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葵涌

指数 葵涌

葵涌(Kwai Chung)在香港新界西南,亦是荃灣新市鎮的一部份,位於規劃署定義的香港都會區範圍之內。在香港行政區劃中,曾經為荃灣區,葵涌後來與青衣島一同分拆,組成葵青區。葵涌可以再細分為--、--及--,住宅主要集中在上葵--及下葵--,較多大型的公共房屋及私人住宅,人口比較稠密,而工業區則主要集中在中葵--一帶。 葵涌一直是香港的工商業重鎮,有大量公司在此設立辦事處,同時亦有不少公共屋邨及居屋。其中葵涌貨櫃碼頭為全球吞吐量第六大的貨櫃碼頭。.

130 关系: 城門谷城門水塘印度南灣角同珍醬油坪石邨大窩口站大窩口邨天主教母佑會蕭明中學孖指徑官富場安蔭邨尼泊尔屯門軍鎮屯門海戰居者有其屋計劃工商业巴基斯坦上葵涌中国大陆中華基督教會全完中學中華傳道會安柱中學中華傳道會李賢堯紀念中學中葵涌市中心下葵涌九龍城九龍貿易中心九龍水塘佐敦道何文田佛教善德英文中學循道衞理聯合教會李惠利中學保祿六世書院土瓜灣和宜合和宜合道運動場公共房屋元朗區石籬邨石蔭邨石蔭東邨灣仔獅子會中學祖堯邨紅磡美孚站美孚新邨瑪嘉烈醫院芊紅居...聖公會林護紀念中學荃灣荃灣區荃灣綫荃灣新市鎮荔枝角荔景天主教中學荔景站荔景邨華員邨華荔邨青嶼幹線青衣島順德聯誼總會李兆基中學裘錦秋中學(葵涌)西環西鐵綫規劃署香港香港市區香港國際機場香港公共小巴香港四邑商工總會陳南昌紀念中學香港道教聯合會圓玄學院第一中學香港行政區劃香港製造業觀塘鰂魚涌貨櫃碼頭麗瑤邨黃大仙迦密愛禮信中學都會坊興芳路藍巴勒海峽藍田葡萄牙葵盛邨葵芳站葵芳站公共運輸交匯處葵芳邨葵聯邨葵青劇院葵青區葵青貨櫃碼頭葵青路葵興站葵興邨葵涌廣場葵涌循道中學葵涌道葵涌運動場葵涌蘇浙公學葵涌邨葵涌醫院醉酒灣金山郊野公園英国雍雅軒KC100柴灣角東華三院伍若瑜夫人紀念中學東華三院陳兆民中學東涌綫棉紡會中學樂善堂顧超文中學正德油塘油尖旺區深水埗港鐵明朝昂船洲浩景臺新界新界西選區新都會廣場旺角慈雲山100毛 扩展索引 (80 更多) »

城門谷

城門谷(Shing Mun Valley),簡稱城門(Shing Mun),是香港一個谷地,位於新界荃灣區大窩口東北部,上葵涌之西北,大帽山與針山之間,其大部份地區現時屬於城門郊野公園的範圍。 城門谷是城門水塘的所在地,也是沙田城門河的源頭。城門谷南部的針山,被連接荃灣和沙田的城門隧道貫穿。 城門谷也是一個具有軍事價值的地點。早於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元將劉深襲淺灣(今荃灣),當時鄉民已於城門谷興建石城抵抗。至南明年間,將領李萬榮亦於城門谷建城抗清。到近代的香港保衛戰,其主要防線醉酒灣防線的主要防守據點暨總指揮部,便是位於城門谷的城門碉堡。 至於城門谷南部,則已成為荃灣新市鎮的範圍,包括和宜合、梨木樹及石圍角等地。.

新!!: 葵涌和城門谷 · 查看更多 »

城門水塘

城門水塘(Shing Mun Reservoir)是香港新界西南部的一個水塘,位於荃灣區城門谷一帶,為第一個把所儲存的水由新界區輸往港島區使用的水塘。為區別下城門水塘,城門水塘又稱為上城門水塘。亦因如此,廣義上,城門水塘是指上城門水塘及下城門水塘;而狹義上,城門水塘則是上城門水塘的真正名稱。由於落成年是當年英皇佐治五世登基25年,上城門水塘亦被名為銀禧水塘。由於整個城門水塘群剛好處於新界東與西的分界線上,上城門水塘被劃屬界線以西(屬荃灣區),下水塘則劃入界線以東(屬沙田區),所以,從廣義而言,城門水塘地既處新界西,亦處新界東。而貫穿兩地者便是1990年通車、同樣以該地地名「城門」命名的城門隧道,其共兩組隧道之間均以高架橋連接,並正正在下城門水塘和城門峽上方跨過。.

新!!: 葵涌和城門水塘 · 查看更多 »

印度

印度共和国(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Republic of India),通称印度(भारत;India),是位于南亚印度次大陆上的国家,印度面积位列世界第七,印度人口众多,位列世界第二,截至2018年1月印度拥有人口13.4亿,仅次于中国人口的13.8亿,人口成長速度比中國還快,预计近年将交叉。是亚洲第二大也是南亚最大的国家,面积328万平方公里(实际管辖),同时也是世界第三大(购买力平价/PPP)经济体。 印度并非单一民族及文化的国家。印度的民族和种族非常之多,有“民族大熔炉”之称,其中印度斯坦族占印度总人口的大约一半,是印度最大的民族。印度各个民族都拥有各自的语言,仅宪法承认的官方语言就有22种之多,其中印地语和英语被定为印度共和国的联邦官方语言,并且法院裁定印度没有国语。英语在印度非常流行,尤其在南印地位甚至高于印地语,但受限于教育水平,普通民众普遍不精通英语。另外,印度也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世界4大宗教其中的佛教和印度教都源自印度。大部分印度人信仰印度教。伊斯兰教在印度也有大量信徒,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信教者约占印度的14.6%(截至2011年,共有约1亿7千7百万人)。伊斯兰教是在公元8世纪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而传播到印度的。公元10世纪后,北印的大多数王朝统治者都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特别是莫卧儿王朝。印度也是众多正式和非正式的多边国际组织的成员,包括世界贸易组织、英联邦、金砖五国、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和不结盟运动等。 以耕种农业、城市手工业、服务业以及其支撑产业为主的部分行业已经相对取得了进展。除了民族文化与北方地形的丰富使印度旅游业颇受欢迎之外,由于时差,大批能说英语的人才也投入外包行业(即是外国企业把客户咨询,电话答录等等服务转移到印度)。另一方面,宝莱坞电影的文化输出在英语圈乃至全球的影响力不亚于世界主流。同时印度还是很多专利过期药物的生产地,以低价格提供可靠的医疗。近年来,印度政府还大力投资本国高等教育,以利于在科学上与国际接轨,例如自主太空研究、南亚半岛生态研究等等。印度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是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新!!: 葵涌和印度 · 查看更多 »

南灣角

南灣角(Nam Wan Kok)是香港一個昔日海角,位於新界青衣島東南部,南環和春花落之間,目前為葵青貨櫃碼頭9號碼頭的所在地。此外,南灣隧道及昂船洲大橋亦於此處交匯。 Category:青衣島.

新!!: 葵涌和南灣角 · 查看更多 »

同珍醬油

同珍醬油罐頭有限公司,簡稱同珍醬油(Tung Chun Soy Sauce),是香港製造的品牌老字號,屬香港品牌產品,1876年創業於廣東省東莞石排镇,於19世紀末從東莞到香港落地生根,1919年在香港註冊,與李錦記、淘大和八珍並稱香港四大醬園家族。 同珍醬油在香港設有葵涌昌榮路(35萬平方呎)及粉嶺軍地(12萬平方呎)兩處廠房。現任同珍集團總裁王賜豪是第三代經營者,於1998年接任,他是一名耳鼻喉專科醫生,身兼廣東省東莞市政協常委。 「同珍」的醬油於2003年獲得「香港Q嘜」優質產品認證。.

新!!: 葵涌和同珍醬油 · 查看更多 »

坪石邨

坪石邨(Ping Shek Estate),是香港的一個公共屋邨,位於九龍觀塘區平山,是由香港房屋委員會發展,由巴馬丹拿建築及工程師有限公司設計,於1970年代落成。坪石邨所屬位置剛剛在黃大仙區區界外,所以屬於觀塘區,本邨鄰近牛池灣村及彩虹邨。有鑑於坪石邨的位置與啟德機場非常接近,所以屋邨的高度在興建時受到限制。 2010年1月22日,香港房屋委員會建築小組通過斥資1.3億港元活化坪石邨,該邨的活化工程由利安建築師有限公司負責設計,也是房委會首個對舊式屋邨引入活化概念,而該邨居民與商戶對此持不同意見。.

新!!: 葵涌和坪石邨 · 查看更多 »

大窩口站

大窩口站(Tai Wo Hau Station)是港鐵荃灣綫的一個地底車站,它亦是新界區第一個建於地底的車站。根據十八區區議會區域劃分,行政上屬於荃灣區,德士古道至昌榮路一段的青山公路葵涌段是荃灣區及葵青區的分界線,車站建於青山公路以北,故屬於荃灣區。然而,站名由來的大窩口邨則位於葵青區。車站位於大窩口青山公路—葵涌段旁的國瑞路公園地底,由日本青木建設及飛島建設聯營公司負責興建,在1982年5月10日啟用。車站以深綠色和淺綠色為主要色調。.

新!!: 葵涌和大窩口站 · 查看更多 »

大窩口邨

是香港的公共屋邨,位於新界葵青區中葵涌大窩口,於1961年入伙,是新界第一個徙置區,也是在所有葵青區的公共屋邨之中,是最接近荃灣區的屋邨,於1970年代開始重建,新建樓宇於分別於1979年至1993年入伙,現由香港房屋委員會負責管理屋邨。 是居者有其屋屋苑,屬於大窩口邨重建第五期項目,項目還包括大窩口體育館,共有兩座樓宇,在1993年落成。 原是居者有其屋屋苑,位於石頭街,原址為第20座徙置大廈,共有兩座樓宇,屬於大窩口邨重建第六期項目,後來因為政府決定停售居屋,於2004年改為紀律部隊宿舍。.

新!!: 葵涌和大窩口邨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母佑會蕭明中學

天主教母佑會蕭明中學(Daughters of Mary Help of Christians Siu Ming Catholic Secondary School,簡稱DMHCSMCSS或DMHCSM)是天主教聖母進教之佑孝女會於1973年在香港設立的一所女子津貼中學,位於新界葵涌葵葉街6號。学校以主要捐助者蕭明命名。蕭明中學是一所以英文為主要教學語言的學校, 鄰為李惠利中學。在2017香港最具教育競爭力中學50強龍虎榜中排名第38位。.

新!!: 葵涌和天主教母佑會蕭明中學 · 查看更多 »

孖指徑

孖指徑(Smuggler's Ridge,意即「走私嶺」),高海拔337公尺(1,106英尺),是香港新界中部的一個山峰,位於金山以北,走私坳以西。孖指徑原指行經該山山嶺上的路徑,但現時也成為山名。 孖指徑座落於金山郊野公園範圍,其北部即為城門郊野公園。麥理浩徑第6段和衛奕信徑第6段均經過孖指徑,以連接大埔公路和城門水塘。城門隧道穿過此山北部直達葵涌。 孖指徑一帶於1941年香港保衛戰中曾是醉酒灣防線中的一個主要防守據點,稱為城門棱堡,現時該處尚存有戰壕、碉堡及地道等遺跡。.

