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斯卡羅

指数 斯卡羅

斯卡羅(排灣語:Seqalu),又稱斯卡羅王國、瑯嶠十八番社,是由南遷瑯嶠(今恆春)的知本社卑南族人與當地人口多數的排灣族通婚排灣化後所形成建立的貴族政治實體,其位置大致為今日臺東縣的太麻里、金崙、大鳥以及屏東縣的滿州一帶。.

40 关系: 原住民卑南族卓杞篤台灣史前時期台灣總督府台灣日治時期同治君主制大鳥村大龜文太麻里鄉屏東縣巴代 (卑南族作家)中社仁壽里知本美國美國福爾摩沙遠征美国驻厦门领事馆羅發號事件熟番高山族貴族社會阿美族臺灣清治時期臺灣日治時代臺東縣金崙溪酋邦排灣語排灣族恆春鎮李仙得滿州鄉漢人漢族潘文杰 (大頭目)明治政权

原住民

原住民,旧称土著,是指某地方較早定居的族群,皆源自外来者(尤其是入侵者)对本地人(或族群)的称谓,原意指当地居民、原居民,但多具有土番、番人、土人等落后的贬意,然而到了二十世纪后期逐步形成了一个法律学方面的范畴,指的是正遭受到外来者侵蚀的文化独特的群体。當前對於原住民議題的討論多半應在民族國家所進行的殖民事業的脈絡之下來理解。外來統治者為安撫或控制原住民,以遂行其統治目的,會制訂各種不同的政策,而往往對於原住族群的生活方式多加干擾,甚至可能造成滅族的結果。 即使前一階段的殖民主義擴張已經在二次大戰之後的解殖民運動後告一段落,但類似的問題仍存在於原住民與解殖民之後成立的新興國家之間。有時後者會被稱為「內部殖民」,而與傳統的「外部殖民」加以區別。 本土居民一词被广泛的采用是起始于19世纪人类学和人种学的学科,韦氏字典将之定义为“某一群体的人团结于一个共同的文化、传统意义上的血缘关系,他们通常有着共同的语言、社会机构和信条,而且往往构成了一个不受支配的有组织团体。” 中文在討論此一問題時,亦有原住民族一詞的使用,它與原住民主要的區別在於:前者強調各原住民族群各自作為一個「民族」(people),而在國際法上應有包括追求民族自決等相應的集體權利;後者則或作為通稱、或僅指涉原住民個人作為在異族統治下的民族國家中受到內部或外部殖民的個別原住民個體。 目前尚不存在一个普遍接受了的“本土居民”的确切定义,然而,最经常被各方所认可及援引的四个要素是:.

新!!: 斯卡羅和原住民 · 查看更多 »

卑南族

卑南族,音譯比努悠瑪雅恩、埔努悠瑪雅恩(Pinuyumayan、Punuyumayan,後者為南王部落專用),昔稱八社番(Peh-siā-hoan),為台灣東部的原住民,是原住民族群之一,族群分布在中央山脈以東,卑南溪以南的海岸地區,以及花東縱谷南方的高山地區,族群主要居住於台東縣境內,偏向屬於母系社會,人口約14,170人。.

新!!: 斯卡羅和卑南族 · 查看更多 »

卓杞篤

卓杞篤(Tou-ke-tok,),臺灣外交家,台灣清治時期瑯(今屏東恆春)地區龍鑾潭排灣族斯卡羅政治領袖,瑯十八社的大頭目,於臺灣歷史上代表臺灣、瑯喬政權進行對美外交談判成功。 1867年3月12日美國羅發號商船遭風觸礁沉沒,船員十三人被龜角甪社排灣族原住民所殺,美國與清政府交涉未果,美軍自行前往報復性攻打臺灣原住民部落的外交事件,史稱「羅發號事件」。期間,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Charles W. Le Gendre)因與鄰近清國官員交涉不得要領,因此於同年10月10日在知名英商必麒麟(W.

新!!: 斯卡羅和卓杞篤 · 查看更多 »

台灣史前時期

#重定向 臺灣史前時期.

新!!: 斯卡羅和台灣史前時期 · 查看更多 »

台灣總督府

#重定向 臺灣總督府.

