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天市左垣八

指数 天市左垣八

天市左垣八(巨蛇座η),也稱為東海,是在88星座的巨蛇座中的一顆恆星。比較特別是它位於尾部,視星等為3.26等,是巨蛇座的第二亮星,肉眼就可以看見。視差測量估計它與地球的距離是。 這顆恆星比太陽大,質量為太陽的2倍,直徑是太陽的6倍。光譜與分類的K0 III-IV吻合,光度分類對應於恆星演化階段的次巨星和巨星。膨脹的恆星外層光度在有效溫度4,890K是太陽的19倍。在這個溫度下,它有典型的K型恆星的橙色色調。它有週期為0.09日的 。 天市左垣八以前被歸類為碳星,這使它成為天空中最亮的碳星但目前已經知道這種分類是錯誤的。 天市左垣八目前距離葛利斯710只有1.6光年。.

28 关系: 天市垣天市左垣十一天市左垣七天市左垣二天體光譜學巨蛇座巨蛇座η巨星东海皇家天文學會月報碳星视差视星等葛利斯710蛇夫座ν蛇夫座ξHD星表恒星恒星光谱恆星演化次巨星武仙座112武仙座δ武仙座μ武仙座ο有效溫度星官星座

天市垣

天市垣,三垣之一,按《步天歌》,天市垣為三垣的下垣。 天市垣是天上的市集,是平民百姓居住的地方。.

新!!: 天市左垣八和天市垣 · 查看更多 »

天市左垣十一

天市左垣十一(蛇夫座η)也称宋,又名BD-15 4467,HD 155125、SAO 160332、HR 6378,是蛇夫座的双星系统,在中国古代星官名系统中属于三垣中天市垣,为天市左垣第十一星。 天市左垣十一实际上是一个用业余天文望远镜难以区分开的双星系统,但用更先进的手段可以测定出来。其主星蛇夫座η A仅仅比蛇夫座η B稍大,温度也稍高。两颗恒星都是不引人注目的A型主序星,但作为双星系统,它们并不寻常。它们沿扁率很大的椭圆轨道绕公共质心旋转地速度如此之快,以至于不可能形成行星系统,一些恒星数据也不甚精确。 天市左垣十一是天王星的北极星。 Category:蛇夫座 Category:天市左垣 084012 蛇夫座, 35 155125 蛇夫座, η.

新!!: 天市左垣八和天市左垣十一 · 查看更多 »

天市左垣七

天市左垣七 (巨蛇座θ ,縮寫θ Ser),也稱為徐,是在巨蛇座的三合星。 它包含被稱為巨蛇座θ的聯星對 巨蛇座θ AB組成,這兩顆恆星分別被稱為巨蛇座θ1或巨蛇座θ A,和巨蛇座θ2或巨蛇座θ B,連同第三顆視雙星 巨蛇座θ C。 根據依巴谷任務測量恆星視差的結果,巨蛇座θ AB距離太陽約為160光年,巨蛇座θ C約為86光年。.

新!!: 天市左垣八和天市左垣七 · 查看更多 »

天市左垣二

天市左垣二(武仙座λ,Lambda Herculis)也称赵,,又名BD+26 3034,HD 158899、SAO 85163、HR 6526,是武仙座的一颗恒星,视星等为4.41,位于銀經49.48,銀緯28.44,其B1900.0坐标为赤經,赤緯。.

新!!: 天市左垣八和天市左垣二 · 查看更多 »

天體光譜學

天體光譜學是天文學使用的光譜學技術。研究天體的電磁輻射光譜,包括可見光,是來自恆星和其它天體的輻射。光譜學可以用來推導出遠距離恆星和星系的許多性質,像是它們的化學組成,但也可以從都卜勒頻移測量它們的運動。.

新!!: 天市左垣八和天體光譜學 · 查看更多 »

巨蛇座

巨蛇座是现代88个星座和托勒密定义的48个星座之一。分成两部分:“蛇头”(Serpens Caput)和“蛇尾”(Serpens Cauda),蛇夫座位于两部分中间。拜耳命名法中把两部分的星一起按亮度排序。包含中国古代星座:天市右垣、天乳、列肆、天市、左垣、市楼。 只有巨蛇座α的视星等大于三等,象征蛇头,位置接近的巨蛇座δ是距离地球27光年的双星系统。蛇尾部的巨蛇座θ也是双星。.

