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盖尔德纳国际奖

指数 盖尔德纳国际奖

加拿大盖尔德纳国际奖(Canada Gairdner International Award),原名盖尔德纳基金会国际奖(Gairdner Foundation International Award),是一個始於1959年的學術獎,每年授予在3到6位在医学上做出杰出发现的科学家,颁奖时举行盛大晚宴。 盖尔德纳国际奖素有「加拿大的小諾貝爾獎」之稱,常被认为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风向标,约有四分之一的此奖项获得者之后都获得过诺贝尔奖,截止2013年共有72个该奖获得者获诺贝尔奖。盖尔德纳基金会奖奖金为每人100000加元。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公民均可获奖。有时几位科学家能够因为同一项成功共同获奖,这时每人所得的仍是全额奖金。 2009年新增「國際保健獎」部門。.

33 关系: 加拿大坂口志文増井禎夫大隅良典大阪大学大村智審良靜男山中伸彌山梨大學东京大学东北大学 (日本)京都大学張鋒医学國立臺灣大學利根川進哈佛大學公民石坂公成石坂照子神户大学科学家简悦威羅伯·柯霍獎风向标西塚泰美香港大學诺贝尔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钱永健邵逸夫獎臺灣省立中興大學森和俊

加拿大

加拿大(英语、法语:Canada,IPA读音:(英)(法))为北美洲国家,西抵太平洋,东至大西洋,北滨北冰洋,东北方与丹麦领地格陵兰相望,东部与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相望,南方及西北方与美国接壤。加拿大的领土面积达998万平方公里,为全球面积第二大国家。加拿大素有「枫叶之国」的美誉,渥太华为该国首都。 加拿大在1400年前即有原住民在此生活。15世纪末,英国和法国殖民者开始探索北美洲的东岸,并在此建立殖民地。1763年,当七年战争结束后,法国被迫将其几乎所有的北美殖民地割让予英国。在随后的几十年中,英国殖民者向西探索至太平洋地区,并建立了数个新的殖民地。1867年7月1日,1867年宪法法案通过,加拿大省、新不伦瑞克、新斯科舍三个英属北美殖民地组成加拿大联邦,其中加拿大省分裂为安大略和魁北克。在随后100多年里,其它英属北美殖民地陆续加入联邦,组成现代加拿大。 加拿大是实行聯邦制、君主立憲制及議會制的國家,由十个省和三个地区组成,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為國家元首及加拿大君主,而加拿大總督為其及政府的代表。加拿大是双语国家,英语和法语为官方语言,原住民的語言被認定為第一語言。由於位於高緯度地廣人稀,该国是世界上擁有多元化種族及文化的國家,也是移民為主的国家,约五分之一的国民出生于境外,近年來移民大部分來自亞洲。 得益於豐富的自然資源和高度發達的科技,加拿大是富裕、经济发达的国家。以国际汇率计算,加拿大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全世界排名第十六,人类发展指数排名第十。它在教育、政府的透明度、自由度、生活品质及经济自由的都名列前茅。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是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美空防司令部、七大工業國組織、二十国集团、英联邦、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及太平洋岛国论坛的成员。.

新!!: 盖尔德纳国际奖和加拿大 · 查看更多 »

坂口志文

坂口志文(,),日本免疫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現任大阪大學教授。 坂口教授是調節T细胞的先驅,曾獲盖尔德纳国际奖、湯森路透引文桂冠獎,2017年榮獲素有「準諾貝爾獎」之稱的克拉福德獎。.

新!!: 盖尔德纳国际奖和坂口志文 · 查看更多 »

増井禎夫

#重定向 增井禎夫.

新!!: 盖尔德纳国际奖和増井禎夫 · 查看更多 »

大隅良典

大隅良典(,),日本分子細胞生物学家。現任東京工業大学前沿研究機構特聘教授、第6位東京大學特別榮譽教授等職。文化勳章表彰。文化功勞者。 大隅教授曾獲得京都獎、蓋爾德納國際獎及威利獎。2016年他因「對細胞自噬機制的發現」成為21世紀第2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單人得主,中央社,2016年10月3日,中央社,2016年10月3日,中央社,2016年10月3日。.

