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前政務司官邸

指数 前政務司官邸

前政務司官邸(英文:Island House)位於香港新界大埔元洲仔,已列入香港法定古蹟,現為世界自然(香港)基金會元洲仔自然環境保護研究中心所在地。.

21 关系: 吐露港填海大埔 (香港)官邸元洲仔元洲仔自然環境保護研究中心石灰灯塔鍾逸傑行政机构香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務司司長香港法定古蹟列表英国英语民政事務專員新市鎮新界新界政務司

吐露港

吐露港()原稱大埔海,古稱大步海,是香港新界的主要內港之一,位於沙田區以北,大埔區以東,海港呈西南-東北走向,出口處為大赤門,海水從此處流進香港東北面的大鵬灣。有多條河流流向吐露港,包括沙田城門河及大埔林村河。.

新!!: 前政務司官邸和吐露港 · 查看更多 »

填海

填海是指把原有的海域、湖区或河岸转变为陸地。對於山多平地少的沿海城市,填海是一個為市區發展製造平地的很有效方法。不少沿海大城市,例如東京、香港、澳門、新加坡、深圳及天津,均採用此法製造平地。有些機場,如日本關西國際機場更是整座百分之百填海而成,包括與陸地連接的連絡道路。.

新!!: 前政務司官邸和填海 · 查看更多 »

大埔 (香港)

大埔是香港新界東北部,面臨吐露港的一個地方,是香港十八區——大埔區的主要部分,大埔新市鎮座落其中。大埔位於吐露港西北面,距離沙田約11公里,粉嶺約8公里。大埔三面環山,分別為九龍坑山、北大刀屻、大刀屻、大帽山和草山。.

新!!: 前政務司官邸和大埔 (香港) · 查看更多 »

官邸

官邸通常指國家元首、政府首腦以及其他高級官員的居所;視情況而定,官邸可能包括官員們的辦公室,也可能是個別分開。.

新!!: 前政務司官邸和官邸 · 查看更多 »

廊,又称廊子,是指有顶的过道,可供遮阳、避雨、休息等用。 廊根据形式可分为回廊、游廊、檐廊等。其中回廊成“回”字形围绕庭院,游廊连接建筑物,檐廊则位于建筑物屋檐下。游廊又有穿山游廊、抄手游廊等形式,著名的游廊有颐和园长廊。廊以窗户封闭起来构成暖廊。 根据廊的造型及其与地形、环境的关系,可将其分为:直廊、曲廊、回廊、抄手廊、爬山廊、叠落廊、水廊、桥廊等。 有廊的桥称为廊桥。.

新!!: 前政務司官邸和廊 · 查看更多 »

元洲仔

元洲仔(Yuen Chau Tsai),是香港昔日的一個島嶼,位於新界大埔新市鎮東部,吐露港西北一帶,地區行政上屬於大埔區。 963年,南漢在大埔置媚川都,在大埔海(即今吐露港)採集珍珠,,到了宋朝時為巔峰,與廣東合浦(即今日廣西北海市合浦縣)齊名。採珠事業一直持續至明朝中葉才日漸式微。 1905年,當時的香港政府在元洲仔上興建新界理民官官邸,後改為政務司官邸。當時島嶼與內陸有一條基堤相連。島嶼在1970年代末期發展大埔新市鎮進行填海工程時,被。現時該處已發展為居屋宏福苑。(宏福苑為填海地,島嶼未有夷平,吐露港公路大埔起點旁大王爺廟所在地,即為該島所在,填海後已連陸。).

新!!: 前政務司官邸和元洲仔 · 查看更多 »

元洲仔自然環境保護研究中心

元洲仔自然環境保護研究中心,位於香港新界大埔元洲仔,原來為政務司官邸,於1986年獲得授予管理權力,發展成為自然環境保護研究中心。.

新!!: 前政務司官邸和元洲仔自然環境保護研究中心 · 查看更多 »

石灰

石灰是生石灰的俗稱,主要成分是氧化鈣(CaO)。把生石灰和水混合產生化學反應,就會產生出熟石灰(消石灰,學名氫氧化鈣(Ca(OH)2)。熟石灰在一升水中溶解1.56克,它的饱和溶液称为石灰水,呈碱性,與二氧化碳產生化學反應後,就會產生碳酸鈣(石灰石,CaCO3),碳酸钙加热后进行热分解反应,又形成氧化钙(CaO)和二氧化碳(CO2)。.