新!!: 葵涌和孖指徑 · 查看更多 »

官富場

官富場是中國北宋政府在現今香港九龍東部一帶所設的官方鹽場,也是觀塘區之名的起源。 北宋初年,當時政府在現時的九龍灣西北及西南沿岸,即尖沙咀與茶果嶺之間一帶,設立了一個名為「官富場」的官方鹽場,範圍覆蓋今日的觀塘區、九龍城區及油尖旺區,並派造鹽官並駐兵。當時該處屬於廣州府東莞縣,該鹽場也曾成為縣內四大鹽場之一。然而於隆興元年 (1163年),由於「官富場」的產鹽量未如理想,曾一度廢置並併入另一個官方鹽場「疊福場」(位於今沙頭角東北、大鵬灣西南)。後來因「官富場」產鹽量回升,於是再度恢復設置。南宋末年,皇帝宋端宗趙昰和宋帝昺趙昺被元朝軍隊逼迫逃到香港,據說曾在「官富場」內的土瓜灣一塊大石頭上休息,後人稱該處為宋王臺。 元朝時期,「官富場」被改為「官富巡司」,於明朝時則被改為「官富巡檢司」,設有巡檢及司吏各一,並駐弓兵50名,以打擊販賣私鹽。清朝康熙元年(1662年),清朝政府為了防止沿海居民接濟位於台灣的鄭成功軍隊,因此實行遷界令,逼使沿海居民向內地遷界50里,鹽場亦因而被廢置。雖然遷界令於康熙八年 (1669年)取消,但由於新遷來的居民不諳曬鹽,鹽場無法恢復昔日的規模,其後最終也被廢置。.

新!!: 葵涌和官富場 · 查看更多 »

安蔭邨

安蔭邨(英文:On Yam Estate)位於香港新界葵青區北葵涌(即上葵涌)是區內較新發展的公共屋邨,由房屋署總建築師設計,其中第一期(康、嘉及祥蔭樓)的細部設計則由何顯毅建築師事務所負責,原址為石蔭及石籬臨時房屋區。共有住宅大廈八座,居民約有17,000人。主要為安置荃灣梨木樹邨及葵涌石蔭邨及石籬邨的重建戶。.

新!!: 葵涌和安蔭邨 · 查看更多 »

尼泊尔

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संघीय लोकतान्त्रिक गणतन्त्रात्मक नेपाल),通称尼泊尔(नेपाल),是南亚喜马拉雅山脉地区的一个内陆国家,北与中国相接,其余三面与印度为鄰。尼泊爾的土地面積為14万7181平方公里,排名世界第93位,2640万人口则排名世界上第41位。由于地处高海拔地区,世界上最高的十座山峰中有八座位于尼泊尔境内,包括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因此也是登山好手的觀光勝地。 尼泊尔拥有古老的文化遗产,佛教创始人佛陀释迦牟尼即出生在尼泊尔。国家主体宗教信仰为印度教,另有少数群体信仰藏传佛教、伊斯兰教等。尼泊尔还以骁勇善战的廓尔喀人士兵闻名于世。 18世纪中期建立了尼泊尔王国,并曾入侵西藏,后成为清朝藩属国。在19世纪初英尼战争后尼泊尔割地予英属印度并与其结盟。尼泊尔原為印度教君主制国家。2006年,国会凍結了國王賈南德拉的權力,2008年,尼泊尔制宪会议正式通过宪法修正案,废除君主制改国号为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

新!!: 葵涌和尼泊尔 · 查看更多 »

屯門軍鎮

屯門軍鎮是唐朝政府於現時香港西部及深圳西部一帶所設的軍港《城市論壇》二〇一四年五月十八日論題: 沙中發現宋古蹟 發展保育兩得益?,也是屯門的名稱由來。.

新!!: 葵涌和屯門軍鎮 · 查看更多 »

屯門海戰

屯門海戰是發生在1521年(明朝正德十六年)8月底至9月間,由廣東海道副使汪鋐指揮的在屯門地區抗擊佛朗機人的戰役。是中國第一次與歐洲國家武裝商船對抗的戰役,以明朝的獲勝而告終。.

新!!: 葵涌和屯門海戰 · 查看更多 »

居者有其屋計劃

居者有其屋計劃(Home Ownership Scheme;簡稱居屋計劃或HOS)是香港的資助出售房屋計劃之一,是由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興建房屋,並以低於市值的價格,並扣除地價(1982年第三期乙起)售予低收入市民;計劃內興建的房屋通稱居屋。.

新!!: 葵涌和居者有其屋計劃 · 查看更多 »

工商业

工商业包括工业和商业两大部分。.

新!!: 葵涌和工商业 · 查看更多 »

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اسلامی جمہوریہ پاکستان;英语:Islamic Republic of Pakistan),通称巴基斯坦,位于南亚,面积796,095平方公里 (307,374 平方英里)(不包括巴控克什米尔地区),东与印度比邻,南面是印度洋,西与伊朗锡斯坦接壤,西北和阿富汗相连,东北面可通往中国新疆。除南部属热带气候外,其余属亚热带气候。南部湿热,受季风影响,雨季较长;北部地区干燥寒冷,有的地方终年积雪。 在乌尔都语,“巴基斯坦”源自波斯语,意思为“圣洁的土地”。巴基斯坦原为英属印度一部分,1858年随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1947年8月14日宣告独立,成为英联邦的自治领。1956年3月23日,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成立。1971年孟加拉人民共和国从巴基斯坦独立。巴基斯坦从前的首都在卡拉奇(Karachi),现在首都位于伊斯兰堡。总统马姆努恩·侯赛因于2013年9月就职。巴基斯坦是英联邦成员国。 巴基斯坦人口1.97亿,95%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国教),少数信奉基督教、印度教和锡克教等。.

新!!: 葵涌和巴基斯坦 · 查看更多 »

上葵涌

上葵涌(Sheung Kwai Chung,亦作Upper Kwai Chung)為香港新界的一部份,位處葵涌北部,城門郊野公園以南及金山郊野公園以西。值得留意的是,和宜合道以西部分歸荃灣區,而非葵青區。 上葵涌是一個集合舊式工廠大廈、唐樓和公共屋邨的社區,還有幾個平房區,包括上葵涌村、打磚坪村和大白田村,均位於西面;梨木樹邨則位於西北面,屬荃灣區;東面為石蔭邨及安蔭邨,屬葵青區。.

新!!: 葵涌和上葵涌 · 查看更多 »

中国大陆

中國大陸,中文使用上常通稱大陸或大陸地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官方有时也使用祖国大陆。此詞的使用在古代即有,非現代两岸关系中具有政治含义的大陆,而是中原文化圈中相對海洋島嶼的地理用詞。如在日本也有大陸文化的說法,二戰時曾用來稱呼中國外,至今以大陸代稱的用法在學術上仍有在使用。在海外的華人移民圈也有不少使用此用法的人。 在當代的使用上,指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直接管轄的區域。此肇因於第二次國共內戰後,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成立所導致的海峽兩岸政治分立。 地理上,該詞是指中國的大陸領土,屬於歐亞大陸的一部分的事实,與海島相對;但當代的使用上,其做為一個政治名詞的用途遠大於地理名詞,指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直接管轄的區域,故海南島、舟山群島等中華人民共和國之海洋及海島領土,都被視為中國大陸的一部分,香港、澳門這兩個特別行政區以及「台灣」則排除在外。使用情形類似的還有「中国内地」一詞。 另一方面,第二次國共內戰後撤退至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在法律上仍然主張中國大陸為其疆域,在《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等法律中稱為「大陸地區」、並定義為「臺灣地區以外之中華民國領土」,同時否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獨立之主權國家,而僅將其視為統治中國大陸之政治實體;在陳水扁政府上台前,中華民國政府認定的「大陸地區」還包括在1946年就已獨立建國的外蒙古、以及中俄邊境的爭議領土。香港與澳門因政治地位特殊,在法律上又另外以「港澳地區」合稱。 中華民國政府對中國大陸的定義,是中國國民黨執政時期一中各表、憲法一中等兩岸政策的重要基礎。而民主進步黨執政時期,由於其政治立場偏向臺灣獨立及臺灣主體性,此主張並不活躍,尤其在陳水扁政府時期起,主要以一邊一國思維處理兩岸關係,直接將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視為與中華民國(台灣)分立的國家。也讓大陸這個地理代稱用法再增添更多政治含义。.

新!!: 葵涌和中国大陆 · 查看更多 »

中華基督教會全完中學

中華基督教會全完中學是一所位於香港葵青區上角街的基督教中學,由中華基督教會於1969年創辦。校舍佔地近5,000平方呎,樓高六層,有標準課室24間,特別室11間。校內設施包括禮堂、籃球場、圖書館、停車場。.

新!!: 葵涌和中華基督教會全完中學 · 查看更多 »

中華傳道會安柱中學

中華傳道會安柱中學(CNEC Christian College)位於香港新界葵涌石梨梨貝街,創校於1973年,是香港一間獲准以全英語上課之中學。現任校長為吳家豪先生。 一直以來,安柱中學在香港中學會考及香港高級程度會考均取得不俗成績,學校的問答隊更在各校際常識問答比賽中屢次獲獎。在2017香港最具教育競爭力中學50強龍虎榜中排名第50位。.

新!!: 葵涌和中華傳道會安柱中學 · 查看更多 »

中華傳道會李賢堯紀念中學

中華傳道會李賢堯紀念中學(CNEC Lee I Yao Secondary School),為香港一所政府津貼男女文法中學。辦學團體為基督教中華傳道會。校舍座落於葵盛盛福街一號。一九八一年九月,校舍建築工程尚未完成,第一年的六班中一暫借鄰近之栢立基教育學院校友會李一諤紀念學校校舍上課,至八二年九月,正式遷入現址。但因為去水管問題,九月一日開學後,需放假十日以便完成工程。 校舍首年使用時只得中一、中二及中六,故可外借部分樓層給迦密愛禮信中學使用。.

新!!: 葵涌和中華傳道會李賢堯紀念中學 · 查看更多 »

中葵涌

中葵涌(Chung Kwai Chung或Central Kwai Chung)位於香港新界葵涌中部,地區行政上屬葵青區,西至大窩口邨及葵盛西邨,南至葵興站,東至石籬邨及大連排工業區。 區內的東面及西面以公共房屋及私人住宅為主,葵涌道以及青山公路葵涌段一帶為工業區。.

新!!: 葵涌和中葵涌 · 查看更多 »

市中心

市中心,是指一个城市的核心地區,通常意指城市的交通等公共服务和商业设施的聚集地带。但對於較古老的城市,其最早的商業、交通核心(又稱為歷史城區)與現有的主要商業區(又稱為中心商業區)不一定一樣。.

新!!: 葵涌和市中心 · 查看更多 »

下葵涌

下葵涌(Ha Kwai Chung,亦作Lower Kwai Chung),為於香港新界葵涌南部,與中葵涌的葵芳一部分合稱「南葵涌」,地區行政上屬於葵青區,位置包括醉酒灣及荔景一帶,西面為葵青貨櫃碼頭東翼(西翼則位於青衣島西南面),東北面及西北面為工業區,而東面及正北面則為住宅區。 下葵涌的北面界線比較模糊,有指葵芳邨及其西面一帶住宅屬下葵涌,但毗鄰葵芳邨的大連排及中葵涌公園卻被個別政府機構認為位於中葵涌,然而根據政府官方地圖,中葵涌公園明顯位於下葵涌。 下葵涌東南面以呈祥道作為九龍及新界的分界,但地區行政上清麗苑並不屬於葵青區,而是屬於深水埗區。.

新!!: 葵涌和下葵涌 · 查看更多 »

九龍城

九龍城(Kowloon City)是香港十八區之一九龍城區的中心部份,名稱起源於19世紀清政府駐軍的九龍寨城(Kowloon Walled City,即「九龍牆城」之意,早年英國人曾稱當地爲Chinese Town(意爲「中國城」),城牆後於二戰期間被日軍拆毀),當時九龍寨城爲九龍半島上唯一的城鎮,後來「九龍城」演變成城寨所在地一帶的地名。現時九龍城以住宅樓宇為主,由於相當鄰近前啟德機場,故該區樓宇一直設有相常嚴格的高度限制,儼如鄉郊,直至機場在1998年7月6日搬遷後,逐漸有高樓大廈落成。.

新!!: 葵涌和九龍城 · 查看更多 »

九龍貿易中心

九龍貿易中心(英文:Kowloon Commerce Centre,簡稱KCC)是香港甲級商廈項目,位於新界西葵涌葵昌路51號,樓高35層,第1座於2008年7月落成。發展商為新鴻基地產,由啟勝管理服務有限公司作物業管理。第2座於2012年11月落成,並引入更多零售及飲食商舖。.

