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蟒科

指数 蟒科

蟒科(學名:Pythonidae)是一類無毒蛇類,原產於非洲、亞洲以及澳洲。其中包含了一些世界上最大型的蛇類。已知約有8屬共26種。其拉丁名字來源於希臘神話中的大蟒蛇皮同。 蟒蛇在全世界不少國家也有人把其當作寵物飼養。雖然蟒蛇的牙沒有毒性,但由於蟒蛇一般比其他蛇類較大較長,可以吞下很多比自身更大的物件(例如:羊)。若沒有有關經驗,一般是不許飼養的。.

19 关系: 夏尔·吕西安·波拿巴學名岩蟒屬巴布亞蟒希腊神话亚洲侏儒蟒屬皮同環紋蟒盾蟒屬白吻蟒蚺科蟒屬非洲樹蟒屬澳洲旁系群

夏尔·吕西安·波拿巴

夏尔·吕西安·儒勒·劳伦·波拿巴,第二代卡尼诺和穆西格纳诺亲王(Charles Lucien (Carlo) Jules Laurent Bonaparte, 2nd Prince of Canino and Musignano,)是一位法国博物学家和鸟类学家。他是吕西安·波拿巴和Alexandrine de Bleschamp的儿子,也是拿破仑一世的侄子。 波拿巴在意大利长大,而在1822年6月29日与他的堂姐成婚后,他们旅居美国。在离开意大利前他发现了莺科中的新物种须苇莺(Acrocephalus melanopogon),在航海中他收集到新物种黄蹼洋海燕(Oceanites oceanicus)的标本。一到美国他就写了关于这种鸟的一篇论文,并以亚历山大·威尔逊(Alexander Wilson)的名字命名。 之后波拿巴开始更新威尔逊的《American Ornithology》,修订版在1825年和1833年间发行。在1824年他设法使费城自然科学协会接收当时并不知名的约翰·詹姆斯·奥杜邦,但是这遭到鸟类学家乔治·沃德(George Ord)的反对。 在1826年底波拿巴举家回到欧洲。他访问了德国,遇到了菲利浦·雅格布·克莱茨迈(Philipp Jakob Cretzschmar)。访问英格兰时,在大英博物馆遇到了约翰·爱德华·格雷,并再次结识奥杜邦。在1828年他全家迁往罗马。在1832年和1841年间波拿巴发表了他关于意大利动物的作品《Iconografia della Fauna Italica》。 在1849年他被选入罗马议会,参与创建了罗马共和国。按照Jasper Ridley所说,当议会第一次召开时:“当維泰博人卡洛·波拿巴被点到名时,他这样回应:‘共和国万岁!’(Viva la Repubblica!)”他参加了保卫罗马的战争,对抗由路易-拿破仑·波拿巴派遣的4万法国人组成的部队。在1849年7月共和军被打败后,他离开罗马,然后去了马赛,但是路易-拿破仑·波拿巴命令他离开。 後来他旅居英格兰,出席了伯明翰英国科学促进会的会议,之后他访问了居住在苏格兰南部的威廉·查顿。他后来准备系统分类世界上的所有鸟类,访问了全欧洲的博物馆去研究其中的藏品。在这段时间中他被允许返回法国,将巴黎作为他度过余生的地点。在他去世之前,他发表了《Conspectus Generum Avium》的第一卷,而第二卷是由赫尔曼·施勒格尔(Hermann Schlegel)校订的。.

新!!: 蟒科和夏尔·吕西安·波拿巴 · 查看更多 »

學名

在生物分类学中,學名按字面即為科學名,名词组合基于拉丁文文法。它在科學,特別是生物學上使用的名稱。例如,廣為人所接受的植物 (生物)名稱;它也受到國際植物命名法規(ICBN)之規範。:「Scientific name: A formal, universally accepted name,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of which (for plants, algae, fungi and organisms traditionally treated as such) are provid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ode of Botanical Nomenclature.」。 學名的第一個字需大寫。而習慣上,在科學文獻的印刷出版時,學名之引用常以斜體表示,或是於正排体學名下加底線表示。學名内所指的有可能是一種生物、一屬的生物或一科的生物。这可因為不同的國際命名法規,有不同的變化。原則上,一種生物的學名只有一個,而這一個學名也只會用來稱呼這一種生物,但目前命名法規各自獨立,因此有可能出現同種動物、植物用同樣的學名。相對的親屬生物可能還有許多不同的名字,學名以外的名字均為俗名。學名使用拉丁化文字,而俗名沒有限制。除拉丁学名外的其他任何名称都是俗名。 目前已知最長的學名為雙翅目的,由42個字母組成,意思是「擁有近似黃蜂飛行姿態而接近水虻的」。最短的學名則分別為南蝠的 Ia io 和奇翼龍的 Yi qi,都僅有4個字母。.

