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民主集中制

指数 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democratic centralism)是列宁提倡的一种进行决策的组织原则。冷战时期,曾经在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中广泛实行。.

32 关系: 卡尔·马克思孟什维克上訪中國國民黨中國共產黨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国选举与治理网中国方正出版社一党制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德国社会民主党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刘少奇列宁冷战八二宪法共产党国家社会主义維權羅莎·盧森堡西北大学马尔托夫马克斯·韦伯警察苏联共产党毛泽东民主民主集權制无产阶级政党

卡尔·马克思

卡爾·馬克思(;),早期在中國被譯為麥喀士,是猶太裔德國哲學家、經濟學家、社會學家、政治學家、革命理論家、新聞從業員、歷史學者、革命社會主義者。馬克思在經濟學上的工作解釋絕大多數工人和資本家間的關係,並且奠定後來諸多經濟思想的基礎。馬克思亦是社會學與社會科學的鼻祖之一,在卡爾·马克思的一生中出版过大量理论著作,其中最著名和具备超强影响力的两部作品分別有1848年發表的《共產黨宣言》和1867年至1894年出版的《資本論》。 1818年5月5日,馬克思出生在普魯士萊茵省特里爾,一個相对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1835年10月就讀于德國波昂大學和柏林洪堡大學期間的马克思,開始對青年黑格爾派的哲學觀點產生興趣。大學畢業以後,馬克思為科隆地区的一家持有激進观点的報紙供稿,與此同時,其自身的歷史唯物主義理論思想萌芽,開始渐渐成形。1843年時馬克思移居法國巴黎後,马克思繼續在其他持有激進觀點的相关報社,从事专栏寫作;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马克思遇見了後來的重要朋友和支持者——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49年,馬克思遭流放後便與妻兒一起遷居到英國倫敦。他到達倫敦後依然繼續從事寫作工作,同時也開始構建他關於社會經濟活動的理論。馬克思還積極參與社會主義運動,並很快在第一國際中成為重要人物。 馬克思關於社會、經濟與政治的理論被統稱為馬克思主義,主張人類社會是在控制生產資料的統治階級與提供勞動生產的勞動階級間不斷的階級鬥爭中發展而成。馬克思認為國家是為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而運轉,而這又常常被視為大眾的公共意志。他同時也預言如之前存在過的社會經濟體系一樣,資本主義的內部矛盾會導致它自身的滅亡,並會被新的社會主義社會形態所取代;而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存在的矛盾,將會由工人階級奪取政治權力而終結,最終建立工人所管理、形成无任何階級制度的共產主義社會。馬克思積極地實踐他的理論,指出工人階級應該有組織地發動革命,推翻資本主義以改變社會經濟體制。 馬克思由于作為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創始人,长期以来广泛受到許多人的讚美和批評,因此马克思也被人们認為是人類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卡爾·馬克思与德國哲學家弗里德里希·尼采、奧地利心理學家西格蒙德·佛洛伊德并列為新哲學學說的奠基者;他還与法國社會學家艾彌爾·涂爾幹、德國政治經濟學家馬克斯·韋伯並列為現代社會科學建立者。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也在国际领域,极其强烈地影響着越来越多的知識分子、工會和政黨,並且以馬克思的想法為核心基礎而延伸出许许多多的不同派別、学术体系。.

新!!: 民主集中制和卡尔·马克思 · 查看更多 »

孟什维克

孟什维克(меньшевик),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的一个派别。孟什維克由馬爾托夫領導,主張信任群眾行動的自發性,涵蓋所有無產階級民眾的所有行動。.

