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

指数 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

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Secretary of State for Foreign and Commonwealth Affairs,簡稱外交大臣或外相,即Foreign Secretary),是英国内阁閣員,負責主理英國的對外事務,並且是外交及聯邦事務部(Foreign and Commonwealth Office,簡稱外交部,即Foreign Office)的首長。出任此職的人,除了是內閣成員外,也是英國政府最重要的大臣之一。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的內閣排列僅次于首相及財政大臣。.

52 关系: 塞爾文·勞埃夏偉林夏文達大衛·歐文外交及聯邦事務部外交官威廉·温德汉姆·格伦维尔官邸安東尼·艾登常務次官乔治·汉密尔顿·戈登 (阿伯丁伯爵)亞歷克·道格拉斯-休姆亨利·坦普爾,第三代巴麥尊子爵伦敦彼得·卡靈頓,第六代卡靈頓男爵喬治·坎寧喬治·寇松,第一代凱德爾斯頓的寇松侯爵喬治·紐金特-坦普爾-格倫維爾,第一代白金漢侯爵內政部 (英國)皮姆玛格丽特·贝克特約翰·羅素,第一代羅素伯爵约翰·梅杰罗伯特·班克斯·詹金逊罗伯特·盖斯科因-塞西尔 (索尔兹伯里侯爵)羅伯特·史都華,卡蘇里子爵E·F·L·伍德,第一代哈利法克斯伯爵韓達德莊漢生西敏市馬爾科姆·里夫金德詹姆斯·卡拉漢鲍里斯·约翰逊賀維麥美倫郭偉邦阿奇博尔德·菲利普·普里姆罗斯 (罗斯贝利伯爵)阿瑟·亨德森阿瑟·韦尔斯利英國樞密院英国英国君主英国内阁英国国旗英国首相查尔斯·格雷 (格雷伯爵)查爾斯·詹姆士·福克斯歐內斯特·貝文施仲宏文禮彬...拉姆齊·麥克唐納拉布·巴特勒 扩展索引 (2 更多) »

塞爾文·勞埃

塞爾文·勞埃,,,,,(Selwyn Lloyd;),是英國保守黨政治家,曾擔任外交大臣(1955年至1960年),財政大臣(直到1962年),他在1971年被選為下議院議長 (英國),直到1976年退休。 勞埃德出生於西柯比,現在默西塞德郡,雙親是牙科醫生約翰·韋斯利·勞埃德與瑪麗·雷切爾。他曾就讀於Fettes學院和劍橋大學,他是劍橋聯合會主席和劍橋大學自由俱樂部主席。.

新!!: 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和塞爾文·勞埃 · 查看更多 »

夏偉林

--(William Jefferson Hague, Baron Hague of Richmond,),英國保守黨政治家,下議院議員,曾任保守黨黨魁、外交大臣及下議院領袖。.

新!!: 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和夏偉林 · 查看更多 »

夏文達

英國政治家,保守黨人,現任財政大臣,英国国会兰尼米德和韦布里奇选区议员。 生於英國埃塞克斯郡埃平。在牛津大学大学学院就读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专业,畢業後從商,1984年在一家医疗保健和护理公司任总监。1995至1997年任马拉维政府顾问。1997年英國大選,他當選英國下議院議員。2005年他被保守党领袖卡梅倫提拔进影子内阁,曾任保守黨影子就業及退休保障大臣(2005年-2007年)、影子財政部首席秘書(2007年-2010年)。 2010年英國大選,保守黨和自由民主黨的聯合政府上台後,出任運輸大臣并成为枢密院成员。2011年10月,原國防大臣霍理林因醜聞辭職,由夏文達接任國防大臣。2014年7月,英國首相卡梅倫改組內閣,夏文達由國防大臣升任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2015年英國大選後,夏文達續任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 2016年7月,新任英國首相文翠珊籌組新內閣,夏文達改任財政大臣,原職位由鲍里斯·约翰逊接任。.

新!!: 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和夏文達 · 查看更多 »

大衛·歐文

大衛·安東尼·盧埃林·歐文,歐文男爵,CH,PC,FRCP(英文:David Anthony Llewellyn Owen, Baron Owen,)為英國政治家,1977年至1979年擔任英國外交大臣,是近代最年輕的外交及國協事務大臣。1981年,歐文離開工黨而創立社會民主黨(Social Democratic Party,由溫和的工黨成員組成)。1992年因為其政治生涯的貢獻受封為終身貴族。為上議院中立議員(crossbencher).

新!!: 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和大衛·歐文 · 查看更多 »

外交及聯邦事務部

#重定向 英國外交及聯邦事務部.

