、室内五人足球和沙滩足球的国际体育组织,下辖211个会员协会。總部设于瑞士苏黎世。現任主席為吉安尼·因凡蒂诺。国际足联负责组织世界重大足球赛事,當中最著名的是4年舉行一次的世界盃。.

新!!: 香港人和国际足球联合会 · 查看更多 »

四川地震列表

中國四川省位於地震帶,屬於地震多發的省份,其中黎克特制達到6.0的有:.

新!!: 香港人和四川地震列表 · 查看更多 »

皇家香港軍團(義勇軍)

皇家香港軍團(義勇軍)(英文: Royal Hong Kong Regiment (The Volunteers),縮寫:RHKR(V))亦稱皇家香港軍團(英文: Royal Hong Kong Regiment,縮寫:RHKR)或者香港義勇軍、義勇軍(英文:The Hong Kong Volunteers),於1854年成立,隸屬於香港政府,行動則由駐港英軍指揮,為第48啹喀步兵旅下轄其中一個單位,配備輕型武器的陸軍輕裝備偵察兵團。是一支基本由志願兼職之香港市民組成之部隊,維持香港安定和提高市民歸屬感。於1995年9月解散。.

新!!: 香港人和皇家香港軍團(義勇軍) · 查看更多 »

王岸然

王岸然(本名黃覺岸,),生於香港,籍貫廣東中山,是香港新聞政治評論員,創辦香港人民廣播電台,是《信報》、《新報》專欄作家,現同時在香港數碼廣播主持時事節目,文章也曾散見於《蘋果日報》、《星島日報》、《星期天周刊》、《癲狗日報》等,當中在蘋果日報高峰期更在一周內有九個專欄見報(一個七日固定專欄及兩個評論專欄),曾經與陶傑及黃毓民筆戰,與梁國雄政論口角(即人民台「掟咪大戰」)。 王岸然的時事評論激進,他早在1980年代初便投稿《信報》,同時也參與組建政黨,早年曾創建論政組織「北辰學社」,擔任副主席,也是香港民主民生協進會的創會評議長,當屆民協主席是陳立僑,副主席是馮檢基和李永達。1996年因不滿民協參與臨時立法會,與已故市政局議員區玉霞及前深水埗區議會主席黃仲棋等人組建社會民主陣線,2003年鼓吹推倒行政長官董建華,又曾組織民主倒董力量,後來參與組建香港人民廣播電台,2006年更曾擔任民間人權陣線民主民生小組副召集人。 他早年曾任廉政公署及房屋署,期間就讀樹仁學院,後來赴英留學,修讀法律,之後回港曾在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及香港理工大學任教。.

新!!: 香港人和王岸然 · 查看更多 »

獅子山下 (歌曲)

《獅子山下》是香港的一首經典流行歌曲,原為1970年代香港電台實況電視劇《獅子山下》的主題歌,由顧嘉煇作、編曲,黃霑填詞,羅文主唱。首次收錄的專輯是羅文1979年發行的《好歌獻給您》。 2003年,香港遇上非典型肺炎疫情等艱難時刻時,這首歌經香港政府和大眾傳媒廣泛傳播;及後更經常用於民間和政府的活動中,因而被譽為非官方的香港區歌。.

新!!: 香港人和獅子山下 (歌曲) · 查看更多 »

祖先崇拜

先崇拜,或稱祭祀祖先、祖靈信仰、敬祖、祭拜祖先、拜公妈,是指一种,供奉、祭祀祖先,類似宗教儀式與习惯的行為。基于死去的祖先仍然深深存在後人心中,仍然会影响到现世,并且对子孙的生存有影响的信仰。俚語俗話說「吃菓子拜樹頭、飲泉水思源頭」。 在大部分不同文化中,祖先崇拜和神灵崇拜不太一样,对神崇拜大多是希望祈求一些利益,但人们对祖先的信仰,并不仅仅是希望祈求一些好处,也是表达亲情或者對先人的尊敬。儒教文化将祖先当作神灵一样崇拜。受此影响,一般中国人除了敬祖外,还希望受到祖先神灵的庇佑,“祖先保佑”一样是最常见的祈福语。.

新!!: 香港人和祖先崇拜 · 查看更多 »

福建人

福建人可以指:.

新!!: 香港人和福建人 · 查看更多 »

福佬

福佬(即福建人,亦作學佬、鶴佬、河老、河洛)原為广东居民對福建居民的稱呼,對福建人而言,這屬於一個外來名稱。.

新!!: 香港人和福佬 · 查看更多 »

種族

#重定向 人種.

新!!: 香港人和種族 · 查看更多 »

章子怡

子怡(),生於中國北京,中國大陸女演員和製片人。章子怡從小學習舞蹈,後考入中央戲劇學院戲劇表演系。在學期間,因主演張藝謀的電影《我的父親母親》(1999年)成名,之後因參演《臥虎藏龍》(2000年)而揚名世界。章子怡先后與電影名導如張藝謀、李安、王家衛等人合作,出演《英雄》(2002年)、《十面埋伏》(2004年)、《2046》(2004年)、《藝伎回憶錄》(2005年)等電影。2013年,章子怡第二度和導演王家衛合作出演《一代宗師》(2013年),並憑藉電影中的「宮二」一角,首獲第50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及獲得第33屆香港电影金像獎等共12個演員獎項。章子怡也是史上唯一獲得华语电影主要獎項,香港電影金像獎、金馬獎、百花獎、華表獎、金雞獎主角獎的大滿貫得主。.

新!!: 香港人和章子怡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新!!: 香港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簡體字

#重定向 简化字.

新!!: 香港人和簡體字 · 查看更多 »

粤语

粵語又称廣東話、廣府話、廣州話、唐話,在粵語使用區中又稱白話,是汉语的一支。若視漢語為一種語言,則粵語是漢語在广东和广西地区形成的一级方言,下分數支二級方言。若視漢語為“漢語族”及視粵語為獨立語言的話,則粵語下有數支粵語的方言。 受五代十国时期人口南迁影响,粵語保留了大量古汉语用词。随着近代两广地区人口的海外迁徙,粤语在美国、加拿大及澳大利亚等地的華人社區中得到了广泛运用,成为使用人數最多的漢語。 全球以粤语为母语的约为1.2亿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分布于廣東、香港、澳門、廣西和海南等地,在粤语核心地区广东省近8,000万本地人口中,粤语使用者近4,000万;在广东省的1亿人口中,使用人数超过6,700万。在中国境内,以粤语为母语的群体是继官话和吴语之后的第三名。粤语也是除了普通话外,唯一在外国大学有独立研究的汉语族语言。此外,粵語在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印尼等以及北美洲、欧洲和澳洲、新西兰、圣诞岛等地的华人社区都有广泛分布。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規定和建議,香港政府已擬定了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粵語已被列入其中,成為480個香港本地非遺項目之一。粵語也是一種聲調語言,這點跟漢語下的一眾語言相同。.

新!!: 香港人和粤语 · 查看更多 »

精英主义

菁英主義(Elitism)是从现实主义出发来理解和阐释政治与社会的结构及其发展的一种理论,認為應該由少數具備知識、財富與地位的社會菁英,來進行政治決策,主導社會走向。其同義詞為寡頭政治,其反義詞為民粹主義。.

新!!: 香港人和精英主义 · 查看更多 »

粵語流行音樂

粵語流行音乐(Cantonese popular music、簡稱Cantopop),又名香港流行音樂,主要是指產生於香港的本土音樂,同時也被用於指代音樂的創作、製作和消費的文化背景 粵語流行音樂於1970年代中期由《铁塔凌云》(许冠杰曲、许冠文词、许冠杰唱)及《啼笑因緣》一曲(顧嘉煇曲、葉紹德詞、仙杜拉唱)所帶動,因此被视为本地流行音樂的分水嶺;其後蓬勃發展(另有論者認為是1973年的《分飛燕》)。 粵語流行音樂深受多種曲風影響,包括爵士、搖滾、節奏藍調、電子、西方流行音樂等,並擁有跨國的樂迷基礎,特別是东南亚國家和地區(包括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等)China Briefing Media.

新!!: 香港人和粵語流行音樂 · 查看更多 »

紳士階級

紳士指一種社會階級。.

新!!: 香港人和紳士階級 · 查看更多 »

繁體字

#重定向 繁体字.

新!!: 香港人和繁體字 · 查看更多 »

美國

#重定向 美国.

新!!: 香港人和美國 · 查看更多 »

美国梦

美國夢(American Dream),发展于19世纪,是一種相信只要經過努力不懈的奮鬥便能在美国獲致更好生活的信仰,亦即人們必須通過自己的工作勤奮、勇氣、創意、和決心邁向富裕,而非依賴於特定的社會階級和他人的援助。通常這代表了人們在經濟上的成功或是企業家的精神。許多歐洲移民都是抱持著美國夢的理想前往美國的。儘管有些人批評美國夢過度強調了物質財富在衡量勝利和快樂上扮演的角色,但許多美國人的確認為,這種獲致成功的機會在世界上其他國家是找不到也並不存在的。因為與其他大多數國家不同的是,在美國擁有的經濟自由相當多,政府扮演的角色相當有限,這使得美國的社會流動性極大,任何人都有可能透過自己的努力邁向巔峰。 從美國獨立直至19世紀末期,廣大的土地都無人居住和擁有,任何有心人都可以加以佔據並投資和開墾。而到了工業革命時期,美國龐大的自然資源和先進的工業技術則使得快速的社會流動變得可能。 依據歷史學家的說法,美國快速的經濟發展和工業擴張並非只是因為美國的自然資源豐富,更是因為所有人都有機會藉由自己的奮鬥而獲取財富。美國夢成為了吸引世界各地人民移民美國的主要原因—無論過去或現在。在今天,每年有超過一百萬的人成為美國公民,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移民地點。.

新!!: 香港人和美国梦 · 查看更多 »

美国文化

美国文化屬於西方文化,在美国独立前就早已发展出來,由於其被殖民的歷史,英国文化影響最劇,像是使用英语和英美法系等;其餘对美国文化影响较大的有爱尔兰文化、德国文化、波兰文化、義大利文化、美洲原住民文化及非洲文化(尤其是西部非洲)。美国文化也受到新移民和其周邊國家(如加拿大、墨西哥等)的影响。.

新!!: 香港人和美国文化 · 查看更多 »

義,一般指公正合宜的道德、道理或行为。 “义者,宜也。”《釋名》:“義,宜也。裁制事物,使各宜也。”《說文》:“義,己之威儀也。从我、羊。(註)臣鉉等曰:與善同意,故从羊。”《周官》註:“儀作義,古皆音俄。” “义”是儒家五德(仁、义、礼、智、信)之一。儒家注重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孔子的中心思想為“仁”,孟子的中心思想為“義”。西汉董仲舒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是处理人际关系。.

新!!: 香港人和義 · 查看更多 »

甄子丹

子丹(Donnie Yen,)為香港武打男演員、武術家、電影導演、製片和動作指導,以精湛的武打身手聞名。 1990年代,甄子丹主要於香港電視圈發展,代表作是《洪熙官》和《精武門》。1996年,甄子丹第一次執導並參演《戰狼傳說》,1998年甄子丹轉往好萊塢發展,主要擔任動作指導。後來參演張藝謀導演的《英雄》,令甄子丹再次引起注意,並且從《千機變》開始,履次獲得動作設計類獎項。2008年,擔任電影《葉問》男主角,飾演詠春宗師葉問成名。2017年,甄子丹電影《追龍》接受傳媒訪問,戲中飾演經典角色「跛豪」亦是第一次伙拍劉德華。拍攝時,著對鞋扮一拐一拐行路,影響腳趾舊患,拍完要開刀做手術,用了拐杖4個月。.

新!!: 香港人和甄子丹 · 查看更多 »

特别行政区

特别行政区,簡稱特区,是指一個國家內为特别的目的或区别于其他,而设立的自治地方或地區行政机构。.

新!!: 香港人和特别行政区 · 查看更多 »

盧維思

盧維思(Michael Rowse,),英國裔香港人,退休香港公務員,前投資推廣署署長。.

新!!: 香港人和盧維思 · 查看更多 »

盛智文

盛智文(Allan Zeman,),德國出生猶太裔香港人,曾任香港海洋公園董事局主席,有「蘭桂坊之父」之稱。盛智文於2008年加入中國國籍。.

