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土耳其入侵塞浦路斯

指数 土耳其入侵塞浦路斯

土耳其入侵塞浦路斯,发生于1974年7月20日,土耳其军队以保护土耳其裔塞浦路斯人为借口,侵入塞浦路斯,并占据了全塞浦路斯36%的领土。 战争发生后,大批居住在塞浦路斯北部的希腊裔塞浦路斯人逃往南方;北部希腊族人口原占北部总人口的80%,战后,北部希腊族人口迅速下降。与此同时,居住在南方的土耳其族迁往土耳其方控制的北部。1983年,土耳其控制的北塞浦路斯成立了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塞浦路斯从此分裂,即塞浦路斯共和国控制的南部领土与土耳其族控制的北塞浦路斯。塞浦路斯共和国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北塞浦路斯政权仅得到土耳其共和国承认。.

22 关系: 古典时代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塞浦路斯人口塞浦路斯国民警卫队奥斯曼帝国威尼斯共和国尼科西亚国际机场伊斯兰教土耳其军队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凯里尼亚种族清洗瑞士白熾难民非殖民化衛報马卡里奥斯三世賽普勒斯梅爾辛日内瓦拜占庭帝国

古典时代

古典时代(或称为古典时期、古典古代、古风时期,Classical antiquity)是对(以地中海为中心,包括古希腊和古罗马等一系列文明)的长期文化史的一个广义称谓。在这个时期中,古希腊文明和古罗马文明十分繁荣,对欧洲、北非、中东等地施加巨大的影响。 通常认为古典时代起始于古希腊最早的文字记录,即公元前8-7世纪荷马史诗,一直延伸至以及罗马帝国的衰落。古典时代的结束伴随着古典时代晚期(公元300-600年)古典文化的崩溃,欧洲历史随后进入中世纪前期(公元600-1000年)。这段历史时期涵盖广袤的领土、多种不同的文化与历史分期。后世爱伦·坡的一句诗很好的诠释“古典时代”一词的含义:“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 受到古代东方文明影响的古希腊文化,以其艺术、哲学、社会、教育思想,一直影响着整个古典时代。这些思想被古罗马人继承和效仿。这些来自希腊和罗马的文化底蕴对现代社会的语言、政治、教育系统、哲学、科学、艺术、建筑有巨大的影响:从当时现存的古典时代残片中,一场巨大的复兴运动在14世纪的欧洲逐渐成形,这场运动后来被称作文艺复兴,各种领域的新古典主义风潮也在18-19世纪兴起。.

新!!: 土耳其入侵塞浦路斯和古典时代 · 查看更多 »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是奥斯曼帝国於蘇丹穆罕默德二世領導之下對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所作的一次征服,發生於1453年5月29日星期二。東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也在當天戰死。這一事件標誌著東羅馬帝國最後的毀滅,亦代表奥斯曼對地中海東部及巴尔干半岛的統治在戰略上的決定性成功。君士坦丁堡之名之后仍一直使用。1930年,土耳其共和國官方將君士坦丁堡改名為伊斯坦堡。.

新!!: 土耳其入侵塞浦路斯和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 查看更多 »

塞浦路斯人口

#重定向 賽普勒斯#.E4.BA.BA.E5.8F.A3.

新!!: 土耳其入侵塞浦路斯和塞浦路斯人口 · 查看更多 »

塞浦路斯国民警卫队

塞浦路斯国民警卫队(希腊语: Εθνική Φρουρά, Ethnikí Frourá),为塞浦路斯的武装力量,由陆军、海军、空军、以及特别武装单位组成。 File:Mil Mi-35P.jpg|Mi-24雌鹿直升機 File:Cng1.jpg|陸軍兵 File:Bell 206L-3 LongRanger III 111.jpg|Bell 206直升機 File:BWP-1 2.jpg|BMP運兵車 File:T-80U MBT photo003.jpg|T-80U戰車.

