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思想實驗

指数 思想實驗

思想實驗是指:使用想像力去進行的實驗,所做的都是在現實中無法做到(或現實未做到)的實驗。例如愛因斯坦有關相對運動的著名思想實驗,又例如在愛因斯坦和英費爾德合著的科普讀物《物理学的进化》中,就有一個實驗要求讀者想像一個平滑,無摩擦力的地面及球體進行實驗,但這在現實(或暫時)是做不到的。思想實驗需求的是想像力,而不是感官。.

33 关系: 卡涅阿德斯船板双生子佯谬奶油貓悖論孿生地球定时炸弹 (实验)实验中文房间帕斯卡的賭注庄周梦蝶忒修斯之船利奧波德·英費爾德哥本哈根詮釋哲學殭屍囚徒困境图灵测试知識論證移動中的磁鐵與導體問題維格納的友人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罗森佯谬物理学物理学的进化牛顿大炮莫利紐茲問題變成蝙蝠會怎樣?麦克斯韦妖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葛梯尔问题雙縫實驗洞穴奇案有轨电车难题戴森球摩擦力拉普拉斯妖

卡涅阿德斯船板

在倫理學中,卡涅阿德斯船板是由古希臘學者卡涅阿德斯所構想的一個思想實驗。其所探討的主題是自衛。 在這個思想實驗中,有甲與乙兩名遭遇船難的水手。他們兩人同時看見一塊只能支撐一人的船板,並且試圖游向船板,甲首先游到船板處,攀在上面。乙到了後,把甲推下船板,讓即將要溺水的自己攀在船板上。最終甲溺斃了,乙被搜救隊救回。乙是否該當謀殺罪? 結果乙並沒有被法庭判處謀殺罪名。原因是倘若乙必須殺死甲以求自保,那麼乙的作為,便是屬於自衛。.

新!!: 思想實驗和卡涅阿德斯船板 · 查看更多 »

双生子佯谬

双生子佯谬是一个有关狭义相对论的思想实验。有一对双生兄弟,一个登上一宇宙飞船作长程太空旅行,而另一个则留在地球。结果当旅行者回到地球后,他发现自己比留在地球的兄弟更年輕。 这个结果似乎与狭义相对论矛盾:狹義相對論所探討的是物體慣性參考系的相對運動,比方物體A為觀察者,觀察到物體B等速率遠離自身,相反的,物體B也會認為物體A等速率離開自身,根據狹義相對論,物體A會認為物體B的時鐘走慢了,物體B也會認為物體A的時鐘走慢了。狭义相对论指出所有观测者都有同等意义,没有任何一个参考系(frame of reference)是会获得优待的。因此旅行者会预期回到地球后会看见比他更年轻的双生兄弟,但这就与他兄弟的想法恰好相反。 但实际上旅行者的期望是错误的:狭义相对论并没有说所有观测者都有同等意义,而是只有在惯性系中的观测者(即没有进行加速运动的观测者)才有同等的意义。但宇宙飞船在旅途中亳无疑问是至少加速过一次的,所以旅行者并不是惯性系。反之,留在地球上的兄弟在宇宙飞船的返回航程時,地球相對旅行者是进行至少加速过一次的加速运动。所以双生子重逢時,每人的時鐘都相對於對方的時鍾都曾經走慢過,所以不應該發生其中一個兄弟比另一個年輕的情況。 有些人在解决这吊诡时会认为狭义相对论并不能够用于加速中的物体,而只可使用广义相对论,这是不正确的。举个例说,该对双生兄弟的年龄是可以借着求时空间隔(spacetime interval)在他们任何一个惯性系中所行走的时空路径(这些路径被称为世界线)上的积分来准确地计算出来的。近似的方法可以用来计算一加速中的宇宙飞船的相对性行为(参看相对性火箭)。狭义相对论唯一不适用的情况是当重力的影响是不能被忽略的时候,这时就真的需要用到广义相对论。 这个结果是由狭义相对论所推测出的(移动时钟的时间膨胀现象),而且能够透过实验来验证。 日常生活中其實也有這種怪異的情況:如果兩人相距一段距離,則A會看到B「縮小」了,但是B也覺得A「縮小」了。這種透視現象已經被人們適應、接受了,因爲它存在於平日的生活裏,但是人們對相對論就毫無準備。 我們已經對有關距離的相對論見解習以爲常了:從北京到上海的距離當然等於上海到北京的距離。另一方面,當我們考慮到速度方面,會認爲如果一個物體在運動,運動一定會是相對於某物:星體、地面或另一人。A物相對B物的速度,是相等於B物相對A物的速度,兩者完全相等。 注意要在參考系統中建立「同步」的概念,「到底一件事是否和另一處的另一件事同時發生」這個問題有著關鍵的重要性。所有計算都最終要涉及到哪些事件是同時發生的。也要留意,要建立兩個空間中相隔的事件的同步性,這兩個地方一定要有訊息相互傳遞,這也代表了光速是決定同步性的一個重要因素。 大家當然會問到,狹義相對論怎麽能在A相對B有時間膨脹而B相對A也有時間膨脹的情況下不前後矛盾。要消除矛盾,我們必須丟棄人們日常對同步性的直覺概念。同步性,是位於一個參考系中的一位觀測者和一系列事件之間的關係。 理論的架構裏有一個同時性的相對論,它影響著特定事件如何根據有相對運動的觀測者被調准。由於每個觀測者對兩個事件是否同時發生都有不同的見解.