新!!: 香港人和盛智文 · 查看更多 »

难民

难民,是移民之一類,因某种不可抗的原因,例如战争、天灾等,而被迫迁移居住地,甚至是放棄国籍的人。各国移民法例对于难民问题的处理方法虽不尽相同,但大多时候,会采取“原居地遣返”或给予“政治庇护”。.

新!!: 香港人和难民 · 查看更多 »

韓國人

韓國人可以指:.

新!!: 香港人和韓國人 · 查看更多 »

遊行示威

遊行,或稱為遊行示威,是指民眾走到街頭示威,對特定議題表達不滿。 在中国大陆的特殊政治背景下,“散步”成为一种独特的游行方式。在臺灣則使用「路過」一詞做為規避《集會遊行法》的代名詞。.

新!!: 香港人和遊行示威 · 查看更多 »

道光

道光(a;;1821年—1850年)是清宣宗旻宁的年号,共使用三十年。 道光三十年正月清文宗即位沿用。.

新!!: 香港人和道光 · 查看更多 »

道教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最早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时期中国人的祭天、祭祖等崇拜活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方仙道,與道家、陰陽家的「五行」「陰陽」和等思想合併形成黃帝學派,在漢朝時融合老子的學說形成黃老道,後逐漸演變成現在的道教。 道教是一個崇拜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濟世救人。在古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在現代世界的也積極發展。道家雖然從戰國時代即為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為「以『道德』为核心概念」的哲學家神化了。直到漢朝中後期才有教團產生。张陵在益州(今四川省)的鹤鸣山修道,创立了天師道,信奉老子為太上老君,建立二十四治作为传教区域。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唐大潮,《中國道教簡史》,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ISBN 7-80123-229-1。唐代尊封老子,說老子(太上老君)是唐室先祖。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中原万物的本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包括道家、術士等)被认为是与儒学和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尋求有關实践練成神仙的方法。 现在學術界所说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和民间天神信仰等大部分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主要是奉太上老君为教主,並以老子的《道德经》等为修仙、修真境界主要经典,追求修炼成为神仙的一种中國的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歸納為五種,服食仙藥,外丹等,煉氣與導引,內丹修煉,並藉由道教科儀與本身法術修為等儀式來功德成仙,常見後來的神仙多為內丹修煉和功德成神者與道術的修練者。.

新!!: 香港人和道教 · 查看更多 »

鍾庭耀

鍾庭耀博士(CHUNG Ting Yiu Robert),《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總監,香港大學榮譽助理教授,兼任該校利銘澤堂舍監。.

新!!: 香港人和鍾庭耀 · 查看更多 »

菲律賓語

菲律賓語(Pilipino或Wikang Filipino)是菲律賓自1987年菲律賓憲法規定的國語。事實上,菲律賓語是標準化的他加禄语,馬可斯倒臺後在阿基諾夫人推動之下成為菲律賓的國語。.

新!!: 香港人和菲律賓語 · 查看更多 »

風水

水,為五術之一的相術中的相地之術,即臨場校察地理的方法,叫地相,古代稱勘舆術,目的是用來選擇宮殿、村落選址、墓地建設等方法及原則。原意是選擇合適的地方的一門學問。相传风水的创始人是九天玄女,比较完善的风水学问起源于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一门玄术,也称青烏、青囊,较为学术性的说法叫做堪舆。.

新!!: 香港人和風水 · 查看更多 »

西

西是一个方向概念。西方是太阳落下方位,与东方相对,在西式地图上通常用左侧来表示。在中国漢族传统文化中,西方守护神是白虎。中国古代用八卦兑代表西方,也常用右表示西方,中国传统地图常以右为西。 古代中國以华夏王朝为中心,将西部的部落称为西戎,後此稱號由漢族繼承,用來稱呼漢地以西至歐洲的非漢民族,地理上的西方有西域、西海(青海湖、巴爾喀什湖等都曾被稱為西海)、西方天竺(印度)。古人稱天下的西方,如西方少昊、西方白帝、東方“金”德、西方七宿。 近代以来依据地理、文化等因素所划分的地球上的西方,和东方相对。这个概念比较模糊。一般泛指欧美国家,或称西方国家、西方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主要指欧美国家;二战后更加狭义地指欧美的资本主义国家和已發展國家,在这个意义下西方成为一个经济圈的代写。与西方文化圈(拉丁文化圈)相对的有东亚文化圈、南亚的印度文化地区和西亚的伊斯兰文化圈等。俄羅斯在欧美有時也會被稱作東方。在中國,東方文化圈指以中國為代表的東亞文化圈。 在冷战时期西方和东方也是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代意词,所以冷战用语中位于东方的日本属于西方国家。 在这个意义中西方是否包括拉丁美洲国家不是非常明确。虽然大多数拉丁美洲国家使用资本主义制度,但因为相对落后,它们往往被视为第三世界国家,是欧美国家“对立”的。 在佛教中西方是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的所在地(在佛教中东方是藥師佛的东方净琉璃世界)。 Category:方位.

新!!: 香港人和西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语

西班牙语(Español),也称卡斯提亞語(Castellano),简称西语,是起源於西班牙卡斯提亞地方的語言,為罗曼语族的分支。除了發源地西班牙之外,使用者主要集中在拉丁美洲国家,约有4亿人使用。按照第一语言使用者数量排名,西班牙语为全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現代標準漢語,總使用人数排名則為世界第三,僅次於漢語及英語。 西班牙语是除英語、法語和阿拉伯語之外最多國家的官方語言,同時為聯合國官方語言之一。全世界有超過五億人的母語或第二語言是西班牙語,另外有二千萬的學生將西班牙語當作外語學習。.

新!!: 香港人和西班牙语 · 查看更多 »

西環

西環(Sai Wan),又稱西區(Western District,簡稱Western),另有一英文名稱West Point,是香港的地名,指香港島西部,即中西區西部上環以西的地區,包括西營盤、石塘咀和堅尼地城等地,但不包括摩星嶺。西環的名稱來源有二說,一說源自19世紀時香港華人對維多利亞城的通俗分區「四環九約」,西環爲其中一環,而九約中第一、二和三約則分別為堅尼地城、石塘咀和西營盤;另一說源於堅尼地城之舊稱「西灣」的諧音,在當地未進行填海工程前,華人又稱該地爲「擸𢶍灣」。西環人口以祖籍潮州為主。 雖然西環包括堅尼地城、石塘咀與西營盤,但是在區內居住的街坊通常都將三個地區仔細劃分,而不會統稱為「西環」,部分居民更認為「西環」只是指堅尼地城一帶,並不包括石塘咀和西營盤。至於居於西環以外其他地區的香港市民則多對「西環」之地名感到混淆不清,僅能大概指出其爲西營盤附近一帶的地區。 由於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簡稱「中聯辦」)在2001年遷入西環區內毗鄰西區警署的西港中心,故自2001年後不少香港媒體和市民會使用「西環」一詞作爲中聯辦的代名詞,而香港非建制派及其支持者在批評中央人民政府或中聯辦違反基本法對「一國兩制」的規定干預香港事務時則經常使用「西環治港」的說法,作爲對中央人民政府所提出的「港人治港」說法的諷刺,而中聯辦、香港特區政府、香港建制派及其支持者則認爲中央人民政府和中聯辦一直在符合香港基本法規定的框架下給予香港特區政府及香港人民有益的幫助和支持,由始至終貫徹落實「一國兩制」與「港人治港」的方針,並認爲「西環治港」的說法只是反對派抹黑中央人民政府和攻擊香港建制派的手段。.

新!!: 香港人和西環 · 查看更多 »

西方文化

西方文化指的是最初形成於南欧、北歐;盛行於西歐、北歐、北美,澳洲,纽西蘭等國家的文化,包括世界中共同的标准、价值观、风俗等。在欧美,与西方这个词相对应的是东正教、伊斯兰、亚洲国家,或者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

新!!: 香港人和西方文化 · 查看更多 »

香港

香港(簡稱港,雅稱香江;Hong Kong,縮寫作 HK、HK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位於南海北岸、珠江口東側,北接廣東省深圳市,西面與鄰近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全境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組成,其中香港島北為最發達地區;地理環境上則由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個島嶼構成「島嶼」以超過500平方米面积為標準,根據地政總署測繪處:,人口約741萬人(2017年底)。 1842年,大清國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永久割讓香港島;後再簽訂《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分別割讓九龍和租借新界,這些由英國統治的地區構成現今香港的治理範圍。二戰期間,香港曾被日本佔領約三年零八個月。1997年7月1日,香港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國,並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僅有國防、外交事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香港開埠前,未計九龍和新界,香港島已經是一個有數千人口的小島。英國人看中維多利亞港是一個水深港闊、四季不結冰,而且不在地震帶的天然良港。1842年,大清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後,分階段割讓和租借香港土地予英國,英國人開始統治及發展香港,使香港從一個荒蕪、地瘠山多且天然資源缺乏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一個轉口港,成為歐洲各國商船向中國進行鴉片及其他商品貿易的樞紐,而且不受清朝末年的亂局影響。同時,孫中山在香港先後成立興中會和同盟會,為後來推翻大清打下基礎。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攻佔香港,佔領持續三年零八個月。1945年,日本投降,香港重光,英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基於殖民地身份和地理環境下,又一次避免受到中國長期戰亂影響;太平天國、軍閥割據、國共內戰、阶级鬥争、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中國難民逃港。香港在1970年代经济起飞,逐步發展成亞太地區之國際大都會及國際金融中心,獲譽為亞洲四小龍和紐倫港之一。根據《中英聯合聲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從1997年7月1日起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香港基本法》說明香港不實行社會主義,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除國防和外交由中國中央政府管理,香港實行高度自治,香港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終審權以及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然而,近年香港人對特區政府及中國政府的信任度每況愈下,其高壓權威亦令「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及「一國兩制」遭到部份人士質疑。 香港是全球具有重要地位、以工商業為主的現代化國際金融、服務業及航運中心,連續24年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並以優良治安、廉潔社會、簡單稅制和健全的普通法制度而聞名於世,香港廉政公署,2016年12月1日,香港政府新聞網,2017年2月16日,因此有「東方之珠」的美譽。「亞洲國際都會」則為官方定位的香港品牌。香港同時為全球其中一個最安全、經濟最發達、生活水平最高、競爭力最高、最適宜居住Gulliver.

新!!: 香港人和香港 · 查看更多 »

香港專上學院

香港專上學院(Hong Kong Community College,缩写:HKCC)是香港的一所專上學院,於2001年成立,是香港理工大學轄下自資學院,由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管理,是香港第五家開辦副學位課程的專上院校。.

新!!: 香港人和香港專上學院 · 查看更多 »

香港專上教育

香港專上教育是香港中學教育之後的教育階段,除了學位課程外,也包括副學士及高級文憑等課程。以往,這個階段的教育主要由公立高等院校所提供。2000年後,多所私立大專院校先後成立,當中亦有院校獲得大學名銜。.

新!!: 香港人和香港專上教育 · 查看更多 »

香港少數族裔

香港少數族裔是指一些居住在香港的非華人少數族裔,大多數來自南亞、東南亞或非洲,例如尼泊爾、印度及巴基斯坦等。大部份的香港少數族裔也是社會經濟的下層。至於日本人和韓國人等也是的香港少數族裔之一,但是由於很少被種族歧視的關係,加上日韓人同屬於蒙古人種東亞型的關係,香港社會較少會將他們介定為屬於香港少數族裔。.

新!!: 香港人和香港少數族裔 · 查看更多 »

香港居民

香港居民(英語:Hong Kong residents),在香港主權移交後,亦稱香港特別行政區居民。根據《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三章第二十四條,香港特別行政區居民分為「永久性居民」和「非永久性居民」兩類。前者具有香港居留權,後者則沒有。.

新!!: 香港人和香港居民 · 查看更多 »

香港中學文憑考試

香港中學文憑考試(Hong Kong Diploma of Secondary Education Examination,縮寫為HKDSE),慣稱「文憑試」及「DSE」,是因應三三四高中教育改革、由香港考試及評核局於2012年開始舉辦的公開考試。作為完成中學階段(中六)的公開試,文憑試的考生組成跟過往中學會考(中五)的考生組成是相同的。但文憑試的課程內容比中學會考多了一年,但較過往香港中學預科的香港高級程度會考短一年。.

