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声母

指数 声母

聲母,中國古代又稱紐、聲紐、音紐等,是韵母前的辅音,跟它構成一個完整音節。韻母響度大、能延長、有音節核心而且是音節中可押韻的部份。而聲母則通常響度低、不能任意延長而且不用於押韻。.

36 关系: 半元音双唇音同位異音塞音塞擦音复辅音中古汉语中古漢語聲母三十六字母介音唇齒音元音現代標準漢語音素音节響度韵尾韵母鼻音软腭音齿龈音齿龈边音齒齦鼻音边音龈腭音辅音雙唇鼻音送氣送气音押韻汉语音韵学清卷舌擦音漢語浊卷舌擦音流音擦音

半元音

半元音(又称滑音,亦罕有作半辅音)指与成音节的元音一起构成复元音的不成音节元音。与之相似的輔音稱作近音,但是近音的口腔闭合度比元音和半元音大,因而归入辅音。用国际音标标注半元音的正规方式为在元音符号下方添加不成音节附加符号,但也经常只简写为一个元音符号。.

新!!: 声母和半元音 · 查看更多 »

双唇音

雙唇音在語音學裡指以雙唇發音的輔音。.

新!!: 声母和双唇音 · 查看更多 »

同位異音

同位異音(allophone)是語言學術語,指的是一個音位可以表示多於一個音。又稱為同位音、音位變體。.

新!!: 声母和同位異音 · 查看更多 »

塞音

塞音(sè yīn)(爆破音、闭塞音、塞爆音;英文:Plosive Consonant)。辅音发音方法的一种。发音时气流通路闭塞,然后突然打开发出聲音。一般的鼻音也可以归入塞音,因为发音时气流通过鼻腔,但是口腔中的气流通道被阻碍。.

新!!: 声母和塞音 · 查看更多 »

塞擦音

塞擦音(affricate consonant),或破裂摩擦音,輔音發音方法的一種。由塞音及同一器官產生的摩擦音(經常是同一器官發出的輔音)構成。.

新!!: 声母和塞擦音 · 查看更多 »

复辅音

复辅音(英:Consonant cluster、亦称辅音丛或辅音群),指连续出现的不夹杂元音的多个辅音。如英语 split(“分离”)、德语 Schwein(“猪”)、法语 clair(“明亮的”)、俄语 спутник(“旅伴”),就都在词首有复辅音。在印欧语言中,大多把音节间的复辅音也包括进来,例如英语 extra(“额外的”)、德语 Angstschweiß(“冷汗”);而在东亚与东南亚语言的分析中,一般只包括同一音节中的复辅音。协同发音辅音、送气音、颚化和唇化音一般不看作复辅音。在汉语结构中,同发音部位的塞擦音也不看作复辅音。.

新!!: 声母和复辅音 · 查看更多 »

中古汉语

中古汉语使用於南北朝、隋朝、唐朝时期,继承自上古汉语,后来发展为近代汉语。現代語言學家根據當時的文獻資料重建出其特徵。 对于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有材料稱爲近古汉语)的分界,有很多不同的意见,大多集中在唐宋时期的归属上。还有学者把中古汉语分为两个阶段,早期中古汉语以切韵音为代表,晚期中古汉语以韵图为代表。.

新!!: 声母和中古汉语 · 查看更多 »

中古漢語聲母

中古漢語聲母是中古漢語的聲母系統。中古漢語早期和晚期的聲母有所不同,早期聲母以切韻音系聲母為代表,晚期聲母以三十六字母為代表。 相传唐末沙门守温创制三十字母,来代表中古汉语的声母,后来衍生为三十六字母。三十六字母所代表的是中古晚期的聲母系統。.

新!!: 声母和中古漢語聲母 · 查看更多 »

三十六字母

三十六字母是宋朝韵图上用来代表中古汉语的声类的字母系统。三十六字母的系统和《切韵》的声类体系相吻合,但忽略了《切韵》一些重要的声类。清朝的学者陈澧以縝密的研究找出了三十六字母的不足,提出了更完整的声类系统。(详见切韵音).

新!!: 声母和三十六字母 · 查看更多 »

介音

介音(prenuclear glide)是汉语語音學的术语,指在汉语音节的构成中位於辅音和主要元音之間的過渡音,都是闭元音。介音又叫介母,与韵腹和韵尾并提时则也称韵头。.

新!!: 声母和介音 · 查看更多 »

唇齒音

唇齒音(古漢語:輕唇音)為發音部位的一種,藉由唇與齒的咬合而發出的輔音(子音)。.

