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海湾战争

指数 海湾战争

海灣戰爭是指1990年8月2日至1991年2月28日期間,以美國為首的由34個國家組成的联军和伊拉克之間發生的一場局部戰爭。1990年8月2日,伊拉克軍隊入侵科威特,推翻科威特政府,並宣布科威特的「回歸」以及大伊拉克的“统一”。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在取得聯合國授權後,於1991年1月17日開始對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內的伊拉克軍隊發動軍事進攻,主要戰鬥包括歷時42天的空襲、在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邊境地帶展開的歷時100小時的陸戰。多國部隊以輕微的代價取得決定性勝利,重創伊拉克軍隊。伊拉克最終接受聯合國安理會第660號決議,並從科威特撤軍。 这次戰爭是美軍自越南戰爭後主導參加的第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也是第一場聯合國會員國之間的戰爭。在戰爭中,美軍首次將大量高科技武器投入實戰,展示了壓倒性的制空、制電磁優勢。通過海灣戰爭,美國進一步加強了與波斯灣地區國家的軍事、政治合作,儘管強化了美軍在該地區的軍事存在,卻未能同時剷除--,為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埋下了伏筆。.

203 关系: A-10雷霆二式攻擊機AGM-45百舌鸟导弹AGM-65小牛飛彈AGM-84魚叉反艦飛彈AH-1AH-64AIM-7麻雀飛彈AIM-9響尾蛇飛彈AMX-30主力戰車加农炮加沙地带加拿大埃及埃米爾垄断华盛顿邮报卡塔尔反美反恐战争古兰经叙利亚坦克塞内加尔塔利班大韩民国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大赞辞天閃空對空飛彈奥斯曼帝国奪寶大作戰孟加拉国尼日尔山貓式直升機巴基斯坦巴士拉巴勒斯坦人巴林巴格达巴比伦巴比倫之獅坦克两伊战争中央情报局中亚丹麦希腊幻影2000战斗机幻象F1型戰鬥機幼发拉底河人权库尔德人...底格里斯河以色列伊朗伊朗伊斯蘭革命伊拉克伊拉克共和国卫队伊拉克国旗伊拉克战争低可偵測性技術德国德懷特·D·艾森豪號航空母艦保守主义俄羅斯米格航空器集團土耳其地雷匈牙利化学武器全球定位系统兩德統一B-52同溫層堡壘轟炸機BMP-1石油石油输出国组织石油换食品计划火線勇氣獨立號航空母艦 (CV-62)科威特空中预警机空气炸弹第一次世界大战米格-25战斗机米格-29戰鬥機精确制导武器精確導引武器約旦河西岸地區约旦美國美國第1海軍陸戰師美國陸軍第18空降軍美國陸軍第1騎兵師美國陸軍第1步兵師美國陸軍第2裝甲師美國陸軍第7軍美國海軍美国美国国务卿美国国会美国空军美国陆军美国陆军第1装甲师美国海军陆战队美軍炭疽病生物武器煉油廠發電廠百夫长坦克聯合國安理會第660號決議聯合國安理會第661號決議聯合國安理會第678號決議联合国安全理事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荷兰鍋蓋頭萨达姆·侯赛因萨达姆政权鐵路面對空飛彈蝗蟲衛星飛毛腿飛彈西亚西班牙西班牙海軍駐德英軍記者詹姆斯·贝克諾曼·史瓦茲柯夫鮑伯·杜爾豹2型坦克越南戰爭麥加麦地那黎巴嫩軍刀龍捲風戰鬥轟炸機霸權航空母舰防空洞阿富汗阿富汗戰爭 (2001年)阿里·哈桑·马吉德阿根廷阿拉伯阿拉伯国家联盟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蘇聯葡萄牙英國皇家海軍英國陸軍第1裝甲師英国集束炸彈老布什F-111戰鬥轟炸機F-117夜鷹戰鬥機F-14雄貓式戰鬥機F-15鷹式戰鬥機F-4幽靈II戰鬥機F-5EF/A-18黃蜂式戰鬥攻擊機ISU-152式重型突擊炮M109自走砲M113裝甲運兵車M1艾布蘭主力戰車M2布雷德利T-72主戰坦克United States Marine Corps恐怖主义捷克斯洛伐克核電站核武器步兵沙特阿拉伯沙漠襲擊行動波兰波斯湾法國軍事法國海軍法国洪都拉斯港口清真寺澳大利亚挪威机枪挑戰者1式戰車戰斧巡弋飛彈戈蘭高地海湾战争新闻自由日本摩洛哥悍馬 (軍用汽車)政變意大利愛國者導彈愛國者飛彈 扩展索引 (153 更多) »

A-10雷霆二式攻擊機

A-10雷霆Ⅱ(英文:Thunderbolt II)是美國費爾柴德公司生產的一種單座雙引擎攻擊機,負責提供對地面部隊的密接支援任務,包括攻擊敵方戰車、武裝車輛、砲兵陣地及重要地面目標等。此外也有一部分負責提供前進空中管制,導引其他攻擊機對地面目標進行攻擊,這些戰機被編號為OA-10。其官方名稱來自於二戰時密接支援上有出色表現的P-47雷霆式戰鬥機,但相對於雷霆這個名稱而言,更常被美軍暱稱為“疣豬”(Warthog)或簡稱“豬”(Hog)。.

新!!: 海湾战争和A-10雷霆二式攻擊機 · 查看更多 »

AGM-45百舌鸟导弹

AGM-45百舌鸟是美国的一种反辐射导弹。.

新!!: 海湾战争和AGM-45百舌鸟导弹 · 查看更多 »

AGM-65小牛飛彈

AGM-65“小牛”(AGM-65 Maverick),是美国研制的一种為近距離空中支援而开发的空對地戰術導彈(AGM),射程48公里。它能有效地打擊各種戰術目標,包括裝甲單位、防空設備,艦艇,地面運輸部隊及燃料儲存設施等。 AGM-65設計時納入模組化設計,可以讓不同尋標器、戰鬥部結合在相同的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彈體上;不同型的AGM-65具有不同的導引系統,包括光電、激光、红外线、感光耦合元件、極高頻導引等。AGM-65亦有兩類彈頭,一種重57公斤、於頭部有接觸引信,另一種彈頭較重為136公斤、配備延遲引信,後者增加的動能穿透目標后再引爆;後者對大型、堅固的目標最為有效。.

新!!: 海湾战争和AGM-65小牛飛彈 · 查看更多 »

AGM-84魚叉反艦飛彈

AGM-84魚叉(Harpoon)反艦飛彈是由美国麥克唐納-道格拉斯公司开发的反舰导弹,在1979年装备部队使用,也是美國海空軍現役最主要的反艦武器,可以自飛機,各類水面軍艦以及潛艇上發射。此外,美國海軍利用魚叉飛彈開發出遠程陸上攻擊型(SLAM:Stand-off Land Attack Missile)。在美國三軍通用編號當中,AGM-84為空射型,RGM-84為艦射型,UGM-84則是水下潛艇發射型,但是他們的基本結構都是相同的。.

新!!: 海湾战争和AGM-84魚叉反艦飛彈 · 查看更多 »

AH-1

#重定向 AH-1眼鏡蛇直升機.

新!!: 海湾战争和AH-1 · 查看更多 »

AH-64

#重定向 AH-64阿帕契直升機.

新!!: 海湾战争和AH-64 · 查看更多 »

AIM-7麻雀飛彈

AIM-7麻雀是美國的一種中程半主動雷達導引的空對空飛彈。AIM-7是西方國家在1950年代至1990年代間最主要的超視距空戰武器。它現在仍在許多國家服役中,但更先進的AIM-120先進中程空對空飛彈正逐步取代它。 RIM-7海麻雀是以AIM-7為基礎發展的艦載近距離防空飛彈,美國海軍現以海麻雀作船隻防空之用。MIM-7則是AIM-7的陸上版。.

新!!: 海湾战争和AIM-7麻雀飛彈 · 查看更多 »

AIM-9響尾蛇飛彈

美國三軍通用編號AIM-9響尾蛇(Sidewinder)空對空飛彈是全世界第一款實用化的空對空飛彈,第一款以紅外線作為導引設計,也是第一款有擊落目標紀錄的空對空飛彈。 響尾蛇飛彈是美國海軍空用武器中心所研發,使用單位遍及美國四大軍種,外銷數量與使用國家眾多,對現役所有的紅外線導引空對空飛彈的基本設計概念都有深厚的影響,蘇聯的第一款紅外線導引空對空飛彈-K-13(北約代號AA-2環礁)實際上是仿造響尾蛇而來,苏联设计人员對設計小組的巧思也讚賞不已。.

新!!: 海湾战争和AIM-9響尾蛇飛彈 · 查看更多 »

AMX-30主力戰車

#重定向 AMX-30主战坦克.

新!!: 海湾战争和AMX-30主力戰車 · 查看更多 »

加农炮

加农炮(Cannon),為火炮的一種,東西方談論加農砲的定義並不相同。目前來說,加農炮它較同口徑的榴彈炮有更長的炮管,因此炮彈可以獲得更強的膛內壓力、更快的初速,讓炮彈可以射到更遠的距離。同時因為初速較快,所以加農炮的投射彈道衰減較慢,火砲射擊彈道較為平直,因此也可以作為直射炮使用。在20世紀冷戰後,由於軍隊追求更遠的火炮射程,稱為榴彈炮的武器也具備長炮管,因此現在榴彈炮與加農炮已無明確分類。.

新!!: 海湾战争和加农炮 · 查看更多 »

加沙地带

加沙地带(或;希伯來語:רצועת עזה)是西奈半岛东北部地中海沿岸占地363平方公里(140平方哩)的区域,位於巴勒斯坦西岸、西奈半島東北部的狹長地帶,在二戰後原本在聯合國規劃中將與約旦河西岸成立一個新的阿拉伯國家,但1948年阿拉伯聯軍對以色列發動阿以戰爭,加沙為埃及吞併,直到1967年六日戰爭又被以色列占领。目前为巴勒斯坦国政府统治。.

新!!: 海湾战争和加沙地带 · 查看更多 »

加拿大

加拿大(英语、法语:Canada,IPA读音:(英)(法))为北美洲国家,西抵太平洋,东至大西洋,北滨北冰洋,东北方与丹麦领地格陵兰相望,东部与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相望,南方及西北方与美国接壤。加拿大的领土面积达998万平方公里,为全球面积第二大国家。加拿大素有「枫叶之国」的美誉,渥太华为该国首都。 加拿大在1400年前即有原住民在此生活。15世纪末,英国和法国殖民者开始探索北美洲的东岸,并在此建立殖民地。1763年,当七年战争结束后,法国被迫将其几乎所有的北美殖民地割让予英国。在随后的几十年中,英国殖民者向西探索至太平洋地区,并建立了数个新的殖民地。1867年7月1日,1867年宪法法案通过,加拿大省、新不伦瑞克、新斯科舍三个英属北美殖民地组成加拿大联邦,其中加拿大省分裂为安大略和魁北克。在随后100多年里,其它英属北美殖民地陆续加入联邦,组成现代加拿大。 加拿大是实行聯邦制、君主立憲制及議會制的國家,由十个省和三个地区组成,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為國家元首及加拿大君主,而加拿大總督為其及政府的代表。加拿大是双语国家,英语和法语为官方语言,原住民的語言被認定為第一語言。由於位於高緯度地廣人稀,该国是世界上擁有多元化種族及文化的國家,也是移民為主的国家,约五分之一的国民出生于境外,近年來移民大部分來自亞洲。 得益於豐富的自然資源和高度發達的科技,加拿大是富裕、经济发达的国家。以国际汇率计算,加拿大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全世界排名第十六,人类发展指数排名第十。它在教育、政府的透明度、自由度、生活品质及经济自由的都名列前茅。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是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美空防司令部、七大工業國組織、二十国集团、英联邦、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及太平洋岛国论坛的成员。.

新!!: 海湾战争和加拿大 · 查看更多 »

埃及

阿拉伯埃及共和國(جمهوريّة مصرالعربيّة,),通稱埃及,是東北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面積為1,001,450平方公里,人口已超過9,000萬。原存在於當地的古埃及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二戰後,埃及于1953年由阿拉伯人建立共和国,地理上該國地跨二洲即亞洲和非洲,西奈半島位於西南亞(西亞),而該國大部分國土位於北非地區。伊斯蘭教為國教。埃及人大部分信仰伊斯兰教遜尼派,最大的宗教少数派为科普特正教。另外還有基督教其他教派和伊斯兰教什叶派;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通用英語和法語。 埃及經濟的多元化程度在中東地區名列前茅。各項重要產業如旅遊業、農業、工業和服務業有著幾乎同等的發展比重。埃及也被認為是一個中等強國,在地中海、中東和伊斯蘭信仰地區尤其有廣泛的影響力。.

新!!: 海湾战争和埃及 · 查看更多 »

埃米爾

埃米尔又譯艾米爾或阿米爾(阿拉伯語:,拉丁化:Amīr)是阿拉伯國家的貴族头衔,此封號用於中東地區和北非的阿拉伯國家,突厥在歷史上亦曾使用過這個封號。 一般從音譯為埃米爾(又譯艾米爾或阿米爾),亦有從其意思統帥意譯為總督,或從者功能意譯為國王、酋長、首長、頭人、頭目、首領、信眾的長官等等,亦見有人以其作為貴族最高爵位之功能意譯為親王、大公等等,旧译作异密。 其名稱源自阿拉伯文的「amir」,意思是指「統率他人的人」或「國王」。其最初本意有軍事統帥的意思,最早用於哈里發派駐在外的軍事統帥及各地總督,亦有作為最高級貴族稱號。 隨著阿拉伯帝國的內亂,各地總督與哈里發之關係越發疏離,最後不少地方的埃米爾與哈里發均成為一種象徵式之從屬關係,埃米爾遂在此權力交替中取得一地之軍政大權,並成為當地之君王,隨著阿拉伯世界政權分裂之延續,埃米爾廣泛地成為由北非到中東的君主稱號。.

新!!: 海湾战争和埃米爾 · 查看更多 »

垄断

垄断(Monopoly),或称卖者垄断、獨賣、獨佔,一般指唯一的卖者在一个或多个市场,通过一个或多个阶段,面对竞争性的消费者;与买方垄断相反。獨占者在市場上,能夠隨意調節價格與產量(不能同時調節)。壟斷能夠藉由在法律上獨享的特權、對供應來源的控制、或是企業間的聯手或協力行為來達成。 中國自古稱壟斷為“榷”。古代中國的鹽、鐵、茶長期屬於官營之壟斷事業,因有暴利之故,国家一旦出现了财政危机,為貼補國用不足,必然實行禁榷制度。 一般认为,垄断的基本原因是进入障碍,也就是说,獨占廠商能在其市场上保持唯一卖者的地位,是因为其它企业不能进入市场并与之竞争。产生垄断的原因有三个:.

新!!: 海湾战争和垄断 · 查看更多 »

华盛顿邮报

《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是美國具影响力的報紙之一,共獲得47座普利策奖,總部位於美國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由於編輯部位於美國行政中心,《華盛頓郵報》擅長報導美國國內政治動態,該報偏向中立,自由派和保守派的均有在華盛頓郵報撰寫專欄。《華盛頓郵報》網站為美國流量最大新聞網站之一。.

新!!: 海湾战争和华盛顿邮报 · 查看更多 »

卡塔尔

卡塔爾(قطر;,當地方言的Johnstone, T.M. "." Encyclopaedia of Islam.

新!!: 海湾战争和卡塔尔 · 查看更多 »

反美

反美是指对美国政府、人民或者其生活方式或美国的政策的抱持強烈反感甚至作出武力報復。仅仅对美国的政策或者上述任何单一的一个原因并不能称为反美主义,衹是一種反美情緒。只有当个人或团体将这些因素看成是普遍到已经影响其本身的价值观时才称为反美主義,而作出武力報復的更多演變成反美戰爭。 反美主义包含了很多内容,例如政治(反帝国主义),经济(反资本主义),宗教(反基督教或反世俗主义),文化(反好莱坞電影文化霸权)或者道德(反西方的价值观)。不论是美国人还是非美国人都有可能有反美主义倾向。 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反美主义大多数是对大美國主義、美国文化、經濟等各方面「帝国主义」、「霸權主義」的不满。.

新!!: 海湾战争和反美 · 查看更多 »

反恐战争

反恐战争(英文:War on Terror)是美国及其盟友用来称呼一场进行中的、以“消灭国际恐怖主义”为目标的全球性战争,起因于九一一事件。 反恐战争的现阶段目标包括:阻止那些被美国认定为恐怖组织的团体(其中大部分是像蓋達組織、塔利班等伊斯兰极端军事组织)对美国及其盟国发动恐怖袭击;為传播“自由与民主”且终结那些支持恐怖主义的流氓國家与失败國家”的現有政权。反恐战争中的首次军事行动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織在2003年10月进行的代号“积极奋进”的海军演习,旨在阻止恐怖分子获得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此外另一個標誌是推翻为奧薩瑪·賓·拉登提供庇护的塔利班所進行的阿富汗戰爭。 反恐战争是由美國總統小布希、歐盟及其他盟国的支持下发动的。反恐战争包括多种手段,如外交手段、经济制裁、加强国土安全及与其他国家开展安全合作等。.

新!!: 海湾战争和反恐战争 · 查看更多 »

古兰经

《古蘭經》(,,字面上解作「誦讀」)是伊斯蘭教的最重要的經典,又稱《--》。穆斯林相信《古蘭經》是真主阿拉的啟示,它被廣泛認為是最優秀的阿拉伯語書寫文學作品,《古蘭經》的篇章被稱為蘇拉,節句則被稱為阿亞。 穆斯林相信《古蘭經》的內容是真主透過天使加百列(賈布里勒)口頭傳授給先知穆罕默德,始自公元609年,直至穆罕默德在632年逝世為止,歷時23年。穆斯林認為《古蘭經》是輔助穆罕默德奉行使命的奇跡,證明他的先知身份,而他亦是自亞當以來最後一位接收啟示的先知。 根據傳統的說法,穆罕默德的多位同伴充當抄寫員,負責把真主的啟示記錄下來。這些同伴在穆罕默德逝世後不久根據這些記錄及他們的記憶進行編撰整理。由於出現各種不同的版本,哈里發奧斯曼於是制訂了一個被稱為「奧斯曼本」的範本,一般都被認為是當今《古蘭經》的原型。不過,鑑於《古蘭經》有不同的讀法,大部分讀法相互之間有細微的差異,而有些讀法則與其他的讀法有頗大的差異,加上早期的阿拉伯文本根本就無法發音,故此奧斯曼本與當今的《古蘭經》及當初穆罕默德所得的啟示之間的關聯性仍然不明確。 《古蘭經》的內容與猶太教及基督教經典記載的主要故事有相似之處,但有些只是概括論述,有些則加以引申詳述,有時會提供額外的資料及對事件加以解讀。《古蘭經》把自身定位為一部指導性的典籍,很少詳盡地記載具體的歷史事件,而是經常強調事件當中的道德價值觀念,而不是本身的故事性。《古蘭經》及聖訓都是制訂伊斯蘭教法的依據。在禮拜期間只能以阿拉伯語誦讀古蘭經。 能夠背誦整部古蘭經的人被稱為哈菲茲,有些穆斯林用朗誦的方式閱讀古蘭經的經文,這種方式被稱為泰吉威德。在賴買丹月,穆斯林按照慣例在泰拉威禮拜誦讀整部古蘭經。大部分穆斯林在理解經文意義的時候會用上塔夫細爾(《古蘭經》的注釋)。.

新!!: 海湾战争和古兰经 · 查看更多 »

叙利亚

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al-Jumhūrīyah al-ʻArabīyah as-Sūrīyah),通称叙利亚(Sūriyā),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东岸,属于中东阿拉伯国家,首都大马士革。叙国北与土耳其接壤,东同伊拉克交界,南与约旦毗连,西南同黎巴嫩和以色列为邻,西濒地中海。1944年1月1日宣布独立,1946年4月7日被联合国及世界各国认可为正式独立国家,现任总统為巴沙尔·阿萨德。.

新!!: 海湾战争和叙利亚 · 查看更多 »

坦克

坦--克,或者稱為戰--車。它是一種具有強大的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機動性和強大的裝甲防護力的履帶式裝甲戰鬥車輛,主要執行與對方坦克或其他裝甲車輛作戰,也可以壓制、消滅反坦克武器、摧毀工事、殲滅敵方具威脅的反抗力量。坦克一般裝備一門大口徑火炮(視坦克類型而定,有些現代坦克的火炮甚至可以發射反坦克/直升機導彈)以及數挺防空或同軸機槍。坦克大多使用旋轉炮塔,但亦少數使用固定式主炮。坦克主要由武器系統、火控系統、動力系統、通信系統、裝甲車體等系統組成。大多數現代坦克都具有一定的潛渡能力。.

新!!: 海湾战争和坦克 · 查看更多 »

塞内加尔

塞内加尔共和国(La République du Sénégal),簡稱塞內加爾,西非国家,位于塞内加尔河的南岸,首都达喀尔。它的西边是大西洋,北边是毛里塔尼亚,东边是马里,南边是几内亚和几内亚比绍。冈比亚在塞内加尔的包围之中,佛得角群岛在距离其海岸约560公里处。.

新!!: 海湾战争和塞内加尔 · 查看更多 »

塔利班

塔利班(普什圖語和波斯語:,意即「伊斯蘭教的學生」),或譯--,意译为神學士,是發源於阿富汗坎大哈地區的伊斯蘭原教旨主义運動组织,信仰伊斯兰教逊尼派。該組織最有影響力的領導人,包括毛拉穆罕默德·奧馬爾在内,都曾是坎大哈乡村里的伊斯蘭教学者。該組織於1994年興起,自1996年在阿富汗掌权后,以严厉的伊斯兰教法統治阿富汗。2001年911事件发生后,美国率领北约入侵阿富汗,塔利班伊斯兰政权被推翻。此後塔利班分子以游击队的形式分散在阿富汗,與新政府及多國部隊對抗,更将戰火蔓延至巴基斯坦。.

