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玛格丽特·撒切尔

指数 玛格丽特·撒切尔

撒切尔女男爵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 LG OM PC FRS FRIC(Margaret Hilda Thatcher, Baroness Thatcher;),婚前姓(Roberts),通称戴卓爾夫人,英国政治家,1979年至1990年为英国首相,1975年至1990年为保守党领袖,是英国第一位女首相,亦是20世纪英国连任时间最长的首相。撒切尔曾被一位前蘇聯记者描述为“铁娘子”,而此綽號亦反映了其拒绝妥协的政治立场和领导风格。撒切尔在首相任期內的一系列政策與主張被後世稱為“撒切尔主义”。 撒切尔原於牛津大学萨默维尔学院从事化学研究,后於倫敦大學城市學院屬下的城市法學院修读法律而成为一位大律师。,撒切尔当选为下议院议员()。1970年爱德华·希思组建政府时任命其为。1975年,撒切尔在1975年英国保守党党魁选举中击败希思,成为反对党领袖,亦为英国历史上首位领衔主要政党的女性。在1979年英国大选中,撒切尔当选英国首相。 入住唐宁街10号后的撒切尔推行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举措,旨在控制失业率和缓解“不满的冬天”期间英国的萧条状况。其政治哲学和经济政策强调自由化(尤其于金融领域)、灵活劳动市场、国有企业私有化及控制工会的影响力。撒切尔在任前期经济萧条持续,失业率居高不下,其支持率持续下跌,但在1982年福克兰战争胜利及此后经济状况好转的局势之下其受欢迎度回升。1983年,撒切尔当选连任首相。 1987年撒切尔再次获得连任。在其第三个任期内,她推行的(通称人头税)非常不受欢迎,其对欧洲共同体的观点亦不受其他内阁成员的支持。1990年11月,在迈克尔·赫塞尔廷对其党内地位提出挑战之后,撒切尔宣布同时辞去首相和保守党领袖职位。1992年她自下议院退休,后被授予终身贵族爵位,称撒切尔女男爵(封邑于林肯郡),在上议院拥有席位。2002年,在一连串轻度中风之后,撒切尔被劝告不要再参加公开演说,但仍在2004年罗纳德·里根的葬礼上致了悼词。2013年撒切尔于伦敦再次中风并逝世,终年87岁。.

325 关系: 功績勳章 (英國)加拿大總理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卡洛儿·撒切尔南京条约南非南非種族隔離反对党领袖 (英国)反對黨領袖古典自由主义发展中国家堕胎塞尔维亚塞拉耶佛塔斯社夏偉林夏舜霆大律師大衛·勞合·喬治大西洋大英帝國太陽報 (英國)失憶症奥古斯托·皮诺切特奧平頓 (英國國會選區)奧馳亞集團女强人女性契克斯威廉與瑪麗學院威廉斯堡 (弗吉尼亚州)威爾士學系宋楚瑜小型报尼格爾·勞森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工人阶级工会工党 (英国)巴麥尊不信任动议不滿的冬天两伊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中东中国大陆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中產階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總統中風中英聯合聲明中欧丹尼斯·撒切尔东欧布鲁塞尔布赖顿布赖顿旅馆爆炸案布里斯托尔湾一国两制九一一袭击事件亞瑟·拉弗亨利·基辛格人頭稅人民大会堂以色列总理伊丽莎白·鲍斯-莱昂伊丽莎白二世伊利沙伯二世伊麗莎白二世伊朗伊朗航空伊拉克企业传教士伦敦弗吉尼亚州弗馬納和南蒂龍 (英國國會選區)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弗朗索瓦·密特朗彭定康彼得·威廉·波塔從男爵循道宗保守黨 (英國)保鏢圣保罗座堂匈人化学家化學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京条约北美洲北爱尔兰北海油田北愛爾蘭統一黨國有化利率利比亞嘉德勋章哈罗德·麦克米伦哈羅德·威爾遜唐寧街10號冰淇淋冷战内维尔·张伯伦军舰凡尔赛条约全球变暖公共房屋共产主义克莱门特·艾德礼前蘇聯剑桥大学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国有企业倡議倫敦大學城市學院BBC新聞的黎波里皇家学会皇家學會院士皇家化学学院皇家特許狀石油獨立報班加西理髮研究社会主义社會民主及勞工黨福利國家福克兰群岛福克蘭群島戰爭福克蘭戰爭离婚私有化种族清洗科威特穆阿迈尔·卡扎菲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二次世界大战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約克綽號綜合型高級中等學校總統自由勳章约翰·梅杰纽约经济缓和政策罗纳德·里根美國美國國防部長美國海軍美国副总统美国国务卿美国总统美軍羅伯特·詹金遜,第二代利物浦伯爵真人實境秀爱尔兰共和军爱尔兰总理爱德华·希思終身貴族絕食男同性戀牛奶牛津大学牛津大學薩默維爾學院独裁盎格魯-撒克遜人白廳EBay韓達德莫里西鞭笞達特福德菲臘親王萨达姆·侯赛因鐵娘子 (電影)青馬大橋行政管理衛報西科斯基飞机公司西敏寺西敏市香港香港主權移交香港回歸香港總督香港文華東方酒店記者马岛战争马丁·布赖恩·马尔罗尼马德里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詹姆斯·卡拉漢譚百德诺福克郡賀維货币主义货币政策越南趙紫陽麗思卡爾頓酒店管理集團麗思大酒店 (倫敦)軟雪糕黨鞭迪克·切尼迈克尔·布隆伯格迈克尔·霍华德郊區胡桃夹子能源危機都會郡阁下阿提拉阿根廷蘇聯蘇格蘭蘋果日報 (台灣)蘋果日報 (香港)赤道几内亚赫诺·塞尚赵紫阳资本主义薩伏伊酒店藥劑師肯·利文斯通肯特郡肯辛頓邓小平自由主义自由市場自由党 (英国)臭氧层臺灣金融酸雨酋長式坦克艾維斯·卡斯提洛英國上議院英國國民陣線英國皇家海軍英國陸軍英國樞密院英国英国下议院英国首相英国政治英镑英格兰英格蘭教會雷金納·麥德寧雜貨店集体主义雅克·德洛爾通货膨胀考文垂查爾斯·豪伊林肯郡捷豹李先念李登輝東方日報 (香港)核武器格兰瑟姆格林尼治平時格拉日代森喜朗極右檔案欧洲欧洲委员会欧洲共同体欧洲联盟歐洲懷疑主義死刑比利时民主统一党 (北爱尔兰)波比·山德士法国洛克比空難温斯顿·丘吉尔朋友戴安娜王妃戈登·布朗海德公园斯雷布列尼察斯泰倫博斯大學新保守主義新芬黨新自由主義撒切尔主义撒哈拉沙漠患者政策政變政治家政治人物政治犯意大利愛德華·肖特愛爾蘭愛爾蘭共和主義扶輪社托尼·布莱尔拿破仑一世普利茅斯智利時事評論員1959年英國大選1979年英國大選1983年英國大選1984-1985年英国矿工大罢工1987年英國大選1992年英國大選 扩展索引 (275 更多) »

功績勳章 (英國)

功績勳章(Order of Merit)是一種英國和英聯邦勳章,由英國君主所頒贈。勳章於1902年由英皇愛德華七世所創設(仿傚普魯士的功績勳章),以嘉獎在軍事、科學、藝術、文學或推廣文化方面有顯著成就的人士。勳章分文武兩種,後者較罕有,而且勳章的獎牌背後更額外附有一對打交叉的劍。本勳章的獲勳人士不必由官員提名,君主本人可以自由決定獲勳者。功績勳章是一項很高的榮譽,雖然它有別於傳統的勳章,並不附帶任何頭銜,但不少人仍認為它是現今地位最崇高而尚未廢除的勳章。 連同君主在內,本勳章的限額只有25位,但是海外的獲勳人士則以「名譽成員」計算,並不包括在名額以內。早在創設之時,勳章已准許女性獲勳,而首位獲勳的女性是南丁格爾(1907年)。本勳章並不是騎士勳章,並不賦予騎士身份,勳章亦無分等第,但獲勳人士則可以在姓名後加上OM以作標識。勳章本身呈十字形,四邊漆上紅色,正中則有藍底金字寫上「FOR MERIT」,並分別由內至外圍上白圈和桂冠,而勳章頂上則綴上皇冠,整個勳章是繫在絲帶上的,絲帶的顏色為紅藍相間。.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功績勳章 (英國) · 查看更多 »

加拿大總理

加拿大總理(Prime Minister of Canada,Premier ministre du Canada)是加拿大的政府首腦。雖然加拿大君主(由總督代表)是加拿大的國家元首,依照憲政慣例和傳統,總理才是握有實權的人。加拿大總理由加拿大君主透過他在加拿大的代表加拿大總督任命一個能得到國會支持的人選。這個人選在慣例上是加拿大國會下議院多數黨派的領袖,但兩位上議院議員也曾經擔任過臨時總理。.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加拿大總理 · 查看更多 »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华盛顿哥倫比亞特區(Washington, D.C.),是美国的首都,原稱哥伦比亚特区(District of Columbia,缩写为 D.C.),以及簡稱華盛頓(Washington)、特區(the District)等。中文通常簡稱華府。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是大多數美国聯邦政府機關、與的所在地,也是世界银行、國際貨幣基金、美洲国家组织等国际组织总部的所在地,並擁有為數眾多的博物館與文化史蹟。哥伦比亚特区是美国最富裕、財富高度集中的地区;該地區2015年的人均生产总值爲181,185美元,冠绝全美。 1776年美國獨立時的首都是費城,之後因獨立戰爭和國家新立而屢有變遷,到1785年開始紐約被定為美國的首都。1790年7月1日,国会通过《》,决定将首都从纽约迁至波多马克河和安那考斯迪亚河汇合处附近;但完成正式遷都前先由費城暫代首都。1800年,美國聯邦政府部門從權充十年首都的費城遷往建設完成的華盛頓,華盛頓開始作為美國首都正式運作至今。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实际上是由美国国会直接管辖的聯邦地區,因此不屬於美国的任何州份。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位於美國東岸的中大西洋地區,屬马里兰州和弗吉尼亚州的交界处,兩州界河波多马克河由西北向東南流貫特區,形成特区西面的天然界限。成立之初,哥伦比亚特区是一个边长10英里(16公里)的長方形区域,不仅包括了特区现在的全部范围,还包括波多马克河西岸弗吉尼亚州亚历山德里亚县,即今日的阿灵顿县以及亚历山德里亚市。特区成立后不久,西岸的居民就因为国会过度重视东岸以及蓄奴等问题,发起了回归弗吉尼亚的运动,經他们多次请愿,美国国会于1846年7月9日通过法案,并经弗吉尼亚人民大会批准,将波多马克河南岸的土地交还弗吉尼亚。特區設立早期,波多马克河北岸有喬治城鎮、华盛顿市及华盛顿县三個分開的行政區劃;其中建立於1791年的华盛顿市乃為彰顯喬治·華盛頓對美國建國的貢獻而命名,後來發展為特區中的核心城市。依據一項1871年的立法,前述三區於1878年合并为华盛顿市,而聯邦管轄的特區及華盛頓市地方政府從此轄區重疊,因此產生今日使用的「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合稱。.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 查看更多 »

卡洛儿·撒切尔

卡洛儿·撒切尔(英语:Carol Thatcher,),生于英国伦敦,英国记者,前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之孿生女儿。.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卡洛儿·撒切尔 · 查看更多 »

南京条约

《南京條約》(Treaty of Nanking),又稱《江寧条约》,清政府称之为“万年和约”,是大清首個因對西方列強戰敗而簽之條約。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大清在對英国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战败。雙方代表在南京静海寺谈判并在泊于南京下關江面的英军旗舰汗華囇號上签署《南京條約》,以確切文件達成開放通商,並且大清向英國割讓香港島。 1943年,中華民國国民政府分别与英、美等國签订协议,廢除一些不平等條約內容,例如治外法權。 《南京條約》的原件之一由英國政府保存;另一份正本原保存於中華民國外交部,现寄存位於臺北市的國立故宮博物院。.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南京条约 · 查看更多 »

南非

南非共和国(南非語:Republiek van Suid-Afrika),簡稱南非,是位於非洲南端的共和國。它西部毗鄰納米比亞(1005公里長邊界),北部接壤博茨瓦納(1969公里長邊界)和津巴布韋(230公里長邊界),在東北部則與莫桑比克(496公里長邊界)和斯威士蘭(438公里長邊界)相鄰。“國中之國”萊索托(1106公里長邊界)在南非境內形成一個內飛地。此外,南非是世界上唯一拥有三个首都的国家:行政首都(中央政府所在地)为茨瓦内,立法首都(國會所在地)为开普敦,而司法首都(最高法院所在地)則为布隆方丹。 南非是非洲種族最多元化的國家之一,歐洲移民、印度人和有色人的數量及比例都是非洲國家中最多的。多種族和種族鬥爭一直是南非歷史和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南非發展較其他非洲國家良好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該國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特别是金礦和鑽石。南非的經濟是非洲大陸上經濟規模最大、最發達的國家,並且擁有全非洲最現代化的基礎設施。 佔少數的白人與佔多數的黑人之間的種族衝突一直主宰了近代南非的歷史、政治等。自1990年以來,白人純粹基於自己的種族發展的法律在與黑人負責的種族隔離進行了漫長而有時激烈的鬥爭,之後1948年國民黨執政後,白人根據自己的種族發展建立了各種種族隔離制度。種族衝突和鬥爭在20世紀1948年到1990年代的種族隔離中達到了頂峰。然而,雖然大部分白人支持種族隔離制度,但仍然有20%的白人不支持種族隔離制度,而外來壓力是種族隔離最終結束的一個重要因素。從1990年起,種族隔離制度被廢除。 但是,政治制度的巨大變化是以相對和平地實現的,這是神奇的方式。南非是非洲少數幾個沒有發生政變的國家(以及其他發展中國家)之一。多方會談導致新南非政府實施和制定了具有堅實的人權保護的。 今天,南非經常被譽為“彩虹之国”,這是最初由南非開普敦的聖公會前任大主教德斯蒙德·杜圖的構思和後來被當時的南非總統納爾遜·曼德拉所推廣的一個術語,作為終止南非由種族隔離思想帶來的分離並對新發現文化多樣性的隱喻。稱南非為彩虹之國,寓意不同種族的人們生活在這個美麗的和平國度。南非是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核武器後自願摧毀核武器的國家。.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南非 · 查看更多 »

南非種族隔離

南非種族隔離(南非語:Apartheid)為1948年至1994年間南非共和國在南非國民黨執政時實行的一種種族隔離制度,當時佔大多數的黑人,其包括集會、結社的各項權利受到大幅限制,維持歐洲移民的阿非利卡人的。 南非的種族隔離早在荷蘭統治時就已經開始。十九世紀的英裔南非商人塞西爾·羅德斯在取消黑人及有色人種的權利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他設立了第一個種族隔離的法案。種族隔離是在二次世界大戰後開始倡導,主要是為了治安的原因,當時執政黨就是以阿非利卡人為主的南非國民黨,也在當地由南非託管的西南非實施,一直到1990年西南非獨立成為納米比亞共和國為止。在時開始成為正式的政策。政府將居民分為四個種族:黑人、白人、有色人種及印度人,而有色人種及印度人又有更細的分類,各種族住在不同的區域中。在1960年至1963年,350萬非白人的南非人被驅離他們原來的家園,被迫進入隔近被分隔的區域中,這是近代史上大型的驅離行動之一,當時南非政府計畫搬遷人口之後要把這些地方逐出南非獨立,所以這樣的分化政策1970年起達到高峰,甚至廢除非白人的部分政治權利,那時也開始剥夺黑人的南非公民身份,在法律上他們成為地方分權的十個班圖斯坦中的公民,將其政治權限縮在「國中國」內,其中四個成為名義上的獨立國家。南非政府在教育、醫療、海灘及其他公共服務都實行種族隔離政策,而黑人得到的服務往往會比白人要差。 種族隔離帶來國內明顯的及暴力,也因此國際長期對南非禁運(包括)。自1950年代起,一系列的黑人民眾起義及抗議事件,使得反種族隔離被禁止,反種族隔離領袖入獄。隨著抗議的擴散,越來越軍事化,政府的回應是壓制及暴力。國際組織更對南非制裁,南非政府的處境也更加艱難。1980年代由於經濟的壓力,白人政府開始改革種族隔離政策,但爭議仍在。總統弗雷德里克·威廉·戴克拉克自1989年開始取消一些種族隔離的相關法令,並在10月起開始釋放曼德拉及其他政治犯。1990年開始。在1991年時種族隔離政策及一些尚未廢止的相關法令被正式廢除,不過非白人在1993年才有資格投票,最後在1994年多民族的民主選舉中,由曼德拉帶領的非洲人國民大會勝出。一般將1994年的民主普選視為南非種族隔離政策的正式結束。.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南非種族隔離 · 查看更多 »

反对党领袖 (英国)

#重定向 反對黨領袖 (英國).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反对党领袖 (英国) · 查看更多 »

反對黨領袖

在西敏制下,最大在野黨稱為反對黨,其黨魁稱為“反對黨領袖”。有多國存在這一職位。.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反對黨領袖 · 查看更多 »

古典自由主义

古典自由主义在中文被混乱了,可以有兩種涵義:.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古典自由主义 · 查看更多 »

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也称作--,Developing country),指经济、社会方面发展程度较低的国家,與发达国家相對。但現今隨著經濟發展,已有部份的發展中國家的生活水平和发达国家差距不大(包括波斯灣產油國、智利、哥斯大黎加、馬來西亞、汶萊和部份東歐國家),另外相反的是也有部份的發展中國家反而因生活水平退步而滑入-zh-tw:最低度開發國家;zh-hans:最不发达国家;zh-hant:最不發達國家-。.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发展中国家 · 查看更多 »

堕胎

墮胎(abortion),又稱人工流產,或是誘導性流產(Induced abortion)。指的是在胚胎或胎兒自己能存活之前,以切除或強制的手段移出子宮的方式,終止懷孕狀態。相對的,自然發生的中止懷孕現象則通常稱為流產(miscarriage)。如果在胎兒已經可以自行存活的時候做類似的程序,在醫學上稱為「晚期中止妊娠」(late termination of pregnancy, LTOP)或晚期墮胎(late-term abortion)。 現代醫學藉由藥物或手術來誘發流產。在第一孕期(孕期的前三個月),有兩種藥物和手術一樣有效,分別是RU486和前列腺素 。而在第二孕期(孕期第三到第六個月),雖然使用藥物仍能有效導致流產,但使用手術產生後遺症的風險較低。在墮胎後可以立即開始使用複合口服避孕藥以及子宮避孕器避孕。在已開發國家中,藉由醫學達成安全且合法的墮胎已行之有年。單純的墮胎並不會造成長期心理衛生或身體的問題。世界衛生組織提倡全世界的婦女都應該享有一樣好的安全合法墮胎方式。話雖如此,每年仍在全球發生,仍造成大約47,000例的產婦死亡及約500萬名產婦住院。 根據估計,每年全球墮胎案例有4400萬,將近一半是在不安全的情況下施行。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由于以往進行的一孩政策(每對夫婦只容許有一個子女),中国每年人工流产至少1300万例,位居世界第一。。在接受了幾十年重視家庭計畫的教育,和生育控制及避孕技術提升之後,墮胎率在2003年到2008年之間有微幅下降。截至2008年,全世界有40%的女性可以在「無理由限制」的情況下合法進行人工流產。然而,懷孕之後何時可以進行人工流產的限制仍然存在。 墮胎的相當悠久。自古以來,一直以來流傳有許多方式執行,包含草藥、利用尖銳工具、人為創傷,以及其他傳統方法。 關於墮胎的法律規範、執行的頻率、和它背後的文化種族意涵在世界各處都不盡相同。在中国,人们对堕胎的反对较受基督教教義影響的西方国家低,在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背景下,很多人采取自愿堕胎,部分是嬰兒的性別因素(重男輕女)也有人被计生部门实行强制堕胎(如殘疾等)。 墮胎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是完全合法的,例如因亂倫、強姦而懷孕、胎兒本身有異常、社會經濟因素、或是危及母體健康。世界上許多地方,關於墮胎的道德、倫理以及合法性等議題仍存在公開而激烈的。反對墮胎者大多認為胚胎或胎兒為具有生存權的人類,墮胎等同於謀殺。而支持的人則強調女性有決定自己人身健康的權利,以及強調普遍的人權。.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堕胎 · 查看更多 »

塞尔维亚

塞尔维亚共和国(Република Србија/Republika Srbija,Republic of Serbia,通稱為塞爾維亞)是一個巴爾幹半島的國家,位於歐洲東南部,巴爾幹半島中部的內陸國,與黑山共和國、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克羅地亞共和國、匈牙利共和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共和國、馬其頓共和國以及阿爾巴尼亞共和國接壤。.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塞尔维亚 · 查看更多 »

塞拉耶佛

塞拉耶佛(Sarajevo;Sarajevo;Сарајево/Sarajevo;--)是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的首都,也是波赫人口最多的城市。據2011年8月估計,波黑塞拉耶佛州下屬四個自治體,人口合共311,161人。塞拉耶佛同时也是塞拉耶佛州的首府。 塞拉耶佛位於波斯尼亞塞拉耶佛山谷之中,米里雅茨河沿岸,被狄那里克阿爾卑斯山脈所包圍。塞拉耶佛是波黑的社會及文化中心,也擁有區域性的政治、教育、娛樂、媒體、時尚、科學和藝術影響力,还是波黑主要的經濟中心。 塞拉耶佛以其宗教多樣性聞名於世,伊斯蘭教、東正教、天主教、猶太教數世紀以來都共存其中。因其悠久的歷史和宗教及文化多樣性,塞拉耶佛常被稱為「歐洲的耶路撒冷」 或者「巴爾幹的耶路撒冷」。直到20世紀後期為止,塞拉耶佛都是歐洲僅有的清真寺、天主教堂、東正教堂和猶太教堂可以比鄰共存的大都市。 雖然塞拉耶佛地區在史前時代開始就有人居住,但今日的塞拉耶佛是在15世紀奧斯曼帝國統治時期開始發展的。塞拉耶佛在近代多次成為國際關注的熱點。塞拉耶佛在1885年成為歐洲首個,也是全世界第二個全天運行路面電車的城市(世界首個有全天運行路面電車的城市是美國的舊金山)。1914年,塞拉耶佛发生了奧地利王儲暗殺事件(又名塞拉耶佛暗殺事件)。這起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直接導火線。1984年,塞拉耶佛是1984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會場。之後的南斯拉夫解體時期,塞拉耶佛在波黑戰爭期間遭到了持續數年的塞爾維亞人勢力的包圍,這也是現代戰爭史上時間最長的圍困戰。 时至2012年,塞拉耶佛仍处在戰後的復興重建中,正在逐漸恢復戰前的水準。旅行指南《寂寞星球》在「世界都市」排行榜中將塞拉耶佛排在第43位。這個名次要高過同樣是前南斯拉夫諸國各个觀光都市,包括第59位的杜布羅夫尼克、第84位的第盧布爾雅那、第90位的布萊德、第113位的貝爾格萊德以及第135位的薩格勒布Lonely Planet (March 2006).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塞拉耶佛 · 查看更多 »

塔斯社

蘇聯電訊社(Телеграфное агентство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縮寫為「ИТАР-ТАСС」),缩写音譯为塔斯社,是前苏联的國家通讯社,成立于1925年7月10日,總社位於莫斯科,曾是世界五大新闻通讯社之一。 1894年,俄国圣彼得堡成立全国第一家通信社俄国通信社。1904年,该社与另一家通信社合并为彼得格勒通信社。十月革命胜利后,彼得格勒通信社和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新闻局合并为俄罗斯通讯社,简称“罗斯塔”(ROSTA)。1925年,根据苏联部长会议命令,成立塔斯社。苏联解体后,塔斯社仍继续运作。其大部分与新成立的俄罗斯通讯社合并,而发展成为俄通社-塔斯社的一个组成主体,并向私有化发展。.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塔斯社 · 查看更多 »

夏偉林

--(William Jefferson Hague, Baron Hague of Richmond,),英國保守黨政治家,下議院議員,曾任保守黨黨魁、外交大臣及下議院領袖。.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夏偉林 · 查看更多 »

夏舜霆

邁克爾·雷伊·狄布汀·夏舜霆,夏舜霆男爵,CH,PC(Michael Ray Dibdin Heseltine, Baron Heseltine,),又譯夏信廷、夏思定、希素庭和赫塞爾廷,英國保守黨政治家和商人,是托利黨改革派(Tory Reform Group)的支持者,亦被视作一国派("One Nation" Tory)的派閥人士。擔任內閣職位時長期是戴卓爾夫人在黨內的主要政敵。1983至1986年出任國防大臣,1995至1997年出任英國副首相。 H H H H H.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夏舜霆 · 查看更多 »

大律師

大律師(Barrister)又称诉讼律师,是一些國家和地區兩種律師的其中一種(另一種是事務律師,Solicitor),大多在使用源自英格蘭的普通法制度的國家或地區(包括澳大利亚、香港等)使用。按照英国及部分其它國家和地區的法律规定,兩種律師的資格考核、專業組織和行業規範都是分別的,一般只有訟務律師能在上诉法庭上替當事人進行辯護或訴訟。在其他國家和地區雖然事務律師也可出庭發言,或者兩种律師沒有制度上的區分,但按照約定俗成的慣例一部分律師作爲專職訟務律師執業,其他律師作爲事務律師雖然擁有出庭發言權但一般會委任專職訟務律師在法庭上發言。訟務律師在香港俗稱為大狀(沿自古代中國的狀師)。在英国苏格兰地区,对应的讼务律师称为Advocate(直譯「代言人」)。.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大律師 · 查看更多 »

大衛·勞合·喬治

大衛·勞萊·喬治,第一代德威弗爾的勞萊-喬治伯爵,OM,PC(David Lloyd George, 1st Earl Lloyd-George of Dwyfor,),英国自由党政治家,在1916年至1922年间领导战时内阁,在1926年至1931年间担任自由党党魁。 在担任公职期间,他引入多个改革,为现代福利国家立下基石。劳合·乔治是最后一位自由党首相,他的主要支持者并非自由党人,却是保守党人。自由党后来分裂,不再是一个主要的政党。十年后,他再度担任自由党党魁,却再无能力重返唐宁街10号。 劳合·乔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领导大英帝国击败德国及其盟友,这是他做过的事情当中,最为人所知的一件。他是巴黎和会的主要与会者之一。劳合·乔治是20世纪的自由主义的标志,被认为是福利国家的创始人。历史学家认为他是20世纪的英国首相中,对英国公众生活影响最大的一位,因为他在一次大战期间领导英国,在一次大战后重塑欧洲,在一次大战前引入社会福利制度。 有很多英国首相是訟務律師,但只有劳合·乔治是事務律師。他也是唯一一位威尔士人英国首相,也是唯一一位以英语为第二语言,以威尔士语为第一语言的英国首相。在MORI的一个调查中,劳合·乔治的评价在历届英国首相中位列第三。他入选2002年的调查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大衛·勞合·喬治 · 查看更多 »

大西洋

大西洋(Océano Atlántico,Oceano Atlântico,Atlantic Ocean),是世界第二大洋。原面積8221萬7千平方公里,在南冰洋確立後,面積調整為7676萬2千平方公里。平均深度3627米,最深處波多黎各海沟深達8605米。從赤道南北分為北大西洋和南大西洋。北面連接北冰洋,南面則以南緯60度與南冰洋接連。 大西洋这个中文名称,最早来自于万历十一年(1583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广东肇庆所翻译的一本名叫《山海舆地全图》的世界地图册,虽然从今天的角度看该地图错误颇多,但是其中大西洋这个中文翻译从那时起便一直沿用至今。 其英文名稱是取自於柏拉圖曾經提出的至今未明確發現的亞特蘭提斯(Atlantis)。.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大西洋 · 查看更多 »

大英帝國

#重定向 大英帝国.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大英帝國 · 查看更多 »

太陽報 (英國)

英國《太陽報》(The Sun)是富商默多克擁有的新聞集團(News Corporation)旗下的一份小開型日報。《太陽報》是全英國銷量最高的報章,2004年後期該報的每日發行量達320萬份。星期日版的《太陽報》名為《周日太陽報》(The Sun On Sunday),在2011年以前為《世界新聞報》(News of the World)。 太陽報銷量、知名度高,有調查指在之中,《太陽報》讀者比同集團的知識型報章《泰晤士報》高出一倍。.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太陽報 (英國) · 查看更多 »

失憶症

失忆症(Amnesia,来自希腊语ἀμνησία),又稱失憶症候群(amnesic syndrome),是一种记忆混乱的疾病。简单来说就是丧失记忆,包含丧失部分记忆或丧失全部记忆。失忆症的成因包括器官性原因或功能性原因。器官性原因包括大脑因创伤或疾病遭受损害,也有可能是因為服用某些药物(通常是镇静类药物)或受到心理創傷Gazzaniga, M., Ivry, R., & Mangun, G. (2009) Cognitive Neuroscience: The biology of the mind.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失憶症 · 查看更多 »

奥古斯托·皮诺切特

奥古斯托·何塞·拉蒙·皮诺切特·乌加尔特(西班牙語:Augusto José Ramón Pinochet Ugarte,),智利總統、智利军事独裁者,智利迄今為止任職時間最長的总统,統治智利長達16年。 1973年,他在美國支持下通过流血政变,推翻了苏联支持的民选左翼总统阿连德,建立右翼军政府。任内进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使智利經濟快速發展,但另一方面同时残酷打击共产分子和毒贩子等破坏分子,产生了某些连带的人权的事件。 皮诺切特支持者认为他阻止了共产主义的蔓延,同共產黨革命运动之类的激进组织的恐怖活动作了斗争,执行了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为1990年代的智利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反对者则认为,皮诺切特破坏了智利的民主政治,另外他还实行了导致数千名反对者死伤的国家恐怖主义政策。.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奥古斯托·皮诺切特 · 查看更多 »

奧平頓 (英國國會選區)

奧平頓(Orpington),英國國會一自治市選區,包括大倫敦東南部布羅姆利區南部的七個地方選區。 始設於1945年。本區除1960年代以外多數支持保守黨。在2010年大選中,倫敦市長鮑里斯·約翰遜的弟弟的約·約翰遜以59.7%選票首次勝出,繼承了約翰·霍拉姆的議席。.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奧平頓 (英國國會選區) · 查看更多 »

奧馳亞集團

#重定向 奧馳亞.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奧馳亞集團 · 查看更多 »

女强人

女强人(Iron Lady)是指才能出眾,精明幹練的女性。也是對專注事業並獲得成就的女性的一種稱呼。傳統上,不論是東方還是西方社會,普遍存在著男尊女卑,女性甚少可涉足政治或商業。但西方社會在20世紀開始,隨著工業革命為社會帶來的變化,漸漸變得男女平等,女性接受教育和投票,以至在社會發展事業的機會不斷增加,於是逐漸有傑出成就的女性出現,「巾幗不讓鬚眉」。 傳統上女性以家庭為重,現代女强人如何平衡家庭與事業,是一大難題。 在政治人物方面,女强人一般被稱為「鐵娘子」,而「鐵娘子」這稱呼,最早出現於英國傳媒報導當時仍為保守黨黨魁及反對黨領袖,後來成為首位女性英國首相的撒切尔夫人的新聞上稱呼,當時這個稱呼源於撒切尔夫人嚴厲批評蘇聯的政策。美国《福布斯》杂志推出新榜单,点评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位女性。獲選人一般會被社會上稱為「鐵娘子」,如德國總理梅克爾。 雖然女强人的稱呼是對女性在社會努力打拼的一種肯定,但仍有女權支持者認為,在強人(旧指强盗)前加上女字,始終帶有性別歧視,而「強人」一詞若應用於男性統治者身上,則與獨裁者同義,因此不受女權支持者認同。.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女强人 · 查看更多 »

女性

女性,是指雌性的人類,與雄性人類即男性作區別。女性這個名詞是用來表示生物學上的性別劃分,正式只適用於稱呼人類,但有時侯也會用作稱呼其他生物,同時亦可指文化上的性別角色。 和其他大部份的哺乳類一様,女性的基因組中包括一個來自母親的X染色體以及一個來自父親的X染色體。相較於男性胚胎,女性胚胎會分泌較多雌激素.較少雄激素。而性類固醇量的相對差異是造成女性和男性生理學差異的主要原因。在青春期時,荷爾蒙會刺激身體分泌雌激素,造成第二性徵的發展,因此兩性會有更明顯的差異。 「女人」通常是專指成年的女性,與男人相對;但當「女人」作為一個集合名詞時,則泛指任何年齡的女性。「女孩」是年輕未成年的女性,或者剛成年的年輕女性。.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女性 · 查看更多 »

契克斯

契克斯(Chequers),又名契克斯閣(Chequers Court),是一所位於英格蘭白金漢郡艾爾斯伯里(Aylesbury)東南方,埃爾斯加堡(Ellesborough)附近,奇爾特恩丘陵(Chiltern Hills)山腳的莊園宅第(country house),是英國首相的官方鄉間別墅。 契克斯最早建於12世紀,現存的建築物則建成於16世紀,是一幢具都鐸風格的莊園宅第。至於「契克斯」這個名稱,則大約在1100年代開始成形。琴·格蕾女爵的妹妹,瑪莉·格蕾女爵(Lady Mary Grey),曾在1565年至1567年,遭女皇伊莉莎白一世以未經諮詢皇室而結婚為理由,被軟禁在契克斯。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契克斯曾被徵用作醫院和傷兵的療養院。而在戰後,當時契克斯的業主費勒姆的李勳爵(Lord Lee of Fareham)見自己並無後嗣,又有感首相的出身比以往卑微,大多沒有一所適當的大宅休息和招待國賓,於是有意把契克斯獻給國家。經過與時任英國首相的大衛·勞合·喬治商討後,契克斯遂透《1917年契克斯莊園法案》,贈予全國託管協會(National Trust),作為首相的鄉郊別墅。勳爵夫婦倆在1921年1月21日在契克斯用過最後一次晚餐後,便正式搬離了契克斯。 毗連契克斯的庫姆山(Coombe Hill),最初是一併贈予全國託管協會的,但兩者在1920年代分開管理,而該山嶺現已被評為優美自然風景區(Area of Outstanding Natural Beauty)。 契克斯是一座甚具歷史價值的建築物,除了外部,不少內部房間仍保留有都鐸時期的裝潢和家具。另外,契克斯曾經多番易手,其中,奧利弗·克倫威爾的後人曾在18世紀入住契克斯,因此契克斯內有大量和克倫威爾有關的收藏品和文物。然而,契克斯和藏品一律不對外開放。.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契克斯 · 查看更多 »