新!!: 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和外交及聯邦事務部 · 查看更多 »

外交官

外交官是一个国家派往他国办理外交事务的人员。外交官的任务是代表他的国家与其他国家进行双边或多边谈判。外交官有临时性的、只为商讨一件特定事务而到他国去的,也有在另一个国家常驻的。常驻外交官的办公地一般是一个大使馆或一个领事馆。常驻外交官往往还有为本国公民提供服务或管理本国公民事务的任务。往往也有外交官在他国从事间谍或其他情报工作,这种行動一般視為对駐在国不友好的做法。 按照1961年4月18日签署的《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外交官在他国享受豁免权,其所在的国家不允许将外交官加以逮捕、扣留或审问,若該外交官有犯罪等行為,僅能將其驅逐出境。外交官在进出国界时不受海关搜查,也不必交关税,並於其驻在地享有治外法权。 当两国因宣战或其他原因断绝外交关系时,或驻在国的局势紧张、无法保障外交官的安全时,外交官通常會撤離。 两个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恶化时,召回驻他国的首席外交官(大使)、驅逐駐在國的外交官或者降低外交等级,一般而言是代表一种对他国表示非常不满的姿态。最嚴重時則會斷交。.

新!!: 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和外交官 · 查看更多 »

威廉·温德汉姆·格伦维尔

#重定向 第一代格伦维尔男爵威廉·格伦维尔.

新!!: 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和威廉·温德汉姆·格伦维尔 · 查看更多 »

官邸

官邸通常指國家元首、政府首腦以及其他高級官員的居所;視情況而定,官邸可能包括官員們的辦公室,也可能是個別分開。.

新!!: 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和官邸 · 查看更多 »

安東尼·艾登

羅伯特·安東尼·艾登,第一代亞芬伯爵,KG,MC,PC(Robert Anthony Eden, 1st Earl of Avon,),英國政治家,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擔任外相,後來在1950年代出任英國首相。大眾普遍認為,他要對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危機負上絕大部分責任。在2004年,一所研究機構(MORI)舉行了一場選舉,讓139位學者對20世紀的英國首相進行評分,結果艾登得分最低。同樣地,英國BBC電台早前亦進行了類似調查 ,結果邱吉爾得票最多,而艾登則得票最少。.

新!!: 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和安東尼·艾登 · 查看更多 »

常務次官

#重定向 常務次長.

新!!: 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和常務次官 · 查看更多 »

乔治·汉密尔顿·戈登 (阿伯丁伯爵)

#重定向 第四代阿伯丁伯爵乔治·汉密尔顿-戈登.

新!!: 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和乔治·汉密尔顿·戈登 (阿伯丁伯爵) · 查看更多 »

亞歷克·道格拉斯-休姆

亞歷山大·腓特烈·道格拉斯-休姆,夏塞爾的休姆男爵,KT,PC(Alexander Frederick Douglas-Home, Baron Home of the Hirsel,又譯作何謨,),早年曾先後名叫鄧格拉斯勳爵(Lord Dunglass)和第十四代休姆伯爵(14th Earl of Home),英國保守黨政治家,早於二戰前已開始參政,戰後自1960年至1963年任外相,1963年10月至1964年10月出任英國首相一職。在英國歷史上,他是迄今最後一位出身自上議院的首相、最後一位由英國君主指定委任的首相,首位在20世紀出生的首相,以及唯一一位透過放棄貴族爵位,再以補選途徑進入下議院的首相。他為出任首相而在1963年10月放棄包括伯爵爵位在內的六個貴族爵位,成為庶民,名稱亦改為亞歷克·道格拉斯-休姆爵士(Sir Alec Douglas-Home)。 儘管如此,道格拉斯-休姆爵士任內未能有所作為,其任期僅僅維持約一年,就在1964年10月的大選中,以些微差距敗於工黨韋爾遜而下野。他隨後在1965年卸任黨魁一位,後於1970年至1974年返回內閣,第二度出任外相一職。退任外相及下院議員後,他獲封終身貴族,成為夏塞爾的休姆勳爵(Lord Home of the Hirsel),得以第二度晉身上議院議政。 除了政治活動外,道格拉斯-休姆早年曾活躍參與木球運動,並多次代表瑪麗勒本木球會(MCC)等會作賽,更是唯一一位參加過一級木球比賽的英國首相。.

新!!: 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和亞歷克·道格拉斯-休姆 · 查看更多 »

亨利·坦普爾,第三代巴麥尊子爵

#重定向 第三代巴麥尊子爵亨利·坦普爾.

