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后汉书

指数 后汉书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由南朝刘宋时的范晔(398年-445年)所著,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在三國時代以前,人們將《東觀漢記》與《史記》、《漢書》並舉,合稱「三史」,唐代以後漸以本書取代《東觀漢記》。本书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八志自司馬彪《续汉书》补入,亦被称为《续漢志》),记载了从王莽(6年)起至汉献帝(189年)的183年历史。.

487 关系: 嚴光劉平 (新朝)劉伉劉彊劉佑劉儒劉勝 (平原王)劉矩 (東漢)劉祉劉縯劉羨 (陳王)劉翊劉焉 (中山王)劉焉 (益州牧)劉荊劉萬歲劉衡劉軼劉辯劉般劉開 (漢朝)劉根劉植 (漢朝)劉歙劉毅 (東漢)劉昭 (南梁)劉昭 (南朝梁)劉昆 (漢朝)华佗南匈奴南北朝卓茂召馴史弼 (汉朝)史记叔先雄吳祐吴良 (东汉)向長向栩吕布坚镡士大夫夏馥夏恭 (汉朝)大秦大月氏天竺奄蔡姚之駰...姜诗姜肱孟尝 (东汉)孝仁皇后孫程孫期孔奮孔僖孔熙先孔融孙堪 (东汉)宣秉宦官宗慈安息帝國安思皇后宋史宋均宋弘宋皇后 (漢靈帝)宋登審忠寒朗寇恂尹勳尹敏岑彭岑晊崔寔崔琦 (東漢)崔烈崔瑗崔駰左雄左慈巴肅上海古籍出版社丁鸿丁恭东夷东汉万脩三國志三韩乐羊子妻乌桓庞行于阗度尚井丹仲长统任安任延任光任末任文公廖扶廉范伏壽伏恭伏湛张纯 (武始侯)张衡张超 (河间)张酺张楷 (东汉)張堪張奮 (武始侯)張宗張儉張玄 (君夏)張玄 (東漢)張瑩張馴張霸張興 (東漢)張湛張昇 (東漢)彭修何休何顒何进何敞佛教徐稚徐璆徐登徐防侯瑾侯覽侯霸後漢紀後漢書人物列表匽明包咸刘宽 (东汉)刘宋刘寿 (东汉)刘义康刘京 (琅邪王)刘庆 (东汉)刘嘉 (顺阳侯)刘全 (汉朝)刘兴 (北海王)刘知几刘玄刘盆子刘隆 (云台二十八将)刘表刘顺 (东汉)刘辅 (沛王)刘赐 (东汉)刘陶 (东汉)刘恭 (彭城王)刘桢刘梁 (东汉)刘淑 (城阳王)單颺單超周嘉周勰周磐周紆周燮 (汉朝)周荣 (东汉)周黨周防 (東漢)呂強呂榮和熹皇后傅俊傅燮 (東漢)傅毅唐檀冯异八家後漢書公孙述公沙穆元嘉 (刘宋)皇甫嵩皇甫規矯慎王堂 (東漢)王常王丹 (東漢)王仁俊王忳王喬 (河東)王和平王允王先謙王充王符王烈王隆 (汉朝)王莽王霸 (儒仲)王郎王閎王逸王渙 (漢朝)灵思皇后獻穆皇后班彪班固班超班昭祢衡祭遵种暠秦彭程曾穎容窦武章太炎章德皇后 (漢章帝)童翊童恢竇妙竇固竇章竇融竇憲符融第五倫第五訪索盧放繆肜纪传体羊陟翟酺爰延疏勒申屠刚申屠蟠甄宇焉耆牟融牟長盧植盖延隗囂隋书韓韶韓棱韋彪鍾皓鍾興鍾離意荀彧荀爽荀采荀淑荀悦華嶠順烈皇后衛宏衛颯袁宏袁安袁崧袁京袁绍袁譚袁术袁敞襄楷馬倫馮冑馮勤馮衍馮豹觟陽鴻許劭許荊許慎許曼計子勳马援高句丽高彪 (东汉)高獲高詡高鳳 (東漢)諒輔謝夷吾謝弼謝沈謝承魏霸魏滿魏朗譙玄鮑宣鮑永谢该 (汉朝)鲜卑賈貴人费长房 (汉朝)贾复贾琮 (汉朝)贾逵 (东汉)趙孝趙彥 (東漢)趙典趙阿趙苞趙憙黃奭黃琬黃憲 (東漢)黄香黄昌车师龐萌霍諝范升范冉范滂范晔 (史家)郎顗郭丹 (东汉)郭伋郭玉 (东汉医学家)郭聖通郭躬郭泰 (東漢)郭憲 (漢朝)郑玄阴识蘇順赵壹赵岐赵咨 (东汉)赵晔薊子訓薛瑩 (三國)董卓董宣董钧董扶葛龔邊讓邳彤邵晋涵邓禹邓猛女铫期蓋勳蔡伦蔡玄蔡琰蔡衍蔡茂蔡邕鄧晨鄭均鄭弘 (東漢)鄭眾 (大司農)鄭眾 (宦官)鄭興臧洪臺佟酈炎苑康雷義通典逢萌耿弇虞延陰皇后 (漢和帝)陰麗華陳寔陳球 (東漢)陳禪陳紀 (潁川)陳翔 (東漢)陳龜陳重陶謙陸續陽球陈寅恪陈俊 (汉朝)陈蕃陆康折像李尤李世民李善 (漢朝)李固李穆姜李章 (东汉)李郃 (東漢)李育 (儒家)李雲 (漢朝)李通 (次元)李恂 (东汉)李法来歙杨震杨政 (汉朝)東觀漢記杜密杜詩 (東漢官員)杜茂杜根杜撫桓少君桓荣桓譚桓氏 (刘长卿妻)梁女瑩梁慬楊仁楊倫 (漢朝)楊琁楊終楊由樊宏樊志張樊曄樂恢樓望橋玄檀敷欒巴歐陽歙段翳段熲江革 (漢朝)汪文臺汉安帝汉书汉和帝汉冲帝汉光武帝汉灵帝汉章帝汉献帝汉质帝汉桓帝汉明帝法真法雄洼丹淳于恭清朝溫序滕撫濊貊服虔朝鲜半岛朱儁朱祜朱穆朱暉朱浮惠棟戴封戴就戴良戴憑明德皇后 (漢明帝)旧唐书應劭扶餘國承宮曹娥曹節 (宦官)曹褒 (东汉博士)曹騰曹曾景丹景鸞 扩展索引 (437 更多) »

嚴光

嚴光(生卒年不詳),又名遵,字子陵,东汉著名高士(隐士),生於西漢末年,會稽郡餘姚縣(今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人。原姓莊,因避東漢明帝劉莊諱而改姓嚴。.

新!!: 后汉书和嚴光 · 查看更多 »

劉平 (新朝)

劉平,字公子。中国东汉官员。楚郡彭城县(今江苏省徐州市)人。 刘平本名刘旷,汉明帝后改为刘平。王莽时为郡吏,守菑丘县长,政教大行。其后每属县有盗贼,就令刘平守卫,所至都得到治理,一郡称赞他的才能。 更始年间,天下大乱,刘平之弟刘仲被杀。刘平带着母亲和弟弟刘仲一岁的遗腹女逃跑,没有管自己的儿子。在野外找吃的时候,被乱民抓住,要吃了他。他请求喂完母亲,再回来受死。乱民把他放回去,他喂完母亲,真的回来受死,将乱民感动,于是把他饶过了。 建武初年,平狄将军庞萌在彭城作乱,刘平为郡吏,郡守孙萌被叛军攻围,他冒死护卫,身受七伤。他救出孙萌,孙萌口渴,刘平用自己伤口的血喂他喝。数日后孙萌死了,刘平护送孙萌遗体,回到彭城县。 汉光武帝时举孝廉,拜济阴郡丞,太守刘育看重他,上书推荐。刘平父丧,服丧结束,拜为全椒县长。有惠政,监狱没有囚犯。后以病免官。 汉明帝初年,尚书仆射钟离意上书推荐刘平、琅邪王望、东莱王扶。朝廷拜他们为议郎,刘平再任侍中,永平三年(60年),转任宗正,推荐名士承宫、郇恁等。在位八年,以老病上疏请求退休,在家中去世。.

新!!: 后汉书和劉平 (新朝) · 查看更多 »

劉伉

刘伉,汉章帝长子,建初四年(79年)封千乘王。汉和帝即位,他是汉章帝的第四子,都是庶出。以刘伉为长兄,甚见尊礼。千乘王刘伉在位十五年,永元五年(93年)正月廿四,刘伉于京师薨逝,谥号为贞,葬于洛阳。子刘宠嗣位,刘宠的孙子就是汉质帝。.

新!!: 后汉书和劉伉 · 查看更多 »

劉彊

劉彊,東漢光武帝嫡長子,初立為太子,後改封為東海王,諡號東海恭王,於43年-58年,在位16年。(《後漢書》本傳作在位18年,仍將東海王劉陽在位年數計入) 東漢建武二年(26年),其母郭聖通被立為皇--,劉彊為皇太子。建武十七年(41年)郭皇后被廢,劉彊心中不安,請求光武帝改封他為藩王。光武帝最初不忍心這樣做,終於在建武十九年(43年)六月封劉彊為東海王,建武二十八年(52年)就國。因為劉彊不是因過錯而被廢,去就有禮,所以光武帝允许他用皇帝仪仗,还特別加大封地,「兼食魯郡,合二十九縣」。劉彊於漢明帝永平元年(58年)五月病逝,終年三十四歲。有女沘阳公主。 東漢末年的幽州牧劉虞為其後代。.

新!!: 后汉书和劉彊 · 查看更多 »

劉佑

#重定向 劉祐 (東漢).

新!!: 后汉书和劉佑 · 查看更多 »

劉儒

劉儒,字叔林,東郡陽平縣(今山東省莘縣)人。東漢八廚之一。.

新!!: 后汉书和劉儒 · 查看更多 »

劉勝 (平原王)

劉勝(),東漢第四位皇帝漢和帝的長子、母不详。延平元年(106年)被封為平原王,八年後逝世,葬在京師,謚曰懷。 年少時因一直生病所以沒辦法當皇帝。死後沒有後代,鄧皇后就立樂安王劉寵的兒子劉得繼承為平原王,六年後逝世,无子,永寧元年(120年),鄧皇后再立河間王劉開的兒子劉翼为平原王。 Category:漢和帝皇子 S.

新!!: 后汉书和劉勝 (平原王) · 查看更多 »

劉矩 (東漢)

劉矩,字叔方,沛國蕭縣(今安徽省蕭縣)人,东汉时期的大臣。 劉茂叔父是漢順帝時的司徒劉光,他年轻熟讀經史,有遠志。舉孝廉,任雍丘令,施行教化,息訟勸善。在任四年,母亡去職回鄉服喪。喪滿後,太尉胡廣推薦他賢良方正,官至尚書令。梁冀專權,他自請出任常山國相。梁冀死後,他任太常。汉桓帝延熹四年(161年)十月,太尉黃瓊卸任,劉矩被任命为太尉。次年,因南方蠻夷反亂,劉矩被免職,杨秉繼任。漢靈帝建寧元年(168年),劉矩接替周景再任太尉,同年因日食免職。.

新!!: 后汉书和劉矩 (東漢) · 查看更多 »

劉祉

城陽恭王劉祉(),初名劉終,字巨伯,漢光武帝劉秀族兄舂陵康侯劉敞的兒子。 新朝末年,劉秀起兵反新,劉祉兄弟相繼率軍加入,新朝前隊大夫甄阜得知,將其家屬逮捕關入宛縣的監獄。劉秀軍隊在長安打了敗仗,劉祉挺身退還保守棘陽,甄阜將劉祉家屬母、弟及妻子全數殺害。劉玄登基為帝後,以劉祉為太常將軍,封舂陵侯。後又封為定陶王。 更始劉玄向赤眉軍投降後,劉祉於是逃亡投奔洛陽。在劉秀登基為帝後,在當時漢朝宗室只有劉祉先來投靠。建武二年(26年),封劉祉為城陽王,賜與乘輿、御物、車馬、衣服等物,追謚其父劉敞為舂陵康侯。建武十一年(35年),劉祉病發身亡,時年43歲。死前上級城陽王璽綬,並願意以列侯身份供奉在先人祭祀之中。後謚為恭王,安葬在洛陽北芒。.

新!!: 后汉书和劉祉 · 查看更多 »

劉縯

劉縯(讀作「引」或「演」,),字伯升,南阳郡蔡阳县(今湖北省枣阳市西南)人,漢朝宗室,漢景帝後裔,遠祖長沙王劉發,父刘钦為縣令,母樊娴都。弟為漢光武帝劉秀,追封齊武王。.

新!!: 后汉书和劉縯 · 查看更多 »

劉羨 (陳王)

刘羡,東漢明帝的第二子,生母不详。 東漢永平三年(60年),刘羡封为广平王。漢章帝建初三年(78年),与巨鹿王刘恭、乐成王党一起就国。不忍离别,遂留京师。刘羡博涉经书,有威严,与诸儒在白虎殿讲论。建初七年(82年),改为西平王,分汝南郡八县为国。漢章帝驾崩,遗诏徙封刘羡为陈王,即淮阳郡,当年就国。汉和帝永和八年十二月初十(97年1月11日),刘羡去世,谥号敬,子思王刘钧嗣位。.

新!!: 后汉书和劉羨 (陳王) · 查看更多 »

劉翊

刘翊,字子相。中国东汉时大臣。颍川郡颍阴县(今河南省许昌市)人。 刘翊家产丰饶,出身富室。常赈赡贫穷。曾乘马车走到汝南郡,陈国人张季礼远赴老师丧礼,遇到寒冰车毁,在道路滞留。刘翊见到后说:“你对丧礼虔诚,应该快到。”于是下车,把车给他,不告姓名,策马而去。张季礼猜他就是刘子相,后专程到颍阴,归还马车。刘翊闭门辞行,不与他相见。 刘翊守志,卧病不出,不应征聘。河南种拂任颍川郡太守,引他为功曹,刘翊以种拂是名公之子,于是接受任命。种拂对他很敬重。阳翟黄纲依仗程夫人权力,求占山泽经营种植。种拂召刘翊问:“程氏贵盛,在皇帝左右,不听恐被他怨恨,给他则夺民利,怎么办?”刘翊说:“名山大泽不作封地,就是为民。明府您听任,就有谄媚之名。若以此获罪,您的儿子申甫,自然不会成为孤儿。”种拂听从刘翊之言,没有给黄纲。推举刘翊为孝廉,刘翊不就任。 黄巾起义,郡县大乱,各地发生饥荒,刘翊赈济贫民,资助数百人。对于贫穷的乡族,死亡的为他们殡葬,鳏寡的就帮助他们嫁娶。 汉献帝迁都西京长安,刘翊被举为上计掾。当时盗贼兴起,道路隔绝,驿站传递很少到达西京。刘翊昼伏夜行,辗转流离,才到长安。汉献帝下诏嘉赏他忠勤,特拜为议郎,转任陈留郡太守。刘翊将珍玩分给他人,只留下车马,带着他东归赴任。出关数百里,见士大夫病死在道路旁,刘翊用马换棺木,脱衣敛葬。又遇到故人在路上挨饿,不忍丢下他们,于是杀死驾车的牛,以救故人的困乏。众人阻止他,刘翊说:“视而不救,不是志士。”刘翊同那些人竟然都饥饿而死。.

新!!: 后汉书和劉翊 · 查看更多 »

劉焉 (中山王)

劉焉,東漢光武帝的第十子,生母是郭聖通。 東漢建武十五年(39年),劉焉封為左翊公。建武十七年(41年)劉焉为左翊王。建武三十年(54年)劉焉改封中山王。汉明帝永平二年(59年),就国,但因为是郭圣通的爱子,有往来京师的特权。永平十五年(72年),缢杀姬韩序,削安险县。漢和帝永元二年六月十二(90年7月27日),劉焉去世,谥号简,其子劉宪嗣位。.

新!!: 后汉书和劉焉 (中山王) · 查看更多 »

劉焉 (益州牧)

劉焉(),字君郎(《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云当字君朗),江夏竟陵(今湖北省潜江市)人,東漢末年割据军阀之一,官至陽城侯益州牧。他以州牧身份建立的割据势力为三国时代最早的一批,同时是持续时间较长的,直到214年其子刘璋向刘备投降才终结。.

新!!: 后汉书和劉焉 (益州牧) · 查看更多 »

劉荊

广陵思王刘荆,東漢光武帝的第八子,生母是阴丽华。 東漢建武十五年(39年),刘荆封為山阳公。建武十七年(41年)封为山阳王。光武帝去世后,他派人冒称东海王劉彊的舅父大鸿胪郭况,写信怂勇劉彊起兵叛乱,取代汉明帝。事情败露,汉明帝以他是同母兄弟,隐秘其事,遣刘荆出止河南宫。刘荆勾结星象术士,企图乘西羌叛乱时谋反。永平元年(58年)八月,汉明帝封刘荆为广陵王,至广陵(今江苏扬州市)到任。刘荆曾说:“我貌类先帝。先帝三十得天下,我今亦三十,可起兵未?”永平十年二月,刘荆巫师祭祀祝诅,事情败露畏罪自杀,谥号思,广陵国撤除。其子劉元寿嗣位为侯(即广陵侯)。.

新!!: 后汉书和劉荊 · 查看更多 »

劉萬歲

劉萬歲,漢章帝之子。 永元二年(90年),刘万岁被封為廣宗王,分鉅鹿郡為國。當年病薨,以王禮葬于京師(洛陽),谥殇。無子國除,他的封地重新并入鉅鹿郡。.

新!!: 后汉书和劉萬歲 · 查看更多 »

劉衡

刘衡,東漢光武帝的第九子,生母是阴丽华。 東漢建武十五年(39年),刘衡封為临淮公。建武十七年六月廿九日(41年8月15日),临淮怀公刘衡去世,没有来得及封王。年幼无子。.

新!!: 后汉书和劉衡 · 查看更多 »

劉軼

刘轶,字君文,一字君久。中国东汉名士。陈留郡东昏县(今河南省兰考县)人,梁孝王刘武后人,刘昆之子。 刘轶跟随其父刘昆学习施氏《易》,施氏易是西汉施雠所创立的学派。刘轶成为施氏《易》重要传人,门徒众多。汉明帝永平年间,担任太子中庶子。汉章帝建初年间,转任宗正,在官任上去世,于是世掌宗正。没有关于《易经》的著作传世。.

新!!: 后汉书和劉軼 · 查看更多 »

劉辯

劉辯(熹平五年至初平元年正月十二癸丑日,即),中國汉朝皇帝(光熹元年四月十三戊午日至昭宁元年九月初一甲戌日,即公元189年5月15日-189年9月28日在位)。他是东汉王朝第十三位、亦即倒数第二位皇帝,是汉灵帝劉宏与皇后何氏的独生兒子,即是嫡长子。 刘辩在灵帝驾崩后继位为帝,由于年幼,实权掌握在临朝称制的母亲何太后和母舅大将军何进手中。少帝在位时期,东汉政权已经名存实亡,他即位后不久即遭遇以何进为首的外戚集团和以十常侍为首的内廷宦官集团这两大敌对政治集团的火并,被迫出宫,回宫后又受制于以“勤王”为名进京的西北军阀董卓,之後被废为弘农王,成为东汉唯一被废黜的皇帝,其同父异母弟陈留王刘协继位为帝,是为汉献帝。被废黜一年之后,刘辩在董卓胁迫下自尽,时年仅十五岁,其弟献帝追谥他为怀王。 中国古代的史书中称刘辩为皇子辩、少帝和弘农王等,但因为刘辩在位不逾年,一般不把他看作是汉朝正统的皇帝,不单独为他撰写专属于帝王的傳記(即本紀),不过现代史学界也有观点承认他是汉朝皇帝。.

新!!: 后汉书和劉辯 · 查看更多 »

劉般

劉般,字伯興,彭城人,漢宣帝的玄孫,楚王刘纡的儿子;東漢居巢侯。.

新!!: 后汉书和劉般 · 查看更多 »

劉開 (漢朝)

刘开(),汉章帝的第六子,其母申贵人,永元二年(90年)封为河间王,分乐成、勃海、涿郡三郡为国。延平元年(106年)就国。刘开奉遵法度,官民敬服。永宁元年(120年),邓太后封刘开子刘翼为平原王,奉汉和帝长子怀王刘胜祀;刘开子刘德为安平王,奉汉明帝子乐成王刘党祀。 刘开为河间王四十二年薨,谥号为孝王,子刘政嗣位。阳嘉元年,刘开其余十三子皆封亭侯。 蠡吾侯刘翼即是汉桓帝的父亲;刘开另一子解瀆亭侯刘淑即是汉灵帝的祖父,因此刘开被追尊为孝穆皇,刘开夫人赵氏为孝穆后,庙曰清庙,陵曰乐成陵。.

新!!: 后汉书和劉開 (漢朝) · 查看更多 »

劉根

刘根,字君安。中国东汉方士。京兆长安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后汉书·方术传》作颍川郡(今河南省禹州市)人。 刘根少明五经,汉成帝绥和二年举孝廉,官至郎中,后弃家学道,隐居嵩山石室中。石室峥嵘,峻绝之上,直下五千余丈。冬夏不衣,身上的毛长一二尺,颜色如十四五岁之人。好事之人,从远处而来,跟随刘根学道。相传能召鬼、辟谷。颍川太守史祈以刘根为妖妄,于是把他抓起来到郡中,问他:“你有何术,而蒙骗百姓?如果有神,可做一件事验证。不然立死。”刘根说:“实无它异,只能令人见鬼。”史祈说:“那赶紧召来,使太守目睹,才算你为明。”刘根于是左顾而啸,一会,史祈的亡父祖近亲数十人,都反缚在前,向刘根叩头:“小兒无状,罪该万死。”回头斥责史祈:“汝为子孙,不能有益先人,而反累辱亡灵!应该叩头为我们陈谢。”史祈惊惧悲哀,顿首流血,请让自己受到惩罚。刘根不应,忽然和灵魂一起而去,不知所在。后入鸡头山仙去。.

新!!: 后汉书和劉根 · 查看更多 »

劉植 (漢朝)

劉植,字伯先,巨鹿昌城(今河北省深州市孤城村)人。雲台二十八將之一。 与弟劉喜(共仲)、堂兄劉歆(細君)聚集兵馬數千人,在昌城拥兵自保。王郎称帝,刘植不聽指揮,归顺劉秀,任命為骁骑将军。建武二年(26年),封为昌城侯。於密县(今山东省新密市東南)討贼時战死。有子劉向。.

新!!: 后汉书和劉植 (漢朝) · 查看更多 »

劉歙

刘歙(),字经孙,汉荆州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南)人。为刘汉宗室,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族父,东汉建立后获封泗水王。《后汉书·卷四十四·宗室四王三侯列传第四》泗水王歙字经孙,光武族父也。歙子终,与光武少相亲爱。汉兵起,始及唐子,终诱杀湖阳尉。更始立,歙从入关,封为元氏王,终为侍中。更始败,歙、终东奔洛阳。建武二年,立歙为泗水王,终为淄川王。十年,歙薨,封小子燀为堂溪侯,奉歙后。终居丧思慕,哭泣二十余日,亦薨。封长子柱为邔侯,以奉终祀,又封终子凤曲阳侯。.

新!!: 后汉书和劉歙 · 查看更多 »

劉毅 (東漢)

劉毅 ,北海敬王劉睦的兒子。曾為東漢平望侯。.

新!!: 后汉书和劉毅 (東漢) · 查看更多 »

劉昭 (南梁)

劉昭(?—?),字宣卿。平原郡高唐县(今山東省章丘市西北)人。 晉太尉劉寔九世孫,父劉彪,齊徵虜晉安王記室。七歲能通老莊,被表兄江淹所賞識,歷任尚書倉部郎、無錫令、宣惠豫章王中軍、臨川記室、通直郎,官至剡令,卒於任上。曾為《後漢書》作注一百八十卷,“凡经部六十六家,史部一百十二家,子部四十二家,集部廿二家,共二百四十二家。”《梁書》卷四九本傳稱:“昭集後漢同異以注范曄書,世稱博悉”。另著有《幼童傳》十卷。.

新!!: 后汉书和劉昭 (南梁) · 查看更多 »

劉昭 (南朝梁)

#重定向 劉昭 (南梁).

新!!: 后汉书和劉昭 (南朝梁) · 查看更多 »

劉昆 (漢朝)

劉昆,字桓公,陳留郡東昏縣(今河南省蘭考縣)人,梁孝王劉武後人。.

新!!: 后汉书和劉昆 (漢朝) · 查看更多 »

华佗

華佗(),字元化,幼名旉,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东汉末年的方士、醫師,其事跡见于《後漢書·方術列傳下》、《三國志·方技傳》及《华佗别传》。華佗與董奉、張仲景被并稱為「建安三神醫」。与扁鹊、张仲景、李时珍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医。.

新!!: 后汉书和华佗 · 查看更多 »

南匈奴

南匈奴,公元48年,匈奴分裂,殘留在北方蒙古高原的部落,被中國稱為北匈奴;由匈奴贵族日逐王比在南方內蒙古一帶建立的匈奴政權,相對於北匈奴,被稱為南匈奴。南匈奴親附於東漢之下,成為附庸。304年,南匈奴單于劉淵建立前趙,推翻晉朝後,開啟五胡十六國時代。.

新!!: 后汉书和南匈奴 · 查看更多 »

南北朝

南北朝(420年—589年北朝始於439年北魏滅北涼,統一北中國北方開始,南朝始於420年劉宋建立開始;南北兩朝在589年隋灭陳為止。)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時期,由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劉宋開始,至589年隋滅南陳為止,上承兩晉、五胡十六國、下接隋朝。因為南北兩勢长时间对立,所以稱南北朝。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宋、齐、梁、陈等四朝与陈同时存在的西梁一般不算在内。;北朝(439年—581年)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等五朝。 由于军权转移,南朝皇族主要出身于寒門或庶族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第一章〈魏晉南北朝的政治變遷〉,第71頁。。初期經濟逐渐恢复,但由於戰略錯誤與北朝军力強盛,使得疆界逐次南移。皇帝與宗室為了皇位時常血腥鬥爭。南梁在梁武帝在位期間國力改善,使國力再度強盛,晚年國家糜爛,侯景之乱使南朝实力大减,并四分五裂,獨霸政局的僑姓世族完全崩潰。雖由南陳的陈文帝統一南朝,但國力大跌,包括現在四川在內的西部大片原屬南梁領土被西魏佔領,南陳只能依長江抵禦北朝。北朝承繼五胡十六国,為胡漢融合的新興朝代。北魏皇室為鮮卑族,漢族官員受五胡文化影響,鮮卑皇室也受到漢文化的薰陶,彼此通婚。北魏被北方的柔然牽制,直到較友好的突厥并吞柔然後才全力對付南朝。後期在六镇之乱和农民暴动之后造成实力大衰。北魏分裂成東魏及西魏後,不久分別被北齊及北周取代。北齊主要由六鎮集團組成,初期军力強盛。最後藉由宇文泰开创的北周關隴集團,吞并政治日趋腐败的北齊。此時統一中國的天平已朝向北周傾斜。周武帝去世後,漢人楊堅掌握朝廷,通过授禅北周静帝建立隋朝,经营八年之后,發兵灭南陳統一中國。 北朝戰爭不斷、各阶级對立严重,而南朝經濟持續成長、局势比較穩定,出現元嘉之治與永明之治等治世。中原人口自黃巾之亂和永嘉之乱后就开始南移,为南方帶來大量勞動力與先进的生產技術。江南的繁荣,使得中國的經濟重心南移萬繩楠(1994年):《魏晉南北朝史論稿》第十一章〈南朝時代歷史的變化與發展〉,第266頁。。在文化方面,乱世为思想自由提供沃土肥壤,提出務實求治和無君論等觀點,在文學、藝術、科技等方面,開創出獨到的見解與理論。玄學、佛教與道教都很興盛。其中佛教帶動石窟的發展,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雲岡石窟與龙门石窟名揚後世。对外交流也很兴旺,东到日本和朝鮮半島,西到西域、中亚、西亚(埃兰沙赫尔),南到东南亚與印度。 南北朝初期仍是世族政治,社會階層分為世族、齊民編戶、依附人及奴隸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第二章魏晉南北朝的社會形態,第101頁。。世族擁有大量不需付稅的依附人從事生產與作戰,影響朝廷的稅收。雖然南朝皇帝仍然需要主流世族的擁護,不過也扶持寒門以平衡政治勢力,並且在南梁時出现了科舉制度的萌芽。南朝世族因為長期安逸而逐漸衰退,在侯景之亂後徹底崩潰。北朝胡人缺乏中原政治的經驗,所以重用漢人世族,引起雙方的文化採借,久之形成文化混合,以北魏孝文帝的漢化運動最盛。混合的過程產生激烈的思想衝突、政治鬥爭或種族衝突,例如六镇之乱、北齊的排漢運動《顏氏家訓》提到:「齊朝有一士大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亦要事也。」。而北周建立關中本位政策,融合鮮卑及漢文化以消除胡漢隔閡《中國文明史第四卷魏晉南北朝上冊》第一章政治發展大勢,第69頁。。在隋朝統一天下後,開創出具開放性和包容性的隋唐帝國。.

新!!: 后汉书和南北朝 · 查看更多 »

卓茂

卓茂(?-建武四年(27年/28年)),字子康,南陽宛人,西漢末著名良吏。為人寬仁恭愛,不與人競爭。.

新!!: 后汉书和卓茂 · 查看更多 »

召馴

召馴,字伯春,九江郡壽春縣(今安徽省壽縣)人,召信臣曾孫。.

新!!: 后汉书和召馴 · 查看更多 »

史弼 (汉朝)

史弼,字公谦,东汉陈留郡考城縣(今河南省民权县)人。 仕途从州郡到公府,历任北军中候、尚书、平原相。抑制豪强,弹劾汉桓帝的弟弟渤海王刘悝的不法行为。党锢之祸,史弼没有举报自己辖区的党人,被人弹劾,后来以薪俸抵罪。担任河东郡太守时,拒绝宦官侯览的要求,被诬陷下狱。汉灵帝光和年间,出任彭城相。不久去世。.

新!!: 后汉书和史弼 (汉朝) · 查看更多 »

史记

《史记》最早稱為《太史公書》,由西汉太史令(太史公)司马迁编写的历史书籍。记载了自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間共二千五百年的历史,是纪传体通史之祖。全书包括本纪 12 卷、世家 30 卷、列传 70 卷、表 10 卷、书 8 卷,共 130 篇(卷),52 万 6500 餘字。该书原稿约在西汉末年消失,目前存世最古的史记残卷是日本京都高山寺藏中国六朝抄本,目前存世最古的完整史记是现藏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北宋“景祐本”《史记集解》(其中有十五卷为别版补配)及日本藏南宋版黄善夫三家注史记。 《太史公書》首创的纪传体撰史方法为後来历代“正史”所传承,与後来的《汉书》、《後汉书》、《三國志》合称“前四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对後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皆产生了深远影响,《太史公書》同时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太史公书》最初無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记》、《太史公传》、《太史記》、《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新!!: 后汉书和史记 · 查看更多 »

叔先雄

叔先雄,犍為郡符縣(今四川省合江縣)人,東漢孝女、叔先泥和的女兒。.

新!!: 后汉书和叔先雄 · 查看更多 »

吳祐

吳祐,一作吳佑,字季英,陳留郡長垣縣。東漢長史。.

新!!: 后汉书和吳祐 · 查看更多 »

吴良 (东汉)

吴良,字大仪,齐国临淄县(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人,中国东汉经学传述人。 吴良学习大夏侯《尚书》,清白方正著称于乡里。起初为郡吏,过年时与掾史去太守贺年,门下掾王望举杯祝贺,吹嘘太守的功德。吴良在下坐生气的说:“王望是佞邪之人,说谄媚的假话,愿不要接受他的敬酒。”太守表情严肃放下酒杯。宴会结束,提升吴良为功曹;吴良以一言升官为耻,不肯接受委任。 当时,骠骑将军东平王刘苍听说他征辟为西曹。刘苍很喜欢吴良,上疏推荐吴良。汉明帝以吴良为议郎。 永平年间,皇帝在近处出游,当时信阳侯阴就的车子冲击了禁卫,车府令徐匡扣押了阴就的车子,把驾车的人送进监狱。诏书责备了徐匡,徐匡于是自己关进监狱。吴良说:“信阳侯阴就倚仗着自己是外戚,冲撞乘舆,没有人臣之礼,为大不敬。徐匡执法守正,反被下狱,臣恐怕陛下的教化由此松弛。”汉明帝虽赦免徐匡,但还是贬吴良为即丘县长。后转任司徒长史。每次议论大事,吴良引经据典,不媚时俗迎合皇帝的旨意,来求得一时的名声。后因事免职,拜为议郎,在官任上去世。.

新!!: 后汉书和吴良 (东汉) · 查看更多 »

向長

向長,字子平,河內郡朝歌縣(今河南省鶴壁市)人。東漢隱士。.

新!!: 后汉书和向長 · 查看更多 »

向栩

向栩(),字甫兴。中国东汉时养生家。河内郡朝歌县(今河南省淇县)人。 向长的后裔。年轻时为书生,性情卓诡,不合伦常。常读《老子》,好像学道。很像狂生,喜欢披散头发,带着红头巾。常坐在灶北坐板床上,时间久了,板上有了膝踝足指之处。不喜欢说话喜欢长啸。宾客来临,他总是伏卧,看也不看。他的弟子被他命名为“颜渊”、“子贡”、“季路”、“冉有”之类。有时骑驴入市,向人乞讨。有时他让乞兒全都邀请来住宿,为他们准备酒食。时人不能推测他的为人。郡里礼请征辟,举孝廉、贤良方正、有道,公府征召,他都不应征。又和彭城姜肱、京兆韦著一起被征,向栩也不应征。 后受特征,他应征,拜为赵相。到任,时人以为他一定朴素节俭,向栩改乘华车,驾御良马,世人怀疑他开始虚伪。到任后,不看文书,官舍中生出蒿莱。 征拜为侍中,每次朝廷大事,侃然正色,百官都怕他。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二月,黄巾起义爆发。向栩上书讥刺执政的宦官,说不用国家兴兵镇压,只要派遣将领在黄河边上向北读《孝经》,盗贼自会消灭。宦官中常侍张让诬告向栩与起义军首领张角同心,欲为内应,因此想要阻止国家命将出师。朝廷将向栩逮捕入黄门北寺狱,将他杀害。.

新!!: 后汉书和向栩 · 查看更多 »

吕布

吕布(),字奉先,并州五原郡九原(今内蒙古自治區包头市九原区)人,东汉末年著名武将与军阀。先后为丁原、董卓的部将,也曾为袁绍效力,后乘劉備與袁術交戰時而占据徐州,自成一方势力。建安三年(公元199年)在下邳被曹操击败并处死。.

新!!: 后汉书和吕布 · 查看更多 »

坚镡

堅鐔(),东汉武将。字子伋,穎川襄城人。光武帝的功臣,雲台二十八将第22位(《後漢書》列传12)。 初习郡县吏務。劉秀攻略河北时,堅鐔被推举,劉秀以堅鐔的实務能力任命他为主簿,又以掃討流軍、河北平定之功为偏将軍。建武元年(25年),劉秀即位時,任命为揚化将軍,封濦強侯,与諸将共同参加攻略洛陽劉玄軍的战斗。堅鐔买通洛陽守门将为内应,与朱祜共入洛陽城東門,劉玄軍大司馬朱鮪投降。建武2年(26年),与萬脩共同平定南陽,宛城軍閥董訢敗走。当时,光武帝属下鄧奉不满大司馬吴漢略奪他的故乡新野。叛乱,萬脩病死,当时,堅鐔北有董訢、南有鄧奉的包围。孤立无助一年,兵糧将尽,饿食野草。堅鐔襲敵常身先士卒,兵士也愿意犧牲。劉秀親征破董訢、鄧奉,以堅鐔为左曹,常命他从軍。建武6年(30年),封合肥侯。建武26年(50年),堅鐔去世。子堅鴻。.

新!!: 后汉书和坚镡 · 查看更多 »

士大夫

士大夫是古代中國、朝鮮、越南、琉球對於社會上具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和官吏之统称。官员选拔制度(科舉制度)是其形成的制度保证。他们既是国家政治的直接参與者,同时又是社會上层文化、艺术的创造者、传承者。至於「士人」,一般是指沒有官銜、介乎官民之間的讀書人。.

新!!: 后汉书和士大夫 · 查看更多 »

夏馥

夏馥,字子治,陳留郡圉縣(今河南省杞縣南)人。東漢八顧之一。.

新!!: 后汉书和夏馥 · 查看更多 »

夏恭 (汉朝)

夏恭,字敬公。中国东汉文学家。梁国蒙县(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北)人。 夏恭敏而好学,研治《韩诗》、“孟氏《易》”,教授门生曾达千余人。王莽末年战乱,群雄并起,夏恭以恩信为众所附,拥兵固守,其乡得保安全。东汉建立,光武帝刘秀嘉赏他的忠果,召拜郎中,转任泰山郡都尉。和集百姓,甚得百姓欢心。四十九岁时,在官任上去世,诸儒谥为宣明君。善作文章,所著赋、颂、诗、《励学》共二十篇。夏恭为两汉之交汉《易》孟氏学传人。无《易经》著作传世。夏恭子之夏牙,少习家业,著赋、颂、赞、诔共四十篇。举孝廉,早卒,乡人号为文德先生。.