新!!: 前政務司官邸和石灰 · 查看更多 »

灯塔

灯塔,是位於海岸、港口或河道,用以指引船隻方向的建築物。 燈塔大部份都類似塔的形狀,透過塔頂的透鏡系統,將光芒射向海面照明。在電力未普及的時候,常以火作為光源。從前原始的導航設備中,是在小山或峭壁頂部點燃火焰照明(參見烽火臺)。由於現代的導航設備已經非常先進,人為操作的燈塔數量大大減少,全世界只剩下1,500個依然操作的燈塔。燈塔常用來標誌危險的海岸、險要的沙洲或暗礁以及通往港嘴的航道。.

新!!: 前政務司官邸和灯塔 · 查看更多 »

是一种建筑材料,外观呈长方体小块状,为构成墙体主要材料。由于磚的制作过程需要消耗耕地和大量的能量,目前正在逐步淘汰,代之以混凝土砌块。 广义上,呈长方体状的建筑装饰材料也冠以“砖”的名字,比如瓷砖。.

新!!: 前政務司官邸和磚 · 查看更多 »

鍾逸傑

鍾逸傑爵士,CMG,Hon. RICS(Sir David Akers-Jones,),香港前政府官僚,曾任職香港的英國殖民地官員,,在港供職期間貢獻良多,官聲頗佳,並自1985年至1987年出任香港布政司。在1986年12月,時任港督尤德爵士在北京外訪期間突然病逝,鍾爵士曾因此自1986年12月至1987年4月出任署理香港總督一職。.

新!!: 前政務司官邸和鍾逸傑 · 查看更多 »

行政机构

行政机构也称执法机构、行政機關 ,其工作是对组织進行日常的管理并施行法律政策等相关活动,是三權分立中的其中一部份。广义上,行政被定义为负责国家政策的执行的政府机构。狭义上,则专指内阁等行政决策机构,而只从事事务性执行工作的人员和机构则归为官僚机构。但是这种区分也存在争议,例如法国大革命前以及欧洲的许多君主立宪政体,占据行政机构顶端的部长职位的也是行政管理者。.

新!!: 前政務司官邸和行政机构 · 查看更多 »

香港

香港(簡稱港,雅稱香江;Hong Kong,縮寫作 HK、HK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位於南海北岸、珠江口東側,北接廣東省深圳市,西面與鄰近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全境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組成,其中香港島北為最發達地區;地理環境上則由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個島嶼構成「島嶼」以超過500平方米面积為標準,根據地政總署測繪處:,人口約741萬人(2017年底)。 1842年,大清國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永久割讓香港島;後再簽訂《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分別割讓九龍和租借新界,這些由英國統治的地區構成現今香港的治理範圍。二戰期間,香港曾被日本佔領約三年零八個月。1997年7月1日,香港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國,並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僅有國防、外交事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香港開埠前,未計九龍和新界,香港島已經是一個有數千人口的小島。英國人看中維多利亞港是一個水深港闊、四季不結冰,而且不在地震帶的天然良港。1842年,大清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後,分階段割讓和租借香港土地予英國,英國人開始統治及發展香港,使香港從一個荒蕪、地瘠山多且天然資源缺乏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一個轉口港,成為歐洲各國商船向中國進行鴉片及其他商品貿易的樞紐,而且不受清朝末年的亂局影響。同時,孫中山在香港先後成立興中會和同盟會,為後來推翻大清打下基礎。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攻佔香港,佔領持續三年零八個月。1945年,日本投降,香港重光,英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基於殖民地身份和地理環境下,又一次避免受到中國長期戰亂影響;太平天國、軍閥割據、國共內戰、阶级鬥争、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中國難民逃港。香港在1970年代经济起飞,逐步發展成亞太地區之國際大都會及國際金融中心,獲譽為亞洲四小龍和紐倫港之一。根據《中英聯合聲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從1997年7月1日起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香港基本法》說明香港不實行社會主義,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除國防和外交由中國中央政府管理,香港實行高度自治,香港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終審權以及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然而,近年香港人對特區政府及中國政府的信任度每況愈下,其高壓權威亦令「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及「一國兩制」遭到部份人士質疑。 香港是全球具有重要地位、以工商業為主的現代化國際金融、服務業及航運中心,連續24年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並以優良治安、廉潔社會、簡單稅制和健全的普通法制度而聞名於世,香港廉政公署,2016年12月1日,香港政府新聞網,2017年2月16日,因此有「東方之珠」的美譽。「亞洲國際都會」則為官方定位的香港品牌。香港同時為全球其中一個最安全、經濟最發達、生活水平最高、競爭力最高、最適宜居住Gulliver.

