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核糖核酸病毒

指数 核糖核酸病毒

核糖核酸病毒(RNA virus),又稱RNA病毒,其遺傳物質為RNA,這些核糖核酸通常是單鏈RNA(ssRNA),但是也可能是雙鏈RNA(dsRNA)。 由RNA病毒感染造成的著名人類疾病包括埃博拉出血熱、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流行性感冒、丙型肝炎、西尼羅河熱、脊髓灰質炎、麻疹。相較於DNA病毒,RNA病毒具有較高的變異性,因為它們缺乏修正錯誤的DNA聚合酶的能力。 雖然RNA通常會很快地產生變異,但是和SARS相關的RNA病毒的遺傳物質突變卻較緩慢。 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按照巴尔的摩病毒分类系统的分类方法把RNA病毒定为包含其中第三组(Group III)、第四组(Group IV)、第五组(Group V)的那些病毒,同时不把生活史中出现了DNA的病毒算是RNA病毒。 那些把RNA作为遗传物质,但是在复制过程中出现DNA的病毒被称为逆转录病毒。它们包含巴尔的摩分类系统里的第六组(Group VI)。感染人得艾滋病的著名逆转录病毒就有HIV-1和HIV-2。.

53 关系: 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去氧核糖核酸病毒丙型肝炎二順反子病毒科伊波拉病毒低毒性病毒科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修道院病毒科分體病毒科單股反鏈病毒目呼腸孤病毒科光滑病毒科副黏液病毒亞科副黏液病毒科囊狀噬菌體科玻那病毒科網巢病毒目義 (分子生物學)絲狀病毒科病毒炮彈病毒科生物病毒分类表番茄叢矮病毒科DNA聚合酶裸露核糖核酸病毒西尼羅河病毒馬爾堡病毒馬鈴薯Y病毒科豇豆鑲嵌病毒科麻疹麻疹病毒黃症病毒科黃病毒科葉脈曲張病毒屬肝炎病毒科肺炎病毒亞科脊髓灰質炎野田病毒科金色病毒科蕪菁發黃鑲嵌病毒科雀麥花葉病毒科雙核糖核酸病毒科MRNA杯狀病毒科核糖核酸桿菌狀核糖核酸病毒科正义单链RNA病毒正黏液病毒科沙狀病毒科本雅病毒科...星狀病毒科流行性感冒整體病毒科 扩展索引 (3 更多) »

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

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缩写为 SARS),是非典型肺炎的一种。--。2002-2003年,该病在中国广东顺德首发,并扩散至东南亚乃至全球,被称为SARS事件。 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由世界卫生组织的意大利医生卡尔娄·武尔班尼发现。他在越南研究该病毒时受到了感染,其后于2003年3月在泰国不治殉职。研究指出,本病是由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冠狀病毒引起的,傳播途徑包括由已被感染者所咳出的飞沫传染,而整個传染過程需要非常親密的接触。此病平均导致7%至15%的患者死亡。世界衛生組織警告,该病死亡率在未来有可能达到15%。不同年龄段中,24岁和以下人群死亡率为1%,25到44岁死亡率为6%,45到64岁死亡率15%,65岁以上的死亡率则為100%。.

新!!: 核糖核酸病毒和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 · 查看更多 »

去氧核糖核酸病毒

雙鏈去氧核糖核酸病毒包括以下科目:.

新!!: 核糖核酸病毒和去氧核糖核酸病毒 · 查看更多 »

丙型肝炎

是一種由引起的體液傳染性疾病,主要影響肝臟。初期的症狀輕微,甚至沒有症狀 -->。偶爾會有發燒、小便黄赤、腹痛及黄疸等症狀 -->。約有75%至85%的初患病者,其病毒會持續在肝臟中 -->,早期的慢性丙型肝炎一般沒有症狀 -->,但許多年後會變成,偶爾也會變成肝硬化。有些有肝硬化的患者會有其他的併發症,例如肝功能衰竭、肝細胞癌、或。 該病的傳播大多藉由、消毒不完全的醫療設備、在進行健康照護工作時的還有輸血造成。現在有了血液篩檢作業後,經由輸血而感染的病例已小於兩百萬分之一。還有另一種傳播方式是母親在生產時給嬰孩。一般日常生活的接觸是不具傳染性的。C型肝炎是已知五種肝炎病毒的其中一種:A型、B型、C型、D型、E型。診斷方法是檢測血液中是否存在血清抗體或是病毒的RNA -->。只要是暴露在危險因子下的民眾,都會建議進行篩檢。 目前還沒有C型肝炎的有效疫苗。預防的方法有針對長期使用靜脈注射藥物的減害計畫,以及檢測捐血者所捐的血液。慢性感染的病患只要給予包括(商品名Sovaldi)或是(商品名Olysio)的藥物治療,大約有90%可被治癒。早前的治療方式還有以干擾素 Pegasys(Peginterferon alfa-2a)混合利巴韦林的合併療法,治癒率大約僅50%且有強烈的副作用 -->。現階段有新型療法,但花費也相對較高。已罹患肝硬化或肝癌的患者可能需要考慮 -->。C型肝炎是進行肝臟移植的首要病因,但許多病患在接受肝移植後仍有病毒復發的可能。 據估計,全世界約一億三千萬至兩億人已感染C型肝炎,感染者集中于非洲、中亞及東亞。在2013年,因感染C型肝炎,全球逾三十四萬三千人死於肝癌,又有逾三十五萬八千人死於肝硬化。C型肝炎起初僅被認為是一種非A型或B型的肝炎,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被科學家設想,並在1989年被證實。C型肝炎僅感染人類與黑猩猩屬。.