威廉與瑪麗學院

威廉與玛丽学院(College of William & Mary in Virginia,或威廉玛丽学院)是一所位于美国维吉尼亚州威廉斯堡的著名小型公立大学,创立于1693年,是美国历史第二悠久的大学,校园极具历史价值,更是公立常春藤之一。 校园所在地威廉斯堡是历史名城,位于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以南150英里,距州府-zh-cn:里士满; zh-tw:里奇蒙; zh-hk:列治文;-和美国最大军港諾福克均50英里,距北美最早的英国人定居地詹姆斯鎮只有几分钟的车程。.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威廉與瑪麗學院 · 查看更多 »

威廉斯堡 (弗吉尼亚州)

威廉斯堡(英语:Williamsburg)是一座美国弗吉尼亚州的独立市,位于该州东南弗吉尼亚半岛上。地处汉普顿路(Hampton Roads)都会区的北部的威廉斯堡与詹姆斯市县(James City County)和约克县(York County)接壤。 威廉斯堡的前身是1632年建立在詹姆斯河和约克河之间的中部种植园(Middle Plantation)。1699年至1780年间,威廉斯堡曾是弗吉尼亚殖民地的首府。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威廉斯堡作为殖民地的政治中心经历了一系列政治事件。美国历史第二悠久的大学——威廉玛丽学院于1693年建于此地,该学院是九所殖民地时期建立的大学中位于南方的唯一一所。 威廉斯堡以旅游业作为经济支柱,修复后的殖民地威廉斯堡(Colonial Williamsburg)是主要的旅游景点。威廉斯堡与附近的詹姆斯敦和约克敦一起构成了历史三角地带(Historic Triangle),每年吸引超过400万人次的游客。今日的威廉斯堡是一座大学城,居民以威廉玛丽学院的学生和教工为主。2010年人口普查显示该市人口为14068人,2014年的预测数字为14691人。《維吉尼亞公報》是該市的報紙。.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威廉斯堡 (弗吉尼亚州) · 查看更多 »

威爾士

威尔士(Cymru〔發音:〕;Wales〔〕),--,而在港澳的舊譯名則是威路士,位于大不列顛島西南部,为大不列顛與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構成國之一,东界英格蘭,西临圣乔治海峡,南面布里斯托尔湾,北靠爱尔兰海,卡迪夫是其首都與最大城市。.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威爾士 · 查看更多 »

學系

#重定向 科系.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學系 · 查看更多 »

宋楚瑜

宋楚瑜(),中華民國政治人物,生於中華民國湖南省湘潭縣,現任親民黨主席,獲聘為中華民國總統府資政、臺北市政府首席顧問,2016年起擔任。1979至1984年擔任行政院長蔣經國英語秘書,後陞任行政院新聞局長一職。蔣經國總統逝世,宋協調支持及反對副總統李登輝繼任的派系,扮演安定國家的重要角色。此外,臺灣省政府精簡前,宋於1994至1998年曾任臺灣唯一的民選省長。 2000年選舉,首度參選總統以些微之差未能勝選。2004年選舉,以副總統候選人的身分與連戰搭配以些微之差未能勝選。2012年選舉,再度參選總統取得2.77%的選票未能勝選。2016年選舉,三度參選總統並與民國黨主席徐欣瑩搭配取得12.84%的選票未能勝選。.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宋楚瑜 · 查看更多 »

小型报

#重定向 小报 (版式).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小型报 · 查看更多 »

尼格爾·勞森

尼格爾·勞森,布拉比的勞森男爵,PC(Nigel Lawson, Baron Lawson of Blaby,),英國政治家,於1983年6月至1989年10月擔任財政大臣(財相),曾經是擔任財相最長的紀錄保持者,超過了在1908年至1915年任財相的戴維·勞合·喬治。但是,這個紀錄已於2003年9月為白高敦所取代。 L L Category:牛津大學基督堂學院校友.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尼格爾·勞森 · 查看更多 »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英語:The Convention Between Great Britain and China Respecting an Extension of Hong Kong Territory 或 The Second Convention of Peking)是1898年6月9日大清和英國在北京簽訂的一份租借九龍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土地條約。條約原存於中華民國外交部,現典藏於臺北市外雙溪國立故宮博物院。中英雙方以此專條確定香港邊界,將香港境址擴展到后海灣同大鵬灣水面;專條提及租借期限为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終,此為香港主權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遠因。.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 · 查看更多 »

工人阶级

工人階級(又稱勞動階級、勞動階層等;英文:working class)通常用于表示社会地位与社会等级,无论何时,该阶层在社会所占比例最高,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比例减少,一般为产业工人阶层为主。该术语没有一致的解释,主要依赖个人的立场与观点的不同来理解。比如美国划分阶级标准是依照经常性收入和就业率来确定。 马克思主义认为,工人阶级(即无产阶级)是那些靠出卖劳动力(包括体力和脑力)、不拥有生产资料,劳动成果大部分被资产阶级剥削,并为社会创造主要财富的阶层,包括大部分的体力和脑力劳动者。 依據列寧主義和史達林主義的關於社會主義國家性質觀點,在社會主義國家裡,工人階級是社會主義國家的統治階級,並經由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共產黨來領導國家。.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工人阶级 · 查看更多 »

工会

工会(trade unions),工会原意是指基于共同利益而自发组织的社會团体。这个共同利益团体(诸如为同一雇主工作的员工,在某一产业领域的个人。)可以与雇主集體談判工资薪水、工作时限和工作条件等等。(工会成立的主要意图)。这些组织和联合会最常见的共同目标是“保持或改善雇佣待遇”。 ch.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工会 · 查看更多 »

工党 (英国)

工党(Labour Party)是英国的一个奉行社会民主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的中间偏左政党。.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工党 (英国) · 查看更多 »

巴麥尊

#重定向 第三代巴麥尊子爵亨利·坦普爾.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巴麥尊 · 查看更多 »

不信任动议

不信任动议(Motion of No Confidence 或 Motion of Non Confidence)、不信任投票(Vote of No Confidence)或不信任决议(Resolution of No Confidence),中文又俗稱倒閣,是一种议会议案,一般適用於議會制及半總統制國家的議會。传统上由反对派提交给议会,希望打败政府(內閣)或使政府难堪。在少数情况下,它也可能由对政府已失去信心的昔日支持者放入议会的议程,该议案由议会投票决定通过或拒绝。一般而言,假如议会表决通过不信任动议或无法通过信任动议,政府只有辭職或解散议会并进行大选這兩個選擇。此制度源於十八世紀末葉,值美國獨立,英軍屢敗時。時英國下議院通過決議稱:「本議院毋可就現任各大臣身保信任。」致時任英國首相诺斯勋爵請辭。雖未即時成為定例,亦開後制先河。.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不信任动议 · 查看更多 »

不滿的冬天

不滿的冬天」()是指大約從1978年12月到1979年2月冬天期間,發生於英國的一連串工業行動,事件造成首相詹姆斯·卡拉漢的工黨政府聲望急挫,隨後更在1979年5月的國會大選遭戴卓爾夫人領導的在野保守黨擊敗。 1978年7月,工黨政府宣佈實施第四階段入息控制,規定全國基層職工在1978年至1979年的加薪幅度不可高於「5%上限」,引起工會激烈反響。英國福特職工在同年9月率先發動罷工,並在11月成功從資方爭取加薪17%後,觸發全國各行業相繼發動工潮。踏入1979年1月,貨運業職工發動的大規模罷工,癱瘓全國物流網絡,但政府仍拒絕正式撤回政策。 未幾,剛從海外出席峰會的卡拉漢在1月10日返抵英國後接受記者訪問,否認英國局勢日益混亂,翌日《太陽報》以「危機?甚麼危機?」為題大造文章,使情況大有火上加油之勢。1月22日,四大公營機構職工工會在全國主要城市發動稱之為「行動日」的全國性罷工,參與人數多達150萬人,是自1926年大罷工以來英國單日最大規模的罷工。至此,參與罷工的職工擴展至醫院雜工、垃圾收集工人、學校助理、機場職工、甚至是挖墓工人等各類公營機構基層人員,造成公共服務癱瘓,嚴重影響國民日常生活。在個別極端例子當中,更出現遺體無人處理,以及公共地方堆滿垃圾的情況。工黨政府與工會遲至2月14日才發表協議書,正式撤回「5%上限」的規定後,全國罷工浪潮到同月底才告大致平息。 「不滿的冬天」標誌著工黨政府與工會合作的社團主義時代告終,也意味政府主導的入息控制的失敗。戴卓爾夫人上台後,取而代之的是以強硬手段對付工會,並以貨幣主義和新自由主義的管治哲學,取代戰後以來歷屆政府以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政策為基礎的「戰後共識」,因此「不滿的冬天」也可說是英國政府管治方針更迭的一個分水嶺。.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不滿的冬天 · 查看更多 »

两伊战争

两伊战争(الحرب العراقية الإيرانية),在伊朗被称为被迫之战(جنگ تحمیلی)、神圣抗战(دفاع مقدس)、伊拉克入侵战争或伊朗革命战争,伊拉克方面称为萨达姆的卡迪西亚(قادسيّة صدّام),是发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一场长达8年的边境战争。战争于1980年9月22日爆发,1987年7月23日和1988年7月18日,伊拉克和伊朗各自接受了联合国的停火决议,但双方直至1988年8月20日才正式停止战斗。 伊拉克和伊朗均在戰爭中受到严重损失,除常规战争外,在战争过程中采取了袭城战、袭船战、袭击油田等破坏敌方后勤、经济设施的手段。伊拉克还对伊朗军队、平民动用化学武器。作为军事实力相对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两国在战争中曾使用诸如苏式米格-25战机、美式F-14战机、法式飞鱼反舰导弹等当时最先进武器,但同发达国家主导战争相比,这场战争的形式仍然有不少差别。例如,在战争中鲜有集群化坦克长距离突击作战,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壕沟战、人海攻击却颇为常见,甚至还出现没有武装的平民(包括儿童老人)在狂热宗教信仰支撑下集体冲锋,踩爆地雷的场面。这与士兵在紧急征召之下入伍,缺乏操作现代设备训练、领导人指挥不当以及武器装备配件不足,难以维修、保养有一定关系。另一方面,在战争中也出现用直升機打直升機、用防空导弹打小艇的新战术,在袭船中和袭城战中双方大量使用先进反舰导弹与地对地导弹,这场战争也揭示战争动员在现代战争中之重要。.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两伊战争 · 查看更多 »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称「中国」,是位於东亚的社会主义国家,首都位于北京。中国領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纯陸地面積第二大、陸地面積第三大、總面積第三大或第四大的國家,當中劃分為23個省份、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 中國地势西高东低而呈現三级阶梯分布,大部分地区属于溫帶、副熱帶季风气候,地理景致與氣候型態丰富多樣,有冰川、丹霞、黃土、沙漠、喀斯特等多种地貌杜蕙.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简称国务院总理、总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府首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的首长,是国家政务上的最高负责人。国务院总理全面领导国务院的工作,召集和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国务院全体会议,可以签署和公布国务院令,应当根据宪法对国务院赋予的职权行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國家政體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直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負責。国务院总理每届任期为五年,1982年后规定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体制中,国务院总理属於行政级别最高的第一级,为国家级正职。历任国务院总理全部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担任,是除中共中央主要负责人外的唯一例子。 国务院总理的前身是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是从1949年到1954年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下设政务院的负责人。.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 · 查看更多 »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重定向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 查看更多 »

中东

中东(Middle East,الشرق الأوسط,המזרח התיכון)是一个地理區域,和西亞大致重疊,並包含部分北非地區,但不包含外高加索地區,也是非洲与欧亚大陆的亚区。這個詞是以歐洲為參考座標,意指欧洲以东,并介于远东和近东之间的地区。具体是指地中海东部与南部区域,从地中海东部到波斯湾的大片地区。.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中东 · 查看更多 »

中国大陆

中國大陸,中文使用上常通稱大陸或大陸地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官方有时也使用祖国大陆。此詞的使用在古代即有,非現代两岸关系中具有政治含义的大陆,而是中原文化圈中相對海洋島嶼的地理用詞。如在日本也有大陸文化的說法,二戰時曾用來稱呼中國外,至今以大陸代稱的用法在學術上仍有在使用。在海外的華人移民圈也有不少使用此用法的人。 在當代的使用上,指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直接管轄的區域。此肇因於第二次國共內戰後,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成立所導致的海峽兩岸政治分立。 地理上,該詞是指中國的大陸領土,屬於歐亞大陸的一部分的事实,與海島相對;但當代的使用上,其做為一個政治名詞的用途遠大於地理名詞,指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直接管轄的區域,故海南島、舟山群島等中華人民共和國之海洋及海島領土,都被視為中國大陸的一部分,香港、澳門這兩個特別行政區以及「台灣」則排除在外。使用情形類似的還有「中国内地」一詞。 另一方面,第二次國共內戰後撤退至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在法律上仍然主張中國大陸為其疆域,在《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等法律中稱為「大陸地區」、並定義為「臺灣地區以外之中華民國領土」,同時否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獨立之主權國家,而僅將其視為統治中國大陸之政治實體;在陳水扁政府上台前,中華民國政府認定的「大陸地區」還包括在1946年就已獨立建國的外蒙古、以及中俄邊境的爭議領土。香港與澳門因政治地位特殊,在法律上又另外以「港澳地區」合稱。 中華民國政府對中國大陸的定義,是中國國民黨執政時期一中各表、憲法一中等兩岸政策的重要基礎。而民主進步黨執政時期,由於其政治立場偏向臺灣獨立及臺灣主體性,此主張並不活躍,尤其在陳水扁政府時期起,主要以一邊一國思維處理兩岸關係,直接將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視為與中華民國(台灣)分立的國家。也讓大陸這個地理代稱用法再增添更多政治含义。.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中国大陆 · 查看更多 »

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

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简称中顾委,是1982年至1992年期间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一个特殊机构。其产生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当时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机构的新老交替,使年轻的干部进入中央委员会,年纪大的老干部退到中顾委,辅佐中央委员会。如邓小平在中顾委第一次全会上所讲,中顾委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过渡性质的组织形式”。.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 · 查看更多 »

中產階級

中產階級(middle class)是资产阶级中的一个阶层。在現代社會中,指擁有一定程度的經濟獨立,例如有安定、較高薪酬的工作,在现代社会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起很大的作用,也可以被稱作小康階級,但有時貧富差距大時可能位於社會中間收入卻不高。此詞常用於專業人士、学者、知識分子,或大企業、公營機構、政府部門的中級管理層,或中小型企業-zh-hans:老板; zh-hant:老闆; zh-hk:東主;-,中學、小學、-zh-hans:幼儿园; zh-hant:幼稚園; zh-sg:幼稚园;-校長、教師、社工和護士等。 马克思主义将这一阶层称为“小资产阶级”。中產階級有時——特別在香港——也被戲稱作「夾心階層」,意即他們夾在社會中層,既不如上流社會人士般享有巨大財富,又不像低收入戶人士般能享受相對大的社會福利保障。 中產階級的界定因素隨各國有所分別,但基本上多以收入及擁有資產作界定,其他因素則包括教育、專業地位、擁有住屋或文化等。例如擁有大學学位的人,多數可躋身中產階級的行列。而擁有自置物業及私家車,亦是中產階級的象徵。.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中產階級 · 查看更多 »

中華人民共和國

#重定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中華人民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總統

中華民國總統是中華民國的國家元首,對外代表國家行使職權,對內則負政治上的最高責任,且為中華民國三軍統帥(武裝最高總司令),直接任命行政院院長,並提名司法、考試、監察三院院長,交由立法院(國會)行使同意權。除身兼國家安全會議主席之外,也在慣例上擔任中華文化總會會長等中華民國政府外圍民間機構的領銜職。.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中華民國總統 · 查看更多 »

中風

中風(stroke),又稱作腦血管事件(cerebrovascular event,簡稱CVE)、腦血管意外(cerebrovascular accident,簡稱CVA)、腦血管病變(cerebrovascular incident,CVI)、或腦病突發(brain attack),是指腦部缺血造成的腦細胞死亡 -->。 中风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由血管阻塞所造成的;一种是由出血所造成的 -->。 不論是缺血性或是出血性腦中風都會造成腦功能異常。 常見的中風症狀包括無法移動單側的肢體或者是一邊的身體沒有感覺、無法理解別人的話、、暈昡、等等。 --> 中風的症狀通常在發生後很快就會出現 -->,如果症狀在二十四小時內消失,有時會稱它為「暫時性腦缺血(英語: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簡稱TIA)」或小中風。 If symptoms last less than one or two hours it is known as a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 or mini-stroke.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中風 · 查看更多 »

中英聯合聲明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Joint Declaration of the Government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and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the Question of Hong Kong),簡稱《中英聯合聲明》(Sino-British Joint Declaration),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就香港問題共同發表的一份聲明,於1984年12月19日由中國國務院總理趙紫陽與英國首相zh-hans:撒切尔;zh-hk:戴卓爾;-夫人作為兩國政府首腦在中國北京簽訂,當時中共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中國國家主席李先念、英國外交大臣賀維等也有在場見證。兩國政府在1985年5月27日互相交換批准書,并向聯合國秘書處登記,《中英聯合聲明》正式生效,也象徵歷時14年半之香港過渡時期的開始。 這份聲明指出:收回香港地區(包括香港島、九龍和“新界”)是全中國人民的共同願望,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決定於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聯合王國政府於1997年7月1日將香港交還給中華人民共和國。 聲明也列出了中國對香港的基本方針,在「一國兩制」的原則下,中國政府會確保其社會主義制度不會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香港本身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維持「五十年不變」。這些基本政策,後來都由《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加以規定。.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中英聯合聲明 · 查看更多 »

中欧

中欧是對欧洲中部的代稱,包括奥地利、捷克、德国、匈牙利、列支敦士登、波兰、斯洛文尼亞與斯洛伐克。 但受二戰後冷戰氛圍的影響,奥地利、瑞士、列支敦士登、西德有時會被人們認為也是西歐國家的一部份,而東德、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匈牙利和斯洛文尼亚則也會被人普遍認為是東歐國家。.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中欧 · 查看更多 »

丹尼斯·撒切尔

一代从男爵 丹尼斯·撒切尔爵士 MBE TD(Sir Denis Thatcher, 1st Baronet;),英国商人,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丈夫。 丹尼斯生于伦敦路厄斯罕,是紐西蘭裔英籍商人汤马斯·贺伯特·撒切尔(Thomas Herbert Thatcher)及其妻凯瑟琳·伯德(Kathleen Bird)的长子。截至2013年,撒切尔是迄今最後一位获得世袭頭銜的非皇室成员。.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丹尼斯·撒切尔 · 查看更多 »

东欧

東歐,多半是指白俄罗斯、乌克兰、俄罗斯以西的歐洲,直至德國、瑞士、義大利(不含);但缺乏明确的定义和边界,一般有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种划分方法: 自然地理方面的東歐,是指較少受到大西洋和地中海海流影響,接近烏拉爾山、乌拉尔河和伏爾加河(窩瓦河)流域,實際上主要是指俄羅斯聯邦和哈萨克斯坦的歐洲部分和其他獨立國協的歐洲會員國家。 人文地理(主要指政治上)的东欧是指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或遭蘇聯併吞,或成為蘇聯的附庸國,政治上由共产党一黨專政,經濟上多採用計划經濟體制的社會主義國家,这点与西欧相反。大多东欧国家以斯拉夫民族為主體,居民多信奉東正教,但共產黨時代,官方推行无神论。 本條目再把東歐分為兩區:東歐和獨立國家國協(以下內容,簡稱為國協)。.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东欧 · 查看更多 »

布鲁塞尔

布鲁塞尔(Bruxelles;Brussel)是比利时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也是欧洲联盟的主要行政机构所在地。布鲁塞尔市位于布鲁塞尔-首都大区。 在不同的语境中,布鲁塞尔有着不同的外延。她可能代表布鲁塞尔市(比利时的布鲁塞尔-首都大区中最大的地方自治体及首府,常住人口140,000),也可能代表布鲁塞尔-首都大区(据2008年2月1日统计,常住人口为1,067,162),或者也可能用于表示布鲁塞尔城市圈(常住人口1,350,000)。 在歐洲聯盟的四个主要机构中,欧洲理事会、歐盟委員會和歐盟理事會位於布魯塞爾,另一個機構歐洲議會在布魯塞爾也有分處(全體議會在法國斯特拉斯堡),所以它有「歐洲首都」的美誉。另外,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總部也設在布魯塞爾。 布魯塞爾是一個雙語城市,通用法語和荷蘭語,法語的使用者佔較多數。另外,土耳其语、阿拉伯语等语言被布鲁塞尔的穆斯林广泛使用。.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布鲁塞尔 · 查看更多 »

布赖顿

#重定向 布莱顿.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布赖顿 · 查看更多 »

布赖顿旅馆爆炸案

#重定向 布莱顿旅馆爆炸案.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布赖顿旅馆爆炸案 · 查看更多 »

布里斯托尔湾

布里斯托湾(Bristol Channel;Môr Hafren)是不列颠群岛的一处主要海湾,两边分别为威尔士和英格兰的德文郡及森麻實郡,英国最长的河流塞文河经由布里斯托尔湾注入凯尔特海。布里斯托尔湾因地形原因而容易產生高潮。 布里斯托尔湾得名于沿岸城市布里斯托。 Category:英国地理.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布里斯托尔湾 · 查看更多 »

一国两制

一國兩制意指「一個國家,兩種制度」(One country, two systems,Um país, dois sistemas),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二代領導人鄧小平在1980年代為了實現中國統一之目標所提出的憲法原則。最早是為了解決中華民國政府撤退至臺灣後的海峽兩岸關係,蔣經國則以一國良制(One China, Better System)回應鄧小平。 後來相繼適用於過去分別為英國和葡萄牙殖民地、實施資本主義制度的香港以及澳門地區,將兩地以特別行政區的方式列為特別行政區。其中鄧小平主張在實現中國和平統一時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能夠代表一個中國,並且是唯一合法的中國政府,而中華人民共和國也多次對外表達自身對於香港、澳門主權政策的主張,並且要求與其有所外交互動的國家應該要認識到一國兩制政策的存在。在一國兩制方針中,包括香港、澳門得以保留資本主義經濟和社會政治制度,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其他地區則繼續實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根據該原則,香港、澳門可以繼續擁有自己的政治制度、法律體系、經濟政策、金融事務、管治制度以及對外關係50年。.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一国两制 · 查看更多 »

九一一袭击事件

九一一袭击事件(亦稱“9·11”恐怖袭击事件、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或简称9·11事件、九一一事件、9月11日攻擊)是2001年9月11日发生在美国本土的一系列自杀式恐怖袭击事件,基地组织承認發動;当天早晨,19名基地组织恐怖分子劫持4架民航客机。劫持者故意使其中两架飞机分别冲撞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双塔,造成飞机上的所有人和在建筑物中许多人死亡;两座建筑均在两小时内倒塌,并导致临近的其他建筑被摧毁或损坏。另外劫机者亦迫使第3架飞机撞向位于弗吉尼亚州-zh-hans:阿灵顿县;zh-tw:阿靈頓郡;zh-hk:阿靈頓縣-的五角大楼,此一袭击地点临近华盛顿特区。在劫机者控制第4架飞机飞向华盛顿特区后,部分乘客和机组人员试图夺回飞机控制权。最终第4架飞机于宾夕法尼亚州-zh-hans:索美塞特县;zh-tw:桑莫塞郡;zh-hk:索美塞特縣;-的乡村尚克斯维尔附近坠毁。4架飞机上均无人生还。 世貿現場中,包括劫机者在内,总共有2,749人在这次袭击中死亡或失踪。绝大多数的伤亡者为平民,其中有87个不同国家的公民。另外根據验尸官确认,至少有1人因暴露于世贸中心倒塌时的烟尘中引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作为对这次袭击的回应,美国发动反恐战争入侵阿富汗以消灭藏匿基地组织恐怖分子的塔利班,并通过《美国爱国者法案》;其他国家也加强反恐立法,并扩大执法权。美国一些证券交易所在袭击发生後的當週內都处于关闭状态,股市在重新开始股票交易後曾經急挫,尤其是航空和保险相關類別的股票。价值數十亿美元的办公场所在这次袭击中被摧毁,連同損失的技術人才的生命與家庭社會負擔,為曼哈顿下城经济乃至於美國经济帶來严重破坏。 而五角大楼的损毁部分在1年内清理并修复完毕,在其西南面建造五角大楼罹难者纪念园。2006年一幢新办公楼于世界贸易中心七期原址完工。世界貿易中心一期也在原址重建,重建大楼原名为“自由塔”,高1,776-zh-hans:英尺;zh-hant:英呎-(541-zh-hans:米;zh-hant:公尺-),2009年改称世界贸易中心一号大楼,2014年完工,成为美国第一高楼,原本在2007年至2012年还将建造另外3座大楼,但最终因故延期。 这次事件是繼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以大型潜艇搭载的水上飞机和“气球炸弹”空袭美国後,美国本土首次遭受來自空中的袭击,也是繼珍珠港事件後,外国势力首次对美国领土造成重大傷亡的袭击。九一一事件中死亡或失踪的总人數至少有2,996人,較珍珠港事件中的2,403人多593人。.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九一一袭击事件 · 查看更多 »

亞瑟·拉弗

#重定向 阿瑟·拉弗.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亞瑟·拉弗 · 查看更多 »

亨利·基辛格

亨利·阿尔弗雷德·基辛格(Henry Alfred Kissinger),本名海因茨·阿尔弗雷德·基辛尔(Heinz Alfred Kissinger),) ,是一位出生於德國的美國猶太裔外交官,与越南政治家黎德寿一同为1973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原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后担任尼克松政府的国务卿並在水门事件之后继续在福特政府中担任此职。作为一位现实政治的支持者,基辛格在1969年到1977年之间在美国外交政策中发挥了中心作用。在这段时期内,他倡导缓和政策,使美苏之间紧张的关系得到缓解,並在1972年和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会谈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促成了中国的开放和新的战略性的反苏中美联盟的形成。 基辛格被公认为是国际政治学均势理论大师,其理论重点关注在美苏两级对抗的国际环境下如何运用国家外交手段,建立政治联盟,对抗苏联一极的压力;即在美国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联合各种力量遏制苏联的强势状态,从而达到两极力量的相对的平衡。基辛格理论为西方在冷战中取得最后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后来被广泛运用于国家外交活动中、作为国家对外关系的理论来源;典型的表现在美国总统尼克松和里根的外交政策之中。.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亨利·基辛格 · 查看更多 »

人頭稅

人頭稅(poll tax或head tax)是一種向每一個人課相同、定額的稅種(有別於所得之百分比)。在19世紀時,此稅曾為許多國家的重要稅收,但是現在已非如此。歷史上有幾個著名的人頭稅例子。.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人頭稅 · 查看更多 »

人民大会堂

人民大會堂位於中國首都北京市西城区天安門廣場西側,建成於1959年。不僅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的地點和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會議和辦公地點,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黨和國家舉行政治、外交活動的場所,还对外承接会议与宴请及文艺活动。人民大會堂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直属事业单位人民大會堂管理局管理。.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人民大会堂 · 查看更多 »

以色列总理

以色列總理是以色列的政府首脑。.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以色列总理 · 查看更多 »

伊丽莎白·鲍斯-莱昂

#重定向 伊麗莎白王太后.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伊丽莎白·鲍斯-莱昂 · 查看更多 »

伊丽莎白二世

女王伊丽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本名伊丽莎白·雅莉珊德拉·玛丽(Elizabeth Alexandra Mary),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联合王国,和其他十五個國家的君主,以及大英國協的元首。伊丽莎白二世從西元1952年即位至今,現時为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其他十二个在她即位后获得独立國家地位的牙买加、巴巴多斯、巴哈马、格林纳达、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图瓦卢、圣卢西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伯利兹、安提瓜和巴布达及圣基茨和尼维斯的女王,是英國史上最長壽和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 伊丽莎白二世生于伦敦,为约克公爵及公爵夫人(日后的乔治六世及伊丽莎白王后)长女,在家中接受私人教育。1936年爱德华八世退位,佐治六世即位,伊丽莎白亦由此成为王位推定继承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她开始履行公共职责,并于服役。1947年伊丽莎白與希臘的菲利浦王子成婚,两人育有四名子女:查尔斯王子、安妮公主、安德鲁王子和爱德华王子。 伊丽莎白二世为首位对爱尔兰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的英国君主,并先後接见和造访了五位教宗。於其在位期間的重大宪政变革包括英国权力下放、加拿大及非洲去殖民化,其統治下的国家亦经历了诸多战争及冲突。而伊丽莎白二世亦為现今为世界最年长的在位君主和英国历史上最为年长的君主。2015年她超越其外高祖母维多利亚女王,成为英国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世界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女性君主及女性国家元首;2016年10月13日,由於泰國國王拉瑪九世辭世,成為現時統治國家時間最長的國家元首,也是首位舉辦過兩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國家元首。 女王一生中的重要事件包括其子女、孙子女和曾孙子女的出生及婚嫁,其(1953年),登基(1977年)、(2002年)及钻禧纪念(2012年),亦经历了父亲的早逝,菲利普亲王之舅蒙巴顿勋爵遇刺(1979年),其子女婚姻的破裂(1992年),前王儲妃戴安娜的过世(1997年)及其母后伊麗莎白王太后和王妹瑪格麗特公主的過世(2002年)。虽然国内仍存在一定共和主义,对英国王室时有批判,但伊丽莎白个人仍受到民众的广泛欢迎,表現出君主本身的特殊性。.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伊丽莎白二世 · 查看更多 »

伊利沙伯二世

#重定向 伊丽莎白二世.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伊利沙伯二世 · 查看更多 »

伊麗莎白二世

#重定向 伊丽莎白二世.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伊麗莎白二世 · 查看更多 »

伊朗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波斯語:جمهوری اسلامی ایران,拉丁字母转写:Jomhuriye Eslâmiye Irân),简称伊朗(波斯語:ایران ),1501年之前很长一段历史时间称波斯,位于亚洲西南部,為中东國家,其中北部紧靠裏海、南瀕波斯灣和阿拉伯海。伊朗东邻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东北部与土库曼斯坦接壤,西北与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以及國際上屬阿塞拜疆的纳希切万自治共和国为邻,西接土耳其和伊拉克。国土面积为1,648,195平方公里,国土主要位于伊朗高原上,气候较为干燥,伊朗人口约7868万人,为多民族国家,其主体民族为波斯人,约占总人口的66%(2011年),其余有阿塞拜疆人、库尔德人、阿拉伯人等。官方语言为波斯语。伊斯兰教什叶派的十二伊玛目宗(信众超过全国人口的90%)为伊朗国教,宪法承认的其余教派有伊斯兰教逊尼派、祆教、犹太教、基督教等。首都為德黑兰。 伊朗古称波斯,在公元前28世纪建立的古埃兰王国和之后建立的米底王国是伊朗高原文明的发源地。到公元前550年,由居鲁士大帝建立了大一统的古代大帝国波斯帝国。公元7世纪中叶,波斯的萨珊王朝被阿拉伯征服,包括伊朗高原的中东地区开始伊斯兰化,而曾占统治地位的祆教则日渐式微。近代,波斯逐渐沦为英国和俄国的半殖民地,1925年,巴列維王朝建立,二戰后,国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逐渐摆脱英、苏两国对伊朗的控制,奉行亲美政策,国家经济建设获得较大发展,在中东地区获得了较大的影响力。1979年初,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领导的伊斯兰革命爆发,王朝政权被推翻,成立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同年底发生美国驻伊使馆人质事件,伊朗轉為反美的先鋒,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交恶。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实行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伊斯兰教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担任非常重要的角色,最高领袖是国家的最高领导人,由伊斯兰教神职人员组成的专家会议选举产生,霍梅尼为首任最高领袖,现任最高领袖为赛义德阿里·侯赛尼·哈梅内伊。伊朗政府实行总统内阁制,总统是继最高领袖之后的国家最高领导人,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由全民普选产生,现任总统为哈桑·鲁哈尼。伊朗最高立法机构为伊斯兰议会,实行一院制,现任议长为阿里·拉里贾尼。司法总监是伊朗的司法最高首脑,由最高领袖任命,最高法院院长和总检察长则由司法总监任命,现任司法总监为萨迪格·拉里贾尼。 伊朗是亚洲和中东主要经济体之一,经济实力较强,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为5485.9亿美元,居世界第21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207美元,居世界第76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石油产业是伊朗的支柱,伊朗是世界第四大石油生产国、石油输出国组织第二大石油输出国。伊朗的货币名称为里亚尔,主要的贸易伙伴有中国、印度、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土耳其等。 伊朗奉行独立、不结盟的对外政策,同時是联合国、不结盟运动、伊斯兰会议组织、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创始会员国。.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伊朗 · 查看更多 »