新!!: 土耳其入侵塞浦路斯和塞浦路斯国民警卫队 · 查看更多 »

奥斯曼帝国

鄂圖曼帝國(دولت عالیه عثمانیه,Osmanlı İmparatorluğu)為鄂圖曼人建立的帝国,创立者為--鄂圖曼一世。鄂圖曼人初居中亞,後遷至小亞細亞,日漸興盛。極盛時勢力達亞歐非三大洲,領有南歐、巴爾幹半島、西亞及北非之大部份領土,西達直布羅陀海峽,東抵裏海及波斯灣,北及今之奧地利和斯洛文尼亞,南及今之蘇丹與葉門。自消滅東羅馬帝國後,定都於君士坦丁堡,且以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自居。故鄂圖曼帝國的君主苏丹以自封的形式,視自己為天下之主,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基督教文化及伊斯蘭文化,因而東西文明在其得以統合。 鄂圖曼帝國位處東西文明交匯處,並掌握東西文明的陸上交通线達六个世紀之久,直接大英帝國在18世紀通過直布羅舵打通地中海航線為止。在其存在期间,不止一次實行伊斯蘭化与現代化改革,使得東西文明的界限日趨模糊。鄂圖曼帝國對西方文明影響舉足輕重,其建築師希南名留至今。16世紀,蘇萊曼大帝在位之時,日趨鼎盛,其領土在17世紀更達最高峰,控制今日中東歐不少國家。在巴巴羅薩的帶領下,其海軍更掌控地中海。 鄂圖曼帝國是15世紀至19世紀唯一能挑战崛起的歐洲基督教國家的伊斯蘭教勢力,但鄂圖曼帝國终不能抵挡近代化欧洲列強的冲击,於19世紀初趨於沒落,淪為英國、法國等列強的棋子,但其卓越的戰略地理位置使英國、法國得以利用鄂圖曼帝國阻止俄羅斯帝國對外向歐洲擴張,並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成功阻止,最終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裡敗於協約國之手,鄂圖曼帝國因而分裂。之後凱末爾領導土耳其国民运动,放弃了大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疆域,建立了主權獨立但面积较小、僅控制色雷斯及小亞細亞的土耳其共和國,鄂圖曼帝國至此滅亡。.

新!!: 土耳其入侵塞浦路斯和奥斯曼帝国 · 查看更多 »

威尼斯共和国

威尼斯共和国(威尼斯语:Serenìsima Repùblica Vèneta;意大利语:Serenissima Repubblica di Venezia)是意大利北部威尼斯人的城邦,以威尼斯为中心。它存在于8世纪至1797年。拉丁语称其为Serenissima,意思是“最尊贵的”,聖馬爾谷獅子為其國徽象徵。.

新!!: 土耳其入侵塞浦路斯和威尼斯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尼科西亚国际机场

尼科西亚国际机场(Διεθνές Αεροδρόμιο Λευκωσίας,Lefkoşa Uluslararası Havaalanı,曾用IATA:NIC,曾用ICAO:LCNC),是位于塞浦路斯首都尼科西亚西郊的一座已弃用的机场。.

新!!: 土耳其入侵塞浦路斯和尼科西亚国际机场 · 查看更多 »

伊斯兰教

伊斯蘭教(الإسلام, al-’islām;)--、清真教、回回--教、天方教、大食法、大食教度,是以《古蘭經》和聖訓為教導的一神教宗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古蘭經》被伊斯蘭信徒(穆斯林)視為造物主安拉命天使給其使者逐字逐句的啟示,而聖訓为造物主最后的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行錄(由同伴們轉述收集)。伊斯蘭这一名称來自《古兰经》,源自閃语字根S-L-M,意為「顺从(造物主)」;实际上穆斯林(伊斯兰教徒)的名字也來自這個字根,意為「順從者」。 穆斯林信仰獨一且無與倫比的安拉,并认为人生的唯一目的是崇拜或顺从安拉;伊斯兰教认为阿拉在人类历史长河派遣了众多先知給全人類,历代各个民族都有先知,包括易卜拉欣(亞伯拉罕)、穆薩(摩西)、爾撒(耶穌)等,先知穆罕默德是最後一位,古兰经載有他所得的訊息。伊斯蘭教的基本功修包括五功,是為「念、礼、齋、課、朝」,五功是穆斯林需要奉行的五個義務。伊斯兰教还拥有自己的一套宗教法律,该法律實際觸及生活及社會的每一個層面,由飲食、金融到戰事以及福利等各方面。 在先知穆罕默德逝世後,伊斯蘭帝國持續擴張,佔據着大片的地區,促使哈里發國的誕生,傳教活動亦刺激更多人改信伊斯蘭教。早期哈里發的宗教政策、穆斯林的經濟及商貿開拓及後來奧斯曼帝國的擴張都使伊斯蘭教從麥加向大西洋及太平洋的方向擴散,形成穆斯林世界。 絕大多數的穆斯林屬於遜尼派(75%-90%)及什叶派(10%-20%)两大派别,另外两派中均有人同时信仰伊斯兰神秘主义。伊斯蘭教是中东、中亚、东南亚主要部分及非洲的大部分的主流宗教。在法国、德国、中国西北部、俄罗斯西南部及加勒比地區都可找到龐大的穆斯林社群。穆斯林最多的國家是印度尼西亚,這裡居住著全球穆斯林總數的15%。南亞、中東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穆斯林分別佔全球總數的25%、20%及15%。皈依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幾乎可在世界的每個角落都可找到。截至2010年,全球約有16億穆斯林,佔23.4%人口。在信徒人數上,伊斯蘭教是世界第二大宗教,被認為是世上增長得最快的宗教。.

