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奧斯卡·克萊因

指数 奧斯卡·克萊因

奧斯卡·班傑明·克萊因(Oskar Benjamin Klein,),瑞典物理學家。.

23 关系: 卡魯扎-克萊因理論密歇根大学尼尔斯·玻尔丹麦保罗·埃伦费斯特匈牙利哥本哈根大学玻色子瑞典物理学隆德大学莱顿西奧多·卡魯扎马克斯·普朗克马克斯·普朗克奖章让·佩兰楊-米爾斯理論汤川秀树法国斯德哥尔摩斯凡特·奥古斯特·阿伦尼乌斯放射性拉比

卡魯扎-克萊因理論

物理學中,卡魯扎-克萊因理論(Kaluza–Klein theory,有時簡稱為KK theory) 是一個試圖統一重力與電磁兩大基本力的理論模型。此理論最初由數學家西奧多·卡魯扎於1921年所發表。他將廣義相對論推廣到五維的時空。 所得方程式可以分成好幾組方程式,其中一個與等價於愛因斯坦場方程式,另外一組方程式則等價於描述電磁場的馬克士威方程組。 此外,還多出一個純量場——五維度規張量之分量 g_,其對應粒子稱之為「輻子(暫譯)」(radion)。.

新!!: 奧斯卡·克萊因和卡魯扎-克萊因理論 · 查看更多 »

密歇根大学

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简称:UMich 或 Michigan,縮寫:UM)是美国密歇根州的一所世界名校,于1817年建校,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公立大学之一。有三个校区,分别是安娜堡(主校区,又译安阿伯)、迪尔伯恩(Dearborn)和弗林特。 密大建校以来,在各学科领域中成就卓著并拥有巨大影响,多項调查显示该大学超过70%的专业排在全美前10名,被誉为“公立常春藤”,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威斯康辛大学麥迪遜分校以及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素有“公立大学典范”之称。密大同时也是美国重要的学术联盟美国大学联合会的14个发起者之一。因为高质量的教育,该校的学术水平和校友水準都很高。其校友中包括1位美国总统、24位诺贝尔奖得主、8位美國太空總署宇航员、18位普利策奖得主、25名罗德奖学金得主、30多位各个大学的校长。.

新!!: 奧斯卡·克萊因和密歇根大学 · 查看更多 »

尼尔斯·玻尔

尼尔斯·亨里克·达维德·玻尔(Niels Henrik David Bohr,),丹麦物理学家,1922年因“他對原子結構以及從原子發射出的輻射的研究”而榮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玻尔發展出原子的玻尔模型。这一模型利用量子化的概念來合理地解释了氢原子的光谱。他还提出量子力学中的互补原理。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间量子力学及相关课题研究者的活动中心,哥本哈根大学的理论物理研究所(现名尼尔斯·玻尔研究所),也是由玻尔在1921年创办的。 20世纪30年代,玻尔积极帮助来自纳粹德国的流亡者。在纳粹德国占领丹麥后,玻尔与主持德国核武器开发计划的海森堡进行了一次著名会談。他在得知可能被德国人逮捕后,经由瑞典流亡至英国,並於該國参与了合金管工程。這是英国在曼哈顿计划中承擔的任務。战后,他呼吁各国就和平利用核能进行合作。他参与了欧洲核子研究组织及的创建,并于1957年成为的首任主席。为纪念玻尔,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决定以他的名字命名107号元素,𨨏。.

新!!: 奧斯卡·克萊因和尼尔斯·玻尔 · 查看更多 »

丹麦

丹麦(Danmark),全称丹麦王国(Kongeriget Danmark),是北欧国家,政体为君主立宪制下的议会民主制,首都在哥本哈根,擁有两個自治領地:法羅群島和格陵蘭。由于丹麦和挪威、瑞典有相近的语言、文化和历史,合称为斯堪地那维亚国家。 丹麥是歐洲聯盟成員國,經濟高度發達,同時是個典型的福利国家,貧富差距極小,为世界高度发达国家。丹麥也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創始會員國之一。 丹麦政体为君主立宪制下的议会民主制,現任君主是玛格丽特二世女王,中央政府拥有相当大的权力,并负责属地法罗群岛和格陵兰的部分事务。.