新!!: 核糖核酸病毒和丙型肝炎 · 查看更多 »

二順反子病毒科

Cripavirus Iflavirus 二順反子病毒科(學名:Dicistroviridae)是(病毒)里面的一个科。.

新!!: 核糖核酸病毒和二順反子病毒科 · 查看更多 »

伊波拉病毒

伊波拉病毒(Ebola virus)是絲狀病毒科的其中一種病毒,可導致伊波拉出血熱,罹患此病可致人於死,包含數種不同程度的症狀(包括噁心、嘔吐、腹瀉、膚色改變、全身痠痛、體內出血、體外出血、發燒等),感染者症狀與同為纖維病毒科的馬爾堡病毒極為相似。具有50%至90%的致死率,致死原因主要為中風、心肌梗塞、低血容量性休克或器官衰竭。 此病毒以非洲剛果民主共和國的伊波拉河命名(該國舊稱薩伊),此地接近首次於1976年爆發的部落,剛果仍是最近四次爆發的所在地,包括2005年5月的一次大流行。 伊波拉是人畜共通病毒,主要的感染途徑是透過患者體液傳染,如血液、汗、嘔吐物、排泄物、尿液、唾液或精液等,目前並無飛沫感染的證據。儘管世界衛生組織苦心研究,至今仍沒有辨認出任何有能力在爆發時存活的動物宿主,目前認為果蝠是病毒可能的原宿主。2016年末,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陈薇研究员团队研发的重组埃博拉疫苗(rAd5-EBOV),在非洲塞拉利昂开展的Ⅱ期500例临床试验取得成功,被證實有效。伊波拉被列為生物性危害第四級病毒,也同時被視為是生物恐怖主義的工具之一。.

新!!: 核糖核酸病毒和伊波拉病毒 · 查看更多 »

低毒性病毒科

低毒性病毒科(Hypoviridae) 又譯作次毒(性)病毒科或輕毒(性)病毒科,是雙璉RNA病毒中的一科,該類病毒主要感染菌類。下有一屬:*次毒病毒屬(Hypovirus,又譯作低毒性病毒屬).

新!!: 核糖核酸病毒和低毒性病毒科 · 查看更多 »

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

Enterovirus Rhinovirus Hepatovirus Cardiovirus Apthovirus Parechovirus Erbovirus Kobuvirus Teschovirus 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picornaviridae)是沒有套膜、正股RNA、正20面體蛋白殼體的病毒,它的基因體在5'端有一個蛋白是用來當作RNA複製的primer,它的命名pico代表小,rna代表著核醣核酸,故Picornavirus的意思即微小的RNA病毒。微小病毒科根據巴爾的摩分類法歸類為第四綱,基因體大小從7.2kb至9.0kb。微小病毒科的mRNA在5'端並沒有CAP而是一種蛋白質稱為VPg,3'端一樣具有poly A tail,基因體兩端均有UTR(un-translated region,非轉譯區)。 微小病毒科可分為九屬,最常見的為腸病毒屬(Enteroviruses)及鼻病毒屬(Rhinoviruses)。腸病毒主要感染消化系統,可以忍耐低pH值的環境;鼻病毒則感染呼吸道。常見的病源體還有腸病毒70型、克沙奇病毒、A型肝炎、手足口病病毒等。.

新!!: 核糖核酸病毒和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 · 查看更多 »

修道院病毒科

* 修道院病毒屬(Closterovirus).

新!!: 核糖核酸病毒和修道院病毒科 · 查看更多 »

分體病毒科

分體病毒屬 Partitivirus α隱藏病毒屬Alphacryptovirus β隱藏病毒屬 Betacryptovirus 分體病毒科(Partitiviridae).

新!!: 核糖核酸病毒和分體病毒科 · 查看更多 »

單股反鏈病毒目

單股反鏈病毒目(Mononegavirales),核糖核酸病毒的一種,下面有4个科。.

新!!: 核糖核酸病毒和單股反鏈病毒目 · 查看更多 »

呼腸孤病毒科

呼腸孤病毒科(Reoviridae),是由respiratory enteric orphan virus各取其第一個字母而來,包括了許多影響胃腸系統的病毒,像是輪狀病毒Rotavirus,一部分的呼腸孤病毒會導致呼吸系統感染。 呼腸孤病毒科中的病毒,其遺傳物質為雙股RNA。.

新!!: 核糖核酸病毒和呼腸孤病毒科 · 查看更多 »

光滑病毒科

Levivirus Allolevivirus 光亮(噬菌體)病毒科(Leviviridae)(光滑噬菌體科).

新!!: 核糖核酸病毒和光滑病毒科 · 查看更多 »

副黏液病毒亞科

副黏液病毒亞科(Paramyxovirinae),属于副黏液病毒科,包括:.

