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拿督

指数 拿督

拿督(Datuk, Dato'),源自於古马来语,是一個常見於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汶萊的稱號,乃是對有地位和崇高名望者的一種尊稱。在馬來西亞和汶萊,「拿督」也是榮譽制度下的一種稱號,不具有世襲和封邑的權力,是一種象徵式的終身榮譽身份。 明代张燮《东西洋考》作「哪」张燮《東西洋考·卷三》大泥〈吉蘭丹〉條。.

43 关系: 假拿督印度尼西亚南島語系吉打君主制姓氏委任議席嫡妻东西洋考世袭三佛齐张燮彭亨准拿督玻璃市砂拉越砂拉越王国祖父母米南加保族爪哇岛登嘉樓達圖菲律宾領地馬六甲马来西亚马来族马打兰王国霹靂州配偶苏丹 (称谓)苏丹共和国雪蘭莪柔佛梭罗槟城母系制度汶莱沙巴日惹拿督斯里拿督斯里烏達瑪拉者

假拿督

在馬來西亞,假拿督(口語:Datuk Tipu, Datuk Tiru)是指假借王室的名義,利用偽造文書販售勳章(darjah kebesaran,政府、王室頒贈的榮譽證章)、頭銜(gelaran,姓名前綴的稱謂)或勳銜(huruf ringkas,姓名後綴的勳章名稱縮寫);或者利用虛假的拿督身份進行欺詐的犯罪行為。.

新!!: 拿督和假拿督 · 查看更多 »

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亞共和国(Republik Indonesia,IPA讀音:),简称印度尼西亞或印尼,为东南亚国家;約由17,508個岛屿组成,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疆域橫跨亞洲及大洋洲,別稱「萬島之國」黃煥宗、孫福生,《中國大百科全書》-印度尼西亞歷史。。印度尼西亞人口超過2.65億,為世界上人口第四多的國家。國體屬共和國,國會代表及總統皆由選舉產生。印度尼西亞首都為雅加達。印度尼西亞國界與巴布亞紐幾內亞、東帝汶和馬來西亞相接,另有新加坡、菲律賓及澳大利亚等其他鄰國。印度尼西亞為东南亚国家联盟創立國之一,且為20國集團成員國。在2016年,依國際匯率計算,印度尼西亞為世界第16大經濟體,以购买力平价計算則為世界第8大經濟體。 印度尼西亞群島自7世紀起即為重要貿易地區,古代王國三佛齐及之後的满者伯夷曾與中國和印度進行貿易。印度尼西亞當地統治者逐步吸收外國文化、宗教和政治型態,曾出現興盛的佛教和印度教王國。外國勢力因天然資源而進入印度尼西亞,穆斯林商人帶入伊斯蘭教,歐洲勢力則帶來了基督宗教,並於地理大發現後壟斷香料群島摩鹿加群岛的貿易。在350年的荷蘭殖民統治時期後,印度尼西亞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始告獨立,但獨立後仍面臨天災、貪汙、分離主義、民主化進程、經濟上劇變等挑戰。 由於島嶼遍布,印度尼西亞有數百個不同民族及語言,最大的族群為爪哇族,並在政治上居主導地位。國家語言、種族多樣性、穆斯林占多數人口、殖民歷史及反抗殖民為印度尼西亞人的共同身分。印度尼西亞國家格言「Bhinneka Tunggal Ika」(存異求同)闡明了多樣性及國家的型態。國家的天然資源豐富,但貧窮仍相當普遍,因而在世界各地有不少的印尼籍移工,但也有針對該地天然資源保育或收穫而來的西方人,國際交流程度不低。.

新!!: 拿督和印度尼西亚 · 查看更多 »

南島語系

南島語系(Austronesian languages)是主要由南岛民族所使用的语言,是世界現今唯一主要分布在島嶼上的一個語系,包括約1300種語言。其分布主要位于南太平洋群岛,包括臺灣、海南、越南南部、菲律宾、马来群岛,東達南美洲西方的復活節島,西到東非洲外海的馬達加斯加島,南抵紐西蘭。臺灣是南島語系內部分化的源頭,也是目前南島語系最北部的地區,居住在新北市烏來區的泰雅族聚落,目前是全世界南島語系居住地中,是人口分布上地理最北端的聚落;東西的延伸距離,超過地球圓周的一半,總人口數大約兩億五千萬之多,絕大多數居住在東南亞的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至於新畿內亞以東的太平洋島嶼有一百多萬人。.