新!!: 土耳其入侵塞浦路斯和伊斯兰教 · 查看更多 »

土耳其军队

土耳其軍队 (Türk Silahlı Kuvvetleri或TSK)是土耳其共和国的军事部队。包括陆军、海军(包括海军航空兵和海军步兵)和空军。 宪兵和海岸巡防隊平时受内务部指挥,但战时他们服从陆军和海军的指挥,在此期间,他们同时有内部军法和军事职能。 土耳其軍队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第二大常设部队,仅次于美国军队,有五个分支超过一百万的军警人员的综合实力。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Turkey, p.23 (2005)排除以色列,土耳其被視為是中東最强的军事力量。其軍力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敵人俄羅斯相比有較大差距,但高強度戰爭一爆發時還是有相當抵擋和拖延能力,同時地理位置上有封鎖黑海海峽後堵死黑海艦隊的能力,所以纵然是伊斯蘭國 (政權形式)還是被接受納入北約。 而2016年土耳其政變未遂後與西方國家關係開始惡化,其認為西方國家有嚴重嫌疑參與政變,之後反伊斯兰国戰爭西方國家支持库尔德人武裝,雙方開始走遠,2017年9月底土宣布向俄羅斯購買S-400导弹引起國際嘩然,因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目的就是對抗俄羅斯,而現在有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國家開始與俄羅斯軍事合作,更擔心导弹安裝的技術交流中俄羅斯技術員可能得以接觸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军事技术与装备。 File:F-16C Falcon from the Turkish Air Force.JPEG|F-16戰隼戰鬥機 File:Turkish troops.jpg|海軍陸戰隊特種部隊 File:US Navy 050624-N-1464F-025 The Turkish submarine Preveze surfaces following the 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NATO) submarine escape and rescue exercise Sorbet Royal 2005.jpg|209型潛艇 File:Boeing 737 AEW&C MESA Peace Eagle.jpg|波音737改裝型空中预警机 File:Mangusta Iraq.jpg|奧古斯塔偉士蘭A129野馬直升機 File:F 245 TCG OruçReis.jpg| File:TCG Gelibolu (F-493) in Valletta, 2004.jpg| File:Paradbaku98.jpg|眼鏡蛇裝甲車.

新!!: 土耳其入侵塞浦路斯和土耳其军队 · 查看更多 »

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

#重定向 北賽普勒斯.

新!!: 土耳其入侵塞浦路斯和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凯里尼亚

凯里尼亚(希腊语:Κερύνεια、Girne)位于塞浦路斯北部地中海沿岸,是凯里尼亚区的首府。 凯里尼亚被国际认可为是塞浦路斯共和国的一部分,但目前实际被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控制,人口以土耳其族为主。 K.

新!!: 土耳其入侵塞浦路斯和凯里尼亚 · 查看更多 »

种族清洗

族清洗(英語:Ethnic cleansing),又稱民族清洗,通常指的是某個國家或某個地區的強勢集團,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經濟目的或者宗教目的而動用軍隊、警察或者非法組織成員,對特定的一個或者若干個民族的所有成員實施的無差別屠殺或強制遷徙的活動。例如南斯拉夫戰爭(1991─1999年)期間在波士尼亞與科索沃的種族屠殺。.