新!!: 斯卡羅和台灣總督府 · 查看更多 »

台灣日治時期

臺灣日治時期()是指臺灣在1895年至1945年間由大日本帝國統治的時期,於臺灣歷史上又稱為日本時代、日治時代、日據時代或日本統治時期。 日本統治時期臺灣經濟置於日本帝國主義支配之下,身為最後一個躋身新帝國主義的日本,其帝國主義型態具有後進性,和西方由資本主義引導國家海外殖民政策不同,日本國內的資本主義尚不發達,無力在臺灣從事大規模資本活動,因此日治初期,是由臺灣總督府主導殖民地的開拓規劃。原則上,由官方為日本資本家量身定做各種規則,迫使臺灣提供資源、物產及勞力,為其服務。在殖民國家發展定位上,日本將臺灣做為支持本國工業的後盾,同時是日本向南洋發展的基地。日本在臺灣實行特別法,以警察政治控制社會,臺灣人沒有平等的參政權,在日治初期的現代化教育程度也遠低於在臺灣的日本人,日後逐年普及,但教育制度上與日本人相比仍不平等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頁189-201,1999年,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自大正時期後,日本對臺灣統治已漸趨穩固以及大正民主化的政治風氣改變,於日治中後期日方改取較為柔和的內地延長主義統治方針以及改派任文官總督,臺灣亦在短時期內發展蓬勃的本土政治運動及社會運動,同時也其許多臺人出國前往中國東北的滿州國或到日本本土留學,如鍾理和等,甚至赴中國與國共合作抵抗日本統治。中日戰爭爆發後日方因應戰爭需要更進一步推行全面性的皇民化政策,以期將臺灣人同化於日本,不過儘管高砂族有志士、民間日籍台裔的志願兵力,仍有漢人赴中參戰抗日,日本政府在民族認同問題下,改派臺灣兵赴南洋即可看出官方與日籍臺灣人的煎熬,詳見臺灣抗日運動、高砂義勇隊。 基於日本殖民統治的需求,臺灣在日治時期於基礎設施、教育設施、公共衛生、農業以及工業等各方面得到相當程度的現代化,但在對外經濟關係上則被日本化。而因為日本統治末期推行皇民化運動造成的低中國性,與戰後初期「陳儀政府」治理失政集負面中國性大成,並視當時臺灣人為「日本奴化教育下的劣等國民」,在臺灣本地人與戰後來臺大陸人之間形成族群隔閡。許多臺灣人因而感到過去日本統治下的臺灣情況比較良善。部份臺灣史學者認為,此情結不僅影響許多在日治時期出生的臺灣人,也相當程度地影響了戰後臺灣對本土認同、臺灣主體性、族群意識觀念乃至臺灣獨立運動的興起。儘管戰後國民黨政府在臺灣推行中國導向的民族主義教育,強調日本殖民臺灣的負面影響,把日治時期臺灣的抗日運動與中國抗日戰爭做連結,並將日本領臺視為等同日本侵華歷史的一部分,但臺灣民間對日本大多仍抱持好感,不過也有其他不同於上述調查結果之民調。日本留在臺灣的基礎建設、文化政策所造成的影響亦於近年來不斷被各界重新檢視或評價。為東亞乃至於世界殖民史上少見的情形,時常引起學術界的興趣及研討。.

新!!: 斯卡羅和台灣日治時期 · 查看更多 »

同治

同治(a;;公元1862年至1874年)为滿清入關後第八位皇帝清穆宗载淳的年号,前后共13年。 清史學家一般認為兩宮太后廢用祺祥而起用同治一詞,是要代表兩位太后與天子共同而治。也有人認為,「同治」是呼應清兵入關,入主中原的順治,等「同」順「治」。表達了中興帝國的意願。.

新!!: 斯卡羅和同治 · 查看更多 »

君主制

君主制(Monarchy)是指君主为国家元首,并由其名义上或实质上执掌政府权力的政权组织形式。君主的擔任與政權掌控,會依各個國家的制度而不同;縱使是同一個國家,在不同时期也各不相同。.