新!!: 拿督和南島語系 · 查看更多 »

吉打

吉打(马来语:Kedah)是马来西亚的一州,位于马来西亞半岛西北部。其西北与玻璃市州為鄰,北及東分別與泰国的宋卡府及惹拉府为邻,南邊為霹雳州,西南邊為槟城州,西邊鄰海。 吉打州被暹罗统治的时期,被称为Syburi(泰语:ไทรบุรี)。 加上浮罗交怡岛的吉打总面积约9425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778188人。2003年的种族比例是:马来人(1,336,352人)、华人(252,987人)、印度人(122,911人)、非公民(35,293)和其他(27,532)。 吉打州的首府是亚罗士打(Alor Setar)。其他的主要城市有双溪大年(Sungai Petani)和居林(Kulim)。位于岸外的浮羅-交怡-岛(Langkawi,漢語圈常譯為兰卡威)是吉打州的一个著名的旅游胜地。 除此之外,吉打州盛产稻米,被誉为“馬來西亞米仓”。马来西亚的国父也是第一任首相的东姑阿都拉曼与现任首相敦马哈迪医生都来自此州。.

新!!: 拿督和吉打 · 查看更多 »

君主制

君主制(Monarchy)是指君主为国家元首,并由其名义上或实质上执掌政府权力的政权组织形式。君主的擔任與政權掌控,會依各個國家的制度而不同;縱使是同一個國家,在不同时期也各不相同。.

新!!: 拿督和君主制 · 查看更多 »

姓氏

姓氏是表示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通常同一个父系祖先繁衍的后代称为宗族。姓氏与人名一起构成一个人的姓名。相关的学科是人名学。.

新!!: 拿督和姓氏 · 查看更多 »

委任議席

委任議席,是議會成員來源途徑之一。相對於經選舉產生的議員議席,委任議席由國家元首、政府首腦、行政長官等邀請出任,不經選舉產生。在議會歷史發展初期,曾為產生議員的主要途徑,日後多被選舉取代。.

新!!: 拿督和委任議席 · 查看更多 »

嫡妻

嫡妻,或稱正室、正妻、正房,俗稱大老婆、大婆,是一夫多妻的家庭里面禮制上與丈夫平等的妻子。東亞古代男子一般同時只能有一位正妻,称为嫡妻;宋代之前,古中國只有贾充等数人因特殊情况得到皇帝许可而有地位相等的左右夫人。嫡妻所生的子女為嫡子女。在某些地域或時代,嫡妻和庶妻(側室)地位差異很大。首位嫡妻稱為元配,又稱髮妻;元配逝世或離異後再娶的嫡妻,則稱為繼室或填房。 正妻与丈夫地位平等,在服制、车制等礼仪制度方面享受同等待遇。比如皇后的袆衣和皇帝的十二章衣,其裨、纽、约、佩、绶等配件便是完全相同的。 若同時有多於一名嫡妻,元配以外之嫡妻均稱為平妻。在宋元之前的古中國多数朝代,无特殊许可而有两位正妻的行为,会被处以一年以上徒刑和相应的杖刑处分,并被强制离婚;後世漸趨寬鬆,明清時期有不少男性都有平妻,但平妻的妻子身份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受法律保护。 男子娶妻子,一般需要娶背景相当的女子,娶亲之时通过婚书写明双方家庭门第、嫡庶、年龄等资料。於古中國某些朝代例如唐代,如果弄虚作假使男子娶到不相称的女子,无论女方地位高于还是低于男方,这段婚姻通常都会被强制解除,且追究作假一方的法律责任。日本德川幕府征夷大將軍之嫡妻稱為御台所,必須是公家出身。 娶妻的仪式非常隆重,周代周天子娶妻前后历时一年多,诸侯则超过半年。后世娶妻仪式虽然简化,但仍包括聘书、礼书、迎书等三样文件(三書),经过纳采、问名、纳吉(又称过文定)、纳徵、请期(又称乞日)和亲迎(或迎亲)六个步骤(六禮)。有时男子还须亲自射雁以供奠雁仪式之用,有些朝代男子需准备诗歌做催妆诗之用。 一般情況下,正妻不能降为妾;不過在唐代以前,有陳頊元配錢氏被降為側室讓柳敬言得以嫁給陳頊的例子。通常只在犯七出的情况下正妻才能被休弃,而有些朝代还规定,即使犯七出,但符合以下三个条件的任何一条的,也不能休出(三不去):第一,经历或主持了公公或者婆婆的丧礼;第二,娶时男方地位不高,后来富贵的,也即是所谓的不去“糟糠之妻”;第三,妻子的家族散亡,假如妻子被休則無家可歸。.

新!!: 拿督和嫡妻 · 查看更多 »

东西洋考

《东西洋考》明张燮著,成书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明代的東洋乃是指南海東部及附近諸島,反之則稱西洋。.

新!!: 拿督和东西洋考 · 查看更多 »

世袭

世袭或世袭制度是指某专权一代继一代地保持在某个血缘家庭中的一种社会概念。其中可分为政治世袭和经济世袭两类。传承顺序以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最为常见。 世界各地的人类社会的早期都曾出现过世袭制度的统治政权,其中多数为封建世袭制度。是古代爵位、官职的一种传承制度。先秦时代,中国实行世卿世禄的制度,上至天子、封君,下至公卿、大夫、士,他们的爵位、封邑、官职都是父子相承的。这种世袭的次数在理论上来讲是无限的,直到改朝换代或占据这个爵位或官职的家族在政治斗争中失败为止。而现代政治中,部分国家的公职人员也有出現世袭的情況,如议员。.