新!!: 盖尔德纳国际奖和大隅良典 · 查看更多 »

大阪大学

大阪大学(;英語譯名:Osaka University),簡稱阪大(はんだい;Handai),是一所本部位於日本大阪府的国立研究型综合大学。阪大前身是舊制帝国大学-大阪帝國大學(1931年)。理科起源於明治時代最大的兰学塾「適塾」(1838年);文科起源於西日本最大的漢學塾「怀德堂」(1724年)。 阪大學術排名日本第4、世界第96。最新QS 2018世界大學排名第63,在讀大學生规模为日本之首。校友涵蓋日本第一個諾貝爾獎、沃爾夫獎、拉斯克奖、克拉福德奖得主,亦獲得若干蓋爾德納國際獎、日本國際獎、與查尔斯·斯塔克·德雷珀奖。.

新!!: 盖尔德纳国际奖和大阪大学 · 查看更多 »

大村智

大村智(,),日本天然有機物化學家、美術品蒐藏家。他是五個G7國家科學院的外籍院士、院士、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日本學士院會員。現任北里大學特別榮譽教授。瑞寶重光章、紫綬褒章、文化勳章表彰。文化功勞者。 大村教授是運用遺傳工程創造新化合物的第一人,因發現伊維菌素、開發阿維菌素,被譽為「拯救2億人口生命的化學家」大村 智 2億人を病魔から守った化学者 馬場錬成著、中央公論新社刊 (2012年) ISBN 978-4-12-004326-0,亦是繼青霉素之後又一偉大醫療貢獻。 2015年,大村智與威廉·C·坎贝尔、屠呦呦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繼小柴昌俊之後第2位「雙博士」頭銜的日本人諾貝爾獎得主。.

新!!: 盖尔德纳国际奖和大村智 · 查看更多 »

審良靜男

審良靜男(,),日本醫學家,世界免疫學權威。現任大阪大學教授。文化功勞者。 審良教授曾獲羅伯·柯霍獎與盖尔德纳国际奖,他的最主要贡献是通过切除Toll样受体(TLR)基因,发现TLR能识别一群不相关的源于微生物的分子;以及后来对RNA解旋酶、RIG-I(维甲酸诱导蛋白I)以及黑色素瘤变异关联蛋白5(MDA5)的鉴别。.

新!!: 盖尔德纳国际奖和審良靜男 · 查看更多 »

山中伸彌

山中伸彌(,),日本幹細胞科學家,現任京都大学教授、UCSF附屬高等研究員、奈良先端科學技術大學院大學榮譽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宗座科學院院士、日本學士院會員。文化勳章表彰。文化功勞者。時代百大人物。 山中教授曾獲日本最初的。他也與魯道夫·耶尼施同獲2011年沃爾夫醫學獎、與林納斯·托瓦茲同獲2012年千禧年科技獎,同年他因「發現成熟細胞可被重寫成多功能細胞」與约翰·格登爵士同獲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3年再獲300萬美元獎金的生命科學突破獎。.

新!!: 盖尔德纳国际奖和山中伸彌 · 查看更多 »

山梨大學

山梨大學,簡稱梨大,是一所本部位於山梨县的日本国立大学,前身是創立於18世紀的徽典館。2002年,「舊」山梨大學與山梨醫科大學合併,成為現在的「新」山梨大學。 梨大擁有日本唯一的葡萄酒研究場所,校友包括1名諾貝爾獎暨盖尔德纳国际奖得主。.

新!!: 盖尔德纳国际奖和山梨大學 · 查看更多 »

东京大学

東京大學(;英語譯名:The University of Tokyo),简称東大(),是日本第一所以現代學制成立的綜合大學,其前身是幕末時期創辦的與。1877年改制大学後使用現名,但1886年更名為「帝國大學」,1897年再更名為「東京帝國大學」,至1947年復用現名。2004年4月1日起依據《国立大学法人法》改制,以國立大學法人形式運作。.