新!!: 后汉书和夏恭 (汉朝) · 查看更多 »

大秦

大秦是古代中國對羅馬帝國的稱呼。「大秦」一詞亦可指近東地區,特別是敘利亞。 歷史學家約翰·福斯特將之界定為「……羅馬帝國,或其僅被中國所知之部分,敘利亞。.

新!!: 后汉书和大秦 · 查看更多 »

大月氏

大月氏,存在於公元前一世紀的古代國家。源自月氏,起源于先秦时期甘肃西部和新疆东部的一个部落。西汉时期,統治現今的伊犁河流域一帶,其后南迁至今阿富汗。.

新!!: 后汉书和大月氏 · 查看更多 »

天竺

“天竺”重定向至此,关于北京市顺义区下辖的乡级行政区请参阅“天竺地区” 天竺是中国古代对印度的称谓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对印度的最早记载在《史记·大宛传》,当时称为身毒(上古漢語擬音:)(印度河梵文「Sindhu」对音)。《史記》曰:「張騫曰:『臣在大夏時,見邛竹杖蜀布。』問曰:『安得此。』大夏國人曰:『吾賈人往市之身毒國,身毒國在大夏東南,可數千里。』」《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天竺國一名身毒,在月氏之東南數千里。」唐初统称为「天竺」(中古漢語擬音:),是南方方言「Sindhu」的音譯;「贤豆」()、「狷篤」()、「乾篤」()等稱呼都是根據波斯语「Hindu」的音译,波斯人读「Sindhu」为「Hindu」,希腊人读「Hindu」为「Indu」。 山海經有記載「天毒國」,但是地理位置在朝鮮附近,不一定指印度。 唐高僧玄奘往西域取经,根据「Indu」读音正名为「印度」(),「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身毒,或曰天竺,今从正音,宜云印度。」 歷史之音變過程爲:.

新!!: 后汉书和天竺 · 查看更多 »

奄蔡

奄蔡(上古漢語擬音:;Alans,或 Alani,也拼為 Alauni 或 Halani)为古代中亚印欧语系游牧民族,又作阖苏,1—3世纪中叶的 东汉三国时期也称阿蘭聊(中古漢語擬音:)或阿蘭。他们族源是塞克人—萨尔马特人。 古希腊罗马文献中称之为Aorsoi、Alanorsi。奄蔡首次见于。西汉时期,该民族在锡尔河与阿姆河之间的中亚河中地区的锡尔河以北的康居(咸海)西北、里海北部的草原游牧,东汉时期隶属康居。后因为在158年一小支北匈奴西迁,奄蔡也随之逐渐西迁,其中一部分随着巴兰姆伯尔大单于去了欧洲(374年),在伏尔加河与顿河之间地区定居,另一部分则留在高加索以北地区。 公元4世纪中期(374年的巴兰姆伯尔大单于时期),这在158年西迁的一小支北匈奴在此时越过顿河,吞并了奄蔡。5世纪中期,匈王阿提拉率领奄蔡人西征,一直到达了法兰西中部的奥尔良。後來成為加泰隆尼亞人族源之一,至于继续留在高加索一带的成为可萨国(7世纪后期—1030年)的臣下(一些成为佩切涅格人),中世纪早期有一阿兰王国后来被蒙古的哲别和速不台在1221年打败,一部分(约三万)在元朝成為阿速亲軍,成为保卫大汗的怯薛亲军,当时汉人稱綠睛回回。一部份成為小玉兹哈薩克人。大部分成为奥塞梯人。.

新!!: 后汉书和奄蔡 · 查看更多 »

姚之駰

姚之駰,字魯思,清代政治人物、學者,浙江錢塘縣(今杭州市)人。 康熙六十年(1721年)辛丑科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官至監察御史。輯有《〈后漢書〉補逸》二十一卷,收錄《后漢書》不傳者八家——東漢劉珍《東觀漢記》八卷,三國謝承《后漢書》四卷,晉薛瑩《后漢書》、晉張璠《后漢記》、晉華嶠《后漢書》、晉謝沈《后漢書》一卷、晉袁山松《后漢書》一卷,晉司馬彪《續漢書》四卷。另著有《類林新詠》三十六卷。.

新!!: 后汉书和姚之駰 · 查看更多 »

姜诗

姜詩(生卒年不詳),字士遊,益州廣漢郡雒縣人。東漢時期官吏,官至郎中,他與其妻龐行為《二十四孝》中涌泉跃鲤的主角。.

新!!: 后汉书和姜诗 · 查看更多 »

姜肱

姜肱,字伯淮,彭城郡廣戚縣(今江蘇省徐州市)人。.

新!!: 后汉书和姜肱 · 查看更多 »

孟尝 (东汉)

孟尝(?-?),字伯周,会稽上虞人,东汉时期地方官,生卒年份不详。 孟尝先后任会稽郡户曹吏、合浦郡太守等职务,为官清廉,深得百姓拥戴。.

新!!: 后汉书和孟尝 (东汉) · 查看更多 »

孝仁皇后

孝仁皇后,或稱永樂太后,董氏,名不詳。中國東漢時期皇族女性。出身河間郡。夫解犢亭侯劉萇,生子漢靈帝劉宏。.

新!!: 后汉书和孝仁皇后 · 查看更多 »

孫程

孫程,字稚卿,涿郡新城(今河北徐水西南)人,東漢時的宦官。.

新!!: 后汉书和孫程 · 查看更多 »

孫期

孙期,字仲彧。中国东汉经学传述人。济阴郡成武县(今山东省成武县)人。 孙期年轻时为诸生,研习“京氏《易》”及《古文尚书》。家贫,事奉母亲至孝,每日在大泽中牧猪为业,以奉养其母。远方人跟随他学习,往往手执经书,沿垄畔奔走追随孙期。乡里因他的仁德颇蒙教化。黄巾军经过当地,相约“不犯孙先生舍”。郡上举为方正,派官吏带着羊、酒来请孙期,孙期赶着猪入草丛,头也不回。司徒黄琬特地征辟,孙期不应召,在家中去世。.

新!!: 后汉书和孫期 · 查看更多 »

孔奮

孔奮,字君魚,扶風郡茂陵縣(今陝西省興平市東北)人,東漢武都太守。孔子第十六代孫。.

新!!: 后汉书和孔奮 · 查看更多 »

孔僖

孔僖(),字仲和。中国东汉官员。鲁国鲁县(今山东省曲阜市)人,孔子十九代孫。 他是孔安国九代孙,世传《古文尚书》、《毛诗》。曾祖父孔子建,孔子建在长安,与崔篆爲好友。崔篆在王莽时为建新大尹,曾劝孔子建出仕。孔子建回答:“我有布衣之心,你有衮冕之志,各从所好,不更好吗!道已不同,请从此告辞。”于是回家,于家中去世。 孔僖与崔篆孙崔骃也是好友,在太学习《春秋》。读到吴王夫差,孔僖感叹:“像夫差,就是所谓画龙不成反为狗。”崔驷说:是这样,过去汉武帝开始作皇帝时才十八岁,崇信圣道,师则先王,五六年间,国家的繁荣号称胜过文景之世。到后来他任意所为,忘记了过去推行的善政。孔僖说:“书传这样的事情多了!”邻房生梁郁说:“如此,武帝也是狗了?”孔僖、崔骃默然不对。梁郁怒恨,上书告发孔僖、崔骃诽谤先帝,讽刺当世。朝廷调查审讯孔僖、崔骃。孔僖上书汉章帝申诉。汉章帝没有怪罪孔僖之意,孔僖上奏后,立刻下诏不要过问,拜孔僖为兰台令史。 元和二年(85年)春,汉章帝刘炟到东方视察,回朝时经过鲁国,到达阙里(今山东曲阜城内阙里街),以太牢的礼仪祭祀孔子及其七十二贤弟子,弹奏黄帝、尧、舜、禹、汤、周六代的古乐,接见孔氏家族中二十岁以上的男子六十三人,并且命令儒者讲解《论语》。孔僖表示感谢。汉章帝说:“今日之会,难道对孔卿宗族有光荣吗?”孔僖回答:“臣听说明王圣主,无不尊师贵道。今陛下来到我的家乡,是崇礼先师,增辉圣德。至于光荣,不是我能承担的。”汉章帝大笑:“不是圣人子孙,怎么会有这种话!”于是拜孔僖郎中,赐褒成侯孔损及孔氏家族男女钱帛,孔僖回到京师,在东观校书。 当年冬天,转任临晋令,崔骃以《家林》卜筮,认为不吉,阻止孔僖:“你推辞吧?”孔僖说:“学习不是为别人,出仕不挑官职,吉凶由己,怎么能由占卜?”在县三年,在官任上去世,遗命即时安葬。有二子:孔长彦、孔季彦。.

新!!: 后汉书和孔僖 · 查看更多 »

孔熙先

孔熙先() 南朝宋人,奉圣亭侯孔隐之之侄。 通文史、星算,精醫術,尤長於脈學,曾以一劑治好許耀忠之疾。官至散騎員外郎。經由范曄外甥謝綜的介紹,認識范曄,常在一起賭博。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十一月,徐湛之告發范曄、孔熙先等密謀擁立劉義康,被以謀反罪被處死刑。 熙先被逮捕到建康時,文帝見他“辭氣不橈,甚奇其才”,便責問他:“以卿之才,而滯於集書省,理應有異志。此用我負卿也。”又詰責吏部尚書何尚之:“使孔熙先年將三十作散騎郎,那不作賊。”熙先在獄中上書謝恩,並告訴皇上要戒骨肉之禍,曰:「願且勿遺棄,存之中書。若囚死之後,或可追錄,庶九泉之下,少塞釁責。」孔熙先与及弟弟孔休先、孔景先、孔思先,孔熙先的儿子孔桂甫、孔桂甫的儿子孔白民同时被杀。.

新!!: 后汉书和孔熙先 · 查看更多 »

孔融

孔融(),字文举,东汉末武術家,鲁国曲阜人,建安七子之一,孔子二十代孙,高祖父孔尚,鉅鹿太守。父孔宙,太山都尉。 由于曾任北海相,亦称孔北海,後因毆打相國曹操,遭處死並株連一家。.

新!!: 后汉书和孔融 · 查看更多 »

孙堪 (东汉)

孙堪,字子稚,东汉河南郡缑氏(今河南省偃师)人。 孙堪通经学,有节操。新朝末年,天下混乱,聚宗族自保。汉光武帝建武年间,仕郡县,汉明帝时历为县令、左冯翊。数月,征为侍御史。汉明帝永平三年(60年)前后,官拜尚书令。永平十一年(68年),拜光禄勋。永平十八年(75年),再迁侍中骑都尉。居官清廉,敢于直言,为政有治绩。与周泽并称二稚。.

新!!: 后汉书和孙堪 (东汉) · 查看更多 »

宣秉

宣秉,中国两汉之际政治人物,字巨公。司隷馮翊(左馮翊)雲陽县(陝西省淳化县)人,子宣彪。.

新!!: 后汉书和宣秉 · 查看更多 »

宦官

宦官是古代被閹割後在宮廷中為皇室服務的男性。在中国也稱內臣、內官、內璫、太監、公公、寺人、閹人、內侍、內豎、璫官、中官、中涓、涓人及中貴人等。 宦官作為宫廷內侍見諸世界多個地區。古代東亞世界各国,包括中國、朝鮮、越南的皇室也喜歡使用宦官作為內侍。歐洲的古希臘、羅馬帝國與拜占庭帝國的宮廷中都有宦官,拜占庭法院裡甚至有大量的宦官職員,也有一些被重用當大官。埃及、波斯、印度,土耳其等古文明都曾經有相同的做法。《新約聖經》中亦有向來自非洲埃塞俄比亞的宦官傳福音的記述。英文中宦官(eunuch)一字即由希臘文“守護床的人”轉變而成,可見宦官在本來都是為了保護後宮貞節、皇族血統而設。土耳其人使用的是黑人宦官,名為諸女領班,也有白人宦官,但黑人人數多,勢力也較大。另外,在古代並非所有的國家的皇宮內院都會有所謂的宦官,例如日本天皇的後宮一切事務都由女官負責。.

新!!: 后汉书和宦官 · 查看更多 »

宗慈

宗慈,字孝初,南陽郡安眾縣(今河南省南陽縣西南)人。被舉為孝廉,公府闢召九次,有道徵,不克前往。後被任命為脩武令。太守出自權豪之身,多次索取賄賂,宗慈因此棄官離去。被任命為議郎後,還沒到任,在路上就去世了。南陽人士皆敬重他的義行。郭泰、宗慈、巴肅、夏馥、范滂、尹勳、蔡衍、羊陟人稱“八顧”。顧,是指能以自身的道德品行爲受人擁護。.

新!!: 后汉书和宗慈 · 查看更多 »

安息帝國

安息帝國(波斯語:امپراتوری اشکانی,Emperâturi Ashkâniân;公元前247年-224年),又称阿薩息斯王朝(Arsacid)、帕提亞帝國(Parthian)、波斯第二帝国,是古波斯地区古典时期的一个王朝。阿薩息斯王朝一名出自帕尼部落領袖阿尔沙克一世,他趁著一名波斯總督起兵抵抗塞琉古帝国而征服了伊朗東北部的帕提亞地區,阿爾沙克一世在公元前三世紀中葉建立安息帝國。全盛時期的安息帝國疆域西達小亚细亚東南的幼发拉底河,東抵阿姆河。安息帝國座落在地中海的羅馬帝國與汉朝之間的貿易路線丝绸之路之上,使帝國成為了商貿中心。 安息帝國是一個由不同文化組成的國家,它在很大程度上吸納了包括波斯文化、希臘文化及地區文化的藝術、建築、宗教信仰及皇室標記。在安息帝國的前半段統治時期,雖然宮廷履行伊朗的傳統習俗,但也採納了希臘文化的一些元素。安息帝國的統治者以萬王之王為銜頭,自稱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後裔,他們仿傚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做法接納一方霸主成為附庸國,阿契美尼德王朝會由中央任命這些自治的總督。安息帝國也會任命一些總督,這些總督主要統領伊朗以外的地區,但他們的轄地較少,權力也不如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總督。隨著安息帝國的擴張,中央政府的所在地也沿著底格里斯河由尼薩遷往泰西封,其他多個城市也曾經成為首都。 在最初,塞琉古帝國是安息帝國在西線的敵人,斯基泰人則盤據在東面。不過,隨著安息帝國向西擴張,帝國也先後與亞美尼亞王國及羅馬帝國爆發衝突。安息帝國與羅馬帝國互相爭奪,爭取將亞美尼亞君主成為他們的附庸。前53年安息人在卡雷戰役徹底擊敗克拉苏統領的羅馬軍隊。到前40年至39年,除了泰尔外,羅馬人控制的累范特地區被安息人攻陷。羅馬軍官马克·安东尼對安息帝國進行反擊,多名羅馬將領也入侵美索不達米亞策應,塞琉西亞及泰西封的控制權數度易手,羅馬人始終不能牢固地控制這些地區。与对外战争相比,争夺王位而频繁爆发的内战对安息帝国危害更大,法爾斯伊什塔克爾的統治者阿尔达希尔一世叛變,他在224年殺害了安息帝國最後一位統治者阿爾達班五世。阿爾達希爾一世建立了萨珊王朝,直至七世紀被穆斯林征服前一直統治著伊朗和近東大部分地區,安息帝國的分支阿薩息斯王朝則仍在亞美尼亞繼續其統治。 相對薩珊王朝甚至是更早的阿契美尼德王朝,以安息語、希腊语及其他語言記載的本土安息文獻較稀少。除了一些凌散的楔形文字簡、殘缺的陶器碎片、石刻、德拉克马硬幣、殘存的羊皮紙文獻,安息帝國的歷史只能透過外來的資料而得知,這些外來資料主要是希臘和羅馬史學,也包括中國貨品在安息帝國流通而形成的中國史學。安息帝國的藝術品被史學家視為了解安息帝國社會和文化的有效來源,而關於這一方面的文獻資料卻匱乏。.

新!!: 后汉书和安息帝國 · 查看更多 »

安思皇后

#重定向 阎姬.

新!!: 后汉书和安思皇后 · 查看更多 »

宋史

《宋史》是二十四史中篇帙最為浩繁的史書,於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與《辽史》、《金史》同時修撰。1977年,中華書局出版《宋史》標點校勘本。.

新!!: 后汉书和宋史 · 查看更多 »

宋均

宋均(),字叔庠,东汉经学家,南阳郡安众(今河南省邓州市东北)人。 其父宋伯,在汉光武帝建武初年担任五官中郎将。宋均年少以父任为郎。十五岁时,好经书,常以假日往经学博士处受业,精通《诗》、《礼》,善于论辩。先后官辰阳县长、上蔡县令、九江郡太守。宋均到任辰阳长后,兴立学校,对在其地推广儒学起了很大作用。光武帝嘉其功,赐以金帛。迁上蔡令,禁人丧葬不得奢靡。 转任九江太守,九江境内有唐、后二山,巫祝等借口山公娶妇,祸害百姓,年年如此。宋均禁绝淫祀,下令今后凡为山公娶妇,皆取巫祝家女,不准扰乱百姓。此令一出,众巫祝叩头服罪,宋均将巫人杀掉。宋均铲除了巫神借迷信祸害百姓的罪行,从此断绝了为山神“取公妪”的活动。宋均的事迹,有如西门豹治邺城。 后宋均为谒者,监伏波将军马援军,以恩信招降武陵蛮。马援卒,他建议机断专行,改讨伐为招降,获得成功。永平元年(58年),为东海国(今山东郯城北)相,在职五年,坐法免官,而东海百姓作歌颂念,求皇帝赦免他。汉明帝以他为尚书令,议政多合帝意。生性宽和,不喜文法,主张选吏以弘厚为准。为政务存宽厚,颇得民心。后为司隶校尉,终官河内郡太守。因病请求卸任,后在家中去世。.

新!!: 后汉书和宋均 · 查看更多 »

宋弘

宋弘(),字仲子,京兆长安人(今陕西西安一带)。为汉朝官员,汉哀帝、平帝年间任侍中,王莽时为共工。光武帝复兴汉室后,历任太中大夫、大司空。先后封栒邑侯、宣平侯。《后汉书》卷二十六 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第十六:宋弘字仲子,京兆长安人也。父尚,成帝时至少府。哀帝立,以不附董贤,违忤抵罪。弘少而温顺,哀、平间作侍中,王莽时为共工。赤眉入长安,遣使征弘,逼迫不得已,行至渭桥,自投于水,家人救得出,因佯死获免。.

新!!: 后汉书和宋弘 · 查看更多 »

宋皇后 (漢靈帝)

#重定向 孝靈宋皇后.

新!!: 后汉书和宋皇后 (漢靈帝) · 查看更多 »

宋登

宋登,字叔陽,京兆郡長安縣(今陝西省西安市)人,東漢太尉宋由之子。.

新!!: 后汉书和宋登 · 查看更多 »

審忠

審忠,字公诚。东汉梁郡(今属安徽省砀山县)人。 審忠官至郎中。汉灵帝时,宦官当政,光和二年(179年),司隶校尉阳球奏请诛杀宦官王甫及其子长乐少府王萌、沛相王吉。当时连有灾异,審忠以为是华容侯朱瑀、育阳侯曹节等人所犯罪恶所感应,乃上书汉灵帝,为皇太后窦氏、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鸣冤。奏章没有答复。曹节领尚书令。光和四年(181年),曹节卒赠车骑将军。朱瑀病卒,养子传国。中平六年(189年),袁绍诛宦官,審忠被辟公府。.

新!!: 后汉书和審忠 · 查看更多 »

寒朗

寒朗 ,字伯奇,魯國薛縣人(今山東省微山縣)人。東漢清河太守。.

新!!: 后汉书和寒朗 · 查看更多 »

寇恂

寇恂,字子翼,上谷昌平(今北京市昌平区)人,雲台二十八將之一。.

新!!: 后汉书和寇恂 · 查看更多 »

尹勳

尹勳,字伯元,河南郡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西南)人,東漢政治人物。.

新!!: 后汉书和尹勳 · 查看更多 »

尹敏

尹敏,字幼季。中国东汉古文经学家、史学家,反谶纬神学的思想家。南阳郡堵阳县(今河南省方城县东)人。 尹敏少为诸生。小时候学习今文《欧阳尚书》,後學《古文尚書》,兼习《毛诗》、《春秋谷梁传》和《春秋左氏传》。为精通今古文经学之大师。 建武二年(26年),受阴阳灾异说的影响,向汉光武帝上疏陈言《洪范》消灾之术。当时汉光武帝忙于平定四方,没有关心这件事,命尹敏待诏公车,任郎中,辟大司空府。 因为尹敏博通经记,光武帝命他校定图谶,光武帝曾借助图谶神学,为夺得皇位制造舆论。称帝后,便企图修改不利于己的图谶,便下令尹敏删去崔发为王莽著录的图谶目录。尹敏回答:“谶书非圣人所作,其中很多浅俗别字,很像世俗言辞,恐怕贻误后人。”光武帝不采纳。尹敏在图谶空缺处写上“君无口,为汉辅。”光武帝见到后很奇怪,召问尹敏缘故。尹敏回答:“臣见前人增损图书,敢不自量力,窃幸只是万分之一。”光武帝很不赞同,虽不加罪,亦不擢升尹敏的官职。 尹敏与班彪至交,每次相遇,都是聊起来白天忘了吃饭,晚上忘了睡觉,自以为鍾期、伯牙,庄周、惠施一样投缘。 后三次转任官至长陵令。班彪的儿子班固为兰台令史,与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異,共写成《世祖本纪》。永平五年(62年),汉明帝下诏捉拿男子周虑。周虑平素有名,与尹敏交好,尹敏被牵连下狱免官。出狱后,叹道:“糊涂人真是世上有道之人。为什么明白人要受这样的劫难?”永平十一年(68年),官至郎中,转任谏议大夫。在家中去世。严可均《全后汉文》卷二十七,辑有尹敏遗文。.

新!!: 后汉书和尹敏 · 查看更多 »

岑彭

岑彭(?-36年),字君然,南陽郡西棘陽县(今河南省新野县)人。雲台二十八將之一。.

新!!: 后汉书和岑彭 · 查看更多 »

岑晊

岑晊(),字公孝,南阳棘阳人。父岑豫,为南郡太守,因贪被诛。岑晊年少未知名,拜访同郡宗慈,宗慈刚被征为有道,宾客满门,以岑晊非良家子,不肯见。岑晊留其门下数日,晚间才被引入。宗慈与他说话,大奇之,于是带他一同去洛阳,他得以在太学受业。 岑晊有高才,郭泰、朱穆等皆为友,李膺、王畅称其有干国器,虽在闾里,慨然有董正天下之志。大约延熹九年(166年)六月,太守成瑨下车,欲振威严,闻岑晊高名,请为功曹,又以张牧为中贼曹吏。成瑨委心岑晊、张牧,褒善纠违,肃清朝府。南阳郡歌谣称“南阳太守岑公孝,弘农成瑨但坐啸”。宛县有富商张汎,是汉桓帝美人外亲,善巧雕镂玩好之物,因赂遗中官得显位,横行霸道。岑晊与张牧劝成瑨收捕张汎等,既而遇赦,成瑨还是诛杀了张汎,并收捕其宗族宾客,杀二百余人,后来才上奏。于是中常侍侯览指使张汎妻上书讼冤。桓帝大震怒,将成瑨下狱,成瑨死于狱中。岑晊与张牧逃匿齐鲁之间,亲友多藏匿他,只有新息长贾彪认为他是自取其祸,闭门不纳,众人服其正。后岑晊遇赦而出,得州郡察举、三府交辟,都不就。后来第二次党锢之祸起,李膺、杜密被诛,岑晊又逃亡,在江夏山中去世。 岑晊与张俭、刘表、陈翔、孔昱、苑康、檀敷、翟超并称为“八及”,“及”意即能引导他人追随众人所宗仰的贤人。与刘表、陈翔、范滂、孔昱、苑康、檀敷、张俭并称八友。岑晊和汉末名士王俊交好。 Z Category:新野人.

新!!: 后汉书和岑晊 · 查看更多 »

崔寔

崔寔(),字子真,一名台,字元始,涿郡安平县(今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人,曾任東漢大尚書,著有《四民月令》,成為後世研究古時農業及經濟的重要典籍。 .

新!!: 后汉书和崔寔 · 查看更多 »

崔琦 (東漢)

崔琦,字子瑋,涿郡安平縣(今屬河北省)人,和濟北相崔瑗同宗。著賦、頌、銘、誄、箴、吊、論、《九咨》、《七言》,共十五篇。.

新!!: 后汉书和崔琦 (東漢) · 查看更多 »

崔烈

崔烈 东汉人,字威考,崔骃之孙,崔瑗的哥哥崔盘的儿子,曾任司徒、太尉。有北州重名。.

新!!: 后汉书和崔烈 · 查看更多 »

崔瑗

崔瑗(),字子玉,中国東漢书法家、政治人物,涿郡安平(今属河北省)人。.

新!!: 后汉书和崔瑗 · 查看更多 »

崔駰

崔骃(),字亭伯,涿郡安平县(今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人,中国东汉经学家、文学家。.

新!!: 后汉书和崔駰 · 查看更多 »

左雄

左雄(),中国东汉政治人物,字伯豪,南陽郡涅陽县(今河南省镇平县)人。 漢安帝時,举孝廉,任冀州刺史。当時,冀州多豪族,经常請託刺史,左雄常閉門不见,不与他们交流。参奏貪猾的太守,无所避忌。 漢順帝永建年間(126年-132年)初,公車徴拜左雄議郎。当時順帝初即位,大臣懈怠,政事多有缺失。左雄进言,言辞恳切。尚書僕射虞詡感嘆当時廷臣無為,人物左雄忠誠、公正,有節義,向皇帝推薦左雄,于是汉顺帝擢升左雄为尚書。 之后昇進左雄为尚書令,執掌政務。左雄上奏修繕太学,陽嘉元年(132年)太学完成,实施增員。同年,他建议孝廉被推举者未满四十,不能直接接受官职,要先进行儒家经典考试。这个制度被胡广、張衡激烈反对,順帝还是施行。次年、胡广因为推举十数人有誤而被罷免。试验通过拜命郎中之人,只有陳蕃、李膺、陳球等三十余人。太守于是不敢轻率推举。于是,汉順帝在世时,推举任用清平,多得人材。 左雄改革孝廉制度,上奏尚書应该效仿古典人物。禁止鞭打九卿,順帝乳母宋娥封为山陽君,他以災異理由反对。宋娥的誣告之罪被发觉,爵位被免除。 左雄转任司隷校尉。左雄推薦周举为尚書。他作为司隷校尉,推举冀州刺史馮直为将帥。馮直犯收賄之罪,周举弹劾左雄应该連座。左雄以周举守法,不徇私恩人而高兴:说「乃是韩厥之举也」。他的態度天下感服。这件事後左雄被罷免。之后左雄復職为尚書,永和三年(138年)左雄去世。.

新!!: 后汉书和左雄 · 查看更多 »

左慈

左慈(),字元放,东汉末方士,庐江郡(今安徽潜山)人。.

新!!: 后汉书和左慈 · 查看更多 »

巴肅

巴肅,字恭祖,渤海郡高城縣人,東漢政治人物。.

新!!: 后汉书和巴肅 · 查看更多 »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前身为古典文学出版社,成立于1956年11月,1958年6月改组为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78年1月改为现名。,上海古籍出版社官方網站, 上海古籍出版社以出版并整理中國古典文學、哲學、歷史等的古籍和学术研究著作为主,同時也出版普及传统文化的書刊。其中重版書占了相當大的比例。 上海古籍出版社第一任社長為李俊民,在文化大革命中他一度被紅衛兵列入上海第一批要打倒的對象中,並被撤職;文革結束後,李俊民獲得平反,重新主持上海古籍出版社。.

新!!: 后汉书和上海古籍出版社 · 查看更多 »

丁鸿

丁鸿(),字孝公,颍川郡定陵县(河南省郾城区西)人,东汉初期大臣。 父亲丁綝,随刘秀为偏将军,封陵阳侯。十三岁随桓荣学习欧阳尚书,明章句,善解经。父亲死后,让爵于弟,未获批准,教生徒。永平十年(67年),朝廷征召,丁鸿至即被召见,不久,任命为侍中。永平十三年,兼射声校尉。建初四年(79年),徒封鲁阳乡侯。同年,白虎观会议,丁鸿在论难中才高一筹,汉章帝称他殿中无双丁孝公,徒校书,代成封为少府。元和三年(86年),徒封马亭乡侯。 汉和帝即位,任太常。永元四年(92年),接替袁安为司徒,窦太后临朝,窦宪兄弟专政,丁鸿上书要对此匡正,和帝命他代理太尉兼卫尉,统领南北军,诛灭窦氏。永元六年(94年),丁鸿去世。.

新!!: 后汉书和丁鸿 · 查看更多 »

丁恭

丁恭,字子然,山陽東緡(今山東省金鄉縣東)人,東漢大儒。.

新!!: 后汉书和丁恭 · 查看更多 »

东夷

东夷,是中国先秦时期,中原居民对黄河流域下游(青、兖、徐三州)居民的总称。考古上有一种观点认为,东夷是指自后李文化始至岳石文化的承载者。 夏商时期的“夷”,不带有民族观念,只是作为部落联盟的称呼;周朝首次出现“东夷”一词,是周部落对黄河流域下游居民的称呼。傳說东夷部落的少昊是黄帝之子,伯益是黄帝重孙。 东周时期,经齐、鲁等国在山东地区的多年经营,夷、夏諸部落逐渐融合。秦汉以后,东夷多指居住于中国东方的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及琉球群岛等地的外族或吉、黑的少数民族。.

新!!: 后汉书和东夷 · 查看更多 »

东汉

东汉(25年-220年)是由刘秀建立的中国古代的一个朝代,与西汉合称兩漢。東漢与西漢之間为新朝,後为東漢所取代。西汉建都长安,東漢建都洛陽,故而得名。東漢是當時世界上的強大國家,而前期六十多年的光武中興和明章之治,亦是中國史上的盛世之一。 由於東漢中後期的帝王普遍壽命不長,而且不少是幼年即位,導致汉和帝以后至汉末近百年间,外戚及宦官轮流执政,成為固定的惡性循環,兩派互相残杀,把东汉朝廷弄得十分腐败。東漢中平六年(189年),外戚大將軍何进遭宦官十常侍所殺,後军阀董卓引兵到雒陽,除十常侍,废少帝刘辩,杀何太后,立汉献帝。长期左右东汉皇室的外戚、宦官一起被消灭,但卻引起了各地諸侯群雄割據的局面,漢廷不再握有實權,漢献帝從此成為傀儡,其后被曹操控制,最後汉室被曹魏取代。 東漢在文化、军事等方面亦有显著成就。著名的有班超出使西域,在西域長駐了三十多年,先後擊破了被匈奴控制的西域諸國,不但令西域諸國一一歸順漢朝,並開拓了東西文化的交流。期間他還派出甘英出使西域的大秦國,雖未有成功,但足跡已達今日波斯灣諸國。 另外,东汉在91年灭北匈奴。南匈奴内附漢朝。216年,南匈奴最后一個呼厨泉单于去邺城拜见曹操,曹操分南匈奴为五部,匈奴汗国不复存在,困扰汉朝数百年的北方外患終告一段落。 同時佛教也在這段期間傳入中國。根據記載,汉哀帝元壽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景盧出使大月氏,其王使人口授《浮屠經》。到了東漢永平十年(67年),漢明帝派人去西域,迎來兩位高僧,並且帶來了許多佛像和佛经,用白馬駝迴首都雒陽,皇帝命人修建房屋供其居住,翻譯佛經。也就是現在的白马寺。.

新!!: 后汉书和东汉 · 查看更多 »

万脩

萬脩东汉武将,字君游,扶風茂陵人,汉光武帝功臣,雲台二十八将第26位(《後漢書》列传12)。 劉玄即位为更始帝,萬脩归降,被任命为信都郡信都县令。更始2年(24年),萬脩和信都太守任光、都尉李忠迎接逃到薊县(今北京)的劉秀入信都。被拜为偏将軍,封造義侯。攻破王郎的都城邯鄲後,任右将軍,以表河北平定之功。 建武元年(25年),萬脩是大司馬吴漢率领的十一将之一,围攻更始帝属下朱鮪坚守的洛陽。建武2年(26年),改封槐里侯,与堅鐔一起平定南陽,宛城周围孤絶,萬脩在军中病逝。子萬普。.

新!!: 后汉书和万脩 · 查看更多 »

三國志

《三國志》是由西晋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代歷史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陳壽曾任職於蜀漢,蜀漢滅亡之後,被徵入洛陽,在西晉也擔任了著作郎的職務。《三國志》在此之前已有草稿,當時魏、吳兩國先已有史,如王沈的《魏書》、魚豢的《魏略》、韋昭的《吳書》,此三書當是陳壽依據的基本材料,蜀漢無史,故自行採集,僅得十五卷。而最終成書,卻又有史官職務作品的因素在內,因此《三國志》是三國分立時期結束後文化重新整合的產物。.

新!!: 后汉书和三國志 · 查看更多 »

三韩

三韩是公元前2世纪末至公元后4世纪左右朝鲜半岛南部三个部落联盟,包括马韩、辰韩和弁韩。《三国志·魏志·东夷传》中提到:“韩在带方之南,东西以海为限,南与倭接,方可四千里。 ”按照秦汉时期一里为415.8米的标准来计算,那么三韩部落所占据的总面积应该不下十七万平方公里,已将大半个朝鲜半岛都囊括在了其中。 其中马韩是三韩中最强大的,被三韩拥立为“辰王”,定都目支国,统领三韩之地。4世纪马韩已被百济兼并。辰韩被新罗兼并,弁韩则演化成伽倻后又被新罗兼并。 “三韩”一词最早在中国的典籍《后汉书·东夷列传》中出现。三韩所在的具体位置存在争议。不同时期,三韩的边界也不断的变化。但大體上认为在朝鮮半島的南部,大致为今天的大韩民国。《后汉书》曰三韩之地“皆古之辰国也” 「韓」()在現代韩语中被賦予“伟大”或“领袖”的意思。大韩民国的国名中就含有“韩”字。「韓」後來演變為朝鮮族的別名。三韩是现在朝鲜族的直系祖先,也是如今韩国国名得来的原因。.

新!!: 后汉书和三韩 · 查看更多 »

乐羊子妻

乐羊子妻,不知姓氏,东汉人物。 乐羊子走在路上,拾到一个别人丢的金饼,回家给了妻子,妻子说:“我听说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洁之人不受嗟来之食,何况拾遗求利,从而使自己的品格被污损!”乐羊子非常惭愧,于是把金饼丢回野外,远走寻师求学。一年归来,妻子跪着问他缘故。乐羊说:“长期在外想家,没有别的原因。”妻子于是拿刀走到织布机前,说:“这布生自蚕茧, 通过机杼织成, 一丝一线积累,达到一寸,一寸一寸积累,最后成一丈一匹。现在如果割断这布,则前功尽弃,荒废时日。你积累学问,当每天知道自己所欠缺的东西,从而向美德靠近。如果中途而归,和断布有什么不同?”乐羊子被她的话感动,回去完成学业,于是七年不返。妻子常亲自伺候婆母,又到远方送东西给乐羊子。曾有别人家的鸡走进他的园中,婆母偷偷杀了吃,妻子对着鸡不吃只哭。婆母奇怪问原因。妻子说:“自己感伤家里贫穷,以使饭桌上有别人家的肉。”婆母于是把鸡肉丢弃了。后来盗贼想要侵犯妻子,于是先劫持候婆。妻子听见,操刀而出。盗贼说:“放下你的刀顺从我可以保全,不从我,则杀死你的婆婆。”妻子仰天而叹,举刀刎颈而死。盗贼也没有杀她婆婆。太守听说,即捕杀贼盗,赐给妻子缣帛,以礼安葬,号称“贞义”。.

新!!: 后汉书和乐羊子妻 · 查看更多 »

乌桓

乌桓(上古漢語擬音:),又名乌丸、古丸,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源自東胡,是最早附屬於匈奴的部落。.

新!!: 后汉书和乌桓 · 查看更多 »

庞行

#重定向 姜诗.

新!!: 后汉书和庞行 · 查看更多 »

于阗

于阗(又作于寘),古代西域王国,汉、魏、晋均称为于阗,唐代安西四镇之一。《元史》也称之为斡端。古代居民操塞语,另一说法为藏族和印度的混血部族;--闐語則屬東伊朗語。尉遲烏僧波统治下与归义军关系密切,这时期以后于阗开始使用年号,于阗国于公元1006年被喀喇汗国所灭,该地遂被伊斯兰化。.

新!!: 后汉书和于阗 · 查看更多 »

度尚

度尚(),字博平,东汉末期政治人物,兖州山阳郡湖陆(今在山东微山县张楼乡程子庙村东昭阳湖中)人。与张邈、王考、刘儒、胡毋班、秦周、蕃向、王章,八人合称“八厨”,永嘉元年(145年)任上虞长(今浙江余姚县西)时,为孝女曹娥立曹娥碑,碑文有“上虞县令度尚字博平、弟子邯郸淳字子礼撰”题名,蔡邕在碑阴题:“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意为“绝妙好辞”。.

新!!: 后汉书和度尚 · 查看更多 »

井丹

井丹,字大春,東漢時期學者,扶風郡郿縣(今陝西省寶雞市)人。年輕時在太學讀書,通曉《五經》,善於談論,所以京師的人這麼說:「《五經》紛綸井大春。」性清高,從沒有準備名帖問候過他人。.