新!!: 蟒科和學名 · 查看更多 »

岩蟒屬

岩蟒屬(學名:Liasis)是蛇亞目蟒科下的一個屬,主要包括分布於印尼、新畿內亞及澳洲的無毒蟒蛇。目前共有3個品種已被確認。.

新!!: 蟒科和岩蟒屬 · 查看更多 »

巴布亞蟒

巴布亞蟒屬(學名:Apodora)是蛇亞目蟒科下的一個單型屬,屬下只有一種無毒蛇種「巴布亞蟒」(A.

新!!: 蟒科和巴布亞蟒 · 查看更多 »

希腊神话

希臘神話(希腊语:ἡ Ἑλληνικὴ Μυθολογία)即口頭或文字上一切有關古希臘人的神、英雄、自然和宇宙歷史的神話。希臘神話是古希臘宗教的組成部分之一。現代的學者更傾向於研究神話,因為其實際上反映了古希臘的宗教和政治制度、文明以及這些神話產生的本質原因。一些神學家甚至認為古希臘人創造這些神話是為了解釋他們所遇到所有的事件。 希臘神話涵及大量傳說故事,其中很多都通過希臘藝術品來表現,比如古希臘的陶器繪畫和浮雕藝術。這些傳說意在解釋世界的本源和講述眾神和英雄們的生活和冒險以及對當時的生物的特殊看法。這些神話開始於口耳相傳,今日所知的希臘神話或傳說大多來源於古希臘文學。已知的最早的古希臘文學作品有荷馬的敘事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著重描寫了和特洛伊戰爭相關的重大事件。基本上和荷馬是同時期的赫西俄德的兩部詩歌《神譜》和《工作與時日》包含了當時的學者對世界起源、神權統治和人類時代的延續以及人類疾苦和祭祀活動的起源的看法和認識。除了《荷馬史詩》之外,還可以從《》(抒情詩,公元前5世紀的悲劇作品)、希臘化時期的學術作品和詩歌以及羅馬帝國時期的作品,如普魯塔克和保薩尼亞斯的作品中發現希臘神話的踪跡。 現在希臘神話已經從很多藝術品上關於眾神和英雄故事的裝飾得到考古學上證明。公元前8世紀的陶器上的幾何設計鮮明地記錄特洛伊圍城的場景和赫拉克勒斯的冒險。在隨後的古風時期、古典希臘時期以及希臘化時期,大量得到了文學上的證據證明神話場景不斷湧現。 希臘神話對西方文化、藝術、文學和語言有著明顯而深遠的影響。從古希臘時期到現代,詩人和藝術家很多都從希臘神話中獲得靈感,並為其賦予現代意義。.

新!!: 蟒科和希腊神话 · 查看更多 »

亚洲

亞细亚洲(Ασία;Asia),简称亚洲,面积4457.9万平方公里,覆蓋地球總面積的8.6%(或者總陸地面積的29.4%);人口總數約為40億,佔世界總人口約60.5%(2010年);是七大洲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個洲。 亞洲絕大部分土地位於東半球和北半球。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為蘇伊士運河。蘇伊士運河以東為亞洲。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為烏拉爾山脈、乌拉尔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峡。烏拉爾山脈以東及高加索山脈、裏海和黑海以南為亞洲。大陸東至白令海峽的傑日尼奧夫角(西經169度40分,北緯60度5分),南至丹绒比亚(東經103度31分,北緯1度16分),西至巴巴角(東經26度3分,北緯39度27分),北至切柳斯金角(東經104度18分,北緯77度43分),最高峰為-zh-hans:珠穆朗玛峰;zh-hant:聖母峰;-。跨越經緯度十分廣,東西時差達11小時。西部與歐洲相連,形成地球上最大的陸塊歐亞大陸。 亞洲東面是太平洋、北面是北冰洋,南面則瀕臨印度洋,西面以烏拉山脈、烏拉河、裏海、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及愛琴海與歐洲分界,西南面隔亞丁灣、曼德海峽、紅海與非洲相鄰,東北面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 亞細亞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名稱,希臘人稱呼他們的東方(一說為太陽升起的地方)為亞細亞,可能是來源於亞述人的名稱,亞述一詞在亞述的語言中也代表東方,原來只指希臘東方的小亞細亞半島,後來擴展到包括所有東方地區。 亚洲是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发源地。.

新!!: 蟒科和亚洲 · 查看更多 »

侏儒蟒屬

侏儒蟒屬(學名:Antaresia)是蛇亞目蟒科下的一個屬,屬下蛇類主要分布於澳洲。此屬所包含的蛇類是蟒科中體型最細小的蟒蛇,代表種是童蟒,其學名「Antaresia childreni」是命名者約翰·愛德華·格雷為了紀念其業師約翰·喬治·喬尊所訂定的。Browne-Cooper、Robert、Brian Bush、Brad Maryan、David Robinson:《Reptiles and Frogs in the Bush: Southwestern Australia》頁99,西澳大學出版社,2007年。ISBN 9778 1 920694 74 6目前,侏儒蟒屬下共有四個主要的品種。.