伊朗航空

伊朗航空(هواپیمایی ملی ایران,Iran Air)是伊朗的國營航空公司及第一大航空公司。在2016年伊朗成功被解除制裁後,已經積極訂購西方國家生產的新世代客機以取代目前已經老態龍鍾的老舊機隊。目前空中巴士和法國空中支線已經開始交付飛機給伊朗航空,波音公司則因政治因素被美國政府要求暫緩訂單交付。.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伊朗航空 · 查看更多 »

伊拉克

伊拉克共和国(阿拉伯语:الجمهورية العراقية;库尔德语:كۆماری عێراق),简称伊拉克(العراق‎),位于亚洲西南部中东地区的国家。伊拉克与南方的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北方的土耳其,西北的叙利亚,东方的伊朗和西方的约旦接壤。伊拉克所在的地区在历史上曾被称为美索不达米亚,是人类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伊拉克 · 查看更多 »

企业

企业是组织众多个人开展经济活动的一种方式。企业在现代汉语中的基本用法,主要指独立的盈利性组织,并可进一步分为公司和非公司企业,后者如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在20世纪后期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以及信息技术领域新概念大量涌入的背景下,“企业”一词的用法有所变化,并不限于商业性或盈利组织。.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企业 · 查看更多 »

传教士

传教士(missionary),亦叫作宣教師或宣教士,是坚定地信仰宗教,并且远行向不信仰宗教的人们传播宗教的修道者。虽然有些宗教,如日本神道教,很少會到处传播自己的信仰,但是有很多宗教利用传教士来扩散它的影响,例如伊斯蘭教與基督宗教。 虽然任何宗教都可能送出传教士,一般传教士这个词是指基督宗教的宣教師。实际上佛教是最早大规模传教的宗教,沿着丝绸之路送出它的信仰。在英语中,“missionary”指被派遣到远方传教的人,汉语也译作宣教士,而一词则指在人群中进行讲道的传道人。.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传教士 · 查看更多 »

伦敦

伦敦(London;)是英国的首都,也是英國和欧洲最大的城市。位于泰晤士河流域,于公元50年由罗马人建立,取名为伦蒂尼恩,在此后两个世纪内为这一地区最重要的定居点之一。伦敦的历史核心区伦敦城仍旧维持其中世纪的界限,面积,2011年人口为8,072,为全英格兰最小的城市。自19世纪起,“伦敦”一称亦用于指稱围绕这一核心区开发的周围地带。这一城区集合构成大伦敦行政区(与伦敦区覆盖区域相同) ,由伦敦市长及伦敦议会管辖伦敦市长与伦敦市市长非同一概念;后者为伦敦市法团领导者,即伦敦城的管辖者。。 伦敦亦是一个全球城市,名列紐倫港世界三大國際都會之一。在文艺、商业、教育、娱乐、时尚、金融、健康、媒体、专业服务、研究与发展、旅游和交通方面都具有显著的地位,同时还是全球主要金融中心之一,根据计算方式不同,为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第五或第六大的都市区由于对城市界限的定义、人口的规模、汇率的变化及产出的计算方式不同,城市都市区GDP的排名可能有一定的差别。伦敦和巴黎在总经济产出方面大致规模相近,由此第三方的不同估计对于第五和第六大城市GDP的排列可能不同。麦肯锡全球研究所2012年的报告估计伦敦全市2010年的GDP为US$7,518亿,巴黎则为$7,642亿,由此两市分别为第六和第五。普华永道2009年11月发布的报告称,根据购买力平价计算,2008年伦敦的GDP为US$5,650亿,巴黎则为US$5,640亿,分别为第五和第六。麦肯锡的研究中伦敦人口为1,490万,巴黎则为1,180万,而普华永道的研究中伦敦人口为859万,巴黎992万。伦敦亦是全球文化首都之一,还是全球国际访客数量最多的城市,根据客流量计算则拥有全球最为繁忙的城市机场系统。伦敦拥有43所大学,其高等教育机构密集度在全欧洲最高。2012年,伦敦成为史上首座三次举办现代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城市。 伦敦的人口和文化十分多样,在大伦敦地区内使用的语言就超过300种。这一区域2015年的官方统计人口为8,673,713,为欧盟中最大城市,人口占全英国的12.5%。伦敦的城市区为欧盟第二大,根据2011年普查其人口达到9,787,426,仅次于巴黎。其都市区为欧洲最大,人口达13,614,409,而大伦敦政府则称伦敦都市区的总人口为2,100万。1831年至1925年间,伦敦为世界最大的城市。 有四项世界遗产位于伦敦,分别为:伦敦塔;邱园;威斯敏斯特宫、威斯敏斯特教堂和圣玛格丽特教堂;以及格林尼治历史区(其中的皇家天文台为本初子午线、0°经线和格林尼治标准时间所经之地)。其他著名景点包括白金汉宫、伦敦眼、皮卡迪利圆环、圣保罗座堂、伦敦塔桥、特拉法加广场和碎片大厦。伦敦亦是诸多博物馆、画廊、图书馆、体育运动及其他文化机构的所在地,包括大英博物馆、国家美术馆、泰特现代艺术馆、大英图书馆以及40家西区剧院。伦敦地铁是全球最古老的地下铁路网络。.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伦敦 · 查看更多 »

弗吉尼亚州

維吉尼亞州(),正式名称为維珍尼亞聯邦,是美国东部的一个州,美国开国时十三州之一。 維吉尼亚州域范围位于北纬36°31'至39°37',西经75°13'至83°37'之间,其北部地区与美国政治中心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相邻。该州是美利坚合众国的发源地之一,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美国2012年人口估算显示,全州总人口818.6万,实现GDP总量3970亿美元。.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弗吉尼亚州 · 查看更多 »

弗馬納和南蒂龍 (英國國會選區)

弗馬納和西蒂龍(Fermanagh and South Tyrone),英國國會一郡選區,位於北愛爾蘭,包括弗馬納區全部及鄧甘嫩-南蒂龍區一部。創設於1950年。 本區屬親愛爾蘭選區,但在1955年新芬黨的候選人被裁定當選無效,而由北愛爾蘭統一黨的候選人取得議席。1970年親愛爾蘭政黨共同推荐單一候選人重奪議席,但其後社會民主及勞工黨獨立參選,導致親英派在1974年2月再勝,八個月後才再靠補選收復議席。1983年親英派再一次因社民工黨參選而漁翁得利。2001年當選、新芬黨的米歇爾·吉爾德紐在2010年大選中以四票之微二度連任成功。 2015年英國大選時,阿爾斯特統一黨的Tom Elliott當選。.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弗馬納和南蒂龍 (英國國會選區) · 查看更多 »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CH(又譯為--,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是奥地利出生的英國知名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學家。以坚持自由市場資本主義、反对社会主义、凱恩斯主義和集體主義而著称。 哈耶克是20世紀的主要政治思想家,他所提出的價格信號在協助經濟裡的個體協調經濟活動上的角色一理論,被認為是經濟學的重大突破。哈耶克被廣泛視為是奧地利經濟學派最重要的成員之一,他對於法学、系統思維、思想史、认知科学領域也有相當重要的貢獻。 哈耶克在1974年和他理論的對手贡纳尔·默达尔一同獲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揚他們在货币政策和商業週期上的開創性研究,以及他們對於經濟、社會和制度互動影響的敏銳分析。」在1991年,美國總統喬治·赫伯特·沃克·布希頒給哈耶克美國總統自由勛章,以表揚他「終身的高瞻遠矚」。.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弗里德里希·哈耶克 · 查看更多 »

弗朗索瓦·密特朗

弗朗索瓦·密特朗(François Mitterrand,, 法国政治家,曾任法國總統和法国社会党第一书记。.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弗朗索瓦·密特朗 · 查看更多 »

彭定康

巴恩斯的彭定康男爵,CH,PC(Christopher Francis Patten, Baron Patten of Barnes,),出任香港總督前音譯為柏藤,英國保守黨政治人物,早年出任環境大臣和保守黨主席(非黨首,時任黨魁為馬卓安),於1992年獲委任為末任香港總督,於1997年見證香港主权移交。彭定康自2000年至2004年出任歐洲聯盟外交事務專員,卸任後被冊封為終身貴族,2011年獲委英國廣播公司信托基金主席(2014年因心臟健康問題提早卸任),現任牛津大學校監。.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彭定康 · 查看更多 »

彼得·威廉·波塔

彼得·威廉·波塔(Pieter Willem Botha,)南非國民黨政治家,外号“大鳄鱼”(南非荷兰语:“Die Groot Krokodil”),从1978年至1984年任南非总理,从1984年至1989年任南非总统,執政十一年,他是南非种族隔离制度坚定维护者。.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彼得·威廉·波塔 · 查看更多 »

從男爵

從男爵(baronet,又譯準男爵,傳統簡寫是Bart,現代簡寫是Bt),以及相當於男性的女從男爵(baronetess,簡寫是Btss.)。是對從英國君主取得世襲「從男爵爵位」的人士的稱呼。從男爵爵位最先由英皇詹姆士一世於1611年設立,用以籌集資金。從男爵是英國特有的,在歐洲大陸並沒有同等於從男爵的爵位,唯有歐陸的「世襲騎士」性質較近。「世襲騎士」的例子有德國和奧地利的Ritter,以及荷蘭的erfridder。愛爾蘭原本也有三個世襲騎士爵位,但其中一個已經斷絕,另外兩個則仍然存在。 「從男爵」一詞源於「男爵」(baron)。而從男爵的地位則在男爵之下,騎士之上。 從男爵爵位有兩點是獨一無二的:.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從男爵 · 查看更多 »

循道宗

循道宗(Methodism),又稱卫斯理宗(Wesleyans)、監理宗,現代亦以衛理宗、衛理公會之名而著稱。是基督教新教主要宗派之一,現傳佈於英國、美國、中國,和世界各地。世界最大的循道宗教會是聯合循道宗。.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循道宗 · 查看更多 »

保守黨 (英國)

保守黨(Conservative Party),正式名称是保守與統一黨(Conservative and Unionist Party),俗稱托利黨(Tory Party),是英國中間偏右政黨,是英國歷史最悠久的政黨。按下議院所佔議席數計算,保守黨現時乃英國下院第一大黨。 保守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有組織政治團體,其演化可上溯至18世紀早期英国议会的托利黨派系,以至於活躍於16世紀至17世紀時期,一種在議會內支持政府,稱之為「保王黨」的不正式派別。以選舉的勝出次數計算,保守黨是近代英國歷史上最成功的政黨。 由於保守黨乃發展自活躍於18及19世紀的托利黨,所以它的黨員常常會被稱作“托利黨人”(Tories),而保守黨亦時常被乾脆稱作“托利黨”。整個20世紀,保守黨在其中三分之二的時間皆參與政府,當中有57年是執政黨。保守黨於1997年大選敗於托尼·布莱尔領導的工黨以後,一直處於在野黨的狀態。直到2010年英國大选后與自民黨組成聯合政府,党魁戴维·卡梅伦擔任首相。至2015年英國大選,保守黨取得330席,超過半數,而再度單獨執政。然而,在2017年英國大選中雖保持第一大黨地位,但贏得議席不過半,組成少數政府。.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保守黨 (英國) · 查看更多 »

保鏢

保鏢又稱保--鑣,是一份職業及工作種類。現代而言,保鏢是專門負責要員保護任務的人員,以防止目標被暗殺、綁架、攻擊、騷擾、侮辱及機密外洩等。保護政治人物及官員者,亦稱為隨扈。隨扈的指揮及派任在各國基本上均有其專門單位,例如美國秘勤局及香港警務處要員保護組等等。.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保鏢 · 查看更多 »

圣保罗座堂

圣保罗座堂(St Paul's Cathedral;另譯為圣保罗大教堂),是英国圣公会伦敦教区的主教座堂,坐落于英国伦敦市,巴洛克风格建筑的代表,以其壮观的圆形屋顶而闻名。现存建筑建于17世纪。 原址教堂最初建立於西元604年,早期建築多次遭火災與海盜破壞,直至1087年後情況才有改觀,教堂首要新建築於1148年完成,而後維持了數百年的榮境,在中世紀成為信仰中心。 十六世紀宗教改革的浪潮中,原本的聖保羅座堂從建築結構到內部組織都受到了強烈的衝擊,1561年閃電擊中了教堂代表性的尖塔,火焰毀損了主要木造結構,雖有修復計畫,又因內戰停擺並未完成。1650年代,建築已處於嚴重失修的狀態,直至1666年倫敦大火,教堂建築幾乎付之一炬。 1675年教堂開始重建,主要建築師為克里斯多佛·雷恩,修建完成的主要外部樣式即為現在所見的樣貌。.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圣保罗座堂 · 查看更多 »

匈人

匈人是一個古代生活在歐亞大陸的遊牧民族。他們在4世紀西遷到了東歐,並入侵東、西羅馬帝國。歐洲的古文獻對此一民族及其在歐洲的事蹟有若干敘述。5世纪末时,匈人国家逐渐瓦解并从历史消失。匈人自东向西的进攻引发了欧洲民族大迁徙,最終導致西羅馬帝國滅亡,对欧洲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18世纪以来部分学者认为匈人就是中国史书中的匈奴人,但匈人和古代位於中国大陸的匈奴人是否有血緣關係或系同一民族尚无定论。近年来使用DNA等测试手段,也未能解答这一问题。懷疑這兩個民族係出同源的主要原因是:北匈奴西遷和三百年後在歐洲出現的匈人時間上的吻合,「匈奴」的「匈」跟「匈人」的發音「Huns」,音韻上的接近,中國記載匈奴滅奄蔡而歐洲也記載匈人滅阿蘭王國(古稱奄蔡),最早期的匈人屬蒙古人種,與匈奴相同,而後期的匈人應屬於圖蘭人種(歐亞混血)。.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匈人 · 查看更多 »

化学家

化学家一般是指从事于近现代化学研究的科学家,有专职和兼职之分,在英國亦可指藥劑師。化學家們會對化學元素、原子、分子及它們如何互相作用作出研究。化學家們研究並測試藥物、炸藥及之類其他的東西。化學是一門十分重要的科學,因為現在大多數的新藥物都是根据化学研製出的。 广义上,化學家有时也包括中国古代的炼丹术士和西方古代的炼金术士。一個化學家與其他人做事的不同之處是他們通常都會很小心地檢查身邊每一種物體的變化。他們的工作,大部分是研究怎樣可以大量生產各種昂貴的藥用或者工業用化學品,務求造福大眾或者牟利維生。 每個化學家會有不同的專科,但是他們有些共同的做事方法。首先,他們看一種東西通常都會研究它是酸還是鹼,並且用原子的角度去分析那物體。其次,他們很小心地測量那些物體混合的時候不同物質的比例、化學作用正在進行的時候反應的速度及不同物體之間化學特性的分別。還有,他們會用自己有限的知識去嘗試瞭解那些自己不熟悉的東西,從而令自己學更多知識。 材料科學家是冶金學家的一類,但是他們讀書時通常都是主修化學。 小部份化學家都是在讀到大學畢業就出外當基層工作,大部份公司都雇用有博士學位的人。很多有關化學的工作或大學化學的課程對數學、物理、生物和化學同樣重視,因為化學又稱為中心科學。 讀到碩士的時候,化學科學生就得專攻一個分支。大部分人都會選擇生物化學,有機化學或無機化學等等。 讀完書之後,化學畢業生成為化學家,就會出來工作。他們多數會加入化學工業或做藥劑師。在很多國家大學其實有一科藥劑學專科,不過亦會有人讀畢化學後做藥劑師。又有些化學家會選擇為政府工作,當政府的化驗所技術員。.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化学家 · 查看更多 »

化學

化學是一門研究物質的性質、組成、結構、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礎自然科學。化學研究的對象涉及物質之間的相互關係,或物質和能量之間的關聯。傳統的化學常常都是關於兩種物質接觸、變化,即化學反應,又或者是一種物質變成另一種物質的過程。這些變化有時會需要使用電磁波,當中電磁波負責激發化學作用。不過有時化學都不一定要關於物質之間的反應。光譜學研究物質與光之間的關係,而這些關係並不涉及化學反應。准确的说,化学的研究范围是包括分子、离子、原子、原子团在内的核-电子体系。 「化學」一詞,若單從字面解釋就是「變化的學問」之意。化学主要研究的是化学物质互相作用的科学。化學如同物理皆為自然科學之基礎科學。很多人稱化學為「中心科學」,因為化學為部分科學學門的核心,連接物理概念及其他科學,如材料科學、纳米技术、生物化學等。 研究化學的學者稱為化學家。在化學家的概念中一切物質都是由原子或比原子更細小的物質組成,如電子、中子和質子。但化学反应都是以原子或原子团为最小结构进行的。若干原子通过某种方式结合起来可构成更复杂的结构,例如分子、離子或者晶體。 當代的化學已發展出許多不同的學門,通常每一位化學家只專精於其中一、兩門。在中學課程中的化學,化學家稱為普通化學(Allgemeine Chemie,General Chemistry,Chimie Générale)。普通化學是化學的導論。普通化學課程提供初學者入門簡單的概念,相較於專業學門領域而言,並不甚深入和精確,但普通化學提供化學家直觀、圖像化的思維方式。即使是專業化學家,仍用這些簡單概念來解釋和思考一些複雜的知識。.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化學 · 查看更多 »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縮寫为NATO;Organisation du Traité de l'Atlantique Nord,縮寫为OTAN),简称北约组织或北约,是歐洲及北美洲國家为实现防卫合作而建立的国际组织。1949年3月18日,美国、英國及法國公开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于同年4月4日在美国华盛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后正式成立。为与以前苏联为首的东欧集团国成员相抗衡。及至苏联解体,华沙条约组织宣告解散,北约就成为一个地区性防卫协作组织。北约的最高决策机构是北约理事会。理事会由成员国国家元首及政府高層、外长、国防部长组成。总部设在比利時的布鲁塞尔。最新成员蒙特內哥羅于2017年6月5日加入,至此北约总共有跨域欧洲和北美的29个国家组成。北約軍事開支占世界國防開支的70%,成员国国防开支占该国GDP的2%左右。 公约第5条规定成员国受到的攻擊一旦被确认,其他成员国将作出即时反應。该条款被理解为各国部队将自动参战,并不再次需要各国政府的参战授权。但这一條條款在九一一事件之前,一直都未有動用過 。北约曾协助反海盗行动(counter-piracy operations),在联合国要求下打击亚丁湾、非洲之角和印度洋的海盗,并在2011年根据联合国安理会1973号决议将利比亚上空设为禁飞区。.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查看更多 »

北京条约

《北京条约》,包括《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中俄北京条约》,是1860年大清朝廷於第二次英法联军後在北京分别與英国、法国、俄國各自签订的戰敗條約。咸豐皇帝委任欽差大臣恭親王奕訢作為談判及簽約代表。签约地点在北京礼部衙门,今天安门广场东南角。另外,1887年与葡萄牙签定的《中葡和好通商條約》亦称《中葡北京条约》。北京条约使得清朝增加对英法的赔款数额,增开商埠,并割让广东新安县(今香港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半岛(九龙西)给英国。條約还承认1858年《瑷珲条约》的有效性,将原先规定为中俄“共管”的烏蘇里江以東至海之地(包括库页岛以及不凍港海参崴在内)约40万平方公里歸俄國所屬,从此中国失去东北地区对日本海的出海口。 三條約正本原存於中華民國外交部,現典藏於臺北外雙溪國立故宮博物院。.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北京条约 · 查看更多 »

北美洲

北亞美利加洲(North America;字源:亞美利哥·維斯普西),簡稱北美洲,位於西半球北部(或北半球)。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瀕北冰洋,南以巴拿馬運河為界與南美洲劃分。北美洲還包括加勒比海中眾多島嶼(主要為西印度群島)。北美洲面積2422.8萬平方公里(包括附近島嶼),約佔当今地球陸地總面積的16.2%,是世界第3大洲。人口5億2872萬(2008年七月),居世界第4位。.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北美洲 · 查看更多 »

北爱尔兰

北爱尔兰(Northern Ireland;Tuaisceart Éireann;Norlin Airlann)是大不列顛與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政治实体之一,位于爱尔兰岛东北部,面积14,139平方公里,首府是贝尔法斯特。.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北爱尔兰 · 查看更多 »

北海油田

北海油田是世界著名的石油集中出产区,每日生產大約600萬桶。位于大西洋的陆缘海——北海,它是介于欧洲大不列颠岛、挪威和欧洲大陆之间,所出产之石油为沿岸英国,挪威和荷兰等国所享有,也是布蘭特原油指數主要標的。.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北海油田 · 查看更多 »

北愛爾蘭統一黨

#重定向 阿爾斯特統一黨.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北愛爾蘭統一黨 · 查看更多 »

國有化

国有化(Nationalization),是将财产收归国家所有的行为。通常它指的是将大型涉及公共業務的私人企業国有化,但是有时它也指其它级别政府(比如地方政府)的公有财产。一般情况下国家会支付一定的金额来补偿原来的所有者,但是有的时候这个价格比市场价格要低很多,所以会造成原来所有者的损失。国有化的理由往往是因为某些产业(比如公共電力、石油、天然氣、自來水等)或某些土地(如日本政府將釣魚台列嶼“收歸國有”。)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相似地,国有化的对立面通常是私有化,亦是左派和右派對經濟政策的爭論點。.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國有化 · 查看更多 »

利率

利率或利息率,是借款人需向其所借金錢所支付的代價,亦是放款人延遲其消費,借給借款人所獲得的回報。利率通常以一年期利息與本金的百分比計算。 利率是調節貨幣政策的重要工具,亦用以控制例如投資、通貨膨脹及失業率等,繼而影響經濟增長。.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利率 · 查看更多 »

利比亞

#重定向 利比亚.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利比亞 · 查看更多 »

嘉德勋章

最高贵的嘉德勋章(The Most Noble Order of the Garter,KG或LG)是授予英国骑士的勋章,起源于中世纪。嘉德勋章是英国荣誉制度最高的一级,只有极少数人能够获得这枚勋章,其中包括英国國君和最多25名在世者。英国君主亦可少數超額授予給王室成员以及外国君主。与其他勋章不同,只有国君可以授予嘉德勋章,首相无权建议或者提名受勋者。 嘉德勋章最主要的标志是一根印有“Honi soit qui mal y pense”(“Shame on him who thinks evil of it.”“心怀邪念者蒙羞”)的金字的吊袜带。在正式场合下勋章佩戴者須佩戴这个吊袜带,在一些其他标志中印有它的图案。 大多数英国的骑士勋章适用于整个联合王国,但是三个最高級別的勋章各只适用于一个區域,这三个勋章中适用于英格兰的即是地位最高及最古老的嘉德勋章。适用于苏格兰的則是蓟花勋章,它至少始於16世纪,有可能源于中世纪,今日的形式源于1687年。适用于爱尔兰的圣帕特里克勋章設立於1787年,但爱尔兰独立后,便停止这枚勋章。该勋章最后一位获得者已于1974年逝世。.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嘉德勋章 · 查看更多 »

哈罗德·麦克米伦

#重定向 哈羅德·麥美倫.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哈罗德·麦克米伦 · 查看更多 »

哈羅德·威爾遜

詹姆士·哈羅德·威爾遜,里沃的威爾遜男爵,KG,OBE,FRS,PC(James Harold Wilson, Baron Wilson of Rievaulx,),英國政治家,兩任首相。他曾分別在1964年、1966年、1974年2月和10月的大選中勝出,雖然每次在大選只是險勝,但綜合而言,他在大選獲勝的次數,冠絕所有20世紀的其他首相。相較其他同時代的政客,他被普遍認為是一位知識型的政客。.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哈羅德·威爾遜 · 查看更多 »

唐寧街10號

唐寧街10號(),位於英國首都倫敦西敏市西敏區白廳旁的唐寧街,一所喬治亞式建築。傳統上是第一財政大臣的官邸,但自從此職由英國首相兼領後,就成為今日普遍認為的英國首相官邸。其設計樸實的黑色木門,綴上白色的阿拉伯數字「10」,成為了人所共知的標記。 唐寧街10號除了是首相的官邸和首相的辦公廳外,首相的秘書、助理和顧問都在首相官邸內工作。首相每天都會在唐寧街10號與閣僚和智囊制定政策,而一般的機要部門如國會、財政部和外務部距唐寧街10號也只有數分鐘的路程,所以首相很容易便能夠取得情報和聯繫。另外,君主所居住的白金漢宮就在附近,好讓首相定期前往白金漢宮向君主匯報政事。首相官邸內有不同的會議室和晚宴廳,首相常常在那裡接見社會各界和各國領導人。因此,唐寧街10號象徵英國政府的中樞,也是英國政治的權力核心之一。 現今的唐寧街10號,原本是由一所「宮殿後的房子」和唐寧街10號本身所合併而成的。「宮殿後的房子」是一所大約建於1530年左右的樓房,而最初的唐寧街10號則是一所修建於1685年的小市區宅第。在1732年,英皇乔治二世將上述的兩座房屋一併賜予罗伯特·沃波尔(即後世通稱的第一任英國首相),以表揚他的功勞。然而,沃波尔不願以個人名義接受獎賞,而代之以其官銜,即第一財政大臣的名義接受,結果「宮殿後的房子」和唐寧街10號就成為了每任第一財政大臣的資產。自1732年至1735年,沃波尔委託了知名建築師威廉·肯特將兩座樓房連接在一起,這就是今日所知的唐寧街10號。 雖然唐寧街10號是君主的御賜禮物,但由於它面積狹小,長年缺乏維修,又建在沼土之上,歷史上不少的首相都不願意入住,有些首相甚至有意將之夷平。此外,由於英國首相一職至19世紀仍然未有明確的確立,因此唐寧街10號以往常常由其他官員入住,在當時不可算是真正的首相府。可是,時至今日,唐寧街10號已漸漸確立成為英國首相的象徵,在倫敦更加是一座極具歷史價值的地標。前首相-zh-hans:玛格利特·撒切尔;zh-hk:戴卓爾夫人;zh-tw:柴契爾夫人;-就曾在1985年說過,唐寧街10號已經成為「全國的遺產中,最珍貴的珠寶。.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唐寧街10號 · 查看更多 »

冰淇淋

是一种冷冻的甜品,通常以牛奶或奶油等乳制品為原料,並加入水果或其他成分和香料混合製成。大多數的口味含糖,但也有一部分是使用其他的甜味剂。某些時候在天然成分之外,製造過程中也會加入人工香料或食用色素。混合後的原料會在降溫中同時緩慢攪拌,以混入空氣並防止冰晶產生。成品會呈現表面平滑的半凝固狀態,並可塑型或用勺子挖取。 工业制成的冰淇淋一般是将混合好的冰淇淋液体注入置于冰盐混合物的模具中,冰盐混合物在过冷融化的过程中,将吸收大量热,可令冰淇淋快速冷冻。根据《美國聯邦食品法》規定,冰淇淋中的乳脂成份至少為重量的百分之十。.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冰淇淋 · 查看更多 »

冷战

冷戰(Cold War)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美國及英國為首的--、與以蘇聯為首的--之間长达半世纪的政治對抗。一般认为,冷战始于1947年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结束于1989年苏东剧变。在二戰結束後,原先結盟對抗納粹德國的美國及蘇聯成為世界上僅有的兩個超級大國,但兩國持有不同的經濟和政治體制:美國及其他北約成员国为資本主義陣營,而蘇聯及其他华约成员国則为社会主义阵营,兩方也因此展開了數十年的對立。冷戰的名稱來自於雙方從未正式交戰的特點,因為在冷戰期間,美蘇雙方所持有的大量核武器,為兩國帶來相互保證毀滅能力。 在數十年的冷戰中,雙方的關係和冷戰的激烈性也不斷變化。重大的幾次衝突事件包括了第二次國共內戰(1946年—1949年)、柏林封鎖(1948年—1949年)、朝鲜战争(1950年—1953年)、第二次中東戰爭(1956年)、古巴飛彈危機(1962年)、越南战争(1959年—1975年)、蘇聯-阿富汗戰爭(1979年—1989年)、蘇聯擊落大韓航空007號班機(1983年)、以及北約優秀射手演習(1983年)等等。他們透過軍事的結盟、戰略部隊的佈署、對第三國的支援、間諜和宣傳、科技競爭(如太空競賽)以及核武器和傳統武器的軍備競賽來進行非直接的對抗。美蘇兩方在許多第三世界的國家進行了一系列政治和軍事的衝突,包括了拉丁美洲、非洲、中東、和東南亞地帶。為了減緩核戰爭的風險,兩方曾在1970年代試圖以緩和政策減緩軍事對立。 從1980年代開始美國就在總統隆納·雷根政府的執政下,對蘇聯發起了一系列外交、軍事和經濟上的攻勢和施壓,再加上社会主义阵营本身的經濟發展陷入了嚴重的停滯,因此,在1980年代中期,蘇聯在新任蘇共中央總書記戈巴契夫的領導下,實施了經濟改革(1987年)和開放政策(1985年)。然而東歐國家從蘇聯獨立的傾向卻只增不減,尤其以波蘭的團結工聯最為突出。種種壓力累積之下,戈巴契夫在1989年停止了對東德的支援,導致了蘇聯旗下的衛星國,在數週內一一脫離,令蘇聯最後在1991年年底徹底解體,資本主義反共陣營取得勝利。在冷戰結束後,美國成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冷戰使當時無數國家的命運和人民的生活都發生重大改變,留下的影響更有不少存留至今。此外冷戰中的核戰爭和間諜戰、高科技軍備等成分也成為了大眾文化常見的題材。.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冷战 · 查看更多 »

内维尔·张伯伦

亚瑟·内维尔·张伯伦 (Arthur Neville Chamberlain,),英国保守党政治人物,1937年5月至1940年5月担任英国首相,以其绥靖主义外交政策闻名,并于1938年签署慕尼黑协定将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德语区割让予德国。此后阿道夫·希特勒入侵波兰,英国被迫于1939年9月3日对德国宣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八个月内张伯伦为英国战时首相。 张伯伦曾于商界及地方政府工作,并于1916年至1917年短期任国家服务总监。此后他决定跟随其父亲约瑟夫·张伯伦及其兄长奥斯丁·张伯伦的步伐,于1918年当选国会议员,时年49岁。他拒绝了一项内阁职位,并作为后座议员直至1922年。1923年他迅速升任为卫生大臣及财政大臣。在一届工党领衔的政府任期后,张伯伦重返卫生大臣职位,于1924年至1929年推动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1931年其被任命为国民政府财政大臣。 1937年5月斯坦利·鲍德温卸任,张伯伦接替其首相职位。在其任期内对德国政策成为中心问题,在慕尼黑的外交举措受到当时英国人民的欢迎。希特勒持续其侵略性举动,张伯伦承诺捍卫波兰独立,而在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后英国亦履行承诺同德国开战。在联军被迫从挪威撤退后,张伯伦认为政府此时应当得到所有党派支持,但工党和自由党亦不愿参与由其领衔的政府,由此他于1940年5月10日宣布辞职,温斯顿·丘吉尔接替其职位。去职后的张伯伦在国会中(尤其是保守党中)仍旧受到广泛尊敬。其为战时内阁的重要成员之一,并在丘吉尔缺席时领衔这一内阁,但由于健康原因后被迫辞职,六个月后,张伯伦因癌症过世。 历史学家对张伯伦的评价极具争议。其初始声望较高,但1940年7月的《》对张伯伦等人进行了严苛的抨击,称其在慕尼黑外交失败并未能使英国对战争进行充分准备;该书以及日后的一系列出版物几乎彻底摧毁了其名望,而在其过世后的一代史学家(如丘吉尔所著《风云紧急》)绝大多数持相同观点。近年史学家对张伯伦及其政策的态度逐渐好转,引证最新解密的政府文件,认为1938年时的英国准备仍旧不足,对德国开战将带来灾难。。.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内维尔·张伯伦 · 查看更多 »

军舰

军用舰船,简称军舰,是列入海军或其他军兵种编制,用于完成战斗任务和保障任务的战斗舰艇和特种舰艇,现代军舰一般装有导弹、火炮、鱼雷、水雷、反潜武器。17世纪中叶,开始依甲板层数和火炮数量给战舰分级。一,二,三级舰火力力量强,作战时排成一线战列进行射击,故称战列舰,它们构成海军的基本战斗核心;四,五级舰火力较弱,但航速较快,被称为巡防艦,其使命是进行侦察和在海运航线上活动;六级舰主要用于通信勤务。 19世纪在军舰发展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在动力,船体,火炮等方面完成了由古代战船向现代军舰的演变。 1813年,建成了第一艘以蒸汽机为动力的军舰-装有20门大炮的德莫罗哥斯号。它是由著名的美国科学家“蒸汽船之父”富尔顿设计的,这实际上是一座用明轮推动的浮动炮台。明轮效率低,在海战和风浪中容易受损,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蒸汽动力军舰的发展。 1816年螺旋桨推进器诞生之后,英国于1844年前后建造了第一艘螺旋桨战舰-响尾蛇号,这导致了蒸汽机终于成为军舰主要动力。但在此后的相当于长的一段时间内,军舰上用保留风帆作为辅助动力。19世纪末,人们开始研制以汽轮机为动力的军舰,第一艘 装有汽轮机的军舰是1904年下水的英国紫石英号巡洋舰。 早在火炮开始用于海军时,人们就萌发了建造装甲舰的思想。 1792年,西班牙和法国人围攻直布罗陀要塞时,就曾在木制风帆战船上安装装甲,以抵御岸炮的炮火,但是由于动力的问题,使建造装甲舰的思想在当时难以实现,只有在蒸汽机得到应用后,才使它能够从梦想变为现实。 1854年,法国建造了一座装有10厘米厚钢板装甲浮动炮台,用它来袭击俄国的克里米亚要塞,它经受住了俄军的猛烈炮火,而俄军却在法国军舰的攻击下被迫投降。这使各海军大国接受了需要装甲军舰的思想,开始大规模建造这种军舰。 1859年,法国首先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装甲军舰-光荣号装甲巡洋舰。“光荣”号是一艘木壳装甲舰,木制船身,包有铁皮装甲,以蒸汽机为主机,以风帆为辅助动力,排水量5617吨,装备有36门舷炮。它的设计师是杜普罗梅。 1861年,英国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铁壳装甲舰-勇士号。初期的装甲军舰是在木壳或铁壳军舰的两舷中部或整个船舷装上装甲,蒸汽机功率不足,还需辅以风帆。直到19世纪70年代后,工业能够生产出马力大而又经济可靠的蒸汽机,不需风帆助力之后,才得以建造全装甲的军舰。 早期的蒸汽动力军舰装备的还是固定的舷炮,并且是从炮口装填球形实心背景的前装式滑膛炮。就在装甲战舰问世之际,开始出现了安装在军舰纵轴线上用装甲防护的旋转炮塔型舰炮。它可以根据需要向各个方面开炮,这使舰炮的数量可一下子减少一半。1906年,英国制造的以汽轮机为主机,装有5座双联装炮塔的装甲舰无畏号戰艦下水了,它标志着现代军舰朝代的开始。.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军舰 · 查看更多 »

