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寶誌禪師

指数 寶誌禪師

寶誌禪師,俗姓朱,又稱保誌,誌公,人稱誌公禪師、誌公祖師。梁武帝時代佛教高僧,與達摩、傅大士合稱梁代三大士。.

18 关系: 十一面觀音张僧繇佛教化身北魏傅大士出家神通禅宗紫金山菩萨菩提达摩觀世音超渡梁武帝济公慈悲道場懺法

十一面觀音

十一面觀音(梵文稱Ekādaśa-mukha),又稱十一面菩薩、大光普照觀音。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之一,是六觀音之一。六觀音即:聖觀音(救拔餓鬼道)、千手觀音(救拔地獄道)、馬頭觀音(救拔畜生道)、十一面觀音(救拔修羅道)、準提觀音(救拔人道)、如意輪觀音(救拔天道)。有十一個顏面,十一面之寓義,普遍說法表示「十地」,最頂一面,表示十地之上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菩薩遍傳中國、日本等地。東京帝國大學教授木村泰賢稱此菩薩淵源於印度婆羅門教之「十一荒神」(溼婆神的化身),有十一面二臂或四臂的形象,主要度脫六道中的阿修羅眾生。真言為十一面觀音陀羅尼(俗稱藏密大悲咒)。 唐代時,長安薦福寺方丈泗州僧伽大師,被時人視為是十一面觀音化身。.

新!!: 寶誌禪師和十一面觀音 · 查看更多 »

张僧繇

张僧繇(479年~?),南朝梁吴中(今江苏苏州)人,画家。梁武帝天监(502年-519年)中为武陵王国侍郎、在宫廷秘阁掌管画事,历任右军将军、吴兴太守。子善果、儒童,师于父,均擅绘宗教画。.

新!!: 寶誌禪師和张僧繇 · 查看更多 »

佛教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河流域迦毗羅衛國(现在的尼泊尔和印度邊界中間,較為靠近尼泊爾)的太子悉達多·喬答摩(古譯:瞿曇)(佛號屎嘎懶覺泥)在大約西元前6世紀對於佛弟子所開示的教導,後发展为宗教。全世界约有5億佛教徒.

新!!: 寶誌禪師和佛教 · 查看更多 »

化身

化身(Incarnation),在各宗教中,通常指神或精靈等超自然力量,通過某種方式,以人類或動物的形態,實體化出現在人類世界之中。在宗教文獻中,神佛由其國土來到人間,通常以化身方式出現,他的本體仍然在淨土、天堂或靈界,出現在人間的形象並非本體,而是本體的投射或變化。而且本體也可以有無限化身,比如藏傳佛教,同一時代的兩名上師可能是同一名菩薩的化身。.

新!!: 寶誌禪師和化身 · 查看更多 »

北魏

北魏(386年-534年)是北朝時期的第一個政權。由拓跋珪所建立,定都平城(遗址在今山西省大同市境)。439年,北魏统一华北與北方。 494年,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5年,孝文帝下诏首先在宫廷中禁止包括鲜卑语在内的诸北语,改说汉语,但对三十岁以上的人有所宽限。496年,孝文帝诏令鲜卑八大贵族全部改为汉姓,并将皇族姓氏拓跋改为元姓。534年,北魏分裂為被高歡掌控的東魏(都邺城)與被宇文泰掌控的西魏(都長安)。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魏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建立北齐。西魏于恭帝三年(557年)魏恭帝被权臣宇文护逼迫禅位于堂弟宇文觉,建立北周,北魏历史才正式宣告结束。 拓跋氏自称是黄帝后裔,黄帝发源地为战国时魏国所在,又“魏”有美好之意,故以此名国号。以其领土位于中国北方,又是北朝的第一个政权,故史称“北魏”。为别于此前的曹魏政权,某些史书因此别称为“后魏”,但由于史学界不称曹魏为“前魏”,故“后魏”之称很少使用。又以其王室姓拓跋,后改姓元,故又别称拓跋魏(东魏和西魏虽然姓拓跋,但是多數史学家并不如此称呼这两个政权)、元魏。.