新!!: 葵涌和九龍貿易中心 · 查看更多 »

九龍水塘

九龍水塘是香港九龍半島的一組水塘,由九龍水塘(Kowloon Reservoir)、九龍副水塘(Kowloon Byewash Reservoir)及九龍接收水塘(Kowloon Reception Reservoir)三個水塘組成。水塘位於金山郊野公園之內。雖然水塘群以九龍為名,但根據現時的地區行政,三個水塘同樣座落於新界沙田區西南部。另一方面,附近的石梨貝水塘有時會被視為九龍水塘群之一員。 File:HK_KowloonReservoir.JPG|九龍水塘 File:HK_KowloonByewashReservoir.JPG|九龍副水塘 File:HK_KowloonReceptionReservoir.JPG|九龍接收水塘.

新!!: 葵涌和九龍水塘 · 查看更多 »

佐敦道

佐敦道(Jordan Road)是香港九龍油尖旺區的一條道路,西起海寶路,東至加士居道,連接西九龍填海區(九龍站)及伊利沙伯醫院一帶。此道路於1887年建成時原名第六街,1909年3月區內街道名稱重整時改為現時的名稱,同年5月再將加士居道南一併列入佐敦道。根據《南華早報》於1909年5月31日刊登的一篇讀者來函指出,與區內其他以英國外交官命名的街道一樣,佐敦道是以時任英國駐華公使朱邇典爵士(即佐敦爵士)命名。 佐敦道最西端原來為佐敦道碼頭,但是香港政府在1990年代將佐敦道碼頭拆卸以進行西九龍填海工程,將佐敦道伸展至西九龍填海區。 佐敦道所處的地方原名官涌。1970年代,香港地鐵興建「修正早期系統」(有關路段現屬荃灣綫),並在彌敦道與佐敦道交界處設一車站,以佐敦道之名命名為佐敦站。從此以後,該區亦被慣稱為佐敦。 佐敦道食店林立,是吃飯的好地方。而在附近的寶靈街、上海街等街道,是步行往尖沙咀的途徑之一。 佐敦道是公共小巴政策下,於九龍半島可以行駛的範圍內的南端盡頭。佐敦道以南,除西區海底隧道外,禁止公共小巴進入。2011年1月13日起,禁區範圍進一步擴充,介乎加士居道與廣東道之間的佐敦道西行,以及介乎南京街與佐敦道之間的彌敦道南行皆禁止公共小巴進入。此外,公共小巴曾經於文匯街設立總站,因為位置接近佐敦道碼頭而稱為「佐敦道」總站,其後改於佐敦道以北及甘肅街以南的街道作總站,但總站名稱不變。.

新!!: 葵涌和佐敦道 · 查看更多 »

何文田

何文田(Ho Man Tin,舊作Ho Mun Tin)為位於香港九龍九龍城區西部的谷地,位於旺角之東南,京士柏之北,是一個以住宅為主的社區,包括窩打老道山、何文田山道,區內主要幹道包括培正道、佛光街、忠孝街、公主道、窩打老道等,1號幹線穿越何文田。 何文田的居民以中產階級為主,私人和居屋屋苑林立,但也有公共屋邨。香港公開大學總校舍位於何文田。位於何文田附近的加多利山及嘉道理道更是綠樹成蔭,環境清幽,擁有多座西式別墅。何文田山道是九龍半島一個高尚住宅區域之一,附近的樓價亦一直居高不下,住戶包括多位各界名人以及演藝界名人。.

新!!: 葵涌和何文田 · 查看更多 »

佛教善德英文中學

佛教善德英文中學(Buddhist Sin Tak College,縮寫:BSTC)是一間位於香港葵涌興盛路的政府津貼男女校,於1973年創校,是香港佛教聯合會開辦的英文中學,也是會內唯一的男女資助英文中學,教學人員總數55人;中一有4班。該學校設有家長教師會,以作為家長和老師溝通的一大橋樑。.

新!!: 葵涌和佛教善德英文中學 · 查看更多 »

循道衞理聯合教會李惠利中學

循道衞理聯合教會李惠利中學(The Methodist Lee Wai Lee College)是葵涌區的一所津貼中學,現時為以中文為教學語言的男女中學。中文校訓是「各盡所長」,而英語校訓則是Each for His Best。 該校由李惠利先生撥款興建,毗鄰天主教母佑會蕭明中學,位於新界葵涌葵葉街2-4號。 該校於1977年開始辦學,至今辦學已逾40年。.

新!!: 葵涌和循道衞理聯合教會李惠利中學 · 查看更多 »

保祿六世書院

保祿六世書院(Pope Paul VI College,簡稱:PPVIC)屬葵青區一所政府津貼的第一組別女子中學,地址為葵涌石籬邨梨貝街八號,該校由天主教聖母無原罪傳教女修會(P.I.M.E. Sisters)於1969年創立。此校是區內六所全以英語作教學語言的其中一間學校。.

新!!: 葵涌和保祿六世書院 · 查看更多 »

土瓜灣

土瓜灣(To Kwa Wan),古稱土家灣,其中香港粤語經常把陰平的「灣」讀作陽平的「環」,土瓜灣位於九龍西九龍城區的南部,主要以住宅區及輕型工業區為主,另外此區沿漆咸道北至馬頭圍道一帶亦聚集了不少傢具商舖。.

新!!: 葵涌和土瓜灣 · 查看更多 »

和宜合

和宜合(Wo Yi Hop)是香港的一個峽谷,位於新界荃灣北部,大帽山南面山腰,鄰近城門谷一帶。當地也有和宜合村(Wo Yi Hop Village),村民主要姓劉,為客家人。.

新!!: 葵涌和和宜合 · 查看更多 »

和宜合道運動場

和宜合道運動場(Wo Yi Hop Road Sports Ground)是香港一個田徑運動場,位於新界葵涌和宜合道298號,為「北葵涌體育中心」(North Kwai Chung Sports Centre)三項毗連的體育設施之一,其他還有北葵涌賽馬會游泳池及北葵涌鄧肇堅體育館,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下草坪面積最小的真草田徑運動場,為葵青區三個室外運動場之一,主要服務對像為北葵涌地區的居民。.

新!!: 葵涌和和宜合道運動場 · 查看更多 »

公共房屋

#重定向 公營住宅.

新!!: 葵涌和公共房屋 · 查看更多 »

元朗區

元朗區(Yuen Long District)位於香港新界西部,是香港十八個地方行政區域之中歷史最悠久的地區之一。元朗區是香港唯一「一區兩市」(元朗新市鎮及天水圍新市鎮)的區份,此外發展中的洪水橋新發展區也有大部份範圍位於本區。元朗區屬香港兩個陸地與中國廣東省深圳市相連的區之一,另外一個為北區。.

新!!: 葵涌和元朗區 · 查看更多 »

石籬邨

是香港新界葵青區上葵涌石梨貝一個公共屋邨,由房屋署總建築師(1)設計。全邨分成石籬(一)邨及石籬(二)邨,一邨由雅居物業管理有限公司負責屋邨管理,二邨則由創毅物業服務顧問有限公司負責管理。 是香港新界葵青區上葵涌兩個居者有其屋計劃屋苑之一(另一個為寧峰苑),位於梨貝街對上的山坡上,原為籃球場,近石籬擴展區,有兩座樓宇,在1999年落成。.

新!!: 葵涌和石籬邨 · 查看更多 »

石蔭邨

位於香港新界葵青區北葵涌,是區內第四個公共屋邨,也是區內第一條政府廉租屋邨。落成於1968年,原居住大廈共有八座,至2005年重建完成,共有四座租住大廈,居民約為8500人。石蔭邨智、仁、勇三座由房屋署總建築師及劉榮廣伍振民建築師事務所聯手設計,主要接收原石蔭邨第4、5座及石籬邨第1、2、3、8及9座重建戶;而禮石樓則由房屋署總建築師及梁黃顧建築師事務所聯手設計,設計原為居屋,後因政府停售居屋而改為公屋用途,並設有地庫停車場。 是香港新界葵青區北葵涌兩個居者有其屋計劃屋苑之一(另一個為怡峰苑),位於葵涌市地段477號,由劉榮廣伍振民建築師(香港)有限公司設計,瑞安承建有限公司承建。其前身是石蔭邨前第一及二座,共有四座「康和型」樓宇,提供1280個單位,在2001年落成。.

新!!: 葵涌和石蔭邨 · 查看更多 »

石蔭東邨

石蔭東邨位於香港新界葵青區北葵涌,位於石蔭邨的東北面,故命名為石蔭東邨。原址為大白田臨時房屋區。由於面積狹小,本邨是葵青區內較小型的公共屋邨。居住樓宇只有三座,登記人口約有6000人。主要居民是原葵涌石籬邨第12座及第16座的重建戶。.

新!!: 葵涌和石蔭東邨 · 查看更多 »

灣仔

灣仔(Wan Chai,坊間亦作Wanchai,舊作Wan Tsai),舊稱下環(Ha Wan),位於香港島灣仔區的西部,是灣仔區的主要組成部分,東起堅拿道,西至軍器廠街,南至寶雲道。 在英國於1841年佔領香港島前,灣仔一帶已有人居住,當中主要為漁民。英國建立殖民地後,灣仔是華人主要的聚居地,也是香港最早發展的地區之一,亦曾為英國殖民政府的軍事基地,現時是香港其中一個主要商業區,區內亦有很多舊式住宅大廈,因此也面對著市區老化的問題。 灣仔是一個人口流動相當大的區域,雖然區內居住人口只有十多萬,但卻有達六十萬的通勤人口每日上班和上學。作為住宅、商業、購物及娛樂一應俱存的區域,加上毗鄰中心商業區中環及大型購物區銅鑼灣,灣仔的交通需求相當大。港鐵、巴士、小巴、電車及渡輪等都服務著該區。此外,該區也有一些摩天大廈和地標建築,如中環廣場及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等,所以也成為訪港旅客的一個主要景點。.

新!!: 葵涌和灣仔 · 查看更多 »

獅子會中學

獅子會中學由獅子會教育基金於1995年獲得香港教育署批准興辦,位於香港新界葵涌,佔地6622平方米。校舍樓高6層,於1996年9月正式啓用。而學校改善工程亦在2004年底完竣,新舊教學大樓建築費近港幣五千萬元。.

新!!: 葵涌和獅子會中學 · 查看更多 »

祖堯邨

是香港於1976至1981年期間,由香港房屋協會所發展的甲類出租屋邨之一,位於新界葵涌荔景山麗祖路1至5號、念祖街2及3號、榮祖街2至6號。全邨依山而建,佔地18.35公頃。.

新!!: 葵涌和祖堯邨 · 查看更多 »

紅磡

紅磡(Hung Hom),古有赤磡、赤砍、紅碪之名,位於香港九龍半島東南部,十八區行政上隸屬九龍城區,東對九龍灣至觀塘相望,南隔維多利亞港與銅鑼灣至北角相望,西面接尖沙咀,北連何文田及土瓜灣。.

新!!: 葵涌和紅磡 · 查看更多 »

美孚站

美孚站(Mei Foo Station)位於香港九龍荔枝角,是港鐵荃灣綫及西鐵綫其中一個車站,名稱取自車站附近的美孚新邨。.

新!!: 葵涌和美孚站 · 查看更多 »

美孚新邨

美孚新邨(Mei Foo Sun Chuen),位於香港九龍荔枝角,自1982年起為地鐵(今港鐵)美孚站上蓋物業,由王董建築師事務所設計,並由匯秀管理有限公司管理。美孚新邨於1968年至1978年間建築完成及入伙,邨內共建有99幢住宅樓宇,為全港樓宇座數最多的住宅屋苑,一般均為一幢兩座式設計(除第1期的百老滙街23號、第5期的蘭秀道15號及第6期的蘭秀道46號外),其餘各座皆以剪刀樓梯及電梯間分割兩座大廈的設計,一般每層1至4伙不等,提供13,149個住宅單位。當年單位售價為3萬至12萬港元不等。美孚新邨標榜多種先進社區概念和設備,包括入牆電線、中央式石油氣系統及熱水掣等。.

