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奥斯曼·本·阿凡和欧麦尔·本·赫塔卜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奥斯曼·本·阿凡和欧麦尔·本·赫塔卜之间的区别

奥斯曼·本·阿凡 vs. 欧麦尔·本·赫塔卜

奥斯曼·伊本·阿凡(阿拉伯文: , 574年~656年6月17日),為伊斯蘭教歷史上的的第三代哈里發(644年~656年在位)。伯克爾、歐麥爾、奧斯曼、阿里均爲穆罕默德的四大徒弟。 遜尼派認為他是四位“正統哈里發”中的一位;而什葉派則認為他與前兩位哈里發一樣都是篡權者。 奧斯曼·伊本·阿凡出身於麥加古來氏族中的倭馬亞家族,年紀比先知穆罕默德略小。在以兄長阿布·蘇富揚為代表的大部分倭馬亞家族成員激烈反對穆罕默德傳佈伊斯蘭教時,奧斯曼卻是穆罕默德最初的信徒和最親密的戰友之一。奧斯曼迎娶了穆罕默德的兩個女兒。當穆罕默德被迫離開麥加後,奧斯曼和妻子參加了伊斯蘭教徒向埃塞俄比亞的移民(當時移民的穆斯林家庭共有十五個),以及後來向麥地那的移民。 644年11月3日第二任哈里發欧麦尔·本·赫塔卜被一名波斯釋奴遇刺身亡之後,奧斯曼則被推舉為第三代哈里發。他的執政時期的特點是,大量任用倭馬亞家族成員擔任要職。奥斯曼的堂侄、大馬士革總督穆阿威亞在奥斯曼任哈里發時成為整個敘利亞的總督。在奧斯曼統治時期,最後編訂了伊斯蘭教的聖典《古蘭經》。然而,什葉派一直否認奧斯曼對《古蘭經》定型的功績。什葉派認為,《古蘭經》中原有的許多關於先知穆聖的堂弟兼女婿、也是什葉派的第一代伊瑪目阿里的篇章由於奧斯曼的偏見而被删改了。 在奧斯曼執政时代,阿拉伯游牧騎兵仍然所向無敵。據守伊朗的薩珊王朝被消滅了;在歐麥爾時代征服北非的將領阿邁爾·伊本·阿斯挫败了東羅馬帝國奪回埃及的計劃。高加索地區和塞浦路斯也在軍事壓力下成為伊斯蘭教世界的一部份。 雖然奧斯曼任內消滅了據守波斯的薩珊王朝,將阿拉伯帝國的版圖大為擴張,並且編纂成伊斯蘭教的聖典《古蘭經》而有不小的貢獻,但是奧斯曼也因為用人唯親而引發周遭人士的不滿。656年,來自伊拉克和埃及的宗教激進分子组成的刺殺集團於麥地那包圍了奧斯曼的住所。6月17日,奥斯曼被一群破門而入的刺客杀死。當奥斯曼被刺時,他正在閱讀《古蘭經》。 在奧斯曼·伊本·阿凡遇刺後,其堂侄穆阿威亞反對先知的堂弟阿里成為新一任哈里發;他公開展示奧斯曼的血衣,暗示奧斯曼實被阿里所害。奥斯曼的遺體則被安放在麥地那。 Category:哈里發 Category:656年逝世. 歐瑪爾·賓·哈塔卜(;约591年-644年),又译欧麦尔、奥马尔,是伊斯兰教历史上的第二代哈里发(634年起)。先知穆罕默德最著名的拥护者和战友之一。伯克爾、歐麥爾、奧斯曼、阿里均爲穆罕默德的四大徒弟。.

之间奥斯曼·本·阿凡和欧麦尔·本·赫塔卜相似

奥斯曼·本·阿凡和欧麦尔·本·赫塔卜有(在联盟百科)13共同点: 埃及古兰经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教北非哈里发哈里发列表穆罕默德萨珊王朝麥加麦地那拜占庭帝国

埃及

阿拉伯埃及共和國(جمهوريّة مصرالعربيّة,),通稱埃及,是東北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面積為1,001,450平方公里,人口已超過9,000萬。原存在於當地的古埃及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二戰後,埃及于1953年由阿拉伯人建立共和国,地理上該國地跨二洲即亞洲和非洲,西奈半島位於西南亞(西亞),而該國大部分國土位於北非地區。伊斯蘭教為國教。埃及人大部分信仰伊斯兰教遜尼派,最大的宗教少数派为科普特正教。另外還有基督教其他教派和伊斯兰教什叶派;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通用英語和法語。 埃及經濟的多元化程度在中東地區名列前茅。各項重要產業如旅遊業、農業、工業和服務業有著幾乎同等的發展比重。埃及也被認為是一個中等強國,在地中海、中東和伊斯蘭信仰地區尤其有廣泛的影響力。.