新!!: 海湾战争和塔利班 · 查看更多 »

大韩民国

大韓民國(,國際音標:,简稱韓國()、南--韓,是位于東亞朝鮮半島南部的民主共和國家,首都為首爾。韓國三面環海,西南瀕臨西海,東南緊接朝鮮海峽,東邊是韩国東海,北面隔著三八線朝韓非軍事區與朝鲜相臨,總面積約10萬平方公里(占朝鮮半島總面積的約45%),人口約5,000萬。 韓國是20國集團和經合組織(OECD)成員之一、亞太經合組織(APEC)和東亞峰會的創始國,亦是亞洲四小龍和未來11國之一。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韓國政府實行了“出口主導型”經濟戰略,推動了韓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締造了舉世矚目的“漢江奇蹟” 。目前韓國國內生產總值按國際匯率計算在世界排名第11,按相對購買力指標計算世界排名第13,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約27,600美元,名列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美國中央情報局《世界概況》發達國家名錄。 韓國政治體系為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韓國總統作為國家元首拥有最高行政权,自1987年起由韓國國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5年,不能連任。韓國國會為一院制立法机关,通过單一选区制和比例代表制结合的方法選舉,每届任期为四年。韓國司法機構獨立於行政機構和立法機構,其最高司法机构是大法院,成员由总统任命并由国会批准。另外韓國还设有宪法法院,用于保护宪法和保障国民的基本权利。 韓國實行多黨制,其中中間偏右的自由韩国党和中間偏左的共同民主黨是韓國兩個最大的主流政黨,左右着韓國的政壇。.

新!!: 海湾战争和大韩民国 · 查看更多 »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英文:Weapon of Mass Destruction,縮寫:WMD)又稱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或者核生化武器,是用来大规模屠杀的武器,一般针对的是平民,但是也可以针对军事人员。一般而言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不具备实用性,因为一旦使用就会遭到强烈的反弹和灾难性后果。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词最早出现于1937年,但是今天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般只指以下三种(總稱為NBC):.

新!!: 海湾战争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 查看更多 »

大赞辞

#重定向 真主至大.

新!!: 海湾战争和大赞辞 · 查看更多 »

天閃空對空飛彈

天閃(Sky Flash)空對空飛彈是英國以美國AIM-7E-2麻雀半主動雷達導引空對空飛彈改良而來。英國採用麻雀飛彈作為改良來源的用意在於皇家空軍的F-4能夠在不需要大幅改裝下同時採用這兩種飛彈。在外觀上,天閃與麻雀非常相似,性能上藉由電子科技的進步而大幅改善麻雀的諸多缺點,目前已全數除役。.

新!!: 海湾战争和天閃空對空飛彈 · 查看更多 »

奥斯曼帝国

鄂圖曼帝國(دولت عالیه عثمانیه,Osmanlı İmparatorluğu)為鄂圖曼人建立的帝国,创立者為--鄂圖曼一世。鄂圖曼人初居中亞,後遷至小亞細亞,日漸興盛。極盛時勢力達亞歐非三大洲,領有南歐、巴爾幹半島、西亞及北非之大部份領土,西達直布羅陀海峽,東抵裏海及波斯灣,北及今之奧地利和斯洛文尼亞,南及今之蘇丹與葉門。自消滅東羅馬帝國後,定都於君士坦丁堡,且以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自居。故鄂圖曼帝國的君主苏丹以自封的形式,視自己為天下之主,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基督教文化及伊斯蘭文化,因而東西文明在其得以統合。 鄂圖曼帝國位處東西文明交匯處,並掌握東西文明的陸上交通线達六个世紀之久,直接大英帝國在18世紀通過直布羅舵打通地中海航線為止。在其存在期间,不止一次實行伊斯蘭化与現代化改革,使得東西文明的界限日趨模糊。鄂圖曼帝國對西方文明影響舉足輕重,其建築師希南名留至今。16世紀,蘇萊曼大帝在位之時,日趨鼎盛,其領土在17世紀更達最高峰,控制今日中東歐不少國家。在巴巴羅薩的帶領下,其海軍更掌控地中海。 鄂圖曼帝國是15世紀至19世紀唯一能挑战崛起的歐洲基督教國家的伊斯蘭教勢力,但鄂圖曼帝國终不能抵挡近代化欧洲列強的冲击,於19世紀初趨於沒落,淪為英國、法國等列強的棋子,但其卓越的戰略地理位置使英國、法國得以利用鄂圖曼帝國阻止俄羅斯帝國對外向歐洲擴張,並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成功阻止,最終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裡敗於協約國之手,鄂圖曼帝國因而分裂。之後凱末爾領導土耳其国民运动,放弃了大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疆域,建立了主權獨立但面积较小、僅控制色雷斯及小亞細亞的土耳其共和國,鄂圖曼帝國至此滅亡。.

新!!: 海湾战争和奥斯曼帝国 · 查看更多 »

奪寶大作戰

#重定向夺金三王.

新!!: 海湾战争和奪寶大作戰 · 查看更多 »

孟加拉国

--人民共和国(গণপ্রজাতন্ত্রী বাংলাদেশ,),简称孟加拉国(বাংলাদেশ),南亚国家,位於孟加拉湾之北,毗邻尼泊尔、不丹以及中国,却不接壤;东南山區一小部份与缅甸为邻,其他部份都与印度接壤。位于孟加拉灣的海域面积大致等同于陆地面积。 第一大城市是首都达卡,第二大城市吉大港市同时是该国最大的港口。.

新!!: 海湾战争和孟加拉国 · 查看更多 »

尼日尔

尼日尔共和国(République du Niger),是西非内陆国家之一,因尼日尔河得名,首都尼亚美。东临乍得,南界尼日利亚、贝宁,西部与布基纳法索和马里毗邻,北部与阿尔及利亚接壤,东北与利比亚交界。边境总长5500公里。面积126.76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zh-cn:最不发达国家; zh-hant:最低度開發國家-。.

新!!: 海湾战争和尼日尔 · 查看更多 »

山貓式直升機

#重定向 韦斯特兰山猫直升机.

新!!: 海湾战争和山貓式直升機 · 查看更多 »

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اسلامی جمہوریہ پاکستان;英语:Islamic Republic of Pakistan),通称巴基斯坦,位于南亚,面积796,095平方公里 (307,374 平方英里)(不包括巴控克什米尔地区),东与印度比邻,南面是印度洋,西与伊朗锡斯坦接壤,西北和阿富汗相连,东北面可通往中国新疆。除南部属热带气候外,其余属亚热带气候。南部湿热,受季风影响,雨季较长;北部地区干燥寒冷,有的地方终年积雪。 在乌尔都语,“巴基斯坦”源自波斯语,意思为“圣洁的土地”。巴基斯坦原为英属印度一部分,1858年随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1947年8月14日宣告独立,成为英联邦的自治领。1956年3月23日,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成立。1971年孟加拉人民共和国从巴基斯坦独立。巴基斯坦从前的首都在卡拉奇(Karachi),现在首都位于伊斯兰堡。总统马姆努恩·侯赛因于2013年9月就职。巴基斯坦是英联邦成员国。 巴基斯坦人口1.97亿,95%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国教),少数信奉基督教、印度教和锡克教等。.

新!!: 海湾战争和巴基斯坦 · 查看更多 »

巴士拉

巴士拉(,al-Baṣrah),為伊拉克巴士拉省省会,位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交汇形成的夏台·阿拉伯河西岸,南距波斯湾110公里,是连接波斯湾和内河水系的枢纽,伊拉克第一大港及第二大城。巴士拉建于638年,曾被战火摧毁,经历过多次重建。2014年時,巴士拉城人口約1,193,000。.

新!!: 海湾战争和巴士拉 · 查看更多 »

巴勒斯坦人

巴勒斯坦人(الشعب الفلسطيني,ash-shaʼb al-filasTīni)或稱為巴勒斯坦阿拉伯人(الفلسطينيون,al-filasTīnīyyūn;,al-ʼArab al-filasTīnīyyūn,פָלַסְטִינִים),泛指長期以來定居在巴勒斯坦地區的民族,人口約1,200萬,當中約49%居住在巴勒斯坦地區,其中包含加薩走廊的所有人口(約160萬人)、約旦河西岸大部分的人口(包含東耶路撒冷的20萬人共有約230萬人,相對於50萬的猶太以色列公民)以及以色列16.5%的人口,其中一些人是被驅逐出境的難民,其餘逾半數的巴勒斯坦人成為僑民,而一半以上的僑民為無國籍人士。海外僑民約有190萬居住在鄰國約旦。海外僑民大多是在大離散之後遷移出巴勒斯坦的,約有324萬居住在鄰國約旦,佔了將近約旦總人口數的一半。另外,約有150萬人居住在敘利亞及黎巴嫩,約25萬人居住在沙烏地阿拉伯。在智利還有一座人口約50萬人,是巴勒斯坦人在阿拉伯世界外最大的僑居地。 大部分的巴勒斯坦人為遜尼派穆斯林,也有少數基督徒居住在巴勒斯坦的周邊地區。巴勒斯坦人主要使用巴勒斯坦阿拉伯語,以色列的巴勒斯坦人主要是希伯來文和巴勒斯坦阿拉伯語共用。 基因證據顯示,巴勒斯坦人與以色列人和南黎凡特(今敘利亞、巴勒斯坦地區、約旦和黎巴嫩一帶)人,有相當密切的關係。一項有關高分辨率單倍型(high-resolution haplotypes)的研究指出,以色列猶太人與巴勒斯坦人的Y染色體有許多部份是來自同一個基因池(猶太人約70%,巴勒斯坦人約82%)。隨著7世紀阿拉伯世界的擴張,大部分巴勒斯坦人逐漸涵化為遜尼派穆斯林.

新!!: 海湾战争和巴勒斯坦人 · 查看更多 »

巴林

巴林王国(مملكة البحرين ),簡稱巴林(;‏البحرين ;‏بحرین ),是一個鄰近波斯灣西岸的島國,首都麥納麥。巴林島為巴林最大的島嶼,共有55公里長,18公里寬。沙烏地阿拉伯位於巴林西部,並可經由法赫德国王大桥連接;伊朗則位在巴林北方200公里處;卡達半島位於東南側。氣候屬熱帶沙漠氣候。2010年,巴林總人口為1,234,571人,其中包括666,172名外籍人口。 巴林為迪爾門文明發跡之處。 西元628年,巴林成為伊斯蘭教地區。經過一段時間的阿拉伯人統治後,葡萄牙於1521年占領巴林,又於1602年被薩非王朝的阿拔斯大帝驅逐。1783年,從卡扎尔王朝奪取巴林,並由阿勒哈利法家族建立王朝並統治至今,艾哈邁德·阿爾法塔為巴林第一位哈基姆(統治者)。19世紀後期, 巴林與英國制訂合約,成為英國的殖民地,受英国保护。1971年,英国人撤出,英国在当地的九个殖民地酋长国中,巴林和卡塔尔独立建国成为酋長(埃米尔)國;余下七个酋长国成立了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巴林於2002年宣布改為王國。 巴林為首個步入後石油經濟的波斯灣國家。但目前巴林經濟並非單純依賴石油;自20世紀後期,巴林已投入巨資發展金融和旅遊事業。該國首都麥納麥,是國內外大型金融機構所在地。巴林具有較高的人類發展指數(世界排名第44位),亦被世界銀行認定為高收入經濟體。2001年,巴林成為主要非北约盟友的成員,美國海軍的第五舰队司令部就驻扎在麥納麥,随时监视着波斯灣以及印度洋的动靜。.

新!!: 海湾战争和巴林 · 查看更多 »

巴格达

巴格达(بغداد,阿拉米语:ܒܓܕܐܕ),古称报达,伊拉克首都,同时它也是伊拉克巴格達省的首府,為伊拉克最大城市及經濟文化中心。位於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中部地區,底格里斯河流過巴格達市區,而距幼發拉底河約30公里閻玉龍 《中國大百科全書》-巴格達。巴格达人口约577万,在阿拉伯世界位于开罗之后列第二位。在历史上,巴格达曾是伊斯兰文明的政治、宗教、經濟、商業、學術、交通中心。巴格达也是一座多民族多教派的城市。巴格达在2003年美軍佔領伊拉克之前,有大量信仰基督教的亚述人(其中以信奉东方礼天主教的居多)居住,但近几年来巴格达的多座著名教堂屡次遭到破坏以及其他原因使亚述人纷纷离开巴格达,迁往伊拉克北部或邻国甚至西方国家。现在在巴格达原本就是少数民族的亚述人已经所剩无几了。.

新!!: 海湾战争和巴格达 · 查看更多 »

巴比伦

巴比伦(阿拉伯语: بابل, Bābil; 阿卡德语: Bābili(m); 苏美尔语语标符号: KÁ.DINGIR.RAKI; 希伯来语: בָּבֶל, Bāḇel; 古希腊语: Βαβυλών Babylṓn)原本是一个闪语族阿卡德人的城市。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四千三百年前的阿卡德帝国。 它起初是一个低级行政中心。公元前1894年在由移民者建立的阿摩利人王朝的手里巴比伦才成为一个独立的城邦。巴比伦人在他们的历史上相对更多地被其它移民王朝统治,例如加喜特人、阿拉米人、埃兰人与迦勒底人。两河流域的同胞亚述人也统治过巴比伦。 巴比伦城市遗址在今天伊拉克巴比伦省的希拉被发现,位于巴格达以南约八十五公里处。这个举世闻名城市的遗址地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肥沃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现在仅留存着由破损的土砖建筑物构成的大型土墩和碎片。城市沿着幼发拉底河建造,被左、右河岸平分成两部分,配有陡峭的河堤来抵御季节性的洪水。 现存的历史资料显示,巴比伦最初是一个小城镇,在公元前二千年初变得兴盛。在阿摩利人巴比伦第一王朝于公元前1894年兴起时它作为一个小城邦获得独立。巴比伦宣称自己是苏美尔-阿卡德城邦——埃利都的继承者。尽管在那时候它还是一个小城市,但是它让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圣城”尼普尔黯然失色。大约也是这个时候,也就是公元前十八世纪左右,一个名叫汉谟拉比的亚摩利人国王第一次建立了一个短命的巴比伦帝国。从这时候开始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南部被人称作巴比倫尼亞,巴比伦城市的规模日益膨胀,变得越来越雄伟。 巴比伦帝国随着灭亡而快速瓦解。之后,巴比伦在亚述人、加喜特人和埃兰人的统治下度过了漫长的岁月。在被亚述人毁灭并重建后,巴比伦于公元前608年到公元前539年之间成为新巴比伦王国的所在地。这个帝国由来自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东南角的迦勒底人建立。新巴比伦帝国最后一个国王是一个来自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北部的亚述人。巴比伦的空中花园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巴比伦在衰落后又被阿契美尼德帝国、塞琉古王朝、帕提亚帝国、罗马帝国和萨珊王朝统治。.

新!!: 海湾战争和巴比伦 · 查看更多 »

巴比倫之獅坦克

巴比倫之獅(,;Lion of Babylon)是伊拉克復興黨政府於1980年代晚期計畫在伊拉克本土生產T-72戰車的坦克代號。計畫中,巴比倫之獅坦克將由靠近塔吉的一間工廠負責組裝。Steven J. Zaloga & Peter Sarson (1993), p. 24, globalsecurity.org, The Russian T-72M1 Main Battle Tank (MBT) was modified with additional armor in the front and rear to protect against HEAT projectiles.

新!!: 海湾战争和巴比倫之獅坦克 · 查看更多 »

两伊战争

两伊战争(الحرب العراقية الإيرانية),在伊朗被称为被迫之战(جنگ تحمیلی)、神圣抗战(دفاع مقدس)、伊拉克入侵战争或伊朗革命战争,伊拉克方面称为萨达姆的卡迪西亚(قادسيّة صدّام),是发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一场长达8年的边境战争。战争于1980年9月22日爆发,1987年7月23日和1988年7月18日,伊拉克和伊朗各自接受了联合国的停火决议,但双方直至1988年8月20日才正式停止战斗。 伊拉克和伊朗均在戰爭中受到严重损失,除常规战争外,在战争过程中采取了袭城战、袭船战、袭击油田等破坏敌方后勤、经济设施的手段。伊拉克还对伊朗军队、平民动用化学武器。作为军事实力相对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两国在战争中曾使用诸如苏式米格-25战机、美式F-14战机、法式飞鱼反舰导弹等当时最先进武器,但同发达国家主导战争相比,这场战争的形式仍然有不少差别。例如,在战争中鲜有集群化坦克长距离突击作战,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壕沟战、人海攻击却颇为常见,甚至还出现没有武装的平民(包括儿童老人)在狂热宗教信仰支撑下集体冲锋,踩爆地雷的场面。这与士兵在紧急征召之下入伍,缺乏操作现代设备训练、领导人指挥不当以及武器装备配件不足,难以维修、保养有一定关系。另一方面,在战争中也出现用直升機打直升機、用防空导弹打小艇的新战术,在袭船中和袭城战中双方大量使用先进反舰导弹与地对地导弹,这场战争也揭示战争动员在现代战争中之重要。.

新!!: 海湾战争和两伊战争 · 查看更多 »

中央情报局

中央情報局(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簡稱CIA,中文方面簡稱中情局)是美國主要的情報機構之一,主要任务是公開和秘密地收集和分析關於國外政府、公司和個人;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情報,協調其他國内情報機構的活動,并把這些情報報告分享到美國政府各個部門的工作。它也持有大量特殊用途的軍事武器及設備,這些設備在美蘇冷戰時期用於干擾共產國家政府,例如前苏联,此外也會針对推翻政府的組織進行資助,或刺殺美国海外利益构成威胁反對者,例如瓜地馬拉的阿本斯和智利的阿連德。中央情報局總部設在 維吉尼亞州的-zh-hans:兰利; zh-hant:蘭利;-。中央情報局是美國情報體系中,唯一一個獨立的情報部門,其地位和功能與英国秘密情報局(俗稱軍情六處,MI6)和以色列情報特務局(俗稱摩薩德)等情報組織並稱。.

新!!: 海湾战争和中央情报局 · 查看更多 »

中亚

中亚(Central Asia;Средняя Азия / Центральная Азия),即亚洲中部,在地理上是指西至里海,东到中国,南到阿富汗,北到俄罗斯的广大区域。而根据长期占据这片区域大部分领土的苏联官方定义,中亚仅指其四个加盟共和国:吉尔吉斯、塔吉克、土库曼、乌兹别克。苏联解体后,中亚成了亚洲中部现已独立的五个以“斯坦”命名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哈萨克斯坦(人口1660万)、吉尔吉斯斯坦(人口550万)、塔吉克斯坦(人口760万)、土库曼斯坦(人口510万)以及乌兹别克斯坦(人口2950万)的总称。而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中亚地区还包括阿富汗、伊朗东部的呼罗珊地区、巴基斯坦北部、蒙古等地,有时还包括中国西部的新疆和西藏以及西伯利亚南部。 上述关于中亚的定义没有一项得到全世界范围的认可。然而,虽然中亚地区的边界并不确定,但这一地区有着一些显著特征。例如,在历史上,中亚地区的主要居民是游牧民族,而这块区域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这个原因,这一区域成了东亚、西亚、南亚和欧洲各个民族、各种宗教以及各种思想的交汇之地。 在伊斯兰化之前以及伊斯兰化早期,中亚地区的主要居民是操伊朗语支各语言的民族Encyclopædia Iranica, "CENTRAL ASIA: The Islamic period up to the Mongols", C. Edmund Bosworth: "In early Islamic times Persians tended to identify all the lands to the northeast of Khorasan and lying beyond the Oxus with the region of Turan, which in the Shahnama of Ferdowsi is regarded as the land allotted to Fereydun's son Tur.

新!!: 海湾战争和中亚 · 查看更多 »

丹麦

丹麦(Danmark),全称丹麦王国(Kongeriget Danmark),是北欧国家,政体为君主立宪制下的议会民主制,首都在哥本哈根,擁有两個自治領地:法羅群島和格陵蘭。由于丹麦和挪威、瑞典有相近的语言、文化和历史,合称为斯堪地那维亚国家。 丹麥是歐洲聯盟成員國,經濟高度發達,同時是個典型的福利国家,貧富差距極小,为世界高度发达国家。丹麥也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創始會員國之一。 丹麦政体为君主立宪制下的议会民主制,現任君主是玛格丽特二世女王,中央政府拥有相当大的权力,并负责属地法罗群岛和格陵兰的部分事务。.

