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指数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或譯亞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猶太裔理論物理學家,创立了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之一的相对论,也是質能等價公式()的發現者。他在科學哲學領域頗具影響力。因為“對理論物理的貢獻,特別是發現了光電效應的原理”,他榮獲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這發現為量子理論的建立踏出了關鍵性的一步。 愛因斯坦在職業生涯早期就發覺經典力學與電磁場無法相互共存,因而發展出狹義相對論。他又發現,相對論原理可以延伸至重力場的建模。從研究出來的一些重力理論,他於1915年發表了廣義相對論。他持續研究統計力學與量子理論,導致他給出粒子論與對於分子運動的解釋。在1917年,愛因斯坦應用廣義相對論來建立大尺度結構宇宙的模型。 阿道夫·希特勒於1933年開始掌權成為德國總理之時,愛因斯坦正在走訪美國。由於愛因斯坦是猶太裔人,所以儘管身為普魯士科學院教授,亦沒有返回德國。1940年,他定居美國,隨後成為美國公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他在一封寫給當時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的信裏署名,信內提到德國可能發展出一種新式且深具威力的炸彈,因此建議美國也盡早進行相關研究,美國因此開啟了曼哈頓計劃。愛因斯坦支持增強同盟國的武力,但譴責將當時新發現的核裂变用於武器用途的想法,後來愛因斯坦與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共同簽署《羅素—愛因斯坦宣言》,強調核武器的危險性。 愛因斯坦總共發表了300多篇科學論文和150篇非科學作品。愛因斯坦被誉为是“現代物理学之父”及20世紀世界最重要科學家之一。他卓越和原創性的科學成就使得“愛因斯坦”一詞成為“天才”的同義詞。.

目录

  1. 255 关系: AEG加州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學院动量埃尔温·薛定谔原子弹十字軍東征反犹太主义受激发射吉爾伯特·路易斯塞尔维亚大卫·休谟天主教天体物理学天才太阳奏鸣曲奥匈帝国奥托·施特恩奧斯瓦爾德·維布倫宇宙加速膨脹宇宙學常數安德烈-馬里·安培安特卫普富兰克林·罗斯福富蘭克林·羅斯福密度小提琴尼尔斯·玻尔工黨錫安主義巴魯赫·斯賓諾莎不确定性原理临界点 (热力学)布朗运动布拉格查理大学世紀天才专利帆船運動帕維亞一國方案乌尔姆亚瑟·爱丁顿亨德里克·洛伦兹康普頓散射二氧化硫库尔特·哥德尔廣島市廣義協變性廣義相對論代爾亞辛村大屠殺... 扩展索引 (205 更多) »

  2. 乌尔姆人
  3. 伯恩大學教師
  4. 归化奥地利公民
  5. 德國不可知論者
  6. 德國人文主義者
  7. 数学哲学家
  8.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职员
  9. 查理大學教師
  10. 欧洲民主社会主义者
  11. 歸化瑞士公民
  12. 無國籍人士
  13. 猶太科學家
  14. 瑞士物理学家
  15. 瑞士諾貝爾獎獲得者
  16. 科學哲學
  17. 移民美国的瑞士人
  18. 美國和平主義者
  19. 苏黎世大学教师
  20. 苏黎世大学校友
  21. 量子物理学家

AEG

AEG,德國電器公司,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器康采恩。成立于1883年的柏林,当时名为Deutsche Edison-Gesellschaft 。产品范围从电力能源到家用电器无所不包。曾经制造过城铁、蒸汽和电力火车头,他的子公司NAG曾经制造汽车。 一战期间是德意志帝国继克虏伯之后第二大军火供应商。为德国军队制造飞机。1918年后开始设计制造船只。30年代曾研制留声机。 二战后公司总部迁到法兰克福。1967年与其子公司合并为 AEG-Telefunken。 1999年被戴姆勒集团收购。AEG品牌的拥有权属于瑞典公司 Electrolux AB, DWB時期Peter Behrens曾擔任AEG的設計師及設計顧問,Peter Behrens曾幫AEG設計渦輪裝配工廠、說明書、海報、介紹文件、展示用品、電器用品等等。.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AEG

加州理工学院

#重定向 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加州理工学院

加州理工學院

#重定向 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加州理工學院

动量

在古典力学裏,动量(momentum)是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積。例如,一輛快速移動的重型卡車擁有很大的動量。若要使這重型卡車從零速度加速到移動速度,需要使到很大的作用力;若要使重型卡車從移動速度減速到零速度也需要使到很大的作用力。假若卡車能夠輕一點或移動速度能夠慢一點,則它的動量也會小一點。 动量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为kg m s^。有關动量的更精确的量度的内容,请参见本页的动量的现代定义部分。 一般而言,一个物体的动量指的是这个物体在它运动方向上保持运动的趋势。动量实际上是牛顿第一定律的一个推论。 动量是个矢量。 动量是一个守恒量,这表示为在一个封闭系统内动量的总和不可改变。在经典力学中,动量守恒暗含在牛顿定律中,但在狭义相对论中依然成立,(广义)动量在电动力学、量子力学、量子场论、广义相对论中也成立。 勒内·笛卡儿认为宇宙中总的“运动的量”是保持守恒的,这里所说的“运动的量”被理解为“物体大小和速度的乘积”——但这不宜被解读为现代动量定律的表达方式,因为笛卡尔并没有把“质量”这个概念与物体“重量”和“大小”之间的关系区分开来,更重要的是他认为速率(标量)而不是速度(向量)是守恒的。因此对于笛卡尔来说:一个移动的物体从另一个表面弹回来的时候,该物体的方向发生了改变但速率没有发生改变,运动的量应该没有发生改变。.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动量

埃尔温·薛定谔

埃尔温·魯道夫·尤則夫·亞歷山大·薛定諤(Erwin Rudolf Josef Alexander Schrödinger,),生于奥地利维也纳,是奥地利一位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1926年他提出薛定谔方程,为量子力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想出薛定谔猫思想實驗,试图证明量子力学在宏观条件下的不完备性。 1933年,因為“发现了在原子理论裏很有用的新形式”,薛定諤和英国物理学家保罗·狄拉克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以表彰他们发现了薛定谔方程和狄拉克方程。 他的父亲鲁道夫·薛定諤是生产油布和防水布的工厂主同时也是一名园艺家。他的母亲格鲁吉亚娜·艾米莉·布兰达是维也纳科技大学的教授亚历山大·鲍尔的女儿。.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埃尔温·薛定谔

原子弹

原子弹又称裂变弹(Atomic bomb),是一种利用核原理制成的核武器。由美国最先研制成功,具有极强的破坏力,在爆炸的同时会放出强烈的核辐射,危害生物和非生物组织。第一个裂变(原子弹)试爆释放出的能量为约20,000吨TNT(见三位一体核试爆)的相同的当量。第一个热核(氢弹)试爆释放相同的能量为10,000,000吨TNT的当量。.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原子弹

十字軍東征

十字軍東征(Cruciata;伊斯兰世界稱為法蘭克人入侵;1096年-1291年)。這是一系列在罗马天主教教皇的准許下的戰役,由西欧的封建領主和骑士对他們認為是異教徒的国家(地中海东岸)发动了持续近200年的宗教战争。十字軍東征最初參與成員,例如:騎士、商人、農民,多數是自願的,受拜占庭帝國之邀,參與奪回聖地戰爭。這些十字軍也非拜占庭帝國主力部隊。东正教徒也参加了其中几次十字军。 参加这场战争的士兵配有十字标志,因此称为十字军。十字军主要是罗马天主教势力对穆斯林統治的西亞地区作佔領并建了一些基督教国家,因而也被形象的比喻为“十字架反对弓月”;但也涉及对“基督教异端”、其他异教徒和对其他天主教会及封建领主的“敌对势力”的征服,如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将矛头指向了東正教的拜占庭帝國。 天主教徒相信,十字军的最初目的是收复被穆斯林统治的圣地耶路撒冷。当塞尔柱土耳其的穆斯林與基督教的拜占庭帝国在安纳托利亚对戰並取得军事胜利後,十字军的战役为响应拜占廷的求助而被点燃了。旷日持久的战役断断续续在黎凡特地区展开,战争中敌友双方界线不完全是按宗教划定,例如第五次东征时基督徒们与罗姆苏丹国结盟。十字军雖然以捍衛宗教、解放聖地為口號,但實際上是以政治、社會與經濟等目的為主,伴随着一定程度上的劫掠,参加东征的各个集团都有自己的目的,甚至在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劫掠了天主教兄弟東正教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所以,美国学者朱迪斯·M·本内特在他的著作《欧洲中世纪史》裏写道,「十字军远征聚合了当时的三大时代热潮:宗教、战争和贪慾」。 到1291年,基督教世界在叙利亚海岸最后一个桥头堡——阿卡被攻陷,十字军国家的命运告终。十字军东征對西方基督教世界造成了深远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影响,其中有些痕跡至今尚存。.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十字軍東征

反犹太主义

反犹太主义是一種意識型態,對於对仇恨犹太人或犹太教的思想与行为的总称,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动机和表现形式。反犹太主义在世界各地有犹太人生活的地方皆存在,在歐洲、亞洲及阿拉伯也有。 「反猶太主義」的原文(Antisemitism、Anti-Semitism 或 anti-semitism)直譯為反閃族主義。在字面意義上,反閃族主義是對於所有閃族的反感情緒,虽然犹太人与阿拉伯人同属闪米特人,但是這個名詞在歐洲特指對於猶太人的仇恨情緒。這個名詞在1873年首次在德國出現,同義詞是「仇恨猶太人者」(Judenhass,Jew-hatred)。.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反犹太主义

受激发射

受激发射(Stimulated emission)是雷射的主要光源。受激发射的光放大(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縮寫就是“LASER”。受激发射概念是由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他1917年發表的論文《關於輻射的量子理論》中提出的;大約10年後,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劍橋大學教授保羅·狄拉克首次實驗證明受激发射的存在。.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受激发射

吉爾伯特·路易斯

吉爾伯特·路易斯(Gilbert Lewis,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是一位美國物理化學家,以路易斯結構表示法而知名,這是一種用來表達分子上電子分布的結構圖。此外,他也是化學熱力學的建立者之一。並且於1926年,創造了「光子」(photon)一詞,用以表示輻射能的最小單位。路易斯成功地为热力学,光化学,和同位素分离做出了贡献,也因其酸和碱的概念而闻名。.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吉爾伯特·路易斯

塞尔维亚

塞尔维亚共和国(Република Србија/Republika Srbija,Republic of Serbia,通稱為塞爾維亞)是一個巴爾幹半島的國家,位於歐洲東南部,巴爾幹半島中部的內陸國,與黑山共和國、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克羅地亞共和國、匈牙利共和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共和國、馬其頓共和國以及阿爾巴尼亞共和國接壤。.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塞尔维亚

大卫·休谟

大衛·休谟(David Hume,)是蘇格蘭的哲學家、經濟學家、和歷史學家,他被視為是蘇格蘭啟蒙運動以及西方哲學歷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雖然現代對於休謨的著作研究聚焦於其哲學思想上,他最先是以歷史學家的身分成名。他所著的《英格蘭史》一書在當時成為英格蘭歷史學界的基礎著作長達60至70年。 歷史學家們一般將休謨的哲學歸類為徹底的懷疑主義,但一些人主張自然主義也是休謨的中心思想之一。研究休謨的學者經常分為那些強調懷疑成分的(例如邏輯實證主義)、以及那些強調自然主義成分的人。 休謨的哲學受到經驗主義者約翰·洛克和喬治·貝克萊的深刻影響,也受到一些法國作家的影響,他也吸收了各種英格蘭知識分子如艾薩克·牛頓、法蘭西斯·哈奇森、亞當·斯密等人的理論。.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大卫·休谟

天主教

天主教(Catholicismus)是對罗马公教會(天主教會)發展而來的一系列基督教之神学、哲學理論、禮儀傳統、倫理纲常等信仰體系之總括,為基督教最大宗派。其拉丁文本意為「普世的」,因此又譯為公教會。另一個經常並用的名稱是「大公教會」,通常用來概括基督教會的普遍特徵,以用來區別狹義的、與聖座共融的公教會,即天主教會。在大多數情況中,天主教是天主教會的代稱。 天主教的中文名稱源自明朝萬曆年間耶稣会將基督信仰传入中国,經当朝礼部尚书之徐光启与利瑪竇等耶稣会士讨论,取儒家古话「至高莫若天,至尊莫若主」,称其信仰之獨一神灵为「天主」,故稱之。天主教在與新教並提時亦被稱為「舊教」,全國宗教資訊網,兩者分別代表著第一個千禧年開始的「傳承式信仰」、以及16世紀宗教改革開始的「書面式信仰」。這一概念曾在恢復公教傳統的牛津運動提出。.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天主教

天体物理学

天體物理學,又稱「天文物理學」,是研究宇宙的物理學,這包括星體的物理性質(光度,密度,溫度,化學成分等等)和星體與星體彼此之間的交互作用。應用物理理論與方法,天體物理學探討恆星結構、恆星演化、太陽系的起源和許多跟宇宙學相關的問題。由於天體物理學是一門很廣泛的學問,天文物理學家通常應用很多不同的學術領域,包括力學、電磁學、統計力學、量子力學、相對論、粒子物理學等等。由於近代跨學科的發展,與化學、生物、歷史、計算機、工程、古生物學、考古學、氣象學等學科的混合,天體物理學目前大小分支大約三百到五百門主要專業分支,成為物理學當中最前沿的龐大領導學科,是引領近代科學及科技重大發展的前導科學,同時也是歷史最悠久的古老傳統科學。 天體物理實驗數據大多數是依賴觀測電磁輻射獲得。比較冷的星體,像星際物質或星際雲會發射無線電波。大爆炸後,經過紅移,遺留下來的微波,稱為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研究這些微波需要非常大的無線電望遠鏡。 太空探索大大地擴展了天文學的疆界。太空中的觀測可讓觀測結果避免受到地球大氣層的干擾,科學家常透過使用人造衛星在地球大氣層外進行紅外線、紫外線、伽瑪射線和X射線天文學等電磁波波段的觀測實驗,以獲得更佳的觀測結果。 光學天文學通常使用加裝電荷耦合元件和光譜儀的望遠鏡來做觀測。由於大氣層的擾動會干涉觀測數據的品質,故於地球上的觀測儀器通常必須配備調適光學系統,或改由大氣層外的太空望遠鏡來觀測,才能得到最優良的影像。在這頻域裏,恆星的可見度非常高。藉著觀測化學頻譜,可以分析恆星、星系和星雲的化學成份。 理論天體物理學家的工具包括分析模型和計算機模擬。天文過程的分析模型時常能使學者更深刻地理解箇中奧妙;計算機模擬可以顯現出一些非常複雜的現象或效應其背後的機制。 大爆炸模型的兩個理論棟樑是廣義相對論和宇宙學原理。由於太初核合成理論的成功和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實驗證實,科學家確定大爆炸模型是正確無誤。最近,學者又創立了ΛCDM模型來解釋宇宙的演化,這模型涵蓋了宇宙暴胀(cosmic inflation)、暗能量、暗物質等等概念。 理論天體物理學家及實測天體物理學家分別扮演這門學科當中的兩大主力研究者,兩者專業分工。理論天體物理學家通常扮演大膽假設的研究者,理論不斷推陳出新,對於數據的驗證關心程度較低,假設程度太高時,經常會演變成偽科學,一般都是天體物理學研究者當中的激進人士。實測天體物理學家通常本身精通理論天體物理,在相當程度上來說也有能力自行發展理論,扮演小心求證的研究者,通常是物理實證主義的奉行者,只相信觀測數據,經常對理論天體物理學所提出的假說進行證偽或證實的活動,一般都是天體物理學研究者當中的保守人士。.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天体物理学

天才

天才(Genius)是指某人展現了卓越的智力、創意。而此創意則通常指在某一或某些領域展現前所未有的洞察力。有天才在風格和獨創性規則創造性的高效率,普遍性。 在科學上,對天才兩個字並沒有準確的定義。而天才這個用語模棱两可,也依舊是爭論性的議題。天才可以形容一個人的某種特殊才能;也可以用在通曉各方面學問的博學家(通才)(例如萊布尼茲、艾薩克·牛頓、李奧納多·達文西、高斯、龐加萊);或是某個領域的佼佼者(例如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或是史蒂芬·霍金 )。對於是什麼原因造就了天才,目前科學界仍在研究中,但是在心理學界則已經提出了相關見解。.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天才

太阳

太陽或日是位於太陽系中心的恆星,它幾乎是熱電漿與磁場交織著的一個理想球體。其直徑大約是1,392,000(1.392)公里,相當於地球直徑的109倍;質量大約是2千克(地球的333,000倍),約佔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 ,同時也是27,173,913.04347826(約2697.3萬)倍的月球質量。 从化學組成来看,太陽質量的大約四分之三是氫,剩下的幾乎都是氦,包括氧、碳、氖、鐵和其他的重元素質量少於2% 。 太陽的恆星光譜分類為G型主序星(G2V)。雖然它以肉眼來看是白色的,但因為在可见光的頻譜中以黃綠色的部分最為強烈,從地球表面觀看時,大氣層的散射使天空成為藍色,所以它呈現黃色,因而被非正式地稱為“黃矮星” 。 光譜分類標示中的G2表示其表面溫度大約是5778K(5505°C),V则表示太陽像其他大多數的恆星一樣,是一顆主序星,它的能量來自於氫融合成氦的核融合反應。太陽的核心每秒鐘聚变6.2億噸的氫。太陽一度被天文學家認為是一顆微小平凡的恆星,但因為銀河系內大部分的恆星都是紅矮星,現在認為太陽比85%的恆星都要明亮。太陽的絕對星等是 +4.83,但是由于其非常靠近地球,因此从地球上看来,它是天空中最亮的天體,視星等達到−26.74。太陽高溫的日冕持續的向太空中拓展,創造的太陽風延伸到100天文單位遠的日球層頂。這個太陽風形成的“氣泡”稱為太陽圈,是太陽系中最大的連續結構。 太陽目前正在穿越銀河系內部邊緣獵戶臂的本地泡區中的本星際雲。在距離地球17光年的距離內有50顆最鄰近的恆星系(最接近的一顆是紅矮星,被稱為比鄰星,距太阳大約4.2光年),太陽的質量在這些恆星中排在第四。 太陽在距離銀河中心24,000至26,000光年的距離上繞著銀河公轉,從銀河北極鳥瞰,太陽沿順時針軌道運行,大約2.25億至2.5億年遶行一周。由於銀河系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中以550公里/秒的速度朝向長蛇座的方向運動,这两个速度合成之后,太陽相對於CMB的速度是370公里/秒,朝向巨爵座或獅子座的方向運動。 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軌道是橢圓形的,每年1月離太陽最近(稱為近日點),7月最遠(稱為遠日點),平均距離是1.496億公里(天文学上稱這個距離為1天文單位) 。以平均距離算,光從太陽到地球大約需要经过8分19秒。太陽光中的能量通过光合作用等方式支持着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长 ,也支配了地球的氣候和天氣。人类從史前時代就一直認為太陽對地球有巨大影響,有許多文化將太陽當成神来崇拜。人类對太陽的正確科學認識進展得很慢,直到19世紀初期,傑出的科學家才對太陽的物質組成和能量來源有了一點認識。直至今日,人类对太阳的理解一直在不断进展中,还有大量有关太陽活动机制方面的未解之謎等待着人们来破解。 現今,太陽自恆星育嬰室誕生以來已經45億歲了,而現有的燃料預計還可以燃燒50億年之久。.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太阳

奏鸣曲

奏鸣曲(Sonata)是种樂器音乐的写作方式,此字彙源自拉丁文的sonare,即發出聲響。在古典音樂史上,此種曲式隨著各個樂派的風格不同也有著不同的發展。奏鳴曲的曲式从古典樂派时期開始逐步發展完善。19世紀初,給各類樂器演奏的奏鳴曲大量出現,奏鳴曲儼然成為了西方古典音乐的主要表现方式。到了20世紀,作曲家依然創作著給樂器演奏的奏鳴曲,但相較於古典樂派以及浪漫樂派的奏鳴曲,20世紀的奏鳴曲在曲式方面已有了不同的面貌。.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奏鸣曲

奥匈帝国

奧匈帝國(Österreich-Ungarn;Ausztria-Magyarország)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立宪制二元君主国,由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王国组成,其建立源於1867年奧匈折衷方案,1918年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而灭亡。奥匈帝国由哈布斯堡王朝统治,奥匈双方在法定意义上是平等的,两国在立法、行政、司法、稅收、海關、鑄幣等领域分别享有自主權,外交和國防事务統一由帝國的中央政府處理。奥匈帝国是当时世界列强之一,国土地跨东欧、中欧和南欧,面积为欧洲次于俄国的第二大国,人口总数居欧洲第三,次于俄国和德国。 1908年,奥匈帝国兼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地区,为帝国存续期间少有的领土扩张,酿成波斯尼亚危机",间接为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的爆发埋下祸根。事件中,皇储斐迪南大公被塞爾維亞黑手黨的激进民族主义者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刺殺,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和德国同属同盟国一方,于1918年战败而解体,奥地利第一共和国和匈牙利王国成为奥匈帝国的法理继承国,而在奥匈帝国故土上建立起来的独立民族国家还包括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和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国等;亦有部分领土被波兰第二共和国和罗马尼亚王国继承。 奧匈帝國是多民族国家,其內政事务常需要由其国土范围内12个民族代表共同商議决定。其存续期间欧洲民族主義思潮盛行,各地民族独立思想已趨至成熟,国内民族起事和民族纠纷不断,民族问题严重,由之产生的语言分歧也使得战时军队指挥效率低下。雖然奧匈帝國在民族問題上舉步維艱,但在它所存在的约50年间整个国家的经济不断发展,实现了近代化,许多开明的改革得以施行。奥匈帝国保有世界规模第四大的机械制造业体系,次于美国、德国和英国;其家用电器、电力工业设备及发电厂发电装置的制造量和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三,次于美国和德国。.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奥匈帝国

奥托·施特恩

奧托·斯特恩(Otto Stern,),德國裔美國核物理學家及實驗物理學家,194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他發展了核物理研究中的分子束方法並發現了質子磁矩,獲得了194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奥托·施特恩

奧斯瓦爾德·維布倫

奧斯瓦爾德·維布倫(Oswald Veblen,),美國數學家、幾何學家暨拓撲學家,他的研究應用在原子物理學和相對論。他在1905年證明了若爾當曲線定理。.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奧斯瓦爾德·維布倫

宇宙加速膨脹

宇宙加速膨脹是宇宙的膨脹速度越來越快的現象。以天文學術語來說,就是宇宙標度因子 a(t) 的二次導數是正值,這意味著星系遠離地球的速度,隨著時間演進,應該會持續地增快。這速度是哈勃定律裏所提到的退行速度。於1998年觀測Ia超新星得到的數據,提示宇宙的膨脹速度正在加快。物理學者索尔·珀尔马特、布莱恩·施密特與亚当·里斯「透過觀測遙遠超新星而發現了宇宙加速膨脹」,因此,共同榮獲2006年邵逸夫天文學獎與201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宇宙加速膨脹

宇宙學常數

宇宙學常數(cosmological constant)或宇宙常數由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首先提出,現前常標為希臘文「Λ」,與度規張量相乘後成為宇宙常數項\Lambda g_而添加在愛因斯坦方程式中,使方程式能有靜態宇宙的解。若不加上此項,則廣義相對論所得原版本的愛因斯坦方程式會得到動態宇宙的結果。 這是出於愛因斯坦對靜態宇宙的哲學信念。在哈伯提出膨脹宇宙的天文觀測結果哈伯紅移後,愛因斯坦放棄宇宙學常數,認為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錯誤」。 但是1998年天文物理與宇宙學對宇宙加速膨脹的研究則讓宇宙學常數死而復生,認為雖然其值很小,但可能不為零。宇宙常數項的貢獻被認為與暗能量有關。.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宇宙學常數

安德烈-馬里·安培

安德烈-馬里·安培(André-Marie Ampère,FRS,)是法国物理学家、数学家,经典电磁学的创始人之一。为了纪念他的贡献,国际单位制中电流的单位“安培”以他的姓氏命名。.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安德烈-馬里·安培

安特卫普

安特卫普(Antwerpen;Antorf;Anvers,依法文譯盎凡爾,德语为安托尔夫)是比利时最重要的商业中心、港口城市和法蘭德斯的首府。它有512,000 居民(2013年1月),市區面積204.51平方公里,是比利时第二大城市。都市區面積1449平方公里,人口1,190,769人(2008年1月)。.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安特卫普

富兰克林·罗斯福

#重定向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富兰克林·罗斯福

富蘭克林·羅斯福

#重定向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富蘭克林·羅斯福

密度

3 | symbols.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密度

小提琴

小提琴(Violin)属于四弦的弓弦乐器,是现代管弦樂團弦乐组中最重要的乐器之一,一般在管弦樂作品中會分成第一小提琴與第二小提琴兩個聲部。作为现代弦乐器中最具份量的乐器,小提琴主要的特点在于其辉煌的声音、高度的演奏技巧和丰富、广泛的表现力。又被稱作為樂器中的女王。 小提琴是提琴家族中最小、音高最高的一種,比它體型大的提琴有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小提琴

尼尔斯·玻尔

尼尔斯·亨里克·达维德·玻尔(Niels Henrik David Bohr,),丹麦物理学家,1922年因“他對原子結構以及從原子發射出的輻射的研究”而榮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玻尔發展出原子的玻尔模型。这一模型利用量子化的概念來合理地解释了氢原子的光谱。他还提出量子力学中的互补原理。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间量子力学及相关课题研究者的活动中心,哥本哈根大学的理论物理研究所(现名尼尔斯·玻尔研究所),也是由玻尔在1921年创办的。 20世纪30年代,玻尔积极帮助来自纳粹德国的流亡者。在纳粹德国占领丹麥后,玻尔与主持德国核武器开发计划的海森堡进行了一次著名会談。他在得知可能被德国人逮捕后,经由瑞典流亡至英国,並於該國参与了合金管工程。這是英国在曼哈顿计划中承擔的任務。战后,他呼吁各国就和平利用核能进行合作。他参与了欧洲核子研究组织及的创建,并于1957年成为的首任主席。为纪念玻尔,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决定以他的名字命名107号元素,𨨏。.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尼尔斯·玻尔

工黨錫安主義

#重定向 勞工錫安主義.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工黨錫安主義

巴魯赫·斯賓諾莎

斯宾诺莎(Baruch de Spinoza,Benedictus de Spinoza,),西方近代哲学史重要的理性主义者,与笛卡尔和莱布尼茨齐名。.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巴魯赫·斯賓諾莎

不确定性原理

在量子力學裏,不確定性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又譯測不準原理)表明,粒子的位置與動量不可同時被確定,位置的不確定性越小,則動量的不確定性越大,反之亦然。對於不同的案例,不確定性的內涵也不一樣,它可以是觀察者對於某種數量的信息的缺乏程度,也可以是對於某種數量的測量誤差大小,或者是一個系綜的類似製備的系統所具有的統計學擴散數值。 維爾納·海森堡於1927年發表論文《論量子理論運動學與力學的物理內涵》給出這原理的原本啟發式論述,希望能夠成功地定性分析與表述簡單量子實驗的物理性質。這原理又稱為「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同年稍後,嚴格地數學表述出位置與動量的不確定性關係式。兩年後,又將肯納德的關係式加以推廣。 类似的不确定性關係式也存在于能量和时间、角动量和角度等物理量之间。由於不確定性原理是量子力學的基要理論,很多一般實驗都時常會涉及到關於它的一些問題。有些實驗會特別檢驗這原理或類似的原理。例如,檢驗發生於超導系統或量子光學系統的「數字-相位不確定性原理」。對於不確定性原理的相關研究可以用來發展引力波干涉儀所需要的低噪聲科技。.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不确定性原理