新!!: 葵涌和美孚新邨 · 查看更多 »

瑪嘉烈醫院

嘉烈醫院(Princess Margaret Hospital,醫院管理局內部代碼:PMH)是香港醫院管理局轄下的一所大型公立地區綜合全科醫院,位於新界葵青區下葵涌荔景;醫院成立於1975年,10月20日啓用開始收容病人,以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之妹瑪嘉烈公主命名。瑪嘉烈醫院現有超過1,400張病床及3,900多名員工。 瑪嘉烈醫院毗鄰葵涌醫院,由醫院管理局管理,屬於九龍西聯網,主要為九龍西及新界南區(包括荔枝角、下葵涌、青衣、荃灣及東涌)的居民提供服務。隨著香港國際機場於1998年7月落成啟用,瑪嘉烈醫院除為訪港旅客提供緊急醫療護理外,如機場發生災難事故,是接收傷者的主要醫院之一。 瑪嘉烈醫院同時是香港醫學專科學院認可的專科訓練中心,為香港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醫科學生提供臨床教育訓練及為畢業生安排實習。.

新!!: 葵涌和瑪嘉烈醫院 · 查看更多 »

芊紅居

芊紅居是由香港房屋協會發展的夾心階層住屋計劃屋苑,位於香港新界葵涌興盛路,鄰近葵涌運動場,與新都會廣場相對。屋苑前身是葵康臨時房屋區,採用蝴蝶型設計,由利安建築師事務所有限公司設計,建築師充份利用了四周廣濶的優點,加上種滿四季植物的平台花園,百花盛放,突出了芊紅居的雅賞萬紫千紅的設計主題。芊紅居共有兩座35層高樓宇,一梯六伙,共420個單位,建築面積由561-801平方呎,在1998年落成。.

新!!: 葵涌和芊紅居 · 查看更多 »

聖公會林護紀念中學

聖公會林護紀念中學 (S.K.H. Lam Woo Memorial Secondary School,簡稱林護及LWMSS)是一所位於香港新界葵涌葵盛圍397號的英文津貼中學,佔地8400平方米,鄰近港鐵葵興站,為一所著名的英文中學。在2017香港最具教育競爭力中學50強龍虎榜中排名第10位。.

新!!: 葵涌和聖公會林護紀念中學 · 查看更多 »

荃灣

荃灣(Tsuen Wan)位於香港新界西南,位於規劃署定義的香港都會區範圍之內。.

新!!: 葵涌和荃灣 · 查看更多 »

荃灣區

荃灣區(Tsuen Wan District)是香港十八區之一,位於香港新界西,與九龍半島相距約5公里,面積約6,070公頃。根據2016年中的統計,荃灣區人口約318,916人。 途經青嶼幹線進出香港國際機場和大嶼山時,必須經過此區及葵青區。.

新!!: 葵涌和荃灣區 · 查看更多 »

荃灣綫

荃灣綫(Tsuen Wan Line)是港鐵營運的鐵路綫之一,路綫編碼為TWL,連接香港島中西區的中環站,與新界荃灣區的荃灣站,屬於城市軌道交通系統。荃灣綫於1982年5月17日全綫通車,為前香港地鐵網絡中第二條通車的路綫。荃灣綫以北端的總站設於荃灣站而命名。荃灣綫共有16個車站,包括8個轉車站(尖沙咀站/尖東站包括在內),在路綫圖中以紅色代表。.

新!!: 葵涌和荃灣綫 · 查看更多 »

荃灣新市鎮

荃灣新市鎮(Tsuen Wan New Town)是香港九個新市鎮之一,亦是唯一一個位於都會區(香港市區)內及港九市區重建局管轄的新界新市鎮。新市鎮的範圍包括整個荃灣區及葵青區,包括荃灣、葵涌、青衣島、馬灣及陰澳。總發展面積約32.85公頃,是香港面積第二大的新市鎮,僅次於沙田新市鎮。根據香港政府的預計,在2012年,該新市鎮的人口已逾81.6萬左右,人口規模為眾新市鎮之首。 1961年,港府正式刊憲,發展香港首個新市鎮——荃灣新市鎮,標誌著港府正式開始大舉發展新界,揭開香港城市發展的新里程。2011年,荃灣新市鎮慶祝成立50週年金禧紀念,於9月16日在藍巴勒海峽舉行由圓玄學院贊助的「圓玄金禧煙火耀荃城」。 荃灣新市鎮是香港唯一橫跨兩個區分(荃灣區及葵青區)的新市鎮,這是由於初發展時葵青區尚未獨立出來;亦是現時唯一不設單車徑的香港新市鎮,但香港政府正在研究設立連接屯門和荃灣的單車徑。.

新!!: 葵涌和荃灣新市鎮 · 查看更多 »

荔枝角

荔枝角(Lai Chi Kok)位處界限街以北,新九龍的一部分,行政上屬於深水埗區。.

新!!: 葵涌和荔枝角 · 查看更多 »

荔景天主教中學

荔景天主教中學(Lai King Catholic Secondary School,簡稱LKCSS)位於荔景山道,是一所由天主教香港教區於1978年創辦的全日制天主教津貼中學。現任校長為劉廣業先生。.

新!!: 葵涌和荔景天主教中學 · 查看更多 »

荔景站

荔景站(Lai King Station)位於新界葵青區下葵涌荔景,是港鐵荃灣綫與東涌綫的跨月台轉車站,於1982年5月10日啟用,承建商是前田建設工業株式會社。.

新!!: 葵涌和荔景站 · 查看更多 »

荔景邨

是香港公共屋邨,位於新界葵青區,建築時項目名稱為荔景政府廉租屋邨,隨著1973年房屋署成立,在入伙時則改稱為荔景邨,此邨共有7座前政府廉租屋設計大廈及1座工廠大廈,由前工務司署設計,並由香港房屋委員會管理。及則是居者有其屋計劃屋苑,位於邨旁。.

新!!: 葵涌和荔景邨 · 查看更多 »

華員邨

華員邨位於新界西葵涌荔景,由香港政府華員會興建,由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設計,曾為政府人員宿舍,為香港政府公務員建屋合作社建屋計劃的最後一個屋苑,並且是香港政府於1980年開發大窩山其中一項發展項目之一(其餘則為華景山莊、海峰花園和迦密愛禮信中學)。現為香港的私人屋苑。.

新!!: 葵涌和華員邨 · 查看更多 »

華荔邨

位於香港新界葵青區荔枝角灣荔景山路282號,於2001年落成,現由香港房屋委員會負責屋邨管理,原址為商人邱德根擁有的著名遊樂場荔園及宋城。 是居者有其屋屋苑,位於荔枝角灣荔景山路278號,在華荔邨旁邊。共有三座樓宇,在2001年落成。 華荔邨與荔欣苑位於荔枝角灣,街道標示位於荔景山路、九龍深水埗區與新界葵青區區界旁邊(以屬於華荔邨、介乎盈輝臺與華荔邨的緊急車輛通道作區界,以及九龍與新界間的界線),隔鄰屋苑盈暉臺已被劃入深水埗區,而地理環境卻非常接近荔枝角及美孚新邨,故此往往被誤認為區域行政上隸屬深水埗區,但實際上華荔邨與荔欣苑與九華徑、瑪嘉烈醫院同屬葵青區。.

新!!: 葵涌和華荔邨 · 查看更多 »

青嶼幹線

青嶼幹線(Lantau Link)是香港8號幹線的一部份,連接位於大嶼山及青衣島。全線均為三線雙程分隔公路。 青嶼幹線於1997年4月27日由前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香港總督彭定康、布政司陳方安生主持開幕儀式,5月22日正式通車。 青嶼幹線是目前唯一連接大嶼山和香港其他地區之陸路通道,是由青馬大橋(連接青衣與馬灣)、馬灣高架道路及汲水門大橋(連接馬灣與大嶼山)組成。幹線全長3.5公里,分上下兩層行車。兩條橋的露天上層為三線雙程分隔快速公路,有蓋的下層則為兩條港鐵機場快綫和東涌綫的路軌,和兩條供緊急時使用的單線行車道路。車速限制為每小時80公里,而下層行車道路為每小時50公里。 在正常情況下,下層行車道路不會開放使用。只會在特別情況下,例如路段實施強風管制措施,或發生嚴重交通事故,上層道路受到阻塞或封閉等,隧道交通督導員才會開放下層通道予公眾使用。下層行車道路並沒有與馬灣連接,往九龍方向亦不能利用青沙公路往沙田,須途經長青隧道、青葵公路及呈祥道前往尖山隧道,較為迂迴。.

新!!: 葵涌和青嶼幹線 · 查看更多 »

青衣島

青衣(Tsing Yi)是香港島嶼,位於葵涌以西,屬於香港十八區之中的葵青區,及荃灣新市鎮的一部份,面積10.69平方公里,屬新界範圍,青衣原居民可根據香港法例第97章《新界條例》規定,遺產承繼權依循傳統習俗由男丁承繼。但香港規劃署定義為都會區,而香港房屋委員會則定義為擴展市區範圍。 青衣是香港第五大島嶼,人口約200,400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島嶼之一。今日的青衣島,其實是由三個海島填海連結而成。這三個島分別是原來的青衣,以及位於今日青衣東北方的牙鷹洲(原華潤油庫,今為灝景灣及燕京書院)和青衣東南方的洲仔(華潤油庫現址)。 自1970年代起,經過多年來的新市鎮發展,青衣已經成為一個文娛設施、康體設施、大型購物商場、中小學校、大專院校等俱備的大型住宅區。青衣島建有香港多個重要基礎設施,包括多個油庫、船廠和船塢;1990年代初期,機場核心計劃展開後,島上還建有青嶼幹線、機場鐵路、汀九橋、昂船洲大橋、青衣西北交匯處等香港重要交通基建;而青衣島東南面更建有葵青九號貨櫃碼頭;使青衣成為了全港的石油儲存中心、重工業中心以及重要的交通樞紐,甚至成為了全球的航運交通樞紐。 新市鎮發展在島的東北方,屬荃灣新市鎮的一部份,但由於荃灣和青衣兩地被藍巴勒海峽分隔開一段距離,而且港鐵東涌綫於青衣設站,青衣居民可以毋須途經荃灣及葵涌市區便能直接往返港九市區,青衣又擁有獨立的「市中心」,市中心內的社區設施齊備,例如青衣公園、青衣市政大廈(內有青衣街市、青衣公共圖書館)、青衣運動場和青衣游泳池和大型商場青衣城等,可以使青衣居民不用依賴荃灣也能在島上自給自足。 青衣島內長3.5公里的青衣自然徑,可俯瞰整個青衣、青馬大橋等景色,成為拍攝愛好者的必到之處。 值得一提的是,青衣島與荃灣和葵涌不同之處是沒有紅色小巴行駛的。.

新!!: 葵涌和青衣島 · 查看更多 »

順德聯誼總會李兆基中學

順德聯誼總會李兆基中學(STFA Lee Shau Kee College,在該校中電變電站上的英文名:Lee Zao Kai College)建校於1978年9月1日(農曆戊午七月廿九),為一所位於香港葵涌葵盛圍303號的文法英文中學,毗鄰樂善堂顧超文中學。學校以建校最大贊助人李兆基命名。2012年香港中學文憑考試,超過八成學生考獲入讀本地大學的最低資格,高達六成的學生升讀了本地大學學位課程,與香港傳統名校的入大率看齊。2014年,該校派發「保普選反佔中大聯盟」的反佔中簽名表格逼學生簽名。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0729/18815228 《蘋果日報》 李兆基中學疑逼學生簽名.

新!!: 葵涌和順德聯誼總會李兆基中學 · 查看更多 »

裘錦秋中學(葵涌)

裘錦秋中學(葵涌)(Ju Ching Chu Secondary School (Kwai Chung))是香港葵青區內一所津貼中學。於1966年由邱德根創辦,前身為裘錦秋英文書院,原位於荃灣青山道遠東發展大廈,於1980年代初期遷往葵涌安捷街1號至11號。全校中一至中六,共有27班。前任校長為劉明偉先生,現任校長為岑小瑩女士。.