新!!: 寶誌禪師和北魏 · 查看更多 »

傅大士

傅大士(497-569年),原名翕,字玄風,自號善慧大士,婺州義烏縣人,南北朝梁武帝時人,著名的佛教居士,與達摩、寶誌禪師合稱梁代三大士。《续高僧传》称傅弘,又称善慧大士、鱼行大士、双林大士、东阳大士、乌伤居士。.

新!!: 寶誌禪師和傅大士 · 查看更多 »

出家

因為宗教信仰而離開家庭,修行,獨居或者群居,守持戒律,通常是神職人員而稱出家人。 一般指佛教的僧侶、比丘、比丘尼、和尚、道姑,或道教全真派的道士,道姑;天主教的修士、修女;中國伊斯蘭教的戛迪林耶和庫布林耶。.

新!!: 寶誌禪師和出家 · 查看更多 »

神通

通(abhiññā),又譯為神力、通力、通,為佛教術語,指因禪定力而得到的超越凡人神秘力量,也有可能只是普通的幻術而已。這個名詞出現在多部佛經中,例如《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楞嚴經》。.

新!!: 寶誌禪師和神通 · 查看更多 »

禅宗

禅宗,又称佛心宗、宗门。2500年前,釋尊在靈山法會以佛心印心的方式,將佛陀心印傳給禪宗初祖摩訶迦葉尊者。爾後才由摩訶迦葉尊者創立禪宗門派,直至第28代禪宗祖師菩提達摩方傳至中國,因禪宗的傳承不在於文字,甚至並非衣缽,而在於釋尊及代代祖師傳承下來的釋尊心印,因此非大根器者難以瞭解並繼承,故歷代幾乎都只傳大根器者,並未公開傳法,直到六祖惠(慧)能 大師一花開五葉,才有第一次普傳,五葉,也就是五個支脈,分別是臨濟宗、法眼宗、曹洞宗、雲門宗、溈仰宗。 禪宗祖師會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引導學人,又稱作「機鋒」,為的是要讓弟子們悟入第一義諦、真如法性、自性清淨,名為開悟。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意指透過自身真修實證,並將禪融入日常生活中,直到見性,也就是真正見證自己的本來面目。然「見性」並非事畢,而是才剛剛踏入佛道的「無門之門」,真正懂得「空性」的真實義,由此「悟後起修」,一直到淨除二障: 煩惱障與所知障後,成就佛果。 净土宗与禅宗是对中国汉传佛教影响最大的两个支派。在中國歷史上,禪宗發展可分成四個時期,由菩提達摩至中國開始,至惠能大宏禪宗為止,此為禪宗的開始,可稱為早期禪宗。由六祖惠能門下,洪州、石頭二宗,發展為五宗七派,此為禪宗的發展期,時間約當晚唐至南宋初。自南宋初年臨濟宗大慧宗杲起而倡話頭禪,曹洞宗宏智正覺倡導默照禪,至於明朝中晚期,此為禪宗的成熟期,又可稱為中期禪宗。至於明朝中葉淨土宗興起,此時佛教的特色為禪淨合一,與儒、釋、道三教合一,禪淨合一的影響,使得當時的僧人唯以唸佛坐禪為主,禪宗逐漸失去創新的生命力,為禪宗的衰落期,又稱為晚期禪宗,始於晚明至清朝結束為止。清末民初之際,有鑑於佛教的衰微,虛雲大師起而中興禪宗,為近代禪宗中興之祖。 禪宗最盛行的流播地區主要為中國江南以南,集中於兩湖、兩江、廣東、福建一帶。禅宗在中国佛教各宗派中流传时间最长,影响甚广,至今仍延绵不绝,在中国哲学思想及艺术思想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其影响深远,自唐代创立后流传于中國、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地區,至今不衰,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鈴木大拙至美國弘法,禪宗在歐美頗受歡迎,因而將禪宗的影響力推至世界各地。.