新!!: 土耳其入侵塞浦路斯和种族清洗 · 查看更多 »

瑞士

士联邦(Schweizerische Eidgenossenschaft;Confédération suisse;Confederazione Svizzera;Confederaziun svizra;正式称呼采用Confœderatio Helvetica,因此瑞士的ISO 3166双拉丁字母国家代号是“CH”)通稱瑞士(Schweiz;Suisse;Svizzera;Svizra),為中欧或者西歐國家之一,劃分為26個州。瑞士為聯邦制國家,伯爾尼是联邦政府所在地。瑞士北靠德国,西邻法国,南接意大利,东临奥地利和列支敦士登。 瑞士屬内陆山地國家,地理上分為阿爾卑斯山、瑞士高原及侏羅山脈三部分,面积41,285平方公里,阿爾卑斯山佔國土大部分面積,而800萬人口中,大多分布於瑞士高原,瑞士高原也是瑞士主要城市如經濟中心蘇黎世及日內瓦的所在地。瑞士因自然風光及氣候條件而有「世界公園」的美譽。 瑞士一開始有僱傭兵制度,後來才改採武裝中立,自1815年維也納會議後從未捲入过國際战争,瑞士自2002年起才成為聯合國正式會員國,但瑞士實行積極外交政策且頻繁參與世界各地的重建和平活動;瑞士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發源地且為许多国际性组织总部所在地,如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在歐洲區域組織方面,瑞士為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創始國及申根区成員國,但並非欧盟及歐洲經濟區成員國。 依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瑞士是世界最富裕的国家之一,同時瑞士人均財富也居(除摩纳哥之外的)世界首位。依國際匯率計算,瑞士為世界第19大經濟體;以购买力平价計算則為世界第39大經濟體;出口額及進口額分別居世界第20位及第18位。瑞士由3個主要語言及文化區所組成,分別為德语區、法语區及意大利语區,而後加入了罗曼什语區。雖然瑞士人中德語人口居多數,但瑞士並未形成單一民族及語言的國家,而且其國民中外國出生的比例相當高。對國家強烈的歸屬感則來自於共同的歷史背景及價值觀,如联邦主义及直接民主制等。傳統上以瑞士永久同盟於1291年8月初締結為建國之初始,而8月1日是瑞士國慶日。.

新!!: 土耳其入侵塞浦路斯和瑞士 · 查看更多 »

白熾

白熾(Incandescence),又譯為白熱,是指對一個物體施加能量,使它溫度上升,直到產生可見光的現象。蠟燭燃燒時發出的火焰,即是碳分子產生的白熾狀態,電燈泡也是使用這個原理來發光。它的字根源自於拉丁文incandescere,意思是「白熱化」。 它是熱輻射的一個特殊狀況。理論上,一個完全黑暗的物體,經由施加能量,將會放射出電磁輻射,這被稱為黑體輻射,它的光譜可以由普朗克定理得知。一個黑體可能輻射出的總功率,可以由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計算出來。由维恩位移定律則可以得知它所發射電磁輻射的波長。如果這個波長,落在可見光光譜的範圍內,就會出現白熾現象。.

新!!: 土耳其入侵塞浦路斯和白熾 · 查看更多 »

难民

难民,是移民之一類,因某种不可抗的原因,例如战争、天灾等,而被迫迁移居住地,甚至是放棄国籍的人。各国移民法例对于难民问题的处理方法虽不尽相同,但大多时候,会采取“原居地遣返”或给予“政治庇护”。.

新!!: 土耳其入侵塞浦路斯和难民 · 查看更多 »

非殖民化

1945年殖民国家和它们的殖民地 非殖民化(Decolonization,decolonisation,又稱去殖民化、解除殖民,對殖民主義的反動),是指一個地方因外國殖民統治,造成政治與經濟上的不平等關係,轉而進行獨立及自治的過程。这个概念最早是1932年莫里茨·尤里乌斯·波恩提出的。 非殖民化這個詞主要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不少西方列強位於亞洲和非洲的殖民地爭取獨立的過程。1945年至1960年的時期,非殖民化運動發展得最蓬勃,當中由印度及巴基斯坦脫離英國管治牽起序幕。部分地方的非殖民化運動是以和平手段進行,亦有不少推行非殖民化運動的地方以暴力形式推行。在这个过程中从1943年到2002年共120个过去的殖民地独立。.