新!!: 葵涌和裘錦秋中學(葵涌) · 查看更多 »

西環

西環(Sai Wan),又稱西區(Western District,簡稱Western),另有一英文名稱West Point,是香港的地名,指香港島西部,即中西區西部上環以西的地區,包括西營盤、石塘咀和堅尼地城等地,但不包括摩星嶺。西環的名稱來源有二說,一說源自19世紀時香港華人對維多利亞城的通俗分區「四環九約」,西環爲其中一環,而九約中第一、二和三約則分別為堅尼地城、石塘咀和西營盤;另一說源於堅尼地城之舊稱「西灣」的諧音,在當地未進行填海工程前,華人又稱該地爲「擸𢶍灣」。西環人口以祖籍潮州為主。 雖然西環包括堅尼地城、石塘咀與西營盤,但是在區內居住的街坊通常都將三個地區仔細劃分,而不會統稱為「西環」,部分居民更認為「西環」只是指堅尼地城一帶,並不包括石塘咀和西營盤。至於居於西環以外其他地區的香港市民則多對「西環」之地名感到混淆不清,僅能大概指出其爲西營盤附近一帶的地區。 由於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簡稱「中聯辦」)在2001年遷入西環區內毗鄰西區警署的西港中心,故自2001年後不少香港媒體和市民會使用「西環」一詞作爲中聯辦的代名詞,而香港非建制派及其支持者在批評中央人民政府或中聯辦違反基本法對「一國兩制」的規定干預香港事務時則經常使用「西環治港」的說法,作爲對中央人民政府所提出的「港人治港」說法的諷刺,而中聯辦、香港特區政府、香港建制派及其支持者則認爲中央人民政府和中聯辦一直在符合香港基本法規定的框架下給予香港特區政府及香港人民有益的幫助和支持,由始至終貫徹落實「一國兩制」與「港人治港」的方針,並認爲「西環治港」的說法只是反對派抹黑中央人民政府和攻擊香港建制派的手段。.

新!!: 葵涌和西環 · 查看更多 »

西鐵綫

西鐵綫(West Rail Line,前稱九廣西鐵,KCR West Rail)是香港港鐵一條連接新界西及九龍西的通勤鐵路線;由九廣鐵路公司(簡稱九鐵公司)擁有,以「服務經營權」方式授予香港鐵路有限公司(港鐵公司)營運,於2003年12月20日通車,並於2009年8月16日伸延至紅磡站。 現時西鐵綫,從與東鐵綫交匯的紅磡站起,途經油尖旺區、深水埗區、新界西葵青區(美孚站至荃灣西站所途經的青荃隧道及下葵涌隧道)、荃灣區及大欖隧道前往同為新界西的元朗區及屯門區,全長35.7公里,共有12個車站,當中有8個轉車站,連同九龍南綫,總造價為547億元。除荃灣西站、柯士甸站和尖東站完全建於地底之外,所有車站均建於地面或高架橋之上。 西鐵綫的開通縮短新界西來往市區的乘車時間。乘坐西鐵綫由屯門站至紅磡站,全程只需37分鐘。政策上,西鐵綫把三個新市鎮(元朗、天水圍及屯門)串連起來並連接到市區,縮短往來時間之餘,也可加速該些地區的發展。連同1990年代以後發展的馬鞍山鐵路(今馬鞍山綫)、地鐵(2007年與九鐵公司合併為港鐵)東涌綫及將軍澳綫,所有新市鎮都擁有可連接市區的鐵路系統,促進地區之間的交流。 西鐵綫原本在九鐵路線圖以粉紅色表示。兩鐵合併後,港鐵改以桃紅色代表西鐵綫,以免與前屬地鐵的迪士尼綫顏色混淆。.

新!!: 葵涌和西鐵綫 · 查看更多 »

規劃署

規劃署(Planing Department,簡稱:PlanD)是香港特別行政區發展局轄下的政府部門,專門負責香港的城市規劃事務,規劃署是城市規劃委員會的執行機構。按照城市規劃規例的規定,城市規劃委員會可以規定規劃署署長擬備圖則或者簡圖,以方便執行條例所訂明的職能,包括擬備各類規劃圖則、為香港各片土地的恰當用途和發展提供指引及擬定香港可持續發展的長遠規劃策略。.

新!!: 葵涌和規劃署 · 查看更多 »

香港

香港(簡稱港,雅稱香江;Hong Kong,縮寫作 HK、HK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位於南海北岸、珠江口東側,北接廣東省深圳市,西面與鄰近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全境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組成,其中香港島北為最發達地區;地理環境上則由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個島嶼構成「島嶼」以超過500平方米面积為標準,根據地政總署測繪處:,人口約741萬人(2017年底)。 1842年,大清國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永久割讓香港島;後再簽訂《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分別割讓九龍和租借新界,這些由英國統治的地區構成現今香港的治理範圍。二戰期間,香港曾被日本佔領約三年零八個月。1997年7月1日,香港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國,並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僅有國防、外交事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香港開埠前,未計九龍和新界,香港島已經是一個有數千人口的小島。英國人看中維多利亞港是一個水深港闊、四季不結冰,而且不在地震帶的天然良港。1842年,大清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後,分階段割讓和租借香港土地予英國,英國人開始統治及發展香港,使香港從一個荒蕪、地瘠山多且天然資源缺乏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一個轉口港,成為歐洲各國商船向中國進行鴉片及其他商品貿易的樞紐,而且不受清朝末年的亂局影響。同時,孫中山在香港先後成立興中會和同盟會,為後來推翻大清打下基礎。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攻佔香港,佔領持續三年零八個月。1945年,日本投降,香港重光,英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基於殖民地身份和地理環境下,又一次避免受到中國長期戰亂影響;太平天國、軍閥割據、國共內戰、阶级鬥争、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中國難民逃港。香港在1970年代经济起飞,逐步發展成亞太地區之國際大都會及國際金融中心,獲譽為亞洲四小龍和紐倫港之一。根據《中英聯合聲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從1997年7月1日起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香港基本法》說明香港不實行社會主義,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除國防和外交由中國中央政府管理,香港實行高度自治,香港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終審權以及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然而,近年香港人對特區政府及中國政府的信任度每況愈下,其高壓權威亦令「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及「一國兩制」遭到部份人士質疑。 香港是全球具有重要地位、以工商業為主的現代化國際金融、服務業及航運中心,連續24年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並以優良治安、廉潔社會、簡單稅制和健全的普通法制度而聞名於世,香港廉政公署,2016年12月1日,香港政府新聞網,2017年2月16日,因此有「東方之珠」的美譽。「亞洲國際都會」則為官方定位的香港品牌。香港同時為全球其中一個最安全、經濟最發達、生活水平最高、競爭力最高、最適宜居住Gulliver.

新!!: 葵涌和香港 · 查看更多 »

香港市區

香港的市區是常見的區域總稱。在香港,香港人習慣以市區形容已經高度發展的市中心,及以郊區及新市鎮來分辨不同地方。.

新!!: 葵涌和香港市區 · 查看更多 »

香港國際機場

香港國際機場(Hong Kong International Airport,縮寫:HKIA,),亦稱赤鱲角機場(Chek Lap Kok Airport),是香港現時唯一的民航機場,位於新界大嶼山赤鱲角(赤鱲角地段第1號),佔地1,255公頃(是香港最大面積的單一地段,其次為愉景灣的649公頃及中文大學的134公頃),1998年7月6日啟用,設有兩條跑道及182個停機位,並在2016年8月開始擴建第三條跑道。此機場由香港機場管理局管理,並為國泰航空、國泰港龍航空、香港航空、香港快運航空、香港貨運航空及香港華民航空的樞紐機場。 香港國際機場被Skytrax評為五星級機場,於2001年至2012年一直躋身三甲,其中八度被評為「全球最佳機場」。此外,香港國際機場於2006年至2008年及2010年4度被知名商務旅遊雜誌《商旅》評為中國最佳機場,於2012年的《》旅遊大獎選舉中,連續10屆獲選為最佳,並且在每年客運量逾4,000萬人次的機場類別中,獲國際機場協會推選為全球最佳。 香港國際機場連接全球約220個航點,超過100家航空公司在此營運,每天提供逾1100班航班。2010年起,其貨運流量連續7年位居世界第1位,客運流量則排名世界第8位。2017年,總客運量達7,280萬人次,總航空貨運量共493.8萬噸。.

新!!: 葵涌和香港國際機場 · 查看更多 »

香港公共小巴

#重定向 香港小型巴士.

新!!: 葵涌和香港公共小巴 · 查看更多 »

香港四邑商工總會陳南昌紀念中學

香港四邑商工總會陳南昌紀念中學(HKSYC&IA Chan Nam Chong Memorial College)是香港葵青區的一所中學,位於香港新界葵青區敬祖路祖堯邨,於1979年創辦,以早年香港富商陳南昌名字命名。 該校中文科曾為校本課程的先導,科主任曾榮獲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在2008-09年度獲頒關愛校園優異獎。.

新!!: 葵涌和香港四邑商工總會陳南昌紀念中學 · 查看更多 »

香港道教聯合會圓玄學院第一中學

香港道教聯合會圓玄學院第一中學(HKTA The Yuen Yuen Institute No.,簡稱HKTAYY1或YY1)是香港一所由香港道教聯合會主辦的政府津貼文法中學,成立於1979年,位於葵青區和宜合道42號,在麗晶中心對面,校舍佔地4,000平方米。現任校長為文靜芬。校訓為明、道、立、德。.

新!!: 葵涌和香港道教聯合會圓玄學院第一中學 · 查看更多 »

香港行政區劃

早於香港開埠初期,香港地域已有相當的行政分區。1963年,港英政府為港九市區劃為四十多個法定分區,成為香港市區日後的基本行政分區。1980年代,香港政府亦為新界制定清晰的法定分區界線。而立法會、市政局及區議會在不同時代則有各自的選區,劃分方法各有不同。香港政府各部門亦會依據各自訂立的內部分區而分工。 香港規劃政策包括三層,當中第一層全港整體規劃,第二層市區城區規劃,然後第三層分區規劃大綱。解散市政局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只下放少量監察權力和責任給區議會。.

新!!: 葵涌和香港行政區劃 · 查看更多 »

香港製造業

香港製造業有悠久的歷史,惟直至1950年代後才有重大的發展,至1970年代初期到達頂峰,並且維持蓬勃發展至1980年代中期。進入1980年代,隨著生產工序北移中國大陸,香港公司則轉向生產前期和後期的管理與支援活動。至1990年代中期,香港經濟結構轉向高度服務業為主,製造業在香港經濟中的地位趨於下降。 早於19世紀中香港開埠不久已經出現以造船為主的製造業,1920年代,香港島東部及九龍油麻地一帶也先後發展手工業。但香港製造業的急促發展,直至1950年代才開始。當時來自上海,從中國大陸南下以躲避戰火與中共政權的資本家、實業家大批湧入由英國殖民當局管治下的香港,為其後香港製造業的興盛寫下重要的一頁。在1950-80年代,製造業是香港經濟的主要支柱,由於香港土地狹小,不適宜重工業發展,故香港一直走輕工業為主的發展道路,1960-70年代輕工製造業是最大行業,包括早期的塑膠花、紡織以至後期主要集中進行以簡單機械輔助的勞工密集製造程序的電子產品、玩具、鐘錶等;工業產品行銷世界各地。然而,隨著1970年代末以來本地人力、土地成本上漲,歐美國家對香港實施貿易配額,以及1979年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對港商的吸引,香港現時的工廠數目已大減,生產線多數已北移;藍領階級接近完全消失。現時在香港,傳統工業已逐漸式微,不少工業用地或工廠大廈已改作住宅或商業用途,或者空置。.

新!!: 葵涌和香港製造業 · 查看更多 »

觀塘

觀塘(Kwun Tong),舊作官塘,位於九龍半島東面,屬於香港十八區的觀塘區,是觀塘區的主要部份,位於牛頭角東南,藍田西北,東至將軍澳道,西至勵業街與雅麗道。 觀塘是東九龍最大的工業區,也有住宅大廈。著名建築物有apm及創紀之城等;裕民坊是區內舊式市集,近年開展重建計劃,配合政府將觀塘轉型成香港第二個核心商業區;觀塘也是香港首座衛星城市。.

新!!: 葵涌和觀塘 · 查看更多 »

鰂魚涌

鰂魚涌(Quarry Bay)位於香港東區。在香港歷史的分區之中,鰂魚涌是北角的一部份,包括早期分區、市政局分區以及校網分區。但現在根據政府規劃署已獨立發展,現在大部分人說北角是舊稱呼。鰂魚涌的西部前稱麗池夜總會麗池。.

新!!: 葵涌和鰂魚涌 · 查看更多 »

貨櫃碼頭

貨櫃碼頭,又名--碼頭,是貨運碼頭之一,專門處理貨櫃的轉載服務。例如由貨櫃輪卸下貨櫃到碼頭,轉為陸路運輸;又或者由一艘貨櫃船上卸下貨櫃,吊上另一艘船,轉送下一站的水路運輸。 貨櫃碼頭的必要條件是水深、港寬、水陸交通都方便,否則要借助中流作業。 現代化的貨櫃碼頭通常設置有專用的貨櫃吊機,例如橋式起重機。 Category:碼頭 Category:貨櫃輪.