临界点 (热力学)

-- 在熱力學中,臨界点是可使一物質以液態存在的最高溫度或以氣態存在的最高壓強,當物質的溫度、壓強超過此界線——即臨界温度及臨界壓強——會相變成同時擁有液態及氣態特徵的流體:超臨界流體。 临界温度下的p-V等温线上,在临界点处的一阶、二阶导数均为零,即:.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临界点 (热力学)

布朗运动

此文是关于布朗运动。对于随机的过程,请参阅 维纳过程。从热力学的角度定义的话,需要参阅热力学温度以及能量均分定理。对于数学模型,请参阅随机游走。 布朗运动(Brownian motion)是微小粒子或者颗粒在流体中做的无规则运动。布朗运动过程是一种正态分布的独立增量连续随机过程。它是随机分析中基本概念之一。其基本性质为:布朗运动W(t)是期望为0、方差为t(时间)的正态随机变量。对于任意的r小于等于s,W(t)-W(s)独立于的W(r),且是期望为0、方差为t-s的正态随机变量。可以证明布朗运动是马尔可夫过程、鞅过程和伊藤过程。 它是在西元1827年英國植物學家罗伯特·布朗利用一般的顯微鏡觀察懸浮於水中由花粉所迸裂出之微粒時,發現微粒會呈現不規則狀的運動,因而稱它布朗運動。布朗運動也能測量原子的大小,因為就是有水中的水分子對微粒的碰撞產生的,而不規則的碰撞越明顯,就是原子越大,因此根據布朗運動,定義原子的直徑為10-8厘米。.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布朗运动

布拉格查理大学

布拉格查理大学(Univerzita Karlova v Praze;Universitas Carolina in Prague)成立于1348年,是捷克乃至中欧最古老的大學,也是捷克最大的大学。 布拉格大学是欧洲顶尖大学科英布拉集团、欧洲大学联盟以及Europaeum成员。布拉格大学在历史上诞生过很多著名学者和科学家。像第谷·布拉赫,约翰内斯·开普勒,伯纳德·博尔扎诺,恩斯特·马赫和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等都曾在此探索到他们的发现。布拉格大学的学生和教授在历史上诞生过四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它已发展成了一所综合性的世界闻名的高等学府,现有五万四千名学生在此就读。 布拉格查理大学属于世界顶级大学,根据上海交通大学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布拉格查理大学名列世界300强和欧洲100强(根据科学研究,主要是获诺贝尔奖情况)。.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布拉格查理大学

世紀天才

《世紀天才》(Genius)是一部美國電視詩選劇,也是國家地理頻道史上首部製作的電視影集,由諾亞·平克和所創作。該劇第一季改編自2007年華特·艾薩克森的著作《愛因斯坦-他的人生 他的宇宙》(Einstein: His Life and Universe)。該劇於2017年4月25日在該頻道首播,亞洲則是提前至23日,臺灣分別由國家地理HD頻道和有線電視18台國家地理頻道,各自於4月23和4月24日起,每週日晚上10點和每周一晚上10點首播,國家地理並提供首集於YouTube七日免費託播。 第一季敘述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一生,從他早期在專利局職員起,到後來的幾年成為提出相對論的物理學家。第二季的主題為巴勃羅·畢卡索。.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世紀天才

专利

专利,即專利權的簡稱,主要分為發明、实用新型及工業設計三種類型。各國政府設立專利制度,其目的在於鼓勵民眾從事發明,保護發明人(或其受讓人或繼承人)的權利,並指導專利權人與民眾以合法、適當的方式利用發明,以促進產業發展。專利制度是讓專利權人在法定期間(例如:20年)內享有專利技術的排他權(注意,並非獨占權),使其享有商業上的特權利益,以鼓勵其將知識公開分享。當專利權法定期間屆滿,專利權即告消滅,民眾即可根據專利說明書所揭露的內容,自由運用其專利技術。 申請專利,必須向政府機關提出「專利說明書」,明確且充分揭露其發明技術的內容到可具體實施的地步(不可僅是漫天空想),並界定請求的權利範圍。請求的權利範圍如不符合專利要件(例如:發明是既有的習知技術),就會被駁回,無法取得專利權。由於專利要件的判斷涉及不確定法律概念,專利專責機關對專利範圍在其判斷餘地中所為的專業判斷經常引發爭議,因而導致專利爭訟。.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专利

帆船運動

帆船運動(Sailing、Yachting)為戶外水上運動之一,主要活動地點為海上,帆船運動員藉由自然風力作用於船帆,駕駛帆船或向前移動,是以技巧為主,體能為輔的一種運動。温贺宝、陈建华(2009):《水上运动竞技与休闲》,第143頁,中國大陸:哈尔滨地图出版社。 帆船運動最早起源於17世紀的歐洲,在1900年法國巴黎舉辦的第二屆夏季奧運中,帆船運動開始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至今,這項運動在世界各沿海國家或地區,逐漸成為普遍而且廣受歡迎的水上體育活動之一。.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帆船運動

帕維亞

帕維亞(Pavia,;倫巴第語:Pavia;Ticinum)是意大利倫巴第西南部的一個市鎮,處於提契諾河下游靠近波河交匯處,距離米蘭約。是帕維亞省首府,在568至774年間為倫巴第王國首都。其歷史可追溯到前羅馬時期。市內有義大利境內第四大的主教座堂,帕维亚主教座堂。.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帕維亞

一國方案

一國方案(One-state solution),或是類似的雙重國家方案(binational solution),是對於以巴衝突的政治解決方案之一。這個方案的支持者,主張將以色列、約旦河西岸及加薩走廊,統一成為單一國家,也就是以色列。在以色列之下,這三大區域的居民,不分族群,無論是猶太人,或是巴勒斯坦人,都擁有相同而平等的公民權與各項權利。 這個方案在學術界被討論很久,但是基於政治現實,族群及宗教地位以及民族主義情緒,目前一國方案得到的政治支持,並不如兩國方案那麼多。.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一國方案

乌尔姆

乌尔姆(Ulm)是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的一座城市,位于多瑙河(Danube)畔。它附近的大城市有东南部约70公里远的奥格斯堡和130公里远的慕尼黑和西北约100公里远的斯图加特。乌尔姆与与其隔岸相望的属于巴伐利亚州的新乌尔姆一起是这个地区的文化和商业中心。.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乌尔姆

亚瑟·爱丁顿

亚瑟·斯坦利·爱丁顿爵士,OM,FRS(Sir Arthur Stanley Eddington,英語發音,),英国天體物理學家、数学家,是第一个用英语宣讲相对论的科学家,自然界密实(非中空)物体的发光强度极限被命名为“爱丁顿极限”。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人并不太清楚德国的科学进展,爱丁顿在1919年写了“重力的相对理论报导”,第一次向英语世界介绍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理论。.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亚瑟·爱丁顿

亨德里克·洛伦兹

亨德里克·安东·洛伦兹(Hendrik Antoon Lorentz,),荷兰物理学家,曾与彼得·塞曼共同获得19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并於1881年当选荷蘭皇家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同时还曾担任多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洛伦兹以其在电磁学与光学领域的研究工作闻名于世。他通过连续电磁场以及物质中离散电子等概念得到了经典电子理论。这一理论可以在许多问题中派上用场:比如电磁场对运动的带电粒子的作用力(洛伦兹力)、介质的折射率与其密度的关系(洛伦兹-洛伦茨方程)、光色散理论、对于一些磁学现象的解释(比如塞曼效应)以及金属的部分性质。在电子理论的基础上,他还发展了运动介质中的电动力学,其中包括提出了物体在其运动方向上会发生长度收缩的假说(洛伦兹-斐兹杰惹收缩)、引入了“局部时”的概念、获得了质量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构造了表述不同惯性系间坐标和时间关系的方程组(洛伦兹变换)。洛伦兹的研究工作后来成为狭义相对论与量子物理的基础。此外,洛伦兹在热力学、分子运动论、广义相对论以及热辐射理论等方面也有建树。.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亨德里克·洛伦兹

康普頓散射

在原子物理学中,康普顿散射,或称康普顿效应(Compton effect),是指当X射线或伽马射线的光子跟物质相互作用,因失去能量而导致波长变长的现象。相应的还存在逆康普顿效应——光子获得能量引起波长变短。这一波长变化的幅度被称为康普顿偏移。 康普顿效应通常指物质电子雲与光子的相互作用,但还有物质原子核与光子的相互作用——核康普顿效应存在。.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康普頓散射

二氧化硫

二氧化硫,(sulphur dioxide, sulfur dioxide)化学式是SO2。是最常见的硫氧化物。无色气体,有强烈刺激性气味。大气主要污染物之一。火山爆发时会喷出该气体,在许多工业过程中也会产生二氧化硫。由于煤和石油通常都含有硫化合物,因此燃烧时会生成二氧化硫。當二氧化硫溶於水中,會形成亞硫酸(酸雨的主要成分)。若把SO2进一步氧化,通常在催化剂如二氧化氮的存在下,便会生成硫酸。这就是对使用这些燃料作为能源的环境效果的担心的原因之一。.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二氧化硫

库尔特·哥德尔

库尔特·弗雷德里希·哥德尔(Kurt Friedrich Gödel,),出生於奧匈帝國的數學家、邏輯學家和哲學家,维也纳学派(维也纳小组)的成员。其最杰出的贡献是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和连续统假设的相对协调性证明。.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库尔特·哥德尔

廣島市

廣島市()是日本一級行政區廣島縣的縣廳所在地,也是本州西部的最大城市。原本只是太田川入海口的一個三角洲,自16世紀時毛利氏在此建城並且將行政中樞移至此地後,迅速發展成中國、四國地區規模最大的經貿中心。因其政治经济军事地位,二战中饱受原子弹在内的军事攻击。.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廣島市

廣義協變性

論物理學中,廣義協變性(又稱為微分同胚協變性、廣義不變性)為物理定律的形式在任意微分座標轉換下保持不變。其精神在於座標並非先驗地存在於自然中,而是人們欲描述自然所伴隨的人工產物;也因此不應在基本物理定律中具有實質物理意義。 以廣義協變性表示的物理定律,在所有座標系中皆應保持相同的數學形式。欲達成此目標,通常會以張量場來描述物理量。古典電磁學(非量子的)為其中一項例子。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在1905年提出的狹義相對論以及1915年提出的廣義相對論皆採用廣義協變性原則;然而前者的例子侷限在平直時空的慣性參考系,為全域的勞侖茲協變性。後者則推廣為局域的勞侖茲協變性,以適用所有參考系,並能解釋加速運動與重力現象。 古典統一場論的泰半工作著墨於將廣義相對論推廣至涵蓋電磁學等物理現象,其推論基礎亦即廣義協變性。.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廣義協變性

廣義相對論

广义相对论是現代物理中基于相对性原理利用几何语言描述的引力理论。该理论由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等人自1907年开始发展,最终在1915年基本完成。广义相对论将经典的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與狭义相对论加以推廣。在广义相对论中,引力被描述为时空的一种几何属性(曲率),而时空的曲率则通过爱因斯坦场方程和处于其中的物质及辐射的能量與动量联系在一起。 从广义相对论得到的部分预言和经典物理中的对应预言非常不同,尤其是有关时间流易、空间几何、自由落体的运动以及光的传播等问题,例如引力场内的时间膨胀、光的引力红移和引力时间延迟效应。广义相对论的预言至今为止已经通过了所有观测和实验的验证——广义相对论虽然并非当今描述引力的唯一理论,但却是能够与实验数据相符合的最简洁的理论。不过仍然有一些问题至今未能解决。最为基础的即是广义相对论和量子物理的定律应如何统一以形成完备并且自洽的量子引力理论。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理论在天体物理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比如它预言了某些大质量恒星终结后,会形成时空极度扭曲以至于所有物质(包括光)都无法逸出的区域,黑洞。有证据表明恒星质量黑洞以及超大质量黑洞是某些天体例如活动星系核和微类星体发射高强度辐射的直接成因。光线在引力场中的偏折会形成引力透镜现象,这使得人们可能观察到处于遥远位置的同一个天体形成的多个像。广义相对论还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引力波已经由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在2015年9月直接观测到。此外,广义相对论还是现代宇宙学中的的理论基础。.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廣義相對論

代爾亞辛村大屠殺

代爾亞辛村大屠殺,發生於1948年4月9日。當時猶太復國主義右翼恐怖組織伊爾貢和莱希的約120個戰士,侵略耶路撒冷附近的代爾亞辛村。村內原本住著約六百名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事件發生於英國行將終止治理巴勒斯坦之時,巴勒斯坦正處於內戰。在入侵村莊的戰鬥中,約107名村民包括婦孺在內被殺害,有被槍殺的,有被拋入他們家中的手榴彈炸死的。有部份村民被俘到西耶路撒冷遊街示眾,後來他們或許被殺害,但說法不一。攻擊者中有4人死,約35人傷。 屠殺案為阿以衝突的關鍵事件。當時最大的猶太武裝組織哈加納譴責這次攻擊。猶太事務局曾致道歉信予約旦國王阿卜杜拉一世,遭到回絕。屠殺事件堅定了阿拉伯各國插手介入巴勒斯坦的決心,並在事發五週後出手。.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代爾亞辛村大屠殺

以太

以太(Luminiferous aether、aether 或 ether)或譯為光乙太,是古希腊哲学家亞里斯多德所设想的一种物质,為五元素之一。19世紀的物理學家,認為它是一種曾被假想的電磁波的傳播媒質。但後來的实验和理论表明,如果不假定“以太”的存在,很多物理现象可以有更为简单的解释。也就是说,没有任何观测证据表明“以太”存在,因此“以太”理论被科学界抛弃。.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以太

以色列

以色列(יִשְׂרָאֵל;),正式名称是以色列国(help;دَوْلَة إِسْرَائِيل),是位於西亚的主权国家,坐落於地中海东南岸及红海亚喀巴湾北岸,北靠黎巴嫩,东北邻叙利亚,东与约旦接壤,巴勒斯坦领土(巴勒斯坦国对其宣称主权,但局部为以色列所控制)的约旦河西岸地区和加沙地带各居东西,西南则为埃及。其领土范围不大,但地形和气候相当多样。以色列的金融及科技创新中心為特拉维夫,而耶路撒冷則为其法定首都(美國承認)、各政府机构所在地(国防部除外)及其轄下的第一大城市(特拉维夫都会圈人口最多)。以色列对耶路撒冷的主权在国际上有爭議。美国東岸时间2017年12月6日下午1時,特朗普正式在白宫外交厅宣布美国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 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建議在巴勒斯坦托管地推行分治方案。這一方案規定了新的阿拉伯和猶太國家的國界,並指定耶路撒冷及其周邊地區將為聯合國進行國際管理Harris, J.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以色列

伊莱克斯

伊莱克斯股份有限公司(,經常簡稱Electrolux),簡稱伊莱克斯,是一家瑞典的跨國家用電器製造商,總部設在斯德哥爾摩 。該企業持續在全球家電產業銷售單位數量排行中位居第二(僅次於惠而浦)以及商業用洗衣房洗衣設備銷售數量全球排行中位居第一。其產品以各種品牌名稱銷售(亦包括其原品牌),其中主要是針對大眾消費市場的白色家電和吸塵機 。該企業也有生產專業用電器。 伊莱克斯在斯德哥爾摩證券交易所上市,是OMX斯德哥爾摩30指數的組成部分。.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伊莱克斯

伯尔尼

伯恩(:Bärn、Bern、Berne、Berna、Berna)位於瑞士西半部領土中央偏北之處,為僅次於蘇黎世、日內瓦和巴塞爾的第四大城,是伯恩州首府,亦是該國實際上的首都。其舊城區今日已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核定的世界遺產。.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伯尔尼

伯尔尼大学

伯尔尼大学创立于1834年,共有8个系。在瑞士的几所大学中,它属于古典式的综合性大学。.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伯尔尼大学

伯特兰·罗素

伯特兰·亚瑟·威廉·罗素,第三代羅素伯爵(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 3rd Earl Russell,),OM,FRS,英国哲学家、数学家和逻辑学家,致力于哲学的大众化、普及化。 在數學哲學上採取弗雷格的邏輯主義立場,認為數學可以化約到邏輯,哲學可以像邏輯一樣形式系統化,主張逻辑原子論。 1950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西歐思想,言論自由最勇敢的君子,卓越的活力,勇氣,智慧與感受性,代表了諾貝爾獎的原意和精神”。 1921年罗素曾於中国讲学,对中国学术界有相当影响。.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伯特兰·罗素

引力

重力(Gravitation或Gravity),是指具有质量的物体之间相互吸引的作用,也是物体重量的来源。 引力与电磁力、弱相互作用力及强相互作用力一起构成自然界的四大基本相互作用。在这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中,引力是最弱的一种,但同时也是一种长程有效作用力。在现代物理学中,引力一般由广义相对论来精确描述,认为引力反映了物体的惯性在弯曲时空中的表现。而经典力学中的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则是对引力在通常物理条件下的极好的近似描述。 在地球上,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万有引力赋予了物体的重量,并使物体落向地面。在宇宙中,引力让物质聚集而形成天体,同时也让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形成按照轨道运转的天体系统。此外,月球以及太陽对地球上海水的引力,形成了地球上的潮汐。.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引力

引力場

引力場(簡體中文中重--力場一詞特指地球表面的引力場。)是描述一物体在空間中受到万有引力(重力)作用的場,在经典物理学中是一个物理量。.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引力場

引力透镜

引力透镜效應(gravitational lensing),根據廣義相對論,就是當背景光源发出的光在引力场(比如星系、星系團及黑洞)附近經過時,光线會像通過透鏡一樣發生彎曲。光线弯曲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引力场的强弱。分析背景光源的扭曲,可以帮助研究中间作為“透镜”的引力场的性质。根据尺度与效果的不同,引力透镜效应可以分为强引力透镜效应和弱引力透镜效应。 一般从数学上来讲,面质量密度(\kappa)大于1的为强引力透镜区域,小于1的为弱引力透镜区域。在强透镜区域一般可以形成多个背景源的像,甚至圆弧(又称“爱因斯坦环”,Einstein Ring),而弱透镜区域则只产生比较小的扭曲。强透镜方法通过对爱因斯坦环的曲率和多个像的位置的分析,可以估计测量透镜天体质量。弱透镜方法通过对大量背景源像的统计分析,可以估算大尺度范围天体质量分布,并被认为是现在宇宙学中最好的测量暗物质的方法。 1980年,天文学家观测到类星体Q0957+561发出的光在它前方的一个星系的引力作用下弯曲,形成了两个一模一样的类星体的像。这是人类第一次观察到引力透镜效应。.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引力透镜

彼得·德拜

彼得鲁斯·约瑟夫斯·威廉默斯·德拜(Petrus Josephus Wilhelmus Debije,)后改名为彼得·约瑟夫·威廉·德拜(Peter Joseph William Debye),荷兰物理学家与物理化学家,193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彼得·德拜

德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简称德国(Deutschland),是位於中西歐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由16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组成,首都与最大城市为柏林。其国土面积约35.7万平方公里,南北距离为876公里,东西相距640公里,从北部的北海与波罗的海延伸至南部的阿尔卑斯山。气候温和,季节分明。德国人口约8,180万,为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移民目的地,仅次于美国。 在50万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海德堡人及其後代尼安德特人生活在今德國中部。自古典時代以來各日耳曼部族開始定居於今日德國的北部地區。公元1世紀時,有羅馬人著作的關於“日耳曼尼亞”的歷史記載。在公元4到7世紀的民族遷徙期,日耳曼部族逐漸向歐洲南部擴張。自公元10世紀起,德意志領土組成神聖羅馬帝國的核心部分。16世紀時,德意志北部地區成為宗教改革中心。在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萊茵邦聯和日耳曼邦聯先後建立,1871年,在普魯士王國主導之下,多數德意志邦國統一成為德意志帝國,「德意志」開始做為國名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18-1919年德國革命後,德意志帝國解體,議會制的威瑪共和國取而代之。1933年納粹黨獲取政權並建立獨裁統治,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及系統性種族滅絕的發生。在戰敗並經歷同盟國軍事佔領後,德國分裂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在1990年10月3日重新統一成為現在的德國。国家元首为联邦总统,政府首脑則为联邦总理。 德國是世界大國之一,其國内生產總值以國際匯率計居世界第四,以購買力評價計居世界第五。其諸多工業工程和科技部門位居世界前列,例如全球馳名的德國車廠、精密部件等,為世界第三大出口國。德國為發達國家,生活水平居世界前列。德國人也以熱愛大自然聞名,都市綠化率極高,也是歐洲再生能源大國,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樣板,除了強調環境保護與自然生態保育,在人為飼養活體的態度十分嚴謹,不但獲得大量外匯和資訊優勢,其動物保護法律管束、生命教育水準也是首屈一指的,在高等教育方面並提供免費大學教育,並具備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和醫療體系,催生出拜爾等大藥廠。 德国为1993年欧洲联盟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为申根区一部分,并于1999年推动欧元区的建立。德国亦为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八国集团、20国集团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其军事开支总额居世界第九。 德語是歐盟境内使用人數最多的母語。德國文化的豐富層次和對世界的影響表現在其建築和美術、音樂、哲學以及電影等等。德國的文化遺產主要以老城為代表。另外國家公園和自然公園共計有上百處。.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德国

德语

德语(德语:Deutsch,)是印欧语系西日耳曼語支的一门语言。以使用國家數量來算是世界排名第六的語言,也是世界大國語言之一以及欧盟内使用最广的母语,德语拥有9000万到9800万使用者。德语标准共同语的形成可以追溯到马丁·路德对拉丁文《圣经》的翻译工作。大多数德语词汇源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的语言,一些词汇来自拉丁语和希腊语,还有部分来自法语和英语。 德语母语使用者的主要分布在德国、奥地利、瑞士北部、列支敦士登和卢森堡。欧洲许多地区(如意大利北部、比利时东部以及波兰等地)和作为原德国殖民地的纳米比亚也有大量的德语使用者,主要为作为当地少数民族的日耳曼人。 德语书写使用拉丁字母。德文字母除去标准的26个拉丁字母外,另有三个带分音符的元音Ä/ä、Ö/ö、Ü/ü以及一个特殊字母ß。.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德语

德意志帝國

德意志帝國(Deutsches Kaiserreich),亦稱德意志第二帝國,是指從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王國統一日耳曼地區到1918年11月霍亨索倫王朝末任皇帝威廉二世退位為止的德國。其正式国号「德意志国」(Deutsches Reich),也是後來魏玛共和國和納粹德國的正式国号。 德意志帝国由27个领地构成,其中普鲁士王国佔帝国大部分地区并拥有最多人口。帝国成立后,普魯士國王和首相兼任德國皇帝和首相,實行君主立憲制,設立上議院和下議院。帝國共經歷了三個皇帝,分別為威廉一世、腓特烈三世和威廉二世。威廉一世在任期間十分信任俾斯麥,幾乎所有政務都由首相俾斯麥處理,因此又稱為「俾斯麥時代」。俾斯麥時代在位期間,最大的目的是防止法國一報普法戰爭之仇,他建立了同盟體系,與俄奧兩國結盟,孤立法國。他的對外政策十分成功,避免與列國發生衝突,但內政卻一敗塗地,文化鬥爭與反社會主義未能達到預期目的。威廉一世逝世後,由腓特烈三世繼任,但他僅在任99天,因此又稱為「百日皇朝」。威廉二世在任期間,一手摧毀了俾斯麥體系,積極向外拓展殖民地,大幅修建海軍船艦,並帶領德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大戰期間德國腹背受敵,加上齐默尔曼电报事件導致美國參戰,最終導致帝國覆亡。戰敗後的德國建立了共和政體,稱為威瑪共和國。.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德意志帝國

德拜模型

在热力学和固体物理学中,德拜模型(英語:Debye model)是由彼得·德拜在1912年提出的方法,用于估算声子对固体的比热(热容)的贡献。它把原子晶格的振动(熱)视为盒中的聲子,这与爱因斯坦模型不同,后者把固体视为许多单独的、不相互作用的量子谐振子。德拜模型正确地预言了低温时固体的热容,与T^3成正比。就像爱因斯坦模型一样,它在高温时也与杜隆-珀蒂定律相符合。但由于模型的假设过于简化,它在中间的温度不太准确。.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德拜模型

保罗·德鲁德

保罗·卡尔·路德维希·德鲁德(德语:Paul Karl Ludwig Drude,),德国物理学家,專攻光學。他寫了光學與馬克士威的電磁理論基本教材。.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保罗·德鲁德

國籍

國籍是指一個人屬於一個國家國民的法律資格,也是國家實行外交保護的依據。各國將國籍做為立法的重要內容,是從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開始的。《世界人權宣言》第十五條規定:「人人有權享有國籍。任何人的國籍不得任意剝奪,亦不得否認其改變國籍的權利。.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國籍

利奧·西拉德

利奧·西拉德(Szilárd Leó,),匈牙利─美國物理學家和發明家。.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利奧·西拉德

利奧波德·英費爾德

利奧波德·英費爾德(Leopold Infeld),(1898年8月20日- 1968年1月15日),波蘭物理學家,主要在波蘭和加拿大(1938-1950)工作。他是英國劍橋大學(1933-1934)洛克菲勒研究員和波蘭科學院的成員。他曾簽署羅素—愛因斯坦宣言。 Category:波蘭物理學家 Category:雅蓋隆大學校友.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利奧波德·英費爾德

列奧·西拉德

#重定向 利奧·西拉德.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列奧·西拉德

和平主義

和平主义又称非战主义(Pacifism),是反对战争或暴力的一切形式,追求和平和非暴力方式,.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和平主義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

在数理逻辑中,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是库尔特·哥德尔于1931年证明并发表的两条定理。简单地说,第一条定理指出: 这是形式逻辑中的定理,容易被错误表述。有许多命题听起来很像是哥德尔不完备定理,但事实上并不是。具体实例见对哥德尔定理的误解 把第一条定理的证明过程在体系内部形式化后,哥德尔证明了第二条定理。该定理指出: 这个结果破坏了数学中一个称为希尔伯特计划的哲学企图。大卫·希尔伯特提出,像实分析那样较为复杂的体系的相容性,可以用较为简单的体系中的手段来证明。最终,全部数学的相容性都可以归结为基本算术的相容性。但哥德尔的第二条定理证明了基本算术的相容性不能在自身内部证明,因此当然就不能用来证明比它更强的系统的相容性了。.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哥德尔不完备定理