新!!: 后汉书和井丹 · 查看更多 »

仲长统

仲长统()字公理。山陽郡高平县(今山东省金乡县)人。东汉政论家。.

新!!: 后汉书和仲长统 · 查看更多 »

任安

任安 (),字定祖,東漢末年文士,廣漢綿竹人,俱事楊厚,與同鄉人董扶齊名,學習圖錄讖緯。.

新!!: 后汉书和任安 · 查看更多 »

任延

任延(),字长孙。中国东汉官员。南阳郡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人。 任延十二岁时,为太学生,在长安学习,精通《诗经》、《易经》、《春秋经》,名显太学,在太学号称“任圣童”。兵荒马乱,避难陇西。当时隗嚣占据四郡之地,遣使请任延出仕,任延没有应征。 更始元年(23年),以任延为大司马属,拜会稽郡都尉。时年十九岁,迎官惊其年轻。及到,他静泊无为,去祭祀延陵季子。当时天下新定,道路不通,避乱江南的人都没有回中原,会稽颇称多士。任延聘请董子仪、严子陵等人,待以师友之礼。属吏贫穷的,分给奉禄赈给。裁减士卒,令他们耕作公田,慰问当地孝子。吴县龙丘苌,隐居在太末。王莽时,四辅三公连次征辟,不到。任延认为龙丘先生有原宪、伯夷之节。派遣功曹前去,带着书信医药。一年后,任延让他担任议曹祭酒。龙丘苌不久病卒,任延为他治丧,三天不处理公务。 建武初年,任延上书请求退休,汉光武帝任命他为为九真郡太守。妻儿留在洛阳。任延在郡铸作农具,推广牛耕及中原婚嫁礼制,深受边远地区人民拥戴。骆越之民不识父子之性,夫妇之道。使男子年龄二十至五十,女子年龄年十五至四十,按年龄婚配。当地人给儿子起名为“任”,纪念任延。 任延为官四年,回到洛阳,因病耽搁行程,贬任睢阳令,九真吏民生他为立祠。转任武威郡太守,汉光武帝让他善事上官。任延说忠臣不私,私臣不忠。履正奉公是臣子之节。善事上官,不敢奉诏。”汉光武帝同意了他的话。到了武威,将兵长史田绀的子弟宾客为地方一害。任延抓起来田绀,杀死父子宾客五六人。田绀小儿子田尚率领数百人,自称将军,被任延打败。 任延积极防备匈奴、羌人。河西少雨,他设置水官,修理沟渠,加强教育,开设学校,令掾史子孙皆入学,章句既通,则授以显官要职。武威郡有了儒雅之士。因为擅杀羌人,贬官召陵令。汉明帝即位,为颍川郡太守。永平二年(59年),征他到辟雍,以他为河内郡太守。为官九年,病卒。少子任恺,官至太常。.

新!!: 后汉书和任延 · 查看更多 »

任光

任光(),东汉武将。字伯卿,南陽宛人。汉光武帝功臣雲台二十八将第24位(《後漢書》列传12)。少年时忠厚誠实,在乡里被人喜愛。开始做宛县卿嗇夫、郡县吏。劉玄的汉兵至宛,见任光冠服华美,便令他脱衣,将杀死他来夺得衣服。正好光禄勋刘赐(劉秀族兄)至,视任光有长者的容貌,便救了他。劉賜以他为安集掾、偏将軍,昆陽之战大破王莽的大司徒王尋、大司空王邑。 更始元年(23年),劉玄称皇帝(更始帝)至洛陽,任光为信都郡(今河北冀州市)太守。王郎实力大增,郡国多降,任光与都尉李忠、县令萬脩守卫信都郡。王郎传檄,任光斬杀他的使者,王郎以精兵四千攻打信都。 更始2年(24年),劉秀逃至薊县(今北京市),劉秀到信都见任光,劉秀命他为左大将軍,封武成侯。劉秀以信都郡为据点攻略周围城邑,最后攻下了王郎据守的邯鄲。 建武2年(26年),改封阿陵侯,食邑一万户。建武5年(29年),召至洛陽奉朝請。同年冬,病逝,子任隗。.

新!!: 后汉书和任光 · 查看更多 »

任末

任末,字叔本,蜀郡繁縣(今四川省成都市)人。年輕時學習《齊詩》,與廣漢郝伯宗、蜀郡景鸞、潁川李仲、渤海孟元叔遊學七州。教授學生十多年。.

新!!: 后汉书和任末 · 查看更多 »

任文公

任文公,巴郡閬中(今四川省閬中市)人。西漢司空掾。父親任文孫,懂得天官風角秘要。.

新!!: 后汉书和任文公 · 查看更多 »

廖扶

廖扶,字文起。中国东汉方士。汝南郡平舆县(今河南省平舆县)人。 幼年时习《韩诗》、《欧阳玄书》,有门徒数百人。父亲是北地郡太守,永初年间,因为羌人攻克北地郡,下狱而死。廖扶因为父以法丧身,害怕做官。服丧期满叹道:“老子有言:‘名与身孰亲?’吾岂为名乎!”于是无意仕进,断绝世俗的想法。他专攻经典,尤其明晓天文、谶纬,风角、推步之术。州郡公府征召,都不应职。来问他灾异,他也没有回答。廖扶预先知道家乡发生灾荒,于是聚谷数千斛,都分给宗族姻亲,赈恤宗族。又出资埋葬遭瘟疫而死之人。常居在先人坟墓之旁,未曾进入城市。太守谒焕做过他的学生。后到汝南郡上任,未到,先派遣小吏修门人之礼,又想提拔廖扶子弟,廖扶不肯,时人称为“北郭先生”。年八十岁,在家中去世。廖扶二子,廖孟举、廖伟举,并知名。.

新!!: 后汉书和廖扶 · 查看更多 »

廉范

廉范,字叔度,東漢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 赵将廉颇之后,流寓西州。受業於薛漢。永平初,任陇西太守鄧融的功曹官。不久,鄧融被檢舉失職,下獄,病重。廉範到洛陽做獄卒,早晚服侍他,尽心勤劳,直到邓融去世。薛汉因楚王事件被誅殺,故人门生沒人敢處理善後,廉范独自前往收敛屍體。由是显名。迁为云中太守。历武威、武都二郡太守。建初初,又迁蜀郡太守,當時為了預防火災,晚上禁火,廉范到任後准許百姓夜間用火,並要求储水以待救火,百姓稱便,作歌“廉叔度,來何暮,不焚火,民安作,昔無襦,今五褲”。.

新!!: 后汉书和廉范 · 查看更多 »

伏壽

伏壽(),是汉献帝皇后。东汉末年徐州琅琊東武(今山东诸城)人。伏皇后是西漢大司徒伏湛的八世孫,父親是學者伏完,母是盈。.

新!!: 后汉书和伏壽 · 查看更多 »

伏恭

伏恭(),字叔齐,琅邪郡东武(今山东省诸城市)人,东汉經學家、司空。 伏恭是伏生之后,汉光武帝时大司徒伏湛兄伏黯之子。生於漢哀帝建平元年,卒於漢章帝元和元年。伏黯以明《齐诗》著称,伏恭孝顺,事继母甚谨,幼傳父學,继承父伏黯明《齊詩》,改定章句,省减浮辞,定为二十万言,作《解說》九篇。爲郎。光武帝建武四年(28年),授剧县(今山东寿光南)令,視事十三年,青州因他惠政公廉举为尤异。建武十七年(41年),伏恭被召到洛阳,参加太常试经,考儒家经典,伏恭名列第一,拜经学博士。遷常山郡(今河北元氏县西北)太守,在常山敦修学校,注重传授学问,因此北方冀州盛行伏氏学。汉明帝永平二年(59年),代梁松为太仆。两年后代冯鲂拜为司空。汉章帝建初二年(77年)冬行饗禮,尊为三老。在司空位九年,因病上书辞官。元和元年(84年)去世,年九十岁。.

新!!: 后汉书和伏恭 · 查看更多 »

伏湛

伏湛,表字惠公,中国西汉末期、东汉初期政治人物,徐州琅邪郡東武县(今山東省諸城市)人。济南伏生(伏勝)九世孫。父伏理为知名儒者,教漢成帝《诗经》,官至高密太傅,形成一家学派。其子伏隆、伏咸、伏翕。伏湛后代有东汉末年伏完、伏寿(伏皇后)父女。.

新!!: 后汉书和伏湛 · 查看更多 »

张纯 (武始侯)

張純,表字伯仁,中国西漢末年东汉初期京兆杜陵縣(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人,汉武帝时御史大夫张汤七世孙,大司馬衛将軍富平侯張安世六世孫。新朝张纯失爵,东汉时期官至司空,封武始侯。.

新!!: 后汉书和张纯 (武始侯) · 查看更多 »

张衡

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東漢士大夫、天文學家、地理學家、數學家、科學家、發明家及文學家,官至太史令、侍中、尚書。張衡一生成就不凡,曾製作以水力推動的渾天儀、發明能夠探測震源方向的地動儀和指南車、發現月蝕的原因、繪製記錄2,500顆星體的星圖、計算圓周率準確至小數點後一個位、解釋和確立渾天說的宇宙論;在文學方面,他創作了《二京賦》及《歸田賦》等辭賦名篇,拓展了漢賦的文體與題材,被列為「漢賦四大家」之一。他開創了七言古詩的詩歌體裁,對中華文化有巨大貢獻。張衡為備受尊崇的偉大科學家,成就與西方同時期的托勒密媲美。此外,他的地位也被現代天文學界所肯定。.

新!!: 后汉书和张衡 · 查看更多 »

张超 (河间)

张超,东汉末年文士,字子並,河間郡鄚县人。 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裔(《後漢書》文苑传),一説为張耳子孫(《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曾跟随車騎将軍朱儁征讨黄巾軍,为别部司马,以文章和草书见称,残存賦、頌19篇。《后汉书·卷八十下·文苑列传第七十下》有其传。.

新!!: 后汉书和张超 (河间) · 查看更多 »

张酺

张酺(),东汉初期大臣。字孟侯,东汉汝南郡细阳县(安徽省阜阳市北)人。 张酺少年随祖父张充学习《尚书》,后来担任郎,教授皇太子刘炟。为人正直、严肃,每每利用讲经间隙匡正太子的过失,以严厉见称。皇太子刘炟即位为汉章帝,说:“张酺前入侍讲,屡有谏正,出于诚心,可谓有史鱼之风”。先后担任侍中、虎贲中郎将。又出为东郡太守。张酺性格刚毅,治下严峻。有官员杀害盗徒时,他认为县令贪赃枉法,尚且不犯死罪,盗徒是饥寒的贫民,不足以构成死罪。他治理东郡十五年,汉和帝初年,转任魏郡太守,转任河南尹。永元四年(92年),竇氏敗亡後,張酺上書有意赦免竇瓌,漢和帝被張酺的言辭所感動,因此竇氏只有竇瓌得以保全性命。永元五年(93年),担任太仆,又转任太尉,永元十二年(100年),廷斥司隶校尉晏称,被弹劾以违公门礼仪,罢官回家。永元十五年(103年),任光禄勋,永元十六年(104年),转任司徒,一月后去世,遗言薄葬,作为天下节俭的表率。.

新!!: 后汉书和张酺 · 查看更多 »

张楷 (东汉)

张楷,字公超,中国东汉蜀郡成都县(今四川成都市东南)人,张霸之子。 张楷通晓经学《严氏春秋》、《古文尚书》,门徒常常有百人之多。家贫无以为业,常乘驴车至以卖药为生,足以养家糊口,辄还乡里。曾隐居弘农山中,学者慕名而随,因之成为集市,被人称为公超市。张楷好道术,自称能作五里雾。朝廷有辟举,他都不接受。汉桓帝时,遭诬陷,收捕狱中。在狱中讽诵经籍,作《尚书注》。后得释放,建和三年(148年)朝廷安车备礼聘任,因病辞官,时年七十岁,在家去世。其子张陵、张玄。.

新!!: 后汉书和张楷 (东汉) · 查看更多 »

張堪

張堪,字君游,南陽郡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人,《南陽縣志》:張堪,字君游,南陽宛人,早孤,讓先父遺財數百萬與兄子,年十六受業長安東漢蜀郡太守、張衡祖父。.

新!!: 后汉书和張堪 · 查看更多 »

張奮 (武始侯)

張奮,表字稚通,中国东汉京兆尹杜陵縣(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人,东汉时期的司空,武始侯。.

新!!: 后汉书和張奮 (武始侯) · 查看更多 »

張宗

张宗(),东汉初期大臣。字诸君,东汉南阳郡鲁阳县(河南省鲁山县)人。 王莽时张宗为阳泉乡佐,后为更始帝偏将军,客居安邑时,邓禹定河东,张宗归附,仍为偏将军。邓禹战败,他率领几千人断后,声称“一卒毕力百人不当,万夫致死可以横行”,力却十万追兵。刘秀命他为京辅都尉,让他和冯异平定关中。迁任河南都尉。建武六年为太中大夫,讨平颍川郡、琅琊郡、北海郡、青州、冀州割据势力,斩杀数千人。官至琅琊相。为政严酷,永平二年去世。.

新!!: 后汉书和張宗 · 查看更多 »

張儉

張儉,字元节,東漢末年政治人物,山陽郡高平縣(今山東省鄒城市)人。因黨錮之禍,被迫逃亡,人甚重之,眾多門閥名士因收留他而獲罪被殺,包含孔融之兄長孔褒。.

新!!: 后汉书和張儉 · 查看更多 »

張玄 (君夏)

张玄,字君夏,东汉经学家,河内郡河阳县(今河南省孟州市西)人。.

新!!: 后汉书和張玄 (君夏) · 查看更多 »

張玄 (東漢)

张玄,字处虚,蜀郡成都人,东汉政治人物,张霸(字伯饶)之孙,张楷(字公超)之子,张陵(字处冲)之弟。 张玄深沉有才,因为当时天下大乱不出仕。司空张温多次以礼相征辟,没有担任。 中平二年(185年),张温担任车骑将军出征凉州边章等人,将要出发,张玄从田边陋室出来,穿着粗布衣服戴着枷索,拦路劝说张温:“天下贼寇蜂起,难道不是宦官(黄门常侍)无道的缘故吗?听说中贵人公卿以下应当于平乐观为你送行,明公总揽天下威重,掌握六师之要,如果在酒酣之时,敲响金鼓,整理行阵,召军正抓住有罪之人诛杀,率兵回去屯守都亭,依次翦除宦官,解除天下的倒悬之危,为海内的怨恨报仇,然后引用隐逸忠正的人物,那么边章之徒就像在股掌之上一样了。”张温听到后大为震惊,不能回答,很久之后对张玄说:“处虚,不是我不喜欢你的话,只是我做不到,怎么办!”张玄叹息道:“事行则为福,不行则为贼。今天和张公永别了。”说完拿起毒药就要吃。张温上前抓住他的手:“你忠于我,我不能用,是我的罪过,你何必担责任!而且这些话出你口入我耳,谁现在能知道!” 张玄于是离去,隐居鲁阳山中。董卓专政,要征辟他担任掾属,举他为侍御史,没有就任。董卓用兵威胁,不得已勉强起身,路过轮氏,在途中病故。.

新!!: 后汉书和張玄 (東漢) · 查看更多 »

張瑩

張瑩可以指:.

新!!: 后汉书和張瑩 · 查看更多 »

張馴

張馴 ,字子儁,濟陰郡定陶縣人(今山東省菏澤市)人。東漢大司農。.

新!!: 后汉书和張馴 · 查看更多 »

張霸

張霸,字伯饒,蜀郡成都人,東漢侍中。.

新!!: 后汉书和張霸 · 查看更多 »

張興 (東漢)

張興,字君上,潁川郡鄢陵(今河南省鄢陵縣)人,東漢太子少傅。.

新!!: 后汉书和張興 (東漢) · 查看更多 »

張湛

张湛,字子孝,东汉扶风郡平陵人。.

新!!: 后汉书和張湛 · 查看更多 »

張昇 (東漢)

张昇,中国东汉大臣,字彦真,陈留郡尉氏县(今河南尉氏)人。 张昇少年好学,阅读范围较广。为人任性不羁,和自己意气相投的人,不管贫贱,与之交结;如志趣不合,那怕是王公贵人,也不屈从。初仕郡吏,在郡中任纲纪,做外黄(今民权县西北)县令,属吏有贪赃受贿的,立即处死。汉桓帝时遭遇“党锢之祸”丢掉官职,后受株连被杀,时年四十九岁。善文辞,著有赋、诔、颂、碑、书,共六十篇。.

新!!: 后汉书和張昇 (東漢) · 查看更多 »

彭修

彭修,字子阳。中国东汉汉桓帝、汉灵帝时官员。会稽郡毗陵县(今江苏省常州市)人。 彭修幼年父亲在外做官,他随着父亲赴任。十五岁那年,父亲休假回乡,父子同归。途中被盗贼抢劫,彭脩在紧急的情况下,突然拔出佩刀,冲向前抓住盗贼的头领,说:“父亲被侮辱,儿子应当死,我以死相拼,难道你不怕死吗?”盗贼面面相觑:“这个小孩真是义士,不应该逼迫他。”于是辞谢而去。彭修乡党称名。 彭修后仕会稽郡为功曹。当时,西部都尉宰祐行太守事,因为小错捕拿吴县狱吏,将要杀他。主簿钟离意极力劝阻,宰祐大怒,派人捉拿钟离意,就要治罪,掾史都不敢劝说。脩推门直入,于庭上拜见,说:“明府对于主簿大发雷霆,请告诉他的错误。”宰祐说:“接受命令三日,一直不奉行,废命不忠,难道不是错过?”彭修再 拜说:“古时任座当面指责魏文侯,朱云攀毁栏槛,如果没有贤君,怎么得到忠臣?现在庆贺明府为贤君,主簿为忠臣。”宰祐于是赦免钟离意,也原谅了狱吏。 后扬州辟彭修为从事。当时,张子林等数百人作乱,郡上报州,请彭修守吴令。彭修与太守都出城讨伐,张子林下属看见车马,竞相射箭,飞矢雨集。彭修保护太守,中流矢而死,太守保全性命。叛军平素听说彭修恩信,于是杀死用弩射中彭修之人,剩下的都归降散去。说道:“我们为彭君而降,不是服从太守归顺的。”.

新!!: 后汉书和彭修 · 查看更多 »

何休

何休,字邵公,東漢任城樊(鄰近曲阜)人。父何豹,曾任九卿之中的少府,何休依據漢代官員子弟可蔭任為中低層官吏的制度開始任官。 何休的學問淵博,時人譽之“精研六經,世儒無及者”,對孔子遺留下的經書有十分精闢的瞭解。當時的帝師陳蕃邀請何休擔任幕僚,由於陳蕃在宮廷鬥爭中失敗,何休黨錮之禍中被禁錮而禁止任官,返歸家鄉。 何休被禁錮在家時,開始註解孔子的經書,目前僅存的唯一文本是他歷時十七年才寫成的《春秋公羊解詁》。.

新!!: 后汉书和何休 · 查看更多 »

何顒

何颙(),字伯求,南阳郡襄乡县(今湖北省枣阳市)人,东汉末年名士、官员。.

新!!: 后汉书和何顒 · 查看更多 »

何进

何進(),字遂高,南阳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人,東漢末年外戚,官至大将军,录尚书事,封慎侯。何进为了对付十常侍而召董卓率军队入京,成为汉末大乱直至三国割据的重要事件之一,而自己也被十常侍杀死。.

新!!: 后汉书和何进 · 查看更多 »

何敞

何敞(),东汉扶风郡平陵人,字文高。 汉和帝时,何敞历任侍御史、尚书。上书反对外戚的奢侈。后来为汝南郡太守。修治鮦阳渠,增加三万多顷垦田。后来担任五官中郎将。.

新!!: 后汉书和何敞 · 查看更多 »

佛教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河流域迦毗羅衛國(现在的尼泊尔和印度邊界中間,較為靠近尼泊爾)的太子悉達多·喬答摩(古譯:瞿曇)(佛號屎嘎懶覺泥)在大約西元前6世紀對於佛弟子所開示的教導,後发展为宗教。全世界约有5億佛教徒.

新!!: 后汉书和佛教 · 查看更多 »

徐稚

徐孺子(),即徐稺(徐稚),字孺子,号聘君,豫章南昌(今南昌市高新区北沥徐村)人。是中国东汉时期著名的高士贤人、经学家,世人称“南州高士”。.

新!!: 后汉书和徐稚 · 查看更多 »

徐璆

徐璆 ,活躍於東漢末年,字孟玉,廣陵海西人。度遼將軍徐淑之子。.

新!!: 后汉书和徐璆 · 查看更多 »

徐登

徐登,字叔经。中国东汉方士。闽中郡(今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人。善于巫术。 传说他本为女子,后转为男子。善为巫术。少年牧牛,在山上遇到异人,获得仙术。赵炳,字公阿,是东阳人,有越方禁咒之术。当时有兵乱,疾疫大规模流行,二人在乌伤溪水(浙江省义乌市一带)之上相遇,于是相约,都用自己的道术、本地药方治病。徐登能禁溪水不流,赵炳能禁枯树,枯树发芽,二人相视而笑,一起施展道术。 徐登年长,赵炳师事徐登。崇尚清俭,祭神只以东流水为酒,削桑皮为干肉。他们施行禁术,疾病都除去了。 后徐登去世,赵炳东入章安县(今浙江省台州市),百姓不知道他。赵炳爬到茅屋顶上,支锅做饭,主人见到后惊慌,赵炳笑而不答。既而饭熟了,茅屋没有损坏。又曾临水求渡河,船家不理他,赵炳张开伞盖坐在其中,长啸呼风渡河,于是百姓彻底信服,跟随他的人很多。章安县令讨厌他惑乱民众,将他抓起来杀了。人们在永康县为他立祠室,蚊子进不去。 《三洞群仙录》、《福建通志·方外》也有记载。后来有徐赵二真君祠。.

新!!: 后汉书和徐登 · 查看更多 »

徐防

徐防,字谒卿,东汉时期人物,沛国铚县(今安徽省宿州市西南)人。 祖父徐宣在王莽时任祭酒,以《易经》教授。他的父亲徐宪也传易经。徐防年少时习家学。永平年间举孝廉,任郎。汉明帝以他体貌严正,任他为尚书郎,掌管机要。汉和帝时任司隶校尉,官至魏郡太守。永元十年(98年),任少府,转大司农,有政绩。永元十四年(102年)十一月由大司农拜司空。永元十六年(104年)十月接替张酺为司徒。汉殇帝延平元年(106年)正月接替张禹任太尉,和太傅张禹一起录尚书事,百官总己以听。汉安帝即位,封他为龙乡侯。永初元年(107年)因为地震、暴雨、流民等原因,被策免太尉,张禹继为太尉。三公因灾异遭到免职,从徐防开始。.

新!!: 后汉书和徐防 · 查看更多 »

侯瑾

侯瑾,字子瑜,敦煌郡人。東漢文學家、史學家。.

新!!: 后汉书和侯瑾 · 查看更多 »

侯覽

侯覽(),山陽防東人(今山東單縣),東漢時的宦官,以诛梁冀功进封高乡侯。.

新!!: 后汉书和侯覽 · 查看更多 »

侯霸

侯霸(),东汉初年大臣。字君房,河南郡密县(今河南省新密市东南)人。西汉时,在汉成帝手下为太子舍人。侯霸严肃有威仪,一心好学,曾以九江太守房鳳为师,研究《榖梁春秋》。新朝初年,侯霸升任为淮平大尹。汉光武帝建武四年(28年),刘秀授予侯霸尚书令。他通晓西汉旧制,收录西汉的遗文档案,条奏前朝法令制度,多被刘秀采行。建武五年十一月壬寅,继伏湛为大司徒,封为关内侯。建武十三年,薨,追封谥则乡哀侯,食邑二千六百户。子侯昱嗣爵位。.

新!!: 后汉书和侯霸 · 查看更多 »

後漢紀

《後漢紀》,作者為袁宏,是一部出色的編年體斷代史,在四庫全書之中為史部。 採《左傳》之史法,仿荀悅《漢紀》而寫。袁宏不滿意他所見到的諸種後漢書,於是發憤披閱資料,重加釐訂,歷時八年之久,終於撰成。其書共30卷,約21萬多字。所載起自王莽末年的農民起事,迄於曹丕篡漢、劉備稱帝,記述了東漢二百餘年的歷史。《後漢紀》的成書要早於范曄《後漢書》50餘年,是現存有關東漢史史籍二大部中的一部。 清代王鳴盛於《十七史商榷》中言:「宏所採亦云博矣,乃竟少有出范書外者,然則諸書精實之語,范氏摭拾已盡。」言范曄《後漢書》是諸家後漢書的總結性之作,袁宏《後漢紀》在內的其他諸家後漢書,已經沒有什麼參考價值。但是「其中多有范氏所刪取而不盡錄者」,可以訂正《後漢書》的謬誤和補充之不足。 袁宏《後漢紀》早在宋代,刻本已「衍文助語,亂布錯置,往往不可句讀」。現今最早的刻本是明代嘉靖黃姬水刊本(簡稱黃本),及萬曆年間南京國子監本(簡稱南監本)。校本有清代康熙年間襄平蔣國祚、蔣國祥兄弟《兩漢紀字句異同攷》(簡稱蔣本),陳璞《兩漢紀校記》(簡稱學海堂本),鈕永建《兩漢紀校釋》(簡稱龍溪本)及四部叢刊本。近代有張烈與《前漢紀》合輯標點的《兩漢記》及周天游的《後漢紀校注》。.

新!!: 后汉书和後漢紀 · 查看更多 »

後漢書人物列表

没有描述。

新!!: 后汉书和後漢書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匽明

匽明,是东汉蠡吾侯刘翼的媵妾,生汉桓帝刘志。.

新!!: 后汉书和匽明 · 查看更多 »

包咸

包咸,字子良,會稽曲阿人,東漢經學家。.

新!!: 后汉书和包咸 · 查看更多 »

刘宽 (东汉)

刘宽(),字文饶,東漢弘農郡華陰縣(今陝西省華陰縣)人。 刘宽父親是漢順帝時期的司徒刘崎,漢高帝二哥劉喜的後裔。漢桓帝時被大將軍梁冀征辟,官至司徒長史、東海國相。延熹八年(165年)担任尚書令,南陽郡太守。漢靈帝時為太中大夫、侍中、光祿勛,官至车骑将军、特进、逯乡侯。176年-177年、179年-181年兩次擔任太尉。中平二年(185年),刘宽去世,謚號昭烈。.

新!!: 后汉书和刘宽 (东汉) · 查看更多 »

刘宋

宋(420年-479年)史稱劉宋或稱南宋(跟其他南朝政權,南齊、南梁及南陳看齊)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一个朝代,也是南朝版圖最大的朝代,當時所謂「七分天下,而有其四」。439年,北魏統一中国北方後,與劉宋形成南北對峙。劉宋强盛时,其统治地区北以秦岭、黄河与北魏相邻,西至四川大雪山,西南包括云南,南至越南中部横山、林邑一带。.

新!!: 后汉书和刘宋 · 查看更多 »

刘寿 (东汉)

刘寿(),汉章帝第五子,母亲申贵人。 生年没有记载,从兄长汉和帝出份年份和父亲汉章帝逝世年份推测,当在79年至88年间。永元二年(90年)封刘寿为济北王,分太山郡的几个县设立济北国。汉和帝将兄弟都留在京师,恩宠甚笃。和帝驾崩后,刘寿才就国济北。永初元年(107年),邓太后封刘寿的舅舅申转为新亭侯。 永宁元年(120年)三月十一,刘寿去世,在位三十一年,谥号惠。当时西羌叛乱,国用不足,始封王薨逝,朝廷只给钱千万,布万匹办理丧事;嗣王薨逝,给钱五百万,布五千匹办理丧事,称为赙。而刘寿特赐赙钱三千万,布三万匹。其子节王刘登嗣位。汉安帝死后,刘寿的儿子北乡侯刘懿继位,在位二百余日。.

新!!: 后汉书和刘寿 (东汉) · 查看更多 »

刘义康

劉義康(),小字車子,彭城綏輿里(今江蘇省銅山縣)人。南朝宋皇子,宋武帝劉裕第四子,母親是美人王氏。劉義康在劉裕稱帝後受封彭城王,多次在外任刺史,後入朝以司徒掌政,因宋文帝多病,故朝事一度由劉義康獨掌。然而義康行事不顧君臣禮儀,其黨眾更圖推義康登上帝位。宋文帝最終除去其黨眾,義康被逼請外任江州。後義康因涉及孔熙先等謀反之事而被為庶人。宋文帝及後見北魏大舉南侵,兵臨長江北,擔心義康又被人趁機擁立而下令殺死義康。.

新!!: 后汉书和刘义康 · 查看更多 »

刘京 (琅邪王)

劉京,東漢光武帝的第十一子,生母是阴丽华。 東漢建武十五年(39年),劉京封為琅邪公。建武十七年(41年)劉京为琅邪王。刘京性恭孝,好经学,建武三十年(54年)劉焉改封中山王。永平二年(59年),以太山之盖、南武阳、华,东莱之昌阳、卢乡、东牟六县益琅邪。永平五年(62年),就国。漢和帝建初六年二月十七(81年3月16日),劉京去世,谥号孝,其子劉宇嗣位。  .

新!!: 后汉书和刘京 (琅邪王) · 查看更多 »

刘庆 (东汉)

刘庆(),汉章帝的太子,后因其母宋贵人被杀,废为清河王,106年去世,死后谥号为孝王。.

新!!: 后汉书和刘庆 (东汉) · 查看更多 »

刘嘉 (顺阳侯)

刘嘉()字孝孫,是汉光武帝的族兄,舂陵侯刘敞的同母弟刘宪之子。刘嘉自小失父,被“南顿君”刘钦收养,后来,他与刘伯升(刘钦的长子)一同去长安求学,学习《尚书》和《春秋》。.

新!!: 后汉书和刘嘉 (顺阳侯) · 查看更多 »

刘全 (汉朝)

平春悼王刘全,汉章帝第二子,生母不详。建初四年(79年)四月辛卯,被立为平春王。当年就薨逝了,谥号悼,葬在京师,无子,国除。.

新!!: 后汉书和刘全 (汉朝) · 查看更多 »

刘兴 (北海王)

刘兴(),汉景帝后裔,远祖长沙王刘发,父齐武王刘縯。.

新!!: 后汉书和刘兴 (北海王) · 查看更多 »

刘知几

劉知幾(),字子玄,唐代史學家,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唐朝永隆年間(680年)以弱冠舉進士,官至左散騎常侍。他歷任著作佐郎、中書舍人、著作郎,又撰起居注,兼修国史二十餘年。期間深感宰相大臣監修,多所干預,不能秉筆直書其言。 景龍二年(708年)辭去史職,從事私人修史工作。劉知幾一生從事史書編輯工作,著有《刘氏家乘》十五卷、《刘氏谱考》三卷、《史通》二十卷、《睿宗实录》十卷、《刘子玄集》三十卷;合著有《三教珠英》一千三百一十三卷、《姓族系录》二百卷、《唐书》八十卷、《高宗实录》二十卷、《中宗实录》二十卷、《则天皇后实录》三十卷。仅有《史通》传世,對中國唐朝以前的史籍作了全面的分析和批評,是中國第一部史學理論專著。他在史通中提出史家須有三長:史才、史学、史识;对著史强调直笔,提倡“不掩恶、不属善”、“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的态度。 開元九年(721年),六十歲的他時因營救長子犯罪流配一事而被唐玄宗貶為安州都督府別駕,不久便去世,享年六十一歲。有六子:劉貺、劉餗、劉匯、劉秩、劉迅、劉迥。有一女劉氏(714年—771年三月)嫁李神通玄孙洺州清漳县尉李衡。.

新!!: 后汉书和刘知几 · 查看更多 »

刘玄

#重定向 更始帝.

新!!: 后汉书和刘玄 · 查看更多 »

刘盆子

刘盆子(),汉高祖刘邦之孙城阳景王刘章之后。曾祖父为城阳荒王刘顺,祖父式节侯刘宪,父式侯刘萌,王莽篡位,国除,为式人。.

新!!: 后汉书和刘盆子 · 查看更多 »

刘隆 (云台二十八将)

劉隆()东汉武将。字元伯,南陽安衆侯劉崇的族人,长沙定王刘发之子安众康侯刘丹的后裔。汉光武帝功臣,雲台二十八将第16位(《後漢書》列传12)。 居摄元年(6年),劉隆父刘礼和劉崇举兵討伐王莽,按罪连坐。刘隆不满7岁而被赦免。30岁前後在長安游学。更始帝劉玄任命他为騎都尉,根据《後漢書》記述。居摄元年=公元6年刘隆1至6岁,30岁应该在公元30年到35年之间,劉玄任騎都尉在公元24年以前,所以記述有誤。 劉隆把妻、子安置洛陽。更始2年(24年),听说劉秀在河内,与其合军拜为騎都尉。随馮異到洛陽与劉玄軍对峙。他的妻、子被守将李軼(李通从弟)所殺。 建武2年(26年),封亢父侯。吴漢率他征讨鄴城近郊檀乡杂軍。建武4年(28年),任命为誅虜将軍,討平在淮南称帝的李憲,屯田荊州武当。建武11年(35年),攻公孫述,岑彭上書推举为南郡太守,一年余,返上将軍印綬。建武13年(37年),增加食邑,封竟陵侯。当时全国地方官结交当地豪族,垦田户籍不实申告横行。建武16年(40年),劉隆以不实申告罪下狱。同罪者十数人死罪,劉秀念刘隆的功績,将他贬为庶人。建武17年(41年),再封扶乐乡侯,任命为中郎将,为伏波将軍馬援副将征讨交趾徵氏姐妹。俘获徵贰,斬首千余級、2万余人降。還军后,封長平侯。建武20年(44年),大司馬吴漢去世,劉隆以驃騎将軍代行大司馬。奉法自守8年,返上将軍印綬辞職。以列侯奉朝請。建武30年(54年),封慎侯。建武中元2年(57年),刘隆去世,谥号靖侯,子劉安。.

新!!: 后汉书和刘隆 (云台二十八将) · 查看更多 »

刘表

劉表(),字景升,山陽郡高平縣(今山東省邹城市)人,是西漢魯恭王劉餘之子郁桹侯刘骄的九代孙。刘表身长八尺餘(約1.86米),姿貌温厚伟壮,個性優柔寡斷,但有儒者風範。他是东汉末期的一个割据軍閥,領有荊楚數千里之地,並先後由漢廷授封官銜「荊州刺史」和「鎮南將軍、荊州牧、封成武侯、假節」。也是漢末的黨錮名士之一。.

新!!: 后汉书和刘表 · 查看更多 »

刘顺 (东汉)

成武孝侯刘顺,中国新朝末年东汉初期政治人物。字平仲,汉光武帝族兄。父刘庆,舂陵侯刘敞同产弟。 刘顺与光武帝同里闬,少年时关系就非常好。更始帝即位,以刘庆为燕王,刘顺为虎牙将军。更始帝降赤眉,刘庆为乱兵所杀,刘顺投靠光武帝,担任南阳郡太守。建武二年(26年),封成武侯,邑户最大,租入倍於其他宗室。建武八年(32年),派他击破六安变民,于是担任六安郡太守。几年後,光武帝想要征召,当地吏民上书请留。建武十一年(35年)刘顺卒,光武帝派使者迎丧,皇帝亲自临吊。子刘遵嗣爵,因为与诸王私交,降为端氏侯。刘遵卒,子刘弇嗣。刘弇卒,无嗣,端氏侯国除。永平十年(67年),汉明帝到章陵郡,念旧恩,封刘顺侄子三人为乡侯。刘顺叔父刘弘、刘梁。.

新!!: 后汉书和刘顺 (东汉) · 查看更多 »

刘辅 (沛王)

劉輔,東漢光武帝的次子,生母是郭聖通。 東漢建武十五年(39年),劉輔封為右翊公。建武十七年(41年)郭皇后被廢为中山太后,劉輔为中山王。建武十九年(43年)六月封劉彊為東海王,劉輔改為沛王。建武二十八年(52年)就國。他廣交門客,和寿光侯刘鲤關係匪淺。因為劉鲤怨刘盆子害其父更始帝劉玄,杀死劉盆子之兄故式侯劉恭,劉輔一度下獄。劉輔好经书,作《五经论》,号稱《沛王通论》。當時劉輔在沛国谨节,终始如一,称为贤王。漢明帝敬重,数加赏赐。漢章帝元和元年(84年),劉輔去世,其子劉定嗣位。.

新!!: 后汉书和刘辅 (沛王) · 查看更多 »

刘赐 (东汉)

劉賜(),东汉宗室、政治人物,荊州南陽郡蔡陽县(今湖北省棗陽市)人,字子琴。祖父劉利,父名不詳,兄刘显,侄子(刘显子)劉信,子劉閔,妹夫樊宏。更始帝劉玄从兄弟,漢光武帝劉秀的族兄。.

新!!: 后汉书和刘赐 (东汉) · 查看更多 »

刘陶 (东汉)

刘陶,一名刘伟,字子奇,东汉人物,谏议大夫。据《资治通鉴·卷第五十八》记载,刘陶曾因向汉灵帝劝谏宦官祸国之害,被宦官诬陷,下狱,最后闭气而死。.