新!!: 蟒科和侏儒蟒屬 · 查看更多 »

皮同

同(古希腊语:Πύθων),希腊神话中住于德尔斐地区的巨蟒。 根据保萨尼阿斯的记载,皮同为大地女神该亚所生,住於德尔斐(在帕尔纳索斯山山麓),负责守卫此处的该亚(或忒弥斯)神示所。其他说法则认为皮同在丢卡利翁时代的大洪水所残留的水潭中出生。 在希腊神话中,关于皮同的故事的核心内容是:阿波罗杀死皮同,并在其占据之处建起了自己的神庙。此故事有多个不同的版。最早的版来自荷马的《阿波罗颂歌》,但它并没有对整件事做具体描写。 罗马帝国初期的古典作家许癸努斯提供了一版皮同神话。提坦女神勒托怀上了主神宙斯的两个孩子,即阿波罗和阿耳忒弥斯。嫉妒的赫拉派皮同去迫害怀孕的勒托(赫拉还曾让皮同抚养希腊神话中最著名的怪物堤丰)。众神祇惧怕赫拉,皆拒绝庇护勒托,勒托仅能逃到阿斯忒利亚岛(即提洛岛)上去分娩。这段故事解释了阿波罗为何憎恨皮同。阿波罗长大后找皮同复仇,故此来到德尔斐。这时德尔斐的神谕属于该亚。皮同逃入该亚的神示所,而阿波罗大胆地闯入,在女祭司所坐的岩石裂缝用箭射死了皮同。但阿波罗擅闯圣地受到了惩罚:众神创立了皮提亚竞技会,阿波罗被命令主持此竞技会,以为他的亵神行为的赎罪。 其他版中,阿波罗杀死皮同的缘故仅为了找地点建筑神示所。当阿波罗来到德尔斐时,当地有该亚的神示所了,在那里发布神谕的就是皮同。阿波罗杀了皮同,并选定德尔斐为建立自己神庙之处。两位传说中的建筑师特洛福尼俄斯和阿伽墨得斯建成了神庙。德尔斐神示所位于神庙内殿,该神示所的神谕就是古希腊世界最著名的德尔斐神谕。 匈牙利神话学家凯雷尼·卡罗伊曾提出一个假说,认为原始的神话中包含两条不同的巨蟒,后来它们被混为一谈。其中一条巨蟒实际是亲阿波罗的,许多古代艺术作品表现了蟒蛇(在爱琴文明时期往往代表大地)与阿波罗和平共处的场景。确实有些神话中守卫德尔斐的蟒蛇的名字不叫皮同而叫“德尔福娜”。还有研究者指出,原始神话中的巨蟒本来是雌性且没有名字,后来演变为雄性并得名皮同。 阿波罗杀死皮同的故事可以被解读为光明战胜黑暗。关于该神话的起源,现代学者通常认为皮同可能是德尔斐地区原有的地祇,后来被奥林波斯教的全国信奉的天神阿波罗排挤并取代。大概阿波罗神庙就建在古代敬奉皮同的神庙的原址上。在德尔斐,对阿波罗的崇拜中仍残存着古代皮同崇拜的痕迹。阿波罗的又名皮透斯(或皮提俄斯);在德尔斐发布神谕的女祭司被称为“皮提亚”;阿波罗神庙有时被称为“皮托”,这些皆与皮同有关。传统上认为,每四年一次的皮提亚竞技会是为纪念阿波罗战胜皮同而办。 在古希腊瓶画上,皮同的形象通常是一条大蛇;中世纪以后的欧洲人笔下的皮同则接近于龙。俄国大诗人普希金在他的作品中引用过阿波罗杀死皮同的典故: 在生物学中,蟒科(Pythonidae)和蟒属(Python)的拉丁文学名来自皮同。.

新!!: 蟒科和皮同 · 查看更多 »

羊是對部份羊亞科動物的統稱,包括羊族(學名:Caprini)及部份其他羊科動物(例如藏羚),中國古代稱羶根、珍郎、卷婁、獨筍子。 羊族下包括綿羊、山羊、大角羊、蠻羊等。.

新!!: 蟒科和羊 · 查看更多 »

環紋蟒

紋蟒屬(學名:Bothrochilus)是蛇亞目蟒科下的一個單型屬,專為分布於俾斯麥群島的一種無毒蟒蛇環紋蟒(B.