新!!: 核糖核酸病毒和副黏液病毒亞科 · 查看更多 »

副黏液病毒科

副粘液病毒科包括二個亞科,副粘液病毒亞科(Paramyxivirinae)及肺炎病毒亞科(Pneumovirinae)。.

新!!: 核糖核酸病毒和副黏液病毒科 · 查看更多 »

囊狀噬菌體科

囊狀噬菌體屬 囊狀噬菌體科Cystoviridae.

新!!: 核糖核酸病毒和囊狀噬菌體科 · 查看更多 »

玻那病毒科

玻那病毒科(Bornavirus),又稱博爾納病毒科、鮑那病毒科,RNA病毒的一種,屬單股負鏈病毒目。其下僅有玻那病毒屬(Bonavirus),目前只有一個病毒被發現,玻那症病毒(Borna disease virus,BDV),它是博那病(Borna disease,BD)的致病因子。玻那病毒的命名,是源自此病毒是於1885年,在德國薩克森(Saxony)的玻那(Borna)的馬身上造成流行,致死率約是80%-100%。 玻那病毒是一種可以在恆溫動物身上,造成神經感染症候群的病毒,會導致生物的動作反常,甚至致命。這種病毒最早是在歐洲的羊和馬身上所發現,在歐洲、亞洲、非洲和北美州發現它感染的恆溫動物包括鳥類、貓、牛、和靈長類。 玻那病毒的遺傳物質大小為8.9kb,是Mononegavirales中最小的。 目前BDV的傳染途徑尚不明確,有可能是經由接觸已感染者的唾液或鼻分泌物。被傳染的個體有可能會引發玻那症,也有可能成為臨床症狀不明顯的帶原者。 BDV 也可以感染人類,是一種經由動物傳染給人類的人畜共通傳染病。BDV在人身上引發的症狀仍然受到質疑且尚未建立。然而,有相關證據顯示BDV感染與神經精神病學有關,例如躁鬱症。.

新!!: 核糖核酸病毒和玻那病毒科 · 查看更多 »

網巢病毒目

Nidovirales(成套(套式)病毒目).

新!!: 核糖核酸病毒和網巢病毒目 · 查看更多 »

義 (分子生物學)

義(英語:Sense,也翻譯成正義、股、正義股與義股等。有時也寫成意)在分子生物學一般是指核酸分子(如RNA與DNA)中兩兩相對的部分。以DNA為例,若與DNA序列相同(除了T與U兩鹼基的變換外)之mRNA具有被轉譯成蛋白質的特性,則該股DNA稱為sense DNA。由此可知,antisense DNA是指被當作轉錄模板的DNA序列,與sense DNA互補。 此外,即使在分子生物學領域內,英語中的sense仍可能有其他意義,對應的中文翻譯也有所不同。而且不同的書籍可能意義相反,也就是某些文章中的antisense可能是指另一篇文章中的sense。.

新!!: 核糖核酸病毒和義 (分子生物學) · 查看更多 »

絲狀病毒科

絲狀病毒科(学名:Filoviridae),單股反鏈病毒目,是一種感染脊椎動物的病毒,包含的屬有伊波拉病毒和馬爾堡病毒。 病毒粒(Virion)具有複雜構造,具外套膜(envelope),核鞘(nucleocapsid),聚合酶複合體和基質(Matrix)。病毒粒包裹在外套膜中。病毒的外形呈絲狀,或具分支多形態,或U形,6形,或圓形(特別在純化後),病毒的直徑約80nm,可達1400nm長,純化出的病毒長度可能達790-970nm。表面有瘤狀突起的形狀,散布在脂質雙層膜中。.

新!!: 核糖核酸病毒和絲狀病毒科 · 查看更多 »

病毒

病毒(virus,中文舊稱“濾過性病毒”)是由一个核酸分子(DNA或RNA)与蛋白质构成的非细胞形态,靠寄生生活的介於生命体及非生命體之間的有機物種,它既不是生物亦不是非生物,目前不把它歸於五界(原核生物、原生生物、真菌、植物和動物)之中。它是由一个保护性外壳包裹的一段DNA或者RNA,藉由感染的機制,这些简单的有機体可以利用宿主的细胞系统进行自我复制,但无法独立生长和复制。病毒可以感染几乎所有具有细胞结构的生命体。第一个已知的病毒是烟草花叶病毒,由马丁乌斯·贝杰林克于1899年发现并命名,迄今已有超过5000种类型的病毒得到鉴定。研究病毒的科学称为病毒学,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 病毒由两到三个成份组成:病毒都含有遺傳物質(RNA或DNA,只由蛋白质组成的朊毒體并不属于病毒);所有的病毒也都有由蛋白质形成的衣壳,用来包裹和保护其中的遗传物质;此外,部分病毒在到达细胞表面时能够形成脂质包膜环绕在外。病毒的形态各异,从简单的螺旋形和正二十面體形到複合型结构。病毒颗粒大约是细菌大小的百分之一。Collier pp.