新!!: 海湾战争和丹麦 · 查看更多 »

希腊

希腊(Ελλάδα,),官方名称为希腊共和国(希腊语:Ελληνική Δημοκρατία,),位于欧洲东南部的跨大洲国家。2015年其人口约为1,090万。雅典为希腊首都及最大城市,塞萨洛尼基为第二大城市。 希腊位于欧洲、亚洲和非洲的十字路口,战略地位重要。其位于巴尔干半岛南端,西北邻阿尔巴尼亚,北部邻马其顿共和国和保加利亚,东北邻土耳其。希腊分为九个地区:马其顿、中希腊、伯罗奔尼撒、色萨利、伊庇鲁斯、爱琴海诸岛(包括十二群岛及基克拉泽斯)、色雷斯、克里特和伊奥尼亚群岛。爱琴海位于希腊本土东侧,爱奥尼亚海位于西侧,克里特海和地中海位于南侧。希腊海岸线长达,为地中海盆地国家中最长,世界第11长。希腊拥有大量岛屿,其中227个岛屿有人居住。其百分之八十区域为山地,奥林波斯山为全境最高峰,海拔。 希腊为世界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自公元前270,000年起即有人居住。其被称作西方文明的摇篮,为民主制度、西方哲学、奥林匹克运动会、西方文学、史学、政治学、重要科学及数学原理、西方戏剧(悲剧及喜剧)的发源地。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腓力二世首先统一了希腊。其子亚历山大大帝迅速征服了古代世界的大片地区,将希腊文化和科学自东地中海地区传播至印度河流域。公元前2世纪希腊为罗马所吞并,成为罗马帝国及其继承国拜占庭帝国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中后者为希腊语言及文化所主导。公元1世纪希腊正教会建立起来,塑造了现代希腊的文化认同,并将希腊传统传播至正教世界。15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夺取了希腊地区。1830年,在经历独立战争后,希腊作为现代民族国家建立起来。希腊的文化遗产由其18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数可见一斑,这一数目在欧洲及世界均居前列。 希腊为民主制国家,发达国家及高收入经济体,其生活质量较高,及人类发展指数为极高。希腊为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为欧洲共同体(欧洲联盟前身)第十个成员国,并自2001年以来为欧元区成员国。其亦为诸多国际组织的成员国,包括欧洲委员会、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界贸易组织、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及法语圈国际组织。希腊的独特文化地位、旅游业、船运业及战略地位使其被归为一中等强国。其为巴尔干地区最大规模经济体,并为这一区域重要的投资者之一。.

新!!: 海湾战争和希腊 · 查看更多 »

幻影2000战斗机

幻象2000(Mirage 2000)為法國達梭公司(Dassault)公司制造之先進第四代戰鬥機,具有大型三角翼、无尾翼、單發動機構型等特點之多用途戰機,目前包括法國、中華民國在內共有9個國家處於服役狀態。 幻影2000的機腹配備2門DEFA 30mm机炮,另有9个挂载武器硬点可装载包括空对空导弹、空对地导弹及空对舰导弹等各用途武器。.

新!!: 海湾战争和幻影2000战斗机 · 查看更多 »

幻象F1型戰鬥機

幻象F1型戰鬥機(Dassault Mirage F-1),是一種由法國達梭公司(Dassault)公司製造的中型空優戰機,達梭將她定位為幻象3型戰鬥機的繼承型號。為吸引更多國外客戶,達梭在幻象F1設計上走保守風格,以普通後掠翼設計替換掉既往幻象戰機家族常用的三角翼。在外銷成績上略有成果,最終有14個國家採用,計生產720架以上。.

新!!: 海湾战争和幻象F1型戰鬥機 · 查看更多 »

幼发拉底河

幼发拉底河(Euphrates.,الفرات / al-Frat,Fırat)是中东名河,与位于其东面的底格里斯河共同界定美索不达米亚,被认为是文明的起源地之一,對中東地區尤其是伊拉克的歷史有深遠影響。 发源于土耳其境内的安纳托利亚的山区,依赖雨雪补给;流经叙利亚和伊拉克;下游在库尔纳与底格里斯河合流为阿拉伯河,注入波斯湾。.

新!!: 海湾战争和幼发拉底河 · 查看更多 »

人权

人權(基本人權、自然權利及人類基本權利)指“個人或群體因作為人類,而應享有的權利”。人權的許多價值以強化人的能動性並以普世(或曰普適)原則要求所有人應享有此天赋權利。人權要求“把人當人”,是人的哲學。人權包括生命權、自由權、財產權、尊嚴權及追求幸福的權利。人權是最核心的自然權利,没有人權,就没有自由、平等、民主、宪政和博爱。鉴於人類中資源有限的個體實力不足以防止自身的平等權受到侵犯,甚至被迫放弃这一权利,故而与人权相关联的集体有代为捍卫该集体之外的个体之平等权利的义务。任何集体也享有代为捍卫该集体之内的个体之平等权利的集体权利,但是集体权利不属于人权,更不被允许作为用于限制人权的手段。 1948年12月10日聯合國大會通過的《世界人權宣言》確立了維護和保會是否保障人權的常成為憲法、國際法及國際社會評判的重要規範性價值標准。 在保護人權的法律實踐上,憲法及國際法的界定也存在政治及學術爭議第164頁:...

新!!: 海湾战争和人权 · 查看更多 »

库尔德人

庫爾德人(Kurd)是一個生活於中東的遊牧民族,為西南亞庫爾德斯坦地區的基本居民。總人口約3000萬,主要分佈在土耳其、敘利亞、伊拉克、伊朗四國境內,有少數分佈在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歐俄南部、以色列等地,在中東是人口僅次於阿拉伯、突厥和波斯民族的第四大民族,同時是全世界沒有國家的民族中人口最多的。 庫爾德人是中東地區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相傳是古代米底亞人的後代,兩千多年來一直都在庫爾德斯坦的山區活動,過去都過著遊牧式生活,后来不断向周边地区扩散。近年來庫德族已有獨立建國的聲浪,但屢屢遭受土耳其、伊拉克等國的壓迫,偶有極端獨立分子激烈衝突,部分工人黨成員還被西方國家列為恐怖份子。 大部分库尔德人都是伊斯兰教信徒,其中多数为逊尼派穆斯林(盛行苏菲教团),少数为什叶派穆斯林,含阿拉維派和十二伊玛目派。还有部分库尔德人信奉雅兹迪教派、阿里伊拉希教派等其他宗教。 皮蘭沙赫爾是穆凱里亞恩區的首府。.

新!!: 海湾战争和库尔德人 · 查看更多 »

底格里斯河

底格里斯河(دجلة、Dijlah,Tigris)是中东名河,与位于其西面的幼发拉底河共同界定美索不达米亚,源自土耳其安纳托利亚的山区,流经伊拉克,最后与幼发拉底河合流成为阿拉伯河注入波斯湾。 底格里斯河流域面积37.5万平方公里,年均流量42亿立方米,为西南亚水量最大的河流,底格里斯河的中下游都位於伊拉克境內,令原本位處乾旱氣候地區的伊拉克擁有水源豐富的河流,主要城市都在該河流的流域範圍,是伊拉克人口的主要集中地。 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正位于底格里斯河西岸。.

新!!: 海湾战争和底格里斯河 · 查看更多 »

以色列

以色列(יִשְׂרָאֵל;),正式名称是以色列国(help;دَوْلَة إِسْرَائِيل),是位於西亚的主权国家,坐落於地中海东南岸及红海亚喀巴湾北岸,北靠黎巴嫩,东北邻叙利亚,东与约旦接壤,巴勒斯坦领土(巴勒斯坦国对其宣称主权,但局部为以色列所控制)的约旦河西岸地区和加沙地带各居东西,西南则为埃及。其领土范围不大,但地形和气候相当多样。以色列的金融及科技创新中心為特拉维夫,而耶路撒冷則为其法定首都(美國承認)、各政府机构所在地(国防部除外)及其轄下的第一大城市(特拉维夫都会圈人口最多)。以色列对耶路撒冷的主权在国际上有爭議。美国東岸时间2017年12月6日下午1時,特朗普正式在白宫外交厅宣布美国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 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建議在巴勒斯坦托管地推行分治方案。這一方案規定了新的阿拉伯和猶太國家的國界,並指定耶路撒冷及其周邊地區將為聯合國進行國際管理Harris, J. (1998) The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Textual Reasoning, Vol.

新!!: 海湾战争和以色列 · 查看更多 »

伊朗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波斯語:جمهوری اسلامی ایران,拉丁字母转写:Jomhuriye Eslâmiye Irân),简称伊朗(波斯語:ایران ),1501年之前很长一段历史时间称波斯,位于亚洲西南部,為中东國家,其中北部紧靠裏海、南瀕波斯灣和阿拉伯海。伊朗东邻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东北部与土库曼斯坦接壤,西北与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以及國際上屬阿塞拜疆的纳希切万自治共和国为邻,西接土耳其和伊拉克。国土面积为1,648,195平方公里,国土主要位于伊朗高原上,气候较为干燥,伊朗人口约7868万人,为多民族国家,其主体民族为波斯人,约占总人口的66%(2011年),其余有阿塞拜疆人、库尔德人、阿拉伯人等。官方语言为波斯语。伊斯兰教什叶派的十二伊玛目宗(信众超过全国人口的90%)为伊朗国教,宪法承认的其余教派有伊斯兰教逊尼派、祆教、犹太教、基督教等。首都為德黑兰。 伊朗古称波斯,在公元前28世纪建立的古埃兰王国和之后建立的米底王国是伊朗高原文明的发源地。到公元前550年,由居鲁士大帝建立了大一统的古代大帝国波斯帝国。公元7世纪中叶,波斯的萨珊王朝被阿拉伯征服,包括伊朗高原的中东地区开始伊斯兰化,而曾占统治地位的祆教则日渐式微。近代,波斯逐渐沦为英国和俄国的半殖民地,1925年,巴列維王朝建立,二戰后,国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逐渐摆脱英、苏两国对伊朗的控制,奉行亲美政策,国家经济建设获得较大发展,在中东地区获得了较大的影响力。1979年初,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领导的伊斯兰革命爆发,王朝政权被推翻,成立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同年底发生美国驻伊使馆人质事件,伊朗轉為反美的先鋒,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交恶。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实行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伊斯兰教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担任非常重要的角色,最高领袖是国家的最高领导人,由伊斯兰教神职人员组成的专家会议选举产生,霍梅尼为首任最高领袖,现任最高领袖为赛义德阿里·侯赛尼·哈梅内伊。伊朗政府实行总统内阁制,总统是继最高领袖之后的国家最高领导人,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由全民普选产生,现任总统为哈桑·鲁哈尼。伊朗最高立法机构为伊斯兰议会,实行一院制,现任议长为阿里·拉里贾尼。司法总监是伊朗的司法最高首脑,由最高领袖任命,最高法院院长和总检察长则由司法总监任命,现任司法总监为萨迪格·拉里贾尼。 伊朗是亚洲和中东主要经济体之一,经济实力较强,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为5485.9亿美元,居世界第21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207美元,居世界第76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石油产业是伊朗的支柱,伊朗是世界第四大石油生产国、石油输出国组织第二大石油输出国。伊朗的货币名称为里亚尔,主要的贸易伙伴有中国、印度、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土耳其等。 伊朗奉行独立、不结盟的对外政策,同時是联合国、不结盟运动、伊斯兰会议组织、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创始会员国。.

新!!: 海湾战争和伊朗 · 查看更多 »

伊朗伊斯蘭革命

伊朗伊斯蘭革命(又稱1979年革命;انقلاب اسلامی, Enghelābe Eslāmi)是1970年代后期在伊朗发生的历史事件,沙阿(伊朗君主)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領導的伊朗君主立宪政體在过程中被推翻,阿亞圖拉(革命領袖)魯霍拉·穆薩維·霍梅尼成立了以伊斯兰教什叶派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共和國。 伊朗於1978年1月發生反對伊朗君主體制的大规模示威活动;同年8月至12月,罷工及示威活動癱瘓了整個國家。1979年1月中旬,沙阿被迫流亡海外,因此在兩星期後,在外流亡了15年的霍梅尼回到德黑蘭,受到數百萬伊朗人的歡迎。在不久後的2月11日,游擊隊和叛軍在巷戰裡擊敗了忠於沙阿的部隊,導致皇室政權的崩坍。經過了全國公投後,伊朗在1979年4月1日成為伊斯蘭共和國,並通過了新宪法《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憲法》。霍梅尼在1979年12月成為國家的最高領袖。 這一次異乎尋常的革命使全世界感到錯愕:它的发生沒有那些引起革命的慣常因素,更傾向於價值觀上,西方開放生活形态、世俗化宗教與傳統而保守的伊斯蘭思想之間的深刻矛盾;革命很快使國家发生了彻底的轉變;革命获得了廣大群众的支持The Unthinkable Revolution in Iran,第121頁;耗費大量資金建立的軍隊及保安部門保護下的原政权仍能被推翻,親美巴勒維政權所推崇的、物質主義的世俗化政策被顛覆;取而代之的是以法基赫的监护(伊斯蘭法理學家的管治)之下的神權性政教合一政體,即伊斯兰共和国的成立。正如一位學者所說:「在一位來自庫姆的80歲流亡宗教學者監護下,伊斯蘭共和國需要進一步證明它的存在價值」。.

新!!: 海湾战争和伊朗伊斯蘭革命 · 查看更多 »

伊拉克

伊拉克共和国(阿拉伯语:الجمهورية العراقية;库尔德语:كۆماری عێراق),简称伊拉克(العراق‎),位于亚洲西南部中东地区的国家。伊拉克与南方的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北方的土耳其,西北的叙利亚,东方的伊朗和西方的约旦接壤。伊拉克所在的地区在历史上曾被称为美索不达米亚,是人类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新!!: 海湾战争和伊拉克 · 查看更多 »

伊拉克共和国卫队

伊拉克共和国卫队(阿拉伯語:)是薩達姆時期伊拉克最精锐的地面部队。 下辖:.

新!!: 海湾战争和伊拉克共和国卫队 · 查看更多 »

伊拉克国旗

伊拉克国旗(阿拉伯语:)自伊拉克於1921年建国以来,曾使用过4种不同的设计。现在的款式是於1991年开始使用,国旗中间的阿拉伯文字الله اكبر据说是由前总统萨达姆亲自所题,意为“真主至大”,现在改为印刷体。2004年4月曾提议使用新版国旗,但至今未被通过。2008年1月22日,伊拉克議會通過有效期一年的修改國旗的臨時法案,將旗上代表復興黨口號的3顆綠星除去。.

新!!: 海湾战争和伊拉克国旗 · 查看更多 »

伊拉克战争

伊拉克战争()是21世纪初以美国、英国军队为主的多國部隊進駐伊拉克、并推翻以萨达姆·侯赛因为首的伊拉克复兴党政权的一场战争。澳大利亞軍隊和波兰军队也参与了此次联合军事行动。军事行动是在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对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所发出的要求他和他的儿子在48小时内离开伊拉克的最后通牒到期后开始的。 反恐怖主義的联合部队是由120,000人的美军部队、45,000人的英军部队、2,000多人的澳军部队和200人的波军部队所组成的,除此之外还有大约50,000人的伊拉克部队。他们是通过驻扎在科威特的美军基地正式对伊发动军事打击。2003年3月20日多國部隊正式宣布对伊拉克开战,标志着伊拉克战争的开始。 美国第3步兵师从科威特西北方向的沙漠向巴格达挺进,伴随他们作战的还有美国第101空中突击师和第82空降师的若干部队。在另一个方向伊拉克东南部有美国海军陆战队第1远征队和英国远征军(包含第4和第7装甲旅组成的第1装甲师以及若干海军陆战队)则发动了钳形攻势以打开伊拉克的海运通道。在战争进行了两周后,美军又在伊拉克北部山区投入了173空降旅以及特种部队,并和该地的库尔德反叛军结成同盟,美国预期中的准备在北方投入的则由于土耳其议会的反对而未能在该地参加战斗。 经过两个星期的激战,英军首先控制了伊拉克南部的石油重镇、伊拉克第2大城市巴斯拉。在伊拉克全境都出现了断水和停电等人道主义危机,国际多个人道组织向伊拉克运输救援物资,这些援助物资大多都从联军所控制的烏姆蓋薩爾进入伊拉克,还有部分则从科威特进入伊拉克。 战争爆发大约3个星期之后,美军顺利进入巴格达市区,途中并没有遇到任何大規模衝突。伊拉克官员则突然消失,去向不明,大批伊拉克军队向美军投降。之后巴格达和巴斯拉等伊拉克城市纷纷陷入无政府状态,巴格达市内发生频繁的抢掠事件,伊拉克國家博物館遭到洗劫,上万件美索不達米亞時期的珍贵文物失踪。有伊拉克民众批评美军,并没有努力维持巴格达的市内安全。2005年以來,伊拉克政壇興辦了民主選舉,並在美國支持下開始了重建,然而這並沒有帶來理性的政治與平等,少數什葉派與財團掌控國家,遜尼派極端份子佔地為王,使美軍與美援隊伍傷亡不斷,2008年奧巴馬總統以美軍撤出(主要是戰鬥部隊)的政見上台,2011年正式撤退,結束了大部分的軍事行動。然而伊拉克戰亂遠未解決,隨後伊斯蘭國於2014年的興起,美國反恐戰果再度倒退,還造成全球難民危機與恐怖主義擴散至歐洲,此戰至今影響未明。.

新!!: 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 · 查看更多 »

低可偵測性技術

低可偵測性技術(low observable technology),也稱為「隱形技術」(stealth technology),是通過特殊設計、表面材質或裝置,降低物體被偵測到的機會或縮短其可被偵測距離的科技。當前此等科技的主要應用在於軍事用途,通過降低自方武器裝備等目標物的信號特徵,使對方難以發現、識別、追蹤及攻擊;從而提高自方戰略或戰術目標的達成率,以及戰場存活率。迷彩和潛艇是該技術早期就有的代表,而匿蹤戰機當前是該技術最先進的代表。 在戰場上運用隱形技術的構想可能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納粹德國。經過一段探索時期,美國及其他少數軍事科技先進國於1960、1970年代陸續投入技術的全面發展,然後自1980年代起開始將各種發展成熟的隱形技術應用在武器裝備上。當前戰場上的偵測系統,主要運用無線電波段(例如雷達)、紅外線波段、可見光及聲波(例如聲納)等原理;相應於此,軍事匿蹤技術的研究發展也以抑制雷達、紅外線、可見光、聲波等面向的可偵測性為主。.

新!!: 海湾战争和低可偵測性技術 · 查看更多 »

德,是形容人的素质或者事物品质的单字。战国时期的五德終始說中,用“德”代表金木水火土的特性;人们常与其他单字组合,来形容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规范、品行和品质。《老子》通过德、人、天地、万物和自然,反复论证“道”与“有”和“无”的关系,以便消除人们对事物的成见,顺其自然而作为,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新!!: 海湾战争和德 · 查看更多 »

德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简称德国(Deutschland),是位於中西歐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由16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组成,首都与最大城市为柏林。其国土面积约35.7万平方公里,南北距离为876公里,东西相距640公里,从北部的北海与波罗的海延伸至南部的阿尔卑斯山。气候温和,季节分明。德国人口约8,180万,为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移民目的地,仅次于美国。 在50万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海德堡人及其後代尼安德特人生活在今德國中部。自古典時代以來各日耳曼部族開始定居於今日德國的北部地區。公元1世紀時,有羅馬人著作的關於“日耳曼尼亞”的歷史記載。在公元4到7世紀的民族遷徙期,日耳曼部族逐漸向歐洲南部擴張。自公元10世紀起,德意志領土組成神聖羅馬帝國的核心部分。16世紀時,德意志北部地區成為宗教改革中心。在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萊茵邦聯和日耳曼邦聯先後建立,1871年,在普魯士王國主導之下,多數德意志邦國統一成為德意志帝國,「德意志」開始做為國名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18-1919年德國革命後,德意志帝國解體,議會制的威瑪共和國取而代之。1933年納粹黨獲取政權並建立獨裁統治,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及系統性種族滅絕的發生。在戰敗並經歷同盟國軍事佔領後,德國分裂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在1990年10月3日重新統一成為現在的德國。国家元首为联邦总统,政府首脑則为联邦总理。 德國是世界大國之一,其國内生產總值以國際匯率計居世界第四,以購買力評價計居世界第五。其諸多工業工程和科技部門位居世界前列,例如全球馳名的德國車廠、精密部件等,為世界第三大出口國。德國為發達國家,生活水平居世界前列。德國人也以熱愛大自然聞名,都市綠化率極高,也是歐洲再生能源大國,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樣板,除了強調環境保護與自然生態保育,在人為飼養活體的態度十分嚴謹,不但獲得大量外匯和資訊優勢,其動物保護法律管束、生命教育水準也是首屈一指的,在高等教育方面並提供免費大學教育,並具備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和醫療體系,催生出拜爾等大藥廠。 德国为1993年欧洲联盟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为申根区一部分,并于1999年推动欧元区的建立。德国亦为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八国集团、20国集团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其军事开支总额居世界第九。 德語是歐盟境内使用人數最多的母語。德國文化的豐富層次和對世界的影響表現在其建築和美術、音樂、哲學以及電影等等。德國的文化遺產主要以老城為代表。另外國家公園和自然公園共計有上百處。.

新!!: 海湾战争和德国 · 查看更多 »

德懷特·D·艾森豪號航空母艦

德懷特·D·艾森豪號航空母艦(USS Dwight D. Eisenhower CVN-69),或簡稱為艾森豪號航空母艦,是美國尼米茲級核動力航空母艦的二號艦。艦名承襲自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美國第34任總統德懷特·艾森豪,因此也與艾森豪總統一樣,經常被暱稱為「艾克」(Ike)。.

新!!: 海湾战争和德懷特·D·艾森豪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保守主义

保守主义(conservatism)在不同的语境下,或者不同的历史阶段,拥有不同的含义,但它们都有類似的本質:是一種強調既有價值或現狀的政治哲学。保守主义一般是相对激进而言的,而不是相对进步而言的。保守主义并不反对进步,只是反对激进的进步和徹底的顛覆,宁愿采取比较稳妥的方式。其特色為重視已建立之體制並加以維護或者小修小補,並且尊重傳統為不同時代所累積智慧結晶而非累贅。 保守主義者隨著在地區、時代等性質的不同,彼此抱持的觀點或關注的議題可能不同或甚至對立。如英美現今保守主義政黨通常傾向於小政府、自由市場的經濟架構,以及在政治意識形態上對抗社會主義以及共產主義(或僅僅只是大政府的左派價值觀),甚至是反全球化,例如退出不必要的國際組織等。英美的部分進步保守主義者可能相對的支持有限度市場管控和社會福利政策,改以法律約束公平競爭的型態;現在歐洲國家的保守派跟大洋洲國家的保守派在對待外來移民的議題方面,比北美洲國家的保守派採取更為開放的態度所以相對而言對於外來文化上是可能比較開放,雖然他們也會關心商業活動的發展,不過他們也較少反對或有限度支持福利國家政策的相關目標。.