新!!: 香港人和香港中學文憑考試 · 查看更多 »

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中文大學(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縮寫为 CUHK),簡稱中文大學、中大,是一所坐落於香港沙田馬料水的公立研究型大學。 香港中文大学是清末至民國時期的顶级大学在香港的延续。創校教授為民國時期著名大儒、專家和國民政府及行憲後中華民國政府要員。大學所合併的三所書院中的崇基學院和聯合書院前身為1845年起始的清末至中華民國時期在中國大陸地區所建立的享有極高聲譽的教會及私立大學,是香港历史源流上最远久的高等学院。 香港中文大學於1963年合并香港高等學校而成立,並於1966年開辦香港首間研究院,是香港第一所研究型大學李卓敏:《開辦的六年》(1969年)頁38至48,也是香港唯一採用書院聯邦制辦學的大學,現共有9所成員書院及8所學術學院。中大的創立打破了英國殖民地只允許一所高等學府存在的慣例,並成功掀起香港1970年代的「中文運動」,具歷史及時代意義。葛量洪爵士著、曾景安譯(1984年),《葛量洪回忆录》,广角镜出版社发行,ISBN 962-226-069-1,頁205。“港府和港大在當時否決興辦中文大學有很多原因,除了經費和師資問題,還有就是香港大學和香港政府不希望見到香港同時出現兩所大學,擔心中文大學的存在會與原有的香港大學分庭抗禮,不單分散資源,更甚者會影響港府集中制定高等教育政策”《中文大學校刊》一九八一年秋(1981年),頁9。雖然最初的大學條例將中文列作指定教學語言,但校方目前提供的大部分科目均以英語教授,只有某些部門同時提供粵語及標準漢語指引。 該校既是香港的天災監測中心,亦是該地社會科學、國學、工商管理、理學及醫學的主要研究機構。其曾經有3名教授和1名校長獲得諾貝爾獎,校友銜蓋菲爾茲獎、沃爾夫數學獎、勒諾多文學獎和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得主以及包括嶺南大學、香港大學等在内的等高校的校长,系唯一具有獲得國際頂級獎項的校友以及諾貝爾獎、菲爾茲獎及圖靈獎得主專任任教的香港高校。香港教育歷來產生的諾貝爾獎等級的學者中,有67%是中大的校友、教授(參見主欄目香港教育)。 香港中文大學本科畢業生獲得羅德獎學金(譽為本科“諾貝爾獎”)的數目為香港最.

新!!: 香港人和香港中文大學 · 查看更多 »

香港主權移交

#重定向 香港回歸.

新!!: 香港人和香港主權移交 · 查看更多 »

香港人口

香港人口以華人為主,現今的香港人主要為於1945年由中國大陸以及世界各地的華人移民及其後代。 根據政府統計處公布,2017年年底香港人口臨時數字為,常住在香港的有7,409,800人,其中7,182,600人為常住居民,227,200人為流動居民,其中華人佔92%,而在香港的非華人中,則以菲律賓人和印尼人居多,分別佔總人口的2.5%和2.1%。人口年齡中位數43.4歲,家庭數目251萬戶,平均每戶2.8戶,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25,000港元,其中390萬人居於私人永久性房屋,213萬人居於公屋,116萬人居於資助自置居所單位,工作人口396.56萬,每月收入中位數為1.55萬港元,撇除外傭後,則為1.7萬港元。 另外有逾451,000少數族裔人士居住香港,當中8成為非華裔亞洲人,大部分為印尼人及菲律賓人。在香港出生的人口約60.5%,在中國大陸、台灣及澳門出生的比率為32.1%,香港有83.1%人居於香港達10年或者以上。香港是世界人口密度最高地方之一,每平方公里為6,690人。而且香港的已開發土地不多,如果只將已開發土地計算在內,每平方公里超過3萬人。.

新!!: 香港人和香港人口 · 查看更多 »

香港人權監察

香港人權監察(英文:Hong Kong Human Rights Monitor)成立於1995年4月,是立根於香港的民間團體,宗旨是在香港法律和日常生活上捍衛和促進人權,並且推動人權教育。.

新!!: 香港人和香港人權監察 · 查看更多 »

香港公務員

香港公務員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常規僱傭關係僱員,至於外判下僱用的僱員,則不算是香港的公務員。按《基本法》保證一國兩制,香港的公務員與中國政府公務員並無官僚架構的從屬關係。 香港的公務員體制承自英國公務員制度,問責局以下的公務員須遵守政治中立的原則,效忠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同時亦不受政治委任官員變動影響,這個制度的好處是可以保障政府施政穩定性和公務員士氣。由英治時期至2002年,香港公務員體系中最高職位為政務司司長,實行主要官員問責制後降至常任秘書長。現任公務員事務局局長是羅智光。另外,香港公務員工會華員會是全香港最大的工會組織。.

新!!: 香港人和香港公務員 · 查看更多 »

香港割讓

香港割讓,指香港於1842年至1898年,大清政府先後三次割讓新安縣的香港島、九龍半島及租借新界(包括新九龍)給予大英帝國,香港開埠,成為英國殖民地。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英國簽訂《中英聯合聲明》,確定1997年7月1日起,英國將香港主權移交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此舉標誌着英國統治香港156年正式結束,並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新!!: 香港人和香港割讓 · 查看更多 »

香港回歸

香港回歸(Hong Kong reunification),又称為香港主权移交(Transfer of sovereignty over Hong Kong)、「香港政權移交」(Transfer of government over Hong Kong)、「香港交接」(Handover of Hong Kong)、「九七回歸」,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透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作出承諾,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於1997年7月1日對香港(包括香港島、九龍和新界)恢復行使主權,聯合王國政府於同日將香港交還给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事件。1997年7月1日0時0分,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結束近153年的英治時期,並按照《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落實「一國兩制」、「高度自治」、「港人治港」,以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為政府首長。大部分香港永久居民不論意願自動獲得中國國籍,可申領香港特別行政區護照。每年7月1日公眾假期名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紀念日」。.

新!!: 香港人和香港回歸 · 查看更多 »

香港獨立

#重定向 香港獨立運動.

新!!: 香港人和香港獨立 · 查看更多 »

香港獨立運動

香港獨立運動,指追求脫離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建立獨立主權國家的社會運動。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因應英國逐漸撤出,以及放棄殖民地,港督楊慕琦、馬文輝、聯合國香港協會、香港民主自治黨等開始透過不同途徑推動香港自決與自治致知, 港獨之父馬文輝:六十年代的民主運動 、, 2012-12林文瀚/貝加爾,, 《思想香港》第三期〈自治.運動.本土〉, 2014年2月毛來由,, 輔仁媒體, 2015-2-22張鐵志,, 蘋果日報 (台灣), 2012-1-27, 本土新聞, 2014-10-17, 香港獨立媒體, 2015-1-16。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得到香港主權並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 根據2007年港大民意研究,受訪者中有獨立傾向者約佔25%,不認同獨立者約佔64.7%,另外33%香港人認為若中國共產黨在中國持續執政則會增加香港獨立的傾向。此外,香港與中國大陸在政治、經濟、社會狀況及歷史背景上的差異而引致中港矛盾,也是近年部份年輕香港人傾向香港獨立的理由。.

新!!: 香港人和香港獨立運動 · 查看更多 »

香港社會

香港社會的政策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多個政策局及部門負責,主要由勞工及福利局及民政事務局領導。資源主要投放於:推動家庭關係、抗毒運動、教育改革、青少年發展、體育發展、長者服務、殘疾人士及精神病患者康復服務、社會企業以及就業服務,以及解決貧富懸殊問題。.

新!!: 香港人和香港社會 · 查看更多 »

香港移民潮

香港移民潮是指香港居民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1967年六七暴動後以及1989年六四事件後的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數十萬人移民往外國之熱潮。其中高峰是六四事件後之五年,1990至1994年共有約30萬人移民外地,為香港重光以來最大規模,不少人才及資金外流,對香港人口結構造成重大影響。.

新!!: 香港人和香港移民潮 · 查看更多 »

香港特別行政區居留權

香港特別行政區居留權簡稱香港居留權或居港權,是指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永久居留的權利。「居港權」一詞最先見於中英聯合聲明,並於1987年7月1日納入為香港法律的名詞。.

新!!: 香港人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居留權 · 查看更多 »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The Government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簡稱香港特區政府或港府)是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部門的總稱。在1997年7月1日前,英屬香港的行政機關稱為香港政府(Government of Hong Kong),而香港回歸後政府全名則改為上述名稱(「香港政府」一詞變成簡稱,英治時代政府就稱「港英政府」以作識別),並根據《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沿用大部分原有制度。香港政府首長為行政長官,轄下有多名局長負責管理各政府部門。.

新!!: 香港人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 查看更多 »

香港身份證

香港身份證(Hong Kong Identity Card)是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身份證明文件。由入境事務處簽發,為香港居民的主要身份證明文件。《香港法例》第177章《人事登記條例》規定,凡年滿11歲的香港居民,必須於年滿11歲後或抵港30天內登記領取身份證。每張香港身份證均有持證人的姓名及出生日期等個人資料,並把持證人的黑白照片印在證上。在姓名一欄下面,亦印有中文電碼,以方便政府或機構作輸入姓名之用。.

新!!: 香港人和香港身份證 · 查看更多 »

香港軍事服務團

香港軍事服務團(The Hong Kong Military Service Corps,縮寫:HKMSC),當時亦稱「華籍英兵」,但這名字其實有誤,因為擔任軍職的都是英國國籍,包括英國公民、英國屬土公民或英國國民(海外),故應稱作華裔英兵,部隊亦別稱「水牛」和「水雷炮兵」 。是駐港英軍轄下的一支華人部隊。香港軍事服務團前身為1948年1月成立的香港華人訓練分隊(The Hong Kong Chinese Training Unit,HKCTU),目的是為駐港英軍徵募及訓練華人新兵。1962年改稱香港軍事服務團。1996年12月14日,由時任香港總督彭定康主持鳴金收兵和降旗儀式,香港軍事服務團同日正式解散。.

新!!: 香港人和香港軍事服務團 · 查看更多 »

香港蜑家人

香港蜑家人是指居於香港的蜑家人,靠出海捕魚維生。在香港未被英國割讓殖民地之前乃是小漁港開始,香港的水上蜑家人已經在香港生活多個世紀,他们讲粤语疍家话,只在船上生活以捕鱼维生。 他們居住於漁船上,停泊在避風塘內。香港的水上人把船大多又稱艇,亦把艇分為多種,包括:住家艇、漁艇、艇仔、艇戶。艇的演變過程由住家艇以至大漁艇,都在香港避風塘內經歷過香港轉變。.

新!!: 香港人和香港蜑家人 · 查看更多 »

香港開埠初期歷史

香港開埠初期,從英國殖民統治的初期至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生效前之間,香港從一個地瘠山多、水源缺乏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一個轉口港。現在香港已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及多元文化的亞洲國際都會。.

新!!: 香港人和香港開埠初期歷史 · 查看更多 »

香港殖民地時期

#重定向 英屬香港.

新!!: 香港人和香港殖民地時期 · 查看更多 »

香港治安

香港治安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決策局之一的保安局負責,包括維持公共安全、出入境、海關、囚犯管理及更生、提供消防及緊急醫療服務等等。保安局的首要任務,是確保香港繼續成為一個安穩太平的城市。現任局長為黎棟國。根據政治及經濟風險顧問公司在2008年11月發表的調查,在所調查的亞太區的(國家和城市)地區中,香港被評定為最安全穩定的地方。比較各地數字得出,香港罪案率為亞洲最低,為全亞洲最安全(國家和城市)地區,亦為全世界最安全的地區之一。根據香港大學於2011年進行的公眾意見調查結果顯示,分別95%和76%的受訪者認為香港的日間和夜間環境是安全的;以美國為基地的世界正義工程(WorldJusticeProject)於同年發表的法治指數(RuleofLawIndex)將香港的公共秩序和安全在全球66個國家或地區中排列首位。 根據由香港大學進行的警隊服務對象滿意程度調查結果顯示,95%受訪者表示在香港日間感到安全,76%受訪者表示在香港夜間感到安全。.

新!!: 香港人和香港治安 · 查看更多 »

香港法例

《香港法例》是香港現存的成文法法例編彙。由於香港的法律制度以普通法為依歸,對於有爭議的案例或有必要遵守的規定,都會以成文法形式頒佈並實行。.

新!!: 香港人和香港法例 · 查看更多 »

香港本土化運動

#重定向 香港本土運動.