新!!: 拿督和世袭 · 查看更多 »

三佛齐

三佛齐(阿拉伯语:سريفيجايا,爪哇语:ꦯꦿꦶꦮꦶꦗꦪ,),中国古籍又称室利佛逝(梵文:श्रीविजय )、佛逝、旧港,在阿拉伯文獻則稱為社婆格或室利佛哲,是公元7世纪中叶在苏门答腊岛代替干陀利国的古国,683年以梵文撰写的格度干武吉碑,是最早的室利佛逝本国记载。室利佛逝无文字,大量出土的碑文皆以梵文撰写。鼎盛时期,其势力范围包括马来半岛和巽他群岛的大部分地区。.

新!!: 拿督和三佛齐 · 查看更多 »

张燮

張燮(),字紹和,號海濱逸史,明代學者,福建漳州龍溪縣人。著有《文集》和《東西洋考》、《群玉樓集》,刊刻汉魏《七十二家文选》,黄宗羲称他为“万历间作手”。.

新!!: 拿督和张燮 · 查看更多 »

彭亨

彭亨(马来语:Pahang)是西马来西亚最大的州属,州首府为关丹(Kuantan),皇城位于北根(Pekan)。马来西亚半岛最高山峰大汉山(Gunung Tahan)位于彭亨州北部,面积35,964平方公里,人口1,448,000。州最高统治者为苏丹阿末沙(Sultan Haji Ahmad Shah Al-Mustain Billah ibni Almarhum Sultan Sir Abu Bakar Riayatuddin Al-Muadzam Shah)。也被称为“达鲁马克穆尔维”(Pahang Darul Makmur)。.

新!!: 拿督和彭亨 · 查看更多 »

准拿督

准拿督(口語:member, pangkat)是一個常見於馬來西亞的非正式稱號,也是在官方上不存在的虛構頭銜,一般是對第三等(巴杜卡級)勳章、第四等(成員級)勳章或熱心公益獎章()佩戴者的稱謂。「准」常見的解釋是「在程度上虽不足够,但仍可當作同類事物對待」,並非表示有關佩戴者「即將成為拿督」。.

新!!: 拿督和准拿督 · 查看更多 »

玻璃市

玻璃市(Perlis,简称玻州),是馬來西亞十三州中最小的州,位于马来半岛西海岸北部,其南邊為吉打州,北邊則與泰國的沙敦府、宋卡府為界。玻璃市在暹罗王朝治下曾称为帕里特(ปะลิส)。 玻璃市的首府是加央,亚娄是玻州的皇城,也是皇殿所在地,位于加央以东十公里处。其他主要城镇如巴东勿刹,位于马來西亞、泰國边界。玻璃市港口是玻璃市河的河口港,是前往浮罗交怡岛的渡头,也是玻州的主要渔业港口。玻璃市有一座著名的蛇養殖場及研究中心,位於峇株巴辖河邊。主要的景點為玻璃市州立公园和暗窟(Gua Kelam)。.

新!!: 拿督和玻璃市 · 查看更多 »

砂拉越

拉越(Sarawak),旧译砂--朥越、砂--勞越、砂羅越或砂--捞越,簡稱砂或砂州,马来语又稱作“犀鸟之乡”(Bumi Kenyalang),是马来西亚在婆罗洲领土上两个行政区域之一(另一个为沙巴州),也是全马面積最大的州。砂拉越州在行政、移民和司法制度上与马来西亚半岛的其他行政区明显不同。地理上砂拉越州位于婆罗洲西北,东北与沙巴州相邻,并把汶莱这一独立国家隔成两部分,而其南与印尼加里曼丹接壤。砂拉越州的首府古晋市是全州的经济和政治中心,州内还有美里、诗巫和民都鲁等大大小小的城市分布。根据2015年的人口估查,砂拉越州共有2,636,000人。全州的气候类型是熱帶雨林氣候,生长着大片热带雨林,为各种各样的动植物提供了生存环境。以许多著名的洞穴系统而闻名的姆鲁山国家公园也位于砂拉越州。发源于依兰山脉的拉让江既是该州的重要河流,也是马来西亚最长的河流;其支流上的巴贡水电站是东南亚的大型水电站之一。砂拉越州的最高点为2,423米高的毛律山。 在尼亚洞发现了距今四万年前早期人类在砂拉越的居住遗迹。在公元八至十三世纪砂拉越,这一地区与古代中国维持着贸易往来。在十六世纪时这一地区开始受到汶萊帝國(渤泥国)的控制。1841年,英国探险家詹姆士·布鲁克从汶莱手中取得砂拉越(今古晋一带)的统治权,成为了独立的王国,并逐步将版图扩张至今天的范围。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砂拉越在1941年被日本占领。战后的1946年,砂拉越又被划给英国成为了直轄殖民地,直到1963年7月22日才從英國取得自治權。同年9月16日,砂拉越與北婆羅洲(今沙巴)、新加坡(在1965年被驱逐出联邦)和马来亚联合邦(今马来西亚半岛或西马)组成今天的马来西亚。这一联邦体制的建立受到了邻国印尼的反对,并导致了两国陷入了长达三年的武装对抗。1966年8月对抗平息后的砂拉越又经历了砂共叛乱,这场叛乱直到1990年才停息。 砂拉越州呈现出富有代表性的民族特点、文化特色和多样化语言。砂拉越州的州元首称作“Yang di-Pertua Negeri”,而其政府首脑称为“首席部长”。砂拉越州的政府架构与西敏制相似,并在国内拥有最早的州議會制度。砂拉越州的官方语言为英语和马来语,并没有规定官方宗教。位于古晋的砂拉越博物馆是婆罗洲历史最悠久的博物馆。砂拉越还以它的传统乐器而闻名。为期三天的(RWMF)便是在砂拉越州举行。同时砂拉越州也是全国唯一庆祝的地方。 砂拉越州蕴藏着大量自然资源,其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外向出口型,特别是在石油、天然气、木材和油棕方面。砂拉越州还有制造、能源和旅游等产业。.