新!!: 后汉书和刘陶 (东汉) · 查看更多 »

刘恭 (彭城王)

刘恭,東漢明帝的第三子。 東漢永平九年(66年),赐号灵寿王。十五年(72年),刘恭封巨鹿王。漢章帝建初三年(78年),徙刘恭为江陵王,改南郡为国。元和二年(85年),三公上书,江陵在京师正南,不可以封,徙刘恭为六安王,以庐江郡为国。汉章帝驾崩,遗诏徙封彭城王,改楚郡为国,当年就国。刘恭敦厚威重,举止有度,得到吏民敬爱。汉安帝永初六年(112年),封刘恭子刘阿奴为竹邑侯。元初三年(116年),刘恭以事责其子刘酺,刘酺自杀。元初四年十一月初九(117年12月20日),刘恭去世,谥号靖,子考王刘道嗣位。.

新!!: 后汉书和刘恭 (彭城王) · 查看更多 »

刘桢

劉楨(),字公幹,東平郡寧陽縣《后汉书》文苑列传第七十下:刘梁字曼山,一名岑,东平宁阳人也。梁宗室子孙,而少孤贫,卖书于市以自资。(今屬山東)人。東漢時期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

新!!: 后汉书和刘桢 · 查看更多 »

刘梁 (东汉)

刘梁,字曼山,一名岑。中国东汉汉桓帝、汉灵帝时文学家。东平郡宁阳县(今山东省宁阳县东南)人。 汉文帝次子梁王的宗室子孙,虽出身宗室,但生活清贫,靠在集市上卖字为生。但博涉群书,笃志好学,善属诗文。平日痛恨世间多势利之交,以有害于公正的目的相互勾结,于是著《破群论》。时人将这一著作同孔子《春秋》相比,认为足以使乱臣知惧,俗士愧心。文章不存。又著《辩和同之论》。 汉桓帝时,举孝廉,转任北新城长。大兴学校,聚生徒数百人,亲执经卷教授,儒家教化大行。朝夕自往劝诫,身执经卷,考试出成绩优差。入京拜为尚书郎,后为野王令,未及赴任,汉灵帝光和年间病卒。刘梁是刘桢的祖父。.

新!!: 后汉书和刘梁 (东汉) · 查看更多 »

刘淑 (城阳王)

城阳怀王刘淑,东汉汉章帝的第七子,生母不详,汉章帝在永元二年(90年)分济阴国为城阳国,封刘淑为城阳王。刘淑在位五年去世,葬在京师,没有子嗣,谥号怀王,城阳国除,并回济阴国。.

新!!: 后汉书和刘淑 (城阳王) · 查看更多 »

單颺

单飏,字武宣。中国东汉方士。山阳郡湖陆县(今山东省鱼台县东南)人。 单飏以方正独特、清苦自立,善于天文算术。初举孝廉,升任为太史令、侍中。出为汉中郡太守,因公事免职。后拜尚书,在任上去世。汉灵帝熹平末年,谯县曾有黄龙出现,光禄大夫桥玄问单飏:“这是什么征兆?”单飏回答:“谯县当有王者兴起。不到五十年,龙将再次出现,就是应验。”魏郡人殷登秘密记下。建安二十五年春,黄龙再次于谯县出现,当年冬,曹魏受禅取代东汉。.

新!!: 后汉书和單颺 · 查看更多 »

單超

单超(),河南(今河南洛阳)人。东汉朝宦官。 桓帝初為中常侍,時外戚梁冀當權,单超和河南尹梁不疑(梁冀弟)有矛盾。延熹二年(159年),梁太后逝世,早對梁冀專權亂政不滿的漢桓帝刘志對单超咬臂出血,作为盟誓。借單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等五個跟梁冀有怨仇的宦官殺死梁冀,其全族都一併被殺。五宦官同日封侯,單超被封為新豐侯,食邑二万戶。單超弟單安擔任河東太守,單安子單匡擔任濟陰太守。 后单超病,皇帝遣使拜单超为车骑将军。第二年,丙午,新豐侯單超卒,賜東園祕器,棺中玉具。.

新!!: 后汉书和單超 · 查看更多 »

周嘉

周嘉,字惠文,汝南郡安城縣(今河南省商水縣)人。東漢零陵太守。.

新!!: 后汉书和周嘉 · 查看更多 »

周勰

周勰,字巨勝,汝南郡汝陽縣(在今河南省周口市)人。年輕時,喜歡玄虛之學,因父親周舉的關系被任命為郎官。後來自己辭官返家。.

新!!: 后汉书和周勰 · 查看更多 »

周磐

周磐(),字坚伯。中国东汉经学。汝南郡安成县(今河南省正阳县东北)人。 周磐与周燮同族。祖父周业,建武初年为天水郡太守。周磐少游京师,学《古文尚书》、《洪范五行》、《左氏传》,好礼有行,非典谟不言,受诸儒推崇。居家贫困养母,俭简但不充裕。诵《诗经》至《汝坟》卒章(“鲂鱼赬尾,王室如毁,虽则如毁,父母孔迩”),于是感叹,参加举孝廉。汉和帝初年,拜为谒者,担任任城县长、阳夏县令、重合县令,都有好政策。后来思念母亲,弃官还乡。母亲去世,哀痛得快要死了,服丧结束,结庐墓侧。不再为官,讲授学业,门徒多至千人。 公府三辟周磐,都以他有道特别征召,周磐对友人说,亲人已经去世,还当什么官,于是不应。建光元年(121年),七十三岁时,年初召集学生,讲论一整天,对两个儿子说:“我白天梦见先师东里先生,与我在阴堂角落讲谈。”于是长叹:“我的寿命要结束了吗!如果命终之日,桐棺足以装下,外椁足以装下棺,为我穿上濯衣幅巾。编二尺四寸竹简,写《尧典》一篇,刀笔各一,以置棺前,表示不忘圣道。”当月十五日,无病而终,学者以为他知道天命。周磐同郡蔡顺,也是孝子。.

新!!: 后汉书和周磐 · 查看更多 »

周紆

周紆(),字文通。中国东汉官员。下邳郡徐县(今江苏省泗洪县南)人。 周紆为人刻薄少恩,喜欢韩非之术。年轻时为廷尉史。永平年间,补任南行唐县长。到任后,告知吏民,说自己仇视奸吏豪贼,于是杀了县中凶恶的数十人。升任博平令。收捕奸人和贪污,没有活着出狱的。以威名转任齐相,专用刑法,善写法律条教,被州内所遵守。后来因为杀无辜,贬官博平令。建初年间,为勃海郡太守。皇帝敕令到郡,他藏起来不宣布,先遣使到属县把罪犯全部决罪,才拿出诏书。下狱廷尉,免官归家。 周紆廉洁,免官后烧砖养活自己,汉章帝再以他为郎,转任召陵侯相。廷掾怕周纡的严厉、明断,想降低他的威信。一天早晨,他取一个死人尸体,砍断手足,放在官署门前站着。周纡知道官署门前有一个没有手足的死尸后,就亲自到死尸旁边,做出与死人谈话的样子。发现尸体口眼有稻芒,秘密问守门人:“都有谁运稻秸入城?”守门人回答:“只有廷掾。”又问铃下:“外面谁怀疑我与死人说话?”回答:“廷掾怀疑。”于是抓廷掾拷问,承认“没有杀人,用的道边死人。”后来没人敢欺骗他。 周紆回来征拜洛阳令。下车,先问大姓名单,属吏列举民间豪强。周紆厉声大怒:“我问的是像马氏、窦氏这样的贵戚,难道需要知到这种卖菜的佣仆?”于是部吏望风,争着做严酷的事。贵戚小心翼翼,京师平安。皇后之弟黄门郎窦笃夜里从宫中回家,亭长霍延拦住窦笃,窦笃的家奴与霍延争吵,霍延拔剑比划窦笃,大家辱骂。窦笃上奏汉章帝。汉章帝命司隶校尉、河南尹到尚书查问,将周紆送廷尉诏狱。数日后释放。周紆得罪贵戚,残酷苛刻,多次为有司所奏,建初八年(83年),于是免官。后为御史中丞。 汉和帝即位,太傅邓彪弹劾周紆,将他免归田里。窦氏专权,窦笃兄弟睚眦必报。周紆自知不免一死,于是在家自待其祸。窦笃还是认为周紆做事公正,没有害他。永元五年(93年),再征为御史中丞。窦氏外戚被诛,而夏阳侯窦瓌还是在朝。周紆弹劾窦瓌。窦瓌回到封国,周紆转任司隶校尉。永元六年夏(94年),大旱,汉和帝到洛阳监狱调查,发现二人被打伤口生虫,周紆贬任骑都尉。永元七年(95年),转任将作大匠。永元九年(97年),在官任上去世。.

新!!: 后汉书和周紆 · 查看更多 »

周燮 (汉朝)

周燮,字彦祖。中国东汉经学家。汝南郡安城县(今河南省正阳县东北)人。决曹掾周燕的后裔。 周燮生下来鼻子下巴歪斜,相貌奇丑吓人。母亲想要抛弃他,其父不听,说:“我听说圣贤多有异貌。兴盛我宗族的,就是这个孩子。”于是把他养大。 他在小的时候,就知谦让;十岁就学,能通《诗经》、《论语》;长大后,专精《礼》、《易经》。不读非圣之书,不重视寒暄交往。住在先人在山冈边结草庐,下有陂田,常常耕作自给自足。不是自己耕渔,就不吃。乡党宗族很少能见到他。 周燮在汉安帝时举孝廉,贤良方正,特别征召,都以有病推辞。延光二年(124年),汉安帝以玄纁羔币征聘周燮和南阳馮良,二郡都派丞掾致礼。宗族劝他:“修德立行,就是为了国家。自先世以来,功勋宠信不断,你为什么守在东冈之陂?”周燮说:“我既不能隐居洞穴,追随绮季之迹,却不能远离父母之国,同流合污。修道之人,度时而动。动而不时,怎能通达!”自驾车至颍川郡阳城,派遣门生致谢,因病辞归。诏书告知汝南郡,每年以羊、酒养病。周燮年至七十余岁寿终。.

新!!: 后汉书和周燮 (汉朝) · 查看更多 »

周荣 (东汉)

周荣(),字平孙,庐江舒人,东汉官员。 汉章帝年间,举明经,得司徒袁安辟为府僚。袁安数次与他论议,很器重他。袁安奏执金吾窦景与其兄大将军窦宪争立北单于事,都是周荣起草的奏章。窦氏门客太尉掾徐齮很厌恶周荣,约永元四年(92年)正月,威胁他说:“你为袁公腹心之谋,排奏窦氏,窦氏悍士刺客满城中,小心防备啊!”周荣说:“我周荣是江淮孤生,蒙先帝大恩,以历宰二城(历任两座城的长官)。今复得为宰相幕僚,纵为窦氏所害,诚所甘心。”故常告诫妻儿:若自己遭祸暴死,不要殡敛,希望以自己区区腐身让朝廷觉悟。窦氏败亡,周荣由此显名,由郾令被擢为尚书令。汉和帝年间,出为颍川太守,犯法,当下狱,和帝思周荣忠节,贬为共令。一年多后,复以为山阳太守。所历任长官的郡县,其政绩都被人记述。后告老,卒于家,诏特赐钱二十万,除授其子周兴为郎中。 周兴子周景。张璠《汉纪》误作周景为周荣子,赵一清据《后汉书》进行了纠正。.

新!!: 后汉书和周荣 (东汉) · 查看更多 »

周黨

周党,字伯况。中国东汉隐士。太原郡广武县(今山西省代县西南)人。 周党家产有千金。从小成为孤儿,为族人所养,但待他不好,甚受冷遇。成年后,族人又不归其家产。周党向县诉讼,才得归还。既而散千金家产于宗族,又将奴婢全部遣送,于是到长安游学。 起初,乡佐曾经当众侮辱周党,周党久久不能忘怀。后读《春秋》,知道复仇之义,于是停学回乡,与乡佐约定日期决斗。交手动刀后,周党被乡佐所伤,生命垂危。乡佐佩服他的道义,用车把他拉回去养伤,数日后复苏,明白道理之后离开了。从此修身养志,州里称道他的高洁。 王莽称帝,托病家居。从此盗贼横暴,毁坏郡县,只有到了广武,过城不入。汉光武帝建武年间,征周党为议郎,因病去职,于是带着妻子在黾池居住。再次被征召,不得已,穿着短布单衣,穀树皮束发包头,到尚书台等待召见。光武帝见到热爱,周党趴在地上而不拜谒,说愿意守志,光武帝同意了。 博士范升参奏毁周党:“臣闻尧不须许由、巢父,而建号天下;周不待伯夷、叔齐,而王道以成”。太原周党、东海王良、山阳王成沽名钓誉,不肯应征,都是大不敬。,天子把奏书给公卿看,下诏:“自古明王圣主,必有不宾之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太原周党不受朕禄,亦各有志。其赐帛四十匹。”周党隐居黾池,著书上下篇後,去世。乡人认为他贤德建祠祭祀。.

新!!: 后汉书和周黨 · 查看更多 »

周防 (東漢)

周防,字偉公,汝南郡汝陽縣(今河南省駐馬店市)人。其父是周揚,從小喪父,家境貧困,曾開旅店供過客住宿,但不收報酬。九世祖為周燕。.

新!!: 后汉书和周防 (東漢) · 查看更多 »

呂強

呂強(),字漢盛,河南成皋(今河南滎陽)人,東漢時的宦官。.

新!!: 后汉书和呂強 · 查看更多 »

呂榮

呂氏(),字榮,吳郡人,東漢許升之妻。.

新!!: 后汉书和呂榮 · 查看更多 »

和熹皇后

和熹皇后(),名鄧綏,為東漢和帝第二位皇后、東漢女政治家,南陽新野人(今河南省新野县)。.

新!!: 后汉书和和熹皇后 · 查看更多 »

傅俊

傅俊(),东汉武将。字子衛,穎川襄城人。汉光武帝的功臣,雲台二十八将第21位(《後漢書》列传12)。 王莽时代,劉秀攻襄城時,为县之亭長出迎汉军,被任命为校尉。新朝的襄城县令殺死了傅俊母弟一族。昆陽之战大破新朝大司徒王尋,升任偏将軍。作为別働隊随鄧晨共破京密二城。劉秀命傅俊归故乡安葬家族。劉秀攻打河北时傅俊率賓客十数人在邯鄲合军。建武元年(25年),劉秀即位時,傅俊为侍中,成为迎接陰麗華的使者。建武2年(26年),封昆陽侯。建武3年(27年),为積弩将軍,随征南大将軍岑彭破黎丘乡秦丰,又派遣到揚州,平定江东。被郅惲劝说後,开始严明军纪,百姓悦服。建武7年(31年),傅俊去世,谥号威侯。子傅昌。.

新!!: 后汉书和傅俊 · 查看更多 »

傅燮 (東漢)

傅燮,字南容,北地郡靈州縣(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人,東漢壯節侯。.

新!!: 后汉书和傅燮 (東漢) · 查看更多 »

傅毅

傅毅(),字武仲,扶风茂陵(今天陕西)人,永平中於平陵習章句,东汉文学家。 曾与班固、贾逵同事,同校订内府藏书,班固說他下筆不能自休,车骑将军马防推薦為将军府军司马。车骑将军窦宪又请傅毅为主记室,窦宪升任大将军,傅毅任司马。 传说汉明帝听傅毅说西方有佛,明帝便派蔡愔等人赴西域求佛法。日本学者镰田茂雄認為漢明帝时傅毅尚是少年,不可能在朝廷作官,认为汉明帝感梦求法完全不是历史事实。 傅毅流传至今的著作有《舞赋》、《七激》等,但编的集全部失传。.

新!!: 后汉书和傅毅 · 查看更多 »

唐檀

唐檀(),字子产,豫章南昌人。汉安、顺二帝时期著名方士,年少时入太学,研习《京氏易》、《颜氏春秋》,爱好灾异星占之术,永建五年(130)举孝廉,除中郎,后因对朝政不满辞官归家,不再致仕。著有《唐子》二十八篇。 T T T Category:唐姓.

新!!: 后汉书和唐檀 · 查看更多 »

冯异

冯异,字公孙,颍川父城(今河南宝丰东)人。东汉著名军事家。冯异精通《左氏春秋》、《孫子兵法》,协助刘秀创建东汉政权,隨劉秀安定河北,為劉秀偏將軍,封應侯。後又封為孟津將軍。在多年的行軍作戰中,馮異為劉秀建立東漢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但馮異謙遜,從不誇己功,諸將並坐論功,他常避於大樹下,被譽為大樹將軍。劉秀即位封馮異為陽夏侯,任征西大將軍。漢明帝时封为“云台二十八功臣”之一。.

新!!: 后汉书和冯异 · 查看更多 »

八家後漢書

《八家後漢書》,是指《東觀漢記》、范曄《後漢書》以外,記載東漢歷史的八部紀傳體及編年體史書。.

新!!: 后汉书和八家後漢書 · 查看更多 »

公孙述

公孙述(),字子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县)人。两汉间政治人物。曾经割据蜀郡,並以「白帝」自比。.

新!!: 后汉书和公孙述 · 查看更多 »

公沙穆

公沙穆,字文乂,北海郡膠東縣(今山東省平度市)人。東漢遼東屬國都尉。.

新!!: 后汉书和公沙穆 · 查看更多 »

元嘉 (刘宋)

元嘉(424年—453年)是南朝宋皇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共计29年餘。由於宋文帝的兒子刘劭弑父自立改元太初,后刘劭兵败被杀,刘骏即位。通常的帝系表將其後繼位改元孝建的宋孝武帝當作繼承者。 三十年四月孝武帝劉駿即位沿用。.

新!!: 后汉书和元嘉 (刘宋) · 查看更多 »

倭,《说文解字》释为:顺貌。从人委声,另外可解作遙遠的意思。汉语用法中有“矮”,“小”的意思,如倭河马,倭黑猩猩等。倭是古代中国对日本列岛以及其近邻的的通称,居民称为倭人,国家則称为倭国。 有說法認為倭是源自日語中,第一人稱「われ」(Ware)。綜合而言,「倭」的來歷無通說,被認為「不明」。 日文汉字中,「倭」音讀為「わ」(Wa),與「和」字同。訓讀為「やまと」(Yamato)亦與「和」同。但中国有学者认为邪马台才是「やまと」的音译,倭是中国古代对倭奴的简称,但倭奴的汉语古音為wana、并不对应旧时日语词汇中「女人」的音讀「wonna」。.

新!!: 后汉书和倭 · 查看更多 »

皇甫嵩

皇甫嵩(),字義真,安定郡朝那县(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彭阳县)人,中國東漢末期名將,參與平定黃巾之亂,官至太尉。.

新!!: 后汉书和皇甫嵩 · 查看更多 »

皇甫規

皇甫規(),字威明,安定郡朝那县(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彭阳县)人,東漢軍事家。与段熲、张奂并称“凉州三明”.

新!!: 后汉书和皇甫規 · 查看更多 »

矯慎

矫慎,字仲彦。中国东汉医家。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市)人。 矫慎年少时喜为黄老之学,后隐居山谷,因穴为屋。仰慕赤松子、王子乔的导引术,遂成为当时有名的导引术士之一。矫慎与马融、苏章同乡同时,马融以博才显名,苏章以廉直著称,但他们都首先推重矫慎。汝南吴苍很看重他,写信给他观察他的志向,希望他出仕,为国出力。现在四海开辟,巢父、许由不隐居箕山,伯夷、叔齐悔入首阳山。矫慎不答。七十余岁,终身不娶。后忽然回家,说到自己哪一天死,到时候果然死了。后人有在敦煌见到矫慎,人民对他感到惊异,民间传为神仙。.

新!!: 后汉书和矯慎 · 查看更多 »

王堂 (東漢)

王堂,字敬伯,廣漢郡郪人。東漢將作大匠。《後漢書·王堂傳》.

新!!: 后汉书和王堂 (東漢) · 查看更多 »

王常

王常,字顔卿。豫州颍川郡武陽县人。新朝、东汉初期武将,东汉草創期功臣之一。最初是绿林軍部将、下江軍頭領、更始帝劉玄属下武将。.

新!!: 后汉书和王常 · 查看更多 »

王丹 (東漢)

王丹,字仲回,京兆下邽人。 汉哀帝、汉平帝时,仕州郡。王莽时,连征不至。家累千金,隐居养志,好施舍周济。前将军邓禹西征关中,军粮缺乏,王丹率宗族上表军粮二千斛。邓禹在领左冯翊,王丹称病不视事,免归。后征为太子少傅。.

新!!: 后汉书和王丹 (東漢) · 查看更多 »

王仁俊

王仁俊(),字杆郑,号籀许。江苏吴县人。中國金石学家。 光绪十八年(1892年)進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緒二十年四月,散館,著以部属用,转任吏部主事,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武汉办《楚学报》,聘请王仁俊为坐办,由章太炎主筆。梁鼎芬守旧,章太炎寫《排滿論》六萬言,兩人發生衝突。王仁俊向张辩解,谓章本是個疯子,“即日逐之出境可也”。梁鼎芬讓轎夫用抬轎子的木杠子痛打章的屁股。赴日考察学务,后任学部行走。官至湖北知府。精于史学及敦煌学,著成《敦煌石室真迹录》。民國二年去世。.

新!!: 后汉书和王仁俊 · 查看更多 »

王忳

王忳,字少林。中国东汉初期官员。广汉郡新都县(今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人。 王忳曾经去京师,在空屋中见一书生病重,可怜他于是照顾他。书生对王忳说:“我当到洛阳,但生了病,命在须臾之间。腰下有金十斤,愿以相赠,死后请求收葬我的骸骨。”未及问姓名就死了。王忳于是花掉金一斤,筹办他的殡葬,剩下的金子都放到棺下,别人都不知道。后回家乡数年后,县里任命王忳为大度亭长。初到之日,有马跑到亭中停止。当日,大风吹来一个绣被,落在王忳面前,他报告县里,县里把马和绣被给了他。王忳乘马到雒县,马于是飞奔,带着王忳进入别人的住宅舍。主人见到后很高兴:“今天捉到贼了。”问王忳怎么得到的马,王忳说出经过,还有绣被的事情。主人怅然很久,才说:“绣被随旋风吹走,与马一起丢失,先生有什么阴德能得到这二件东西?”王忳想起来安葬书生的事情,于是说了出来,一起说出了书生相貌和埋金之处。主人大惊,哭着说:“那是我儿子。姓金名彦。前往京师,不知到哪里去了,怎么想到你将他安葬。大恩久不报,真是老天以此表彰你的品德。”王忳把被、马全还给了金彦之父,金彦之父不要,又厚赠王忳。王忳辞让而去。当时,金彦之父是州从事,告知了新都令,给了王忳假期,二人一起迎回金彦灵柩,剩下的金子都还在。王忳从此知名。 王忳历任郡功曹,州治中从事。举茂才,担任郿县令。在任有政绩。路上,亭长说:“亭中有鬼,多次杀过客,不可留宿。”王忳说:“仁胜凶邪,德除不祥,为什么要避鬼!”于是入亭住宿。夜中听到有女子喊冤之声。王忳祝祷说:“有何冤情,可前来求受理马?”女子说:“没有衣服,不敢进。”王忳把衣服扔给他。女子向前审诉:“妾夫为涪县县令,上任过宿此亭,亭长杀害妾家十余口,埋在楼下,将财货取走。”王忳问亭长姓名。女子说:“就是现在的门下游徼。”王忳问:“你为什么多次杀死过客?”女子说:“妾不能白天自诉,每天夜里陈冤,客人总是睡觉不应,我不胜愤慨,所以杀了他们。”王忳说:“我当为你审冤,不要再杀好人了。”女子将衣服脱在地上,忽然不见,第二天早上召游徼审问,于是认罪伏法,于是抓起来,同谋十余人全部处死。派官吏送涪县县令灵柩归乡里,于是亭里清静平安。 《后汉书》记载的王忳生平是志怪小说性质。李建国《唐前志怪小说辑释》附录辑入。.

新!!: 后汉书和王忳 · 查看更多 »

王喬 (河東)

王乔是道教崇奉的神仙,漢明帝時人,传为河东郡人,曾為叶县县令。 《后汉书》中记载此人有神术,常自县至京师見帝而不见车骑,騰空飛行,临至必有双凫飞来,人举网得之,则为王乔所穿的鞋。其后,天忽降玉棺于堂前,乃沐浴服饰卧棺中,葬于城东,一夜之間土自成坟。.

新!!: 后汉书和王喬 (河東) · 查看更多 »

王和平

王和平,字叔经。中国东汉方士。北海郡(治今山东省潍坊市一带)人。 王和平性好道术,自称可以为神仙。汉灵帝时,济南孙邕从小拜他为师,跟他到京师。王和平病死,孙邕把葬在东陶。孙邕将他的书百余卷、药数袋送至墓葬处。王和平弟子夏荣说王和平尸解成仙,孙邕于是后悔没有拿他的宝书仙药。.

新!!: 后汉书和王和平 · 查看更多 »

王允

王允(),字子师,并州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東漢時官員,汉献帝初年任司徒、尚书令。当时皇帝只是一个傀儡,董卓大权在握。王允成功策劃了对董卓的刺杀,但執意殺害名士蔡邕而大失民心,且不願寬恕董卓餘党,導致餘黨反扑,長安失守,王允和其家族亦被處死,關中亦大亂。.

新!!: 后汉书和王允 · 查看更多 »

王先謙

王先謙(),字益吾,号葵园,湖南長沙人,中國近代著名經學家。同治进士,官至國子監祭酒。.

新!!: 后汉书和王先謙 · 查看更多 »

王充

王充(),字仲任,會稽上虞人,东汉哲學家。著有《譏俗節義》、《政務》、《論衡》、《養性》等書。但只有《論衡》保存下來。近人黃暉撰《論衡校釋》30卷,是較為通行的版本。後漢三賢之一(與王符、仲長統齊名)。.

新!!: 后汉书和王充 · 查看更多 »

王符

王符,字節信,安定臨涇人。 少好學,有志操,長大後又「耿介不同於俗,以此遂不得升進」。他在不得意中,「隱居著書三十餘篇,以譏當時失得。不欲彰顯其名,故號曰《潛夫論》。」《潛夫論》這部書,完整流傳至今。 “后汉三贤”(另外两位是王充,仲长统。后汉三贤名称来源于韩愈《后汉三贤赞三首》:《后汉》王充、王符、仲长统三人者同传。公为之赞,各不满百言,而叙事略无遗者。)之一的王符《潜夫论》蜚声中外,与王充《论衡》齐名。 W王 W王 Category:镇原人 Category:王姓.

新!!: 后汉书和王符 · 查看更多 »

王烈

王烈,字彥方,青州平原人。東漢末北方名士。.

新!!: 后汉书和王烈 · 查看更多 »

王隆 (汉朝)

王隆,字文山。中国东汉文学家。左冯翊云阳县(今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人。 王莽时,王隆以父任在宫廷为郎。后避难河西(今河西走廊与湟水流域一带),为窦融左护军。东汉建立,汉光武帝建武年间,为新汲县(今河南省扶沟县西南)令。王隆通诗赋,能文章,所著诗、赋、铭、书共二十六篇,今佚。著有启蒙书《小学汉官篇》,记述汉代公卿内外官制。.

新!!: 后汉书和王隆 (汉朝) · 查看更多 »

王莽

王莽( -->),字巨君,魏郡元城貴鄉(今河北邯郸大名縣東)人。西漢末年政治人物及權臣,之後篡奪皇位並自立新朝。.

新!!: 后汉书和王莽 · 查看更多 »

王霸 (儒仲)

王霸,字儒仲,太原郡广武县(今山西代县)人。 王霸少立清节,西汉末年王莽篡位,王霸隐居不仕。汉光武帝时应征至尚书,他对皇帝称名,不称臣。后托病归乡,隐居如初,连徵不起。王霸与同郡令孤子伯为友,后来令孤子伯为楚相,而令孤子伯的儿子为郡功曹。王霸隐居,见令孤子伯的儿子衣服鲜艳,自己儿子蓬头垢面,慨然有感,怅然不乐。王霸之妻劝慰:“君少修清节,不顾荣禄。今子伯之贵孰与君之高?奈何忘宿志而惭兒女子乎!”,王霸遂专心隐逸。.

新!!: 后汉书和王霸 (儒仲) · 查看更多 »

王郎

王郎(),本名王昌,冀州趙国邯鄲县人。中国新朝末群雄之一,割据于河北。.

新!!: 后汉书和王郎 · 查看更多 »

王閎

王閎(),王莽叔父平阿侯王譚之子,王去疾之弟,娶蕭咸之女。.

新!!: 后汉书和王閎 · 查看更多 »

王逸

王逸,字叔師,南郡宜城(今屬湖北)人。東漢文學家。 生卒年不詳,漢安帝時為校書郎,漢順帝時官至侍中。所作《楚辭章句》,是現存最早的《楚辭》註本,也是第一部《楚辭》全註本。王逸認為《九歌》的前身就是當時楚國民間的祭祀歌詞。經過屈原的整理改造,才是今日《九歌》面貌。所作有賦、誄、書、論等二十一篇,《漢詩》百二十三篇,今多亡佚。明人輯為《王叔師集》。王延壽是王逸之子。.

新!!: 后汉书和王逸 · 查看更多 »

王渙 (漢朝)

王渙(),字稚子。中国东汉官员。广汉郡郪县(今四川省中江县东南)人。 父亲王顺,安定郡太守。王涣年轻时好侠,崇尚气力,多次和剽轻少年交往。后来改变操行,学习儒学,修习《尚书》,读律令,大致把握其中大意。后来担任太守陈宠功曹,敢于决断,不避豪强。陈宠入朝为大司农。汉和帝问:“在郡用什么方法治理?”陈宠顿首辞谢:“臣属下功曹王涣选用贤能之人,主簿镡显查缺补漏,臣只是奉宣诏书而已。”汉和帝大悦,王涣从此显名。 州举王涣为茂才,转任温令。县内多奸猾之人,积以为患。王涣将他们消灭。境内平静,商人可以在路上露宿。有放牛的人,经常说将牛交给王涣,始终没有侵犯之事。在温县三年,转任兖州刺史,依法治理部郡,风威大得推行。后因为考问妖言不实被判罪。一年后,征拜为侍御史。 永元十五年(103年),从皇帝南巡,还为洛阳县令。王涣平正,在任不避豪强,革除弊政,宽猛相济,政绩显著。王涣能够断多年冤狱,京师称叹,以为王涣有神算。元兴元年(105年),王涣病卒。百姓无不叹息。男女老壮上千人前往致奠。 王涣灵柩西归,经过弘农郡,庶民在路边祭奠。他们说平常去洛阳,米粮常常被官兵抢夺。王涣在任,不在被抢,故来报恩。百姓在安阳亭西立祠。 永初二年(108年),邓太后下诏表彰洛阳令王涣,认为他相当于汉宣帝时的大司农朱邑、右扶风尹翁归,为之立祠。以王涣子王石为郎中。延熹年间,汉桓帝事奉黄老,毁去祠堂祭祀,只留下密县太傅卓茂庙、洛阳王涣祠。.

新!!: 后汉书和王渙 (漢朝) · 查看更多 »

灵思皇后

思皇后,何姓,真名失傳。東漢靈帝第二任皇后。何進异母妹,何苗同母妹。另有一妹為張讓兒媳(或為張奉妻)。.

新!!: 后汉书和灵思皇后 · 查看更多 »

獻穆皇后

曹節(),东汉末年權臣曹操的女儿,曹丕、曹憲之妹,曹華之姐。東漢末代皇帝汉献帝劉協的次任皇后。.

新!!: 后汉书和獻穆皇后 · 查看更多 »

班彪

班彪(),字叔皮,东汉史学家。祖父班况,汉成帝时为越骑校尉。父班稚,汉哀帝时为广平太守。姑母班婕妤是汉成帝嫔妃。班彪是班固、班超和班昭的父亲。 班彪出生于扶风安陵(今陕西省咸阳)的一个儒学家庭。西汉末逃避兵乱投窦融麾下。班彪劝窦融服侍汉光武帝建立东汉有功,被封徐县令。但此后不久因病退职。班彪补充《史记》,作《史记后传》65篇,为班固《前汉书》打定了基础。 《后汉书》中有《班彪列传》。 B班 B班 B班 B.

新!!: 后汉书和班彪 · 查看更多 »

班固

班固(,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人,东汉史学家班彪之子,东汉历史学家,《汉书》的作者。.

新!!: 后汉书和班固 · 查看更多 »

班超

班超(),字仲升,右扶风平陵县(今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人,是东汉著名将领、外交家。是开拓和维持汉代与西域关系的重要人物。 班超出生在文仕家庭,他是史学家班彪之子、《汉书》的编撰者班固之弟,三人合称「三班」。但他的成名並不是因為文學成就:班超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他投笔从戎,投身于为汉朝稳固边疆的事业中,成为东汉名将。.

新!!: 后汉书和班超 · 查看更多 »

班昭

班昭(),字惠班,另名姬,東漢文学家,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 班昭是班彪之女,班固與班超之妹,漢代,班氏一族在朝廷中地位顯赫,班昭的父親班彪是當代的大文豪,《漢書》的撰寫工作就是由她的父親開始,之後她的大哥班固繼續《漢書》的撰寫,可惜班固含冤死去,班昭便接替亡兄續寫,這便是中國的第一部斷代史。班昭也是中國第一個女歷史學家。班昭的另一位二哥班超是有名的武將,他出使西域,以功封定遠侯,拜西域都護,揚漢威直至中亞細亞三十年之久。然而,皇帝卻一直沒讓班超回國,班昭上書漢和帝,她的文筆絲絲入扣,情真意切,終於打動了和帝,令班超得以回國。 班昭的卓越文采還表現在她寫的夫妇之道《女誡》七篇中。包括:卑弱、夫婦、敬慎、婦行、專心、曲從和叔妹七章。從各個方面闡述了作為一個女子的行為準則,她認為「陰陽殊性,男女異行。陽以剛為德,陰以柔為用,男以彊為貴,女以弱為美。故鄙諺有云:『生男如狼,猶恐其尪;生女如鼠,猶恐其虎』」。 《女誡》原是為了管理家中女眷所著,後被班昭制訂為法律,直到宋朝因程朱理學興起才又開始大力提倡女子守貞、守寡,等等。至清朝時期開始大量出現貞節牌坊,將婦女的貞節操守與家族榮耀視為一體,為了提倡這樣政策,甚至規定家族中的婦女守寡可免除男子苦役,為了鞏固傳統帝制把過往有關於人倫道德加以改編所立定的眾多法條,旨在於僵化人民的思想,避免人民造反進而推翻政權。 據聞班昭是難得一見的美人,嫁予曹世叔為妻。曹世叔早逝,漢和帝知她文章了得,召她入宮,屢屢為皇后、貴人的老師,人稱曹大家(家通姑,古用同义)。兄長班固編纂《漢書》未竟而卒,班昭承其遺志,獨立完成了第七表〈百官公卿表〉與第六志〈天文志〉,《漢書》遂成。 金星上的班昭隕石坑是以她的名字命名。.

新!!: 后汉书和班昭 · 查看更多 »

祢衡

衡(),字正平,三国时平原郡般县(今山东德州临邑县)人,东汉末年文学家。頗有才氣,但性情狷狭、不能容物。與孔融交好,被孔融推薦去投效曹操。後因羞辱曹操,被曹操遣送去劉表處。後又因對劉表口出惡言,被劉表遣送到黃祖處。黃祖性情急躁,加之禰衡在宴席上言行失態,遂將禰衡绞杀。.

新!!: 后汉书和祢衡 · 查看更多 »

祭遵

祭遵(),字弟孫,潁川潁陽(今河南襄城县)人。雲台二十八將之一。 少好經書,家富給,祭遵卻常穿舊衣。有部吏欺凌他,被他結交俠士殺死。劉秀在河北,任命祭遵為軍市令。執法嚴明,不徇私情,劉秀有個小侍從(舍中兒)犯法,祭遵依照法將其處死。劉秀大怒,逮捕祭遵。主簿陳副諫曰:“明公常欲眾軍整齊,遵奉法不避,是教令所行,奈何罪之?”不久赦免了祭遵,加封刺奸將軍。建武二年(26年),任徵虜將軍,封穎陽候。建武六年(30年)春,伐公孙述。建武八年(32年)秋,随帝由陇道西上,出征隗嚣。 建武九年(33年)春,詔命祭遵整軍西征,攻取略陽,途中發病,不能騎馬,用擔架抬回汧城,赐以重茵。建武九年(33年),独守冲难,病死汧城軍營。訃至洛陽,光武帝悲悼异常,常叹息说:“安得忧国奉公之臣,如祭征虏者乎!”.

新!!: 后汉书和祭遵 · 查看更多 »

种暠

--(),字景伯,東漢河南郡洛阳縣(今河南省洛阳市)人。 --初为县门下吏,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湛推荐--,田歆以为名士应该隐居山泽,王湛说“山泽不必有异士,异士不必在山泽”,于是田歆举--孝廉,汉顺帝末年任侍御史。监护太子刘炳。出为益州刺史。蜀郡太守派人行賄于大長秋曹腾,种暠在斜谷关搜得請託的書信,向皇帝上奏蜀郡太守行賄行為,并且彈劾曹腾。皇帝說:“書信是自外面来,不是曹騰的過錯。”於是擱置种暠的奏章。曹腾並不因為此事計較,反而經常稱讚种暠是能吏。 当时永昌郡太守铸黄金为文蛇以献梁冀,--逮捕他入狱。巴郡有乱,讨伐不利,官吏人民多被所害,梁冀陷害他,他得到李固相助,于是只是免官。历任凉州刺史、汉阳郡太守、、辽东郡太守、南阳郡太守、。在汉阳郡羌汉百姓送至郡界,他在边地得边族民心,匈奴、龟兹、莎车、乌孙都安心归服。161年担任司徒,對他宾客說:“現在我能擔任三公,是曹常侍(曹嵩)的功勞啊。”在位三年,去世。羌民为他服丧,南匈奴上下为他哀悼。.