新!!: 思想實驗和双生子佯谬 · 查看更多 »

奶油貓悖論

奶油猫悖論(Buttered cat paradox),是把兩種趣談組合而成的惡搞悖論,該常識為:.

新!!: 思想實驗和奶油貓悖論 · 查看更多 »

孿生地球

孿生地球(Twin Earth),一個哲學上的思想實驗,最早由哲學家希拉里·普特南(Hilary Putnam)在1973年及1975年的論文提出。用來說明語意外在論(semantic externalism)的論點。在普特南之後,許多哲學家也利用這個思想實驗來建立自己的論點。.

新!!: 思想實驗和孿生地球 · 查看更多 »

定时炸弹 (实验)

定时炸弹(Ticking time bomb scenario)是一个伦理学的思想实验,多用于讨论酷刑是否公平。其大致内容是:一枚大规模杀伤性的定时炸弹隐藏在你的居住地并即将爆炸,知情者已被羁押,是否应该使用酷刑来审讯。这是一个道德上的两难问题。问题的升级版是:酷刑后知情者缄口不言,是否应当对其家人采取酷刑逼供。问题最初在1960年代由法国作家Jean Lartéguy在其小说Les Centurions中提出。.

新!!: 思想實驗和定时炸弹 (实验) · 查看更多 »

实验

实验(德语、英语、瑞典语、荷兰语: Experiment),区别于试验,实验是在科学研究中,在設定的條件下,用来检验某种假设,或者驗證或質疑某种已经存在的理论而进行的操作。科學實驗是可以重複的,不同的實驗者在前提一致,操作步驟一致的情況下,能夠得到相同的結果。通常实验最终以实验报告的形式发表。(而试验指的是在已知某种事物的时候,为了了解它的性能或者结果而进行的试用操作。) 「实验」一词,在教育学/教学法文献中有着各种各样的定义。因此在这里对实验的定义进行解释和讨论。.

新!!: 思想實驗和实验 · 查看更多 »

中文房间

中文房间(Chinese room),是由约翰·希尔勒提出的一个思想實驗,借以反驳强人工智能的观点。根据强人工智能的观点,只要计算机拥有了适当的程序,理论上就可以说计算机拥有它的认知状态並且可以像人一样地进行理解活动。 該實驗出自约翰·罗杰斯·希尔勒的論文《心靈、大腦和程序》(Minds, Brains, and Programs)中,發表於1980年的《》。.

新!!: 思想實驗和中文房间 · 查看更多 »

帕斯卡的賭注

帕斯卡的賭注(Pascal's Wager)是基督教辨惑學的哲學一部份,由17世紀的法國哲學家布萊茲·帕斯卡提出。帕斯卡假定所有人類對上帝存在或不存在下注。由於上帝可能確實存在,並假設這情況下信者和不信者會分別得無限的收益或損失,一個理性的人應該相信上帝存在。如果上帝實際上不存在,這樣信者將只會有限的損失(一些樂趣,享受等)。 帕斯卡賭注出現在《思想錄》第233節,在歷史上這個理論佔據著重要地位,它創造了概率論的新領域,標誌著決策論的正式發展,并影響了後來的存在主義、實用主義、唯意志論。.