凡尔赛条约

《凡尔赛条约》或《凡尔赛和约》(le Traité de Versailles,Treaty of Versailles),全称《协约国及参战各国对德和约》(Traité de paix entre les Alliés et les Puissances associées et l'Allemagne,Treaty of Peace between the Allied and Associated Powers and Germany),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的协约国和战败的同盟国签订的和约。协约国和同盟国于1918年11月11日宣布停火,经过巴黎和会长达7个月的谈判后,于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尔赛宫签署条约,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得到国际联盟的承认后,《凡爾賽條約》于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 在凡爾賽和約的眾多條款中,最具爭議性的一項莫過於第231條款。該條款迫使德國承認發動戰爭的全部責任。合約也限制德國的軍事能力,使其割讓領土,以及迫使他們支付巨額的賠款。在1921年時,德國所要負擔的賠款高達1320億馬克(爾後減免至314億馬克)。當時許多經濟學家,包含著名的約翰·凱因斯,都認為凡爾賽條約太過苛刻,賠款金額過於高昂並且容易產生不良後果。但是也有人持反對意見。例如法國元帥費迪南·福煦就認為條約對德國非常寬容。.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凡尔赛条约 · 查看更多 »

全球变暖

--,或稱--,指的是在一段時間中,地球的大气和海洋因溫室效應而造成溫度上升的氣候變化,為公地悲劇之一,而其所造成的效應稱之為全球变暖效应。 目前學界已有共識認為人為活動導致全球暖化是事實,「全球暖化存在,且人類活動極有可能是導致半個世紀的全球暖化現象的主要原因」這點,在學術界當中是沒有爭議且有著強烈的共識的,超過97%的氣候科學家認為「人類活動極有可能是導致近半個世紀的全球暖化現象的主要原因」。 在1906至2005年間,全球平均接近地面的大氣層溫度上升了0.74攝氏度。普遍來說,科學界發現過去50年可觀察的氣候改變的速度是過去100年的雙倍,因此推論該時期的氣候改變是由人類活動所推動。 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的含量不斷增加。正是全球变暖的人為因素中主要部分。據資料顯示 ,大氣中一氧化二氮(N2O)的含量比18世紀中葉(1750年)工業革命開始從275ppbv增加到310ppbv,二氧化碳(CO2)的含量從280ppmv增加到360ppmv,甲烷(CH4)從700ppbv增加到1720ppbv,這些增長趨勢主要緣于人類的活動。燃燒化石燃料、清理林木和耕作等都增強了溫室效應。自從1950年,太陽輻射的變化與火山活動所產生的变暖效果比人類所排放的溫室氣體的還要高。這些結論得到30多個來自八大工業國家的研究團體所確認。 美國賓州大學的科学家在夏威夷的茂納羅亞峰上设立4个7米高和一个27米高的采样塔,每小时采样4次,分析二氧化碳的变化情况。(如右图) 目前全球平均温度的变化,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與氣溫上升,實際上並沒有直接的關係,从工业革命开始,二氧化碳的含量急剧增加,虽然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了很大一部分二氧化碳,海洋也溶解一部分二氧化碳并固定成碳酸鈣,但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还是逐步增加。根据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和英国東安格-里-亞大學联合研究的结果,在进入20世纪后半叶,全球温度上升的趋势非常明显,温度变化情况见下图。 全球性的溫度增量带来包括海平面上升和降雨量及降雪量在數額上和樣式上的變化。這些變動也許促使極端氣候事件更強更頻繁,譬如洪水、旱災、熱浪、颶風和龍捲風。除此之外,還有其它後果,包括更高或更低的農產量、冰河撤退、夏天時河流流量減少、物種消失及疾病肆虐。預計全球变暖所因致事件的數量和強度;但是很難把這些特殊事件連接到全球变暖。因為二氧化碳在大氣中有50年到200年的壽命,很多研究集中在2100年或之前的時間。但是無論氣候變化的成因或結果為何,許多人是非常關心的;對於應付預言後果的政策應該如何實施,引起了全球廣泛的政治爭論、公開辯論及各種學術研究。這些政策討論重點是應該減少還是扭轉未來的暖化及怎麼應付預計的後果。.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全球变暖 · 查看更多 »

公共房屋

#重定向 公營住宅.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公共房屋 · 查看更多 »

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communism;communismus)是一种共享經濟結合集體主義的政治思想,主張消滅生产资料私有制,並建立一個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進行集體生產),而且主张一种沒有階級制度、國家、政府和家庭的社会。在此一體系下,土地和資本財產為人民共同所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637~638页:“共产主义的最重要的不同于一切反动的社会主义的原则之一就是下面这个以研究人的本性为基础的实际信念,即人们的头脑和智力的差别,根本不应引起胃和肉体需要的差别;由此可见,‘按能力计报酬’这个以我们目前的制度为基础的不正确的原理应当——因为这个原理是仅就狭义的消费而言——变为‘按需分配’这样一个原理,换句话说:活动上,劳动上的差别不会引起在占有和消费方面的任何不平等,任何特权。”在科學共產主義(馬克思主义以及其各流派)的理論中,它在发展上分三个阶段,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即没收私有制财产为国有化并为公有制社会的起步铺垫基础;中期阶段是公有制社会战胜私有制世界的阶段,由于公有制社会体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优势,能够极大地吸引了私有制社会里的广大中下层人民,使得公有制社会能够在私有制世界的包围圈里得到蔓延与扩展,并不断的突破、战胜私有制世界后,最终公有制世界完全代替私有制世界;高级阶段是在公有制社会更加稳定、成熟的基础上开始步入自由发展的阶段,即迈入自由世界的阶段,当公有制世界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后,自由世界形成雏形,也就是世界上不再有阶级、国家和政府,政府的职能几乎被消耗到社会的各领域里。通常所说的共产主义,指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也就是共产主义的自由世界。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歷史唯物主義),资本主义必将为共產主义所取代,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因隨著工業革命後各種機械自動化生產所帶來的高生產力,長期而言經濟生產所需的人力將愈來愈少,在私有財產制度下絕大多數人口將會失業,因此社會若想繼續和平發展就必須進入共產主義,將愈來愈少的工作量分配給各工作人口,除了為興趣而自願長期工作的人之外,基本上多數人可減少許多工作時間后,每个人都有机会自我发展个人素质。共产主义思想在实行上,需要人人有高度发达的集体主义精神,而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达到充分的发展和极度的发达。.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共产主义 · 查看更多 »

克莱门特·艾德礼

一代艾德禮伯爵-- (Clement Richard Attlee, 1st Earl Attlee,),英國政治家,1945年大選帶領工黨取得壓倒性勝利,並意外地擊倒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領導英國的邱吉爾,出任英國首相一職。艾德禮是工黨首位能夠度過一個國會會期,並能在國會擁有多數優勢的首相。此外,他也是歷史上在任時間最長的英國工黨黨魁。 在艾德禮政府的帶動下,英國在戰後走入了「戰後共識」的階段。「戰後共識」乃原始於在1942年發表的《貝弗里奇報告》,該報告建議英國戰後應擴充社會服務系統,並按照凱恩斯主義的方針,推行全民就業等政策。這報告後來被艾德禮政府所接納,結果他在任內大力為公用事業和主要工業進行了國有化,並設立了國民保健署,使英國逐漸走上福利國家的道路。保守黨最初反對這種方針,但不久以後卻支持,並為歷屆政府所沿襲,因此產生了所謂的「戰後共識」。「戰後共識」的時代一直至戴卓爾夫人在1970年代成為保守黨黨魁才走上終結。 在對外事務上,艾德禮政府見證大英帝國的急速解體,當中以印度次大陸地區最為顯著,印度、緬甸、錫蘭和巴基斯坦都相繼獨立。 根據2004年「国际市场和舆论研究机构」(MORI)的調查顯示,艾德禮得到大多數受訪教授的肯定與推介,因而獲選為20世紀和平時期最具效率的英國首相。.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克莱门特·艾德礼 · 查看更多 »

前蘇聯

#重定向 苏联.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前蘇聯 · 查看更多 »

剑桥大学

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勳銜:Cantab)為一所坐落於英國劍橋市的研究型書院聯邦制大學。劍橋為英語世界中歷史第二悠久的大學,前身是一個於1209年成立的學者協會。這些學者本為牛津大學的一員,但後因與牛津鎮民發生衝突而移居至此。這兩所古老的大學在辦學模式等多方面都非常相似,並經常獲合稱為「牛剑」。 劍橋大學由31所成員書院及6所學術學院組成。雖大學本身為公立性質,但享有高度自治權的書院則屬私立機構。它們有自己的管理架構、收生以及學生活動安排,工作有別於負責教研的大學中央。劍橋大學是多個學術聯盟的成員之一,亦為英國「金三角名校」及劍橋大學醫療夥伴聯盟的一部分,並與產業聚集地的發展息息相關。 除了各學系安排的課堂,劍橋的學生也需出席由書院提供的輔導課程。學校共設八間文藝及科學博物館,並有館藏逾1500萬冊的圖書館系統及全球最古老的大學出版社。除了學習,學生可加入各學會、學團及體育校隊,參與不同的課外活動。劍橋大學校友包括多位著名數學家、科學家、經濟學家、作家、哲學家。共有116位諾貝爾獲獎者、15位英國首相、10位菲爾茲獎得主、6位图灵奖得主曾為此校的師生、校友或研究人員。.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剑桥大学 · 查看更多 »

剑桥大学国王学院

剑桥大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Cambridge),又名英皇學院,始建于1441年,是剑桥大学的一所学院。.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剑桥大学国王学院 · 查看更多 »

国有企业

國有企業、國營企業、公營事業、公營企業、公共企業,是指由政府投資或參與控制的企業。如以「公營」稱之,則通常不僅指一個國家的中央政府或聯邦政府投資或參與控制的企業,也涵蓋地方政府投资参与控制的企業。国有企业作为一种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同时具有营利法人和公益法人的特点。其营利性体现为追求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其公益性体现为国有企业的设立通常是为了实现国家调节经济的目标,起着调和国民经济各个方面发展的作用。 国有企业具有一定的行政性。如在中國,由于历史原因,其国有企业的分类相当复杂。国际惯例中,国有资产投资或持股超过50%的企业即为国有企业;而中國大陸及台灣的国有企业,一般指单纯的国有资产投资的企业。当然法律对国家参股的企业也有所规范。.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国有企业 · 查看更多 »

倡議

倡議(Initiative),又稱人民提案權(Popular Initiative),或公民提案權(citizens' initiative),是一種公民請願權力,在得到多數人的連署後,就可強迫政府進行公民投票程序。提案權是直接民主的形式之一,對象是某個法規、憲法修正案(Constitutional amendment)、憲章修正案(charter amendment)或地方規章(Local ordinance),或是直接針對政府或國會,要求他們考慮人民的意見。.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倡議 · 查看更多 »

倫敦大學城市學院

倫敦大學城市學院(City, University of London)位于英国首都伦敦,创建于1894年,1966年获得皇家憲章并升格为大学,2016年9月1日因加入倫敦大學而由原來的倫敦城市大學(City University London)更名為現稱。1852年成立的城市法學院(The City Law School)是戴卓爾夫人和托尼·布莱尔的母校,在2001年併入該大學,成為該大學最古老的組成部份。倫敦大學城市學院在倫敦內有數個校區,主校區位於伊斯靈頓的北安普頓廣場。 倫敦大學城市學院旗下的卡斯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課程在商學院排名世界第41位,英國第7位。財務金融碩士(MSc Finance)排名世界第15位,英國第4位。 2015年QS世界大學排名將倫敦大學城市學院排在第301位。而2017年 QS 世界大學排名,卡斯商學院在會計與財金,商業與管理項目皆位於世界前51-100名區間內,為英國前10強商學院。 倫敦大學城市學院的傳播學院在英國相當知名。在QS新聞傳播科系類,排名在全英國第二位。英國衛報記者Michael Hann曾將卡迪夫大學與倫敦大學城市學院的新聞科系比做“傳播界的劍橋牛津”。.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倫敦大學城市學院 · 查看更多 »

BBC新聞

#重定向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BBC新聞 · 查看更多 »

的黎波里

黎波里(阿拉伯语:),位於北緯32°54'8"、東經13°11'9",2011年人口180萬人,位處利比亚西北部沙漠的邊緣及地中海沿岸,是该国首都,也是该国最大城市、主要港口、最大商业和制造中心。的黎波里於公元前7世纪由腓尼基人建立。由於城市歷史悠久,那裡有很多重要的考古發現。當地氣候屬於典型地中海型氣候,夏天乾燥酷熱,冬天時有冷雨。.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的黎波里 · 查看更多 »

皇家学会

倫敦皇家自然知識促進學會的會長、理事会及追隨者們(The President, Council, and Fellow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for Improving Natural Knowledge),簡稱皇家学会(Royal Society),是英国资助科学发展的组织,成立于1660年,并于1662年、1663年、1669年领到皇家的各种特許狀。学会宗旨是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它是世界上历史最长而又从未中断过的科学学会,在英国起着国家科学院的作用。英國君主是学会的保护人。.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皇家学会 · 查看更多 »

皇家學會院士

#重定向 皇家学会院士.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皇家學會院士 · 查看更多 »

皇家化学学院

皇家化学学院(英文:Royal College of Chemistry,简写为RCC)开设于1845年到1872年,原址在英国伦敦中心的牛津街上。 1845年,在很多政治人物(包括本杰明·迪斯雷利、威廉·尤尔特·格莱斯顿、罗伯特·皮尔和阿尔伯特亲王)的捐助下,皇家化学学院成立,其最初目的是在于教授实用的化学知识,第一位教授是从德国请来的年轻的化学家奥古斯特·威廉·冯·霍夫曼。Frederick Augustus Abel在霍夫曼的指导下进行研究。著名光谱学家威廉·克鲁克斯爵士、Edward Divers和尤利乌斯·阿瑟·纽兰德也在学院学习过。 1853年皇家化学学院并入皇家矿业学院,成为伦敦帝国学院(通常所称帝国理工学院)的第一个组成学院,最后发展成了伦敦帝国学院的化学系。.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皇家化学学院 · 查看更多 »

皇家特許狀

皇家特許狀()是一種由英國君主簽發的正式文書,類似於皇室制誥,專門用於向個人或者法人團體授予特定的權利或者權力,不少英國城市(部份連同都會特許狀)、公司、大學等重要機構都是透過頒發皇家特許狀而設立,也稱作「皇家憲章」。不同於(Warrant)及任命狀(Appointment),皇家特許狀一般永久有效。 皇家特許狀通常由專業技師在羊皮紙上以西洋書法精製而成。截止2012年,歷代英國君主已累積頒發超過980份皇家特許狀;其中750份仍然有效,而最早的一份可上溯至1066年,是一份向泰恩()賦予市鎮地位的文書,這份文書也使坦恩成為蘇格蘭歷史最悠久的皇家自治鎮;繼坦恩的皇家特許狀以後,第二古老的皇家特許狀則是在1231年頒授予劍橋大學的一份。近年英國君主仍保留頒授皇家特許狀的傳統,例子有在2011年4月7日授予特許體育及體力活動管理學會的一份。 歐洲早自中世紀便已經有頒發特許狀的習慣,用以向一些地方賦予城市地位,從而讓這些地方取得一些認可的法律權利和特權。歷史上,簽發皇家特許狀是成立法人團體的主要途徑,但現代社會則主要透過其他方法(如透過商業登記成立有限公司)來組織這些機構。 歷史上一些透過頒發皇家特許狀而成立的著名特许公司包括英屬東印度公司(1600年)、哈德遜灣公司、大英輪船公司、英屬南非公司、北美部份前英國殖民地、倫敦市的一些同業公會、英倫銀行、以至是渣打銀行、英國廣播公司等。.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皇家特許狀 · 查看更多 »

石油

石油(英語、拉丁語:petroleum,拉丁語詞源petra(岩石)+oleum(油)竇耀逵、張怡容,《中國大百科全書》-石油),也称原油,是一種黏稠的、深褐色(有时有点绿色的)液体。地壳上层部分地区有石油储存。它由不同的碳氢化合物混合组成,其主要组成成分是烷烴,此外石油中还含硫、氧、氮、磷、钒等元素。不过不同油田的石油成分和外貌可以有很大的區分。石油主要被用来作为燃油和汽油,燃料油和汽油组成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一次能源之一。石油也是许多化学工业产品如溶液、化肥、杀虫剂和塑料等的原料。今天88%开采的石油被用作燃料,其它的12%作为化工业的原料。由于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能源,许多人担心石油用尽会对人类带来严重的后果。石油因其價值高昂,又被称为黑金。 在中东地区波斯湾一带的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伊朗、科威特、阿联酋、卡塔尔有丰富的储藏,而在俄罗斯、委内瑞拉、加拿大、利比亚、尼日利亚、美国、墨西哥、哈萨克、中国等地也有很大量的储藏。委内瑞拉拥有世界最高的石油储量。 石油的常用衡量单位“桶”为一个容量单位,即。因为各地出产的石油的密度不尽相同,所以一桶石油的重量也不尽相同。一般地,一吨石油大约有。.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石油 · 查看更多 »

獨立報

立報(The Independent)是由Tony O'Reilly出版的一份英國報纸。和保守派的泰晤士報及中間偏左的衛報相比,算是比較政治立場性質中間派的報紙。.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獨立報 · 查看更多 »

班加西

班加西(阿拉伯语:)是位于利比亚北部锡德拉湾沿岸的一座港口城市,也是该国第二大城市,人口670,797(2006年)。它是2011年革命临时政权利比亚全国委员会的大本营。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于2011年12月12日宣布把班加西确定为国家经济中心,也就是“经济首都”。.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班加西 · 查看更多 »

理髮

髮,又称頭髮護理,常見的是修剪頭髮,簡稱剪髮,令人清潔整齊,亦有美容之功用。理髮可以是個人、家庭生活部份,由家屬或者朋友互相幫助。理髮亦為一種專業,即理髮師。 理髮通常是指基本的頭髮護理,而頭髮的美化則稱為美髮。除了剪髮,理髮可能包括洗髮、吹髮、染髮、恤髮、定型、及電髮等。.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理髮 · 查看更多 »

研究

是用主動和系統方式的過程,是為了發現、解釋或校正事實、事件、行為、或理論,或把這樣事實、法則或理論作出實際應用。「研究」一詞常用來描述關於某一特殊主題的資訊收集。 英文「研究(research)」源自中古法語,意思是徹底檢查。.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研究 · 查看更多 »

社会主义

會主義(Socialism)是一系列经济体系,,其特点为、民主控制的生产资料(产品、资本、土地、资产等)。这个词也指代与这类体系相关的政治理论。"2.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社会主义 · 查看更多 »

社會民主及勞工黨

#重定向 社会民主工党.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社會民主及勞工黨 · 查看更多 »

福利國家

福利国家(Welfare State)的说法有三种主要解释:.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福利國家 · 查看更多 »

福克兰群岛

福克--兰群岛(Falkland Islands),阿根廷称之为马尔维--纳斯群岛(Islas Malvinas),是一个位于南大西洋巴塔哥尼亚大陆架上的群岛。主岛地处南美洲巴塔哥尼亚南部海岸以东约500公里,南纬52°左右海域。整个群岛包括东福克兰岛、西福克兰岛和776个小岛,总面积12,200平方公里。福克兰群岛是英国海外领土,拥有内部自治权,英国负责其国防和外交事务。群岛首府是斯坦利,位于东福克兰岛。 福克兰群岛的发现及其后欧洲人殖民统治的历史均存在争议。法国、英国、西班牙和阿根廷都曾在岛上设立定居点。英国于1833年重申了其殖民统治,但阿根廷仍宣称拥有岛上主权。1982年,阿根廷对岛上实施军事占领,福克蘭戰爭由此爆发,之后阿根廷战败撤军,英国再次拥有群岛主权。 根据2012年的人口普查结果,除卻服役军人及其家眷,福克兰群岛一共有2,932位居民,其中大部分都是具英国血统的福克兰群岛人。其他种族包括法国人、直布罗陀人和斯堪的纳维亚人。来自英国、南大西洋圣赫勒拿岛和智利的移民已经扭转岛上人口数量下降的趋势。群岛的主要和官方语言都是英语,根据,福克兰群岛人都是合法的英国公民。 群岛坐落在亚寒带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地区边界,两个主要岛屿上都拥有海拔高度达到700米的山脉。岛上有大量鸟类种群,但由于有外来物种的竞争,有许多种鸟类已经不再在主岛繁衍。群岛的主要经济活动包括渔业、旅游业和以高品质羊毛出口为重心的绵羊养殖业。由于与阿根廷存在海上争端,由福克兰群岛政府许可的石油勘探仍然存在争议。.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福克兰群岛 · 查看更多 »

福克蘭群島戰爭

#重定向 马岛战争.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福克蘭群島戰爭 · 查看更多 »

福克蘭戰爭

#重定向 马岛战争.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福克蘭戰爭 · 查看更多 »

离婚

离婚,是互为配偶的双方生存期间,透过法律手段解除婚姻关系的方式。 通常办理离婚程序的过程中,都要面對许多复杂的問題,尤其是子女的撫養權或監護權,以及夫婦間甚至是双方家庭在財產上的分配、以及對其中一方是否支付及支付多少贍養費等問題;而且相当多的夫妻离婚之前会先协议分居。离婚协议书里的内容,该是平等协商后的两全其美的公平结果。离婚亦有与死去的配偶离婚的例子,日本等部份國家接受死後離婚的登記,但現代社會已較少這種需要,不过丧偶的情况下也能算是离婚。在信奉天主教為多數的国家,离婚曾是禁止的,但现已自由宽松。如今,目前世界上仅有梵蒂冈和菲律宾这两个国家不允许离婚。在菲律宾,解除婚姻关系的方式,是宣布婚姻为「無效婚姻」。 在不同的社会和民族中,离婚的原因和难度也各不相同。在肯尼亚的古希人中,不育或阳萎是离婚的理由。而在一些印第安人中,比如雅甘人,如果人们认为丈夫残忍或者无法抚养家庭,那么离婚是被视为公正的。.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离婚 · 查看更多 »

私有化

私有化一词在中文中可用于两种完全不同的情况。其一常指将国有企业的所有权转给私人,即民營化,相应英文为Privatization。其二指将上市公司的股份全部卖给同一个投资者,从而使一个公眾公司(Public Company)转变为私人公司(Private Company),对应英文为Taking Private。.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私有化 · 查看更多 »

种族清洗

族清洗(英語:Ethnic cleansing),又稱民族清洗,通常指的是某個國家或某個地區的強勢集團,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經濟目的或者宗教目的而動用軍隊、警察或者非法組織成員,對特定的一個或者若干個民族的所有成員實施的無差別屠殺或強制遷徙的活動。例如南斯拉夫戰爭(1991─1999年)期間在波士尼亞與科索沃的種族屠殺。.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种族清洗 · 查看更多 »

科威特

科威特国(دولة الكويت),通称科威特(الكويت),是位于西亚阿拉伯半岛东北部、波斯湾西北岸的君主制国家,南部与沙特阿拉伯接壤,北部与伊拉克相邻,同伊朗隔海相望,其曾是英国的殖民地,于1961年6月19日独立。 科威特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储量丰富,已探明石油储量居全球第四位,因此油气出口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该国首都科威特城与该国名称同名。.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科威特 · 查看更多 »

穆阿迈尔·卡扎菲

阿迈尔·穆罕默德·阿布·明亚尔·卡扎菲(مُعَمَّر القَذَّافِي ,),遜尼派穆斯林,利比亞革命警衛隊上校,利比亞绿色革命的精神領袖,前任利比亞實際最高領導者、獨裁者。對利比亞長達42年的统治使他成為阿拉伯國家中執政時間最長的領導者。 2011年2月初,受到埃及和突尼斯革命的影響,利比亞出現反對卡扎菲统治的示威遊行,並很快轉化為内戰。6月27日,国际刑事法院以涉嫌反人类罪为由簽發针对卡扎菲的逮捕令。8月20日,反對派發動針對首都的的黎波里之戰,攻入了該市,並在全城搜捕卡扎菲。 2011年10月20日,多國傳媒報導引述卡扎菲已經被俘虜,並曾说是因雙腿傷重死亡。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执行委员会主席馬哈茂德·吉卜里勒在新闻发布会上证实,卡扎菲当天在苏尔特的一个废弃下水管道中被捕,并在随后执政当局武装与卡扎菲支持者的交火中,头部和腹部遭到致命连环枪击身亡,终年69岁。.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穆阿迈尔·卡扎菲 · 查看更多 »

第三产业

三級产业,又稱三級產業,指不生产物质产品、主要透過行為或行式提供生產力並獲得報酬的行业,即俗称的服务业。由於漢語傳統上稱呼服務為侍,故南方地區有稱之為侍业。服務業目前於已開發國家的產業比重約佔70%以上;於部分发展中國家比重大約55-65%。屬於服務業的行業主要有:貿易、飯店餐飲、大眾客運、倉儲物流、會議展覽、金融保險、房地產仲介、商務顧問、公共服務、民防、個人化服務、社區服務、社會工作及電信通訊產業等。其中的電信通訊產業亦因發展商機甚鉅,有時另歸類為第四產業。而有時文化產業也因其高層次的文化意義而另歸類為第五產業。.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第三产业 · 查看更多 »

第二产业

#重定向 第二產業.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第二产业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Mihail Sergeyevich Gorbachov,),前苏联政治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1985年上台,出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1990至1991年间出任唯一一任的苏联总统,也是唯一一位在十月革命后出生的苏联领导人。 戈尔巴乔夫在其总书记任内推行開放政策,1987年和1989年两度当选美国時代年度風雲人物,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截至目前,他是继埃贡·克伦茨(东德)、汉斯·莫德罗(东德)、洛塔尔·德迈齐尔(东德)、尼古拉·伊萬諾維奇·雷日科夫(蘇聯)、伊萬·斯捷潘諾維奇·西拉耶夫(蘇聯)、(匈牙利)之后,少数还健在的前东方集团的领导人之一。 戈尔巴乔夫的头上有一个显著的胎记,为其广为人知的外貌特征,被中國网友戏称为“地图头”。.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 · 查看更多 »

約克

约克(York,),位於英國英格蘭約克郡-亨伯區域北約克郡,英格蘭的城市、單一管理區,位于乌斯河畔、利兹东北偏东,起初为盖尔人的居点,后为罗马人、盎格鲁人、丹麦人和诺曼人占领。中世纪该城是繁荣的羊毛市场和教育中心,其大主教地位仅次于坎特伯雷大主教。市區人口約为137,505人(2001年)。 至於在行政區劃方面,1996年4月1日時設置的約克市(City of York)則包含了傳統上的約克市區與一些鄰近的教區,是英格蘭的郡級行政單位──單一管理區──之一,隸屬於約克郡-亨伯,並具有自治市地位。根據2006年的統計,整個約克市行政區內的人口約有186,800人。.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約克 · 查看更多 »

綽號

綽號是人的一種非正式的名字,是別名的一種。表示親密或喜愛的綽號也叫暱稱;表示幽默感或嘲弄的綽號也叫諢號(渾號)、諢名(渾名)。 在某些場合下,人們習慣不使用本名,而是用綽號來代替,表示關係親密、喜愛之情、幽默感或嘲弄等意味。從綽號產生、獲得(對於本人來說)的角度來說也稱作外號,意思是其他人所取的名字,儘管綽號可能並不被本人所接受。 在粵語地區,綽號亦被稱作為“花名”。.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綽號 · 查看更多 »

綜合型高級中等學校

綜合型高級中等學校(英語:Comprehensive High School, CHS)簡稱綜合高級中學、綜合高中、綜高。是台灣中等教育的其中一種學制,綜合型高級中學會同時開設學術課程(普通科)及若干職業課程(依各校屬性而開設的職業類科),結合了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與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之課程,讓學生適性選讀,以因應學生的需要,讓學生能有機會跨科(學程)加廣選修學習,強化通識教育的需求。.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綜合型高級中等學校 · 查看更多 »

總統自由勳章

总统自由勋章(Presidential Medal of Freedom)是由美國總統一年一度頒發,與國會金質獎章並列為美國最高的平民榮譽。受獎者不需要是美國公民。 總統自由獎章原本在1945年由哈瑞·杜魯門總統設立,表彰在二次大戰期間對美國有显著贡献的人,有多名中國抗日英雄獲獎。约翰甘迺迪總統在1963年恢復設立,並擴充得獎對象。 总统自由勋章分为两个级别:普通版总统自由勋章只有领绶章,特级版的“杰出总统自由勋章”(President Medal of Freedom with Distinction)有星章及大绶章。.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總統自由勳章 · 查看更多 »

约翰·梅杰

卓安爵士,KG,CH (Sir John Major,)是一名英国政治家,於1990年至1997年出任英国首相和英国保守党党魁。他曾於1987年至1990年间在玛格利特·撒切尔內閣相继出任英國財政部秘書長、外交大臣及財政大臣。1979年至2001年间,馬卓安为亨丁顿的国会议员。2001年英国大选前,馬卓安宣布退休,淡出英国政壇。自玛格丽特·撒切尔于2013年离世,他成为了最年长的在世前首相。 马卓安生于萨里郡薩頓,成长于布里克斯顿。他曾为一名保险文员,在成为渣打银行行政人员前更为工作。.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约翰·梅杰 · 查看更多 »

纽约

纽约(New York)是位於美國紐約州的城市,為美国人口最多的城市、紐約都會區的核心、以及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是对全球的经济、商业、金融、媒体、政治、教育和娱乐具有极大影响力的国际大都会。纽约还是聯合國總部所在地,因此紐約也被认为是世界外交的中心。纽约还被称为「世界文化之都.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纽约 · 查看更多 »

经济

經濟是指一定範圍(國家、區域、等)內,組織一切生產、分配、流通和消費活動與關係的系統之總稱。另一涵意是隐藏的不平等的欲望交换,經世濟民是和諧的分配不平等化。而研究經濟問題、探討經濟發展規律、解釋經濟現象成因的社會科學即稱為經濟學。.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经济 · 查看更多 »

缓和政策

緩和政策(Détente)或稱低盪,原意為緩和緊張關係。在國際政治上,緩和政策指的是1960年代末期至1970年代末期期間,美國與苏联兩國於軍備競賽、外交立場的基本態度,從緊張對立漸趨緩和的過程。此階段之前正值冷戰高潮,美蘇兩陣營對抗趨向白熱化,最嚴重的是,美蘇核武器層面展開之戰略競賽日臻惡化。1960年代中,耗費龐大的美蘇間的戰略核競賽已開始漸露疲象,為了雙方現實環境,一系列緩和冷戰的政策,終於於兩國逆向出現。此政策的施行,也促進了1970年代初的各種馬拉松式的限武談判,直至1975年的《赫爾辛基協定》成為該緩和政策的最頂峰。 緩和政策的原因除了核武競賽因素之外,美國經濟脫離1950年代高度起飛情況,及蘇聯國力崛起是很大因素。1969年1月尼克遜就職演說及1971年蘇共廿四大,都宣告以談判代替對抗,以緩和代替冷戰的策略。此策略下,雙方訂定了:.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缓和政策 · 查看更多 »

罗纳德·里根

罗纳德·威尔逊·雷根(Ronald Wilson Reagan,),美國政治家,第40任美国总统(1981年-1989年),第33任加利福尼亚州州長(1967年-1975年)。踏入政壇前,雷根也曾擔任過運動廣播員、救生員、報社專欄作家、電影演員,他的演說風格高明而極具說服力,被媒體譽為“伟大的溝通者”,美國人心目中最偉大的總統之一。 列根在1980年的選戰中擊敗了當時民主黨的總統吉米·卡特,共和黨也在同年選舉贏得了26年來首次在參議院過半數的席次。雷根推行的經濟政策為供應面經濟學,被人稱為雷根經濟學,將所得稅降低了25%、減少通貨膨脹、降低利率、擴大軍費開支、增加政府赤字和國債,排除稅賦規則的漏洞,繼續對商業行為撤銷管制,使美國經濟在歷經1981-1982年的急劇衰退後,於1982年開始了非常茁壯的經濟成長。他始終強調他對於聯邦政府在处理問題上的能力抱持著懷疑態度,尤其是在經濟問題方面。他的解決方式是撤回政府的干涉並減少稅率和商业管制,以此讓自由市場機制能自動修正所面臨的問題。他在就職典禮那天說道:“政府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政府本身才是問題所在。” 共和黨的支持者盛讚他振奮了美國人在1980年面臨的低落士氣和挫折感,並且讓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體制超越政府的管制。在對外政策上,他大幅度擴張軍備,對蘇聯的政策則由原本的圍堵改為直接的對抗。雷根在政治意識形態上貫徹了反共主义與民主资本主义。 許多的觀察家,尤其是美國的保守派,稱讚雷根是美國得以拖垮蘇聯的主要功臣。歷史學家對此還沒有達成共識,一些人認為雷根是促使蘇聯於1991年垮台的主要推手;一些人則認為蘇聯於他任內開始的轉變,只不過是時間上的巧合。雷根兩屆任期完滿結束後,其副總統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於1988年的選戰中,挾著雷根的高昂人氣而大獲全勝並於翌年上半年升為總統,實現世代交接。雷根的總統任期影響美國1980年代的文化,使得美國的80年代也常被稱為“雷根時代”,其右翼及保守派的思想哲學至今仍是美國保守派的標誌。另一方面,部分左派觀點認為雷根的政策為日後美國經濟失衡、貧富差距擴大埋下伏筆,甚至進一步影響21世紀的全球,基督教右派及新保守主義亦在此時取得影響力,改變共和黨日後的政治生態。.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罗纳德·里根 · 查看更多 »