新!!: 后汉书和种暠 · 查看更多 »

秦彭

彭,字伯平。东汉右扶风茂陵县(今陕西省兴平东北)人。.

新!!: 后汉书和秦彭 · 查看更多 »

程曾

程曾,字秀升,豫章郡南昌縣(今江西省南昌市)人。程曾在長安研習,學習《嚴氏春秋》,學習了十多年後家鄉授課,有會稽郡顧奉等數百名學生。程曾著書百餘篇,都是《五經》通解這類,又作《孟子章句》。建初三年(78年),程曾被舉為孝廉,被任命為海西令,在任內去世。.

新!!: 后汉书和程曾 · 查看更多 »

穎容

容,字子嚴,陳國長平縣(今河南省周口市)人。博學多通,擅長《春秋左氏》傳,師從太尉楊賜。郡裏舉穎容爲孝廉,州郡徵召、公車徵召,都不願意就職。初平年間,避亂於荊州,學生多達千餘人。劉表任命穎容爲武陵太守,穎容不願意前往。著有《春秋左氏條例》共五萬多字、《春秋釋例》十卷,建安年間去世。.

新!!: 后汉书和穎容 · 查看更多 »

窦武

武(),字游平,右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东汉末外戚及大臣,與劉淑、陳蕃合稱為「三君」,窦融的玄孙。因企圖政變誅除宦官,兵敗自殺。.

新!!: 后汉书和窦武 · 查看更多 »

章太炎

太炎,原名學乘,字枚叔,以紀念漢代辭賦家枚乘。後易名为炳麟。因反清意识浓厚,慕顾绛(顧炎武)的为人行事而改名为绛,号太炎。世人常称之为“太炎先生”。早年又號「膏蘭室主人」、「劉子駿私淑弟子」等。中國浙江餘杭人,清末民初思想家、史學家、樸学大师、民族主義革命者、中華民國國語設計者。.

新!!: 后汉书和章太炎 · 查看更多 »

章德皇后 (漢章帝)

#重定向 章德窦皇后.

新!!: 后汉书和章德皇后 (漢章帝) · 查看更多 »

童翊

童翊,字汉文,中国东汉名士。琅邪郡姑幕縣(今山東省安丘市南)人。 父亲童仲玉,年谷不熟的荒年,把倾家赈恤众人,九族和乡里的人靠他存活的以百数。童仲玉早卒。童翊之兄童恢,童翊名气比童恢大,宰府先征辟童翊。但童翊假装哑巴而不愿当官,等到童恢被任用后,他才接受孝廉,担任须昌县长。他推行教化有突出政绩,官吏百姓在他活着的时候为他立碑。听说被举荐,他护送兄长灵柩弃官归乡。后再举秀才,不肯去。在家中去世。.

新!!: 后汉书和童翊 · 查看更多 »

童恢

童恢,字漢宗,琅邪郡姑幕縣(今山東省安丘市南)人。.

新!!: 后汉书和童恢 · 查看更多 »

竇妙

竇妙()。中國東漢時期皇族女性。為漢桓帝第三任皇后。是漢章帝皇后竇氏堂兄弟的孫女,父竇武。.

新!!: 后汉书和竇妙 · 查看更多 »

竇固

竇固(?),字孟孫,扶風平陵(今陝西咸陽西北)人,竇融弟竇友之子,娶光武帝女涅陽公主。.

新!!: 后汉书和竇固 · 查看更多 »

竇章

竇章,字伯向,扶風郡平陵(今陝西省咸陽西北)人。竇融曾孫、竇萬全之子。有文集二卷。.

新!!: 后汉书和竇章 · 查看更多 »

竇融

竇融(),字周公,扶風平陵(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人。曾孫女是漢章帝竇皇后。.

新!!: 后汉书和竇融 · 查看更多 »

竇憲

竇憲(?—92年),字伯度,竇融之曾孫。東漢外戚、權臣、著名将领。扶風平陵(今陝西咸陽西北)人。.

新!!: 后汉书和竇憲 · 查看更多 »

符融

融,字伟明,中国东汉名士。陈留郡浚仪县(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人。 符融年轻时为都官从事,察举百官犯法与否,觉得丢脸,辞官而去。后游历太学,以少府李膺为师。李膺作风性格清高简约,每次见到符融,都要谢绝其他宾客,听他的谈论。符融戴着幅巾挥动袖子,言辞如云奔涌而出,李膺拱手赞叹。郭林宗刚刚到京师,当时人没有人了解他,符融一见赞叹佩服,因此介绍给李膺,郭林宗于是知名。 当时汉中晋文经、梁国黄子艾,都依恃才智在京城炫耀,托名卧病,什么人都不见。洛阳士大夫中的好事者,仰慕他们的名声,坐在门外等待探病,尚不得见。三公辟召人做官,都要询访他们,根据他们的褒贬作为定夺。符融发现他们没有真才,于是到太学,见李膺说:“这两人行为业绩没有听说过,却以豪桀自命,于是让公卿去探病,王臣守候门口。符融害怕他们用小脊梁毁坏大义,空声誉违背实际,特应明辨。”李膺同意。晋文经、黄子艾二人从此名声衰落,宾客门徒减少,十几天之间,羞惭逃去。后来查明他们是轻薄之人,都因为获罪被废弃。 符融更加知名。州郡以礼相请,举孝廉,公府连辟,都不应召。太守冯岱有声誉,到任之后,请符融相见。符融去了一趟,推荐本郡人士范冉、韩卓、孔伷等三人,自己以病相辞。党锢之祸,也遭到禁锢。 妻子去世,家贫没有丧葬费,同乡人想要为他之准备棺服,符融不肯接受。说:“古时候死了人,就扔在荒野里。只有妻儿死了可以按自己意愿行事,只是入土埋藏就是。”符融优游不仕,直至寿终。.

新!!: 后汉书和符融 · 查看更多 »

第五倫

五倫,字伯魚,京兆長陵縣(今陝西咸陽)人。東漢司空。.

新!!: 后汉书和第五倫 · 查看更多 »

第五訪

五訪,字仲謀,京兆長陵縣(今陝西咸陽東北)人,東漢司空第五倫族孫。.

新!!: 后汉书和第五訪 · 查看更多 »

索盧放

索盧放,字君陽,東郡人,曾任東漢洛陽令、諫議大夫。.

新!!: 后汉书和索盧放 · 查看更多 »

繆肜

缪肜,字豫公。中国东汉官员。汝南郡召陵县(今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人。 缪肜从小丧父,兄弟四人,财产都合在一起。等到各娶妻子,妇人们想要分家,多次出现争执之言。缪肜深深愤恨叹息,于是关上门自己打自己:“缪肜,你修身谨行,学圣人之法,准备齐整风俗,怎么还不能正自己的家风!”弟弟和弟妻听说后,都来叩头谢罪,于是他家改编为敦睦之家。 缪肜在县里为主簿。当时县令被人诬告,下吏都畏惧自诬,只有缪肜出证此事,力为辨冤。他备受酷刑,遭到毒打,以至体生虫蛆,换了五个监狱,不置诬辞,经过四年,事情终于澄清,县令终于获释。 汝南太守陇西人梁湛召他为决曹史。汉安帝初年,梁湛在官任上病卒,缪肜送他的灵柩回到其家乡陇西郡。刚刚安葬,当时羌人暴动,梁湛妻儿都避乱它郡,缪肜独留下不去,为梁湛起坟冢。于是在井旁打了一个洞穴,白天藏起来,夜晚就背土,羌人平定坟已立起。梁湛妻儿以为缪肜已死,回来见到他大惊。关西都称道他,给他车马衣资,缪肜不接受而回归乡里。 缪肜被征辟入公府,以成绩优异被推举,转任中牟令。中牟县靠近京师洛阳,多权豪。县内权豪与奸吏勾结,恃势凌侮百姓。缪肜到任,诛杀奸吏和托名贵戚宾客的一百余人,威名遂行。在官任上去世。.

新!!: 后汉书和繆肜 · 查看更多 »

纪传体

紀傳體,東亞史書的一種形式,以為人物立傳記(皇帝的傳記稱「紀」,皇族、外戚、一般人物稱「傳」,列國諸侯稱「世家」或「載記」,記載制度、風俗、經濟等稱「志」、「意」或「考」,以表格排列歷史大事稱“表”)的方式记叙史实。司馬遷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以前的史书多以编年体记述),中國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及其他史書,都依照《史记》纪传体體例编纂而成,“史官不能易其法,學者不能舍其書”。而朝鮮的《三國史記》《高麗史》以及日本的《大日本史》是以紀傳體寫成的。.

新!!: 后汉书和纪传体 · 查看更多 »

羊陟

羊陟,字嗣祖,太山郡梁父縣(今山东省新泰市)人。東漢八顧之一。.

新!!: 后汉书和羊陟 · 查看更多 »

没有描述。

新!!: 后汉书和羌 · 查看更多 »

翟酺

翟酺,字子超,廣漢雒人,東漢人。 好《老子》之學,尤善長圖緯、天文、曆算。後來因為殺人,流亡长安,以算命為業,後來在涼州牧羊。遇赦还,征拜议郎,迁侍中。安帝时,补尚书。.

新!!: 后汉书和翟酺 · 查看更多 »

爰延

延,字季平,陳留郡外黃縣(今河南省商丘市)人。東漢大鴻臚。.

新!!: 后汉书和爰延 · 查看更多 »

疏勒

#重定向 疏勒国.

新!!: 后汉书和疏勒 · 查看更多 »

申屠刚

申屠刚,字巨卿,两汉之际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东北)人,东汉光武帝时尚书令,是西汉汉文帝时丞相申屠嘉的后代。.

新!!: 后汉书和申屠刚 · 查看更多 »

申屠蟠

申屠蟠,字子龍,陈留郡外黄县(今河南民權西北)人,九歲喪父,哀慟過度。喪服既除,不吃酒肉十餘年。.

新!!: 后汉书和申屠蟠 · 查看更多 »

甄宇

宇,字長文,北海郡安丘縣(今山東省安丘市)人。.

新!!: 后汉书和甄宇 · 查看更多 »

焉耆

焉耆(维吾尔文:Qarasheher)又称乌夷、乌耆、阿耆尼,新疆塔里木盆地東北部古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焉耆回族自治县附近。.

新!!: 后汉书和焉耆 · 查看更多 »

牟融

牟融,字子优,东汉时期人物,北海郡安丘县(今山东省安丘县西南)人。 牟融年轻时博学,教授门徒数百人,闻名乡里。以茂才为丰县县令。在职三年,县里没有狱讼,为州郡第一。司徒范迁推荐他,任司隶校尉、大鸿胪、大司农。汉明帝以他朝会善议论,永平十二年(69年)七月,接替伏恭为司空。汉章帝即位,以他为先帝名臣,永平十八年(75年)十月命他接替赵憙为太尉,录尚书事。建初四年(79年)二月初五牟融卒。.

新!!: 后汉书和牟融 · 查看更多 »

牟長

牟長,字君高,樂安郡臨濟縣(今山東省高青縣)人,牟長的祖先封於牟,春秋末,國家滅亡,因此以牟爲姓。.

新!!: 后汉书和牟長 · 查看更多 »

盧植

盧植(),字--,涿郡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經學家,著有《尚書章句》、《三禮解詁》等今皆失佚。華北名將公孫瓚,以及後來的蜀漢昭烈帝劉備皆盧植之門下弟子《三國志·先主傳》:「年十五,母使行學,與同宗劉德然、遼西公孫瓚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盧植。」。.

新!!: 后汉书和盧植 · 查看更多 »

盖延

蓋延(),字巨卿,漁陽要陽人。東漢雲台二十八將之一。.

新!!: 后汉书和盖延 · 查看更多 »

隗囂

隗囂()字季孟,天水成紀(今甘肃省静宁县)人。.

新!!: 后汉书和隗囂 · 查看更多 »

隋书

《隋书》,唐魏徵等撰。隋文帝時,王劭已撰成《隋書》八十卷。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令狐德棻首先提出修 齊、梁、陳、周、隋等五朝史的建議,隔年,唐朝廷命史臣编修,数年仍未成书。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命房玄龄监修隋史,另纪传部分监修的还有颜师古、孔颖达、许敬宗等。贞观十年(636年)成书。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多人共同编撰,分为两阶段成书,从草创到全部修完共历时35年。记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至隋恭帝义宁二年(618年)共38年歷史。.

新!!: 后汉书和隋书 · 查看更多 »

韓韶

韩韶,字仲黄,颍川郡舞阳縣(今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人,中国东汉官員。 初任郡吏,应召在司徒府任职。當时,太山變民公孙举稱王數年,太守、县令不能平定,很多受到制裁。尚书选三府掾能處理複雜問題的人,於是以韓韶为赢县(今山东省莱芜市北)长。變民聽說他的賢能,相互告誡不要進入赢縣境內。其他县多被變民侵擾,荒废耕桑,流亡到赢县界求討衣食的人很多。韓韶同情他們饥困,於是自作主张,开仓赈济万余户。負責糧倉的人認為不可。韓韶說:“養活沟壑里將死的人,而因此獲罪,也將含笑入泉。”太守知到韓韶名德,於是沒用給他罪名。於是奖励农桑,因病在官任上去世。同郡李膺、陈寔、杜密、荀淑等为他立碑稱颂。 其子韓融,字无长。汉献帝初年,官至太仆。年七十歲而卒。.

新!!: 后汉书和韓韶 · 查看更多 »

韓棱

韓棱(),东汉初期大臣。字伯师,东汉颍川郡舞阳县(河南省舞阳)人。 韩棱四岁丧父,奉养母、弟。开始为郡功曹,太守葛兴中风,他暗自代为理政。事发,韩棱被禁锢,汉明帝赦免了他,后来官至尚书令。汉和帝时,窦宪杀害都乡侯刘畅,并诬告是刘畅兄弟所为。韩棱上书说杀人者就在京城,被窦太后切责,但事情果如其言。窦宪大败匈奴,拜大将军,诸臣敬称万岁,只有韩说不应称万岁。韩棱出任南阳郡太守,回朝为太仆,永元九年(97年)冬,代替张奋为司空,次年去世。.

新!!: 后汉书和韓棱 · 查看更多 »

韋彪

韦彪(),字孟达,扶风郡平陵县(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人,中国东汉官员。 其高祖韦贤,汉宣帝时为丞相。祖父韦赏,汉哀帝时为大司马。韦彪孝行纯正,父母去世,伤心守丧三年,不出庐寝。服丧期满,瘦得不成样子,医疗了多年才治好。好学博闻,被时人誉为儒者之宗。建武末年,被推举为孝廉,任命为郎中。因病去职,回家教授学生。安贫乐道,淡泊功名,三辅的儒生无不仰慕。 汉明帝听说韦彪之名,永平六年(63年),召拜韦彪为谒者,赐给他车马衣服,三次升迁为魏郡太守。汉章帝即位,因病免官。征拜为左中郎将、长乐卫尉,多次陈说政术,以宽厚为建议。后来上疏请求退休,拜为奉车都尉,官秩为中二千石,受到恩宠赏赐,像皇帝的亲戚一样。 建初七年(82年),汉章帝西巡,以韦彪暂代太常,多次受到召见,问他三辅旧事,礼仪风俗。韦彪于是建言:“现在西巡旧都,应该追录汉高祖、汉宣帝时的功臣,褒显他们的功劳,记载他们的子孙世系。”汉章帝采纳。走到长安,于是诏命京兆尹、右扶风寻访萧何、霍光的后裔。当时霍光没有苗裔,只封萧何末孙萧熊为酂侯。建初二年,已封曹参的后人曹湛为平阳侯,所以这次不再封曹氏。于是厚赐韦彪钱财美食,让他回平陵上坟。回朝,拜为大鸿胪。 当时,议论政事的很多人说郡国贡举都不是依靠功勋,所以守职日益懈怠而政事荒疏,过错在州郡。汉章帝下诏把这件事交给公卿朝臣议论。韦彪上议:“陛下明诏,担忧百姓,垂恩选举,务得人才。国家以选拔贤才为要务,贤才应以孝行为第一。孔子说:‘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大多数人才能和品行少有兼备,所以孟公绰能胜任赵氏、魏氏的家臣,不可以为滕国、薛国的大夫。忠孝之人,心地厚道;老练官吏,心地刻薄。三代的官员能正直处事,在于有办法能使他们得到磨炼。选士应该以才行为先,不可单纯看门第。最重要的是,在于选太守二千石。二千石贤德,贡举就得到人才了。”汉章帝采纳他的意见。 韦彪以为当世承继汉光武帝、汉明帝二帝吏治之后,以苛刻为能力,选置官职,不一定凭借才能,以当时盛夏寒冷的天象,上疏劝谏:“臣闻政化根本,是顺应阴阳。我见立夏以来,应热而冷,大概因为刑罚刻急,郡国不奉时令所导致。农民忙于农事而苛刻的官吏耽误农时,税赋应按常规调整而贪婪的官吏盘剥钱财,这是巨患。想要急百姓之务,应该先为其除患。天下关键,都在尚书,尚书的选用,怎可不重视?近来其中多有从郎官越级提拔升任尚书,虽然他们晓习文法,长于应对,小小聪明,多数没有大才能。应该选任历任州县长官有名望的人,虽然动作迟缓,常有不及,但一心向公,严守职责。应该以鉴啬夫应对敏捷为鉴,沉思绛侯周勃木讷之功。之前楚王刘英之狱大兴,所以设置令史来帮助郎官,其中多是小人,好为奸利。如今政令力求简明,令史可全部罢除。谏议之职,应用公直之士,多才忠诚,对朝政有助。现在有从试用的人中任为大夫。御史放外任,动辄任州郡太守。应当公正地选拔,以建议与政绩督责。二千石管理政事虽久,被吏民认为合适的,应该增秩重赏,不要随便调动。希望陛下留意。”奏上,汉章帝采纳。 元和二年(85年)春,汉章帝东巡,韦彪行司徒事随行。回京,因病请求退休,汉章帝派小黄门、太医问病,赐给他食物。韦彪病情加重。章和二年(88年)夏,汉章帝派谒者赐诏:“韦彪是将相的后裔,修身谨行,出自州里,在朝多年。身染重病,接连上书请求退职。年事已高,不可再加委任,怕职事繁琐,对身体更加有损。交上大鸿胪印绶。派太子舍人去中臧府,接受赐钱二十万。”永元元年(89年),韦彪卒,汉和帝下诏给尚书:“原大鸿胪韦彪,在位没有过错,正想继续任用,突然去世。其赐钱二十万,布百匹,谷三千斛。” 韦彪廉俭好施舍,把禄赐分给宗族,家无余财,著书十二篇,名为《韦卿子》。.

新!!: 后汉书和韋彪 · 查看更多 »

鍾皓

鍾皓,字季明,穎川郡長社縣(今河南省長葛市)人。東漢名士。《後漢書》稱其為鍾繇祖父,裴松之注《三國志》引《先賢行狀》則稱其為曾祖父。.

新!!: 后汉书和鍾皓 · 查看更多 »

鍾興

鍾興,字次文,汝南汝陽(今河南省駐馬店市)人,東漢左中郎將。.

新!!: 后汉书和鍾興 · 查看更多 »

鍾離意

鍾離意,字子阿,會稽郡山陰人,年少時曾擔任郡的督郵。 建武十四年,會稽郡發生疫情,死者數以萬計,意獨自下鄉給百姓醫藥救助,遇到的人大多獲得救濟。之後舉孝廉,被大司徒侯霸任用。在之後,擔任瑕丘令。建武二十五年,遷堂邑令。漢明帝即位,征為尚書。東吳人鍾離牧為其後代。.

新!!: 后汉书和鍾離意 · 查看更多 »

荀彧

荀彧(注音:ㄒㄩㄣˊ ㄩˋ,拼音:xún yù,),字文若,潁川郡潁陰縣(今河南许昌)人,東漢末年曹操帳下的政戰兩略謀臣;著名的戰略家和政治家,被曹操稱讚「吾之子房」。因其任尚書令,居中持重達十數年,被敬稱為「荀令君」;官至漢侍中,守尚書令,追贈為太尉,諡曰敬侯。.

新!!: 后汉书和荀彧 · 查看更多 »

荀爽

荀爽(),一名谞,字慈明,潁川潁阴(今河南许昌)人,荀淑第六子,东汉末大臣、政论家,经学家,有“荀氏八龙,慈明无双”之称,亦以95日“白衣登三公”而闻名。其易学思想被称为“荀氏易学”。.

新!!: 后汉书和荀爽 · 查看更多 »

荀采

荀采 ,字女荀,南陽陰瑜妻、潁川荀爽的女兒。.

新!!: 后汉书和荀采 · 查看更多 »

荀淑

荀淑(建初八年-建和三年,即公元),字季和,東漢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

新!!: 后汉书和荀淑 · 查看更多 »

荀悦

荀悦(),字仲豫,潁川潁阳(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史学家,儒学思想家,政治家。 士族出身,荀子的13世孙,荀儉之子,荀爽之侄。少丧父,家贫,聪慧好学,博闻强记,过目成诵。汉灵帝时,宦官专权,托病隐居。后曹操荐举供职于其府,迁黄门侍郎、秘书监、侍中等职。汉献帝以班固《汉书》难读,命悦仿《左传》之體,對《漢書》刪繁存要,編撰《汉纪》。建安五年(200年),《汉纪》30卷成书,體例嚴整,文字簡潔。另著有《申鉴》5篇,《崇德》、《正论》等。.

新!!: 后汉书和荀悦 · 查看更多 »

華嶠

華嶠(),字叔駿,平原高唐(今山東禹城西南)人。魏晉史學家。 高唐縣望族,華歆之孫、華表第三子。初為司馬昭屬吏,補尚書郎,轉車騎從事中郎。晉武帝時,“賜爵關內侯。遷太子中庶子,出為安平太守。辭親老不行,更拜散騎常侍,典中書著作,領國子博士,遷侍中。”史稱華嶠「博聞多識」,有「良史之志」,官至秘書監內台中書,專管朝廷的圖書典籍,他「遍觀秘籍」,撰成《漢後書》九十七卷,刘勰《文心雕龙》称其书“准当”。元康三年(293年)卒。峤生前計畫改〈志〉为〈典〉,預撰十篇,未竟而卒,《漢後書》的《十典》尚未完稿,後由子華徹續作,亦未竟而卒,華徹之弟華暢,繼父兄未竟之作,《十典》終成。西晉末年《後漢書》書稿流失,殘存五十餘卷,南朝宋范曄寫《後漢書》以華嶠書為藍本,直接引用華嶠「論贊」者達十處之多,但范曄對華嶠書法不全照搬,如華嶠記楊震死作「薨」,范書中稱「卒」。.

新!!: 后汉书和華嶠 · 查看更多 »

順烈皇后

順烈皇后()諱梁妠,安定乌氏(今甘肃平凉西北)人;父親為大將軍、乘氏侯梁商。.

新!!: 后汉书和順烈皇后 · 查看更多 »

衛宏

衛宏,字敬仲,東漢東海(郡治今山東郯城)人。 生卒年不詳。自幼好學,隨九江謝曼卿學《毛詩》,又隨大司空杜林受《古文尚書》。漢光武帝時任議郎,官至給事中。.

新!!: 后汉书和衛宏 · 查看更多 »

衛颯

卫飒,字子产。中国东汉官员。河内郡脩武县(今河南省获嘉县)人。 卫飒出身贫寒,好学,随老师学习无粮,常佣工自给。王莽时,仕郡历官州宰。 建武二年(26年),大司徒邓禹征召为吏。能处理复杂事务,担任侍御史,襄城令。有政绩,转任桂阳太守。桂阳郡与交州接境,受风俗影响,民性慓悍。飒下车,兴建学校,设婚丧之礼,移风易俗,传播中原先进文化。一年之间,民俗为之一变。 含洭县、浈阳县、曲江县三县,是汉武帝平定,内属桂阳郡。在深山之中,交通极为不便。每一吏出,徭及数家,百姓苦之。凿通山道五百余里,置亭传、邮驿、省息劳役,便利吏民往来。耒阳县出铁石,很多人私自冶铸,招来亡命,多有奸盗。卫飒奏请设立铁官,禁止私铸,每年增加收入五百余万。卫飒整饬吏治,抚恤百姓,流民争归,为官十年,郡内大治。 建武二十五年(49年),征还。汉光武帝想以他为少府,卫飒得病,不能就任,于是以桂阳太守回家乡,两年后,抱病到京,自陈病重,收回印绶,赐钱十万,后在家中去世。《隋书·经籍志》记载卫飒撰《史要》十卷,约《史记》要言以类相从。《隋书经籍志考证》,称《唐志》作《史记要传》。.

新!!: 后汉书和衛颯 · 查看更多 »

袁宏

袁宏(),字彥伯,小字虎,所以当时的人一般称他为袁虎,陈郡阳夏县(今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人,曹魏名臣袁渙的六世孫,东晋的文学家、史学家。.

新!!: 后汉书和袁宏 · 查看更多 »

袁安

袁安(),字邵公,汝南郡汝阳县(今河南省商水县)人。中国东汉初期的政治家。少传祖父袁良学,习《孟氏易》。後獲舉孝廉,先後任河南尹等職,最終官至司徒,並在和帝時期與專權的外戚竇氏抗衡。其後代於東漢一朝亦十分顯赫,多人擔任三公。.

新!!: 后汉书和袁安 · 查看更多 »

袁崧

袁山松,又名袁崧(清人丁国钧認為是書寫筆誤),陈郡阳夏县(今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人。音樂家。 袁山松是袁涣的六世孙,袁宏的堂侄。少有才名,博學能文,善音樂,喜歡讓手下的人唱挽歌,有如送葬的隊伍,人謂「湛屋下陳尸,山松道上行殯」。又與羊曇、桓伊號稱三絕。袁山松表示:“书之为难也有五:烦而不整,一难也;俗而不典,二难也;书不实录,三难也;赏罚不中,四难也;文不胜质,五难也。”官至祕書監。孫恩作亂時,山松為吳郡太守,守滬瀆,城陷被殺。著有《後漢書》百卷,劉孝標注《世說新語》多引之,今不傳,清代錢塘姚之駰輯其佚文一卷。.

新!!: 后汉书和袁崧 · 查看更多 »

袁京

袁京(),字仲誉,汝南郡汝阳县(今河南省商水县)人,司徒袁安之子,袁赏、袁敞的兄弟。 袁京学习《孟氏易》,著有《难记》达三十万字,拜官为郎中,又改任侍中,外任为蜀郡太守。.

新!!: 后汉书和袁京 · 查看更多 »

袁绍

袁绍,字本初,汝南郡汝阳县(今河南省商水县)人。為东汉末年割據勢力之一,最盛時控有冀州、幽州、并州、青州等河朔四州,官至东汉大將軍,成為東漢末年最強盛的勢力諸侯,但在官渡之戰中慘敗給曹操後實力大損,隨後在倉亭之戰再度敗於曹操,不久悲憤而亡。.

新!!: 后汉书和袁绍 · 查看更多 »

袁譚

袁譚(),字顯思,汝南郡汝阳县(今河南省商水县)人。東漢末軍閥袁紹的長子,為人性剛好殺。.

新!!: 后汉书和袁譚 · 查看更多 »

袁术

袁术(),字公路,汝南郡汝陽縣(今河南商水)人,出身于官宦門閥,袁基、袁绍之弟。东汉末年的军阀,最初以南陽多數人口之地作為領地,其後趁乱世於淮南稱帝,却得不到支持,在位兩年半屡次兵败,最终吐血而死。.

新!!: 后汉书和袁术 · 查看更多 »

袁敞

袁敞(),字叔平,汝南郡汝阳县(今河南省商水县)人。中国东汉中期的政治家。司徒袁安之子。.

新!!: 后汉书和袁敞 · 查看更多 »

襄楷

襄楷,字公矩,平原郡隰阴县(今山东省济阳县西)人,中国东汉学者。 襄楷好学博古,善於天文、阴阳之术。延熹九年(166年)诣阙上疏,以天文、阴阳、灾异之数,根据星象的变化来预测人事政治的吉凶。借天文星象之变指斥宦官专权,政刑暴滥,劝汉桓帝纳谏用贤,重人命,承天意,平冤狱,除酷刑,远宦官,并推荐《太平经》(于吉所传《太平清领书》)。十余日後又上书:“前者宫崇所献神书,以奉天地、顺五行为本,也有兴国广嗣之术。其文易晓,参同经典,而顺帝不行,故国胤不兴,孝冲、孝质频世短祚。”尚书受宦官指使,劾奏襄楷违背经义,假借星宿,造合私意,伪托神灵,诬上罔事,请求将他逮捕送交洛阳监狱,由司隶校尉审判定罪。桓帝认为襄楷上疏的言辞虽然激烈,但是都是天文历法的表现,因此没有杀他。汉灵帝即位,被太傅陈蕃举他为方正,征为博士,均没有就任。卒在家中去世。.

新!!: 后汉书和襄楷 · 查看更多 »

馬倫

氏(),字倫,右扶風茂陵(今陕西興平東北)人,東漢太傅袁隗之妻。.

新!!: 后汉书和馬倫 · 查看更多 »

馮冑

馮冑,字世威。中国东汉上党郡(治今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人。 馮冑是西汉名将馮奉世之后。馮冑为涉都侯李郃的门人。李郃死后,冯胄独自制丧服,心中哀悼了三年,当时人对他十分称异。他平时仰慕周伯况、闵仲叔的为人,隐居在山林水草之地,不接受官府的征辟任用。.

新!!: 后汉书和馮冑 · 查看更多 »

馮勤

馮勤(),东汉初期大臣。字偉伯,冀州魏郡繁陽县(河南内黄县)人。曾祖父馮揚,汉宣帝时弘農太守,父馮伉。.

新!!: 后汉书和馮勤 · 查看更多 »

馮衍

馮衍,字敬通,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人,漢朝將軍。.

新!!: 后汉书和馮衍 · 查看更多 »

馮豹

冯豹(),字仲文,京兆杜陵县(今陕西西安市东南)人,中国东汉经学家,冯衍之子。 冯豹十二岁时,母亲被父亲休弃,常受后母毒害,后母曾经趁他晚上睡着,要害死他,冯豹逃走免于一死,而敬事愈谨,时人称孝。长大后冯豹好儒学,曾于骊山讲授《诗经》、《春秋》。乡里人称颂他:“道德彬彬冯仲文。”后举孝廉,拜尚书郎,在宫中伏案等待,汉章帝派黄门给他盖被。西域方平,以他熟谙边事,拜为河西副校尉。汉和帝时,建议设置戊己校尉,城郭诸国复率旧职,被采纳。转任武威太守,在任二年,被河西人称赞。后又征拜尚书。永元十四年(102年),在官任上去世。.

新!!: 后汉书和馮豹 · 查看更多 »

觟陽鴻

觟阳鸿,字孟孙,姓觟阳,名鸿。中国东汉名士。中山国(今河北省定州市)人。 觟阳鸿传习《孟氏易》。孟氏易是西汉孟喜所创立的学派。觟阳鸿以《孟氏易》教授徒弟。他与洼丹同时,知名于世。汉明帝永平年间,觟阳鸿官至九卿中的少府。但是他没有关于《易经》的著作传于后世。.

新!!: 后汉书和觟陽鴻 · 查看更多 »

許劭

許劭(),字子將,汝南平輿(今屬河南)人。東漢末年著名人物評論家。 許劭“少峻名节,好人伦,多所赏识”,和堂兄許靖在年輕時,每個月都會舉辦月旦評的人物品評會,影響力之強,甚至是受其評論就能成名的地步。但許劭與许靖常有爭執。有人問荀靖与荀爽孰贤?許劭說:“二人皆玉也,慈明外朗,叔慈内润。”刘繇进军讨伐笮融,許劭告訴劉繇:“笮融出军,不顾名义者也。朱文明善推诚以信人,宜使密防之。”笮融果然杀死太守朱皓。袁紹、劉表等人皆接受過他們品評,曹操也在橋玄的引薦之下,得到著名的“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評價。 汝南太守徐璆曾聘其為功曹,之後許劭為了避中原戰亂,移居江南。195年病逝於豫章郡,享年46歲。.

新!!: 后汉书和許劭 · 查看更多 »

許荊

許荊,字少張,一作子張,會稽郡陽羨縣(今江蘇省宜興市南)人,東漢諫議大夫。.

新!!: 后汉书和許荊 · 查看更多 »

許慎

許慎(),字叔重,東漢汝南召陵(现河南省郾城縣)人,有“五經無雙許叔重”之讚賞。他是漢代有名的经学家、文字學家、语言学家,是中國文字學的開拓者。他於公元100年(東漢和帝永元十一年)--《說文解字》,是中國首部字典。 許慎曾担任太尉府祭酒,师从经学大师贾逵。他历经21年--成的《說文解字》,归纳出了汉字五百四十个部首。 许慎另--有《五经异义》、《淮南鸿烈解诂》等书,已失传。 许锦晶曰: 永元十有二年(100年),始作《說文解字》,序曰:“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及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其事,庶業其繁,飾為萌生。黃帝之使倉頡,見鳥獸蹄遠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公以乂,萬品以察,蓋取諸夫”,“夫揚於王庭”。言文者宣教--化於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祿及天下,居德則忌也。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也;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於竹帛諸之書,書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改易諸體。封於泰山者七有二代,靡有同焉。建光元年(121年),書成。收單字九千三百五十有三;重文一千一百六十有三,分於五百四十部。病中之時,遣子沖獻書於帝。卒,葬郾城縣姬石鄉許莊村東。墓--十有五尺,徑四十有八尺。鄉人曰:“日動一釐,夜長三尺。”謬也,豈有自拔之冢。 《後漢書》讚曰:“斯文未陵,亦各有承。塗分流別,專門並興。精疏殊會,通閡相征。千載不作,淵源誰--。” 至清,歲以仲月後丁之日,縣令、學官到許夫子墓前致祭,行一跪三叩禮。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郾城縣知縣溫德裕立“孝廉許公之墓”碑。 光緒年間(1875年-1908年),郾城知縣王風森立「許夫子從祀文廟碑」。 1985年,許慎研究會第一次會議時,立「重修許慎墓碑記」。植柏百八十有二株,今存百五十有三株,三九之數也。.

新!!: 后汉书和許慎 · 查看更多 »

許曼

许曼,字宁方,中国东汉术数家。汝南郡平舆县(今河南省平舆县)人。 祖父许峻,字季山,善占卜之术,多有应验,时人把他比作前世京房。自称小时候患病,三年不愈,于是到泰山请命,路上遇到道士张巨君,传授给他方术。所著《易林》,流传于世。许曼年轻时传祖父许峻占卜之术,治“京氏《易》”。汉桓帝时,陇西郡太守冯绲,打开印绶的竹匣,有两条红蛇分南北而走。冯绲令许曼占筮,卦成,许曼说:“三年之后,君当为边将,官名里有东字,当向东北走三千里。再五年,为大将军,南征。”延熹元年(158年),冯绲出为辽东郡太守,讨伐鲜卑,延熹五年(162年),再拜车骑将军,南征击败武陵蛮,全部应验。其余多如此类。.

新!!: 后汉书和許曼 · 查看更多 »

計子勳

计子勋,中国东汉方士。籍贯不详。 计子勋不知是何郡县人,大家都说他几百岁了,在人世间往来。一天他忽然说中午自己当死,主人给他一件葛衣(粗布衣服),计子勋穿上之后正寝仰面而卧,到达中午果然死了。.

新!!: 后汉书和計子勳 · 查看更多 »

马援

援(),字文渊,汉族,扶风郡茂陵县(今陕西省兴平市东北)人,东汉著名的军事家。汉光武帝时,拜为伏波将军,封新息侯,世称“马伏波”。.

新!!: 后汉书和马援 · 查看更多 »

高句丽

句丽(、注音:ㄍㄠ ㄍㄡ ㄌㄧˊ、韩文:고구려)是位于东北亚的一个古国,发源于今日中国吉林省一带,鼎盛时期疆域曾覆盖到朝鲜半岛北部、满洲及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一部分。七世纪被唐朝和新罗联军所灭。高句丽在公元5世纪到7世纪的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被中国近代史学家认为是东北历史上的割据政权,亦被朝鲜半岛史学家称为朝鲜三国之一。 高句麗後又稱高麗;“高句骊”最早見於《漢書》,“句骊”是它的簡稱;“高句麗”最早見於《三國志》,“句麗”是它的簡稱;“高麗”最早見於《宋書》、《魏書》,是南北朝至唐朝的正式稱號;中原王朝開始以“句骊”作為“高句骊”的簡稱,後以“句麗”作為“高句麗”的簡稱,南北朝時期應高句麗統治者的請求,改以“高麗”作為“高句麗”的正式簡稱,高句麗的統治者也被冠以“高麗王”的稱號,並且逐漸以“高麗”作為正式國號,常被中原王朝封為“高麗王”,取代了“高句麗”的稱號。自此“高麗”长期作为历史地理名称,对朝鲜半岛产生了重大影响;弓裔称后高丽王,王建称王国号高丽,金日成提出“高丽民主联邦共和国”设想,都是高丽概念的延续。 据《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引用记载(一些史籍推论是公元前37年),扶餘王子朱蒙建立高句丽。高句丽建国后,迅速扩张,逐步吞并了其周边的扶餘、沃沮、东濊並吞併汉四郡。5世纪好太王和长寿王统治期间,高句丽进入全盛时期,之后的1个世纪里,保持了在朝鲜半岛对新罗、百济的压倒性优势,控制了今朝鲜半岛大部和今中国东北的南部地区。隋唐时期,高句丽不断与隋唐王朝交战,国力陷落,668年八月为唐朝与新罗联军所灭。有三万多户高句丽人被唐迁移至唐朝,成为中国内地一股重要的武人集团,在唐末五代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留在原地的高句丽遗民被渤海国和新罗吸收。 高句丽立国700余年,曾成功在与倭和与隋战争中获胜,在东亚历史上扮演重要角色。高句丽独特的历史文化已经成为朝鲜半岛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980年代起,高句丽争议浮出水面,由于高句丽本源于中国境内,后扩展至朝鲜半岛的特殊地理位置,国土橫跨今日的中國东北、-zh-hans:朝鲜;zh-hant:朝鮮;-大部及-zh-hans:韩国;zh-hant:韓國;-北部。三国都认为高句丽自始至终是自己本国的原始民族或地方政权。另外日本学者的骑马民族征服王朝说也认为高句丽、扶余可能为日本民族的起源。.