新!!: 斯卡羅和君主制 · 查看更多 »

大鳥村

大鳥村,是臺灣臺東縣大武鄉所轄的5個村之一,位在大武鄉西南緣。人口約1330人,與大竹村、大武村;達仁鄉新化村相鄰。.

新!!: 斯卡羅和大鳥村 · 查看更多 »

大龜文

大龜文(排灣語:Tjaquvuquvulj),亦稱大龜文王國、內文社,是古代南台灣南排灣族建立的一個「封建準王國」。大龜文王國並非鬆散的部落聯盟,而是一個有組織與規模的實體政權,為一個貴族社會,王國最強盛時期曾統治23個盟部以及數個漢人村落。其存在時代橫跨史前、荷治、東寧(鄭氏王朝)、清治以及日治。.

新!!: 斯卡羅和大龜文 · 查看更多 »

太麻里鄉

太麻里鄉(排灣語:Tjavualji;阿美語:Tjavualji)位於台灣臺東縣東南方,北臨卑南鄉、臺東市,東濱太平洋,西鄰金峰鄉,西南連達仁鄉,南接大武鄉。 本鄉背倚中央山脈,除沿海平原外,大多為山地,海拔最高約2000公尺,氣候上屬熱帶季風氣候。 鄉內居民包括2/3的漢人(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及1/3的原住民(阿美族、魯凱族、排灣族),地方通行語為排灣語與阿美語。 2000年的千禧迎曙光活動使本鄉聲名大噪,也為本鄉贏得了「日升之鄉」的美名。.

新!!: 斯卡羅和太麻里鄉 · 查看更多 »

屏東縣

屏東縣(排灣語:Qakaw;閩南語:Pîn-tong-kuān;六堆客語:Pinˇ dungˊ ian;馬卡道語:Akauw),是中華民國臺灣省的縣,位於臺灣本島最南端,也是臺灣西部南北最狹長的縣份,北與高雄市為界,東過北大武山與臺東縣為界,地處熱帶地區,富有熱帶風情。 本縣產業結構上偏重農、漁業,但近年來大力推動觀光產業,紅豆、皮蛋、鹹鴨蛋、鳳梨、芒果、蜜棗、蓮霧(黑珍珠)及石斑魚、櫻花蝦、黑鮪魚、可可、洋蔥已成為屏東縣最具代表性的特產。.

新!!: 斯卡羅和屏東縣 · 查看更多 »

巴代 (卑南族作家)

#重定向 巴代.

新!!: 斯卡羅和巴代 (卑南族作家) · 查看更多 »

中社

中社,可以指:.

新!!: 斯卡羅和中社 · 查看更多 »

仁壽里

仁壽里,可以指:.

新!!: 斯卡羅和仁壽里 · 查看更多 »

知本

知本可以指:.

新!!: 斯卡羅和知本 · 查看更多 »

美國

#重定向 美国.

新!!: 斯卡羅和美國 · 查看更多 »

美國福爾摩沙遠征

福爾摩沙遠征,又称1867年臺湾远征,是美国针对福爾摩沙(也就是今日的臺湾)的一次「报复性远征」。遠征因罗发号事件而引起。这艘三桅帆船在臺湾海岸搁浅,船员遭島上原住民族杀害。美国海军及海军陆战队登陸,与排湾族展开战斗,作戰由臺灣原住民取得勝利,是美国海军史上一次敗戰行动。.

新!!: 斯卡羅和美國福爾摩沙遠征 · 查看更多 »

美国驻厦门领事馆

美国驻厦门领事馆为美国设在福建厦门的外交代表机构,始建于1906年,1946年撤销。.

新!!: 斯卡羅和美国驻厦门领事馆 · 查看更多 »

羅發號事件

羅發號事件亦稱羅妹號事件,是一場發生於清同治年間,因美國船難者誤闖臺灣原住民族領土而被視為侵略者,遭屏東排灣族出草捍衛家園,繼而引發的外交事件;事後美軍並自行前往報復臺灣原住民部落,史稱福爾摩沙遠征事件,惟此趟報復遠征並未成功,是美國海軍史上敗戰的一次紀錄。.

新!!: 斯卡羅和羅發號事件 · 查看更多 »

熟番

#重定向 平埔族群.

