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嗇色園

指数 嗇色園

嗇色園是香港一個非牟利慈善團體,為香港黃大仙祠的管理機構。嗇色園除了供奉黃大仙外,也奉儒、釋、道三教,更是首間獲香港政府授權舉行道教儀式婚禮以及簽發結婚證書的道教祠廟。 嗇色園的「嗇色」二字源自道教的教義。「嗇」解作少貴、慳吝的意思,而「色」則是指所好之物或有慾之類。這兩個字有省思慮、寡情的意義,即是含有尊人、悟道、修真的意思。另一方面,嗇色園的壇號為普宜壇。嗇色園孔道門有壇號及園名的門聯,聯文是:「壇號普宜宜悟道,園名嗇色色皆空。.

26 关系: 可立中學可道中學(嗇色園主辦)可風中學可藝中學(嗇色園主辦)三教幼稚園佛教嗇色園主辦可信學校嗇色園主辦可譽中學暨可譽小學儒家道场華人廟宇委員會非營利組織香港黃大仙祠黄初平農曆農曆新年長者地區中心 (香港)老人院除夕東華三院民政事務局津貼學校慈善组织

可立中學

#重定向 可立中學(嗇色園主辦).

新!!: 嗇色園和可立中學 · 查看更多 »

可道中學(嗇色園主辦)

可道中學(嗇色園主辦)(Ho Dao College (Sponsored by Sik Sik Yuen))是一所位於香港新界元朗區洪水橋第七十四區(洪水橋洪順路11號)的中學,於1990年開辦,以中文教學。當年校舍分配時,當時仍在九龍城的基督書院亦擬申請此校舍作調遷,但最後由嗇色園中標。.

新!!: 嗇色園和可道中學(嗇色園主辦) · 查看更多 »

可風中學

#重定向 可風中學(嗇色園主辦).

新!!: 嗇色園和可風中學 · 查看更多 »

可藝中學(嗇色園主辦)

嗇色園主辦可藝中學(Ho Ngai College (Sponsored by Sik Sik Yuen))是香港的一所集儒、釋、道文化於一身的中學,辦學團體為嗇色園。學校創建於1991年,位於香港新界屯門愛明里8號。.

新!!: 嗇色園和可藝中學(嗇色園主辦) · 查看更多 »

三教

三教,在中国乃至东亚的传统文化中指的是儒教(或儒家)、佛教(释教)、道教三家,又称“儒释道”。 三教概念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阶段,唐宋是一个阶段,元明清又是一个阶段。在最初,虽然有三教连称,不过彼此是完全独立的,之后相互影响,互相融合,最后形成了“三教”合一的中国文化宗教,並影響朝鮮半島、越南和琉球。三教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包容并融合,形成了一个整体。 在三教体系,道教的道观往往供奉儒教的圣贤和佛、菩萨,佛教也常常吸收道教的神仙和儒教的圣贤為護法神,並於寺院供奉。中国有四大道教名山和四大佛教名山,其实都是以本教为主、三教合流的场所。中国的五岳,也是三教合一的文化名山。如在嵩山,少林寺、中岳庙、嵩阳书院鼎足而立;其中的少室山安阳宫主殿洞内祀孔子、老子、释迦牟尼,门上书:“才分天地人总属一理,教有儒释道终归一途。”.

新!!: 嗇色園和三教 · 查看更多 »

幼稚園

--(Kindergarten),又称--。在一些地区,幼儿园是国民教育正式学制的一部分;在另一些地区则不是。幼儿在幼儿园学习适合他们年龄的生活环境知识经验及生活常识,以及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等。.

新!!: 嗇色園和幼稚園 · 查看更多 »

佛教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河流域迦毗羅衛國(现在的尼泊尔和印度邊界中間,較為靠近尼泊爾)的太子悉達多·喬答摩(古譯:瞿曇)(佛號屎嘎懶覺泥)在大約西元前6世紀對於佛弟子所開示的教導,後发展为宗教。全世界约有5億佛教徒.