美國

#重定向 美国.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美國 · 查看更多 »

美國國防部長

#重定向 美国国防部长.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美國國防部長 · 查看更多 »

美國海軍

美國海軍(United States Navy,縮寫:USN或U.S. Navy),是美利坚合众国軍隊的一个軍種,負責管理所有与海軍有关的事务。其职责为:“配备、训练和武装一支有能力赢得战争、阻止入侵和保证海域自由的海军战斗部队。”美国海军除了目前有近500,000现役和预备役海軍军人、278艘现役大小军舰之外,海軍旗下甚至還有美國空軍以外的另一支空中部隊,多數為舰載飞机,數量達逾4,000架.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美國海軍 · 查看更多 »

美国副总统

美利坚合众国副总统,简称美国副总统,是美国总统的第一继任人选。当在任的美国总统出缺(於任内死亡、辞职或者遭到弹劾)时,副总统将继任,成为新一任的美国总统。目前美國聯邦政府行政機關中,只有總統及副總統兩個職位是由選舉產生的。根据美国宪法的第一條第三款第四節,副总统兼任「美国参议院议长」一职。通常情况下,其在参议院不具有投票权,仅当参议院的100位议员表决结果为平局时,副总统的投票有實際决定權,即關鍵性的一票。因此,副總統是整個聯邦政府內唯一屬于兩個权力機關(立法、行政)的官員。副总统可能会被总统委任以其他权力,但是美国宪法规定,副总统不得拥有行政实权,所以在这些时候,副总统仅仅是作为总统的代表人来行使相关权力。总而言之,副总统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其实质意义。 其办公室位于白宫西厢办公室。1974年开始,副总统一家的居所位于美国海军天文台。 美國現任副總統為邁克·彭斯。.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美国副总统 · 查看更多 »

美国国务卿

美國國務卿(United States Secretary of State),直译为国务部长,是美國國務院的首長,同時為美國內閣成员,主管美国外交事务,相当于美国外交部长,但是其地位要比其他内阁部长高,是所有內閣成員中的首席。.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美国国务卿 · 查看更多 »

美国总统

美利坚合众国总统(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缩写为POTUS;中文簡稱美國總統)是美利坚合众国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武裝最高總司令,根据1787年通过的美国宪法而设立,行使宪法赋予的行政权,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于1789年4月30日就职,之后至1933的历任总统均为3月4日就职,而其後則於1月20日就職。1951年开始生效的美国宪法第二十二修正案规定总统每届任期4年,连选连任不得多于2次,也不能担任总统或执行总统职责超过2年后再當选为总统多于1次。 身为当今世界上最强大国家的元首,美国总统亦号称“自由世界”的領導者及“世界上最有權力的人”。美国总统的妻子称为“第一夫人”,家庭称为“第一家庭”。美国建国以来,43位总统均为白人男性(主要为英格兰裔,爱尔兰裔6人、荷兰裔3人、德裔3人),第44任总统巴拉克·奥巴马是首位非裔男性。 美国总统官邸为位于哥伦比亚特区的白宫。总统专用客机称为“空军一号”,专用直升机称为“海军陆战队一号”,官方的进行曲是《向统帅致敬》。 根据《美国宪法》,总统须年滿35岁,在美国居住14年以上,也一定要是“自然出生的美国公民”或者是在宪法通过时為美国公民(参见:美国宪法)。美国公职只有总统、副总统必须“出生时为合众国公民”。 現任總統為共和黨籍的唐納·川普。.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美国总统 · 查看更多 »

美軍

#重定向 美军.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美軍 · 查看更多 »

羅伯特·詹金遜,第二代利物浦伯爵

#重定向 第二代利物浦伯爵羅伯特·詹金遜.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羅伯特·詹金遜,第二代利物浦伯爵 · 查看更多 »

真人實境秀

真人實境節目(又稱--或--)是一種強調實時現場直播,沒有劇本,不是角色扮演,聲稱是百分百反映真實的電視節目。節目通常記錄普通人或明星名人在看似脫稿的環境裏的真實生活。它與的不同在於,真人騷往往將關注重點放在戲劇衝突及個人矛盾上,其娛樂價值遠遠大於教育意義。.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真人實境秀 · 查看更多 »

爱尔兰共和军

爱尔兰共和军(英文:Irish Republican Army,簡稱IRA;愛爾蘭語:Óglaigh na hÉireann),曾为爱尔兰独立,後为统一北爱尔兰而战斗的组织。中文圈常指臨時派愛爾蘭共和軍,但以下組織皆稱為愛爾蘭共和軍:.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爱尔兰共和军 · 查看更多 »

爱尔兰总理

愛爾蘭總理(愛爾蘭語:單數稱 Taoiseach,複數稱 Taoisigh,正式稱謂 An Taoiseach)是愛爾蘭共和國的政府首長和愛爾蘭內閣首腦。總理是由愛爾蘭下議院選出,再由愛爾蘭總統任命。總理在任內必須得到下議院大多數的議員支持。現任總理是愛爾蘭統一黨的里奧·瓦拉德卡。.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爱尔兰总理 · 查看更多 »

爱德华·希思

愛德華·理查·喬治·「泰德」·希思爵士,KG,MBE(Sir Edward Richard George 'Ted' Heath,又譯奚斯,),英國軍人和政治家,1965年至1975年出任保守黨黨魁,1970年至1974年間出任英國首相。作為平民出身的保守黨黨魁,希思的前任大多都是地主和貴族出身(如麥美倫),而後繼者卻來自精英管理階層(如戴卓爾夫人和馬卓安),因此他扮演了兩個時期之間的過渡角色。不過,希思親歐共體的立場及政策也使保守黨陷入數十年對歐盟態度的分歧及政治鬥爭。.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爱德华·希思 · 查看更多 »

終身貴族

終身貴族,亦作一代貴族,是英國貴族的一種。與一般貴族不同的是,終身貴族只限於個人,不能讓其子女世襲繼承。現時的終身貴族由1958年制定的《終身貴族法》所管制,爵位只限於男爵。終身貴族的稱呼與勳爵一樣,而且都可以成為英国上议院的議員。成為終身貴族,可以選擇封邑,但這個「封邑」只是象徵式,並不會為貴族貢獻稅收。.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終身貴族 · 查看更多 »

絕食

绝食(Hunger Strike),又称绝食抗议,特指为了政治或其他目的进行非暴力抵抗或者抗议的一种方式。非抗議性質的自主性停止饮食,一般稱之為禁食。 绝食者公开宣布一定期间内(最常见的为达到特定目的之前)停止进食,少数同时停止饮水,甚至拒绝静脉注射。绝食抗议的效果,要取决于绝食者的名望、绝食事件的公开程度、公众对绝食者诉求的赞同程度,被抗议方的一贯态度和所处形势等。 绝食可以导致死亡,但绝食者因为有明确的要求,应该与用停止饮食来自杀(包括殉夫、殉国)的情况区别开来。.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絕食 · 查看更多 »

男同性戀

#重定向 男同性戀者.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男同性戀 · 查看更多 »

(Coal)是一种可燃的黑色或棕黑色沉积岩,这样的沉积岩通常是发生在被称为煤床或煤层的岩石地层中或矿脉中。因为后来暴露于升高的温度和压力下,较硬的形式的煤可以被认为是变质岩,例如无烟煤。煤主要是由碳构成,连同由不同数量的其它元素构成,主要是氢,硫,氧和氮。 在历史上,煤被用作能源资源,主要是燃烧用于生产电力和/或热,并且也可用于工业用途,例如精炼金属,或生产化肥和许多化工产品。作为一种化石燃料,煤的形成是古代植物在腐敗分解之前就被埋在地底,转化成泥炭,然后转化成褐煤,然后为次烟煤,之后烟煤,最后是无烟煤。煤產生之碳氫化合物经过地壳运动空气的压力和温度条件下作用,产生的碳化化石矿物,亦即,煤炭就是植物化石。这涉及了很长时期的生物和地质过程。.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煤 · 查看更多 »

牛奶

牛乳,俗稱牛奶,是最古老的天然飲料之一。顧名思義,牛乳是從雌性乳牛身上所擠出來的。在不同國家,牛乳也分有不同的等級,目前最普遍的是全脂、高鈣低脂及脫脂牛乳。美國将牛乳按照脂肪含量分為五類,分別是接近無脂(skim)、半低脂(1/2 percent low fat)、低脂(1 percent low fat)、減脂(2 percent reduced fat)與全脂(whole),而不管哪個國家,只要是標準流程生產,不添加任何添加物的鮮乳喝起來都是非常清淡。 目前市面上牛乳的添加物也相當多,如高鈣低脂牛乳,就強調其中增添了鈣質。.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牛奶 · 查看更多 »

牛津大学

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非正式:Oxford University,或:Oxford;勳銜簡稱:Oxon)位於英格蘭牛津市。是一所世界聞名的公立研究型書院聯邦制大學。它是英語世界歷史最悠久的大學,也是世上現存第二古老持續辦學的高等教育機構。雖然大學的實際創立日期難以考證,但授課紀錄最晚可上溯到1096年。 牛津大學的師生人數自1167年亨利二世禁止英國學生前往巴黎大學就學後就開始迅速上升。1209年,牛津師生與鎮民的衝突使一些牛津學者另闢蹊徑,他們遷離至東北方的劍橋鎮並成立後來的劍橋大學。這兩所古老的大學在辦學模式、管理架構等各方面都非常相似,兩校同時展開相當悠久的競爭歲月,故常被合稱為「牛劍」。 牛津大學由38所獨立書院及4所學術學院組成。 各個書院為獨立的行政機構並隸屬於大學。它們有自己的管理架構、收生以及學生活動安排;而學術學院則負責安排教職員講課及指導研究項目,另負責編制課程及給予學術指引。牛津大學並沒有獨立於城鎮的主校區,大樓和設施散見整個牛津鎮。 大學的本科教育包括書院的每週輔導課程,以及由學術學院提供的學科課程。上課地點除了書院外,還包括由校方提供的講堂、課室及實驗室。牛津大學同時為兩個著名獎學金計劃的舉辦地:一為於2001年設立的克拉倫登獎學金;另一為羅德獎學金。牛津同時擁有全球最具規模的大學出版社,及全英最大型的大學圖書館系統。牛津大學培養眾多社會名人,當中包括26位英國首相、29位諾貝爾獎得主(只計算學生;連教職員計算則達69位)、6位图灵奖得主及多國領袖與政治要員。。牛津大学在数学、物理、医学、法学、商学、文學等多个领域拥有崇高的学术地位及广泛的影响力,被公认为是当今世界最顶尖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牛津大学 · 查看更多 »

牛津大學薩默維爾學院

牛津大學薩默維爾學院(Somerville College)是英國牛津大學的一個學院,成立於1879年,原稱Somerville Hall,是牛津大學最早成立的女子學院之一。1994年才有第一個男性學員入學。 該學院位於伍德斯托克路南端,再往南是小克拉倫登街,往西是華頓街。 2006年,學院收到捐款4450萬英鎊。.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牛津大學薩默維爾學院 · 查看更多 »

独裁

裁(autocracy),也譯為專制、專政,政治學名詞,是一種政府的形式,由一個擁有無限威權的統治者,在不受法律及傳統的制衡下,以個人意志來進行統治。由統治者個人獨攬國家最高權力,以專制殘暴之手段實行統治之方式。這個具備無限權力的統治者,稱為獨裁者(αὐτοκράτης,autocrates)。以這種統治方式形成的政治制度,稱為獨裁政體(dictatorship)。.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独裁 · 查看更多 »

盎格魯-撒克遜人

格魯-撒克遜(Anglo-Saxon) 是個統稱,通常用來形容5世紀初到1066年諾曼征服之間,生活於大不列顛東部和南部地区,語言和种族相近的民族。 他們使用非常近似的日耳曼方言,歷史學家比德認為其是三個強大日耳曼部族-源自日德蘭半島的盎格魯人和朱特人、以及來自之後稱作下薩克森地區的撒克遜人的後裔。盎格魯人有可能來自半岛,比德描述他們的整個國家都來到了不列顛,留下他們空空的古老大地。 地名顯示出一些其他的日耳曼民族曾經來到:弗里斯蘭人在 弗蘭斯漢(Fresham)、弗瑞斯頓(Freston)和弗理斯頓(Friston);佛蘭芒人在佛蘭普頓(Flemptom)和佛林比(Flimby);士瓦本人在士瓦弗漢(Swaffham);或許法蘭克人在法蘭克頓(Frankton)和法蘭克雷(Frankley)。 可能在麥西亞國王奧發(755年-759年在位),或是阿佛列大帝(871年-886年在位)與他的繼承者之下,盎格魯-撒克遜的數個王國陸續建立。在艾塞斯坦(924年-937年在位)統治下,盎格魯-撒克遜王國形成英格蘭。.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盎格魯-撒克遜人 · 查看更多 »

白廳

白厅(Whitehall;又译怀特霍尔)是英国伦敦威斯敏斯特市内的一条大道,自特拉法加广场向南延伸至国会广场,亦为英国A3212号公路(特拉法加广场至切尔西)的首段。白厅是英国政府中枢的所在地,包括英国国防部、皇家骑兵卫队阅兵场和英国内阁办公室在内的诸多部门均坐落于此,因此“白厅”一词亦为英国中央政府的代名词。街道周边的区域也可称为“白厅”。 白厅得名于怀特霍尔宫。怀特霍尔宫自亨利八世至威廉三世治下为英格兰国王居所,但在1698年焚毁,仅有国宴厅保存至今。白厅原先是宫殿前方的一条大道,18世纪时南向道路得到扩建。 除政府建筑外,白厅亦有诸多雕塑和纪念碑,如英国首要战争纪念碑和平纪念碑。白厅剧院(今特拉法加工作室)自20世纪中期起以其闹剧表演闻名。.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白廳 · 查看更多 »

EBay

eBay(,中文:電子灣、億貝、易贝)是可讓全球民眾上網買賣物品的線上拍賣及購物網站。.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EBay · 查看更多 »

韓達德

--,韋斯特維爾的韓達德男爵,CH,CBE,PC(Douglas Richard Hurd, Baron Hurd of Westwell,),英國資深的保守黨政治家及小說家。 1979年起,赫德先後在戴卓爾夫人和馬卓安的內閣供職,最後在1995年退休。他是「托利黨改革派」(Tory Reform Group)的支持者,也是「監獄改革基金會」主席。韓達德勳爵雖然已經退休,但仍常活躍於不同的社交場合。 H H H H H H Category: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校友.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韓達德 · 查看更多 »

莫里西

史蒂芬·派崔克·莫里西(Steven Patrick Morrissey,),常簡稱莫里西(Morrissey),英國創作歌手,1980年代擔任另類搖滾樂團史密斯合唱團(The Smiths)主唱與作詞家成名,樂團在英國極之成功,惜於1987年解散,其後莫里西開始他的單飛生涯,成績依舊斐然。莫里西公認為獨立音樂的重要革新者Anderman, Joan.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莫里西 · 查看更多 »

鞭笞

鞭笞、打藤或笞刑,簡稱鞭刑,歷史悠久,是刑罰的一種執行方式。執行者會以竹片或藤製成的鞭,鞭打犯人的臀部,受者的臀部常會皮開肉裂。鞭笞不但見於國家刑罰,也常見於家庭和學校,施行地方主要是手掌或臀部,但其殘酷程度通常不及國家刑罰。 由於這種刑罰普遍被國際組織認為是對受刑人不人道及侵犯其人權,此刑罰在世界上多數地區已經廢除。如今,今日世界上約有16個國家實施類似笞刑,大部份在亞洲及非洲(多数也實行沙里亞法),例如:新加坡、汶萊、馬來西亞、阿富汗、伊朗、坦桑尼亞、波札那、尼日利亞等。.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鞭笞 · 查看更多 »

達特福德

達特福德(Dartford)是英國的一座城市,位於肯特郡,大倫敦東部。.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達特福德 · 查看更多 »

菲臘親王

#重定向 爱丁堡公爵菲利普亲王.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菲臘親王 · 查看更多 »

萨达姆·侯赛因

萨达姆·侯赛因·阿卜杜勒-迈吉德·提克里蒂(阿拉伯语:,),简称萨达姆·侯赛因(阿拉伯语:;西方媒体多转写作Saddam Hussein)或萨达姆,伊拉克前政治人物、獨裁者,从1979年至2003年任伊拉克总统、伊拉克总理、阿拉伯社会主义复兴党总书记、伊拉克革命指挥委员会主席与最高军事将领等职。 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薩達姆的復興黨政權被美國推翻,其本人也在逃亡半年後被美軍擄獲。经伊拉克法庭审判,于2006年11月5日被判处绞刑,並於12月30日執行,终年69歲。.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萨达姆·侯赛因 · 查看更多 »

鐵娘子 (電影)

《铁娘子》(The Iron Lady)是2011年一部关于英国首位女首相,有鐵--娘子之稱的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的传记电影,《媽媽咪呀!》一片的英国女导演菲利达·劳埃德执导,美国著名演员梅麗·史翠普主演,梅麗·史翠普凭借本片获得了她的第二座奧斯卡最佳女主角奖。.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鐵娘子 (電影) · 查看更多 »

青馬大橋

青馬大橋(Tsing Ma Bridge)是全球最長的行車鐵路雙用懸索吊橋,以及全球第11長的懸索吊橋。大橋主跨長1,377米,連引道全長為2,160米。大橋屬於香港8號幹線青嶼幹線的一部份,跨越馬灣海峽,將青衣和馬灣連接起來。青馬大橋為香港道路重要的一部份,因為它聯同汲水門大橋,共同擔當著連接大嶼山、赤鱲角香港國際機場與市區的唯一行車通道。車速限制每小時80公里。青馬大橋屬青馬管制區範圍,管制區人員獲授權執行《青馬管制區條例》。.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青馬大橋 · 查看更多 »

行政管理

公務管理(Public Administration),又称公共行政。是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上公共事务的一种管理活动;也可以泛指一切企业、事业单位的行政事务管理工作。 从广义的角度, 指国家政治目标的执行,包括立法、行政、司法等。 从狭义的角度,指国家行政机关对社会上公共事务的管理。.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行政管理 · 查看更多 »

衛報

《衛報》(The Guardian),英國的全國性綜合內容日報。1819年爆發彼得盧屠殺事件,創刊人英國記者John Edward Taylor揭露事件的事實。1821年,《曼徹斯特衛報》創刊,因總部設於曼徹斯特而得此名。1855年改為日報。1872年起,斯科特主持编务,将《曼徹斯特衛報》变得高雅生动,奠定了该报成为全国性高级报纸的基础。1959年《曼徹斯特衛報》更名為《衛報》,成为英国第二大高级报纸。《衛報》總部於1964年遷至倫敦,不過於曼城和倫敦均設有印刷設施。一般公眾視《衛報》的政治倾向為左派,《衛報》受到重視的領域包括世界主義觀點、文藝報導和評論、外國通訊。《衛報》與《泰晤士報》、《每日電訊報》同為英國三個著名的高级报纸。.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衛報 · 查看更多 »

西科斯基飞机公司

西科斯基飞机公司(英文:Sikorsky Aircraft Corporation),是美国一家飞机和直升机制造商,由俄罗斯裔美国飞行器工程师伊戈尔·伊万诺维奇·西科尔斯基于1923年创建。他设计了第一架稳定的单引擎可操纵直升机并于1942年开始大规模生产。1934年西科斯基公司成为联合飞行器与运输公司(现联合技术公司)下的子公司。西科斯基公司是美国的主要直升机制造商之一,目前其最著名产品为UH-60黑鹰。美国总统使用的直升机「海军陆战队一号」也一直使用西科斯基公司产品,目前海军陆战队一号机队由一架VH-3(H-3海王)和一架VH-60(UH-60黑鹰)组成。2015年7月20日,洛克希德·马丁宣布以90亿美元(税务减记后71亿美元)收购西科斯基。.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西科斯基飞机公司 · 查看更多 »

西敏寺

威斯敏斯特聖彼得協同教堂(The Collegiate Church of St Peter at Westminster),通称--(Westminster Abbey,--),是一座位于伦敦市中心西敏市區的大型哥特式建筑风格的教堂,一直是英国君主(从英格兰、不列颠到英聯邦时期)安葬或加冕登基的地点。曾在1546–1556年短暂成为主教座堂,现为王家胜迹。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西敏寺 · 查看更多 »

西敏市

西敏市(City of Westminster)是現在的英國大倫敦地區轄下之一自治市。西敏市的土地向東毗鄰古老的倫敦市,向西則是肯辛頓-切爾西區,而南邊的邊界即是泰晤士河。1965年時《》(London Government Act 1963)實際施行,該法廢除倫敦郡設置大倫敦,於同時一併成立西敏市,並賦予城市地位。在此之前,此地區的行政區劃稱為(Metropolitan Borough of Westminster),是倫敦郡下屬的次級行政區之一,範圍略小於今日的西敏市。 除了為數不少的公園和開放空間以外,該區的人口密度亦相當高。許多與倫敦有關的景點都在該區內,如聖詹姆士宮、白金漢宮、西敏宮以及唐寧街10號。該區又可被劃分為數個區域,包含白金漢宮周邊古老的行政區域西敏;牛津街、攝政街、皮卡迪利街、龐德街附近的商業區;以及夜間娛樂區域蘇荷區。該區大部分區域都是住宅區,截至2008年大約有23.6萬的人口數。西敏市的地方政府為。.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西敏市 · 查看更多 »

香港

香港(簡稱港,雅稱香江;Hong Kong,縮寫作 HK、HK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位於南海北岸、珠江口東側,北接廣東省深圳市,西面與鄰近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全境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組成,其中香港島北為最發達地區;地理環境上則由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個島嶼構成「島嶼」以超過500平方米面积為標準,根據地政總署測繪處:,人口約741萬人(2017年底)。 1842年,大清國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永久割讓香港島;後再簽訂《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分別割讓九龍和租借新界,這些由英國統治的地區構成現今香港的治理範圍。二戰期間,香港曾被日本佔領約三年零八個月。1997年7月1日,香港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國,並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僅有國防、外交事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香港開埠前,未計九龍和新界,香港島已經是一個有數千人口的小島。英國人看中維多利亞港是一個水深港闊、四季不結冰,而且不在地震帶的天然良港。1842年,大清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後,分階段割讓和租借香港土地予英國,英國人開始統治及發展香港,使香港從一個荒蕪、地瘠山多且天然資源缺乏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一個轉口港,成為歐洲各國商船向中國進行鴉片及其他商品貿易的樞紐,而且不受清朝末年的亂局影響。同時,孫中山在香港先後成立興中會和同盟會,為後來推翻大清打下基礎。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攻佔香港,佔領持續三年零八個月。1945年,日本投降,香港重光,英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基於殖民地身份和地理環境下,又一次避免受到中國長期戰亂影響;太平天國、軍閥割據、國共內戰、阶级鬥争、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中國難民逃港。香港在1970年代经济起飞,逐步發展成亞太地區之國際大都會及國際金融中心,獲譽為亞洲四小龍和紐倫港之一。根據《中英聯合聲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從1997年7月1日起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香港基本法》說明香港不實行社會主義,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除國防和外交由中國中央政府管理,香港實行高度自治,香港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終審權以及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然而,近年香港人對特區政府及中國政府的信任度每況愈下,其高壓權威亦令「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及「一國兩制」遭到部份人士質疑。 香港是全球具有重要地位、以工商業為主的現代化國際金融、服務業及航運中心,連續24年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並以優良治安、廉潔社會、簡單稅制和健全的普通法制度而聞名於世,香港廉政公署,2016年12月1日,香港政府新聞網,2017年2月16日,因此有「東方之珠」的美譽。「亞洲國際都會」則為官方定位的香港品牌。香港同時為全球其中一個最安全、經濟最發達、生活水平最高、競爭力最高、最適宜居住Gulliver.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香港 · 查看更多 »

香港主權移交

#重定向 香港回歸.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香港主權移交 · 查看更多 »

香港回歸

香港回歸(Hong Kong reunification),又称為香港主权移交(Transfer of sovereignty over Hong Kong)、「香港政權移交」(Transfer of government over Hong Kong)、「香港交接」(Handover of Hong Kong)、「九七回歸」,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透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作出承諾,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於1997年7月1日對香港(包括香港島、九龍和新界)恢復行使主權,聯合王國政府於同日將香港交還给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事件。1997年7月1日0時0分,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結束近153年的英治時期,並按照《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落實「一國兩制」、「高度自治」、「港人治港」,以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為政府首長。大部分香港永久居民不論意願自動獲得中國國籍,可申領香港特別行政區護照。每年7月1日公眾假期名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紀念日」。.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香港回歸 · 查看更多 »

香港總督

香港總督(簡稱港督,民間俗稱“督爺”,尊稱督憲或督憲閣下),前身職位是香港行政官(共有3任),是香港殖民地時期(1841-1997),由英國派駐香港的英国君主代表,共歷28任。 早期港督都是由英國殖民地部(後稱「外交及聯邦事務部」)的官員出任,1971年以後港督大多是外交官出身,麥理浩勳爵是第一位;而最後一任港督彭定康則是國會議員出身,曾任保守黨主席。 香港在英治時期共28位總督中,除第1至2、3至4任以外,其餘每個正任總督的交接時間皆不是完美交接,而是中間隔著一至兩位署理總督。署理總督早期則由香港副總督暫代,該職位是由香港駐軍司令擔任;1870年代香港戰略地位減退,故此於1870年至1902年該職位為非常設職位,1902年後香港副總督的職位正式被撤銷。自此,署理總督多由輔政司(1976年改名為布政司)擔任。.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香港總督 · 查看更多 »

香港文華東方酒店

香港文華東方酒店(英文:Mandarin Oriental Hong Kong)位於香港中環干諾道中5號,是文華東方酒店集團旗下的旗艦酒店。.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香港文華東方酒店 · 查看更多 »

記者

記者是媒體從業人員中,從事信息採集和新聞報導工作的人。英文通常稱為「journalist」或「reporter」,但「reporter」特別是指電視台、電台等電子媒體的記者。或稱訪事員(流行於清末民初)。.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記者 · 查看更多 »

马岛战争

岛战争,是指1982年4月到6月间,英国和阿根廷为争夺英方称之为福克兰--群岛(阿根廷方面稱為--)的主权而爆发的一場局部战争。 阿根廷在1980年代初期發生了嚴重的经济危机和大规模反对以加尔铁里总统为首的军政府的运动,阿根廷政府试图--对马岛采取军事行动,轉移視線以解決国内的政治危机。1982年3月19日,阿根廷軍隊率先登陆南乔治亚岛,并且升起阿根廷国旗。1982年4月2日,加尔铁里总统下令对马岛发动进攻。随后,英国派出海空军对马岛和周边海域的阿根廷军发动反擊,登陆并且收復马岛。阿根廷在一系列的军事行動失败后,于同年6月14日与英国签订停战协议。英国--本次战争重新控制了马岛,但是阿根廷從未放弃对马岛的主权訴求。 阿根廷在本次局部战争中失败,引发了大规模的反政府运动,导致了加尔铁里政府下台。在英国,伴随着战争而来的强烈愛國主義情绪,加强了撒切尔夫人为首的政府的权威,幫助英國保守黨贏得1983年大选。这场战争在英国-阿根廷关系史上佔有重要的一页,并且成为不少书籍、电影和歌曲的题材。.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马岛战争 · 查看更多 »

马丁·布赖恩·马尔罗尼

丁·布赖恩·马尔罗尼(Martin Brian Mulroney)(),是第18任加拿大总理。他的任期从1984年9月17日到1993年6月25日。.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马丁·布赖恩·马尔罗尼 · 查看更多 »

马德里

德里(Madrid)是西班牙首都及最大都市,也是马德里自治区首府,其位置處於西班牙國土中部,曼薩納雷斯河貫穿市區。市內人口約340萬,都会区人口則約627.1萬(2010年),均佔西班牙首位。其建城於9世紀,是在摩尔人边贸站「马格立特」旧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1561年,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将首都从托莱多迁入於此,由于其特殊的地位而得到迅速的发展,成為往後西班牙殖民帝國的運籌中心,現今則與巴塞罗那並列為西班牙的兩大對外文化窗口。.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马德里 · 查看更多 »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馬斯垂克條約》(le traité de Maastricht; Maastricht Vertrag; Maastricht Treaty),即《欧洲联盟条约》,於1991年12月9日至10日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举行的第46届欧洲共同体首脑会议中经过两天的辩论,最終通过并草签了《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条约》和《政治联盟条约》,合稱《欧洲联盟条约》,正式條約於1992年2月7日签訂。这一条约是对《罗马条约》的修订,它为欧共体建立政治联盟和经济与货币联盟确立了目标与步骤,是《羅馬條約》成立的基礎。《馬斯垂克條約》預定於1993年11月1日生效。.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 查看更多 »

詹姆斯·卡拉漢

倫納德·詹姆斯·卡拉漢,卡地夫的卡拉漢男爵,KG,PC(Leonard James Callaghan, Baron Callaghan of Cardiff,1912年3月27日—2005年3月26日),英國工黨政治家,1976年至1979年出任英國首相。「詹姆斯」和「吉姆」是一般人對他的稱呼,所以他又有「陽光吉姆」(Sunny Jim)和「大吉姆」(Big Jim)等綽號。此外,卡拉漢是唯一一位曾出任四大重大國務官位,即英國首相、財政大臣、內政大臣和外務大臣的人。 卡拉漢自1964年至1967年出任財政大臣,當時英國經濟陷入混亂狀態,他除了要應付財政赤字,又要阻止投機者對英鎊的狙擊。但到了1967年11月,英國政府仍無可奈何地將英鎊貶值,卡拉漢亦因此辭職。卡拉漢辭職後沒有退出內閣,反而得到了挽留,並與羅伊·詹金斯對調職位,自1967年至1970年出掌內政大臣。任內,卡拉漢諮詢北愛爾蘭政府後,決定將英軍撤出北愛爾蘭。 卡拉漢在1974年3月重返政府,出任外務大臣一職,負責重新就是否加入共同市場展開談判,並在1975年的全民投票中,表態支持英國留在歐洲經濟共同體。當哈羅德·威爾遜在1976年辭任首相後,卡拉漢得以繼任首相和黨魁。但是在任內,由於工黨於下議院只佔小數,而被迫與一些細小的黨派,如阿爾斯太聯合黨合作,而日後備受批評的「自由黨-工黨協議」(Lib-Lab Pact)也是因此而生。後來,卡拉漢嘗試以公投方式下放權力到蘇格蘭,但卻失敗而回。至於在1978年至1979年爆發的「不滿的冬天」,更使工黨政府陷於癱瘓,當時,無數的工業糾紛、大罷工和高失業率,使卡拉漢政府聲望急挫。國會遂於1979年3月28日通過了對卡拉漢的不信任動議,從而舉行了1979年大選,最終卡拉漢敗於保守黨的戴卓爾夫人,結束了工黨的執政。.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詹姆斯·卡拉漢 · 查看更多 »

譚百德

--,CH,PC(Norman Beresford Tebbit, Baron Tebbit,)出生於英國英格蘭米德塞克斯郡,是英國保守黨政治家和清福德前議員。 在布賴頓舉行1984年保守黨會議時,臨時派愛爾蘭共和軍組織的爆炸案中,他的妻子和他都受傷,他的妻子傷勢較嚴重。 2010年2月16日,時值農曆大年初三,在薩福克郡的聖埃德蒙茲的伯里,開廣東餐館的鍾姓老闆 Patrick Chung舉辦新年慶祝活動,譚百德因不滿寓所附近舞龍舞獅所發出的聲浪,於是狂奔100碼到街外,搶走表演者的鼓,又腳踢龍尾,使得舞龍尾的男童飽受驚嚇。當地的新年活動已有超過20年歷史,但最近才遷入該區的譚百德顯然不知道這個傳統。譚百德事後道歉,但強調是因為活動發出太大噪音才出手。.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譚百德 · 查看更多 »

诺福克郡

諾福克(郡)(Norfolk,香港舊譯羅福),英國英格蘭東部的郡。以人口計算,金斯林-西諾福克是第1大自治市鎮(Borough),諾里奇是第1大城市、第2大自治市鎮(亦是郡治),大雅茅斯是第1大鎮(Town),金斯林是第2大鎮。 諾福克實際管轄7個非都市區,因為沒有包含單一管理區,無論把它看待為名譽郡還是非都市郡,其人口和面積都分別是832,500和5,371平方公里。.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诺福克郡 · 查看更多 »

賀維

亞伯拉昂--男爵 -- CH QC PC(Richard Edward Geoffrey Howe, Baron Howe of Aberavon;),,英國資深政治家,保守黨成員,前樞密院成員。.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賀維 · 查看更多 »