新!!: 核糖核酸病毒和病毒 · 查看更多 »

炮彈病毒科

水泡病毒屬 Vesiculovirus 麗沙病毒屬 Lyssavirus 短時熱病毒屬 Ephemerovirus 胞內水稻黃矮炮彈病毒屬 Cytorhabdovirus 核內水稻黃矮炮彈病毒 Nucleorhabdovirus 粒外彈狀病毒屬 Novirhabdovirus 炮彈病毒科(Rhabdoviridae),RNA病毒的一種,屬於單股負鏈病毒目。它的遺傳物質是一段負股的RNA,基因大小約為11kb,外型有如子彈,故稱炮彈病毒或彈狀病毒,rhabdos在希臘文中有子彈形的意思。炮彈病毒科的病毒可感染的宿主包括動物和植物,動物炮彈病毒可感染昆蟲、魚類、哺乳類,包括人類。.

新!!: 核糖核酸病毒和炮彈病毒科 · 查看更多 »

生物病毒分类表

没有描述。

新!!: 核糖核酸病毒和生物病毒分类表 · 查看更多 »

番茄叢矮病毒科

茄叢矮病毒屬 康乃馨斑點病毒屬 頹壞病毒屬 石竹屬病毒屬 玉蜀黍萎黃斑點病毒屬 燕麥屬病毒屬 黃金葛病毒屬 黍屬鑲嵌病毒屬 番茄叢矮病毒科(Tombusviridae,西紅柿叢矮病毒科).

新!!: 核糖核酸病毒和番茄叢矮病毒科 · 查看更多 »

DNA聚合酶

DNA聚合酶(DNA Polymerase,EC編號2.7.7.7)是一種參與DNA複製的酶。它主要是以模板的形式,催化去氧核糖核苷酸的聚合。聚合後的分子將會組成模板鏈並再進一步參與配對。 DNA聚合酶以去氧核苷酸三磷酸(dATP、dCTP、dGTP、或dTTP,四者統稱dNTPs)為底物,沿模板的3'→5'方向,將對應的去氧核苷酸連接到新生DNA鏈的3'端,使新生鏈沿5'→3'方向延長。新鏈與原有的模板鏈序列互補,亦與模板鏈的原配對鏈序列一致。 已知的所有DNA聚合酶均以5'→3'方向合成DNA,且均不能「重新」(de novo)合成DNA,而只能將去氧核苷酸加到已有的RNA或DNA的3'端羥基上。因此,DNA聚合酶除了需要模板做為序列指導,也必需-zh-hans:引物; zh-hant:引子;-來起始合成。合成引物的酶叫做引發酶。 反應式:.

新!!: 核糖核酸病毒和DNA聚合酶 · 查看更多 »

裸露核糖核酸病毒

裸露核糖核酸病毒(Naked RNA Viruses)是一类正链核糖核酸病毒。此类病毒的特点是没有衣壳, 自然宿主是真菌。至2015年为止共发现有7个物种,在裸露核糖核酸病毒科下分为两个属。.

新!!: 核糖核酸病毒和裸露核糖核酸病毒 · 查看更多 »

西尼羅河病毒

西尼羅河病毒是一種熱帶和溫帶地區病毒。它主要傳染鳥,但還傳染人、馬、貓、臭鼬、灰鼠,和家養的兔子。人的傳染主路是由被傳染的蚊子的叮咬。.

新!!: 核糖核酸病毒和西尼羅河病毒 · 查看更多 »

馬爾堡病毒

堡病毒(又譯:馬爾病毒 或 馬堡病毒)是馬爾堡出血热的致病源。其與伊波拉病毒相近,為人畜共患傳染病。罹患此病的人會出現發高燒、腹瀉、嘔吐及出血的現象。病毒最終來源不明。馬爾堡病毒可以透過體液(包括血液及唾液)、排泄物及嘔吐物傳播,並曾造成間歇性的爆發。目前沒有任何疫苗或醫治的方法。.

新!!: 核糖核酸病毒和馬爾堡病毒 · 查看更多 »

馬鈴薯Y病毒科

鈴薯Y病毒屬 黑麥草鑲嵌病毒屬 大麥黃色鑲嵌病毒屬 柘樹屬病毒屬 番薯屬病毒屬 小麥屬病毒屬 馬鈴薯Y病毒科(Potyviridae).

新!!: 核糖核酸病毒和馬鈴薯Y病毒科 · 查看更多 »

豇豆鑲嵌病毒科

#重定向 豇豆花叶病毒科.

新!!: 核糖核酸病毒和豇豆鑲嵌病毒科 · 查看更多 »