新!!: 思想實驗和帕斯卡的賭注 · 查看更多 »

庄周梦蝶

庄周梦蝶是庄子提出的一个哲学论点(并不只是一个论),认为人不可能确切的区分真实和虚幻,当一个人认为事物存在真实与虚幻的差别时,已经存在问题。提出了物化的觀點。 庄子以故事的形式对此进行了如下阐述: 其大意是:庄子一天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醒來之后他发现自己还是庄子,于是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變成庄子的蝴蝶呢,还是梦中變成蝴蝶的庄子。在这里,庄子提出一个哲学问题——人如何认识真实。如果梦足够真实,人很難知道自己是在做梦。但也可能是一次關於天人合一的清醒夢。.

新!!: 思想實驗和庄周梦蝶 · 查看更多 »

忒修斯之船

忒修斯之船(ship of Theseus),亦稱忒修斯悖論,是一種同一性的悖論。1世纪时的希腊作家普魯塔克提出了这个问题:如果忒修斯的船上的木头被逐渐替换,直到所有的木头都不是原来的木头,那这艘船还是原来的那艘船吗?这类问题现在被称作“忒修斯之船”。有些哲学家认为是同一物体,有些哲学家认为不是。在普魯塔克之前,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都曾经讨论过相似的问题。近代霍布斯和洛克也讨论过该问题。这个问题有许多变种,如“祖父的斧頭”。.

新!!: 思想實驗和忒修斯之船 · 查看更多 »

利奧波德·英費爾德

利奧波德·英費爾德(Leopold Infeld),(1898年8月20日- 1968年1月15日),波蘭物理學家,主要在波蘭和加拿大(1938-1950)工作。他是英國劍橋大學(1933-1934)洛克菲勒研究員和波蘭科學院的成員。他曾簽署羅素—愛因斯坦宣言。 Category:波蘭物理學家 Category:雅蓋隆大學校友.

新!!: 思想實驗和利奧波德·英費爾德 · 查看更多 »

哥本哈根詮釋

哥本哈根詮釋(Copenhagen interpretation)是量子力學的一種詮釋。根據哥本哈根詮釋,在量子力學裏,量子系統的量子態,可以用波函數來描述,這是量子力學的一個關鍵特色,波函數是個數學函數,專門用來計算粒子在某位置或處於某種運動狀態的機率,測量的動作造成了波函數塌縮,原本的量子態機率地塌縮成一個測量所允許的量子態。 二十世紀早期,從一些關於小尺寸微觀物理的實驗裏,物理學家發現了很多新穎的量子現象。對於這些實驗結果,古典物理完全無法解釋。替而代之,物理學家提出了一些嶄新的理論。而這些理論能夠非常精確地解釋新發現的量子現象。但是,內嵌於這些經驗理論的,是一種關於小尺度真實世界的新模型。它們所給予的預測,常使物理學家覺得相當地反直覺。甚至它們的發現者都感受到極其驚訝。哥本哈根詮釋嘗試著,在實驗證據的範圍內,給予實驗結果和相關理論表述一個合理的解釋。換句話說,它試著回答一個問題:這些奇妙的實驗結果到底有什麼意義? 哥本哈根詮釋主要是由尼爾斯·波耳和維爾納·海森堡于1927年在哥本哈根合作研究时共同提出的。此詮釋延伸了由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馬克斯·玻恩所提出的波函数的機率表述,之后发展为著名的不确定性原理。他們所提的詮釋嘗試要對一些量子力學所帶來的複雜問題提出回答,比如波粒二象性以及測量問題。此后,量子理论中的概率特性便不再是猜想,而是作为一条定律而存在了。量子论以及这条詮釋在整个自然科学以及哲学的发展和研究中都起着非常显著的作用。 哥本哈根詮釋給予了量子系統的量子行為一個精簡又易懂的解釋。1997年,在一場量子力學研討會上,舉行了一個關於詮釋論題的意向調查,根據這調查的結果,超過半數的物理學家對哥本哈根詮釋感到滿意;第二多的是多世界詮釋。雖然當前的傾向顯示出其它的詮釋也具有相當的競爭力,在20世紀期間,大多數的物理學家都願意接受哥本哈根詮釋。.

