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小威廉·皮特

指数 小威廉·皮特

小威廉·皮特(William Pitt the Younger,),活跃在18世纪晚期、19世纪早期的英国政治家。1783年,他获任首相,时年24歲,时至今日,仍然是英国历史上最年轻的首相。1801年,他辞去首相一职,但在1804年,他再次出任首相,却在1806年任内去世。担任首相期间,他同时兼任财政大臣。民间为了把他和他的父亲,老威廉·皮特区分开来,通常会在他的名字后面加上“小”(the Younger)。1766年,因父亲获封伯爵,他获得了“The Hon”的前序。 小皮特首相任内,欧洲风起云涌,先后爆发了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一般认为,皮特是一个托利党人(或称新托利党人)。然而,皮特自称“独立的辉格党人”,反对英国发展出过于严密的政党政治系统。 因领导英国对抗法国,皮特声名大噪。他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效率极高,推行改革,培养出一代优秀的政治家。为筹备对法战争军费,皮特提高税率,又打压国内的激进派。为应对法国支持的爱尔兰叛乱,他提出1800年联合法令,又试图解放天主教(Catholic Emancipation,未获成功)。皮特创出了“新托利主义”(new Toryism),奠定了托利党在他去世后继续执政二十多年的基础。历史学家查尔斯·佩特里(Charles Petrie)认为他是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首相之一,“国家和平地过渡到新阶段……他了解新英国。”Charles Petrie, "The Bicentenary of the Younger Pitt", Quarterly Review, 1959, Vol.

83 关系: 印度总督大不列顛王國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奥斯特里茨战役威廉·卡文迪許-本廷克,第三代波特蘭公爵威廉·威伯福斯威廉·佩蒂,第二代謝爾本伯爵威廉·皮特,第一代查塔姆伯爵威廉·温德姆·格伦维尔,第一代格伦维尔男爵威爾士威斯敏斯特主教座堂上加拿大上校不列颠东印度公司帕特尼三角学下加拿大下议院领袖九龍乔治三世亚瑟·菲利普亨利·阿丁頓,第一代西德默斯子爵五港总督俄罗斯帝国北卡罗来纳州嘉德勋章喬治·格倫維爾喬治四世 (英國)剑桥大学彭布罗克学院倫敦市皮特印度法案班奈狄克·康柏拜區碧街神圣罗马帝国神經大帝第三次反法同盟第一代格伦维尔男爵威廉·格伦维尔第一次反法同盟第二次反法同盟紫質症約翰·卡文迪許勳爵美國獨立戰爭痛风特拉法加海戰荷兰香港解放天主教马伦哥战役魁北克...財政大臣 (英國)賢能內閣黑爵士霍雷肖·纳尔逊,第一代纳尔逊子爵胃及十二指肠潰瘍薩里郡肯特郡腐敗選區腓特烈·諾斯,諾斯勳爵英国首相英格兰银行英格蘭教會查塔姆縣 (北卡羅萊納州)查爾斯·康沃利斯,第一代康沃利斯侯爵查爾斯·詹姆士·福克斯查爾斯·沃森-文特沃斯,第二代羅金漢侯爵杰里米·布雷特槟城波特酒法兰西第一帝国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战争澳大利亚悉尼攝政托利党托马斯·汤森,第一代悉尼子爵所得稅拿破崙戰爭拿破仑一世普魯士1800年联合法令 扩展索引 (33 更多) »

印度总督

印度总督(Governor-General of India,或称Governor-General and Viceroy of India)英国在印度的管理首脑。在1773年首次任命印度總督一職,總督也授予威廉堡總司令之頭銜。要塞司令官在印度直接控制和监督其它不列颠东印度公司官员。 在1858年,英国王室直接控制印度。印度各省(旁遮普邦、孟加拉、孟买、马德拉斯、聯合省等)向英国申请「总督」头衔。总督是王室的代表,不归英国政府管辖。總督一職直到1950年印度制定一部共和宪法后取消。 直到1858年,印度總督是由東印度公司董事會所遴選,并对他负责。印度總督由英國政府當中印度事務大臣任命,印度事务大臣為英國內閣成員之一,其職責在於指示印度總督如何運用他在印度的權利。在1947年以后,宗主国继续任命总督,但是由印度政府提名,而不是英国政府。 总督任期一般为5年,但可以被革除或早退。在一任总督的任期结束以后,在任命下一任总督之前,有时会任命一个临时总督。.

新!!: 小威廉·皮特和印度总督 · 查看更多 »

大不列顛王國

大不列顛王國(Kingdom of Great Britain),曾為英国歷史上的正式國名,位於西歐大不列颠岛及其附属岛屿,存在於1707年至1800年。是根據《1707年聯合法案》,由蘇格蘭王國與英格蘭王國所共組的單一王國。新的單一政府與單一議會設於倫敦的西敏宮,而自從1603年蘇格蘭王詹姆士六世成為英格蘭王詹姆士一世以來,這兩個王國就有共同的君主。 當《1800年聯合法案》通過以來,大不列顛王國又與愛爾蘭王國合併,在1801年,大不列顛王國由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合王國取代。.

新!!: 小威廉·皮特和大不列顛王國 · 查看更多 »

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

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在1801年1月1日成立,由大不列颠王国(在1707年由苏格兰王国与英格兰王国组成)与爱尔兰王国组成。联合王国随着1922年12月6日《英爱条约》的签订与爱尔兰自由邦成立而结束,但英国在1927年才正式改號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新!!: 小威廉·皮特和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 · 查看更多 »

奥斯特里茨战役

奧斯特里茨戰役(1805年12月2日),是拿破崙戰爭中的一場著名戰役。75,000人的法國軍隊在拿破崙的指揮下,在波西米亚的奧斯特里茨村(位於今捷克境內)取得了對87,000俄羅斯-奧地利聯軍的決定性勝利。第三次反法同盟隨之瓦解,并直接导致奧地利皇帝于次年被迫取消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封號。 這場戰役因歐洲三個大國的皇帝奧皇弗朗茨二世、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拿破崙全部親臨戰場,又稱“三皇會戰”。.

新!!: 小威廉·皮特和奥斯特里茨战役 · 查看更多 »

威廉·卡文迪許-本廷克,第三代波特蘭公爵

#重定向 第三代波特蘭公爵威廉·卡文迪許-本廷克.

新!!: 小威廉·皮特和威廉·卡文迪許-本廷克,第三代波特蘭公爵 · 查看更多 »

威廉·威伯福斯

威廉·威伯福斯(William Wilberforce,),英國國會下議院議員(1780年至1825年)、慈善家、廢奴主義者。出生於英格蘭約克郡赫爾河畔京斯頓。他在1780年開始他的政治生涯,並成為代表約克郡的國會議員(1784年至1812年),是一位支持托利黨的獨立議員。他是首相小威廉·皮特的密友。1785年,他經過了一次「重生」的經驗並成為一位福音派基督徒。1787年,他結交了湯瑪斯·克拉克森(Thomas Clarkson)和一群反對奴隸貿易運動的成員,包括沙普(Granville Sharp)、波圖斯主教(Beilby Porteus)、莫爾(Hannah More)和米德爾頓伯爵(Lord Middleton)。 在以上各人的勸說下,威伯福斯承擔使命,成為英格蘭廢除奴隸運動的領袖之一,領導國會內的廢除奴隸行動,對抗英帝國的奴隸貿易,並於1807年親自見證《廢除奴隸貿易法案》的通過(Slave Trade Act 1807)。 威伯福斯亦領導多種使命和運動,包括道德重整運動、成立Society for Suppression of Vice和防止虐待動物協會。 在威伯福斯的晚年,他支持完全廢除奴隸的運動,並導致《廢除奴隸制度法案》(Slavery Abolition Act 1833)的通過,為英帝國於1833年完全廢除奴隸制度鋪平道路。他孜孜不倦地為廢除奴隸制度而奔走,亦在國會通過《廢除奴隸制度法案》的三天後辭世。威伯福斯葬於西敏寺,與其密友小威廉·皮特為鄰。.

新!!: 小威廉·皮特和威廉·威伯福斯 · 查看更多 »

威廉·佩蒂,第二代謝爾本伯爵

#重定向 第二代謝爾本伯爵威廉·佩蒂.

新!!: 小威廉·皮特和威廉·佩蒂,第二代謝爾本伯爵 · 查看更多 »

威廉·皮特,第一代查塔姆伯爵

#重定向 第一代查塔姆伯爵威廉·皮特.

新!!: 小威廉·皮特和威廉·皮特,第一代查塔姆伯爵 · 查看更多 »

威廉·温德姆·格伦维尔,第一代格伦维尔男爵

#重定向 第一代格伦维尔男爵威廉·格伦维尔.

新!!: 小威廉·皮特和威廉·温德姆·格伦维尔,第一代格伦维尔男爵 · 查看更多 »

威爾士

威尔士(Cymru〔發音:〕;Wales〔〕),--,而在港澳的舊譯名則是威路士,位于大不列顛島西南部,为大不列顛與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構成國之一,东界英格蘭,西临圣乔治海峡,南面布里斯托尔湾,北靠爱尔兰海,卡迪夫是其首都與最大城市。.

新!!: 小威廉·皮特和威爾士 · 查看更多 »

威斯敏斯特主教座堂

威斯敏斯特寶血主教座堂(Westminster Cathedral,The Metropolitan Cathedral of the Precious Blood)是英格兰倫敦的天主教威斯敏斯特總教區的主教座堂,英國最大的天主教堂,位於西敏市西敏區的維多利亞街。.

