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立陶宛王國 (1918年)

指数 立陶宛王國 (1918年)

立陶宛王國是一個在1918年短暫存在的君主立宪國家。該國在德意志帝國的佔領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尾聲建立,仅存在数月。 立陶宛议会於1918年2月16日宣佈國家獨立,但由於德軍仍在境內,議會無法組成政府、警隊及其他國家機關。德國反而提出多項建議把立陶宛——尤其是普魯士的土地收歸德意志帝國之下,立陶宛人民對此十分抗拒,希望透過成立君主立憲制度以保持獨立。6月4日,立陶宛人投票通過將立陶宛王位給予德國貴族烏拉赫公爵威廉二世,威廉公爵取名明道加斯二世,但他本人沒有機會去立陶宛,因為是次投票激發爭議,令議會分化,獨立的目的亦未能達到。當德國節節敗退並被德國革命吞噬,立陶宛於同年11月2日擱置了邀請威廉公爵的決定,並終止其統治。.

23 关系: 君主制君主立宪制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康边停战协定库尔兰和瑟米利亚公国 (1918年)德国十一月革命德意志帝國国歌 (立陶宛)立陶宛王國立陶宛獨立法案立陶宛议会立陶宛语第一次世界大战芬蘭王國附屬國Grand Duchy of LithuaniaKing of LithuaniaMindaugas欧洲波兰王国 (1916–1918)波羅的聯合公國明道加斯二世普魯士

君主制

君主制(Monarchy)是指君主为国家元首,并由其名义上或实质上执掌政府权力的政权组织形式。君主的擔任與政權掌控,會依各個國家的制度而不同;縱使是同一個國家,在不同时期也各不相同。.

新!!: 立陶宛王國 (1918年)和君主制 · 查看更多 »

君主立宪制

君主立憲制(Constitutional monarchy),亦即有限君主制,是相對於君主專制的一種國家體制。君主立憲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過立憲,樹立人民主權、限制君主權力、實現事務上的共和主義理想。可分為二元制君主立憲制、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雖然是國家的元首,但君主的权利與產生的方式,會依各個國家的制度而不同;縱使是同一個國家,往往在不同時期,君主的產生方式與權利範圍也各不相同。.

新!!: 立陶宛王國 (1918年)和君主立宪制 · 查看更多 »

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

《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Брестский мир;Friedensvertrag von Brest-Litowsk,常被简称为布列斯特条约或布列斯特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苏俄政府与同盟国(包括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签订的和约。.

新!!: 立陶宛王國 (1918年)和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 · 查看更多 »

康边停战协定

康边停战协定(或譯康白尼停戰協定,Armistice de 1918;Waffenstillstand von Compiègne (1918))是标志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协定,由协约国代表,法国元帅福煦和德国看守政府代表埃茨伯尔格,于1918年11月11日在法国巴黎北面瓦兹省贡比涅(Compiègne;旧译“康边”)附近森林中一节火车车厢中簽定的。.

新!!: 立陶宛王國 (1918年)和康边停战协定 · 查看更多 »

库尔兰和瑟米利亚公国 (1918年)

库尔兰和瑟米利亚公国是德意志帝國一個短暫的附屬國。1918年3月8日,一班「德语」波罗的海德意志人在德國所佔據的庫爾蘭省宣布成立公國,取消自治,並無視當地的一個前王族,比龙氏的,向凱撒威廉二世送上王位。雖然德國國會支持波羅的海人民的民族自決,德國最高統帥部仍然繼續用波羅的海德國人拉攏波羅的海地區依附帝國的政策。 於1918年10月,德國總理馬克西米利巴登親王建議用民間組織取代波羅的海地區的軍事管制。1918年11月18日的德國革命後,拉脫維亞宣佈獨立,德國軍隊亦在同年12月7日轉移政權予以卡尔利斯·乌尔马尼斯為首的拉脱维亚临时政府。John Hiden,.

新!!: 立陶宛王國 (1918年)和库尔兰和瑟米利亚公国 (1918年) · 查看更多 »

德国十一月革命

德國十一月革命(),又称“德国1918年-1919年革命”,是德国在1918年与1919年发生的一连串事件,致使德意志帝國威廉二世政权被推翻以及魏玛共和国的建立。与俄罗斯的二月革命类似,德国革命并非由一个政党领导。同时,类似苏维埃的工人团体亦希望夺权,然而此类事件使得左派分子更分裂,如社会民主党领导的共和政府曾利用右翼的自由军团来镇压同为左翼的斯巴達克同盟。 正如俄罗斯的大革命一般,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的灾难引發了德国革命。德军统帅埃里希·魯登道夫想领导军队在1918年向盟军投降,結果引起政治危机。威廉二世退位後,虽然巴登親王任命社会民主党代表领导临时政府,但仍未能阻止叛乱继续。 1918年10月29日至11月3日,基尔港首先发生起义:四万名海员及船只认为德国在战争中大势已去,出战只是自取灭亡,於是抗拒海军的出兵命令。11月8日时,工人与士兵的议会已占领了德国西部的大部分,为“议会共和”作准备。11月9日,威廉二世被迫退位,德意志帝国灭亡。纵然如此,仍有不少上層或中产的分子支持帝制。11月11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社会民主党跃升成为领导德国的政党,与激进的德國独立社會民主黨共同执政。不过,独立社民黨认为社民黨想保持资本主义在德国的现状,便在1918年12月脱离联合政府。其后,1919年1月,斯巴達克同盟发动第二股革命浪潮,让它横扫德国。社民党主席弗里德里希·艾伯特聘用自由军团镇压起义。1月15日,斯巴達克團两位领导人卡爾·李卜克內西与羅莎·盧森堡惨遭杀害。4月,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形成革命高潮。5月,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遭社民党政府血腥镇压。 德国革命促成了魏玛共和国的成立,同时又促使民族主义的纳粹党崛起。.