哥本哈根詮釋

哥本哈根詮釋(Copenhagen interpretation)是量子力學的一種詮釋。根據哥本哈根詮釋,在量子力學裏,量子系統的量子態,可以用波函數來描述,這是量子力學的一個關鍵特色,波函數是個數學函數,專門用來計算粒子在某位置或處於某種運動狀態的機率,測量的動作造成了波函數塌縮,原本的量子態機率地塌縮成一個測量所允許的量子態。 二十世紀早期,從一些關於小尺寸微觀物理的實驗裏,物理學家發現了很多新穎的量子現象。對於這些實驗結果,古典物理完全無法解釋。替而代之,物理學家提出了一些嶄新的理論。而這些理論能夠非常精確地解釋新發現的量子現象。但是,內嵌於這些經驗理論的,是一種關於小尺度真實世界的新模型。它們所給予的預測,常使物理學家覺得相當地反直覺。甚至它們的發現者都感受到極其驚訝。哥本哈根詮釋嘗試著,在實驗證據的範圍內,給予實驗結果和相關理論表述一個合理的解釋。換句話說,它試著回答一個問題:這些奇妙的實驗結果到底有什麼意義? 哥本哈根詮釋主要是由尼爾斯·波耳和維爾納·海森堡于1927年在哥本哈根合作研究时共同提出的。此詮釋延伸了由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馬克斯·玻恩所提出的波函数的機率表述,之后发展为著名的不确定性原理。他們所提的詮釋嘗試要對一些量子力學所帶來的複雜問題提出回答,比如波粒二象性以及測量問題。此后,量子理论中的概率特性便不再是猜想,而是作为一条定律而存在了。量子论以及这条詮釋在整个自然科学以及哲学的发展和研究中都起着非常显著的作用。 哥本哈根詮釋給予了量子系統的量子行為一個精簡又易懂的解釋。1997年,在一場量子力學研討會上,舉行了一個關於詮釋論題的意向調查,根據這調查的結果,超過半數的物理學家對哥本哈根詮釋感到滿意;第二多的是多世界詮釋。雖然當前的傾向顯示出其它的詮釋也具有相當的競爭力,在20世紀期間,大多數的物理學家都願意接受哥本哈根詮釋。.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哥本哈根詮釋

哈伊姆·魏茨曼

哈伊姆·魏茨曼(Chaim Azriel Weizmann,又拼作Chaijim或者Haim.,希伯来文:חיים עזריאל ווייצמן,)是一位犹太裔化学家、政治家,曾任世界锡安主义组织会长,第一任以色列总统(1949-1952年),并是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创建人。 出生在俄羅斯帝國品斯克附近的小村庄Motol。1899年毕业于瑞士的弗里堡大学化学系。1901-1903年期间在日内瓦大学教授化学。1904年起执教于英国的曼彻斯特大学,并在此长期从事研究工作。1910年加入英国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6-1919年)领导英国皇家海军的实验室。他在化学上著名的成就是发现了通过细菌发酵取得大量化学产品的方法,被认为是现代工业发酵技术之父。他使用细菌丙酮丁醇梭杆菌(Clostridium acetobutylicum)来生产丙酮。用丙酮制造的无烟炸药对协约国方面取得大战的胜利做出了贡献。魏茨兹曼把这个方法以收取版税的形式转让给了“商用溶剂公司”(Commercial Solvents Corporation)。 1917年,他协助贝尔福勋爵写出了《贝尔福宣言》。该宣言称“不得伤害已经存在于巴勒斯坦的非犹太人群体之公民权利和宗教权利”。但魏茨曼却说:“关于阿拉伯问题,英国人告诉过我们,那里有几千万黑人,不过没什么要紧”。他创立了称为合成锡安主义的理论,支持为了以色列建国,采用民间殖民和高层外交斡旋并行的手段。他一般被认为是取向偏中的锡安主义者。 1919年1月3日,他和费萨尔一世签订了费萨尔-魏茨曼协定,在中东建立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联系。1920年以后,他在锡安主义运动中承担了领导地位。1920-1931、1935-1946年间任世界锡安主义组织会长。1921年,他和著名犹太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一起参加了一次为耶路撒冷的希伯莱大学筹款活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担任英国供给部的名誉顾问,并在合成橡胶和高辛烷值汽油方面进行研究。(前者是因为日本封锁了英国天然橡胶的来源)。他会见美国总统杜鲁门,并帮助取得了美国对以色列建国的支持。1948年建国后,魏茨曼成为第一任以色列总统。他并且在居住的雷霍沃特,建立了一个研究所,即今天的魏茨曼研究所。此外他还在科学期刊上发表了很多文章。他的侄子埃泽尔·魏茨曼后来也担任了以色列总统之职。.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哈伊姆·魏茨曼

儒勒·昂利·庞加莱

儒勒·昂利·庞加莱(Jules Henri Poincaré,法語发音,又译作彭加勒、昂利·彭加勒,),通常称为昂利·庞加莱,法国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理论科学家和科学哲学家。庞加莱被公认是19世纪后和20世纪初的领袖数学家,是繼高斯之後对于数学及其应用具有全面知识的最后數學家。 他对数学,数学物理,和天体力学做出了很多创造性的基础性的贡献。他提出的庞加莱猜想是数学中最著名的问题之一。在他对三体问题的研究中,庞加莱成了第一个发现混沌确定系统的人並为现代的混沌理论打下了基础。庞加莱比爱因斯坦的工作更早一步,并起草了一个狭义相对论的简略版。庞加莱群以他命名。.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儒勒·昂利·庞加莱

军国主义

軍國主義(Militarism),是一種認為軍事力量是國家安全的基礎,並將保證軍事力量視作為社會最重要目標的意識形態。.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军国主义

几何学

笛沙格定理的描述,笛沙格定理是欧几里得几何及射影几何的重要結果 幾何學(英语:Geometry,γεωμετρία)簡稱幾何。几何学是數學的一个基础分支,主要研究形狀、大小、圖形的相對位置等空間区域關係以及空间形式的度量。 許多文化中都有幾何學的發展,包括許多有關長度、面積及體積的知識,在西元前六世紀泰勒斯的時代,西方世界開始將幾何學視為數學的一部份。西元前三世紀,幾何學中加入歐幾里德的公理,產生的欧几里得几何是往後幾個世紀的幾何學標準。阿基米德發展了計算面積及體積的方法,許多都用到積分的概念。天文學中有關恆星和行星在天球上的相對位置,以及其相對運動的關係,都是後續一千五百年中探討的主題。幾何和天文都列在西方博雅教育中的四術中,是中古世紀西方大學教授的內容之一。 勒內·笛卡兒發明的坐標系以及當時代數的發展讓幾何學進入新的階段,像平面曲線等幾何圖形可以由函數或是方程等解析的方式表示。這對於十七世紀微積分的引入有重要的影響。透视投影的理論讓人們知道,幾何學不只是物體的度量屬性而已,透视投影後來衍生出射影几何。歐拉及高斯開始有關幾何物件本體性質的研究,使幾何的主題繼續擴充,最後產生了拓扑学及微分幾何。 在歐幾里德的時代,實際空間和幾何空間之間沒有明顯的區別,但自從十九世紀發現非歐幾何後,空間的概念有了大幅的調整,也開始出現哪一種幾何空間最符合實際空間的問題。在二十世紀形式數學興起以後,空間(包括點、線、面)已沒有其直觀的概念在內。今日需要區分實體空間、幾何空間(點、線、面仍沒有其直觀的概念在內)以及抽象空間。當代的幾何學考慮流形,空間的概念比歐幾里德中的更加抽象,兩者只在極小尺寸下才彼此近似。這些空間可以加入額外的結構,因此可以考慮其長度。近代的幾何學和物理關係密切,就像偽黎曼流形和廣義相對論的關係一樣。物理理論中最年輕的弦理論也和幾何學有密切關係。 几何学可見的特性讓它比代數、數論等數學領域更容易讓人接觸,不過一些几何語言已經和原來傳統的、欧几里得几何下的定義越差越遠,例如碎形幾何及解析幾何等。 現代概念上的幾何其抽象程度和一般化程度大幅提高,並與分析、抽象代數和拓撲學緊密結合。 幾何學應用於許多領域,包括藝術,建築,物理和其他數學領域。.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几何学

光子

| mean_lifetime.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光子

光电效应

光电效应(Photoelectric Effect)是指光束照射物体时會使其發射出電子的物理效應。發射出來的電子稱為「光電子」。 1887年,德國物理學者海因里希·赫茲發現,紫外線照射到金屬電極上,可以幫助產生電火花。(On an effect of ultra-violet light upon the electric discharge)1905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發表論文《关于光产生和转变的一个启发性观点》,給出了光電效應實驗數據的理论解釋。愛因斯坦主張,光的能量并非均匀分布,而是負載於離散的光量子(光子),而這光子的能量和其所組成的光的頻率有關。這个突破性的理論不但能够解释光电效应,也推动了量子力學的诞生。由於「他對理論物理學的成就,特別是光電效應定律的發現」,愛因斯坦獲頒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在研究光電效應的过程中,物理學者对光子的量子性質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这對波粒二象性概念的提出有重大影響。除了光電效應以外,在其它現象裏,光子束也會影響電子的運動,包括光電導效應、光伏效應、光電化學效應(photoelectrochemical effect)。 根據波粒二象性,光電效應也可以用波動概念來分析,完全不需用到光子概念。威利斯·蘭姆與馬蘭·斯考立(Marlan Scully)於1969年使用半經典方法證明光電效應,這方法將電子的行為量子化,又將光視為純粹經典電磁波,完全不考慮光是由光子組成的概念。.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光电效应

勞侖茲協變性

物理學中,勞侖茲協變性(Lorentz covariance)是時空的一個關鍵性質,出自於狹義相對論,適用於全域性的場合。局域勞侖茲協變性(Local Lorentz covariance)所指為僅「局域」於各點附近無限小時空區域的勞侖茲協變性,此則出於廣義相對論。勞侖茲協變性有兩個不同、但緊密關聯的意義:.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勞侖茲協變性

犹太人

犹太人(יְהוּדִים,),又称犹太民族,是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的一个族群。根据犹太教律法《哈拉卡》的定义,一切皈依犹太教的人(宗教意义)以及由犹太母亲所生的人(種族意义)都属于犹太人。犹太人发源于西亚的以色列地或希伯来地。犹太人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犹太教是维系全体犹太人之间认同感的传统宗教。犹太教不欢迎外族皈依,要皈依犹太教的外族人必须通过考验才可以,虽然如此历史上世界各地仍有小部分不同肤色的人群通过皈依犹太宗教而成为犹太族群的一部分,而犹太人也由此从阿拉伯半岛的一个遊牧民族,发展成为遍布全球的世界性族群之一。 根据有关犹太人组织的统计,2007年全球犹太人总数约在1,320万人左右,其中540万人定居在以色列,530万人居住在美国,其余则散居在世界各地。犹太人口总数仅占全球总人口的0.2%, based on 。根据其他组织的统计,美国国内的犹太人人数则达到650万人或美国人口的2%。上述数据也包含了自认为是犹太人但没有归属于任何犹太社团组织的人群,但事实上,全球犹太人的总人口数很难得到准确统计,因为犹太人的定义存在多种标准和界定方式,导致统计的准确性受到了影响。.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犹太人

玻尔-爱因斯坦论战

#重定向 玻爾-愛因斯坦之爭.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玻尔-爱因斯坦论战

玻色-爱因斯坦统计

#重定向 玻色–爱因斯坦统计.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玻色-爱因斯坦统计

玻色子

在量子力學裡,粒子可以分為玻色子(boson)與費米子。Carroll, Sean (2007) Dark Matter, Dark Energy: The Dark Side of the Universe, Guidebook Part 2 p. 43, The Teaching Company, ISBN 978-1-59803-350-2 "...boson: A force-carrying particle, as opposed to a matter particle (fermion).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玻色子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ose–Einstein condensate)是玻色子原子在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所呈现出的一种气态的、超流性的物质状态(物态)。1995年,麻省理工學院的沃夫岡·凱特利與科罗拉多大学鲍尔德分校的埃里克·康奈尔和卡尔·威曼使用气态的铷原子在170 nK(1.7 K)的低温下首次获得了玻色-爱因斯坦--。在这种状态下,几乎全部原子都聚集到能量最低的量子态,形成一个宏观的量子状态。.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玻色–爱因斯坦凝聚

現代物理學

近代物理學(Modern physics)所涉及的物理學領域包括量子力學與相對論,與牛頓力學為核心的古典物理學相異。近代物理研究的對象有時小於原子或分子尺寸,用來描述微觀世界的物理現象。愛因斯坦創立的相對論經常被視為近代物理學的範疇。.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現代物理學

理论物理学

论物理学(Theoretical physics)通过为现实世界建立数学模型来试图理解所有物理现象的运行机制。通过“物理理论”来条理化、解释、预言物理现象。 豐富的想像力、精湛的數學造詣、嚴謹的治學態度,這些都是成為理論物理學家需要培養的優良素質。例如,在十九世紀中期,物理大師詹姆斯·麥克斯韋覺得電磁學的理論雜亂無章、急需整合。尤其是其中許多理論都涉及超距作用(action at a distance)的概念。麥克斯韋對於這概念極為反對,他主張用場論來解釋。例如,磁鐵會在四周產生磁場,而磁場會施加磁場力於鐵粉,使得這些鐵粉依著磁場力的方向排列,形成一條條的磁場線;磁鐵並不是直接施加力量於鐵粉,而是經過磁場施加力量於鐵粉;麥克斯韋嘗試朝著這方向開闢一條思路。他想出的「分子渦流模型」,借用流體力學的一些數學框架,能夠解釋所有那時已知的電磁現象。更進一步,這模型還展示出一個嶄新的概念——電位移。由於這概念,他推理電磁場能夠以波動形式傳播於空間,他又計算出其波速恰巧等於光速。麥克斯韋斷定光波就是一種電磁波。從此,電學、磁學、光學被整合為一統的電磁學。.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理论物理学

磁化強度

磁化強度(magnetization),又稱磁化向量,是衡量物體的磁性的一個物理量,定義為單位體積的磁偶極矩,如下方程式: 其中,\mathbf 是磁化強度,n 是磁偶極子密度,\mathbf 是每一個磁偶極子的磁偶極矩。 當施加外磁場於物質時,物質的內部會被磁化,會出現很多微小的磁偶極子。磁化強度描述物質被磁化的程度。採用國際單位制,磁化強度的單位是安培/公尺。 物質被磁化所產生的磁偶極矩有兩種起源。一種是由在原子內部的電子,由於外磁場的作用,其軌域運動產生的磁矩會做拉莫爾進動,從而產生的額外磁矩,累積凝聚而成。另外一種是在外加靜磁場後,物質內的粒子自旋發生「磁化」,趨於依照磁場方向排列。這些自旋構成的磁偶極子可視為一個個小磁鐵,可以以向量表示,作為自旋相關磁性分析的古典描述。例如,用於核磁共振現象中自旋動態的分析。 物質對於外磁場的響應,和物質本身任何已存在的磁偶極矩(例如,在鐵磁性物質內部的磁偶極矩),綜合起來,就是淨磁化強度。 在一個磁性物質的內部,磁化強度不一定是均勻的,磁化強度時常是位置向量的函數。.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磁化強度

社会主义

會主義(Socialism)是一系列经济体系,,其特点为、民主控制的生产资料(产品、资本、土地、资产等)。这个词也指代与这类体系相关的政治理论。"2.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社会主义

神经科学

經科學(neuroscience),又稱神經生物學,是專門研究神經系統的結構、功能、发育、演化、遗传学、生物化學、生理學、藥理學及病理學的一门科学。對行為及學習的研究都是神經科學的分支。 對人腦研究是個跨領域的範疇,當中涉及分子層面、細胞層面、神經小組、大型神經系統,如視覺神經系統、腦幹、腦皮層。 最高層次的研究就是結合認知科學成為認知神經科學,其專家被稱為認知心理學家。一些研究人員相信認知神經科學提供對思維及知覺的全面了解,甚至可以代替心理學。 神经科学致力于科学地研究神经系统。尽管神经科学学会成立于1969年,但是对于大脑的研究很早就已经开始。传统的神经科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其研究范围包括对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进化史,发育,遗传,生理学,药理学和病理学研究,近年来神经科学的研究深度有了突破性成長,开始与其他学科有了越来越多的交叉与融合,如认知和神经心理学,精神疾病學,计算机科学,生物信息学,计算神经生物学,统计学,物理学,生物化学,犯罪學,医学科学和哲学陸續加入研究行列。 暫時最關心的課題是: .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神经科学

科学家

科学家是一个泛称,广义上指使用系统化的活动来发现新知识的人。狭义的定义指使用科学方法做研究,并且在一定的领域取得重要影响或者贡献的科研工作者。 科学家一般是某个,或者多个科学领域里的专家。.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科学家

科学哲学

科学哲学是20世纪兴起的一个哲学分支,关注科学的基础、方法和含义,主要研究科学的本性、科学理论的结构、科学解释、科学检验、科学观察与理论的关系、科学理论的选择等。该学科的中心问题是:什么有资格作为科学,科学理论的可靠性,和科学的终极目的。此学科有时与形而上学、本体论和认识论重叠,例如当它探索科学与真理之间的关系时。 有许多关于科学哲学的核心问题,包括科学是否能揭示不可观察之事物的真相,甚至科学推理是否可以被证明为合理的,哲学家们没有达成共识。除了这些关于科学作为一个整体的一般性问题,科学哲学家也思考适用于特定学科例如生物学和物理学的问题。一些科学哲学家还使用当代的科学结果来达到哲学本身的结论。 哲学的相关历史可以追溯到至少亚里士多德时代,但科学哲学只有在20世纪中期逻辑实证主义运动兴起之后才成为一个独特的学科;该运动的目的是制定标准,确保所有哲学陈述有意义,并客观地评估它们。托马斯·库恩在他1962年的里程碑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中质疑了“科学进步之过程是基于固定的系统性实验方法的一个稳定的、累积的知识采集”的既定看法,并声称任何进步都是相对于一个“范式”(paradigm,意为在某一特定时期定义一门学科的一套问题、概念和实践方式)发生的。卡尔·波普尔和查尔斯·桑德斯·皮尔士则从实证主义出发,为科学方法建立了一套现代标准。 在此之后,由于W.V.蒯因等的影响,真理融贯论成为了主流,其观点为:如果一个理论使观测有意义、作为一个整体的一部分,则这个理论是验证了的。一些哲学家(例如古尔德)寻求将科学建立在公理假设(如自然的均匀性)的基础上。还有一些人,尤其保罗·费耶阿本德认为,不存在所谓的“科学方法”,因此所有的处理科学的方法都应该被允许,包括明确超自然的——不过费耶阿本德的观点是科学哲学家中的一个例外。另一种思考科学的方式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知识是如何创建的,代表学者有大卫·布鲁尔和。最后,大陆哲学的处理科学的传统,是从人类经验的角度进行严格分析。 具体学科的哲学包括了各种学科的课题:由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引发的时间的本质之难题,经济学对公共政策的影响,等等。一个重要主题是,某一科学学科是否可以“还原”(化简)为另一个学科,也即:化学可以还原为物理学,或者社会学可以还原为个体心理学吗?科学哲学的一般问题也在具体的科学中更加具体地出现。例如,科学推理的有效性的问题就在统计学基础中以不同的面貌出现。什么才算科学、什么应该被排除在外,这在医学哲学裡是关乎生死的事情。此外,在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的哲学中,以下问题常常被探讨:人性的科学的研究是否能达到客观性,还是不可避免地被价值观和社会关系所塑造。.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科学哲学

科羅拉多大學波德分校

科羅拉多大學波德分校(University of Colorado at Boulder,簡稱為:CU-Boulder)是科罗拉多大学系统的旗舰。它成立于1876年,比科罗拉多加入联邦的时间还早5个月。是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所評全美最佳公立大學之一。科罗拉多大学共有三个校区:博尔德校区、丹佛校区,以及科羅拉多泉校區。博尔德校區是科羅拉多大學主校區,該校區位於洛嘰山麓的波德市。整个学校由9个学院系统组成,提供超过150个学术项目,有近3万名学生,在2010年授予了6781个学位。.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科羅拉多大學波德分校

符騰堡王國

堡王國 (Königreich Württemberg)在1806年至1918年間是德國的一個成員邦國,位於現今的巴登-符登堡邦。這個王國是由符騰堡公國(1495年至1806年)升格而來的。1495年以前,符騰堡是施瓦本公國底下的一個侯國,該公國的最後一位公爵康拉丁於1268年被處決後,因而滅亡。 符騰堡王國的領土於1813年界定出來,坐落在北緯47°34'至49°35'及東經8°15'至10°30'之間。王國南北相距最遠達225公里,而東西向則達160公里。領土邊界共約1800公里,總面積為19,508平方公里。 符騰堡王國的東方與南方和巴伐利亞王國相鄰,而北方與西方則是巴登大公國。在西南方邊界的一小部分則與普魯士王國的霍亨索倫省及博登湖交界。.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符騰堡王國

第一次中东战争

一次中东战争(英语:The first Middle East War,希伯来语: מלחמת העצמאות,阿拉伯语: النكبة)是1948年以色列为巴勒斯坦地區和阿拉伯国家之间发生的大规模战争,当时阿拉伯国家联合主动攻击以色列,它使以色列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将巴勒斯坦託管地的剩余地区分成分别由埃及和外约旦控制的地区。战争中有960,000名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並沦为难民,战争激化了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以及阿拉伯国家和美、英的矛盾,从此中东战乱不断。.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第一次中东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等效原理

等效原理(Äquivalenzprinzip,equivalence principle),尤其是強等效原理,在廣義相對論的引力理論中居於一個極重要的地位,它的重要性首先是被愛因斯坦分別在1911年的《關於引力對光傳播的影響》及1916年的《廣義相對論的基礎》中被提出來。 等效原理共有兩個不同程度的表述:弱等效原理及強等效原理。 對此原理,愛因斯坦曾如是說:「我為它的存在感到極為驚奇,並且猜想其中必有一把可以更深入了解慣性和引力的鑰匙。.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等效原理

米列娃·馬利奇

米列娃·馬利奇(Милева Марић,Mileva Marić,),塞爾維亞物理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在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学习时,她是班上唯一的女同学。他们之间的友情转化成爱情并最终在1903年結婚。馬利奇与爱因斯坦在婚前已育有一女,但不清楚下落,可能被收養或早逝。婚後則育有2子:漢斯·愛因斯坦與。 愛因斯坦與米列娃於1914年分居,而米列娃帶著兒子們從柏林返回蘇黎世;1919年,他們正式離婚,同年愛因斯坦再婚。當愛因斯坦於1921年獲得諾貝爾獎時,他將獎金轉移給米列娃,用以支持他們的兒子,她自己則領取利息。1930年,愛德華約20歲時身心崩潰,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症。1930年代晚期,愛德華所安置的照護機構費用上調,米列娃賣出了她與愛因斯坦購置的3棟房屋中的2棟。在愛因斯坦與第二任妻子愛爾莎移民美國後,仍持續負責愛德華的照護費用。.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米列娃·馬利奇

精神分析学

精神分析学(英文:Psychoanalysis)或稱心理分析學,是於19世纪末期由奧地利神经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創立的一门学科。當時精神病學普遍受生物學的影响,對於心理現象的構成、發展及治療,以工業革命時代流行的機械主義的方式進行,弗洛伊德於1885年到巴黎拜著名精神及人腦科學家Charcot為師,並受到Charcot研究歇斯底里的影响,開始了他關於早期或童年創傷經歷和情緒病的研究。其首個研究個案是聯同Josef Breuer完成,病者化名Anna O的病患記錄,他們初期利用催眠和,心理病患者提供了解心靈困擾的技術,後來鑑於弗洛伊德認為催眠雖然可以發現病患者的過去創傷經歷的片斷,但却沒法為病者帶來治療的方法,弗洛伊德因而開始建立另一套潛意識理論。 精神分析学的基本原则如下:.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精神分析学

納粹德國

纳粹德国是1933年至1945年阿道夫·希特勒和纳粹党统治下的德国的通称。在希特勒统治之下,德国转变为一法西斯主义极权国家,国内近乎一切事务均为纳粹党所控制。1945年5月同盟国战胜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宣告结束,纳粹德国亦不复存在。 1933年1月30日魏玛共和国总统保罗·冯·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德国总理,纳粹党由此开始清除国内一切政治反对力量,巩固自身权力。1934年8月2日兴登堡去世,希特勒将总理和总统职权合一,成为德国独裁者。1934年8月19日全民公投正式确定希特勒的德国“元首”头衔,一切权力都集中至希特勒手中,其辞令高于一切法律。纳粹政府并非相互协调协作的整体,而是不同内部派别组成的集合,各派别间进行权力斗争,试图获得希特勒的偏爱。大萧条期间,纳粹通过没收犹太人、共产主义者和宗教人士的财产,大规模军事支出和混合经济体制稳定了经济并结束了大规模失业的局面。包括高速公路系统在内的公共工程建设亦同时进行,经济恢复稳定局面,纳粹政权亦提升了其受欢迎度。 种族主义(尤其是反犹太主义)是该政权的中心特性之一,日耳曼人(北欧人种)被认为是雅利安人种中最为纯正者,由此即为优等人种。犹太人及其他不适宜的人种则受到迫害并遭屠杀。反希特勒统治的抵抗运动则遭残酷压制。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反对人士遭到杀害、逮捕或驱逐。基督教教会亦受到打击,教会领袖受监禁。教育重心集中于种族生物学、人口政策及为军事服务的体育。女性的就业和教育机会大幅减少。力量来自欢乐组织进行娱乐和旅游活动,193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则向世界展示了第三帝国的气象。部长约瑟夫·戈培尔有效通过电影、大规模集会以及希特勒的演说,达到控制舆论的目的。政府同时还限制艺术表达,推广一些特定的艺术形式,否定和封禁其他艺术形式。 1930年代末期纳粹德国对于领土的要求日益扩张,若得不到满足则以战争相威胁。1938年和1939年,纳粹德国先后吞并和。希特勒同斯大林达成互不侵犯协议,并于1939年9月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打响。德国同意大利和其他轴心国结盟,至1940年已征服欧洲大部分地区,并对英国进行威胁。总督辖区在征服地区建立起来,而在波兰剩余地区则建立了总督府。犹太人和其他不受欢迎的群体被送往纳粹集中营和灭绝营并被杀害。 1941年德国对苏联发动入侵之后,战争局面开始扭转,而到1943年德国则遭遇了严重的军事失败。1944年对德国的大规模轰炸持续升级,轴心国力量开始自东欧和南欧撤退。盟军登陆法国之后,在一年时间内苏联从东部入侵,其他同盟国力量则从西部入侵,德国战败投降。希特勒拒绝承认失败,导致战争最后阶段德国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破坏,与战争相关的死亡人数继续攀升。同盟国展开去纳粹化进程,并将剩余的纳粹领导人送往纽伦堡进行战争罪的审判。战后纳粹德国东部领土被并入苏联和波兰,而剩余德国领土则被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军事占领,直到1949年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成立,德国领土被一分为二。.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納粹德國

納森·羅森

納森·羅森(Nathan Rosen,),美籍以色列裔物理學家。 他在1935年與愛因斯坦及鮑里斯·波多爾斯基共同提出當時量子物理學理論下會出現的EPR佯谬現象。有關文章刊於《物理评论》1935年第47卷,題目為:《Can Quantum-Mechanical Description of Physical Reality Be Considered Complete?》。後又與愛因斯坦共同提出蟲洞(愛因斯坦-羅森橋)假說。 L L Category:相對論研究者.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納森·羅森