新!!: 葵涌和貨櫃碼頭 · 查看更多 »

麗瑤邨

是香港的一個公共屋邨,位於新界葵青區,由香港房屋委員會發展,並由雅居物業管理有限公司負責屋邨管理。 是由香港房屋委員會發展的居者有其屋計劃屋苑,位於香港新界葵涌荔景山,在1981年落成,是香港最早落成的居屋屋苑之一,由巴馬丹拿建築及工程師有限公司設計,以穗禾苑的錯層式十字型設計作藍本,採用了3層共用一部電梯, 以及以3個單位為一組共用一條樓梯的設計,目的是為了加強鄰里守望相助的精神以減低罪案的發生,而開放式大堂也加強了自然通風和採光,各翼不同高度令立面更具特色。 翠瑤苑鄰近華員邨及青山公路葵涌段。屋苑只有一座,大部份單位景觀開揚,中層以上向南的單位更可遠晀中環一帶及維港海景。 跟一般居屋不同,翠瑤苑所有單位均不用補地價,而且一律都可以在公開市場自由轉讓。.

新!!: 葵涌和麗瑤邨 · 查看更多 »

黃大仙

#重定向 黄初平.

新!!: 葵涌和黃大仙 · 查看更多 »

迦密愛禮信中學

迦密愛禮信中學(Carmel Alison Lam Foundation Secondary School,簡稱愛禮信和C.A.L.F.S.S.)位於新界葵涌荔景華景山路4號,於1982年由基督教興學會'''有限公司'''創辦,並由愛禮信基金會創立,(創立和創辦是同義詞),查教育局紀錄,基督教興學會'''有限公司'''該校的辦學團體,是一間基督教英文中學,該校並非於1998年由教育局評定為香港114間使用英文作為教學語言的中學之一。迦密愛禮信中學是基督教興學會'''有限公司'''香港開辦的第四所中學。中一至三全級有4班,中四至六全級有5班,查學校概覽,每級只有4班。.

新!!: 葵涌和迦密愛禮信中學 · 查看更多 »

都會坊

都會坊(英文:MetroLOFT)是在香港葵涌的單幢工貿大廈,於2003年落成,樓高23層,每層面積約14,000呎,每層樓高約3.8米至4.2米。現時絕大部份單位已分拆出售。.

新!!: 葵涌和都會坊 · 查看更多 »

興芳路

興芳路(英文:Hing Fong Road),是香港葵青区的一条主要道路,始於葵青路與荃灣路交界,終於葵涌道近葵興站,全長約1.35公里。道路因連接葵興及葵芳而得名。.

新!!: 葵涌和興芳路 · 查看更多 »

藍巴勒海峽

藍巴勒海峽(英文:Rambler Channel)又名青衣海峽、青衣門。是香港海峽之一,位於青衣及新界(包括荃灣及葵涌)之間,最寬位置達900公尺。海峽呈「L」字形,西北端為汀九,是龍鼓水道與馬灣海峽交接之處。南端則連接維多利亞港西北角。值得一提,鑑於香港市區下荃灣海岸線以新汀九橋以東為界線的維港範圍內不准游泳條款中,〔目前香港法例第313章附屬法例《船舶及港口管理規例》下,未經海事處處長批准,任何人均不得在維港游泳〕,當中包括藍巴勒海峽。 藍巴勒海峽隨著多次填海而收窄,其中包括了荃灣新市鎮填海、葵涌貨櫃碼頭興建工程填海、醉酒灣垃圾堆填區(葵涌公園)填海及青衣灣填海等,這亦使原本位於海峽之中的牙鷹洲、青洲及芒洲與青衣或新界連接。 2013年,藍巴勒海峽被旅遊網站選為十五個觀賞日落最佳地點之一。.

新!!: 葵涌和藍巴勒海峽 · 查看更多 »

藍田

藍田可以指:.

新!!: 葵涌和藍田 · 查看更多 »

葡萄牙

葡萄牙共和国(República Portuguesa),简稱葡萄牙(Portugal)、葡國。明朝《坤輿萬國全圖》称之爲波爾杜瓦爾(或波爾杜曷爾)、拂朗機(或拂朗幾、佛朗機);亦有蒲都麗家等稱謂,清朝時稱博都雅,或者澳門也有譯作葡萄牙民國。 葡萄牙是欧洲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一个国家,西部和南部瀕臨大西洋,北部和东部則與西班牙相接;首都-里-斯本以西的罗卡角是歐洲大陸的最西端。除了欧洲大陆的本土之外,大西洋的亚速尔群岛和马德拉群岛也是葡萄牙的领土。 現今葡萄牙邊界內的疆土,自古代開始就屢屢易主。葡萄牙曾是羅馬帝國版圖下的一員,期間曾被西哥特人和苏维汇人入侵,多方勢力相互角鬥;八世紀時,摩尔人征服了大部分的伊比利亚半岛,出現了較為一統的政權,也因而開啟了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收復失地運動。長達數世紀的戰爭當中,葡萄牙以今天西班牙的加里西亞地區為基地,於1139年成立葡萄牙王國,由北而南逐步完成征服。 16世纪起,葡萄牙在大航海时代中扮演活躍角色,成為重要的海上強國。全盛時期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共同簽署了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旨在將世界瓜分為兩半。現存歐洲國家當中,葡萄牙是為殖民歷史最悠久的一國,自從1415年攻占北非休达到1999年澳門政權移交(亦有一種算法為到2002年的東帝汶獨立為止),殖民活動長達幾近六百年。昔日龐大的殖民帝國,曾包括世界五十三個國家的部分領土,也使其官方語言葡萄牙語成為兩億四千萬人的共同母語,和世界第六大語言。但十九世紀開始,隨著最大殖民地巴西的獨立,葡萄牙的國勢快速地衰落。1910年10月5日革命推翻了葡萄牙王室,而成立不穩定的民主政權——葡萄牙第一共和国;卻在不久後又被保守派軍官領導的軍事政變推翻,是為新政時期,即葡萄牙第二共和国。直到1974年葡萄牙殖民地戰爭結束,反戰的康乃馨革命爆發,葡萄牙才重新成為自由民主國家。.

新!!: 葵涌和葡萄牙 · 查看更多 »

葵盛邨

是香港政府廉租屋邨的一部份,位於新界葵涌葵盛圍,分開及兩部分。葵盛東邨於1973年落成。而葵盛西邨則於1977年落成。葵盛邨一共有19座(1至20座)不設第11座。由前工務司署建築設計處設計,總建築師為Mr.Colin Bramwell, ARIBA, 項目建築師為Mr.Thomas Ku,ARIBA;第一期由Wan Hin & Co.Ltd.

新!!: 葵涌和葵盛邨 · 查看更多 »

葵芳站

葵芳站(Kwai Fong Station)是港鐵荃灣綫的一個架空車站,位於新界西葵青區,中葵涌與下葵涌之間的分界綫,但主要的是下葵涌醉酒灣葵仁路旁,於1982年5月10日啟用。.

新!!: 葵涌和葵芳站 · 查看更多 »

葵芳站公共運輸交匯處

葵芳鐵路站巴士總站(英文:Kwai Fong Railway Station Bus Terminus)是香港葵青區葵芳的一個巴士總站,位於葵芳站外(A/B出口)。現有13條巴士路線以本站作為總站,亦有3條小巴路線本站作為總站(部份小巴路線停在葵芳站C/D出口對出,或在新都會廣場對出,並非位於葵芳站公共運輸交匯處內)。.

新!!: 葵涌和葵芳站公共運輸交匯處 · 查看更多 »

葵芳邨

葵芳邨(英語:Kwai Fong Estate)是香港的一個公共屋邨,於1971年落成,為葵青區內第3個政府廉租屋邨(不計現劃入荃灣區之梨木樹邨),並是全港首個被揭發建築用料低於標準的公共屋邨(26座問題公屋醜聞)。現已經全部重建完成,並由雅居物業管理有限公司負責屋邨管理。.

新!!: 葵涌和葵芳邨 · 查看更多 »

葵聯邨

葵聯邨(Kwai Luen Estate),是香港房屋委員會轄下一個公共屋邨,位於新界葵青區葵涌葵聯路80號及葵盛圍323號,鄰近葵盛東邨與葵盛西邨,第一期聯喜樓、聯欣樓兩座樓宇,提供1,470個住宅單位,於2011年5月21日開始入伙,第二期位於葵盛圍前葵順臨時房屋區、即是李兆基中學旁興建兩幢分別38及40層高非標準型公屋,將提供大約1507個單位,已於2014年7月落成入伙,兩期均由房屋署總建築師(1)負責設計及由瑞安建業負責承建。.

新!!: 葵涌和葵聯邨 · 查看更多 »

葵青劇院

葵青劇院(Kwai Tsing Theatre)是香港新界葵青區的一座劇院,位於葵涌興寧路12號,葵芳港鐵站對面。劇院於1996年動工興建,耗資約4億7000萬港元,於1999年11月18日由臨時區域市政局主席劉皇發主持正式開幕,現為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的新界區5個主要演藝場地之一,亦為新界南及新九龍北部最主要的表演場地。劇院建築的外表由幾個弧形組成,圓滑的曲牆和其他平直的牆壁,合成一個有機建築群,標誌著本土藝術的多元化特色。劇院的主要表演場地包括演藝廳,是專為解決香港久缺中型表演場地而設計。劇院尚有展覽場地、排演和演講室,提供多樣化的設施,以迎合藝術工作者的需要。.

新!!: 葵涌和葵青劇院 · 查看更多 »

葵青區

葵青區(Kwai Tsing District)是香港十八個行政區域之一,位於新界南部,是新界面積最小的一區,原本屬於荃灣區,於1985年4月1日從荃灣區中獨立,即現在的葵涌和青衣範圍。其區議會最初稱為葵涌及青衣區議會,於1985年4月1日改稱為葵青區議會,面積約21.82平方公里。據2016年中的統計,葵青區的人口有520,572人。香港經濟命脈之一的葵青貨櫃碼頭亦位於此區,進出香港國際機場和大嶼山時也必須經過此區及荃灣區,眾多工商大廈座落此區。.

新!!: 葵涌和葵青區 · 查看更多 »

葵青貨櫃碼頭

葵青貨櫃碼頭(Kwai Tsing Container Terminals),早期稱為葵涌貨櫃港(Kwai Chung Container Port)、葵涌貨櫃碼頭(Kwai Chung Container Terminals),位於香港新界葵青區藍巴勒海峽兩岸(葵涌-青衣港池),是香港及珠三角的最主要的貨櫃物流處理中心,對華南極為重要,目前是全球第六大貨櫃港。於1992年至2004年為全球最繁忙的貨櫃港口。香港社會曾就是否興建十號貨櫃碼頭引起討論,而綜合包括人力、交通和土地成本等多方因素,部份貨櫃碼頭公司也將業務搬往人工、交通和地租都相對便宜的中國大陆。葵青貨櫃碼頭先後於2005年和2007年由全球最繁忙的貨櫃碼頭中心跌至第二、三位。2013年,貨櫃碼頭工人曾發生工潮,以抗議李嘉誠旗下公司的待遇刻薄。.

新!!: 葵涌和葵青貨櫃碼頭 · 查看更多 »

葵青路

葵青路(英文:Kwai Tsing Road)是香港新界葵青區的一條道路,連接葵涌的葵青交匯處及青衣島的青衣交匯處,是該區的主幹道。大部份路段以高架橋形式跨過青洲和藍巴勒海峽,該段跨海大橋原為雙向行車的青衣大橋(或稱作青衣南橋),但為了應付日益增加的交通流量,建於青衣大橋旁的葵青橋(當時稱作青衣複製南橋)於2000年左右落成。自此,青衣大橋改為單向行車,並連同葵青橋一起成為葵青路的一部份。.

新!!: 葵涌和葵青路 · 查看更多 »

葵興站

葵興站(Kwai Hing Station)是港鐵荃灣綫位於新界葵青區中葵涌的一個架空車站,本站亦都非常接近上葵涌,並於1982年5月10日啟用。葵星中心及葵盛東商場設有適用於該站的港鐵特惠站,為使用成人八達通卡的乘客提供港幣2元車費回贈。.