新!!: 思想實驗和哥本哈根詮釋 · 查看更多 »

哲學殭屍

哲學殭屍(Philosophical zombie,或稱p-zombie),又譯哲學喪屍,是一個精神哲學上的假設存在物。假設這個世界上存在一種人,外觀與物理組成都與一般人類無異,但是他沒有意識經驗、感質或感情。舉例而言,一個哲學殭屍在撞上尖銳物品時,在外在上與一般正常人類相同,可以看到他的皮膚出現傷口,測量他的神經訊號,也可以測量到疼痛訊號的出現,會出現疼痛的表情,發出叫聲,會向其他人表示自己正在疼痛。但是他的內在心靈中,沒有疼痛的意識。 哲學殭屍是一種思想實驗,用來驗證哲學的前提是否可靠。利用哲學殭屍存在為前提,建立的論證,也被稱為殭屍論證(zombie arguments),常被用來反駁物理主義(Physicalism),包括唯物主義、行為主義與功能主義者提出的論點。.

新!!: 思想實驗和哲學殭屍 · 查看更多 »

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是博弈论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的例子,反映個人最佳選擇並非团体最佳選擇。或者说在一个群体中,个人做出理性选择却往往导致集体的非理性。雖然困境本身只屬模型性質,但現實中的價格競爭、環境保護等方面,也會頻繁出現類似情況。 單次發生的囚徒困境,和多次重複的囚徒困境結果不會一樣。 在重复的囚徒困境中,博弈被反复地进行。因而每个参与者都有机会去“惩罚”另一个参与者前一回合的不合作行为。这时,合作可能会作为均衡的结果出现。欺骗的动机这时可能被受到惩罚的威胁所克服,从而可能导向一个较好的、合作的结果。作为反复接近无限的数量,纳什均衡趋向于帕累托最优。 囚徒困境的主旨為,囚徒們彼此合作,堅不吐實,可為全體帶來最佳利益(縮短刑期),但在無法溝通的情況下,因為出賣同伙可為自己帶來利益(無罪開釋),也因為同伙把自己招出來可為他帶來利益,因此彼此出賣雖違反最佳共同利益,反而是自己最大利益所在。但實際上,執法機構不可能設立如此情境來誘使所有囚徒招供,因為囚徒們必須考慮刑期以外之因素(出賣同伙會受到報復等),而無法完全以執法者所設立之利益(刑期)作考量,所以這是一個參考性的學術問題。.

新!!: 思想實驗和囚徒困境 · 查看更多 »

图灵测试

图灵测试(Turing test,又译图灵试验)是图灵於1950年提出的一个關於判断機器是否能夠思考的著名試驗,测试某机器是否能表现出与人等价或无法区分的智能。测试的談話僅限於使用唯一的文本管道,例如計算機鍵盤和屏幕,這樣的結果是不依賴於計算機把單詞轉換為音頻的能力。.

新!!: 思想實驗和图灵测试 · 查看更多 »

知識論證

知識論證(Knowledge argument),又稱瑪麗房間(Mary's room),超級科學家瑪麗(Mary the super-scientist)或是黑白瑪麗,一個哲學上的思想實驗,1982年由哲學家法蘭克·傑克森(Frank Jackson)首次提出。這個論證的目的,在於反駁物理主義的見解,很快引起哲學界的討論。.

新!!: 思想實驗和知識論證 · 查看更多 »

移動中的磁鐵與導體問題

移動中的磁鐵跟導體問題(moving magnet and conductor problem)是一個源自於19世紀的著名思想實驗,涉及到經典電磁學與狹義相對論(classical electromagnetism and special relativity)的交叉領域。在這問題裏,相對於磁鐵的參考系,導體以均勻速度 v 移動。從磁鐵的參考系與導體的參考系分別觀測,流動於導體的電流相同。這事實遵守基本「相對性原理」:沒有絕對靜止標準,只可以觀測到相對運動。但是,根據馬克士威方程組和勞侖茲力定律,導體的電荷,在磁鐵參考系會感受到磁場力,而在導體參考系會感受到電場力。從不同的參考系觀測,同樣的物理現象竟會出現大相逕庭的描述。這問題與邁克生-莫立實驗啟發了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新!!: 思想實驗和移動中的磁鐵與導體問題 · 查看更多 »

維格納的友人

維格納的友人是由物理學家尤金·維格納提出的思想實驗,是薛丁格的貓的延伸版本。 這個思想實驗首次發表於維格納的文章《Remarks on the mind-body question》。.