新!!: 小威廉·皮特和威斯敏斯特主教座堂 · 查看更多 »

上加拿大

上加拿大(英文:Upper Canada)是一個在1791年至1841年間以五大湖北岸為管轄區域的英國殖民地,是安大略省的前身。与下加拿大相比「上加拿大」地理位置在聖勞倫斯河上游,故以此命名,情況跟上埃及和下埃及一般。 上加拿大的領土包括現今加拿大安大略省南部和以前新法蘭西在北部被稱為「上游地方」(法文:pays d'en haut)的所有領土;總括而言就是蘇必略湖、休倫湖和渥太華河流域,而並不包括哈德遜灣流域的土地。 英國籍著《巴黎和約》的簽訂從法國手上接收這片土地的控制權,自1774年到1791年間這個地方被納入魁北克省的管轄範圍之內。魁北克省在美國獨立戰爭後接收了大量的效忠派難民。這些操英語的難民和說法語的原居民在社會階層、文化、觀念與需求都有衝突,而原有的憲法《魁北克法》(Quebec Act)漸漸變得難以執行,故此英國政府在1790年通過《1791年憲法法案》(Constitutional Act of 1791),將魁北克省一分為二,分別為效忠派定居、使用英國法律與制度的上加拿大;和以法裔加拿大人為主、保留法國民事法與制度的下加拿大。 殖民地由省督、立法會和下議院組成政府管理。閃高(John Graves Simcoe)是首任省督。在1796年2月1日,殖民地首府由紐瓦克鎮(現今的濱湖尼亞加拉鎮)遷往約克(現今的多倫多),遠離美國的威脅。 上加拿大最初以區為單位,由地方政府所管理。在1788年,在上加拿大首次劃分成四個區;而隨著人口陸續增加,這些區也陸續被細分,當上加拿大在1849年改為以郡為地方單位時,上加拿大一共有20個區。到1841年為止,每個區的官員都由省督委任,儘管通常地方上對這些官員的人選有相當的影響力。而這些區每年都會召開四次季審法院,以審理法庭訴訟與監管區內的施政。.

新!!: 小威廉·皮特和上加拿大 · 查看更多 »

上校

上校是軍隊中军官的職銜,在多数國家中是校官中的最高級別,在中校之上、少將或准將之下。但在某些军事组织中,則还设有高上校一級的大校軍銜。在某些较小的军事组织中,上校也有可能作为最高级别的军衔。 在多数英语国家中,陸軍、空軍及海军陸戰隊的上校稱為colonel(缩写为Col.),海軍上校則稱作captain。英国空军上校的稱呼则為group captain(聯隊長)。在東亞各國軍隊的上校階級中,舊日本軍的漢字为大佐,自衛隊則依軍種分稱為一等陸佐、一等海佐和一等空佐(簡稱一佐),越南人民軍上校(thượng tá)和朝鮮人民軍上校(상좌)的對應漢字為上佐、韓國國軍上校(대령)的對應漢字則為大領。.

新!!: 小威廉·皮特和上校 · 查看更多 »

不列颠东印度公司

不列颠东印度公司(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縮寫:(EIC),通稱英國東印度公司,又稱「可敬的东印度公司」(The Honourable East India Company,縮寫:(HEIC),綽號為「约翰公司」(John Company),是一个股份公司。西元1600年12月31日,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授予该公司皇家特許狀,给予它在印度贸易的特权而組成。实际上此特许狀给予「可敬的东印度公司」於东印度贸易的垄断权21年。随时间的变迁,东印度公司从一个商业贸易企业变成印度的实际主宰者。在1858年被解除行政權力为止,它还获得了协助统治和军事职能。.

新!!: 小威廉·皮特和不列颠东印度公司 · 查看更多 »

帕特尼

普特尼(Putney )是英國倫敦西南部旺茲沃思區的一個地區,距離查令十字西南,為倫敦規劃中的35個大倫敦主要中心之一。 古時候帕特尼是一個教區,直到1889年還屬於薩里郡管轄,此後劃歸倫敦郡,1965年成為旺茲沃思區的一部分。.

新!!: 小威廉·皮特和帕特尼 · 查看更多 »

三角学

三角学是數學的一個分支,主要研究三角形,以及三角形中边与角之间的关系。三角学定義了三角函數,可以描述三角形边与角的关系,而且都是周期函数,可以用來描述周期性的現象。三角学在西元前三世紀時開始發展,最早是幾何學的一個分支,廣泛的用在天文量測中,三角学也是測量學的基礎。 三角学的基礎是平面三角学,研究平面上的三角形中边与角之间的关系,分为角的度量、三角函数与反三角函数、诱导公式、和与差的公式、倍角、半角公式、和差化积与积化和差公式、解三角形等内容,可能會是單獨的一個科目或是在预科微积分教授,三角函數在純數學及應用數學中的許多領域中出現,例如傅立葉分析及波函數等,是許多科技領域的基礎。 三角学也包括球面三角學,研究球面上,由大圓的弧所包圍成的球面三角形,位在曲率為正值常數的曲面上,是橢圓幾何的一部份,球面三角學是天文學及航海的基礎,也在测量学、制图学、结晶学、仪器学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負曲率曲面上的三角学則是雙曲幾何中的一部份。.

新!!: 小威廉·皮特和三角学 · 查看更多 »

下加拿大

下加拿大(Lower Canada;Bas-Canada)是一個在1791年至1841年間以聖勞倫斯河與聖勞倫斯灣兩岸為管轄區域的英國殖民地。它管轄的範圍包含現在加拿大的魁北克省南部、和紐芬蘭與拉布拉多的拉布拉多地區。.

新!!: 小威廉·皮特和下加拿大 · 查看更多 »

下议院领袖

#重定向 下議院領袖.

新!!: 小威廉·皮特和下议院领袖 · 查看更多 »

九龍

九龍(Kowloon),與香港島及新界同為香港三大地域之一。九龍位於香港境內的地理中心,與南面的香港島隔維多利亞港相望。香港十八區中的五區屬於九龍,分別是油尖旺區、深水埗區、九龍城區、黃大仙區、觀塘區。九龍東、南和西面則被維多利亞港包圍,三面環海,因此地理上九龍亦稱為九龍半島。 1937年,九龍群山以南成為「新九龍」,但一般香港市民在生活中都不會刻意區分,統一稱為九龍;1968年5月起,兩者並與香港島一起重新分為十區。歷年來的填海工程,使九龍的面積不斷擴展,但仍是香港城市規劃之三大主要部份中最小的,截至2010年,九龍的面積約47平方公里,2011年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全港約有30%人口居於九龍。.

新!!: 小威廉·皮特和九龍 · 查看更多 »

乔治三世

#重定向 喬治三世.

新!!: 小威廉·皮特和乔治三世 · 查看更多 »

亚瑟·菲利普

亚瑟·菲利普(Arthur Phillip,1738年10月11日-1814年8月31日),英国海军上将。生于英格兰富勒姆,曾参加过七年战争、西葡战争(1776-1777年)和美国独立战争。之后被派往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建立罪犯流放地。他率领的第一舰队于1788年到达新南威尔士,挑选悉尼建立一个殖民点。后任第一任新南威爾士總督。1792年返回英国。1814年在巴斯逝世,时年75岁。 Category:1738年出生 Category:1814年逝世 Category:新南威爾士總督 Category:城市建立者 Category:皇家海军上将 Category:英国军事人物 Category:曾参加美国独立战争的英国海军人物 Category:曾参加七年战争的英国皇家海军人物 Category:富勒姆人 Category:德裔英国人 Category:雪梨人.

新!!: 小威廉·皮特和亚瑟·菲利普 · 查看更多 »

亨利·阿丁頓,第一代西德默斯子爵

#重定向 第一代西德默斯子爵亨利·阿丁頓.

新!!: 小威廉·皮特和亨利·阿丁頓,第一代西德默斯子爵 · 查看更多 »

五港总督

五港总督(Lord Warden of the Cinque Ports )是英国的一项荣誉性职位。这个职位起源于12世纪,也许更久,当时还是"Keeper of the Coast"。总督一开始的权职是管理五港(Cinque ports),她们是位于英格兰东南海岸的港口。.

新!!: 小威廉·皮特和五港总督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帝国

俄罗斯帝国(旧俄語:Россійская Имперія;Российская империя),亦简称为沙皇俄国、沙俄、帝俄或俄国,是1721年彼得大帝加冕為皇帝起至1917年尼古拉二世退位為止的俄罗斯,同时也是俄罗斯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制国家,由羅曼諾夫王朝統治。全盛時的疆域,北起北冰洋、南达黑海南部、西起波罗的海、东达阿拉斯加(1867年前),包括了整个中亚、波兰及芬兰,与挪威、瑞典王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罗马尼亚、奥斯曼帝国、波斯(今伊朗)、阿富汗、中國(當時為清朝)、朝鲜與日本(前期為江戶幕府、後為大日本帝國)接壤。根据1897年的人口普查登记,俄罗斯帝国共有1億2,560万人,至1914年达到1億6,570万人,仅次于大清帝國及大英帝国。 在羅曼諾夫王朝之前的留里克王朝的伊凡四世在1547年便已經開始使用“沙皇”的稱號,因此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俄羅斯帝國”真正诞生是沙皇伊凡三世征服诺夫哥罗德共和国或伊凡四世征服喀山,根据另一个角度来看,长期沙皇制度 (Царство),这是在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后已经帝国的当代俄语单词,而彼得大帝刚刚更换了一个拉丁化的代名词。也许后者是为了让欧洲承认俄罗斯作为一个欧洲的君主制国家。发生在17世纪俄罗斯的扩张,最终导致在17世纪中叶,俄罗斯完全征服西伯利亚之后,俄罗斯的领土到太平洋和波俄战争(1654—1667年)之后的左岸乌克兰;这个标志着俄罗斯帝国的成立。 俄罗斯帝国的國力在19世紀達到空前鼎盛,是當時的世界列強之一,自稱第三羅馬,但在19世纪後期的欧洲相继进行工业革命时没有紧随时代的步伐,导致其经济实力在20世纪初期的尼古拉二世时代远不及欧洲几大强国,尽管在此期间推行了几次较为成功的改革(如亚历山大二世的农奴制改革)。1914年8月,政局动荡不定的俄罗斯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堪的战局直接导致了在1917年爆发二月革命,尼古拉二世签署退位诏书,俄罗斯帝国灭亡,俄羅斯共和國和俄國臨時政府成立,但同年就被布尔什维克派通过十月革命暴力推翻,被苏维埃俄国取代,但沙俄的残余势力直到1922年俄罗斯内战后才被完全消灭。.