新!!: 拿督和砂拉越 · 查看更多 »

砂拉越王国

拉越王国(當地稱布洛克王朝,又名布魯克王朝)創建於1841年,王朝地點位於東南亞婆羅洲砂拉越地區。該王朝創建者為白人拉者詹姆士·布魯克。在統治期間,詹姆士建立並鞏固砂拉越的統治支配權,並重整行政架構、制定法律並與海盜抗爭。1941年12月,布魯克王朝屬地逐漸遭到日軍侵占,直至1945年8月日軍於太平洋戰場宣布投降和撤離為止。1946年,該王朝最後一位元首查爾斯·維納·溫特·布魯克決定放棄名號、並將主權交予英國。1963年,王朝所在之砂拉越與馬來亞、沙巴及新加坡共組馬來西亞聯邦。.

新!!: 拿督和砂拉越王国 · 查看更多 »

祖父母

母是指父親的父母親。母親的父母稱為外祖父母,在南方又稱外公、外婆,在北方为姥姥(或姥娘)、姥爷。自己則分別是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的孫兒或孫女、外孫或外孫女。 不同地方及方言對祖父母和外祖父母有不同的稱謂,但現代中文正式稱呼是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吴语区称祖父母为爹爹、姆奶,称外祖父母为外爺、外婆。例如中國北方官話大多稱祖父母為爺爺、奶奶(也有稱爷爷为大大,或称奶奶為嫲嫲的,如山東部份地區),稱外祖父母為姥爺、姥姥/姥娘。四川多數地方称祖父母为爺爺、奶奶,称外祖父母為家公、家婆等。客家話中稱祖父為阿公(a-gong),祖母則為阿婆(a-po);外祖父為姐公(d͡za-gong),祖母則為姐婆(d͡za-po)。 粵語稱祖父母為爺爺、嫲嫲或阿爺、阿嫲,稱外祖父母為公公、婆婆或阿公、阿婆。閩南語不論是祖父母還是外祖父母都稱阿公(a-gong)、阿嬤(阿媽/a-ma)(外祖父母也可較專一地稱外公(ggua-gong)、外嬤(ggua-ma)),湘語祖父母為爹爹(dia-dia),娭毑,外祖父母為外公外婆。.

新!!: 拿督和祖父母 · 查看更多 »

米南加保族

#重定向 米南佳保人.

新!!: 拿督和米南加保族 · 查看更多 »

爪哇岛

哇岛的地图(18世纪初) 爪哇島(Jawa;爪哇字母:ꦗꦮ;巽他语:ᮏᮝ;Java),位於印度尼西亚,南临印度洋,北面爪哇海,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則位于爪哇西北。 爪哇岛是世界上人口最多,也是人口密度最高的島嶼之一,全島面積126,700平方公里,人口1億4100萬(2015年),行政區人口1億4500萬,比日本全國人口多出約1700萬,而且還在上升中,密度則高達每平方公里1,121人,是世界前十密度最高的地方。.

新!!: 拿督和爪哇岛 · 查看更多 »

登嘉樓

登嘉楼(Terengganu),旧称丁加奴,是馬來西亞位於西馬的州属,東臨南中國海。西北部與吉蘭丹州交界,西南部有彭亨州。登嘉楼面积12,955平方公里,人口101萬人,首府是瓜拉登嘉楼。 人口比例爲:馬來人佔94%(859,402人)、華人佔5%(42,970人)、印度人4,355人、其他3,238人(1995年统计数字)。.

新!!: 拿督和登嘉樓 · 查看更多 »

達圖

達圖(Datu)是一個見於菲律賓維薩亞斯群島和民答那峨島的頭銜,乃是地方領袖、酋長或君主的稱號,如今與Lakan、Apo、Rajah、Sultan同是對世襲貴族的尊稱。「達圖」的稱號與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汶萊的「拿督」(Datuk)稱號,以及斐濟的「拉圖」(Ratu)稱號有淵源,是在前殖民地時期以前,隨着馬來人的遷移流傳至菲律賓群島。.