新!!: 香港人和香港本土化運動 · 查看更多 »

香港海洋公園

香港海洋公園位於香港香港島南區黃竹坑黃竹坑道180號,佔地逾91.5公頃,是一座集海陸動物展覽、機動遊戲和大型表演於一身的主題公園,1971年成立後在1972年7月動工,於1977年1月10日開幕,其後政府通過《海洋公園條例》,成為獨立的非牟利機構,並且需要自負盈虧。 香港海洋公園依山而建,主要分為高峰樂園及海濱樂園,以纜車和海洋列車連接。高峰樂園與大樹灣間則由一條全香港第二長的戶外扶手電梯貫通。2005年,海洋公園啟動耗資55.5億港元的《全新發展計劃》,全園景點及機動遊戲由原來約35個增至80個,分為八大主題區域(亞洲動物天地、夢幻水都、威威天地、熱帶雨林天地、動感天地、海洋天地、急流天地及冰極天地),並且躋身為世界級主題公園,成為全球最受歡迎及最多入場人次的主題公園之一,於2012年獲頒全球最佳主題公園(The Applause Award)大獎。 隨着海洋公園近年積極開拓新景點及加入多種國寶級動物,公園於2011年的入場人次已突破5百萬;2012年4月26日,海洋公園連續9年打破入場人次紀錄,突破6百萬,更於同年6月突破710萬人次,其中首10個月海外及香港遊客的入場人次分別上升15%及25%;2012年全年入場人次達破紀錄的750萬,比較2011年增加9%;當中一半旅客來自中國大陸,一成半為外國,其餘為香港本地。由開業至今,海洋公園已接待超過一億四千萬名遊客。.

新!!: 香港人和香港海洋公園 · 查看更多 »

香港教育

香港的教育主要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管理,現行制度上大致分為以下幾部分:.

新!!: 香港人和香港教育 · 查看更多 »

駐港英軍

港英軍(British Forces Overseas Hong Kong)是駐紮在香港的英國陸軍、英國皇家海軍和英國皇家空軍單位。1997年7月1日,駐港英軍在香港主權移交後全部撤離香港。撤軍前,軍事費用由英國政府及香港政府各自承擔一半。.

新!!: 香港人和駐港英軍 · 查看更多 »

誰是「香港人」?香港小人物誌

《誰是「香港人」?香港小人物誌》由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專上學院師生主編,中學通識科老師參與編輯,慈善機構「龍耳」負責排版及封面設計。該書加入兩篇有關聾人及弱聽人士的文章,希望喚醒社會人士對弱勢社群的關懷。 此書是義賣的,收益將撥給龍耳發展基金作慈善用途。.

新!!: 香港人和誰是「香港人」?香港小人物誌 · 查看更多 »

警察

警察(英文:Police),為一種職業,主要職責為執法、維持公共安全、保護性命及保障財產。各國警察體系一般都分為巡邏警察和刑事警察兩大系統,然後再細分為多種崗位及工作類別。英國倫敦警察廳是世界首個以現代警察制度以維持治安的城市警察部門,香港警務處為全亞洲首個以現代警察制度以維持治安的警察部門。 絕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警察與軍隊分立,互不隸屬,各有其專業性。在法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除了警察外,隸屬軍隊或单独的國家憲兵也會負責處理或协理治安事務。在少數地區,警察機關成為軍隊的輔助武裝力量。在無軍隊或无軍隊指揮權的国家中,警察成為當地政府或者政權唯一可以直接調度的武裝力量,例如冰岛和巴拿马。而在獨裁政體及極權國家中,亦可能存在秘密警察及宗教警察等警察系統。 至於憲兵,亦即軍事警察,為在軍營和軍區中負責維持軍隊秩序的警察,在設有憲兵的國家及地區中,憲兵可以依據軍法維護軍隊秩序,糾舉軍人,以及協助軍事檢察官辦理軍法案件。部份國家及地區另外設立有國家憲兵,駐守於要塞、邊界、重要機關,持有步兵等級的重型武裝,對民眾亦具備執法權力。.

新!!: 香港人和警察 · 查看更多 »

越南人

越南人可以指:.

新!!: 香港人和越南人 · 查看更多 »

越南共产党

越南共產黨()是目前越南的执政党和唯一合法政党。 1930年2月3日在香港成立时称越南共产党。1930年10月改名为印度支那共产党,1951年2月后,印支共一分为三:越南劳动党、老挝人民党、高棉人民革命党。在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越南劳动党事实上仍然领导着其他两个党。1976年越南劳动党改称越南共产党。该党是目前越南境内唯一合法政党,越南人简称之为“党”(Đảng)。截至2011年,越共有近5.4万个基层党组织,党员360多万。越共组织机构包括中央、省委、县委和基层组织四级。 机关报:《人民报》(日报),1951年3月创刊;机关刊物:《共产主义》杂志(月刊),1955年创刊,原名《学习》杂志。 现任越共中央主要负责人是任职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的阮富仲。.

新!!: 香港人和越南共产党 · 查看更多 »

越南戰爭

#重定向 越南战争.

新!!: 香港人和越南戰爭 · 查看更多 »

龍耳

龍耳(Silence),於2008年成立,為香港慈善團體,目的旨在凝聚聾人及弱聽人士的自強力量,能夠共融社會,並且透過聚會和手語訓練等活動,促進健聽與聾人互相了解;令聾人及弱聽人士能更容易融入主流社會,讓他們享有發揮潛能、自我實現及平等的發展機會。 龍耳現為香港公益金、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機構會員及惠施網認可的慈善機構成員。龍耳創辦人為李鸝和邵日贊,他們接受多個電視節目及多份報章的訪問,講述成立龍耳的原因。.

新!!: 香港人和龍耳 · 查看更多 »

蜑家人

#重定向 蜑家.

新!!: 香港人和蜑家人 · 查看更多 »

蜑家話

疍家话,又称水上话,是“疍家人”的语言。 鉴于疍家人广泛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香港的沿海地区和主要内河。并且绝大多数经常和附近的本地人频繁交流。因此,“疍家话” 在不同的省份所指代的语言系属可以完全不同。比如两广的疍家人讲粤语疍家话。而福州疍家人则主要使用福州话。 两广沿海和西江流域的疍家话是一種粤语方言,與粵語的标准口音廣州話基本相通。其中香港疍家语音与粤语广州话很近似。香港的英文名称 Hong Kong 正正就是疍家话发音的音译。.

新!!: 香港人和蜑家話 · 查看更多 »

郝鐵川

郝鐵川,祖籍河南省邓州市,衛輝市人,前香港中聯辦宣傳文體部部長,現任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新!!: 香港人和郝鐵川 · 查看更多 »

闽语

閩語(Mìng-ngṳ̄;Bân-gú;Máng-gṳ̂;Mâing-ngṳ̌),在中国大陆俗称福建话(Hók-gióng-uâ;Hok-kiàn-ōe),即汉藏语系汉语族閩語支,為傳統的「漢語族七大语言」架構中的語言(漢語方言)之一。閩語實質上是一群相互關聯的聲調語言,主要分布地为中国大陆的福建、海南、浙江南部、广东東南部和南部,以及臺湾、新加坡、馬來西亞、海外閩台裔人群。閩語是汉语的一支。若視漢語為“漢語族”,再加上閩語內部分歧無法互通,視閩語為獨立一語支的話,其下再分為沿山閩語與沿海閩語兩語群,兩語群下則有數支閩語的語言。若視漢語為一種語言,則閩語是它的一级方言,下分數支二級方言片。 閩語在閩南人口最多的台灣有相當大數量的使用者,影響力僅次於官話(現代標準漢語)。閩語在其他国家華人居住地区也有相當規模的影响力。在海外華人社群中,闽南语影響力僅次於粵語。截止至2002年,以各种闽语为母语的總人口數大約在7500萬以上,比粵語使用人口多,但在海外的分佈範圍不如粵語廣。 閩語(包括其下的各支閩語言)也是聲調語言,這點跟漢語下的一眾語言相同。 闽语的形成是多源流的。其中存在闽越语(閩越人的語言)的底層詞彙,上古時期吳語和楚語(湘語)的詞彙也有留存。後來在六朝和唐末五代時期,先後由中原移民帶來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的中原汉语因素,逐漸形成定型的系統。侯精一主編,《現代漢語方言概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208~209頁闽语也是汉语族中保留上古汉语特色较多的一个语言。 閩語被看作是汉语族中语言现象最复杂、内部分歧最大的一支;尤其是在福建中部的山区,方言分布极为复杂,素有“十里不同音”之称。1955年,中国大陆学术界将闽语作为一个语支,下分闽南、闽北两语;1963年则合而为一,下分闽南、闽东、闽北、闽中、莆仙五种语言。 福建是闽语的中心地带。后来因闽南人移民到海南、臺灣、广东南部以及浙江东南部沿海,使用闽语范围随之扩张。后来因为福建人的大量对外移民,在东南亚與北美地區也有相當多華人使用各种闽语。其中在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尼、菲律賓等东南亚国家的華人就屬闽南人移民数量最多,当地所稱的福建話指閩南語的泉漳片。.

新!!: 香港人和闽语 · 查看更多 »

董建華

董建華(7月7日),香港特別行政區首任行政長官(1997年7月1日至2005年3月12日),於第二屆任期期間辭職,第10屆至第13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董建華1992年經香港總督彭定康任命為行政局非官守成員,1996年12月11日在推選委員會中擊敗楊鐵樑、吳光正和李福善等中勝出,獲時任國務院總理李鵬委任為香港首任行政長官。2002年2月28日,董建華在無對手的情況下自動當選第二任行政長官,任期原於2007年6月30日屆滿,惟董建華於2005年3月10日以健康為理由向中央人民政府請辭,於3月12日獲接納。同日,他獲全國政協推薦並當選第10届全國政協副主席,連任三屆至今。 在其行政長官任內,香港爆發多場大規模示威,他的政策亦備受爭議及非議,間接導致多位高級官員問責下台。他離任特首後成為全國政協副主席,晉身國家級副職領導人。2012年梁振英上任後成立團結香港基金會,重新活躍於政壇。.

新!!: 香港人和董建華 · 查看更多 »

鄧紫棋

鄧紫棋(Gloria Tang Tsz-Kei,),又名G.E.M.(“Get Everyone Moving ”,意即“讓每個人動起來”),本名鄧詩穎(Gloria Tang Sze-Wing),出生於上海,四歲移民去香港,是一名香港创作歌手。 2008年7月,以16歲之齡出道,取得香港各大樂壇頒獎禮新人金獎。2012年,發行專輯《Xposed》並奪得香港IFPI全年最高銷量香港女歌手。2013年,憑藉《Xposed》入圍第24屆台灣金曲獎最佳女歌手,成為入圍金曲歌后最年輕的女歌手。2014年,因參與中國湖南衛視歌唱競賽節目我是歌手時的亮眼表現在大中華地區迅速走紅。同年3月,獲第27屆KCA美國兒童選擇獎「最受歡迎亞洲藝人」。同年5月,登上福布斯中國百大名人權力榜第91位,2015年更攀升至第11位。2015年初,鄧紫棋參加中國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自彈自唱其自創的歌曲《多遠都要在一起》。 2015年7月,未滿24歲便完成80場個人演唱會,8月1日北京工人體育場演唱會吸引近四萬人觀看,同年11月在英國倫敦溫布利體育館完成第73場,也是最後一場X.X.X.Live世界巡演。2016年初,福布斯公佈2016年全球30歲以下最具潛質音樂人名單“30 Under 30”,鄧紫棋爲唯一在榜亞洲音樂人 。 2016年11月6日鄧紫棋奪得第26屆MTV歐洲音樂大獎(EMA)最佳大陸地區及港台地區藝人。 2017年初,鄧紫棋二度參加中國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唱山歌《歌從漓江來》。2017年5月28日,25歲的鄧紫棋在Queen Of Hearts世界巡迴演唱會_武漢站完成了人生第100場個人演唱會。在2018年1月時其歌曲《光年之外》MV在YouTube網站達到一億次觀看次數。 出道至今之唱片公司及經理人公司為蜂鳥音樂。.

新!!: 香港人和鄧紫棋 · 查看更多 »

膚色

人類膚色,根據不同族群,膚色的變異範圍可從深色到近乎白色(白裡透紅是由皮膚中血液所造成)。膚色的色調決定於黑色素的在皮膚中的含量。平均而言,女性膚色較男性稍淺。 通常祖先源自光照豐富地區的人,擁有較黑的皮膚;祖先來自光照缺乏地區的人,膚色則較淺。對於某些擁有不同光照地區祖先的族群來說,可能會同時包含各種不同深淺的膚色。另外,性選擇也影響了膚色的分佈Heather L. Norton, Rick A. Kittles, Esteban Parra, Paul McKeigue, Xianyun Mao, Keith Cheng, Victor A. Canfield, Daniel G. Bradley, Brian McEvoy and Mark D. Shriver (December 11, 2006) Genetic Evidence for the Convergent Evolution of Light Skin in Europeans and East Asians Oxford Journals 。.