埃及和奥斯曼·本·阿凡 · 埃及和欧麦尔·本·赫塔卜 · 查看更多 »

古兰经

《古蘭經》(,,字面上解作「誦讀」)是伊斯蘭教的最重要的經典,又稱《--》。穆斯林相信《古蘭經》是真主阿拉的啟示,它被廣泛認為是最優秀的阿拉伯語書寫文學作品,《古蘭經》的篇章被稱為蘇拉,節句則被稱為阿亞。 穆斯林相信《古蘭經》的內容是真主透過天使加百列(賈布里勒)口頭傳授給先知穆罕默德,始自公元609年,直至穆罕默德在632年逝世為止,歷時23年。穆斯林認為《古蘭經》是輔助穆罕默德奉行使命的奇跡,證明他的先知身份,而他亦是自亞當以來最後一位接收啟示的先知。 根據傳統的說法,穆罕默德的多位同伴充當抄寫員,負責把真主的啟示記錄下來。這些同伴在穆罕默德逝世後不久根據這些記錄及他們的記憶進行編撰整理。由於出現各種不同的版本,哈里發奧斯曼於是制訂了一個被稱為「奧斯曼本」的範本,一般都被認為是當今《古蘭經》的原型。不過,鑑於《古蘭經》有不同的讀法,大部分讀法相互之間有細微的差異,而有些讀法則與其他的讀法有頗大的差異,加上早期的阿拉伯文本根本就無法發音,故此奧斯曼本與當今的《古蘭經》及當初穆罕默德所得的啟示之間的關聯性仍然不明確。 《古蘭經》的內容與猶太教及基督教經典記載的主要故事有相似之處,但有些只是概括論述,有些則加以引申詳述,有時會提供額外的資料及對事件加以解讀。《古蘭經》把自身定位為一部指導性的典籍,很少詳盡地記載具體的歷史事件,而是經常強調事件當中的道德價值觀念,而不是本身的故事性。《古蘭經》及聖訓都是制訂伊斯蘭教法的依據。在禮拜期間只能以阿拉伯語誦讀古蘭經。 能夠背誦整部古蘭經的人被稱為哈菲茲,有些穆斯林用朗誦的方式閱讀古蘭經的經文,這種方式被稱為泰吉威德。在賴買丹月,穆斯林按照慣例在泰拉威禮拜誦讀整部古蘭經。大部分穆斯林在理解經文意義的時候會用上塔夫細爾(《古蘭經》的注釋)。.

古兰经和奥斯曼·本·阿凡 · 古兰经和欧麦尔·本·赫塔卜 · 查看更多 »

叙利亚

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al-Jumhūrīyah al-ʻArabīyah as-Sūrīyah),通称叙利亚(Sūriyā),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东岸,属于中东阿拉伯国家,首都大马士革。叙国北与土耳其接壤,东同伊拉克交界,南与约旦毗连,西南同黎巴嫩和以色列为邻,西濒地中海。1944年1月1日宣布独立,1946年4月7日被联合国及世界各国认可为正式独立国家,现任总统為巴沙尔·阿萨德。.

叙利亚和奥斯曼·本·阿凡 · 叙利亚和欧麦尔·本·赫塔卜 · 查看更多 »

大马士革

大马士革(دمشق;非正式的名称:沙姆大马士革,有时被直称为沙姆;在中文和合本《聖經》中則翻為大馬色;阿拉米语:ܕܪܡܣܘܩ)是亚洲国家叙利亚的首都,也是全世界最古老的有人持续居住城市(建城至今4000多年,而有人居時間更長達一萬年之久)。其在《回回館譯語》中被称為敵米石。.