新!!: 拿督和達圖 · 查看更多 »

菲律宾

菲律賓共和國(Republika ng Pilipinas;Republic of the Philippines),通稱菲律賓,是位於東南亞的一個群島國家。其地理位置處於西太平洋,北隔呂宋海峽與臺灣相望,南隔西里伯斯海與印度尼西亚相望,西隔中国南海與越南相望,東邊則為菲律宾海。作為一個座落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的熱帶國家,菲律賓常年飽受地震與颱風侵襲,然而其氣候環境也造就了豐富的自然資源與生物多樣性。菲律賓群島由7,641個島嶼組成,可分為呂宋島、-zh:米沙鄢群岛;zh-tw:維薩亞斯群島;zh-hk:維薩亞斯群島;zh-sg:米沙鄢群島;-和zh:棉兰老岛;zh-tw:民答那峨島;zh-hk:棉蘭老島;zh-sg:棉兰老岛;-三大島群。其國內人口約9,300萬,加上約1,100萬海外菲律賓人,2015年時總人口破億(世界第12名),成為東南亞第二個人口破億的國家。菲律賓群島上的種族與文化為數眾多,史前的尼格利陀人可能是該地區最早的居民,隨後南島民族的遷徙帶來了馬來文化,隨著宗教與貿易的發展,各地分別受到了印度文化、中華文化與伊斯蘭文化的影響。 1521年麥哲倫探險隊航海抵達此地,隨後西班牙人於1565年至1571年期間開始陸續佔領菲律賓群島,展開長達300多年的統治。19世紀末期,菲律賓經歷了對西班牙革命、美西战争及美菲战争之後,成為美國殖民地,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間被日本佔領,並在戰後獨立。美國在當地留下了英文的主導地位以及對西方文化的認同。獨立至今,菲律賓經歷過數次的經濟快速成長,然而,政局動盪、貪污問題及社會不安成為了阻礙其發展的一大因素。此外,其國內還有嚴重的貧富差距。但是,近年來菲律賓的經濟有所改善,海外打工移民陸續歸國,特別是北部各島嶼、马尼拉的建設達到新興國家水平,該國並榮獲了亞洲四小虎的称号。.

新!!: 拿督和菲律宾 · 查看更多 »

領地

地,又称封地、采地、封邑、采邑、食邑等,是无论欧洲或者中国的封建制度中都存在的、領主所管理的土地。在中國是周朝时就已經趋于成熟的制度。當時的统治者把土地封予或轉封予宗室或有功業之士,其土地即稱為食邑。在欧洲开始的时间则不太明确,不过可以推定是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大肆扩张。.

新!!: 拿督和領地 · 查看更多 »

馬六甲

#重定向 马六甲.

新!!: 拿督和馬六甲 · 查看更多 »

马来西亚

來西亞(Malaysia;Malaysia;簡稱大馬)是一個位於東南亞的國家,由前馬來亞聯合邦、沙巴、砂拉越及新加坡於1963年9月16日所組成的聯邦制、议会民主制、选举君主制和君主立宪制國家,新加坡後來在1965年8月9日从聯邦中被除名,並獨立建國。目前全國共十三個州,包括馬來半島十一州及位於婆羅洲北部的沙巴、砂拉越兩州,另有三個聯邦直轄區(吉隆坡、布城及納閩),全國面積共330,345平方公里 。馬來西亞隔南中国海分為東西兩大部分,間隔南中国海:西半部位於馬來半島,常稱為「西馬」,北接泰國,南部隔著柔佛海峽,以新柔長堤和第二通道與新加坡連接;東半部常被稱為「東馬」,位於婆羅洲島(Borneo Island)上的北部,南鄰印度尼西亞的加里曼丹,而汶萊國則地處納閩、沙巴和砂拉越之間,人口較不密集。由於馬來西亞的地理位置接近赤道,其氣候屬於亞洲熱帶型雨林氣候CIA.

新!!: 拿督和马来西亚 · 查看更多 »

马来族

来族(马来语:Etnik Melayu;英语:Malays),习惯上多称为马来人,旧时又译为巫来由人,故当地华语常以巫为族名简称,分布于东南亚。马来族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前者指分布于婆罗洲、马来半岛南部及苏门答腊东南部的一个民族,该民族在马来西亚人口最多。而广义上,马来族有时候也用来指馬來語(印尼語)族群甚至整个南島語系族群。 从15世纪馬六甲蘇丹王朝始,大量马来人由古代印度教转為皈依伊斯蘭教(除了峇里人),主要分布于东南亚的马来半岛、圣诞岛、科科斯(基林)群岛、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文莱、菲律賓和大洋洲等。菲律賓的马来人由於西班牙殖民緣故而信奉天主教(除了摩洛人)。 中華民國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在介紹台灣原住民與世界南島語系民族的關係時表明「台灣原住民族屬於南島語系,在人種上屬馬來人,台灣是南島語族分佈的最北端」。除此之外,南島語系民族還分佈在非洲的南非與馬達加斯加。.