新!!: 嗇色園和佛教 · 查看更多 »

嗇色園主辦可信學校

嗇色園主辦可信學校(Ho Shun Primary School (Sponsored by Sik Sik Yuen))是香港一所兼收男女生的全日制小學,位於葵涌梨木樹邨,由嗇色園主辦,創立於1975年。現任校長是朱遠球先生。.

新!!: 嗇色園和嗇色園主辦可信學校 · 查看更多 »

嗇色園主辦可譽中學暨可譽小學

嗇色園主辦可譽中學暨可譽小學(Ho Yu College and Primary School (Sponsored by Sik Sik Yuen))是一間位於香港大嶼山東涌新市鎮的一條龍學校。 該校創辦於1997年,辦學團體為一間香港著名廟宇黃大仙祠的管理機構——嗇色園。該校為嗇色園所創辦的第5間中學,也是該機構創辦的首間一條龍學校。 另外,辦學團體嗇色園與香港生物教育資源中心合辦全港首間生物科技教研室,該實驗室達至大學實驗室水平的設施和專業支援,於2004年由香港大學校長徐立之教授等人揭幕下正式啟用。.

新!!: 嗇色園和嗇色園主辦可譽中學暨可譽小學 · 查看更多 »

儒家

儒家,又稱儒學、孔孟思想、孔儒思想,是起源於中國並同時影響及流傳至其他周遭東亞地區國家的文化主流思想、哲理與宗教體系。前5世紀由孔子創立,脫胎自周朝禮樂傳統,以仁、恕、誠、孝為核心價值,著重君子的品德修養,強調仁與禮相輔相成,重視五倫與家族倫理,提倡教化和仁政,輕徭薄賦,抨擊暴政,力圖重建禮樂秩序,移風易俗,保國安民,富於入世理想與人文主義精神。 儒家尊崇孔子為聖人,以四書五經為經典,得孟子、荀子、董仲舒、韓愈、二程、朱熹、王陽明、顧炎武、朝鮮李退溪、日本山崎闇齋等等大儒加以發揚,歷久而猶新,對東亞政治文化與道德教育都有重大貢獻。20世紀中國內憂外患,國力衰弱,儒家普遍受到知識份子及一般民眾的批評和唾棄,遭受前所未有的打擊和破壞(如「打倒孔家店」、迂腐且「吃人的禮教」)。儒家失去可供託身的制度或組織,脫離於平民百姓的生活,僅獲新儒家等少數學者仍獻身和發揚。這也導致現代中國人在生活經驗中實際甚少接觸儒家價值,也很難有參與儒學的機會,使得相關教育沒有寄身之所,其價值觀也和日常生活越來越疏遠。海外華人接觸儒家,來自書本亦遠多於來自生活經驗。現代儒家趨向學術轉型,學者多著重探討儒家究竟屬於什麼形態的宗教或哲學,以及現代人怎樣才能在儒學中安身立命。學者一般推斷儒家在現代世界中勢必難以重拾昔日光輝,但其倫理思想對東亞乃至世界的文化教育經濟發展仍將有所貢獻。 主要負責推動執行教育 《漢書藝文志》記載:「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最為高。」儒家初出現時聲勢微弱,起初僅是諸子百家中不甚起眼的學派,經過幾百年的發展,自百家中脫穎而出,成為中國學術思想主流和官方意識形態,逐漸滲透到專制政治的各個層面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此段說明正可代表其發展歷程。 儒家在秦代大受迫害,自漢代起卻得到朝廷獨尊,成為官學與國教,掌握文化教育與入仕之途,奠定儒家在中國歷史文化的崇高地位。在兩晉南北朝和唐代,儒家與佛、道二家並稱三教,儒學一度失去在哲理思想領域的領導地位,繼後經宋儒重新闡釋,形成理學,發展心性之學,儒家得以重振聲勢,倫理思想滲透到中國社會各個層面,並流傳到朝鮮、日本、越南、琉球等地,大受尊崇,成為東亞一大學術思想體系,在朝鮮尤其深入民心,其流佈較在中國本土更為普及。.