新!!: 小威廉·皮特和俄罗斯帝国 · 查看更多 »

北卡罗来纳州

北卡罗来纳州(State of North Carolina),簡稱北卡州,是位於美國南部區域大西洋海岸的一州。別稱「柏油脚跟州」或「舊北州」。下轄100郡。州府為罗利,最大的城市為夏洛特。 北卡羅來納是最初北美十三殖民地的成員之一,最初通認作卡羅來納州,並且是第一個英國殖民地在美洲的家。1861年5月20日,它成為最後一個美利堅聯盟國脫離合眾國的成員,並於1868年7月4日重新被接納。該州也是第一個人為動力飛行成功的地點,由萊特兄弟於1903年接近小鷹鎮的Kill Devil Hills創造紀錄。今天,該州是一個各色各樣經濟和人口迅速發展的州。截至2009年7月1日止,人口估計是9,380,884(自2000年4月1日以來增加16.7%)。 北卡罗来纳有著寬闊的海拔地形,從沿岸海平面到約6,684英尺(2,037公尺)的山脈。沿岸、東部皮埃蒙特區域、與北卡罗来纳中部氣候與其它南方的州如喬治亞和南卡罗来纳類似;另一方面,西部山脈的氣候比較接近新英格蘭或中西部上區。當沿海平原,特別是潮流流經地帶,受大西洋強烈影響的同時,該州西部多山部份從沿海算起超過300英哩(500公里)的距離,造成可觀的與海隔絕。因此,該州的氣候範圍從沿海附近溫暖、濕潤亞熱帶氣候,到位於山脈附近濕潤大陸性氣候。該州大多數降雨於濕潤亞熱帶區域。 美國海軍使用北卡羅來納州來命名北卡罗来纳号战列舰(BB-55)。.

新!!: 小威廉·皮特和北卡罗来纳州 · 查看更多 »

嘉德勋章

最高贵的嘉德勋章(The Most Noble Order of the Garter,KG或LG)是授予英国骑士的勋章,起源于中世纪。嘉德勋章是英国荣誉制度最高的一级,只有极少数人能够获得这枚勋章,其中包括英国國君和最多25名在世者。英国君主亦可少數超額授予給王室成员以及外国君主。与其他勋章不同,只有国君可以授予嘉德勋章,首相无权建议或者提名受勋者。 嘉德勋章最主要的标志是一根印有“Honi soit qui mal y pense”(“Shame on him who thinks evil of it.”“心怀邪念者蒙羞”)的金字的吊袜带。在正式场合下勋章佩戴者須佩戴这个吊袜带,在一些其他标志中印有它的图案。 大多数英国的骑士勋章适用于整个联合王国,但是三个最高級別的勋章各只适用于一个區域,这三个勋章中适用于英格兰的即是地位最高及最古老的嘉德勋章。适用于苏格兰的則是蓟花勋章,它至少始於16世纪,有可能源于中世纪,今日的形式源于1687年。适用于爱尔兰的圣帕特里克勋章設立於1787年,但爱尔兰独立后,便停止这枚勋章。该勋章最后一位获得者已于1974年逝世。.

新!!: 小威廉·皮特和嘉德勋章 · 查看更多 »

喬治·格倫維爾

喬治·格倫維爾(George Grenville,),英國輝格黨政治家,1763年至1765年曾任英國首相。 G G G.

新!!: 小威廉·皮特和喬治·格倫維爾 · 查看更多 »

喬治四世 (英國)

#重定向 喬治四世.

新!!: 小威廉·皮特和喬治四世 (英國) · 查看更多 »

剑桥大学彭布罗克学院

剑桥大学彭布罗克学院(英语:Pembroke College, Cambridge) 是剑桥大学的一个学院。学院拥有超过600名学生和院士,是剑桥大学历史上第三所学院。.

新!!: 小威廉·皮特和剑桥大学彭布罗克学院 · 查看更多 »

倫敦市

倫敦市(City of London),音譯作西堤區,又稱為--和(市法團使用的官方簡體中文名稱)伦敦金融城,是位於英國倫敦的一個市和郡。自從公元一世紀羅馬人在此殖民起到中世紀,倫敦市一直涵蓋倫敦的大部分,但到今天倫敦的城鎮區域已擴張到遠遠大於倫敦市的地界。倫敦市現在只是大倫敦都會區的極小一部分,但仍是倫敦市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倫敦市是大倫敦各區中兩個擁有“城市”地位的區之一:另一個是與其隔鄰的西敏市。 在英語裏,倫敦市的一個常用別稱是“the City”(“城”,或僅稱“City”——以大寫“C”與整個倫敦城市區分),此外由於其面積為又俗稱“平方英里”(Square Mile)。這兩個名字都經常被用作整個英國的交易和金融服務業的代稱:倫敦市作爲這些行業的集中地,已有相當的歷史。倫敦市法團在海外進行宣傳時選用的官方簡體中文名稱“伦敦金融城”也強調了其作爲金融中心的角色。 作爲地名,“倫敦”現在通常指的是遠大於倫敦市的地區。“倫敦”經常指整個倫敦大都市蔓延區,或所有32個倫敦自治市加上倫敦市本身。這種泛稱的用法最早在16世紀就已出現。 倫敦市的地方政府機構是倫敦市法團,其建制不同於英國其他的所有地方政府。倫敦市法團具有一些作爲地方政府很特別的職責,例如它也是倫敦市的警務負責機構。此外,與多數地方政府不同,倫敦市法團的職責和財產延伸到其轄境以外。法團的首長是倫敦市市長(與大倫敦市長是兩個不同的職位)。现任倫敦市市長(第690任)是安德魯·帕爾密。 倫敦市是重要的商業和金融中心。在19世紀,倫敦市曾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商業中心,現在它仍是重要的商務聚匯點。根據2008年發佈的倫敦排名第一。倫敦市的東部是保險業聚集的中心。近年倫敦在倫敦市外又發展出第二個金融中心,即城東的金絲雀碼頭商務區。 倫敦市的常住人口約為9,401(2016年中統計署估計),但有300,000人每天湧入城中工作。倫敦市内的工作崗位中有四分之三屬於金融服務、專業服務(包括法律、會計等)以及相關工商業服務行業。倫敦市的西部和北部則是法律行業的中心,其中圣殿区域和法院巷地區是英國的四個大律師學院的所在地,其中中殿律師學院和內殿律師學院位於倫敦市的轄境内。.

新!!: 小威廉·皮特和倫敦市 · 查看更多 »

皮特印度法案

《1784东印度公司法》(The East India Company Act 1784),又称《皮特印度法案》(Pitt's India Act),是英国议会颁布的一项法令,旨在解决1773年调节法案的缺点,将英国东印度公司置于英国政府的控制下。皮特印度法案任命了一个控制董事会,并促成公司与王室共同管理英属印度。.

新!!: 小威廉·皮特和皮特印度法案 · 查看更多 »

班奈狄克·康柏拜區

班尼狄·提摩太·卡頓·康柏拜區,CBE(Benedict Timothy Carlton Cumberbatch,),身高1.84米,男演員,於英國倫敦出生,演藝觸角涉及電視劇、電影以及劇場。 班奈狄克·提摩西·卡爾頓·康柏拜區在大學畢業後,於2001年展開個人演藝生涯。過去最為人熟知的作品為英國BBC電視台製作的九十分鐘電視電影《霍金》,康柏拜區在劇中飾演英國天文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並拿下Golden Nymph電視作品男主角獎。2010年因主演電視劇《新福爾摩斯》而聲名大噪,拿下包括艾美獎在內的多個最佳男主角獎,並得到金球獎最佳男主角的提名。 2011年,康柏拜區憑舞台劇《》贏得、標準晚報戲劇獎以及英國舞台劇界最高榮譽勞倫斯奧利佛獎最佳男演員獎。 2013年,康柏拜區獲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洛杉磯分部頒發Britannia Awards英國年度藝人獎,以表揚他在電視、電影及劇場的傑出表現(masterful performances in television, film and theatre)。 2013年10月,康柏拜區首次登上世界知名的《時代》雜誌封面,成為該雜誌10月號國際版封面人物;2014年12月,康柏拜區再度成為《時代》雜誌美國版及國際版的封面人物。 2014年4月,康柏拜區入選《時代》雜誌時代百大人物,成為該年度世界最具影響力的100人之一。。 2015年1月,康柏拜區憑電影《模仿遊戲》獲得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提名。 2015年6月,康柏拜區獲英國皇室授與CBE勳銜,以表揚他在演藝及慈善上的貢獻。.

新!!: 小威廉·皮特和班奈狄克·康柏拜區 · 查看更多 »

碧街

碧街(Pitt Street),名稱是由歷史上最年輕英國首相 William Pitt 小威廉·皮特 來命名,他獲任首相,時年24歲,時至今日,仍然是英國歷史上最年輕的首相,香港油麻地的一條街道,西接渡船街,經過彌敦道後東接窩打老道,與咸美頓街及登打士街等街道平行。全線除上海街與彌敦道之間一段碧街外,只准東行。。--> 由於彌敦道南行車輛不--左轉入窩打老道,因此碧街就成了彌敦道南行車輛前往窩打老道的捷徑,車流不少。亦因該處鄰近油麻地及旺角的購物區,以及是港鐵油麻地站的出口座落點,人流甚豐,以彌敦道以東的一段人流最多。據說碧街是戰前最早賣棺材的街道。.

新!!: 小威廉·皮特和碧街 · 查看更多 »

神圣罗马帝国

圣罗马帝国,亦被稱為德意志第一帝國,1512年以后的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Sacrum Romanorum Imperium nationis Germanicae),是962年至1806年在西欧和中欧的一个封建君主制帝国。帝国的版图以德意志地区为核心,包括一些周边地区,在巅峰时期包括了意大利王国和勃艮第王国。在帝国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它由数百个更小的附属单位组成,其中有侯国、公国、郡县,帝国自由城市和其他区域。神圣罗马帝国早期是由擁有實際權力的皇帝統治的封建君主制国,中世纪時演变成承认皇帝為最高权威的公国、侯国、宗教贵族领地和帝国自由城市的政治联合体。.