新!!: 奧斯卡·克萊因和丹麦 · 查看更多 »

保罗·埃伦费斯特

保罗·埃伦费斯特(Paul Ehrenfest,),奥地利数学家、物理学家,1922年取得荷兰国籍。他的主要贡献是在统计力学的领域及对其与量子力学的关系的研究上,包括相變理論及埃倫費斯特定理。.

新!!: 奧斯卡·克萊因和保罗·埃伦费斯特 · 查看更多 »

匈牙利

匈牙利國(Magyarország),通称匈牙利,是一个位於中歐的內陸国家、但是長期和東歐、南歐歷史所有關聯。匈牙利與奧地利、斯洛伐克、乌克兰、罗马尼亞、塞尔維亞、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接壤,人口约1,000万,首都為布达佩斯。官方語言為匈牙利語,這是歐洲最廣泛使用的非印歐語系語言。在歷史上匈牙利經常和遊牧民族與神聖羅馬帝國境內的奧地利和捷克、波蘭、當時統治南歐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緊密的聯係在一起,匈牙利為匈人帝國、哈布斯堡君主國和奧匈帝國的核心部分之一。.

新!!: 奧斯卡·克萊因和匈牙利 · 查看更多 »

哥本哈根大学

哥本哈根大学(丹麦语:Københavns Universitet),位于丹麦王国的首都哥本哈根,是丹麦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也是规模第二大的大学之一。在读学生总数约4万人,超过半数为女性。此外,还有逾一万教职员工。哥本哈根大学的校园散落在市区里和城市周边,最古老的部分则位于哥本哈根古城区。哥本哈根大学是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第二古老的大学,它和位于日德兰半岛的奥胡斯大学同为丹麦享有国际声誉的教育与科研机构。哥本哈根大学孕育了世界著名童话大师安徒生,存在主义哲学先驱克尔凯郭尔;她培养了第一个发现超新星的人和第一个测定光速的天文学家;这里有电磁理论的先驱,也有量子理论的创始人;她科学地阐述了人脑的结构和肌肉的肌理,寻找到了地球和生命最久远的证据。.

新!!: 奧斯卡·克萊因和哥本哈根大学 · 查看更多 »

玻色子

在量子力學裡,粒子可以分為玻色子(boson)與費米子。Carroll, Sean (2007) Dark Matter, Dark Energy: The Dark Side of the Universe, Guidebook Part 2 p. 43, The Teaching Company, ISBN 978-1-59803-350-2 "...boson: A force-carrying particle, as opposed to a matter particle (fermion).

新!!: 奧斯卡·克萊因和玻色子 · 查看更多 »

瑞典

典王国(Konungariket Sverige)是一个位于斯堪地纳维亚半岛的北歐国家,首都为斯德哥尔摩。西鄰挪威,东北与芬兰接壤,西南濒临斯卡格拉克海峡和卡特加特海峡,東邊為波罗的海與波的尼亞灣。即瑞典和與丹麦、德国、波兰、俄罗斯、立陶宛、拉脫維亞和爱沙尼亚隔海相望,於西南通过厄勒海峽大桥与丹麦相连。瑞典於1995年加入欧洲联盟。 瑞典面积为449,964平方公里,为北歐第一大国家,人口1000万,第三页 - 于2007年7月10日查阅。。64%的國土由森林覆蓋,人口密度低,只有都會地區人口密度較高,84%的人口居住在只佔国土面积1.3%的城市裡。瑞典是一个現代、自由與民主的高度发达国家,其公民享有高质的生活,政府亦非常注重环保。 瑞典是传统的铁、铜和木材出口国,其水资源也很丰富,但是石油和煤矿十分匮乏。隨著運輸以及通訊的進步,這些自然資源也能夠更大規模地從各地開採,尤其是木材與鐵礦。經濟自由與教育普及而讓瑞典開始歷經快速的工業化,並從1890年代開始發展製造業。20世紀瑞典成為一個福利國家。 1397年,瑞典與丹麦和挪威一起所組成了卡爾馬聯合(芬兰此時還是瑞典王國的一部分)。瑞典於16世纪初脫離卡爾馬聯合,並且與鄰國進行了多年的戰爭,尤其是與俄羅斯以及從未完全承認瑞典已經離開了卡爾瑪聯合的丹麥-挪威聯合。17世纪時瑞典藉由戰爭擴張領土,成為了強權國家,其領土面积為目前的兩倍之大。1809年瑞典失去了芬蘭,也不再具有強權地位。之后,瑞典沒有再參與過戰爭。 現今,瑞典被視為極力追求人权和平等的国家之一。瑞典二戰後設立許多社會福利的制度,並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人类发展指数中通常名列前茅。.