麻疹

麻疹(拉丁語:Morbilli;德語:Masern;法語:Rougeole;英語:Measles 或 Rubeola;日語:はしか),是未有麻疹疫苗時,一種好發在兒童身上的傳染病,但成人也有一定可能感染。兒童常見的急性病毒是由麻疹病毒引起。此症典型的體徵及症狀包括四天的發燒,及出現咳嗽、鼻炎以及结膜炎的症狀(其英文為cough、coryza及conjunctivitis,也簡稱為三C),伴隨著發燒及紅疹。常見有發燒的症狀,約會持續一週,麻疹的發燒會高達40 °C(104 °F)。 罹患麻疹時,在口中會出現稱為的白點 -->,是麻疹的性症狀,不過只是暫時出現,因此不常看到 。不過在病患的感染力到達高峰之前,醫師若有識別到柯氏斑點,有助於減緩疾病的擴散。 患者多半在有症狀後五天就會開始出現紅色平坦的疹子,一開始常出現在臉部,再擴散到身體的其他部位 。在接觸麻疹者後約十到十二天會有麻疹症狀,會持續七至十天。 病患中有三成會有併發症,像是腹瀉,視力障礙,腦炎及肺炎等疾病。麻疹和風疹(德國麻疹)及小兒急疹是不同的疾病。 麻疹是的一種,所以可輕易藉由已感染者的咳嗽和打噴嚏而傳染給他人 -->,也可藉著唾液或鼻腔分泌物傳播。有九成的人沒有免疫能力下,和麻疹患者共處一室的話,會有極高機率得病 -->,病患在出現紅疹的前後四天都具有傳染力。人們通常一生中只會得一次麻疹。對於疑似病例進行相關檢測是公共衛生防疫上的重要措施。 麻疹疫苗對於預防感染麻疹非常有效 -->,在2000年到2013年全球約有85%的孩童接受疫苗接種 -->,這項政策也使得因麻疹而死亡的人數銳減75%。目前沒有特殊療法可治癒麻疹 -->,仅能对症治疗和预防机会感染,包括補充電解質的、健康的食物以及可以抑制發燒的藥物。若有其他的細菌感染(例如肺炎),可以使用抗细菌药。在发展中國家,會建議補充維生素A。 麻疹每年影響約2千萬人,主要在非洲和亞洲的发展中地區。它造成疫苗可預防疾病中最高的死亡數。它在2013年從1990年的54萬5千例死亡下降到導致約9萬6千人死亡。1980年時估計每年約有260萬人死於麻疹。在美國的免疫接種之前每年有3到4百萬個病例發生。大多數受感染以及死亡者皆小於五歲。受感染者的死亡率大約0.2%,在營養不良者更是可能高達10%。.

新!!: 核糖核酸病毒和麻疹 · 查看更多 »

麻疹病毒

麻疹病毒,属副黏病毒,呈球形,直径只有100~250纳米(1纳米.

新!!: 核糖核酸病毒和麻疹病毒 · 查看更多 »

黃症病毒科

黃症病毒科(Luteoviridae)是病毒的一个科,包括下面三个个属.

新!!: 核糖核酸病毒和黃症病毒科 · 查看更多 »

黃病毒科

黃病毒科(学名:Flaviviridae)的病毒主要感染哺乳類動物,遺傳物質為單股線型的RNA,長度約9.6-12.3kb,5'端帽帶有甲基化的核苷酸。病毒顆粒具有外套膜,直徑約40-60nm。 黃病毒科是一種病毒家族。人類和其他哺乳動物作為其天然宿主。它們主要通過節肢動物載體(主要是蜱和蚊子)傳播。該科從黃熱病病毒(黃病毒科病毒)獲得其名稱;'flavus'在拉丁語中表示黃色,而黃熱病又因其傾向於在受害者中引起黃疸而命名。目前在這個科中有超過100種,分為四個屬。與該家族相關的疾病包括:丙型肝炎病毒,肝炎,瘟病毒,出血綜合徵,流產,致命性粘膜疾病,黃病毒,出血熱,腦炎和出生缺陷小頭症(茲卡病毒)。.

新!!: 核糖核酸病毒和黃病毒科 · 查看更多 »

葉脈曲張病毒屬

葉脈曲張病毒屬(Varicosavirus),是病毒的一属。代表種是萵苣大葉脈聯合病毒(Lettuce big-vein associated virus)。 名稱來源:“Vari”從拉丁語靜脈曲張(varix),異常的擴張(abnormal dilatation)或一條靜脈或者動脈和指類型種類的主要症狀(symptom徵候,徵兆)的擴大。 category:病毒.

新!!: 核糖核酸病毒和葉脈曲張病毒屬 · 查看更多 »

肝炎病毒科

肝炎病毒科(Hepeviridae).

新!!: 核糖核酸病毒和肝炎病毒科 · 查看更多 »

肺炎病毒亞科

肺炎病毒亞科(Pneumovirinae),属于副黏液病毒科。学名来自希腊语 pneuma,精神;靈魂的意思。 肺炎病毒亞科下的病毒分为两个属:.

新!!: 核糖核酸病毒和肺炎病毒亞科 · 查看更多 »