新!!: 拿督和马来族 · 查看更多 »

马打兰王国

打兰王国,是8世纪到10世纪期间,存在于中爪哇的一个印度化王国。是由一位同名的拉者建立的,10世纪中,迁都于东爪哇。此后陷于混乱,最终被三佛齐攻灭。.

新!!: 拿督和马打兰王国 · 查看更多 »

霹靂州

霹靂(旧称吡叻,马来语:Perak)是馬來西亞的十三个州属之一,也是馬來半島11個州當中的第2大州,面积约21000平方公里,北部连接馬來西亞东北部的馬、泰邊境以及吉打州、西北部接壤槟城、东边有吉兰丹州和彭亨州、南边雪兰莪州。马六甲海峡则处于霹雳州西方。 “Perak”在马来语即为銀,或许是來自霹靂州以前主要產品錫的銀色顏色。此外也传说霹雳州地名其实源自河里鱼儿在阳光下闪烁似银而来。 霹雳州首府是怡保(Ipoh),英殖民时期以市内繁荣的锡矿开采业著名,锡价下滑使其经济受到了影响。霹雳州苏丹皇宫则位于皇城江沙(Kuala Kangsar)。.

新!!: 拿督和霹靂州 · 查看更多 »

配偶

配偶是指婚姻關係、民事結合、同居伴侶關係、普通法婚姻中的伴侶。這是個無特定性別的詞彙,通常男性配偶稱為丈夫、女性配偶稱為妻子。所以,這個詞彙無論多元性別或單元性別的異性關係或同性關係,皆可適用。.

新!!: 拿督和配偶 · 查看更多 »

苏丹 (称谓)

苏丹(سلطان,,))指一个在伊斯兰教历史上一个类似总督的官职,作为称谓是最近才出现的翻译,它也有很多其他的译法,在古文翻译为“素檀”、“速檀”、“速鲁檀”、“锁鲁檀”(见《明史》),民间也又叫“素里檀”“唆里檀”“算端”、“层檀”等等。他是阿拉伯语中的一个尊称,历史上有好几种含义。這詞最初是阿拉伯語中的抽象名詞「力量」、「治权」、「裁决權」,后来变为权力、统治。最后,它变为对一个特殊统治者的称号等同國君的意思,被苏丹统治的地方,一般都对外号称拥有独立主权或完全主权。苏丹不会自称是哈里发,也不会表示他是实际上是受到哈里发统治的。被苏丹统治的地方,无论是王朝还是国家都可以被指为“苏丹国”(سلطنة)。 女性苏丹称为“苏丹娜”,但是在伊斯兰教历史上是很罕见的。另外,还有一种特别苏禄苏丹国,这种国家正式的统治者是男苏丹,但是他的妻子却是一个实际上的“监督者”。 苏丹一般不是世袭的,很少被称为国王。.

新!!: 拿督和苏丹 (称谓) · 查看更多 »

苏丹共和国

苏丹共和国(جمهورية السودان;Republic of the Sudan),简称苏丹,南苏丹独立后有时也被称作北苏丹,位于非洲东北部,红海沿岸,撒哈拉沙漠东端。国名源于阿拉伯语「Bilad-al-Sudan」,字面意思为“黑(人)的土地”。面积1,886,068平方公里,爲非洲面積第三大國、世界面積第16大國。首都喀土穆。人口多为阿拉伯穆斯林。曾被失敗國家指數评为「世界上最不安定的国家」,归咎於军政府在达尔富尔战乱问题上的专制统治。同时,南苏丹於2011年1月9日举行公民投票,98.83%的投票支持獨立。2011年7月9日,南蘇丹共和國正式宣佈獨立。.

新!!: 拿督和苏丹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雪蘭莪

雪蘭莪(Selangor,英语音标:; ;简称雪州),馬來西亞十三州之一,位于马来半岛西海岸中部,首府莎阿南(Shah Alam)是一个新兴城市。全境環繞吉隆坡和布城這两个联邦直辖区,北部與霹靂州為鄰、東部接彭亨州南部與森美蘭州為鄰。雪兰莪和吉隆坡常合称为雪隆。 雪州首府是莎阿南,但是雪州的第一个城市却是皇城巴生市。另一个主要城市是于2006年6月20日被授予大城市地位的八打灵再也。雪州是马来西亚除砂拉越外拥有多个大城市的州属。 雪州在马来西亚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中贡献了23998.6亿马币(约555亿美元),在2015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2.6%。雪州也是马来西亚最发达的州属,并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如高速公路和交通运输。雪州同时也是拥有全国最多人口的州属,生活水平较高,贫困率也是全国最低的,是名副其实的先进州属。.