新!!: 小威廉·皮特和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神經大帝

《神經大帝》(The Madness of King George)是一套1994年的英國歷史劇情片,改編自亞倫·班奈的舞台劇《喬治三世的瘋狂》(The Madness of George III);電影及舞台劇均是以英國國王喬治三世的生平為藍本,描述喬治三世在1788年因精神問題而必須暫時讓位給他長子喬治的經過。 電影由尼古拉斯·希拿執導,劇本則由亞倫·班奈親自執筆,主要演員有奈吉·霍森、海倫·美蘭及伊恩·荷姆等。.

新!!: 小威廉·皮特和神經大帝 · 查看更多 »

第三次反法同盟

三次反法同盟(Third Coalition),1805年8月9日,奧地利帝國、英國、沙俄、那不勒斯、瑞典結成「第三次反法同盟」,向拿破仑宣戰,最後反法同盟以大敗收場。.

新!!: 小威廉·皮特和第三次反法同盟 · 查看更多 »

第一代格伦维尔男爵威廉·格伦维尔

威廉·温德汉姆·格伦维尔,第一代格伦维尔男爵,PC(William Wyndham Grenville, 1st Baron Grenville,),英国辉格党政治家,在小威廉·皮特逝世后继任为首相,但是,由他組織而成的政府最后因为内部出现意见分歧而倒台,所以,他任相不足一年半。他执政期间,未能成功结束对法战争,也未能成功为天主教徒争取权利,不过,他在这段时间里,引入了1807年奴隸貿易法令(Slave Trade Act 1807),廢除了奴隸貿易。.

新!!: 小威廉·皮特和第一代格伦维尔男爵威廉·格伦维尔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反法同盟

一次反法同盟戰爭(1792年至1797年)是歐洲的君主制王朝第一次嘗試打敗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2年4月20日法蘭西對 哈布斯堡君主國的奧地利 宣戰,隨後幾個星期普魯士王國加入了奧地利參戰。 這些武力由陸地和海上入侵法蘭西,奧地利從奧地利尼德蘭進攻,普魯士由萊茵河攻擊,而大不列顛王國支持法蘭西各省級的反叛並在地中海圍攻南邊的土倫港。1793年3月18日,法蘭西在遭到挫敗以及內部旺代地區叛亂的紛爭,只能以嚴厲戰爭法的措施回應。 1793年4月6日組建公共安全委員會構成以及1793年8月的 徵招所有18至25歲身強力壯的男子。 新的法蘭西軍隊反擊,擊退侵略者並進擊超越法蘭西邊境。 1795年5月,法蘭西建立了巴達維亞共和國作為並以獲得普魯士的萊茵蘭。隨著坎波福爾米奧條約的神聖羅馬帝國割讓奧地利尼德蘭給法蘭西,意大利北部建立了幾個法蘭西。與西班牙單獨簽訂的第二個,隨後的督政府實施征服更多 神聖羅馬帝國 (日耳曼和奧地利)的計劃。 1796年,在阿爾卑斯山北部卡爾大公扭轉局勢,但1796年4月12日剛上任的拿破崙在獲勝,全面進攻皮埃蒙特大區,接續在許多戰役獲勝,最終在1797年1月15日的里沃利會戰的決定性勝利,最終簽訂在1797年4月18日 和1797年10月的坎波福爾米奧條約。第一次的反法聯盟聯合崩解了,只剩大不列顛對法蘭西作戰。.

新!!: 小威廉·皮特和第一次反法同盟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反法同盟

第二次反法同盟,1799年歐洲列強趁法軍大將拿破仑的军队被困埃及的时机,再次發起反法战争。這次神聖羅馬帝國聯同英國、土耳其、俄羅斯組成了第二次反法同盟。但同年底拿破仑隻身返國,發動霧月政變,任首席執政官,並取得法國軍政大權,成為法國第一執政。此後拿破仑親自指揮義大利方面軍,回頭對付反法各國,1800年6月14日拿破仑在馬倫哥之役大敗奧地利軍,帝國不得不與拿破仑議和,迫使第二次反法同盟解體。 Category:法國大革命戰爭.

新!!: 小威廉·皮特和第二次反法同盟 · 查看更多 »

紫質症

紫質症(Porphyria,又稱噗瑳症、--或吡咯紫質症)是一組因為人體內的紫質(Porphyrin)等物質異常累積所造成的身體病變。人體以紫質為前驅物,透過特定酶的催化作用來製造血基質,一旦酶無法正常作用,紫質等物質便會越積越多,最終引致紫質症。紫質症是一種罕見疾病,臨床統計估計發生機率約30萬分之1,目前仍無治癒方法,只能針對紫質症的病徵進行治療。 紫質症的成因有先天遺傳也有後天造成,因此可廣義的分類為急性或緩發性兩類,又或根據紫質積聚的地方分類為肝臟性及皮膚性兩類。兩種分類的範圍大致相同,但以遺傳性病例為多,有研究顯示此病和1號染色體異常有關。紫質症可引致皮膚或腦神經方面的問題。此外,在臨床及病理學上亦有一種病徵與紫質症完全相同,但病發因由完全不同的病症,稱為假性紫質症或偽紫質症(pseudoporphyria)。這種假性的紫質沉着病徵可以透過進行血漿或尿液胞體紫質檢查分辨出來。 「紫質症」的學名porphyria源自希臘語的πορφύρα(porphura),意思就是「紫色的色素」。由於紫質的代謝異常,患者的排泄物中的紫質含量也會偏高,以致有尿液呈現紅褐色的現象。雖然有文獻會把紫質症的發現者歸與古希臘的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但這種病症的詳細生化解釋是由德國的病理學家及藥理學家醫生在1874年發表,並由荷蘭醫學家B.J. Stokvis教授在1889年發現其急性病變。 紫質的代謝物是一種對光很敏感的物質,部份種類的紫質症可能會因為這種代謝物的影響而使患者的皮膚對陽光敏感。這類患者若過量曝曬,皮膚會起水泡、潰爛,嚴重時甚至能造成死亡。所以有這種症狀的患者為了避免接觸陽光與紫外線,外出時會用黑布大面積罩住頭、手等暴露在外的身體部份,在室內也會儘量降低光量。.

新!!: 小威廉·皮特和紫質症 · 查看更多 »

約翰·卡文迪許勳爵

約翰·卡文迪許勳爵(Lord John Cavendish,),英國輝格黨政治家,曾先後在1782年及1783年分別在羅金漢政府及波特蘭政府兩度短暫出任財政大臣。.

新!!: 小威廉·皮特和約翰·卡文迪許勳爵 · 查看更多 »

美國獨立戰爭

美國獨立戰爭(American War of Independence 或American Revolution;1775年—1783年),或稱美國革命戰爭(American Revolutionary War),是英國與準備獨立的美利堅及法國這個欧洲强国之間的一場戰爭。 這場戰爭主要是始於是北美十三殖民地為了對抗英國的經濟政策,但後來卻因為法國加入戰爭對抗英國,而使戰爭的範圍遠遠超過英屬北美洲之外。因此,英國決定與當地的印地安人結盟,以增加勢力。 在獨立戰爭初期,英國能夠充分利用皇家海軍船堅炮利的優勢控制十三殖民地的沿海城市,但對於如何控制內陸地區、及應對盤據內陸、熟悉地形、驍勇善戰的殖民地民兵卻束手無策。隨著法國海軍在切薩皮克海戰大捷奪得制海權,英軍於1781年的約克鎮之圍城戰役中慘敗投降,並於1783年被逼簽訂《巴黎條約》承認美國獨立。但因為大量於戰後由十三殖民地逃至北方的英屬北美,反而導致新建國的美國立國後經濟困頓蕭條、甚至於冬季出現疫潮及飢荒,以及作為英國殖民地的加拿大出現短暫的興旺。.

新!!: 小威廉·皮特和美國獨立戰爭 · 查看更多 »

痛风

痛風(Gout,學名:metabolic arthritis),又稱代謝性關節炎。當涉及到時也稱為足痛風(Podagra)。經常被描述為週期性發作的刺激性關節炎,造成關節紅、軟、熱、等現象。劇烈疼痛通常在十二小時內就發作。大約一半的病例會影響到跖趾關節。痛風也會導致、腎結石,或者。 導致痛風的原因結合了日常飲食和遺傳因素。痛風通常較容易發生在吃很多肉、喝很多啤酒或超重的人身上。潛在機制包含血液中尿酸水平的升高。當尿酸結晶後沉澱在關節、肌腱和周圍組織,就會形成痛風。痛風患者的關節液中能看見典型的尿酸結晶。血液中的尿酸水平有可能在痛風發作時恢復正常值。 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類固醇,或秋水仙素等藥物能改善痛風的症狀。患者透過改變生活方式使血液中尿酸水平下降能緩解急性痛風發作,而別嘌呤醇和兩種藥物能為那些頻繁的痛風發病者提供長期預防。服用維生素C和食用低脂製品的飲食習慣也可能預防痛風的發生。 大約百分之一到二的西方人口曾經或正在罹患痛風。近幾十年,人們認為由於人群中越來越多的風險因素,例如代謝綜合徵,較長的平均壽命和飲食上的改變,痛風的影響變得更普遍,其中年齡較長的男性是最普遍受影響的。至少追溯到古埃及時代,痛風在歷史上被公認為「國王病」或「富人病」。.