新!!: 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和亨利·坦普爾,第三代巴麥尊子爵 · 查看更多 »

伦敦

伦敦(London;)是英国的首都,也是英國和欧洲最大的城市。位于泰晤士河流域,于公元50年由罗马人建立,取名为伦蒂尼恩,在此后两个世纪内为这一地区最重要的定居点之一。伦敦的历史核心区伦敦城仍旧维持其中世纪的界限,面积,2011年人口为8,072,为全英格兰最小的城市。自19世纪起,“伦敦”一称亦用于指稱围绕这一核心区开发的周围地带。这一城区集合构成大伦敦行政区(与伦敦区覆盖区域相同) ,由伦敦市长及伦敦议会管辖伦敦市长与伦敦市市长非同一概念;后者为伦敦市法团领导者,即伦敦城的管辖者。。 伦敦亦是一个全球城市,名列紐倫港世界三大國際都會之一。在文艺、商业、教育、娱乐、时尚、金融、健康、媒体、专业服务、研究与发展、旅游和交通方面都具有显著的地位,同时还是全球主要金融中心之一,根据计算方式不同,为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第五或第六大的都市区由于对城市界限的定义、人口的规模、汇率的变化及产出的计算方式不同,城市都市区GDP的排名可能有一定的差别。伦敦和巴黎在总经济产出方面大致规模相近,由此第三方的不同估计对于第五和第六大城市GDP的排列可能不同。麦肯锡全球研究所2012年的报告估计伦敦全市2010年的GDP为US$7,518亿,巴黎则为$7,642亿,由此两市分别为第六和第五。普华永道2009年11月发布的报告称,根据购买力平价计算,2008年伦敦的GDP为US$5,650亿,巴黎则为US$5,640亿,分别为第五和第六。麦肯锡的研究中伦敦人口为1,490万,巴黎则为1,180万,而普华永道的研究中伦敦人口为859万,巴黎992万。伦敦亦是全球文化首都之一,还是全球国际访客数量最多的城市,根据客流量计算则拥有全球最为繁忙的城市机场系统。伦敦拥有43所大学,其高等教育机构密集度在全欧洲最高。2012年,伦敦成为史上首座三次举办现代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城市。 伦敦的人口和文化十分多样,在大伦敦地区内使用的语言就超过300种。这一区域2015年的官方统计人口为8,673,713,为欧盟中最大城市,人口占全英国的12.5%。伦敦的城市区为欧盟第二大,根据2011年普查其人口达到9,787,426,仅次于巴黎。其都市区为欧洲最大,人口达13,614,409,而大伦敦政府则称伦敦都市区的总人口为2,100万。1831年至1925年间,伦敦为世界最大的城市。 有四项世界遗产位于伦敦,分别为:伦敦塔;邱园;威斯敏斯特宫、威斯敏斯特教堂和圣玛格丽特教堂;以及格林尼治历史区(其中的皇家天文台为本初子午线、0°经线和格林尼治标准时间所经之地)。其他著名景点包括白金汉宫、伦敦眼、皮卡迪利圆环、圣保罗座堂、伦敦塔桥、特拉法加广场和碎片大厦。伦敦亦是诸多博物馆、画廊、图书馆、体育运动及其他文化机构的所在地,包括大英博物馆、国家美术馆、泰特现代艺术馆、大英图书馆以及40家西区剧院。伦敦地铁是全球最古老的地下铁路网络。.

新!!: 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和伦敦 · 查看更多 »

彼得·卡靈頓,第六代卡靈頓男爵

彼得·亞歷山大·魯珀特·卡靈頓,第六代卡靈頓男爵,KG,GCMG,CH,MC,PC,DL(Peter Alexander Rupert Carington, 6th Baron Carrington,),英國保守黨政治家,曾自1979年至1982年任外務大臣,後自1984年至1988年擔任北約秘書長。.

新!!: 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和彼得·卡靈頓,第六代卡靈頓男爵 · 查看更多 »

喬治·坎寧

喬治·坎寧(George Canning,又譯甘寧,),英國政治家,外相,曾短暫出任英國首相。.

新!!: 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和喬治·坎寧 · 查看更多 »

喬治·寇松,第一代凱德爾斯頓的寇松侯爵

喬治·納撒尼爾·寇松,第一代凱德爾斯頓的寇松侯爵,KG,GCSI,GCIE,PC(George Nathaniel Curzon, 1st Marquess Curzon of Kedleston,),英國保守黨政治家,1898年—1905年曾任印度總督,晚年自1919年至1924年任外相,曾在决定英国的政策方面起主要作用。平生世襲貴族頭銜達七個之多。.

新!!: 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和喬治·寇松,第一代凱德爾斯頓的寇松侯爵 · 查看更多 »

喬治·紐金特-坦普爾-格倫維爾,第一代白金漢侯爵

#重定向 第一代白金漢侯爵喬治·紐金特-坦普爾-格倫維爾.

新!!: 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和喬治·紐金特-坦普爾-格倫維爾,第一代白金漢侯爵 · 查看更多 »

內政部 (英國)

#重定向 英國內政部.