新!!: 民主集中制和孟什维克 · 查看更多 »

上訪

上訪,或信訪(即“人民来信来访”的简称),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特有的政治表达及申诉方式。按照官方定义,信访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采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走访等形式,向各级政府、或者县级以上政府工作部门反映冤情、民意,或官方(警方)的不足之處,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等等。 为处理信访事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专门设立有国家信访局,各级政府、人大及政协也设有信访办公室。通常,规模以上各国有企事业单位及人民团体等均设有信访办公室。例如,清华大学信访办、北京协和医院信访办、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信访办。依據憲法行使「上訪權」伸冤的中國大陸民眾,稱為訪民。 除了中國大陸的居民外,有部分的香港、澳門商人及中華民國(台灣)的台商在大陸經商時會遇到行政問題,藉由上訪的方式以保護自身的權益。而上述商人及人民在大陸置產者之上訪問題,有時會藉由香港駐京辦、澳門駐京辦、港澳辦、國台辦等機關進行協調。 在中国古代,魏晋以后历朝中央政府到各级地方政府设登闻鼓,并设专职机构或人员,遇有击鼓者需立即受理或上报。“人有穷冤则挝鼓,公车上表其奏”,以作“用下达上而施于朝”之用。这也是“击鼓鸣冤”的由来。北宋专设登闻鼓院(鼓院)和登闻鼓检院(检院),两院均受理吏民申诉之状。.

新!!: 民主集中制和上訪 · 查看更多 »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簡稱國民黨,是中華民國肇建者孫中山及其革命黨同志所創建的政黨。其前身最早為1894年11月24日成立於夏威夷檀香山的革命團體興中會,而後分別改組為中國同盟會、國民黨及中華革命黨,1919年經孫中山改組後轉用現名。現今總部位於臺北中崙,現任黨主席為吳敦義。 從1928年國民政府完成北伐並統一中國起,該黨一直是中華民國的執政黨。2000年總統選舉敗選後首次成為在野黨。2008年總統選舉中,前黨主席馬英九得到765萬多票,創下中華民國總統直選史上最高得票數,使國民黨重新執政,並在2012年總統選舉中連任。2016年總統選舉失利後再次成為在野黨,不過仍是立法院第二大黨。以中國國民黨為首的泛藍陣營,與以民主進步黨為首的泛綠陣營並列為臺灣兩大政治势力。 國民黨是目前唯一曾在中國大陸與台灣執政、以及迄今唯一曾經同時統治臺海兩岸的政黨。.

新!!: 民主集中制和中國國民黨 · 查看更多 »

中國共產黨

#重定向 中国共产党.

新!!: 民主集中制和中國共產黨 · 查看更多 »

中国共产党

中國共產黨,簡稱中共,在中國大陸常簡稱為党,目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唯一的執政黨。该党创立于中华民国大陆时期,由陳獨秀和李大釗於1921年7月组织成立,初期接受共产国际的指导和援助,并与中国国民党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後,两黨进行了長達10年的军事斗争。1940年代起,中國共產黨逐渐摆脱外國勢力的影響,改由以毛泽东为首的本土派掌权。在抗日战争期间,与国民黨进行了第二次国共合作。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率領中國人民解放軍在第二次國共內戰中擊敗中華民國國軍,進而取得大陸地區及其絕大多數沿海島嶼的統治權,於1949年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自1980年代開始,中國共產黨開始排除意識形態問題和许多非共產主義的政黨建立关系。1989年东欧剧变和1991年蘇聯解體後,中國共產黨開始加强和其它社會主義國家執政黨的交流,並且繼續維持和世界各地非執政黨的共產黨聯繫。 中國共產黨的組織架構主要基於民主集中制,主張應共同維護已獲得共識的政策。中國共產黨最高機構是全國代表大會,每5年召開一次。中央委員會作為全國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的核心權力機構,通常1年召開1次會議。因此,多數職權和日常工作都由中央政治局和其常務委員會掌握。中央主要負責人自1993年開始會同時擔任負責黨內和民間事務的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負責軍事事務的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和具外交禮儀性質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而其能有效掌握三個職位時常被外界稱作最高領導人。習近平自2012年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至今担任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成為中共最高領導人。截至2017年12月31日,中國共產黨共有8956.4萬名黨員、基层党组织則有457.2万个,其中女性占26.7%,少數民族占7.3%。 中國共產黨始終宣稱其理想與目標是社會主義,并將自身視為代表工人階級領導工農聯盟和統一戰線的政黨。其中《中國共產黨章程》指出中國共產黨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意识形态,並將中國共產黨表述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社會。」不過在毛澤東建立的計劃經濟體制被認為效率低下的情況下,中國官方在政治理念的執行層面仍然從務實出發的,但在思想上為了確保路線一致不變動,鄧小平等人遂提出在國家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條件下,應該先以逐步摸索的方式,來建設共產主義社會較為實際,利用此理由嘗試引入经济改革,來發展,於是中國大陸得以透過設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爲綱的操作方式,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口號而在20世紀末期順利轉型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新!!: 民主集中制和中国共产党 · 查看更多 »