新!!: 香港人和膚色 · 查看更多 »

重慶大廈

重慶大廈位於香港九龍尖沙咀彌敦道36-44號,毗鄰麼地道金域假日酒店,由5栋17层連體式樓宇组成。十七層高的重慶大廈匯聚來自亞非各國的商人、勞工和避難者,和各國的背包旅客,是全球化的縮影。雖然大廈最早建立的目的是為了居住,但現在由平價酒店,商店等其他服務業使用。大廈特殊的氛圍常與九龍寨城做對比。 重慶大廈以咖喱餐館,旅店,莎麗服裝店,和外匯兌換處為特點。它經常會被當成香港少數族裔聚集地。具體有東南亞人,尼泊爾人,巴基斯坦人,孟加拉人,中東人,尼日利亞人,歐洲人,美國人,以及世界各地的人。CNN 的 Peter Shadbolt 將其稱為「非官方非洲驻香港辦事處」。 大廈建於1961年,最初由中國人主要居住。50年之後的今天,估計大廈居住者超過4000人。.

新!!: 香港人和重慶大廈 · 查看更多 »

英屬香港

英屬香港(British Hong Kong)是指於1841年1月26日至1997年6月30日期間,由大英帝國統治香港的時期,該時期又稱為英殖時期、英治香港時期或者港英時代(British Administration)。英屬香港政府簡稱為香港政府,但因為與香港主權移交後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簡稱一樣,香港傳媒將殖民地時期的政府稱為殖民地政府或港英政府等,以區別兩者。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權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英國統治香港的時期結束,取而代之的是香港特別行政區。 英屬香港時期曾在1941年12月25日至1945年8月15日被中斷,當時香港在二戰的局勢下被大日本帝國佔領,進入香港日佔時期,總計香港被英國統治近153年。.

新!!: 香港人和英屬香港 · 查看更多 »

英國國籍法

英國國籍法是英國有關公民身份及其他類別英國國籍的法律。作為一個昔日殖民地遍佈全球的帝國,其漫長的歷史有不少遺留下來的問題,所以英國的國籍法十分複雜。.

新!!: 香港人和英國國籍法 · 查看更多 »

英國國民(海外)

英國國民(海外)(British National (Overseas),簡稱BN(O))是一種英國國籍,既是英國國民,也是英聯邦公民,但此身分不賦予任何地區(包括英國及香港)的居留權。英國國民(海外)於1980年代因香港前途問題而設立,讓香港的英國屬土公民申請,以便他們在香港主權移交以後,繼續與英國保持某種關係。 香港的英國屬土公民身份在1997年7月1日失效,有關人士可在1987年起申請登記成為英國國民(海外),登記程序在1997年終止,先後有340多萬香港的英國屬土公民登記。英國國民(海外)終身有效,不會因為取得其他國籍而失效,但不能由子女及後代承繼。所有英國國民(海外)都有權申請英國國民(海外)護照。英國國民(海外)在英國國外可享用英國的領事服務。如果身處没有英國駐館的地方,則可以用英聯邦公民身份使用英聯邦國家的領事服務。 具中國國籍的英國國民(海外)不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接受英國領事保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以及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的法律解釋,該國只承認英國國民(海外)護照為旅遊證件,具中國血統,並在香港或中國出生的英國國民(海外),都被中方視為中國公民。與擁有外國居留權的香港中國國民一樣,這些英國國民(海外)即使從未持有香港特別行政區護照或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除非放棄中國國籍,或獲香港入境事務處批准國籍變更,否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不能享有英國的領事保護。.

新!!: 香港人和英國國民(海外) · 查看更多 »

英國皇家海軍

皇家海军(Royal Navy,縮寫为 RN),亦称英国皇家海军或英国海军,是英国的首要海上作战部队。9世纪时阿尔弗雷德大帝首先开始使用海上军队,而自14世纪初起英格兰海军开始参与海战。现代皇家海军可追溯至16世纪初,为英国三军中最为古老的军种。正是如此,皇家海軍是三軍中地位最崇高的,其尊稱為「高級軍種」(Senior Service)。 自17世纪中期起至18世纪,皇家海军同荷兰皇家海军和法国海军对制海权展开争夺。自18世纪中期起其为全球最为强大的海军力量,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美国海军所超越。皇家海军于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大英帝国崛起成为超级大国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由于其历史地位显赫,人们(包括英国人)时常略去“英国”部分,直称其为“皇家海军”。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皇家海军规模大幅度缩减,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其仍为全球规模最大。至战争结束时美国海军已发展成为世界最大。在冷战期间,皇家海军转变角色为反潜力量,主要于GIUK缺口搜索苏联潜艇。苏联解体之后,皇家海军重新成为远征作战部队,活跃于全球范围,并仍旧是世界最为强大的蓝水海军之一。 皇家海军拥有诸多科技先进的舰船和潜艇,包括一艘航空母艦、一艘、两艘、四艘弹道导弹潜艇(维持英国的)、七艘核动力舰队潜艇、六艘、13艘巡防舰、15艘反水雷舰船及22艘巡逻舰船。截至2017年12月26日,皇家海军共有78艘现役舰艇(包括潜艇),9艘(RFA)舰艇、以及5艘根据合同可为辅助舰队使用的舰艇。辅助舰队对皇家海军进行海上补给,通过其三艘船提升皇家海军的两栖作战能力,并取代过去巡防舰的职责,同皇家海军一同进行巡逻任务。皇家海军的总排水量达到近400,000吨(包括辅助舰队和皇家海军陆战队则达676,000吨)。 皇家海军與皇家海军陆战队共同組成。海军的軍種指揮官为第一海務大臣兼海軍參謀長(1SL/CNS),上将军衔,亦为成员。国防委员会将海军管理职责下放至海軍部委員會,由国防大臣领衔。皇家海军目前于英国境内拥有三个海军基地:朴次茅斯、和,其中第三者为西欧最大的海军基地。.

新!!: 香港人和英國皇家海軍 · 查看更多 »

英國文化

英國文化受其自由民主、島國、大國、宗教等等的因素影響。英國由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愛爾蘭四地區組成,四地區都有獨自的風俗和象徵。傳統上英國并不屬於歐洲,但歐洲文化也很大程度上地影響到了英國,二者綜合發展成了西方文化。 英國文學、音樂、電影、藝術、戲劇、媒體、電視、哲學和建築也具有世界性的影響力,在科技上也很先進。運動也是英國文化重要組成部份之一,它也是很多運動的發源地,包括本國最流行的英式足球。英國因此也被描述為“文化大國”, 倫敦也由此成爲了世界文化中心之一。 英國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這場運動對世界文明發展的進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由於一度是大英帝國,英語也隨著其殖民地的拓展而成爲了一種世界性語言,美國、新西蘭、澳大利亞、加拿大等等諸多國家人民的母語也都是英語。這些國家有時統稱英語圈。 其殖民地的文化反諸其身,對其文化,尤其是飲食產生了重大影響。.

新!!: 香港人和英國文化 · 查看更多 »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新!!: 香港人和英国 · 查看更多 »

英聯邦公民

英聯邦公民(Commonwealth citizen)是英国及其他一些英联邦国家国籍法下的国籍类别。英聯邦公民昔日通稱為英籍人士(British subject),基本指擁有英聯邦国家公民身份的人士。由于英联邦国家曾经共享共同国籍的历史,至今许多英联邦国家都对非本国公民的英联邦公民提供超出普通外国人的特殊待遇。虽然“英聯邦公民”概念来源于旧时英帝国国籍概念,但由于现在各国都有权订立本国国籍法,因此英聯邦公民的定义和所享待遇在各国都各不相同。.

新!!: 香港人和英聯邦公民 · 查看更多 »

英語

#重定向 英语.

新!!: 香港人和英語 · 查看更多 »

英语

英语(English,)是一种西日耳曼语言,诞生于中世纪早期的英格兰,如今具有全球通用语的地位。“英语”一词源于迁居英格兰的日耳曼部落盎格鲁(Angles),而“盎格鲁”得名于临波罗的海的半岛盎格里亚(Anglia)。弗里西语是与英语最相近的语言。英语词汇在中世纪早期受到了其他日耳曼族语言的大量影响,后来受罗曼族语言尤其是法语的影响。英语是将近六十个国家唯一的官方语言或官方语言之一,也是全世界最多國家的官方語言。它是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爱尔兰和新西兰最常用的语言,也在加勒比、非洲及南亚的部分地区被广泛使用。它是世界上母语人口第三多的语言,仅次于汉语和西班牙语。英语是学习者最多的第二外语跟學習者最多的第一外語,是联合国、欧盟和许多其他国际组织的官方语言。它是使用最广泛的日耳曼族语言,至少70%的日耳曼语族使用者说英语。 英语有1400多年的发展史。公元5世纪,盎格魯-撒克遜人把他们的各种盎格鲁-弗里西语方言带到了大不列顛島,它们被称为古英语。中古英语始于11世纪后期的诺曼征服,这一时期英语受到了法语的影响。15世纪末伦敦对印刷机的采用、《钦定版圣经》的出版及元音大推移标志了近代英语的开端。通过大英帝国对全球的影响,现代英语在17世纪至20世纪中叶传播到了世界各地。通过各种印刷和电子媒体,随着美国取得全球超级大国地位,英语已经成为了国际对话中居领导地位的世界語言。它还是许多地区和行业(如科学、导航、法律等)的通用语。 现代英语和很多其他语言相比屈折变化较少,更多地依靠助動詞和语序来表达复杂的时态、体和语气,以及被動語態、疑问和一些否定。英语的各种口音和方言在发音和音位方面有显著差异,有时它们的词汇、语法和拼法也有所不同,但世界各地说英语的人能基本无碍地沟通交流。.

新!!: 香港人和英语 · 查看更多 »

雙十節

#重定向 國慶日 (中華民國).

新!!: 香港人和雙十節 · 查看更多 »

雙非問題

雙非問題是指父母皆非香港居民(通常是指中國大陸公民)以生育旅行方式在香港所生的嬰兒(「雙非嬰兒」或「雙非」)可取得香港永久性居留權,並可享有香港社會資源及福利,由於人數不斷增多,引起香港社會的強烈不滿,香港市民多次遊行抗議,甚至引發「蝗蟲論」的歧視爭議。 在民怨沸騰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尋求解決措施。 雙非孕婦有從合法途徑預約來港產子,亦有在無預約情況下闖急症室產子。2010年,配偶不是香港永久性居民的中國大陸孕婦在香港誕下32,653名嬰兒,比起2001年的620名上升逾50倍。從2001年至2011年間,獲得居港權的「雙非」嬰兒逾17萬人。2012年,香港有91,000多名嬰兒出生,其中約33,000人為「雙非」或「單非」嬰兒。 梁振英在2012年當選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後,推動「零雙非」政策,要求所有私立醫院停止接受雙非孕婦在2013年1月1日或以後的預約分娩,2013年以後雙非孕婦來香港產子的數目大幅下降。從2013年至2014年2月底,有172名雙非嬰兒在香港出生。.

新!!: 香港人和雙非問題 · 查看更多 »

雙重國籍

#重定向 多重國籍.

新!!: 香港人和雙重國籍 · 查看更多 »

陽光時務週刊

《陽光時務週刊》是由陽光時務有限公司發行的全媒體中文時政雜誌。2011年創辦于香港,出品人陳平,總經理程益中,主編長平。.

新!!: 香港人和陽光時務週刊 · 查看更多 »

捐贈

捐贈(英文:Donation),是作為公共或慈善用途之贈與或捐獻,目的有多種。捐贈是施恩,付出自己所有,例如金錢、物資、服務、身體器官、時間、名譽等,去贊助受惠者,例如慈善機構、弱勢社群等。 宗教角度,捐贈行為是公德的積蓄,有分「陰德」和「明德」。 陰德是施恩不揚名,多以「無名氏」自稱。 陰德曾經給歌頌為「高尚情操」,相對於有目的捐贈。 明德是行善者部分為揚名,目的是換取慈善家、MBE的稱號,或以學校、建築物、地方等命名為榮,小則為換取慈善演唱會、晚宴、餐舞會入場贈券、限量版紀念品、感謝狀頒獎禮、免稅額等。 公共用捐獻(dedication to public use):意指將所有或部分財產捐獻於公共使用;財產所有人無法對已捐獻於公共使用之財產主張擁有任何權利。 1.