新!!: 土耳其入侵塞浦路斯和非殖民化 · 查看更多 »

衛報

《衛報》(The Guardian),英國的全國性綜合內容日報。1819年爆發彼得盧屠殺事件,創刊人英國記者John Edward Taylor揭露事件的事實。1821年,《曼徹斯特衛報》創刊,因總部設於曼徹斯特而得此名。1855年改為日報。1872年起,斯科特主持编务,将《曼徹斯特衛報》变得高雅生动,奠定了该报成为全国性高级报纸的基础。1959年《曼徹斯特衛報》更名為《衛報》,成为英国第二大高级报纸。《衛報》總部於1964年遷至倫敦,不過於曼城和倫敦均設有印刷設施。一般公眾視《衛報》的政治倾向為左派,《衛報》受到重視的領域包括世界主義觀點、文藝報導和評論、外國通訊。《衛報》與《泰晤士報》、《每日電訊報》同為英國三個著名的高级报纸。.

新!!: 土耳其入侵塞浦路斯和衛報 · 查看更多 »

马卡里奥斯三世

卡里奥斯三世总主教(Μακάριος Γ,),东正教塞浦路斯正教会总主教,塞浦路斯共和国首任总统。 马卡里奥斯原名米哈伊尔·克里斯托都娄·牟斯寇斯(Mihail Christodoulou Mouskos),自幼丧母,1926年进入教会,1936年在尼科西亚完成中学学业,其后进入雅典大学学习神学,1942年毕业。回国后,他成为一名神父,后前往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大学深造。 1948年,他当选主教,改名为马卡里奥斯,回国就职。1950年9月18日,马卡里奥斯当选总主教,成为塞浦路斯希腊族事实上的领袖。在这个位置上,马卡里奥斯积极鼓吹塞浦路斯和希腊的合并。在其支持下,希腊在联合国提出了对塞浦路斯的主权要求。1955年,塞浦路斯斗士国家组织(EOKA)成立,为争取塞浦路斯早日摆脱英国统治,这一组织不惜诉诸恐怖主义行为。英国殖民当局被迫开始与塞浦路斯本地领袖开始商谈独立事宜,但是不久谈判即破裂。 1956年,英国殖民当局以马卡里奥斯支持恐怖主义为名,将其流放塞舌尔马埃岛,次年他获准自由移居雅典,但是不能回到塞浦路斯。康斯坦丁·卡拉曼利斯在希腊主政后,与英国达成了妥协方案,英国将允许塞浦路斯独立,但是塞浦路斯不得和希腊合并。马卡里奥斯起初反对这一折中方案,但最后还是被迫接受。 1959年3月,马卡里奥斯回国,在尼科西亚受到热烈的欢迎,12月13日,他以压倒性优势赢得总统选举。.

新!!: 土耳其入侵塞浦路斯和马卡里奥斯三世 · 查看更多 »

賽普勒斯

賽普勒斯共和国通称賽普勒斯(Κύπρος;Kıbrıs),是位於歐洲與亚洲交界處的一個岛国,位於地中海東部,面積9,251平方公里。 已知人類在賽普勒斯的活動足跡最早可以追溯至西元前10,000年,此一時期的遺址有喬伊魯科蒂亞,為新石器時代保存至今依然完好的建築群。塞浦路斯因地處地中海進入西亞地區的要衝,從古至今已被西臺、亞述、埃及、波斯、阿拉伯哈里發王朝、烏邁耶王朝、威尼斯及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等外來勢力侵略或佔領過。西元前333年,亞歷山大大帝從波斯人手中接管了此島。1878年起,為英國所管理,直至於1960年獲得獨立,隔年成為大英國協會員國。 賽普勒斯独立后的主體民族希腊人和少數民族土耳其人零星冲突不断,直至1974年爆发严重的種族流血冲突。主要居住于该岛北部的土耳其人在土耳其的干預和支持下于当地另立政权北賽普勒斯土耳其共和國。因此賽普勒斯共和國法理主權為賽普勒斯全島及其周圍海域(除了一小部分地區因為條約分配予英國作為軍事基地),然而事實上(希臘人政权)有效統治區域仅为南方,占全島面积的63%。北賽普勒斯作为政治實體目前僅為土耳其共和國所承認。賽普勒斯共和国于2004年5月1日正式加入歐盟成为欧洲联盟成员国。.