新!!: 拿督和雪蘭莪 · 查看更多 »

柔佛

柔佛州(Johor;Johore)是马来西亚十三个州属之一,首府为新山(Johor Bahru)。 柔佛州位于马来西亚的南部,同時也是亚洲大陆最南端,东面臨南海,西面臨马六甲海峡與印尼苏门答腊相望,南面隔着柔佛海峡与新加坡毗邻。 柔佛州现任苏丹为苏丹依布拉欣·依斯迈(已故苏丹马末·依斯干达之长子),于2010年1月23日上午10时21分,在柔佛大王宫依据1895年柔佛州宪法宣誓就任苏丹。因为柔佛最接近新加坡,所以有连接到新加坡的设施。 柔佛州採週休星期五和星期六兩天。.

新!!: 拿督和柔佛 · 查看更多 »

梭罗

梭罗可以指:.

新!!: 拿督和梭罗 · 查看更多 »

槟城

槟城(Penang;Pulau Pinang) ,亦称槟州,是马来西亚十三个联邦州属之一,位于马来亚半岛西北侧。以槟威海峡為界,槟城分成槟岛和威省两部分,其中威省的东部和北部与吉打州为邻,南部与霹雳州为邻,而槟岛西部则与印尼苏门答腊岛隔马六甲海峡相对。 槟城的城市化与工业化程度颇高,是马来西亚经济发展重镇之一。1786年设立的首府乔治市是马来西亚的第二大都会区,并于2008年同马六甲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也受全球化及世界城市研究网络(Globalization and World Cities Research Network)获世界级城市评为自足级(Sufficiency Level City)城市。.

新!!: 拿督和槟城 · 查看更多 »

母系制度

母系制度,是以母系親屬為世系继承的親屬制度。因為早期人類社會中,不知其父者多,因而養育孩子的母系社會自然形成,但文明形成後逐漸被父系系統取代,今日特別是在簡單群落中比較常見。但有些雄性大量死亡的情況,例如經歷戰爭的父系社會,母系制度會回歸一部分。.

新!!: 拿督和母系制度 · 查看更多 »

汶莱

汶萊達魯--薩--蘭國(Negara Brunei Darussalam;爪夷文:بروني دارالسلام),也作汶萊和平之國,簡稱--萊或--萊,舊亦稱婆羅乃。汶萊是北婆三邦之一,位於婆羅洲北岸、南中國海南岸,整個國土被砂拉越所分割、環繞。 1984年1月1日脫離英國和平獨立,1月7日加入東盟。經濟狀況頗佳,2014年人均GDP名列亞洲總第五位、除波斯灣國家外的第二位(列新加坡之後),石油和天然氣的生產和出口約佔國內生產總值的67%,社會福利之程度與範圍皆非常完善,更以不需要繳稅的國家聞名。.

新!!: 拿督和汶莱 · 查看更多 »

沙巴

沙巴(Sabah),简称「沙州」,旧名「北婆羅洲」,位於婆羅洲島北部,是馬來西亞的13州属之一,也是马来西亚境內第二大州,僅次於其西南方的砂拉越,而其南面則与印度尼西亚的北加里曼丹省相接壤。 自1881年起,北婆羅洲一直被大英帝國所統治。直到1963年8月31日,北婆羅洲被英國予以自治地位,同時改名為「沙巴」(Sabah),但並未從法律上獲得正式獨立,其國防、外交、財政、內政等事務仍由英國政府所掌管。 1963年9月16日和砂拉越、马来亚联合邦及新加坡共同组成聯邦国家,成立马来西亚。在成立马来西亚之前,沙巴和砂拉越、新加坡一样,皆是英属自治邦,根据成立协议沙巴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行政自治权,如移民政策自主权。 沙巴享有风下之地(Land Below The Wind)或是风下之乡之美誉,原因是沙巴的位置在飽受台风肆虐的菲律宾之南,但台风不会经过这里。沙巴首府為亞庇,前名為(Jesselton)。其他主要城镇有山打根、斗湖、根地咬、、古达、仙本那、拿笃、斗亚兰、吧巴、实必丹、丹南、兰瑙、古打毛律、哥打马鲁都等。纳闽在1984年由哈里士领导的人民党组成的沙巴政府交给了联邦政府,现为联邦直辖区,也是大马的唯一的岸外金融中心。 沙巴人分为三大民族:华人、卡达山人和巴瑶人,分別使用華語、英语、卡达山话和马来语,随着大量外籍人士涌入使沙巴华人只剩一至两成。.

新!!: 拿督和沙巴 · 查看更多 »

日惹

日惹(Yogyakarta 或 Jogjakarta 或 Jogja)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中南部城市,日惹特区首府。日惹是爪哇岛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曾为日惹苏丹国首都,在1945~1949年的独立战争中曾作为印度尼西亚的首都。目前日惹是印尼最重要的大学城和爪哇文化艺术中心。周边多古迹,著名的有婆罗浮屠。.