新!!: 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和內政部 (英國) · 查看更多 »

皮姆

姆(Pihem)是法国北部-加来海峡大区加来海峡省的一个市镇,属于圣奥梅尔区兰布尔县。该市镇年时的人口为人。.

新!!: 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和皮姆 · 查看更多 »

玛格丽特·贝克特

玛格丽特·贝克特女爵士,DBE(Dame Margaret Beckett,),,婚前姓積遜(Jackson),英國政治人物,及英國工黨成員。曾任英国贸易和工业大臣、英國下議院领袖和环境大臣。.

新!!: 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和玛格丽特·贝克特 · 查看更多 »

約翰·羅素,第一代羅素伯爵

#重定向 第一代羅素伯爵約翰·羅素.

新!!: 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和約翰·羅素,第一代羅素伯爵 · 查看更多 »

约翰·梅杰

卓安爵士,KG,CH (Sir John Major,)是一名英国政治家,於1990年至1997年出任英国首相和英国保守党党魁。他曾於1987年至1990年间在玛格利特·撒切尔內閣相继出任英國財政部秘書長、外交大臣及財政大臣。1979年至2001年间,馬卓安为亨丁顿的国会议员。2001年英国大选前,馬卓安宣布退休,淡出英国政壇。自玛格丽特·撒切尔于2013年离世,他成为了最年长的在世前首相。 马卓安生于萨里郡薩頓,成长于布里克斯顿。他曾为一名保险文员,在成为渣打银行行政人员前更为工作。.

新!!: 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和约翰·梅杰 · 查看更多 »

罗伯特·班克斯·詹金逊

#重定向 第二代利物浦伯爵羅伯特·詹金遜.

新!!: 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和罗伯特·班克斯·詹金逊 · 查看更多 »

罗伯特·盖斯科因-塞西尔 (索尔兹伯里侯爵)

#重定向 第三代索爾斯伯利侯爵羅伯特·蓋斯科因-塞西爾.

新!!: 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和罗伯特·盖斯科因-塞西尔 (索尔兹伯里侯爵) · 查看更多 »

羅伯特·史都華,卡蘇里子爵

羅伯特·史都華,第二代倫敦德里侯爵,KG,GCH,PC(Robert Stewart, 2nd Marquess of Londonderry,),英国愛爾蘭政治家,通稱卡蘇里子爵(Viscount Castlereagh),曾任外務大臣,於1814年至1815年代表英方出席維也納會議,後來因工作過勞而精神失控,自殺身亡。.

新!!: 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和羅伯特·史都華,卡蘇里子爵 · 查看更多 »

E·F·L·伍德,第一代哈利法克斯伯爵

愛德華·腓特烈·林德利·伍德,第一代哈利法克斯伯爵,KG,OM,GCSI,GCMG,GCIE,TD,PC(,),1925年至1934年稱為艾文勳爵(The Lord Irwin),1934年至1944年為哈利法克斯子爵(The Viscount Halifax),英國資深保守黨政治家,1926年至1931年擔任印度副王及總督,1938年至1940年任外務大臣,任內與時任首相內維爾·張伯倫等人向納粹德國施行綏靖政策,廣受後世批評。.

新!!: 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和E·F·L·伍德,第一代哈利法克斯伯爵 · 查看更多 »

韓達德

--,韋斯特維爾的韓達德男爵,CH,CBE,PC(Douglas Richard Hurd, Baron Hurd of Westwell,),英國資深的保守黨政治家及小說家。 1979年起,赫德先後在戴卓爾夫人和馬卓安的內閣供職,最後在1995年退休。他是「托利黨改革派」(Tory Reform Group)的支持者,也是「監獄改革基金會」主席。韓達德勳爵雖然已經退休,但仍常活躍於不同的社交場合。 H H H H H H Category: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校友.

新!!: 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和韓達德 · 查看更多 »

莊漢生

#重定向 鲍里斯·约翰逊.

新!!: 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和莊漢生 · 查看更多 »

西敏市

西敏市(City of Westminster)是現在的英國大倫敦地區轄下之一自治市。西敏市的土地向東毗鄰古老的倫敦市,向西則是肯辛頓-切爾西區,而南邊的邊界即是泰晤士河。1965年時《》(London Government Act 1963)實際施行,該法廢除倫敦郡設置大倫敦,於同時一併成立西敏市,並賦予城市地位。在此之前,此地區的行政區劃稱為(Metropolitan Borough of Westminster),是倫敦郡下屬的次級行政區之一,範圍略小於今日的西敏市。 除了為數不少的公園和開放空間以外,該區的人口密度亦相當高。許多與倫敦有關的景點都在該區內,如聖詹姆士宮、白金漢宮、西敏宮以及唐寧街10號。該區又可被劃分為數個區域,包含白金漢宮周邊古老的行政區域西敏;牛津街、攝政街、皮卡迪利街、龐德街附近的商業區;以及夜間娛樂區域蘇荷區。該區大部分區域都是住宅區,截至2008年大約有23.6萬的人口數。西敏市的地方政府為。.