新!!: 后汉书和高句丽 · 查看更多 »

高彪 (东汉)

彪(),字义方。中国东汉时文学家。吴郡无锡县(今江苏省无锡市)人。 高彪家境清寒,高彪为诸生,游学太学。内怀雅才而不善于言辞。曾从马融学习请教经书大义,马融有病,没有见他,高彪写信给马融,说周公旦父文兄武,依然礼遇士人,批评马融因为养病,轻慢士人。马融感到惭愧,向他道歉,请他回来,高彪离去不顾。 后郡举孝廉,试经学得中第一名。担任郎中,在东观校书。多次奏赋、颂、奇文,通过事情讽谏,引起汉灵帝重视。 当时,京兆第五永担任督军御史,朝廷派他督幽州。百官大会,为他饯行长乐观。议郎蔡邕等都赋诗,高彪独作箴,用吕尚、淮阴侯、广野君、周公、石碏的例子劝诫。高彪的文学被蔡邕所重。 后转任外黄令,皇帝命令同僚临送,于上东门践行,在东观画高彪像以劝学者。高彪到官任上,有德政,上书推荐县人申徒蟠等。汉灵帝光和七年(184年),高彪于官任上病卒,卒葬吴郡郭外。高彪文章佚失。汉灵帝中平二年(185年)立外黄令高彪碑,述其先祖功德,记其生平事迹。其子高岱。 高彪哲学上,坚持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并将社会现实生活与人的自然本性相对立,认为社会现实妨碍自然本性的发展。主张任性逍遥。.

新!!: 后汉书和高彪 (东汉) · 查看更多 »

高獲

获,字敬公。中国东汉方士。汝南郡新息县(今河南省息县)人。 他头顶高四周低,面孔方正。年轻时游学京师,与汉光武帝有布衣旧交。高获师事司徒欧阳歙。欧阳歙下狱当判罪,高获戴铁冠身负斧刑具,到宫门前为欧阳歙求情。汉光武帝虽然不赦,但是引见高获。对他说:“敬公,朕想要用你为官,应该改改常性。”高获说:“臣的常性来自父母,不可因陛下改掉。”于是告辞而去。 三公争相征辟,高获不应。后汝南太守鲍昱请高获,高获到了门口,鲍昱命主簿迎接,主簿只派骑吏相迎,高获听说,就走了。鲍昱派人追高获,高获回头说:“府君被主簿欺骗,不足与谈。”于是不留下。当时汝南郡境大旱。史称高获善于天文,通晓遁甲,能役使鬼神。鲍昱去问他求何雨,高获说:“赶快撤销三部督邮,明府亲自向北出城,到三十里亭,雨就下了。”鲍昱听从,果然下了大雨。鲍昱每次出巡属县,都到高获门前拜见。高获移居江南,死在石城。石城人思念他,一起为他立祠。.

新!!: 后汉书和高獲 · 查看更多 »

高詡

詡,字季回,平原郡般縣(今山東省樂陵市西南)人。東漢大司農。.

新!!: 后汉书和高詡 · 查看更多 »

高鳳 (東漢)

鳳,字文通,南陽郡葉縣(今河南省平頂山市)人。年少還是書生時,家中以種田爲業,高鳳專精誦讀,晝夜不息。.

新!!: 后汉书和高鳳 (東漢) · 查看更多 »

諒輔

諒輔,字漢儒,廣漢郡新都縣(今四川省成都市北)人。官至東漢五官掾。.

新!!: 后汉书和諒輔 · 查看更多 »

謝夷吾

谢夷吾,字尧卿,中国东汉方士。会稽郡山阴县(今浙江省绍兴市)人。 年轻时为郡吏,学习风角占候。太守第五伦提拔他为督邮。当时,乌程县长有犯罪,第五伦让他去逮捕治罪。谢夷吾到乌程县,没有调查,只是望阁伏哭就回去了。谢夷吾对第五伦说乌程县长最近三十日,远不过六十日,就要死了。一个多月后,驿使来说乌程县长暴卒。 谢夷吾举孝廉,为寿张县令,转任荆州刺史、钜鹿郡太守。有治绩。第五伦作司徒,令班固作文推荐谢夷吾。班固以尧重用稷、契,舜重用皋陶,殷高宗、周之昌、发之君重用傅说、吕望。谢夷吾有史鱼之节,有周、召之风,有伊、吕、管、晏之任;道术能与史苏、京房相比。 谢夷吾春天巡视乘柴车,冀州刺史说他有损国典,贬官下邳令。他预知死期,到时候就死了。他对儿子说:“汉末当乱,必有发掘露骸之祸。”让儿子悬棺下葬,墓不起坟。.

新!!: 后汉书和謝夷吾 · 查看更多 »

謝弼

谢弼,字辅宣。中国东汉官员。东郡武阳县(今山东省莘县)人。 谢弼为人正直方正,被乡邑推为宗师。建宁二年(169年),汉灵帝下诏推举有道之士,谢弼与东海陈敦、玄菟公孙度一起对策,都担任郎中。当时,青蛇见于前殿,大风拔起树木,下诏让公卿以下陈奏得失。谢弼上封事,陈时政得失,批评宦官专权,请求皇帝以太后为母,为太傅陈蕃平反,解除司空王暢、长乐少府李膺的禁锢。左右宦官为把他贬为广陵府丞。他辞官回家。中常侍曹节从子曹绍为东郡太守,痛恨谢弼,于是罗织罪名,加以逮捕,谢弼死于狱中。初平二年(191年),司隶校尉赵廉奏明谢弼忠节,汉献帝于是收斩曹绍。.

新!!: 后汉书和謝弼 · 查看更多 »

謝沈

謝沈,字行思,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人。 曾祖謝斐,三國時期吳豫章太守。父謝秀,吳翼正都尉。謝沈少孤,事母至孝,晉成帝時,本郡命為主簿,功曹,察孝廉,太尉郗鑒召用,皆辭不就。會稽內史何充引為參軍,以母老去職。晉康帝時徵為太學博士,遷著作郎,有《尚書注》十五卷、《毛詩注》二十卷,另有《後漢書》一百二十二卷,今不傳,清代有輯本。《晉書》有《謝沈傳》。 S.

新!!: 后汉书和謝沈 · 查看更多 »

謝承

謝承 (),字偉平,东漢會稽山陰人。.

新!!: 后汉书和謝承 · 查看更多 »

魏霸

魏霸,字喬卿,濟陰郡句陽縣(今山東省菏澤市)人。家中世代都懂禮儀,官至東漢光祿大夫、長樂衛尉。.

新!!: 后汉书和魏霸 · 查看更多 »

魏滿

魏满,字叔牙。中国东汉名士。南阳郡(今河南省南阳市)人。 魏满学习京氏《易》,施氏易是西汉京房所创立的学派。魏满和戴凭成为施氏《易》重要传人,教授弟子。汉明帝永平年间,官至弘农郡太守,魏满没有关于《易经》的著作传世。.

新!!: 后汉书和魏滿 · 查看更多 »

魏朗

魏朗(),字少英,會稽上虞人,約卒於漢靈帝建靈二年。 少為縣吏,操刀報兄讎,遂亡命居陳,從博士欲仲信學《春秋圖緯》。又詣太學受五經,累官尚書,有所補益。為「八俊」之一。時稱「天下忠貞魏少英」以黨議免歸,閉門不見人。 後竇武被誅,朗復以黨被急徵,至牛渚,自殺。 有一子(一說孫)名曰魏騰(一作魏滕),字周林(一作周榮),生卒年不詳,東漢末年會稽郡功曹。性剛直,行不苟合,雖遭困厄,終不屈折。初為功曹,忤孫策意,策將殺之,賴太妃吳夫人規勸,得免。歷任歷陽、鄱陽、山陰三縣令,鄱陽太守。與同郡吳範素相善。滕後得罪孫權,權怒,欲治滕罪,敢有諫者死。範冒死相諫,乃免滕。 著書數篇,為《魏子》三卷。 《曹娥碑》原請魏朗撰文,然而魏朗佯作未成。.

新!!: 后汉书和魏朗 · 查看更多 »

譙玄

谯玄(),字君黄。中国西汉官员。巴郡阆中县(今四川省阆中市)人。 谯玄少好学,能讲解《易经》、《春秋》。仕于州郡。汉成帝永始二年(前15年),有日食之灾,下诏推举敦朴逊让、有品行道义的各一人。益州推举谯玄,到公车,对策成绩优异,拜为议郎。汉成帝立赵飞燕为皇后,专宠妒忌,皇子多夭。谯玄上书劝谏以灾异示警。长期担任郎官。后转任太常丞,为弟弟服丧去职。 汉平帝元始元年(1年),日食,公卿推举敦朴直言的人。大鸿胪左咸推举谯玄公车对策,再拜议郎,转任中散大夫。元始四年(4年),选明达政事、能班化风俗八人。再次推举谯玄,为绣衣使者,持节,与太仆王恽等分行天下,观风俗,自行决定诛杀和赏赐。事情没有完,王莽居摄,谯玄于是丢下使者的车总,改变姓名,逃回家中,从此隐居。 后公孙述在蜀称帝,数聘谯玄不应。公孙述派使者备礼征召;如果谯玄不肯来,便赐给他毒药。太守带着玺书到谯玄家中。”谯玄于是接受毒药。谯玄子谯瑛向太守泣血叩头,表示以钱千万军奉资,以赎父死。太守为他请愿,公孙述允许了。谯玄于是隐居田野,终公孙述之世。 谯玄于乱世训教儿子们勤习经书。建武十一年(35年)卒。第二年,汉光武帝平定天下,谯玄弟谯庆把情况报告汉光武帝。汉光武帝诏命巴郡以中牢祭祀,归公孙述向谯玄要的钱。谯瑛善讲解《易》,传授汉明帝,为北宫卫士令。.

新!!: 后汉书和譙玄 · 查看更多 »

鮑宣

鮑宣(),西汉後期大臣。字子都,渤海郡高城(今河北省鹽山縣東南)人。他在漢哀帝時,为諫大夫。他多次上书皇帝,抨擊時政。最著名的是七亡七死上書。;民有七亡:.

新!!: 后汉书和鮑宣 · 查看更多 »

鮑永

鮑永,字君長,上黨屯留(今山西屯留南)人。.

新!!: 后汉书和鮑永 · 查看更多 »

谢该 (汉朝)

谢该,字文仪。中国东汉经学家。南阳郡章陵县(今湖北省枣阳县南)人。 谢该精通《春秋左氏传》,为当世名儒,门徒有数百千人。建安年间,河东人乐详列举《左氏春秋》疑问数十条求教,谢该为他通解,名为《谢氏释》,流行于当时,后书已不传。出任为公车司马令,后因为父母年老,托病而去。想要回归乡里,会荆州道路不通,不得回去。 少府孔融上书举荐,历述汉高祖创业,韩信、彭越征讨暴乱,陆贾、叔孙通进说《诗》、《书》。光武中兴,吴汉、耿弇佐命,范升、卫宏修述旧业,等文物并列的事迹,谢该继承曾参、史鱼的品德,兼卜商、言偃的文学,请汉献帝不要失贤。汉献帝准奏征还,征拜他为议郎。以长寿而终。对于《左氏春秋》研究有素,从其学者很多。 建武年间,郑兴、陈元传《春秋左氏》学。当时尚书令韩歆上疏,请求为《左氏》立博士,范升与韩歆争论没有结果,陈元上书再请,于是以魏郡李封为《左氏》博士。后群儒固执的人多次廷争。李封卒,汉光武帝难以违背众议,没有再任命《左氏春秋》博士。.

新!!: 后汉书和谢该 (汉朝) · 查看更多 »

鲜卑

卑(漢語拼音:Xiānbēi;上古汉语擬音:*Sr-pe),祖先是古代西伯利亞的遊牧民族东胡(一說山戎)或稱通古斯部落。汉朝时期,匈奴以东的遊牧部落被匈奴的冒顿单于击败后,退居乌桓山和鲜卑山,成为乌桓和鲜卑二族。鲜卑主要活动于赤峰市内蒙古东部阿鲁科尔沁旗哈古勒河附近,和辽宁西北部。 2世紀時鮮卑國占据匈奴國領地,稱雄塞北。4世紀西晉滅亡後,鲜卑陸續在今天的中国北方建立前燕、代國、後燕、西燕、西秦、南涼、南燕及北魏等國,而漠北則由鮮卑別支柔然稱霸。439年北魏統一北方,之後時常與柔然發生衝突。而後北魏經歷六鎮之亂後分裂成東魏、西魏,東魏、西魏隨後也分別被北齊、北周所篡。最後北周統一華北,於581年因楊堅篡位而亡。稱霸塞北的柔然汗國也於552年為突厥汗國所滅。於五胡十六國時期在青海建立的鮮卑別支吐谷渾汗國則維持到663年為吐蕃所滅。.

新!!: 后汉书和鲜卑 · 查看更多 »

賈貴人

賈貴人,賈姓,真名失傳(?~?),中國東漢時期皇族女性,出身南陽郡。為漢明帝劉莊貴人,漢章帝劉炟生母。.

新!!: 后汉书和賈貴人 · 查看更多 »

费长房 (汉朝)

费长房,中国东汉時代方士。表字君陵,汝南(今河南上蔡东南)人。 费长房曾为市掾。相传一老翁在市场悬壶卖药,休市後跳入壶中,他人未能发现,只有费长房看见,于是费长房奉酒脯拜壶翁为师,后世每以“悬壶”喻行医。费长房入山修道,辞归,壶翁给他一个竹杖,骑着能去此任何地方。又作一符,主地上鬼神。费长房乘竹杖,须臾回到家中。遂能医疗众病,鞭笞百鬼。“后失其符,为众鬼所杀”。《神仙传》又载费长房有缩地术,称为地仙。记载他的故事,所言多荒诞。.

新!!: 后汉书和费长房 (汉朝) · 查看更多 »

贾复

賈復(),字君文,中國東漢初期軍事人物,南阳郡冠军县(今河南省邓州市西北)人。他協助漢光武帝建立東漢,為「雲台二十八將」第三位。他曾先後擔任執金吾與左將軍等職。建武十三年(37年),封胶东侯。.

新!!: 后汉书和贾复 · 查看更多 »

贾琮 (汉朝)

贾琮(),字孟坚,东汉东郡聊城县(山东省聊城市北)人。 贾琮举孝廉,担任京兆尹。中平元年(184年),担任交阯刺史,交趾多明珠、翠羽、异香诸珍宝,前任刺史多索贿求宝,向百姓敛财,致使屯兵反叛。他到交趾,招抚流民,蠲免徭役,选择贤良治理诸县,百姓安康。当时,百姓歌唱“贾父来晚,使我先反,今见清平,吏不敢犯”。在黄巾之乱的时代,交趾的太平为十三州之首。后任议郎,任冀州刺史,贪赃枉法者,听到他的名字解印而去。大将军何进推荐他为度辽将军。贾琮在任上去世。.

新!!: 后汉书和贾琮 (汉朝) · 查看更多 »

贾逵 (东汉)

贾逵(),字景伯。祖為洛陽賈氏,生於扶风郡平陵县(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东汉经学家、天文学家。歷官郎中、左中郎將、侍中、騎都尉等職。.

新!!: 后汉书和贾逵 (东汉) · 查看更多 »

趙孝

趙孝,字長平,沛國蘄(今安徽省宿州)人。東漢長樂衛尉。.

新!!: 后汉书和趙孝 · 查看更多 »

趙彥 (東漢)

趙彥,東漢漢獻帝時議郎。.

新!!: 后汉书和趙彥 (東漢) · 查看更多 »

趙典

趙典,字仲經,蜀郡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人。東漢八俊之一。.

新!!: 后汉书和趙典 · 查看更多 »

趙阿

趙氏,字阿,沛郡(今安徽省淮北市)人。東漢周郁之妻、趙孝之女。.

新!!: 后汉书和趙阿 · 查看更多 »

趙苞

赵苞(),东汉甘陵国东武城(今山东省武城县西北)人,字威豪。 他的从兄赵忠是十常侍之一。他深以为耻,不和赵忠来往。举孝廉为辽西郡太守。他的母亲妻子赴辽西时,被鲜卑劫持,带着她们侵犯辽西。赵苞坚持抗敌,他母亲也遥喊勉励他忠义。最后他母亲妻子都被杀害,他击破鲜卑,安葬母亲妻子,呕血而亡。.

新!!: 后汉书和趙苞 · 查看更多 »

趙憙

赵憙(),字伯阳,南阳郡宛县(今河南南阳)人,东汉初期大臣。 更始帝刘玄时,为五威偏将军、中郎将,封勇功侯。更始帝被杀,归附光武帝刘秀,任简阳侯相、平林侯相、怀县县令、平原太守。建武二十七年(51年),任太尉,封关内侯。永平元年(58年),改封节乡侯。永平十八年(75年),升任太傅、录尚书事。建初五年(80年),赵憙去世,谥号为正。.

新!!: 后汉书和趙憙 · 查看更多 »

黃奭

黃奭(1809年-1853年),本名黃錫麟,字右原。清代輯佚家,江苏甘泉人。原籍浙江。.

新!!: 后汉书和黃奭 · 查看更多 »

黃琬

(),字子琰,江夏安陆(今湖北安陆北)人,东汉末年大臣。曾因党锢之祸被禁锢二十几年,官拜豫州牧时,政绩显著。后与王允谋诛董卓,董卓部下李傕、郭汜攻破长安后,死于狱中。.

新!!: 后汉书和黃琬 · 查看更多 »

黃憲 (東漢)

黃憲,字叔度,以字行,汝南慎陽縣(今河南省正陽縣)人。黃憲家世貧賤,父親是為牛治病的牛醫。.

新!!: 后汉书和黃憲 (東漢) · 查看更多 »

黄香

黃香(汉明帝永平十一年至延光元年),字文彊,江夏云梦人(今湖北省孝感市云梦縣)。東漢時期著名大臣,歷任尚書郎、左丞、尚書令,官至魏郡太守,後被免官。為《二十四孝》中扇枕温衾的主角。.

新!!: 后汉书和黄香 · 查看更多 »

黄昌

昌,东汉大臣。字圣真,会稽余姚(今浙江省宁波市余姚)人。.

新!!: 后汉书和黄昌 · 查看更多 »

车师

车(Jū)师(Jushi),也称姑师(Gushi),古代中亚东部西域城郭诸国之一。都城為交河(今中国新疆吐鲁番西北)。东南通往敦煌,向南通往楼兰、鄯善,向西通往焉耆,西北通往乌孙,东北通往匈奴,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站。从考古发掘上来看,車師人操伊朗語系吐火羅语的一種方言。古代车师人的种族还未完全研究清楚,头骨上显示高加索人种与蒙古人种的混合特征。 中国自汉朝武帝时开始将势力渗入西域,车师因为位于西域东侧,受到汉朝极大压力,因此与匈奴联合,为其充当耳目,并攻劫汉朝使节。征和四年(前89年),汉朝同楼兰等国联兵围攻交河,车师投降汉朝。汉宣帝时,遣侍郎郑吉在车师境内渠犁屯田,立军宿为车师王,迁都于渠犁。元康四年(前62年),匈奴另立兜莫为王,率一部分车师国众退往博格达山北麓(今吉木萨尔一带)。自此车师分为前、后两国。 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日逐王降汉,丧失对西域的全部影响,汉始置西域都护府,任命郑吉为都护。汉元帝初元元年(前48年),又置戊己校尉,在车师前国屯田。其后,车师前王复还交河。据统计,当时车师前国有人口六千余,兵一千八百余人;车师后国人口四千余,兵也是一千八百余人。车师前国国都交河城,车师后国国都务涂谷。戊己校尉在高昌壁的驻地称车师都尉国,戊部候城的驻地(今奇台)称车师后城长国。 王莽建立新朝以后,屡屡欺压车师前、后王,车师被迫重新依附匈奴。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一年(45年),车师前、后王与鄯善等国联名遣王子入侍,请复置西域都护,被拒绝。其后车师连续兼并邻近小国,称车师六国。汉明帝年间,车师前部有人口四千余,兵两千人;后部人口一万五千余,兵三千余人,成为西域东部霸主。 永平十七年(74年),窦固等出击车师,前、后王俱降,汉朝遂重设戊己校尉,分屯车师前、后国。不久,北匈奴围攻汉朝屯田军队。汉章帝建初元年(76年),汉放弃车师。汉和帝永元二年(90年),窦宪击破北匈奴,车师前、后王重新服从汉朝。永元八年(96年),车师后王击破前王,次年,汉朝派兵斩车师后王。 汉安帝永初元年(107年),汉朝再度放弃西域。元初六年(119年),汉敦煌太守派索班屯驻伊吾,车师前王复降汉。永宁元年(120年),车师后王引北匈奴攻杀索班,击走前王。延光三年(124年),汉西域长史班勇击败北匈奴,次年,班勇进击车师后国,斩其王军就,再次年立加特奴为后王,屯田于柳中(今中国新疆鄯善西南)。汉顺帝永和二年(137年),敦煌太守裴岑出伊吾攻杀北匈奴的呼衍王,安定了车师局势。 其后车师仍然存在了数百年。车师前国于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被高昌的沮渠安周引柔然兵攻破而灭亡,王族逃入北魏。.

新!!: 后汉书和车师 · 查看更多 »

龐萌

萌(),中国新朝至东漢時代初期武将,兗州山陽郡人。.

新!!: 后汉书和龐萌 · 查看更多 »

霍諝

霍谞,字叔智。中国东汉官员。魏郡鄴县(今河北省临漳县)人。 霍谞年轻时为诸生,明经。有人向大将军梁商诬陷霍谞之舅宋光,说他乱改法律条文,逮捕进洛阳诏狱,严加拷问。霍谞当时十五岁,上奏梁商,以许止虽弑君而不罪,赵盾以纵贼而见书,为其舅宋光审冤。梁商看重霍谞才志,原谅宋光之罪,霍谞因而知名。 霍谞初仕郡,后举孝廉,转任金城郡太守。他性情明达笃厚,能用恩信感化不同风俗,很被羌胡所敬服。母亲去世,自上书请求回家服丧。服丧完毕,公车征为北海相,入朝为尚书仆射。梁商的儿子大将军梁冀专权,霍谞与尚书令尹勋多次奏事,陈述梁冀罪过。梁冀被诛后,桓帝封他为鄴都亭侯。固让不许。出任河南尹,历任司隶校尉、少府、廷尉,在官任上去世。其子霍儁,官至安定郡太守。.

新!!: 后汉书和霍諝 · 查看更多 »

范升

范升(),字辯卿,生年不詳,卒於東漢明帝劉莊永平年間,東漢代郡(今山西代縣)人。東漢初年較爲著名的經學家。.

新!!: 后汉书和范升 · 查看更多 »

范冉

范冉(),中国东汉陈留郡外黄(今河南省杞县)人,字史云,一作范丹。 马融的弟子,精通五经,特别是《易经》、《书经》。被汉桓帝任命为莱芜县长,没有就职。因为家中贫穷,被人称之为“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

新!!: 后汉书和范冉 · 查看更多 »

范滂

范滂(),字孟博,东汉汝南征羌(今河南郾城東南)人,以抑制豪強,反對十常侍知名於時,但也因此在黨錮之禍中罹難。.

新!!: 后汉书和范滂 · 查看更多 »

范晔 (史家)

#重定向 范晔 (刘宋).

新!!: 后汉书和范晔 (史家) · 查看更多 »

郎顗

郎顗,字雅光,北海郡安丘县(今山东省安丘市)人,中国东汉儒学家。郎宗之子。 郎顗承父业,习治“京氏《易》”。通晓经典,隐居海边,招收学生数百人。白天研究精义,夜占星象,勤心锐思,朝夕不倦。州郡推举任职,都不就任。汉顺帝时,灾异多次出现,阳嘉二年(133年),朝廷以公车征召,郎顗于是赴阙拜见,陈述关于各地灾异,多引用《易内传》、《诗经》、《尚书》及纬书为说。前后上书十事,推荐黄琼、李固。被皇帝召拜郎中,没有就任,回家。同郡孙礼听说他的大名,想要和他建立友好关系。郎顗没有结交,因此结怨,为孙礼所杀。.

新!!: 后汉书和郎顗 · 查看更多 »

郭丹 (东汉)

郭丹()字少卿,东汉南阳郡穰县人(今河南省邓州市)。郭丹七岁丧父,后去长安求学,官至司徒,为官清廉,但晚年却因听信奸吏错判陇西太守邓融入狱,而被免职。汉明帝永平五年(62年),郭丹在家中逝世,终年八十七岁。.

新!!: 后汉书和郭丹 (东汉) · 查看更多 »

郭伋

郭伋(),中国东汉右扶风茂陵人,字细侯,父蜀郡太守郭梵。.

新!!: 后汉书和郭伋 · 查看更多 »

郭玉 (东汉医学家)

郭玉,字通直。中国东汉针灸学家。广汉郡新都县(今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人。 有个老人不知从何处来,常在涪水钓鱼,被称为涪翁。在民间乞食,见到有疾病的人,时下针石,就应时有效,著作《针经》、《诊脉法》传世。弟子程高,求学多年,涪翁教给了他。程高也隐迹不出仕。郭玉年轻时拜程高为师,为涪翁再传弟子。学方诊六微之技,阴阳隐侧之术。医术精湛,在针灸和切脉医术上尤为精到。汉和帝时郭玉为太医丞。诊脉即可辨别男女,治病多有效验。相传汉和帝曾令手腕漂亮的嬖臣与女子一男一女处在帷中,让郭玉各诊脉,郭玉立即判断出脉有男女,并非一人:“左阳右阴,脉有男女,状若异人。臣疑其故。”和帝叹服。 郭玉仁爱不骄傲,医德高尚,不攀权贵,不轻贫贱,必尽其心力诊治。对贫困百姓治病,尽心治疗,往往一针即癒,针到病除。而为达官贵人疗疾,效验就不甚准确。汉和帝令贵人穿了贫贱者的衣服变更住所,郭玉一针就治好了。汉和帝召问郭玉。郭玉回答:“医的意思是用心意。皮肤肌肉和它们的纹理都很小,随气运使用巧术,针灸的时候,一丝一毫的差异就会有不同的结果。意念在心手之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贵族处于高位临臣,臣以恐惧的心情接待。贵人疗疾有“四难”,贵族疾病不易治愈的原因,是由于他们不听医嘱,自作主张;养尊处优,好逸恶劳;不知调养身体,筋骨柔弱,不能使药;自身摄生不谨慎等。针灸有分寸,时间有破漏,加上有恐惧之心,小心诊断,臣用心不能一心一意,对治病有什么好处!这就是他们不能治愈的原因。”汉和帝赞同他的回答。郭玉反对贵族迷信巫祝、追求长生不老的腐朽生活。年老在官任上去世。著有《经方颂说》。.

新!!: 后汉书和郭玉 (东汉医学家) · 查看更多 »

郭聖通

郭聖通,為東漢光武帝刘秀的第二任妻子和首任皇后,真定槀縣人,其父阳安思侯郭昌,其母为真定恭王刘普之女,号为郭主。.

新!!: 后汉书和郭聖通 · 查看更多 »

郭躬

郭躬()字仲孙,东汉时代官员,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县)人。.

新!!: 后汉书和郭躬 · 查看更多 »

郭泰 (東漢)

郭泰(),字林宗,太原郡介休县人(今山西省介休县)。 早年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早年師從屈伯彦,“性明知人,好训士类”,提拔了左原、茅容、孟敏、庾乘、宋果、贾淑、史叔宾、黄允等六十餘人,“或在幼童,或在里肆,后皆成英彦”。李膺见郭泰,“大奇之,遂相友善,”由此名震京师。 郭林宗善於品題,一旦受到郭林宗批评,便会遭人冷落,陈元方遭父丧,郭林宗見他“锦被蒙上”說:“卿海内之俊才,四方是则,如何当丧,锦被蒙上?孔子曰:‘衣夫锦也,食夫稻也,于汝安乎?’吾不取也。”,“自后宾客绝百所日”。 建宁二年(169年)春,郭泰逝世,“二千里负笈荷担弥路,柴车苇装塞涂,盖有万数来赴”。蔡邕为他撰写碑文,范晔评价:“墨、孟之徒不能绝也”,《抱朴子·外偏·正郭篇》說他“周旋清談閭閻,無救於世道之陵遲”。今日介休市以“三贤故里”闻名,三贤即春秋时晋国介子推、东汉郭泰以及宋朝宰相文彦博。.

新!!: 后汉书和郭泰 (東漢) · 查看更多 »

郭憲 (漢朝)

郭憲,字子横,東漢汝南宋(今安徽太和县)人。 王莽篡位,拜郭憲為郎中,郭憲不受,逃往东海海邊隐居。漢光武帝時,应召拜博士,官至光禄勋。郭憲好道术。著有《洞冥記》。.

新!!: 后汉书和郭憲 (漢朝) · 查看更多 »

郑玄

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省高密市)人,东汉经学家、预言家。郑益(字益恩《太平御览·人事部三·名》引《郑玄别传》:“玄一子名益,字益恩,年二十三,相国孔府君举孝廉。府君以多寇,屯都昌,为贼管亥所围,乃令从家将兵奔救,遇贼见害,时年二十七也。”)之父,郑小同(字子真)之祖。集兩漢經學大成,被稱「經神」。曾拜大司農,有《鄭司農集》。 少时习《易经》、《公羊传》,有“神童”之称,十八歲任乡啬夫。晋为乡佐。北海国相杜密十分器重他,永寿三年(157年),荐入太学,師從京兆第五元先、陈球。延熹三年(160年),与卢植同拜马融为师,學習古文经學,又嘗游学于幽、并、兖、豫诸州。因党锢事件而被禁,专心著述。後又博通今文經學,遍注群经,乃为汉代集经学之大成者,世称“郑学”。善飲酒,可飲一斛。 建安五年(200年)春,夢見孔子对他说:“起,起,今年岁在辰,来年岁在巳。”官渡之战时,被袁绍逼迫下随军而行,到元城(今河北省大名县境)病危,至六月病逝。作品有《毛诗笺》、《三礼注》。.

新!!: 后汉书和郑玄 · 查看更多 »

阴识

识,中国东汉時代初期武将、政治人物,东汉草創功臣。表字次伯,荊州南陽郡新野县人。汉光武帝皇后陰麗華、阴兴、陰訢、阴就的異母兄,父陰陸,其子陰躬,从祖兄弟陰嵩。管仲的後裔。.

新!!: 后汉书和阴识 · 查看更多 »

蘇順

苏顺,字孝山。中国东汉文学家。京兆霸陵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北)人。 东汉汉和帝、汉安帝时,苏顺以才学为人所称道。他喜好养生之术,好隐居求道。年纪很大的时候才出来做官,拜拜为郎中,在官任上去世。苏顺好文辞,著有赋、论、诔、哀辞、杂文共十六篇。苏顺所作诔,刘勰称其“辞靡律调”。《隋书·经籍志》注其著有《郎中苏顺集》二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都著录有《苏顺集》二卷。.

新!!: 后汉书和蘇順 · 查看更多 »

赵壹

赵壹,一作趙一,字--,華嶠《後漢書》則字元淑,主要事迹见于汉灵帝年间(168年 - 189年),东汉汉阳郡西县人(今甘肃省礼县大堡子山东)。體貌魁梧,身長九尺(換算現代身高超過兩米)。中国辞赋家、书法评论家。其代表作《刺世疾邪赋》直抒胸臆,对后世赋体的风格有很大影响。.

新!!: 后汉书和赵壹 · 查看更多 »

赵岐

趙岐,字邠卿,京兆長陵人,以注解《孟子》一書成名當代,是東漢知名的經學家。 他曾經著有《孟子章句》、《孟子精解》(孟子註疏),並且鑑別《性善》、《辨文》、《說孝經》、《為政》皆是後來的學者偽託造作,後來此四篇慢慢亡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價趙岐的注本是“開闢荒蕪,俾後來得循途而深造,其功要不可泯也”。他在書前的總序《孟子題辭》中聲稱“直而不倨,曲而不屈,命世亞聖之大才者也,”這是“亞聖”一詞最早的出現之處。 Z Z.

新!!: 后汉书和赵岐 · 查看更多 »

赵咨 (东汉)

赵咨,字文楚,东汉经学家,东郡燕县(今河南省延津东北)人。 其父赵畅,为经学博士。赵咨早年丧父,孤贫,以孝行闻名乡里。州郡征召他举孝廉,他不应孝廉之举。曾遭遇劫盗,他敛物奉送,劫盗惭愧而服。延熹元年(158年)被大司农陈奇荐举他至孝有道,为经学博士。汉灵帝初年,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被宦官所杀,他愤而称病去官。后来再举高第,太尉杨赐请他入幕府,转任敦煌郡太守,因病免官,率子孙躬耕度日。后拜东海国相,居官清廉,计日受俸,豪强害怕他的俭节。征为议郎,在京师洛阳去世。他批评汉代的厚葬之风,不合华夏传统,违背“自然之数”。推崇“王孙裸葬,墨夷露骸”的主张, 并在自然的生死观的基础上,提出了裸葬论。临死遗令薄葬:“薄敛素棺,籍以黄壤,欲令速朽,早归后土”。当时人称他明达。.

新!!: 后汉书和赵咨 (东汉) · 查看更多 »

赵晔

赵晔,字长君,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其生卒不詳,從他曾在杜撫處學詩經歷推測,大約是東漢建武年間(25年—56年)东汉史学家、文学家。 少为县吏,后以职为耻,遂辞别而去。至犍为郡资中县,从杜抚受韩诗,究竟其术,过二十年乃归,家人以为死而发丧。州吏召补为从事,不就,专心著述。后举有道,卒于家。著有《吴越春秋》、《诗细历神渊》。蔡邕至会稽,读《诗细历神渊》而感慨,以为长于《论衡》。 Z赵 Z赵 Z赵 Category:赵姓 Category:生年不详 Category:卒年不详.

新!!: 后汉书和赵晔 · 查看更多 »

薊子訓

蓟子训,中国东汉方士。 建安年间,客居济阴郡宛句县。有神异道术。曾经抱邻居家婴兒,故意失手,婴儿被摔死,其父母大声哭号,蓟子训只是道歉,没有说其他话,于是埋藏了。后来一月有余,蓟子训抱着孩子回来。父母大惊,以为是鬼,不愿再见。孩子认识父母,笑得很开心,想要回到母亲身边,母亲一看,真是自己的孩子。后来打开孩子的坟墓,只有衣被。于是蓟子训名传京师,士大夫都仰慕他。 蓟子训驾驴车,与学生到许下。路过荥阳,住在一家人家里,蓟子训的驴忽然倒地,身上流出蛆虫,主人告诉他。蓟子训吃完饭,拿手杖扣打驴,驴应声奋起,走路和原来一样,接着上路。追逐来看他的人常有千余人。到京师,公卿以下数百人,请他吃酒肉,终日不停。 后蓟子训隐去,不知去了哪里。刚离开的时候,只见白云腾起,从早到晚,像这样数十处。当时有百岁老翁,说自己小时候见蓟子训在会稽集市卖药,容貌和现在一样。后有人在长安东霸城见到他,他与一个老人一起摩挲铜人,说:“从见到铸造它的时候,到现在已经近五百年了。”回头看到有人就走了,还是乘者驴车。见到他的人喊他:“蓟先生等一等。”驴车看着很慢,但是快马赶不上,于是绝迹。 唐诗以他借指得道之人。高适《赠别褚山人》:“光阴蓟子训,才术褚先生。”罗隐《期徐道者不至》: “只应蓟子训,醉后懒分身。”杜甫《寄司马山人十二韵》:“家家迎蓟子,处处识壶公。”.

新!!: 后汉书和薊子訓 · 查看更多 »

薛瑩 (三國)

薛瑩(),字道言,沛郡竹邑(今安徽省宿州市北)人,薛綜次子,三國时期孫吳後期重要官員,吳亡後仕晉。薛瑩也是一位詞賦家和史學家,曾與韋昭等人合著《吳書》五十五卷,另著有《東漢記》一百卷,今存輯本。.