中国共产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国共产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简称中共中央纪委、中央纪委或中纪委)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纪律检查机关,具有维护党纪、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等职能,实行书记负责制。 1993年2月,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与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机关合署办公,机构列入国务院序列,编制列入中共中央直属机构。国家预防腐败局列入国务院直属机构序列,在监察部加挂牌子。1993年起,地方各级行政监察机关与同级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合署办公。.

新!!: 民主集中制和中国共产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 查看更多 »

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中国选举与治理网(China Elections and Governance),是卡特中心中国选举项目与中国政治发展研究中心开办的“从选举和治理的角度探索和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网站。2002年,卡特中心中国选举项目与中国人民大学比较国际政治经济研究所联合创建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作為相關中國政治經濟政治的網站之一,中国选举与治理网是具代表性的網站。 2003年該網密切追蹤並關注中國的地方選舉,並於深圳大學舉辦研究討論會。 參與網站運作及選舉觀察研究的刘亚伟組織發表了該網站及選舉研究的相關論文及專書。 在发生王立军事件后,2012年4月6日,中国选举与治理网关闭网络服务。2013年9月前後,網站恢復運作。 目前已被中国政府屏蔽。.

新!!: 民主集中制和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 查看更多 »

中国方正出版社

中国方正出版社是中国共产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下属的一家出版社,总部位于中国北京市,1993年初筹建,1993年9月10日正式成立,主要出版反腐倡廉主题的图书。.

新!!: 民主集中制和中国方正出版社 · 查看更多 »

一党制

一党制(one-party system)、单党制(single-party system)或一黨專政是單一政黨壟斷政治與軍事權力,並透過憲法、軍警、特務等各種制度內外之手段,長期將其他勢力排除於政治權力外的国家。这类国家一般为法西斯主義、共產主義或社会主义国家,历史上第一个一党制国家为1878年-1980年的西非国家利比里亚的真辉格党,长达102年。 傳統上以「政黨的數目」爲標準來判定一個國家是一黨制、兩黨制或多黨制,但此判定標準据台灣学者葛永光指出不充分,例如一黨領導的共產黨還實施黨內民主,內部派系眾多,存在一黨多元的系統,兩黨國家卻小黨林立抵制國會,又如歐洲多黨聯合執政良久沒有競爭的情況也很常見。 法理上的一党制国家為威权体制的一種,和其他个人独裁、军事独裁、绝对君主制等比較,有助於理解民主转型之不同途徑。.

新!!: 民主集中制和一党制 · 查看更多 »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德國哲学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恩格斯是卡尔·马克思的挚友,被誉为“第二提琴手”,他为马克思创立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大量经济上的支持,在马克思逝世后,帮助马克思完成了其未完成的《资本论》等著作,并且领导国际工人运动。.

新!!: 民主集中制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 查看更多 »

德国社会民主党

德国社会民主党(Sozialdemo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简称德国社民党(SPD),德国主要政党之一,它是德國歷史最悠久的政黨,成立于1863年。社民党於1966年至1982年,1998年至2009年和2013年至今参与聯合政府。現在11个州内参与执政,9个州内任州總理。.

新!!: 民主集中制和德国社会民主党 · 查看更多 »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Российская социал-демократическая рабочая партия,缩写为РСДРП)是由一群俄国马克思主义者所組成的社会主义政党,前身为1883年由格奥尔基·普列汉诺夫、薇拉·查苏利奇、巴威尔·阿克雪里罗德等在瑞士日内瓦建立的劳动解放社。1898年在明斯克由几个政党组织联合成立。1903年,该党分裂为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两派。1917年布尔什维克在十月革命中夺取俄國政权,最终演变为苏联共产党。 1903年至1917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下设国外局、俄罗斯中央局,分别领导海外与俄国内的党组织活动。 Category:俄罗斯历史 Category:欧洲共产党 Category:俄罗斯帝国政党.