新!!: 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和西敏市 · 查看更多 »

馬爾科姆·里夫金德

--(Sir Malcolm Leslie Rifkind,--;),英國保守黨政治家和肯辛頓國會議員。他在-zh-hans:撒切尔;zh-hk:戴卓爾夫人;zh-tw:柴契爾夫人;-和約翰·梅傑首相內閣內擔任部長,包括蘇格蘭事務大臣(1986-1990年),國防部長(1992-1995年)和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1995-1997)。 馬爾科姆·里夫金德是愛丁堡國會議員(MP)(從1974年到1997年)。 首相戴維·卡梅倫上任後,他被任命為情報和安全委員會主席。馬爾科姆·里夫金德支持保守黨改革小組,並倡導英國軍事干預敘利亞內戰。.

新!!: 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和馬爾科姆·里夫金德 · 查看更多 »

詹姆斯·卡拉漢

倫納德·詹姆斯·卡拉漢,卡地夫的卡拉漢男爵,KG,PC(Leonard James Callaghan, Baron Callaghan of Cardiff,1912年3月27日—2005年3月26日),英國工黨政治家,1976年至1979年出任英國首相。「詹姆斯」和「吉姆」是一般人對他的稱呼,所以他又有「陽光吉姆」(Sunny Jim)和「大吉姆」(Big Jim)等綽號。此外,卡拉漢是唯一一位曾出任四大重大國務官位,即英國首相、財政大臣、內政大臣和外務大臣的人。 卡拉漢自1964年至1967年出任財政大臣,當時英國經濟陷入混亂狀態,他除了要應付財政赤字,又要阻止投機者對英鎊的狙擊。但到了1967年11月,英國政府仍無可奈何地將英鎊貶值,卡拉漢亦因此辭職。卡拉漢辭職後沒有退出內閣,反而得到了挽留,並與羅伊·詹金斯對調職位,自1967年至1970年出掌內政大臣。任內,卡拉漢諮詢北愛爾蘭政府後,決定將英軍撤出北愛爾蘭。 卡拉漢在1974年3月重返政府,出任外務大臣一職,負責重新就是否加入共同市場展開談判,並在1975年的全民投票中,表態支持英國留在歐洲經濟共同體。當哈羅德·威爾遜在1976年辭任首相後,卡拉漢得以繼任首相和黨魁。但是在任內,由於工黨於下議院只佔小數,而被迫與一些細小的黨派,如阿爾斯太聯合黨合作,而日後備受批評的「自由黨-工黨協議」(Lib-Lab Pact)也是因此而生。後來,卡拉漢嘗試以公投方式下放權力到蘇格蘭,但卻失敗而回。至於在1978年至1979年爆發的「不滿的冬天」,更使工黨政府陷於癱瘓,當時,無數的工業糾紛、大罷工和高失業率,使卡拉漢政府聲望急挫。國會遂於1979年3月28日通過了對卡拉漢的不信任動議,從而舉行了1979年大選,最終卡拉漢敗於保守黨的戴卓爾夫人,結束了工黨的執政。.

新!!: 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和詹姆斯·卡拉漢 · 查看更多 »

鲍里斯·约翰逊

--(Alexander Boris de Pfeffel Johnson,又譯莊漢生;)是英國政治人物、、作家及記者。他自2016年7月13日起擔任英國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以及自2015年起為堊橋及南雷士廉選區擔任國會議員。他曾於2001年至2008年為亨利選區擔任國會議員,及於2008年至2016年擔任大倫敦市長。他是保守黨黨員,一國保守主義者,支持經濟自由及社會自由的政策。 他在紐約市出生,父母均為英國人,家境富裕。約翰遜曾於、及伊頓公學就讀,並於牛津大學修讀古典學,於1986年當選。約翰遜曾於《泰晤士報》和《每日電訊報》擔任記者,於《每日電訊報》撰寫歐洲懷疑主義的文章。他於1999至2005年在《旁觀者》擔任主編輯。加入保守黨後,他於2001年在亨利當選國會議員,並於夏偉明和大衛·金馬倫領導下加入影子內閣。他的政治立場大部分與保守黨相同,不過在如LGBT權利等問題上的立場則偏向自由主義。他經常在電視上露面,並繼續撰寫書籍和專欄,是英國最受注目的政客之一。 約翰遜於中擊敗肯·利文斯通成為大倫敦市長,辭去國會議員職務。他首个任內實行禁止在公共交通公具內飲酒、支持金融業發展和建設公共交通設施包括新伦敦巴士、桑坦德自行车和泰晤士河缆车。2012年他,任內舉行2012年倫敦奧運。他於2015年英國大選於堊橋及南雷士廉選區當選國會議員。2016年卸任市長後,於脫歐公投中支持脫離歐洲聯盟,並成為脫離派的领袖人物之一。 約翰遜於英國是一名備受爭議的人物。支持者指他性格幽默,能吸引非傳統保守黨選民。但他亦同時被批評奉行精英主義、排外、任人唯親、懒惰和不誠實。他是數本傳記的传主和虛構小說中的主角。.