货币主义

貨幣主義(Monetarism),又稱重貨幣學派、貨幣學派,是1960年代形成的經濟學流派,以挑战凱恩斯主义的面貌出现。其領袖人物為米爾頓·傅利曼,他在1976年10月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货币经济学认为货币的供應量在短期内对国家的产出、在较长期上的物價水準有巨大的影响。这种货币政策的目标是透过增加货币的供应量来实行。 貨幣主義的核心命题是:在經濟活動中,貨幣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通货膨胀的原因就是發行過多货币。政府的角色是透過中央銀行,調控在經濟體中流通的貨幣數量,除此之外,不需要干預經濟活動。.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货币主义 · 查看更多 »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是一个国家或是经济体的货币权威机构(多数国家由央行来执行)利用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达到影响其他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手段包括:调节基础利率、调节商业银行保证金、公开市场操作。一般而言,货币政策的主要目的是防止通货膨胀。多数国家的央行将目标通货膨胀率设定为1%-3%(少数国家例外,如美国、日本)。 按照调节方向划分,货币政策一般分为:激进的-利率被调节为促进经济增长;中性的-保持经济稳定;从紧的-降低通货膨胀却可能提高失业率。 货币权威机构通常指中央银行或是和央行紧密联系的一套银行系统。他们有发行货币,改变货币供给和影响利率的能力。货币理论是经济学中研究货币的性质与功能的一个分支,是各经济体制定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历史上货币政策常常随着货币理论研究的发展而改变。从197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货币政策通常与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分离。即由中央银行控制货币政策,由政府控制财政政策。即使在此之前,布雷頓森林體系已经保证绝大多数的国家这两种政策分离。.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货币政策 · 查看更多 »

越南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通稱越南(),是位於东南亚中南半島東端的社会主义国家,北邻中國,西接柬埔寨和老挝,拥有超過9,500万人口,位居世界第15名。越南的首都是河内,最大城市是胡志明市。越南实行一黨制,执政党越南共产党是目前越南境内唯一的合法政党。越南為東南亞國家聯盟、世界贸易组织、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及法语圈国际组织成員,是未来11国之一。 越南北部古为百越地,南部为占婆之地。前111年南越国被汉朝灭亡后,越南北部被置于中國皇朝統治之下达数个世纪之久。在此期间,中国文化大量输入越南。10世纪越南摆脱中国统治正式建国,其后经历多个朝代,有分有合,15世纪时曾经被明朝直接统治20多年。19世纪中晚期,法国征服越南,对越施行殖民统治。1945年8月,越南独立同盟会发动八月革命,宣布越南独立。1954年,越南独立同盟会在奠边府战役中大败法国军队,迫使法国势力撤离并承认越南独立,随后的日内瓦会议约定以北纬17度线为界两越分立,北方由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统治,南方则先后建立了越南国及越南共和国(南越)。翌年越南战争爆发,由西方阵营国家支持的南越对抗东方阵营国家支持的北越。美国在战争中蒙受严重损失,逐步退出战场。1975年4月30日,北越攻占南越首都西贡,自此成功统一全国。 越南统一后,仍面临着经济落后的问题。1986年越领导层决定实施革新开放,从单一的计划经济,开放为市场经济,并发展多元化商品经济,此后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冷战结束后,越南经济快速发展,并逐渐摆脱外交困境,1995年加入东盟,1998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7年加入世贸组织。但越南仍在贫富差距、医疗卫生和性别平等方面面临着诸多问.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越南 · 查看更多 »

趙紫陽

#重定向 赵紫阳.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趙紫陽 · 查看更多 »

麗思卡爾頓酒店管理集團

麗思卡爾頓酒店(Ritz-Carlton)是一個高級酒店及渡假村品牌,現時擁有超過85個酒店物業,分布在29個國家的主要城市。麗思卡爾頓酒店由附屬於萬豪國際酒店集團的麗思卡爾頓酒店公司(Ritz-Carlton Hotel Company)管理,總部設於美國馬里蘭州,非常靠近華盛頓特區。.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麗思卡爾頓酒店管理集團 · 查看更多 »

麗思大酒店 (倫敦)

#重定向 伦敦丽兹酒店.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麗思大酒店 (倫敦) · 查看更多 »

軟雪糕

#重定向冰淇淋.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軟雪糕 · 查看更多 »

黨鞭

鞭是一個政黨政治名詞术语,負責維持議會黨團紀律。黨鞭在議會裏代表其政黨領袖(黨魁),督導其同政黨議員出席及表決行為的人,某些議會、政黨可能有多個黨鞭,其領導“首席黨鞭”是議會黨團内較重要的職位。.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黨鞭 · 查看更多 »

迪克·切尼

查德·布鲁斯·“迪克”·切尼(Richard Bruce "Dick" Cheney,)是小布什任內的美国副总统。切尼被广泛认为是美国歷史上最有实权的副总统之一。.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迪克·切尼 · 查看更多 »

迈克尔·布隆伯格

迈克尔·鲁本斯·布隆伯格(Michael Rubens Bloomberg,),美國商人,第三代沙俄猶太移民,彭博有限合夥企業创始人,2001年至2013年間擔任纽约市市长,C40城市气候领导组织主席。2016年初,彭博曾考慮以無黨籍身分競選美國總統。.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迈克尔·布隆伯格 · 查看更多 »

迈克尔·霍华德

迈克尔·霍华德,林姆的霍华德男爵,CH,QC,PC(,),英國保守黨政治家,大律師出身,2003年至2005年任保守黨黨魁。 夏偉明從1983年至2010年間任下議院福克斯通和海斯選區議員,歷仕戴卓爾夫人和馬卓安內閣,先後在1990年至1992年任就業大臣,1992年至1993年任環境大臣,以及在1993年至1997年任內政大臣。夏偉明在2003年接替因不信任動議獲通過而卸任的施志安,出任保守黨黨魁,同時兼任下院反對黨領袖,至2005年由大衛·卡麥隆接任。 在2006年,夏偉明宣佈將於2010年英國大選放棄尋求競逐下院議席。退出下院後,他在2010年5月獲冊封為終身貴族,晉身上議院。在2011年的英女皇壽辰授勳名單中,他獲英廷授予名譽勳位。.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迈克尔·霍华德 · 查看更多 »

郊區

郊區(亦稱鄰近都市區域、市郊)是指城市外圍人口較多的區域。通常是商業區較少,而以住宅為主,或者還有相當程度農業活動但屬於都市行政轄區的地區。因此在都市圈和先進國家,有許多人口居住郊區但就業和日常活動空間主要在城市裡。 通常一個在城市的周邊、有一定程度的人口之自治區域,要被認定為是「郊區」的條件必須:具備商業、行政的基本服務、是連續區域(郊區的詳細定義,不同的都市計畫師有不同見解)。人口密度普通,但比都市中心周邊的住宅密集區域(內都市)要來得低(若因為政府或財團的計畫性開發,興建大規模的住宅,這時郊區的人口密度就會提高)。 郊區大多都是位在離城市較近的平坦地區。郊區出現以前,在歐洲、亞洲的許多國家,過去普遍都有許多居民在城牆(將主要的城市包圍起來)外圍居住,並且有密集商業活動的情形。在沒有建設城牆習慣的美國和日本,城市外圍一定區域內普遍也有集合居住和商業發展。 以往城市的傳統定義,在政治和經濟形態變化、人口增加的影響下,城市的界限已經漸漸模糊。此外由於鐵路、巴士、自有汽車和高速公路等交通設施的出現,讓人們能方便地從較遠的地區,前往人口和商業密集的都市中心工作(通勤),引此產生了「郊區」。.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郊區 · 查看更多 »

胡桃夹子

《胡桃夾子》,一譯為《--》,是柴可夫斯基編寫的一個芭蕾舞劇。原作為E·T·A·霍夫曼的一部叫作《胡桃夾子與老鼠王》的故事。柴可夫斯基後來根據大仲馬改編的版本加譜了芭蕾舞的音樂,成為現時的所見的版本。它是聖誕節的傳統節目,老少都宜,而且歷演長久。.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胡桃夹子 · 查看更多 »

能源危機

没有描述。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能源危機 · 查看更多 »

都會郡

都會郡(Metropolitan counties),英格蘭地區所使用的一種郡(county)級行政區劃。目前共有6個都會郡,涵蓋了大型都會地區。各郡的人口約120萬到280萬不等。這些郡成立於1974年,各自又可細分為多個都會區(metropolitan district)。 各郡的郡理事會(county council)廢止(虛級化)於1986年,這些理事會的事務大多轉移到各個自治市中,而這些自治市在實務上也因此形成單一管理區(unitary authority);其餘的事務則由聯合委員會(joint board)接管。 各都會郡的人口密度大約在每平方公里800人(南約克郡)到2800人(西密德蘭)之間。而其中的都會區人口密度,則大約每平方公里500人(唐卡斯特)到4000人(利物浦)不等。所有都會郡的總人口佔全英格蘭的22%,以及全聯合王國的18%。.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都會郡 · 查看更多 »

阁下

閣下为第二人稱的敬称或提稱語,与「足下」意思相近。初為對顯貴者的尊稱,後乃泛用。也作「閤下」。古代常見於口語,近代至現代則多用于书籍信函中。目前人们在書信(尤其是公函、業務相關書信)中仍然使用阁下来称呼彼此。 阁下亦作为對身分特殊的人之尊銜,用以尊稱某些顯赫尊貴、有地位的人士,與陛下、殿下相類,但比較普及,使用泛範較廣泛,並且比尊稱君王的陛下、殿下次級一些。在較現代化的場合,一般都使用“阁下”一词,代替其他古代的尊銜。.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阁下 · 查看更多 »

阿提拉

阿提拉(Attila,),一譯亞提拉,古代欧亚大陆匈人最为人熟知的领袖和皇帝,史学家称之为「上帝之鞭」,曾多次率领大军入侵東羅馬帝国及西羅馬帝国,並對兩國構成極大的威胁。他曾率領軍隊兩次入侵巴爾幹半島,包圍君士坦丁堡;亦曾遠征至高盧(今法國)的奧爾良地區,最後終於在沙隆戰役被逼停止向西進軍。然而後來他卻攻向意大利,並於公元452年把當時西羅馬帝国首都拉文納攻陷,趕走了皇帝瓦倫丁尼安三世,使西羅馬帝国名存實亡。 由448年至452年,匈人帝国在阿提拉的带领下,疆土到了盛极的地步:东起自咸海,西至大西洋海岸;南起自多瑙河,北至波罗的海。在这广大区域的一带附属国,都有自己的国王和部落酋长,平日向阿提拉称臣纳贡,战时出兵参战。在阿提拉死後,他的帝国迅速瓦解消失,使他在歐洲歷史中更富傳奇性。在西歐,他被視為殘暴及搶奪的象徵,但同時相對地亦有歷史記載形容他是一個偉大的皇帝,尤見於古北歐的薩迦文獻記載中。.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阿提拉 · 查看更多 »

阿根廷

阿根廷共和国(República Argentina、),通称阿根廷,是由23个省和布宜诺斯艾利斯自治市组成的联邦共和国,位于南美洲南部,占有南锥体的大部分,北邻玻利维亚与巴拉圭,东北与巴西接壤,东临乌拉圭与南大西洋,西接智利,南濒德雷克海峡。领土面积达2,780,400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八,拉丁美洲第二,西班牙语诸国之首,横跨多个气候带。阿根廷主张对南极洲的一部分、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称福克兰群岛)、南乔治亚岛和南桑威奇群岛拥有主权。 與大多數拉美國家相當不同,永久住民数超过4,100万的阿根廷,其種族組成和智利相似,欧洲裔占人口比例超过90%,非洲裔較少,使文化上国家呈現深度欧化,例如首都文化幾乎是歐洲城市文化的延伸。而社會素質、教育文化、市場經濟與法規上的發達,使阿根廷今日在民主和人權上有很大發展,也是南美唯一掌握人造衛星操作技術的國家。长久以来,阿根廷是一个中等强国和拉丁美洲的地域大国,它也是联合国、世行集团、世贸组织、南共市、南美洲国家联盟、拉共体和的创始国。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和新兴市场国家,阿根廷是20国集团成员和拉美第三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来计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处于中高水平,与智利和乌拉圭同属拉美第一集团,與東南歐相同,人类发展指数处于极高级。收入不平等程度虽高,但低于拉美国家平均水平。 这一地区已知最早的人类活动发生在旧石器时代。西班牙殖民始于1512年。在1810年至1825年的独立战争中,阿根廷以拉普拉塔联合省的国名于1816年发表《》,继承了原西班牙拉普拉塔总督辖区的大部分地区,在之后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战争中,联合省政府继而失去乌拉圭、玻利维亚和秘鲁等地区。其后多年的最终在1861年,布宜诺斯艾利斯邦击败了邦联政府,与当时其它八个省重新统一为阿根廷共和国。至此,大规模的欧洲移民潮架起了阿根廷与欧洲之桥,无与伦比的发展使阿根廷于20世纪早期跻身世界第七富国。然而在1930年代軍事政變以后,政局不稳和周期性经济危机使其陷入衰退。.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阿根廷 · 查看更多 »

蘇聯

#重定向 苏联.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蘇聯 · 查看更多 »

蘇格蘭

蘇格蘭(英語、低地蘇格蘭語:Scotland,;Alba)是大不列颠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下屬的構成國之一,位於大不列顛島北部,英格蘭之北,被大西洋環繞包圍,東部濱臨北海,西南濱臨北海海峽和愛爾蘭海,由約790多個島嶼組成。以格子花紋、風笛音樂、畜牧業與威士忌而聞名。雖然外交、軍事、金融、總體經濟政策等事務上受英國國會管轄,但蘇格蘭對於內部的立法、行政上,擁有一定程度的自治,在聯合王國内規模僅次於英格蘭。.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蘇格蘭 · 查看更多 »

蘋果日報 (台灣)

《蘋果日報》(Apple Daily,2003年5月2日-)是香港壹傳媒在臺灣所發行的正體中文報紙,創辦人是黎智英,以香港《蘋果日報》為藍本,集團總裁為張劍虹;自2018年3月起,分為數位及紙媒編輯部,社長陳裕鑫現兼任紙媒總編輯。 臺灣《蘋果日報》的推出,亦直接打擊了同系同質的臺灣《壹週刊》的銷路。同時繼三重幫財團挾資本優勢入主報業後,此役臺灣財團報業格局確立,臺灣文人報業正式終結。《蘋果日報》的最大特色是著重圖片以及視覺化之圖表,並採用一般報紙所無的全彩印刷(包括分類廣告在內),印紙量和週末版的《紐約時報》相若。臺灣《蘋果日報》目前為臺灣最具影響力報紙之一。.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蘋果日報 (台灣) · 查看更多 »

蘋果日報 (香港)

《蘋果日報》(Apple Daily,)為香港上市公司壹傳媒旗下繁體中文報紙,由大股東黎智英所創立,香港暢銷中文報章之一。 政治立場方面,自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後,大部份香港傳媒基於自身利益而自我審查,淡化涉及中國共產黨的負面消息,而《蘋果日報》是少數仍然會大力批評中國政府、香港政府及建制派的報章,因而一直受到中國大陸封禁。2003年5月2日,壹傳媒進入台灣市場,發行了《蘋果日報》台灣版。2012年11月,壹傳媒大股東黎智英計劃將在台灣的所有業務出售予辜仲諒,然该計劃在2013年3月取消,改為深耕台灣。.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蘋果日報 (香港) · 查看更多 »

赤道几内亚

赤道几内亚(República de Guinea Ecuatorial、République de Guinée Equatoriale、República da Guiné Equatorial),中部非洲西部的国家之一。2009年7月人口约为633,441人。虽然国名中带有赤道字样,但赤道只通過国土之間的海域,并未直接穿过该国领土。.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赤道几内亚 · 查看更多 »

赫诺·塞尚

赫诺·塞尚(Renaud Séchan, ),人称Renaud,生于巴黎,是法国歌手以及词曲作家。 Renaud的作品以其歌词的激荡风格、对民间法语的创新运用、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左翼政治观点的表达为主要特征。 他的歌曲从70年代至今在法语世界有深刻持续的影响,尤其在思想激进的青年中广受欢迎;但在法语世界之外却至今影响甚微。.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赫诺·塞尚 · 查看更多 »

赵紫阳

趙紫陽,原名趙修業,中國河南省滑縣人,政治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二代主要领导人之一。1980年代先後出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和中共中央总书记,被視為黨內改革派主要領袖。六四事件后被中共保守派以“分裂党和國家,支持動亂分子”(支持改革的学生及开明派领导)为由排挤下台,在江澤民和胡锦涛當政下被軟禁16年后過世。 赵紫阳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滑县工委书记、县委书记,中共豫北地委组织部部长,宣传部部长,中共冀鲁豫边区地委书记,冀鲁豫军区第四军分区政治委员。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任桐柏军区副政治委员、中共南阳地委书记兼南阳军分区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華南分局副書記,中共廣東省委書記處書記、第二書記、第一書記。文化大革命时期遭迫害,此后担任中共內蒙古自治區委書記、廣東省委第一書記,中共四川省委第一書記兼成都軍區第一政治委員,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19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曾經流傳「要吃米找萬里,要吃糧找紫陽」的說法。 赵紫阳于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在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当选中共中央副主席,先后擔任國務院總理和中共中央總書記,成為中共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核心成員。在任期間,他参与启动和领导的改革运动为中国大陆从闭关锁国的计划经济转变为全球性的市场经济奠定了基础。除大力發展市場經濟外,他還积极提出并设计政治体制改革方案,打擊贪污腐败,推進改革開放的深化,曾一度被認為是鄧小平的接班人。1989年的六四事件中,趙紫陽因同情學生和反對武力鎮壓,而招致邓小平、陈云、李先念和李鹏等人的不满,被免去黨內外一切职务,最終在軟禁中度過了生命中最后的16年,於2005年逝世。 由于赵紫阳在六四事件中的立场与态度,以及他在事后面对党内保守势力声讨时坚持己见为自己辩护,中共官方对其的评价直至其逝世仍然以加诸在他身上的“六四错误”为重点。而他大刀阔斧推进经济改革的作为、主张建立现代化政治体制的观点、响应社会各界民主诉求和反对武力镇压学生的言行以及至死不屈服于外加其罪的品格,获得了中共党内开明人士(如前人大委员长万里、前副总理田纪云等人)和海内外认同普世价值的团体或个人的广泛支持与赞誉,是现代中國民主運動的标志性人物之一,也是中共历史上少有的特立独行的领袖人物之一。赵紫阳於改革开放时期擔任總理的貢獻及經濟決策,当时被世人称为「改革開放的總工程師」;亦有人認為他才是「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而非鄧小平。.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赵紫阳 · 查看更多 »

资本主义

資本主義(capitalism),亦稱自由市场经济或者自由企業經濟,是人類協作的擴展秩序。其特色是私人擁有資本財產(生產工具),且投資活動是由個人決策左右,而非由國家所控制,經濟行為則以尋求利潤為目標 。藉著僱傭或勞動的手段以生產工具創造利潤。商品和服务藉由貨幣在自由市場裡流通。投資的決定由私人進行,生产和銷售主要由公司和工商业控制並互相競爭。一般普遍認為資本主義在西方世界的封建制度崩壞之後成為了最主要的經濟模式。 「資本主義」一詞也被許多人用在形容歷史上不同的人、時、地、物,而除了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以外,也有福利資本主義、国家资本主义等打著資本主義稱號的經濟模式。在對於資本主義的解釋上,支持自由放任的經濟學家反對政府對於市場的干預並且強調財產權利的重要性。而有人則主張政府管制的必要性以避免垄断和景氣循環的負面作用。絕大多數的政治經濟學家都將私人產權視為資本主義的最重要特色,而對於資本主義下的僱傭關係、經濟權力、階級、以及歷史發展等則有不同看法。市場的自由程度、以及私人財產的法規,則是政治和政策上爭論的主要議題。现在大多數國家都被視為「混合經濟」,在這種體制下政府以不同程度的計畫政策干預市場的自由運作Stilwell, Frank.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资本主义 · 查看更多 »

薩伏伊酒店

薩伏伊酒店(Savoy Hotel)是英国伦敦的一座豪华旅馆,位于西敏市河岸街。制作人理查德·多伊利·卡特用来自吉爾伯特與沙利文剧院的利润修建了这座酒店,于1889年8月6日开业。它是卡特家族拥有的萨沃伊酒店和餐馆集团中的第一个酒店,也是英国第一家豪华酒店,最早引进了电灯、电梯、大部分客房设浴室以及不间断冷热水供应。卡特聘请了经理恺撒里兹和法国厨师奥古斯特·埃科菲,他们建立了酒店服务,娱乐和餐饮前所未有的质量标准,吸引了皇室和和其他富裕客人和食客。温斯顿·丘吉尔经常带他的内阁在酒店吃午饭。 薩伏伊酒店是卡特最成功的一次创业。它的乐队,Savoy Orpheans和萨沃伊哈瓦那乐队获得了声誉,其他艺人(也常常成为嘉宾)包括包括乔治·格什温、法蘭·仙納杜拉、蓮納·荷恩和诺埃尔·科沃德。著名的嘉宾包括爱德华七世、恩里科·卡鲁索、查理·卓别林、哈利·S·杜鲁门、朱迪·加兰、貝比·魯斯、劳伦斯·奥利维尔、玛丽莲·梦露、約翰·韋恩、亨弗莱·鲍嘉、伊丽莎白·泰勒、芭芭拉·史翠珊、披頭四樂隊等等。 薩伏伊酒店现在由费尔蒙特酒店集团经营。它被称为“伦敦最有名的酒店”,Prynn, Jonathan.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薩伏伊酒店 · 查看更多 »

藥劑師

藥師(Pharmacist)是提供藥物知識及藥事服務的專業人員。 「--」之名稱源自於日本,很多周邊國家沿用至今。但近年來受到西方國家之影響,藥師的職責除了調配藥劑外,已進化到全面藥事照護的階段,所以韓國、臺灣和中國大陸等地開始將其正名為--。 藥劑師是藥理學、藥劑學的專家,也是解答民眾有關藥物問題最適當的人選。藥師會根據病患的病歷記錄、醫師的診斷,為病患選擇最適合的藥物劑型(如:散劑、膠囊劑、溶液劑、栓劑等)、劑量(如:老人、肝病或腎病患者需根據其病情增加或降低藥量)。同時他們亦會教導病患服用藥物的注意事項和服用方法。 此外,藥劑師負責檢核醫師開的處方(如:劑量是否適當、新處方裡的藥物會不會和服用中的藥物產生交互作用、病患能否承受藥物所引起的副作用、是否有同類型的替代藥物等),與醫師有相互監督的作用。在執行醫藥分業的國家(例如臺灣),藥劑師與醫師具有同等地位。.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藥劑師 · 查看更多 »

肯·利文斯通

肯尼斯·勞勃·利文斯通(Kenneth Robert Livingstone,),英国左翼政治人物,以长期担任大倫敦首长并与中央政府对抗著称。.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肯·利文斯通 · 查看更多 »

肯特郡

肯特郡(Kent,英國英格蘭東南部的郡。以人口計算,坎特伯雷市是第1大(亦是唯一一個)城市、第1大自治市鎮(Borough),梅德斯通是第2大自治市鎮;達特福德是第1大鎮(Town),梅德斯通是第2大鎮(亦是郡治)。坎特伯雷有2個世界文化遺產─聖奧古斯丁修道院、坎特伯雷座堂,又是坎特伯雷大主教的起源地,是郡內最著名的歷史名城。 肯特南與東薩塞克斯郡相鄰,西南(下小半部分)與西薩塞克斯郡相鄰,西南(上大半部分)與薩里郡相鄰,西北(下半部)與大倫敦相鄰,西北(上半部)與埃塞克斯郡相鄰。肯特北部的達特福福德、格雷夫森德、胡半島北臨泰晤士河河口。英法海底隧道在肯特東部的貫穿多佛爾區、多佛尔海峡、法国加來海峽省。 肯特是34個非都市郡之一,實際管轄12個非都市區,佔地3,544平方公里(第10),有1,382,800人口(第1);如看待成48個名譽郡之一,它名義上包含多1個單一管理區─梅德韋,佔地增至3,736平方公里(第10),人口增至1,634,500(第7)。 肯特被称为“英格兰的花园”,但是在过去当地的田园风景已被农庄工业取代了。此外在过去数世纪中其它工业也在肯特立足。棉纺、造铁、造纸、水泥和工程都曾在此兴旺。渔业和旅游业今天依然在海岸地区非常重要。20世纪东肯特煤田被开采,今天在邓杰内斯有一座核电站。不过泰乃特被看作是英格兰东南发展最少的地区。海港、海底隧道和两条英国机动车路是英国通向欧洲大陆的连接。漫斯顿和罗彻斯特各有一座机场。著名的肯特人有查尔斯·狄更斯和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温斯顿·丘吉尔等。.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肯特郡 · 查看更多 »

肯辛頓

肯辛頓(Kensington)是倫敦的一個地區,位於倫敦西部,在行政區劃上屬於肯辛頓-切爾西皇家自治市。著名的肯辛頓花園位於肯辛頓東北。肯辛頓地區的商業中心是肯辛頓高街。.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肯辛頓 · 查看更多 »

邓小平

邓小平(),原名邓先圣,后由啟蒙老師改名邓希贤。中国四川省广安州协兴乡(今广安市广安区协兴镇)牌坊村人,祖籍江西吉水,在法国勤工儉讀期间参加了旅法共产主义小组,後留學蘇聯並於莫斯科中山大學畢業,經過多年的努力,最终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1977年,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后,复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国务院副总理等职。1978年,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认领导地位。1978年至1983年,任全国政协主席;1981年至1989年,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82年至1987年,任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1983年至1990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邓小平一生未担任中国国家元首、中国政府首脑,或中共党内最高领导职务,但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89年11月辞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一职前,普遍认为他是实际的最高领导人,并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予以确认。直到今天他定下的政治及經濟路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仍保持巨大的影响力。官方评价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中国共产党称他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称以其部分政治理念为核心的政治理论为“邓小平理论”,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第一部分。具体来说,他的提议包括“改革开放”、“四项基本原则”、“一国两制”;其政策影响到了20世纪后期每个中国人,也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世界;他推动的改革还缔造了新兴超大城市深圳市。他于1978年和1985年两次被美国《时代》周刊选为“年度风云人物”。.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邓小平 · 查看更多 »

铁是一种化学元素,它的化学符号是Fe,它的原子序数是26,它的相对原子质量是56。它是过渡金属的一种。铁是最常用的金属,是地球外核及內核的主要成份,是地殼上豐度第四高的元素和第二高的金屬。鐵常出現在类地行星中,因為鐵是高質量恆星核融合後的產物,鎳-56是放熱核融合反應的最後一個產物,之後會衰變成最常見的鐵同位素。 铁和其他8族元素相同,其氧化態範圍很廣,由−2到+6,但其中+2和+3是最常見的氧化態。在流星体及低氧的環境下,鐵會以单质的形式存在,但是鐵很容易和氧氣和水反應。鐵的表面是有光澤的銀灰色,但在空氣中鐵會反應生成水合的氧化鐵,一般稱為铁锈。許多金屬在氧化後會形成钝化的氧化層,保護內部的金屬不被氧化,但氧化鐵的密度較鐵要低,因此氧化鐵會剝落,無法保護內部的鐵不受腐蝕。.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铁 · 查看更多 »

铜(copper)是化学元素,化学符号Cu(来自cuprum),原子序数29。纯铜是柔软的金属,表面刚切开时为红橙色帶金屬光澤、延展性好、导热性和导电性高,因此在电缆和电气、电子元件是最常用的材料,也可用作建筑材料,以及組成众多種合金。铜合金机械性能优异,电阻率很低,其中最重要的是青铜和黄铜。此外,铜也是耐用的金属,可以多次回收而无损其机械性能。 人类使用铜及其合金已有数千年历史。古罗马时期铜的主要开采地是塞浦路斯,因此最初得名cyprium(意为塞浦路斯的金属),后来变为cuprum,这是copper、cuivre和Kupfer的来源。二价铜盐是常见的铜化合物,常呈蓝色或绿色,是蓝铜矿和绿松石等矿物颜色的来源,历史上曾广泛用作颜料。铜质建筑结构受腐蚀后会产生铜绿(碱式碳酸铜)。装饰艺术主要使用金属铜和含铜的颜料。 铜是所有生物所必需的微量膳食矿物质,因为它是呼吸酶复合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的关键组分。软体动物和甲壳亚门动物的血液色素血蓝蛋白中含有铜。鱼类和其他哺乳动物的血液中则是含铁的复合物血红蛋白。铜在人体中主要分布于肝脏、肌肉和骨骼中。铜的化合物可用作、杀真菌剂和木材防腐剂。.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铜 · 查看更多 »

自由主义

自由主義(liberalism)是一種意識形態、哲学,以自由作為主要政治價值的一系列思想流派的集合。其特色為追求發展、相信人類善良本性、以及擁護個人自治權,此外亦主張放寬及免除政權對個人的控制。更廣泛地,自由主義追求保護個人思想自由的社會、以法律限制政府對權力的運用、保障自由貿易的觀念、支持私人企業的市場經濟、透明的政治体制以保障每一個公民的權利。 在現代社會,自由主義者支持以民主共和制或君主立宪制為架構的自由民主制,有著開放而公平的選舉制度,使所有公民都有相等的參政權。自由主義反對許多早期的主流政治架構,例如君權神授說、世襲制度和國教制度等。自由主義的基本人權主張包括生命權、自由權、財產權等。在許多國家,部分持有不同观点的自由主义者從原本的保守自由主義裡脫離出來,主張政府應該藉由抽取富裕階層更多稅賦以提供人們更多的福利,創造更為平等和公平均富的社會,这被称为“社会自由主义”,亦被称作“进步自由主义”、“福利自由主义”或“改良自由主义”。 自由主義在啟蒙時代生根;到了現在,「自由主義」一詞已經包含了許多不同的政治思想,以中间派为主体,從左派至右派,支持者的政治光譜分布相當廣泛,主要流派爲中間偏左的社會自由主義和中間偏右的保守自由主義和強調個人自由的自由意志主義。.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自由主义 · 查看更多 »

自由市場

自由市场是经济学術語,指金钱、货物的流动完全是根据市场自然的状况而进行的,政府不介入控制。自由市场经济就是以「市場主導」作為經濟體系運作的原則。 自由市场的原则是希望小政府大市场,但政府不介入或不干預經濟發展,在市場需求擴張時期會造成經濟過熱,容易產生經濟泡沫,在經濟萎縮時期,沒有政府主導的提振措施,會令經濟長期衰退,所以現實各地政府仍會對經濟有不同程度的參與。.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自由市場 · 查看更多 »

自由党 (英国)

自由黨(The Liberal Party),是英国歷史上一個曾經長期執政的政党,成立於1859年,曾與保守黨並列英國國會兩大政黨,直至1922年被工黨取代,成為第三大黨,惟仍相當具有影響力。到了1988年和社會民主黨合併(兩黨數年前已結為政治聯盟),組成自由民主黨。.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自由党 (英国) · 查看更多 »

臭氧层

臭氧層是指大氣層的平流層中臭氧濃度相對較高的部分,主要作用是吸收短波紫外線。臭氧層密度低,如果它被壓縮到對流層的密度,則只有數毫米厚。.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臭氧层 · 查看更多 »

臺灣

臺灣,舊稱福爾摩沙,是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側的島嶼,地處琉球群島與菲律賓群島之間,西隔臺灣海峽與中国大陆相望,周圍從3點鐘方向以順時鐘排序分別為太平洋(菲律賓海)、巴士海峽、南海、臺灣海峽、東海所環繞,為東亞島弧中一島。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為世界第38大島嶼,其中七成為山地與丘陵,平原則主要集中於西部沿海,地形海拔變化大。因北回歸線貫穿,氣候介於熱帶與亞熱帶地帶之間,北回歸線以北為副熱帶季風氣候、以南為熱帶季風氣候,自然景觀與生態系資源相當豐富而多元。全島現今人口約2,331萬人,超過七成集中於西部的五大都會區,其中以行政中心臺北為核心的臺北都會區最大,總人口達700萬。族群構成以漢族、原住民族為兩大民族:原住民族由多個屬於南島民族的部族組成,漢族則依民系及移民年代的不同而分為河洛(閩南)、客家與外省族群,其中河洛為臺灣最大族群。 臺灣自古為原住民族世居之地,台湾原住民在17世紀中葉來自中國大陸的漢人移民潮開始前居於主體民族地位;但隨著漢族不斷移入、持續向內陸開墾、以及與平埔族原住民通婚,漢族遂取代原住民族成為臺灣的最大民族。自有信史記錄以來,歷史上曾經歷大肚王國、荷西時期、明鄭時期、滿清時期、日本時期等多次政權遞嬗,最近一次為1945年10月後由中華民國統治。1949年兩岸分治後,中華民國的有效統治範圍限縮至臺澎金馬與部分南海島礁,臺灣自此實質上成為中華民國的主要領土,並延續至今。 歷經1860年臺灣開港以來至日治時期所打下的現代化基礎、以及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運用美援所進行的一系列的經濟建設,臺灣自1960年代起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上突飛猛進,締造舉世聞名的「臺灣奇蹟」,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之後在1990年代躋身已開發國家之列,目前無論人均所得或人類發展指數均具世界先進國家水準。臺灣擁有蓬勃的製造業及尖端科技,在半導體、資訊科技、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執牛耳。貿易方面主要透過高科技產業賺取外匯,經濟發展上以高科技產業與服務業為中心,亦朝向文化產業及觀光業發展。 隨著解嚴以來政治上的自由化與民主化,以泛藍與泛綠為首的政黨政治、統一與獨立議題、以及公民社會的形成,臺灣逐漸捨棄過往戒嚴時代形塑的中國史觀,發展出臺灣主體性與多元文化主義,使得臺灣文化呈現多元並立、兼容並蓄的面貌。.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臺灣 · 查看更多 »