新!!: 思想實驗和維格納的友人 · 查看更多 »

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罗森佯谬

在量子力學裏,愛因斯坦-波多爾斯基-羅森弔詭(Einstein-Podolsky-Rosen paradox),簡稱「愛波羅弔詭」、「EPR弔詭」(EPR paradoxE、P、R這三個英文字母分別是愛因斯坦、波多爾斯基和羅森英文原文的第一個字母。)等,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鮑里斯·波多爾斯基和納森·羅森在1935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以弔詭的形式針對量子力學的哥本哈根詮釋而提出的早期重要批評。 在這篇題為《能認為量子力學對物理實在的描述是完全的嗎?》(,下稱「EPR論文」)的論文中,他們設計出一個思想實驗,稱為「EPR思想實驗」。藉著檢驗兩個量子糾纏粒子所呈現出的關聯性物理行為,EPR思想實驗凸顯出定域實在論與量子力學完備性之間的矛盾,因此,這論述被稱為「EPR弔詭」。 EPR論文並沒有質疑量子力學的正確性,它質疑的是量子力學的不完備性。EPR論文是建立於貌似合理的假設──定域論與實在論,合稱為定域實在論。定域論只允許在某區域發生的事件以不超過光速的傳遞方式影響其它區域。實在論主張,做實驗觀測到的現象是出自於某種物理實在,而這物理實在與觀測的動作無關。換句話說,定域論不允許鬼魅般的超距作用,實在論堅持,即使無人賞月,月亮依舊存在。將定域論與實在論合併在一起,定域實在論闡明,在某區域發生的事件不能立即影響在其它區域的物理實在,傳遞影響的速度必須被納入考量。在學術界裏,這些假設引起強烈的爭論,特別是在兩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愛因斯坦與尼爾斯·玻爾之間。 EPR論文表明,假若定域實在論成立,則可以推導出量子力學的不完備性。在那時期,很多物理學者都支持定域實在論,但是,定域實在論這假設到底能否站得住腳還是一個待查的問題。1964年,物理學者約翰·貝爾提出貝爾定理表明,定域實在論與量子力學的預測不相符。專門檢驗貝爾定理所獲得的實驗結果,證實與量子力學的預測相符合,因此定域實在論不成立。Bell, John.

新!!: 思想實驗和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罗森佯谬 · 查看更多 »

物理学

物理學(希臘文Φύσις,自然)是研究物質、能量的本質與性質,以及它們彼此之間交互作用的自然科學。由於物質與能量是所有科學研究的必須涉及的基本要素,所以物理學是自然科學中最基礎的學科之一。物理學是一種實驗科學,物理學者從觀測與分析大自然的各種基於物質與能量的現象來找出其中的模式。這些模式(假說)稱為「物理理論」,經得起實驗檢驗的常用物理理論稱為物理定律,直到有一天被證明是有錯誤為止(具可否證性)。物理學是由這些定律精緻地建構而成。物理學是自然科學中最基礎的學科之一。化學、生物學、考古學等等科學學術領域的理論都是建構於這些物理定律。 物理學是最古老的學術之一。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等原本都歸屬於自然哲學的範疇,直到十七世紀至十九世紀期間,才漸漸地從自然哲學中分別成長為獨立的學術領域。物理學與其它很多跨領域研究有相當的交集,如量子化學、生物物理學等等。物理學的疆界並不是固定不變的,物理學裡的創始突破時常可以用來解釋這些跨領域研究的基礎機制,有時還會開啟嶄新的跨領域研究。 通過創建新理論與發展新科技,物理學對於人類文明有極為顯著的貢獻。例如,由於電磁學的快速發展,電燈、電動機、家用電器等新產品纷纷涌现,人類社會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幅提升。由於核子物理學日趨成熟,核能發電已不再是藍圖構想,但其所引致的安全問題也使人們意識到地球環境、生態與人類的脆弱渺小。.