新!!: 天市左垣八和巨蛇座 · 查看更多 »

巨蛇座η

#重定向 天市左垣八.

新!!: 天市左垣八和巨蛇座η · 查看更多 »

巨星

巨星在本質上是一顆半徑和亮度都比主序星大,但卻有相同的表面溫度的恆星Giant star, entry in Astronomy Encyclopedia, ed.

新!!: 天市左垣八和巨星 · 查看更多 »

东海

東海,亦稱東中國海、中國東海,是指長江出海口以南、中國大陸以東的大片海域,為太平洋西部的陸缘海之一。南接台灣海峽,北臨黃海以长江口北侧与韩国济州岛的连线为界,東臨太平洋,以日本九州和琉球群島為界。東海的面積大約是70餘萬平方公里,平均水深在1千餘米,最深處接近日本冲繩本島西側的中琉界沟(沖縄トラフ),約為2,700米。鹽度爲31-32‰,東部爲34‰。海水溫度平均9.2°C。冬季南部水溫在20°C以上。整個海區介于北緯23°00′~33°10′,東經117°11′~ 131°00′之間。.

新!!: 天市左垣八和东海 · 查看更多 »

皇家天文學會月報

皇家天文學會月報(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MNRAS)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天文學和天文物理學領域同行評審的學術期刊之一。出刊於1827年,發表作為天文等相關領域原創研究的論文或事件通報。另外,該期刊實際上並非每月出刊,所發表的文章也不僅限於英國皇家天文學會的訊息 。.

新!!: 天市左垣八和皇家天文學會月報 · 查看更多 »

碳星

碳星是大氣層內的碳比氧多,類似紅巨星 (偶爾是紅矮星) 的晚期星。這兩種元素在恆星大氣的上層結合,形成一氧化碳,消耗掉大氣中所有的氧,只留下自由的碳原子和其他的碳結合,使得恆星充滿了像"煤灰"的大氣層, 而觀測人員看見的則是醒目的紅色。 在光譜上,這類恆星的特徵非常明顯,因此早在1860年就被安吉洛·西奇在早期的天文分光學上標示出來。在一般的恆星 (像太陽的恆星) ,大氣中的氧含量都比碳多。.

新!!: 天市左垣八和碳星 · 查看更多 »

视差

視差是從兩個不同的點查看一個物體時,視位置的移動或差異,量度的大小位是這兩條線交角的角度或半角度。這個名詞是源自希臘文的παράλλαξις(parallaxis),意思是"改變"。從不同的位置觀察,越近的物體有著越大的視差,因此視差可以確定物體的距離。 从目标看两个点之间的夹角,叫做这两个点的视差角,两点之间的距离称作基线。 天文學家使用視差的原理測量天體的距离,包括月球、太陽、和在太陽系之外的恆星。例如,依巴谷衛星測量了超過100,000顆鄰近恆星的距離。這為天文學提供了測量宇宙距離尺度的階梯,是其它測距方法的基礎。在此處,"視差"這個名詞是兩條到恆星的視線交角的角度或半角度。 一些光學儀器,像是雙筒望遠鏡、顯微鏡、和雙鏡頭單眼反射相機,會以略為不同的角度觀看物體,都會受到視差的影響。許多動物的兩隻眼睛有著重疊的視野,可以利用視差獲得深度知覺;此一過程稱為立體視覺。這種效果在電腦視覺用於電腦立體視覺,並有一種裝置稱為視差測距儀,利用它來測量發現目標的距離,也可以改變為測量目標的高度。 一個簡單的,日常都能見到的視差例子是,汽車儀表板上"指針"顯示的速度計。當從正前方觀看時,顯示的正確數值可能是60;但從乘客的位置觀看,由於視角的不同,指針顯示的速度可能會略有不同。.