新!!: 香港人和捐贈 · 查看更多 »

李小龙

李小龍,本名李振藩(Bruce Jun Fan Lee,),國際著名華人武術家、武打演員、導演。香港粵劇丑生李海泉之子。截拳道創始人。 李小龍生於三藩市唐人街東華醫院,年少時期在香港九龍生活,是詠春拳宗師葉問的門生,並且參與演出多部香港電影。1959年,18歲的李小龍到美國留學、主修哲學,留學期間,他開展武館授徒邊磨煉武術,又客串演出多部美國電視劇。他的努力改变了亚洲人在美国影片中的形象。1970年,李小龍獲得香港嘉禾电影公司邹文怀邀请,回到香港主演以功夫為題的動作電影《唐山大兄》而大获好評,李小龍迅速展開其知名度。此后他主演了《精武门》、《猛龙过江》、《龙争虎斗》及《死亡游戏》,此4部半动作电影震撼了整個影坛,而且在国际上迅速声名鹊起。 32歲的李小龍於1973年7月20日參與演出《死亡遊戲》期間,猝死於丁佩在香港九龍西九龍塘的家中,事件引起極大震撼,其死因至今依然充满争议。然而,李小龍去世後其聲威依然不減,他的銀幕形象對全球華人以至世界各地均有影響力,他的名字是武打電影甚至是中國武術的象徵,電影亦帶有中華民族主義色彩。李小龙亦带领了香港电影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为香港电影积累了丰厚的资本、技术和观众,使得香港电影在1980年代開始风靡全球、为成为东方荷里活奠定了基础。.

新!!: 香港人和李小龙 · 查看更多 »

李嘉誠

李嘉誠爵士(Sir Ka-shing Li,), 出生於中國廣東潮州, 二次大戰後眾多成功企業家之一,俗称“李超人”, 香港著名商人, 曾为亚洲首富及连续多年均蝉联香港首富宝座。他創立的長江集團已成為香港最大企業之一。2017年,胡潤富豪榜公佈李嘉誠的香港首富地位首次被順豐速運創辦人王衛超越,位居第二。 李嘉诚于2018年3月16日,90歲前宣布於2018年5月10日退休。集團董事局主席由其长子李泽钜接任,其次子李泽楷则将获得巨额资金及接任汕头大学校董會榮譽主席一職。.

新!!: 香港人和李嘉誠 · 查看更多 »

李慧詩

李慧詩(Lee Wai Sze, Sarah,),出生於香港,籍貫潮州,基督徒,香港女子單車運動員,有「牛下女車神」之稱(牛下即牛頭角下邨的簡稱——為其成長的地方),於2012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自由車女子競輪賽中贏得銅牌,為香港歷史上第三面於奧運會中贏得的獎牌,亦是繼李麗珊後第二位出生於香港而在奧運會中贏得獎牌的運動員。為香港首位女子單車比賽世界冠軍、,及繼黃金寶、郭灝霆和梁峻榮後,香港第四位單車運動員獲取世界冠軍,並得以穿上彩虹戰衣。.

新!!: 香港人和李慧詩 · 查看更多 »

梅艷芳

梅艷芳(Anita Mui Yim-fong,),香港出生,香港殿堂級歌影壇巨星,人稱「百變梅艷芳」、「樂壇大姐大」和「舞台女王」。她的形象百變,更是華語樂壇首位在同一場演唱會換多套歌衫以及在每張專輯的封面和音樂影片都有不同造型的歌手,因此亦有「百變女王」和「東方麥當娜」之稱。梅艷芳的影響力不只在演藝界,她更代表了整個香港及華人社會,她去世後被傳媒廣泛稱為「香港女兒」。 梅艷芳自小四歲開始了她的演唱生涯,與家人在荔園、啟德遊樂場賣唱。1982年,在無綫電視及華星唱片合辦的第一屆新秀歌唱大賽中以一曲〈風的季節〉勝出,星途由此展開。梅艷芳跟徐小鳳和蔡琴一樣,是華人樂壇少有的女低音。在事業早期,歌曲路線已是冶艷前衛,舞台衣著華麗大膽,風格千變萬化。 梅艷芳在1985年-1989年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當中連續五屆奪得最受歡迎女歌星並於1989年叱吒樂壇流行榜頒獎典禮奪得叱吒樂壇女歌手金獎。而於1985年推出的專輯《壞女孩》銷量更達14白金(72萬張),奠定了她在歌壇的地位。她在電影界也獲得多項大獎,1987年更以電影《胭脂扣》一舉拿下金馬獎、香港電影金像獎及亞太影展最佳女主角后冠,演技備受肯定。她同時也是全球華人女歌手中演唱會場次的最高紀錄保持者,共計292場(含香港紅磡體育館個人演唱會147場)。 2003年,梅艷芳因子宮頸癌併發肺衰竭病逝,終年40歲。離世前對事業上的輝煌與感情生活上跌跌撞撞時有所憾。同年香港演藝巨星張國榮和名填詞人林振強也遺憾辭世,無數人哀痛「一個時代的終結」。梅艷芳一生敢作敢為,努力拼搏,常有為善不甘人後的義舉,香港人都懷緬地稱她為「香港的女兒」,去世十多年來紀念活動不斷。她的銅像於2014年在香港星光大道樹立,香港藝人中只有她跟李小龍有個人銅像。 梅艷芳在這21年的舞台生涯裡,創造了無數奇蹟,無數經典。她喜歡在舞台上製造些別出心裁的東西,從形象的大膽到舞台設計的精湛,每次都會讓人有新鮮的感受,梅艷芳就是這麼一個人,別人做不到的,她一定要做到。梅艷芳一生推出過30多張唱片以及演出約40部電影,獲獎無數,香港人暱稱她阿梅(「梅」粵音:)或梅姐(粵音: ),與譚詠麟、張國榮、陳百強合稱為“三王一--”,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香港樂壇的超級巨星之一,也是香港粵語流行歌曲輝煌極盛期的標誌性人物。梅艷芳是第一位在音樂界和電影界都取得矚目成就的香港女藝人,第一位獲得中國國家級音樂藝術成就榮譽的香港歌手,第一位出任香港演藝人協會會長職位的女性。音樂上,她突破傳統、大膽創新、風格多變、引領潮流。她二十九歲獲得唯一十大中文金曲-鑽石偶像大獎和勁歌金曲榮譽大獎,三十一歲獲得十大金彩虹演藝紅人獎,三十五歲獲得香港樂壇最高榮譽“金針獎”,三十八歲獲得香港勁歌金曲致敬大獎,四十歲獲得中國金唱片獎(國家級音樂獎)的藝術成就榮譽,是香港樂壇最年輕的終身成就獎得主。電影上,她先後獲得大中華兩岸三地的影后榮譽,在二十年香港電影累計票房中位列女演員第三。去世後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追授“演繹光輝永恆大獎”,被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評入“中國電影百年百位優秀演員”。.

新!!: 香港人和梅艷芳 · 查看更多 »

歐洲人

歐洲人可以指:.

新!!: 香港人和歐洲人 · 查看更多 »

民兵

民兵(Militia)或武裝民兵相對於現役或者是後備軍人,泛指一個國家當中具備最基礎的作戰能力的人民。這些人民可能已經自軍中退役,或者是受過簡單到完整的軍事訓練,至少會操作各式輕型槍支類的武器進行作戰。 民兵可能出現的場合包括作為一個國家的輔助或者是後備補充兵力,也可能是在內戰的場合出現在反對政府的武裝力量當中,或者是在和平時期民間自己組織的武裝力量。民兵多半有固定的工作或者是職業,只有在需要的時候才會組織起來執行戰鬥或者是相關的支援任務。 在歷史上民兵參與戰爭或者是衝突的機會非常多,無論是在傳統正規軍隊作戰的場合,或者是作為游擊戰的武裝力量。包括美国独立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戰、越戰、蘇聯入侵阿富汗時期,以及在非洲許多內戰當中,民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在美国允許人民擁有槍枝的權利也與美國獨立戰爭的民兵有很大關聯(參見:美國憲法第二修正案)。.

新!!: 香港人和民兵 · 查看更多 »

民進黨

#重定向 民主進步黨.

新!!: 香港人和民進黨 · 查看更多 »

江湖

江湖与河流、湖泊并无关系,也不是一个实际存在的场所,它是指四处流浪、卖艺、卖药的人的一种生活状态。在中国文化中有多重引申含义。指遠離朝廷與公家的民间;在许多中国文学中,尤其是武侠小说中,江湖则是侠客们的活动范围;甚至也是黑社會的代称。.

新!!: 香港人和江湖 · 查看更多 »

汤唯

湯唯(),是一位出身於浙江杭州的演員,畢業于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並在2004年以出演電視劇出道。2006年,湯唯因飾演李安執導的電影《色,戒》女主角王佳芝而--。後來,湯唯轉入香港電影圈,演出其另一代表作《月滿軒尼詩》;其後,湯唯再度回到中國内地影壇,演出另一部代表作《北京遇上西雅圖》。她成功透過「優秀人才入境計劃」,領取香港身分證取得香港居留權。 2014年,湯唯与韩国导演金泰勇結婚,兩人育有一女。.

新!!: 香港人和汤唯 · 查看更多 »

汶川大地震

汶川大地震,也称2008年四川大地震或5·12大地震,發生於北京時間(UTC+8)2008年5月12日(星期一)14时28分04秒,震央位於中國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映秀镇附近、四川省城成都市西北偏西方向79千米处。根据中国地震局的数据,此次地震的面波震级达8.2、矩震級達8.3(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矩震级为7.9),破坏地区超过10万平方公里。地震烈度可能達到11度。本次地震的地震波围绕地球传播了6圈,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及亞洲多個國家和地区。北至辽宁,東至上海,南至香港、廣東、澳门、泰國、越南,西至巴基斯坦均有震感。 截至2008年9月18日12时,汶川大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後傷亡最惨重的一次。地震造成四川、甘肅、陝西等省的災區直接經濟損失共8451億元人民幣,災區的衛生、住房、校舍、通訊、交通、治安、地貌、水利、生態、少數民族文化等方面受到嚴重破壞。地震災情引起民間強烈迴響,全中國以至全球紛紛捐款援助,累積金额超过500億元人民币。中国軍方調動了和平時代以來规模最龐大的隊伍进行救災,中国民间的大批志願者和来自中国各地以及世界各国的专业人道救援隊伍也加入救災。震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取“一省帮一县”的原则,用三年時間進行地震災區的重建工作,计划在2010年基本實現目標。2012年初,时任四川省省长蒋巨峰宣布重建完成。 灾后的头七,中華人民共和国政府首次对公众设立了全国哀悼日。.

新!!: 香港人和汶川大地震 · 查看更多 »

汉语

漢語,又稱中文、華文、唐話、中國話等,是漢藏語系漢語族下之一種語文,為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目前世界有六分之一人口做為母語。漢語有多種分支语言,當中現代標準漢語為現行的漢語通用語,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通用语言(又稱為普通話)、以及中華民國的国语。此外,漢語還是聯合國官方語言之一傳統華人社會習慣稱之為「漢語」,本文一律以漢族慣稱「漢語」來表示,國際間常稱中文。其他稱呼僅限特定人群使用,請另見相關條目。,并被上海合作组织等国际组织采用为官方语言。 汉字是汉语的文字書寫系统,又称汉文、中文、华文、唐文,在中华民国又称为国文,是一种意音文字,表意的同時也具一定的表音功能。漢語属分析语,有声调。漢語包含書面語及口語兩部分,古代書面汉语称为文言文,现代书面汉语一般指使用現代標準漢語語法、詞彙的中文通行文体(又称白话文)。 对于汉语的分支语言,学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将汉语定义为语言,并将官话、贛語、闽语、粤语、客家语、吴语、湘语七大语言定义为一级方言;另一种观点则将汉语视为语族,其下無法互相溝通的視為語言,如國際標準化組織就將漢語族分為13種語言:闽东语、晋语、官话、莆仙语、徽语、闽中语、赣语、客家语、湘语、闽北语、闽南语、吴语、粤语。.