新!!: 思想實驗和物理学 · 查看更多 »

物理学的进化

《--》(英文版原名:The Evolution of Physics或The Evolution of Physics: From Early Concept to Relativity and Quanta,根据版本不同书名有上述的文字差别。中文版译名来自周肇威的译本)是由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利奥波德·英费尔德合著出版的物理学科普读物,内容介绍了物理学从伽利略、牛顿时代的经典理论到现代场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发展演化历程。该书最初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在1938年出版并获得了大众的广泛好评,《时代》杂志还特别为此书刊载了一篇头条报道。.

新!!: 思想實驗和物理学的进化 · 查看更多 »

牛顿大炮

牛顿大炮(Newton's cannonball)是物理学家艾萨克·牛顿阐述的一个思想实验。牛顿用这个实验来假设引力具有普适性,并且是行星运动的重要动力来源。这个实验出现在牛顿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

新!!: 思想實驗和牛顿大炮 · 查看更多 »

莫利紐茲問題

莫利紐茲問題(Molyneux's Problem),一個有關於人類認知能力的思想實驗,由威廉·莫利紐茲提出,首次見於约翰·洛克的《人類理解論》一書中。簡單來說,這個問題是,如果一個人天生眼盲,但他可以透過觸覺來分辨不同的形狀,如圓形、或方形。假設他有一天恢復視力,在未接觸到物體之前,他能不能夠單純以視覺來分辨出不同的形狀?.

新!!: 思想實驗和莫利紐茲問題 · 查看更多 »

變成蝙蝠會怎樣?

〈成為一隻蝙蝠可能是什麼樣子〉(What is it like to be a bat?)是湯瑪斯·內格爾在1974年發表的論文,旨在說明感質在物理與心靈之間的解釋鴻溝(Explanatory gap)。 根據內格爾的論證,物理信息(Physical information)無法讓我們知道身為一隻蝙蝠的感覺是什麼,也藉此推知,我們無法知道他人對於顏色、聲音、氣味、疼痛等等的感覺「是什麼感覺」。首先,根據物理主義,世界上所有事物似乎都能由科學來解釋,每個人個別的、主觀的感質,是否也能還原為客觀的物理信息?內格爾認為,「從還原中排除經驗的現象學特徵是不可能的」。譬如蝙蝠是由聲吶或回聲來感知世界,藉此得知物體的距離、大小、形狀等等。由於蝙蝠的感受方式與我們有很大的不同,我們無法以自身的內在生活去推知蝙蝠的內在生活,所以我們無法得知身為一隻蝙蝠真正的感覺是什麼。就算以科學方法得知蝙蝠在接收到超音波時,腦中會出現特定的神經衝動,但人類不能知道腦中產生那種神經衝動「是什麼感覺」。只有從蝙蝠的主觀觀點出發,才會知道是蝙蝠是什麼感覺,牠的感覺無法用物理的術語去理解,因為物理術語必定是以許多觀點都能理解為基礎的。.

新!!: 思想實驗和變成蝙蝠會怎樣? · 查看更多 »

麦克斯韦妖

麦克斯韦妖(Maxwell's demon),是在物理学中假想的妖,能探测并控制单个分子的运动,於1871年由英国物理学家詹姆斯·馬克士威为了说明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可能性而设想的。 当时麦克斯韦意识到自然界存在着与熵增加相拮抗的能量控制机制。但他无法清晰地说明这种机制。他只能诙谐地假定一种“妖”,能够按照某种秩序和规则把作随机热运动的微粒分配到一定的相格裡。麦克斯韦妖是耗散结构的一个雏形。 可以简单的这样描述,一个绝热容器被分成相等的两格,中间是由“妖”控制的一扇小“门”,容器中的空气分子作无规则热运动时会向门上撞击,“门”可以选择性的将速度较快的分子放入一格,而较慢的分子放入另一格,这样,其中的一格就会比另外一格温度高,可以利用此温差,驱动热机做功。 这是第二类永动机的一个范例。 在1981年,Bennett的论文表明, Bennett, Charles H. "The thermodynamics of computation—a review.",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oretical Physics 21.12 (1982): 905-940.