脊髓灰質炎

脊髓灰質炎(poliomyelitis,简称polio),俗称小兒麻痺症(中文名稱譯自日語「小児麻痺」;后者则译自英语infantile paralysis),又譯急性灰白髓炎。是由脊髓灰質炎病毒 -->引起,可感染人類之病症。大約有90%到95%的感染並。剩下5%到10%有發燒、頭痛、嘔吐、腹瀉、頸部僵硬以及四肢疼痛等輕微症狀。這些有症狀的患者往往在一到兩周內就會完全復原。只有約0.5%的患者會發生而導致。疾病的進程可能只是數小時,也可能需要數天。肌力變弱的狀況往往發生在下肢,很少發生在頭部、頸部、橫膈膜的肌肉 -->。大多數的人可以自行復原,但少數的人會造成終生殘疾 -->。感染此病毒造成肌力變弱的患者中,有2%到5%的幼年患者與15%到30%成年患者會導致死亡。從中恢復,需要很長的時間,會很長一段時間都有如同感染時期一樣的肌力不足。该病不仅感染小儿,成年人也会感染發病落下残疾,美国化学家四乙基铅与氟利昂的发明人托马斯·米基利等。 脊髓灰質炎病毒通常經糞口傳播。也有可能經由被糞便汙染的水或食物傳染,經由唾液傳染是較為少見的狀況。感染病毒的患者,即便已經毫無症狀達六周 -->,還是有可能具有散播疾病的能力。藉由在患者的糞便之中找到病毒,或是在血液中找到相對應的抗體,可以用來作為小兒痲痹症的診斷依據。 脊髓灰質炎是可以藉著脊髓灰質炎疫苗來預防感染的,有糖丸与注射型。但為了讓疫苗達到效用,必須連續注射多劑才行。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建議旅客還有居住在脊髓灰質炎病毒依然猖獗的國家之居民,應追加注射脊髓灰質炎疫苗 。一旦感染後,目前尚無特效藥或療法 。脊髓灰質炎的感染人數,已從1988年的35萬例,降至2013年的416例 。在2014年,此疾病只在阿富汗、奈及利亞與巴基斯坦間傳播。 脊髓灰質炎已存在有千年之久,在古代的藝術品中,處處可見對此病症的描寫 。在1789年,英國醫師首先對脊髓灰質炎提出完整的臨床描述 ,接著再1908年,奧地利裔醫師蘭德施泰納是第一個確定脊髓灰質炎病毒的人。大規模的疾病爆發始於19世紀末的歐洲與美國 。20世紀,小兒痲痺症更接著成為疫區中最讓人擔憂的 。1950年代,美國病毒學家乔纳斯·索尔克製作出世上第一劑小兒痲痺疫苗 。期盼藉由疫苗的施打和早期發現,使我們最終可於2018年將這個疾病自世界上根除。在2013年,卻在敘利亞發現幾例新個案,且2014年五月,世界衛生組織因為小兒痲痺症在亞洲、非洲以及中東的疫情爆發所以發佈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 。到今天為止,在其他動物上並未發現感染小兒痲痺症的情形。.

新!!: 核糖核酸病毒和脊髓灰質炎 · 查看更多 »

野田病毒科

α野田病毒屬 β野田病毒屬 野田病毒科(Nodaviridae).

新!!: 核糖核酸病毒和野田病毒科 · 查看更多 »

金色病毒科

金色病毒科(Chrysoviridae)又譯作黃綠(色)病毒科,是病毒中的一科,型態為雙璉RNA,此類病毒主要生長於真菌類。下有一屬:*金色(黃綠)病毒屬(Chrysovirus)。 category:RNA病毒.

新!!: 核糖核酸病毒和金色病毒科 · 查看更多 »

蕪菁發黃鑲嵌病毒科

蕪菁變(發)黃鑲嵌病毒屬 玉蜀黍雷亞多精緻病毒屬 小黑點斑(紋)病毒屬 蕪菁發黃鑲嵌病毒科,又称蕪菁變黃鑲嵌病毒科(Tymoviridae),是病毒的一科,包括以下属:.

新!!: 核糖核酸病毒和蕪菁發黃鑲嵌病毒科 · 查看更多 »

雀麥花葉病毒科

麥鑲嵌病毒科(Bromoviridae)是病毒的一个科,包括下面五个属.

新!!: 核糖核酸病毒和雀麥花葉病毒科 · 查看更多 »

雙核糖核酸病毒科

液體雙RNA病毒屬 Aquabirnavirus 禽雙RNA病毒屬Avibirnavirus 昆蟲雙RNA病毒屬 Entomobirnavirus 雙核糖核酸病毒科(Birnaviridae)是一種病毒家族。.

新!!: 核糖核酸病毒和雙核糖核酸病毒科 · 查看更多 »

MRNA

#重定向 信使核糖核酸.

新!!: 核糖核酸病毒和MRNA · 查看更多 »

杯狀病毒科

杯狀病毒科(Caliciviridae),又称嵌杯病毒科,是巴爾的摩分類法(Baltimore classification)第四綱病毒,它們具有正股不分節RNA,它門不具有套膜且蛋白殼體為正20面體,它們十分的難培養,故沒有許多的研究,Caliciviridae的名字是源自於拉丁文「calyx」意思為杯狀,常見的病源體為諾瓦克病毒(Norwalk virus),杯狀病毒科主要是藉由糞口傳染,但也可以藉由飛沫傳染,杯狀病毒主要造成腸胃炎及嘔吐及腹瀉。.