新!!: 嗇色園和儒家 · 查看更多 »

道(Taoor Dao),是天地万物的演化运行机制,中国哲学的信念之一。 认为道决定了事物“有”或“无”、以及生物“生”或“死”的存在形式; 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和周而复始的自然现象,是万事万物在道协同作用下所产生的结果;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理念 有兩種解釋,主流是當時的「自然(itself)」不是今日的「自然(Nature)」,而是「自然而然」,“道”雖是生長萬物的,卻是無目的、無意識的,它“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即不把萬物據為己有,不夸耀自己的功勞,不主宰和支配萬物,而是聽任萬物自然而然發展著。後代禪宗則解釋為「道」效法「自然」(今日用語),應為誤解。另一种解释,坚信人受地的制约、地受天的制约、天受道的制约,道受自然的制约;奉行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价值观。 此一信念,不單為哲學流派道家、儒家等所重視,也為宗教流派道教等所使用。另外,道家的道是非人格神,道教的神(三清-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和道德天尊(老子。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並從道家思想中完善了道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神是人格神,後兩者宗教經典中英文的word也被翻譯成中文的道(英文原文:word),《聖經》里提到「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原文: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Word, and the Word was with God, and the Word was God.)伊斯蘭教的《古兰经》里也提到「不信道而且妨碍主道的人们,真主将使他们的善功无效。.

新!!: 嗇色園和道 · 查看更多 »

道场

道场,指修道的场所。亦指佛教、道教、一贯道中规模较大的诵经礼拜仪式,如水陆道场、慈悲道场等;亦指僧尼、道士诵经超度亡人的仪式场所。.

新!!: 嗇色園和道场 · 查看更多 »

華人廟宇委員會

華人廟宇委員會(英文:Chinese Temples Committee)簡稱廟委會,是香港政府民政事務局轄下的諮詢及法定組織,按照香港法例第153章《華人廟宇條例》第7條成立的非牟利組織,目標是改善香港的華人廟宇的經營管理,以現代化公司的方式管理。華人廟宇委員會的會址香港灣仔皇后大道東213號胡忠大廈34樓。 華人廟宇委員會其下有華人廟宇基金,收入來源自香港24間廟宇的司祝費、解籤費、眾善信的香油錢奉獻等。華人廟宇委員會會視乎情況,從基金撥款予合適的香港華人慈善機構。.

新!!: 嗇色園和華人廟宇委員會 · 查看更多 »

非營利組織

非營利機構(Nonprofit Organization,NPO)是指不以營利為目的組織或團體,其核心目標通常是支持或處理個人關心或者公眾關注的議題或事件,因此其所涉及的領域非常廣,從藝術、慈善、教育、政治、公共政策、宗教、學術、環保等,分別擔任起彌補社會需求與政府供給間的落差。 实际上非營利組織的運作与企业一样是需要產生利益,但区别在于非营利组织是为组织倡导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而产生利益,這一點通常被視為這類組織的主要特性。然而,某些專家認為將非營利組織和企業區分開來的最主要差異是:非營利組織受到法律或道德約束,不能將盈餘分配給擁有者或股東,因而具有獨立、公共、民間等特性。 因此,今日社會中,非營利組織有時亦稱為「第三部門」(the third sector),與政府部門(第一部門)和企業界的私部門(第二部門),形成第三種影響社會的主要力量。 然而非營利組織還是必須產生收益,以提供其活動的資金。但是,其收入和支出都是受到限制的。非營利組織因此藉由公開籌款,或由公、私部門捐贈來獲得經費,而且經常是免稅的狀態。私人對非營利組織的捐款有時還可以扣稅。 慈善團體是非營利組織的一種,而非政府組織也可能同時是非營利組織。.