新!!: 盖尔德纳国际奖和东京大学 · 查看更多 »

东北大学 (日本)

東北大學(;英語譯名:Tohoku University),簡稱東北大,是一所本部位於日本东北地区仙台市的國立研究型綜合大學。東北大前身是舊制帝国大学-東北帝國大學(1907年),起源於1736年的仙台藩藩校「明倫養賢堂」。 東北大是世界材料學中心,也是曾經接待爱因斯坦的物理學名校與光通信發祥之地。校友包括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拉斯克奖得主與日本第一個IEEE愛迪生獎章得主。知名留學生有文豪魯迅以及復旦、臺大、清華等名校的校長。.

新!!: 盖尔德纳国际奖和东北大学 (日本) · 查看更多 »

京都大学

京都大学(;英語譯名:Kyoto University),簡稱京大(きょうだい),是一所本部位於日本京都市左京区的国立研究型綜合大學。京大前身是日本第2所舊制帝国大学-京都帝國大學(1897年),亦為京都學派的發祥地。 京大學術排名世界第32位、化學世界9強。京大相關人物有9至13人獲得諾貝爾獎。現校友涵蓋若干菲爾茲獎、沃爾夫獎、拉斯克奖、羅伯·柯霍獎、盖尔德纳国际奖以及得主、2名日本首相以及4名芥川賞得主。.

新!!: 盖尔德纳国际奖和京都大学 · 查看更多 »

張鋒

張鋒(Zhang Feng,),生於中國石家庄市,美國籍神經生物學家,現任麻省理工學院教授。2016年蓋爾德納國際獎得主。.

新!!: 盖尔德纳国际奖和張鋒 · 查看更多 »

医学

醫學是以診斷、治疗和预防生理和心理疾病和提高人体自身素质为目的的應用科學。狹義的醫學只是疾病的治療,但也有說法稱預防醫學為第一醫學,臨床醫學為第二醫學,复健醫學為第三醫學。醫學的科學面是應用基礎醫學的理論與發現,例如生化、生理、微生物學、解剖、病理學、藥理學、統計學、流行病學等,來治療疾病與促進健康。然而,医学也具有人文與藝術的一面,它關注的不僅是人体的器官和疾病,而是人的健康和生命。「生理、心理、社會模式」是廣為接受的理論,而其他如「生理心理靈性社會的照顧」、「全人、全隊、全程、全家的醫療」也都是現代醫學的重要理論。随着醫學模式的转变,醫學的人文性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醫學倫理目前最廣為人知的是四初確原則方法論:「自主、行善、不傷害、正義」。 在人類社會中,醫學已經存在數千年之久。现代医学起源於17世紀科學革命後的歐洲,以科學的过程及办法來進行醫學治療、研究與驗證。研究领域大方向包括基礎醫學、臨床醫學、檢驗醫學、預防醫學、保健医学、康复医学等等。在現代醫學興起前發展的醫學,稱為傳統醫學;現代則以替代醫學的形式在科学医学尚未普及的地区繼續存在。.

新!!: 盖尔德纳国际奖和医学 · 查看更多 »