新!!: 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和鲍里斯·约翰逊 · 查看更多 »

賀維

亞伯拉昂--男爵 -- CH QC PC(Richard Edward Geoffrey Howe, Baron Howe of Aberavon;),,英國資深政治家,保守黨成員,前樞密院成員。.

新!!: 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和賀維 · 查看更多 »

麥美倫

#重定向 哈羅德·麥美倫.

新!!: 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和麥美倫 · 查看更多 »

郭偉邦

--(Robert Finlayson "Robin" Cook,),,英國政治人物,工黨成員。.

新!!: 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和郭偉邦 · 查看更多 »

阿奇博尔德·菲利普·普里姆罗斯 (罗斯贝利伯爵)

#重定向 第五代羅斯伯里伯爵阿奇博爾德·普里姆羅斯.

新!!: 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和阿奇博尔德·菲利普·普里姆罗斯 (罗斯贝利伯爵) · 查看更多 »

阿瑟·亨德森

阿瑟·亨德森(Arthur Henderson,),英国铁模具制造商、工党政治家,1934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此外,他曾在1908年至1910年、1914年至1917年与1931年至1932年间担任工党党魁。 H C.

新!!: 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和阿瑟·亨德森 · 查看更多 »

阿瑟·韦尔斯利

#重定向 第一代威靈頓公爵阿瑟·韋爾斯利.

新!!: 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和阿瑟·韦尔斯利 · 查看更多 »

英國樞密院

英國樞密院(全称女王陛下最尊貴的樞密院;Her Majesty's Most Honourable Privy Council)是英國君主的諮詢機構。它在以往具有十分大的權力。樞密院擁有不同的委員會,當中,英國內閣擁有其絕大部份的權力。樞密院亦具有司法權力,並主要由樞密院司法委員會所行使。當君主遵照樞密院的建議行事時,一般會稱之為「國王會同樞密院」或「女皇會同樞密院」。全體的樞密院成員則稱為「女皇陛下最尊貴的樞密院全體大臣」(The Lords of Her Majesty's Most Honourable Privy Council),有時又會寫成「……全體大臣及其他成員」(The Lords and others of...)的字樣。 掌管樞密院的首長是樞密院議長,擔任此職的人士除了是內閣成員外,也是位階第四高的內閣大臣。按照慣例,樞密院議長還會兼任上議院或下議院的領袖。文書是樞密院內另一重要職位,所有由樞密院發出的指令,都要由文書所簽署,方能生效。「樞密院顧問官」(Privy Counsellor)和「樞密院委員」(Privy Councillor)同樣指樞密院的成員,對於兩字的使用一直存在混淆和爭拗。但樞密院當局較偏向用前者作稱呼,因為他們的工作是提供意見,而非作為一委員會之成員。此外,新的樞密院顧問官在加入樞密院時,要向樞密院「宣誓」。樞密院辦公室設於倫敦西敏的卡爾頓花園;其司法委員會原於唐寧街辦公,內有大廳作開庭審案之用,但司法委員會已在2009年8月正式遷往聯合王國最高法院三號法庭繼續辦公。.

新!!: 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和英國樞密院 · 查看更多 »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新!!: 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和英国 · 查看更多 »