新!!: 海湾战争和保守主义 · 查看更多 »

俄羅斯米格航空器集團

俄羅斯米格航空器集團是俄羅斯联合航空制造公司的一個子公司。做為俄羅斯主要軍用航空器设计及制造商之一,其前身為由阿尔乔姆·米高扬和米哈伊尔·古列维奇於1939年共同創立的蘇聯米高扬-古列维奇设计局(Микоян и Гуревич),編列為該國「155號實驗性設計工程部門」(OKB-155),于1976年古列维奇死后改稱米高扬设计局。其產品取兩名創辦人姓氏的字首,以「米格戰鬥機」聞名於世,於是「米格」(МиГ)便成為該機構私有化後的新名稱。2006年2月,依據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弗拉基米羅維奇·普京簽署的行政命令,米格集團與俄國其他主要航空、航天設計或製造公司合并成立“聯合航空製造公司”。.

新!!: 海湾战争和俄羅斯米格航空器集團 · 查看更多 »

土耳其

土耳其共和国(Türkiye Cumhuriyeti)是一個橫跨欧亚两洲的国家,國土包括西亞的安納托利亞半島、以及巴尔干半岛的东色雷斯地區。北臨黑海,南临地中海,东南与叙利亚、伊拉克接壤,西临爱琴海,並與希臘以及保加利亞接壤,東部與格鲁吉亚、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和伊朗接壤。在安納托利亞半島和東色雷斯地區之間的,是博斯普魯斯海峽、馬爾馬拉海和達達尼爾海峽,屬黑海海峽,別稱土耳其海峽,是連接黑海以及地中海的唯一航道。伊斯坦堡是最大城市,但其首都是位處安納托利亞高原正中央的安卡拉。 目前正申請加入歐盟,但是歐盟因北塞浦路斯、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人權及新聞自由等問題暫時拒絕土耳其加入。土耳其由2009年起为突厥議會成员国。 其氣候屬地中海氣候,南部和西部氣候溫和,夏季乾熱,冬季多雨:黑海沿岸,涼爽濕潤;內陸、東北、東南則冬季寒冷,夏季乾熱。.

新!!: 海湾战争和土耳其 · 查看更多 »

地雷

地雷是一種放置或埋在地下的爆裂物,經常被用來殺傷經過的敵方人員或車輛,是一種被動式的陸戰軍事武器。.

新!!: 海湾战争和地雷 · 查看更多 »

匈牙利

匈牙利國(Magyarország),通称匈牙利,是一个位於中歐的內陸国家、但是長期和東歐、南歐歷史所有關聯。匈牙利與奧地利、斯洛伐克、乌克兰、罗马尼亞、塞尔維亞、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接壤,人口约1,000万,首都為布达佩斯。官方語言為匈牙利語,這是歐洲最廣泛使用的非印歐語系語言。在歷史上匈牙利經常和遊牧民族與神聖羅馬帝國境內的奧地利和捷克、波蘭、當時統治南歐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緊密的聯係在一起,匈牙利為匈人帝國、哈布斯堡君主國和奧匈帝國的核心部分之一。.

新!!: 海湾战争和匈牙利 · 查看更多 »

化学武器

化学武器,簡稱化武,指在化学战時利用具有毒性的化學物質作为武器。该类武器与核武器及生物武器同属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由于其大规模杀伤性,NBC武器(核武器、生物武器和化学武器的缩写)均不属于常规武器。通过适当的保护装备、培训和排除污染措施,化学武器的主要作用能够得到有效抑制。许多国家拥有大量武器化的化学制剂库存作备战之用。.

新!!: 海湾战争和化学武器 · 查看更多 »

全球定位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通常简称GPS),又稱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是美国国防部研制和维护的中距离圆型轨道卫星导航系统。它可以为地球表面绝大部分地区(98%)提供准确的定位、测速和高精度的标准時間。全球定位系统可满足位于全球地面任一處或近地空间的军事用户连续且精确的确定三维位置、三维运动和时间的需求。该系统包括太空中的31颗GPS人造衛星;地面上1个主控站、3个数据注入站和5个监测站,及作为用户端的GPS接收机。最少只需其中3颗卫星,就能迅速确定用户端在地球上所处的位置及海拔高度;所能接收到的衛星訊號數越多,解碼出來的位置就越精確。 该系统由美国政府于1970年代开始进行研制,并于1994年全面建成。使用者只需拥有GPS接收机即可使用该服务,无需另外付费。GPS信号分为民用的标准定位服务(SPS,Standard Positioning Service)和軍用的精確定位服务(PPS,Precise Positioning Service)兩類。由於GPS無須任何授權即可任意使用,原本美國因為擔心敵對國家或組織會利用GPS對美國發動攻擊,故在民用訊號中人为地加入選擇性誤差(即SA政策,Selective Availability)以降低其精確度,使其最终定位精確度大概在100米左右;軍規的精度在十米以下。2000年以后,比尔·克林顿政府决定取消对民用訊號的干擾。因此,现在民用GPS也可以达到十米左右的定位精度。 GPS系统拥有如下多种优点:使用低頻訊號,縱使天候不佳仍能保持相當的訊號穿透性;高达98%的全球覆蓋率;高精度三维定速定时;快速、省时、高效率;应用广泛、多功能;可移动定位。不同于双星定位系统,使用过程中接收机不需要发出任何信号;此舉增加了隐蔽性,提高了其军事应用效能。.

新!!: 海湾战争和全球定位系统 · 查看更多 »

兩德統一

兩德統一(Deutsche Wiedervereinigung)指1990年10月3日透過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併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的方式完成德國統一。1990年3月18日東德舉行史上第一次民主選舉之後,東西德立即展開統一談判,最後兩德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佔領德國的四國(美、英、法、蘇)達成《最终解决德国问题条约》,允許統一之後的德國成為完全獨立自主的國家,四個佔領國的特權全部取消。統一的德國繼續留在歐洲共同體(即後來的歐盟)以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原東德脫離華沙條約組織。.

新!!: 海湾战争和兩德統一 · 查看更多 »

B-52同溫層堡壘轟炸機

B-52“同温层堡垒”(英文:B-52 Stratofortress)是美国波音飞机公司研制的八引擎远程战略轰炸机,用于替换B-36和平締造者轟炸機执行战略轰炸任务。1948年提出设计方案,1952年第一架原型机首飞,1955年批量生产型开始交付使用,先后发展了B-52A、B、C、D、E、F、G、H等8种型别,1962年停止生产,总共生产了744架飞机。90年代是B-52轰炸机使用的鼎盛时期,有600多架B-52各型飞机在美国战略空军服役,以后大多数早期型号先后退役。 美國空軍現在預算讓B-52一直服役至2050年,屆時其服役時間將高達90年。考量到B-52是具有發射巡弋飛彈能力的美國戰略轟炸機中最物美价廉的機種,是美軍選擇讓B-52繼續服役的重要原因。.

新!!: 海湾战争和B-52同溫層堡壘轟炸機 · 查看更多 »

BMP-1

#重定向 BMP-1步兵戰車.

新!!: 海湾战争和BMP-1 · 查看更多 »

石油

石油(英語、拉丁語:petroleum,拉丁語詞源petra(岩石)+oleum(油)竇耀逵、張怡容,《中國大百科全書》-石油),也称原油,是一種黏稠的、深褐色(有时有点绿色的)液体。地壳上层部分地区有石油储存。它由不同的碳氢化合物混合组成,其主要组成成分是烷烴,此外石油中还含硫、氧、氮、磷、钒等元素。不过不同油田的石油成分和外貌可以有很大的區分。石油主要被用来作为燃油和汽油,燃料油和汽油组成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一次能源之一。石油也是许多化学工业产品如溶液、化肥、杀虫剂和塑料等的原料。今天88%开采的石油被用作燃料,其它的12%作为化工业的原料。由于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能源,许多人担心石油用尽会对人类带来严重的后果。石油因其價值高昂,又被称为黑金。 在中东地区波斯湾一带的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伊朗、科威特、阿联酋、卡塔尔有丰富的储藏,而在俄罗斯、委内瑞拉、加拿大、利比亚、尼日利亚、美国、墨西哥、哈萨克、中国等地也有很大量的储藏。委内瑞拉拥有世界最高的石油储量。 石油的常用衡量单位“桶”为一个容量单位,即。因为各地出产的石油的密度不尽相同,所以一桶石油的重量也不尽相同。一般地,一吨石油大约有。.

新!!: 海湾战争和石油 · 查看更多 »

石油输出国组织

石油输出国组织(,发音为 ;简称欧佩克、油盟或--)是一个,截至2018年2月拥有14个国家,由前五名成员于1960年为共同对付西方石油公司和维护石油收入,在巴格达成立(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总部自1965年以来设置于奥地利维也纳。截至2016年,14个国家估计占全球石油产量的44%,占全球探明石油储量的73%。这使得 OPEC 能对全球原油价格产生重大影响(在其成立之前由美国主导的跨国石油公司确定)。 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既定使命是“协调统一成员国的石油政策与价格、确保石油市场的稳定,以确保为石油消費國有效、經濟而穩定的石油供應,为產油國提供適度的尊重和穩定的收入,为投资于石油行业的资本提供公平的回报。”该组织也是国际石油市场信息的重要提供者。截至2017年5月,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的成员除了前加入的五个外还包括阿尔及利亚(1969年加入)、阿拉伯联合酋长国(1967年加入)、安哥拉(2007年加入)、厄瓜多尔(1973年加入,1992年退出,2007年再加入)、赤道几内亚(2017年加入)、加蓬(1975年加入,1995年初退出,2016年再加入)、利比亚(1962年加入)、尼日利亚(1971年加入)、卡塔尔(1961年加入),而印尼则是其前成员(1962年加入,2008年底退出,2016年1月重新加入,同年12月再度退出)。沙特阿拉伯是该组织事实上的()领导者。三分之二的石油输出国组织的石油产储量位于围绕富油波斯湾的六个中东国家。 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成立标志着的转折点,而它的决定在全球石油市场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效果在战争或民间疾病导致石油供应中断时显得特别强烈。 20世纪70年代,导致石油价格以及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收入和财富大幅增长,给全球经济带来长期而深远的影响。在80年代,欧佩克开始为其成员国制定生产目标:一般来说是通过使油价上涨。而来自该组织2008年和2016年的裁决减少了供过于求的石油供应。 经济学家经常引用石油输出国组织作为卡特尔的教科书范例,因为通过该组织内部的合作各产油国减少了市场竞争,而其磋商则受国际法下原则的保护。 2014年12月,“欧佩克和石油人”()在劳合社的“航运界最有影响力的100人”排行榜中名列第三。然而,它们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却常常受到非欧佩克国家能源资源的扩张的挑战。此外,个别欧佩克国家追求自身利益,亦会生产超出产量上限,而给该组织的影响力带来挑战。.

新!!: 海湾战争和石油输出国组织 · 查看更多 »

石油换食品计划

“石油换食品”计划,又名“以油換糧”計劃,是联合国于1995年设立(按照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第986号决议)、2003年末结束的计划,意图允许伊拉克在国际市场销售石油以换取食品、药品和普通伊拉克公民的其它人道需求,不允许伊拉克重建它的军队。 这一计划是美国克林顿政府在1995年提出的,以回应一种观点:“普通伊拉克公民被國際经济制裁過份影响,而制裁原意是令萨达姆·侯赛因在第一次海湾战争后解除武装。”2003年美伊战争后,制裁不再继续,人道职能交予联盟驻伊拉克临时管理当局。 在联合国的赞助下,价值超过650亿美元的伊拉克石油在国际市场销售。官方上,约460亿美元用于人道需求;额外的收入通过一个赔偿基金支付海湾战争赔款,支持联合国在该计划上管理和營運的成本(2%),支付武器核查计划的成本(0.8%)。 有迹象显示,在该计划完结後,有人虧空公款。.

新!!: 海湾战争和石油换食品计划 · 查看更多 »

火線勇氣

火線勇氣(Courage Under Fire)是一部在1996發行的美國電影,電影由愛德華·茲維克執導,並且邀請了丹佐·華盛頓、梅格·萊恩、路戴蒙·菲利浦(Lou Diamond Phillips)和麥特·戴蒙等人主演。內容依據1990年至1991年的海灣戰爭改編而成,並且也是第一部描繪海灣戰爭的電影作品。.

新!!: 海湾战争和火線勇氣 · 查看更多 »

獨立號航空母艦 (CV-62)

立號航空母艦(USS Independence CV/CVA-62),是美国海军福莱斯特級航空母艦4号舰,即最后一艘,该级舰是第一个服役的超级航母。它是第5艘命名为「独立号」的美国军舰,于1959年服役,早期多数时间在地中海舰队服役。 獨立號航空母艦曾于1965年参与越战的一次任务,在黎巴嫩内战期间参与空袭叙利亚,并在南方守望行动中对伊拉克,在伊拉克南部维持禁飞区。在台灣海峽飛彈危機中與尼米茲號航空母艦通過台灣海峽,警告中國大陸政府不要向台灣動武。1998年,独立号在服役39年后退役,现存放于华盛顿州布雷默顿军港。.

新!!: 海湾战争和獨立號航空母艦 (CV-62) · 查看更多 »

科威特

科威特国(دولة الكويت),通称科威特(الكويت),是位于西亚阿拉伯半岛东北部、波斯湾西北岸的君主制国家,南部与沙特阿拉伯接壤,北部与伊拉克相邻,同伊朗隔海相望,其曾是英国的殖民地,于1961年6月19日独立。 科威特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储量丰富,已探明石油储量居全球第四位,因此油气出口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该国首都科威特城与该国名称同名。.

新!!: 海湾战争和科威特 · 查看更多 »

空中预警机

警机(Air Early Warning, AEW)是為了克服雷達受到地球曲度限制的低高度目標搜索距離,同時減輕地形的干擾,將整套雷達系統放置在飛機上,自空中搜索各類空中、海上或者是陸上目標。藉由飛行高度,提供較佳的預警與搜索效果,延長容許反應的時間與彈性。空中预警管制机(Airborne Early Warning and Control, AEW&C)除提供早期預警的功能之外,还提供频繁C2BM(指挥和控制,作战管理)功能,类似机场交通管制和其他部队的軍事指挥。 空中預警機比較常見的是以客機或者是運輸機改裝而來,因為這類飛機的內部可使用空間大,能夠安裝大量電子與維持運作的電力與冷卻設備,同時也有空間容納數位雷達操作人員。也有國家以直昇機作為載具,不過這一類的小型空中預警機由于受到载机性能的影响,效果不如以中大型飛機機體改裝而來的機種。由于受到军舰空间的限制,除美国E-2空中预警机外,预警直升机多用于海军舰队的早期预警,是目前大多数装备航母国家的重要早期预警手段。.

新!!: 海湾战争和空中预警机 · 查看更多 »

空气炸弹

气炸弹是一种温度压力武器,分两阶段引爆,首先是一次小型爆炸,制造由爆炸材料构成的「云」,然后再引爆这块云状爆炸物,产生最大杀伤力的爆炸。原理是爆炸时产生剧烈的超声压力波和極高热量,形成了一个真空环境以殺死爆炸範圍內所有有生目標,爆炸地带最终成为一片废墟。.

新!!: 海湾战争和空气炸弹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新!!: 海湾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米格-25战斗机

米高揚-古列維奇 米格-25(Микоян и Гуревич МиГ-25、Mikoyan-Gurevich MiG-25,北約代號:“狐蝠”(Foxbat) ),是苏联在1960年代研制部署的一种高空高速截击机,由米高揚設計局負責開發,(GAZ-21厂)生產,空速可達3.2马赫。米格-25在冷战时期曾出口过叙利亚、伊拉克、印度等国家,至今仍活跃在多国空军中。.

新!!: 海湾战争和米格-25战斗机 · 查看更多 »

米格-29戰鬥機

米格-29(Микоян МиГ-29),蘇聯米高揚-古列維奇飛機設計局於1970年代設計的雙發高性能制空戰鬥機,同時期開發之戰機亦有Su-27,目的為對抗美軍之同期先進戰機F-15。北約組織給予的綽號是「支點」(Fulcrum)。.

新!!: 海湾战争和米格-29戰鬥機 · 查看更多 »

精确制导武器

精準制導武器(Precision-guided weapon)是指具有導引系統,能夠在發射後進行控制,以提供命中率與精準度的各種武器。這種設計使武器能具有最大限度的直接破壞力,並可減少彈藥的消耗量及附带损害。鼻祖是德國的弗里茨 X。 在這一項分類下的武器包括各種飛彈,有導引能力的炸彈,炮彈,火箭,無人機等等。 Category:武器.

新!!: 海湾战争和精确制导武器 · 查看更多 »

精確導引武器

#重定向 精确制导武器.

新!!: 海湾战争和精確導引武器 · 查看更多 »

約旦河西岸地區

約旦河西岸地區(الضفة الغربية,הגדה המערבית,可簡稱西岸地區或西岸)是巴勒斯坦的一个地區,位於約旦河以西,总面积5879平方公里,其中死海水域面积220平方公里,陆地面积5659平方公里。2016年7月的西岸巴勒斯坦人估計人口有2,697,687人。 該土地具主權爭議,目前大部分由以色列管轄,另外由巴勒斯坦国進行有限度管理。 File:we-map.png|西岸地區地圖 File:WestBankGovernatesNonLabeled.png|西岸地区行政區 File:1947-UN-Partition-Plan-1949-Armistice-Comparison.svg|右绿区即巴勒斯坦管区 West_Bank_barrier.jpg|以色列興建的隔離.

新!!: 海湾战争和約旦河西岸地區 · 查看更多 »

约旦

约旦哈希姆王国(阿拉伯语:,一般通稱約旦)是中东的国家,它北临叙利亚,东临伊拉克,东南临沙特阿拉伯,西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

新!!: 海湾战争和约旦 · 查看更多 »

美,哲学概念,一般指“某一事物引起人们愉悦情感的一种属性”。汉字“美”是由“羊”和“大”所组成的,由此而延伸出其它美的含义。但是各个时代或者民族对于美的定义是不同的。在甲骨文中,美写作戴羽毛头饰的妇女,与“每”同源,都表示漂亮、好看的意思。《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谓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鲁迅先生曾经把“美”解释成“戴帽子的太太”。錢鍾書曾引了伏尔泰一段话:“何谓美?询之雄蛤蟆,必答曰‘雌蛤蟆是也’。” 专门用来研究美的学科是美学,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美的哲学定义:美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是具体环境、现象、事情、行为、物体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具有的特殊性能、正面意义和正价值,是人们在密切接触具体事物,受其刺激和影响产生了愉悦和满足的美好感觉后,从具体事物中分解和抽取出来的有别于丑的相对抽象事物或元实体。 美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美不能够离开具体事物单独存在。《道德经》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新!!: 海湾战争和美 · 查看更多 »

美國

#重定向 美国.

新!!: 海湾战争和美國 · 查看更多 »

美國第1海軍陸戰師

#重定向 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師.

新!!: 海湾战争和美國第1海軍陸戰師 · 查看更多 »

美國陸軍第18空降軍

#重定向 第18空降军.

新!!: 海湾战争和美國陸軍第18空降軍 · 查看更多 »

美國陸軍第1騎兵師

1騎兵師(1st Cavalry Division,First Team),简称美骑一师,是美国陆军内相当著名的一个部队。组建于1921年,曾先后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戰爭(2001年至今),總部位于得克萨斯州胡德堡,至2013年第1騎兵師隸屬於美國陸軍第3軍,由陸軍準將邁克爾·比尔斯指揮。 在现行体制下,第1骑兵师的作战单位由5个旅构成,分别为:.

新!!: 海湾战争和美國陸軍第1騎兵師 · 查看更多 »

美國陸軍第1步兵師

1步兵師(1st Infantry Division)是美國陸軍中是歷史最悠久的師。曾立下了不少戰功。由於這個單位的標誌有一個很明顯紅色阿拉伯數字1,因而隊名為「大紅一師」(The Big Red One)。.

新!!: 海湾战争和美國陸軍第1步兵師 · 查看更多 »

美國陸軍第2裝甲師

2裝甲師(U.S.Army 2rd Armored Division)是美國陸軍的一個裝甲師。於1940年成立,曾在二戰中立下了不少汗馬功勞。現時已被解除編號,並編入第4步兵師。.

新!!: 海湾战争和美國陸軍第2裝甲師 · 查看更多 »

美國陸軍第7軍

7軍(VII Corps)是冷戰時兩個主要的軍級部隊之一。最初成立於一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重新建軍。於1946年裁撤。在從1950年又重新成立,並一直派駐西德。直到冷戰結束,該軍重新部署到美國國內,並於1992年解散。.

新!!: 海湾战争和美國陸軍第7軍 · 查看更多 »

美國海軍

美國海軍(United States Navy,縮寫:USN或U.S. Navy),是美利坚合众国軍隊的一个軍種,負責管理所有与海軍有关的事务。其职责为:“配备、训练和武装一支有能力赢得战争、阻止入侵和保证海域自由的海军战斗部队。”美国海军除了目前有近500,000现役和预备役海軍军人、278艘现役大小军舰之外,海軍旗下甚至還有美國空軍以外的另一支空中部隊,多數為舰載飞机,數量達逾4,000架.