新!!: 核糖核酸病毒和杯狀病毒科 · 查看更多 »

核糖核酸

核糖核酸(Ribonucleic acid),簡稱RNA,是一類由核糖核苷酸通過3',5'-磷酸二酯鍵聚合而成的線性大分子。自然界中的RNA通常是單鏈的,且RNA中最基本的四種鹼基爲A(腺嘌呤)、U(尿嘧啶)、G(鳥嘌呤)、C(胞嘧啶)通過轉錄後修飾,RNA可能會帶上(Ψ)這樣的稀有鹼基,相對的,與RNA同爲核酸的DNA通常是雙鏈分子,且含有的含氮鹼基爲A(腺嘌呤)、T(胸腺嘧啶)、G(鳥嘌呤)、C(胞嘧啶)四種。 RNA有着多種多樣的功能,可在遺傳編碼、翻譯、調控、基因表達等過程中發揮作用。按RNA的功能,可將RNA分爲多種類型。比如,在細胞生物中,mRNA(信使RNA)爲遺傳信息的傳遞者,它能夠指導蛋白質的合成。因爲mRNA有編碼蛋白質的能力,它又被稱爲編碼RNA。而其他沒有編碼蛋白質能力的RNA則被稱爲非編碼RNA(ncRNA)。它們或通過催化生化反應,或通過調控或參與基因表達過程發揮相應的生物學功能。比如,tRNA(轉運RNA)在翻譯過程中起轉運RNA的作用,rRNA(核糖體RNA)於翻譯過程中起催化肽鏈形成的作用,(小RNA)起到調控基因表達的作用。此外,RNA病毒甚至以RNA作爲它們的遺傳物質。 RNA通常由DNA通過轉錄生成。RNA在細胞中廣泛分佈,真核生物的細胞核、細胞質、粒線體中都有RNA。.

新!!: 核糖核酸病毒和核糖核酸 · 查看更多 »

桿菌狀核糖核酸病毒科

桿菌狀核糖核酸病毒科: Barnaviridae.

新!!: 核糖核酸病毒和桿菌狀核糖核酸病毒科 · 查看更多 »

正义单链RNA病毒

正义单链RNA病毒(positive-sense single-stranded RNA virus或(+)ssRNA virus),其基因组为一条正义RNA单链。该正义链进入宿主细胞后,可以直接作为mRNA链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也可以通过依赖RNA的RNA聚合酶(RDRP)作用,生成负链,再以负链为模板,在RDRP作用下,生成正链。这样就达到了复制的目的。同时,生成的正链也可作为mRNA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新!!: 核糖核酸病毒和正义单链RNA病毒 · 查看更多 »

正黏液病毒科

正黏液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希臘文Orthos有「正確,直」之意;myxo有「粘液」之意)屬於負鏈RNA病毒,共有六個屬,此科的病毒可感染脊椎動物。造成流行性感冒的病毒正是正黏液病毒科的一員,屬於負鏈RNA病毒。正黏液病毒科可分為四屬病毒,三屬為流行性感冒病毒,分為A型、B型及C型流行性感冒病毒,以及传染性鲑鱼贫血病毒屬和托高土病毒屬。流行性感冒病毒可以感染人、馬、豬及禽類(參見禽流感),其中A型流行性感冒病毒可以感染人、豬、馬及鳥類,而B型流行性感冒,僅可感染人類。C型流行性感冒病毒僅感染人、豬,造成之病害較少。 A型及B型流行性感冒病毒之感染力非常強,傳播速度非常快,可以稱之為最重要的疾病之一,感染範圍遍及世界各大洲。水禽類,尤其是候鳥,為各不同血清型病毒之帶原者及病毒重組之動物。传染性鲑鱼贫血病毒則鮭魚,托高土病毒則可以感染脊椎動物及非脊椎動物,如蚊子和海蝨。 本科中有三屬為流感病毒,其分類方法依照其表面NP及M抗原相異性:.

新!!: 核糖核酸病毒和正黏液病毒科 · 查看更多 »

沙狀病毒科

沙狀病毒科是一種會造成嚴重的人畜共同傳染病的病毒科類。其宿主,嚙齒類動物,尤其是老鼠,和人之關係自古已來,均交往過於密切,造成本科病毒在人類和老鼠宿主之間的傳播與交替,因而本科病毒對人致害性非常的強。其造成的病徵是以出血,發熱為主,死亡率非常高,因此均列位於 P4 級的疾病。 現在已知沙狀病毒科僅有一個病毒屬,而有二種病毒亞屬,分別為舊世界病毒亞屬 (Old world subgenus) 及新世界病毒亞屬 (New world subgenus) 二種,內含10種病毒,依其性狀可分為3類,即淋巴球性脈絡叢腦膜炎 Lymphocytic choriomeningitis virus (LCMV)、Lassa 病毒,二者均為舊世界病毒亞屬,而新世界病毒亞屬則有 Tacaribe 群。 塔卡里伯(Tacaribe) 群包括胡宁病毒、马秋波病毒、 Amapari、 Tacaribe、 Picninde、 Parana、 Latino 及 Tamiami 病毒等。沙狀病毒具有某些共同的抗原但不具互相中和的能力。 Lassa 病毒及一些其他會引起出血熱的沙狀病毒造成極大的困擾。目前於美國僅有 LCM 及 Tamiami 兩種沙狀病毒,而 Tamiami 病毒對人類無病原性。 沙狀病毒體於薄切片電子顯微鏡觀察時,病毒顆粒表面呈沙粒狀,故稱沙狀病毒,此種病毒因形態特殊可以很快的與其他病毒區分。所有的沙狀病毒的形態皆相同,為直徑50 nm 至300 nm 圓形或多形性病毒,它有對脂溶劑敏感的封套,封套上有10 nm 長的棍棒狀突起。其核心含有幾片單股 RNA,其中兩個具病毒特異性,核心也有宿主細胞的核糖體 RNA 及蛋白質。 台灣至今並無此類病毒的報告。.