約翰·惠勒

約翰·阿奇博爾德·惠勒(John Archibald Wheeler,),出生於美國佛羅里達州傑克遜維爾,美国理论物理学家。 惠勒雖然沒有得到諾貝爾獎,但是他無疑是美國最重要的物理學家之一。作為物理學家,惠勒最重要的工作是與玻爾合作,在1942年共同揭示了核裂變機制,並參加了研製原子彈的曼哈頓工程。他還是美國第一個氫彈裝置的主要設計者之一。作為物理學教育家,惠勒培養出了幾代美國物理學家,他指導過的博士達50位之多——當下美國宇宙學或者天體理論物理的一線人物有相當一部分是惠勒的學生。.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約翰·惠勒

紅移

在物理學领域,紅移(Redshift)是指電磁輻射由於某种原因導致波长增加、頻率降低的现象,在可見光波段,表现为光谱的谱线朝紅端移動了一段距离。相反的,電磁輻射的波長变短、频率升高的现象则被稱為藍移。紅移最初是在人们熟悉的可见光波段发现的,随着对电磁波谱各个波段的了解逐步加深,任何电磁辐射的波長增加都可以称为紅移。对於波长较短的γ射線、X-射線和紫外線等波段,波长变长确实是波谱向红光移动,“红移”的命名并无问题;而对於波长较长的紅外線、微波和無線電波等波段,尽管波长增加實際上是遠離红光波段,这种现象还是被称为“红移”。 當光源移動遠離觀測者时,观测者观察到的电磁波谱會發生紅移,这类似于聲波因为都卜勒效應造成的頻率變化。這樣的紅移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應用,例如都卜勒雷達、雷達槍,在天體光譜學裏,人们使用都卜勒紅移測量天體的物理行為 。 另一種紅移稱為宇宙學紅移,其機制為。這機制說明了在遙遠的星系、類星體,星系間的氣體雲的光谱中觀察到的红移现象,其紅移增加的比例與距離成正比。這種關係为宇宙膨脹的观点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比如大霹靂宇宙模型。 另一種形式的紅移是引力紅移,其為一種相對論性效應,當電磁輻射傳播遠離引力場時會觀測到這種效應;反過來說,當電磁輻射傳播接近引力場時會觀測到引力藍移,其波長變短、频率升高。 红移的大小由“红移值”衡量,红移值用Z表示,定义为: 这裡\lambda_0\,是谱线原先的波长,\lambda\,是观测到的波长,f_0\,是谱线原先的频率,f\,是观测到的频率。.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紅移

约翰·冯·诺伊曼

约翰·冯·诺伊曼(John von Neumann,,,),原名诺依曼·雅诺士·拉约士(Neumann János Lajos,),出生於匈牙利的美國籍猶太人数学家,现代電子計算機与博弈论的重要创始人,在泛函分析、遍历理论、几何学、拓扑学和数值分析等众多数学领域及計算機學、量子力學和经济学中都有重大貢獻。 冯·诺伊曼从小就以过人的智力与记忆力而闻名。冯·诺伊曼一生中发表了大约150篇论文,其中有60篇纯数学论文,20篇物理学以及60篇应用数学论文。他最后的作品是一个在医院未完成的手稿,后来以书名《》发布,表现了他生命最后时光的兴趣方向。 “诺依曼”和“诺伊曼”2种同音不同字的德音汉语译名写法都比较常见。另外也有资料采用其英音汉语译名“冯纽曼”。.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约翰·冯·诺伊曼

约瑟夫·泰勒

约瑟夫·泰勒(Joseph Hooton Taylor,),美国物理学家。他和拉塞尔·赫尔斯共同发现史上第一个位于双星系统脉冲星PSR B1913+16,并通过对其深入研究首次发现引力波存在的间接定量证据, 是对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一项重要验证。泰勒也因此和赫尔斯一同获得199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约瑟夫·泰勒

纳粹党

民族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National 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 Partei,縮寫為NSDAP),或譯民族社會主義德意志勞動者黨,通稱納粹黨(Nazi Party),是20世紀前半葉的一個德國政黨,創立於魏瑪共和時代,前身為於1919年創立的德國工人黨,於1920年更名。後由希特勒領導。1932年,在德國議會選舉中獲勝,希特勒於1933年出任德國總理。納粹黨執政後,威瑪共和時代結束,德國進入希特勒獨裁時代,俗稱納粹德國或者第三帝國。1945年5月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及由盟國占領後,以盟國管制理事會第2號法令將納粹黨解散。 納粹來自德文中的Nazi,為「民族社会主义者」(Nationalsozialist)的簡寫。.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纳粹党

纽约时报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缩写作 NYT)是一家美國日報,由紐約時報公司於1851年9月18日在美國紐約創辦和持續出版。和《华尔街日报》的保守派旗舰报纸地位相对应,《纽约时报》是美国親自由派的第一大报。 它最初被称作《纽约每日时报》(The New-York Daily Times),创始人为亨利·J·雷蒙德和。.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纽约时报

统一场论

統一場論是一種只需要用單一場論就可以完美解釋所有種類的基本相互作用之間的基本粒子。在同一原則為前提底下,可以解釋各種不同粒子之間的關係的物理理論。截至目前為止尚沒有成功的統一場論出現,而統一場論也是今日物理學界研究的重點之一。統一場論這個名詞首先由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提出,他同時也曾試圖整合廣義相對論以及電磁學成為一個單一場論的物理學家。“万有理论”和統一場論相當的接近,但是它們之間不同的是“万有理论”並不要求將自然界基礎當作是場,且万有理论也試圖解釋所有自然界中的常數的成因。.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统一场论

统计力学

统计力学(Statistical mechanics)是一個以波茲曼等人提出以最大熵度理論為基礎,藉由配分函數 將有大量組成成分(通常為分子)系統中微觀物理狀態(例如:動能、位能)與宏觀物理量統計規律 (例如:壓力、體積、溫度、熱力學函數、狀態方程式等)連結起來的科学。如氣體分子系統中的壓力、體積、溫度。易辛模型中磁性物質系統的總磁矩、相變溫度、和相變指數。 通常可分為平衡態統計力學,與非平衡態統計力學。其中以平衡態統計力學的成果較為完整,而非平衡態統計力學至今也在發展中。統計物理其中有許多理論影響著其他的學門,如資訊理論中的資訊熵。化學中的化學反應、耗散結構。和發展中的經濟物理學這些學門當中都可看出統計力學研究線性與非線性等複雜系統中的成果。.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统计力学

经典力学

经典力学是力学的一个分支。经典力学是以牛顿运动定律为基础,在宏观世界和低速状态下,研究物体运动的基本学科。在物理學裏,经典力学是最早被接受为力學的一个基本綱領。经典力学又分为静力学(描述静止物体)、运动学(描述物体运动)和动力学(描述物体受力作用下的运动)。16世纪,伽利略·伽利莱就已采用科学实验和数学分析的方法研究力学。他为后来的科学家提供了许多豁然开朗的启示。艾萨克·牛顿则是最早使用数学语言描述力学定律的科学家。.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经典力学

经典统一场论

经典统一场论(classical unified field theory)是试图在经典物理的框架下建立一个单一自洽的场论模型,从而能够解释自然界中所有基本相互作用的所有这类尝试的总称。经典统一场论可以被认为是统一场论的一个分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有很多物理学家和数学家都致力于统一引力和电磁理论方面的研究,这些工作促进了微分几何在纯数学领域的发展。爱因斯坦是最被人熟知的尝试建立统一场论的物理学家之一。 本条目意在介绍历史上多种尝试建立一个经典的、相对论性的统一场理论;至于现代物理学中试图建立一个相容於量子理论的引力理论的尝试,请参见量子引力。.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经典统一场论

维尔纳·海森堡

维尔纳·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德国物理学家,量子力学创始人之一,“哥本哈根学派”代表性人物。1932年,海森堡因為“创立量子力学以及由此导致的氢的同素异形体的发现”而榮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对物理学的主要贡献是给出了量子力学的矩阵形式(矩阵力学),提出了“不确定性原理”(又称“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和S矩阵理论等。他的《量子论的物理学原理》是量子力学领域的一部經典著作。.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维尔纳·海森堡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রবীন্দ্রনাথ ঠাকুর,),孟加拉族人,是一位印度诗人、哲学家和反现代民族主义者,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在西方国家,泰戈尔一般被看作是一位诗人,而很少被看做一位哲学家,但在印度这两者往往是相同的。在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对泰戈尔来说,他的诗是他奉献给神的礼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他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他本人被许多印度教徒看作是一个圣人。.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羅伯特·密立根

#重定向 罗伯特·密立根.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羅伯特·密立根

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罗森佯谬

在量子力學裏,愛因斯坦-波多爾斯基-羅森弔詭(Einstein-Podolsky-Rosen paradox),簡稱「愛波羅弔詭」、「EPR弔詭」(EPR paradoxE、P、R這三個英文字母分別是愛因斯坦、波多爾斯基和羅森英文原文的第一個字母。)等,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鮑里斯·波多爾斯基和納森·羅森在1935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以弔詭的形式針對量子力學的哥本哈根詮釋而提出的早期重要批評。 在這篇題為《能認為量子力學對物理實在的描述是完全的嗎?》(,下稱「EPR論文」)的論文中,他們設計出一個思想實驗,稱為「EPR思想實驗」。藉著檢驗兩個量子糾纏粒子所呈現出的關聯性物理行為,EPR思想實驗凸顯出定域實在論與量子力學完備性之間的矛盾,因此,這論述被稱為「EPR弔詭」。 EPR論文並沒有質疑量子力學的正確性,它質疑的是量子力學的不完備性。EPR論文是建立於貌似合理的假設──定域論與實在論,合稱為定域實在論。定域論只允許在某區域發生的事件以不超過光速的傳遞方式影響其它區域。實在論主張,做實驗觀測到的現象是出自於某種物理實在,而這物理實在與觀測的動作無關。換句話說,定域論不允許鬼魅般的超距作用,實在論堅持,即使無人賞月,月亮依舊存在。將定域論與實在論合併在一起,定域實在論闡明,在某區域發生的事件不能立即影響在其它區域的物理實在,傳遞影響的速度必須被納入考量。在學術界裏,這些假設引起強烈的爭論,特別是在兩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愛因斯坦與尼爾斯·玻爾之間。 EPR論文表明,假若定域實在論成立,則可以推導出量子力學的不完備性。在那時期,很多物理學者都支持定域實在論,但是,定域實在論這假設到底能否站得住腳還是一個待查的問題。1964年,物理學者約翰·貝爾提出貝爾定理表明,定域實在論與量子力學的預測不相符。專門檢驗貝爾定理所獲得的實驗結果,證實與量子力學的預測相符合,因此定域實在論不成立。Bell, John.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罗森佯谬

爱因斯坦场方程

愛因斯坦重力場方程是一組含有十個方程式的方程組,由愛因斯坦於1915年在廣義相對論中提出。此方程組描述了重力是由物質與能量所產生的時空彎曲所造成。也就是說,如同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中質量作為重力的來源,亦即有質量就可以產生重力,愛氏的相對論理論更進一步的指出,動量與能量皆可做為重力的來源,並且將「重力場」詮釋成「時空彎曲」。所以當我們知道物質與能量在時空中是如何分布的,就可以計算出時空的曲率,而時空彎曲的結果即是重力。 愛因斯坦重力場方程是用來計算動量與能量所造成的時空曲率,再搭配測地線方程,就可以求出物體在重力場中的運動軌跡。這個想法與電磁學的想法是類似的:當我們知道了空間中的電荷與電流(電磁場的來源)是如何分布的,藉由馬克士威方程組,我們可以計算出電場與磁場,再藉由勞倫茲力方程,即可求出帶電粒子在電磁場中的軌跡。 僅在一些簡化的假設下,例如:假設時空是球對稱,此方程組才具有精確解。這些精確解常常被用來模擬許多宇宙中的重力現象,像是黑洞、膨脹宇宙、重力波。.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爱因斯坦场方程

爱因斯坦论文项目

爱因斯坦论文项目成立于1986年,负责翻译并出版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作品,这些作品来自其遗稿管理人(超过4万份文档)和其他收集者(超过1万5千份文档)。 该项目成立时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和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提供资助,2000年之前位于波士顿大学。该项目还得到个人和大学的资助,以及国家科学基金会和美国人文基金会。 如今项目位于加州理工学院,爱因斯坦于1932年首次访问该校。 以下为项目已经出版的文集。.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爱因斯坦论文项目

絕對溫度

#重定向 热力学温标.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絕對溫度

瑞士

士联邦(Schweizerische Eidgenossenschaft;Confédération suisse;Confederazione Svizzera;Confederaziun svizra;正式称呼采用Confœderatio Helvetica,因此瑞士的ISO 3166双拉丁字母国家代号是“CH”)通稱瑞士(Schweiz;Suisse;Svizzera;Svizra),為中欧或者西歐國家之一,劃分為26個州。瑞士為聯邦制國家,伯爾尼是联邦政府所在地。瑞士北靠德国,西邻法国,南接意大利,东临奥地利和列支敦士登。 瑞士屬内陆山地國家,地理上分為阿爾卑斯山、瑞士高原及侏羅山脈三部分,面积41,285平方公里,阿爾卑斯山佔國土大部分面積,而800萬人口中,大多分布於瑞士高原,瑞士高原也是瑞士主要城市如經濟中心蘇黎世及日內瓦的所在地。瑞士因自然風光及氣候條件而有「世界公園」的美譽。 瑞士一開始有僱傭兵制度,後來才改採武裝中立,自1815年維也納會議後從未捲入过國際战争,瑞士自2002年起才成為聯合國正式會員國,但瑞士實行積極外交政策且頻繁參與世界各地的重建和平活動;瑞士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發源地且為许多国际性组织总部所在地,如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在歐洲區域組織方面,瑞士為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創始國及申根区成員國,但並非欧盟及歐洲經濟區成員國。 依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瑞士是世界最富裕的国家之一,同時瑞士人均財富也居(除摩纳哥之外的)世界首位。依國際匯率計算,瑞士為世界第19大經濟體;以购买力平价計算則為世界第39大經濟體;出口額及進口額分別居世界第20位及第18位。瑞士由3個主要語言及文化區所組成,分別為德语區、法语區及意大利语區,而後加入了罗曼什语區。雖然瑞士人中德語人口居多數,但瑞士並未形成單一民族及語言的國家,而且其國民中外國出生的比例相當高。對國家強烈的歸屬感則來自於共同的歷史背景及價值觀,如联邦主义及直接民主制等。傳統上以瑞士永久同盟於1291年8月初締結為建國之初始,而8月1日是瑞士國慶日。.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瑞士

瑞利散射

利散射(Rayleigh scattering),由英国物理学家約翰·斯特拉特,第三代瑞利男爵(John Strutt, 3rd Baron Rayleigh)的名字命名。它是半径比光或其他電磁輻射的波长小很多的微小颗粒(例如單個原子或分子)对入射光束的散射。瑞利散射在光通過透明的固體和液體時都會發生,但以氣體最為顯著。 在大氣中,太陽光的瑞利散射會導致瀰漫天空輻射,這也是天空为藍色和太陽偏黃色的原因。 瑞利散射適用於尺寸遠小於光波長的微小顆粒,和光學的“軟”顆粒(即,其折射率接近1)。当顆粒尺度相似或大於散射光的波長时,通常是由米氏散射理論、離散偶極子近似和其它計算技術来處理。 瑞利散射光的強度和入射光波长λ的四次方成反比: I(\lambda)_ \propto \frac 其中\scriptstyle I(\lambda)_是入射光的光強分布函數。 因此,波長較短的藍光比波長較長的紅光更易產生瑞利散射。.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瑞利散射

瑞典皇家科学院

典皇家科学院(Kungliga Vetenskapsakademien,鲜译“瑞典皇家自然科学学会”)於1739年奉瑞典国王弗雷德里克一世之命,仿效当时的伦敦皇家自然科学促进学会和巴黎皇家科学院成立,是17个团体之一。作为非官方的独立学术团体,它致力于推进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及数学的发展。 瑞典皇家科学院的总部设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目前有约350名瑞典籍会员(院士)和164名外籍会员(外籍院士)。瑞典皇家科学院的会员采用终身制,自1739年成立以来,共选举产生了约1450名会员。随着会员的老龄化程度的增加,自1970年代起,超过65岁的会员将成为荣誉退休会员,目前瑞典皇家科学院有164名65岁以下瑞典籍会员。 瑞典皇家科学院的会员分为十个学部:.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瑞典皇家科学院

电磁场

電磁場(electromagnetic field)是由帶電粒子的運動而產生的一種物理場。處於電磁場的帶電粒子會受到電磁場的作用力。電磁場與帶電粒子(電荷或電流)之間的交互作用可以用馬克士威方程組和勞侖茲力定律來描述。 電磁場可以被視為電場和磁場的連結。追根究底,電場是由電荷產生的,磁場是由移動的電荷(電流)產生的。對於耦合的電場和磁場,根據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電場會隨著含時磁場而改變;又根據馬克士威-安培方程式,磁場會隨著含時電場而改變。這樣,形成了傳播於空間的電磁波,又稱光波。無線電波或紅外線是較低頻率的電磁波;紫外光或X-射線是較高頻率的電磁波。 電磁場涉及的基本交互作用是電磁交互作用。這是大自然的四個基本作用之一。其它三個是重力相互作用,弱交互作用和強交互作用。電磁場倚靠電磁波傳播於空間。 從經典角度,電磁場可以被視為一種連續平滑的場,以類波動的方式傳播。從量子力學角度,電磁場是量子化的,是由許多個單獨粒子構成的。.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电磁场

無國籍

無國籍(Statelessness),是指某人不被任何一個國家的法律認為是其國民从而沒有任何國籍,或者說不屬於任何國家的状态。無國籍人士在國際社會不享受任何國家的外交保護,就像一個自然人不知道他自己是誰,就無法在法院主張權利,沒有國家保護。 判定無國籍人士要注意以下情况:.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無國籍

物理学

物理學(希臘文Φύσις,自然)是研究物質、能量的本質與性質,以及它們彼此之間交互作用的自然科學。由於物質與能量是所有科學研究的必須涉及的基本要素,所以物理學是自然科學中最基礎的學科之一。物理學是一種實驗科學,物理學者從觀測與分析大自然的各種基於物質與能量的現象來找出其中的模式。這些模式(假說)稱為「物理理論」,經得起實驗檢驗的常用物理理論稱為物理定律,直到有一天被證明是有錯誤為止(具可否證性)。物理學是由這些定律精緻地建構而成。物理學是自然科學中最基礎的學科之一。化學、生物學、考古學等等科學學術領域的理論都是建構於這些物理定律。 物理學是最古老的學術之一。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等原本都歸屬於自然哲學的範疇,直到十七世紀至十九世紀期間,才漸漸地從自然哲學中分別成長為獨立的學術領域。物理學與其它很多跨領域研究有相當的交集,如量子化學、生物物理學等等。物理學的疆界並不是固定不變的,物理學裡的創始突破時常可以用來解釋這些跨領域研究的基礎機制,有時還會開啟嶄新的跨領域研究。 通過創建新理論與發展新科技,物理學對於人類文明有極為顯著的貢獻。例如,由於電磁學的快速發展,電燈、電動機、家用電器等新產品纷纷涌现,人類社會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幅提升。由於核子物理學日趨成熟,核能發電已不再是藍圖構想,但其所引致的安全問題也使人們意識到地球環境、生態與人類的脆弱渺小。.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物理学

物理学家

物理學家是指受物理學訓練、並以探索物質世界的組成和運行規律(即物理學)為目的科學家。研究範疇可細至構成一般物質的微細粒子,大至宇宙的整體,不同的範圍都會有相對的專家。對應於物理學分為理論物理學和實驗物理學,物理学家也可以分為理論物理學家和實驗物理學家。物理學中理論和實驗都是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所以有时候這樣的分類很難界定,只不過在一個物理學家更偏重理論的情况下,被稱為理論物理學家的例子包括爱因斯坦、海森堡、狄拉克、埃爾溫·薛丁格、尼爾斯·波耳、楊振寧等;而若偏重實驗,則稱為實驗物理學家,例如艾薩克·牛頓、法拉第、亨利·貝克勒、尼古拉·特斯拉、馬克斯·馮·勞厄、約瑟夫·湯姆森、歐內斯特·勞倫斯、吳健雄、威廉·肖克利、朱棣文等。.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物理学家

物理年鑑

《物理年鑑》(Annalen der Physik),又譯《物理學年鑑》、《物理學記事》,是自1799年刊行至今的德國物理學期刊。期刊刊發实验物理、理论物理、应用物理、数学物理等相关领域的原创、经过同行评审的文章这是现在的事情。当年爱因斯坦的文就被普朗克直接拿去发表了-->。现任主编为Guido W.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物理年鑑

物理评论

物理评论(Physical Review,简称Phys.),为美国的一个学术性期刊,创办于1893年。该杂志刊登物理学各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科学评论等文章。该杂志由美国物理学会出版发行。 物理评论分为ABCDE等分刊。.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物理评论

特拉華河

特拉华河是美國大西洋流域的一條河流。全長579公里。流域面積35,297平方公里。发源于纽约州的卡兹奇山,向南流经宾夕法尼亚州、新泽西州、特拉华州,最后经过特拉华湾流入大西洋。 上游的一段构成纽约州与宾夕法尼亚州的边界。新泽西州的西部边界全部位于特拉华河,对岸是宾夕法尼亚州以及特拉华州。流經賓州最大城市費城和新泽西州首府特倫頓。 荷蘭人亞得良·布洛克發現它的時候把它命名為南河,標誌著新尼德蘭的南界。.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特拉華河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Newton's law of universal gravitation)指出,兩個質點彼此之間相互吸引的作用力,是與它們的質量乘積成正比,並與它們之間的距離成平方反比。 万有引力定律是由艾薩克·牛頓(Isaac Newton)稱之為歸納推理的經驗觀察得出的一般物理規律。它是經典力學的一部分,是在1687年于《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首次發表的,并於1687年7月5日首次出版。當牛頓的書在1686年被提交給英國皇家學會時,羅伯特·胡克宣稱牛頓從他那裡得到了距離平方反比律。 此定律若按照現代語文,明示了:每一點質量都是通過指向沿著兩點相交線的力量來吸引每一個其它點的質量。力與兩個質量的乘積成正比,與它們之間的距離平方成反比。關於牛頓所明示質量之間萬有引力理論的第一個實驗,是英國科學家亨利·卡文迪什(Henry Cavendish)於1798年進行的卡文迪許實驗。這個實驗發生在牛頓原理出版111年之後,也是在他去世大約71年之後。 牛頓的引力定律類似於庫侖電力定律,用來計算兩個帶電體之間產生的電力的大小。兩者都是逆平方律,其中作用力與物體之間的距離平方成反比。庫侖定律是用兩個電荷來代替質量的乘積,用靜電常數代替引力常數。 牛頓定律的理論基礎,在現代的學術界已經被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所取代。但它在大多數應用中仍然被用作重力效應的經典近似。只有在需要極端精確的時候,或者在處理非常強大的引力場的時候,比如那些在極其密集的物體上,或者在非常近的距離(比如水星繞太陽的軌道)時,才需要相對論。.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牛顿万有引力定律

牛津大学

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非正式:Oxford University,或:Oxford;勳銜簡稱:Oxon)位於英格蘭牛津市。是一所世界聞名的公立研究型書院聯邦制大學。它是英語世界歷史最悠久的大學,也是世上現存第二古老持續辦學的高等教育機構。雖然大學的實際創立日期難以考證,但授課紀錄最晚可上溯到1096年。 牛津大學的師生人數自1167年亨利二世禁止英國學生前往巴黎大學就學後就開始迅速上升。1209年,牛津師生與鎮民的衝突使一些牛津學者另闢蹊徑,他們遷離至東北方的劍橋鎮並成立後來的劍橋大學。這兩所古老的大學在辦學模式、管理架構等各方面都非常相似,兩校同時展開相當悠久的競爭歲月,故常被合稱為「牛劍」。 牛津大學由38所獨立書院及4所學術學院組成。 各個書院為獨立的行政機構並隸屬於大學。它們有自己的管理架構、收生以及學生活動安排;而學術學院則負責安排教職員講課及指導研究項目,另負責編制課程及給予學術指引。牛津大學並沒有獨立於城鎮的主校區,大樓和設施散見整個牛津鎮。 大學的本科教育包括書院的每週輔導課程,以及由學術學院提供的學科課程。上課地點除了書院外,還包括由校方提供的講堂、課室及實驗室。牛津大學同時為兩個著名獎學金計劃的舉辦地:一為於2001年設立的克拉倫登獎學金;另一為羅德獎學金。牛津同時擁有全球最具規模的大學出版社,及全英最大型的大學圖書館系統。牛津大學培養眾多社會名人,當中包括26位英國首相、29位諾貝爾獎得主(只計算學生;連教職員計算則達69位)、6位图灵奖得主及多國領袖與政治要員。。牛津大学在数学、物理、医学、法学、商学、文學等多个领域拥有崇高的学术地位及广泛的影响力,被公认为是当今世界最顶尖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牛津大学

狭义相对论

-- 狭义相对论(英文:Special relativity)是由爱因斯坦、洛仑兹和庞加莱等人创立的,應用在惯性参考系下的时空理论,是对牛顿时空观的拓展和修正。爱因斯坦在1905年完成的《論動體的電動力學》論文中提出了狭义相对论Albert Einstein (1905) "", Annalen der Physik 17: 891; 英文翻譯為George Barker Jeffery和 Wilfrid Perrett翻譯的(1923); 另一版英文翻譯為Megh Nad Saha翻譯的On the Electrodynamics of Moving Bodies(1920).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狭义相对论

相对论

对论(Theory of relativity)是关于时空和引力的理论,主要由愛因斯坦创立,依其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提出给物理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它们共同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相对论极大的改变了人类对宇宙和自然的“常识性”观念,提出了“同时的相对性”、“四维时空”、“弯曲时空”等全新的概念。不过近年来,人们对于物理理论的分类有了一种新的认识——以其理论是否是决定论的来划分经典与非经典的物理学,即“非古典的=量子的”。在这个意义下,相对论仍然是一种经典的理论。.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相对论

随机过程

在概率论概念中,随机过程是随机变量的集合。若一随机系统的样本点是随机函数,则称此函数为样本函数,这一随机系统全部样本函数的集合是一个随机过程。实际应用中,样本函数的一般定义在时间域或者空间域。随机过程的实例如股票和汇率的波动、语音信号、视频信号、体温的变化,反对法随机运动如布朗运动、随机徘徊等等。.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随机过程

螺線管

螺線管(英文:solenoid)是個三維線圈。在物理學裏,術語螺線管指的是多重捲繞的導線,捲繞內部可以是空心的,或者有一個金屬芯。當有電流通過導線時,螺線管內部會產生均勻磁場。螺線管是很重要的元件.。很多物理實驗的正確操作需要有均勻磁場。螺線管也可以用為電磁鐵或電感器。 在工程學裏,螺線管也指為一些轉換器(transducer),將能量轉換為直線運動。电磁阀(solenoid valve)是一種綜合原件,內中最重要的組件是機電螺線管。機電螺線管是一種機電原件,可以用來操作氣控閥或液壓閥。螺線管開關是一種繼電器,使用機電螺線管來操作電開關。例如,汽車的起動器螺線管是一種機電螺線管。.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螺線管