英国君主

英国君主(Monarch of the United Kingdom)是英国及其海外领地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元首。君主的头衔为“国王”(King)或“女王”(Queen)。现任君主和国家元首为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继承其父乔治六世登基为英国女王。 君主及其近亲具有一系列的官方、礼仪、外交和代表性权力。在君主立宪体系之下,君主的职责仅限于授勋及嘉奖和任命首相。根据传统,君主亦为。现今英国政府的行政权力名义上仍旧通过君主的皇家特权来行使,但事实上这一权力仅能根据国会立定的法律行使,并且受到传统与先例的限制。 英国的君主政体可以追溯至及盎格鲁-撒克逊英格兰的诸多。这些政权至公元10世纪已统一为英格兰和苏格兰两个王国。1066年在诺曼征服英格兰的过程中,最后一位加冕盎格鲁-撒克逊君主哈罗德二世于黑斯廷斯战役中战败并战死,英格兰王权由此转移至胜者威廉及其后裔手中。 13世纪,威尔士公国成为英格兰的从属国。同一时期,《大宪章》开始对英格兰君主的政治权力进行限制。 1603年,苏格兰君主詹姆斯六世继承英格兰王位,称詹姆斯一世,由此英格兰与苏格兰开始为同一君主统治。1649年至1660年,英国君主制传统为共和制的英格兰联邦所打断。1701年的《》(现今仍旧有效)将信仰罗马天主教或与天主教徒结合者排除于王位继承顺位之外。1707年,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合并成为大不列颠王国。1801年,爱尔兰王国加入联邦,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由此成立。英国君主成为大英帝国的名义元首,这一帝国于1921年达到其领土最大范围,囊括了全球近四分之一的领土。 1920年代,爱尔兰六分之五的领土宣布脱离联邦,成立爱尔兰自由邦。1926年的《》承认帝国各自治领将各自发展为独立自治国家,但仍旧为英联邦的一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大多数的英国殖民地和领地独立,基本宣告了帝国时代的终结。乔治六世及其继承者伊丽莎白二世使用了英联邦元首这一称号,象征其独立成员国的自由联合。 英国和十五个英联邦国家共享一个君主,称英联邦王国。“英国君主”一词仍旧用于形容这一体系下的君主和政体,但事实上每个国家都为独立主权国家,在不同国家君主的官方亦有所不同。.

新!!: 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和英国君主 · 查看更多 »

英国内阁

在英國政治体制中,内阁是一个由首相组建的由最资深的政府部長组成的正式体制。内阁的大多数成员都是英国政府部门的首长。内阁的成员只能从英國上議院和英国下议院的议员中选取。 根据传统的宪法理论,在英國政府體制中,內閣是最高的行政决策机构。这一解释最初是在十九世纪立憲主義者的著作中完成的,如沃尔特·白芝浩,在1867年出版的《英国宪法》一书中,他称内阁是英国政治体制高效的奥秘。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内阁的政治和决策权力在逐渐下降,一些人声称内阁的角色被首相制政府取代了(也就是说更像总统制)。.

新!!: 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和英国内阁 · 查看更多 »

英国国旗

英國國旗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英國)的国旗,中文又俗稱米字旗,英文俗稱「聯合杰克」(The Union Jack)。然而,严格来说只有英国国旗在船上使用时才能被称为「Jack」(舰首旗)。 英国国旗的正确比例是1:2,然而英国陆军在使用时通常会将其修改为3:5比例。.

新!!: 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和英国国旗 · 查看更多 »

英国首相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首相(Prime Minister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the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即英国首相,或简称“联合王国首相”、“英相”、“英揆”(揆,本意即宰相),前稱大不列顛首相,代表英国王室和英國公民执掌英國行政权力的最高官员、英国政府首脑。在一般情况下,国会下议院的多数党党魁或者执政联盟的领袖自动成为首相人選,人选经由君主确认及任命后,才正式成为首相。英國歷史上,首相一般會兼任第一财政大臣一職,伦敦唐寧街10號即为第一财政大臣之宅邸。根据实际情况有時會設立副首相作為副職。.

新!!: 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和英国首相 · 查看更多 »

查尔斯·格雷 (格雷伯爵)

#重定向 第二代格雷伯爵查爾斯·格雷.

新!!: 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和查尔斯·格雷 (格雷伯爵) · 查看更多 »

查爾斯·詹姆士·福克斯

查爾斯·詹姆士·福克斯(Charles James Fox,),英國輝格黨資深政治家,自18世紀後期至19世紀初年任下議院議員長達38年之久,是皮特擔任首相期間的主要對手。父親同為輝格黨員的福克斯,年僅19歲的時候就已經打破議會規例晉身下院。他的早期言論及主張雖然傾向保守,但很快就隨著美國獨立戰爭的爆發,以及受埃德蒙·伯克的影響而愈趨激進,其激進程度在當時的英國議會中可謂無人可及。 福克斯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曾大力譴責策劃派兵鎮壓革命的首相諾斯勳爵及英皇喬治三世;至於在法國大革命及隨後的日子,他亦對革命予以支持和肯定,並極力反對英國政府對法國作戰,以及對國民實施的一系列戰時高壓政策。相反,他的黨友伯克在法國大革命爆發後卻變得保守,兩人出現分歧,最終更以割席收場。另一方面,福克斯在議會中積極提倡政治改革、宗教容忍,此外又努力捍衛自由和少數異見人士的權益,到晚年還推動廢除奴隸貿易,頗受稱譽,對當時的政治發展具啟發性影響。 然而,由於意見相左,再加上生活相當不檢,福克斯長年被喬治三世敵視,兩人關係陷於惡劣,而喬治三世還認定其長子威爾斯親王喬治因福克斯的影響而變得奢侈放縱,結果多次堅拒及阻止福克斯出仕政府。福克斯從政40年,僅曾三次短暫地在內閣供職。在1782年3月,福克斯首次被委任到羅金漢侯爵內閣,出任英國歷史上首任外務大臣,但在任僅約四個月就因為首相換人而辭職。到1783年4月,福克斯成功與政敵諾斯勳爵合組「福克斯-諾斯聯盟」,再次出任外務大臣一職,但政府到同年12月被喬治三世強行解散而下野。歷經約23年後,福克斯才於1806年被委任到「賢能內閣」供職,並第三度任外相。他作為重要政治人物,卻長年處於在野狀態,實屬罕見。可是,他的第三段外相任期亦不長久,在任約七個月就因病死於任內。福克斯死時甚受國民愛戴,身後因此獲葬於倫敦西敏寺。.