新!!: 奧斯卡·克萊因和瑞典 · 查看更多 »

物理学

物理學(希臘文Φύσις,自然)是研究物質、能量的本質與性質,以及它們彼此之間交互作用的自然科學。由於物質與能量是所有科學研究的必須涉及的基本要素,所以物理學是自然科學中最基礎的學科之一。物理學是一種實驗科學,物理學者從觀測與分析大自然的各種基於物質與能量的現象來找出其中的模式。這些模式(假說)稱為「物理理論」,經得起實驗檢驗的常用物理理論稱為物理定律,直到有一天被證明是有錯誤為止(具可否證性)。物理學是由這些定律精緻地建構而成。物理學是自然科學中最基礎的學科之一。化學、生物學、考古學等等科學學術領域的理論都是建構於這些物理定律。 物理學是最古老的學術之一。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等原本都歸屬於自然哲學的範疇,直到十七世紀至十九世紀期間,才漸漸地從自然哲學中分別成長為獨立的學術領域。物理學與其它很多跨領域研究有相當的交集,如量子化學、生物物理學等等。物理學的疆界並不是固定不變的,物理學裡的創始突破時常可以用來解釋這些跨領域研究的基礎機制,有時還會開啟嶄新的跨領域研究。 通過創建新理論與發展新科技,物理學對於人類文明有極為顯著的貢獻。例如,由於電磁學的快速發展,電燈、電動機、家用電器等新產品纷纷涌现,人類社會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幅提升。由於核子物理學日趨成熟,核能發電已不再是藍圖構想,但其所引致的安全問題也使人們意識到地球環境、生態與人類的脆弱渺小。.

新!!: 奧斯卡·克萊因和物理学 · 查看更多 »

隆德大学

隆德大学(Lunds universitet),建于1666年,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为斯堪的纳维亚最大的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机构。隆德大学为瑞典顶尖学府,名列世界第六十大、欧洲前二十大学府。 其位于瑞典斯堪尼省的隆德市,所在的城市约十万人口左右。隆德大学的建立可以溯及1425年,方济各会在隆德大教堂比邻设立的中世纪大學(studium generale),因此时常与1477年和1479年分别设立在乌普萨拉和哥本哈根的中世纪大学互别苗头。在瑞典于1658年与丹麦的和平协议下取得斯堪尼省之后,现今的隆德大学则在1666年建立。 隆德大学有10个學院,包含另外在马尔默和赫尔辛堡设有的分校区,以及航空学院。2013年的统计下,全年学生共有47700人,其中约6400人为国际学生,分别在50个专业的800个课程学习。隆德大学是欧洲研究型大学联盟成员,也是全球Universitas 21联盟成员。 2016年6月,隆德大学与瑞典科学委员会,已在隆德共同完成同步辐射实验室四期 MAX IV 的建设,用于研究粒子加速物理。此外,一所正在建设中的跨领域科研机构,欧洲散裂中子源 ,也预计在2025年,全面完工。 隆德大学自建校以来一直以隆德大教堂附近的隆德公园(Lundagård)中心,另有一些学院系所散布在隆德市的不同地点,其中大部分集中在一个带状地带,这个带状地带从公园向北,穿过大学医院并继续向北,一直到市的东北外围地区,在最外围的就是工程学院的大校园,该院在瑞典又称为隆德工学院。.