新!!: 核糖核酸病毒和沙狀病毒科 · 查看更多 »

本雅病毒科

正本雅病毒屬 漢他病毒屬屬 奈洛病毒屬 番茄斑點病毒屬 靜脈病毒屬 本雅病毒科(Bunyaviridae),又譯為布尼亞病毒科,属于单链核糖核酸病毒。通常见于节肢动物或啮齿动物,少数情况下也可感染人类。 除汉他病毒外,均通过节肢动物传播。汉他病毒则通过与啮齿动物粪便接触而传播。感染病例通常与传播媒介的活动性有关,例如,蚊类传播病毒通常见于夏天。 人体感染特定的本雅病毒,例如刚果热病毒,可导致高致残率和死亡率,这类高致病性病毒的实验通常需要在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中进行。.

新!!: 核糖核酸病毒和本雅病毒科 · 查看更多 »

星狀病毒科

哺乳動物星狀病毒屬 禽星狀病毒屬 星狀病毒科(Astroviridae) 星狀病毒科是一種感染哺乳類及鳥類的病毒,它的基因體是不分節,正股的RNA,它沒有套膜且蛋白殼體為正20面體,星狀病毒科為比較新發現之病毒科,主要造成腹瀉、下腹痛等症狀,星狀病毒科主要是藉由水及飲食傳播。.

新!!: 核糖核酸病毒和星狀病毒科 · 查看更多 »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Influenza),通常簡稱為流感,為一種由流感病毒造成的傳染性疾病。流感的症狀可輕可重,最常見者為高燒、流鼻水、喉嚨痛、肌肉痠痛、頭痛、咳嗽和疲倦感。患者通常在接觸病毒2天後發病,症狀大多在一週內會解除,但咳嗽可能持續超過兩週。孩童可能會噁心和嘔吐,但這在成人並不常見;噁心和嘔吐更常發生在與流感病毒無關的感染性腸胃炎,有時會不精確地稱此為腸胃型感冒(stomach flu)。流感可能的併發症包括病毒性肺炎、次級細菌性肺炎、鼻竇感染以及造成其他疾病惡化(如氣喘或心臟衰竭)。 可感染人類的流感病毒有--三型。病毒通常由咳嗽,打噴嚏和說話產生的,近距離接觸時尤其容易發生。此外,病毒也可藉由接觸到受染污的物體表面、再碰觸口或眼睛後傳播。受感染的患者無論在發病前後均可能具有傳染性,喉嚨、痰液或鼻黏膜等檢體的病毒測試則可作為確診的依據。目前已有數種快篩方法,然而快篩仍有偽陰性(即使受感染,檢測結果仍顯示為未感染的陰性)的可能。而藉由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檢測病毒RNA則是較準確的檢驗方法。 勤洗手可降低感染流感的風險,因為肥皂可使病毒失去活性。配戴外科口罩亦可預防感染。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高風險族群應每年接受流感疫苗注射。流感疫苗通常針對預計會流行的3至4種病毒株設計,接種疫苗很少發生嚴重的併發症。由於病毒RNA突變迅速,疫苗一般僅在當年最為有效。常作為抗流感藥物,其中最常使用的是奥司他韦。目前普遍認為原先健康的人使用克流感(奥司他韦的商品名)似乎弊大於利,而有其他健康問題的流感患者使用克流感也沒有好處。 流行性感冒在世界各地傳播。每年的都造成約300萬至500萬件重病案例,其中有約25萬至50萬名患者死亡。流感在北半球及南半球爆發的季節主要為冬季,赤道附近的國家則會不定時爆發流行。致死的案例多半發生在小孩、老人或同時患有其他健康問題的病人。嚴重而大規模的大流行爆發並不常見。20世紀曾發生過三次極為嚴重且有記錄的全球:1918年流感大流行(因西班牙疫情最嚴重,故又稱西班牙流感)、1958年流感大流行(因起源於中國貴州省,故又稱亞洲流感)和1968年流感大流行(因起源於香港,故又稱做香港流感),三起大流行的死亡人數皆超過百萬人。而21世紀,2009年6月在墨西哥爆發的A型H1N1流感大流行經研究發現為A型流感病毒之突變種造成,該病毒之遺傳組成結合了人類、鳥禽及豬隻的流感病毒基因成分,世界衛生組織將該次疫情的全球流感警告級別提高到第六級(最高等級),該次流行造成超過一萬人死亡。流感病毒也會感染其他動物,豬、馬和鳥類等都在其列。.

新!!: 核糖核酸病毒和流行性感冒 · 查看更多 »

整體病毒科

整體病毒屬 梨形鞭毛蟲病毒屬 利什曼原蟲病毒屬 整體病毒科Totiviridae(全病毒科).

新!!: 核糖核酸病毒和整體病毒科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DsRNA病毒RNA病毒反義ssRNA病毒反链核糖核酸病毒核糖核酸反轉錄病毒正义ssRNA病毒正意單鏈核糖核酸病毒正鏈RNA病毒正鏈核糖核酸病毒負意單鏈病毒目負鏈RNA病毒負鏈核糖核酸病毒负义单链RNA病毒雙鏈RNA病毒雙鏈核糖核酸病毒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