金融

金融(Finance)是“資金的融通”的省略語。金,指的是黃金;融,最早指固體融化變成液體,也有融通的意思。所以,金融就是將黃金融化分開交易流通,即價值的流通。顧名思義意指融通資金、使資金融洽通達,是指在經濟生活中,银行、證券或保險業者從市場主體(例如:儲戶、證券投資者或者保險者等)募集資金,並藉貸給其它市場主體的經濟活動。從事這一業務的業者稱之為金融業者。研究有關金融的學科稱之為金融學。 从广义上说,政府、个人、组织等市场主体通过募集、配置和使用资金而产生的所有资本流动都可称之为金融。因此,不仅是金融业者,有关政府的财政,行业企业的行为、以及个人的理财都是金融的一部分。金融可以看作为资金的募集配置(籌資)、以及投资和融资(借錢買股)三类经济行为。 行业企业募集资金的方法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金融 · 查看更多 »

酸雨

酸雨為酸性沉降中的濕沈降,酸性沉降可分為「濕沈降」與「乾沈降」兩大類,前者指的是所有氣狀污染物或粒狀污染物,隨著雨、雪、霧或雹等降水形態而落到地面者,後者則是指在不下雨的日子,從空中降下來的落塵所帶的酸性物質而言。酸雨又分硝酸型酸雨和硫酸型酸雨。 在化學上定義水之酸鹼值等於七是中性的,小於則是酸性。自然大氣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常溫時溶解於雨水中並達到氣液相平衡後,雨水的酸鹼值約為5.6,所以大自然的雨水是酸的。 但是,在大自然中,還是存在其他致酸的物質,例如,火山爆發所噴出的硫化氫或是海洋所釋放出的二甲基硫,高空閃電所導致之氮氧化物等,均會使雨水進一步酸化,而酸鹼值會降至5.0左右。因此,在1980年代後期以來,許多國內外(包含環保署研究報告)研究者,已將所謂「酸雨」認知為當雨水酸鹼值在5.0以下時,即確定受到人為酸性污染物的影響。 在環保署研究報告中,已統一雨水酸鹼值達5.0以下時,正式定義為「酸雨」。例如,若以環保署台北酸雨監測站1990-1998年之有效雨水化學分析資料為準,顯示約九成降水天數的雨水pH值在5.6以下,而酸雨發生機率則為七成五左右。根據香港氣象學會於2002年作出的調查,香港酸雨的pH值大部分是5.6以下,所以香港毎次下雨都是酸雨。.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酸雨 · 查看更多 »

酋長式坦克

#重定向 酋長式戰車.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酋長式坦克 · 查看更多 »

艾維斯·卡斯提洛

艾維斯·卡斯提洛(Elvis Costello,),本名戴克蘭·派崔克·麥克曼努斯(Declan Patrick MacManus),英國創作歌手。他在1970年代中期,以倫敦的酒吧搖滾風潮先驅之姿初受矚目,後來被歸入龐克與新浪潮風格。他擅於在歌詞中玩弄文字遊戲,相對於一般流行歌曲,使用了更多較冷僻的字彙。他的樂風多元,曾因此被評論家形容為「流行音樂的百科全書」,能夠「以他的個人形象重塑過往」。 卡斯提洛的音樂生涯獲獎無數,包括一座葛萊美獎,並兩度獲全英音樂獎最佳英國男演唱人提名。2003年,「艾維斯·卡斯提洛與吸引力合唱團」(Elvis Costello & the Attractions)被列入搖滾名人堂。2004年,卡斯提洛被《滾石》雜誌排入「史上百大音樂家」第80名。 C Category:日本富士搖滾音樂祭參加歌手.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艾維斯·卡斯提洛 · 查看更多 »

英國上議院

英國上議院(House of Lords of the United Kingdom),直譯為貴族院,是英國國會的上議會。英國國會同時也由英國君主與下議院組成。上議院有大約700多名非選舉產生之議員,當中包括英國國教會的26名大主教或主教(即靈職議員)以及600多名貴族(即俗職議員,Lords Temporal)。靈職擔任者於其保有神職身份時續任,而俗職為終身職。 上議院始創於14世紀,1544年始用「上議院」(House of Lords)之名。1649年曾一度遭到由英國內戰取得政權的英格蘭聯邦廢止,復於1660年恢復。上議院之權力曾一度凌駕由選舉產生的下議院。然而,自19世紀以來,上議院之權勢逐漸凌夷,至今已遠不如由選舉產生之下議院。據1911年至1949年間通過的多條國會法令規定,除包括預算案在內之各種撥款案外,所有由下議院通過的法令最多可於上議院擱置十二個月,但不可駁回。這項權力於政治學中稱為延宕性否決(suspensive veto)。據由《1999年上議院法令》(House of Lords Act 1999)所制定進行的革新,世襲貴族的席位予以廢除,僅保留兩席給國務重臣,以及另外90席由選舉產生之貴族代表(representative peer)。現今的聯合王國政府正審慎考慮作進一步革新,但尚未通過成為法律。 除了立法功能以外,上議院昔日尚擁有司法權,對聯合王國內所有民事案件及除蘇格蘭以外的刑事案件擁有終審權。歷史上,上議院的司法職能並不由全院共同行使,而是交由院內具法律經驗的議員們,即人稱「上議院高等法官」(Law Lords)者。至於對於英聯邦地區案件的終審權,則基本上由聯合王國樞密院行使之。不過,按《2005年憲制改革法令》(Constitutional Reform Act 2005)規定,於2009年10月成立的聯合王國最高法院已接收上議院司法職能。 上議院之官式全稱為「與會大不列顛與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國會之受尊崇的靈職與俗職們」(The Right Honourable The Lords Spiritual and Temporal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in Parliament Assembled)。上議院與下議院皆在西敏宮召開會議。.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英國上議院 · 查看更多 »

英國國民陣線

#重定向國民陣線 (英國).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英國國民陣線 · 查看更多 »

英國皇家海軍

皇家海军(Royal Navy,縮寫为 RN),亦称英国皇家海军或英国海军,是英国的首要海上作战部队。9世纪时阿尔弗雷德大帝首先开始使用海上军队,而自14世纪初起英格兰海军开始参与海战。现代皇家海军可追溯至16世纪初,为英国三军中最为古老的军种。正是如此,皇家海軍是三軍中地位最崇高的,其尊稱為「高級軍種」(Senior Service)。 自17世纪中期起至18世纪,皇家海军同荷兰皇家海军和法国海军对制海权展开争夺。自18世纪中期起其为全球最为强大的海军力量,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美国海军所超越。皇家海军于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大英帝国崛起成为超级大国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由于其历史地位显赫,人们(包括英国人)时常略去“英国”部分,直称其为“皇家海军”。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皇家海军规模大幅度缩减,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其仍为全球规模最大。至战争结束时美国海军已发展成为世界最大。在冷战期间,皇家海军转变角色为反潜力量,主要于GIUK缺口搜索苏联潜艇。苏联解体之后,皇家海军重新成为远征作战部队,活跃于全球范围,并仍旧是世界最为强大的蓝水海军之一。 皇家海军拥有诸多科技先进的舰船和潜艇,包括一艘航空母艦、一艘、两艘、四艘弹道导弹潜艇(维持英国的)、七艘核动力舰队潜艇、六艘、13艘巡防舰、15艘反水雷舰船及22艘巡逻舰船。截至2017年12月26日,皇家海军共有78艘现役舰艇(包括潜艇),9艘(RFA)舰艇、以及5艘根据合同可为辅助舰队使用的舰艇。辅助舰队对皇家海军进行海上补给,通过其三艘船提升皇家海军的两栖作战能力,并取代过去巡防舰的职责,同皇家海军一同进行巡逻任务。皇家海军的总排水量达到近400,000吨(包括辅助舰队和皇家海军陆战队则达676,000吨)。 皇家海军與皇家海军陆战队共同組成。海军的軍種指揮官为第一海務大臣兼海軍參謀長(1SL/CNS),上将军衔,亦为成员。国防委员会将海军管理职责下放至海軍部委員會,由国防大臣领衔。皇家海军目前于英国境内拥有三个海军基地:朴次茅斯、和,其中第三者为西欧最大的海军基地。.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英國皇家海軍 · 查看更多 »

英國陸軍

英國陸軍(British Army),是英國軍隊的地上作戰部隊,它是由蘇格蘭與英格蘭在1707年合併為大不列顛王國時形成的。至2006年,英國陸軍的現役部隊有79,550人,國土軍有24,690人,除国土军外的其它陆军预备役部队有121,800人。英國陸軍經常被部署於全球每一角落的參與多國聯軍的戰鬥或參與聯合國的維持和平行動。 英國陸軍與英國皇家海军和英國皇家空軍不同,沒有“皇家”头銜,原因是英国内战期间在英国君主与英国国会的一系列斗争中英国陆军总是站在英国国会一边,并且根据英国国会在1689年通过的《权利法案》中的规定“和平时期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维持常备军”,英国陆军在法律上并不属于王室管辖。不过尽管英国陆军没有皇家头銜,这并不妨碍在陆军有若干團(Regiments)使用「皇家」此一頭銜。.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英國陸軍 · 查看更多 »

英國樞密院

英國樞密院(全称女王陛下最尊貴的樞密院;Her Majesty's Most Honourable Privy Council)是英國君主的諮詢機構。它在以往具有十分大的權力。樞密院擁有不同的委員會,當中,英國內閣擁有其絕大部份的權力。樞密院亦具有司法權力,並主要由樞密院司法委員會所行使。當君主遵照樞密院的建議行事時,一般會稱之為「國王會同樞密院」或「女皇會同樞密院」。全體的樞密院成員則稱為「女皇陛下最尊貴的樞密院全體大臣」(The Lords of Her Majesty's Most Honourable Privy Council),有時又會寫成「……全體大臣及其他成員」(The Lords and others of...)的字樣。 掌管樞密院的首長是樞密院議長,擔任此職的人士除了是內閣成員外,也是位階第四高的內閣大臣。按照慣例,樞密院議長還會兼任上議院或下議院的領袖。文書是樞密院內另一重要職位,所有由樞密院發出的指令,都要由文書所簽署,方能生效。「樞密院顧問官」(Privy Counsellor)和「樞密院委員」(Privy Councillor)同樣指樞密院的成員,對於兩字的使用一直存在混淆和爭拗。但樞密院當局較偏向用前者作稱呼,因為他們的工作是提供意見,而非作為一委員會之成員。此外,新的樞密院顧問官在加入樞密院時,要向樞密院「宣誓」。樞密院辦公室設於倫敦西敏的卡爾頓花園;其司法委員會原於唐寧街辦公,內有大廳作開庭審案之用,但司法委員會已在2009年8月正式遷往聯合王國最高法院三號法庭繼續辦公。.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英國樞密院 · 查看更多 »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英国 · 查看更多 »

英国下议院

英國下議院(House of Commons of the United Kingdom),直譯為平民院或庶民院,是英國國會的下議院。 英國國會由三大部份組成,它們分別是君主、作為上院的上議院,以及作為下院的下議院,當中又以下議院最具影響力。下議院是一個透過民主選舉產生的機構,目前內有650名成員,稱為國會議員,常用的英文簡寫則是「MP」(Members of Parliament)。下議院議員是經由多數制選出,國會每屆不可長於5年,5年之內就要宣佈解散,而國會解散之時,也就是下議院議員任期的終結。自1950年來每一位下議院議員都是由一個選區的選民選出,議員當選後,也就在議會代表該選區。現今聯合王國政府的內閣閣臣,絕大部份皆來自下院,而自1902年起,歷任的首相也同樣是下議院議員。惟在1963年的時候,來自上議院的亞歷克·道格拉斯-休姆伯爵獲任命為英國首相,不過,他在任命後不久,即放棄了貴族爵位,並成功以亞歷克·道格拉斯-休姆爵士之身份選入下議院。 下議院大約在14世紀出現,並且一直延續至今。在歷史上,下議院的權力曾遠遜於上議院,時至今日,下議院在兩院中佔主導地位。現時下議院的立法權力能夠超越上議院,而根據《1911年國會法令》(Parliament Act 1911),上院駁回大部份法案的權力被削減為僅僅拖延法案通過。此外,英國政府亦需要向下議院負責,首相如果失去了下議院的支持,就要下野。 下議院之官式全稱為「尊貴的與會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下議院議員」(The Honourable the Commons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in Parliament assembled)。坊間一直以為,下議院的英文「House of Commons」中,「Commons」一字乃來自英文「commoners」(解為庶民),反映下議院議員盡皆庶民出身,以區別由貴族所掌的上議院。不過,這種解釋背後沒有史實支持,其實「Commons」一字語出諾曼法語的「communes」,意指議員們所代表的地區,具地理意味。上、下兩議院皆設於倫敦西敏市西敏宮內,而每次會議時,議事廳內必置有一權杖,以彰顯王權。 下議院的有關資料現存放於下議院圖書館。.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英国下议院 · 查看更多 »

英国首相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首相(Prime Minister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the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即英国首相,或简称“联合王国首相”、“英相”、“英揆”(揆,本意即宰相),前稱大不列顛首相,代表英国王室和英國公民执掌英國行政权力的最高官员、英国政府首脑。在一般情况下,国会下议院的多数党党魁或者执政联盟的领袖自动成为首相人選,人选经由君主确认及任命后,才正式成为首相。英國歷史上,首相一般會兼任第一财政大臣一職,伦敦唐寧街10號即为第一财政大臣之宅邸。根据实际情况有時會設立副首相作為副職。.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英国首相 · 查看更多 »

英国政治

英國的政治框架是君主立宪制之下的議會民主,其中君主是國家元首,現任為伊丽莎白二世,而首相是政府首長,現任為文翠珊,行政權由英國政府行使,代表君主並經過君主的同意。立法權授於國會的兩院,上議院和下議院,以及蘇格蘭議會、威爾斯議會和北愛爾蘭議會。司法權獨立於行政和立法機關,最高法庭是英国最高法院。 英国没有成文的宪法,但宪法惯例(constitutional conventions)具有宪法的作用;各种成文法和普通法共同组成了所谓的英国宪法。.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英国政治 · 查看更多 »

英镑

英镑(記號:£)是英国国家货币和货币单位名称。英镑主要由英格蘭银行发行,但亦有其他發行機構。最常用於表示英镑的符号是£。国际标准化组织为英镑取的ISO 4217货币代码为GBP(Great British Pound)。 除了英國,今日海外領地的貨幣也以鎊作為單位,與英鎊的匯率固定為1:1。.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英镑 · 查看更多 »

英格兰

英格蘭(England),又稱作英倫、英國,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一個構成國,位於大不列顛島的東南方,蘇格蘭以南,威尔士以東,是英国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經濟最發達的一個部分。虽然就传统上一般可以认为其政治地位相当于一个国家,但以国际通行标准上其仍然是一级行政区。 在歷史上,英格蘭與蘇格蘭之間是以哈德良长城為界。英格蘭這個名字源自「盎格魯人」(Angles),其原名「Engla-lond」意为「盎格魯人之地」,他們繼凱爾特人之後來到這個地方,属日耳曼民族。.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英格兰 · 查看更多 »

英格蘭教會

英格蘭教會(Church of England),或譯為英格蘭國教會、英国国教会、英格蘭聖公會,是聖公宗的教會之一,16世纪由英格兰君主亨利八世时期开始由托馬斯·克蘭麥、理查德·胡克等改革家们改革并作为英格兰的国教。教会的辖区是今天英国(联合王国)中的英格兰地區,不包括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後者分归苏格兰圣公会、威尔士教会与爱尔兰教会管理。 英格兰教会的最高主教为坎特伯雷大主教,副手是约克大主教。此外英國君王擁有英格蘭教會最高領袖(Supreme Governor of the Church of England)的頭銜。.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英格蘭教會 · 查看更多 »

雷金納·麥德寧

雷金納·麥德寧(Reginald Maudling)(1917年3月7日- 1979年2月14日)是一位英國政治家,曾擔任多個內閣職位,包括財政大臣。他是保守黨自1955年以來的一個潛在領導者,曾兩次認真考慮。他是愛德華·希思的主要競爭對手。在1965年他在英國金融世界擔任董事。 雷金納·麥德寧擔任內政大臣,負責北愛爾蘭問題,包括1972年血腥星期日政策,此後不久,他因一個不相關的醜聞而離開內閣。他是彼爾德伯格集團督導委員會的成員。.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雷金納·麥德寧 · 查看更多 »

雜貨店

貨鋪--福建、閩南話稱柑仔店(發音:Kám-á-tiàm),上海话称烟纸店,是販賣糧油食品以至各式日用品的零售商店;在20世紀初中期的台灣香港等經濟尚未發達的華人地區較為風行,現在因為經濟發達後各式大型量販店的出現而式微少見。.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雜貨店 · 查看更多 »

集体主义

集体主义,是主张个人从属于社会,个人权利受到集体权利的限制,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团、民族、阶级和国家利益的一种思想理论,是一种精神。在極權主義的國家集团里面,這種意識會被用于對精神領袖或政黨的絕對忠誠,集体中的非核心个体也因此而丧失了与集体相等的权利。集体自卫权是集体主义在军事事务运作上面的典型体现,是军事獨裁政權的性質。.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集体主义 · 查看更多 »

雅克·德洛爾

雅克·德洛尔(,)法国经济学家、政治家。第八任欧盟委员会主席,首位连任三届的欧洲委员会主席(1985年1月到1994年12月)。他是前法国社会党第一书记玛蒂娜·奥布里的父亲。 Category:法国经济学家 Category:法國政治人物 Category:欧盟委员会主席 Category:查理曼獎得主 Category:伊拉斯谟奖得主.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雅克·德洛爾 · 查看更多 »

通货膨胀

通货膨脹(inflation,在臺灣簡稱--,香港和中國大陆簡稱通--胀)本意為貨幣流通數量增加,但也指向因貨幣流通數量增加,而使得物價水準在某一時期內,連續性地以相當的幅度上漲,也就是物價上升,貨幣購買力下降的現象。「通貨」意指流通的貨幣,通貨膨胀指貨幣發行數量上升,而物價上漲是因需求增加或供給減少,兩者關聯為貨幣發行數量上升投入消費,「太多的貨幣追逐太少的商品」而使得物價上漲,而現在人們經常直接使用「通貨膨胀」一詞來表示「物價上升」的現象。而貨幣發行數量上升,不一定使物價上升,因為可能尚未投入消費,或是被更多的商品(服務)生產或科技進步所抵消,而某些情況,比如說,若新發行的貨幣是流向生產端擴充產能,反而可能造成供過於求,物價反而會下跌,形成貨幣發行數量增加但物價卻下跌,與常識相悖的經濟現象。 通货膨脹與貨幣貶值不同,整體通貨膨脹為特定經濟體內之貨幣購買力的下降,而貨幣貶値為貨幣在不同經濟體之間相對價値的降低。前者影響此貨幣在國內市場上的價値,而後者影響此貨幣在國際市場上的價値,兩者之相關性為經濟學上的爭議之一。 因為不同物價影響不同人,通貨膨脹有許多不同的衡量方式,最常見兩種衡量指數為衡量帳面消費者物價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和衡量新出現的商品和服務的通貨膨脹的GDP平减指数。 主流經濟學家對於通貨膨脹起因的看法可大略分為兩派,「貨幣主義者」相信貨幣是通脹率數值最主要的影響,「凱因斯主義者」相信貨幣、利率和產出間的相互作用才是最主要的影響,凱因斯主義者也傾向除了一般標準消費性商品物價通脹外再另附上生產性商品(資本)通脹。其他理論,例如奧地利經濟學派,相信通膨是中央銀行增加貨幣供給導致。簡單地說,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貨幣貶値,物價上升。 相關概念包括:.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通货膨胀 · 查看更多 »

考文垂

考文垂(Coventry),或譯科芬翠、--,為英国英格蘭西米德蘭茲區域西米德蘭茲郡的城市,2004年人口為 304,200,在英格兰各城市間位居第九。 考文垂以它的汽车工业而闻名,同时考文垂大教堂和戈黛娃夫人的传说也广为人知。.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考文垂 · 查看更多 »

查爾斯·豪伊

查爾斯·豪伊(Charles Haughey)(1925年9月16日- 2006年6月13日),愛爾蘭政治家,愛爾蘭共和黨領袖,曾任愛爾蘭衛生和社會福利部長,(1977-1979年),財政部長(1966-1970年)(1964-1966年),農業部長和司法部長(1961-1964),也擔任過愛爾蘭總理 。.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查爾斯·豪伊 · 查看更多 »

林肯郡

林肯郡(Lincolnshire,英文简称:Lincs),英國英格蘭東米德蘭茲(包含的2個單一管理區屬於約克郡-亨伯)的郡。以人口計算,林肯是第1大(亦是唯一一個)城市(亦是郡治),北林肯郡是第1大自治市鎮(Borough),東北林肯郡是第2大自治市鎮;格里姆斯比是第1大鎮(Town),斯肯索普是第2大鎮。 林肯郡是34個非都市郡之一,實際管轄7個非都市區,佔地5,921平方公里(第4),有686,300人口(第15;如看待成48個名譽郡之一,它名義上包含多2個單一管理區─北林肯郡、東北林肯郡,佔地增至6,959平方公里(第2),人口增至1,004,200(第18)。.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林肯郡 · 查看更多 »

捷豹

捷豹汽车有限公司(ər )是英国的一家豪华汽车生产商,总部起初座落于英格兰考文垂的布朗兰,后迁至考文垂的惠特利。1922年成立之初製造摩托車的掛邊車,名为Swallow Sidecar Company,簡稱SS汽车公司,後來改裝汽車生產SS90與SS100車款,SS100有使用美洲豹Jaguar的副車名,但因納粹黨衛軍的簡稱也是SS,所以1945年公司改名為Jaguar。其标誌为美洲豹。 早在1935年的積架SS100就以匹敵之前賓利的名車但價格不足一半,以“窮人的賓利”自居而在競爭上佔了優位,而賓利Speed Six便是第一款被廠家自封為超跑的產品,所以第一代超跑殺手就是積架ss 100了。而在1992-1994年間生產的XJ 220更是當時世界最快的量產型汽車,也是一般人公認英國第一款超級跑車。 二戰後XK120等車在賽車場上的成功幫捷豹建立名聲,1960年,捷豹採用丹拿汽車名稱作為產品系列之一,並納為XJ車系中最高階的產品級距。1968年,英國政府發動整合英國汽車工業的計畫,捷豹被併入英國汽車集團(即之後的英國禮蘭汽車公司)。這個汽車工業整合計畫並不成功,禮蘭汽車旗下的許多品牌經過多次改組仍未能挽回頹勢;但是相對的,擁有自主研發能力與豐富造車經驗的捷豹,卻仍能以穩定的步伐成長,生產轎車XJ與跑車E-Type後繼車車種XJS十分成功。1984年捷豹脫離禮蘭汽車獨立,但隨後在取代XJ系列的XJ40車系改款業務中,當時的董事長伊根爵士坦承評估錯誤,使得新車叫好叫座下,因品質問題造成經營困擾。於是在全球性的車廠整併風潮中,於1989年由美國福特汽車以40.7億美元併購,總算解危。 2008年3月26日福特汽車內部因經濟情勢不佳而改組旗下品牌,又以23億美元把積架連同越野路華(Land Rover)售予印度塔塔汽車。 捷豹和Audi一樣發展耐撞又輕量化的鋁合金車身技術,新型XJ車款採用全鋁合金車身,並如同飛機機身一樣採用鉚釘接合。.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捷豹 · 查看更多 »

李先念

李先念(),乳名全伢,号克念,湖北红安人,木匠出身,前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继刘少奇后第三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1927年,李先念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指挥领导工作,参与长征,之后率领西路军西征失败。抗日战争期间,担任新四军第五师师长等职位。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与刘伯承、邓小平晋冀鲁豫部队进入中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其出任中共湖北省委书记、湖北省军区领导职位。之后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协助周恩来主持经济方面工作,并于“文化大革命”后期参与怀仁堂事变。80年代后,其先后担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全国政协主席等职务,还是第八至十二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他还是邓小平主政时期的「中共八大元老」之一。.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李先念 · 查看更多 »

李登輝

李登輝(),中華民國政治人物,前中華民國總統,生於日本台湾臺北州淡水郡三芝庄下的埔頭坑聚落「源興居」(今新北市三芝區埔坪里),福佬客家人。 李登輝是第一位出生於臺灣的中華民國國家元首,首位全國公民直選產生的總統,以及首位臺籍國民黨主席。因其為落實臺灣民主改革之重要領袖,而被《時代》杂志稱為「民主先生」。在臺灣,傾向獨派的媒體常暱稱他為「阿輝伯」(台語的「阿」字表示親切)。李的功過及評價具爭議。支持者稱他為「臺灣之父」,與曾被稱為「臺灣之子」的陳水扁對比,認為其對台灣經濟及社會發展作出巨大的貢獻。反對者則批評其兩岸政策及民主改革,不滿其提出特殊兩國論造成兩岸關係緊張與開放民主直選造成國民黨失去長期政權。.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李登輝 · 查看更多 »

東方日報 (香港)

《東方日報》是香港的中文報章之一,由東方報業集團發行,屬該集團旗艦報章,創刊於1969年1月22日,自稱連續38年「全港銷量第一」。集團另一主要報章曾是《太陽報》(已停止發行)。東方日報主要競爭对手是政治立場親泛民主派的《蘋果日报》。 東方日報的相關網上版為東網和東網電視。.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東方日報 (香港) · 查看更多 »

核武器

--,也叫--或原子武器,簡稱核武,是利用核反应的光热辐射、電磁脈衝、冲击波和感生放射性造成杀伤和破坏作用,以及造成大面积放射性污染,来阻止对方军事行动以达到战略目的的大杀伤力武器。主要包括核分裂武器(第一代核武,通常稱為原子弹)和核融合武器(亦稱為氫彈,分为两級及三級式)。亦有些还在武器内部放入具有感生放射的轻元素,以增大辐射强度扩大污染,或加強中子放射以殺傷人員(如中子弹)。 除此以外,核武器還可以根據用途而細分為戰略核武器及戰術核武器,前者是一般意義上的核武器範疇,為大當量的核武器和遠射程,後者則屬於小當量和近射程。其中,後者可用於戰爭前線。戰術核武器的概念以及發展相對戰略核武器為遲緩,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後多年才逐步形成的,而戰術核武器需要對核能技術的要求亦較高以及複雜,其前提是要擁有戰略核武器。 有紀錄的核武器的研發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由納粹德國率先提出方案,美國方面的計畫則晚了數個月。但由於當時錯誤的實驗方向與發展,令希特勒認為開發核武器的費用將會過於龐大,加上原先德國有興趣的是核子反應所能提供的能源而並非核武,因此放棄開發核武器。 當1945年納粹德國投降後,大量的德國科學家分散至各國持續研究,進一步幫助了西方國家與蘇聯在核能方面的技術發展。.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核武器 · 查看更多 »

格兰瑟姆

格兰瑟姆,英國英格蘭林肯郡南凯斯蒂文区的一个集镇,坐落在威瑟姆河畔,在林肯西南39公里,常住人口34,592人。.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格兰瑟姆 · 查看更多 »

格林尼治平時

#重定向 格林尼治標準時間.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格林尼治平時 · 查看更多 »

格拉日代

#重定向 戈拉日代.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格拉日代 · 查看更多 »

森喜朗

森喜朗(,),日本政治人物,曾任日本眾議院議員、文部大臣(第105任)、通商產業大臣(第56任)、建設大臣(第62任)、第85、86任内阁总理大臣(首相)。歷任日本自由民主黨黨職,包括自由民主黨政務調查會長、自由民主黨幹事長、自由民主黨總務會長、自由民主黨總裁(第19代)等。 同時也是日本自民党黨内森派领袖,2000年接任因腦溢血而不能履行首相職務的小淵惠三,任內言行被部分人士視為失言,加上政策受到部分民众反对,最後提前下台,之後由小泉純一郎接任。2014年1月起担任第32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东京奥组委)会长。 森喜朗在任首相期間,曾於2001年發放簽證給台灣前總統李登輝訪問日本。.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森喜朗 · 查看更多 »

極右

#重定向 極右派.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極右 · 查看更多 »

檔案

檔案(英语:archive),(或称存档、归档) 是指組織或個人在業務處理過程所產生、持有並保存的一級來源文件。檔案记录了组织或个人的功能、运作及决策过程。以案卷保管人及历史学家理解,对法律、商业、施政及社会活动记录存档是有必要性及理所当然的。档案被喻为「有机体的分沁物」,并与意途传递特定訊息而撰寫或創建的文件有别。 普遍来说,档案是按照文化、历史或证据价值而挑选出来以作为永久或長期保存的记录。档案包括了信件、報告、賬目、会议记录、照片、草稿和最終稿件。它們可以作为過去事件的文獻證據,并协助解釋和理解歷史。档案一般是没有出版或公开,和有很多相同复制本的书本或杂志不同,它很多时候只有一份。这意味着档案库和图书馆在职能和管理上颇为不同。 以管理档案为工作的人称为案卷保管人。对档案的组织、保存、获取资讯的研究学科称为档案学。.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檔案 · 查看更多 »

欧洲

欧罗巴洲(Ευρώπη),简称欧洲,字源於希臘神话的「欧罗巴」(Ευρώπης),是世界第六大洲,面积,人口742,452,000(2013年),是世界人口第三多的洲,僅次於亚洲和非洲,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70人,共有50個已獨立的主權國家。 欧洲东以烏拉山脈、烏拉河,东南以裏海、高加索山脉和黑海與亞洲為界,西、西北隔大西洋、格陵兰海、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北接北極海,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 歐陸最北端是挪威的北角,最南端是西班牙的马罗基角,欧洲是世界上第二小的洲、大陆,僅比大洋洲大一些,其與亞洲合稱為亚欧大陆,而與亞洲、非洲合稱為歐亞非大陸。 通常,根据政治、经济、文化或实际考虑,欧洲的边界线并不总是一样的。这就使得人们产生了几个不同“欧洲”的观念。.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欧洲 · 查看更多 »

欧洲委员会

欧洲委员会(Council of Europe,Conseil de l'Europe)是由爱尔兰、比利时、丹麦、法国、荷兰、卢森堡、挪威、瑞典、意大利和英国通过1949年5月5日在伦敦签订《欧洲委员会法规》所成立,具有國際法地位、並且為聯合國觀察員身份的國際組織,是歐洲整合進程中最早成立的機構。 歐洲委員會總部位於法國斯特拉斯堡,官方語言為英語和法語。.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欧洲委员会 · 查看更多 »

欧洲共同体

欧洲共同体(European Community;單數)是個已不再被歐洲聯盟官方使用的組織名稱,使用於1993至2009年。 1993年11月1日生效的《馬斯垂特條約》,亦即成立歐盟的條約,將「欧洲经济共同体」改名為「欧洲共同体」,並將包含著歐洲共同體的「欧洲各共同体」(European Communities;複數)作為「歐盟三支柱之第一支柱」。 2009年12月生效的《里斯本條約》廢止了「欧洲共同体」(原欧洲经济共同体),其地位和職權由歐盟承接。《里斯本條約》也取消了「歐盟三支柱」體系,將原本各支柱的事務以及歐盟因《里斯本條約》取得的新事務權限更加緊密整合成10個主要任務領域。.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欧洲共同体 · 查看更多 »

欧洲联盟

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Union européenne;Europäische Union),简称欧盟(EU;UE;EU),是根据1993年生效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也称《欧洲联盟条约》)所建立的政治经济联盟,現拥有28個成员国,正式官方语言有24种。規範歐盟的條約經過多次修訂,目前歐盟的運作方式依照《里斯本條約》。政治上所有成員國均為議會民主國家(2008年《經濟學人》民主狀態調查);经济上為仅次于以美国為首的北美自由貿易區的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实体,德国、法国及意大利為歐盟三大核心成員國;軍事上絕大多數歐盟成員國均為北大西洋公約组织成員。 歐盟的歷史可追溯至1952年建立的歐洲煤鋼共同體,當時只有六個成員國。1958年又成立了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1967年統合在歐洲各共同體之下,1993年又統合在歐洲聯盟之下,欧盟已经漸漸地从贸易实体转变成经济和政治联盟。同時,歐洲經濟共同體和後來的歐盟在1973年至2013年期間進行了八次擴大,成員國從6個增至28個。起初推動歐盟建立的動機,是渴望重建二戰后损失惨重的欧洲,以及擔憂欧洲會再度陷入战争泥潭。 歐盟的主要機構有歐洲理事會(成員國家首腦組成)、欧盟理事会(成員國家部長組成的欧盟的上議院)、欧盟委员会(欧盟的行政机构)、歐洲議會(欧盟的眾議院,唯一的直接民選機構)、歐洲法院、歐洲中央銀行等。此外,歐洲原子能共同體也在歐洲共同體的管轄範圍之內,但在法律上是獨立於歐盟的國際組織。 歐元由28個成員國中的19個採納為流通貨幣;《申根條約》取消了部分成員國之間的邊境管制,目前已有22個歐盟成員國和4個非成員國實施。 目前欧盟的主要议题有英國脫歐、欧盟的扩大、落實《里斯本條約》、全球暖化問題、非歐元區成員國加入欧元区、主權債務危機、移民危機等。 2012年10月12日,歐盟獲頒諾貝爾和平獎。.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欧洲联盟 · 查看更多 »

歐洲懷疑主義

歐洲懷疑主義(Euroscepticism)是指反對欧洲一体化的思想或理念,其非單一的意識型態,亦非反對欧洲,但很大部分是反對歐盟的立場有關。歐洲懷疑主義者反對歐盟,有主張不同形式的反歐盟者,也有主張自己的国家退出歐盟、甚至解散歐盟等。歐洲懷疑主義的政治勢力在欧盟东扩後大增,加上欧盟不断增加內部权力,使歐盟受到重大危機。與此不同的是親歐洲主義。.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歐洲懷疑主義 · 查看更多 »