新!!: 奧斯卡·克萊因和隆德大学 · 查看更多 »

莱顿

莱顿(荷兰语:Leiden,),土著荷兰语读作Leyden)是荷兰南荷兰省的一个城市和基层政权(gemeente),拥有118,000名居民。它与乌赫斯特海斯特(Oegstgeest),莱德多普(Leiderdorp),福尔斯霍滕(Voorschoten),法尔肯堡(Valkenburg),莱茵斯堡(Rijnsburg),卡特韦克(Katwijk)形成了一个城区,拥有254,000名居民。更大的莱顿城市群拥有332,000名居民,是荷兰第六大城市群。它位于老莱茵河(Oude Rijn)上,其南端距离中央政府所在地海牙20公里,其北端距离哈勒姆40公里很近。卡赫湖(Kagerplassen)休闲区正好在莱顿东北部。 莱顿自1575年成为大学城,如今拥有莱顿大学和莱顿大学医学中心(Leids Universitair Medisch Centrum, LUMC)。.

新!!: 奧斯卡·克萊因和莱顿 · 查看更多 »

西奧多·卡魯扎

西奧多·卡魯扎(Theodor Franz Eduard Kaluza,)出生於德國西里西亞奧波萊。是德國數學家及物理學家,因為他的卡魯扎-克萊因理論使領域方程式捲入5維的空間而聞名。 Category:20世紀數學家 Category:德國數學家 Category:哥廷根大學教師 Category:基爾大學教師 Category:柯尼斯堡大學校友 Category:西里西亞人.

新!!: 奧斯卡·克萊因和西奧多·卡魯扎 · 查看更多 »

马克斯·普朗克

克斯·卡尔·恩斯特·路德维希·普朗克(Max Karl Ernst Ludwig Planck,),德国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创始人,20世纪最重要的物理学家之一,因发现能量量子而对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並在1918年獲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作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普朗克最大的贡献是首先提出了(舊)量子论。这个理论彻底改变人类对原子與次原子的认识,正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改变人类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这两个理论一起构成了20世纪物理学的基础。 波耳、愛因斯坦與普朗克被稱為舊量子論的奠基者。.

新!!: 奧斯卡·克萊因和马克斯·普朗克 · 查看更多 »

马克斯·普朗克奖章

克斯·普朗克奖章(德语:Max-Planck-Medaille)是1929年起每年由德国物理学会颁发给理论物理学领域杰出贡献的奖项,是德国最重要的物理学奖项之一,获奖者被授予证书和一枚马克斯·普朗克肖像的金质奖章。.

新!!: 奧斯卡·克萊因和马克斯·普朗克奖章 · 查看更多 »

让·佩兰

让·巴蒂斯特·佩兰(Jean Baptiste Perrin,),法国物理学家,生于法国里尔。192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新!!: 奧斯卡·克萊因和让·佩兰 · 查看更多 »

楊-米爾斯理論

楊-米爾斯理論是一種基於SU(N)群的規範理論。在1953年,沃爾夫岡·泡利最初寫下了這類的規範理論,概括了五維的卡魯扎-克萊因理論。 但他發現到無法讓當中的規範玻色子帶有質量,所以選擇不發表他的成果。 雖然這項成果沒有正式寫成論文發表,但他在之後的演講中談論過這個理論。 1954年,楊振寧與羅伯特·米爾斯寫下了現今使用的楊-米爾斯理論,將原本可交換群的規範理論(應用的量子電動力學)拓展到不可交換群,以解釋強交互作用,因此又稱作非阿貝爾規範場論。 最初這個構想並不成功。其原因在於楊-米爾斯理論的量子必須質量為零以維持規範不變性。如果其作用粒子質量為零,則其作用是長程作用力。然而實驗上沒有觀察到長程力的的作用。因此,這個理論在當時並未受到重視。一直到1960年代南部陽一郎、傑弗里·戈德斯通、等人開始運用對稱性破缺的機制,從零質量粒子的理論中去得到帶質量的粒子,楊-米爾斯理論的重要性才顯現出來。.