新!!: 民主集中制和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 查看更多 »

刘少奇

刘少奇,譜名紹選,表字渭璜,湖南省宁乡县人,祖籍江西吉水,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政治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曾任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和第二任(第二至三届)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56年至1966年间担任排名首位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刘少奇早年曾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五卅运动等工人运动、学生运动。第一次国共内战时期,在上海、东北、浙江等地从事秘密工作,后前往中央苏区,领导职工运动,并参与长征。1936年,奉命前往天津组建中共中央北方局,扩大中国共产党在华北地区的影响力。抗日战争时期,刘少奇任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部署新四军开辟华中根据地。皖南事变后,他任新四军政治委员,参与重组新四军。1943年,刘少奇返回延安后,担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进入中共核心决策层。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刘少奇继续担任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华北局第一书记等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少奇主持土地改革运动,并曾组织“七千人大会”、领导中央经济改革,先后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和中国国家主席。后来他反對毛泽东倡导的“三面红旗”,且在四清运动时与毛不一致,被毛认为会威胁到自己的领导地位,在“文化大革命”初期,成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并冠以“叛徒、内奸、工贼”进行批判。1968年,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决定将刘少奇永远开除出党、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1969年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后,刘少奇在放逐、拘禁中病死。1980年,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为刘少奇全面平反并恢复其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一切名誉。.

新!!: 民主集中制和刘少奇 · 查看更多 »

列宁

#重定向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

新!!: 民主集中制和列宁 · 查看更多 »

冷战

冷戰(Cold War)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美國及英國為首的--、與以蘇聯為首的--之間长达半世纪的政治對抗。一般认为,冷战始于1947年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结束于1989年苏东剧变。在二戰結束後,原先結盟對抗納粹德國的美國及蘇聯成為世界上僅有的兩個超級大國,但兩國持有不同的經濟和政治體制:美國及其他北約成员国为資本主義陣營,而蘇聯及其他华约成员国則为社会主义阵营,兩方也因此展開了數十年的對立。冷戰的名稱來自於雙方從未正式交戰的特點,因為在冷戰期間,美蘇雙方所持有的大量核武器,為兩國帶來相互保證毀滅能力。 在數十年的冷戰中,雙方的關係和冷戰的激烈性也不斷變化。重大的幾次衝突事件包括了第二次國共內戰(1946年—1949年)、柏林封鎖(1948年—1949年)、朝鲜战争(1950年—1953年)、第二次中東戰爭(1956年)、古巴飛彈危機(1962年)、越南战争(1959年—1975年)、蘇聯-阿富汗戰爭(1979年—1989年)、蘇聯擊落大韓航空007號班機(1983年)、以及北約優秀射手演習(1983年)等等。他們透過軍事的結盟、戰略部隊的佈署、對第三國的支援、間諜和宣傳、科技競爭(如太空競賽)以及核武器和傳統武器的軍備競賽來進行非直接的對抗。美蘇兩方在許多第三世界的國家進行了一系列政治和軍事的衝突,包括了拉丁美洲、非洲、中東、和東南亞地帶。為了減緩核戰爭的風險,兩方曾在1970年代試圖以緩和政策減緩軍事對立。 從1980年代開始美國就在總統隆納·雷根政府的執政下,對蘇聯發起了一系列外交、軍事和經濟上的攻勢和施壓,再加上社会主义阵营本身的經濟發展陷入了嚴重的停滯,因此,在1980年代中期,蘇聯在新任蘇共中央總書記戈巴契夫的領導下,實施了經濟改革(1987年)和開放政策(1985年)。然而東歐國家從蘇聯獨立的傾向卻只增不減,尤其以波蘭的團結工聯最為突出。種種壓力累積之下,戈巴契夫在1989年停止了對東德的支援,導致了蘇聯旗下的衛星國,在數週內一一脫離,令蘇聯最後在1991年年底徹底解體,資本主義反共陣營取得勝利。在冷戰結束後,美國成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冷戰使當時無數國家的命運和人民的生活都發生重大改變,留下的影響更有不少存留至今。此外冷戰中的核戰爭和間諜戰、高科技軍備等成分也成為了大眾文化常見的題材。.