新!!: 天市左垣八和视差 · 查看更多 »

视星等

视星等(apparent magnitude,符號:m)最早是由古希腊天文学家喜帕恰斯制定的,他把自己编制的星表中的1022颗恒星按照亮度划分为6个等级,即1等星到6等星。1850年英国天文学家普森发现1等星要比6等星亮100倍。根据这个关系,星等被量化。重新定义后的星等,每级之间亮度则相差2.512倍,1勒克司(亮度单位)的视星等为-13.98。 但1到6的星等并不能描述当时发现的所有天体的亮度,天文学家延展本來的等級──引入「负星等」概念。这样整个视星等体系一直沿用至今。如牛郎星为0.77,织女星为0.03,除了太陽之外最亮的恒星天狼星为−1.45,太阳为−26.7,满月为−12.8,金星最亮时为−4.89。现在地面上最大的望远镜可看到24等星,而哈勃望远镜则可以看到30等星。 因为视星等是人们从地球上观察星体亮度的度量,它实际上只相当于光学中的照度;因为不同恒星与地球的距离不同,所以视星等并不能指示出恒星本身的发光强度。 由于视星等需要同时考虑星体本身光度与到地球的距离等多重因素,会出现距离地球近的星体视星等不如距离远的星体的情况。例如巴纳德星距离地球仅6光年,却无法被肉眼所见(9.54等)。 如果人们在理想環境下(清澈、晴朗且没有月亮的夜晚),肉眼能观察到的半個天空平均约3000颗星星(至6.5等計算),整个天球能被肉眼看到的星星則约有6000颗。大多数能为肉眼所见的星星都在数百光年内。现在人类用肉眼可以看见的最远天体是三角座星系,其星等约为6.3,距离地球约290万光年。历史上肉眼能看见的最远天体是GRB 080319B在2008年3月19日的一次伽玛射线暴,距离地球达到75亿光年,视星等达到5.8,相当于用肉眼看见那里75亿年前发出的光。 另外,宇宙中大量的星际尘埃也会影响到星星的视星等。由于尘埃的遮蔽,一些明亮的星星在可见光上将变得十分暗淡。有一些原本能为肉眼所见的恒星变得再也无法用肉眼看见,例如银河系中心附近的手枪星。 星星的视星等也随着星星本身的演化、和它们与地球的距离变化而变化当中。例如,当超新星爆发时,星体的视星等有机会骤增好几个等级。在未来的几万年内,一些逐渐接近地球的恒星将会显著变亮,例如葛利斯710在约一百万年后将从9.65等增亮到肉眼可见的1等。.

新!!: 天市左垣八和视星等 · 查看更多 »

葛利斯710

格利澤710是位於巨蛇座尾部的一顆恆星,視星等9.69等,光譜類型為K7Vk,這意味著它是一顆以核心的氫進行熱核融合做為能量來源的主序星 (尾碼的k顯示光譜中有星際物質吸收的譜線)。這顆恆星的質量大約是太陽質量的60% ,而估計半徑是太陽半徑的67%。它可能是一顆光度在9.65-9.69之間的疑似變星。 這顆恆星目前至地球的距離是63.8光年 (19.6秒差距),但是依據過去和現在依巴谷衛星的資料指出,以它的自行和徑向速度,它將在140萬年後接近太陽至很近的距離 - 或許少於一光年。在最接近的時候,它的光度將達到1等星的亮度,如同心宿二一樣的亮。在目前的距離上,格利澤710的自行非常小,這意味著它幾乎是直接朝向著我們的是線方向移動著,可以與牧夫座的大角星比較。 從現在開始在±1,000萬年的時間內,結合格利澤710這顆恆星的質量和距離的接近將對太陽系造成最大的萬有引力攝動。.

新!!: 天市左垣八和葛利斯710 · 查看更多 »

蛇夫座ν

#重定向 天市左垣九.

新!!: 天市左垣八和蛇夫座ν · 查看更多 »

蛇夫座ξ

#重定向 天江增七.

新!!: 天市左垣八和蛇夫座ξ · 查看更多 »

HD星表

HD星表(The Henry Draper Catalogue,缩写为HD,亨利·德雷伯星表)是哈佛大学天文台编纂的世界上第一个收录恒星光谱的大型星表,首版在1918年至1924年间出版,它给出了225,300颗恒星的光谱分类,涵盖了全天最暗达到照相星等为9等的恒星(大部分是北天的恒星),历元为1900.0。最初的HD星表包含的星主要是亮于9等的星,随后的增版增加了在某些天区的暗星。, HyperSky documentation, Willmann-Bell, Inc., 1996.