新!!: 海湾战争和美國海軍 · 查看更多 »

美国

美利堅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簡稱为 United States、America、The States,縮寫为 U.S.A.、U.S.),通稱美國,是由其下轄50个州、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五个自治领土及外岛共同組成的聯邦共和国。美國本土48州和联邦特区位於北美洲中部,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面是加拿大,南部和墨西哥及墨西哥灣接壤,本土位於溫帶、副熱帶地區。阿拉斯加州位於北美大陸西北方,東部為加拿大,西隔白令海峽和俄羅斯相望;夏威夷州則是太平洋中部的群島。美國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還擁有多處境外領土和島嶼地區。此外,美國还在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着374個海外軍事基地。 美国拥有982萬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位居世界第三(依陆地面積定義为第四大国);同时拥有接近超过3.3億人口,為世界第三人口大国。因为有着來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移民,它是世界上民族和文化最多元的國家之一Adams, J.Q.; Strother-Adams, Pearlie (2001).

新!!: 海湾战争和美国 · 查看更多 »

美国国务卿

美國國務卿(United States Secretary of State),直译为国务部长,是美國國務院的首長,同時為美國內閣成员,主管美国外交事务,相当于美国外交部长,但是其地位要比其他内阁部长高,是所有內閣成員中的首席。.

新!!: 海湾战争和美国国务卿 · 查看更多 »

美国国会

美国国会(United States Congress)是《美国宪法》规定的立法机構,位於國會大廈。根据《美国宪法》,美国是一个三权分立的国家,其中立法权力归国会;行政权力归美国总统;司法权力归美国联邦法院。国会由經直接選舉產生的參議院议员與眾議院议员组成,每个议员代表其选区内的选民,但是作为一个整体,国会议员代表整个国家的选民,通过立法来规范政府與人民的行为。.

新!!: 海湾战争和美国国会 · 查看更多 »

美国空军

美国空军(United States Air Force,缩写:USAF)是美国军队中的空军軍種。其任务是“通过空中、外太空和網絡空间中的武力保护美国及其利益”,它于1947年9月8日正式成立。 美国空军是世界上规模最为庞大,技术力量最为发达的空军。美国空军於2013會計年度開始之際,有510,900名人員,其中空軍現役部隊有332,800人,後備部隊有71,400人,空中國民兵有177,221人,以及185,500名民間雇員。 截至2016年11月13日,美国空军共装备无人驾驶飞机约793架,驾驶飞机5,468架(其中轰炸机178架,战斗机2,907架,直升机656架,侦察机1,593架、预警机486架,特种作战飞机1,073架,空中加油机299架,教练机1,382架,运输机543架),另有空军国民警卫队的1,858架,以及空军预备役的2,326架;5,281枚空基巡航导弹,以及3,194枚洲际弹道导弹。各式戰機之多,即使不需海軍航空兵的航母艦載機,與國民警衛隊的反潛偵測機來支援,光單單只計算美國空軍旗下飛機,依然也是世界最大規模的空中作戰力量。.

新!!: 海湾战争和美国空军 · 查看更多 »

美国陆军

美国陆军(United States Army),是美利坚合众国军的陆上軍種。美国陆军组建于1775年6月14日,2016年有现役军人758,000名,预备役军人955,000名。预备役軍人中550,000名编成为美国国民警卫队,405,000名编成为美国陆军预备役部队(USAR)。“GI”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陆军士兵的别称。.

新!!: 海湾战争和美国陆军 · 查看更多 »

美国陆军第1装甲师

美国陆军第1装甲师(U.S.Army 1st Armored Division),绰号“老勇士”(Old Ironsides),隶属于美国陆军第3军。 第1装甲师适合担任突破、纵深攻击和追击任务。进攻的纵深可达60千米以上,可一次歼灭敌一个装甲或机步团。防御战役中,第1装甲师可在军的编成内防守正面30-60千米、纵深50-70千米的防御地带,抗击一个集团军的进攻。还可作为军的预备队,利用其快速机动性和强大装甲突击力,对楔入防御之敌实施反突击。 该师的重型装备数量多,体积大,无法进行大规模空运,缺乏整体的快速战略机动能力。该师的主战坦克、战斗车辆在密集丛林、山区和水网地形上的作战能力有限,不适宜城市化地形作战。战斗时损耗巨大,后勤保障不足。第1装甲师全速突击时,每日消耗燃料60万加仑,至少需用120车次运输保障,需要另外得到空军的运输支援。 战斗序列在驻地移至德克萨斯州布里斯堡后,第1装甲师就按照新的模块化编制进行了重组。重组后,可以进行部署的最小机动单位由师变成了旅。该师下辖3个旅级战斗队(BCT),1个战斗航空旅(CAB),1个师属炮兵旅和1个支持旅。 2015年春季后,第3旅级战斗队在从阿富汗归来后即退出现役,其下属机动单位被分给剩余的三个旅级战斗队。第4旅级战斗队则被改名为第3旅级战斗队。, accessdate.

新!!: 海湾战争和美国陆军第1装甲师 · 查看更多 »

美国海军陆战队

美國海軍陸戰隊(United States Marine Corps,縮寫为 USMC),又稱美國陸戰隊,是美利堅合眾國軍中的海軍陸戰隊及兩棲作戰部隊,其主要職責是運用美國海軍的艦隊(含航空兵),快速抵達全球各危機發生地執行戰鬥任務。美國海軍陸戰隊属于美国军队中的一个独立兵种,與美國海軍地位平行,同屬美國國防部下屬的美國海軍部,其軍階名稱與陸軍、空軍相同。負責美國駐外使館保安的警卫部队亦隸屬於美國海軍陸戰隊。.

新!!: 海湾战争和美国海军陆战队 · 查看更多 »

美軍

#重定向 美军.

新!!: 海湾战争和美軍 · 查看更多 »

炭疽病

炭疽病(英語:anthrax)是由炭疽桿菌感染造成的疾病,感染途徑包括皮膚接觸、呼吸道、消化道以及注射等四種,通常在感染一天至兩個月後開始出現症狀,經由皮膚接觸的感染會出現小水泡,周圍腫脹並常轉變為無痛的皮膚病,患部中央焦黑。經由呼吸道感染的症狀為發燒、胸痛、呼吸困難,經由消化道感染則會出現噁心、嘔吐、腹瀉或腹痛等症狀,經由注射感染會造成發燒及藥物注射部位的膿瘍。 炭疽病藉由接觸細菌孢子傳染,而孢子最常出現於動物製品上。傳播途徑包含吸入、食入,或皮膚傷口等等。本病鮮少直接人傳人,風險因子包含動物製品製造者、旅客、郵務員,或軍事人員。診斷方式包含偵測血中抗體或毒素,也可從患部採樣進行細菌培養輔助診斷。 建議高風險者接種炭疽病疫苗,先前曾出現炭疽病案例的地區也建議可為動物施打疫苗。若在暴露於風險環境後施打兩個月的抗生素,例如多西環素或環丙沙星,也可避免感染。若已經感染,則可以抗生素或抗毒素治療,所採用的抗生素種類與數量依感染的種類而定,而大範圍感染的患者建議採用抗毒素。 人類的炭疽病最常見於非洲和中南亞。它也在南歐頻繁發生,但在北歐和北美不常見。全球每年至少發生2000例,美國每年約有兩例。發生案例中,皮膚感染佔95%以上。若未治療,皮膚炭疽死亡率是24%。即使有治療,腸道感染死亡風險為25%至75%,而呼吸道感染的炭疽病死亡率為50%至80%。直到20世紀,每年有數十萬人和動物被炭疽病原感染而死亡。炭疽病原已被許多國家開發為武器。當放牧時,草食動物食用或呼吸吸入孢子時會受感染。肉食動物可能因取食已感染動物而感染。.

新!!: 海湾战争和炭疽病 · 查看更多 »

生物武器

生物武器,舊称细菌武器,是指用来杀伤人员、牲畜和毁坏农作物的致病性微生物及其毒素,依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克制對有生力量發揮殺傷作用。生物武器的施放装置包括炮弹、炸弹、火箭弹、导弹等的弹头和航空布撒箱、喷雾器、气溶胶发生器、装载媒介物(鼠、蚊、蜱等)的容器等。用生物杀死有生力量和毁坏植物的武器统称为生物武器。.

新!!: 海湾战争和生物武器 · 查看更多 »

煉油廠

煉油廠是一個處理提煉石油的工廠,將原油精煉過後分為許多各有用途的石油產物,例如汽油、柴油等燃料和化工产品。煉油廠中根据不同的油品有不同的装置进行加工,其中有蒸餾装置,催化装置,重整装置,加氢裂化装置等。蒸餾装置中,蒸餾塔是装置中重要的一种塔,形式可以是板式塔與填料式塔,主要作用是将经过预热并脱盐的原油,利用沸點的差異以及蒸餾塔底部較高溫的特點將物質分離。.

新!!: 海湾战争和煉油廠 · 查看更多 »

發電廠

電廠(Power station、Generating station、Power plant、Powerhouse),又稱發電站或電廠,是將熱能或動能轉換為電能的設施,屬於電力系統一環。.

新!!: 海湾战争和發電廠 · 查看更多 »

百夫长坦克

夫長主戰坦克(A41 Centurion)是英國在二次世界大戰末期開發的主戰坦克,雖然在戰爭結束前有6輛原型車送到歐洲戰場,可是並未趕上任何戰鬥。 大戰結束後,百夫長持續生產並且在英國陸軍服役。由於設計優良,受到其他國家的青睞,成為西方國家在二戰之後服役國家最多的坦克,同時也是服役最久的設計。 百夫長参加過朝鲜战争,越战和中东战争,特别是赎罪日战争,成就了它最輝煌的戰歷。以色列國防军第7装甲旅在戈蘭高地以100辆進行過沙地適應改进的百夫長击败了叙利亞军500辆T-55和T-62的进攻。從1945年開始到2006年為止以色列国防軍仍在使用改裝自百夫長的裝甲人員運輸車與戰鬥工兵車。.

新!!: 海湾战争和百夫长坦克 · 查看更多 »

聯合國安理會第660號決議

联合国安理会第660号决议于1990年8月2日通过,内容为谴责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并要求伊拉克立即无条件撤出科威特。 葉门代表呼吁伊拉克和科威特用谈判方式解决分歧 ,并感谢阿拉伯国家联盟的斡旋。前一天双方在沙特阿拉伯吉达的谈判以谈崩告终 。安理会还决定在必要的时刻再次举行会议,以确保当前决议得到执行。 决议获得14票赞成通过,也门代表未参加表决。.

新!!: 海湾战争和聯合國安理會第660號決議 · 查看更多 »

聯合國安理會第661號決議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第661号决议(),于1990年8月6日通过。决议重申联合国安理会第660号决议,注意到伊拉克拒绝遵守撤出科威特的要求,安理会将采取措施,根据《联合国宪章》第七章规定,对伊拉克实施国际制裁。这是安全理事会在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的第二个决议案。 因此,安理会决定,各国应避免: 决议要求所有会员国,包括非联合国会员国,严格按照该决议的规定去执行,并决定成立一个安理会的委员会,由安理会所有成员组成,向安理会报告工作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审查由秘书长提出的决议执行进展情况报告并向各国索取关于各国有关决议执行情况的进一步资料。 最后安理会强调,制裁不应影响对科威特合法政府的援助。该决议以13票赞成,0票反对,2票弃权(古巴、也门)通过。 海湾战争结束后,制裁仍然持续,原因是联合国安理会第687号决议要求伊拉克政府消除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由于伊拉克政府的政策和国际制裁,伊拉克产生了恶性通货膨胀,人民长期贫困的现象。.

新!!: 海湾战争和聯合國安理會第661號決議 · 查看更多 »

聯合國安理會第678號決議

1990年11月29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78号决议,限期要求伊拉克遵守之前的相关决议,立即无条件撤出科威特,并恢复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决议同时请求联合国所有成员国对执行此项决议提供适当的支援。 包括苏联在内的12个理事国对该决议投赞成票,古巴和也门投反对票,中国弃权。由于伊拉克未于决议规定的最终期限1991年1月15日前撤兵,联合国授权多国部队以武力手段使伊拉克遵守安理会第660号决议,沙漠风暴行动随即于1月17日打响。.

新!!: 海湾战争和聯合國安理會第678號決議 · 查看更多 »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简称联合国安理会、安全理事会、安理会,是联合国的六大主要机构之一。根据《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及原则,安理会负有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责任,在聯合國規章是唯一有权采取强制行动的联合国机构,其中五大常任理事國拥有一票否決權。.

新!!: 海湾战争和联合国安全理事会 · 查看更多 »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Fonds des Nations Unies pour l'Enfance;The 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舊称聯合國國際兒童緊急救援基金會,United Nations International Children's Emergency Fund,简称UNICEF)是聯合國一個專門機構,於1946年12月11日在联合国大会上成立,总部設於美國纽约,对发展中国家的母亲和孩子进行长期的人道主义和发展援助。作为一个志愿性的基金机构,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依靠政府和私人的捐助。他的项目着重于提高社区服务水平,以提高儿童的健康。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1965年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而本會亦於1985至87年間成立香港跑馬地分會。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执行主任Carol Bellamy到期以后,2005年5月由美国前农业部部长担任执行主任,将加速新千年的发展目标提上了议事日程。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是促进建立一个实现儿童权利世界的主要推动力。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对全球决策者及基层各类合作伙伴的影响力可将一些富有创意的想法变为现实。这个特性使其有别于其他世界组织和从事儿童工作的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相信抚养和关爱儿童是人类发展的基石。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就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而创立的—与其他机构协力克服贫困、暴力、疾病和歧视给儿童成长之路带来的障碍。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认为我们能够携手推进这一人道主义事业。 作为联合国主管儿童问题的机构,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156个发展中和转型中国家开展工作,保障儿童的生存和发展。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是世界上最大的为贫穷国家提供疫苗的机构,为确保儿童的健康和达到营养标准,它通过为所有男女孩童提供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安全净水和卫生设施以及努力保护儿童免遭暴力、剥削和艾滋病的影响来推进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 注意名稱相似的世界兒童基金會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或聯合國並無關係。.

新!!: 海湾战争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 查看更多 »

荷兰

荷蘭(Nederland,),直譯尼德蘭,是主權國家荷蘭王國()下的主要構成國,与美洲加勒比地区的阿鲁巴、库拉索和荷屬圣马丁等四個主體,共同组成這個主權國家。 荷兰的領土可分為歐洲區與加勒比區兩個部份。歐洲區領土位于欧洲西北部,濒临北海,与德国、比利时接壤,並與英國為鄰。加勒比海區,位於美洲加勒比海地區,包括博奈爾島、聖尤斯特歇斯島和薩巴島三個小島。荷蘭最大的三個城市分別為阿姆斯特丹、鹿特丹與海牙。阿姆斯特丹是宪法确定的正式首都,然而,政府、國王的王宫和大多数使馆都位于海牙。此外,国际法庭也设在海牙。鹿特丹港,位於鹿特丹,為全世界進出量第八的大型港口。 「尼德蘭」的字面意義,為低地國家,這個名稱來自於它國內平坦而低濕的地形。其國土中,只有約50%的土地高於海拔1公尺。其國土中,低於海平面的土地,絕大多數是人造的。從16世紀開始,荷蘭人,利用風車及堤防排乾積水,逐步由海中及湖中製造出圩田。現今荷蘭國土總面積中,有17%是人造的。荷蘭是一個人口非常稠密的國家,其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406人,若不計入水域面積則是每平方公里497人。在全世界上,也只有孟加拉、台灣、韓國的總人口數與人口密度,同時高於尼德蘭。儘管如此,尼德蘭是世界第二大的糧食與農產品出口國,僅次於美國http://www.government.nl/news/2014/01/17/agricultural-exports-reach-record-levels.htmlhttp://www.hollandtrade.com/sector-information/agriculture-and-food/?bstnum.

新!!: 海湾战争和荷兰 · 查看更多 »

鍋蓋頭

是一部2005年發行的美國電影,依據美國海軍陸戰隊隊員安東尼·史沃福(Anthony Swofford)1991年的波斯灣戰爭回憶錄改編,原著書名為《鍋蓋頭:海軍陸戰隊員參加波斯灣戰爭及其他一些戰役的編年史》(Jarhead: A Marine's Chronicle of the Gulf War and Other Battles)。電影標題「Jarhead」來自美國的俚語,是指海軍陸戰隊員(有時是陸戰隊隊員的自稱)。 片中由傑克·吉倫荷飾演安東尼·史沃福。本片由曾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山姆·曼德斯執導,他最知名的電影作品是1999年的《美國心玫瑰情》(American Beauty)。.

新!!: 海湾战争和鍋蓋頭 · 查看更多 »

萨达姆·侯赛因

萨达姆·侯赛因·阿卜杜勒-迈吉德·提克里蒂(阿拉伯语:,),简称萨达姆·侯赛因(阿拉伯语:;西方媒体多转写作Saddam Hussein)或萨达姆,伊拉克前政治人物、獨裁者,从1979年至2003年任伊拉克总统、伊拉克总理、阿拉伯社会主义复兴党总书记、伊拉克革命指挥委员会主席与最高军事将领等职。 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薩達姆的復興黨政權被美國推翻,其本人也在逃亡半年後被美軍擄獲。经伊拉克法庭审判,于2006年11月5日被判处绞刑,並於12月30日執行,终年69歲。.

新!!: 海湾战争和萨达姆·侯赛因 · 查看更多 »

萨达姆政权

#重定向 伊拉克复兴党政权.

新!!: 海湾战争和萨达姆政权 · 查看更多 »

鐵路

鐵路是鐵路運輸的媒介,由鐵路列車利用鐵輪在兩邊鐵路軌上行走的一種公共交通工具。在語境上,有時候會當成鐵路運輸的概念。鐵路的運行還包括鐵路軌道、鐵路站、鐵路道口及鐵道機車車輛。.

新!!: 海湾战争和鐵路 · 查看更多 »

面對空飛彈

面對空飛彈(Surface-to-Air Missile,縮寫:SAM),專指由陸地或是艦艇上發射,攻擊空中目標,通常是飛行器或者是飛彈。另外一個常見的通稱是防空飛彈。.

新!!: 海湾战争和面對空飛彈 · 查看更多 »

蝗蟲

蝗蟲,是蝗科,直翅目昆蟲。全世界有超過10,000種。分佈於全世界的熱帶、溫帶的草地和沙漠地區。其俗稱基本上有蚱蜢、短角蚱蜢、草蜢、蚂蚱等數種,但因為蝗蟲和螽斯的外型相近,所以不同地區的人士對此兩種昆蟲常有各種相異的俗稱,例如「把蝗蟲稱為蚱蜢,把螽斯稱為草蜢」,或是「把蝗蟲稱為短角蚱蜢,把螽斯稱為長角蚱蜢」,以及「把散居的蝗蟲稱為蚱蜢或草蜢,把群居的蝗蟲才稱為蝗蟲或飛蝗」等等。在生物學分類上,「蚱蜢」一詞可分指「菱蝗科」和「短角蝗科」的蝗蟲;「菱蝗科」又稱之為「蚱科」,而「短角蝗科」則又稱之為「蜢科」。蝗蟲的起源,以及其某些種(有些可以長達十五公分)的滅絕,至今仍不明瞭。Encarta Reference Library Premium 2005 DVD.

新!!: 海湾战争和蝗蟲 · 查看更多 »

衛星

衛星,是環繞一顆行星按閉合軌道做周期性運行的天體。如地球的衛星是月球。不過,如果兩個天體的質量相當,它們所形成的系統一般稱為雙行星系統,而不是一顆行星和一顆天然衛星。通常,兩個天体的质量中心都處於行星之內。因此,有天文學家認為冥王星與冥衛一應該歸類為雙行星,但2005年發現兩顆新的冥衛,使問題複雜起來了。.

新!!: 海湾战争和衛星 · 查看更多 »

飛毛腿飛彈

飞毛腿导弹(Scud)是一个已经被大众接受了的词汇,指苏联在冷战时期开发并被广泛出口的一系列的战术弹道导弹。这个名称是从北約代號为SS-1飞毛腿得来的,它包括了苏联的从R-11、R-17、 R-300厄尔布鲁士的一系列导弹。飞毛腿这个名字还被媒体指别的国家根据苏联原型广泛发展的许多种导弹。如在美国有时指飞毛腿SCUD被泛指为任何国家的不是从西方原型发展出来的弹道导弹。.

新!!: 海湾战争和飛毛腿飛彈 · 查看更多 »

西亚

西亞,或稱西南亞,指亞洲的西南部,和中東有很大部份的重合。不過,中東是一定義不清的區域,包含非洲國家埃及,而西亞則是純粹的地理學名詞,表示亞洲的西南端,人口約3.3億人。 经纬度定位为东经74度56分到东经26度16分;北纬43度34分到北纬12度35分。 西亞大致相當於傳統所謂的「中東」和「近東」,後兩者都是以距歐洲的遠近來稱呼,而不是依地帶在亞洲的所在來稱呼。在國際組織(特別是聯合國)和印度、澳洲等比中東位置更東的國家,較偏好使用「西亞」這一名詞,因為「中東」這個傳統的名詞會讓人有歐洲中心主義的感覺。在文化和政治地理學裡,中東有時也包括北非和南亞西部的國家,特別是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埃及。 聯合國將土耳其和外高加索國家(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也包含在西亞之內。不過,這些國家亦位於亞洲和歐洲相接的地帶,且和後者有社會和政治上的關連。土耳其的領土位於歐洲和亞洲之內。阿拉伯世界(包含整個阿拉伯半島)的亞洲部份被稱為「馬什里克」。.

新!!: 海湾战争和西亚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

西班牙王国(Reino de España),通稱西班牙(España),古籍譯為日斯巴尼亞或以西巴尼亞,《聖經》曾譯為「士班雅」,是位於欧洲西南部的君主立宪制国家,与葡萄牙同处於伊比利亚半岛,东北部与法国、安道尔接壤,國土面積則佔伊比利亚半岛的五分之四。其领土还包括地中海中的巴利阿里群岛、大西洋的加那利群岛、以及在非洲北部的休达和梅利利亚。首都兼最大都市為馬德里。 由於位處歐洲與非洲的交界,西班牙自史前时代以来就一直受许多外来影响,中世紀時有多國並立,至15世纪始建立單一國家,在近代史上是影响其他地区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其全球帝国兴盛时给世界带来的影响是,現今全球有5億人口使用西班牙语,使西班牙语成为世界上总使用人数第三多,母語人數第二多的语言。.