新!!: 斯卡羅和熟番 · 查看更多 »

高山族

山族是外來政權依歸化程度對台灣原住民執行分類管理所使用的稱呼。其範圍大概等同相於清朝時期所謂的「生番」,以及日本殖民當局所謂的「蕃人」、「高砂族」。中華民國政府概稱「17世紀漢人移民臺灣前即已在台灣島定居的族群」為台灣原住民族。此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定義下,高山族屬於「中華民族」,但因其治權未及台灣、蘭嶼,故其高山族官方人口數僅包含歷史因素而移往大陸各省之台灣原住民及其後裔。 與「高山族」對應的另一稱呼為「平埔族」,而這種二分法是外來政權依歸化程度對台灣原住民執行管理所使用的政治性劃分,並無任何人類學等分類根據,因此「高山-平埔」的二分法在台灣是被認為有種族主義與殖民主義的色彩。 。不過,目前無論是台灣普遍社會認知,或是各政府核准的教課書籍中,仍不乏使用此分類。目前原住民族意識抬頭,近年族人都致力於打破此政治性歸類,以回復呈現傳統文化樣貌。.

新!!: 斯卡羅和高山族 · 查看更多 »

貴族社會

#重定向 贵族政治.

新!!: 斯卡羅和貴族社會 · 查看更多 »

阿美族

阿美族(阿美語:Amis/Pangcah)是臺灣原住民的一個族群。原鄉主要分布於花東縱谷平原與海岸平原地區,少數分布於屏東縣牡丹、滿州鄉一帶。總人口數約二十萬餘人,是台灣原住民中人數最多的族群。李文成(阿美族),"對於阿美族名的商議",原教界-原住民族教育情報誌(Aboriginal Education World),第12期/2006年12月號,pp.91-93.

新!!: 斯卡羅和阿美族 · 查看更多 »

鄉是一種行政区划单位,通常運用於鄉村地區,可以指:.

新!!: 斯卡羅和鄉 · 查看更多 »

臺灣清治時期

臺灣清治時期是指臺灣及澎湖由清朝統治的時期,在台灣歷史上又稱作清領時期、清據時期,從1683年清廷派施琅發兵攻滅南明勢力明鄭王朝起,至1895年《馬關條約》割讓予日本為止,共212年,為台灣歷史到目前為止持續時間最長的分期。 清朝初期繼承明朝的觀念,視台灣為化外之地,未入版圖,明鄭王朝末任君主鄭克塽降清以後,康熙對台灣棄守問題詢問朝中官員;而朝中官員對於台灣是否收入版圖,分成兩派。反對收入版圖的官員認為:台灣遠在海外,人口稀少,防守不易,不如放棄台灣,只保留澎湖做為東南諸省的軍事屏障,把台灣島上的移民全部遷回中國大陸;贊成收入版圖官員中,以征台將領施琅的意見最為有力,認為:台灣土地肥沃,從戰略的角度來看,可以擔負起防衛東南各省的戰略位置,避免台灣再度成為反清復明的基地,即使需耗用國家經費,也應保住台灣。1684年,康熙在統整思考兩派意見後,接受施琅等贊成派官員意見,決定將台灣納入版圖。 清朝將台灣納為領土後,最初劃為福建省的一部分,對台灣並不積極治理,導致台灣作為法外之地,動亂頻仍;清朝禁止人民移民台灣,然而偷渡者絡繹不絕,也禁止原漢通婚,但對平埔族人採取強制漢化的政策。平埔族人若不接受漢化,除了課以重稅之外,每年還必須強制勞役。在這種殖民政策之下,經過大約一世紀的1770年代,平埔族幾乎全部被漢化了,失去了自己的語言與文字,成為今日台灣人的祖先之一。1874年發生牡丹社事件後,使清廷體認到台灣的重要性,自此開始進行增設府縣、經濟現代化等積極建設,並於1885年將台灣建省。由於甲午戰爭的失敗,清廷在1895年4月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永久割讓給日本。歷經臺灣民主國的短暫抵抗後,台灣在同年6月進入五十年的日本統治時期。.