新!!: 葵涌和葵興站 · 查看更多 »

葵興邨

是香港的一個公共屋邨,位於新界中葵涌,於1970年至1973年間落成入住,為葵青區第2個由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興建之政府廉租屋邨,有5座新型政府廉租屋大廈,於1988年元旦分期拆卸重建,改建成4座相連長型第1型公屋大廈,以及居屋葵俊苑。 葵俊苑是居者有其屋屋苑,在葵興邨旁邊,共有三座樓宇,在1995年落成。.

新!!: 葵涌和葵興邨 · 查看更多 »

葵涌廣場

葵涌廣場是香港新界葵青區葵涌市地段398號葵芳葵富路7-11號的私人住宅及商場,在1990年落成,由南豐發展有限公司發展,陳進思建築師設計,寶登建築有限公司承建。鄰近港鐵葵芳站,並設有行人天橋連接新都會廣場、葵涌運動場及葵芳邨。.

新!!: 葵涌和葵涌廣場 · 查看更多 »

葵涌循道中學

葵涌循道中學(Kwai Chung Methodist College,簡稱葵循),是香港葵青區的一間基督教中學,是由香港循道衛理聯合教會所創立。此校校訓為「信以致知」,並有實施雙班主任制之特色。.

新!!: 葵涌和葵涌循道中學 · 查看更多 »

葵涌道

葵涌道(英文:Kwai Chung Road),是香港葵青區及深水埗區的一條主要道路,荔景站以南路段為5號幹線的一部份,位於新界葵涌,連接荔枝角大橋及青山公路荃灣段。由荔枝角大橋至荃灣路一段為四線至五線雙程分隔道路,葵芳至青山公路葵涌段及昌榮路為三線雙程,部份路段為高架道路。.

新!!: 葵涌和葵涌道 · 查看更多 »

葵涌運動場

葵涌運動場(Kwai Chung Sports Ground)是香港一座綜合運動場,位於新界葵芳興盛路93號,在新都會廣場對面,於1979年建成。.

新!!: 葵涌和葵涌運動場 · 查看更多 »

葵涌蘇浙公學

葵涌蘇浙公學(Kiangsu-Chekiang College (Kwai Chung),簡稱KCCKC)位於香港新界葵涌,於1982年9月20日由香港蘇浙滬同鄉會創立,現任校長為梁健文博士。 校訓為「整齊嚴肅」,並設有家長教師會。學校開設中一至中六,每級各四班。值得留意的是,該校之中國語文科以普通話授課。.

新!!: 葵涌和葵涌蘇浙公學 · 查看更多 »

葵涌邨

葵涌邨(Kwai Chung Estate)是香港的公共屋邨,位於新界中葵涌,大窩口以東及葵興以西,現由香港房屋委員會管理,是荃灣新市鎮及葵青區最大公共屋邨。葵涌邨於1991年起分4個階段重建,重建工程由房屋署總建築師(採購)作總體設計,而其中部分期數更外判給幾間不同的大型私人建築師事務所作詳細設計,第3期由ARCA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第4期由馬梁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第5期及第7期則由巴馬丹拿建築師事務所設計和協興建築有限公司承建,外牆顏色以米黃色作主調,搭配白色及墨綠色,與近年的私人住宅發展選色相近。全邨於2008年4月完成後,共18座住宅樓宇,合計13,742個單位。據立法會文件披露,葵涌邨共居住約4萬人,如以單一屋邨計算,葵涌邨現為全港居住人口最多的公共屋邨。 葵馥苑(Kwai Fuk Court)共有兩座新十字型樓宇,名為安葵閣及樂葵閣;原設計是居者有其屋屋苑,後來因為政府決定停售居屋,於2002年改為紀律部隊宿舍。.

新!!: 葵涌和葵涌邨 · 查看更多 »

葵涌醫院

葵涌醫院(Kwai Chung Hospital,醫院管理局內部代碼:KCH)是香港醫院管理局轄下的一所精神科醫院,位於新界葵青區下葵涌荔景,毗鄰瑪嘉烈醫院;於1981年10月15日啟用,為九龍半島和新界西大部份地區的精神病病人提供評估、治療與住院服務。病床逾900張,連同轄下分別於油麻地、下葵涌及東九龍的精神科診所,全院共有約1,300名人員。.

新!!: 葵涌和葵涌醫院 · 查看更多 »

醉酒灣

醉酒灣(Gin Drinkers Bay,亦作Gin Drinker's Bay),又稱醉翁灣、垃圾灣(Lap Sap Wan),是香港新界葵青區昔日海灣,位於現時葵涌西部,即下葵涌葵芳以西的位置,因1970年代填海工程消失。.

新!!: 葵涌和醉酒灣 · 查看更多 »

金山郊野公園

金山郊野公園(Kam Shan Country Park)是香港的一個郊野公園,位置由九龍西北部伸延至新界西南部,佔地達337公頃,以經常有獼猴出沒著名,故又名馬騮山(「馬騮」在粵語的意思是猴子)。公園範圍北為九龍水塘及金山一帶,公園入口設於大埔公路琵琶山段。公園主體位於新界沙田區,西面與葵涌為鄰,南面入口與九龍深水埗區接壤。公園內共有4個水塘,包括1910年建成的九龍水塘、1925年建成的石梨貝水塘、1926年建成的九龍接收水塘及1931年建成的九龍副水塘。.

新!!: 葵涌和金山郊野公園 · 查看更多 »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新!!: 葵涌和英国 · 查看更多 »

雍雅軒

雍雅軒(又稱作都會天峯,英文同為The Apex),興建期間被稱為「漾澄軒(Golden Horizon)」,是長實集團一個位於香港新界葵涌和宜合道33號的私人住宅樓盤,已於2007年7月完成興建及入伙。.

新!!: 葵涌和雍雅軒 · 查看更多 »

KC100

KC100位於葵涌葵昌路100號,共有9層寫字樓及兩層零售樓面,總建築面積近30萬方平方呎,是香港政府於2010年推行活化工廈政策後,其中一個成功例子。 KC100前身是運通製衣大廈,香港金寶國際有限公司主席李秀恒於2010年以4.18億港元購入運通製衣大廈,原打算改裝為酒店,其後投資5.5億港元翻新成甲級商廈,外牆換成新式玻璃。大廈設備與標準甲廈相近,集團指平均每平方呎改裝費達2,000元。大廈租戶包括法國時裝公司,創新科技公司及電訊公司,平均呎租逾20元。.

新!!: 葵涌和KC100 · 查看更多 »

柴灣角

柴灣角(Chai Wan Kok)是香港的一個地方,位於新界荃灣西部,荃灣市中心與荃灣西約之間的地區。在1960年代荃灣填海之前,柴灣角為荃灣海灣北部的海角,填海後則成為荃灣工業區(又稱柴灣角工業區)的一部份,即大涌道與青山公路之間的地區,而該處鄰近屯門公路,而柴灣角這個地名很多時亦包括又被稱為「西柴灣角」的荃景圍一帶。 Chai wan kok street.JPG|柴灣角街 Chai wan kok rest garden.JPG|柴灣角休憩花園.

新!!: 葵涌和柴灣角 · 查看更多 »

東華三院伍若瑜夫人紀念中學

東華三院伍若瑜夫人紀念中學(TWGHs Mrs Wu York Yu Memorial College)是香港一所由東華三院開辦的第一組別津貼中學,位於葵涌安捷街。現任校長為葉偉明博士。.

新!!: 葵涌和東華三院伍若瑜夫人紀念中學 · 查看更多 »

東華三院陳兆民中學

東華三院陳兆民中學(Tung Wah Group of Hospitals Chen Zao Men College , CZM)是香港新界葵涌葵盛東邨的一所英文中學。1969年,東華三院董事局決定以總理陳兆民先生的名字命名此校,以紀念他的慷慨捐輸及熱衷教育。校訓為勤、儉、忠及信。學校文化為“C.O.R.E.”──即關心(Care)、開放(Open)、尊重(Respect)及全力以赴(Endeavour),是由前校長黃詩麗女士所創立的。學校宗旨是「向學生提供廣泛及多元化的服務,令他們能於社區中發揮其潛能」。 此校學生的公開試成績是值得注意的。2008年,香港中學會考合格率達93%,並於香港高級程度會考獲得89%合格率。2017年香港中學文憑考試考獲符合大學入學資格(即3322+2)比率為81.3%.

新!!: 葵涌和東華三院陳兆民中學 · 查看更多 »

東涌綫

東涌綫(Tung Chung Line)是香港港鐵營運的一條連接離島區大嶼山東涌站與香港島中西區中環的香港站的通勤鐵路線,是機場鐵路的一部份。東涌綫於1998年6月22日全綫通車,通車時只有6個站,後來南昌站和欣澳站分別在2003年12月16日和2005年6月1日啟用。.

新!!: 葵涌和東涌綫 · 查看更多 »

棉紡會中學

棉紡會中學(Cotton Spinners Association Secondary School)是位於香港新界葵涌的一所津貼中文中學,由香港棉紡業同業公會主辦,校址為新界葵涌葵盛圍350號,佔地8550平方米。該校前稱為「棉紡會職業先修中學」。棉紡會中學以「因材施教」精神,發揮學生所能,各展所長為辦學宗旨。又致力幫助學生發展語文及資訊科技能力,從而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另一方面學校會協助培養學生品德,使其成為良好公民。而學校四社分別為勤(代表顏色為藍色)、信(代表顏色為綠色)、仁(代表顏色為黃色)以及義(代表顏色為紅色)。.

新!!: 葵涌和棉紡會中學 · 查看更多 »

樂善堂顧超文中學

樂善堂顧超文中學(簡稱:顧中;Lok Sin Tong Ku Chiu Man Secondary School)為香港六大善團之一九龍樂善堂所興辦的第2所全日制中學及第2所在九龍區以外興辦的慈善事業,位於新界葵涌葵盛圍,是一所男女合校津貼中學。該校學生主要來自第二組別(Band 2)。 該校創辦於1978年,由九龍樂善堂1950年度司理、港九押業商會主席、九龍城街坊會理事長顧超文捐款興建,因以為名。其餘捐款善翁包括啓明建業主席,前東華三院副主席關啓明、孔聖堂主席許讓成,周生生珠寶金行司理周君任、九龍巴士總司理雷瑞德、同珍集團總裁王仲銘及前市政局議員楊勵賢等。創校時,因葵盛圍校址未能應用,曾借用同屬九龍樂善堂,位於葵涌荔景邨的劉世仁學校頂層上課(現址為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評核中心),直至翌年1979年3月才正式開幕。2015年1月20日,該校一名姓陳17歲中五女生因擔心遲到而追小巴,卻被撞至頭部重創昏迷。學校教職員得知此事後立刻為女生急救,再召救護車送院搶救。.

新!!: 葵涌和樂善堂顧超文中學 · 查看更多 »

正德

历史上曾有几次以正德作为年号。.

新!!: 葵涌和正德 · 查看更多 »

油塘

油塘(Yau Tong)位於香港九龍觀塘區東南的地區,鯉魚門以西北。現在,油塘北部以公屋和居屋住宅為主,南部臨海位置現主要用作工業發展的地區已經被政府規劃成私人住宅區,但仍有零星的工業大廈存在。 油塘接鄰的三家村,已有150年歷史,油塘區內也設有觀塘魚類批發市場。.

新!!: 葵涌和油塘 · 查看更多 »

油尖旺區

油尖旺區(Yau Tsim Mong District)是香港十八區之一,位處九龍半島西南部。根據2016年中的人口統計,油尖旺區的人口有342,970人。油尖旺區是香港十八區中面積最小的一個。.