新!!: 香港人和汉语 · 查看更多 »

油麻地

油麻地(Yau Ma Tei),本名油蔴地,是位於香港九龍西部的地區,行政上屬於油尖旺區,其傳統範圍北至登打士街與旺角分界,南至柯士甸道接尖沙咀和佐敦。而區內的廣華醫院亦是中華民國前總統馬英九的出生地。.

新!!: 香港人和油麻地 · 查看更多 »

泰国人

泰国人指长期生活在泰王国的各族人民。 另外,生活在世界各国的,父母中有至少一人曾经为泰国公民的人也可按照本人意愿称其为泰国人。一般来说泰国人是指泰族中的小泰人(暹邏泰族)。泰国现在一般认为泰國人是文化民族,是來自中国云南、廣西的古代泰人移民与当地的孟-高棉人土著融合而成,近代又融入了不少來自中國東南沿海的漢族移民。.

新!!: 香港人和泰国人 · 查看更多 »

泰语

泰语(ภาษาไทย,轉寫:Phasa Thai,國際音標:),或稱中部泰語(ภาษาไทยถิ่นกลาง,轉寫:Phasa Thai Tin Klang),舊稱暹羅語或阿瑜陀耶語(現仍偶有使用),是泰国唯一官方语言,是大多暹羅泰族和絕大多數泰國華裔的第一語言。泰語在分類上属壯侗語系侗台语族,為一种分析型的聲調語言。.

新!!: 香港人和泰语 · 查看更多 »

法语

法語(le français 或 la langue française)属于印欧语系罗曼语族,法語是除英語、西班牙語和阿拉伯語之外最多國家的官方語言也是聯合國工作語言之一,法語也是聯合國、歐盟、北約、奧運會、世貿和國際紅十字會等的官方語言及正式行政語言。法語在11世纪曾是除了中古漢語以外,當時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現時全世界有約一億人将法语作为母语,另有2.8億人使用法语(包括把它作为第二语言的人);这些数字目前仍在增長中,尤其是在非洲大陸。法語被广泛使用,其程度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英語。法国法语和魁北克法语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两大法语分支,尽管它们從同一法语方言分化而成,但以两者互相溝通时则会有障礙,这是因為兩者在發音以及少数语法上有所区别。.

新!!: 香港人和法语 · 查看更多 »

泛民主派

泛民主派(Pan-democracy camp),簡稱泛民,是香港傳媒和學者等由2004年起常用的辭彙,廣義指支持香港全面推行民主及普遍選舉的政治人物及組織;當中部分黨派也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推行自由民主的政治改革、結束中國共產黨一黨專政。 縱使民主派支持及推動香港民主發展,但常因街頭抗爭手法、路線、社會及經濟立場的不同而分為多個黨派及團體:包括現今「溫和民主派」(主流民主派)、「激進民主派」(進步民主派),加上政治、經濟、社會、環境的左派和右派立場的分別,在政治光譜擴闊底下的變化,透過妥協、談判、違法、對抗等不同路線分裂而成,近年更多稱作「泛民主派」或簡稱「泛民」,而親共傳媒則稱之為反對派,中國内地媒體稱呼泛民黨派時會加上引號;同樣,泛民人士稱建制派人士為保皇黨、土共。.

新!!: 香港人和泛民主派 · 查看更多 »

津貼學校

津貼學校或稱資助學校,是指學校非由政府主辦,但接受納稅人資助的學校。.

新!!: 香港人和津貼學校 · 查看更多 »

港式英語

港式英語(Hong Kong English)是指帶有粵語廣府話口音、文法及語言元素的英語。港式英語也可指帶有香港口音(即港式粵語)的英語。因為受港式粵語、英式英語、獨特詞語和香港文化影響,以及在珠三角地區為主要語言,所以港式英語不僅僅在香港存在,在母語為粵語地區也普遍存在,例如廣州。港式英語當中雜有與正式英語間的文法和發音的巨大差異,主要受到英國英語影響,但最近日益受到美國英語的影響。當中缺乏英語的變調,大多數英語特有而在廣東話中不存在的音調被簡化,以粵語方言腔調取代。港式英語常以廣府話接近的輔、元音取代英語所特有。由於港式粵語和英語間輔音、元音以及音節構造差異甚大,往往使一般英語說話者理解困難。港式英語和港式粵語混合使用,亦因為夾雜中英語特色,不易被英語說話者理解。.

新!!: 香港人和港式英語 · 查看更多 »

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

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俗稱回鄉證,是指擁有中國公民身份的香港居民及澳門居民来往中国内地所使用的证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根据《中国公民因私事往来香港地区或澳门地区的暂行管理办法》(下述简称《管理办法》)簽發,並分別委托香港中国旅行社及澳门中国旅行社,受理香港居民中的中國公民及澳门居民中的中國公民申领通行证。.

新!!: 香港人和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 · 查看更多 »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新!!: 香港人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满族

满族(a),全稱滿洲族 ,清代官称满洲,因以红缨为传统帽饰,故有红缨满洲之名,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也是通古斯民族中最大的一个支系,普查人口数量为10,410,585人,为中国的第四大族群,仅次于壮族和回族的第三大少数民族。满族及其先民靺鞨、女真曾经在中国历史中先后建立渤海国、金朝和清朝。 目前满族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及华北地区,以散居为主,其中居住在辽宁的人口最多。此外,河北、黑龍江、吉林、內蒙及北京等31個省市自治区也有广泛的人口分布。除了散居之外,满族也有自己的聚居区,如新宾、岫岩、青龙、丰宁、伊通、清原、围场、宽城、本溪、宽甸、桓仁满族自治县,还有凤城及北镇两个享有民族县待遇的县级市和满族的民族自治乡镇300余个。.

新!!: 香港人和满族 · 查看更多 »

漁民

漁民,又名漁夫,是以捕鱼为职业和收入来源的人。補漁屬第一級產業的職業。漁夫每次捕魚時要使用一些工具,再拿到市場販賣。而在街市賣魚屬於第三級產業的活動,按社會分工,魚販未必是漁夫。.

新!!: 香港人和漁民 · 查看更多 »

漢族

#重定向 汉族.

新!!: 香港人和漢族 · 查看更多 »

澳門人

澳門人,通常是指澳門居民,而並不取決於其種族或國籍。.

新!!: 香港人和澳門人 · 查看更多 »

澳洲

#重定向 澳大利亚.

新!!: 香港人和澳洲 · 查看更多 »

澳洲人

#重定向 澳大利亚公民.

新!!: 香港人和澳洲人 · 查看更多 »

本省人

本省人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1945年)結束以前就已定居台灣的人,主要是指河洛人與客家人,而原住民也被中華民國政府列入本省人的範圍。「外省人」是本省人的對應詞,係指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國大陸各省移居台灣省的人(特別是1949年跟國民政府撤到台灣的人),因為他們原非居住在台灣省,在那之前的臺灣日治時期或臺灣清治時期就住在台灣的後代便稱為「本省人」。.

新!!: 香港人和本省人 · 查看更多 »

朱浩霆

朱浩霆 (Hugo Chu Ho Ting),香港專欄作家及時事評論員。他同時是香港愛爾蘭商會董事、香港大學亞洲國際金融法研究院院士、民政事務局公共事務論壇成員、Roundtable研究所及其網絡旗下Roundtable Pioneers Business and Finance Association召集人及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董事。他曾擔任圓思顧問有限公司(Powersoft Consultancy Limited)高級顧問(經濟及金融)及國際金融管理學會(香港分會)執行幹事。 朱浩霆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主修社會政策,當時與同學為輪椅使用者出版了一部資訊性刊物《輪椅之友》,因而於2003年奪得由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及麥當勞合辦的「麥當勞社會貢獻大獎」亞軍。朱浩霆其後於都柏林大學斯莫菲特商學院取得金融學碩士學位 (亦為現任都柏林大學香港校友會主席)及於香港大學取得公司法及金融法法學碩士。他亦獲得特許財富管理師及註冊財務策劃師等資格。 朱浩霆曾在香港及國內多份報章、雜誌撰寫時事及金融類評論,包括信報、明報、成報、香港商報、Am730及滬港經濟雜誌等,並在網絡媒體* CUP撰寫專欄《干諾道中》。此外,他亦主編了金融類著作《通識字典—金融篇》。除了文字媒體外,他亦於不同媒體節目中擔任客席主持及嘉賓,如香港電台、商業電台、亞洲電視及Now新聞台等。.

新!!: 香港人和朱浩霆 · 查看更多 »

有線新聞

#重定向 香港有線新聞.

新!!: 香港人和有線新聞 · 查看更多 »

海外港人

海外港人或稱香港僑民,多數指擁有居港權、祖藉香港或先輩來自香港,而又不在香港生活的人,是海外華人社區的一部份。根據估計, 自1960年代起,香港有大批居民移民到外國。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簽署後,尤其是1989年後,出現了大規模的香港移民潮,至1990年代中期方見平息。香港人的主要移民目的地包括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等英語國家,於溫哥華、多倫多等城市形成龐大的華人社區,在當地華人社群中舉足輕重。海外港人不少皆於當地落地生根,活躍於主流社會,且有部份出任當地重要公職,例如:.

新!!: 香港人和海外港人 · 查看更多 »

海闊天空 (Beyond歌曲)

《海闊天空》是香港殿堂級搖滾樂隊Beyond的著名歌曲之一,於1993年創作,收錄於《樂與怒》大碟,作曲、作詞及主音均為樂隊靈魂人物黃家駒。此曲至今仍然在香港及華人地區保持極高知名度,與Amani及光輝歲月等具有國際視野及人文關懷的歌曲不同,此曲是具本土情懷及勵志的歌曲。 此曲以追求音樂夢想為主題,也滲入了Beyond成立10年的感情,同時亦錄製了日文版的日本單曲《遙かなる夢に~Far away~》。海闊天空是香港電台電視節目《驕陽歲月》的主題曲。可惜黃家駒在完成此曲後不足2個月,在該年6月30日便於日本意外死亡,此曲亦成為他的絕響。.

新!!: 香港人和海闊天空 (Beyond歌曲) · 查看更多 »

新加坡

新加坡共和国(Republic of Singapore;Republik Singapura;சிங்கப்பூர் குடியரச),通称新加坡,又稱為新嘉坡、星架坡、星--加坡、星洲、星島、星國、狮城、坡岛、猩咖波、石叻、叻埠、昭南等,是东南亚中南半岛南端的一个城邦岛国,它不只是一個城市,同時也是一個國家。该国位于马来半岛南端,扼守马六甲海峡最南端出口,其南面有新加坡海峡与印尼相隔,北面有柔佛海峡与西马来西亚相隔,并以新柔长堤與第二通道等這兩座橋梁相连於新马两岸之间。新加坡的国土除了新加坡本岛之外,还包括周围数岛,新加坡最大的外島為德光島。自新加坡独立以来,大规模的填海已经为新加坡增加了23%的面积,相等于130平方公里。 1819年,任职于英國不列颠东印度公司的斯坦福·莱佛士与柔佛苏丹签订条约,获准在新加坡建立交易站和殖民地,经莱佛士的努力,逐渐发展成繁荣的轉口港。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新加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一直是大英帝国在东南亚最重要的戰略据点。1942年至1945年间,新加坡曾被日本占領三年半之久,其后回归英国管理,並從海峽殖民地獨立出來,1959年成立自治邦,1963年加入馬來西亞成為—個州,稱為新加坡州(簡稱星州)。1965年8月9日,新加坡退出馬來西亞并独立建国。 自1965年独立后,新加坡從一窮二白中,依靠着国际贸易和人力资本的操作,迅速转变成为富裕的亞洲四小龍之一,同時憑藉著地理優勢,新加坡也是亚洲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之一。教育素質良好的國民也是亞洲政治和科學文化的紐帶,大多数的新加坡人都通晓至少两种语言,分别是英语以及自己的母语。新加坡是个多元文化种族的社會,也是全球最国际化的国家之一,所以主要由亞洲人組成的新加坡並非為單一民族國家,而是和一部分馬來人及印度人所組成的移民国家,其中漢人文化以福建移民為大宗。。在国内居住的居民有38%为永久居民、持有工作簽证的外籍劳工以及持有学生簽证的学生,建筑业和服务业的外劳比例分別为80%和50%。整個城市在绿化和保洁方面效果显著,故有花园城市之美称。.