新!!: 后汉书和薛瑩 (三國) · 查看更多 »

董卓

董卓(),字仲穎,涼州陇西临洮(今甘肅岷县)人,东汉末年军阀和权臣,自任相国和太师,位極人臣,但其种种的暴行使之成为中國歷史上总体评价极其负面的人物之一。 董卓于桓帝末年先后担任并州刺史,河東太守,利用汉末战乱和朝廷势弱占据京城,废少帝立汉献帝並挾持號令,东汉政权从此名存实亡。而且他生性凶残,施行暴政魚肉鄉民只為滿足一己之私,引致全国其它割据军阀發動董卓讨伐战,後來聯軍發生內鬨,转而成为各军阀互相争战的情況,董卓本人则被朝内大臣联合其部下设计诛杀,死後部下李傕和郭汜兩人為了把持朝政互相火拼,皇帝与朝廷流离失所,各地州牧、刺史、太守、佔据屬地完全脱离中央控制,开启三国时代。 董卓年輕時頗具豪俠之氣,好交朋友並樂於施捨且勇猛好鬥,許多豪俠勇將都樂於與他交往並聽其號令,入主京師後禁不住名利權勢的誘惑,失去往日豪氣而墮落為世人恨之入骨的暴虐虎狼。.

新!!: 后汉书和董卓 · 查看更多 »

董宣

董宣(),字少平,东汉陈留郡圉县(今河南省杞县南)人。东汉初年官员,以不畏皇权出名。 汉光武帝时,担任北海相,江夏郡太守,为官刚正廉洁,不畏权贵。后来特征为洛阳令。当时,光武帝的姐姐湖阳公主的奴仆白天杀人,藏在公主府中。他等待公主出行时,叩马拦车,就地捕杀那个奴仆。事情告到光武帝那里,光武帝命董宣向公主叩头赔罪,不從,以頭撞柱而流血滿面,小黃門使董宣跪地謝主,他两手据地,颈项刚直,所以被称为强项令。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在家中去世。.

新!!: 后汉书和董宣 · 查看更多 »

董钧

董鈞,字文伯,犍為資中人。中國漢朝經學家。.

新!!: 后汉书和董钧 · 查看更多 »

董扶

董扶 ,字茂安,東漢末年文士,廣漢綿竹人,俱事楊厚,與同鄉人任安齊名,學習圖錄讖緯.

新!!: 后汉书和董扶 · 查看更多 »

葛龔

葛龔,字元甫,梁國寧陵縣(今河南省商丘市)人。東漢黃門郎,有集五卷,一作六卷,一作七卷。.

新!!: 后汉书和葛龔 · 查看更多 »

邊讓

邊讓,字文禮,陈留郡浚仪县(今河南省开封市)人。.

新!!: 后汉书和邊讓 · 查看更多 »

邳彤

邳彤(),信都(今河北冀州)人,東漢開國功臣, 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王莽時,任和成郡(治今河北晉縣西)卒正。更始元年(23年)十月,劉秀經過下曲陽(今河北晉州市),邳彤率眾出降,被封為和成郡太守。不久,劉秀被王郎擊敗,逃至信都,邳彤率二千精兵赴信都接迎,劉秀拜邳彤为後大将军。邳彤破白奢於中山。邳彤攻下邯郸後,封為武义侯。建武元年(25年)再封灵寿侯。历任太常、少府、左曹侍中。建武六年(30年)戰死,葬於祁州(今安國縣)。 邳彤精通药理,常為人治病,人稱“药王”。北宋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追封邳彤為侯,後改封公。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祁州志》記載:“考安國藥王廟,即邳彤廟。”.

新!!: 后汉书和邳彤 · 查看更多 »

邵晋涵

邵晋涵(),字与桐,又字二云,号南江,浙江余姚人。清朝翰林、校刊学家、历史学家。 祖父邵向荣,康熙壬辰進士。生于乾隆八年,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二甲第三十名进士。乾隆時开四库馆,晋涵受诏徵入馆纂修,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编修。乾隆五十六年,擢左中允。累官至侍读学士。 清廷编撰四库全书时,邵因史学功力深厚被命主持史部之编撰工作。据载其博学强记至极,于四库馆修书之时,其他编撰人员提问之史料问题其均能随口应答并精确告知在何书何页。邵晉涵在四庫館根據《永樂大典》輯出已佚作品:《舊五代史》、《洪範口義》、《洪範統一》、《兩朝綱目備要》、《性情集》、《臨安集》、《九國志》、《東南紀聞》。其中以《舊五代史》影響最大,後世史家莫不宗之。嘉庆元年(1796年)三月,偶感風寒,醫誤投劑,體疾加劇,六月二十五日卒于邸第,年五十四岁。.

新!!: 后汉书和邵晋涵 · 查看更多 »

邓禹

鄧禹(),字仲華。中國東漢初年軍事人物,南陽新野人。他協助漢光武帝建立東漢,既定河北,復平關中,是「雲台二十八將」之首。.

新!!: 后汉书和邓禹 · 查看更多 »

邓猛女

鄧猛女(),是汉桓帝刘志第二位皇后。曾祖父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云台二十八将、太傅邓禹,堂祖姑母为漢和帝皇后邓绥。.

新!!: 后汉书和邓猛女 · 查看更多 »

铫期

銚期(?—34年),字次況,潁川郡郟縣(今屬河南)人。 身長八尺二寸,其父銚猛官桂陽郡太守。銚猛死,銚期服喪三年,鄉里稱之。更始元年(23年),刘秀至颍川郡,召为贼曹掾。與傅寬、呂晏俱隸屬鄧禹部下。鄧禹欣賞他,命为偏将军。銚期攻取真定(今河北正定县)、宋子(今河北栾城县东)、乐阳(今河北石家庄市西北)、稾县(今石家庄市东南)和肥累(今河北晋县西)等地。 光武即位,封铫期为安成侯。又以铫期为魏郡太守。建武五年(29年),担任太中大夫。建武十年(34年),病卒,帝亲临治丧,谥忠侯。范晔称:“重于信义,自为将,有所降下,未尝虏掠。乃在朝廷,忧国爱主。其有不得于心,必犯颜谏诤。”有子銚丹、銚統。.

新!!: 后汉书和铫期 · 查看更多 »

蓋勳

蓋勳,字元固,敦煌郡廣至縣(今甘肅省安西縣西南)人,東漢潁川太守。.

新!!: 后汉书和蓋勳 · 查看更多 »

蔡伦

蔡伦,字敬仲,东汉桂阳郡耒阳(今湖南省耒阳市)人。他改进了东汉时的造纸技术,扩大了造纸原料的来源,把树皮、破布、麻头和鱼网这些废弃物品都充分利用起来,降低了纸的成本,尤其是用树皮做原浆纸的先声,为造纸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途径。关于蔡伦造纸,參考凌純聲先生的著作可知:蔡伦改良造纸技法的创新源流,受有南岛语族树皮布文化的影响。蔡伦将古代造丝纸(汉族本身传统)和造树皮布纸(南岛外来文化)的两种工艺整合起来,以造丝纸工艺的制纸工法,结合造树皮布纸工艺的材料学知识,从动物性材料(蚕丝)改为转用植物纤维(渔网、木料)来造纸,遂得到便宜、好用的「真纸」,时人名之曰「蔡侯纸」。.

新!!: 后汉书和蔡伦 · 查看更多 »

蔡玄

蔡玄,字叔陵,汝南南頓縣(今河南省項城縣北)人。通曉《五經》,門徒常有千人,著錄在冊的有一萬六千人。朝廷徵辟蔡玄,蔡玄都不願任職。漢順帝時特詔徵授議郎,講論《五經》異同,符合漢順帝的想法。於是升任侍中,任命為弘農太守,在任內去世。.

新!!: 后汉书和蔡玄 · 查看更多 »

蔡琰

#重定向 蔡文姬.

新!!: 后汉书和蔡琰 · 查看更多 »

蔡衍

蔡衍,字孟喜,汝南郡項縣(今河南省周口市)人。東漢八顧之一。.

新!!: 后汉书和蔡衍 · 查看更多 »

蔡茂

蔡茂,表字子礼,中国西汉末期、东汉初期河内郡怀縣(今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阳城乡)人,东汉时期的大臣。.

新!!: 后汉书和蔡茂 · 查看更多 »

蔡邕

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中國东汉末年名士。東漢著名才女蔡琰(文姬)之父。.

新!!: 后汉书和蔡邕 · 查看更多 »

鄧晨

邓晨()东汉初年官员。字伟卿,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南)人。.

新!!: 后汉书和鄧晨 · 查看更多 »

鄭均

郑均,字仲虞,东平国任城县(今山东省济宁市西)人,中国东汉人物。 郑均年少时喜欢黄、老之书。兄长为县吏,经常收受礼品,多次劝谏,兄长不听。后来离家为佣工,一年多,得钱帛,给了他兄长。说:“钱花完了可以再挣,做官贪赃,一辈子就完了。”兄长被他的话打动,于是开始廉洁。郑均好义笃实,养寡嫂孤兒,十分尽心。常称病在家,不接受州郡辟召。郡将一定请他去,让县令把他骗去,去了以后,不肯屈服。郑均于是客居濮阳。 汉章帝建初三年(78年),司徒鲍昱征辟他,后来推举他为直言,郑均都没有去。建初六年(81年),公车特征。再任尚书,多次进献忠言,汉章帝敬重他。后来因病请求退休,拜议郎,告老归乡,自称病重,汉章帝赐给他衣冠。 元和元年(84年),汉章帝下诏通告庐江郡太守、东平国相:“议郎郑均,严格自律安贫,恭俭守节严整,前在朝中掌管机密,因病致仕,固守正道,年老不变。之前安邑令毛义,行为谦让,征召他以病相辞,敦厚淳洁,东方州郡称他仁义。书经说:‘章厥有常,吉哉!’赏赐郑均、毛义各一千斛谷,每年八月派长吏慰问,赐给羊和酒,以此表彰她们杰出的品行。”第二年,汉章帝东巡过任城,亲临郑均家,赐给他尚书的俸禄直到去世,故当时人号称他为“白衣尚书”。永元年间,在家中去世。.

新!!: 后汉书和鄭均 · 查看更多 »

鄭弘 (東漢)

鄭弘(),字巨君。會稽山陰(今紹興)人。 從祖鄭吉,宣帝時為西域都護。求學於河東太守焦貺,早年在家耕作,為太守第五倫提拔,舉孝廉,曾為騶(兗州縣)令。焦貺因楚王劉英謀反事下獄,病死路上,諸生變姓逃禍,只有鄭弘獨自向漢明帝上表為貺申冤。皇帝下令赦免其罪,鄭弘親自為焦貺送葬。漢章帝時任尚書令、侍中,元和元年(84年)官至太尉,第五倫為司空,鄭弘仍事之如師。鄭弘與侍中竇憲有隙,竇憲反奏鄭弘“洩密”,為章帝所責,收弘印綬,鄭弘想辭官,皇帝不許。不久鄭弘病危,仍「上書陳謝,並言竇憲之短」。章帝「遣醫占弘病,比至已卒」。.

新!!: 后汉书和鄭弘 (東漢) · 查看更多 »

鄭眾 (大司農)

鄭眾(),字仲師,河南郡开封县(今河南省开封市)人。東漢時著名經學家,亦仕東漢朝廷,官至大司農,因此又被稱為鄭司農。他與鄭玄合稱先鄭與後鄭(鄭眾為先、鄭玄為後)。鄭眾主要研究《春秋左傳》,著有《春秋難記條例》和《春秋刪》。鄭玄曾經收錄他的六書,即“象形、會意、轉注、處事、假借、諧聲”。.

新!!: 后汉书和鄭眾 (大司農) · 查看更多 »

鄭眾 (宦官)

鄭眾(),字季產,南陽犨縣(今河南魯山東南)人,东汉宦官。為人謹敏,有心機。.

新!!: 后汉书和鄭眾 (宦官) · 查看更多 »

鄭興

郑兴,字少赣,中国東漢初年古文經學家、训诂学家、反谶纬神学的思想家,陈留郡浚仪县(今河南开封市南)人。.

新!!: 后汉书和鄭興 · 查看更多 »

臧洪

臧洪(),字子源,东汉末年广陵射阳(今中国江苏省寶應縣東北射陽湖鎮)人。其長得體貌魁梧,異於常人。.

新!!: 后汉书和臧洪 · 查看更多 »

臺佟

臺佟,字孝威,魏郡鄴縣人。東漢隱士。.

新!!: 后汉书和臺佟 · 查看更多 »

酈炎

酈炎,字文勝,范陽縣(今河北省定興縣)人,酈食其的後裔。有集二卷。.

新!!: 后汉书和酈炎 · 查看更多 »

苑康

苑康,字仲真,勃海重合縣(今山東省樂陵)人,東漢八及之一。.

新!!: 后汉书和苑康 · 查看更多 »

雷義

雷義,字仲公,豫章鄱陽(今江西省南昌市)人。東漢南頓令。.

新!!: 后汉书和雷義 · 查看更多 »

通典

《通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體例完備的政書。唐杜佑撰。唐德宗貞元十七年(801年)編成,歷時三十餘年。本書記錄上起黃虞(黃帝與有虞氏)時代,下迄唐玄宗天寶末年典章制度之沿革,其中于唐代敍述尤詳。本書列為「十通」之一,與《通志》、《文獻通考》,合稱為「三通」。.

新!!: 后汉书和通典 · 查看更多 »

逢萌

逢萌,字子康。中国东汉隐士。北海郡都昌县(今山东省昌邑县)人。 逢萌家境贫寒,在县供职,为亭长。县尉经过亭,逢萌候迎拜见,既而扔掉盾感叹:“大丈夫怎能给别人使唤!”于是长安受学,通《春秋经》。当时王莽杀其子王宇,逢萌对友人说:“三纲断绝了!不离开,就会赶上灾祸。”于是解冠挂东都城门,回家,率领家属渡海,客居辽东郡。 逢萌善推阴阳祸福。预知王莽将败,头戴瓦盆先为王莽哭丧于市:“新啊新啊!”于是躲了起来。汉光武即位,他隐居琅邪郡劳山养志修道。人都被他的道德感化。 北海郡太守一向听说逢萌高尚,派官吏拜见致礼,逢萌不答谢。太守怀恨而将他捕拿。官吏叩头说:“逢子康大贤,天下共知,他所在之处,人们尊敬如父,去了一定抓不到,只是自己受辱。”太守打怒,把他捕入狱中,再派其他官吏。走到劳山,当地人都用兵弩保卫逢萌。官吏被伤流血,逃了回来。后来诏书征召逢萌,逢萌自称年老,经常迷路。朝廷曾多次征召,固辞不受,以长寿而终。 逢萌与同郡徐房、平原郡李子云、王君公相友善,并晓阴阳,身怀道德行为放荡。徐房与李子云养徒各千人,王君公遇到乱世没有走,卖牛隐藏自己。时人称他:“避世墙东王君公。” 元杂剧全名《东都门逢萌挂冠》或《神武门逢萌挂冠》,姚守中作,《录鬼簿》、《太和正音谱》著录。.

新!!: 后汉书和逢萌 · 查看更多 »

耿弇

耿弇(弇 yǎn,),字伯昭,扶風茂陵人,父耿況为上谷郡太守。东汉名将、军事家,22岁被光武帝封为大将军。漢光武帝的功臣,雲台二十八将的第四位(《後漢書》列传十二)。.

新!!: 后汉书和耿弇 · 查看更多 »

虞延

虞延(),东汉初期大臣。字子大,东汉陈留郡东昏县(河南省兰考县)人。 虞延力能扛鼎,少年户牗亭长。建武初年,任执金吾府,细阳县令。后来辞官回乡。太守富宗署他为功曹,劝谏太守戒奢从简,太守不听,于是辞去。虞延后任督邮。47年,召为公车令。次年为洛阳县令。外戚阴氏之客马成,常为奸盗,被虞延收捕,阴氏多次求情,最后马成被处死。外戚于是不敢犯法。在洛阳三年,改为南阳太守。60年,担任太尉,65年,任司徒。71年,外戚阴氏以楚王刘英谋反的事情诬陷虞延,虞延自杀。家贫如洗,其子只好乞讨。同衣而出,并日而食。.

新!!: 后汉书和虞延 · 查看更多 »

陰皇后 (漢和帝)

#重定向 孝和陰皇后.

新!!: 后汉书和陰皇后 (漢和帝) · 查看更多 »

陰麗華

#重定向 阴丽华.

新!!: 后汉书和陰麗華 · 查看更多 »

陳寔

陳寔字仲弓,東漢潁川許(今河南省許昌縣)人。桓帝時,做過太丘縣令,修德清靜,百姓以安,後居鄉閭,平心率物,有爭訟者,輒求判正。靈帝中平三年八月十五丙午日(186年9月16日)病逝,享年八十三。卒時會葬者三萬餘人,諡文範先生。.

新!!: 后汉书和陳寔 · 查看更多 »

陳球 (東漢)

陳球,字伯真,東漢下邳郡淮浦縣(今江蘇省漣水縣)人。 父亲陈亹为广汉郡太守。陳球修習儒學,善律令。陽嘉年間举孝廉,任繁陽縣令。魏郡太守向縣中索賄,獨獨他不給。太守讓督郵驅逐陳球,督郵說“魏郡十五城,獨繁陽有異政,不可逐”。後來陳球歷任侍御史、零陵郡太守。州兵朱蓋叛亂,攻打零陵城,他率領軍民拼死抵抗,後來得到中郎將度尚相助,平定叛亂。任將作大匠,为汉桓帝修宣陵,所省巨万以上。迁南阳郡太守,为权贵所谤,征诣廷尉抵罪。遇赦,归家。征拜廷尉。 熹平元年(172年),太后竇妙在幽禁中逝世,中常侍曹节、王甫欲用贵人礼殡。而在他和太尉李咸的力争下,最终汉灵帝听从他们的意见,将太后合葬于宣陵。熹平六年(177年)担任司空,不久因為地震免官。拜光禄大夫,复为廷尉、太常。光和元年(178年),迁太尉,数月,以日食免。复拜光禄大夫。光和二年(179年),改任永樂少府。司徒劉郃計劃誅殺宦官,宦官曹節知道后,將陳球、劉郃下獄處死。陈球时年六十二。.

新!!: 后汉书和陳球 (東漢) · 查看更多 »

陳禪

陳禪,字紀山,巴郡安漢縣(今四川省南充市)人。東漢諫議大夫、司隸校尉。.

新!!: 后汉书和陳禪 · 查看更多 »

陳紀 (潁川)

陳紀(),字元方,穎川許縣人。東漢末年名士和官員,以至德而聞名。與父親陳寔和弟弟陳諶在當時並稱為「三君」。.

新!!: 后汉书和陳紀 (潁川) · 查看更多 »

陳翔 (東漢)

陳翔,字子麟,一作仲麟,汝南邵陵(今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人,司隸校尉陳珍的孫子,東漢八及之一。.

新!!: 后汉书和陳翔 (東漢) · 查看更多 »

陳龜

陳龜,字叔珍,東漢上党郡泫氏縣(今山西省高平縣)人。.

新!!: 后汉书和陳龜 · 查看更多 »

陳重

陳重,字景公,豫章宜春(今江西省南昌市)人。東漢侍御史。.

新!!: 后汉书和陳重 · 查看更多 »

陶謙

陶謙(),字恭祖,丹阳郡丹阳县(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博望区)人。東漢末年割據的軍閥之一。.

新!!: 后汉书和陶謙 · 查看更多 »

陸續

没有描述。

新!!: 后汉书和陸續 · 查看更多 »

陽球

陽球,字方正,漁陽郡泉州縣(今天津武清)人。東漢衛尉。.

新!!: 后汉书和陽球 · 查看更多 »

陈寅恪

陳寅恪(),字鹤寿(不常用),是一位籍貫江西省義寧州(今修水縣)、生於湖南長沙的中國現代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曾獲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亦為民初時期清華大學國學院四大導師之一(其餘三人為梁啟超、王國維、趙元任)。通曉二十餘種语言。其史學脫胎於乾嘉考據學,著有《柳如是別傳》、《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与钱穆、陈垣、吕思勉并称为严耕望所评选的“现代四大史学家”。.

新!!: 后汉书和陈寅恪 · 查看更多 »

陈俊 (汉朝)

陳俊,字子昭,南陽西鄂人。東漢初雲台二十八將之一。.

新!!: 后汉书和陈俊 (汉朝) · 查看更多 »

陈蕃

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今安徽省临泉县古城子)。东汉末著名大臣,漢桓帝时为太尉,汉灵帝时为太傅。後與外戚竇武等人合謀盡誅宦官失敗被殺,與竇武、劉淑合稱「三君」。.

新!!: 后汉书和陈蕃 · 查看更多 »

陆康

陆康(),字季宁,东汉末年人物,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陆康是吴郡陆氏子弟,忠于东汉朝廷,有相当显著的政绩。.

新!!: 后汉书和陆康 · 查看更多 »

折像

折像,字伯式,廣漢郡雒縣(今四川省廣漢市)人。折像的祖先張江,為武威太守,被封爲南陽折侯,於是改姓為折。.

新!!: 后汉书和折像 · 查看更多 »

李尤

李尤,字伯仁,廣漢郡雒縣(今四川省廣漢)人。東漢諫議大夫、樂安相,著有詩、賦、銘、誄、頌、《七嘆》、《哀典》,共二十八篇。.

新!!: 后汉书和李尤 · 查看更多 »

李世民

#重定向 唐太宗.

新!!: 后汉书和李世民 · 查看更多 »

李善 (漢朝)

李善,字次孫,南陽郡淯陽縣(今河南省南陽市南)人,東漢太子舍人。.

新!!: 后汉书和李善 (漢朝) · 查看更多 »

李固

李固(93年-147年),字子堅,中國東漢時期學者、政治人物,漢中南鄭人,年輕時便以學問而著名。.

新!!: 后汉书和李固 · 查看更多 »

李穆姜

李氏(),字穆姜,漢中南鄭人,東漢安眾令程祗之妻、司隸校尉李法的姊姊。.

新!!: 后汉书和李穆姜 · 查看更多 »

李章 (东汉)

李章,字第公。中国东汉官员。河内郡怀县(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南)人。 李章出身官宦世家,祖上五代官至二千石。李章学习《严氏春秋》,经明教授学生,历任州郡小吏。刘秀为大司马,平定河北,召李章为东曹属,多次跟随征伐。 汉光武帝即位,担任阳平县(今山东省莘县)县令。当时赵、魏豪强经常屯聚,清河郡大姓赵纲在县的边界建起坞壁,修缮甲兵,在当地作恶。李章到了之后,开设宴会,邀请赵纲。赵纲带文剑,穿着羽衣,随从武士百余人来到。李章与赵纲对饮,一会儿,亲手用剑斩赵纲,伏兵也全部杀死他的随从,接着飞马到坞壁,打败了他们,官民得到安宁。 李章转任千乘郡(治今山东省高青县东)太守,李章因诛杀盗贼太滥下狱。年内被任命为侍御史,出任琅邪郡(治今山东省诸城市)太守。北海安丘大姓夏长思反汉,囚禁太守处兴,据守营陵城。李章听说,即发兵千人,飞马攻打。掾史劝李章不要去:“二千石太守不得出郡界,兵不得擅发。”李章按剑大怒:“逆贼无礼,囚禁郡守,怎么能忍!如果因为讨贼获罪而死,我也不后悔。”于是引兵到安丘城(治今山东省安丘县)下,募勇敢之人烧城门,与夏长思作战,将他斩杀,获三百余人首级,得牛马五百余头后回去。处兴回到北海郡(治营陵,今山东省潍坊市西南),报告给皇帝,李章以所得犒劳官吏士兵。因丈量田亩不实,被朝廷召回,因为李章有功,改为到边地戍守。一月后免刑,回家。再次征召,正好李章病卒。.

新!!: 后汉书和李章 (东汉) · 查看更多 »

李郃 (東漢)

李郃,字孟節,東漢漢中郡南鄭縣人。 李郃的父親李頡,通儒學,官至博士。李郃繼承父業,在太學學習,通《五經》和河洛風星,能預知災禍,初為郡吏時,他不同意郡守到洛陽恭賀竇憲納妻,果然不久竇憲被逼自殺,只有漢中太守免禍。後舉孝廉,歷官至尚書令,拜太常。漢安帝元初四年(117年)任司空。李郃性格忠直,不畏權貴,敢陳朝廷得失。永寧元年(120年)十月十六,因為收人請托辦事,被罷免三公之位。漢順帝延光四年(125年)四月初一,任司徒,當時吏民疾病蔓延,次年正月廿九,他自請免職謝罪,代替皇帝受辜。年八十余歲,在家中去世。子李固。.

新!!: 后汉书和李郃 (東漢) · 查看更多 »

李育 (儒家)

李育,字元春,扶風郡漆縣(今陝西省咸陽市)人。東漢侍中。.

新!!: 后汉书和李育 (儒家) · 查看更多 »

李雲 (漢朝)

李云(),字行祖。中国东汉官员,甘陵(今山东省临清市东)人。 李云好学,通晓阴阳。初举孝廉,转任白马县令。汉桓帝延熹二年(159年),诛杀大将军梁冀,中常侍单超等五人都因为诛梁冀有功被封为列侯,专管选官。又立掖庭民女为皇后,数月间,后家受封的四人,赏赐巨万。当时,多次地震,灾害不断。李云平素刚烈,担忧国家将危,心不能忍,于是公开上书,副本上交三府,批判皇帝奢侈、滥加封赏,宦官专权。 汉桓帝得奏章后,震怒,让有司逮捕李云,下诏尚书都护手持剑戟押送他到黄门北寺狱,派中常侍管霸与御史廷尉一起审理。当时,弘农五官掾杜众感伤李云因为忠谏获罪,于是上书愿与李云同日而死。汉桓帝更加愤怒,于是一起下狱廷尉。大鸿胪陈蕃上疏救李云:“李云所言,虽不避讳禁忌,违背圣上旨意,但他的心意还是忠于国家。之前,汉高祖能忍周昌不避讳的谏言,汉成帝赦免朱云杀头之罪。今日杀李云,臣恐怕出现比干剖心的讥讽议论。于是敢触龙鳞,冒昧请求。”太常杨秉、洛阳市长沐茂、郎中上官资也都上疏请赦免李云。汉桓帝更加生气,有司劾奏他们大不敬。于是下诏痛责陈蕃、杨秉,将他们免官归田里;沐茂、上官资贬秩二等。汉桓帝在濯龙池,管霸奏李云等的事情。管霸说:“李云是野泽愚儒,杜众是郡中小吏,他们的行为出于狂戆,不足加罪。”汉桓帝对他说:“李云说,帝欲不谛,是什么话,常侍想要原谅他们?”回头让小黄门接受奏请,李云、杜众都死在狱中。后冀州刺史贾琮出巡,路过祭祀李云墓,刻石表彰他。.

新!!: 后汉书和李雲 (漢朝) · 查看更多 »

李通 (次元)

#重定向 李通 (南阳).

新!!: 后汉书和李通 (次元) · 查看更多 »

李恂 (东汉)

李恂,字叔英。中国东汉将领。安定郡临泾县(今甘肃省镇原县东南)人。 李恂熟读《韩诗外传》,开门教学,从读的诸生常有数百人之多。太守颍川李鸿请任他为功曹,未到任,而又被州府辟为从事。李鸿卒,李恂不应州命,送李鸿丧还乡里。安葬後,留起冢坟,守丧三年。 被辟入司徒桓虞府。后拜侍御史,持节出使幽州,抚慰北狄,所过的地方被他一路记录和图写,注明山川、屯田、聚落,一共一百多卷,都上献朝廷,汉章帝嘉赏他。拜他为兖州刺史。他清廉俭朴率下,常睡羊皮,盖布被。转任张掖郡太守,有威名。当时大将军窦宪率兵屯守武威郡,天下州郡不论远近全给他送礼,李恂奉公不阿,被窦宪所奏罢免。 后再征拜谒者,使持节领西域副校尉。西域富裕,多珍宝,诸国侍子和督使胡商多次给李恂奴婢、大宛马、金银、香罽之类,李恂一无所受。北匈奴多次阻断西域车师、伊吾,陇沙以西不得通使,李恂悬赏斩杀北匈奴元帅,将其悬首军门。从此道路通畅,恩威并行,保证了西域与汉地的通达。 李恂转任武威太守。后因事免官,走着回到乡里,隐居山泽,结草为庐,和诸生织席来养活自己。后来西羌反叛,擒获李恂。羌人素闻其名,把他放了。李恂到洛阳谢恩。那年饥荒,司空张敏、司徒鲁恭等各派儿子给他粮食,他都没有接受。迁居新安关下,拾橡实来养活自己。年至九十六岁去世。  .

新!!: 后汉书和李恂 (东汉) · 查看更多 »

李法

李法(),字伯度,漢中南鄭人,東漢李穆姜的弟弟,官至汝南太守、司隸校尉。.

新!!: 后汉书和李法 · 查看更多 »

来歙

来歙(),字君叔,南阳郡新野(今河南省新野县)人,是光禄大夫来汉的六世孙,来仲的儿子。东汉初期大臣。.

新!!: 后汉书和来歙 · 查看更多 »

杨震

#重定向 楊震.

新!!: 后汉书和杨震 · 查看更多 »

杨政 (汉朝)

杨政,字子行。中国东汉经学家。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人。 杨政少年时好学,跟随代郡范升学习《梁丘易》,善于解说经书。当时京师人称:“说经铿铿杨子行。”教授弟子数百人。 汉光武帝时,其师范升被弃出之妻所告,有罪下狱。杨政光着上身,用箭穿耳,抱着范升的儿子潜伏在道边,等候皇帝车驾,手持奏章叩头大声说:“范升三娶,只有一子,现在才三岁,真是可怜可哀。”武骑虎贲害怕他惊动乘舆,举弓要射他,他还是不肯离去;旄头又用戟叉杨政,伤到他的胸部,杨政还是不退。哭泣请求,感动了光武帝的心,光武帝下诏,放了杨政的老师,杨政于是显名。 杨政为人嗜酒,不拘小节,果敢自负,但是专一于道义。当时,光武帝女婿梁松、皇后阴丽华之弟阴就,都仰慕他的声名,请与他交成朋友。杨政每次与他们谈论,常切磋恳切,不向他们屈服。曾经去见杨虚侯马武,马武忌惮遇见杨政,于是称病不起。杨政进门,直接到床上推马武,抓住他的手臂责备他:“卿蒙受国恩,官至籓辅,不思求贤以报皇帝的特殊宠信,而对天下英俊傲慢,不是养身之道。现在敢动,我的刀就入你的胁下。”马武诸子和左右都大惊失色,以为马武被劫持,拿着武器包围了他,杨政神色自若。阴就到达,责备马武,令他和杨政交友。 杨政为东汉儒学经学家中刚果任情著称之人。汉章帝建初年间,官至左中郎将。.

新!!: 后汉书和杨政 (汉朝) · 查看更多 »

東觀漢記

《東觀漢記》,漢代人稱之為《東觀記》,一百四十三--,是一部以紀傳體撰寫東漢歷史的史書,同時也是中國第一部官修當代史。記事起於光武帝,終於靈帝,由漢代劉珍、延篤等撰,因修史館設於東觀而得名。 在三國時代以後,將之與《史記》、《漢書》並舉,合稱「三史」,唐代以後漸以范曄《後漢書》取代《東觀漢记》。.

新!!: 后汉书和東觀漢記 · 查看更多 »

杜密

杜密,字周甫。潁川陽城(今中国河南省登封市)人。東漢名臣。.

新!!: 后汉书和杜密 · 查看更多 »

杜詩 (東漢官員)

杜詩(),字君公,河內郡汲縣人,東漢官員及發明家。年輕時有才能,在那里任官為功曹,以公平著稱。 更始政權時,被征辟為大司馬府官員。建武元年(25年),一年內三次升遷至侍御史。當時將軍蕭廣放縱士兵橫行,驚擾百姓。杜詩勸諭蕭廣,蕭廣不知收斂,於是擊殺蕭廣,回京後奏報光武帝。光武帝派他巡視河東,去招降和誅殺反叛的賊人楊異等。杜詩到達大陽,聽說賊人企圖北渡,于是与長史迅速焚毀船只,調集部署郡中士兵,派騎兵突襲賊兵,殺死楊异等人,賊兵因此被消滅。拜授為成皋縣令,任官三年,政績優異。又遷升至沛郡都尉,再轉任汝南都尉。所到之處,皆有政績。 建武七年(31年),升任南陽太守。他生活節儉,施政清正平和,以誅除強暴建立威信,擅長計划謀略,節省和愛惜民役。又設計制作水排,鑄造農具,便利百姓。此外,還修建池塘,開墾土地,使郡中百姓生活豐足。當時人們把他比作召信臣,所以南陽人贊頌他:“先有召父,后有杜母。”杜詩自認沒甚功勞,不應長期任大郡肥缺,請求他遷以讓職位給功臣,於是上疏請辭。光武帝愛其人才,不讓他請辭。 杜詩喜好推舉賢才,多次舉荐知名士人清河人劉統以及魯陽長董崇等人。東漢初期,法令制度仍很簡陋,皇帝以璽書調動兵馬,並沒有兵虎符作憑信,杜詩上疏建議設置虎符被采納,書《乞退郡疏》。 杜詩雖在外地任官,仍留意朝廷大事,時常上奏建議。任官七年,政化大行。建武十四年(38年),因派食客為弟報仇,被征召問罪,正巧因病去世。杜詩家中貧困,沒有田宅,死后無處下葬。詔令在郡中官邸治喪,并賜一千匹絹辦喪事。.

新!!: 后汉书和杜詩 (東漢官員) · 查看更多 »

杜茂

杜茂(),东汉武将。字諸公,南阳郡冠軍县(今河南省邓州市张村镇冠军村)人。光武帝的功臣,雲台二十八将第20位(《後漢書》列传12)。.

新!!: 后汉书和杜茂 · 查看更多 »

杜根

杜根,字伯堅,東漢潁川定陵(今河南省舞陽縣北)人。父杜安。曾對抗鄧太后,險送命,後拜濟陰(今日山東定陶一帶)太守。有孫杜袭,於《三国志·魏志二十三》有传。.

新!!: 后汉书和杜根 · 查看更多 »

杜撫

杜撫,字叔和,犍爲郡武陽縣(今四川省彭山縣東)人。.

新!!: 后汉书和杜撫 · 查看更多 »

桓少君

桓氏(),字少君,西漢鮑宣之妻。.

新!!: 后汉书和桓少君 · 查看更多 »

桓荣

桓荣,字春卿,沛郡龍亢人,東漢時期官員。東晉世族譙國桓氏的遠祖。.

新!!: 后汉书和桓荣 · 查看更多 »

桓譚

桓譚(),字君山,相(今安徽省濉溪县)人,西漢晚期、新莽、東漢前期學者和政治人物。.

新!!: 后汉书和桓譚 · 查看更多 »

桓氏 (刘长卿妻)

桓氏,中国东汉人物。沛国刘长卿之妻,同郡桓鸾之女。 桓氏生一子五岁时刘长卿卒,桓氏为防远离嫌疑,不肯回娘家。兒子十五岁时夭折了。妻子以为不免改嫁的命运,于是割掉自己的耳朵发誓。同宗妇女同情她,对她说:“你娘家没有其他意思;即使有,也可以通过婆婆和姊妹来表达诚心,为什么看重守节而轻视身体!”回答:“原来我先君五更,学为儒宗,尊为帝师。五更已来,历代不替,男以忠孝显命,女以贞顺著称。《诗经》云:‘无忝尔祖,聿修厥德。’我预先割去耳朵,以表明我的心愿。”沛相王吉上奏,表彰他的门闾,号称“行义桓釐”,县邑有祀必然给她送来祭祀的肉。.

新!!: 后汉书和桓氏 (刘长卿妻) · 查看更多 »

梁女瑩

梁女瑩,汉桓帝刘志皇后。梁商之女,梁妠、梁冀之妹。建和元年(147年)八月,被汉桓帝立为皇后。.

新!!: 后汉书和梁女瑩 · 查看更多 »

梁慬

梁慬()字伯威,字伯威,戈居(故城在今甘肃省宁县西南)人。东汉名将。 父亲梁讽是窦宪的部下。梁慬知兵法。早年擔任车骑将军邓鸿司马,延平元年(106年)任西域副校尉,率军往援西域都护任尚,兵馬未至,围已解。曾在龟兹城擊破西域联军,大获全胜。永初二年(108年)奉诏还至敦煌。 永初三年,有匈奴、乌桓、鲜卑合兵犯五原(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朝廷以梁慬為度遼將軍,与车骑将军何熙、中郎将庞雄出击。永初五年被免職,下狱,不久羌人侵三辅(今陕西中部),拜梁慬为谒者,發兵往擊,至胡县,不幸病卒。《后汉书》中,班超与梁慬合为一传。.

新!!: 后汉书和梁慬 · 查看更多 »

楊仁

楊仁,字文義,巴郡閬中縣(今四川省閬中市)人。東漢閬中令。.

