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考功司

指数 考功司

考功司,吏部四司之一,專門負責考課官吏的機構。 考功司始創於隋朝,設有郎中、員外郎各一人,郎中從五品上,負責京官考課;員外郎從六品上,負責外官考課。宋代對考功司進行切割,分成審官院、流內銓、樞密院與三班院。明代維持考功司體制,“掌官吏考课黜陟之事”,洪武十三年废除中书省,提升六部地位;二十九年八月,定为“文选验封考功稽勋四清吏司”。正統十一年添設考功司主事一員,万历三十六年增设管理册库清吏司主事一员。.

12 关系: 吏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共中央组织部三班院員外郎六部銓敘郎中枢密院明实录明朝中书省

司是漢字文化圈國家使用的一種政府單位名稱,在中國古代的三省六部制度中作為「部」之下的分支部門。這種命名方式在現今中華民國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越南政府亦沿用,成為部的內部組織單位。歐美國家的國務部門下轄機構有時也會被中譯為「司」,此類單位包含英語的「Directorate」、「Department」或德語的「Abteilung」等。.

新!!: 考功司和司 · 查看更多 »

吏部

吏部是中國古代官署之一。东汉始置吏曹,改自尚书常侍曹,魏晋以后称吏部。隋、唐、五代,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長官稱為吏部尚書。「吏」指文職官員,多是「官吏」齊稱,相等於現代的文職公務員。 吏部下设吏部司、司封司、司勋司、考功司,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唐朝前期主持科举考试,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将主试权转礼部管辖。唐朝中期,尚书省职权为诸使职侵夺,本部对于官员的任免权力也日渐削弱。长官称吏部尚书,置吏部侍郎二人。一度曾改称司列、天官、文部,旋复旧。后代相沿不改。唯宋代使职盛行,吏部职务为审官院、东西铨所掌,吏部尚书亦不治本部事。 受中國文化影響,朝鮮半島的高麗王朝也設有吏部,其首長為吏部尚書。至朝鮮王朝時期,改稱吏曹,首長改稱吏曹判書。越南古代亦設有吏部的機構。.

新!!: 考功司和吏部 · 查看更多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简称史语所)是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負責中国近代著名的历史和语言学研究机构,1928年成立於广州。 因陈寅恪、赵元任、李济、罗常培、李方桂、董作宾、梁思永、勞榦、周法高、严耕望、石璋如、芮逸夫、全汉昇等著名学者先后担任研究员,并取得了殷墟等处考古挖掘、内阁大库档案的整理研究、全国各省方言调查等重大学术成果,而成为世界学术界瞩目的重镇。傅斯年提出的“史学即史料學”、“动手动脚找东西”理念,对史语所影响至深。出版《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素为世所重。.

新!!: 考功司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查看更多 »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组织部(通称中共中央组织部,简称中央组织部、中组部),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直属机构,中共中央重要工作部門之一,是中共中央在黨組織工作方面的助手和參謀。1924年5月,中共中央正式決定分設宣傳、組織、工農等部,毛澤東為中央組織部部長。第四次党代会《对于组织问题之议决案》指出“设立一有力的中央组织部,实际上真能指导地方之党的组织”。1943年3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中央机构调整及精简的决定》,规定凡届重大的政治、思想、军事、政策和组织问题,必须在政治局会议上讨论通过。在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之下,设立宣传委员会和组织委员会,作为政治局和书记处的助理机关。毛泽东任宣传委员会书记,刘少奇任组织委员会书记。组织委员会负责统一管理中央组织部(包括中央党务委员会)、统战部、民运工作委员会、中央研究局、海外工作委员会。组织委员会就是现在的中央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中央组织部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机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有极大的人事控制权。中组部对中共的权力和控制各级政府及企业人员是不可或缺的。中組部部長即中央黨的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中央書記處書記。中组部副部長在國務院擔任要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国家公务员局局长。中组部是中共中央的关键机构之一,另外三个为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共中央宣傳部和中共中央统战部。.

新!!: 考功司和中共中央组织部 · 查看更多 »

三班院

三班院是北宋的中央人事机构,负责管理三班使臣名籍、磨勘、差遣、注拟、升迁、酬赏。三班院机构简单,人员配备少,长官任职时间短.