新!!: 土耳其入侵塞浦路斯和賽普勒斯 · 查看更多 »

梅爾辛

梅爾辛是土耳其的城市,由梅爾辛省負責管轄,位於該國南部,面積1,772平方公里,海拔高度100米,受地中海氣候影響,每年平均降雨量661毫米,2011年人口859,680。.

新!!: 土耳其入侵塞浦路斯和梅爾辛 · 查看更多 »

日内瓦

日内瓦(; Genève,; Genèva, and Genf; )是瑞士第二大城市,日内瓦州首府。建在日内瓦湖流入羅訥河之處。今天,日内瓦在国际上享有的高知名度主要得益于这里無數的國際組織,包括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 日内瓦是一座著名的國際都市,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國際聯盟的總部就是設立在此地。今天仍有許多國際組織在日內瓦設立總部或办事处,包括有红十字會的總部。屬於聯合國的組織有世界衛生組織等。.

新!!: 土耳其入侵塞浦路斯和日内瓦 · 查看更多 »

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帝國是一個歷史上知名的帝國。羅馬帝國自东西分治後,帝國東部羅馬政權的延續被稱為東羅馬帝國(相对于帝國西部的西羅馬帝國),16世紀以後,開始有學者稱之為拜占庭帝国。其国民在其一千多年的存在期内自称为“罗马帝国”(Imperium Romanum;Βασιλεία Ρωμαίων)。帝國位于欧洲东部,领土曾包括歐亞非三大洲的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是古代和中世纪欧洲历史上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 東羅馬帝國共历经12个王朝及93位皇帝,首都为新罗马(Nova Roma;Νέα Ρώμη,即君士坦丁堡)。其疆域在11个世纪中不断变动。色雷斯、希腊和小亚细亚西部是帝国的核心地区;今日的土耳其、希腊、保加利亚、马其顿、阿尔巴尼亚从4世纪至13世纪是帝国领土的主要组成部分;意大利和原南斯拉夫的大部、伊比利亚半岛南部、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利比亚、突尼斯、今阿特拉斯山脉以北的阿尔及利亚和今天摩洛哥的丹吉尔也在7世纪之前曾是帝国的國土。 关于帝國的起始纪年,历史学界仍存有争议。主流观点认为,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建立新罗马、罗马帝国政治中心东移,是東羅馬帝國成立的标志。德国东罗马学者斯坦因以戴克里先皇帝即位(284年;这位皇帝首次将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半)为東羅馬帝國的起始纪年。其他观点分别以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罗马帝国皇权统一归于东罗马皇帝)、527年(查士丁尼一世登基)、7世纪(希腊化开始)和8世纪(希腊化完成)为東羅馬帝國起始的标志。 東羅馬帝國本为羅馬帝國的东半部,較為崇尚希臘文化,与西罗马帝国分裂后,更逐渐发展为以希腊文化、希腊语和東正教为立国基础,在620年,席哈克略皇帝首次讓希臘語取代拉丁語,成為帝國的官方語言,使得東羅馬帝國成為不同于古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的国家。在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和神聖羅馬帝國成立後,这个帝国被外人称为“东罗马帝国”,尽管其正式国号仍延续着古罗马帝国时期的国号。直到1557年德意志歷史學家赫罗尼姆斯·沃尔夫為了區分其帝國的古羅馬時期及神聖羅馬帝國而引入了「拜占庭帝國」作為稱呼,並被現代史學上所使用。 東羅馬帝國的文化和宗教对于今日的东欧各國有很大的影响。此外,東羅馬帝國在其十一个世纪的悠久历史中所保存下来的古典希腊和罗马史料、著作,以及理性的哲学思想,也为中世纪欧洲突破天主教神权束缚提供了最直接的动力,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并深远地影响了人类历史。 1204年4月13日,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曾被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和劫掠,直到1261年收复。1453年5月29日,鄂圖曼帝国攻陷了首都君士坦丁堡,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歷時一千餘年的東羅馬帝國就此灭亡,羅馬帝國也正式終結。.

新!!: 土耳其入侵塞浦路斯和拜占庭帝国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