新!!: 立陶宛王國 (1918年)和德国十一月革命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帝國

德意志帝國(Deutsches Kaiserreich),亦稱德意志第二帝國,是指從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王國統一日耳曼地區到1918年11月霍亨索倫王朝末任皇帝威廉二世退位為止的德國。其正式国号「德意志国」(Deutsches Reich),也是後來魏玛共和國和納粹德國的正式国号。 德意志帝国由27个领地构成,其中普鲁士王国佔帝国大部分地区并拥有最多人口。帝国成立后,普魯士國王和首相兼任德國皇帝和首相,實行君主立憲制,設立上議院和下議院。帝國共經歷了三個皇帝,分別為威廉一世、腓特烈三世和威廉二世。威廉一世在任期間十分信任俾斯麥,幾乎所有政務都由首相俾斯麥處理,因此又稱為「俾斯麥時代」。俾斯麥時代在位期間,最大的目的是防止法國一報普法戰爭之仇,他建立了同盟體系,與俄奧兩國結盟,孤立法國。他的對外政策十分成功,避免與列國發生衝突,但內政卻一敗塗地,文化鬥爭與反社會主義未能達到預期目的。威廉一世逝世後,由腓特烈三世繼任,但他僅在任99天,因此又稱為「百日皇朝」。威廉二世在任期間,一手摧毀了俾斯麥體系,積極向外拓展殖民地,大幅修建海軍船艦,並帶領德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大戰期間德國腹背受敵,加上齐默尔曼电报事件導致美國參戰,最終導致帝國覆亡。戰敗後的德國建立了共和政體,稱為威瑪共和國。.

新!!: 立陶宛王國 (1918年)和德意志帝國 · 查看更多 »

国歌 (立陶宛)

《国歌》(Tautiška giesmė)又名《立陶宛,我的祖国》(Lietuva, Tėvyne mūsų)、《立陶宛讚歌》(Lietuvos himnas),其曲詞為1898年当立陶宛尚属于沙皇俄国时,由(1858-1899年)创作,并迅速於立陶宛人民中传唱,1919年当立陶宛独立後,这首歌被定为国歌。1940年,立陶宛加入苏联,1950年重新制订新国歌。1991年,苏联解体,立陶宛宣布独立,这首歌重新被定为国歌。.

新!!: 立陶宛王國 (1918年)和国歌 (立陶宛) · 查看更多 »

立陶宛王國

#重定向 立陶宛王国.

新!!: 立陶宛王國 (1918年)和立陶宛王國 · 查看更多 »

立陶宛獨立法案

立陶宛獨立法案 (Lietuvos Valstybės atkūrimo aktas),又稱2月16日法案,是一份由立陶宛議會在1918年2月16日簽署的文件,其在於宣佈立陶宛恢復獨立,新國家以民主原則管治,並以維爾紐斯為首都。 雖然其內容簡短,而且原件已佚,但它是兩次大戰之間獨立的立陶宛國家和今日立陶宛的存在根據,其原則亦在歷來中得到體現。它亦是該國在1990年《》的組成部分。新的政府是兩次大戰間存在過的國家的延續。 2017年3月29日,法案的原件在德国柏林的外交档案库中被寻得。同年12月22日,一份发往圣座的,由德语写就的法案文本在梵蒂冈机密档案馆被寻得。.

新!!: 立陶宛王國 (1918年)和立陶宛獨立法案 · 查看更多 »

立陶宛议会

立陶宛共和国议会(Lietuvos Respublikos Seimas),为立陶宛的国家立法机构。立陶宛共和国议会共有141名议员,每届任期4年。71名议员按选区产生,另外70名由全国投票以比例代表制产生。一个政党需达到5%的得票比例门槛,政党联盟需达7%,方可进入议会。 議會選舉獲勝的黨派負責組建政府,出任總理,政府對議會負責。立陶宛總理、憲法法院院長、最高法院院長、總檢察長等人選由總統提名,並經議會批准。 立陶宛议会的歷史可以追溯至立陶宛大公國國會,波蘭立陶宛聯邦國會,以及戰間期的立陶宛國會。立陶宛復國後的第一屆國會在1992年召開。.

