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國際聯盟和阿瑟·貝爾福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國際聯盟和阿瑟·貝爾福之间的区别

國際聯盟 vs. 阿瑟·貝爾福

國際聯盟,簡稱國聯,成立于1920年1月10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巴黎和会召开后组成的跨政府组织,也是世界上第一個以維護世界和平為其主要任務的國際組織。國際聯盟的成立目的如《》所述,包括透過集体安全及軍備控制來預防戰爭,藉由談判及仲裁來平息國際間的紛爭。国际联盟及其他同時期的條約也提到勞動條件、對原住民的公平待遇、人口走私与贩毒、軍備交易、公眾衛生、戰俘待遇,以及保護歐洲的少數族群。1934年9月28日至1935年2月23日期间,國際聯盟达到極盛時期,会员国数量高达58個。 國際聯盟所体现的外交思维反映了數百年來世界外交方式上的根本性轉變。國際聯盟没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因而需要依靠當時國際間的大国執行其決議、維持經濟制裁,或是在必要時提供軍隊,然而這些大國未必願意這麼做。經濟制裁也會傷害國際聯盟的成員,因此這些國家不願意配合。美國則因為參議院拒絕接受《凡爾賽條約》,一開始就沒有加入國聯。在第二次義大利衣索比亞戰爭時,國際聯盟指責義大利軍隊将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的醫療帳篷作为攻擊目標,贝尼托·墨索里尼则回應称:「國際聯盟在麻雀大声喊叫時運作的很好,但在老鹰掉下来時一點用都沒有」。 在1920年代國際聯盟有顯著的成功,也有一些早期的失敗案例,但國際聯盟終究未能阻止轴心国在1930年代的侵略行爲。德國、日本、義大利、西班牙等國均退出了国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發證實,國際聯盟無法起到維護世界和平、避免世界大戰再度發生的作用。國際聯盟歷時26年,後來被1946年4月20日成立的联合国所取代。此外,联合国繼承了一些國際聯盟成立的機構及組織。. 阿瑟·詹姆斯·贝尔福,第一代贝尔福伯爵,KG,OM,PC,DL(Arthur James Balfour, 1st Earl of Balfour,),英国保守党政治家。曾任首相,任期自1902年7月开始,1905年12月结束。后任外交大臣,任期自1916年开始,1919年结束。 贝尔福生于苏格兰,曾经接受哲学教育。1874年大选后,他首次进入国会。贝尔福初入政坛时,被人视为一个门外汉,直至1887年,他获任为,表现出色,在1887年引入,以针对期间出现的杯葛、恐吓和非法集会。 1902年7月,贝尔福接过叔父第三代索尔兹伯里侯爵的两个职位(英国首相和保守党下议院领袖)。贝尔福担任首相期间,英国成功与法国签订挚诚协定,但保守党却因关税改革的问题而分裂。1905年12月,他向自由党让出权力。在次年1月的大选中,保守党及其盟友自由统一党大败,在国会中只剩下157个席位。贝尔福本人亦失去了东曼徹斯特选区席位,但他在一次补选中取得了伦敦市选区席位,重入国会。在大卫·劳合·乔治和国会审议1911年国会法令期间,他一直担任反对党领袖。1911年11月,因未能领导保守党赢得1910年两个大选,贝尔福辞去保守党下议院领袖一职。 贝尔福在1915年5月组成的联合政府中出任第一海军大臣,后于大卫·劳合·乔治所领导的联合政府中担任外交大臣(任期由1916年开始,1919年结束)。担任外相期间,他发布了贝尔福宣言,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家园,他亦因此广为人知。在1922年大选中,贝尔福退休,获封伯爵。在20世纪20年代晚期,他再度出山,在斯坦利·鲍德温第二次政府中任职。.

之间國際聯盟和阿瑟·貝爾福相似

國際聯盟和阿瑟·貝爾福有(在联盟百科)5共同点: 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凡尔赛条约第一次世界大战自由党 (英国)斯坦利·鲍德温

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

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Secretary of State for Foreign and Commonwealth Affairs,簡稱外交大臣或外相,即Foreign Secretary),是英国内阁閣員,負責主理英國的對外事務,並且是外交及聯邦事務部(Foreign and Commonwealth Office,簡稱外交部,即Foreign Office)的首長。出任此職的人,除了是內閣成員外,也是英國政府最重要的大臣之一。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的內閣排列僅次于首相及財政大臣。.

國際聯盟和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 · 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和阿瑟·貝爾福 · 查看更多 »

凡尔赛条约

《凡尔赛条约》或《凡尔赛和约》(le Traité de Versailles,Treaty of Versailles),全称《协约国及参战各国对德和约》(Traité de paix entre les Alliés et les Puissances associées et l'Allemagne,Treaty of Peace between the Allied and Associated Powers and Germany),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的协约国和战败的同盟国签订的和约。协约国和同盟国于1918年11月11日宣布停火,经过巴黎和会长达7个月的谈判后,于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尔赛宫签署条约,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得到国际联盟的承认后,《凡爾賽條約》于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 在凡爾賽和約的眾多條款中,最具爭議性的一項莫過於第231條款。該條款迫使德國承認發動戰爭的全部責任。合約也限制德國的軍事能力,使其割讓領土,以及迫使他們支付巨額的賠款。在1921年時,德國所要負擔的賠款高達1320億馬克(爾後減免至314億馬克)。當時許多經濟學家,包含著名的約翰·凱因斯,都認為凡爾賽條約太過苛刻,賠款金額過於高昂並且容易產生不良後果。但是也有人持反對意見。例如法國元帥費迪南·福煦就認為條約對德國非常寬容。.

凡尔赛条约和國際聯盟 · 凡尔赛条约和阿瑟·貝爾福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國際聯盟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阿瑟·貝爾福 · 查看更多 »

自由党 (英国)

自由黨(The Liberal Party),是英国歷史上一個曾經長期執政的政党,成立於1859年,曾與保守黨並列英國國會兩大政黨,直至1922年被工黨取代,成為第三大黨,惟仍相當具有影響力。到了1988年和社會民主黨合併(兩黨數年前已結為政治聯盟),組成自由民主黨。.

國際聯盟和自由党 (英国) · 自由党 (英国)和阿瑟·貝爾福 · 查看更多 »

斯坦利·鲍德温

斯坦利·鲍德温,第一代布由德利的鮑德溫伯爵,KG,PC(,),英國保守黨政治家,曾經出任財政大臣及三任英國首相。.

國際聯盟和斯坦利·鲍德温 · 斯坦利·鲍德温和阿瑟·貝爾福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國際聯盟和阿瑟·貝爾福之间的比较

國際聯盟有232个关系,而阿瑟·貝爾福有60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5,杰卡德指数为1.71% = 5 / (232 + 60)。

参考

本文介绍國際聯盟和阿瑟·貝爾福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