联合国

联合国(Organisation des Nations unies,缩写作 ONU;United Nations,缩写作 UN 或 U.N.)是一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政府间國際組織,致力於促進各國在國際法、國際安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權、公民自由、政治自由、民主及實現持久世界和平方面的合作。聯合國成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1945年,取代國際聯盟以阻止戰爭並為各國提供對話平臺。聯合國下設了許多附屬機構以實現其宗旨。 到2018年中為止,聯合國共193個成員國,包括除梵蒂岡城國以外所有无争议的主權國是联合国会员国。在聯合國遍及世界的辦事處中,聯合國及其專門機構通過全年舉行定期會議來決定實體和行政議題。聯合國由六大主要機構組成:聯合國大會(主要的審議機構)、安理會(以決定對和平與安全的某些決議)、經濟及社會理事會(以協助促進國際經濟和社會的合作和發展)、秘書處(為聯合國提供所需的研究、資訊和設施)、國際法院(主要的司法機構)以及聯合國託管理事會(當前不活躍)。其他重要的聯合國機構還有世界衛生組織、世界糧食計畫署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聯合國的行政首長是聯合國秘書長。聯合國的經費由會員國分攤和自願捐贈。聯合國現今有六種工作语言,分別為:阿拉伯语、汉语(聯合國中文日為每年的4月20日)、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联合国

菲利普·莱纳德

菲利普·冯·莱纳德(Philipp von Lenard,),德国物理学家,19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莱纳德在研究阴极射线时曾获得卓越成果,为此获得诺贝尔奖;他用实验发现了光电效应的重要规律;他也提出过一种原子结构设想。.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菲利普·莱纳德

萊納斯·鮑林

萊納斯·卡爾·鮑林(Linus Carl Pauling,),美國化学家,量子化學和結構生物學的先驱者之一。1954年因在化學鍵方面的工作取得诺贝尔化学奖,1963年因反對核彈在地面測試的行動获得1962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成為获得不同诺贝尔奖项的兩人之一(另一人為居里夫人);也是唯一的一位每次都是独立地获得诺贝尔奖的获奖人。其後他主要的行動為支持維他命C在醫學的功用。鮑林被认为是20世纪对化学科学影响最大的人之一,他所撰写的《化学键的本质》被认为是化学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他以量子力學入手分析化學問題,結論卻以直觀、淺白的概念重新闡述,即便未受量子力學訓練的化學家亦可利用準確的直觀圖像研究化學問題,影響至為深遠,比如他所提出的許多概念:电负度、共振論、价键理论、混成軌域、蛋白质二級結構等概念和理论,如今已成為化学領域最基础和最广泛使用的觀念。 他晚年过度吹捧营养补充品的药用价值,并提倡使用高剂量的维生素C治疗感冒,给自己的声誉带来了负面影响。.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萊納斯·鮑林

萊頓大學

萊頓大學(Universiteit Leiden)座落在荷蘭的萊頓市,是目前荷蘭持續運作中最古老的大學。萊頓大學是科英布拉集團、Europaeum以及歐洲研究型大學聯盟等大學聯盟的一員,享有極高的國際聲譽。該校建立於1575年,由八十年戰爭中的荷蘭革命領袖威廉王子所建,迄今仍與奧蘭治王室有密切關係。荷蘭君主威廉明娜女王、朱丽安娜女王、贝娅特丽克丝女王以及威廉-亚历山大國王也曾在萊頓大學學習。2005年,贝娅特丽克丝女王從萊頓大學獲得罕有的榮譽學位。 現今萊頓大學擁有6個學院、超過50個系及提供150個以上的課程。有超過40個國家級或國際級研究機構在該校設立。.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萊頓大學

靜態宇宙

態宇宙(Static universe),物理宇宙学中的宇宙模型之一。在這個模型中,宇宙的空間不會擴張或縮小。1917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提出的論文《廣義相對論下的宇宙觀》(Cosmological Considerations in the General Theory of Relativity),建立了這個模型。但在哈伯定律被確定,證實宇宙正在持續擴張中後,這個模型慢慢不被支持。英國學者在20世紀前半提出穩態理論支持這個觀點,但現代物理學者主要支持大爆炸理論。.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靜態宇宙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出生名:Sigismund Schlomo Freud,),奥地利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哲學家,犹太人。生於奥地利弗萊堡(今屬捷克),後因躲避納粹,遷居英國倫敦。精神分析学的創始人,被稱為「維也納第一精神分析學派」(以別於後來发展出的第二及第三學派)。 1881年,弗洛伊德获取了维也纳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后,进入一家维也纳医院工作,期间仍未放弃在脑性麻痹,失语症以及微观精神解剖学方面的研究。这些临床经验为他将来对潜意识以及精神抑制机制的深刻理解和精神分析学(一种提倡通过精神分析学家与病人的沟通来治疗精神病例的学说)的提出奠定了基础。Ford & Urban 1965, p.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馬克士威方程組

克士威方程組(Maxwell's equations)是一組描述電場、磁場與電荷密度、電流密度之間關係的偏微分方程。該方程組由四個方程式組成,分別是描述电荷如何产生电场的高斯定律、表明磁单极子不存在的高斯磁定律、解釋时变磁场如何产生电场的法拉第感应定律,以及說明电流和时变电场怎样产生磁场的馬克士威-安培定律。馬克士威方程組是因英国物理学家詹姆斯·馬克士威而命名。馬克士威在19世紀60年代構想出這方程組的早期形式。 在不同的領域會使用到不同形式的馬克士威方程組。例如,在高能物理學與引力物理學裏,通常會用到時空表述的馬克士威方程組版本。這種表述建立於結合時間與空間在一起的愛因斯坦時空概念,而不是三維空間與第四維時間各自獨立展現的牛頓絕對時空概念。愛因斯坦的時空表述明顯地符合狹義相對論與廣義相對論。在量子力學裏,基於電勢與磁勢的馬克士威方程組版本比較獲人們青睞。 自從20世紀中期以來,物理學者已明白馬克士威方程組不是精確规律,精確的描述需要藉助更能顯示背後物理基礎的量子電動力學理論,而馬克士威方程組只是它的一種經典場論近似。儘管如此,對於大多數日常生活中涉及的案例,通過馬克士威方程組計算獲得的解答跟精確解答的分歧甚為微小。而對於非經典光、雙光子散射、量子光學與許多其它與光子或虛光子相關的現象,馬克士威方程組不能給出接近實際情況的解答。 從馬克士威方程組,可以推論出光波是電磁波。馬克士威方程組和勞侖茲力方程式是經典電磁學的基礎方程式。得益于這一組基礎方程式以及相關理論,許多現代的電力科技與電子科技得以被發明并快速發展。.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馬克士威方程組

角动量

在物理学中,角动量是与物体的位置向量和动量相关的物理量。對於某慣性參考系的原點\mathbf,物體的角動量是物体的位置向量和动量的叉積,通常写做\mathbf。角动量是矢量。 其中,\mathbf表示物体的位置向量,\mathbf表示角动量。\mathbf表示动量。角動量\mathbf又可寫為: 其中,I表示杆状系统的转动惯量,\boldsymbol是角速度矢量。 假設作用於物體的外力矩和為零,則物體的角动量是守恒的。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成立的条件不同,角动量是否守恒与动量是否守恒没有直接的联系。 當物體的運動狀態(動量)發生變化,則表示物體受力作用,而作用力大小就等於動量\mathbf的時變率:\mathbf.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角动量

角动量守恒定律

角动量守恒定律是指系统所受合外力矩为零时系统的角动量保持不變。 \frac.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角动量守恒定律

马塞尔·格罗斯曼

#重定向 格罗斯曼·马塞尔.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马塞尔·格罗斯曼

马丁·布伯

丁·布伯(Martin Buber,),奥地利-以色列-犹太人哲学家、翻译家、教育家,他的研究工作集中于宗教有神论、人际关系和团体。马丁·布伯的著作,具有富于感染力的、有时如同诗歌般的写作风格,以及鲜明的主题:重述哈西德派传说、《圣经》注释和形而上学对话。马丁·布伯是一位文化锡安主义者,他活跃于德国和以色列的犹太人团体和教育团体。他还是一位坚定的在巴勒斯坦实施一国解决方案(与两国解决方案相对)的支持者,赞同在犹太人国家以色列建国后,建立一个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的地区性联邦。他的影响遍及整个人文学科,特别是在社会心理学、社会哲学和宗教存在主义领域。.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马丁·布伯

马克斯·普朗克

克斯·卡尔·恩斯特·路德维希·普朗克(Max Karl Ernst Ludwig Planck,),德国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创始人,20世纪最重要的物理学家之一,因发现能量量子而对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並在1918年獲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作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普朗克最大的贡献是首先提出了(舊)量子论。这个理论彻底改变人类对原子與次原子的认识,正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改变人类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这两个理论一起构成了20世纪物理学的基础。 波耳、愛因斯坦與普朗克被稱為舊量子論的奠基者。.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马克斯·普朗克

马克斯·普朗克奖章

克斯·普朗克奖章(德语:Max-Planck-Medaille)是1929年起每年由德国物理学会颁发给理论物理学领域杰出贡献的奖项,是德国最重要的物理学奖项之一,获奖者被授予证书和一枚马克斯·普朗克肖像的金质奖章。.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马克斯·普朗克奖章

論動體的電動力學

《論動體的電動力學》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於1905年6月30日投稿於德國《物理年鑑》發表的第一篇狹義相對論論文,德文原文為"Zur Elektrodynamik bewegter Körper", Annalen der Physik.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論動體的電動力學

魏瑪共和國

威瑪共和國(Weimarer Republik)指1918年至1933年採用共和憲政政体的德国,于德意志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霍亨索伦王朝崩溃后成立。由於這段時間施行的宪法(一般称之为《威瑪憲法》)是在憲法召开的国民议会上通过的,因而得此名稱。其使用的國名為「德意志國」(Deutsches Reich)。「威瑪共和」这一稱呼是后世历史学家的称呼,从来不是政府的正式用名。有如現在的法蘭西共和國算是第五共和國,共和是針對政權的說明。 威瑪共和是德国历史上第一次走向共和的嘗試,于德国十一月革命后而生,因阿道夫·希特勒及纳粹党在1933年上台执政而结束。虽然1919年的威瑪共和宪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在法律上仍然有效,但納粹黨政府在1933年采取的一体化(Gleichschaltung)政策已经彻底破坏了共和国的民主制度,所以魏玛共和国在1933年已经名存实亡。.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魏瑪共和國

诺威萨

诺威萨,又译诺维萨德, (塞爾維亞語:Нови Сад;德语:Neusatz),欧洲国家塞尔维亚共和国的第二大城市,临近首都贝尔格莱德。 诺威萨位于首都贝尔格莱德以北,北纬45.25°,东经19.85°,海拔72-80米。多瑙河从南部流经市区。诺威萨是伏伊伏丁那的首府,也是塞爾維亞人口第二多的都市。 此名在南斯拉夫语里的意思是「新庄园」,全市由代特来尼来盟、帕德那沃尔基、塞尔维亚、斯塔锐格连德、帕特沃雷丁和斯来特姆斯、卡拉沃奇7个行政区组成,面积69.913公顷。2005年全市人口19万4千。在多瑙河对岸有佩特罗瓦拉丁城堡。诺维萨是一个重要的大学城。有「塞爾維亞人的雅典」之稱。.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诺威萨

诺贝尔奖

诺贝爾奖(Nobelpriset,Nobelprisen),是根据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於1901年開始頒發的奖项。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和经济学六个奖项(经济学奖于1968由瑞典中央银行增设,全称“瑞典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通称“诺贝尔经济学奖”)。诺贝尔奖普遍被认为是所颁奖的领域内最重要的奖项。.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诺贝尔奖

诺贝尔物理学奖

| title.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诺贝尔物理学奖

鲍里斯·波多尔斯基

鲍里斯·波多尔斯基 (Борис Подольский,)是一名生於俄國的犹太人,美国物理学家,与爱因斯坦、羅森一起提出EPR佯谬。.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鲍里斯·波多尔斯基

質能等價

E.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質能等價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路德維希·范·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是集古典主義大成的德國作曲家,也是鋼琴演奏家。貝多芬對後世影響深遠。一生共創作了9首編號交響曲、36首鋼琴奏鳴曲(其中32首带有编号,1首未完成)、10部小提琴奏鳴曲、16首弦樂四重奏、1部歌劇及2部彌撒曲等等。這些作品對音樂發展有著深遠影響,貝多芬因此被尊稱為「樂聖」。.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麻省理工学院

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縮寫為MIT)是位於美國麻薩諸塞州劍橋市的私立研究型大學。成立於1861年,當時目的是為了響應。學校採用了辦學,早期著力於應用科學與工程學的實驗教學。麻省理工的研究人員在二戰及冷戰期間,致力開發電腦、雷達及慣性導航系統技術;戰後的防禦性科技研究使學校得以進一步發展,教職員人數及校園面積在的帶領下有所上升。大學於1916年遷往現在位於查爾斯河北岸的校址,沿岸伸延逾,佔地。 擁有6間學術學院、32個學系部門的麻省理工學院常獲納入全球最佳學府之列。學校一直聞名於物理科學與工程學的教研,但在近代亦大力發展諸如生命科學、經濟學、管理學、語言學等其他學術範疇。別名「工程師」的麻省理工體育校隊合計31支,涵蓋不同項目,學生因此可參與不同類型的跨校體育聯賽。 ,著名麻省理工師生、校友或研究人員包括了91位諾貝爾獎得主、52位國家科學獎章獲獎者、45位羅德學者、38名麥克阿瑟獎得主、6名菲爾茲獎獲獎者、25位图灵奖得主。此校同時具很強的創業文化,由其校友所創辦的公司利潤總值相當於全球第十一大經濟體。.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麻省理工学院

點粒子

點粒子是物理裡頭常使用的一種粒子理想化的概念。 其主要的特色是維度為零,不佔有空間。 當情況在與物體的大小、形狀、結構無關時,點粒子是一個合適的描述。 舉例而言,只要離得夠遠,形狀任意的物體都會看似於一個點。 在討論重力時,物理學家習慣用一個「點質量」去描述一個具有質量但不具有結構的粒子。 類似的情況,在電磁作用中「點電荷」代表一個帶電荷的粒子。 有時由於特殊的組成性質,即使相距不遠,物體仍可視作為點粒子。 例如一個其交互作用遵守平方反比定律的球形物體,它的作用等同全部的物質集中在球心的點上。 在牛頓重力和古典電磁學中,在球面之外的場等同一個位於球心的具有相同質量/電荷的點粒子產生的場。 I.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點粒子

黎曼几何

微分幾何中,黎曼幾何(英語:Riemannian geometry)研究具有黎曼度量的光滑流形,即流形切空間上二次形式的選擇。它特別關注于角度、弧線長度及體積。把每个微小部分加起來而得出整體的數量。 19世紀,波恩哈德·黎曼把這個概念加以推广。 任意平滑流形容許黎曼度量及這個額外結構幫助解決微分拓扑問題。它成為伪黎曼流形複雜結構的入門。其中大部分都是廣義相對論的四維研究对象。 黎曼幾何与以下主題有关:.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黎曼几何

黎曼曲率張量

在微分几何中,黎曼曲率张量或黎曼張量是表达黎曼流形的曲率的标准方式,更普遍的,它可以表示有仿射联络的流形的曲率,包括无扭率或有撓率的。曲率张量通过列维-奇维塔联络(更一般的,一个仿射联络)\nabla(或者叫协变导数)由下式给出: 这里R(u,v)是一个流形切空间的线性变换;它对于每个参数都是线性的。 注意有些作者用相反的符号定义曲率.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黎曼曲率張量

輻照度

在光學裏,輻照度(irradiance)是電磁輻射入射於曲面時每單位面積的功率。輻射出射度(radiant emittance,radiant exitance)是從曲面輻射出的功率每單位面積。採用國際單位制,這些物理量的單位為瓦特每平方米(W/m2),採用CGS單位制,這些物理量的單位為爾格每平方厘米每秒(erg·cm−2·s−1,常用於天文學)。 物理学中,代表单位面积功率的物理量常被稱為強度,但這用法會與輻射強度(单位立体角内的辐射通量)引起混淆。特别在光学和激光物理学中,辐照度也被叫做光强。 輻照度表示各種頻率輻射的總量。物理學者時常也會分開檢驗輻射頻譜的每一單獨頻率。假設對於入射於曲面的輻射做這動作,則稱這輻射為光譜輻照度(spectral irradiance),國際單位制的單位為W/m2。 假設一個點光源均勻地朝著所有方向傳播光波,則輻照度按照平方反比定律遞減。.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輻照度

錫安主義

錫安主義(ציונות/,الصهيونية/),中文通譯「猶太復國主義」,也称「猶太圣会主義」,是猶太人發起的一種民族主義政治運動和猶太文化模式,旨在支持或認同於以色列地帶重建「猶太家園」的行為,也是建基於猶太人在宗教思想與傳統上對以色列土地之聯繫的一種意識形態。 猶太人是一個源自古代近東地區黎凡特的特殊民族,其居住地迦南(即以色列地)在历史上一直斷斷續續地存在過猶太王國及其自治領。根据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教义,以色列地带为犹太人的应许之地。有人类学研究认为,该地区曾经于铁器时代存在过犹太部落王国,时间约在公元前10世纪或公元前9世纪。 在猶太復國運動發展初期,錫安主義是世俗化的,也是一定程度上對19世紀時在歐洲的以天主教徒為首的社會中十分猖獗的反猶主義的一種回應。從1世紀開始,猶太人遭受來自羅馬天主教會不同程度的歧視和迫害,原因當時天主教認為是猶太人被認為對耶穌受難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而居住在阿拉伯和北非地區的猶太人則相對而言得以和當地人較為和睦地相處 http://www.ifamericansknew.org/history/origin.html#early The Origin of the Palestine-Israel Conflict, Jews for Justice in the Middle East, 2001。在經過一連串的進展和挫折,以及在納粹德國對猶太人大屠殺中摧毀了歐洲的猶太族群後,錫安主義的民粹運動於1948年達到了高潮。犹太人全国委员会于1948年5月14日发布了《以色列独立宣言》,现代以色列建国。.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錫安主義

舊量子論

舊量子論是一些比現代量子力學還早期,出現於1900年至1925年之間的量子理論。雖然並不很完整或一致,這些啟發式理論是對於經典力學所做的最初始的量子修正。舊量子論最亮麗輝煌的貢獻無疑應屬波耳模型。自從夫朗和斐於1814年發現了太陽光譜的譜線之後,經過近百年的努力,物理學家仍舊無法找到一個合理的解釋。而波耳的模型居然能以簡單的算術公式,準確地計算出氫原子的譜線。這驚人的結果給予了科學家無比的鼓勵和振奮,他們的確是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很多年輕有為的物理學家,都開始研究量子方面的物理。因為,可以得到很多珍貴的結果。 直到今天,舊量子論仍舊有聲有色地存在著。它已經轉變成一種半古典近似方法,稱為WKB近似。許多物理學家時常會使用WKB近似來解析一些極困難的量子問題。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物理學家Martin Gutzwiller發現了怎樣半經典地解析混沌理論之後,這研究領域又變得非常熱門。(參閱量子混沌理論 (quantum chaos))。.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舊量子論

阿劳

阿劳(德语:Aarau)是位于瑞士北部侏罗山南麓的一座城市,也是阿尔高州的首府,人口15,649(2005年)。居民多信奉新教,主要使用德语。 阿劳于1240年建城,1798年为海尔维第共和国首都。.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阿劳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或譯亞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猶太裔理論物理學家,创立了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之一的相对论,也是質能等價公式()的發現者。他在科學哲學領域頗具影響力。因為“對理論物理的貢獻,特別是發現了光電效應的原理”,他榮獲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這發現為量子理論的建立踏出了關鍵性的一步。 愛因斯坦在職業生涯早期就發覺經典力學與電磁場無法相互共存,因而發展出狹義相對論。他又發現,相對論原理可以延伸至重力場的建模。從研究出來的一些重力理論,他於1915年發表了廣義相對論。他持續研究統計力學與量子理論,導致他給出粒子論與對於分子運動的解釋。在1917年,愛因斯坦應用廣義相對論來建立大尺度結構宇宙的模型。 阿道夫·希特勒於1933年開始掌權成為德國總理之時,愛因斯坦正在走訪美國。由於愛因斯坦是猶太裔人,所以儘管身為普魯士科學院教授,亦沒有返回德國。1940年,他定居美國,隨後成為美國公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他在一封寫給當時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的信裏署名,信內提到德國可能發展出一種新式且深具威力的炸彈,因此建議美國也盡早進行相關研究,美國因此開啟了曼哈頓計劃。愛因斯坦支持增強同盟國的武力,但譴責將當時新發現的核裂变用於武器用途的想法,後來愛因斯坦與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共同簽署《羅素—愛因斯坦宣言》,強調核武器的危險性。 愛因斯坦總共發表了300多篇科學論文和150篇非科學作品。愛因斯坦被誉为是“現代物理学之父”及20世紀世界最重要科學家之一。他卓越和原創性的科學成就使得“愛因斯坦”一詞成為“天才”的同義詞。.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大脑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大脑是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死后7.5小时之内被切除下来,以供后人研究之用。爱因斯坦是20世纪的天才人物,因此他的大脑备受关注。爱因斯坦的大脑裡常规之处和非常规之处都经常被认为与一般的或数学方面的智力具有神经解剖学关联。科学研究顯示,爱因斯坦大脑裡负责表达与语言的区域较小,但负责处理数字和空间的区域比较大。还有研究表明,爱因斯坦大脑裡的神经胶质细胞多于常人。.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大脑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科学出版物列表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年-1955年)是二十世纪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以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的建立闻名于世。他在统计力学领域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特别是他对布朗运动的研究,解决了关于比热容的佯谬,以及建立了涨落与耗散之间的联系。尽管他在对量子力学的诠释上有保留意见,爱因斯坦对量子力学的诞生仍然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并且他对光子的理论研究也间接导致了量子场论的诞生。 爱因斯坦的科学出版物在下面的四个列表中列出:期刊论文、书籍章节、书籍和授权译作。在列表的第一列中,每一篇出版物的索引号都采用了保罗·席尔普(Paul Arthur Schilpp)的参考书目(参见席尔普所著《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哲人-科学家》(Albert Einstein: Philosopher-Scientist)第694-730页)中的编号以及《爱因斯坦全集》中的编号。这两个参考书目的完整信息可以从后面的参考书目章节中找到。席尔普编号用于注解中的交叉参考(每一个列表的最后一列),因为它们涵括了爱因斯坦人生的大部分时期。中文翻译的标题大部分来自于出版的中文版《爱因斯坦全集》和《爱因斯坦文集》(商务印书馆1976年第一版)。然而一些出版物并没有官方的翻译,非官方的翻译以§记号标明。虽然列表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然而点击每一列顶部的箭头,每一个列表的任意栏可以重新按照字母顺序排列。举例说明,按照主题重新排序一个表,以便将“广义相对论”和“比热容”相关的文章分组,只需按一下“分类注释”一栏的箭头即可。打印重新排列的列表,页面可能会直接使用浏览器默认的打印选项打印,左侧的“打印版本”的链接只提供了缺省排序的版本。爱因斯坦与他人合作作品用淡紫色标识,合作者的名字列在表格的最后一栏中。 为了限制本文的重点和长度,爱因斯坦的许多非科学作品没有列在这裡。区分科学和非科学作品标准是根据席尔普参考书目,书中列出了130多个非科学作品,大部分是关于人道主义或政治主题(第730-746页)。《爱因斯坦全集》中的5卷(第1、5、8-10卷)是关于他的信件,其中大部分与科学问题相关。由于这些信件原来并不准备出版,因此同样也没有列在这裡。.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科学出版物列表

阿尔弗雷德·克莱纳

阿尔弗雷德·克莱纳(Alfred Kleiner,)曾是苏黎世大学的一位实验物理学教授,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博士导师。最初海因里希·弗里德里希·韦伯(Heinrich Friedrich Weber)是爱因斯坦的导师,但两人发生过较大的争吵,爱因斯坦改选了克莱纳。.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阿尔弗雷德·克莱纳

阿什肯納茲猶太人

阿什肯納茲猶太人(אשכנזים),指的是源於中世纪德国莱茵兰一带的猶太人後裔(阿什肯納茲在近代指德國)。其中很多人自10世紀至19世紀期間,向東歐遷移。从中世纪到20二十世纪中叶,他們普遍採用意第緒語或者斯拉夫语言作為通用語。其文化和宗教习俗受到周边其他国家的影响。 在11世纪,阿什肯納茲猶太人仅占全世界犹太人的3%,然而到1931年他们占有历史最高纪录的92%,现在占世界犹太人的80%。在欧洲有久远历史的犹太群体,除了地中海一带的,大多数属于阿什肯纳兹。最近两个世纪来从欧洲外迁,特别是移民美国的的犹太人相当一部分来自东欧的阿什肯纳兹犹太人。.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阿什肯納茲猶太人

阿伏伽德罗常数

在物理学和化学中,阿伏伽德罗常数(符号:N或L)的定義是一个比值,是一個樣本中所含的基本單元數(一般為原子或分子)N,與它所含的物質量n(單位為摩爾)間的比值,公式為NA.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阿伏伽德罗常数

阿瑟·康普顿

阿瑟·霍利·康普顿(Arthur Holly Compton,),美国物理学家,因发现展示电磁辐射粒子性的康普顿效应而于192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那时的人们尽管已经清楚理解光的波动性,但仍不能完全接受光同时具有波动性与粒子性。因而这一发现轰动一时。他在曼哈顿计划中领导冶金实验室的事迹,以及在1945至1953年间担任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校长的经历也为人熟知。 1919年,康普顿成为首批受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资助出外留学的学生,前往英国剑桥大学的卡文迪许实验室深造。在那里,他研究了伽马射线的散射与吸收。他在日后发现的康普顿效应正是基于这些研究。此外,他还利用X射线研究了铁磁性与宇宙射线,并发现:铁磁性是电子自旋排列的宏观表现;宇宙射线主要由带正电的粒子组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康普顿是曼哈顿计划的关键人物。他的报告对于计划的实施非常重要。1942年,他成为冶金实验室的领导人,负责建造将铀转化为钚的核反应堆、寻找将钚从铀中分离出来的方法以及设计原子弹等工作。康普顿监理了恩里科·费米建造世界首个核反应堆芝加哥1号堆的过程,该反应堆在1942年12月2日开始试运行。冶金实验室还负责了位于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的设计与实现。钚则在1945年自汉福德区的中开始制造出来。 战后,康普顿成为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校长。在其任期内,学校正式废止本科生中的种族隔离,任命了首任女性正教授,又录取了大量回国老兵。.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阿瑟·康普顿