新!!: 海湾战争和西班牙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海軍

西班牙海軍(La Armada Española)是西班牙軍隊的一個分支,也是全世界歷史最悠久的海軍之一,建於15世紀末、16世紀初,卡斯提亞(Castilla)及亞拉岡(Aragon)兩王國統一為西班牙之時。海軍基地位於羅塔(Rota,與美國海軍共用)、費羅爾(Ferrol)、San Fernando 及卡塔赫納(Cartagena)。 有研究認為西班牙海軍的戰鬥力位列世界第七。事實上,該軍隊是世上少數可同時在各大洋同時執行任務的海軍。 海軍的守護者是海神La Virgen del Carmen、軍歌是La Salve Marinera。每年7月16日是海軍節。.

新!!: 海湾战争和西班牙海軍 · 查看更多 »

駐德英軍

德英軍(British Forces Germany,缩写为BFG)是英軍外駐在德國的部隊,由現役官兵和文職人員組成。首支駐德英軍部隊為建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BAOR)。 儘管現今駐德英軍的規模與萊茵軍團時代相比已經不大,但仍是英國人數最多的一支海外駐軍。隨著冷戰結束及1990年代早期的「」國防總檢報告,駐德英軍的規模逐漸縮減。1990年代至今,駐德英軍大部分部隊集中於德國西部的北萊因-西發里亞邦及下薩克森邦,主幹部隊為師部設於黑爾福德的陸軍第1裝甲師及其支援單位。 隨著2010年英國國防部提出「」報告,英國將在2019年左右撤出所有在德國的常駐部隊,但和北約相關的一些訓練仍會在德國進行。.

新!!: 海湾战争和駐德英軍 · 查看更多 »

記者

記者是媒體從業人員中,從事信息採集和新聞報導工作的人。英文通常稱為「journalist」或「reporter」,但「reporter」特別是指電視台、電台等電子媒體的記者。或稱訪事員(流行於清末民初)。.

新!!: 海湾战争和記者 · 查看更多 »

詹姆斯·贝克

詹姆斯·艾迪生·贝克三世(James Addison Baker III,1930年4月28日——),生于得克萨斯州休斯敦。美国政治家,曾任美國白宮幕僚長、美国财政部长、美国国务卿和商務部次長。毕业于美国希尔中学德州大學法學博士、普林斯頓大學文學士。 B B B B B B B Category:美國聖公宗教徒 Category:美國海軍陸戰隊軍官.

新!!: 海湾战争和詹姆斯·贝克 · 查看更多 »

諾曼·史瓦茲柯夫

#重定向 诺曼·施瓦茨科夫.

新!!: 海湾战争和諾曼·史瓦茲柯夫 · 查看更多 »

鮑伯·杜爾

#重定向 鲍勃·多尔.

新!!: 海湾战争和鮑伯·杜爾 · 查看更多 »

豹2型坦克

豹2(Leopard 2)是主要服役于德國聯邦國防軍的主戰坦克,共有A1-A7等多個型號。被公認为當今性能最優秀和均衡的主戰坦克之一。豹二在同世代的西方主戰坦克中擁有極為突出的外銷成績,這也使其至今仍不斷的推出修改型以滿足不同的需求。.

新!!: 海湾战争和豹2型坦克 · 查看更多 »

越南戰爭

#重定向 越南战争.

新!!: 海湾战争和越南戰爭 · 查看更多 »

麥加

麥加(مكّة المكرمة;羅馬化:Makkah Al-Mukarramah),伊斯蘭教第一大聖城,全稱是麥加·穆卡拉瑪,意為「榮譽的麥加」,中文較罕見的翻譯有滿克、墨克等譯名。麥加是伊斯蘭教最神聖的城市,擁有天房和禁寺。麥加有名的朝覲活動每年吸引將近300萬人,是伊斯蘭教的五功之一。 傳統上伊斯蘭教認為麥加是易斯馬儀(以實瑪利)的後代所建。七世紀時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在麥加宣揚伊斯蘭教,當時該地是一個重要的商業中心,在伊斯蘭早期歷史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966年後,麥加一直都由當地的謝里夫所統治,直到1924年統治權歸紹德家族所有。"Mecca," Microsoft® Encarta® Online Encyclopedia 2008, http://encarta.msn.com © 1997-2008 Microsoft Corporation.

新!!: 海湾战争和麥加 · 查看更多 »

麦地那

麦地那(المدينة المنورة,意謂「光芒四射的城市」),伊斯蘭教第二大聖城,後又稱聖城(مَـديـنـة الـنّـبي‎‎ Madinat al-Nabi),該城位于沙烏地阿拉伯西部,為內陸高原城市。与麦加,耶路撒冷一起被称为伊斯兰教三大圣地。 非穆斯林被沙特中央政府禁止進入麥地那的神聖核心及市中心。.

新!!: 海湾战争和麦地那 · 查看更多 »

黎巴嫩

黎巴嫩共和国(لبنان;亞拉姆語:ܠܒܢܢ),位于亚洲西南部地中海东岸,习惯上称为中东国家。该国东部和北部与叙利亚接壤,南部与以色列(边界未划定)为邻,西濒地中海。 黎巴嫩是中東地區最西化的國家之一,這與它和基督教有着十分密切的歷史有關,境內更有人類最早一批城市與世界遺產,這些文明古蹟最古老的具有長達5,000多年的歷史,因而在旅遊業中相當著名。.

新!!: 海湾战争和黎巴嫩 · 查看更多 »

軍刀

軍刀可以表示:.

新!!: 海湾战争和軍刀 · 查看更多 »

龍捲風戰鬥轟炸機

旋风戰鬥機(Panavia Tornado)是一种由英国、西德及意大利联合开发的双引擎可变后掠翼战斗机家族。主要依功能分成三種型號:IDS(阻絕打擊)、ADV(防空攔截)、ECR(電戰/偵查)於1974年8月14日進行首次飛行。 開發並生產此機的帕那維亞飛機公司(Panavia)分別是由來自德國的、來自英国的英國宇航(即以前的英國飞机公司)和來自義大利的阿藍尼亞航太等三家歐洲軍火商集結而成。 龍捲風第一次飛行在1974年8月14日,英國皇家空軍、義大利空軍和德國空軍現在仍然使用這型戰機,波斯灣戰爭的國際合作延續了它以後在此三國創立龍捲風訓練中心的服務窗口、三國訓練和評估單位之經營由英國皇家空軍的科提斯摩爾基地(RAF Cottesmore)負責(位在英國米德蘭平原的拉特蘭)。包括所有延伸型,992架分布在三夥伴開發國和沙烏地阿拉伯這四國。仍在使用中的飛機,目前都已計劃替換成歐洲2000颱風式戰機,之後全面退役。.

新!!: 海湾战争和龍捲風戰鬥轟炸機 · 查看更多 »

霸權

權或霸权主义(Hegemony或Hegemonism),是指一国凭借其政治、军事和经济的極大优势,在全世界或个别地区控制他国主权、主導國際事務或谋求统治地位的政策的意識形態。.

新!!: 海湾战争和霸權 · 查看更多 »

航空母舰

航空母艦(常簡稱為航--母、航--艦、空--母,美規常用代號為CV+其他字母以分類)是一種以搭載艦載機為主要武器的军舰,艦體通常擁有供飞机起降的巨大甲板和座落於左右其中一側的島式艦橋(一般稱為「艦島」)。航艦是航空母艦戰鬥群的核心,艦隊中的其它船隻提供其保護和供給,而航母則提供空中支援和遠程打擊能力。航空母艦是目前最大的武器系统平台,发展至今已是現代蓝水海军不可或缺的武器,也是海戰最重要的作戰艦艇之一。 航空母艦起源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間飛機作戰能力實用化後的影響,在各國航空技術進步、進而使陸基飛機有能力攻擊地面目標的同時,海軍亦用飛機來進行偵查與攻擊敵軍偵察機,因此出現了專門供水上飛機整備與其他雙翼機起飛的水上飛機母艦。一戰後,各大海軍強國主要仍維持著崇尚排水量大、裝載大口徑艦砲軍艦的大艦巨砲主義,但即使如此還是有不少軍事理論家提倡將飛機用於攻擊軍艦的作法,因此研製出多種形式的航空母艦、奠定未來海空兵力的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爆發後,航艦的重要性日益浮現,而在珍珠港事件以及馬來亞海戰的結果中顯示,大型軍艦在飛機的空中攻擊下十分脆弱,大艦巨砲主義也因此走向終結,到了戰爭後期各國不但趕緊將許多艦船改裝成臨時航母之外,還出現了如菲律賓海海戰此類的航艦大戰。 二戰結束後,航空母艦的地位一度因為核武器的出現而產生爭議與討論,特別是在受到核武器攻擊下的生存能力,但到了朝鲜战争後又恢復了其重要性,世界形成以美國為首的航艦武力對抗苏联水面艦艇部隊的格局,航空母艦更是參與了世界各地的局部衝突與代理戰爭。冷戰結束後,世界各國軍備緊縮,目前僅中國、俄罗斯、英国、法国、印度、巴西、意大利、西班牙、美國、泰国擁有或計划建造航空母艦,由於其造價與維護費用巨大,擁有航空母艦也是國力強大的表現,在這方面美國海軍即擁有世界上全部已服役航艦總數的一半,排水量則佔了超過80%,其相關科技也是世界領先。.

新!!: 海湾战争和航空母舰 · 查看更多 »

防空洞

防空洞(Air-raid shelter,或稱人防地下室)是一種用來防備空襲及保護平民的軍事掩體。其它原有地下建築,如地鐵車站、隧道、地窖、地下室、鐵路拱門等亦作為防空洞使用。這類構築低於地面,而且受特別堅固,能夠支持以上的建築物重量,因此特別適合用作保護人民受到空襲襲擊。在核武發展出來後,有些防空洞加上了防止核武攻擊的設計。.

新!!: 海湾战争和防空洞 · 查看更多 »

阿可以指:.

新!!: 海湾战争和阿 · 查看更多 »

阿富汗

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افغانستان;افغانستان;简称阿富汗)乃是一个位于亚洲中南部的内陆国家,坐落在亚洲的心脏地区。阿富汗的位置有不同的定义,有时候会被认为处在中亚或者南亚,甚至被归类于中东地区(西亚)。阿富汗与大部分毗邻的国家有着宗教上、语言上、地理上相当程度的关联。阿富汗的北部和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以及塔吉克斯坦接壤,东部与中国以及部分巴基斯坦控制查謨-克什米爾地区(有争议)接壤,南部与巴基斯坦接壤,西部与伊朗接壤。 “阿富汗斯坦”在普什圖語的意思就是阿富汗人的地方。普什圖人又稱阿富汗人,亦是現時國內最多人口的族群。作為內陸国,加上長年戰事,领土中的五分之三交通不便。近年阿富汗經濟主要倚賴外國援助,其中來自歐盟的援助佔阿富汗国内生产总值的40%。农业是另一主要的经济支柱,但可耕地还不足农用地的2/3。人口為3000多万,因為戰亂導致的經濟困難延續,是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

新!!: 海湾战争和阿富汗 · 查看更多 »

阿富汗戰爭 (2001年)

2001年阿富汗戰爭是以美國為首的聯軍在2001年10月7日 - 至今對阿富汗蓋達組織和塔利班的一場戰爭,為美國對九一一事件的報復,同時也標誌著反恐戰爭的開始。聯軍官方指這場戰爭的目的是逮捕奧薩瑪·賓拉登等蓋達組織成員並懲罰塔利班對其的支援,2009年12月1日新就任的美国总统巴拉克·歐巴馬宣布在6个月内向阿富汗增兵30,000人,2011年5月1日奧薩瑪·賓拉登被美軍擊斃,2011年7月美軍开始逐步从阿富汗战场撤出,塔利班至今仍在談判。.

新!!: 海湾战争和阿富汗戰爭 (2001年) · 查看更多 »

阿里·哈桑·马吉德

阿里·哈桑·马吉德(阿拉伯语: ;)生于提克里特,是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侯赛因的表弟,阿拉伯复兴社会党执政时代的国防部长和军队指挥官,因酷爱使用化学武器而得绰号“化学阿里”(علي الكيماوي)。曾參與過兩伊戰爭及2003年的美伊戰爭。他因涉嫌在1988年伊拉克政府军对北方库尔德人武装发动的代号为安法尔行动的清剿行动中,多次命令军队使用化学武器并造成惨重的平民伤亡。在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中被捕,因反人類罪、戰爭罪等四次被判處死刑後,於2010年被處決。.

新!!: 海湾战争和阿里·哈桑·马吉德 · 查看更多 »

阿根廷

阿根廷共和国(República Argentina、),通称阿根廷,是由23个省和布宜诺斯艾利斯自治市组成的联邦共和国,位于南美洲南部,占有南锥体的大部分,北邻玻利维亚与巴拉圭,东北与巴西接壤,东临乌拉圭与南大西洋,西接智利,南濒德雷克海峡。领土面积达2,780,400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八,拉丁美洲第二,西班牙语诸国之首,横跨多个气候带。阿根廷主张对南极洲的一部分、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称福克兰群岛)、南乔治亚岛和南桑威奇群岛拥有主权。 與大多數拉美國家相當不同,永久住民数超过4,100万的阿根廷,其種族組成和智利相似,欧洲裔占人口比例超过90%,非洲裔較少,使文化上国家呈現深度欧化,例如首都文化幾乎是歐洲城市文化的延伸。而社會素質、教育文化、市場經濟與法規上的發達,使阿根廷今日在民主和人權上有很大發展,也是南美唯一掌握人造衛星操作技術的國家。长久以来,阿根廷是一个中等强国和拉丁美洲的地域大国,它也是联合国、世行集团、世贸组织、南共市、南美洲国家联盟、拉共体和的创始国。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和新兴市场国家,阿根廷是20国集团成员和拉美第三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来计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处于中高水平,与智利和乌拉圭同属拉美第一集团,與東南歐相同,人类发展指数处于极高级。收入不平等程度虽高,但低于拉美国家平均水平。 这一地区已知最早的人类活动发生在旧石器时代。西班牙殖民始于1512年。在1810年至1825年的独立战争中,阿根廷以拉普拉塔联合省的国名于1816年发表《》,继承了原西班牙拉普拉塔总督辖区的大部分地区,在之后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战争中,联合省政府继而失去乌拉圭、玻利维亚和秘鲁等地区。其后多年的最终在1861年,布宜诺斯艾利斯邦击败了邦联政府,与当时其它八个省重新统一为阿根廷共和国。至此,大规模的欧洲移民潮架起了阿根廷与欧洲之桥,无与伦比的发展使阿根廷于20世纪早期跻身世界第七富国。然而在1930年代軍事政變以后,政局不稳和周期性经济危机使其陷入衰退。.

新!!: 海湾战争和阿根廷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

可以指现代国家:.

新!!: 海湾战争和阿拉伯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国家联盟

阿拉伯国家联盟(简称阿拉伯联盟或阿盟;جامعة الدول العربية)成立於1945年,是阿拉伯国家组成的地区性国际政治组织,成員國皆位於亞洲或非洲,宗旨是加强成员国间的协作,共同维护各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广泛开展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的合作。现有成员国22个。总部原设开罗,由于埃及与以色列签订和约,1979年3月31日,阿拉伯国家外交和经济部长会议决定,将阿盟总部迁往突尼斯。1990年10月31日,阿盟总部迁回开罗,现任秘书长是来自埃及的艾哈邁德·阿布·蓋特。.

新!!: 海湾战争和阿拉伯国家联盟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阿拉伯聯合酋長國(دولة الإمارات العربية المتحدة),是由阿布達比、沙迦、迪拜、阿治曼、富查伊拉、歐姆古溫、哈伊馬角七個酋長國組成的聯邦制君主國。位於西南亞的阿拉伯半島東南部,與阿曼和沙特阿拉伯接壤。首都阿布達比,也是境內最大部族的酋长国领地,阿聯酋的國際代碼為UAE。.

新!!: 海湾战争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 查看更多 »

阿曼

阿曼苏丹国(阿拉伯语:سلطنة عُمان),简称阿曼,是位於西南亚洲,阿拉伯半岛东南沿海的国家,北部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接壤,西面毗邻沙地阿拉伯,西南靠近也门。阿曼的海岸南部和东部临阿拉伯海,东北方则抵阿曼湾。 阿曼地区在上古时代称作“马干”,中国明朝時称其为“祖法儿”。17世纪晚期,阿曼成为印度洋强国,与葡萄牙、英国争夺波斯湾和印度洋的控制权。19世纪是阿曼的鼎盛时期,领土横跨霍尔木兹海峡,延伸至现今的伊朗和巴基斯坦,南至东非沿海地区及桑给巴尔群岛。20世纪,阿曼逐渐沦为英国保护国。历史上,阿曼的首都马斯喀特是波斯湾、印度洋地区的主要贸易港口。 阿曼为君主专制国家。苏丹卡布斯·本·赛义德·阿勒赛义德自1970年以来一直是阿曼的世袭领袖,目前是中东地区在位时间最长,世界第三长的现任统治者。 阿曼石油储量居全球第25位。201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将阿曼列为世界上在过去40年里发展最完善的国家。有别于邻国以石油为支柱产业的经济体,阿曼的经济主要依赖于旅游业和鱼、枣椰子、农产品贸易。阿曼被世界银行定义为高收入经济体,2017年的全球和平指数中,阿曼位列第70名。.

新!!: 海湾战争和阿曼 · 查看更多 »

蘇聯

#重定向 苏联.

新!!: 海湾战争和蘇聯 · 查看更多 »

葡萄牙

葡萄牙共和国(República Portuguesa),简稱葡萄牙(Portugal)、葡國。明朝《坤輿萬國全圖》称之爲波爾杜瓦爾(或波爾杜曷爾)、拂朗機(或拂朗幾、佛朗機);亦有蒲都麗家等稱謂,清朝時稱博都雅,或者澳門也有譯作葡萄牙民國。 葡萄牙是欧洲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一个国家,西部和南部瀕臨大西洋,北部和东部則與西班牙相接;首都-里-斯本以西的罗卡角是歐洲大陸的最西端。除了欧洲大陆的本土之外,大西洋的亚速尔群岛和马德拉群岛也是葡萄牙的领土。 現今葡萄牙邊界內的疆土,自古代開始就屢屢易主。葡萄牙曾是羅馬帝國版圖下的一員,期間曾被西哥特人和苏维汇人入侵,多方勢力相互角鬥;八世紀時,摩尔人征服了大部分的伊比利亚半岛,出現了較為一統的政權,也因而開啟了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收復失地運動。長達數世紀的戰爭當中,葡萄牙以今天西班牙的加里西亞地區為基地,於1139年成立葡萄牙王國,由北而南逐步完成征服。 16世纪起,葡萄牙在大航海时代中扮演活躍角色,成為重要的海上強國。全盛時期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共同簽署了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旨在將世界瓜分為兩半。現存歐洲國家當中,葡萄牙是為殖民歷史最悠久的一國,自從1415年攻占北非休达到1999年澳門政權移交(亦有一種算法為到2002年的東帝汶獨立為止),殖民活動長達幾近六百年。昔日龐大的殖民帝國,曾包括世界五十三個國家的部分領土,也使其官方語言葡萄牙語成為兩億四千萬人的共同母語,和世界第六大語言。但十九世紀開始,隨著最大殖民地巴西的獨立,葡萄牙的國勢快速地衰落。1910年10月5日革命推翻了葡萄牙王室,而成立不穩定的民主政權——葡萄牙第一共和国;卻在不久後又被保守派軍官領導的軍事政變推翻,是為新政時期,即葡萄牙第二共和国。直到1974年葡萄牙殖民地戰爭結束,反戰的康乃馨革命爆發,葡萄牙才重新成為自由民主國家。.

新!!: 海湾战争和葡萄牙 · 查看更多 »

英國皇家海軍

皇家海军(Royal Navy,縮寫为 RN),亦称英国皇家海军或英国海军,是英国的首要海上作战部队。9世纪时阿尔弗雷德大帝首先开始使用海上军队,而自14世纪初起英格兰海军开始参与海战。现代皇家海军可追溯至16世纪初,为英国三军中最为古老的军种。正是如此,皇家海軍是三軍中地位最崇高的,其尊稱為「高級軍種」(Senior Service)。 自17世纪中期起至18世纪,皇家海军同荷兰皇家海军和法国海军对制海权展开争夺。自18世纪中期起其为全球最为强大的海军力量,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美国海军所超越。皇家海军于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大英帝国崛起成为超级大国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由于其历史地位显赫,人们(包括英国人)时常略去“英国”部分,直称其为“皇家海军”。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皇家海军规模大幅度缩减,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其仍为全球规模最大。至战争结束时美国海军已发展成为世界最大。在冷战期间,皇家海军转变角色为反潜力量,主要于GIUK缺口搜索苏联潜艇。苏联解体之后,皇家海军重新成为远征作战部队,活跃于全球范围,并仍旧是世界最为强大的蓝水海军之一。 皇家海军拥有诸多科技先进的舰船和潜艇,包括一艘航空母艦、一艘、两艘、四艘弹道导弹潜艇(维持英国的)、七艘核动力舰队潜艇、六艘、13艘巡防舰、15艘反水雷舰船及22艘巡逻舰船。截至2017年12月26日,皇家海军共有78艘现役舰艇(包括潜艇),9艘(RFA)舰艇、以及5艘根据合同可为辅助舰队使用的舰艇。辅助舰队对皇家海军进行海上补给,通过其三艘船提升皇家海军的两栖作战能力,并取代过去巡防舰的职责,同皇家海军一同进行巡逻任务。皇家海军的总排水量达到近400,000吨(包括辅助舰队和皇家海军陆战队则达676,000吨)。 皇家海军與皇家海军陆战队共同組成。海军的軍種指揮官为第一海務大臣兼海軍參謀長(1SL/CNS),上将军衔,亦为成员。国防委员会将海军管理职责下放至海軍部委員會,由国防大臣领衔。皇家海军目前于英国境内拥有三个海军基地:朴次茅斯、和,其中第三者为西欧最大的海军基地。.