大马士革和奥斯曼·本·阿凡 · 大马士革和欧麦尔·本·赫塔卜 · 查看更多 »

伊斯兰教

伊斯蘭教(الإسلام, al-’islām;)--、清真教、回回--教、天方教、大食法、大食教度,是以《古蘭經》和聖訓為教導的一神教宗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古蘭經》被伊斯蘭信徒(穆斯林)視為造物主安拉命天使給其使者逐字逐句的啟示,而聖訓为造物主最后的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行錄(由同伴們轉述收集)。伊斯蘭这一名称來自《古兰经》,源自閃语字根S-L-M,意為「顺从(造物主)」;实际上穆斯林(伊斯兰教徒)的名字也來自這個字根,意為「順從者」。 穆斯林信仰獨一且無與倫比的安拉,并认为人生的唯一目的是崇拜或顺从安拉;伊斯兰教认为阿拉在人类历史长河派遣了众多先知給全人類,历代各个民族都有先知,包括易卜拉欣(亞伯拉罕)、穆薩(摩西)、爾撒(耶穌)等,先知穆罕默德是最後一位,古兰经載有他所得的訊息。伊斯蘭教的基本功修包括五功,是為「念、礼、齋、課、朝」,五功是穆斯林需要奉行的五個義務。伊斯兰教还拥有自己的一套宗教法律,该法律實際觸及生活及社會的每一個層面,由飲食、金融到戰事以及福利等各方面。 在先知穆罕默德逝世後,伊斯蘭帝國持續擴張,佔據着大片的地區,促使哈里發國的誕生,傳教活動亦刺激更多人改信伊斯蘭教。早期哈里發的宗教政策、穆斯林的經濟及商貿開拓及後來奧斯曼帝國的擴張都使伊斯蘭教從麥加向大西洋及太平洋的方向擴散,形成穆斯林世界。 絕大多數的穆斯林屬於遜尼派(75%-90%)及什叶派(10%-20%)两大派别,另外两派中均有人同时信仰伊斯兰神秘主义。伊斯蘭教是中东、中亚、东南亚主要部分及非洲的大部分的主流宗教。在法国、德国、中国西北部、俄罗斯西南部及加勒比地區都可找到龐大的穆斯林社群。穆斯林最多的國家是印度尼西亚,這裡居住著全球穆斯林總數的15%。南亞、中東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穆斯林分別佔全球總數的25%、20%及15%。皈依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幾乎可在世界的每個角落都可找到。截至2010年,全球約有16億穆斯林,佔23.4%人口。在信徒人數上,伊斯蘭教是世界第二大宗教,被認為是世上增長得最快的宗教。.

伊斯兰教和奥斯曼·本·阿凡 · 伊斯兰教和欧麦尔·本·赫塔卜 · 查看更多 »

北非

与撒哈拉以南非洲相对,北非即非洲大陆北部地区,习惯上为苏丹热带草原以北广大区域,一般包括下列国家和地区:.

北非和奥斯曼·本·阿凡 · 北非和欧麦尔·本·赫塔卜 · 查看更多 »

哈里发

哈里发(阿拉伯语: ;拉丁化:Caliph),為哈里發國(khilāfa,意為哈里發統治之地)與烏瑪的統治者,是伊斯兰教的宗教及世俗的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最早源自於,意為繼承者,指先知穆罕默德的繼承者。在穆罕默德死後,其弟子以Khalifat Rasul Allah(安拉使者的繼承者)為名號,繼續領導伊斯蘭教,隨後被簡化為哈里發。 哈里發本為阿拉伯帝国最高的統治者稱號,相當於一般所說的皇帝,但同時兼有統治所有遜尼派穆斯林的精神領袖的意味,故又可以同時起了類似天主教的教宗的作用。 在阿拉伯帝国鼎盛时期,哈里发拥有最高权威,管理着庞大的伊斯兰帝国。阿拉伯帝国灭亡之后,“哈里发”的头衔,僅作为伊斯兰教宗教领袖的名称,一直保存了下来,傀儡哈里发处于开罗的马木留克王朝的控制之下。 1517年,鄂圖曼帝国苏丹塞利姆一世征服了埃及,时任哈里发的穆塔瓦基勒三世也被俘。塞利姆一世宣布自己继承哈里发的职位。之後哈里發稱號便由鄂圖曼帝國蘇丹世襲,但1517年之後數百年歷代蘇丹均不常使用該稱號,直到19世紀末鄂圖曼帝國瀕臨解體,蘇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才重新強調自己的哈里發身分。1924年,哈里发制度被土耳其總統凯末尔废除。 2014年6月29日,“伊斯兰国”領袖阿布·贝克尔·巴格达迪自立為哈里發,稱易卜拉欣,但未受大部分穆斯林承認。.