新!!: 小威廉·皮特和痛风 · 查看更多 »

特拉法加海戰

特拉法加海战(法语:Bataille de Trafalgar,英语:Battle of Trafalgar。也译作特拉法尔加海战),1803年拿破仑统治的法国与英國为首的第三次反法同盟再次爆发战争,拿破仑计劃进军英国本土,为牵制住强大的英国海军,拿破仑派海军中将维尔纳夫率领的法国和西班牙联合舰队与英国海军周旋。1805年10月21日,双方舰队在西班牙特拉法加角外海面相遇,决战不可避免,战斗持续5小时,由于英軍指揮、戰術及訓練皆勝一籌,法西联合舰队遭受決定性打擊,主帅維爾納夫以及21艘戰舰被俘,但英军主帅霍雷肖·纳尔逊海军中将也在战斗中阵亡。 在随后到来的风暴中,许多正被拖回的作为英国战利舰的被俘法西军舰相继沉没于海中,而英国军舰却无一损失。 此役之后,法国海军精锐尽丧,从此一蹶不振,拿破仑被迫放弃进攻英國本土的计划。而英国海上霸主的地位得以巩固。.

新!!: 小威廉·皮特和特拉法加海戰 · 查看更多 »

荷兰

荷蘭(Nederland,),直譯尼德蘭,是主權國家荷蘭王國()下的主要構成國,与美洲加勒比地区的阿鲁巴、库拉索和荷屬圣马丁等四個主體,共同组成這個主權國家。 荷兰的領土可分為歐洲區與加勒比區兩個部份。歐洲區領土位于欧洲西北部,濒临北海,与德国、比利时接壤,並與英國為鄰。加勒比海區,位於美洲加勒比海地區,包括博奈爾島、聖尤斯特歇斯島和薩巴島三個小島。荷蘭最大的三個城市分別為阿姆斯特丹、鹿特丹與海牙。阿姆斯特丹是宪法确定的正式首都,然而,政府、國王的王宫和大多数使馆都位于海牙。此外,国际法庭也设在海牙。鹿特丹港,位於鹿特丹,為全世界進出量第八的大型港口。 「尼德蘭」的字面意義,為低地國家,這個名稱來自於它國內平坦而低濕的地形。其國土中,只有約50%的土地高於海拔1公尺。其國土中,低於海平面的土地,絕大多數是人造的。從16世紀開始,荷蘭人,利用風車及堤防排乾積水,逐步由海中及湖中製造出圩田。現今荷蘭國土總面積中,有17%是人造的。荷蘭是一個人口非常稠密的國家,其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406人,若不計入水域面積則是每平方公里497人。在全世界上,也只有孟加拉、台灣、韓國的總人口數與人口密度,同時高於尼德蘭。儘管如此,尼德蘭是世界第二大的糧食與農產品出口國,僅次於美國http://www.government.nl/news/2014/01/17/agricultural-exports-reach-record-levels.htmlhttp://www.hollandtrade.com/sector-information/agriculture-and-food/?bstnum.

新!!: 小威廉·皮特和荷兰 · 查看更多 »

營是现代陸軍、海軍陸戰隊等軍種的编制,由若干个连组成。日語及朝鮮漢字等又把此級單位称为大队,約300-800人,中華民國國軍中也有部份單位將「營」稱為大隊,差異僅在編裝較為簡略,另外,主官(中隊長)編階中校的中隊,也視同營級單位。 譬如在三三制的編制下,一個營是由三個連加上直屬單位共同組成。在现代军队编制中,营作为一个战役战术单位,一般用于完成特定战斗中的军事或勤务任务。在编制上通常由多个技术兵种混合编成。 营的指揮官由军官担任,称为营长,军衔一般是中校或者少校。中華民國國軍的營級主官編階都是中校。 在空軍的體系中,中隊與營相當,中隊長軍銜通常是中校。.

新!!: 小威廉·皮特和营 · 查看更多 »

香港

香港(簡稱港,雅稱香江;Hong Kong,縮寫作 HK、HK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位於南海北岸、珠江口東側,北接廣東省深圳市,西面與鄰近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全境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組成,其中香港島北為最發達地區;地理環境上則由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個島嶼構成「島嶼」以超過500平方米面积為標準,根據地政總署測繪處:,人口約741萬人(2017年底)。 1842年,大清國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永久割讓香港島;後再簽訂《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分別割讓九龍和租借新界,這些由英國統治的地區構成現今香港的治理範圍。二戰期間,香港曾被日本佔領約三年零八個月。1997年7月1日,香港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國,並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僅有國防、外交事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香港開埠前,未計九龍和新界,香港島已經是一個有數千人口的小島。英國人看中維多利亞港是一個水深港闊、四季不結冰,而且不在地震帶的天然良港。1842年,大清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後,分階段割讓和租借香港土地予英國,英國人開始統治及發展香港,使香港從一個荒蕪、地瘠山多且天然資源缺乏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一個轉口港,成為歐洲各國商船向中國進行鴉片及其他商品貿易的樞紐,而且不受清朝末年的亂局影響。同時,孫中山在香港先後成立興中會和同盟會,為後來推翻大清打下基礎。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攻佔香港,佔領持續三年零八個月。1945年,日本投降,香港重光,英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基於殖民地身份和地理環境下,又一次避免受到中國長期戰亂影響;太平天國、軍閥割據、國共內戰、阶级鬥争、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中國難民逃港。香港在1970年代经济起飞,逐步發展成亞太地區之國際大都會及國際金融中心,獲譽為亞洲四小龍和紐倫港之一。根據《中英聯合聲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從1997年7月1日起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香港基本法》說明香港不實行社會主義,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除國防和外交由中國中央政府管理,香港實行高度自治,香港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終審權以及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然而,近年香港人對特區政府及中國政府的信任度每況愈下,其高壓權威亦令「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及「一國兩制」遭到部份人士質疑。 香港是全球具有重要地位、以工商業為主的現代化國際金融、服務業及航運中心,連續24年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並以優良治安、廉潔社會、簡單稅制和健全的普通法制度而聞名於世,香港廉政公署,2016年12月1日,香港政府新聞網,2017年2月16日,因此有「東方之珠」的美譽。「亞洲國際都會」則為官方定位的香港品牌。香港同時為全球其中一個最安全、經濟最發達、生活水平最高、競爭力最高、最適宜居住Gulliver.

新!!: 小威廉·皮特和香港 · 查看更多 »

解放天主教

#重定向 天主教解放.

新!!: 小威廉·皮特和解放天主教 · 查看更多 »

马伦哥战役

倫哥會戰(Bataille de Marengo,1800年6月14日),為法兰西第一共和国與神圣罗马帝国於第二次反法同盟時期的一場戰役。法軍由當時任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第一執政的拿破崙領軍,拿破崙於此役的勝利,不僅保住了法國的革命政權,也是拿破崙畢生最引以為傲的一次勝利。.

新!!: 小威廉·皮特和马伦哥战役 · 查看更多 »

魁北克

#重定向 魁北克省.

新!!: 小威廉·皮特和魁北克 · 查看更多 »

財政大臣 (英國)

財政大臣(Chancellor of the Exchequer)是英國內閣中,主管經濟與金融事務之官員職稱,通常簡稱財相(The Chancellor)。財政大臣負責管理女皇陛下財政部,職位相當於其他國家的「財政部長」。財政大臣一般被認為是重大國務官位之一,地位更是僅次於英國首相。 現任財政大臣是夏文達閣下,MP,屬保守黨籍。 在一眾主要官職中,財政大臣是英格蘭與聯合王國兩地,歷史第三悠久的官職。此職最初職掌是管理國庫(Exchequer),而國庫在中世紀英格蘭時代則是負責收集皇家歲入的。直至近代,財政大臣除了主理財政政策外,還負責制定貨幣政策。不過,隨著英倫銀行在1997年取得獨立控制利率的權力以後,財相失去對這方面的權力。另外,財政大臣亦照管政府部門內的公共開支。 財政大臣的英文職稱與大法官(Lord Chancellor)、(Chancellor of the Duchy of Lancaster)、(Chancellor of the High Court)與(Lord Chief Baron of the Exchequer)相近,切忌混淆。.

新!!: 小威廉·皮特和財政大臣 (英國) · 查看更多 »

賢能內閣

賢能內閣(Ministry of All the Talents)是指威廉·溫德姆·格倫維爾,第一代格倫維爾男爵在小皮特身故後,於1806年2月11日獲委任為英國首相後所組成的內閣。由於當時正值拿破崙戰爭,格倫維爾勳爵為組織一個強而有力的政府,而邀請了幾乎所有黨派的領導人物入閣,當中只有以喬治·坎寧為首的小皮特支持者拒絕邀請。在眾多閣臣之中,以查爾斯·詹姆士·福克斯獲邀入閣最受外界關注,這是因為福克斯曾經與英--喬治三世不少過節之故。不過,由於當時國難當前,喬治三世也不計前嫌,除不反對福克斯入閣外,還鼓勵不少人士加入或支持政府。 然而,賢能內閣並非一個成功的政府。這個內閣除了未能成功和法國立下和約外,到翌年3月更因為在天主教解放一事出現分歧而以垮台告終。但值得慶幸的是,賢能內閣在垮台前成功在1807年廢除奴隸貿易。內閣垮台以後,由威廉·亨利·卡文迪許-本廷克,第三代波特蘭公爵組成了新政府。.

新!!: 小威廉·皮特和賢能內閣 · 查看更多 »

黑爵士

《黑爵士》(Blackadder)是四部著名的英国历史情景喜剧的共用名,1983年到1989年中由BBC1播出。罗温·阿特金森饰演男主角埃德蒙德·黑爵士(Edmund Blackadder),托尼·罗宾逊饰演黑爵士的跟班鲍德里克(Baldrick)。四部《黑爵士》分别讲述了不同历史时代的故事,因此四部作品中的埃德蒙德和鲍德里克事实上是四组不同的角色。每季由两个主角和若干不同的配角构成。当然,有些配角除本季外,在其他季里也会重复出现。比如梅琪(史蒂芬·弗莱饰)和飞行侠(里克·马尧饰)。 第一季《黑爵士》由理查德·柯蒂斯和罗温·阿特金森撰写,后续的剧集则由柯蒂斯和本·埃尔顿撰写。部分剧集由约翰·劳埃德出品。2000年,《黑爵士》系列剧的第四部《黑爵士向前进》被英国电影协会评选为“英国100部最佳电视节目”排行榜的第16位。2004年,《黑爵士》系列被公众票选为“英国电视史上最佳情景喜剧”第二名。该据还名列《帝国杂志》20部最好的电视剧。.