阿道夫·希特勒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德国政治人物,纳粹党领袖,1933年至1945年担任德国总理,1934年至1945年亦任纳粹德国元首。其于1939年9月发动波兰战役,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并为纳粹大屠杀的主要发动者之一。 希特勒生于时属奥匈帝国的奥地利地区,在林茨长大。1913年他迁往德国,并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德国陆军服役並受勳。1919年希特勒加入纳粹党前身德国工人党,并于1921年成为纳粹党领袖。1923年他在慕尼黑发动政变,试图夺取权力,但最终失败并被监禁。在监禁期间希特勒撰写了其自传及政治宣言《我的奮鬥》的第一册。1924年被释放后,希特勒對凡爾赛条约进行批判,宣扬泛日耳曼主义、反犹太主义和反共主义,以其个人魅力、演说才能及政治宣传获得了广泛的民众支持。同时他频繁宣称国际资本主义及共产主义为犹太人反德意志民族的阴谋。 1933年纳粹党成为魏玛共和国国会第一大党,1月30日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此后其执政联盟再次在选举中获胜,并在国会中通过《授权法》,逐渐将魏玛共和国转变为一党专制、纳粹、极权及独裁统治的纳粹德国。希特勒借口抵御一战后由英国和法国主导的不公国际秩序,试图将犹太人从德国清除,建立其理想秩序。在其当政的前六年内,德国迅速自大萧条中复苏,打破一战后欧洲各国对其作出的各种限制,吞并数个德意志民族所居住的他国领土,由此获得了相当一些德意志民族人民的支持。 希特勒试图为德意志民族获取在其他民族之上的特别“生存空间”,在外交上主张施行侵略与吞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的首要原因。他领导大规模武装扩军,并于1939年9月1日入侵波兰,打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并使得英国和法国对德国宣战。1941年6月,希特勒下令入侵苏联。至1941年年末,德国及其欧洲轴心国盟友已侵略占领欧洲和北非大部分地区。后来与苏联战事的不利局面及美国的加入导致德国由攻转守,并屡遭战略失败。在战争尾声阶段,1945年柏林战役期间,希特勒与其长期女友爱娃·布劳恩成婚。在他们成婚两日后(1945年4月30日),为避免被开坦克进城的苏联红军俘获,希特勒与布劳恩自杀身亡,其尸体被焚毁并被苏联红军找到。 在希特勒和其种族主义政治形态领导之下,纳粹政权屠杀了至少550万包括犹太人和身心障礙者在内的被视为劣等或不受欢迎的少数族裔。希特勒和纳粹政权亦在战争期间屠杀了近1,930万平民和战俘。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军事行动还造成了2930万军人及平民的死亡,其中平民的死亡数量为人类战争史上最高,使二战成为人类历史上死亡数量最高的战争。.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阿道夫·希特勒

阿拉伯人

有三种方式可以判断一个人多大程度上是阿拉伯人。.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阿拉伯人

资本主义

資本主義(capitalism),亦稱自由市场经济或者自由企業經濟,是人類協作的擴展秩序。其特色是私人擁有資本財產(生產工具),且投資活動是由個人決策左右,而非由國家所控制,經濟行為則以尋求利潤為目標 。藉著僱傭或勞動的手段以生產工具創造利潤。商品和服务藉由貨幣在自由市場裡流通。投資的決定由私人進行,生产和銷售主要由公司和工商业控制並互相競爭。一般普遍認為資本主義在西方世界的封建制度崩壞之後成為了最主要的經濟模式。 「資本主義」一詞也被許多人用在形容歷史上不同的人、時、地、物,而除了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以外,也有福利資本主義、国家资本主义等打著資本主義稱號的經濟模式。在對於資本主義的解釋上,支持自由放任的經濟學家反對政府對於市場的干預並且強調財產權利的重要性。而有人則主張政府管制的必要性以避免垄断和景氣循環的負面作用。絕大多數的政治經濟學家都將私人產權視為資本主義的最重要特色,而對於資本主義下的僱傭關係、經濟權力、階級、以及歷史發展等則有不同看法。市場的自由程度、以及私人財產的法規,則是政治和政策上爭論的主要議題。现在大多數國家都被視為「混合經濟」,在這種體制下政府以不同程度的計畫政策干預市場的自由運作Stilwell, Frank.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资本主义

薩特延德拉·納特·玻色

薩特延德拉·納特·玻色(Satyendra Nath Bose,孟加拉語:সত্যেন্দ্র নাথ বসু,),印度物理學家,專門研究數學物理。他最著名的研究是1920年代早期的量子物理研究,該研究為玻色-愛因斯坦統計及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理論提供了基礎。玻色子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儘管玻色子、玻色-愛因斯坦統計及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概念的相關研究所獲得的諾貝爾獎不止一個──最近的是2001年的物理學獎,因對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的理論進展有貢獻而獲獎的──但玻色本人從未獲得過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多才多藝,能說多國語言之餘,還會彈(Esraj,一種跟小提琴相近的樂器)。 著名物理學家(Jayant Narlikar)在他的《科學邊緣》一書中寫道:“S·N·玻色的粒子物理研究(約1922年),其中闡明了光子的表現,並為統計遵從量子規則的微系統提供了機會,是二十世紀印度科學貢獻的前十名之一,是可被視為諾貝爾獎級數的研究。”.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薩特延德拉·納特·玻色

葡萄柚

葡萄柚(学名:Citrus × paradisi),是芸香科柑橘屬的一種亚热带植物。為常見的水果之一。.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葡萄柚

钠(Natrium,化学符号:Na)是一种化学元素,它的原子序数是11,相对原子质量为23。鈉单质不會在地球自然界中存在,因為鈉在空氣中會迅速氧化,並與水產生劇烈反應,所以常見於化合物中,元素狀態的鈉通常以特殊物質(如石蠟、煤油)保存,以防與空氣中的水份或氧氣產生化合物。.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钠

钢琴

钢琴是西洋古典音樂中的一種鍵盤樂器,普遍用於獨奏、重奏、伴奏等演出,用於作曲和排練音樂十分方便。彈奏者通過按下鍵盤上的琴鍵,牽動鋼琴裏--包着絨氈的小木槌,繼而敲擊鋼絲弦發出聲音。 鋼琴音域寬廣,音色宏亮、清脆,富於變化,表現力很強。獨奏時,可演奏各種氣勢磅礡、寬廣、抒情的音樂,亦可演奏歡快、靈巧、技巧性很高的華彩樂段,在樂隊中則可發揮巨大的作用,還經常作為伴奏樂器使用。鋼琴因其豐富的樂理表達能力,被稱作“樂器之王”。.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钢琴

铁是一种化学元素,它的化学符号是Fe,它的原子序数是26,它的相对原子质量是56。它是过渡金属的一种。铁是最常用的金属,是地球外核及內核的主要成份,是地殼上豐度第四高的元素和第二高的金屬。鐵常出現在类地行星中,因為鐵是高質量恆星核融合後的產物,鎳-56是放熱核融合反應的最後一個產物,之後會衰變成最常見的鐵同位素。 铁和其他8族元素相同,其氧化態範圍很廣,由−2到+6,但其中+2和+3是最常見的氧化態。在流星体及低氧的環境下,鐵會以单质的形式存在,但是鐵很容易和氧氣和水反應。鐵的表面是有光澤的銀灰色,但在空氣中鐵會反應生成水合的氧化鐵,一般稱為铁锈。許多金屬在氧化後會形成钝化的氧化層,保護內部的金屬不被氧化,但氧化鐵的密度較鐵要低,因此氧化鐵會剝落,無法保護內部的鐵不受腐蝕。.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铁

铁磁性

鐵磁性(Ferromagnetism)指的是一種材料的磁性狀態,具有自發性的磁化現象。各材料中以鐵最廣為人知,故名之。 某些材料在外部磁場的作用下得而磁化後,即使外部磁場消失,依然能保持其磁化的狀態而具有磁性,即所謂自發性的磁化現象。 所有的永久磁鐵均具有铁磁性或亞铁磁性。 基本上铁磁性这个概念包括任何在没有外部磁场时显示磁性的物质。至今依然有人这样使用这个概念。但是通过对不同显示磁性物质及其磁性的更深刻认识,学者们对这个概念做了更精确的定义。 一個物質的晶胞中所有的磁性離子均指向它的磁性方向時才被稱為是鐵磁性的。 若其不同磁性離子所指的方向相反,其效果能够相互抵消則被稱為反鐵磁性。 若不同磁性離子所指的方向相反,但是有强弱之分,其产生的效果不能全部抵消,則稱為亚铁磁性。 物質的磁性現象存在一個臨界溫度,在此溫度之上,铁磁性会消失而变成顺磁性,在此温度之下铁磁性才会保持。 對於鐵磁性和亞鐵磁性物质,此温度被稱為居里溫度(虽然都称为居里温度,但二者是有差别的);對於反鐵磁性物质,此温度被稱為奈爾溫度。 有人认为磁铁与铁磁性物质之间的吸引作用是人类最早对磁性的认识。Richard M.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铁磁性

蓝移

蓝移也称蓝位移,与红移相对。在光化学中,蓝移也非正式地指浅色效应。 藍移是一個移動的發射源在向觀測者接近時,所發射的電磁波(例如光波)頻率會向電磁頻譜的藍色端移動(也就是波長縮短)的現象。 這種波長改變的現象在相互間有移動現象的參考座標系中就是一般所說的都卜勒位移或是都卜勒效應。 當一般將星光的紅移被視為是宇宙膨脹的證據時,天文学中同样有很多蓝移现象,例如:.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蓝移

銣是一種化學元素,符號為Rb,原子序数為37。銣是種質軟、呈銀白色的金屬,屬於鹼金屬,原子量為85.4678。單質銣的反應性極高,其性質與其他鹼金屬相似,例如會在空氣中快速氧化。自然出現的銣元素由兩種同位素組成:85Rb是唯一一種穩定同位素,佔72%;87Rb具微放射性,佔28%,其半衰期為490億年,超過宇宙年齡的三倍。 德國化學家羅伯特·威廉·本生和古斯塔夫·基爾霍夫於1861年利用當時的新技術火焰光譜法發現了銣元素。 銣化合物有一些化學和電子上的應用。銣金屬能夠輕易氣化,而且它有特殊的吸收光譜範圍,所以常被用在原子的激光操控技術上。 銣並沒有已知的生物功用。但生物體對銣離子的處理機制和鉀離子相似,因此銣離子會被主動運輸到植物和動物細胞中。.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铷

重力紅移

重力紅移或稱重力紅位移指的是光波或者其他波動從重力場源(如巨大星體或黑洞)遠離時,整體頻譜會往紅色端方向偏移,亦即發生「頻率變低,波長增長」的現象。.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重力紅移

重力波 (相對論)

在廣義相對論裡,重力波是時空的漣漪。當投擲石頭到池塘裡時,會在池塘表面產生漣漪,從石頭入水的位置向外傳播。當帶質量物體呈加速度運動時,會在時空產生漣漪,從帶質量物體位置向外傳播,這時空的漣漪就是重力波。由於廣義相對論限制了引力相互作用的傳播速度為光速,因此會產生重力波的現象。相反地說,牛頓重力理論中的交互作用是以無限的速度傳播,所以在這一理論下並不存在重力波。 由於重力波與物質彼此之間的相互作用非常微弱,重力波很不容易被傳播途中的物質所改變,因此重力波是優良的信息載子,能夠從宇宙遙遠的那一端真實地傳遞寶貴信息過來給人們觀測。重力波天文學是觀測天文學的一門新興分支。重力波天文學利用重力波來對於劇烈天文事件所製成的重力波波源進行數據收集,例如,像白矮星、中子星與黑洞一類的星體所組成的聯星,另外,超新星與大爆炸也是劇烈天文事件所製成的重力波波源。原則而言,天文學者可以利用重力波觀測到超新星的核心,或者大爆炸的最初幾分之一秒,利用電磁波無法觀測到這些重要天文事件。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根據廣義相對論於1916年預言了重力波的存在。1974年,拉塞爾·赫爾斯和約瑟夫·泰勒發現赫爾斯-泰勒脈衝雙星。這雙星系統在互相公轉時,由於不斷發射重力波而失去能量,因此逐漸相互靠近,這現象為重力波的存在提供了首個間接證據。科學家也利用重力波探測器來觀測重力波現象,如簡稱LIGO的激光干涉重力波天文台。2016年2月11日,LIGO科學團隊與處女座干涉儀團隊共同宣布,人类於2015年9月14日首次直接探测到重力波,其源自於双黑洞合併。之後,又陸續多次探測到重力波事件,特別是於2017年8月17日首次探測到源自於雙中子星合併的重力波事件GW170817。除了LIGO以外,另外還有幾所重力波天文台正在建造。2017年,萊納·魏斯、巴里·巴利許與基普·索恩因成功探測到重力波,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重力波 (相對論)

量子力学

量子力学(quantum mechanics)是物理學的分支,主要描写微观的事物,与相对论一起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本支柱,许多物理学理论和科学,如原子物理学、固体物理学、核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以及其它相关的學科,都是以其为基础。 19世紀末,人們發現舊有的經典理論無法解釋微观系统,於是經由物理學家的努力,在20世紀初創立量子力学,解釋了這些現象。量子力學從根本上改變人類對物質結構及其相互作用的理解。除透过广义相对论描写的引力外,迄今所有基本相互作用均可以在量子力学的框架内描述(量子场论)。 愛因斯坦可能是在科學文獻中最先給出術語「量子力學」的物理學者。.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量子力学

量子統計學

#重定向 近独立粒子统计力学.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量子統計學

量子諧振子

在量子力學裏,量子諧振子(quantum harmonic oscillator)是古典諧振子的延伸。其為量子力學中數個重要的模型系統中的一者,因為一任意勢在穩定平衡點附近可以用諧振子勢來近似。此外,其也是少數幾個存在簡單解析解的量子系統。量子諧振子可用來近似描述分子振動。.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量子諧振子

自由落體

自由落体运动是指只受重力作用(不存在空气阻力的理想状态)的均匀加速度运动过程。 运动过程中重力势能与动能之和遵守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地球上相同位置与相同高度,自由落体的加速度相同(均为g,与质量无关。).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自由落體

自旋

在量子力学中,自旋(Spin)是粒子所具有的内稟性質,其運算規則類似於經典力學的角動量,並因此產生一個磁場。雖然有時會與经典力學中的自轉(例如行星公轉時同時進行的自轉)相類比,但實際上本質是迥異的。經典概念中的自轉,是物體對於其質心的旋轉,比如地球每日的自轉是順著一個通過地心的極軸所作的轉動。 首先對基本粒子提出自轉與相應角動量概念的是1925年由、喬治·烏倫貝克與三人所開創。他們在處理電子的磁場理論時,把電子想象为一個帶電的球體,自轉因而產生磁場。後來在量子力學中,透過理論以及實驗驗證發現基本粒子可視為是不可分割的點粒子,所以物體自轉無法直接套用到自旋角動量上來,因此僅能將自旋視為一種内禀性質,為粒子與生俱來帶有的一種角動量,並且其量值是量子化的,無法被改變(但自旋角動量的指向可以透過操作來改變)。 自旋對原子尺度的系統格外重要,諸如單一原子、質子、電子甚至是光子,都帶有正半奇數(1/2、3/2等等)或含零正整數(0、1、2)的自旋;半整數自旋的粒子被稱為費米子(如電子),整數的則稱為玻色子(如光子)。複合粒子也帶有自旋,其由組成粒子(可能是基本粒子)之自旋透過加法所得;例如質子的自旋可以從夸克自旋得到。.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自旋

里奇曲率張量

在微分幾何中,類似度量張量,里奇張量也是一個在黎曼流形每點的切空間上的對稱雙線性形式。以格雷戈里奥·里奇-库尔巴斯托罗(Gregorio Ricci-Curbastro)為名的里奇張量或里奇曲率張量(Ricci curvature tensor)。提供了一個數據去描述給定的黎曼度規(Riemannian metric)所決定的體積究竟偏離尋常歐幾里得 n- 空間多少的程度。粗略地講,里奇張量是用來描述「體積扭曲」的一個值;也就是說,它指出了n-維流形中給定區域之n-維體積,其和歐幾里得n-空間中與其相當之區域的體積差異程度。更精確的描述請見下文「直接的幾何意義」段落。.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里奇曲率張量

长崎市

长崎市()是位於日本九州西部的都市,為长崎县縣治,也是日本西部的重要港湾城市。其歷史始於安土桃山時代對長崎港的開拓,在江戶時代的鎖國時期,更是日本唯一的國際貿易港口,與荷蘭、中國有密切的交流,並有外國人居住區出島。因此長崎受到西方影響較深,擁有許多歐洲風格的建築,加上市區多坡道,使得長崎的都市景觀和大多數日本其他都市頗為不同。與西方交流的歷史使得早期有許多傳教士隨著商船來到長崎,造成現在長崎擁有較多的天主教信徒,天主教會在長崎單獨設有教區。也因為與中國的貿易往來,從江戶時期就有許多中國人居住於此,长崎新地中华街是日本三大唐人街之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長崎市曾經受到原子彈轟炸,成為繼廣島之後世界第二個、也是目前最後一個遭到核武器攻擊的城市。 長崎市中心三面環山,因大量住宅建於山坡地上,形成許多階梯式或位於斜坡的街道。在長崎市現有建成區面積中,高達七成是山坡地。多山的地形雖然成就了長崎特有的都市景觀,但也造成了交通阻塞和開發用地受限等問題。近年長崎市的人口減少幅度在日本居於前列,已成為深刻的社會問題。但另一方面,長崎憑藉山海毗鄰的獨特景觀和濃郁的異國風情而吸引了眾多遊客,是日本主要觀光都市之一。.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长崎市

腹主動脈瘤

腹主動脈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AAA),為局部擴大,其橫徑大於3公分或超過正常橫徑之50%。除非腹主動脈瘤破裂,否則通常無症狀。偶爾造成腹部、背部、腿部等處疼痛,較大的腹主動脈瘤,有時甚至可藉由腹部觸診感覺到搏動。破裂時可能造成腹部或背部疼痛、低血壓、或短暫失去意識。 腹主動脈瘤大部份發生在50歲以上,尤其男性以及具有家族史的病患。其他危險因子包括抽煙、高血壓、以及心血管疾病。基因方面如馬凡氏症候群及橡皮人症候群,可能增加罹病風險。腹主動脈瘤為最常見的動脈瘤,大約85%位在腎臟以下的主動脈,其餘則在腎臟同高或以上的位置。在美國,建議65歲至75歲且抽煙的男性,接受超音波。在英國,則建議所有65歲以上男性應接受篩檢。澳洲則沒有篩檢準則。一旦發現腹主動脈瘤後,需要定期作超音波檢查。 戒菸或不吸菸為預防此疾病的最佳方法。其他則包含治療高血壓、減少的現象、避免體重過重。當腹主動脈瘤橫徑,在男性超過5.5公分,在女性超過5公分,則建議接受手術。其他修補手術的適應症包括有症狀及大小快速增加。修補可藉由或。比起開腹手術,血管內動脈瘤修補雖然有以下好處:短期內死亡風險較低、住院時間較短;但必要時仍需要接受開腹手術。長期來看,兩者的預後情況沒有很大的差別,除了EVAR可能要重覆開刀的可能性較高。 腹主動脈瘤影響約2%至8%的65歲以上男性,而男性的疾病發生率是女性的四倍。若動脈瘤橫徑小於5.5公分,隔年的破裂風險小於1%;橫徑在5.5至7公分之間者,則為10%;大於7公分更高達33%。破裂後的死亡率是85%至90%。1990年,腹主動脈瘤造成10萬人死亡,而在2013年,更造成15萬2千人死亡。在2009年的美國,腹主動脈瘤則造成1萬至1萬8千人死亡。.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腹主動脈瘤

苏黎世

苏黎世(Zürich ;瑞士德語:Züri )是瑞士联邦的最大城市(2012年城市人口約38万,市区人口近110万,包括郊区在内的苏黎世都会区人口达190万。),苏黎世州的首府。苏黎世是瑞士主要的商业和文化中心(瑞士的政治中心和首都在伯尔尼)。苏黎世是瑞士银行业的代表城市,世界金融中心之一,瑞士聯合銀行、瑞士信贷银行和许多私人银行都将总部设在苏黎世。苏黎世国际机场是瑞士全国最大的机场。国际足球联合会总部也设在苏黎世。根据2006年和2007年的部分调查显示,苏黎世在这两年的世界最佳居住城市评选中高居全球首位。 「苏黎世」的名称可能来源于凯尔特语中的“Turus”,一项有力的证据就是在出土的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占领时期的墓志铭上发现了古代该城名称的罗马化形式——“Turicum”。.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苏黎世

苏黎世大学

苏黎世大学(Universität Zürich,UZH)是瑞士的一所州立大学,位于瑞士德语区苏黎世。该校成立于1833年,现有425位教授、两万四千余名学生分布于7个学院、百四十多个研究所,是瑞士最大的综合大学。苏黎世大学在分子生物学、神经科学、人类学等领域享有世界声誉,产生了爱因斯坦等12位诺贝尔奖得主http://www.uzh.ch/about/portrait/nobelprize.html。苏黎世大学是欧洲研究型大学联盟和国际博登湖高校联盟的成员。.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苏黎世大学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idgenössische Technische Hochschule Zürich,简称ETH Zürich或ETHZ,中文简称苏高工(罕用),是瑞士的两所联邦理工学院之一,位于德语区的苏黎世,另一所是位于法语区的洛桑联邦理工学院。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是世界最著名的理工大学之一,享有“欧陆第一名校”的美誉。该校创立于1855年,现有来自于一百多个国家的两万六千名师生分布于16个系,教研领域涵盖建筑、工程学、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诞生了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32位诺贝尔奖得主http://www.ethz.ch/about/bginfos/nobelprize。该校还是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IDEA联盟和GlobalTech Alliance等国际高校合作组织的成员。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在2018/2019QS世界大学排名中,名列综合排名全球第7,其中工程和技术领域第5,自然科学第6;在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名列综合排名全球第9,工程和技术第9,自然科学第8;在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名列综合排名全球第19。.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

英屬巴勒斯坦託管地

#重定向 巴勒斯坦託管地.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英屬巴勒斯坦託管地

雅利安人

雅利安人(Aryan),雅利安人一般指印度西北部的一支族群。而在當今學術界,這個術語在大多數情況下指“印度-伊朗人”或“印歐人”,即講“印度-伊朗語族”或印歐語系語言的人;現在“雅利安”幾乎僅用於語言學術語印度-雅利安語支中,“雅利安人”就是講這個語支的語言的人。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It is now used in linguistics only in the sense of the term Indo-Aryan languages, a branch of the larger Indo-European language family" 二十世紀初,纳粹德国把使用優生政策創造的優等民族(Herrenrasse)稱為雅利安人,幾乎是另一個概念。.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雅利安人

進動

進動(precession)是自轉物體之自轉軸又繞著另一軸旋轉的現象,又可稱作旋進。在天文學上,又稱為「歲差現象」。 常見的例子為陀螺。當其自轉軸的軸線不再呈鉛直時,即自转轴与对称轴不重合不平行时,會發現自轉軸會沿著鉛直線作旋轉,此即「旋進」現象。另外的例子是地球的自轉。 對於量子物體如粒子,其帶有自旋特徵,常將之類比於陀螺自轉的例子。然而實際上自旋是一個內稟性質,並不是真正的自轉。粒子在標準的量子力學處理上是視為點粒子,無法說出一個點是怎樣自轉。若要將粒子視為帶質量球狀物體來計算,以電子來說,會發現球表面轉速超過光速,違反狹義相對論的說法。 自旋的進動現象主要出現在核磁共振與磁振造影上。其中的例子包括了穩定態自由旋進(進動)造影。 進動是轉動中的物體自轉軸的指向變化。在物理學中,有兩種類型的進動,自由力矩和誘導力矩,此處對後者的討論會比較詳細。在某些文章中,"進動"可能會提到地球經驗的歲差,這是進動在天文觀測上造成的效應,或是物體在軌道上的進動。.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進動

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help,拉丁化:Yerushaláyim;help,拉丁化:al-Quds,漢譯:古都斯或古德斯,意為「神聖的」;唐朝時期的景教徒曾根據敍利亞語「Ūrišlem」譯作烏梨師斂)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境内的一座城市,位於地中海和死海之间,是古代巴勒斯坦中部的全球宗教重镇,也是完整保留人类信仰文明演进史的一个历史城市。耶路撒冷同时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大亚伯拉罕宗教(或称「三大天启宗教」)的聖地。自公元前10世纪,所罗门王建成第一圣殿起,耶路撒冷一直是犹太教信仰的中心和最神圣的城市自從公元前10世紀:.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

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學(希伯来语: האוניברסיטה העברית בירושלים, HaUniversita HaIvrit BeYerushalaim;阿拉伯语: الجامعة العبرية في القدس, Al-Jāmi`ah al-`Ibriyyah fil-Quds; abbreviated HUJI)是在以色列繼以色列理工學院之後建立的第二所大学。.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

逻辑

邏輯(λογική;Logik;logique;logic;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 logica),又稱理則、論理、推理、推論,是对有效推論的哲學研究。邏輯被使用在大部份的智能活動中,但主要在哲學、心理、学习、推论统计学、脑科学、數學、語義學、 法律和電腦科學等領域內被視為一門學科。邏輯討論邏輯論證會呈現的一般形式,哪種形式是有效的,以及其中的謬論。 邏輯通常可分為三個部份:歸納推理、溯因推理和演繹推理。 在哲學裡,邏輯被應用在大多數的主要領域之中:形上學/宇宙論、本體論、知識論及倫理學。 在數學裡,邏輯是指形式逻辑和数理邏輯,形式逻辑是研究某個形式語言的有效推論。主要是演繹推理。 在辯證法中也會學習到邏輯。数理邏輯是研究抽象邏輯关系和数学基本的问题。 在心理、脑科学、語義學、 法律裡,是研究人类思想推理的处理。 在学习、推论统计学裡,是研究最大可能的结论。主要是歸納推理、溯因推理。 在電腦科學裡, 是研究各种方法的性质,可能性,和实现在机器上。主要是歸納推理、溯因推理,也有在歸納推理的研究。 从古文明开始(如古印度、中國和古希臘)都有對邏輯進行研究。在西方,亞里斯多德將邏輯建立成一門正式的學科,並在哲學中給予它一個基本的位置。.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逻辑

PSR B1913+16

PSR B1913+16,又称PSR J1915+1606 ,PSR 1913+16,是一颗位于双星系统中的脉冲星,它和一颗中子星围绕同一个质心公转。這颗中子星是於1974年由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家拉塞尔·赫尔斯和约瑟夫·泰勒发现,因此亦被称为赫尔斯-泰勒脉冲双星(Hulse–Taylor binary pulsar)。PSR B1913+16是人类发现的首个脉冲双星系统,通过对其深入研究首次发现引力波存在的间接定量证据,是对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一项重要验证,两人也因此获得199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PSR B1913+16