新!!: 天市左垣八和HD星表 · 查看更多 »

恒星

恆星是一種天體,由引力凝聚在一起的一顆球型發光電漿體,太陽就是最接近地球的恆星。在地球的夜晚可以看見的其他恆星,幾乎全都在銀河系內,但由於距離非常遙遠,這些恆星看似只是固定的發光點。歷史上,那些比較顯著的恆星被組成一個個的星座和星群,而最亮的恆星都有專有的傳統名稱。天文學家組合成的恆星目錄,提供了許多不同恆星命名的標準。 至少在恆星生命的一段時期,恆星會在核心進行氫融合成氦的核融合反應,從恆星的內部將能量向外傳輸,經過漫長的路徑,然後從表面輻射到外太空。一旦核心的氫消耗殆盡,恆星的生命就即將結束。有一些恆星在生命結束之前,會經歷恆星核合成的過程;而有些恆星在爆炸前會經歷超新星核合成,會創建出幾乎所有比氦重的天然元素。在生命的盡頭,恆星也會包含簡併物質。天文學家經由觀測其在空間中的運動、亮度和光譜,確知一顆恆星的質量、年齡、金屬量(化學元素的豐度),和許多其它屬性。一顆恆星的總質量是恆星演化和決定最終命運的主要因素:恆星在其一生中,包括直徑、溫度和其它特徵,在生命的不同階段都會變化,而恆星周圍的環境會影響其自轉和運動。描繪眾多恆星的溫度相對於亮度的圖,即赫羅圖(H-R圖),可以讓我們測量一顆恆星的年齡和演化的狀態。 恆星的生命是由氣態星雲(主要由氫、氦,以及其它微量的較重元素所組成)引力坍縮開始的。一旦核心有了足夠的密度,氫融合成氦的核融合反應就可以穩定的持續進行,釋放過程中產生的能量。恆星內部的其它部分會進行組合,形成輻射層和對流層,將能量向外傳輸;恆星內部的壓力能防止其因自身的重力繼續向內坍縮。一旦耗盡了核心的氫燃料,質量大於0.4太陽質量的恆星,會膨脹成為一顆紅巨星,在某些情況下,在核心或核心周圍的殼層會融合成更重的元素。然後這顆恆星會演化出簡併型態,並將一些物質回歸至星際空間的環境中。這些釋放至間中的物質有助於形成新一代的恆星,它們會含有比例較高的重元素。與此同時,核心成為恆星殘骸: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如果它有足夠龐大的質量)。 聯星和多星系統包含兩顆或更多受到引力束縛的恆星,通常彼此都在穩定的軌道上各自運行著。當這樣的兩顆恆星在相對較近的軌道上時,其间的引力作用可以對它們的演化產生重大的影響。恆星可以構成更巨大的引力束縛結構,像是星團或是星系。.

新!!: 天市左垣八和恒星 · 查看更多 »

恒星光谱

在天文學,恆星分類是將恆星依照光球的溫度分門別類,伴隨著的是光譜特性、以及隨後衍生的各種性質。根據維恩定律可以用溫度來測量物體表面的溫度,但對距離遙遠的恆星是非常困難的。恆星光譜學提供了解決的方法,可以根據光譜的吸收譜線來分類:因為在一定的溫度範圍內,只有特定的譜線會被吸收,所以檢視光譜中被吸收的譜線,就可以確定恆星的溫度。早期(19世紀末)恆星的光譜由A至P分為16種,是目前使用的光譜的起源。 恒星光谱分类 20世纪初,美国哈佛大学天文台对50万颗恒星进行了光谱研究。他们根据恒星不同的谱线进行了分类,结果发现它们与颜色也有关系.