哈里发和奥斯曼·本·阿凡 · 哈里发和欧麦尔·本·赫塔卜 · 查看更多 »

哈里发列表

哈里发(阿拉伯语: ;拉丁化:Caliph),為哈里發國(khilāfa,意為哈里發統治之地)與烏瑪的統治者,是伊斯兰教的宗教及世俗的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最早源自於,意為繼承者,指先知穆罕默德的繼承者。在穆罕默德死後,其弟子以Khalifat Rasul Allah(安拉使者的繼承者)為名號,繼續領導伊斯蘭教,隨後被簡化為哈里發。.

哈里发列表和奥斯曼·本·阿凡 · 哈里发列表和欧麦尔·本·赫塔卜 · 查看更多 »

穆罕默德

罕默德(阿拉伯语: ;)Elizabeth Goldman (1995), p. 63 gives 8 June 632, the dominant Islamic tradition.

奥斯曼·本·阿凡和穆罕默德 · 欧麦尔·本·赫塔卜和穆罕默德 · 查看更多 »

萨珊王朝

薩珊王朝或薩桑王朝(ساسانیان;Sassanid Empire),也稱波斯第三帝国,是最後一個前伊斯蘭時期的波斯帝國,國祚始自公元224年,亡於651年。薩珊王朝的居民稱薩珊王朝為埃蘭沙赫爾或埃蘭,在中古波斯語裡意指雅利安人的帝國。薩珊王朝取代了被視為西亞及歐洲兩大勢力之一的安息帝國,與羅馬帝國共存了超過400年。 在安息帝國衰敗及其末代君王阿爾達班五世陣亡後,阿爾達希爾一世建立了薩珊王朝。薩珊王朝一直統治到阿拉伯帝國入侵,伊嗣俟三世被迫逃亡為止。薩珊王朝統治時期的領土包括當今伊朗、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亞、高加索地區、中亞西南部、土耳其部分地區、阿拉伯半島海岸部分地區、波斯灣地區、巴基斯坦西南部,控制範圍甚至延伸到印度。620年前后,萨珊王朝控制的土地面积达到约540万平方公里,人口达到约1970万。 古典時代晚期的薩珊王朝被認為是伊朗或波斯最具重要性和影響力的歷史時期之一,它是在伊斯蘭對波斯的征服及伊斯蘭教流行之前最後一個伊朗大帝國。從很多方面來說,薩珊王朝統治時期見證了古波斯文化發展至巔峰狀態,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羅馬文化。薩珊王朝的文化影響力遠遠超出了它的邊界,影響力遍及西歐、非洲、中國及印度,對歐洲及亞洲中世紀藝術的成形起著顯著的作用。.

奥斯曼·本·阿凡和萨珊王朝 · 欧麦尔·本·赫塔卜和萨珊王朝 · 查看更多 »

麥加

麥加(مكّة المكرمة;羅馬化:Makkah Al-Mukarramah),伊斯蘭教第一大聖城,全稱是麥加·穆卡拉瑪,意為「榮譽的麥加」,中文較罕見的翻譯有滿克、墨克等譯名。麥加是伊斯蘭教最神聖的城市,擁有天房和禁寺。麥加有名的朝覲活動每年吸引將近300萬人,是伊斯蘭教的五功之一。 傳統上伊斯蘭教認為麥加是易斯馬儀(以實瑪利)的後代所建。七世紀時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在麥加宣揚伊斯蘭教,當時該地是一個重要的商業中心,在伊斯蘭早期歷史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966年後,麥加一直都由當地的謝里夫所統治,直到1924年統治權歸紹德家族所有。"Mecca," Microsoft® Encarta® Online Encyclopedia 2008, http://encarta.msn.com © 1997-2008 Microsoft Corporation.