新!!: 寶誌禪師和禅宗 · 查看更多 »

紫金山

紫金山又名蔣山、鍾山、神烈山,位于中国江蘇南京城东,东西约7公里,南北约3公里,面积20多平方公里。主峰北高峰海拔高程448.2米。 钟山风景区山、水、城、楼、林浑然一体,是南京名胜古迹集中的风景区,共有50多个景点,素有钟山龙蟠之美誉。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

新!!: 寶誌禪師和紫金山 · 查看更多 »

菩萨

菩薩,即菩提薩埵(बोधिसत्त ;बोधिसत्त्व )之略稱,過去曾譯作菩提索多、冒地薩怛縛、或扶薩。Bodhi(菩提)意為「覺悟」,satto或sattva意為「有情」,譯成漢語的意思為註定走向覺悟的有情眾生。 此外,受到佛教傳入的影響,在中国民间信仰中,也常泛称非佛教的神明为菩薩。.

新!!: 寶誌禪師和菩萨 · 查看更多 »

菩提达摩

菩提达摩(Bodhidharma,),又作菩提達摩,簡稱達摩,在中土的印度人,為佛教中国禅宗初代祖師,其被尊稱為「東土第一代祖師」、「達摩祖師」、「武神」。與寶誌禪師、傅大士合稱梁代三大士。“菩提达摩”意譯為覺法,菩提本意为“觉悟”,达摩本义则是“佛法”(Dharma)。 在中國佛教裡,被視作中國禪宗初祖、東土第一代祖師。 南北朝時來到南朝梁,但因與梁武帝話不投機,而轉投北魏少室山的少林寺面壁閉關。相传达摩是少林武術瑰寶《易筋经》、少林七十二绝技的创造者、将佛教禅宗带入中国的佈道者,相傳口述《少室四論》,由弟子曇林筆受。達摩的事蹟繁多,是一位拥有诸多神奇传说的人物。.

新!!: 寶誌禪師和菩提达摩 · 查看更多 »

觀世音

#重定向 觀世音菩薩.

新!!: 寶誌禪師和觀世音 · 查看更多 »

超渡

超度,也稱超薦等,華人喪禮中,雅稱犯罪、人格淨化、浮屠犧牲、俗稱作功德、作功果等。超度是一種「喪事」的宗教儀式,是在佛教、道教、民間信仰中,以佈施僧侶、道士、念誦佛經、召請神佛等等行為,使祖先或亡靈彌補生前罪業,得到冥福、增加福報、減輕身處地獄、餓鬼等輪迴恶道的困擾等。有時還有破地獄的儀式,道士會帶親屬做一些動作仿效目蓮救母,象徵把亡者救出地獄。.

新!!: 寶誌禪師和超渡 · 查看更多 »

梁武帝

梁武帝萧衍(),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人(今江苏常州市武进区西北)。南北朝時代南梁開国皇帝,廟號高祖。 萧衍是南齐宗室,亦是蘭陵蕭氏的世家子弟,出生在秣陵(今南京),父亲蕭順之是齐高帝的族弟,封临湘县侯,官至丹阳尹。母张尚柔。萧衍受過良好的儒家教育,本人私德也很好,也不太注重個人生活享受。南齐中兴二年(502年),齐和帝被迫禅位于萧衍,南梁建立。萧衍在位时间長达48年,在南北朝皇帝中名列第一。.

新!!: 寶誌禪師和梁武帝 · 查看更多 »

朱可以是指:.

新!!: 寶誌禪師和朱 · 查看更多 »

济公

济公(),法號道濟,又稱濟癫和尚、濟公活佛、濟公禪師,俗名李修緣(一名李心遠),南宋时浙江台州(今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永宁村)人。富有傳說色彩的佛教禪門臨濟宗僧人,以不死守戒律、飲酒食肉、神通廣大聞名。.

新!!: 寶誌禪師和济公 · 查看更多 »

慈悲道場懺法

慈悲道場懺法,據說是寶誌禪師等九位高僧,應梁武帝要求為超渡其髮妻郗皇后所作,故俗稱《梁皇寶懺》、《梁皇懺》,有「懺王」的美稱。其中根據《法華經》、《華嚴經》、《涅槃經》、《楞伽經》等佛經中抄錄的1275佛號而編成,共計兩千多次禮佛,能與冤親債主解怨釋結,祈求陽世檀越除病消災。懺文說《慈悲道場》四字,乃彌勒菩薩托夢而得。.

新!!: 寶誌禪師和慈悲道場懺法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宝志禅师誌公誌公祖師誌公禪師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