新!!: 民主集中制和冷战 · 查看更多 »

八二宪法

#重定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2年).

新!!: 民主集中制和八二宪法 · 查看更多 »

共产党

共产党是指奉行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以代表无产阶级(即工人阶级)的利益的名义而成立的政党。最早的共产党被认为是1847年成立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现在普遍指以共产主义和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对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的阐述为指导思想的政治团体,以将社会推向共产主义社会为最终目标。曾于1917年十月革命后掀起第一次浪潮(即推翻现政权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运动,当时并无其他成功案例),并于二战后掀起第二次浪潮,中華人民共和國于这一段时间基本建立起全国性的社会主义制度。而共产党与独裁政权的挂钩始于斯大林1922年当选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后世称之为“斯大林主义”。.

新!!: 民主集中制和共产党 · 查看更多 »

国家

国或国家,有時又作邦。从广义的角度,国家是指拥有共同的语言、文化、种族、血统、领土、政权或者历史的社会群体;从狭义的角度,国家是一定范围内的人群所形成的共同体形式。參見主權國家。 一般国家行政管理当局是国家的象徵,它是一種擁有治理一個社會的權力的国家机构,在一定的领土內擁有外部和內部的主權。.

新!!: 民主集中制和国家 · 查看更多 »

社会主义

會主義(Socialism)是一系列经济体系,,其特点为、民主控制的生产资料(产品、资本、土地、资产等)。这个词也指代与这类体系相关的政治理论。"2.

新!!: 民主集中制和社会主义 · 查看更多 »

維權

#重定向 维权.

新!!: 民主集中制和維權 · 查看更多 »

羅莎·盧森堡

羅莎·盧森堡(Rosa Luxemburg;Róża Luksemburg;)是德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家、社會主义哲學家及革命家,德國共產黨的创始人之一。 1871年3月5日,出生於俄國佔領下的波蘭扎莫希奇的一个猶太人家庭,她原是波蘭立陶宛王國社會民主黨理論家。1898年移居德國柏林,並加入德国社会民主党,是黨內的重要社会主义理論家。 1915年,当德国社会民主党宣布支持德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戰时,她和卡爾·李卜克內西合作成立馬克思主義革命團體“斯巴達克同盟”,與社民黨內以弗里德里希·艾伯特為代表的右傾勢力鬥爭。該組織于1918年12月30日重组為德國共產黨。1918年11月,在德国革命期间,她创办了《》(Die Rote Fahne),作为左翼的中央机构。1915年-1918年被多次關押。 羅莎·盧森堡起草了德國共產黨黨綱。她认为1919年1月柏林的斯巴達克起義是一个错误,但起义开始后她还是加以支持。当起义被自由军团(魏玛政权的右翼敢死队,由第一次世界大战退伍军人组成)镇压时,盧森堡、李卜克內西與其他數百位支持者被逮捕,遭到嚴刑拷打並被殺害。目前德国左翼党的基金会以她的名字命名。 由於羅莎·盧森堡同時批判列宁主义者及較溫和的社會主義者,因此在左翼政治界及學術界中不是所有人都認同羅莎·盧森堡。不過大部分马列主义者仍將卢森堡和卡尔·李卜克内西視為他們的烈士。根據德国联邦宪法维护厅的資料,對卢森堡和卡尔·李卜克内西的紀念仍然是德國左翼每年要做的重要一件事。 她独到的政治思想被后人称之为卢森堡主义。.

新!!: 民主集中制和羅莎·盧森堡 · 查看更多 »

西北大学

西北大学可以指:.

新!!: 民主集中制和西北大学 · 查看更多 »

马尔托夫

#重定向 尤里·奥西波维奇·马尔托夫.