新!!: 斯卡羅和臺灣清治時期 · 查看更多 »

臺灣日治時代

#重定向 台灣日治時期.

新!!: 斯卡羅和臺灣日治時代 · 查看更多 »

臺東縣

臺東縣(排灣語:Valangaw;英語:Taitung County;tl),是中華民國臺灣省的縣,位於臺灣本島東南方,面積僅次於花蓮縣、南投縣,為臺灣第三大縣。地理位置上,臺東縣縣境絕大部分位於北回歸線以南(北回歸線通過其極北端),東臨太平洋(菲律賓海),南面和西面與屏東縣、高雄市以中央山脈為界,北面與花蓮縣為鄰。 由於位處熱帶氣候區且面山近海,臺東縣自然資源相當豐富;不但境內保有多處自然文化保留區,臺東縣各式特產:無論是海裡的柴魚或是平原上的釋迦,甚至是山上的茶葉、鳳梨、金針、洛神花等,無不名聞全臺。另因為開發較晚,所以臺東保留有豐富的臺灣原住民文化,縣內的阿美族、卑南族、魯凱族、布農族、排灣族、達悟族6族佔全縣人口比例三成以上,為全臺灣最高。除此之外,史前遺址的數量也是臺灣之最。另外人口密度為全臺最低,每平方公里僅62.50人。 在族群結構上,除原本定居於此的原住民外,其他居民皆為近150年陸續移居而來的移民後代。最早的漢人開拓者多是直接來自於福建省的閩南人,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部分中華民國國軍榮譽國民與其眷屬(外省人)安排在此興建眷村與定居,八七水災後西部災民部分亦遷居於此,以及部分從六堆區域遷來的客家人。因為如此眾多族群在此定居繁衍,今天的臺東成為一個多元族群文化社會。.

新!!: 斯卡羅和臺東縣 · 查看更多 »

金崙溪

金崙溪為一位於台灣東部之縣市管河川,幹流長度26.40公里,流域面積151.94平方公里,分佈於台東縣太麻里鄉、金峰鄉。主流發源於金峰鄉歷坵村衣丁山東麓,先向北北東流,匯集源自南大武山、茶仁山諸支流後,轉向東南流,經飛龍、近黃、地克崙、莫哥布各、歷坵,進入太麻里鄉境,再流經仁愛部落、賓茂,最終於金崙南側注入太平洋。.

新!!: 斯卡羅和金崙溪 · 查看更多 »

酋邦

酋邦是人類社群的一種,是從部落轉變為國家的過渡階段。.

新!!: 斯卡羅和酋邦 · 查看更多 »

排灣語

fix-attempted.

新!!: 斯卡羅和排灣語 · 查看更多 »

排灣族

排灣族(排灣語:Payuan,正書法制定前以 Paiwan 拼寫。)為台灣原住民,大致發源於北大武山(Kavulugan)一帶,屬於南島民族。 目前居住在海拔1,000公尺以下的山區。以台灣南部為活動區域,分布北起三地門鄉,南達屏東縣恆春鎮,東到台東縣太麻里鄉以南海岸。包括屏東縣、台東縣境內,為人口第二多之原住民族,總約十萬餘人。特以長嗣傳承制、階級制度(依不同部落包含領袖、貴族、勇士、平民等階級。)、巫術及工藝文化出名,並擁有融合並涵化其他文化之多元特質。.

新!!: 斯卡羅和排灣族 · 查看更多 »