國立臺灣大學

國立臺灣大學,簡稱臺大,該校是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中參與全球鏈結全校型計畫的4所學校之一,為臺灣第一所綜合大學、以及臺灣學生人數最多的高等教育機構 。大學建制始於1928年日治時代中期創校的「臺北帝國大學」,因為今日建制歷經戰後整併,故若拆開檢示,最早可追溯的部分為醫學院前身-1899年建立的「臺灣總督府醫學校」。由於帝大時期,日本人在行政、招生都佔有優勢地位(類似朝鮮日治時期的京城帝國大學),因此臺大校方在2007年以前不認同帝大的建校時間,以1945年戴運軌等人主持改制的國立臺灣大學為校史起點。,1945年中華民國接收臺灣後經改制與兩次易名始用現名。現設有11個學院、3個專業學院,下分54個學系、109個研究所;另設有30餘個各學術領域之國家級或校級研究中心,以及進修推廣部、臺大醫院等附屬機構。是全臺唯一學生人數超過三萬的高等教育學校。2018年QS世界大學排名:第76名,2018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第198名。 此外,臺大擁有臺北市境內的3大校區、以及多處散布於全臺的分支校區與校地,總面積約3萬4千公頃,佔臺灣土地總面積的百分之一。 臺大以自由主義學風著稱,並在臺灣具有重要學術地位。校友涵蓋諾貝爾獎、圖靈獎得主、4名中華民國總統(公民直選後的所有總統)與近百名的中央研究院院士;教職員則有多位各國科學或工程學院的院士。除了學術榮譽得主之外,臺大師生校友亦包括數百位行政院院長、縣市首長、部會首長、立法委員、縣市議員等政界人士,對臺灣社會具高度影響力。 2015年1月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三校結盟合組國立臺灣大學聯盟,並於2016年3月31日正式核定成為國立臺灣大學系統。.

新!!: 盖尔德纳国际奖和國立臺灣大學 · 查看更多 »

利根川進

利根川進(,),日本生物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文理科學院外籍院士。現任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理化學研究所(理研)腦科學綜合研究中心負責人、理研-MIT神經迴路遺傳學研究中心負責人。文化勳章表彰。 1987年,利根川教授因為「發現抗體多樣性的遺傳學原理」成為首位亞洲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單人獲獎)。.

新!!: 盖尔德纳国际奖和利根川進 · 查看更多 »

哈佛大學

#重定向 哈佛大学.

新!!: 盖尔德纳国际奖和哈佛大學 · 查看更多 »

公民

公民(英文:Citizen)是在一个政治实体如国家或城市中,拥有公民身份并根据该地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公民身份或公民權(英文:Citizenship)是一種認同或身份的形式,使個人在政治社群中取得相關的社會權利和義務,和国籍概念不同,擁有國籍如未成年的國民可能沒有行使公民權的權利及義務,在宪法学及政治學則指由法律规范及政治社群中的個人和群體的权利及义务關係。 近代公民權或公民資格的擴張或縮減與封建、專制、民主等制度的關係有不少的政治及學術討論 。 對民主國家及專制國家的公民權教育和保障的跨國比較仍是政策制定及學術研究的重要議題之一。 在各國培養公民素養的學校教育方面,全球規模最大的公民素養及公民教育的研究計劃國際公民及素養調查研究調查各國如何解決下一代公民積極參與社會的挑戰,評估各國青少年對未來公民身分之準備教育,對學生的公民素養的概念知識與能力進行測驗評量,其測驗及調查的範圍包括:公民認知、政治組織、公民概念(如人權)、以及負責任公民的作為及態度等等 。.

新!!: 盖尔德纳国际奖和公民 · 查看更多 »

石坂公成

石坂公成(,),日本科學家、醫學家、免疫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現任名譽所長,也是經團連原會長的外甥。 石坂公成與他的妻子石坂照子是免疫球蛋白E的發現者。在日本,為紀念石坂的重要發現,每年2月20日及其當週被定為「」與「」。 石坂夫婦是最初的日本人盖尔德纳国际奖得主,長年被視為諾貝爾獎的熱門人選2014年12月14日閲覧。.

新!!: 盖尔德纳国际奖和石坂公成 · 查看更多 »

石坂照子

石坂照子(,),日本科學家、醫學家、免疫學家,在歐美暱稱Terry,曾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副教授、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等職。 石坂照子與他的丈夫石坂公成是免疫球蛋白E的發現者。在日本,為紀念石坂的重要發現,每年2月20日及其當週被定為「」與「」。 石坂夫婦是最初的日本人盖尔德纳国际奖得主,長年被視為諾貝爾獎的熱門人選2014年12月14日閲覧。.