新!!: 小威廉·皮特和黑爵士 · 查看更多 »

霍雷肖·纳尔逊,第一代纳尔逊子爵

#重定向 第一代纳尔逊子爵霍雷肖·纳尔逊.

新!!: 小威廉·皮特和霍雷肖·纳尔逊,第一代纳尔逊子爵 · 查看更多 »

胃及十二指肠潰瘍

消化性潰瘍(peptic ulcer disease、peptic ulcer,簡稱PUD),又稱胃及十二指肠潰瘍。這是指胃、小腸前段(十二指肠)或幽门,有時也包含了食道下端的黏膜損傷(潰瘍)。在胃發生的潰瘍稱作胃潰瘍(stomach ulcer),在小腸的開頭部分所發生的潰瘍則是十二指腸潰瘍。最常見的症狀是會因為吃東西而改善的上腹痛,或者晚上因肚子痛而醒來。胃潰瘍的疼痛大多被用「燒灼感」或「悶痛」描述,其他常見的症狀還包括打嗝、嘔吐、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或是胃口不佳,但年紀較大的患者中約有三分之一完全沒有症狀 。胃潰瘍若不處理,可能會演變成出血、、或是,出血的發生率約為15%。 常見的致病因子包括幽門螺旋桿菌以及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其他較少見的致病因子包括抽煙、嚴重疾病造成的壓力、貝賽特氏症、、克隆氏症以及肝硬化等。高齡者服用非固醇類抗發炎藥更容易造成潰瘍。當臨床症狀出現時,可以進行內視鏡以及鋇劑吞嚥檢查法進行檢查。臨床上可以抽血檢測是否有幽門螺旋桿菌的抗體、進行、進行糞便檢查或進行胃活組織檢查來診斷是否有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造成類似症狀的其他病症包括胃癌、冠狀動脈心臟疾病、胃粘膜發炎以及膽囊發炎。 對引起或預防潰瘍的層面而言,飲食內容並非重要的影響因子。較常見的治療方式包含:戒菸、戒酒、停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簡稱NSAIDs),以及使用抑制胃酸的藥物。常見的治療藥物像是氫離子幫浦阻斷劑(Proton-pump inhibitor,簡稱PPI)或H2受體阻抗劑(H2 antagonist,俗稱H2 blocker),通常建議的基本用藥療期為四週。幽門螺旋桿菌造成的潰瘍,通常會以安默西林(Amoxicillin)、克拉黴素(Clarithromycin)與氫離子幫浦阻斷劑作為藥物組合治療;但因抗生素抗藥性與日俱增,此療法並非絕對有效。出血性潰瘍有時會以內視鏡進行治療,而外科手術只會在內視鏡治療無法處理時進行。 胃潰瘍的盛行率大約為4%。大約有10%的人會在一生中得過胃潰瘍。胃潰瘍1990年造成全世界327,000人死亡,2013年時死亡人數降低,造成301,000人死亡。胃潰瘍穿孔在1670年因英國的亨麗埃塔公主患病而第一次有相關述。幽門桿菌是在1981年由巴里·馬歇爾以及罗宾·沃伦發現。.

新!!: 小威廉·皮特和胃及十二指肠潰瘍 · 查看更多 »

薩里郡

萨里郡(Surrey),英格蘭東南部的郡。泰晤士河流經萨里後,向東北流向大倫敦。以人口計算,吉爾福德是第1大鎮,沃金是第2大鎮,尤厄爾是第3大鎮,坎伯利是第4大鎮;古爾福德是第1大自治市鎮(Borough)。萨里郡政府所在地并不在萨里,而是在附近伦敦的金士顿。 萨里郡沒有包含單一管理區,無論把它看待成非都市郡還是名譽郡,其面積都是1,663平方公里,人口都是1,085,400。.

新!!: 小威廉·皮特和薩里郡 · 查看更多 »

肯特郡

肯特郡(Kent,英國英格蘭東南部的郡。以人口計算,坎特伯雷市是第1大(亦是唯一一個)城市、第1大自治市鎮(Borough),梅德斯通是第2大自治市鎮;達特福德是第1大鎮(Town),梅德斯通是第2大鎮(亦是郡治)。坎特伯雷有2個世界文化遺產─聖奧古斯丁修道院、坎特伯雷座堂,又是坎特伯雷大主教的起源地,是郡內最著名的歷史名城。 肯特南與東薩塞克斯郡相鄰,西南(下小半部分)與西薩塞克斯郡相鄰,西南(上大半部分)與薩里郡相鄰,西北(下半部)與大倫敦相鄰,西北(上半部)與埃塞克斯郡相鄰。肯特北部的達特福福德、格雷夫森德、胡半島北臨泰晤士河河口。英法海底隧道在肯特東部的貫穿多佛爾區、多佛尔海峡、法国加來海峽省。 肯特是34個非都市郡之一,實際管轄12個非都市區,佔地3,544平方公里(第10),有1,382,800人口(第1);如看待成48個名譽郡之一,它名義上包含多1個單一管理區─梅德韋,佔地增至3,736平方公里(第10),人口增至1,634,500(第7)。 肯特被称为“英格兰的花园”,但是在过去当地的田园风景已被农庄工业取代了。此外在过去数世纪中其它工业也在肯特立足。棉纺、造铁、造纸、水泥和工程都曾在此兴旺。渔业和旅游业今天依然在海岸地区非常重要。20世纪东肯特煤田被开采,今天在邓杰内斯有一座核电站。不过泰乃特被看作是英格兰东南发展最少的地区。海港、海底隧道和两条英国机动车路是英国通向欧洲大陆的连接。漫斯顿和罗彻斯特各有一座机场。著名的肯特人有查尔斯·狄更斯和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温斯顿·丘吉尔等。.

新!!: 小威廉·皮特和肯特郡 · 查看更多 »

腐敗選區

"腐败选区"(rotten borough 或decayed borough),是指1688年至1830年间,因英国下议院未修改选举制所导致的选区腐败问题,当时的英国权贵通过赞助选区的方式,以达到在下议院中获取席位的目的。该问题实质上是英国下议院选举制的变革滞后,体现了当时英国政治变革的滞后性。.

新!!: 小威廉·皮特和腐敗選區 · 查看更多 »

腓特烈·諾斯,諾斯勳爵

#重定向 諾斯勳爵腓特烈·諾斯.

新!!: 小威廉·皮特和腓特烈·諾斯,諾斯勳爵 · 查看更多 »

英国首相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首相(Prime Minister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the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即英国首相,或简称“联合王国首相”、“英相”、“英揆”(揆,本意即宰相),前稱大不列顛首相,代表英国王室和英國公民执掌英國行政权力的最高官员、英国政府首脑。在一般情况下,国会下议院的多数党党魁或者执政联盟的领袖自动成为首相人選,人选经由君主确认及任命后,才正式成为首相。英國歷史上,首相一般會兼任第一财政大臣一職,伦敦唐寧街10號即为第一财政大臣之宅邸。根据实际情况有時會設立副首相作為副職。.

新!!: 小威廉·皮特和英国首相 · 查看更多 »

英格兰银行

英格兰银行--,Bank of England)是英國的中央銀行,该银行于1694年以私营方式成立,自1931年起服从于财政部的政策并于1946年被收归国有。1997年间英格兰银行成为一个独立的公共机构,由政府全资所有但拥有自己独立的货币政策。 英格兰银行垄断了英格兰及威尔士地区的纸币发行权,并且该行的货币政策委员会获得了管理全国货币政策的授权。而财政部则保留了在极端情况接管该权限的资格(但必须在接管后28天内获得国会的认可)。 它負責貨幣供給,印發鈔票,向英國政府和其他銀行提供貨幣,管理黃金和通貨儲幣。 银行总部自1734年起一直设置在伦敦市的针线街,因此被人戏称为「針線街的老管家婆」。銀行的首腦為總裁,由政府任命。 英格兰银行现任行长是马克·卡尼,于2013年7月1日接替了前任行长默文·金恩爵士的职位,任期5年。马克·卡尼是英国央行史上的第一位外籍行长。.

新!!: 小威廉·皮特和英格兰银行 · 查看更多 »

英格蘭教會

英格蘭教會(Church of England),或譯為英格蘭國教會、英国国教会、英格蘭聖公會,是聖公宗的教會之一,16世纪由英格兰君主亨利八世时期开始由托馬斯·克蘭麥、理查德·胡克等改革家们改革并作为英格兰的国教。教会的辖区是今天英国(联合王国)中的英格兰地區,不包括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後者分归苏格兰圣公会、威尔士教会与爱尔兰教会管理。 英格兰教会的最高主教为坎特伯雷大主教,副手是约克大主教。此外英國君王擁有英格蘭教會最高領袖(Supreme Governor of the Church of England)的頭銜。.

新!!: 小威廉·皮特和英格蘭教會 · 查看更多 »

查塔姆縣 (北卡羅萊納州)

查塔姆縣(Chatham County)是美國北卡羅萊納州中部的一個縣。面積1,836平方公里。根據美國2000年人口普查,共有人口49,329人。縣治匹茲波羅 (Pittsboro)。 成立於1771年。縣名紀念英國首相、第一代查塔姆伯爵威廉·皮特(通稱「老皮特」,William Pitt, 1st Earl of Chatham)。 C.

新!!: 小威廉·皮特和查塔姆縣 (北卡羅萊納州) · 查看更多 »

查爾斯·康沃利斯,第一代康沃利斯侯爵

#重定向 第一代康沃利斯侯爵查爾斯·康沃利斯.