新!!: 立陶宛王國 (1918年)和立陶宛议会 · 查看更多 »

立陶宛语

立陶宛语(lietuvių kalba)是立陶宛的官方语言以及欧盟的官方语言之一。在立陶宛大约有290万人以其为母语,而在海外约有二十万。立陶宛语是现存的两种波罗的语族之一(另一种是拉脱维亚语,与立陶宛语能部分相互理解)。波罗的语族隶属于印欧语系。立陶宛语常被认为是现存的印欧语言中最为保守的一种,保留了原始印欧语中很多在现今印欧语言中已经流失的特征。.

新!!: 立陶宛王國 (1918年)和立陶宛语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新!!: 立陶宛王國 (1918年)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芬蘭王國

芬蘭王國(Suomen kuningaskunta,Konungariket Finland)是芬蘭从俄羅斯帝國独立後试图建立的王国,但最终没有建立起来。如果當時德意志帝国战胜,則黑森家族的弗里德里希·卡尔王子将成为芬兰国王。.

新!!: 立陶宛王國 (1918年)和芬蘭王國 · 查看更多 »

附屬國

#重定向 附庸國.

新!!: 立陶宛王國 (1918年)和附屬國 · 查看更多 »

Grand Duchy of Lithuania

#重定向 立陶宛大公国.

新!!: 立陶宛王國 (1918年)和Grand Duchy of Lithuania · 查看更多 »

King of Lithuania

#重定向 立陶宛统治者列表.

新!!: 立陶宛王國 (1918年)和King of Lithuania · 查看更多 »

Mindaugas

#重定向 明道加斯.

新!!: 立陶宛王國 (1918年)和Mindaugas · 查看更多 »

欧洲

欧罗巴洲(Ευρώπη),简称欧洲,字源於希臘神话的「欧罗巴」(Ευρώπης),是世界第六大洲,面积,人口742,452,000(2013年),是世界人口第三多的洲,僅次於亚洲和非洲,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70人,共有50個已獨立的主權國家。 欧洲东以烏拉山脈、烏拉河,东南以裏海、高加索山脉和黑海與亞洲為界,西、西北隔大西洋、格陵兰海、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北接北極海,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 歐陸最北端是挪威的北角,最南端是西班牙的马罗基角,欧洲是世界上第二小的洲、大陆,僅比大洋洲大一些,其與亞洲合稱為亚欧大陆,而與亞洲、非洲合稱為歐亞非大陸。 通常,根据政治、经济、文化或实际考虑,欧洲的边界线并不总是一样的。这就使得人们产生了几个不同“欧洲”的观念。.

新!!: 立陶宛王國 (1918年)和欧洲 · 查看更多 »

波兰王国 (1916–1918)

波兰王国(波兰语:Królestwo Polskie),又称波兰摄政王国(波兰语:Królestwo Regencyjne),是在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同盟国军队占领波兰会议王国时,扶持的一个傀儡政权。此国境内奥地利人、立陶宛人、乌克兰人、波兰人之间不断的利益冲突使得此国从未真正建立过主权统治。在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签署过程的谈判中,德国和奥匈帝国皆不承认此国的政府和外交主权。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尾声,康边停战协定签署时,此国正式成为波兰第二共和国的一部分。.

新!!: 立陶宛王國 (1918年)和波兰王国 (1916–1918) · 查看更多 »

波羅的聯合公國

波羅的聯合公國(Vereinigtes Baltisches Herzogtum、Balti Hertsogiriik、Jungtinė Baltijos Kunigaikštystė、Apvienotā Baltijas hercogiste)是歷史上構想的建于波羅的海沿岸的國家。也稱大利沃尼亞公國。 俄羅斯帝國崩潰后,德國在佔領庫爾蘭時,俄羅斯帝國的利沃尼亞和愛沙尼亞地區的波羅的海德國人貴族階級提出了這一構想。 這一構想出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前,按照構想,庫爾蘭、愛沙尼亞和利沃尼亞都將因此處在德國的影響之下。 波羅的聯合公國只停留在提案階段,并沒有實際真正獨立,其他國家也並未承認。即使實際建國,也多認為將會是德國的從屬國或者傀儡政權。.

新!!: 立陶宛王國 (1918年)和波羅的聯合公國 · 查看更多 »

明道加斯二世

明道加斯二世(Mindaugas II.,),即乌拉赫的威廉(Wilhelm (II.) von Urach,Vilhelmas fon Urachas),全名威廉·卡尔·弗罗雷斯坦·格罗·克莱申提乌斯(Wilhelm Karl Florestan Gero Crescentius),第二代乌拉赫公爵,1918年7月11日被选为立陶宛国王,四个月后立陶宛君主制覆亡。.

新!!: 立陶宛王國 (1918年)和明道加斯二世 · 查看更多 »

普魯士

普鲁士(Preußen;普鲁士语:Prūsa;Prusy;Prūsai;Borussia或Prutenia)乃中世紀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為止,存在於中北部歐洲的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歷史上是德意志统一以及德意志帝國立國的主要力量。此名稱之涵義在不同時期有變遷。.

新!!: 立陶宛王國 (1918年)和普魯士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立陶宛王国 (1918年)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