新!!: 葵涌和油尖旺區 · 查看更多 »

深水埗

深水埗(Sham Shui Po)是香港十八區的深水埗區之主要部分,位於九龍半島西北部,有着悠久的歷史。當中「埗」、「埔」、「埠」三字相通,皆有碼碩的意思,由此可知深水埗過去是繁忙的深水碼頭。 深水埗包括深水埗區原有臨近海傍的一部分,大致上以大埔道、界限街和欽州街為界,七八十年代以通州街為海岸綫,其後因應填海工程而成為現今模樣。欽州街至東京街則為深水埗與長沙灣的過渡地帶,故此深水埗區議會的長沙灣選區大部份屬於深水埗範團。深水埗人口密度非常高,區內有業主經營劏房、棺材房以至籠屋,部分居所生活環境惡劣。深水埗與又一村、石硤尾、長沙灣、荔枝角、昂船洲等地在行政區劃上同屬深水埗區,而這些地區沒有明顯分界而且互相交接,加上興建地鐵荃灣綫時,深水埗區的車站沒有按照其所在地的地名進行命名,區內設施亦有類似情況,因此市民經常出現混淆,將深水埗區內非深水埗的地方誤作深水埗的一部分。 現今深水埗已經成為九龍西北部的核心區,商業活動發達,並已經成為電子產品、潮流玩意、服裝配飾、古玩玉石等多方面商品集中地,每天車水馬龍、熙來攘往。而深水埗西填海區深旺道一帶亦陸續發展高密度的住宅區,區內亦有零星的重建項目,改變外界對深水埗集中着傳統唐樓的印象。.

新!!: 葵涌和深水埗 · 查看更多 »

港鐵

港鐵(Mass Transit Railway,縮寫:MTR),原稱香港地鐵,自2007年12月2日與九廣鐵路合併後改名為港鐵為止,是香港最大的鐵路運輸系統,泛指能夠通過一張港鐵單程票通行的10條路綫,廣義上包括一條連接香港國際機場及香港市區的機場快綫、擁有12條路綫的輕鐵系統及昂坪360纜車系統,組織成為貫通香港島、九龍及新界,市區及多座新市鎮,總計93個鐵路站及68個輕鐵站、合共長230.9公里的鐵路網。同時,整個系統亦包括接駁巴士及城際客運服務。 綜合港鐵系統由香港鐵路有限公司(簡稱港鐵公司)營運,於2007年12月2日由地鐵及九廣鐵路系統合併而成。其中第一條路綫東鐵綫始建於1906年,於1910年通車,是連接香港及廣東省主要的鐵路運輸;而以地下隧道為主的第二條路綫觀塘綫則於1979年通車,成為香港鐵路發展歷史的里程碑。 於2016年,港鐵累積載客量逾19億人次,當中輕鐵及巴士佔2億2千萬人次,機場快綫為1610萬人次,是全球最繁忙的鐵路系統之一。香港鐵路為國際地鐵聯盟的創會會員之一。而港鐵在香港專營公共交通工具市場整體佔有率不斷上升,由2013年的46.9%,增至2016年的48.4%,當中港鐵在過海交通工具市場的佔有率更達68.4%。.

新!!: 葵涌和港鐵 · 查看更多 »

明朝

明朝(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二百七十六年。 元末年间政治腐败,天灾不断,民不聊生,爆发农民起义,朱元璋加入红巾军中乘势崛起,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1368年,在扫灭陈友谅、張士誠和方国珍等群雄勢力后,于当年农历正月初四日朱元璋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并定都應天府(今南京市),其轄區稱為京師,由因皇室姓朱,因此又稱朱明。後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最終消滅張士誠和方國珍等各地勢力,统一天下。明初天下大定,经过朱元璋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迅速恢复,史称洪武之治。朱元璋去世后,其孙朱允炆即位,但是在靖难之役中败于驻守燕京的朱元璋第四子朱棣。朱棣登基后遷都至順天府(今北京市),北平布政司升為京師,原京師改稱南京。至成祖朱棣时期,开疆拓土,又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国势达到顶峰,史称永乐盛世。其後的仁宗和宣宗时期仍然处于兴盛时期,史称仁宣之治。英宗和代宗時期,遭遇土木之变,国力中衰,经于谦等人抗敌,最终解除国家危机。宪宗和孝宗相继与民休息,孝宗力行节俭,减免税赋,百姓安居乐业,史称弘治中兴。武宗时期还爆发了南巡之争和寧王之亂。世宗即位后,引发大礼议之争,清除宦官和权臣势力后总揽朝纲,实现嘉靖中兴,并于屯门海战与西草湾之战中击退葡萄牙殖民侵略,任用胡宗宪和俞大猷等将领平定东南沿海的倭患。世宗驾崩后经过隆庆新政和嘉隆万大改革国力得到恢复,神宗前期任用张居正,推行万历新政,国家收入大增,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科学巨匠迭出、社会风尚呈现出活泼开放的新鲜气息,史称万历中兴。后经过万历三大征平定内忧外患,粉碎丰臣秀吉攻占朝鮮进而入明的計劃,然而因為国本之争,皇帝逐渐疏于朝政,史稱萬曆怠政,同时东林党争也带来了晚明的政治混乱。萬曆一朝成為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期光宗继位不久因红丸案暴毙,熹宗继承大统改元天启,天启年间魏忠贤阉党祸乱朝纲,至明思宗即位後铲除阉党。然而因東林黨治國導致政治腐败以及连年天灾,导致国力衰退,最终爆发大规模民变。1644年,李自成所建立的大順军攻破北京,思宗自缢於煤山,明朝灭亡。隨後吴三桂倒戈相向,满清入主中原。明朝宗室立江南地区建立南明诸政权,被清朝統治者以「为君父报仇」为名各个歼灭,又击败各地农民军,直到1683年清朝攻占奉大明正朔的明郑台湾方止。 明代的核心領土囊括汉地,东北到外興安嶺及黑龍江流域,後縮為遼河流域;初年北達戈壁沙漠一帶,後改為今長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後改為嘉峪關;西南临孟加拉湾,后折回约今云南境;曾經在今中国东北、新疆東部及西藏等地設有羈縻機構。不過,明朝是否實際統治了西藏國際上存在一定的爭議。明成祖時期曾短暫征服及統治安南,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朝国土面积达到极盛,在东南亚设置旧港宣慰司等行政机构,加强对东南洋一带的管理。 明代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而手工业及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根據《明实录》所载的人口峰值于成化十五年(1479年)达七千余万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存在大量隐匿户口,故认为明朝人口峰值实际上逾亿,还有学者认为晚明人口峰值接近2亿。这一时期,其GDP总量所占的世界比列在中国古代史上也是最高的,1600年明朝GDP总量为960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9.2%,晚明中国人均GDP在600美元。 明朝政治中央废除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后来设置内阁;地方上由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加强地方管理。仁宗、宣宗之后,文官治国的思想逐渐浓厚,行政权向内阁和六部转移。同时还设有都察院等监察机构,為加強對全國臣民的監視,明太祖設立特務機構錦衣衛,明成祖設立東廠,明憲宗再設西廠(後取消),明武宗又設內廠(後取消),合稱「廠衛」。但到了后期出现了皇帝怠政,宦官行使大權的陋習,但决策权始终集中在皇帝手里,不是全由皇帝独断独行。有许多事还必须经过经廷推、廷议、廷鞫的,同时还有能将原旨退还的给事中,另到了明代中晚期文官集團的集體意見足以與皇帝抗衡,在遇到事情決斷兩相僵持不下時,也容易產生一種類似於「憲法危機」的情況,因此「名義上他是天子,實際上他受制於廷臣。」。但明朝皇權受制於廷臣主要是基於道德上而非法理上,因為明朝當時風氣普遍注重名節,受儒家教育的皇帝往往要避免受到「昏君」之名。皇帝隨時可以任意動用皇權,例如明世宗「大禮議」事件最後以廷杖朝臣多人的方式結束。 有学者认为明代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清代張廷玉等修的官修《明史》评价明朝为「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新!!: 葵涌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昂船洲

昂船洲(Stonecutters Island,亦有寫作Stonecutter's Island,亦作Ngong Shuen Chau),曾稱盎船洲及向島,位於香港境內,原為位於九龍半島西面的島嶼,經填海後已連陸。昂船洲的地形原本像一條翻轉的船,故稱昂(仰)船洲。 1990年代,香港政府在西九龍進行大規模的填海工程,1995年峻工的該期西九龍填海工程中,昂船洲最終與葵涌和長沙灣連成一起,從而成為九龍半島一部份。現時,昂船洲北部發展為葵涌八號貨櫃碼頭;東面是住宅區,還建有昂船洲污水處理廠,西九龍公路貫穿該處;南面則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軍營。昂船洲本身屬深水埗區,但在軍營以西的填海區(包括昂船洲大橋)及北部貨櫃碼頭部分則屬於葵青區。.

新!!: 葵涌和昂船洲 · 查看更多 »

浩景臺

浩景臺(英語:Highland Park)是由香港房屋協會發展的「夾心階層計劃」屋苑,位於香港新界荔崗街11號(葵涌市地段458號),它位於荔景山山頂的高原之上,前身是荔景臨時房屋區。屋苑在1999年落成,位於荔景半山區,佔地18,900平方米,建築面積94,358平方米,共1,456個單位,每單位建築面積由593至820平方呎不等。單位可遠眺維多利亞港、九龍半島及青衣島景致。 屋苑由呂元祥建築師事務所設計,共有2幢29層高、呈鑽石型及4幢31層高、呈長方形住宅大樓呈彎曲帶狀,沿著荔峰街排列而成,部份高層單位設平台或露台。大廈所圍繞的空間則設置園林平台。住客會所設於第5及6座地下,並設有日光曬台和室外泳池,是唯一具備泳池的夾屋屋苑。 在節約能源上,建築師分析過太陽軌跡,給向西的空間配上1.2米深的擋陽板,能減低熱能吸收。每伙均設有對流窗,由大廈到車場都用了對流設計,以減少局促及空調運作。平台花園的座向可以享受夏季的東南風,而第3至6座的通氣光井更可從平台引入東南風來加強公共走廊的對流。.

新!!: 葵涌和浩景臺 · 查看更多 »

新界

新界(New Territories)是香港全境三大地域之一,與中國大陸接壤,也是香港境內除香港島及九龍外的其餘區域。新界可以分為兩大部份,分別是與九龍半島相連的新界內陸和以大嶼山為主的233個島嶼所組成的離島。新界內陸面積為747.18平方公里,連同233個離島計算,總面積則為975.23平方公里,佔香港陸地總面積接近90%,而52.2%香港人口居於新界。.

新!!: 葵涌和新界 · 查看更多 »

新界西選區

新界西選區(英文 New Territories West Constituency)是香港立法會選舉地區直選的五個選區之一,範圍為新界西半部地域,包括荃灣區、葵青區、屯門區、元朗區及離島區。 新界西選區總面積480.43平方公里,總人口(2011年)2,023,206人,人口密度4,211人每平方公里,是人口最多的選區。.

新!!: 葵涌和新界西選區 · 查看更多 »

新都會廣場

新都會廣場(MetroPlaza)為香港新界葵青區葵芳的大型商場之一,位於港鐵葵芳站對面。兩幢寫字樓高35-36層(6-7樓起),商場樓高5層,面積540,000平方呎,是葵涌最大型的商場。新都會廣場的發展商為新鴻基地產,由設計,於1993年正式開幕。.

新!!: 葵涌和新都會廣場 · 查看更多 »

旺角

旺角(Mong Kok)是位於香港九龍油尖旺區北部的地區,是香港著名的旅遊和購物區之一。旺角新舊樓宇林立;舊住宅樓宇地鋪多為商店或餐廳。以彌敦道為界,購物中心集中在東面,而西面則以傳統民生活動為主。區內交通十分發達,有巴士及港鐵(東鐵綫、荃灣綫和觀塘綫)直達,更有專線小巴通宵行駛。假日時彌敦道及西洋菜南街一帶經常水洩不通。 旺角的人口密度極高,平均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30,000人,現時其地積比率約4倍,新型摩天大廈、舊式唐樓、繁華街道與排檔縱橫交錯分佈,是世界一大都市景觀。.

新!!: 葵涌和旺角 · 查看更多 »

慈雲山

慈雲山(英語:Tsz Wan Shan)是位於香港九龍黃大仙區的一個以住宅區為主的發展區,位於黃大仙以北、竹園東北、龍翔道以北,中心為蒲崗村道。慈雲山在地區行政上屬於黃大仙區。.

新!!: 葵涌和慈雲山 · 查看更多 »

100毛

《100毛》是香港一份消閒雜誌。於2013年3月首度發行,逢星期四出版,並以「純港產法式旋轉型生活潮流雜誌」自居。.

新!!: 葵涌和100毛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葵涌市中心葵涌海澳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