新!!: 思想實驗和麦克斯韦妖 · 查看更多 »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或譯亞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猶太裔理論物理學家,创立了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之一的相对论,也是質能等價公式()的發現者。他在科學哲學領域頗具影響力。因為“對理論物理的貢獻,特別是發現了光電效應的原理”,他榮獲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這發現為量子理論的建立踏出了關鍵性的一步。 愛因斯坦在職業生涯早期就發覺經典力學與電磁場無法相互共存,因而發展出狹義相對論。他又發現,相對論原理可以延伸至重力場的建模。從研究出來的一些重力理論,他於1915年發表了廣義相對論。他持續研究統計力學與量子理論,導致他給出粒子論與對於分子運動的解釋。在1917年,愛因斯坦應用廣義相對論來建立大尺度結構宇宙的模型。 阿道夫·希特勒於1933年開始掌權成為德國總理之時,愛因斯坦正在走訪美國。由於愛因斯坦是猶太裔人,所以儘管身為普魯士科學院教授,亦沒有返回德國。1940年,他定居美國,隨後成為美國公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他在一封寫給當時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的信裏署名,信內提到德國可能發展出一種新式且深具威力的炸彈,因此建議美國也盡早進行相關研究,美國因此開啟了曼哈頓計劃。愛因斯坦支持增強同盟國的武力,但譴責將當時新發現的核裂变用於武器用途的想法,後來愛因斯坦與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共同簽署《羅素—愛因斯坦宣言》,強調核武器的危險性。 愛因斯坦總共發表了300多篇科學論文和150篇非科學作品。愛因斯坦被誉为是“現代物理学之父”及20世紀世界最重要科學家之一。他卓越和原創性的科學成就使得“愛因斯坦”一詞成為“天才”的同義詞。.

新!!: 思想實驗和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 查看更多 »

葛梯尔问题

葛梯尔问题(Gettier problem),又譯為蓋提爾問題,是现代知识论中的一个关于知识的定义的问题。1963年,美国哲学家爱德蒙德·葛梯尔(Edmund Gettier)在一篇只有三页纸的论文中质疑当时哲学界公认的知识的定义:知识是得到辩护的真信念(也称为知识三要素,或“JTB理论”)。他的论文标题是:“得到辩护的真信念就是知识吗?”。在论文中,葛梯尔提出了两个反例,说明即使是得到辩护的真信念,也未必是知识。这篇论文引发了哲学界对于知识定义的一系列争论,并导致了葛梯尔问题的出现:“应当怎样补充或修改知识三要素,才能完整地定义知识的概念?”.

新!!: 思想實驗和葛梯尔问题 · 查看更多 »

雙縫實驗

在量子力學裏,雙縫實驗(double-slit experiment)是一種演示光子或電子等等微觀物體的波動性與粒子性的實驗。雙縫實驗是一種「雙路徑實驗」。在這種更廣義的實驗裏,微觀物體可以同時通過兩條路徑或通過其中任意一條路徑,從初始點抵達最終點。這兩條路徑的程差促使描述微觀物體物理行為的量子態發生相移,因此產生干涉現象。另一種常見的雙路徑實驗是马赫-曾德尔干涉仪實驗。 雙縫實驗的基本儀器設置很簡單,如右圖所示,將像激光一類的相干光束照射於一塊刻有兩條狹縫的不透明板,通過狹縫的光束,會抵達照相膠片或某種探測屏,從記錄於照相膠片或某種探測屏的輻照度數據,可以分析光的物理性質。光的波動性使得通過兩條狹縫的光束相互干涉,形成了顯示於探測屏的明亮條紋和暗淡條紋相間的圖樣,明亮條紋是相長干涉區域,暗淡條紋是相消干涉區域,這就是雙縫實驗著名的干涉圖樣。 在古典力學裏,雙縫實驗又稱為「楊氏雙縫實驗」,或「楊氏實驗」、「楊氏雙狹縫干涉實驗」,專門演示光波的干涉行為,是因物理學者托馬斯·楊而命名。假若,光束是以粒子的形式從光源移動至探測屏,抵達探測屏任意位置的粒子數目,應該等於之前通過左狹縫的粒子數量與之前通過右狹縫的粒子數量的總和。根據定域性原理(principle of locality),關閉左狹縫不應該影響粒子通過右狹縫的行為,反之亦然,因此,在探測屏的任意位置,兩條狹縫都不關閉的輻照度應該等於只關閉左狹縫後的輻照度與只關閉右狹縫後的輻照度的總和。但是,當兩條狹縫都不關閉時,結果並不是這樣,探測屏的某些區域會比較明亮,某些區域會比較暗淡,這種圖樣只能用光波動說的相長干涉和相消干涉來解釋,而不是用光微粒說的簡單數量相加法。 雙縫實驗也可以用來檢試像中子、原子等等微觀物體的物理行為,雖然使用的儀器不同,仍舊會得到類似的結果。每一個單獨微觀物體都離散地撞擊到探測屏,撞擊位置無法被預測,演示出整個過程的機率性,累積很多撞擊事件後,總體又顯示出干涉圖樣,演示微觀物體的波動性。 2013年,一個檢試分子物理行為的雙縫實驗,成功演示出含有810個原子、質量約為10000amu的分子也具有波動性。 理查德·費曼在著作《費曼物理學講義》裏表示,雙縫實驗所展示出的量子現象不可能、絕對不可能以任何古典方式來解釋,它包含了量子力學的核心思想。事實上,它包含了量子力學唯一的奧秘。透過雙縫實驗,可以觀察到量子世界的奧秘。.