新!!: 声母和唇齒音 · 查看更多 »

元音

元音,或称--,是音素的一种,与辅音相对。元音是在发音过程中由气流通过口腔而不受阻碍发出的音。 发元音时,气流从肺部通过声门冲击声带,使声带发出均匀震动,然后震音气流不受阻碍地通过口腔、鼻腔,通过舌、唇的调节而发出不同的声音。发元音时声带必然震动,这叫做浊音。也有的语言发元音时声带不振动,发出清元音(voiceless vowel)。 元音并非在所有的语言中都与元音字母一一对应,一些元音字母的组合也可以表示特殊的元音,比如汉语中的某些複韵母;某些语言中一些元音字母在某些情况下不发音,如法语中元音字母“e”在词末。 元音分兩大類:舌面元音和舌尖元音。大多數元音都是舌面元音,如國際音標的、、、、等等,而漢語很多方言中有一類在其它語言中很少見的舌尖元音,發音時舌尖緊張,包括平舌音(或者稱舌尖前音)如漢語拼音zi、ci、si的韻母,和翹舌音(或者稱捲舌音、舌尖後音)如漢語拼音zhi、chi、shi、ri的韻母。 在元音四角圖中,橫軸代表是元音舌位,縱軸代表的是元音高度。.

新!!: 声母和元音 · 查看更多 »

現代標準漢語

代標準漢語,或標準現代漢語、漢語標準語、標準漢語,是指現代的漢語標準語,以北京官話为基础音、官話白話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與書面文體。其廣泛通行於華人地區,但在各地有不同標準,於中华人民共和国稱為“普通話”、中華民國稱為“國語”、马来西亚、新加坡稱為“標準華語”,港澳地區前兩者通用。 1923年中華民國教育部國語統一籌備會第五次會議決定基於現代北方官话的白话文語法和北京話語音制定,1932年經中華民國教育部頒佈《國音常用字匯》後,被採納為中國的官方語言,當前在中國大陸、新加坡等國家均作為官方語言之一,在台灣為政府及多數人民主要使用語言,也是东南亚及其他海外華人群体廣泛採用的共通口語或書面語;且作為聯合國六種官方工作語言之一,成為國際人士學習漢语的主要參照。 中国大陸的「普通話」、臺灣的「國語」與東南亞地區的「標準華語」在語音與詞彙上存在一些差別。現代標準漢語在世界各地的口语中出現许多的腔調變體,如臺灣國語(臺式國語,受臺灣話音調影響)和新馬華語(受閩南語、粵語、馬來語及英语影響)等;而身為漢語起源地的中國内部更出现更多腔調變體,衍生出各种带有地方特色的「地方普通話」。.

新!!: 声母和現代標準漢語 · 查看更多 »

音素

音素是語言學術語,但其意涵有兩種分歧的說法。它可以指:.

新!!: 声母和音素 · 查看更多 »

音节

音节(syllable)是构成语音序列的单位,也是语音中最自然的语音结构单位。例如:英语单词“water”()就是由“wa”()和“ter”()两个音节构成的。一个音节通常都包含一个音节核(syllable nucleus,通常由元音充当),此外还可能有音节起首和结尾的界音(margin,通常由辅音充当)。 音节通常被认为是词语在音系学层面上的“建筑材料”,它会对所属语言的节奏、韵律、诗律以及语言的轻重音模式产生影响。 音节文字早在第一个字母产生之前数百年就已经出现,有记录的最早音节出土于苏美尔文明时期的乌尔市,这些音节书写在一批粘土版上,时间是约公元前29世纪。由象形文字向音节文字的转变被称作是“文字发展史上最重要的进步”。 只由一个音节构成的词(如英语单词dog)称为单音节词(monosyllable)。类似地,由两个音节构成的词称为双音节词(disyllable),而由三个音节构成的词称为三音节词(trisyllable)。多音节词(polysyllable)可以指由一个以上音节构成的词。现代汉语中则称为复音词。.

新!!: 声母和音节 · 查看更多 »

響度

响度(loudness又称音响或音量),是与声强相对应的声音大小的知觉量。声强是客观的物理量,响度是主观的心理量。响度不仅跟声强有关,还跟频率有关。.

新!!: 声母和響度 · 查看更多 »

韵尾

韵尾(syllable coda)是跟在做韵腹的元音后面的辅音或者元音,和前面的元音以及元音前面的辅音组成一个音节,和做韻頭與韻腹的元音一起组成韵母。 汉语方言裏常见的韵尾有:等。 英語的音節結構比較複雜,韻尾數目難以計數,以下是幾個例子: an: 韻尾 cup: 韻尾 tall: 韻尾 milk: 韻尾 tints: 韻尾 fifths: 韻尾 sixths: 韻尾.