新!!: 嗇色園和非營利組織 · 查看更多 »

香港

香港(簡稱港,雅稱香江;Hong Kong,縮寫作 HK、HK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位於南海北岸、珠江口東側,北接廣東省深圳市,西面與鄰近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全境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組成,其中香港島北為最發達地區;地理環境上則由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個島嶼構成「島嶼」以超過500平方米面积為標準,根據地政總署測繪處:,人口約741萬人(2017年底)。 1842年,大清國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永久割讓香港島;後再簽訂《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分別割讓九龍和租借新界,這些由英國統治的地區構成現今香港的治理範圍。二戰期間,香港曾被日本佔領約三年零八個月。1997年7月1日,香港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國,並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僅有國防、外交事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香港開埠前,未計九龍和新界,香港島已經是一個有數千人口的小島。英國人看中維多利亞港是一個水深港闊、四季不結冰,而且不在地震帶的天然良港。1842年,大清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後,分階段割讓和租借香港土地予英國,英國人開始統治及發展香港,使香港從一個荒蕪、地瘠山多且天然資源缺乏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一個轉口港,成為歐洲各國商船向中國進行鴉片及其他商品貿易的樞紐,而且不受清朝末年的亂局影響。同時,孫中山在香港先後成立興中會和同盟會,為後來推翻大清打下基礎。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攻佔香港,佔領持續三年零八個月。1945年,日本投降,香港重光,英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基於殖民地身份和地理環境下,又一次避免受到中國長期戰亂影響;太平天國、軍閥割據、國共內戰、阶级鬥争、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中國難民逃港。香港在1970年代经济起飞,逐步發展成亞太地區之國際大都會及國際金融中心,獲譽為亞洲四小龍和紐倫港之一。根據《中英聯合聲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從1997年7月1日起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香港基本法》說明香港不實行社會主義,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除國防和外交由中國中央政府管理,香港實行高度自治,香港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終審權以及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然而,近年香港人對特區政府及中國政府的信任度每況愈下,其高壓權威亦令「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及「一國兩制」遭到部份人士質疑。 香港是全球具有重要地位、以工商業為主的現代化國際金融、服務業及航運中心,連續24年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並以優良治安、廉潔社會、簡單稅制和健全的普通法制度而聞名於世,香港廉政公署,2016年12月1日,香港政府新聞網,2017年2月16日,因此有「東方之珠」的美譽。「亞洲國際都會」則為官方定位的香港品牌。香港同時為全球其中一個最安全、經濟最發達、生活水平最高、競爭力最高、最適宜居住Gulliver.

新!!: 嗇色園和香港 · 查看更多 »

黃大仙祠

黃大仙祠可以是以下的这些祠院:.

新!!: 嗇色園和黃大仙祠 · 查看更多 »

黄初平

黃初平(約328年-約386年),後世稱為黃大仙,著名道教神仙,出生地为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原是當地的一名放羊的牧童,山中修煉得道。宋代敕封為「養素淨正真人」。 1897年,據說黃大仙奉玉帝旨意,塵凡佈教,在廣東番禺的一個扶乩活動中顯靈,自道身世,勸人向善,引來不少信眾,赤松黃大仙之名因而得以顯揚。由於黃大仙十分靈驗,加上當時廣東的疫病蔓延,求醫問方的善信就愈來愈多。黃大仙降乩用的靈籤和藥簽一直沿用至今。在香港十分普及,今日,九龍有黃大仙區、黃大仙祠。每年立春時節,黃大仙廟會開放給犯太歲的人免費進去其太歲殿拜太歲,只需以身份證作實便可。.

新!!: 嗇色園和黄初平 · 查看更多 »

農曆

農曆,是現今東亞地區民間傳統廣泛使用的陰陽合曆。古代相傳為黃帝時代或者夏朝創制,又稱黃曆、夏曆「冬至月定為子月」,「自漢武帝太初元年(西元前104年)改曆以來,至今大都採用夏代的建寅制,即取冬至起的第3個月為正月」。。中華民國成立後,由孫中山宣佈採用西方格里曆,而華夏傳統曆法則被稱為舊曆、傳統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後,以西曆為「公曆」,舊曆改稱「農曆」。在汉语,西曆也称阳历,因此農曆常习惯上称为阴历,然而此曆其實為陰陽合曆。 農曆是陰陽曆:「陽」以冬至回歸年為基準確定歲實,配合太陽季節陽光分一歲為二十四節氣;「陰」根據月球運行定朔望月。中國現存曆書最早是西漢版本之《夏小正》,漢武帝時期制定之《太初曆》已經有相當完善之曆法規則,自此大都採用「夏正」,即以建寅月為正月;之後定朔定氣規則又多次修改。現行農曆版本是依據既定基本規則,運用現代天文學成果修訂,完全依照天文數據計算得來。 農曆和西曆、伊斯蘭曆一樣,是現在應用廣泛的曆法之一。在華人地區、許多少數民族地區、朝鮮、韓國、越南、以及全世界海外華人社區,農曆廣泛應用於生日標記、各種民俗活動節日等,比如「年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節慶活動,被視為中華文化象徵。.