新!!: 奧斯卡·克萊因和楊-米爾斯理論 · 查看更多 »

汤川秀树

湯川秀樹(,),FRS,日本理论物理学家,理學博士。歷任京都大學、大阪大學名譽教授。京都市榮譽市民。勳一等旭日大綬章、文化勳章表彰,贈從二位。 湯川研究位在原子核內部使質子與中子結合的強交互作用,並在1935年發表推測其之間應有介子的存在。1947年,英國物理學家塞西爾·鮑威爾從宇宙線中發現π介子,同時也證明了湯川的理論。因此,湯川在1949年成為首位日本人諾貝爾獎得主。.

新!!: 奧斯卡·克萊因和汤川秀树 · 查看更多 »

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République française ),簡稱法国(France ),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主權國家,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实行单一制與半总统制,首都為歐盟最大跟歐洲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及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诸岛屿。全国共分为18个大区,其中5个位于海外。法国與西班牙及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的国土面积全球第四十一位,但卻為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歐洲面積第三大國家。 今日之法国本土于铁器时代由高卢人(凯尔特人的一支)征服,前51年又由罗马帝国吞并。486年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又征服此地,其于该地域建立的早期国家最终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法国至中世纪末期起成为欧洲大国,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致巔峰,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現今則是众多前殖民地的首選移民国。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與科學家,亦為文化大国,具有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為舉足輕重的大國之一。法國自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政局保持穩定,國家體制實行半總統制,國家經由普選產生的總統、由其委任的總理與相關內閣共同執政。1958年10月4日,由公投通過的國家憲法則保障了國民的民主權及宗教自由。法國的建國理念主要建基於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中所制定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此乃人類史上較早的人權文檔,並對推動歐洲以至於全球的民主與自由產生莫大的影響;其藍白紅三色的國旗則有「革命」的含義。法國不僅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亦是歐盟始創國。該國國防預算金額為全球第5至6位,並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法國為发达国家,其GDP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系,具備世界第十大購買力,並擁有全球第二大專屬經濟區;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位列全球第四。法國國民享有高生活質素,在教育、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特別是醫療研發與應用水平長期盤據世界首位。其國內許多軍備外銷至世界各地。目前,法国是。.

新!!: 奧斯卡·克萊因和法国 · 查看更多 »

斯德哥尔摩

斯德哥尔摩(Stockholm,,當地華人有時稱其為斯京),瑞典首都及最大城市,亦是斯德哥尔摩省首府。瑞典王国政府、国会以及瑞典王室的官方宫殿都设在斯德哥尔摩。它位于瑞典的东海岸,濒波罗的海,梅拉伦湖入海处,风景秀丽,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市区分布在14座岛屿和一个半岛上,70餘座桥梁将这些岛屿联为一体,因此享有“北方威尼斯”的美誉。斯德哥爾摩市區為大斯德哥爾摩的一部分。 从13世纪起,斯德哥尔摩就已经成为瑞典的政治、文化、经济和交通中心。斯德哥尔摩由于免受战争的破坏而保存良好,现在共有100多座博物馆和名胜,包括历史、民族、自然、美术等各个方面。斯德哥尔摩也是一个高科技的城市,拥有众多大学,工业发达。 斯德哥尔摩是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故乡。从1901年开始,每年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纪念日,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隆重仪式,瑞典国王亲自给获诺贝尔奖者授奖,并在市政厅举行晚宴。.