新!!: 香港人和新加坡 · 查看更多 »

新界

新界(New Territories)是香港全境三大地域之一,與中國大陸接壤,也是香港境內除香港島及九龍外的其餘區域。新界可以分為兩大部份,分別是與九龍半島相連的新界內陸和以大嶼山為主的233個島嶼所組成的離島。新界內陸面積為747.18平方公里,連同233個離島計算,總面積則為975.23平方公里,佔香港陸地總面積接近90%,而52.2%香港人口居於新界。.

新!!: 香港人和新界 · 查看更多 »

新界原居民

新界原居民指於1898年英國租借新界(即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地區)及鄰近235個島嶼之前已在各鄉村定居者,以及其後人。從法律上,在香港只有在新界才會有原居民,九龍原來的13個鄉村和香港島上居住的農民﹑漁民,不能算是原居民。早在英國人來港以前在香港水域捕魚的漁民,由於沒有土地,也不能視作原居民。新界原居民有時亦會稱為香港原居民。.

新!!: 香港人和新界原居民 · 查看更多 »

新西兰

新西兰(New Zealand),又譯--,又称奥特亚罗瓦(Aotearoa),是位于太平洋西南部的一个岛屿国家,首都为惠灵顿,但最大的城市为奥克兰都会区。新西兰主要由兩大島嶼组成,即北岛(Te Ika-a-Māui)和南岛(Te Waipounamu),两岛以庫克海峽分隔,首都惠灵顿即位于北岛末端处,除此之外还包含了一些其他小的岛屿。 新西兰与澳大利亚隔塔斯曼海相望,距離澳大利亚東海岸約1500公里,与南太平洋群岛的新喀里多尼亚、汤加和斐济相隔大约1000公里,所以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新西兰成为最后几个被人类聚居的地区之一,也因為人口都是以歐洲裔移民為主,是少數不位於歐洲的白人國家。野生生物由於長時間的與世隔離,新西兰发展出了与众不同且具有多样性的生態環境。由於陆地构造隆升(Tectonic uplift)及火山噴發,新西兰地形多變,南阿爾卑斯山脈縱貫南島中西部。新西兰風景優美,氣候宜人,旅遊勝地遍佈。在2014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公佈的人類發展指數報告中,新西兰排名全球第7位。.

新!!: 香港人和新西兰 · 查看更多 »

新教

新教(Protestantism),又稱基督新教,是西方基督教中不屬於天主教體系的宗派之統稱,源於16世紀神學家馬丁·路德等人所領導的宗教改革運動,與天主教、東正教並列為基督宗教三大分支。一些既不屬於天主教,亦與歐洲宗教改革沒有歷史淵源的教會,例如無宗派教會,也被視為新教,Pew Research Center,2011。新教強調「因信稱義」,認為人要得到上帝拯救,唯獨憑藉信心曾祖漢,,全國宗教資訊網,「新教有別於天主教,可以從新教在某些教義和神學的前提上看得出來,馬丁·路德在公元1517年開始宗教改革的運動,他的神學思想起點源於個人的經歷,到底面對公義的神時,人要如何才能夠被接納呢?「因信稱義」(Justification through faith)是路德也是新教的關鍵教義,意思是因著信心的緣故,神把人當作義人(稱義),不是人本身有什麼值得討神喜悅的,而是公義的神在審判的時候不再看人的不完全,而只看到信心的對象,即耶穌基督,雖然世人都無法過一個完美的一生在神面前被稱為義,但是神的兒子耶穌基督過了完美的一生得著了「義」的地位,信徒只要藉著信靠耶穌基督,這個耶穌基督的義就被轉撥到我們身上,因此,神是因著耶穌基督的緣故,稱那些相信之人為義人。」而不是靠善行南亞路德會,《信仰立場》,頁7:「人藉著信心(相信和接受耶穌基督為救主)便可得著這救恩。『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上帝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弗2:8-9)」WELS Topical Q&A: 。新教以《聖經》為信仰之唯一依據,反對天主教聖統制WELS Topical Q&A: Jenkins, Paul (2014), 約翰•加爾文:《基督教要義》(卷三),頁149,更相信所有信徒都具有祭司的職分。新教各宗派在聖餐觀等神學問題持不同看法,但普遍以「五個唯獨」為信仰核心思想。 對新教的稱呼,源自拉丁文「protestatio」,意為「抗議」,源於1529年神聖羅馬帝國宣布馬丁·路德為異端之後所引起的強烈抗議。其實在馬丁·路德之前已經有多位宗教改革家嘗試改革甚至脫離天主教會,但最後直至路德才獲得成功。16世紀路德宗信仰由德國傳入丹麥、挪威、瑞典、芬蘭、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和冰島,另一位宗教改革家約翰·加爾文的思想亦傳入匈牙利,荷蘭,蘇格蘭,瑞士和法國。同時期,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帶領當地教會脫離天主教會獨立,亦開展了英國宗教改革運動。 新教成功發展出其獨特文化,為人類在教育、人文 、科學、政治和社會秩序、經濟、藝術等領域帶來重大貢獻。Karl Heussi, Kompendium der Kirchengeschichte, 11.

新!!: 香港人和新教 · 查看更多 »

日语

日本語(),簡稱日語,其文字称为日文,是一種主要為日本列島上大和族所使用的語言,日語也是大國語言之一。雖然日本并沒有在法律上明確規定其官方語言,但是各种法令都规定要使用日语,在学校教育中作为国语教授的也是日语。日語是日本的公用語言是不爭的事實。但僅為事實上的官方語言,類似於美國的英語的事實上的國語地位。 雖然并沒有精確的日語使用人口的統計,不過計算日本國內的人口以及居住在日本國外的日本人和日僑,日語使用者應超過一億三千萬人。幾乎所有在日本出生長大的日本國民都以日語為母語。此外,對於失聰者,有對應日語文法及音韻系統的日本手語存在。 2017年3月的互联网使用语言排名中,日语仅次于英语、汉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葡萄牙语、印尼語(馬來語),排名第七。 在日语语法学界,如果无特别说明,「日語」(日本語)这个詞彙,一般是指以江戶山手地區(今東京中心一帶)的中流階層方言為基礎的日语現代標準語,有時也稱作「共通語」(共通語)。.

新!!: 香港人和日语 · 查看更多 »

日本

日本國(),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伊豆-小笠原群島等6,852個島嶼組成,面積約37.8万平方公里。國土全境被太平洋及其緣海環抱,西鄰朝鮮半島及俄罗斯,北面堪察加半島,西南為臺灣及中國東部。人口達1.26億,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當中逾3,500萬以上的人口居住於東京都與周邊數縣構成的首都圈,為世界最大的都市圈。政體施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天皇為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參眾兩院)、以及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理,最高法院為最高裁判所。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由天照大神之孫下凡所生之後代磐余彥尊所建,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改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权體制。至平安時代結束前,日本透過文字、宗教、藝術、政治制度等從漢文化引進的事物,開始衍生出今日為人所知的文化基礎。12世紀後的六百年間,日本由武家階級建立的幕府實際掌權。17世纪起江户幕府頒布锁国令,至1854年被迫開港才結束。此後,日本在西方列強進逼的時局下,首先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統治權,接著在19世紀中期的明治维新進行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而自19世纪末起,日本首先兼併琉球,再拿下台灣、朝鮮、樺太等地為屬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已成為當時世界的帝國主義強權之一,也是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大國。日本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一,對中國與南洋發動全面侵略,但最终於1945年戰敗投降。日本投降至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前,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並監督日本制定新憲法、建立今日所見的政治架構,日本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民主政體,天皇地位虛位化,並依照憲法第九條放棄維持武装以及宣戰權。而日本雖在法律上實施非武裝化,出於自我防衛上的需要,仍擁有功能等同於其他國家軍隊的自衛隊。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並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2015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三萬二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三萬七千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一直維持在極高水平。.

新!!: 香港人和日本 · 查看更多 »

日本人

日本人(にほんじん)指擁有日本國籍的人。現在日本吸引了相當多的外國人在日本生活,當中大部分是華人與西方人,部份外國人歸化了日本國籍,也成為日本人的組成部份。.

新!!: 香港人和日本人 · 查看更多 »

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1978年12月开始实施的一系列经济改革,是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国策。改革由邓小平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推动,在1978年召開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對內改革、對外開放」提出。這一決策改变了中国大陆自1949年后经济上逐渐对外封闭的情况,使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高速发展。 1978年前,中国大陆实行计划经济,由政府控制和管理社会资源。改革开放以两个阶段引进市场经济原则。第一阶段从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进行,主要涉及废除农业集体制度、对外资开放本地市场和允许本地企业家开创事业,但大部分工业仍然由国家拥有和营运。第二阶段于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进行,其政策包括国有企业私有化和国有企业承包制度,政府不再控制物价,并废除部分保护主义政策。尽管如此,国家仍然控制银行业和石油工业等基本行业。 改革开放使中国大陆的市场快速增长,2017年中国70%的国内生产总值来自私募市场。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占世界经济1%到现在的15%,仅次于美国的21%,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外汇储备全球第一;世界最大贸易国;第一大工业国家;现在中国每年为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0%以上。40年来,按照可比价格计算,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约9.5%;以美元计算,中国对外贸易额年均增长14.5%。中国人民生活从短缺走向充裕、从贫困走向小康,现行联合国标准下的7亿多贫困人口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总数70%以上。.

新!!: 香港人和改革开放 · 查看更多 »

普通话

普通话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認定的现代标准汉语。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普通話與漢族人口佔比最高的官話方言區最為類似,“普通话”中的“普通”二字是指“普遍”和“共通”的意思。 1923年中華民國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五次会议决定基于现代中国北方官话的白话文语法和北京话语音制定標準化漢語,稱為中華民國國語。1932年经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国音常用字汇》后,被采纳为中国的官方语言。作为联合国六种官方工作语言之一,成为国际人士学习中文的主要参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5年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将“国语”改称为“普通话”。“普通话”的称呼后来也使用于港澳地区,中華民國則继续使用“国语”称呼,在海外华人地区则称为“标准华语”。当前“国语”一词在中国大陆主要是在网络中使用,影视节目中多以“国语版”指代现代标准汉语版本的电影、动画作品。.

新!!: 香港人和普通话 · 查看更多 »

時事評論員

時事評論員(又名政治評論員、名嘴)是政治新聞和局勢的分析專家、顧問和意見領袖。時事評論員是傳媒工作者之一,他們的評論和意見必須通過有效的媒體發表。封杀就是失去有效的發聲平台,時事評論員的社會影响力會損失。 時事評論員的背景有許多,包含學者專家,專欄作家。時事評論員多數講究資料豐富及分析精闢,不過也有以奇言怪論或娛樂作為賣點。.

新!!: 香港人和時事評論員 · 查看更多 »

1991年華東水災

華東水災是1991年發生於中國華東地區的嚴重自然災害,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直接呼籲國際社會援助的中國自然災害。.

新!!: 香港人和1991年華東水災 · 查看更多 »

2012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

2012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是指於2012年1月14日舉行的中華民國第十三任總統、副總統選舉,與第八屆立法委員選舉共同構成2012年中華民國總統副總統及立法委員選舉。該次選舉為中華民國第五次總統、副總統公民直選,採用普通、直接、平等、無記名、單記、相對多數投票制度。 該次選舉共有三組候選人,依號次排序分別為:民主進步黨推薦提名的蔡英文與蘇嘉全(簡稱「英嘉配」)、中國國民黨推薦提名的馬英九與吳敦義(簡稱「馬吳配」)、以及親民黨提名但以聯署方式登記參選的宋楚瑜與林瑞雄(簡稱「宋林配」)。其中馬英九以時任(第十二任)總統身份競選連任、吳敦義為時任行政院院長,蔡英文與宋楚瑜則皆以在野黨黨魁身份參選,蘇嘉全時任民主進步黨秘書長,林瑞雄則是唯一不具任何政黨職務的候選人。此次選舉中,兩岸關係、經濟民生與候選人的個人操守成為競選期間的主要議題。 中華民國中央選舉委員會在2012年1月14日21時54分宣布開票結果,馬吳配以6,891,139票勝出,當選中華民國第十三任總統、副總統,得票率51.6%;英嘉配獲得6,093,578票次之,得票率45.6%;宋林配則以369,588票墊底,得票率2.77%。當選人於同年5月20日宣誓就職。 中華民國總統1996年開放直選後,除李登輝未競選連任外,陳水扁和馬英九均於第二任參選(2004年和2012年)時連任成功。.

新!!: 香港人和2012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 · 查看更多 »

2018年香港立法會補選

2018年香港立法会补选可以指:.

新!!: 香港人和2018年香港立法會補選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港人香港人民香港市民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