新!!: 拿督和日惹 · 查看更多 »

拿督斯里

拿督斯里(Datuk Seri, Dato' Seri, Dato' Sri)是一個常見於馬來西亞和汶萊的榮譽稱號,乃是由最高元首、蘇丹或州元首冊封的象徵式終身榮譽身份,是一個比「拿督」更高幾級的頭銜。「拿督斯里」是「拿督」和「斯里」的合成詞,前者指的是「酋長、領袖或長老」,後者指的是「光芒、光明或光輝」。 在馬來西亞,第一等(斯里級)榮譽勳章佩戴者的稱號可能是「拿督斯里」(在馬六甲、沙巴和聯邦直轄區稱為「Datuk Seri」;在吉打、霹靂、玻璃市、森美蘭、雪蘭莪、登嘉樓和檳城稱為「Dato' Seri」;在彭亨和砂拉越稱為「Dato' Sri」)或「拿督」(Dato',在柔佛、彭亨、雪蘭莪、登嘉樓和吉蘭丹,為以示區別,非正式也稱為「高級拿督」),視為與「丹斯里」同等級,獲贈者多為部長、大法官、高級公務員、高級軍官、高級警官、黨魁、知名商人、社會賢達等人物。在聯邦直轄區和部分州属,其上還設有特等(烏達瑪級)榮譽勳章,獲贈者多是蘇丹、州元首、敦或王室成員,稱號是「拿督斯里烏達瑪」(Datuk Seri Utama, Dato' Seri Utama),視為與「敦」同等級。 「拿督斯里」的配偶(元配)稱為「拿汀斯里」、「拿督斯里夫人」、「督潘斯里」或「杜潘」(在聯邦直轄區和其它州屬是「Datin Seri」;在彭亨和砂拉越是「Datin Sri」;在登嘉樓是「To' Puan Seri」;在吉打則有可能是「Toh Puan」或「Datin Seri」),「高級拿督」的配偶稱為「拿汀」、「拿督夫人」或「督潘」(在柔佛、彭亨、雪蘭莪和吉蘭丹是「Datin」;在登嘉樓是「To' Puan」)。在正式的社交禮節中,女性必須「從夫姓」才能冠上有關的稱號,除非她的稱號是來自於最高元首、蘇丹或州元首的冊封,而不是延伸自丈夫的權利。由於馬來西亞的《國民登記法令》並不强制女性在婚後冠上夫姓(除了所有的華人、少數的印度人和少數的馬來貴族外,大多數的馬來人、印度人和土著並沒有傳統姓氏),所以這項細節常常被忽略,或沒有嚴格的遵守。 不同地區的「女拿督斯里」(或「女高級拿督」)會有不同的稱號,可能是「Datuk Seri」(馬六甲、沙巴和聯邦直轄區)、「Dato' Seri」(吉打、霹靂、玻璃市、森美蘭、登嘉樓和檳城)、「Dato' Sri」(彭亨和砂拉越)、「Datin Paduka Seri」(雪蘭莪)、「Dato'」(彭亨和登嘉樓)、「Datin Paduka」(柔佛和雪蘭莪)或「Datin」(吉蘭丹)。「女拿督斯里」(或「女高級拿督」)的丈夫除非有得到最高元首、蘇丹或州元首的冊封,否則的話,並沒有任何的稱號。.

新!!: 拿督和拿督斯里 · 查看更多 »

拿督斯里烏達瑪

拿督斯里烏達瑪(Datuk Seri Utama, Dato' Seri Utama)是一個常見於馬來西亞和汶萊的榮譽稱號,乃是由最高元首、蘇丹或州元首冊封的象徵式終身榮譽身份,是一個比「拿督斯里」和「拿督」更高級的頭銜。「拿督斯里烏達瑪」是「拿督」、「斯里」和「烏達瑪」的合成詞,拿督指的是「酋長、領袖或長老」,斯里指的是「光芒、光明或光輝」,烏達瑪指的是「首要的、重要的或主要的」。 以下榮譽勳章佩戴者的稱號是「拿督斯里烏達瑪」,主要獲贈者多是蘇丹、州元首、敦或王室成員,視為與「敦」同等級。.

新!!: 拿督和拿督斯里烏達瑪 · 查看更多 »

拉者

拉者(梵語:Raja,राजा),或译拉惹、羅闍。南亞、東南亞以及印度等地對於國王或土邦君主、酋長的稱呼,最早源自於梵文的राज rājan一詞。在印度,伊斯蘭教傳入後,拉者專用作印度教君主、領袖的稱呼,用以區別於伊斯蘭教的“苏丹”和“那瓦卜”;拉其普特人稱拉者為“(Rānā)”,南亞部分地區使用此稱呼,可翻譯為大王、大君。拉者和拉那的正妻(王后)皆稱作“拉妮(Rani)”,女性拉者亦稱“拉妮”。 在馬來西亞至今玻璃市的統治者,仍被稱作拉惹。 一些拉者尊稱為“摩訶拉者”(梵語:Māhāraja,महाराज),譯為霸王、霸主,亦可譯作“皇帝”。摩訶拉者本指接受其他國家朝貢的大國之君,後來所有拉者都自稱為摩訶拉者,摩訶拉者與拉者便成為同義詞,可以混用。 Category:君主稱謂 Category:印度教 Category:梵语词汇 Category:印度君主 Category:马来西亚君主.

新!!: 拿督和拉者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