新!!: 后汉书和楊仁 · 查看更多 »

楊倫 (漢朝)

杨伦,字仲理。中国东汉经学家。陈留东昏(今河南省兰考县西北)人。 杨伦年轻时为诸生,拜司徒丁鸿为师,精习《古文尚书》。为郡文学掾。历任数官,因为志向不合,于是去职,不再应州郡之命。在大泽中授徒,有弟子千余人。汉安帝元初年间,陈留郡礼请,三府同时征辟,朝廷公车征召,都称病不就。后来被特别征召为博士,为清河王(刘延平)傅。此年,汉安帝驾崩,杨伦于是弃官奔丧,在宫门外不停哭泣。太后阎姬因为他擅离职守,让他抵罪。 汉顺帝即位,下诏免去杨伦之罪,让他留在恭陵服丧。服丧结束,征拜为侍中。当时,邵陵令任嘉在任贪污,却转任武威郡太守,后来有关部门上奏任嘉贪赃千万,把他下廷尉审问,其所牵连的将相大臣有百余人。杨伦上书,请求治罪举荐任嘉的人,引《春秋》为说,议主诛及本恶。奏御,有司认为杨伦意见切直,言辞不逊,请求处理他。尚书上奏杨伦探知机密,以激烈求直。犯不敬之罪,到宗庙采伐柴薪。诏书以杨伦多次进忠言,原谅了他,免官归乡。 阳嘉二年(133年),朝廷征拜太中大夫。大将军梁商以他为长史。他谏诤不合,出补常山王(常山顷王刘仪)傅,因病没有上任。诏书让司隶催促他,杨伦留在河内朝歌,以生病为由上书:“就是留下必死,我也不北行一寸。割脑袋也不改变,九裂分尸不悔恨。匹夫坚持的,强于三军。坚决大胆推辞。”汉顺帝下诏:“杨伦从微贱高升,受宠信担任藩王傅,耽误天子的任命,擅自在道路停止,托病放纵,恣意妄为。”于是让他到廷尉府,再下诏原谅他。杨伦前后三次被征召,都因为直谏不合。回家后,闭门讲书,不再过问俗事。公车再征,他隐居不去,在家中去世。.

新!!: 后汉书和楊倫 (漢朝) · 查看更多 »

楊琁

杨琁,字机平,会稽郡乌伤县(今浙江省义乌市)人,中国东汉官吏。新阳乡侯杨茂的玄孙,交趾刺史杨扶的儿子,尚书杨乔的弟弟。 杨琁出身官宦世家。初举孝廉,汉灵帝时,杨琁出任零陵郡太守。光和三年(180年)当时苍梧郡、桂阳郡的“盗贼”纠合在一起发生叛乱,叛军攻打郡县,杀人越货。进入零陵时,盗贼势力更加强盛,而当时零陵兵力单薄,引起官吏和老百姓的忧虑、恐惧。杨琁就专门制造了数十辆马车,用口袋装满石灰排放在车上,又在马尾上系上许多布条。又备兵车专置弓弩。向起叛军进攻时,先顺风撒石灰,使叛军战士不能视,继而点燃马尾。马惊冲入敌阵,车後弓弩齐发,叛军大溃。杨琁智谋平定境内叛兵,但被荆州刺史赵凯诬陷。他以血衣诉冤,平反后,官至勃海郡太守、尚书仆射。因病退休,在家中去世。.

新!!: 后汉书和楊琁 · 查看更多 »

楊終

楊終,字子山,蜀郡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人。東漢校書郎,著《春秋外傳》十二篇,改定章句十五萬字。.

新!!: 后汉书和楊終 · 查看更多 »

楊由

杨由,字哀侯。中国东汉方士。蜀郡成都县(今四川省成都市)人。 杨由从小修习《周易》,并精通七政、元气、风云占候。曾为郡文学掾,时有大雀夜间落在库楼上,太守廉范问杨由。杨由回答:“这预示郡内当有小战乱,但是没有很大妨害。”二十天后,广柔县蛮夷反汉,杀伤官吏,郡调集库兵攻打。又有风吹削了树皮,太守再问杨由。杨由回答:“将有人显树上结的果实,颜色黄赤。”不久,五官掾献上数包橘子。 杨由曾经和他人喝酒,他吩咐驾车的人:“酒如果喝了三巡,就该驾车而走。”既而他催促赶快离开。后来主人的住处发生打斗杀人的事情,人问他是怎么知道的。杨由说:“最近社庙中树上有斑鸠打斗,这是兵贼之象。”他的话多应验。杨由在家中去世。著有《其平》十余篇,魏管辂、晋郭璞所本。无《易经》著作传世。.

新!!: 后汉书和楊由 · 查看更多 »

樊宏

樊宏,东汉南阳湖阳人。 汉光武帝的舅舅。性情温厚,东汉建立后,封寿张侯。二十七年,卒。有子樊儵删定《公羊严氏春秋》章句,世号樊氏学。.

新!!: 后汉书和樊宏 · 查看更多 »

樊志張

樊志張,漢中郡南鄭縣(今陝西省漢中市)人。樊志張博學多通,隱居不做官。有弟子衛衡。.

新!!: 后汉书和樊志張 · 查看更多 »

樊曄

樊晔,字仲华。中国东汉官员。南阳郡新野县(今河南省新野县)人。 樊晔年轻时为市吏,与光武帝刘秀微时有旧交。东汉建立,建武初年,刘秀征樊晔为侍御史,转任河东都尉,引见云台。刘秀没有当皇帝之前因事在新野关押,市吏樊晔给刘秀送了一碗饭。光武帝没有忘怀,这时赐樊晔御食和乘舆服物。和他开玩笑说:“一碗饭得个都尉,怎么样?”樊晔叩首辞谢。至河东郡,在郡打击不法豪强。诛讨大姓马适匡等。盗贼平定,吏民敬畏,不敢为非。数年后,迁扬州牧,教百姓耕田、植树、治家。为官十余年,犯法贬任积长。 建武十年(34年),刘秀平定了西北地方势力隗嚣后,鉴于陇右多有骚动,法难施行,于是拜樊晔为天水郡太守。为政严猛,崇尚法家申不害、韩非,立断善恶。有犯他禁令的人,都不能活着出狱,官吏百姓和羌胡都害怕他。路不拾遗。行旅到了夜里,聚衣装放在道傍,说“交给樊公了”。凉州为他作歌:“游子常苦贫,力子天所富。宁见乳虎穴,不入冀府寺。大笑期必死,忿怒或见置。嗟我樊府君,安可再遭值!”为官十四年,在官任上。 永平年间,汉明帝追思樊晔在天水时的政绩,以为后人不能赶上,下诏赐他家钱百万。其子樊融,有俊才,喜好黄老之学,不肯为官。.

新!!: 后汉书和樊曄 · 查看更多 »

樂恢

樂恢,字伯奇,京兆郡長陵縣(今陝西省咸陽市)人,東漢尚書僕射。.

新!!: 后汉书和樂恢 · 查看更多 »

樓望

樓望,字次子,陳留郡雍丘縣(今河南省開封市)人。年輕時研讀《嚴氏春秋》。操節清白,在鄉里有名氣。師從丁恭。.

新!!: 后汉书和樓望 · 查看更多 »

橋玄

桥玄(),字公祖,梁国睢阳(今河南商丘南)人。桥玄的七世祖是人称“桥君学”的桥仁,在汉成帝时任大鴻臚,著有礼记章句四十九篇。祖父桥基曾任广陵太守,父亲桥肃曾任东莱太守。东郡太守橋瑁为其族子。.

新!!: 后汉书和橋玄 · 查看更多 »

檀敷

檀敷,字文有,一作文友,山陽郡瑕丘縣(今山東省濟寧市)人,東漢八及之一。.

新!!: 后汉书和檀敷 · 查看更多 »

欒巴

欒巴(),字叔元,蜀郡成都人,東漢時的宦官。.

新!!: 后汉书和欒巴 · 查看更多 »

歐陽歙

歐陽歙(),字正思,乐安郡千乘县(县治在今山东省高青县境)人。西汉、东汉官员。 出身士族,世代传授《尚书》,至歐陽歙連續八代都是博士,史称“欧阳八博士”,又稱“歐陽尚書學派”。王莽时期,欧阳歙任長社縣(在今许昌市境)县宰。被更始帝任命为原武县令。刘秀平定河北时,在原武县见到欧阳歙,任命为河南都尉,后行太守事。 刘秀登基,建立东汉后,欧阳歙任河南尹,封被阳侯。建武五年(29年),坐事免官。第二年,任命为扬州牧,迁汝南郡太守。建武九年(33年),更封夜侯。建武十五年(39年)《后汉书·卷一下·光武帝纪第一下》十五年春正月辛丑,大司徒韩歆免,自杀。丁未,有星孛于昴。汝南太守欧阳歙为大司徒......冬十一月甲戌,大司徒欧阳歙下狱死。,接任大司徒。欧阳歙不自爱,贪得无厌。一次,光武帝派遣谒者清查二千石以上官吏的土地,结果查出欧阳歙在汝南太守任內,貪污千餘萬錢,被捕下獄。其門徒一千餘人集結在皇宮門外,請求皇帝饒恕,甚至有人自處髡刑和剃刑。又有平原郡(山東省平原縣)人禮震,年僅十七歲,赶赴京城,請求代替歐陽歙一死。劉秀不准,歐陽歙遂于冬十一月甲戌死在獄中。《资治通鉴》稱歐陽歙是因“度田”事而下獄死,有誤。.

新!!: 后汉书和歐陽歙 · 查看更多 »

段翳

段翳,字元章。中国东汉医家。广汉郡新都县(今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人。 段翳修习《易经》,懂得风角,善合膏药。当时有人跟着他学习,虽然没有到,他必定预知他们的姓名。曾经告告守渡口的官吏:“某日当有诸生二人,挑担问段翳的住处,希望你们告知。”后来就像他说的一样。又有一个学生来跟他学习,许多年后,自称大致学会究术,辞归乡里。段翳为他配置膏药,并用简书封在筒中,告诉这个学生:“有紧急情况打开来看。”学生到葭萌,与官吏抢着渡河,守渡口的官吏打破了学生随从的头。学生打开筒子看到简书,说到了葭萌,与官吏争斗头破了,用这个膏药包头。学生采纳其言,伤者用了之后就好了。学生叹服,于是回去完成学业。段翳一生隐居窜迹,在家中去世。.

新!!: 后汉书和段翳 · 查看更多 »

段熲

段熲(),字紀明,武威姑臧人,東漢官員,曾任護羌校尉、平羌大將、太尉、司隸校尉等職位。.

新!!: 后汉书和段熲 · 查看更多 »

江革 (漢朝)

江革,字次翁,東漢齊國臨淄人。生卒年不詳,約是在東漢之前,卒於元和之後(87年)。官至諫議大夫。由於汉章帝的重視,「江巨孝」之稱在當時行於天下,為後人輯於《二十四孝》之一。.

新!!: 后汉书和江革 (漢朝) · 查看更多 »

汪文臺

汪文台字南士。安徽黔县人。 少时家贫好学。精于校勘。曾为阮元《十三校勘记》作《识语》。阮元嘆服之餘,聘其前往扬州。藏书数万卷。辑有《七家〈后汉书〉》二十一卷,包括《谢承》书八卷,《薛莹》书一卷,《司马彪》书五卷,《华峤》书二卷,《谢沈》书一卷,《袁山松》书二卷,《张璠》书一卷,另附無名氏書一卷,是近代《後漢書》輯佚工作最為完備者。.

新!!: 后汉书和汪文臺 · 查看更多 »

汉安帝

汉安帝刘祜(),东汉第六位皇帝(106年9月21日-125年4月30日在位),在位19年,其正式諡號為「孝安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漢安帝」。.

新!!: 后汉书和汉安帝 · 查看更多 »

汉书

-- 《汉书》,又名《前汉书》,中国古代历史著作。东汉班固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沿用《史记》的体例而略有变更,改「书」为「志」,改「列傳」為「傳」,改「本紀」為「紀」,无「世家」。全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记载了上自西汉汉高祖元年(前206年),下至新朝地皇四年(23年),共230年历史。《汉书》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遣辞造句典雅远奥,与《史记》平暢的口語化文字形成鲜明对照。中国纪史方式自《汉书》以后,都仿照其体例,纂修了纪传体的断代史。 自班彪起即以著《漢書》為己任,經過二十餘年努力,班固完成了《漢書》的主要部分。漢和帝永元元年(89年),班固隨從竇憲出擊匈奴,參預謀議。後因事入獄,永元四年死在獄中。時《漢書》還有八表和《天文志》沒有寫成,漢和帝命班昭(曹大家)入東觀藏書閣補作,馬續協助班昭作了《天文志》。故漢書前後歷經四人之手完成,歷時四十多年。漢書注疏中,最著名者有唐顏師古注、清王先謙補注。.

新!!: 后汉书和汉书 · 查看更多 »

汉和帝

汉和帝刘肇(),东汉第四位皇帝(88年4月9日—106年2月13日在位),在位17年,得年僅27岁,其正式諡號為「孝和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漢和帝」,他是章帝第四子,母贵人梁氏,死後庙号穆宗,葬于慎陵。.

新!!: 后汉书和汉和帝 · 查看更多 »

汉冲帝

汉冲帝刘炳(一说昺)(漢安二年至永憙元年正月初六戊戌日,即公元),中国汉朝皇帝(建康元年八月初六庚午日至永憙元年正月初六戊戌日,即西元144年9月20日-145年2月15日在位),东汉第九位皇帝,在位僅148天,享年僅3岁,其正式諡號為「孝沖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漢沖帝」。.

新!!: 后汉书和汉冲帝 · 查看更多 »

汉光武帝

漢光武帝劉秀(),字文叔,南陽郡蔡陽縣人(今湖北省襄阳枣阳市),東漢建立者,25年8月5日-57年3月29日在位。廟號世祖,諡號光武皇帝。 劉秀為漢高帝九世孫,漢景帝七世孫,出身於南陽郡的地方豪族。新朝末年國家動蕩,各地寇盜蜂起。地皇三年(22年),劉秀與其兄長劉縯在宛(今河南省南陽市)起兵。25年,在鄗縣(今河北省石家莊市高邑縣)登基稱帝,改元建武,國號為「漢」,史稱東漢。此後,劉秀逐步掃平各方勢力,最終統一中國。劉秀在位三十二年,社會逐漸從新朝末年的動蕩中恢復,故稱「光武中興」。建武中元二年(57年),劉秀逝世於雒陽。 劉秀的軍事才能很高。稱帝之後遣眾將攻伐四方,往往能從前方上報的排兵布陣形勢中發現問題,有時因前方不能及時得到糾正,便為敵人所敗。此外,劉秀待人誠懇簡約,寬厚有信,竇融、馬援等均由此歸心。對外政策方面,引南匈奴內遷入塞,分置諸部於北地、朔方、五原、雲中、定襄、雁門、代郡、西河緣邊八郡,詔單于徙居西河美稷。但此舉也成為東漢朝廷和民眾沈重的經濟負擔,在東漢與北匈奴的戰爭中南匈奴僅起到出兵助攻的作用,談不上替東漢守衛北邊。到了東漢中期由於羌患,使得南匈奴在北邊不斷發起暴亂,對東漢北邊邊防乃至北方內地的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從而成為東漢北邊的一大邊患。.

新!!: 后汉书和汉光武帝 · 查看更多 »

汉灵帝

汉灵帝刘--(),东汉第十二位皇帝(168年2月17日—189年5月13日在位),在位22年,葬于汉文陵,其正式諡號為「孝靈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漢灵帝」。灵帝是东汉最后一个握有实权的皇帝。.

新!!: 后汉书和汉灵帝 · 查看更多 »

汉章帝

汉章帝劉炟(),,汉明帝刘庄第五子,东汉第三位皇帝(75年9月5日—88年4月9日在位),其正式諡號為「孝章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漢章帝」,庙号肃宗。在位13年,享年僅32岁。.

新!!: 后汉书和汉章帝 · 查看更多 »

汉献帝

漢獻帝刘协(),字伯和,是东汉政權最后一位皇帝,189年至220年在位,其正式諡號為「孝獻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漢獻帝」。.

新!!: 后汉书和汉献帝 · 查看更多 »

汉质帝

汉质帝刘缵(),一名续,东汉第十位皇帝。145年3月6日即位,在位时间1年余,其正式諡號為「孝質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漢質帝」。.

新!!: 后汉书和汉质帝 · 查看更多 »

汉桓帝

汉桓帝刘志(),东汉第十一位皇帝(146年8月1日-168年1月25日在位),其正式諡號為「孝桓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漢桓帝」,他是汉章帝曾孙,河間孝王劉開之孫,蠡吾侯劉翼之子,在位21年。.

新!!: 后汉书和汉桓帝 · 查看更多 »

汉明帝

漢明帝劉莊(),原名刘阳,字子丽,东汉第二位皇帝,在位十八年。其正式諡號為「孝明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漢明帝」,庙号显宗。汉光武帝刘秀的第四子,母亲为光烈皇后阴丽华。.

新!!: 后汉书和汉明帝 · 查看更多 »

法真

法真(),字高卿,號玄德先生,扶風郡郿縣(今陝西眉縣)人,是東漢末年南郡太守法雄之子,也是三國時代蜀漢重臣法正的祖父。.

新!!: 后汉书和法真 · 查看更多 »

法雄

法雄,字文強,扶風郿縣(今陝西眉縣)人,戰國時代田齊君主齊襄王田法章的後人。賢士法真之父,三國時期蜀漢皇帝劉備重臣法正的曾祖父。.

新!!: 后汉书和法雄 · 查看更多 »

洼丹

洼丹,字子玉,南陽郡育陽縣(今河南省南陽市)人。世傳孟喜所撰的《孟氏易》。王莽時,避世教授學生,不願做官,學生多達幾百人。.

新!!: 后汉书和洼丹 · 查看更多 »

淳于恭

淳于恭,字孟孫,北海郡淳于(今山東省安丘縣)人。善於講解《老子》,清靜不慕榮利。東漢侍中。.

新!!: 后汉书和淳于恭 · 查看更多 »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新!!: 后汉书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溫序

温序(),字次房。中国东汉初期官员。太原郡祁县(今山西省祁县)人。 温序在州担任从事。建武二年(26年),骑都尉弓里戍率兵平定北州,到达太原,拜访英雄俊杰,问他们计谋。弓里戍见到温序非凡,上疏推荐。于是朝廷征他为侍御史,转任武陵郡都尉,因病免官。 建武六年(30年),官拜谒者,转任护羌校尉。温序巡查到襄武,为隗嚣部将苟宇所俘。苟宇对温序说:“先生如果若与我同心合力,天下可图。”温序说:“受国家重任,应当效死,义不贪生、苟且背离恩德。”苟宇多次劝说他。温序平素有气力,大怒,叱责苟宇等人:“贼虏怎么敢胁迫汉将!”于是用节杖打死几个人。隗嚣部将争相杀他。苟宇制止他们:“此义士死节,可赐给他剑。”温序接过剑,把胡须衔在口中,看着左右说:“既被贼逼杀,不要让我的胡须被土弄脏。”于是伏剑自杀而死。 温序主簿韩遵、从事王忠护送他的尸体归乡敛葬。汉光武帝听说後可怜他,命王忠送丧到洛阳,赐城傍作为墓地,一千斛谷、五百匹丝绸作为丧葬费用,任命他的三的儿子为郎中。长子温寿,丧期满后为邹平侯相。梦见温序告诉他:“久客思乡里。”温寿弃官,上书请求把父亲骸骨归葬。皇帝允许,于是迁回家乡旧茔。.

新!!: 后汉书和溫序 · 查看更多 »

滕撫

滕撫,字「叔輔」,北海郡人,乃漢順帝時期的大將軍。 他文武全才,獲任郡職,同時兼領六縣。他的政績甚佳,且愛民如子,故深得民心,史書描述為:『風政修明,流愛於人,在事七年,道不拾遺。』滕撫性情方直,不攀附權貴,大大得罪了當時於朝中極得勢的宦官們,不但未能因功受封反被黜,惹來極大反響。 Category:东汉大将军 Category:东汉地方官员 F.

新!!: 后汉书和滕撫 · 查看更多 »

濊貊

没有描述。

新!!: 后汉书和濊貊 · 查看更多 »

服虔

服虔,字子慎,初名重,改名虔。滎陽(今河南省滎陽縣)人。.

新!!: 后汉书和服虔 · 查看更多 »

朝鲜半岛

朝鮮半島(),韩国称其为韩--半島(),是位於東北亞的一個半島,三面環海,有東亞橋梁之稱。朝鲜半岛东北与俄罗斯相连,西北部經长白山(又名“太白山”或“白头山”)与中国大陸相接,东南隔大韓海峽与日本相望。西、南、东分别为黄海(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稱“朝鮮西海”,大韓民國称“西海”)、大韓海峽、日本海(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稱“朝鮮東海”,大韓民國称“東海”)环绕。 1945年2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根据雅爾達會議的安排,朝鲜半岛由美苏英中四国共同托管。此后朝鲜半岛被划分为南北两块势力范围:苏联势力范围内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鮮)以及美国势力范围内的“大韓民國”(韓國)。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因苏联等共产主义阵营国家缺席,导致当时美国等主导的联合国投票发动了联合国军支援韩国。联合国军支援的韩国同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支持的朝鲜最终在1953年签署停火协议,朝鲜半岛沿三八线非军事区划分为两个国家政權,即今天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大韓民國。.

新!!: 后汉书和朝鲜半岛 · 查看更多 »

朱儁

朱儁(),字公偉,會稽郡上虞人(今浙江上虞)。中國東漢末年名將。曾領兵平定東漢末交趾的民變以及黃巾之亂。後曾試圖討伐董卓但失敗,董卓死後應朝廷徵召,到李傕等董卓餘部控制下的東漢朝廷,意圖藉李傕等人相爭的機會從眾將手中奪回朝權,但在李、郭二將相爭期間卻被郭汜逼留為人質,憤而發病而死。.

新!!: 后汉书和朱儁 · 查看更多 »

朱祜

朱祜()或朱祐,东汉武将,同時代官方史《東观漢記》为汉安帝刘祜避諱把他的名字写作朱福。劉宋朝的范曄《後漢書》不用避諱,却写作朱祐。字仲先,南陽郡宛人,漢光武帝功臣,雲台二十八将第8位(《後漢書》列传12)。.

新!!: 后汉书和朱祜 · 查看更多 »

朱穆

朱穆(),字公叔,東漢南陽郡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人,朱暉之孫。東漢官員,為人節儉,家無餘財。死後,門人私自上諡號文忠。.

新!!: 后汉书和朱穆 · 查看更多 »

朱暉

朱暉,字東陽,保國公朱永之子,撫寧伯朱謙之孫,明朝軍事將領。保國公。 朱暉早年隨父征戰。弘治五年,授勛衛,嗣保國公,督神機營。弘治十三年,更換京營大帥,命其督三千營兼領右軍都督府事。當時火篩進攻大同,平江伯陳銳等不能抵擋,於是命朱暉佩大將軍印代之。大軍剛至,邊寇已退,於是班師。次年春,火篩連小王子再次進攻延綏、寧夏,右都御史史琳求援。於是明孝宗再次命朱暉佩大將軍印,統都督李俊、李澄、楊玉、馬儀、劉寧五將前往,以中官苗逵監軍,大軍抵達寧夏時,蒙古軍已經掠奪而去。於是,朱暉率領五路大軍,在河套地區進攻,但當時蒙古已經撤軍,只獲馬駝牛羊千五百以歸。不久,蒙古軍進入固原,轉而掠奪平涼、慶陽,關中地區大震。兩鎮將嬰城不敢戰,朱暉亦畏怯不急赴。大軍趕至時,只斬十二人,追回所掠生口四千。此役非勝,而大軍迂迴無紀律,擾民傷財甚多,斬獲甚微。廷臣御史交相彈劾三人罪,明孝宗不予追問。當時上報有搗巢有功將士萬余人,兵部尚書馬文升、大學士劉健持書不予。而孝宗仍然給予此前李俊請賞的貳佰餘人,并遣中官賫羊酒迎勞。言官紛紛彈劾,但孝宗終不聽,仍然命其總督團營,領三千營、右軍都督府。明武帝繼位后,蒙古再次大舉進犯宣府,命其與李俊、史琳率軍前往,當時參將陳雄擊斬八十余級,還所掠人口二千七百人。而朱暉卻奏報有功將士為兩萬餘人。此時工部侍郎閻仲宇、大理丞鄧璋前往核實,認為所報多為不實。然而終因苗逵緣故,仍然給予賜賞。當時劉瑾用事,朱暉仍然上奏所給錄功太薄。兵部力爭,不被允許,明武帝竟然聽從朱暉,升遷者有一千五百六十三人,朱暉則加為太保。正德六年去世。.

新!!: 后汉书和朱暉 · 查看更多 »

朱浮

朱浮(),东汉初年大臣,字叔元,沛国萧县(今安徽萧县西北)人。少年时有才能,跟随汉光武帝担任大司马主簿。后来转任偏将军,跟随刘秀破邯郸王郎。东汉建立,朱浮任大将军、幽州牧,驻守蓟城(今北京市),讨伐平定北方。建武二年(26年),封舞阳侯。当时,渔阳郡太守彭宠以当时天下未定,不适合多置属官,以损害军饷。朱浮不以为然,以严肃的文辞诋毁彭宠,彭宠发兵攻打朱浮,朱浮兵败。尚书令侯霸说他罪当死,汉光武帝不忍杀他,以他为执金吾,后代窦融为大司空,徙封新息侯。66年,因有事被告发,汉明帝令其自尽。.

新!!: 后汉书和朱浮 · 查看更多 »

惠棟

惠棟(),字定宇,號松崖。江蘇蘇州府吳縣(今江蘇苏州市)人,清朝經學家,吳派經學的代表人物。.

新!!: 后汉书和惠棟 · 查看更多 »

戴封

戴封,字平仲,濟北郡剛縣(今山東省寧陽縣東北)人。東漢太常。.

新!!: 后汉书和戴封 · 查看更多 »

戴就

戴就,字景成。中国东汉官员。会稽郡上虞县(今浙江省上虞市)人。 初为郡仓曹掾,扬州刺史欧阳参上奏太守成公浮有贪污罪,派部从事薛安查问仓库簿领,戴就被捕入钱唐县狱。拷打残酷,戴就慷慨直辞,面不变色。烧烫鋘斧,让他挟在肘腋。他对狱卒说:“可要烧热,不要让他冷了。”每次拷打,不肯吃饭,肉焦掉在地上,拾起来吃了。拷打将他放在覆船下,用烧马粪来薰他。一夜二日,都以为他死了,掀开一看,他张眼大骂:“为什么不加火,让他灭了!”又火烧地面,用大针刺指甲中,让他用手抓土,指甲全部脱落。拷打的人告诉薛安,薛安对戴就说:“太守罪名狼藉,我来调查,你为什么用身体抗拒?”戴就说太守冤枉,大骂薛安愚蠢。薛安被他的壮节感动,将他枷锁出去,和他深谈,将他的言辞表奏朝廷,解释郡事。朝廷征成公浮还京师,免官归乡。太守刘宠举戴就为孝廉,担任光禄主事,病卒。.

新!!: 后汉书和戴就 · 查看更多 »

戴良

戴良,字叔鸾,汝南慎阳人。.

新!!: 后汉书和戴良 · 查看更多 »

戴憑

戴憑,字次仲。中国东汉经学家。汝南郡平舆县(今河南省平舆县北)人。 戴凭研习“京氏《易》”。十六岁时,汝南郡举为明经,经召试为博士,汉光武帝拜他为郎中。 当时,光武帝召集公卿群臣解经,群臣全部就席,只有戴凭站着。光武帝问原因。戴凭回答:“博士说经都不如臣,但坐居臣上,所以我不得就席。”光武帝召他上殿,令他与诸儒辩论,戴凭解释了很多地方。汉光武帝很欣赏,拜他为侍中,多次召见他问政策得失。光武帝对戴凭说:“侍中应当匡补国政,不要有隐情。”戴凭回答:“陛下严。”光武帝问:“朕怎么严了?”戴凭说:“臣见前太尉西曹掾蒋遵,清廉诚实忠孝,学通古今,陛下听了不实之言,将他禁锢,世人通过这件事以为陛下严厉。”光武帝大怒:“汝南小子想要结党吗?”戴凭出宫,到廷尉自首,光武帝下诏让他出狱。后再次召见,戴凭道歉:“臣没有正直的节操,而有狂悖之言,不能以死劝谏,偷生苟活,对不起圣朝。”光武帝于是命尚书解除蒋遵禁锢,拜戴凭为虎贲中郎将,以侍中兼领。 正月初一朝贺,百僚齐会,光武帝令能讲论五经的大臣与戴凭辩论,谁的经义讲不通,就让他把席位让出来给讲通的人,戴凭力挫群儒,接连驳倒五十余人,于是叠坐五十余席。京师人为之称赞说:“解经不穷戴侍中。”成为光武时京氏《易》重要传人。他在职十八年,卒在官任上去世,皇帝下诏赐东园棺木,钱二十万。.

新!!: 后汉书和戴憑 · 查看更多 »

明德皇后 (漢明帝)

#重定向 明德馬皇后.

新!!: 后汉书和明德皇后 (漢明帝) · 查看更多 »

旧唐书

《旧唐书》為后晋刘昫等撰。后晋天福六年(941年),晋高祖石敬瑭命張昭遠、賈緯等人撰唐史,由宰相赵莹监修。後晉開運二年(945年)书成,时因刘昫为相,故该书署名刘昫撰。原名《李氏書》,《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藝文志》及南宋刻本均题为《唐书》,后为区别北宋歐陽脩等人编的《新唐书》,改名《旧唐书》。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及列传150卷。记载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至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年)。 《旧唐书》长庆(唐穆宗年号)以前的内容多依吴兢、韦述、柳芳、于休烈、令狐峘等人所撰写的唐代旧史,资料比较充实。但长庆以后的内容较为简略疏漏,内容也比较芜杂。 《旧唐书》修撰时间短促,北宋人嚴厲地批評《舊唐書》:“紀次無法,詳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實零落”,甚至有並列兩傳的情況,如卷一O一、一八七《忠义传》都有王求礼,卷五九丘和附传、卷一八六上《酷吏传》都有丘神勣,列传第七十二和列传第九十四都有杨朝晟、卷一O二韦述附传、卷一九O下《文苑传》都有萧颖士,又如卷九九附传、卷一七一都有张仲方,卷一九八上曹憲附传、卷一九O中李邕傳裡都有李善。基本上,《舊唐書》只是抄錄現成的唐史有关文献,照抄《國史》、《实录》及唐末文书档案,许多“大唐”、“本朝”、“今上”字样仍然保留;唐武宗以後的宣、懿、僖、昭、哀五代,因無《實錄》存下,則雜采各家傳聞和《唐年補錄》和《唐末三朝聞見錄》諸書。《舊唐書》另一缺失是记事有所讳饰,清人趙翼已指出:“《褚遂良传》不载其倾陷刘洎之事,《李世勳传》不载其瞻徇立武后之事,《辛云京传》不载其激变僕固怀恩之事,《田神功传》不载其先为贼将之事。” 《舊唐書》在保存史料上有一定的價值。例如李密〈讨隋炀帝檄文〉在《隋书》和《新唐书》的《李密传》均不載,只有在《旧唐书》中得以保留。因為《旧唐书》前期文献资料完整,材料翔实,叙事详明,文字簡潔有力,頗受後世重視,如《郭子儀傳》,“首尾整潔,無一釀詞,因此可知唐史官之老於文學也”。《賈耽傳》裡收錄的《隴右山南圖》和《海內華夷圖》等,是中國地理上極為珍貴的資料。《舊唐書》裡更記錄了大量的中國少數民族的史料,如,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的史跡,以及突厥、回紇、吐蕃、契丹等多民族的歷史。 從南宋紹興以後,《舊唐書》一直沒有重刻,湮沒不聞,以至於“鬱絕不傳,無所考覓”。明嘉靖年間,聞人詮自王延喆、張汴處收集殘稿,重刻《舊唐書》。清朝乾隆年间编修《四库全书》时,命沈德潛等人校勘兩《唐書》,《新、旧唐书》同時被列入“二十四史”之一。道光年間,岑建功參照《太平御覽》和《冊府元龜》的內容,重新整理《舊唐書》。 顾炎武稱:“《旧唐书》虽颇涉繁芜,然事迹明白,首尾该赡,亦自可观。”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中稱《旧唐书》“论、赞极有佳者”。北宋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時,反多以《旧唐书》为主,在史料完整性的考量,《新唐書》並不能取代《舊唐書》。.

新!!: 后汉书和旧唐书 · 查看更多 »

應劭

應劭,字仲瑗,东汉人,生卒年不詳,僅知曹操207年據有河北時已經過世,汝南南頓(今河南项城)人。父應奉,司隸校尉。一弟應珣。應瑒、應璩之叔父。 應劭年少篤學,博覽多聞,汉灵帝时举孝廉,曾任蕭縣縣令、御史營令。熹平二年為郎官、六年為汝南主簿,中平六年(184年)出任泰山太守。獻帝初平二年(191年)大破黃巾賊卅萬眾。任泰山太守時,奉曹操命令送曹父曹嵩返鄉,應劭未至、陶謙先到,劫殺了曹嵩,應劭畏懼曹操怪罪,而投奔袁紹,為袁紹軍謀校尉。後卒於鄴縣。 著有《漢官儀》十卷、《風俗通》(一作《風俗通義》)卅卷、《漢書集解音義》二十四卷。另撰有《春秋斷獄》。今仅存《风俗通》十卷,又严可均辑佚数句。.

新!!: 后汉书和應劭 · 查看更多 »

扶餘國

扶餘國,古國名,亦作夫餘、鳧臾,由中国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扶餘人所建立的国家,亦是中国东北地区第一个有史可考的国家。扶餘國從前2世紀立国到494年東扶餘國被高句麗滅國為止,歷時約700年。前期国都在今吉林省吉林市,后期国都在今吉林省农安县。扶余国是汉朝的属国,据后汉书记载,扶余国行政区划隶属玄菟郡,獻帝時,其王求改屬辽东郡(後漢書/卷85)。正因如此,传说历代扶余王故去时,玄菟郡太守都赏以银镂玉衣的“玉匣”为葬具。 朝鲜半岛的政权认为扶余人是今天-zh-hant:韓國;zh-hans:朝鲜-人的先民之一。部分日本学者的骑马民族征服王朝说也认为扶余、高句丽可能是日本人的起源。扶餘一名最早出現在逸周書,名鳧庾,是九夷之一。.

新!!: 后汉书和扶餘國 · 查看更多 »

承宮

承宮,字少子,琅琊郡姑幕(今山東省日照市)人。東漢侍中祭酒。.

新!!: 后汉书和承宮 · 查看更多 »

曹娥

曹娥(),上虞(在今浙江紹興)皂湖鄉曹家堡人。其父曹盱是一名巫師,能「撫節按歌,婆娑樂神。」東漢漢安二年(143年)端午,曹盱駕船在舜江中迎潮神伍子胥,被江水淹死,不得其屍。 當時曹娥年僅十四歲,遂投江而死,三日後曹娥屍抱父屍出,鄉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遂改舜江为曹娥江,並以曹娥為水神。 元嘉元年(151年)上虞县官度尚始建曹娥庙,又命其弟子邯鄲子禮(即邯鄲淳)立曹娥碑,作誄辭頌揚。曹娥碑文理精妙,有「絕妙好辭」之美譽,以謎語方式呈現。據《世说新语》一書,曹操曾與楊修曾一同猜測此語。 北宋大觀四年(1110年)敕封靈孝夫人,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封福应夫人;同治四年(1865年)加封灵感夫人,赐“福被曹江”匾额。.

新!!: 后汉书和曹娥 · 查看更多 »

曹節 (宦官)

曹节(),字汉丰,南阳郡新野县人,是汉灵帝时有权势的宦官,曾参与诛杀窦武、陈蕃。.

新!!: 后汉书和曹節 (宦官) · 查看更多 »

曹褒 (东汉博士)

曹褒,字叔通,鲁国薛县(今山东滕县南)人,东汉官吏与著名庆氏学大儒,曾被汉章帝诏令修订《汉礼》,其为官诸多事迹也常为后世景仰。.

新!!: 后汉书和曹褒 (东汉博士) · 查看更多 »

曹騰

曹腾(),字季興,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东汉宦官,由于曹操的父亲曹嵩是他的养子,曹魏建立后将其追尊为魏高帝。.

新!!: 后汉书和曹騰 · 查看更多 »

曹曾

曹曾,字伯山。中国东汉经学传述人。济阴郡(今山东省定陶县西北)人。本名平,因钦佩孔子学生曾参之品行,改名为曾。 汉光武帝时,跟随大儒欧阳歙学习《尚书》。门徒三千人,官至谏议大夫。曹曾家财巨亿,按照礼仪规定侍奉父母亲。有新的食物,先给父母吃。家里不养鸡犬,说鸡犬吵闹会惊动父母。学徒中有生活困难的人,他都提供食物。在社会动荡的时候,曹曾考虑到前世的文章会被毁灭,于是用石头建了仓房,用来藏书。藏天下各书万余卷,室名“曹氏书仓”。其藏书事迹,晋朝王嘉撰《拾遗记》卷六有记载。儿子曹祉,官至河南尹,传父业教授。.

新!!: 后汉书和曹曾 · 查看更多 »

景丹

景丹(),东汉武将。字孫卿,馮翊櫟陽人。汉光武帝功臣,雲台二十八将第10位(《後漢書》列传12)。.

新!!: 后汉书和景丹 · 查看更多 »

景鸞

景鸞,字漢伯,廣漢郡梓潼(今四川省綿陽市)人。年輕時跟隨老師學習經,與廣漢郝伯宗、蜀郡任叔本、潁川李仲、渤海孟元叔遊學七州。理解《齊詩》、《施氏易》,兼受《河洛》圖書緯書,作《易說》和《詩解》,文​​句兼取《河洛》,按類編排,名為《交集》。又著《禮內外記》,一作《禮內外說》,號曰《禮略》。抄錄風角雜書,羅列占驗,作《興道》一篇。以及作《月令章句》。著述共五十多萬字。數次上書陳述救災異之術。州郡聘請景鸞,但景鸞不願就職。後來壽終正寢。.

新!!: 后汉书和景鸞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后汉书注後漢書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