柏林

柏林(Berlin,)是德国首都,也是德国最大的城市,现有居民约340万人。柏林位于德国东北部,四面被勃兰登堡州环绕,施普雷河和哈弗尔河流经该市。柏林也是德国十六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之一,和汉堡、不来梅同为德国僅有的三個城市州份。 柏林是欧盟區內人口第3多的城市(歐盟區人口最多的都市是法國的巴黎,其次是英國的倫敦)以及城市面积第8大的城市。它是柏林-勃兰登堡都会区的中心,有来自超过190个国家的5百万人口。地理上位于欧洲平原,受温带季节性气候影响。城市周围三分之一的土地由森林、公园、花园、河流和湖泊组成。据有关统数据统计,柏林总人口共有3,405,259人。 该根據考古发掘,柏林地區在八萬年前( 舊石器时代晚期市)已经有人類活動。該第一次有文字记载是在13世纪,柏林连续的成为以下这些国家的首都:普鲁士王国(1701年-1870年)、德意志帝国(1871年-1918年)、魏玛共和国(1919年-1933年)、納粹德國(1933年-1945年)。在1920年代,柏林是世界第3大自治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被分割;东柏林成为东德的首都,而西柏林事实上成为西德在东德的一块飛地,被柏林墙围住。直到1990年两德统一,该市重新获得全德国首都的地位,驻有147个。 柏林无论是从文化、政治、传媒还是科学上讲都称的上是世界级城市。该市经济主要基于服务业,包括多种多样的创造性产业、传媒集团、议会举办地点。柏林扮演欧洲大陆上航空与铁路运输交通枢纽的角色,同时它也是欧盟内游客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主要的产业包括信息技术、制药、生物工程、生物科技、光学电子、交通工程和可再生能源。 柏林都会区有知名大学、研究院、体育赛事、管弦乐队、博物馆和知名人士。城市的历史遗存使该市成为国际电影产品的交流中心。该市在节日活动、建筑的多样化、夜生活、当代艺术、公共交通网络以及高质量生活方面得到广泛认可。柏林已经发展成一个全球焦点城市,以崇尚自由生活方式和现代精神的年轻人和艺术家而闻名。.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柏林

柏林洪堡大學

柏林洪堡大學(德語:Humboldt-Universität zu Berlin,HU Berlin),是德國首都柏林最古老的大學,於1809年由普魯士教育改革者及語言學家威廉·馮·洪堡及弟弟亚历山大·冯·洪堡所創立,是第一所新制的大學,拥有十分辉煌的历史,對於歐洲乃至於全世界的影響都相當深遠,該校後因二戰緣故,而與柏林自由大學誕生關聯密切。柏林洪堡大学2012年6月入选为11所德国“精英大学”之一。.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柏林洪堡大學

恩斯特·马赫

恩斯特·马赫(Ernst Mach,),奥地利-捷克实验物理学家和哲学家。马赫的物理学研究课题主要包括光的传播规律和超音速现象,马赫数和因其得名。马赫大力强调了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为科学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马赫的思想在哲学界和科学界都有很大影响力。后来出现的逻辑实证主义借鉴并发展了马赫的科学哲学。 列宁曾批评“马赫主义”夸大了经验对于人类认识世界时所起的作用。但不可否认,马赫的思想确实推动了半个多世纪内科学研究最前沿的发展,对当时物理学界所发生的最深刻的两场理论革命来说功不可没。相对论和量子物理学的出现颠覆了专家们的许多常识,马赫的实证理论有助于一些物理学家们大胆接纳符合实验事实的新物理原理,适应巨大的思维变革。虽然马赫本人的物理学研究成果局限于实验物理学,但受他影响较大的物理学家不乏相对论和量子物理学理论研究的领军人物,如爱因斯坦、沃尔夫冈·泡利和理查·费曼。这些人为人类认识神奇的弯曲时空和怪异的微观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恩斯特·马赫

杜隆-珀蒂定律

杜隆-珀蒂定律(Dulong-Petit law)是物理学中描述结晶态固体由于晶格振动而具有的比热容的经典定律,由法国化学家皮埃尔·路易·杜隆(Pierre Louis Dulong)和(Alexis Thérèse Petit)于1819年提出。 定律的内容为:许多固体其摩尔比热容(单位焦耳/(开尔文·千克))均为3R/M,其中R为普适气体常数(单位焦耳/(开尔文·摩尔))M为摩尔质量(单位千克/摩尔)。换言之,晶体的无量纲热容C^*.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杜隆-珀蒂定律

核動力

核动力(nuclear power,也稱原子能或核能)是利用可控核反应来获取能量,然后产生动力、热量和电能。该术语包括核裂变,核衰变和核聚变。产生核电的工厂被称作核电站,将核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包括反应堆和汽轮发电机。核能在反应堆中被转化为热能,热能将水变为蒸汽推动汽轮发电机组发电。 利用核反应来获取能量的原理是:当裂变材料(例如铀-235)在受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发生核裂变时,核能就会以热的形式被释放出来,这些热量会被用来驱动蒸汽机。蒸汽机可以直接提供动力,也可以连接发电机来产生电能。世界各国军队中的某些潜艇及航空母舰以核能为动力(主要是美國)。 根據國際能源署的資料,2007年全球電力有13.8%由核能提供。截至2014年9月,全世界共有437个核电机组处于运行状态,总装机容量为374.5吉瓦,虽然不是所有的核反应堆都正在发电。超过150艘使用核动力推进的舰船已被建造,由超过180个核反应堆提供提供动力。 核动力相關的重大事故包括三哩岛核泄漏事故(1979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1986年)、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2011年)和一些核动力潜艇事故。在各種能源的事故之中,按照每个单位发电的人命损失计算,核电的安全记录優于其他几种主要的发电方式。 If you cannot access the paper via the above link, the following link is open to the public, credit to the authors.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核動力

核裂变

核裂变(;),--,是指由較重的(原子序数較大的)原子,主要是指鈾或鈽,分裂成较輕的(原子序数较小的)原子的一種核反應或放射性衰變形式。核裂变是由莉澤·邁特納、奥托·哈恩及奥托·罗伯特·弗里施等科學家在1938年發現。原子彈以及核电站的能量来源都是核裂变。早期原子彈應用鈽-239為原料製成。而鈾-235裂變在核電廠最常見。 重核原子經中子撞擊後,分裂成為兩個較輕的原子,同時釋放出數個中子,並且以伽马射线的方式釋放光子。釋放出的中子再去撞擊其它的重核原子,從而形成鏈式反應而自發分裂。原子核分裂時除放出中子還會放出熱,核電廠用以發電的能量即來源於此。因此核裂变產物的結合能需大於反應物的的結合能。 核裂变會將化學元素變成另一種化學元素,因此核裂变也是核遷變的一種。所形成的二個原子質量會有些差異,以常見的可裂变物质同位素而言,形成二個原子的質量比約為3:2。大部份的核裂变會形成二個原子,偶爾會有形成三個原子的核裂变,稱為,大約每一千次會出現二至四次,其中形成的最小產物大小介於質子和氬原子核之間。 現代的核裂变多半是刻意產生,由中子撞擊引發的人造核反應,偶爾會有自發性的,因放射性衰變產生的核裂变,後者不需要中子的引發,特別會出現在一些質量數非常高的同位素,其產物的組成有相當的機率性甚至混沌性,和质子发射、α衰變、等單純由量子穿隧產生的裂变不同,後面這些裂变每次都會產生相同的產物。原子彈以及核电站的能量来源都是核裂变。核燃料是指一物質當中子撞擊引發核裂变時也會釋放中子,因此可以產生鏈式反應,使核裂变持續進行。在核电站中,其能量產生速率控制在一個較小的速率,而在原子彈中能量以非常快速不受控制的方式釋放。 由於每次核分裂釋放出的中子數量大於一個,因此若對鏈式反應不加以控制,同時發生的核分裂數目將在極短時間內以幾何級数形式增長。若聚集在一起的重核原子足夠多,將會瞬間釋放大量的能量。原子彈便應用了核分裂的這種特性。製成原子彈所使用的重核含量,需要在90%以上。 核能發電應用中所使用的核燃料,鈾-235的含量通常很低,大約在3%到5%,因此不會產生核爆。但核電廠仍需要對反應爐中的中子數量加以控制,以防止功率過高造成爐心熔毀的事故。通常會在反應爐的慢化劑中添加硼,並使用控制棒吸收燃料棒中的中子以控制核分裂速度。從鎘以後的所有元素都能分裂。 核分裂時,大部分的分裂中子均是一分裂就立即釋出,稱為瞬發中子,少部分則在之後(一至數十秒)才釋出,稱為延遲中子。.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核裂变

核武器

--,也叫--或原子武器,簡稱核武,是利用核反应的光热辐射、電磁脈衝、冲击波和感生放射性造成杀伤和破坏作用,以及造成大面积放射性污染,来阻止对方军事行动以达到战略目的的大杀伤力武器。主要包括核分裂武器(第一代核武,通常稱為原子弹)和核融合武器(亦稱為氫彈,分为两級及三級式)。亦有些还在武器内部放入具有感生放射的轻元素,以增大辐射强度扩大污染,或加強中子放射以殺傷人員(如中子弹)。 除此以外,核武器還可以根據用途而細分為戰略核武器及戰術核武器,前者是一般意義上的核武器範疇,為大當量的核武器和遠射程,後者則屬於小當量和近射程。其中,後者可用於戰爭前線。戰術核武器的概念以及發展相對戰略核武器為遲緩,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後多年才逐步形成的,而戰術核武器需要對核能技術的要求亦較高以及複雜,其前提是要擁有戰略核武器。 有紀錄的核武器的研發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由納粹德國率先提出方案,美國方面的計畫則晚了數個月。但由於當時錯誤的實驗方向與發展,令希特勒認為開發核武器的費用將會過於龐大,加上原先德國有興趣的是核子反應所能提供的能源而並非核武,因此放棄開發核武器。 當1945年納粹德國投降後,大量的德國科學家分散至各國持續研究,進一步幫助了西方國家與蘇聯在核能方面的技術發展。.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核武器

梅纳赫姆·贝京

梅纳赫姆·沃尔福维奇·贝京(Menaḥem Begin;),波蘭籍的猶太人,以色列政治家,利库德集团的创始人,第6任以色列总理。贝京出生于布列斯特,青年时投身犹太复国运动,1942年前往巴勒斯坦,1943年起担任犹太复國運動地下組織伊爾貢的領導人,曾领导伊尔贡与英国政府和阿拉伯人进行武装斗争。1948年成立右翼政党,并成为以色列右翼的代表人物和反对派领袖。1973年,贝京成立了右翼联盟利库德集团并担任领导人。1977年利库德集团在大选中获胜,贝京担任总理。1978年,贝京由于和埃及总统萨达特签订了戴维营协议,当年与后者一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1981年,利库德集团再次在大选中获胜,贝京连任总理。1983年,贝京因为妻子去世、经济危机、黎巴嫩战事以及健康等原因宣布辞职,从此告别政治舞台。1992年3月8日,贝京在特拉维夫去世,享年78岁。.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梅纳赫姆·贝京

比利时

比利時王國(Koninkrijk België;法語:Royaume de Belgique;德語:Königreich Belgien),是一個西歐國家。它是歐洲聯盟的創始會員國之一,首都布魯塞爾是歐盟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等大型國際組織的總部所在地。比利時自北起順時針分別與荷蘭、德國、盧森堡和法國接壤,西面則濱臨北海。 比利時的名稱,源自羅馬時代,當時此地稱為比利時高盧(Gallia Belgica),字面意為貝爾蓋人的高盧。「比利時」這個中文譯名,源自1849年徐繼畬所編纂的《瀛寰志略》。.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比利时

比熱容

比熱容(Specific Heat Capacity,符號c),簡稱比熱,亦稱比熱容量,是熱力學中常用的一个物理量,表示物体吸热或散热能力。比热容越大,物体的吸热或散热能力越弱。它指單位質量的某種物質升高或下降單位温度所吸收或放出的熱量。其國際單位制中的單位是焦耳每千克開爾文,即令1公斤的物質的溫度上升1开尔文所需的能量。根據此定理,最基本便可得出以下公式: m是质量,单位千克(kg)。 ΔT是温度变化,单位开尔文(K)。 當比熱容越大,該物質便需要更多熱能加熱。以水和油為例,水和油的比熱容分別约为4200 J/(kg·K)和2000 J/(kg·K),即把水加熱的熱能是油的約2.1倍。若以相同的熱能分別把水和油加熱的話,油的温升將比水的温升大。 比熱容的符號是c,必須為小写,而大写C則為熱容的符號。以水為例,一千克(kg)重的水需要4200焦耳(J)來加熱一开尔文(K)。根據比熱容,便可得出: 比热容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为焦耳每千克开尔文。也可读作焦每千克开、焦耳每千克凯尔文、焦耳每公斤克耳文等。写作J/(kg · K)。焦耳每千克摄氏度与焦耳每千克开尔文在数值上等同。.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比熱容

氟利昂

氟利昂(Freon、、,亦稱氯氟烃、氟氯烷)是由生產之數種產品的註冊商標。這些物質通常是穩定、不可燃、中度毒性的氣體或液體,常作為冷媒或使用。早期的氟利昂因含有氯氟烴(CFCs)容易造成臭氧層空洞(如二氟一氯甲烷),目前改良的冷媒已將氯成分用氟取代,以減輕氯對臭氧層破壞的影響。並非所有製冷劑都被叫做氟利昂,只有科慕公司製造的R-12、R-13B1、R-22、R-502、R-503才被標記於氟利昂。 目前“氟利昂”已成為是一種常見的術語,就如“可樂”、“施樂”、“舒潔”等詞一樣,通常泛指任何碳氟化合物製冷劑。.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氟利昂

氫是一種化學元素,其化學符號為H,原子序為1。氫的原子量為,是元素週期表中最輕的元素。單原子氫(H)是宇宙中最常見的化學物質,佔重子總質量的75%。等離子態的氫是主序星的主要成份。氫的最常見同位素是「氕」(此名稱甚少使用,符號為1H),含1個質子,不含中子;天然氫還含極少量的同位素「氘」(2H),含1個質子和1個中子。 氫原子最早在宇宙復合階段出現並遍佈全宇宙。在標準溫度和壓力之下,氫形成雙原子分子(分子式為H2),呈無色、無臭、無味非金屬氣體,不具毒性,高度易燃。氫很容易和大部份非金屬元素形成共價鍵,所以地球上大部份的氫都以分子的形態存在,比如水和有機化合物等。氫在酸鹼反應中尤其重要,因為在這類反應中各種分子須互相交換質子。在離子化合物中,氫原子可以獲得一個電子成為氫陰離子(H−),或失去一個電子成為氫陽離子(H+)。雖然在一般寫法中,氫陽離子就是質子,但在實際化合物中,氫陽離子的實際結構是更為複雜的。氫原子是唯一一個有薛定諤方程式解析解的原子,所以對氫原子模型的研究在量子力學的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16世紀,人們通過混合金屬和強酸,首次製備出氫氣。1766至1781年,亨利·卡文迪什第一次發現氫氣是一種獨立的物質,燃燒後會產生水。安東萬-羅倫·德·拉瓦節根據這一性質,將其命名為「Hydrogen」,在希臘文中意為「生成水的物質」。19世纪50年代,英国医生合信编写《博物新编》(1855年)时,把元素名翻译为“轻气”,成為今天中文「氫」字的來源。 氫氣的工業生產主要使用天然氣的蒸汽重整過程,或通過能源消耗更高的水電解反應。大部份的氫氣都在生產地點直接使用,主要應用包括化石燃料處理(如裂化反應)和氨生產(一般用於化肥工業)。在冶金學上,氫氣會對許多金屬造成氫脆現象,使運輸管和儲存罐的設計更加複雜。.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氢

氨(Ammonia,或称氨氣、阿摩尼亞或無水氨,分子式为NH3)是无色气体,有强烈的刺激气味,极易溶于水。常温常压下,1單位体积水可溶解700倍体积的氨。氨對地球上的生物相當重要,是所有食物和肥料的重要成分。氨也是很多藥物和商業清潔用品直接或间接的組成部分,具有腐蝕性等危險性质。 由於氨有廣泛的用途,成為世界上產量最多的無機化合物之一,約八成用於製作化肥。2006年,氨的全球產量估計為1.465億吨,主要用於製造商業清潔產品。 氨可以提供孤電子對,所以也是路易斯鹼。.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氨

水星

水星(Mercurius),中國古稱辰星;到西漢時期,《史記‧天官書》作者天文學家司馬遷從實際觀測發現辰星呈灰色,與「五行」學說聯繫在一起,以黑色配水星,因此正式把它命名為水星。 水星是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最小和最靠近太陽的行星,但有著八大行星中最大的離心率 ,軌道週期是87.969 地球日。從地球上看,它大约116天左右與地球會合一次,公转速度遠遠超過太阳系的其它星球。水星的快速運動使它在羅馬神話中被稱為墨丘利,是快速飛行的信使神。由于大氣層极为稀薄,无法有效保存热量,水星表面昼夜温差极大,为太阳系行星之最。白天时赤道地區温度可达430°C,夜间可降至-170°C。極區气温則終年維持在-170°C以下。水星的軸傾斜是太陽系所有行星中最小的(大約度),但它有最大的軌道偏心率。水星在遠日點的距離大約是在近日點的1.5倍。水星表面充滿了大大小小的坑穴(環形山),外觀看起來與月球相似,顯示它的地質在數十億年來都處於非活動狀態。 水星无四季变化。它也是唯一被太陽潮汐鎖定的行星。相對於恆星,它每自轉三圈的時間與它在軌道上繞行太陽兩圈的時間几乎完全相等。從太陽看水星,參照它的自轉與軌道上的公轉運動,是每兩個水星年才一個太陽日。因此,对一位在水星上的觀測者来说,一天相当于兩年。 因為水星的軌道位於地球的內側(金星也一樣),所以它只能在晨昏之際與白天出現在天空中,而不會在子夜前後出現。同時,也像金星和月球一樣,在它繞著軌道相對於地球,會呈現一系列完整的相位。雖然从地球上觀察,水星會是一顆很明亮的天體,但它比金星更接近太陽,因此比金星還難看見。 從地球看水星的亮度有很大的變化,視星等從-2.3至5.7等,但是它與太陽的分離角度最大只有28.3°。當它最亮時,从技術角度上讲應該很容易就能從地球上看見它,但由于其距离太阳过近,實際上並不容易找到。除非有日全食,否則在太陽光的照耀下通常是看不見水星的。在北半球,只能在凌晨或黃昏的曙暮光中看見水星。當大距出現在赤道以南的緯度時,在南半球的中緯度可以在完全黑暗的天空中看見水星。 水星軌道的近日點每世紀比牛頓力學的預測多出43角秒的進動,這種現象直到20世紀才從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得到解釋。.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水星

民族主義

民族主義(Nationalism),亦稱國族主義或國民主義,為包含民族、人種與國家三種認同在內的意識形態,民族主義者(Nationalist)主張在(各民族和人种)意識形態相互認同前提条件下以拥有相同国籍的民族共同體為人類群體生活之「基本單位」,以作為形塑特定文化與政治主張之理念基礎。具體的說,其主張為:民族為「國家存續之唯一合法基礎」,以及「各民族有自決建國之權」。過去民族主義大多強調民族共同體,而最近則著重於由國家或政府陳述的文化或政治共同體。 民族主義亦特指民族獨立運動之意識型態,即以民族之名義作出文化與政治主張,如今通常用以敘述英格蘭;民族主義也同時被稱為凝聚民族共同體的學說。民族主義的兩種度量標準(與相異的方法論)為本尼迪克特·安德森之《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ies)以及之《民族主義:現代化五途》(Nationalism: Five Roads to Modernity)。 民族主義者以明確的準則為基礎界定民族,以自其他民族區別,並據以判定「孰為民族之一員」。其準則可包含共同的語言、文化以及價值取向。民族之「認同」與以上兩者以及族群上之「歸屬感」皆有相關。民族主義者視民族性為排他且非自主,也就是不像其他自主性團體般可自由加入。 在十九世紀之前人們有鄉土性、區域性、文化價值或宗教性的效忠,但無現代國家觀念;直到以民族主義的國家概念興起後,徹底改變了現代國家的結構主流。 十九世紀後,因民族國家已成為國家結構的主流,民族主義對世界歷史和地緣政治影響巨大。世界上绝大多數人口都生活在──至少是名義上的──民族國家之中,民族國家之目的在確保民族存續,保持身份認同,並提供民族文化與社會性格可支配的地域。民族國家大多訴諸文化與歷史神話以自證其存續與「合法性」(legitimacy)。 民族主義者認可「非民族國家」的存在,其實,早期的民族主義運動往往是針對帝國,諸如奧匈帝國之類。梵蒂岡是為了天主教会的領導權,而非民族,所存在的主權國家;而伊斯蘭教徒尋求於全球各地所建立的哈里發為另一個非民族國家的例子。 具民族認同,並以民族國家為合法性基礎的任何人皆可稱之為「民族主義者」。依此理念,大多數成年人皆為「消極性的民族主義者」。然而,如今所謂之「民族主義」一詞涉及以政治活動(或涉及軍事)支持民族主義者的主張,其中或包含分離主義、民族統一主義以及軍國主義,在極端的情況下甚至包含「種族清洗」。政治學上(以及媒體)傾向注意這些極端類型的民族主義。.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民族主義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出生于奧地利大公國薩爾斯堡,逝世于維也納,是歐洲最偉大的古典主義音樂作曲家之一,他也是一位共濟會會員。.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

沃爾夫岡·克特勒

沃尔夫冈·克特勒(Wolfgang Ketterle,),德國物理學家,現任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教授。他的研究專注在冷原子的捕捉,以使這些原子接近絕對零度。在1995年時,他所領導的團隊,成為首先獲得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的團隊之一。由於這些研究,使他與埃里克·康奈尔以及卡爾·威曼,因「在鹼金屬原子稀釋氣體中(製成)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成就,以及關於凝聚特性的早期基礎研究」,共同獲頒20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三人平分獎金。.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沃爾夫岡·克特勒

波或波动是扰动或物理信息在空间上传播的一种物理現象,扰动的形式任意,傳遞路徑上的其他介質也作同一形式振動。波的传播速度总是有限的。除了电磁波、引力波(又稱「重力波」)能够在真空中传播外,大部分波如机械波只能在介质中传播。波速與介質的彈性與慣性有關,但與波源的性質無關。.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波

波兰

波兰共和国(Rzeczpospolita Polska),简称波兰,是位於中欧的共和制国家,北面濒临波罗的海,西面与德国接壤,南部与捷克和斯洛伐克为邻,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在东,东北部和立陶宛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接壤。面積312,679平方公里,位居歐洲第十;人口約3,863萬人,位居歐洲第九。目前為欧盟、北约、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贸组织等國際組織的成員。.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波兰

波粒二象性

波粒二象性示意圖說明,從不同角度觀察同樣一件物體,可以看到兩種迥然不同的圖樣。 在量子力學裏,微观粒子有时會显示出波动性(这时粒子性較不显著),有时又會显示出粒子性(这时波动性較不显著),在不同条件下分别表现出波动或粒子的性质。這種稱為波粒二象性(wave-particle duality)的量子行為是微观粒子的基本属性之一。 波粒二象性指的是微觀粒子顯示出的波動性與粒子性。波動所具有的波長與頻率意味著它在空間方面與時間方面都具有延伸性。而粒子總是可以被觀測到其在某時間與某空間的明確位置與動量。採用哥本哈根詮釋,更廣義的互補原理可以用來解釋波粒二象性。互補原理闡明,量子現象可以用一種方法或另外一種共軛方法來觀察,但不能同時用兩種相互共軛的方法來觀察。.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波粒二象性

波长

波长是一個物理學的名詞,指在某一固定的頻率裡,沿着波的传播方向、在波的图形中,離平衡位置的「位移」與「時間」皆相同的两个质点之间的最短距离。在物理學,波長普遍使用希臘字母λ來表示。.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波长

泰晤士报

《泰晤士报》(The Times),英国的一份於全国发行的綜合型日报,是一张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发挥巨大影響力的报纸。昔译《太晤士报》,又稱《倫敦時報》。 《泰晤士报》隶属於-zh-hans:鲁珀特·默多克; zh-hant:魯珀特·梅鐸;-的新闻集团。长期以来,《泰晤士报》一直被視为英国的第一主流大报,被誉为「英国社会的忠实记录者」。《泰晤士报》在英国国内政治和国际关系问题上扮演了針砭時勢的角色。在被默多克收购後,《泰晤士报》风格渐趋保守。該報在政治立場上傾向支持英國保守黨。.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泰晤士报

洛杉矶

洛杉磯(City of Los Angeles,缩写为L.A.),簡稱洛城,當地華僑亦稱羅省,是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亚州南部的都市,也是洛杉矶县的县治,人口約397萬,為加州第一大城,同時也是美國人口第二大都市,僅次於紐約市。全市面积为469.1平方英里(1214.9平方公里)。由洛杉矶、長灘、安那翰3市組成的洛杉磯都會區擁有約1331萬的人口,涵蓋範圍更廣的大洛杉磯地區則達到1870萬,兩者在統計上均次於紐約都會區,為全美國第二大都會區。 洛杉矶在1781年由西屬上加利福尼亞總督建立。它曾先後屬於西班牙與墨西哥,但在1848年美墨战争結束後,墨西哥將包括洛杉磯在內的上加利福尼亞地區割让给美国。1850年4月4日,洛杉矶正式建市,比加州加入聯邦的時間早了5個月。時至今日,洛杉磯已發展成為全世界的文化、科学、技术、体育、国际贸易和高等教育中心之一,还拥有世界知名的各种专业与文化领域的机构。整個大洛杉磯地區在电影、电视、音乐等文化娛樂產業的蓬勃發展,构成了洛杉矶的国际声誉和全球地位的基础。截至2014年,洛杉磯的達8605億美元,排名世界第三。.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洛杉矶

混凝土

混凝土,又稱洋灰、石矢、砼,是由凝胶材料、骨料和水按適當比例配置,再經過一定時間硬化而成的複合材料。混凝土的硬度高、堅固耐用、原料來源廣泛、製作方法簡單、成本低廉、可塑性強、適用於各種自然環境,是世界上使用量最大的人工土木建築材料,廣泛使用於房屋、橋樑、公路、跑道、擋土牆、堤防、涵洞、水壩、水箱、水塔、油槽、渠道、水溝、碼頭、防波堤、軍事工程、核能發電廠等構造物。.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混凝土

漲落定理

漲落定理是統計力學中的一個定理,用來處理遠離熱力學平衡(熵最大值)之下,系統的熵會在某一定時間中增加或減少的相對機率。熱力學第二定律預測一獨立系統的熵應該趨向增加,直到其達到平衡為止,但在統計力學被發現之後,物理學家了解到第二定律只是統計上的一種行為,因此應該總是有一些機率會使得獨立系統的熵會自發性地減少;漲落定理準確地量化了此機率。.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漲落定理

激光

雷射(LASER),中國大陸譯成激--光,在港澳台又音譯为镭--射或雷--射,是“通过受激辐射产生的光放大”(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的缩写,指通过刺激原子导致电子跃迁释放辐射能量而产生的具有同調性的增强光子束,其特点包括发散度极小,亮度(功率)可以达到很高等。產生激光需要“激發來源”,“增益介質”,“共振结构”這三個要素。.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激光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