恆春鎮

恆春鎮位處恆春半島南端,隸屬於屏東縣,是台灣最南端的行政區,東臨太平洋(菲律賓海),西臨台灣海峽(南海),南臨巴士海峽(呂宋海峽),由於氣候溫暖,從前此地遍布蝴蝶蘭,恆春的古名「瑯嶠」,就是排灣族語「蘭花」的音譯,舊時為排灣族斯卡羅王國領土。十九世紀中葉,恆春半島發生牡丹社事件,於是沈葆楨奏請朝廷在此地築城牆,並在瑯嶠設縣,是屏東最早的縣治。由於此地氣候溫暖,四季如春,沈葆楨將其改名為「恆春」。 每年約九月到次年三月,來自西伯利亞的季風順著高聳的中央山脈向南吹,到了恆春半島時由於山脈陡降,季風順著地形加速吹向海洋,形成了風勢強勁的「落山風」。由於陽光充足加上強烈乾熱的落山風,造就了適合栽種的洋蔥盛產。此外恆春在1901年引進了瓊麻,用以製造繩索、麻袋等民生用品,在日治時代的殖民經濟上佔有重要地位,曾博得「東洋之光」的美名,雖然現已沒落,但瓊麻也成了恆春的標誌。 恆春地處熱帶性氣候,南方的海岸有珊瑚礁地形,加上自然生態豐富,1982年,台灣的第一座國家公園-墾丁國家公園就在此成立,本鎮的鵝鑾鼻燈塔亦是台灣本島最南的點。 2006年12月26日,中央氣象局屏東恆春地震站西偏南方22.89公里的呂宋海峽(巴士海峽)海域錄得--的地震。這次地震除了在臺灣造成人命傷亡和建築物損毀外,更造成多條海底電纜中斷,導致東亞區內互聯網、國際電話服務受阻,造成難以估算的經濟損失。.

新!!: 斯卡羅和恆春鎮 · 查看更多 »

李仙得

李仙得(Charles W. Le Gendre,或譯李讓禮、李善得,),為法裔美國人,曾參與南北戰爭,官拜准將,後擔任外交官,曾擔任美國駐廈門領事。羅發號事件後曾來台灣與排灣族領袖卓杞篤交涉,簽定南岬之盟。八瑤灣事件後,李仙得曾擔任日本外務省顧問,協助日軍出兵台灣。.

新!!: 斯卡羅和李仙得 · 查看更多 »

滿州鄉

滿州鄉位於台灣屏東縣南端東側,北及西北臨牡丹鄉,東濱太平洋,西鄰車城鄉,南及西南接恆春鎮。 滿州鄉位處恆春半島的東部丘陵,地質上算是中央山脈的餘脈,因此鄉境內雖然多山,但地勢卻較為低緩,海拔均在700公尺以下。 氣候上屬熱帶季風氣候,受地形影響,每年10月到隔年2月都會有強勁的落山風吹襲。 滿州鄉的部分轄境被劃入墾丁國家公園的範圍,觀光業相當發達。.

新!!: 斯卡羅和滿州鄉 · 查看更多 »

漢人

#重定向 汉族.

新!!: 斯卡羅和漢人 · 查看更多 »

漢族

#重定向 汉族.

新!!: 斯卡羅和漢族 · 查看更多 »

潘文杰 (大頭目)

潘文杰(斯卡羅語:Jagarushi Guri Bunkiet,),是一位在清朝末年至日治初期統領恆春、臺東東南海岸各族群的地方領袖。.

新!!: 斯卡羅和潘文杰 (大頭目) · 查看更多 »

明治

明治是日本明治天皇在位期間使用的年號,時間為1868年10月23日(旧历9月8日)至1912年7月30日。.

新!!: 斯卡羅和明治 · 查看更多 »

政权

政权(regime)在政府、政治和外交领域是指国家的政体的统治体制,或者特定的行政管理当局;在社会学范畴是指社会的制度,或社会的秩序。 政权也可指掌握国家主权的政治组织及其所掌握的政治权力,以维护对社会的统治和管理;通常国家政权(即国家行政管理当局)是国家的象征,它是一種擁有治理一個社會的權力的国家机构,在一定的领土內擁有外部和內部的主權。又譯為政治實體。 国家政权具有相对自主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自主性程度也不同。对自主性的影响包括了社会危机、社会结构、行政权力。 对政权本质的探讨是政治学中的一个古典问题。早期的政治学者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认为政权的本质是至善。到了中世纪,奥古斯丁将政权视为“世俗之城”,认为世俗世界没有善。这种观念一直影响到了马基雅维里,而从洛克到潘恩,国家政权蜕变为“必要的恶”。马克思主义则从阶级的观点探讨政权的本质,认为国家的本质就是阶级的本质,国家政权是阶级利益冲突不可调和的产物。.

新!!: 斯卡羅和政权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斯卡羅王國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