奥斯曼·本·阿凡和麥加 · 欧麦尔·本·赫塔卜和麥加 · 查看更多 »

麦地那

麦地那(المدينة المنورة,意謂「光芒四射的城市」),伊斯蘭教第二大聖城,後又稱聖城(مَـديـنـة الـنّـبي‎‎ Madinat al-Nabi),該城位于沙烏地阿拉伯西部,為內陸高原城市。与麦加,耶路撒冷一起被称为伊斯兰教三大圣地。 非穆斯林被沙特中央政府禁止進入麥地那的神聖核心及市中心。.

奥斯曼·本·阿凡和麦地那 · 欧麦尔·本·赫塔卜和麦地那 · 查看更多 »

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帝國是一個歷史上知名的帝國。羅馬帝國自东西分治後,帝國東部羅馬政權的延續被稱為東羅馬帝國(相对于帝國西部的西羅馬帝國),16世紀以後,開始有學者稱之為拜占庭帝国。其国民在其一千多年的存在期内自称为“罗马帝国”(Imperium Romanum;Βασιλεία Ρωμαίων)。帝國位于欧洲东部,领土曾包括歐亞非三大洲的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是古代和中世纪欧洲历史上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 東羅馬帝國共历经12个王朝及93位皇帝,首都为新罗马(Nova Roma;Νέα Ρώμη,即君士坦丁堡)。其疆域在11个世纪中不断变动。色雷斯、希腊和小亚细亚西部是帝国的核心地区;今日的土耳其、希腊、保加利亚、马其顿、阿尔巴尼亚从4世纪至13世纪是帝国领土的主要组成部分;意大利和原南斯拉夫的大部、伊比利亚半岛南部、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利比亚、突尼斯、今阿特拉斯山脉以北的阿尔及利亚和今天摩洛哥的丹吉尔也在7世纪之前曾是帝国的國土。 关于帝國的起始纪年,历史学界仍存有争议。主流观点认为,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建立新罗马、罗马帝国政治中心东移,是東羅馬帝國成立的标志。德国东罗马学者斯坦因以戴克里先皇帝即位(284年;这位皇帝首次将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半)为東羅馬帝國的起始纪年。其他观点分别以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罗马帝国皇权统一归于东罗马皇帝)、527年(查士丁尼一世登基)、7世纪(希腊化开始)和8世纪(希腊化完成)为東羅馬帝國起始的标志。 東羅馬帝國本为羅馬帝國的东半部,較為崇尚希臘文化,与西罗马帝国分裂后,更逐渐发展为以希腊文化、希腊语和東正教为立国基础,在620年,席哈克略皇帝首次讓希臘語取代拉丁語,成為帝國的官方語言,使得東羅馬帝國成為不同于古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的国家。在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和神聖羅馬帝國成立後,这个帝国被外人称为“东罗马帝国”,尽管其正式国号仍延续着古罗马帝国时期的国号。直到1557年德意志歷史學家赫罗尼姆斯·沃尔夫為了區分其帝國的古羅馬時期及神聖羅馬帝國而引入了「拜占庭帝國」作為稱呼,並被現代史學上所使用。 東羅馬帝國的文化和宗教对于今日的东欧各國有很大的影响。此外,東羅馬帝國在其十一个世纪的悠久历史中所保存下来的古典希腊和罗马史料、著作,以及理性的哲学思想,也为中世纪欧洲突破天主教神权束缚提供了最直接的动力,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并深远地影响了人类历史。 1204年4月13日,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曾被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和劫掠,直到1261年收复。1453年5月29日,鄂圖曼帝国攻陷了首都君士坦丁堡,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歷時一千餘年的東羅馬帝國就此灭亡,羅馬帝國也正式終結。.

奥斯曼·本·阿凡和拜占庭帝国 · 拜占庭帝国和欧麦尔·本·赫塔卜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奥斯曼·本·阿凡和欧麦尔·本·赫塔卜之间的比较

奥斯曼·本·阿凡有26个关系,而欧麦尔·本·赫塔卜有31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3,杰卡德指数为22.81% = 13 / (26 + 31)。

参考

本文介绍奥斯曼·本·阿凡和欧麦尔·本·赫塔卜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