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aser Interferometer Gravitational-Wave Observatory,缩写:LIGO)是探测引力波的一个大规模物理实验和天文观测台,其在美國華盛頓州的汉福德與路易斯安那州的利文斯頓,分別建有激光干涉儀。利用兩個幾乎完全相同的干涉儀共同進行篩檢,可以大幅度減少誤判假引力波的可能性。干涉儀的靈敏度極高,即使臂長為4千米的干涉臂的長度發生任何變化小至質子的電荷直徑的萬分之一,都能夠被精確地察覺。 LIGO是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资助,由加州理工学院與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学者基普·索恩、朗納·德瑞福與莱纳·魏斯領導創建的一个科學项目,兩個學院共同管理與營運LIGO的日常操作。在2002年至2010年之間,LIGO進行了多次探測實驗,蒐集到大量數據,但並未探測到引力波。為了提升探測器的靈敏度,LIGO於2010年停止運作,進行大幅度改良工程。2015年,LIGO重新正式探测引力波。負責组织参与该项目的人員,估計全球約有1000多个科学家參與探測引力波,另外,在2016年12月約有44萬名活跃的Einstein@Home用户。。 在2016年2月11日,和Virgo协作共同发表论文表示,在2015年9月14日检测到引力波信号,其源自於距离地球約13亿光年处的两个質量分別為36太阳质量與29太阳质量的黑洞併合。因為「對LIGO探測器及重力波探測的決定性貢獻」,索恩、魏斯和LIGO主任巴里·巴里什榮獲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

朗德g因子

在物理学和化学中,朗德 因子是阿尔佛雷德·朗德试图解释反常塞曼效应时,于 1921 年提出的一个无量纲物理量,反映了塞曼效应中磁矩与角动量之间的联系。其定义后来被推广到其它领域,在粒子物理学中常常被简称为 因子。.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朗德g因子

指南针

指南针,又稱羅盤或司南,是一种用于指示方向的工具,广泛应用于各種方向判讀,譬如航海、野外探险、城市道路、地圖閱讀等领域。 指南針可分為依靠磁力與不依靠磁力兩類。依靠磁力的指南針又可再細分為兩類:一是根据地球磁场的有极性制作的地磁指南针,但这种指南针指示的南北方向与真正的南北方向不同,存在磁偏角;二是电子指南针,采用磁场传感器的磁阻(MR)技术,可很好地修正磁偏角的问题,现已大量用于衛星定位装置中。至於不依靠磁力的則純粹依靠器件內部的物理方法指示方向,如指南車或慣性導航系統。 指南針又稱指北針,因為當代指向針常在指向北方的一端漆上顏色標記,以便使用者尋找北方。.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指南针

新泽西州

新澤西州(State of New Jersey),或譯為--州,是美國第四小以及人口密度最高的州,邮政縮寫NJ。其命名源自位於英吉利海峽中的澤西島;其暱稱為“花園州”。 新泽西州通常被劃分在美国的中大西洋地區;亦為东部的一个州;也可以劃分為東北部區域下。北接紐約州,東面大西洋,南向德拉瓦州,並西臨賓夕法尼亞州。新澤西部份地區是被劃分在幾個主要都會區之下,其中屬紐約都會區最大,其他還有費城以及德拉瓦河谷地區。本州海拔最高處是(High Point)。其海拔為550公尺(1803英尺)。 在美洲原住民於美洲活動了11,000-50,000年之後,瑞典和荷蘭殖民者於17世紀先後來到新澤西。之後,英國殖民者爵士與勛爵從瑞典和荷蘭殖民者處取得了新澤西地區的控制權。在美國獨立戰爭之中,有許多重要的戰役即是在新澤西各地發生的。於19世紀時,許多類似派特森市的城市對幫助推動美國的工業革命有著相當重要的貢獻。進入20世紀後,新泽西州的經濟於1920年代快速繁榮。但由於1930年代的大蕭條,經濟隨之沉淪而下。新泽西州的地理位置恰好位於波士頓-華盛頓城市帶這一超級都會區群的正中央,並被紐約市、費城、巴爾的摩、以及哥倫比亞特區等大都會區所圍繞。這種便利的地理位置更促使1950年代後的郊區的快速產生與發展。.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新泽西州

无神论

无神论(Atheism),在廣義上,是指一種不相信神存在的觀念Most dictionaries (see the OneLook query for) first list one of the more narrow definitions.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无神论

时代100人:本世纪最重要的人物

時代100人:本世紀最重要的人物()是在1999年時,美國著名雜誌《時代》整理並發表的20世紀的100位重要人物,整個列表共分成「領袖與革命家」、「科學家與思想家」、「創業家與巨擘」、「藝術家與演藝人」和「英雄與時代象徵」五大類組,每一個類組又挑選出20名成員。 1999年12月31日,《時代》雜誌為猶太裔理論物理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發表專文,將其列為20世紀風雲人物;另外印度國民大會黨領導人聖雄甘地和美國總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則被列為風雲人物亞軍,同樣也有專文報導。 在全部100名影響20世紀的重要人物中,包括美國企業家比爾·蓋茲、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南非反種族隔離革命家納爾遜·曼德拉和美國電視脫口秀主持人歐普拉·溫芙蕾,則在後來2004年開始舉辦的年度時代百大人物評選中亦有上榜,溫芙蕾更是時代百大人物排行榜中上榜次數最多的人物。.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时代100人:本世纪最重要的人物

时空

时空(时间-空间,时间和空间)是一种基本概念,分别属于物理学、天文学、空间物理学和哲学。并且也是这几个学科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空间在力学和物理学上,是描述物体以及其运动的位置、形状和方向等抽象概念;而时间则是描述运动之持续性,事件发生之顺序等。时空的特性,主要就是通过物体,其运动以及与其他物体的相互作用之间的各种关系之汇总。空间和时.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时空

旋转

旋转在几何和线性代数中是描述刚体围绕一个固定点的运动的在平面或空间中的变换。旋转不同于没有固定点的平移,和翻转变换的形体的反射。旋转和上面提及的变换是等距的,它们保留在任何两点之间的距离在变换之后不变。.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旋转

意大利

意大利共和国(Repubblica Italiana),通稱意大利(Italia),是一個歐洲主权國家,主要由位於南歐的靴型亞平寧半岛及两个地中海岛嶼西西里岛和撒丁岛所组成,國際代碼為IT。意大利北方的阿尔卑斯山地区与法国、瑞士、奥地利以及斯洛文尼亚接壤,其领土包围着两个微型国家——圣马力诺和梵蒂冈,而在瑞士擁有座落於盧加諾湖湖畔的意大利坎波內這個境外領土。全国行政上划分为20个大区(其中5个為自治区)、110个省與8,100个城市。首都為罗马,意大利王国在1870年將首都設置在此,而都灵(1861年-1865年)及-zh-hans:佛罗伦萨;zh-tw:佛羅倫斯;-(1865年-1870年)也曾是意大利王國的首都。根据2014年统计,意大利人口大约为6,079.5萬,領土面積約為301,338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约每平方公里201.7人,屬於溫帶氣候。意大利是歐洲人口第5多的國家,人口在世界上排名第23位。意大利因其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为数众多的人类文化遗产(世界遺產數目排名全球第一)而被称为美丽的国度(Belpaese)。 現今的意大利地區是以前歐洲民族及文化的搖籃,曾孕育出羅馬文化及伊特拉斯坎文明,而意大利的首都羅馬,幾個世紀以來都是西方世界的政治中心,也曾經是羅馬帝國的首都。當羅馬帝國殞落後,意大利遭受了多次外族入侵,包括倫巴底人、東哥德人等日耳曼民族,之後還有諾曼人等。东罗马帝国曾一度重新占领意大利地区。在14世紀後,意大利轉而成為文藝復興的發源地 ,而文藝復興對歐洲影響深遠,讓歐洲思想前進了一大步。義大利過去分裂為許多王國與城邦,但是最終在1861年完成統一。其巅峰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刚开始之前,義大利變成一個殖民帝國,把勢力範圍延伸到利比亞、厄利垂亞、-zh-hans:意属索马里兰;zh-hk:意屬索馬利蘭;zh-tw:義屬索馬利蘭;-、衣索比亞、阿爾巴尼亞、羅德島與十二群島,而且擁有中國天津的租界。 意大利也在政治、文化、科學、醫療衛生、教育、體育、藝術、時尚、宗教、料理、電影、建築、經濟及音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響力。米蘭是意大利的經濟及工業中心,根據2009年全球語言監察組織(Global Language Monitor)的資料,它也是世界時尚之都。在2007年造訪意大利的遊客人數位居世界第5位,總共超過4,370萬人次的國際遊客造訪,而羅馬則是歐盟國家中第3多遊客造訪的城市,也被認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十大古城之一。威尼斯則被認為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紐約時報》形容它「無疑是世界上最美麗的人造城市」。 意大利共和国是一個議會制民主共和國,是一個已開發國家,世界七大工業國之一,生活質量指數則在世界排名第8名, Economist, 2005。意大利在2014年人類發展指數列表中則名列第26位,並擁有高度人均國內生產總額。根據國內生產總額與購買力平價國內生產總值的數據,意大利分別是世界第8大與第10大經濟體。意大利的政府預算金額則是位居世界第5位。意大利是北大西洋公約和歐盟的創始會員國,也是八大工業國集團、20國集團和歐洲四大經濟體成員之一。意大利也参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世界貿易組織、歐洲議會、西歐聯盟及歐洲創新中心(Central European Initiative)。意大利也參加申根協議,也是世界世界國防預算金額第9高的國家且分享北約的核武器。 意大利在歐洲及全球的軍事、文化和外交事務扮演重要的角色,首都羅馬則是世界上對於政治及文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城市,世界上許多著名的機構,例如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會(International Fund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全球在地論壇(Glocal Forum)、世界糧食計劃署及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總部都設在羅馬。意大利也擁有较高的教育指數、勞動力人口及慈善捐助金額。人均預期壽命排名世界第11位。醫療保健系統在2000年被世界衛生組織評比為世界第2。意大利也是一個全球化的國家。意大利的國家品牌價值在2009年名列世界第6位。意大利在藝術、科學和技術上擁有悠久的傳統,且至2017年共有53处世界遺產,是擁有最多世界遺產的西方國家。.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意大利

愛德華·泰勒

愛德華·泰勒(Edward Teller,原匈牙利名為Teller Ede,),出生於匈牙利的美國理論物理學家,被誉为「氫彈之父」,但他本人對此稱號並不在意。除氫彈之外,他對物理學多個領域都有相當的貢獻。 泰勒於1930年代移民美國,並成為曼哈頓計畫的早期成員,參與研制第一顆原子彈。這段期間,他还熱衷於推動研制最早的核聚变武器(氢弹),不過這些構想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才實現。在一場對於羅伯特·奧本海默背景調查的聽證會上,泰勒對這位過去在洛斯阿拉莫斯的同事,作出一些具爭議性的證詞,此後他在科學界中變得不受歡迎。他持續尋求美國政府與軍事研究機構的援助。他是勞倫斯利福摩爾國家實驗室的建立者之一,並於此機構擔任多年的主管及助理主管。 泰勒晚年對於一些軍事與公共議題,發表了一些具爭議性的技術解決方法,其中包括計畫在阿拉斯加利用熱核爆開鑿港口。他是羅納德·雷根的戰略防禦計劃之熱衷支持者。泰勒的一生因其科學才能、欠佳的人際關係,以及善變的個性而知名。此外也被認為是1964年電影《奇愛博士》的靈感來源之一。.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愛德華·泰勒

愛德文·哈勃

愛德溫·鮑威爾·哈勃(Edwin Powell Hubble,),美國著名的天文學家。 哈勃證實了銀河系外其他星系的存在,並发现了大多数星系都存在紅移的現象,建立了哈勃定律,是宇宙膨脹的有力证据(参见大爆炸理论)。哈勃是公認的星系天文学创始人和观测宇宙学的开拓者。並被天文學界尊稱為星系天文學之父。 為紀念哈勃的貢獻,小行星2069、月球上的哈勃環形山以及哈勃太空望遠鏡均以他的名字來命名。.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愛德文·哈勃

愛因斯坦—西拉德信

爱因斯坦—西拉德信是于1939年8月2日交给当时的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的一封信。利奥·西拉德经过与同事、匈牙利物理学家爱德华·泰勒和尤金·维格纳的协商起草了该信,最后再交由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签名。信中提到,纳粹德国可能已经开始了原子弹的研究,因而建议美国尽快开始进行原子弹的相关研究。它促使罗斯福总统采取行动,最终导致了曼哈顿计划开发出第一个原子弹。 虽然爱因斯坦是此信的签字者,不过他没有参加美国后来的核武器曼哈顿计划。据莱纳斯·鲍林所说,爱因斯坦后来因为美国发展出的原子弹导致了许多平民的死亡而感到后悔。爱因斯坦还说,他当时做出签名的决定只是由于担心如果纳粹首先研制出原子弹将会引起巨大的危害。.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愛因斯坦—西拉德信

愛因斯坦與中國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是20世紀重要的物理學家。從1917年至1923年,中國的《改造》雜誌、《少年中國》與《東方雜誌》等先後發表愛因斯坦的專論,各報刊登載的論著、譯文、報告多過100篇,出版譯著15種左右。愛因斯坦1916年撰寫的名作《狹義與廣義相對論淺說》由北大教授夏元瑮負責翻譯,1921年4月刊登於《改造》雜誌,翌年又以《相對論淺釋》為書名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相對論引起了學生們的强烈求知意願。 1920年代初,英國哲學家羅素訪華,他發表的《物之分析》演說,主要談論的是愛因斯坦與他創建的相對論,他在中國多次指「愛因斯坦是近世最出色的偉人之一。」令愛因斯坦和相對論的名字在中國家傳戶曉。.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愛因斯坦與中國

散射

傳播中的輻射,像光波、音波、電磁波、或粒子,在通過局部性的位勢時,由於受到位勢的作用,必須改變其直線軌跡,這物理過程,稱為散射。這局部性位勢稱為散射體,或散射中心。局部性位勢各式各樣的種類,無法盡列;例如,粒子、氣泡、液珠、液體密度漲落、晶體缺陷、粗糙表面等等。在傳播的波動或移動的粒子的路徑中,這些特別的局部性位勢所造成的效應,都可以放在散射理論(scattering theory)的框架裏來描述。.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散射

慕尼黑

慕尼黑(München),也稱明興,是德国巴伐利亚州的首府。2010年人口为130万,是德国南部第一大城,全德国第三大城市(仅次于柏林和汉堡);都会区人口达到270万。 慕尼黑位于德国南部阿尔卑斯山北麓的伊萨尔河畔,是德国主要的经济、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之一,也是欧洲最繁荣的城市之一。慕尼黑同时又保留着原巴伐利亚王国都城的古朴风情,因此被人们称作“百万人的村庄”。.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慕尼黑

拉塞尔·赫尔斯

拉塞尔·赫尔斯(Russell Hulse,1950年11月28日-),美国物理学家。他和约瑟夫·泰勒共同发现史上第一个位于双星系统脉冲星PSR B1913+16,并通过对其深入研究首次发现引力波存在的间接定量证据, 是对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一项重要验证。赫尔斯也因此和泰勒一同获得199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拉塞尔·赫尔斯

曲率

曲率,符号以Kappa:κ表示,是几何体不平坦程度的一种衡量。平坦对不同的几何体有不同的意義。 曲率半径,符号以Rho:ρ表示,是曲率的倒数,单位为米。.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曲率

曼哈顿计划

曼哈顿计划(Manhattan Project)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研發與製造原子彈的一項大型軍事工程,由美國以及給予相關支援的英國與加拿大執行,該計划於1942年到1946年間直屬於美國陸軍工程兵團的莱斯利·理查德·格罗夫斯將軍領導,工程原名為「代用材料項目發展」(Development of Substitute Materials),後改為「曼哈頓工程區」(Manhattan District)。期間,美方也吸收了較早展開的英國核武器研發計畫——「合金管工程」之成果。曼哈顿计划早在1939年即秘密地展開,雇佣了超过13萬人员,花费了将近20億美金(相當於2014年260億美金),超过90%的費用用于建造工厂和制造核裂变的原材料,用于制造和发展武器的部份僅佔不到10%,此一工程在橫跨美國、英國和加拿大三國的30多個城市中均有進行。 戰爭期間,美軍研發出兩種類型的原子彈,一為設計上較簡單、使用鈾235製成的「」,由於鈾235在天然鈾中僅佔0.7%,其他絕大部分都是質量相同、難以分離的同位素鈾238,故美方以三種分離方式來提高其鈾-235的濃度——電磁(「」)、氣體(「氣體擴散法」)與熱(「索瑞特效應」),大部分工作都在田纳西州橡树岭一地進行。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美国对日宣战,自此开始,美国正式卷入二战。此时,纳粹德国已经开始了德國核武器開發計畫「铀计划」(Uranprojekt),目的是制造出核武器,运用在二战之中。一些美国科学家提出,要在纳粹德国之前研发出原子弹。 1942年12月2日,在费米的指导下,世界上第一个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在芝加哥建成,成功实现了可控的链式反应。1943年春,奥本海默领导科研人员开始制造原子弹的工作;翌年,美国橡树岭工厂生产出第一批浓缩铀原材料;1945年7月12日,第一颗实验性原子弹开始最后的装配。7月16日,美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在新墨西哥州的沙漠中试爆成功,爆炸当量大约21,000吨TNT炸弹。8月6日,美国向广岛投放名为小男孩的原子弹;3日后(8月9日),向长崎投擲名为胖子的原子弹。8月15日,日本宣告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曼哈顿计划

思覺失調

思覺失調(Schizophrenia/,或 簡稱),是一個在香港開始使用的精神病名詞。有別於人格分裂,是一種以社會行為異常以及認知混亂為特徵的精神疾病。在台灣以往稱為精神分裂症(由直譯英文名稱Schizo+phren+ia而來)。思覺失調症的常見症狀包括妄想、思維障礙、幻聽、社交功能障礙、抑鬱以及缺乏應有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患者同時常伴有其他精神健康問題,包括焦慮症、重性抑鬱障礙或物質使用疾患(SUD)。思覺失調症的症狀常始於成年初期,並持續很長時間。 思覺失調症具體病因尚不明確,目前研究顯示許多生理、遺傳、心理、及環境因素都可成為罹患思覺失調症的風險因子,可能的環境因素包括城市中成長、一些特定的感染、父母生育年齡、孕期營養不良等,遺傳因素包含許多常見以及罕見的基因突變。診斷思覺失調症主要透過觀察患者行為及聽取患者敘述的經歷,同時必須考慮個案的文化習慣以作診斷。截至2013年,思覺失調症尚無客觀測量方法,思覺失調症(精神分裂症)並不等同於“人格分裂”或“解離性人格疾患”,這種混淆的想法常在公眾認知中出現。 最主要的治療方法為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同时配合諮詢、工作訓練與社交復原,現在還不清楚在於典型或非典型抗精神病藥是否較好;無法因用藥而改善的人們可能可使用氯氮平。多數嚴重的病例中,當患者會造成自己或他人的危害,即使現今住院時間與頻率較早期短且少,患者仍需非自願性住院。 大約0.3-0.7%的人一生會受到思覺失調症的影響不需住院,2013年時估計全球大約有2360萬個病例。男性相對比女性,更常受到其影響。大約20%的人們會改善而少數人能恢復正常。常見的社交問題為長期失業,貧困和無家可歸。只要足夠瞭解症狀,對症下藥,保持正向與健康的思考,痊癒率高。治療期勿迷信宗教及偏方,及早就醫,練習在生活中保持快樂的心情,有助加快痊癒的速度,完全痊癒的人就是身心完全健康的人了。.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思覺失調

思想實驗

思想實驗是指:使用想像力去進行的實驗,所做的都是在現實中無法做到(或現實未做到)的實驗。例如愛因斯坦有關相對運動的著名思想實驗,又例如在愛因斯坦和英費爾德合著的科普讀物《物理学的进化》中,就有一個實驗要求讀者想像一個平滑,無摩擦力的地面及球體進行實驗,但這在現實(或暫時)是做不到的。思想實驗需求的是想像力,而不是感官。.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思想實驗

普魯士王國

普魯士王國(Königreich Preußen)是一個位於現今德國和波蘭境內的王國,存在於1701年至1918年,同時也是從1871年至一戰戰敗前,領導德意志帝國的政治實體,其領土囊括整個帝國的三分之二。王國名字是繼承普魯士而來的,雖然它的權力基礎是從勃蘭登堡得來的,曾屬於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普魯士王國

普鲁士科学院

普鲁士科学院(德语:Preußische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是一座于1700年7月11日建立在德国柏林的科学院。P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普鲁士科学院

普林斯顿 (新泽西州)

普林斯顿(Princeton)是美国东北部城市,位于新泽西州默瑟县。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和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位于此市。 普林斯顿地处纽约和费城之间,是一座别具特色的乡村都市。小城位于新泽西州西南的特拉华平原,面积约为7平方公里,东濒卡内基湖,西临特拉华河。人口约为3万,大多市民生活富裕;小城交通方便,距离纽约和费城只需大约1小时车程。.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普林斯顿 (新泽西州)

普林斯顿大学

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又译普林斯敦大学,常被直接称为普林斯顿,是一所位於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的私立研究型大学,现为八所常春藤盟校之一。 普林斯顿历史悠久。它成立于1746年,是九所在美国革命前成立的殖民地学院之一,同时也是美国第四古老的高等教育机构。其在1747年移至纽瓦克,最终在1756年搬到了现在的普林斯顿,并于1896年正式改名为“普林斯顿大学”。虽然其旧校名是“新泽西学院”,但它与今天位于邻近的尤因镇(Ewing Township)的“新泽西学院”没有任何关联。此外虽然它最初是长老制的教育机构,但学校从没有跟任何宗教机构有直接的联系,而现在对学生亦无任何宗教上的要求。 普林斯顿现提供各种有关人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工程学的本科及研究生课程;它并没有医学院、法学院、神学院及商学院,但能在政治及工程上提供专业课程。大学也与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及普林斯顿宗教学校有联谊。至今,已经有63位诺贝尔奖得主、17名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得主,14名菲尔兹奖得主,13名图灵奖得主,及3名美国国家人文奖章夺得人曾经或现为普林斯顿大学的毕业生或教职员。另外,普林斯顿也是获得最多捐款的学术机构之一。.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普林斯顿大学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簡稱 IAS )是一个供各领域的科学家做最纯粹的尖端研究的科研机构,能够保障所辖科研人员不受任何教学任务、科研资金或者赞助商压力限制。在其它地方也有基于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而建立的高等研究院。IAS于1930年成立于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它不是普林斯顿大学的一部分。.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普朗克常数

普朗克常數記為h,是一個物理常數,用以描述量子大小。在量子力學中佔有重要的角色,馬克斯·普朗克在1900年研究物体热辐射的规律时发现,只有假定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地进行的,计算的结果才能和实验结果是相符。这样的一份能量叫做能量子,每一份能量子等于普朗克常數乘以辐射电磁波的频率。这关系称为普朗克关系,用方程式表示普朗克关系式: 其中,E 是能量,h 是普朗克常數,\nu 是频率。 普朗克常數的值約為: 普朗克常數的量綱為能量乘上時間,也可視為動量乘上位移量: (牛頓(N)·公尺(m)·秒(s))為角動量單位.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普朗克常数

1919年5月29日日食

1919年5月29日日食是一次日全食,發生於1919年5月29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本影接觸地表而使該區域完全得不到陽光,就會形成日全食,同時在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遮擋部分陽光,形成日偏食。此次日全食經過了秘鲁、智利、玻利維亞、巴西、利比里亚、法屬西非、英屬黃金海岸、葡屬聖多美和普林西比、西屬幾內亞、法屬赤道非洲、比屬剛果、北羅德西亞、尼亞薩蘭、德屬東非、葡屬東非,日偏食則覆蓋了南美洲、非洲兩大洲的大部分及部分周邊地區。此次日全食發生時,位於巴西索布拉爾和葡屬聖多美和普林西比的普林西比島的兩支觀測隊分別拍攝了太阳附近的星光照片,發現星光受太阳引力發生彎曲,證實了廣義相對論所提出的引力透镜效應。此次日全食是自1416年5月27日以來最長的一次,但1937年6月8日就會有更長的日全食發生。.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1919年5月29日日食

2016年2月引力波探测

#重定向 GW150914.

查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2016年2月引力波探测

另见

乌尔姆人

伯恩大學教師

归化奥地利公民

德國不可知論者

德國人文主義者

数学哲学家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职员

查理大學教師

欧洲民主社会主义者

歸化瑞士公民

無國籍人士

猶太科學家

瑞士物理学家

瑞士諾貝爾獎獲得者

科學哲學

移民美国的瑞士人

美國和平主義者

苏黎世大学教师

苏黎世大学校友

量子物理学家

亦称为 Albert Einstein,Einstein,安斯坦,愛因斯坦,愛因斯坦奇蹟年,爱因斯坦,A.,艾伯特-爱因斯坦。

以太以色列伊莱克斯伯尔尼伯尔尼大学伯特兰·罗素引力引力場引力透镜彼得·德拜德国德语德意志帝國德拜模型保罗·德鲁德國籍利奧·西拉德利奧波德·英費爾德列奧·西拉德和平主義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哥本哈根詮釋哈伊姆·魏茨曼儒勒·昂利·庞加莱军国主义几何学光子光电效应勞侖茲協變性犹太人玻尔-爱因斯坦论战玻色-爱因斯坦统计玻色子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現代物理學理论物理学磁化強度社会主义神经科学科学家科学哲学科羅拉多大學波德分校符騰堡王國第一次中东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等效原理米列娃·馬利奇精神分析学納粹德國納森·羅森約翰·惠勒紅移约翰·冯·诺伊曼约瑟夫·泰勒纳粹党纽约时报统一场论统计力学经典力学经典统一场论维尔纳·海森堡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羅伯特·密立根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罗森佯谬爱因斯坦场方程爱因斯坦论文项目絕對溫度瑞士瑞利散射瑞典皇家科学院电磁场無國籍物理学物理学家物理年鑑物理评论特拉華河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牛津大学狭义相对论相对论随机过程螺線管联合国菲利普·莱纳德萊納斯·鮑林萊頓大學靜態宇宙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馬克士威方程組角动量角动量守恒定律马塞尔·格罗斯曼马丁·布伯马克斯·普朗克马克斯·普朗克奖章論動體的電動力學魏瑪共和國诺威萨诺贝尔奖诺贝尔物理学奖鲍里斯·波多尔斯基質能等價路德维希·范·贝多芬麻省理工学院點粒子黎曼几何黎曼曲率張量輻照度錫安主義舊量子論阿劳阿尔伯特·爱因斯坦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大脑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科学出版物列表阿尔弗雷德·克莱纳阿什肯納茲猶太人阿伏伽德罗常数阿瑟·康普顿阿道夫·希特勒阿拉伯人资本主义薩特延德拉·納特·玻色葡萄柚钢琴铁磁性蓝移重力紅移重力波 (相對論)量子力学量子統計學量子諧振子自由落體自旋里奇曲率張量长崎市腹主動脈瘤苏黎世苏黎世大学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英屬巴勒斯坦託管地雅利安人進動耶路撒冷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逻辑PSR B1913+16柏林柏林洪堡大學恩斯特·马赫杜隆-珀蒂定律核動力核裂变核武器梅纳赫姆·贝京比利时比熱容氟利昂水星民族主義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沃爾夫岡·克特勒波兰波粒二象性波长泰晤士报洛杉矶混凝土漲落定理激光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朗德g因子指南针新泽西州无神论时代100人:本世纪最重要的人物时空旋转意大利愛德華·泰勒愛德文·哈勃愛因斯坦—西拉德信愛因斯坦與中國散射慕尼黑拉塞尔·赫尔斯曲率曼哈顿计划思覺失調思想實驗普魯士王國普鲁士科学院普林斯顿 (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大学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普朗克常数1919年5月29日日食2016年2月引力波探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