新!!: 海湾战争和英國皇家海軍 · 查看更多 »

英國陸軍第1裝甲師

#重定向 英国陆军第1装甲师.

新!!: 海湾战争和英國陸軍第1裝甲師 · 查看更多 »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新!!: 海湾战争和英国 · 查看更多 »

集束炸彈

集束炸彈是將小型炸彈集合成一般空用炸彈的型態,利用數量的特性增加涵蓋面積和殺傷範圍,每個小型炸彈又稱為子炸彈,破壞威力較低,許多設計是以軟性目標,如人體、沒有裝甲的車輛或器材為主要目標。较先进的双用途集束炸弹,其子弹不仅可击穿125毫米装甲,且爆炸后形成的碎片可在足球场大小范围内产生巨大杀伤力。 集束炸彈是在與一般炸彈同樣大小的彈體中,裝入由數個到數百個的子炸彈,子炸彈每顆約網球般大小的球體。由飛行器空投之後,在空中分解,藉由散佈子炸彈到廣範的地面造成區域性殺傷。 德国于二战中,苏联于苏芬战争和苏联-阿富汗战争中,美国于越戰当中都曾经大量使用过集束炸弹。.

新!!: 海湾战争和集束炸彈 · 查看更多 »

老布什

#重定向 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

新!!: 海湾战争和老布什 · 查看更多 »

F-111戰鬥轟炸機

F-111「土豚」(F-111 Aardvark)是一款由美國通用動力於1960年代時開發製造、美國空軍與海軍聯合參與設計案的成品多用途中距離戰鬥/攻擊機。當時空軍的設計需求是一架能夠全天候、以低空高速進行遠程攻擊的戰術轟炸機,而海軍的需求則是一架能夠長時間滯空的艦隊防空用攔截機。但是開發中的許多問題導致艦載攔截機版本的設計(F-111B)沒有實現,F-111最後僅為美國空軍採用。 F-111在美國空軍中除做為戰術/戰略轟炸(FB-111)之外,另亦衍生出電子干擾機型(EF-111A)。本機於1960年開始研發,1967年首飛。在越南戰場上的前幾個月,F-111 因為自身的問題而墜毀數架,因此飛行員給予「土豚」的渾號,但在幾次大規模的整理與改善之後,超音速低空進襲的引擎怒吼聲、強大而精準的攻擊能力,讓北越軍隊給予它「死亡之嘯」的稱呼。 在美國空軍於1998年將其所有的F-111退出現役之後,其戰術轟炸任務就由F-15E「打擊鷹」(F-15E "Strike Eagle")所取代;而超音速戰略轟炸任務則是由B-1槍騎兵戰略轟炸機取代。在美國將F-111退役之後,全球僅剩下皇家澳大利亞空軍(RAAF)仍持續操作此型戰機,引進美國退役的F-111G以維持其作戰部隊之打擊能力。直到2010年12月3日,澳洲空軍正式舉行F-111退役儀式,並以新購的24架F/A-18F超級大黃蜂戰機取代F-111。至此,F-111正式結束其現役生涯。 F-111擁有諸多當時的創新技術,包含幾何可變翼、後燃器、渦輪扇發動機和低空地形追蹤雷達。它有許多設計影響了蘇聯工程師和許多他國軍工業的思維,其諸多前瞻設計後來也成為戰鬥機架構上的基本常態。.

新!!: 海湾战争和F-111戰鬥轟炸機 · 查看更多 »

F-117夜鷹戰鬥機

#重定向 F-117夜鷹戰鬥攻擊機.

新!!: 海湾战争和F-117夜鷹戰鬥機 · 查看更多 »

F-14雄貓式戰鬥機

F-14雄貓式戰鬥機(F-14 "Tomcat" Fighter)是美國海軍曾使用的一款超音速空優及長程攔截用艦載戰鬥機。為雙發噴射機、可變後掠翼與雙尾翼、雙座配置,由格魯門公司承包開發製造,專門負責以航空母艦為中心的艦隊防衛任務。首架F-14於1970年試飛,1974年正式服役,以取代F-4--式戰機作為美國航空母艦艦隊的防衛。F-14在服役後期曾追加低空導航暨夜間紅外線標定筴艙,具備有基本的精確對地攻擊能力。F-14在美國海軍服役32年後,於2006年9月22日正式退役,由F/A-18E/F超級大黃蜂式打擊戰鬥機所取代。伊朗是唯一獲准購買F-14的國家,而且一直操作至今。.

新!!: 海湾战争和F-14雄貓式戰鬥機 · 查看更多 »

F-15鷹式戰鬥機

F-15鷹式戰鬥機(F-15 Eagle),是一款美國開發生產的全天候、高機動性的戰術戰鬥機。以及針對獲得與維持空優而設計的它,是美國空軍現役的主力戰機之一。F-15是由1962年展開的F-X(Fighter-Experimental)計劃發展出來。在戰機世代上,按照原先的欧美标准被歸類為第三代戰機(现在已和俄罗斯标准统一为第四代战机),與F-16,美國海軍的F-14、F-18,法國的幻象2000,俄羅斯的米格-29、米格-31、米格-35、Su-27、Su-30、Su-33、Su-35,中國的J-10等是同一世代。 為了替代除役的F-111执行穿透打擊任務,1988年出现了一個有名的衍生型F-15E打擊鷹式戰鬥轟炸機,这是一款非常成功的全天候打擊戰鬥機。F-15已經出口到日本、以色列、韓國、新加坡、沙特等國家。除日本外其余用戶均已獲得了類似於F-15E的出口型號戰鬥轟炸機。美軍擁有約700架F-15戰鬥機。.

新!!: 海湾战争和F-15鷹式戰鬥機 · 查看更多 »

F-4幽靈II戰鬥機

F-4鬼怪II(F-4 Phantom II)是一種雙座雙發全天候遠程超音速截擊機/戰鬥轟炸機,最初是由美國麥克唐納飛行器公司為美國海軍研制的。由於受到當時美國國防部長期望海空軍採用共通機體的壓力,美國空軍在1961年同意測試之後與美國海軍陸戰隊和美國海軍同時採用,成為美國少見同時在海空軍服役的戰鬥機。越南戰爭期間,F-4除了作為海空軍的主要的制空戰鬥機以外,也在對地攻擊、戰術偵察與壓制敵方防空系統等任務方面也發揮了很大作用。 F-4於1960年服役,1970和1980年代成為美國空中力量的主力。取代F-4的是新一代的戰鬥機,如空軍的F-15「鷹」式戰鬥機、F-16「戰隼」式戰鬥機,海軍的F-14「雄貓」式戰鬥機,海軍和海軍陸戰隊的F/A-18「大黃蜂」式戰鬥攻擊機。美國空軍使用的F-4G 野鼬機與RF-4C偵察機參加了波斯灣戰爭,稍後於1996年退役,一部分F-4在退役之後改裝為QF-4無人靶機。此外,F-4曾經出口到11個國家,以色列空軍的F-4參加了多次中東戰爭,伊朗空軍的F-4參加了兩伊戰爭。F-4目前仍在7個國家的空軍擔任一線作戰任務,。 F-4的生產從1958年一直到持續到1981年,總產量5,195架,在西方戰鬥機中僅次於F-86「軍刀」式戰鬥機(產量約10,000架)。.

新!!: 海湾战争和F-4幽靈II戰鬥機 · 查看更多 »

F-5E

#重定向 F-5戰鬥機.

新!!: 海湾战争和F-5E · 查看更多 »

F/A-18黃蜂式戰鬥攻擊機

麥克唐納-道格拉斯F/A-18黃蜂式戰鬥攻擊機(McDonnell Douglas F/A-18 Hornet)是美國海軍所使用一種專門針對航空母艦起降而開發的對空/對地全天候多功能艦載機,由麥克唐納-道格拉斯以諾斯洛普所開發的YF-17「眼鏡蛇」原型機為基礎進一步開發而成,是美國軍方第一架同時擁有戰鬥機與攻擊機身份的機種。對於空間有限、承載機隊數量不多的航空母艦而言,像F/A-18這種角色多變的泛用機種,是非常優秀的配屬選擇,自1983年開始佈署後就逐漸成為美國海軍最重要的艦載機種。在战机世代上,按照原先的欧美标准被归类为第三代战机(现在已和俄罗斯标准统一为第四代战机)。.

新!!: 海湾战争和F/A-18黃蜂式戰鬥攻擊機 · 查看更多 »

ISU-152式重型突擊炮

ISU-152/122式重型突擊炮是一款蘇聯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研發並使用的重型突擊炮。它使用的是IS-2重型坦克的底盤和車體。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ISU-152式重型突擊炮曾經被出口到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等多個國家中。.

新!!: 海湾战争和ISU-152式重型突擊炮 · 查看更多 »

M109自走砲

M109是一種美製155公釐口徑自走砲,於1963年開始進入美國陸軍服役,提供師和旅級部隊所需的曲射火力支援。從1963年量產至今,生產總數已超過7,000輛以上,使用國超過30個,可說是1970至1990年代西方國家的標準自走砲。為持續滿足未來戰場的作戰需求,M109持續進行性能提升與改良計畫,最新的改良型為M109A7,在發展計畫被取消後,M109A7自走砲對美國陸軍將更顯重要。.

新!!: 海湾战争和M109自走砲 · 查看更多 »

M113裝甲運兵車

M113是一種美國生產的裝甲運兵車,外銷世界上諸多國家,以便宜好用、改裝方便著稱於世,在近代軍事史有重要地位。 M113採用全履帶配置並有部分兩棲能力,也有越野能力,在公路上可以高速行駛。M113家族有極多的變型版可以擔任運輸到火力支援等等戰場角色,超過80,000輛的生產量遍佈世界。雖然它不是坦克但是也能設計成戰鬥載具,M113在越戰時期甚至是裝甲覆蓋最完全的載具,也使得後續的諸多裝甲步兵戰車從它獲得靈感,至今21世紀M113各種改型依然在服役,並且在最近被選為史上10大步兵戰車第一名。.

新!!: 海湾战争和M113裝甲運兵車 · 查看更多 »

M1艾布蘭主力戰車

M1艾布蘭主戰坦克(M1 Abrams,--)主戰坦克是美國陸軍和美國海軍陸戰隊主要的主戰坦克,M1艾布蘭的出現是為了取代M60巴頓系列坦克,在1980年左右開始服役,其家族主要有M1、M1A1、M1A2及最新型號M1A3,裝有全新的裝甲和電子設備。名字由來是前任美國陸軍參謀長、第37裝甲團指揮官和駐越美軍司令官的克雷頓·艾布蘭陸軍上將。.

新!!: 海湾战争和M1艾布蘭主力戰車 · 查看更多 »

M2布雷德利

M2布雷德利裝步戰車(M2 Bradley IFV)是美國的裝步戰車,以美國陸軍五星上將奧馬爾·布雷德利為名,由製造,即是前。.

新!!: 海湾战争和M2布雷德利 · 查看更多 »

T-72主戰坦克

T-72主戰坦克是蘇聯在1967年開始研製的主戰坦克,於1977年11月蘇聯紀念十月革命60周年的紅場閱兵式上首次公諸於世。T-72可說是蘇聯追求於歐洲進行大規模縱深作戰的產物,以大量性能適中且低成本的主戰坦克集群進行突擊,在冷戰後期取代T-55成為蘇聯裝甲部隊的主力。除了大量服役於紅軍之外,也大量外銷和授權華沙公約盟國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及南亞的印度生產,總產量達2萬輛,T-72同時是多個國家自製坦克的基礎,南斯拉夫的M-84、伊拉克的巴比倫之獅及羅馬尼亞的TR-125,都是仿製自T-72,中國的85-IIM坦克的設計同樣受到T-72的影響。雖然第一輛T-72早於1973年出廠,但由於性能可靠及價格低廉,目前在俄羅斯仍有生產改良版作為自用及出口。.

新!!: 海湾战争和T-72主戰坦克 · 查看更多 »

United States Marine Corps

#重定向 美国海军陆战队.

新!!: 海湾战争和United States Marine Corps · 查看更多 »

恐怖主义

賓拉登,蓋達組織的首領。 恐怖主義是指一种会造成其所有者做出,为了达成宗教,政治或其他意识形态上的目的而故意攻击非战斗人员(平民)或将他们的安危置之不理,有意制造恐慌的暴力行为之思想。各國在刑事法律上對恐怖主義的定義都不一致。 有些定義還將非法的暴力和戰爭包括在內。一般來說,犯罪組織以相似的手段來勒索保護費或執行沉默守則並不被視為恐怖主義,不過如果由具有政治動機的組織來實施這些行動也有可能被視為恐怖主義。 「恐怖主義」一詞帶有政治及情感上的含意Inside Terrorism,第32頁,其精確的定義便更難以辨識,從學術研究上可以找到上百個恐怖主義的定義。恐怖主義的概念具備爭論性,因為國家當局可用以將政敵或其他對手非法化,從而使國家武裝部隊可理直氣壯地打擊敵人(這種武力行為可能會被敵國描述為恐怖活動)。 恐怖主義由廣域的政治組織實行以達成他們的目的,這些政治組織包括左翼及右翼政黨、民族主義團體、宗教團體、革命分子及當權的政府。他們之間的共同點是他們會不惜肆意向非戰鬥人員使用暴力來為團體、思想或個人爭取注意。.

新!!: 海湾战争和恐怖主义 · 查看更多 »

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斯洛伐克(捷克文/斯洛伐克文:Československo),是一个存在於1918年至1992年的欧洲国家,解体後演變為两个独立國家──捷克共和国和斯洛伐克共和国。.

新!!: 海湾战争和捷克斯洛伐克 · 查看更多 »

核電站

#重定向 核电厂.

新!!: 海湾战争和核電站 · 查看更多 »

核武器

--,也叫--或原子武器,簡稱核武,是利用核反应的光热辐射、電磁脈衝、冲击波和感生放射性造成杀伤和破坏作用,以及造成大面积放射性污染,来阻止对方军事行动以达到战略目的的大杀伤力武器。主要包括核分裂武器(第一代核武,通常稱為原子弹)和核融合武器(亦稱為氫彈,分为两級及三級式)。亦有些还在武器内部放入具有感生放射的轻元素,以增大辐射强度扩大污染,或加強中子放射以殺傷人員(如中子弹)。 除此以外,核武器還可以根據用途而細分為戰略核武器及戰術核武器,前者是一般意義上的核武器範疇,為大當量的核武器和遠射程,後者則屬於小當量和近射程。其中,後者可用於戰爭前線。戰術核武器的概念以及發展相對戰略核武器為遲緩,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後多年才逐步形成的,而戰術核武器需要對核能技術的要求亦較高以及複雜,其前提是要擁有戰略核武器。 有紀錄的核武器的研發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由納粹德國率先提出方案,美國方面的計畫則晚了數個月。但由於當時錯誤的實驗方向與發展,令希特勒認為開發核武器的費用將會過於龐大,加上原先德國有興趣的是核子反應所能提供的能源而並非核武,因此放棄開發核武器。 當1945年納粹德國投降後,大量的德國科學家分散至各國持續研究,進一步幫助了西方國家與蘇聯在核能方面的技術發展。.

新!!: 海湾战争和核武器 · 查看更多 »

橋或橋梁是跨越峽谷、山谷、道路、鐵路、河流、其他水域、或其他障礙而建造的結構,是一種由水面或地面突出來的高架,用來連着橋頭橋尾兩邊路。橋的目的是允許人、車輛、火車或船舶穿過障礙。橋可以打橫搭着谷河或者海峽兩邊,又或者起在地上升高,檻過下面的河或者路,讓下面交通暢通無阻。 “橋”原本是一種高大的樹(參見喬木),因為夠高大,砍下來就夠長放在河面,可以連着兩邊岸,即獨木橋。啟閉式橋梁給大船通過的空間。 桥是一种用来跨越障碍的大型构造物。确切的说是用来将交通路线(如道路、铁路、水道等)或者其他设施(如管道、电缆等)跨越天然障碍(如河流、海峡、峡谷等)或人工障碍(高速公路、铁路线)的构造物。.

新!!: 海湾战争和橋 · 查看更多 »

步兵

步兵,文意上指徒步行軍作戰的士兵。在冷兵器時代區別於車兵、騎兵等。但隨著科技的發展,近現代的普通步兵也需要依靠馬匹、自行車、卡車、火車、裝甲運兵車、直升機、橡皮艇等手段機動至戰場,除了落後與偏遠的地區,很少見到單純的徒步作戰了。 廣義來講,以單個士兵身體作為武器平臺進行作戰的部隊,統稱為步兵。狹義來講步兵是進行正規攻防的兵種,而特種作戰的部隊如:海軍陸戰隊、陸軍航空特戰(傘兵)等都不應屬於狹義的步兵部隊。.

新!!: 海湾战争和步兵 · 查看更多 »

沙特阿拉伯

沙特阿拉伯王國(المملكة العربية السعودية),通称沙特或沙地阿拉伯(العربية السعودية),是一個位於西亞阿拉伯半島的阿拉伯國家。面積約2,149,690平方公里,它是在阿拉伯世界中地理面積第二大的國家,僅次於阿爾及利亞。沙地阿拉伯北方與約旦和伊拉克接壤;東北與科威特接壤;東邊和卡塔爾、巴林及阿拉伯聯合酋長國交界;東南方和阿曼接壤;南方則與也門交界。它是唯一一個同時擁有紅海和波斯灣海岸線的國家,而它大部分的土地由不宜居的沙漠及貧瘠的荒野組成。 現時的沙地阿拉伯由四個本來分明的區域——漢志、內志、部分和部分(阿西爾)組成。沙地阿拉伯王國是於1932年由伊本·沙特成立,他由1902年奪回沙特王朝歷史領地利雅得開始,相繼以征服統一了以上的四個區域。該國從此便一直是以根據伊斯蘭教原則、以君主專制的形式管治,瓦哈比派伊斯蘭教亦被稱為「沙特文化的首要特徵」Tripp, ''Culture Shock'', 2003: p.14。沙地阿拉伯有時被稱為「兩聖寺之地」,因它的範圍包括了伊斯蘭教中兩個最神聖的聖地:麥加的禁寺及麥地那的先知寺。 沙地阿拉伯是世界上石油生產量及輸出量最高的國家,它同時亦控制了全球第二大的烴儲藏。由於有石化燃料支持經濟,沙地阿拉伯被列為高收入經濟體之一,人類發展指數亦極高,且是唯一在二十國集團中的阿拉伯國家。但是,它在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成員中擁有最單一的經濟。它政治上保守偏右,作為伊斯蘭國教的背景為瓦哈比派,採用君主世襲制,且是由政教合一的威權政權實權統治,是被自由之家列為「不自由」的國家之一。沙地阿拉伯的國防開支在世界排行第四,又在2010至2014年在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世界軍備入口者排行中排行第二。它被分類為地域大國和中等強國。除了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它亦是伊斯蘭合作組織和石油輸出國家組織的成員。 的限制使沙特阿拉伯曾成為世界上唯一不容許女性駕駛的國家。这一政策直至2017年才開始有所放寬,而沙特政府于2018年6月允许女性开车。.

新!!: 海湾战争和沙特阿拉伯 · 查看更多 »

沙漠襲擊行動

沙漠襲擊行動發生於1996年9月庫德內戰期間,是一次美國海軍和美國空軍進行的聯合進攻行動以阻止伊拉克對南部庫德人的清洗。.

新!!: 海湾战争和沙漠襲擊行動 · 查看更多 »

波兰

波兰共和国(Rzeczpospolita Polska),简称波兰,是位於中欧的共和制国家,北面濒临波罗的海,西面与德国接壤,南部与捷克和斯洛伐克为邻,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在东,东北部和立陶宛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接壤。面積312,679平方公里,位居歐洲第十;人口約3,863萬人,位居歐洲第九。目前為欧盟、北约、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贸组织等國際組織的成員。.

新!!: 海湾战争和波兰 · 查看更多 »

波斯湾

波斯湾(خلیج فارس),印度洋阿拉伯海西北海湾。位于阿拉伯半岛與伊朗高原之間,简称海湾。 南通过霍尔木兹海峡与阿曼湾相连,总面积约23.3万平方公里,長990公里,寬58-338公里;平均深約30米,最深約100米;盐度38-40‰。它是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出海的地方。北至東北至東方與伊朗相鄰,西北為伊拉克和科威特,西到西南方為沙烏地阿拉伯、巴林、卡塔爾、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曼。.

新!!: 海湾战争和波斯湾 · 查看更多 »

法國軍事

法國軍队發展歷史悠久,對歐洲歷史甚至世界歷史都有多次關鍵影響力。現今的法国武装部队包含法國陸軍、法國海軍、法國空軍和法國國家憲兵隊。法國總統是三軍統帥,軍隊主要任務是防衛法國領土,第二是保衛親法國海外勢力,第三是維持世界穩定。 公開資料中軍隊總人數是779,450(2006年資料,其中259,050常備兵,419,000預備役,101,400國家憲兵隊),法軍在人數上是歐洲最大軍隊暨世界第13大軍隊。法國常備軍費世界排行第五(以美元計算,不考量各國物價),也是世界核武第三多的軍力,只在美國和俄羅斯之後。 2007年7月31日,總統命令M.