新!!: 考功司和三班院 · 查看更多 »

員外郎

員外郎,中國古代官職之一,原指设于正員、定員以外的郎官。 三國曹魏末年,設員外散騎常侍。晉武帝时,始設員外散騎侍郎。隋唐以後,直至明清,各部均設有員外郎,位次郎中。員外郎簡稱「員外」。隋朝于尚书省二十四司各置员外郎一人,为各司之次官(相当于副司长,郎中是正司长)。 唐朝永徽六年(655年),以蔣孝璋為尚藥奉御,員外特置,仍同正員。自是員外官復有同正員者,其加同正員者,唯不給職田耳,其祿俸賜與正官同。單言員外者,則俸祿減正官之半。在貞觀時期之前,吏部考功员外郎是科舉考試的主考官。在開元年間後,因唐玄宗覺得此官職過低,而改由禮部侍郎主持科舉考試,並一直延續下來。 在清朝,此官職配置於朝廷或地方之輔助部門,品等為從五品。該官職一般為閒職,常有商賈、仕紳捐納八千兩獲得此官職,如權璫李蓮英過繼兒子李德福就捐過員外郎在兵部任職。至此,「員外」成為富有地主的另一種稱呼。1910年代,清朝滅亡後,該官職廢除。 日本亦有員外官(權官),作為律令官制內定員以外的官,律令定員變得有名無實。比如「權大納言」、「權少納言」、「權中納言」、「權近衛大將」等為令外官,不作單純的員外官看待。.

新!!: 考功司和員外郎 · 查看更多 »

六部

六部(地方及藩属国的称六曹),中国、朝鮮、越南古代數個官署的統稱。从隋唐开始,对中央行政机构中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的总称。以上六部,最高領導長官稱為尚書,所以分別有吏部尚書、户部尚書、礼部尚書、兵部尚書、刑部尚書、工部尚書等各部首長。六部发端于秦少府尚书,经東汉尚书台诸曹演化而成。 六部的职务在秦汉时为九卿所分掌,魏晋以后,尚书分曹治事,由曹渐变为部,至隋唐始确定以六部为尚书省的组成部分。以吏、户(隋称民部)、礼、兵、刑、工六部比附《周礼》中的六官,秦汉九卿的职务大部并入。元代六部改属中书省。明太祖废宰相不置,以尚书任天下事,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地位更加提高。明成祖永樂遷都,國都雖在北京,但依舊設置南京六部,清末,新設外务等各部,六部之名遂废。.

新!!: 考功司和六部 · 查看更多 »

銓敘

銓敘指中国古代政府对其职员的資歷、功績等进行评估,以定其職位的等第和升貶的行为。《晉書·張軌傳》:「征西大將軍亮上疏,言陳寓等冒險遠至,宜蒙銓敘,詔除寓西平相。」,又指批評議論而排次第,《南朝宋·裴松之·上三國志注表》:「壽書銓敘可觀,事多審正。」 ,相等於現今的人力資源管理中的绩效考核。 依「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第6條第1項第2款規定,公務人員之銓敘為考試院掌理事項之一。銓者,權也,亦即權衡之意;敘者,序也,亦即序列之意。銓敘者,指銓定公務人員之任用資格條件,依法敘定其等級俸給之謂。又依「考試院組織法」第6條規定,考試院設銓敘部,其組織另以法律定之:「銓敘部組織法」第1條規定,銓敘部掌理全國公務人員之銓敘事項。 英屬香港的政治架構內亦有銓敍科,隸屬布政司署,首長為銓敍司。1991年6月後改稱公務員事務科,首長為公務員事務司。香港主權移交後,公務員事務局成立,專責公務員事務。.

新!!: 考功司和銓敘 · 查看更多 »

郎中

郎中可以指:.

新!!: 考功司和郎中 · 查看更多 »

枢密院

枢密院,中國歷史上,唐代、五代、宋代、辽代、元代等朝代的官署名称,長官稱樞密使。在不同朝代有著不同功能,但大抵主管軍事。.

新!!: 考功司和枢密院 · 查看更多 »

明实录

《明實錄》是明代歷朝官修的編年體史書,是研究明代歷史的基本史籍。記錄明太祖朱元璋到明熹宗朱由校共十三朝的史事。其中建文朝實錄附于《太祖實錄》中,景泰朝實錄附于《英宗實錄》中。全書共十三部,二千九百零九卷。纂修此書,係以朝廷諸司部院所呈繳的章奏、批件等為本,又以遣往各省的官員收輯的先朝事蹟做補充,逐年記錄各個皇帝的詔赦、律令,以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大事而成。明实录字数1600多万。.

新!!: 考功司和明实录 · 查看更多 »

明朝中书省

明朝中书省,为明朝初期至洪武十三年(1380年)期间的行政中枢。其中丞相为明朝中书省的最高级长官,负责统领六部。 明初沿袭元朝制度,设立中書省,置左、右丞相。甲辰正月,初置左、右相國,其中李善長為右相國,徐達為左相國。吳元年,改右相國為左相國,左相國為右相國。洪武元年,改為左、右丞相。由中书省统六部,但不设置中書令。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之后,明太祖朱元璋罢中书省,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原中書省官屬盡革,惟存中書舍人。.

新!!: 考功司和明朝中书省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考功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