新!!: 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和查爾斯·詹姆士·福克斯 · 查看更多 »

歐內斯特·貝文

#重定向 欧内斯特·贝文.

新!!: 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和歐內斯特·貝文 · 查看更多 »

施仲宏

--(John Whitaker "Jack" Straw,),英國工黨政治家。1997年至2001年曾任內務大臣,後自2001年至2006年5月5日出任外交大臣,及後又曾任下議院領袖兼掌璽大臣之職,2007年6月28日至2010年5月11日間任大法官兼司法大臣,是有史以來第一次由庶民擔任此職。.

新!!: 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和施仲宏 · 查看更多 »

文禮彬

--(David Wright Miliband,),英國工黨政治家,2007年至2010年任外交大臣,下院南希爾茲(South Shields)選區議員。在英國首相布莱尔宣佈下野後,外界曾一度揣測文禮彬會挑戰白高敦競逐黨魁之位,但文禮彬後來公開表示會投票給白高敦,才平息了疑團。文禮彬亦曾得白高敦支持參選歐盟主席。.

新!!: 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和文禮彬 · 查看更多 »

拉姆齊·麥克唐納

詹姆士·拉姆齊·麥克唐納,FRS,JP(James Ramsay MacDonald,),英國政治家,工黨出身,1924年1月至11月出任英國首相兼外務大臣,1929年6月至1935年6月第二度出任首相,惟任內於1931年8月與保守黨和自由黨合組國民政府,並另組國民工黨,造成與工黨關係決裂。 麥克唐納出身平凡,1900年參與創立工黨,1906年起當選為歷來首批工黨籍下議院議員,後於1911年出任國會工黨主席,但其反戰立場迫使他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辭任主席,復於1918年喪失下院議席。麥克唐納在1922年重返下院,並當選工黨黨魁,1924年1月帶領工黨組閣,成為英國歷史上首位工黨籍的首相。可是,他帶領的只是一個弱勢政府,後來又有傳聞聲稱蘇共滲入政府,使政府旋於同年11月大選敗於保守黨。 麥克唐納在1929年帶領工黨勝出大選,第二度籌組弱勢政府。然而,同年在美國爆發的經濟大蕭條嚴重拖累英國經濟,面對經濟急速衰退,內閣卻在經濟政策上出現重大分歧,無法達成共識,結果麥克唐納在1931年8月24日提出辭呈,旋獲英皇喬治五世授意另組國民政府,實行與保守黨及自由黨籌組聯合內閣,隨後在同年9月決定英鎊放棄金本位。 麥克唐納自立國民政府的行動被工黨視為一大「出賣」,且遭開除出工黨,黨內更有人指責他為「叛徒」。被開除出黨後,麥克唐納創立支持度相當有限的國民工黨,自任黨魁,並謂另組國民政府的決定乃顧全大局之法。不過,國民政府雖由麥克唐納留任首相,但卻遭日益孤立,本土事務的決策大權更落入保守黨手中。麥克唐納在國民政府任相後期,曾在1933年主持國際聯盟的倫敦經濟會議,試圖透過與各國合力化解經濟危機,但峰會最終因美國拒絕合作而流產。 麥克唐納後期因健康惡化而在1935年辭任首相,但一直留在內閣擔任樞密院議長至1937年5月為止。晚年的麥克唐納始終未有獲工黨饒恕,他在1937年11月乘船前往南美洲休養途中在大西洋公海海域病逝,終年71歲。.

新!!: 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和拉姆齊·麥克唐納 · 查看更多 »

拉布·巴特勒

查德·奥斯汀·巴特勒,萨弗伦沃尔登的巴特勒男爵,KG、CH、DL、PC(Richard Austen Butler, Baron Butler of Saffron Walden,),英国保守党政治家,先后担任过内政大臣、外交大臣和财政大臣,在英国历史中,只有约翰·西蒙,第一代西蒙子爵(John Simon, 1st Viscount Simon)有相同经历。尽管他有着丰富的政治经验,却无缘踏入唐宁街10号。.

新!!: 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和拉布·巴特勒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外交及國協事務大臣外務及英聯邦事務大臣英國外相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