新!!: 海湾战争和法國軍事 · 查看更多 »

法國海軍

法國海軍(Marine nationale)為法國軍事中的海軍力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海軍之一,也是現今為數不多的藍水海军。現在的法國海軍擁有多種現代化軍艦、艦載飛彈和一艘核動力航空母艦,在聯合國的海上維和行動裡有一定的影響力,並在海外基地駐有兵力。海軍總司令部設於巴黎,大西洋艦隊基地設於布雷斯特,地中海艦隊基地設於土伦。到2007年,現役兵約有42,866人、其他文職人員約10,300人。.

新!!: 海湾战争和法國海軍 · 查看更多 »

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République française ),簡稱法国(France ),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主權國家,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实行单一制與半总统制,首都為歐盟最大跟歐洲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及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诸岛屿。全国共分为18个大区,其中5个位于海外。法国與西班牙及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的国土面积全球第四十一位,但卻為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歐洲面積第三大國家。 今日之法国本土于铁器时代由高卢人(凯尔特人的一支)征服,前51年又由罗马帝国吞并。486年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又征服此地,其于该地域建立的早期国家最终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法国至中世纪末期起成为欧洲大国,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致巔峰,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現今則是众多前殖民地的首選移民国。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與科學家,亦為文化大国,具有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為舉足輕重的大國之一。法國自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政局保持穩定,國家體制實行半總統制,國家經由普選產生的總統、由其委任的總理與相關內閣共同執政。1958年10月4日,由公投通過的國家憲法則保障了國民的民主權及宗教自由。法國的建國理念主要建基於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中所制定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此乃人類史上較早的人權文檔,並對推動歐洲以至於全球的民主與自由產生莫大的影響;其藍白紅三色的國旗則有「革命」的含義。法國不僅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亦是歐盟始創國。該國國防預算金額為全球第5至6位,並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法國為发达国家,其GDP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系,具備世界第十大購買力,並擁有全球第二大專屬經濟區;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位列全球第四。法國國民享有高生活質素,在教育、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特別是醫療研發與應用水平長期盤據世界首位。其國內許多軍備外銷至世界各地。目前,法国是。.

新!!: 海湾战争和法国 · 查看更多 »

洪都拉斯

-- 洪都拉斯共和國(República de Honduras),通稱洪都拉斯,中國大陸和港澳稱洪都--拉斯,台灣稱宏都--拉斯,中美洲共和制國家,西鄰危地馬拉,西南接薩爾瓦多,東南毗尼加拉瓜,東、北方濱加勒比海,南臨太平洋的洪塞加灣。大陸以外的加勒比海上還有天鵝群島、海灣群島等領土。首都特古西加尔巴。.

新!!: 海湾战争和洪都拉斯 · 查看更多 »

港口

港口是可以停泊船隻和運輸貨物、人員的地方,位於洋、海、河流、湖泊等水體上,通常也兼具口岸的功能。.

新!!: 海湾战争和港口 · 查看更多 »

清真寺

--(阿拉伯语、波斯语:单数 masjid,复数مساجد masājid),又称--、礼拜寺,是供穆斯林群眾使用的宗教场所。 对于什么宗教场所可视作回教堂,遜尼派的回教法学有严格以及具体的要求,不符合规定的场所则称作musallah。正式被划定为回教堂的场地(通常是更大综合建筑物的一小部分)有严格的使用限制,而回教法规定,一旦某个场地被正式划定为回教堂,该场所将直到末日都作为回教堂用途,被非穆斯林摧毀或占用的情形是絕對不容許的。 许多回教堂都有精致的圆顶、宣礼塔和礼拜殿,各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回教堂起源于阿拉伯半岛,如今所有人类聚居的大陆均能发现其踪影,用作穆斯林(回教徒)礼拜的地方,也可以作传达信息、教育以及争议解决等用途。回教堂的会众由伊玛目带领祷告。.

新!!: 海湾战争和清真寺 · 查看更多 »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联邦(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通称澳大--利亚(Australia,缩写为 AU、AUS),中文环境下(尤其是臺灣、香港等地)常使用「澳--洲」代替“--”,是全球面积第六大的国家,大洋洲最大的国家和南半球第二大的国家。澳大利亚国土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塔斯曼尼亚岛及数个海外的岛屿,面积和美國本土相似,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国土覆盖整个大陆的国家。與隔海相望的东南近邻是紐西蘭,西北是印度尼西亚,北边是巴布亚新几内亚、西巴布亚及东帝汶。澳大利亚的首都位于堪培拉,最大城市为悉尼。 澳大利亞一詞源於拉丁語,意思為“未知的南方大陸”(terra australis incognita)。其所在的地理位置通常稱作澳洲大陆,是地球上最小的大陆板塊。澳大利亚人均擁有國土面積0.353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廣闊的國家之一。有多樣的自然景觀,包括熱帶雨林、別稱為“紅色中心”的沙漠、吸引很多旅客的海濱及馳名遐邇的自然遺產大堡礁及烏魯汝Davison, Hirst and Macintyre, pp.

新!!: 海湾战争和澳大利亚 · 查看更多 »

挪威

挪威王国(挪威語:Kongeriket Norge,简称:Norge ,新挪威語:Noreg,舊譯那威)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西部,东与瑞典接壤,西邻大西洋。海岸线极其蜿蜒曲折,构成了挪威特有的峡湾景色。此外,挪威还与芬兰、俄罗斯接壤。挪威的领土也包括斯瓦尔巴群岛和扬马延岛,此外对南极洲的毛德皇后地和彼得一世岛有主权要求。首都為奥斯陆。2009年、2010年、2011年、2013年、2014年、2015、2016年获得全球人类发展指数第一的排名。挪威是性別平等實踐良好的国家之一,在2012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中,挪威排名第三,仅次于冰岛及芬兰。.

新!!: 海湾战争和挪威 · 查看更多 »

机枪

機槍或稱機關槍、機關銃(Machine gun),指全自動,可快速連續發射的槍械,可能是固定式的,也可能是活動式的,其子彈會由彈鏈或是彈匣連續填充,並且發射,每分鐘約有300至1800發子彈。 機槍通常分為輕機槍、中型機槍、通用機槍、重機槍等幾種。自動火器除了機槍外,還有冲锋枪、突击步枪、戰鬥步槍、自動霰彈槍、全自動手槍等,口徑20毫米以上的叫「機炮」(autocannons)。 機槍為了滿足連續射擊的穩定需要,通常備有兩腳架及可安裝在三腳架或固定槍座上,主要發射步槍或更大口徑(12.7mm/14.5mm)的子彈,能快速連續射擊,以掃射為主要攻擊方式,透過綿密火網壓制對方火力點或掩護己方進攻。除了攻擊有生目標之外,也可以射擊其他無裝甲防護或薄裝甲防護的目標。輕機槍的重量較輕,可以手持射搫,不過若以臥式的姿勢射擊,效果會比較好。機槍和自動槍隻的差異主要在口徑(機炮的口徑在20mm以上),另一個差異是所發射的是傳統的子彈、炮彈、散彈槍的彈藥、或是爆炸彈等。像發射霰彈的全自動槍隻會稱為的自動霰彈槍,發射大口徑彈藥的則會稱為機炮或是自動榴弹发射器(榴弹機槍)。冲锋枪則是手持式的自動武器,發射一般手槍口徑的子彈。機槍和冲锋枪、機炮不同,機槍像步槍一樣,有很高的槍管/口徑比(表示其槍管很長,子彈口徑小)。機槍在本質上就是一把全自動的步槍,而機槍和戰鬥步槍的不同點在於是否有可快速拆卸的槍管、重型槍管或是其他的冷卻系統。戰鬥步槍及突击步枪可以進行全自動的射擊,因為不是為了全自動射擊而設計,會有槍管過熱的問題。大部份的機槍也使用彈鏈及開放式槍機架構,和步槍的設計不同。 在一般的法律和口語中,機槍泛指可連發槍械。在中,只要一次扣動扳機時可以發射一次以上的就算是機槍、和口徑無關。美國公民持有機槍不會違反任何聯邦法律,在許多州也是合法的,不過依需登記為,而且需要繳納印花稅。不過1986年的Hughes修正案禁止針對市民製造機槍,因此只有在此時間之前就已製作的槍才能合法交易及移轉。.

新!!: 海湾战争和机枪 · 查看更多 »

挑戰者1式戰車

英國在上世紀70年代為了取代酋長式戰車而和德國(西德)共同展開MBT-80,但該項目於1977年被取消,德國獨自開發出豹2型坦克,這時英國也為伊朗巴勒維皇朝以酋長式坦克為基礎而開發出波斯獅2式坦克(Shir 2),1979年伊朗巴勒維皇朝被推翻,於是英國把波斯獅2式坦克由出口改內銷,從而進一步發展成為挑戰者1式戰車.

新!!: 海湾战争和挑戰者1式戰車 · 查看更多 »

戰斧巡弋飛彈

#重定向 战斧巡航导弹.

新!!: 海湾战争和戰斧巡弋飛彈 · 查看更多 »

戈蘭高地

戈兰高地(Hadhbat al-Jaulan,Ramat HaGolan)南北长71公里,中部最宽处约43公里,面积1800平方公里(其中以色列控制1200平方公里)。位于叙利亚西南部,约旦河谷地东侧。东到鲁卡德河、南到亚尔木克河、北到赫尔蒙山东坡,其西南临约旦河上游的太巴列湖,具有丰富的水资源。最高处海拔黑門山2814米。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期间被以色列占领至今,聯合國在邊界設置緩衝區。國際上承認戈兰高地為叙利亚的領土。 戈兰高地南部为农耕区,北部的谢赫山麓为林木和灌丛所覆盖的牧场。居民约15,000人,大多是德鲁兹派穆斯林,大部分人拒绝加入以色列国籍而保留叙利亚国籍。 戈兰高地西面與以色列接壤,居高临下,是叙利亚西南边陲的战略要地,从戈兰高地可以俯瞰以色列加利利谷地。高地上公路交通网密布,库奈特拉为此地重镇,有公路直通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只有60公里路程。.

新!!: 海湾战争和戈蘭高地 · 查看更多 »

海湾战争

海灣戰爭是指1990年8月2日至1991年2月28日期間,以美國為首的由34個國家組成的联军和伊拉克之間發生的一場局部戰爭。1990年8月2日,伊拉克軍隊入侵科威特,推翻科威特政府,並宣布科威特的「回歸」以及大伊拉克的“统一”。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在取得聯合國授權後,於1991年1月17日開始對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內的伊拉克軍隊發動軍事進攻,主要戰鬥包括歷時42天的空襲、在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邊境地帶展開的歷時100小時的陸戰。多國部隊以輕微的代價取得決定性勝利,重創伊拉克軍隊。伊拉克最終接受聯合國安理會第660號決議,並從科威特撤軍。 这次戰爭是美軍自越南戰爭後主導參加的第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也是第一場聯合國會員國之間的戰爭。在戰爭中,美軍首次將大量高科技武器投入實戰,展示了壓倒性的制空、制電磁優勢。通過海灣戰爭,美國進一步加強了與波斯灣地區國家的軍事、政治合作,儘管強化了美軍在該地區的軍事存在,卻未能同時剷除--,為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埋下了伏筆。.

新!!: 海湾战争和海湾战争 · 查看更多 »

新闻自由

新闻自由,或稱新聞自由權,通常指政府通过宪法或相关法律条文保障本国公民言论、结社以及新闻出版界采访、报道、出版、发行等的自由權利。这一概念也可以延伸至保障新闻界采集和发布信息,并提供给公众的充分自由。(各国新闻自由度排名请参见新闻自由指数词条) 至于官方的信息,政府则有责任和义务根据信息的相关程度和重要性对其进行详细的分类,以决定哪些信息可以向公众公开,哪些信息涉及到了国家的机密而必须受到保护,以此来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许多政府服从所谓的《阳光法案》或《信息合法化自由公约》来定义国家利益的概念范围。 新聞自由源起於歐美等國對於出版自由的爭取,隨著社會演進,新聞自由理論基礎從傳統到新穎,新聞與出版的自由在漫長的演進過程中逐漸發展出完整的權利體系。目前許多民主國家均承認新聞自由的重要性,許多非政府組織(如無國界記者)每年針對世界各國作出新聞自由程度評鑑。隨著科技進步,新聞媒體逐漸突破來自政府的壓力,但也有更多大企業給予新聞業帶來新的挑戰。 在现代的集权国家裏,新闻自由是一个被高度质疑的争议性概念。这些政权将新闻自由视为对政府权威以及社会安全的威胁。因此,大多数集权制国家都会设立全国性的宣传机构,用来维持集权政府的统治,对所谓任何试图挑战政权权威性的媒体或记者的活动进行压制。有的时候,这种对言论的镇压达到了野蛮的程度,甚至会动用警察和军队等具有武力的單位。在这些国家裏,新闻从业人员往往需要在新闻理念和意识形态之间寻求某种平衡,否则就会受到专制政权的威胁。威胁的方式包括解雇、被列入黑名单、人身攻击、绑架、刑讯,甚至暗杀。.

新!!: 海湾战争和新闻自由 · 查看更多 »

日本

日本國(),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伊豆-小笠原群島等6,852個島嶼組成,面積約37.8万平方公里。國土全境被太平洋及其緣海環抱,西鄰朝鮮半島及俄罗斯,北面堪察加半島,西南為臺灣及中國東部。人口達1.26億,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當中逾3,500萬以上的人口居住於東京都與周邊數縣構成的首都圈,為世界最大的都市圈。政體施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天皇為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參眾兩院)、以及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理,最高法院為最高裁判所。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由天照大神之孫下凡所生之後代磐余彥尊所建,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改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权體制。至平安時代結束前,日本透過文字、宗教、藝術、政治制度等從漢文化引進的事物,開始衍生出今日為人所知的文化基礎。12世紀後的六百年間,日本由武家階級建立的幕府實際掌權。17世纪起江户幕府頒布锁国令,至1854年被迫開港才結束。此後,日本在西方列強進逼的時局下,首先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統治權,接著在19世紀中期的明治维新進行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而自19世纪末起,日本首先兼併琉球,再拿下台灣、朝鮮、樺太等地為屬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已成為當時世界的帝國主義強權之一,也是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大國。日本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一,對中國與南洋發動全面侵略,但最终於1945年戰敗投降。日本投降至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前,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並監督日本制定新憲法、建立今日所見的政治架構,日本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民主政體,天皇地位虛位化,並依照憲法第九條放棄維持武装以及宣戰權。而日本雖在法律上實施非武裝化,出於自我防衛上的需要,仍擁有功能等同於其他國家軍隊的自衛隊。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並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2015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三萬二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三萬七千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一直維持在極高水平。.

新!!: 海湾战争和日本 · 查看更多 »

旅是现代陸軍的编制,由若干个团或者营组成。在现代陸軍编制中,旅通常作为一个战役战术单位,一般用于完成特定战役中的军事或勤务任务。在编制上由多个技术兵种混合编成的旅稱為混成旅或聯兵旅(聯合兵種旅、或作诸兵种合成旅)。 在現代戰爭條件下,旅由於編制比較小,使用靈活,逐漸被許多國家列為標準或者常被編制。旅的指揮官稱為旅長,由軍階是少將或上校軍官擔任。 在空軍的體系中,聯隊(Wing)與旅相當。指揮官軍銜通常是准將或上校。.

新!!: 海湾战争和旅 · 查看更多 »

摩洛哥

摩洛哥王国(阿拉伯語:المملكة المغربية),通稱摩洛哥(阿拉伯語:المغرب ;柏柏爾語:ⵜⴰⴳⵍⴷⵉⵜ ⵏ ⵍⵎⵖⵔⵉⴱ ;Maroc)是非洲西北部的一个君主制国家。其东部与阿尔及利亚接壤,南部其实际控制的西撒哈拉地区与毛里塔尼亚紧邻,西部滨临大西洋,并向北隔直布罗陀海峡和地中海与葡萄牙、西班牙相望。1979年摩洛哥占领西撒哈拉,但其在西撒哈拉的权利要求一直未被国际上任何国家所认可,但阿拉伯国家联盟明确承认西撒哈拉是摩洛哥的领土。摩洛哥認為其接壤的休達及梅利利亞為其宣称領土,但由西班牙實際管轄。除阿拉伯语外,在摩洛哥境内还有许多地方语言,而法语和西班牙语也被同时使用。.

新!!: 海湾战争和摩洛哥 · 查看更多 »

悍馬 (軍用汽車)

機動性多用途輪式車輛(High Mobility Multipurpose Wheeled Vehicle,缩写HMMWV或Humvee),又称悍马,是由AM General为美军生产的全轮驱动车辆。1991年,歷經波斯灣戰爭一役,其優異的機動性、越野性、可靠性和耐久性與各式武器承載上的安裝適應能力,間接促使該款汽車聲名大噪。部份軍事迷更將其冠上「越野之王」的美譽。.

新!!: 海湾战争和悍馬 (軍用汽車) · 查看更多 »

政變

政變(法語:coup d'État,,亦音译为“苦跌打”、“苦迭打”),是指一個國家之中有一部份人通过密谋策划,采取軍事叛亂或政治行动,夺取国家政权的行为。如果能成功完成政變,則會造成权力的转移、政府的更迭、或政体的改变。.

新!!: 海湾战争和政變 · 查看更多 »

意大利

意大利共和国(Repubblica Italiana),通稱意大利(Italia),是一個歐洲主权國家,主要由位於南歐的靴型亞平寧半岛及两个地中海岛嶼西西里岛和撒丁岛所组成,國際代碼為IT。意大利北方的阿尔卑斯山地区与法国、瑞士、奥地利以及斯洛文尼亚接壤,其领土包围着两个微型国家——圣马力诺和梵蒂冈,而在瑞士擁有座落於盧加諾湖湖畔的意大利坎波內這個境外領土。全国行政上划分为20个大区(其中5个為自治区)、110个省與8,100个城市。首都為罗马,意大利王国在1870年將首都設置在此,而都灵(1861年-1865年)及-zh-hans:佛罗伦萨;zh-tw:佛羅倫斯;-(1865年-1870年)也曾是意大利王國的首都。根据2014年统计,意大利人口大约为6,079.5萬,領土面積約為301,338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约每平方公里201.7人,屬於溫帶氣候。意大利是歐洲人口第5多的國家,人口在世界上排名第23位。意大利因其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为数众多的人类文化遗产(世界遺產數目排名全球第一)而被称为美丽的国度(Belpaese)。 現今的意大利地區是以前歐洲民族及文化的搖籃,曾孕育出羅馬文化及伊特拉斯坎文明,而意大利的首都羅馬,幾個世紀以來都是西方世界的政治中心,也曾經是羅馬帝國的首都。當羅馬帝國殞落後,意大利遭受了多次外族入侵,包括倫巴底人、東哥德人等日耳曼民族,之後還有諾曼人等。东罗马帝国曾一度重新占领意大利地区。在14世紀後,意大利轉而成為文藝復興的發源地 ,而文藝復興對歐洲影響深遠,讓歐洲思想前進了一大步。義大利過去分裂為許多王國與城邦,但是最終在1861年完成統一。其巅峰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刚开始之前,義大利變成一個殖民帝國,把勢力範圍延伸到利比亞、厄利垂亞、-zh-hans:意属索马里兰;zh-hk:意屬索馬利蘭;zh-tw:義屬索馬利蘭;-、衣索比亞、阿爾巴尼亞、羅德島與十二群島,而且擁有中國天津的租界。 意大利也在政治、文化、科學、醫療衛生、教育、體育、藝術、時尚、宗教、料理、電影、建築、經濟及音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響力。米蘭是意大利的經濟及工業中心,根據2009年全球語言監察組織(Global Language Monitor)的資料,它也是世界時尚之都。在2007年造訪意大利的遊客人數位居世界第5位,總共超過4,370萬人次的國際遊客造訪,而羅馬則是歐盟國家中第3多遊客造訪的城市,也被認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十大古城之一。威尼斯則被認為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紐約時報》形容它「無疑是世界上最美麗的人造城市」。 意大利共和国是一個議會制民主共和國,是一個已開發國家,世界七大工業國之一,生活質量指數則在世界排名第8名, Economist, 2005。意大利在2014年人類發展指數列表中則名列第26位,並擁有高度人均國內生產總額。根據國內生產總額與購買力平價國內生產總值的數據,意大利分別是世界第8大與第10大經濟體。意大利的政府預算金額則是位居世界第5位。意大利是北大西洋公約和歐盟的創始會員國,也是八大工業國集團、20國集團和歐洲四大經濟體成員之一。意大利也参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世界貿易組織、歐洲議會、西歐聯盟及歐洲創新中心(Central European Initiative)。意大利也參加申根協議,也是世界世界國防預算金額第9高的國家且分享北約的核武器。 意大利在歐洲及全球的軍事、文化和外交事務扮演重要的角色,首都羅馬則是世界上對於政治及文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城市,世界上許多著名的機構,例如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會(International Fund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全球在地論壇(Glocal Forum)、世界糧食計劃署及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總部都設在羅馬。意大利也擁有较高的教育指數、勞動力人口及慈善捐助金額。人均預期壽命排名世界第11位。醫療保健系統在2000年被世界衛生組織評比為世界第2。意大利也是一個全球化的國家。意大利的國家品牌價值在2009年名列世界第6位。意大利在藝術、科學和技術上擁有悠久的傳統,且至2017年共有53处世界遺產,是擁有最多世界遺產的西方國家。.

新!!: 海湾战争和意大利 · 查看更多 »

愛國者導彈

#重定向 MIM-104爱国者导弹.

新!!: 海湾战争和愛國者導彈 · 查看更多 »

愛國者飛彈

#重定向 MIM-104爱国者导弹.

新!!: 海湾战争和愛國者飛彈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1991年海湾战争沙漠盾牌沙漠風暴沙漠风暴行动波斯灣戰爭波灣戰爭海灣戰爭第一次海湾战争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