新!!: 小威廉·皮特和查爾斯·康沃利斯,第一代康沃利斯侯爵 · 查看更多 »

查爾斯·詹姆士·福克斯

查爾斯·詹姆士·福克斯(Charles James Fox,),英國輝格黨資深政治家,自18世紀後期至19世紀初年任下議院議員長達38年之久,是皮特擔任首相期間的主要對手。父親同為輝格黨員的福克斯,年僅19歲的時候就已經打破議會規例晉身下院。他的早期言論及主張雖然傾向保守,但很快就隨著美國獨立戰爭的爆發,以及受埃德蒙·伯克的影響而愈趨激進,其激進程度在當時的英國議會中可謂無人可及。 福克斯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曾大力譴責策劃派兵鎮壓革命的首相諾斯勳爵及英皇喬治三世;至於在法國大革命及隨後的日子,他亦對革命予以支持和肯定,並極力反對英國政府對法國作戰,以及對國民實施的一系列戰時高壓政策。相反,他的黨友伯克在法國大革命爆發後卻變得保守,兩人出現分歧,最終更以割席收場。另一方面,福克斯在議會中積極提倡政治改革、宗教容忍,此外又努力捍衛自由和少數異見人士的權益,到晚年還推動廢除奴隸貿易,頗受稱譽,對當時的政治發展具啟發性影響。 然而,由於意見相左,再加上生活相當不檢,福克斯長年被喬治三世敵視,兩人關係陷於惡劣,而喬治三世還認定其長子威爾斯親王喬治因福克斯的影響而變得奢侈放縱,結果多次堅拒及阻止福克斯出仕政府。福克斯從政40年,僅曾三次短暫地在內閣供職。在1782年3月,福克斯首次被委任到羅金漢侯爵內閣,出任英國歷史上首任外務大臣,但在任僅約四個月就因為首相換人而辭職。到1783年4月,福克斯成功與政敵諾斯勳爵合組「福克斯-諾斯聯盟」,再次出任外務大臣一職,但政府到同年12月被喬治三世強行解散而下野。歷經約23年後,福克斯才於1806年被委任到「賢能內閣」供職,並第三度任外相。他作為重要政治人物,卻長年處於在野狀態,實屬罕見。可是,他的第三段外相任期亦不長久,在任約七個月就因病死於任內。福克斯死時甚受國民愛戴,身後因此獲葬於倫敦西敏寺。.

新!!: 小威廉·皮特和查爾斯·詹姆士·福克斯 · 查看更多 »

查爾斯·沃森-文特沃斯,第二代羅金漢侯爵

#重定向 第二代羅金漢侯爵查爾斯·沃森-文特沃斯.

新!!: 小威廉·皮特和查爾斯·沃森-文特沃斯,第二代羅金漢侯爵 · 查看更多 »

杰里米·布雷特

杰里米·布雷特(Jeremy Brett,),全名彼得·杰里米·威廉·哈金斯(Peter Jeremy William Huggins),英国电影演员。曾经在4部英国电视连续剧《歇洛克·福尔摩斯冒险史》、《歇洛克·福尔摩斯归来记》、《歇洛克·福尔摩斯新探案》和《歇洛克·福尔摩斯回忆录》中扮演侦探歇洛克·福尔摩斯。.

新!!: 小威廉·皮特和杰里米·布雷特 · 查看更多 »

槟城

槟城(Penang;Pulau Pinang) ,亦称槟州,是马来西亚十三个联邦州属之一,位于马来亚半岛西北侧。以槟威海峡為界,槟城分成槟岛和威省两部分,其中威省的东部和北部与吉打州为邻,南部与霹雳州为邻,而槟岛西部则与印尼苏门答腊岛隔马六甲海峡相对。 槟城的城市化与工业化程度颇高,是马来西亚经济发展重镇之一。1786年设立的首府乔治市是马来西亚的第二大都会区,并于2008年同马六甲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也受全球化及世界城市研究网络(Globalization and World Cities Research Network)获世界级城市评为自足级(Sufficiency Level City)城市。.

新!!: 小威廉·皮特和槟城 · 查看更多 »

波特酒

波特酒(Port Wine,Vinho do Porto,Porto,Port)也称为“缽酒”或“砵酒”、“波尔图酒”,是葡萄牙的加强葡萄酒,生产于位于葡萄牙北部省份的杜罗河谷。它通常是甜的红葡萄酒,经常作为甜点酒,也有干型,半干型和白色的品种。像波特酒这样风格的加烈葡萄酒在葡萄牙以外地区也有生产,最引人注目的是澳大利亚,南非,加拿大,印度,阿根廷以及美国。根据欧洲联盟指定受保护的原产地准则,只有来自葡萄牙的产品可能会被标记为波特酒(Port或Porto)。在美国,标记为波特酒的葡萄酒可能来自于世界各地,,而"Dão"、"Oporto"、"Porto",和"Vinho do Porto" 则成为国外的、非通用名称,被用在来自葡萄牙的进口葡萄酒。 波特酒由杜罗指定地区的种植和加工的葡萄生产的Porter, Darwin & Danforth Price (2000) Frommer's Portugal 16th ed., p. 402.

新!!: 小威廉·皮特和波特酒 · 查看更多 »

法兰西第一帝国

法蘭西第一帝國(Empire français)是法國拿破崙一世建立的君主制國家,又稱為拿破崙帝國,並對19世紀初的歐洲大陸影響甚大。 1804年5月拿破仑称帝,1804年12月加冕,成为法国人民的皇帝(L'Empereur des Français),結束法国执政府的統治。第一帝国在对第三次反法同盟中取得胜利,击败奥地利、普魯士、俄罗斯、葡萄牙等国,其中包括奥斯特里茨战役(1805年)及弗里德兰戰役(1807年)等。欧洲战争于1807年7月,《蒂尔西特条约》的签订下結束。 法国对外的一连串战争称为拿破仑战争,把法国的影响力扩至整个西欧及波兰甚至整個歐洲。 1814年4月拿破仑第一次退位,后一度复位;1815年6月再次退位,第一帝国告終。.

新!!: 小威廉·皮特和法兰西第一帝国 · 查看更多 »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法蘭西第一共和國(République française)是法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歷經以下階段.

新!!: 小威廉·皮特和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Révolution française, 1789年-1799年)是法國的一段社會激進與政治動盪的時期,對於法國歷史以及全歐洲都留下深刻廣泛影響。法国政治体制在大革命期间发生了众多转变:统治法国多个世纪的绝对君主制與封建制度在三年内土崩瓦解,过去的封建、贵族和宗教特权不断受到左翼政治團體、平民和鄉村農民的冲击,传统君主制的階層觀念、貴族以及天主教會統治制度被自由、平等、博愛等新原則推翻。整個歐洲的皇室因而心生恐懼,因此在1814年發起反法討伐,並成功恢復君主制,但很多重大改革已成永久。革命導致各界對立,特別是共和派和保皇派在往後長達二百年的政治對立。 面對財政危機,越來越多的法國平民被國王路易十六強加稅賦,以及教士貴族之輩的壓榨激怒。這種不滿與蓬勃發展的啟蒙思想所結合,助長激進的情緒,終於使得法國大革命在1789年5月的三級會議中爆發。革命的第一年,第三等级的民眾在6月发表网球場宣言,7月14日發生攻佔巴士底監狱事件,於8月進行的凡尔赛妇女运动迫使法国王室在10月从凡尔赛返回巴黎。接下來的幾年則由不同的立法會議及跟右翼的君主制擁護者鬥爭主導。 1792年9月22日,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路易十六在次年被推上斷頭台。不断出现的外部压力在法国革命中成為主导,法国大革命战争从1792年开始,这次战役為過去一个世纪以来法国首次胜利,并使法国间接控制意大利半岛和莱茵河以西的土地。在国内,派系斗争及民众情绪的日益高涨导致1793年至1794年恐怖统治的产生。罗伯斯庇尔和雅各宾派覆亡以後,热月党人建立督政府,于1795年掌权,直至1799年拿破仑執政後結束。 法国革命中拉开现代社会的帷幕,共和国的成长、自由民主思想的传播、现代思想的发展以及各国之间大规模战争都成為革命的标志。作为近代伟大民主革命而受到赞扬的同时,法国大革命也因期间一些暴力专政行为而为人诟病。革命随后导致拿破崙戰爭、两次君主制复辟以及两次法国革命。从法国大革命开始(1789年)直至1870年,法国在先后兩次共和国政府、君主立宪制及帝国政權下交替管治。 历史学家《旧制度与大革命》的作者托克维尔认为,1789年法国革命是迄今为止最伟大、最激烈的革命,代表法国的“青春、热情、自豪、慷慨、真诚的年代”。它是一场社会政治革命,符合当时欧洲的需要,其作用是废除若干世纪以来统治欧洲和法国的封建制度。它不仅要改变旧政權,更要废除旧的社会形式,因此需要同时改變所有既存的权力机构,毁灭所有公认的影响,祛除种种传统,更新风尚与习惯。和等西方学者认为,法国大革命受到激进主义思潮影响。.

新!!: 小威廉·皮特和法国大革命 · 查看更多 »

法国大革命战争

法国大革命战争()指的是1792年到1802年间新建立的法兰西共和国和反法同盟之间的一系列戰爭。法國大革命战争在军事史上有重大意义,是历史上的第一场“现代战争”。在民族主义激励下的法国公民组成的軍隊打败了歐洲各国的职业军人,显示了民族主義和徵兵制相结合的巨大威力。法國軍队开创了以普遍征兵制,就地补给制和多兵种合成编制为核心的现代军事体制,成为现代军事体制的先导。新兴的民族主义和军事制度,随着拿破仑战争传遍了欧洲,彻底改变了人类战争的形态,使得席卷全民的残酷的世界大战成为可能。.