新!!: 蟒科和環紋蟒 · 查看更多 »

盾蟒屬

蟒屬(學名:Aspidites),是脊索動物門爬蟲綱有鱗目蛇亞目蟒科的一個屬。這個屬下目前只有兩種生物,分別是盾蟒及窩瑪蟒。盾蟒屬的蛇特徵是沒有毒性,分布地主要在澳洲的中部及北部,是當地的特有種。 盾蟒屬的學名Aspidites在英語中可翻譯成「盾牌擁有者、帶盾的人」。盾蟒屬生物主要生長於乾燥地帶,具備夜行性,卵生動物。.

新!!: 蟒科和盾蟒屬 · 查看更多 »

白吻蟒

白吻蟒屬(學名:Leiopython)是蛇亞目蟒科下的一個單型屬,屬下只有白吻蟒(L.

新!!: 蟒科和白吻蟒 · 查看更多 »

蚺科

科(学名:Boidae)是爬行纲有鳞目下的一科,屬於蛇類中保留較多原始特征的一支。其中包含沙蟒亞科(Erycinae)與蚺亞科(Boinae),共有19屬约75个种。这个科中的蛇是世界上最大的蛇,它们全部无毒,使用缠绕窒息的方法来杀死它们的猎物。.

新!!: 蟒科和蚺科 · 查看更多 »

蟒屬

蟒屬(學名:Python)是蛇亞目蟒科下的一個屬,主要包括分布於非洲及亞洲的無毒蟒蛇。目前共有11個现存物種已被確認。.

新!!: 蟒科和蟒屬 · 查看更多 »

非洲

阿非利加洲(Africa),簡稱非洲,位于地球东半球西部,欧洲之南,亚洲以西,地跨赤道南北,面積為30,221,532平方公里,佔全球總陸地面積的20.4%,Sayre, April Pulley.

新!!: 蟒科和非洲 · 查看更多 »

蛇是一类無足的爬蟲類動物,是蛇亚目(学名:Serpentes)的通称,属于爬行纲,另有其它無足的爬虫類如蚓蜥、蛇蜥等并不属于蛇亚目。 又有虵、虺、螣、蚦、蜧、蜦、长虫等別稱,根據種類也會有蝮、蚺、蟒、蝰等近義稱呼。正如所有爬蟲類有鱗目一樣,蛇類全身佈滿鱗片。所有蛇類都是肉食性動物。目前全球共有3,000多種蛇類,包括體型最短小的細盲蛇科以至最長的蟒科及蚺科。為了配合蛇類窄長的身體,成對的內臟(如肺、腎)會在蛇體前後排列,而非左右互對。 部分蛇類擁有毒性,能使被其咬擊的生物受傷、疼痛以至死亡。蛇的另一個特徵是顎部能作出廣角度的開合,因此能吞食比自己身型龐大的獵物。生物研究指蛇類大概於白堊紀時代由蜥蜴類衍生而成。現代蛇類的分類研究,大概可追溯至古新世時代。目前紀錄中最巨型的蛇類是活於古新世的泰坦巨蟒,長度達13米長,其化石被發現的年份是2009年;目前體型最細小的蛇類是卡拉細盲蛇,長度約只有10公分。 亚洲一些地区則认为他们有着魔力,因此将他们的肉用作传统药材。.

新!!: 蟒科和蛇 · 查看更多 »

樹蟒屬

樹蟒屬(學名:Morelia)是蛇亞目蟒科下的一個屬,主要包括分布於印尼、新畿內亞及澳洲的無毒蟒蛇。目前共有7個品種已被確認。.

新!!: 蟒科和樹蟒屬 · 查看更多 »

澳洲

#重定向 澳大利亚.

新!!: 蟒科和澳洲 · 查看更多 »

旁系群

旁系群在支序分类学是指一个演化支上某个单系群最亲近的分类群,又称为姐妹群。如下图所示: 单系群A是单系群B的旁系群,同时B也是A的旁系群,两者从一个最近共同祖先演化而来,而关系较远的C就是它们的外类群。A和B也可以组成一个单系群单元D,此时这个单元D就是C的旁系群,反之亦然……,以此类推,用以概括更远的旁系群。在支序分类学的定义上,A、B、C可以是生物样本、物种或分类单元。在描述物种时,有时会以“姐妹种”(sister species)来称呼。 在种系发生学的亲缘关系研究中使用“旁系群”这个概念时,一般只考虑研究中所列举的样本,例如:在现存物种当中,鳄鱼是鸟类最亲近的旁系群,但这仅仅是对现生种而言;如果将已灭绝的种类算进来,鸟类作为恐龙的直系后代,鸟类和鳄鱼之间还隔着许许多多的已灭绝的旁系近亲。所以,需留意“旁系群”这个概念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仅仅用来描述研究中所列出的类群、物种或样本之间相对的亲疏远近关系。.

新!!: 蟒科和旁系群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蟒蛇科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