新!!: 思想實驗和雙縫實驗 · 查看更多 »

洞穴奇案

洞穴奇案(The Case of the Speluncean Explorers)是著名法學家富勒提出的法律虛擬案例,是一宗同類相食案,並牽涉陷入絕境、抽籤、公眾同情、政治因素、緊急避險抗辯及赦免等事實,他以五位法官的判詞反映五種不同的法哲學流派(下稱洞穴奇案一)。其後薩伯(Peter Suber)再次引用此案,以九個法官提出九種額外的法哲學觀點(下稱洞穴奇案二)(),此案曾被達瑪竇(Anthony D'Amato)稱為法理學經典。.

新!!: 思想實驗和洞穴奇案 · 查看更多 »

有轨电车难题

有轨电车难题(Trolley problem),稱為電車問題,是一个伦理学的思想实验。英国哲学家菲力帕·芙特,在1967年首次提出這個問題。在1996年,、、Frances Kamm等人重新提出這個問題,使這個問題為人熟知。在哲學與倫理學的領域外,心理學、認知科學與對於這個問題也很感興趣。 其大致内容:假设你看到一辆刹车坏了的有轨电车,即将撞上前方轨道上的五个人,而旁边的备用轨道上只有一个人,如果你什么都不做,五个人会被撞死。你手边有一个按钮,按下按钮,车会驶入备用轨道,只撞死一个人。你是否应该牺牲这一个人的生命而拯救另外五个人?大部分人的回答是“是”。此道德兩難涉及人對群體利益和個體利益之間的取捨。此難題可以變化,如一條岔道有一人,另外一條可以改成更多人或更少人,人數對利益取捨的關係。這個思想實驗主要想探讨功利主義與源自康德主義的道德義務論見解。 任何的假設題目,都必須有前題假設,作出此決定前,可以假設你完全不認識這即將面對死亡的6人,不知道性別、年齡、職業、財富亦不了解其可能對社會地位和貢獻。.

新!!: 思想實驗和有轨电车难题 · 查看更多 »

戴森球

戴森球(Dyson Sphere)是弗里曼·戴森假想出的包围母恒星的巨大球形结构,它可以捕获大部分或者全部的恒星能量输出。戴森认为戴森球是长期生存技术文明对于能量需求增长的必然需求,并认为寻找其存在的证据可以引导发现的先进和智慧的外星生命。不同类型的戴森球和它们的能量收集能力将对应于在卡尔达肖夫指数水平上的技术进步。 自从该概念提出以后,诸多科幻作品里提出的包围恒星的人工建筑都被冠以“戴森球”之名。后续的设想认为戴森球上不仅有太阳能电站,还有人类殖民地和工业基地存在。.

新!!: 思想實驗和戴森球 · 查看更多 »

摩擦力

摩擦力(英語:friction)指两个表面接触的物体相对滑动时抵制它们的相对移动的力,是经典力学的一個名詞。广义地,物体在液体和气体中运动时也受到摩擦力。 摩擦力產生的成因:.

新!!: 思想實驗和摩擦力 · 查看更多 »

拉普拉斯妖

拉普拉斯妖(Démon de Laplace),是由法國數學家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於1814年提出。此智者知道宇宙中每個原子確切的位置和動量,能夠使用牛頓定律來展現宇宙事件的整個過程,過去以及未來。.

新!!: 思想實驗和拉普拉斯妖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思維試驗思考實驗理想实验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