新!!: 天市左垣八和恒星光谱 · 查看更多 »

恆星演化

恆星演化是恆星在生命過程中所經歷急遽變化的序列。恆星依據質量,一生的範圍從質量最大的恆星只有幾百萬年,到質量最小的恆星比宇宙年齡還要長的數兆年。右方的表顯示質量和恆星壽命的關聯性。所有的恆星都從通常被稱為星雲或分子雲的氣體和塵埃坍縮中誕生。在幾百萬年的過程中,原恆星達到平衡的狀態,安頓下來成為所謂的主序星。 恆星大部分的生命期都在以核融合產生能量的狀態。最初,主序星在核心將氫融合成氦來產生能量,然後,氦原子核在核心中佔了優勢。像太陽這樣的恆星會從核心開始以一層一層的球殼將氫融合成氦。這個過程會使恆星的大小逐漸增加,通過次巨星的階段,直到達到紅巨星的狀態。質量不少於太陽一半的恆星也可以經由將核心的氢融合成氦來產生能量,質量更重的恆星可以依序以同心圓產生質量更重的元素。像太陽這樣的恆星用盡了核心的燃料之後,其核心會塌縮成為緻密的白矮星,並且外層會被驅離成為行星狀星雲。質量大約是太陽的10倍或更重的恆星,在它缺乏活力的鐵核塌縮成為密度非常高的中子星或黑洞時會爆炸成為超新星。雖然宇宙的年齡還不足以讓質量最低的紅矮星演化到它們生命的尾端,恆星模型認為它們在耗盡核心的氫燃料前會逐漸變亮和變熱,然後成為低質量的白矮星The End of the Main Sequence, Gregory Laughlin, Peter Bodenheimer, and Fred C. Adams,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482 (June 10, 1997), pp.

新!!: 天市左垣八和恆星演化 · 查看更多 »

次巨星

次巨星 次巨星是有著與正常主序星(矮星)相同的光譜類型,但比較明亮,卻又不如巨星明亮的恆星。次巨星這個名詞適用於恆星演化的一個階段,是一個光譜的特定光度分類。.

新!!: 天市左垣八和次巨星 · 查看更多 »

武仙座112

#重定向 天市左垣五.

新!!: 天市左垣八和武仙座112 · 查看更多 »

武仙座δ

#重定向 天市左垣一.

新!!: 天市左垣八和武仙座δ · 查看更多 »

武仙座μ

#重定向 天市左垣三.

新!!: 天市左垣八和武仙座μ · 查看更多 »

武仙座ο

#重定向 天市左垣四.

新!!: 天市左垣八和武仙座ο · 查看更多 »

有效溫度

有效溫度是與一個黑體溫度同等量相同的其能夠發出的輻射。常在一個黑體的發射率未知時使用。.

新!!: 天市左垣八和有效溫度 · 查看更多 »

星官

星官是中國古代對恆星分組的方式,其名稱通常是由星群排列的特徵來聯想附會。 相較於現代天文學的星座,星官的各自範圍較小、數量較多,因此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又將星官劃分為三垣和二十八宿等較大的區域。 《步天歌》中記載有星官283個,明代末期則參考歐洲天文學的數據增補了近南極星區的星官23個。.

新!!: 天市左垣八和星官 · 查看更多 »

星座

弗雷德里克·德·威特在1670年绘制的星座图 星座是指天上一群群的恒星组合。自从古代以来,人类便把三五成群的恒星与他们神话中的人物或器具联系起来,称之为“星座”。星座几乎是所有文明中确定天空方位的手段,在航海领域应用颇广。对星座的划分完全是人为的,不同的文明对于其划分和命名都不尽相同。星座一直没有统一规定的精确边界,直到1930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为了统一繁杂的星座划分,用精確的邊界把天空分為八十八個正式的星座,使天空多数恆星都屬於某一特定星座。這些正式的星座大多都以中世紀傳下來的古希臘傳統星座為基礎。与此相对地,有一些广泛流传但是沒有被认可为正式星座的星星的组合叫做星群,例如北斗七星(参见恒星统称列表)。 在三維的宇宙中,這些恆星其實相互間不一定有實際的關係,不過其在天球這一個球殼面上的位置相近,而其实它们之间可能相距很远。如果我们身处银河中另一太阳系,我们看到的星空将会完全不同。自古以來,人们对于恆星的排列和形狀很感興趣,並很自然地把一些位置相近的星聯繫起來組成星座。.

新!!: 天市左垣八和星座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东海 (恒星)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