新!!: 民主集中制和马尔托夫 · 查看更多 »

马克斯·韦伯

克西米利安·卡爾·艾米爾·韋伯(Maximilian Emil Weber,),小名馬克斯·韋伯(Max Weber)是德国的政治經濟學家、法學家、社会学家、哲學家,他被公認是現代社會學和公共行政學最重要的創始人之一。韋伯最初在柏林洪堡大學開始教職生涯,並陸續於弗莱堡大学、海德堡大学、维也纳大学、慕尼黑大学等知名学府任教。他對於當時德國的政界影響極大,曾前往凡爾賽會議代表德國談判,並且參與了魏玛共和国憲法(即魏玛宪法)的起草設計。 韋伯的主要著作圍繞於社會學的宗教和政治研究領域上,但他也對经济学領域作出極大的貢獻。他的知名著作《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是他對宗教社會學最初的研究,韋伯在這本書中主張,宗教的影響是造成東西方文化發展差距的主要原因,並且強調新教倫理在资本主义、官僚制度、和法律權威的發展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然而近代著名社會學家安東尼·紀登斯指出韋伯並未提出足夠的證據實例證明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發展有關,許多不以基督教為主要信仰的國家經濟發展一樣很出色。韋伯並將國家定義為一個「擁有合法使用暴力的壟斷地位」的實體,這個定義對於西方現代政治学的發展影響極大。他在各種學術上的重要貢獻通常被通稱為「韋伯命題」。.

新!!: 民主集中制和马克斯·韦伯 · 查看更多 »

警察

警察(英文:Police),為一種職業,主要職責為執法、維持公共安全、保護性命及保障財產。各國警察體系一般都分為巡邏警察和刑事警察兩大系統,然後再細分為多種崗位及工作類別。英國倫敦警察廳是世界首個以現代警察制度以維持治安的城市警察部門,香港警務處為全亞洲首個以現代警察制度以維持治安的警察部門。 絕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警察與軍隊分立,互不隸屬,各有其專業性。在法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除了警察外,隸屬軍隊或单独的國家憲兵也會負責處理或协理治安事務。在少數地區,警察機關成為軍隊的輔助武裝力量。在無軍隊或无軍隊指揮權的国家中,警察成為當地政府或者政權唯一可以直接調度的武裝力量,例如冰岛和巴拿马。而在獨裁政體及極權國家中,亦可能存在秘密警察及宗教警察等警察系統。 至於憲兵,亦即軍事警察,為在軍營和軍區中負責維持軍隊秩序的警察,在設有憲兵的國家及地區中,憲兵可以依據軍法維護軍隊秩序,糾舉軍人,以及協助軍事檢察官辦理軍法案件。部份國家及地區另外設立有國家憲兵,駐守於要塞、邊界、重要機關,持有步兵等級的重型武裝,對民眾亦具備執法權力。.

新!!: 民主集中制和警察 · 查看更多 »

苏联共产党

苏联共产党(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ая па́ртия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缩写为КПСС;拉丁化:)是原苏联的唯一合法执政党,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共产主义政党之一。 该党的前身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部形成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两派,但此时两派都没有建立自己独立的组织。1912年,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各自建立了自己的组织机构,但并未正式决裂。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正式独立建党,取名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1918年,布尔什维克党改称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俄共(布);1925年改称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联共(布);1952年改称苏联共产党,简称苏共。 苏联共产党的历任实际最高领导人分别为:列宁、斯大林、马林科夫、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和戈尔巴乔夫。 1991年八一九事件后,时任俄羅斯總統叶利钦下令停止该党活动,并没收其在俄罗斯境内的全部党产;在这以前,它一直是苏联的执政党。苏联解体之后,由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及独立後的加盟共和國共产党所继承。.