新!!: 盖尔德纳国际奖和石坂照子 · 查看更多 »

神户大学

户大学(),簡稱神大(しんだい)、神戶大(こうべだい),是一所位於日本兵庫縣的國立大學。 神大是聲望僅次於舊帝國大學的舊三商大之一,是日本經營學大學院、商管學術期刊的發祥地。其校友涵蓋日本首相、諾貝爾醫學獎暨拉斯克獎得主、近30名國會議員等。.

新!!: 盖尔德纳国际奖和神户大学 · 查看更多 »

科学家

科学家是一个泛称,广义上指使用系统化的活动来发现新知识的人。狭义的定义指使用科学方法做研究,并且在一定的领域取得重要影响或者贡献的科研工作者。 科学家一般是某个,或者多个科学领域里的专家。.

新!!: 盖尔德纳国际奖和科学家 · 查看更多 »

简悦威

悦威(Yuet-Wai Kan,),香港出生的美籍华裔医学家、血液学家,首位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现任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荣休教授,曾担任主席。 简悦威是提出「限制性内切酶片断多态性跟踪人类基因变异」的第一人。.

新!!: 盖尔德纳国际奖和简悦威 · 查看更多 »

羅伯·柯霍獎

羅伯·柯霍獎(Robert-Koch-Preis),是一組由現代細菌學之父羅伯·柯霍發起成立的生物醫學獎,是德國獎金最高的學術獎,以傑出的微生物學、免疫學、醫學研究為獎勵對象。 許多羅伯·柯霍獎得主也獲得了諾貝爾獎,比如色萨·米尔斯坦、利根川進與哈拉尔德·楚尔·豪森。.

新!!: 盖尔德纳国际奖和羅伯·柯霍獎 · 查看更多 »

风向标

风向标(wind vane)是测定风来向的仪器。一般安装在四周空旷、离地约10米高的杆子上。在风压作用下,风标箭头指风的来向。一般會分作頭部、水平桿和尾翼三個部分。.

新!!: 盖尔德纳国际奖和风向标 · 查看更多 »

西塚泰美

西塚泰美(, ),FRS,日本醫學家、生化學家,曾任神戶大學校長及榮譽教授等。日本學士院會員。文化勳章表彰。文化功勞者。追贈從三位,授銀杯一組。 西塚教授是蛋白激酶C的發現者,也是日本人第2位沃爾夫醫學獎得主、第3位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得主。由於其已经逝世,已無緣角逐諾貝爾獎。.

新!!: 盖尔德纳国际奖和西塚泰美 · 查看更多 »

香港大學

香港大學,簡稱港大(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縮寫:HKU),是香港一所公立研究型大學,大學本部位於香港島的薄扶林。香港大學成立於1911年,並於1912年3月11日正式辦學,是香港最早建立的高等教育機構。成立之初,更是大英帝國在東亞成立的唯一一間大學。 香港大學創立於殖民地時期的香港,其溯源是1887年成立的華人西醫書院,該校後來併入香港大學並成為香港大學醫學院,與文學院及工程學院一同被認為是香港大學的創校學院。香港大學在日佔時期遭受嚴重破壞,太平洋戰爭結束後,香港大學於1948年恢復運作,其後多所學院及學術部門相繼成立。港大創校以來一直採用英文教學,香港大學現在共有十所學術學院,香港大學作為跨學術領域的綜合大學,其以法律學、政治學、教育學、工程學、會計學、生命科學及醫學見長。港大醫學院是全球第一個成功鑑定及上報冠狀病毒(非典型肺炎病原體)的研究單位。香港大學自創校以來一直為香港社會培養出各界的著名人士,香港大學的排名在香港高等院校中長期名列前茅,亦曾持續位於《QS》及《泰晤士》綜合排名的亞洲三甲之列。港大牙醫學院於2016年及2017年全球排名第一,而港大教育學院於2017年為亞洲第一。.

新!!: 盖尔德纳国际奖和香港大學 · 查看更多 »

诺贝尔奖

诺贝爾奖(Nobelpriset,Nobelprisen),是根据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於1901年開始頒發的奖项。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和经济学六个奖项(经济学奖于1968由瑞典中央银行增设,全称“瑞典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通称“诺贝尔经济学奖”)。诺贝尔奖普遍被认为是所颁奖的领域内最重要的奖项。.