新!!: 声母和韵尾 · 查看更多 »

韵母

韵母是一個音節中除声母外的部分。它必须包含響音,一般是元音。由一个元音构成的韵母称为单元音韵母,由多个元音构成的称为複元音韵母。.

新!!: 声母和韵母 · 查看更多 »

鼻音

鼻音是按發音方法分類的一類輔音。發音時,口腔中的氣流通路被阻塞,軟顎下垂,氣流通過鼻腔,與氣流從口腔流出的口腔輔音相對。 (少數的擠喉音可能同時具有口腔輔音與鼻音的性質。)一般的鼻音也可以視為塞音的一種,因為發音的時候,氣流通路被阻礙。有些發音方法會與鼻音混淆,例如半母音。 中古漢語的明、泥、日、疑等聲母,普通話的m、n都是鼻音。 唇齒鼻音通常見於同位異音,幾乎沒有作為獨立音素出現。 從聲譜圖上觀之,鼻音的第一共振峰所處的頻率會移至較低頻的位置(約在250Hz),而零點的產生會造成鼻音在第一共振峰頻率以上的能量,有大幅衰減的現象發生,此能量衰減的現象若與鼻音相鄰的元音相互對照,會更形明顯,因此這種能量衰減的現像是辨別鼻音的方法之一。.

新!!: 声母和鼻音 · 查看更多 »

软腭音

软腭音的舌位ㄣ偶 软腭音(Velar consonant、又稱軟腭輔音,古汉语稱为:牙音)是按发音部位分类的一类辅音。发音时,舌面后部接近软颚。一些软腭化的辅音在国际音标中还可以用表示(就是上标的浊软颚擦音符号)。 “软腭音”是按被动发音部位分类的说法,按主动发音部位分类则称为“舌面后音”。参见舌根音 中古汉语中的软腭音(古称牙音)包括见/k/,溪//,群//,疑//等声类。.

新!!: 声母和软腭音 · 查看更多 »

齿龈音

齿龈音(舌尖中音)是舌尖音的一种。发音时,舌尖接触牙齦。如现代标准汉语的 d、t、n、l。 英语的/t/,/d/塞音是齿龈塞音,但法语、俄语等语言的舌尖塞音会是齿音。.

新!!: 声母和齿龈音 · 查看更多 »

齿龈边音

#重定向 齿龈边近音.

新!!: 声母和齿龈边音 · 查看更多 »

齒齦鼻音

齒齦鼻音(alveolar nasal、dental, alveolar and postalveolar nasals)是輔音的一種,中文俗稱前鼻音,用於一些口語中。齒齦鼻音在國際音標的符號是,X-SAMPA音標的符號則是。漢語拼音中以n表示。.

新!!: 声母和齒齦鼻音 · 查看更多 »

边音

边音(英語:lateral consonant,古汉语:半舌音)是发音方法的一种。发音时,口腔的气流通路的中间被阻塞,气流从舌头的两边通过。中古汉语的来母,普通话的l都是边音。.

新!!: 声母和边音 · 查看更多 »

龈腭音

腭音是按发音部位分类的一类辅音。按被动发音部位分类的说法,也叫前硬腭音;按主动发音部位分类,则称为舌面前音之一類。 龈腭音發音部位大概在舌葉之前,发音时舌面前部上升,趨向硬齶的位置上,接近硬腭前部。在国际音标中的位置大體相當於列在“Palatal”這一欄下的發音或者舌面更靠近上顎的位置上的發音,在漢語普通話中,表現為j-,q-,x-這樣的發音部位。.

新!!: 声母和龈腭音 · 查看更多 »

辅音

輔音,或称子音,在發音語音學中是語音的一類,與元音相對,發音時氣流在發音器官某一部分受到完全或部分阻礙。.

新!!: 声母和辅音 · 查看更多 »

雙唇鼻音

雙唇鼻音是輔音的一種,用於一些口語中。雙唇鼻音在國際音標的符號是,X-SAMPA音標的符號則是 m。世界上大部分語言均有使用雙唇鼻音。漢語中“摸”、“麼”等字均是以雙唇鼻音開首,漢語拼音中以m表示。.

新!!: 声母和雙唇鼻音 · 查看更多 »

送氣

送氣(Aspiration),語音學概念,指某些阻礙音在除阻時所伴隨的強烈的空氣噴吐。爲感知送氣與不送氣音之間的差別,試將一只手或點燃的蠟燭置於口前,朗聲說「灘」(//)、「單」(//)兩個字,念「灘」字時可以感覺到掌心受到氣流的衝擊或者看到燭焰搖動,念「單」字時就沒有這些現象。那麼「灘」字的聲母t/tʰ/(透母-ㄊ)就是送氣音,「單」字的聲母d/t/(端母-ㄉ)則是不送氣音。.