新!!: 嗇色園和農曆 · 查看更多 »

農曆新年

#重定向 新春.

新!!: 嗇色園和農曆新年 · 查看更多 »

長者地區中心 (香港)

長者地區中心(英文:District Elderly Community Centre,縮寫:DECC)前稱為長者綜合服務中心。 ,為香港社會福利署自2001/2002年度開始推出的一系列長者全面支援服務,協助長者在社區安享晚年。.

新!!: 嗇色園和長者地區中心 (香港) · 查看更多 »

老人院

老人院也叫安老院、養老院、安養院,是一些社區服務的機構,是為老人提供住宿和日常起居照顧的地方,工作人員分為社工、護士、醫生、義工及助理員等,提供的是老人服務。 老人院因為其服務內容,或市場定位的不同,也有其它名稱,如備有專門療養、護理服務的稱為護理安老院,簡稱護老院。 老人院有些是非營利組織、慈善機構,也有不少是商業經營。.

新!!: 嗇色園和老人院 · 查看更多 »

除夕

夕,又稱大年夜、年夜、年三十、除夜、岁除、大晦日,是過年前的最后一天。這天的確實日期會因為曆法而有所不同。傳統上漢字文化圈以農曆作為曆法,由於農曆十二月多為大月,有三十天,所以又称为大年三十、年三十、年三十晚、年三十夜、二九暝/三十暝(閩南語);而十二月小月時为廿九日,閩南人稱二九暝/三十暝(閩南語)。除夕時,人們會一家團聚,並有守歲的習俗,在大中華地區、日本和越南家中的長輩會發給晚輩壓歲錢,韓國近代也受漢字文化圈其他地區影響而有了發壓歲錢的習俗。而中國南方、臺灣和越南等地會有年宵市場(或稱花市)。.

新!!: 嗇色園和除夕 · 查看更多 »

東華三院

東華三院(Tung Wah Group of Hospitals, T.W.G.Hs. / TWGHs)起源於1870年,是香港歷史最久遠及規模最大的慈善機構。從一個在廟宇內的小小的中醫診療亭開始,東華三院一直致力為大眾市民提供多元化的服務,包括醫療服務、教育服務及社區服務。至2017年,東華三院在全香港設有超過300個服務單位,僱員人數逾一萬名,為全港市民提供服務。.

新!!: 嗇色園和東華三院 · 查看更多 »

民政事務局

民政事務局(簡稱民政局;Home Affairs Bureau,縮寫:HAB)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決策局,專門負責康樂、文化、博彩、公民教育、青年政策以及地區行政等事務。該部門於1997年7月1日繼承主權移交前的布政司署政務科(政務司為該科的首長),現任民政事務局局長為劉江華,副局長為陳積志。.

新!!: 嗇色園和民政事務局 · 查看更多 »

津貼學校

津貼學校或稱資助學校,是指學校非由政府主辦,但接受納稅人資助的學校。.

新!!: 嗇色園和津貼學校 · 查看更多 »

慈善组织

慈善组织,或稱公益组织,是指以慈善服務為目的組織及機構,通常為非營利組織。任何人士捐款給法定認可的慈善组织,可以獲得有關的扣稅優惠;而任何人士捐款給沒有慈善组织資格的非營利組織,該筆捐款不能申請用作相對的扣稅。現時全球的慈善组织的籌款方式出現了一種有效的「月捐運動」(DDC - Direct Dialogue Campaign)。.

新!!: 嗇色園和慈善组织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普宜壇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