新!!: 小威廉·皮特和法国大革命战争 · 查看更多 »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联邦(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通称澳大--利亚(Australia,缩写为 AU、AUS),中文环境下(尤其是臺灣、香港等地)常使用「澳--洲」代替“--”,是全球面积第六大的国家,大洋洲最大的国家和南半球第二大的国家。澳大利亚国土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塔斯曼尼亚岛及数个海外的岛屿,面积和美國本土相似,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国土覆盖整个大陆的国家。與隔海相望的东南近邻是紐西蘭,西北是印度尼西亚,北边是巴布亚新几内亚、西巴布亚及东帝汶。澳大利亚的首都位于堪培拉,最大城市为悉尼。 澳大利亞一詞源於拉丁語,意思為“未知的南方大陸”(terra australis incognita)。其所在的地理位置通常稱作澳洲大陆,是地球上最小的大陆板塊。澳大利亚人均擁有國土面積0.353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廣闊的國家之一。有多樣的自然景觀,包括熱帶雨林、別稱為“紅色中心”的沙漠、吸引很多旅客的海濱及馳名遐邇的自然遺產大堡礁及烏魯汝Davison, Hirst and Macintyre, pp.

新!!: 小威廉·皮特和澳大利亚 · 查看更多 »

悉尼

悉尼(Sydney),又稱--,位於澳大利亚东南沿海地带,是新南威爾斯州的首府,是澳大利亚人口最多也是人口最稠密的城市。都會區人口5,005,400人(2016年)。在英語裏,市民俗稱雪梨人為「Sydneysider」。 悉尼是歐洲首個澳洲殖民聚落以及充当罪犯的流放地,1788年由英國第一艦隊的船長阿瑟·菲利普於雪梨湾建立。悉尼環傑克遜港(包括悉尼港)而建,曾被稱為「海港城市」。它是澳洲最大的金融中心,也是國際主要旅遊勝地,以海灘、歌劇院和港灣大橋等聞名。雪梨长期以来都是生活品質极高的世界都市,曾獲全球化與世界級城市研究小組與網絡(Globalization and World Cities Study Group and Network,GaWC)列為第一級世界都市+。悉尼举办过多項重要国际體育赛事,包括1938年英联邦运动会、2000年悉尼奧運會及2003年世界盃橄欖球賽。 主要机场为悉尼机场,主要港口为植物学湾。.

新!!: 小威廉·皮特和悉尼 · 查看更多 »

攝政

攝政是指在君主制下,一個國家的即位君主不能管理國家時,由他人代替君主處理國政。攝政最常见的情况即是君主仍然幼小而不能親自定奪裁批朝政。在君主患病或不在國內等情況下也会偶尔出现。攝政者多由在位君主的直系亲属担任职务,如儲君(多稱為監國)或母親(多稱為垂簾聽政),或是通常由称为摄政王的皇族所担任。除此之外,摄政者也有由君主的外祖父等外戚,或是德高望重、深具資歷經驗的大臣(多称为辅政大臣)所擔任的。 有些攝政者攝政時,國家並沒有君主在位,這種情況下的攝政者是國家的實際統治者,只是沒有君主身份。 在摄政期间,摄政者給予建議、並讓皇帝從各項建議與執行中進行學習,直至年歲更長,而能親自執政為止。然而,於很多情況,攝政者都會獨攬大權不放,甚至把皇帝當作傀儡。故皇帝長大後,亦往往與這些攝政者產生權力矛盾,而引發權力鬥爭。單以清朝為例,就有清初康熙帝除去鰲拜,清末光緒帝嘗試與慈禧太后爭權(但失敗)等例子。.

新!!: 小威廉·皮特和攝政 · 查看更多 »

托利党

托利党(Tories),是17世纪至19世纪期间的英国(及其前身大不列颠王国、英格兰王国)政党。托利一詞源於中世紀愛爾蘭語的「亡命之徒」(tóraidhe),是政敵對托利党人的蔑稱,後來沿用成習。 1678年,辉格党提出王位排除法令,意图剥夺詹姆斯二世的继位权。反对法令的保守人士在此时得到了“托利党”这个称呼。此后,该党失去了组织性,直到18世纪60年代为止。二十多年后,新托利党崛起,建立了先后以小威廉·皮特和羅伯特·詹金遜,第二代利物浦伯爵为首的政府。 利物浦伯爵的继任人是亚瑟·韦尔斯利,第一代威灵顿公爵。威灵顿公爵受丹尼尔·奥康奈尔推动,在任内进行了天主教解放。辉格党在重新执政后控制国会通过了1832年改革法令废除了众多由托利党控制的腐败选区。因此,托利党在接下来的大选中只取得了180个席位。党魁罗伯特·皮尔爵士发表塔姆沃思宣言后,托利党开始向现代保守党转型。然而,托利党因为皮尔废除谷物法产生了分裂。愛德華·史密斯-斯坦利,第十四代德比伯爵、本傑明·迪斯雷利领导的一派最终延续下来称为现代保守党。当今保守党有时仍被称为托利党。.

新!!: 小威廉·皮特和托利党 · 查看更多 »

托马斯·汤森,第一代悉尼子爵

托马斯·汤森,悉尼子爵,英国18世纪内政大臣。.

新!!: 小威廉·皮特和托马斯·汤森,第一代悉尼子爵 · 查看更多 »

所得稅

--(Income Tax,--),是稅種之一類,按自然人、公司或者法人為扣稅單位。世界各地有不同的課稅率系統,例如有累進稅率(progressive tax)也有單一平稅率多種。 有些國家或地区以公司為課稅的稱作企業稅,這經常被稱為公司稅、公司收入稅或營利事業綜合所得稅。有些國家或地区以個人收入課稅的。个人所得税为法律规定,自然人应向政府上缴的收入的一部分。各地政府在不同时期对个人应纳税收入的定义和征收的百分比不尽相同,有时还分稿费收入、工资收入以及偶然所得(例如彩票中奖)等等情况分别纳税。目前全世界中僅只有卡達和巴林沒有徵收所謂的所得稅。.

新!!: 小威廉·皮特和所得稅 · 查看更多 »

拿破崙戰爭

拿破崙戰爭是指拿破崙稱帝統治法國期間(1803年—1815年)爆發的各場戰爭,這些戰事可說是自1789年法國大革命所引發的戰爭的延續。它促使了歐洲的軍隊和火炮發生重大變革,特別是軍事制度。因為實施全民徵兵制,使得戰爭規模龐大、史無前例。法國國勢迅速崛起,雄霸歐洲;但是在侵俄戰役慘敗後,國勢一落千丈。拿破崙建立的帝國最終戰敗,讓波旁王朝得於1814年和1815年兩度復辟。 拿破崙戰爭實是從何時開始,到了今天還沒有共識。主要的有以下三種說法:.

新!!: 小威廉·皮特和拿破崙戰爭 · 查看更多 »

拿破仑一世

拿破崙·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Napoleone Buonaparte;),法國軍事家、政治家與法學家,在法国大革命末期和法国大革命战争中达到权力巅峰。 作为拿破崙一世(Napoléon Ier),他在1804至1815年间在位,称“法国人的皇帝”,也是历史上自胖子查理(881年-887年在位)后第二位享有此名号的法国皇帝。他推动司法改革,颁布《拿破仑法典》,而这一法典也对世界范围内的民法制订产生重要的影响。拿破仑最为人所知的功绩是带领法国对抗一系列的反法同盟,即所谓的拿破仑战争。他在欧洲大陆建立霸权,传播法国大革命的理念,同时创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过去旧制度中的一些体制。拿破仑在他所参加的这些战争中屡获胜利,以少胜多的案例屡见不鲜,由此他也被认为是世界军事史上最優秀的军事家之一,他的战略也为全球的军事学院所研究和学习。 拿破仑生于科西嘉岛的阿雅克肖。他的家庭是意大利的贵族,自16世纪便定居于科西嘉岛。科西嘉岛割讓,他家族也變成法國國籍,他在法国本土接受炮兵训练,并在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时期成名,先后领军挫败第一次和第二次反法同盟,同时成功入侵意大利半岛。 1799年拿破仑策划并发动雾月政变,成为法兰西共和国第一执政。五年后经过,官方公佈的數據為99.93%的同意票,他被参议院拥戴,因而稱帝。在1800年代,拿破仑领导的法兰西第一帝国与欧洲反法同盟对抗,史称拿破仑战争,将所有欧洲列强都卷入其中。在取得一系列的胜利之后,法国在欧洲大陆取得主导地位,拿破仑也通过缔结联盟和安排亲友统治附庸来维持法国的势力范围。 半岛战争和1812年对俄国的入侵成为拿破仑运势的转折点,他的大军在與俄羅斯帝國的战争中损失惨重,并再也没能恢复元气。1813年,第六次反法同盟在莱比锡中击败拿破仑,并于次年攻入法国,迫使拿破仑退位并将他流放到地中海的厄尔巴岛。此后不满一年,拿破仑逃离地中海的厄尔巴岛后卷土重来,但在1815年6月的滑铁卢战役中再次兵败,被流放到位於西非沿岸的圣赫勒拿岛,在英国的软禁之下度过生命的最后六年。尸检报告表明他死于胃癌,但对他的真正死因存在一些质疑,其中一些学者认为他也許死于砷中毒(砒霜)。被懷疑為當時的英國政府所為。.

新!!: 小威廉·皮特和拿破仑一世 · 查看更多 »

普魯士

普鲁士(Preußen;普鲁士语:Prūsa;Prusy;Prūsai;Borussia或Prutenia)乃中世紀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為止,存在於中北部歐洲的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歷史上是德意志统一以及德意志帝國立國的主要力量。此名稱之涵義在不同時期有變遷。.

新!!: 小威廉·皮特和普魯士 · 查看更多 »

1800年联合法令

《1800年联合法案》(Act of Union 1800)于1800年8月1日经王室同意通过,于1801年1月1日联合爱尔兰王国和大不列顛王國(根据《1707年联合法案》合併英格兰王国和苏格兰王国而成)成立了大不列颠和爱尔兰联合王国。 在此项法案出台之前,爱尔兰王国与英格兰王国自1541年起一直是共主邦联。当时,新教徒占主导的爱尔兰议会宣布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为爱尔兰国王。.

新!!: 小威廉·皮特和1800年联合法令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威廉·皮特 (小)小皮特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