新!!: 盖尔德纳国际奖和诺贝尔奖 · 查看更多 »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Nobelpriset i fysiologi eller medicin)由诺贝尔基金会管理,该奖项每年颁发一次,用于表彰在生理学或医学领域作出重要发现或发明的人。它是五项诺贝尔奖中的一项,诺贝尔奖是根据硝酸甘油炸药的发明者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愿于1895年设立的。诺贝尔本人对实验生理学很感兴趣,并想为那些通过在实验室的科学发现而取得的新进展设立奖项。诺贝尔奖于每年12月10日的颁奖典礼上授予获奖者,这一天是诺贝尔的逝世纪念日,获奖者将被授予获奖证书及奖金证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章的正面与物理学、化学及文学奖奖章相同,都镌刻着诺贝尔的浮雕像;但奖章的背面是独特的。 截至2015年,106次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授予了208名男性以及12名女性。第一枚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于1901年授予德国生理学家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用于表彰他在血清疗法及白喉疫苗等方面所做的贡献。格蒂·科里是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女性,她于1947年获得该奖,因其阐释了葡萄糖的代谢作用,这对治疗糖尿病以及解决众多医学问题有重要作用。 一些奖项至今仍有争议。包括1949年因提出前脑叶白质切除术而授予安东尼奥·埃加斯·莫尼斯的奖章,尽管这一做法受到了医疗机构的抗议。其他争议是由于对获奖人员的分歧而引起的。1952年,获奖者赛尔曼·瓦克斯曼被起诉至法庭,最终一半的专利权被赋予了其共同发现者之一但并未获得诺奖认同的艾伯特·沙茨。1962年这一奖项被授予詹姆斯·沃森,弗朗西斯·克里克和莫里斯·威尔金斯,表彰其在DNA的结构与性质方面所做的工作,但并未承认其他人的贡献,如在提名时已经逝世的奥斯瓦尔德·埃弗里和罗莎琳·富兰克林。因为诺贝尔奖的规则禁止提名死者,长寿也成为获奖的资产,有一项研究在长达50年之后才获得此奖。同时诺贝尔奖也禁止同一奖项的获奖者超过3人,鉴于过去半个世纪以来科学家们越来越倾向于团队合作,这一制度也导致了一些争议。.

新!!: 盖尔德纳国际奖和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查看更多 »

钱永健

钱永健(Roger Yonchien Tsien,),美國華人生物化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zh-cn:圣迭戈加利福尼亚大学;zh-hk:聖地亞哥加利福尼亞大學;zh-tw:聖地牙哥加利福尼亞大學;-生物化学及化学系教授。因为发现和研究绿色荧光蛋白而获得了200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新!!: 盖尔德纳国际奖和钱永健 · 查看更多 »

邵逸夫獎

邵逸夫獎(The Shaw Prize)由香港已故著名的影視製作人邵逸夫爵士於2002年11月創立,以表彰在科學學術研究上取得「對人類生活产生深遠影響」的成果的科學家。邵逸夫獎是一個重要的全球性的科學獎項,被稱為「東方諾貝爾獎」。.

新!!: 盖尔德纳国际奖和邵逸夫獎 · 查看更多 »

臺灣省立中興大學

#重定向 國立中興大學.

新!!: 盖尔德纳国际奖和臺灣省立中興大學 · 查看更多 »

森和俊

森和俊(,),日本生物学家,專長分子生物学、細胞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現任京都大學教授。紫綬褒章表彰。 森教授是研究的先驅。他與彼得·瓦尔特同獲許多重要榮譽,包括威利奖、盖尔德纳国际奖、邵逸夫獎、拉斯克基礎醫學獎及2018年生命科學突破獎。.

新!!: 盖尔德纳国际奖和森和俊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加拿大盖尔德纳国际奖蓋爾德納獎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