新!!: 奧斯卡·克萊因和斯德哥尔摩 · 查看更多 »

斯凡特·奥古斯特·阿伦尼乌斯

斯凡特·奥古斯特·阿伦尼乌斯(Svante August Arrhenius,),瑞典化学家。提出了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的阿伦尼乌斯理论,研究了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得出阿伦尼乌斯方程。由于在物理化学方面的杰出贡献,被授予1903年诺贝尔化学奖。.

新!!: 奧斯卡·克萊因和斯凡特·奥古斯特·阿伦尼乌斯 · 查看更多 »

放射性

放射性或輻射性是指元素從不稳定的原子核自发地放出射线,(如α射线、β射线、γ射线等)而衰变形成穩定的元素而停止放射(衰变产物),這種現象稱為放射性。衰变时放出的能量称为衰变能量。原子序數在83(鉍)或以上的元素都具有放射性,但某些原子序數小于83的元素(如锝)也具有放射性。而有趣的是,從原子序84開始一直到鉳元素有以下特性:原子序是偶數的,半衰期都比相邻的长。这是由於原子序数为偶數的元素的原子核含有適當數量的質子和中子,能够形成有利的配置結構。〈即魔數〉 對單一原子來說,放射性衰变依照量子力學是隨機過程,無法預測特定一個原子是否會衰变。不過原子衰变的機率不會隨著原子存在的時間長短而改變。對大量的原子而言,可以用量測衰變常數計算衰變速率及半衰期。其半衰期沒有已知的時間上下限,範圍可以到55個數量級,短至幾乎瞬間,長至久於宇宙年齡。 有許多種不同的放射性衰变。衰变或是能量的減少都會使有某種原子核的原子(父放射核素)轉變為有另一種原子核的原子,或是其中子或質子的數量不同,稱為子體核素。在一些衰变中,父放射核素和子體核素是不同的化學元素,因此衰变後產生了新的元素,這稱為核嬗变。 最早發現的衰变是α衰變、β衰變、γ衰變。α衰變是原子核放出α粒子(氦原子核),是最常見釋放核子的衰變,不過原子核偶爾也會釋放質子,或者釋放其他特殊的核子(稱為)。β衰變是原子核釋放電子(或正子)及反微中子,會將質子轉變為中子(或是將中子轉變為質子) 。核子也可能捕獲軌道上的電子,使質子轉變為中子,這為電子捕獲,上述的衰变都屬於核嬗变。 相反的,也有一些核衰变不會產生新的元素,受激態原子核的能量以伽馬射線的方式釋出,稱為伽馬衰变,或是將激发态原子核将能量转移至轨道电子上,轨道电子再脱离原子,稱為。若是核子中有大量高度受激的中子,有時會以中子發射的方式釋放能量。另外一種核衰变是將原來的原子核變為二個或多個較小的原子核,稱為自發性的核分裂,出現在大量的不穩定核子自發性的衰变時,一般也會釋放伽馬射線、中子或是其他粒子。 著名的例子像是鈾和釷,但也包括在自然界中,半衰期長的同位素,例如钾-40。例如15種是半衰期短的同位素,像鐳及氡,是由衰變後的產物,也有因為而產生的,像碳-14就是由宇宙射線撞擊氮-14而產生。放射性同位素也可能是因為粒子加速器或核反應爐而人工合成,其中有650種的半衰期超過一小時,有數千種的半衰期更短。.

新!!: 奧斯卡·克萊因和放射性 · 查看更多 »

拉比

拉比(, Rabbi),有時也寫作辣彼,是猶太人的特別階層,主要為有学问的学者,是老師,也是智者的象徵。猶太人的拉比社會功能廣泛,尤其在宗教擔當重要角色,為許多猶太教儀式的主持。因此,拉比的社會地位十分尊崇,連君王也經常邀請拉比進宮教導。在猶太人的宗教經典《塔木德》,就經常提及拉比的事蹟。 拉比是老师的意思,是智者的象征,是「可以去请教的人」,他们经常与常人接触,解答他们的疑惑。他们是一群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从而获得智慧的人。.

新!!: 奧斯卡·克萊因和拉比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