新!!: 民主集中制和苏联共产党 · 查看更多 »

毛泽东

毛泽东()字润之,湖南湘潭人,毕业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亦是中國現代史上的重要政治家、战略家和思想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终身担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被尊称为毛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先后兼任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暨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暨国防委员会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主席暨名誉主席等职。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拓者之一。他将马克思列宁主义运用于中国的实践过程中,早先曾借鑑斯大林主義探索新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具体道路,後來其运用經驗和總結的成果被发展称作毛泽东思想,被後繼無產革命參考成為蘇共以外的另一重要左派思想。毛泽东思想具有多方面的内容,主要有他所创立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游击战十六字诀和运动战战略、三个世界理论、矛盾论、实践论等,其核心内容为新民主主义和無產階級专政理论。此外,毛泽东在文學和书法方面也有一定造诣。然而,他的专政統治和階級鬥爭備受批評,因主导或发动的反右运动、大跃进及文化大革命等各类政治运动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而使後世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

新!!: 民主集中制和毛泽东 · 查看更多 »

民主

民主(dìmokratía),其本义是“人民的统治”,即“主权在民”,是一种现代的国家制度,国家权力由公民直接或间接行使。民主有时被称为“多数的统治”,与極權統治、独裁统治或寡头政治相对立。狭义的民主一词经常被使用于描述国家的政治,民主的原则也适用于其他有着统治行为存在的领域。平常所说的民主作风、民主原则、言論自由等民主权利,都从民主之含义派生而来。广义的民主应该是人民当家做主,既在一个完整的民主的社会里人们从一出生就平等,人们对社会负有相应的责任与义务,建立起社会的法律法规以及对政权控制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等等。 拉里·戴蒙德(Larry Diamond)指出,民主包括四个关键要素:(1)通过自由和公正的选举产生政府; (2)作为公民积极参与政治和公民生活; (3)保护所有公民的人权;(4)法律和程序同样适用于所有公民。.

新!!: 民主集中制和民主 · 查看更多 »

民主集權制

民主集權制,由中國國民黨提出的術語,為中國國民黨的組織原則。最初源自列寧提出的民主集中制,歷經孫中山及蔣中正的詮釋和應用,早期國民黨和共產黨對组织原则的解释基本相似,但有不同俄文汉译,国民党未把民主集權制寫入党章,只曾在决议案中,明文要求「民主主义的集权」。.

新!!: 民主集中制和民主集權制 · 查看更多 »

无产阶级

无产阶级,出自于拉丁语proletarius,或譯勞動階級,其拉丁文本字原是指古羅馬最低下層的社會階級,字源由Proles(子嗣)一字所衍生,意味該階層的唯一貢獻是延續香火並供應人丁,帶有輕蔑之意。根據拉丁文原意直至19世紀,馬克思以此词形容沒有資本工具的工人階級,此字才正式走入社會及經濟學說。Proletarius平常可譯作普羅大眾、平民百姓,但論述馬克思主義時,則譯作無產階級。 .

新!!: 民主集中制和无产阶级 · 查看更多 »

政党

政黨是以執政或促進和保障特定政治思想、政治利益為目標的團體。在代议制民主政體裡,政黨爭取執政一般以參加選舉為手段,並有時結成政治聯盟,在必要時聯合執政。政黨通常有特定的政治目标和意識形態,针对国家和社会議题有各自的主张,定立政綱展示願景。 共同的利益、情感、民族、种族等都是结成政党的因素。不同的政治学家对政党有着不同的定义:有人认为政党是选举工具;有人认为政党是一种权力组织;有人认为政党是谋求公职的工具;有人认为政党是人民控制政府的团体;有人认为政党是人民利益的表达渠道。 老牌民主國家和新興民主國家之經驗表明,要在長期內保持民主鞏固,即意味着一個民主國家在多大程度上能遠離國內各種對政治秩序穩定之挑戰,就要促進強而有力之政黨之發展;因此,選舉制度要鼓勵此一發展,而不是加強和推進政黨分化。若在英國、美國,多數民眾無不隸屬於政黨,故多數黨執政,即為代表國民多數之意見;諸黨聯合,即為代表民眾全體之合作。目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實行競爭性政黨體制,但實行較為成熟的國家主要是西歐、北美、日本及若干受美英殖民影響的國家,如印度。中國則不然,黨人之比數僅占國民全數一小部分,即使全國各黨各派聯合團結,論其數量,依然占國民全數很小一部分,这是特有之癥結。選舉制度還可以就排除那些只有少數人支持之政黨參選進行特殊設計,還可以推動或拖延政黨成為黨內領導人個人之競選工具。.

新!!: 民主集中制和政党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