死刑

死刑(英文:Death Penalty 或 Capital Punishment)亦稱極刑、處決、正法、伏法,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刑罰之一,指國家機關基於法律所賦予的權力,以結束犯人的生命作為刑罰。遭受此種剝奪生命權的犯人通常都犯下了嚴重罪行。儘管對“嚴重罪行”的定義時常有爭議,但目前保有死刑的國家中,一般來说,“蓄意殺人”必然是死刑的一個重要理由。 據大赦国际資料,截至2009年4月30日世界上超过67%的国家已经在法律上或事实上废止了死刑,其中废止所有犯罪死刑的国家多达92个,废止普通犯罪死刑的国家为10个,事实上废止死刑的国家为36个(以过去10年未执行一例死刑为标准),也就是说在法律上或事实上废止死刑的国家已達138个,而在法律上保留死刑的國家為105個,其中在实践中适用死刑的国家现在為59个。保持、恢復死刑制度的檢討在各國始終不斷,死刑存廢問題是難論是非對錯與治安相關數據佐證的價值觀之爭。 現今所有歐盟的成員國依據歐洲聯盟基本權利憲章第2條,禁止使用死刑,即使當中不少國家的民眾支持死刑。.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死刑 · 查看更多 »

比利时

比利時王國(Koninkrijk België;法語:Royaume de Belgique;德語:Königreich Belgien),是一個西歐國家。它是歐洲聯盟的創始會員國之一,首都布魯塞爾是歐盟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等大型國際組織的總部所在地。比利時自北起順時針分別與荷蘭、德國、盧森堡和法國接壤,西面則濱臨北海。 比利時的名稱,源自羅馬時代,當時此地稱為比利時高盧(Gallia Belgica),字面意為貝爾蓋人的高盧。「比利時」這個中文譯名,源自1849年徐繼畬所編纂的《瀛寰志略》。.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比利时 · 查看更多 »

民主统一党 (北爱尔兰)

民主统一党(Democratic Unionist Party,缩写为DUP),北愛爾蘭親英政黨,成立於1971年。.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民主统一党 (北爱尔兰) · 查看更多 »

波比·山德士

羅伯特·杰拉德·山德士()又被稱作波比·山德士,是臨時派愛爾蘭共和軍成員,並因為在監禁期間絕食而喪生。.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波比·山德士 · 查看更多 »

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République française ),簡稱法国(France ),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主權國家,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实行单一制與半总统制,首都為歐盟最大跟歐洲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及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诸岛屿。全国共分为18个大区,其中5个位于海外。法国與西班牙及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的国土面积全球第四十一位,但卻為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歐洲面積第三大國家。 今日之法国本土于铁器时代由高卢人(凯尔特人的一支)征服,前51年又由罗马帝国吞并。486年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又征服此地,其于该地域建立的早期国家最终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法国至中世纪末期起成为欧洲大国,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致巔峰,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現今則是众多前殖民地的首選移民国。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與科學家,亦為文化大国,具有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為舉足輕重的大國之一。法國自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政局保持穩定,國家體制實行半總統制,國家經由普選產生的總統、由其委任的總理與相關內閣共同執政。1958年10月4日,由公投通過的國家憲法則保障了國民的民主權及宗教自由。法國的建國理念主要建基於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中所制定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此乃人類史上較早的人權文檔,並對推動歐洲以至於全球的民主與自由產生莫大的影響;其藍白紅三色的國旗則有「革命」的含義。法國不僅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亦是歐盟始創國。該國國防預算金額為全球第5至6位,並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法國為发达国家,其GDP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系,具備世界第十大購買力,並擁有全球第二大專屬經濟區;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位列全球第四。法國國民享有高生活質素,在教育、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特別是醫療研發與應用水平長期盤據世界首位。其國內許多軍備外銷至世界各地。目前,法国是。.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法国 · 查看更多 »

洛克比空難

洛克比空難()发生于1988年12月21日。当日,泛美航空103號班機()正在执行法兰克福-倫敦-紐約-底特律航線上的飞行任务。该飞机成為了恐怖襲擊的目標,飛機在执行跨大西洋段(伦敦-纽约)的飞行中,在蘇格蘭邊境小鎮洛克比上空发生爆炸,事故导致270人(机上乘客243人、机组人员16人,共259人;地面11人)遇难,其中一名乘务员被發現時尚有氣息。 由苏格兰和美国联邦调查局联合进行了3年的调查之后,当局于1991年11月对两位利比亚侨民发出了逮捕令。1999年,在拖延谈判和联合国制裁之后,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向移交了这两人受审。2001年,利比亚情报官员因与此次炸弹袭击有关联而被法院判决终身监禁。2009年8月,他被诊断出患有前列腺癌,出于人道原因,苏格兰政府将他释放。他于2012年5月去世,是此次袭击事件中唯一一个受审定罪的人。 2003年,卡扎菲承认了对炸弹袭击负有责任并向遇难者家属提供了赔偿,但他仍坚持他从未下令执行此次袭击。2011年利比亚内战期间,一位前政府官员声称利比亚领导人曾亲自下令执行此次炸弹袭击,但这种说法后来被否认了。 这次炸彈襲擊被視為一次對美國的象徵性襲擊,是九一一襲擊事件發生前最嚴重的恐怖活動之一 。此次事件亦重挫泛美航空的營運,該公司在空難發生的三年之後宣告破產。.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洛克比空難 · 查看更多 »

温斯顿·丘吉尔

溫斯頓·伦纳德·斯宾塞-邱吉尔爵士,KG,OM,CH,,,FRS,PC (Can),RA(Sir Winston Leonard Spencer-Churchill;),英國政治人物、演說家、軍事家和作家,曾於1940年至1945年首次出任英国首相,任期內领導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聯合美國等国家對抗德國,并取得了最终胜利,並自1951年至1955年再度出任英国首相。 邱吉爾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對英國乃至於世界均影響深遠。此外,他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曾於195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在2002年,BBC舉行了一個名為「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的調查,結果邱吉爾排在第一位。.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温斯顿·丘吉尔 · 查看更多 »

朋友

朋友是指人際關係已經發展到一定程度的人。他們之间通常沒有血緣關係,但又十分親密。他們通常會對對方誠實、忠心,以及為對方著想。他們的性格、興趣等可能較為相似,而且可能經常一起活動。他們亦會互相幫助,例如聆聽對方煩惱和給對方建議。對於大部分人而言,朋友是能夠信任的夥伴。 朋友的定義:「除情人或亲属之外彼此有交情的人」。.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朋友 · 查看更多 »

戴安娜王妃

#重定向 威爾斯王妃戴安娜.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戴安娜王妃 · 查看更多 »

戈登·布朗

--(James Gordon Brown,),,英国政治人物,生于苏格兰格拉斯哥,曾任英國首相、財政大臣及工党黨魁。2007年至2010年担任英国首相及工党领袖,1997年至2007年则于工党政府中任财政大臣。1983年至2015年布朗亦为英国国会议员,前后分别代表及柯科迪和考登毕斯选区。 白高敦在爱丁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曾於一間继续教育机构內授课,后成为电视台记者。1983年大选后,他当选东邓弗姆林选区议员。1989年,他加入影子内阁,受任为,並於1992年升任。1997年英国大选中工党获胜后,他被选为财政大臣,其总任期在英国现代历史上为最长者。 白高敦在其财相任期内大幅度推动货币和财政等方面的政策改革,赋予英格兰银行利率定制权,大幅扩张财政部权力,并将银行监管责任交予。他亦于其首部预算中废止公司预扣税,并于末部预算中废止本人于1999年引入的10%基税,受到一定争议。2007年托尼·布莱尔辞去首相职位,布朗在党内选举中未遇敌手,自动当选首相。 前期布朗作为首相支持率较高,但在2008年经济衰退后工党受欢迎度下滑,2009年在地方和欧洲选举中连续受挫。2010年大选中工党于下议院失去91席,为党史自1931年来最惨重的失败,并使保守党成为悬浮议会中第一大党。工党同自由民主党开始进行组阁商谈,布朗暂时留任首相,但其最终于2010年5月10日宣布将辞去党首职位。5月11日工党组阁计划宣告失败,布朗正式宣布辞去首相及党首二职。戴维·卡梅伦接任首相职位,埃德·米利班德接任工党领袖职位。 布朗在2014年苏格兰独立公投扮演重要角色,为维持联合一方拉取选票。.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戈登·布朗 · 查看更多 »

海德公园

海德公園(Hyde Park)位于英国伦敦中心的西敏寺地区,伦敦最大的皇家庭园。该公园被九曲湖(Serpentine Lake)分为两部分。该公园的近邻肯辛顿花园,被许多人认为是海德公园的一部分,其实严格来说是两个公园。海德公园面积为1.4 km²,肯辛顿公园为1.1 km²,总计2.5 km²。这里现在也是人们举行各种政治集会和其他群众活动的场所,有著名的“演讲者之角”(Speakers' Corner)。.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海德公园 · 查看更多 »

斯雷布列尼察

#重定向 斯雷布雷尼察.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斯雷布列尼察 · 查看更多 »

斯泰倫博斯大學

斯泰倫博斯大學(Universiteit van Stellenbosch)是南非一家頂尖的公立研究型大學,位於南非西開普省。鄰近大學有開普敦大學和。.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斯泰倫博斯大學 · 查看更多 »

新保守主義

新保守主義是政治思想、动向及運動的一種,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因不滿新左派的改革所產生的政治思想。.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新保守主義 · 查看更多 »

新芬黨

新芬黨(Sinn Féin,中文意譯為“我們”),是一個愛爾蘭(北愛爾蘭和愛爾蘭共和國)政黨,由前愛爾蘭總統阿瑟·格里菲斯在1905年建立。 新芬黨也是愛爾蘭共和軍的官方政治組織,主張建立一個囊括整个愛爾蘭島的共和国,包括北愛爾蘭和目前的愛爾蘭共和國。.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新芬黨 · 查看更多 »

新自由主義

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是一種經濟自由主義的復甦形式,從1970年代以來在國際經濟政策的角色越來越重要。 在國際用語上,新自由主義是指是一種政治與經濟哲學,強調自由市場的機制,反對國家對國內經濟的干預、對商業行為和財產權的管制。在國外政策上,新自由主義支持利用經濟、外交壓力或是軍事介入等手段來擴展國際市場,達成自由貿易和國際性分工的目的。新自由主義支持透過國際組織與條約(如世界贸易组织和世界银行)對它國施加多邊的政治壓力。新自由主義支持私有化,反對由國家直接干預和生產(如凯恩斯主义)。為增進公司效率,新自由主義反對最低工資、勞工集體談判權等政策。新自由主義反對社會主義、贸易保护主义、環境保護主義,認為這會妨礙民主制度。 在美國,新自由主義一詞通常也與自由貿易和社會福利改革等立場相連結,但並沒反對凯恩斯主義或環境保護主義。舉例而言,柯林頓總統時期的重要經濟學家便是知名的新自由主義者,但他也是凱恩斯主義者,支持,同時批評布希政府的執政。美國總統隆納·雷根和共和黨,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和保守黨常被視為新自由主義的擁護者。 在中文譯名中,Neoliberalism 和 New Liberalism(亦即社会自由主义)都翻譯為「新自由主義」,儘管在美國或中文世界這兩個用詞都常混淆,然而兩者意識型態不同。neo-前綴有「復興」、「複製」意涵,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是奠基在古典自由主義的經濟部分(經濟自由主義)上發展起來的新理論體系;社會自由主義(New Liberalism)通常是與社會民主主義等構成第三種道路的相关。.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新自由主義 · 查看更多 »

撒切尔主义

撒切尔主义是英国政治家玛格丽特·撒切尔的一套经济、社会、政策主张,也可描述她本人的行事风格。撒切尔夫人在1975年至1990年间任保守党党首,并在1979年至1990年擔任英国首相长達11年半。正如撒切尔夫人自己在1975年保守党大会上所说的,她抛弃了英国的“共识政策”,将自己称为“坚信的政治家”(Conviction politician)。撒切尔主义至今仍對保守党的经济政策發揮影響力。.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撒切尔主义 · 查看更多 »

撒哈拉沙漠

撒哈拉沙漠(الصحراء الكبرى,,“大沙漠”)是世界最热的荒漠,亦是世界第三大荒漠,仅次于南极和北极,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其总面积超过,与加拿大或美国国土面积相当。撒哈拉沙漠东至红海(包括地中海海岸的一部分),西至大西洋,南部边界则为萨赫勒,包括撒哈拉以南非洲中部和西部的北端地区。 撒哈拉沙漠中的一些沙丘高度可达。“撒哈拉”为阿拉伯语中“沙漠”( )一词的复数形式。.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撒哈拉沙漠 · 查看更多 »

患者

患者,又称病人、病者和病患,是指醫療服務的接受者,大多用來指罹患疾病、或身體受到創傷,而需要醫生和護理人員進行治療的人;動物如遇到相同狀況,也可以患者稱之。 但是對於不用接受醫療服務的人,例如:只須在床上休養的頭痛者、只須自行解決腹瀉的人、和只須服用自行擁有或在藥房購買的藥物的人,也會被稱為病人,還有醫生介紹疾病任何知識和藥劑師介紹藥物任何知識,也經常將那些患病對象稱呼為病人。不過,不是每個接受醫療服務的人也是病人,因受傷而要送進醫院治理的人,應定義為傷者。送院後證實已經死亡的人,應定義為死者。在醫院分娩的人,應定義為孕婦。在醫院進行各種各樣檢查,而身體没有患上任何疾病的人,應該定義為檢查者。還有在醫院進行捐血、器官捐贈、整容手術和變性手術的人,也不應當成病人,以免給沒有患病的人,遭受不必要的歧視。.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患者 · 查看更多 »

政策

政策(Policy)指政府、機構、組織或個人為實現目標而訂立的計劃。政策包含一連串經過規劃和有組織的行動或活動。推行政策的過程包括:了解及制定各種可行方案,訂立日程或開支優次,然後考慮它們的影響來選擇要採取的行動。政策可以在政治、管理、財經及行政架構上發揮作用以達到各種目標。.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政策 · 查看更多 »

政變

政變(法語:coup d'État,,亦音译为“苦跌打”、“苦迭打”),是指一個國家之中有一部份人通过密谋策划,采取軍事叛亂或政治行动,夺取国家政权的行为。如果能成功完成政變,則會造成权力的转移、政府的更迭、或政体的改变。.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政變 · 查看更多 »

政治家

政治家(statesman),在中文裡是一個正面的名詞,用於正面肯定的用法,與具有貶意的「政客」一詞的用法不同。「政治家」一般是指從事或积极投入政治的人,且其有理想,能為國家與人民著想,其動機著眼於民眾的福祉、世界的和平與發展。許多人確實在政治上相當有建樹,堪稱國之棟樑,或為後世之楷模。他们通常對政府管理事務非常熟練,或者在促進國民福祉及全體利益上有重大的影響力。.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政治家 · 查看更多 »

政治人物

政治人物(politician),是指以政治為職業,或積極投入政治活動或公共事務的人,無論其動機是私人利益、黨派利益或國家利益。在現代民主政體中,職業政治人物常通過組織或加入政黨、參與選舉,以爭取在政府中擔任職務;這些人在英文中稱為「politician」,指的是一種社會角色。廣義的「政治人物」還包括其他各種政體的政府首腦、政黨或軍事領袖,或其他政權中的主要人物。一般來說,曾從事主要公職的人都會被視為政治人物。.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政治人物 · 查看更多 »

政治犯

政治犯(political prisoner),是指以一些人对犯罪时有政治目的,或者以政治目的被认罪的人的称呼,其歷史可以上朔到古代。但由於政治犯本身通常不涉及暴力行為,因此也被称作良心犯或持不同政見者。由于这个称呼是主观性的,對於一個犯人是否為政治犯通常爭議很大,被一國政府認定是不法人士或恐怖主義者的犯人可能自另一國看來是政治犯。因此,關於政治犯的國際爭執通常很激烈,一些政府甚至否认政治犯的存在。.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政治犯 · 查看更多 »

意大利

意大利共和国(Repubblica Italiana),通稱意大利(Italia),是一個歐洲主权國家,主要由位於南歐的靴型亞平寧半岛及两个地中海岛嶼西西里岛和撒丁岛所组成,國際代碼為IT。意大利北方的阿尔卑斯山地区与法国、瑞士、奥地利以及斯洛文尼亚接壤,其领土包围着两个微型国家——圣马力诺和梵蒂冈,而在瑞士擁有座落於盧加諾湖湖畔的意大利坎波內這個境外領土。全国行政上划分为20个大区(其中5个為自治区)、110个省與8,100个城市。首都為罗马,意大利王国在1870年將首都設置在此,而都灵(1861年-1865年)及-zh-hans:佛罗伦萨;zh-tw:佛羅倫斯;-(1865年-1870年)也曾是意大利王國的首都。根据2014年统计,意大利人口大约为6,079.5萬,領土面積約為301,338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约每平方公里201.7人,屬於溫帶氣候。意大利是歐洲人口第5多的國家,人口在世界上排名第23位。意大利因其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为数众多的人类文化遗产(世界遺產數目排名全球第一)而被称为美丽的国度(Belpaese)。 現今的意大利地區是以前歐洲民族及文化的搖籃,曾孕育出羅馬文化及伊特拉斯坎文明,而意大利的首都羅馬,幾個世紀以來都是西方世界的政治中心,也曾經是羅馬帝國的首都。當羅馬帝國殞落後,意大利遭受了多次外族入侵,包括倫巴底人、東哥德人等日耳曼民族,之後還有諾曼人等。东罗马帝国曾一度重新占领意大利地区。在14世紀後,意大利轉而成為文藝復興的發源地 ,而文藝復興對歐洲影響深遠,讓歐洲思想前進了一大步。義大利過去分裂為許多王國與城邦,但是最終在1861年完成統一。其巅峰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刚开始之前,義大利變成一個殖民帝國,把勢力範圍延伸到利比亞、厄利垂亞、-zh-hans:意属索马里兰;zh-hk:意屬索馬利蘭;zh-tw:義屬索馬利蘭;-、衣索比亞、阿爾巴尼亞、羅德島與十二群島,而且擁有中國天津的租界。 意大利也在政治、文化、科學、醫療衛生、教育、體育、藝術、時尚、宗教、料理、電影、建築、經濟及音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響力。米蘭是意大利的經濟及工業中心,根據2009年全球語言監察組織(Global Language Monitor)的資料,它也是世界時尚之都。在2007年造訪意大利的遊客人數位居世界第5位,總共超過4,370萬人次的國際遊客造訪,而羅馬則是歐盟國家中第3多遊客造訪的城市,也被認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十大古城之一。威尼斯則被認為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紐約時報》形容它「無疑是世界上最美麗的人造城市」。 意大利共和国是一個議會制民主共和國,是一個已開發國家,世界七大工業國之一,生活質量指數則在世界排名第8名, Economist, 2005。意大利在2014年人類發展指數列表中則名列第26位,並擁有高度人均國內生產總額。根據國內生產總額與購買力平價國內生產總值的數據,意大利分別是世界第8大與第10大經濟體。意大利的政府預算金額則是位居世界第5位。意大利是北大西洋公約和歐盟的創始會員國,也是八大工業國集團、20國集團和歐洲四大經濟體成員之一。意大利也参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世界貿易組織、歐洲議會、西歐聯盟及歐洲創新中心(Central European Initiative)。意大利也參加申根協議,也是世界世界國防預算金額第9高的國家且分享北約的核武器。 意大利在歐洲及全球的軍事、文化和外交事務扮演重要的角色,首都羅馬則是世界上對於政治及文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城市,世界上許多著名的機構,例如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會(International Fund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全球在地論壇(Glocal Forum)、世界糧食計劃署及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總部都設在羅馬。意大利也擁有较高的教育指數、勞動力人口及慈善捐助金額。人均預期壽命排名世界第11位。醫療保健系統在2000年被世界衛生組織評比為世界第2。意大利也是一個全球化的國家。意大利的國家品牌價值在2009年名列世界第6位。意大利在藝術、科學和技術上擁有悠久的傳統,且至2017年共有53处世界遺產,是擁有最多世界遺產的西方國家。.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意大利 · 查看更多 »

愛德華·肖特

愛德華·肖特(1912年12月17日-2012年5月4日),出生于威斯特摩兰的瓦卡普,英国工党政治家,享年99岁。 S.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愛德華·肖特 · 查看更多 »

愛爾蘭

#重定向 爱尔兰.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愛爾蘭 · 查看更多 »

愛爾蘭共和主義

愛爾蘭共和主義(Irish republicanism,Poblachtánachas Éireannach)是一種認為整個愛爾蘭應該成為一個獨立共和國的思想。這種思想在出現在18至19世紀民族主義和民主思想在歐洲流行的時期,並成為愛爾蘭反抗英國統治的思想來源。1780年,聯合愛爾蘭人會成立,其主要成員是自由派新教徒。這個組織很快在美國革命的影響下成為一個革命組織,並得到了法國援助,開始進行反抗英國統治的活動。之後在愛爾蘭人青年共和兄弟會等組織的努力下,愛爾蘭在1948年正式成為一個獨立共和國。但仍然遺留有北愛爾蘭問題。.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愛爾蘭共和主義 · 查看更多 »

扶輪社

扶輪社是依循國際扶輪的規章所成立的地區性社會團體,以增進職業交流及提供社會服務為宗旨;其特色是每個扶輪社的成員需來自不同的職業,原則上在固定的時間及地點每週召開一次例行聚會(但每個月至少開兩次例會即可)。每個扶輪社都是獨立運作的社團,但皆需向國際扶輪申請通過後才可成立,通常會以所在地的城市或地區名稱作為社名。 全球第一個扶輪社是由在1905年2月23日創立於美國伊利諾州芝加哥;最初此扶輪社的定期聚會是每週輪流在各社員的工作場所舉辦,因此便以「輪流」(英文:Rotary)作為社名。.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扶輪社 · 查看更多 »

托尼·布莱尔

--(,),,生于苏格兰爱丁堡,英國政治家,1994年至2007年任工黨黨魁,1997年至2007年任英國首相。在2007年6月27日辭任黨魁、首相及下議院的英格蘭東北部塞奇菲爾德選區議員,另外又獲中东问题有关四方委任為中东问题特使,直至2015年。 貝理雅自1994年7月21日起出任工黨黨魁,接替突逝的前黨魁約翰·史密斯。在他領導下,工黨進行重新定位及調整路線,結果在1997年英國大選中取得了壓倒性勝利,結束了保守黨長達18年的執政時期,而那次也是保守黨自1832年以來輸得至為慘烈的一次大選。布莱尔執政10年,是工黨歷史上在任最長的首相,也是該黨唯一一位帶領工黨連續三次贏得大選的首相。他在任內雖然進行了不少的成功改革,但因支持及參與美國領導的伊拉克戰爭,而使得其相關政策備受爭議。.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托尼·布莱尔 · 查看更多 »

拿破仑一世

拿破崙·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Napoleone Buonaparte;),法國軍事家、政治家與法學家,在法国大革命末期和法国大革命战争中达到权力巅峰。 作为拿破崙一世(Napoléon Ier),他在1804至1815年间在位,称“法国人的皇帝”,也是历史上自胖子查理(881年-887年在位)后第二位享有此名号的法国皇帝。他推动司法改革,颁布《拿破仑法典》,而这一法典也对世界范围内的民法制订产生重要的影响。拿破仑最为人所知的功绩是带领法国对抗一系列的反法同盟,即所谓的拿破仑战争。他在欧洲大陆建立霸权,传播法国大革命的理念,同时创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过去旧制度中的一些体制。拿破仑在他所参加的这些战争中屡获胜利,以少胜多的案例屡见不鲜,由此他也被认为是世界军事史上最優秀的军事家之一,他的战略也为全球的军事学院所研究和学习。 拿破仑生于科西嘉岛的阿雅克肖。他的家庭是意大利的贵族,自16世纪便定居于科西嘉岛。科西嘉岛割讓,他家族也變成法國國籍,他在法国本土接受炮兵训练,并在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时期成名,先后领军挫败第一次和第二次反法同盟,同时成功入侵意大利半岛。 1799年拿破仑策划并发动雾月政变,成为法兰西共和国第一执政。五年后经过,官方公佈的數據為99.93%的同意票,他被参议院拥戴,因而稱帝。在1800年代,拿破仑领导的法兰西第一帝国与欧洲反法同盟对抗,史称拿破仑战争,将所有欧洲列强都卷入其中。在取得一系列的胜利之后,法国在欧洲大陆取得主导地位,拿破仑也通过缔结联盟和安排亲友统治附庸来维持法国的势力范围。 半岛战争和1812年对俄国的入侵成为拿破仑运势的转折点,他的大军在與俄羅斯帝國的战争中损失惨重,并再也没能恢复元气。1813年,第六次反法同盟在莱比锡中击败拿破仑,并于次年攻入法国,迫使拿破仑退位并将他流放到地中海的厄尔巴岛。此后不满一年,拿破仑逃离地中海的厄尔巴岛后卷土重来,但在1815年6月的滑铁卢战役中再次兵败,被流放到位於西非沿岸的圣赫勒拿岛,在英国的软禁之下度过生命的最后六年。尸检报告表明他死于胃癌,但对他的真正死因存在一些质疑,其中一些学者认为他也許死于砷中毒(砒霜)。被懷疑為當時的英國政府所為。.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拿破仑一世 · 查看更多 »

普利茅斯

普利茅斯(Plymouth,讀音:),位於英國英格蘭西南區域德文郡,面積79.29平方公里,人口246,100,人口密度3,085每平方公里。普利茅斯是英格蘭的單一管理區、城市,東北310公里(192英哩)達英國首都倫敦,東北58公里(36英哩)達德文郡郡治埃克塞特。此「普利茅斯」是世界各地同名城市的發源地。 普利姆河(Plym)流經普利茅斯西部、泰馬河(Tamar)流經東部,兩條河的河口形成普利茅斯灣(Plymouth Sound);西南臨英倫海峽,東北、東、東南與南哈姆斯區相鄰,北與西德文區相鄰。普利茅斯商業發達。市內有大規模購物中心。普利茅斯每年八月都會舉行煙花節。市內有多處文化機構。 普利茅斯有豐富的航海歷史,曾是英國皇家海軍的造船基地,使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為德國空軍的襲擊目標(稱為「普利茅斯閃電戰」)。在1941年,該市的船塢和市中心遭受破壞後。战后帕特里克·艾伯克隆比(Patrick Abercrombie)负责重建,现在該市設有,是皇家海軍三大基地之一,也是英國少數仍保留海军船塢、及西欧最大的軍港城市之一。该市的重要地点包括城堡、德文港船塢和碉楼(1620年清教徒前往美洲出发点)。普利茅斯交通發達。港口有開往法國和西班牙的定期國際渡輪。聯盟街是普雷斯頓文化的核心區。市內有多家美術館。.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普利茅斯 · 查看更多 »

智利

智利共和国(República de Chile)是位於南美洲的一个国家,西和南濒太平洋,北靠秘鲁,东邻玻利维亚和阿根廷。為南美洲國家聯盟的成員國,在南美洲與阿根廷及巴西並列為ABC強國。 由于地处美洲大陆的最南端,与南极洲隔海相望,智利人常称自己的国家为“天涯之国”。智利總共約有1,800萬人,種族以歐洲白人、混血族群居多,與另一國家阿根廷同樣,幾乎沒有非洲裔人口,其他則以本土原住民少數族群相對為多,整體公民組成素質極高,因而智利教育高度发达,其教育在发达国家普遍承认。智利在新闻自由、人类发展指数、民主发展等方面也获得了很高的排名,與南歐國家相媲美。社會相當於經濟已開發的北美洲和歐洲國家,而近來還有許多亞裔移民跨越太平洋移居。 智利拥有非常丰富的矿产资源、森林资源和渔业资源。智利是世界上铜矿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又是世界上产铜和出口铜最多的国家,享有“铜矿王国”之美誉。境内的阿塔卡马沙漠是世界旱极。此外,它还是世界上唯一生产硝石的国家。.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智利 · 查看更多 »

時事評論員

時事評論員(又名政治評論員、名嘴)是政治新聞和局勢的分析專家、顧問和意見領袖。時事評論員是傳媒工作者之一,他們的評論和意見必須通過有效的媒體發表。封杀就是失去有效的發聲平台,時事評論員的社會影响力會損失。 時事評論員的背景有許多,包含學者專家,專欄作家。時事評論員多數講究資料豐富及分析精闢,不過也有以奇言怪論或娛樂作為賣點。.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時事評論員 · 查看更多 »

1959年英國大選

1959年英國大選舉辦於1959年10月8日。保守黨連續三次在大選中獲勝,其議席數比自由黨和工黨合計還要多101席,這也是英國戰後首次出現政府在第三個任期時仍增加議會多數的情況。但另一方面,工黨在蘇格蘭獲得了最多席位。得益於經濟成長,保守黨得以在這次選舉中取得席次增加。.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1959年英國大選 · 查看更多 »

1979年英國大選

1979年英國大選(United Kingdom general election of 1979)於1979年5月3日舉行。時任工黨首相詹姆斯·卡拉漢於同年3月29日被國會通過對他的不信任動議後,宣布舉行大選。本屆英國大選在全國635個選區進行,使用簡單多數制(First-past-the-post)的選舉方法,即每個選區以得票最多的候選人勝出,成為該區的代表,將在下議院獲得一個席位。獲得最多席位的黨派將組成英國下一屆政府,該黨黨魁則成為下一任首相。 是屆大選,儘管工黨在民意調查中落後保守黨,但普遍認為工黨或保守黨都不能控制議會,要組成聯合政府。但結果戴卓爾夫人帶領保守黨取得勝利,為英國寫下歷史新一頁。戴卓爾夫人成為英國史上首位女首相,而保守黨亦開始長達18年的執政時期。.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1979年英國大選 · 查看更多 »

1983年英國大選

1983年英國大選,時任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憑籍福克蘭戰爭的勝利,領導保守黨第二次贏得大選。伴随着战争而来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加强了撒切尔夫人为首的政府的权威,撒切尔夫人宣布於1983年提前大選。最終保守黨取得397席,是自1945年最多的議席。工黨慘敗,是自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戰績最差的一次。自由黨與由原工黨分裂的社會民主黨結盟後,取得23席,選票大輻增加,即使議席上無法取代工黨和保守黨二大政黨的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後來出任英國首相、工黨的貝理雅和白高敦,在這一年當選英國下議院議員,正式進入英國政壇。.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1983年英國大選 · 查看更多 »

1984-1985年英国矿工大罢工

1984-1985年的英国矿工罢工是一个影响英国煤炭业的重大产业行动,这场罢工对英国工业关系具有决定性影响,罢工的失败极大削弱了英国的工会运动。罢工也被看成是玛格丽特·撒切尔政府和保守党的在政治及意识形态上的一场重大胜利。 由于全国矿工工会(NUM)在1974年的罢工曾让希思政府下台,包括执政的保守党在内的很多人都认为全国矿工工会是英国最强大的工会之一,因此1984-1985年的矿工罢工成了具有象征意义的(阶级)斗争。罢工以矿工失败宣告结束。撒切尔政府的自由市场方案得以巩固。全国矿工工会的政治权力被永久性地削弱了。这场劳资纠纷暴露了英国社会中严重的阶级分化,罢工在英国——尤其是英格兰北部和南威尔士——造成了巨大创痛。在罢工引发的各种事件里,共有10人死亡:其中包括6名工会纠察队员。3名寻找煤核的青少年,以及一个出租车司机大卫西蒙·威尔基。.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1984-1985年英国矿工大罢工 · 查看更多 »

1987年英國大選

1987年6月11日舉行的英國大選,選出650名英國下議院議員。這次選舉是由保守黨的撒切爾夫人贏得連續三次大選勝利,是自1820年羅伯特·詹金遜,第二代利物浦伯爵以來連續第三次選舉的勝利,撒切爾夫人亦成為英國20世紀在位最久的首相。 保守黨在競選中側重於降低稅率,一個強大的經濟和國防政策。當時失業率已降至1981年以來的首次低於3萬,而通脹率在4%左右,站在大約20年的最低水平。小報媒體也有大力支持保守黨,特別是英國太陽報,一直發表反勞工的文章。 由金諾克領導的工黨,慢慢走向更中間派的政策平台。工黨這次只為了重新建立自己作為中間偏左的主要進步路線。而社會民主黨和自由黨之間聯盟合作領導人大衛·歐文和戴維·斯蒂爾不能同意是否支持懸峙國會的事件上出現分歧。 這次保守黨政府減少21個席位,取得376席,但繼續蟬聯多數黨地位。社民-自由聯盟並在蘇格蘭,威爾士和英格蘭北部增加不少選票。工黨只取得229席,三連敗。社民-自由聯盟取得22席,前社民黨領袖羅伊·詹金斯失去他的議席。這導致了雙方最終合併成為完全的英國自由民主黨。在北愛爾蘭,主要工會各方保持他們的聯盟,反對盎格魯-愛爾蘭協議,然而Ulster工會會員失去了兩個席位,兩席原屬社會民主黨和工黨。.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1987年英國大選 · 查看更多 »

1992年英國大選

1992年英國大選於1992年4月9日舉行,這次大選保守黨連續第四次取得勝利。這次選舉結果贏得驚喜,選舉當日的投票顯示,保守黨意外地擊敗工黨,繼續執政。工黨領袖金諾克敗選後辭職。 在歷史上,保守黨獲得數量最多的選票,打破了工黨在1951年創下的紀錄。.

新!!: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1992年英國大選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佘契爾夫人柴契爾柴契爾夫人戴卓爾戴卓爾夫人撒切尔撒切尔夫人撒切尔夫人,M.H.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玛格利特·希尔达·撒切尔玛格利特·撒切尔瑪加烈·戴卓爾瑪格利特·戴卓爾夫人瑪格麗特·希爾達·戴卓爾瑪格麗特·柴契爾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