新!!: 声母和送氣 · 查看更多 »

送气音

#重定向 送氣.

新!!: 声母和送气音 · 查看更多 »

押韻

押韻,又作壓韻,是指在韻文的創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後一個音節都使用相同或相近的韻母,使朗誦或詠唱時,產生鏗鏘和諧感。這些使用了同一韻母音節的地方,稱為韵脚。.

新!!: 声母和押韻 · 查看更多 »

汉语音韵学

汉语音韵学 (英語:Chinese Phonology)(常直接简称为音韵学、声韵学,因用中文表達並省略「漢語」就隱喻指漢語)是研究漢語音韵学,即語音發展變化的語言學分支。 漢語音韻學研究漢語語音從古至今的變化,因此現代語言學把它歸類於歷史語言學(歷時語言學);與之相對的是研究某一特定時代語言情況的斷代語言學(共時語言學),如大學中的現代漢語課程語音部份。 它的目标为,在汉语方言,隋朝和唐朝的反切系统的基础上,探测古汉语的发音如何,以及古今发音的演变规律。音韵学的研究最注重中古汉语(隋唐)和上古汉语(春秋、战国)两个时代。.

新!!: 声母和汉语音韵学 · 查看更多 »

清卷舌擦音

#重定向 清捲舌擦音.

新!!: 声母和清卷舌擦音 · 查看更多 »

漢語

#重定向 汉语.

新!!: 声母和漢語 · 查看更多 »

浊卷舌擦音

浊卷舌擦音是辅音的一种,用于一些语言口语中。它在国际音标中的符号是,在X-SAMPA中的符号则是。该音为卷舌音,其国际音标符号也是由相应的齿龈音——浊齿龈擦音符号再加一个下弯的反尾形符而组成。在漢語的拼音方案中常用r標示。.

新!!: 声母和浊卷舌擦音 · 查看更多 »

流音

流音指所有不屬於半元音的近音,因為在語音上不能與某一特定元音作對應。 流音包括了邊流音(例如:/l/)和非邊音流音(例如:/r/,亦作「R系子音」)兩類。阻礙邊音,一種主要在北美洲的原住民語言裡出現的各種語音,例如:清齒齦邊擦音()、濁齒齦邊擦音()以及、、等擦音,有些時候亦會被當作是流音的一種,但響亮級別沒有它們那麼高。此外,阻礙邊音在運用上亦不能像響邊音一樣。 在英語中,和都是常見的流音;在其他歐洲語言裡,字母「r」通常都用來表示齒齦顫音,而這個發音亦是IPA裡「r」這個字母所代表的發音。在法語、德語及丹麥語,字母「r」一般用來表示在喉嚨後方的濁小舌擦音()─有時亦會被小舌近音所替代。由於兩者在IPA使用的符號一樣,有時語言學家會在符號下加上符號作識別:用來表示濁小舌擦音,而則用來表示小舌近音。 有些歐洲語言,例如意大利語和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會有多於兩個流音。一般來說,這些語言的流音組都由這三個音組成;俄語比較特別,由組成(可能亦包括)。 在阿尔泰语系里面,通常流音是不得作为本地词语的词首的,如蒙古语及有争议的日语、朝鲜语等。 在世界其他地方,除了北美洲及澳大利亞以外,上述的兩種流音都是這些地區的語言裡最普遍的流音。在北美洲,當地原住民的語言大多數都沒有R系子音,但卻有豐富的邊流音──儘管當中可能有不少其實是阻礙邊音。而大多數澳洲原住民語言都有很豐富的流音,最多的甚至有七種不同的流音,這些流音通常包括齒音、齒齦音、捲舌音和硬顎音等的邊音等,同時還有著三個R系子音。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些語言之所以有著豐富的流音,是對於它們本身對擦音的缺乏與母音數少的一種補償。 一些非洲語言也有著兩個R系子音的對立,該兩個R系子音一般為一個顫音與一個閃音/彈音。 在另一方面,許多 亚马孙盆地和北美洲東部的原住民語言,以及部份亞洲和非洲的語言缺乏任何的流音;坡里尼西亞語一般僅有一個流音,它有可能是一個邊音或一個R系子音。.

新!!: 声母和流音 · 查看更多 »

擦音

在语音学上,擦音 (或摩擦音、fricative consonant) 是辅音的一种发音方法。发音时,兩個發音器官彼此靠攏,形成狹窄的通道,气流通过时造成湍流发生摩擦,发出噪音。与塞音不同,擦音可以持续一段时间。 擦音下另有一類有噝擦音,發音時除了氣流在窄道間摩擦外,舌頭拉長,將氣流帶到牙齒的尖處造成更高頻率的湍流。.

新!!: 声母和擦音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聲母聲紐音紐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