新!!: 前政務司官邸和香港 · 查看更多 »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務司司長

政務司司長(Chief Secretary for Administration,缩写为CS)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中,地位僅次於行政長官的排名第一的主要官員,其支援部門為政務司司長辦公室。司長由行政長官提名,報國務院(中央人民政府)任命。 政務司司長現屬行政會議官守成員,也是可以署理行政長官職務的三名司長中最高级的一位。政務司司長休假時,會由一眾由政務司司長領導的局長中年資最久的一位署任,為香港政府中人事變動最多的官守成員,回歸至今已先後有7位不同人士出任。.

新!!: 前政務司官邸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務司司長 · 查看更多 »

香港法定古蹟列表

香港法定古蹟(Declared Monuments in Hong Kong),是指受到香港法例第53章《古物及古蹟條例》所保護的歷史建築、以及考古或古生物地點與構築物。古物事務監督經諮詢古物諮詢委員會,並經行政長官批准後,可刊憲公告宣布個別地方、建築物、地點或構築物為法定古蹟。 截至2016年5月20日,全港共有114項法定古蹟,其中45項位於香港島、11項位於九龍、50項位於新界(不包括離島)、8項位於離島。.

新!!: 前政務司官邸和香港法定古蹟列表 · 查看更多 »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新!!: 前政務司官邸和英国 · 查看更多 »

英语

英语(English,)是一种西日耳曼语言,诞生于中世纪早期的英格兰,如今具有全球通用语的地位。“英语”一词源于迁居英格兰的日耳曼部落盎格鲁(Angles),而“盎格鲁”得名于临波罗的海的半岛盎格里亚(Anglia)。弗里西语是与英语最相近的语言。英语词汇在中世纪早期受到了其他日耳曼族语言的大量影响,后来受罗曼族语言尤其是法语的影响。英语是将近六十个国家唯一的官方语言或官方语言之一,也是全世界最多國家的官方語言。它是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爱尔兰和新西兰最常用的语言,也在加勒比、非洲及南亚的部分地区被广泛使用。它是世界上母语人口第三多的语言,仅次于汉语和西班牙语。英语是学习者最多的第二外语跟學習者最多的第一外語,是联合国、欧盟和许多其他国际组织的官方语言。它是使用最广泛的日耳曼族语言,至少70%的日耳曼语族使用者说英语。 英语有1400多年的发展史。公元5世纪,盎格魯-撒克遜人把他们的各种盎格鲁-弗里西语方言带到了大不列顛島,它们被称为古英语。中古英语始于11世纪后期的诺曼征服,这一时期英语受到了法语的影响。15世纪末伦敦对印刷机的采用、《钦定版圣经》的出版及元音大推移标志了近代英语的开端。通过大英帝国对全球的影响,现代英语在17世纪至20世纪中叶传播到了世界各地。通过各种印刷和电子媒体,随着美国取得全球超级大国地位,英语已经成为了国际对话中居领导地位的世界語言。它还是许多地区和行业(如科学、导航、法律等)的通用语。 现代英语和很多其他语言相比屈折变化较少,更多地依靠助動詞和语序来表达复杂的时态、体和语气,以及被動語態、疑问和一些否定。英语的各种口音和方言在发音和音位方面有显著差异,有时它们的词汇、语法和拼法也有所不同,但世界各地说英语的人能基本无碍地沟通交流。.

新!!: 前政務司官邸和英语 · 查看更多 »

民政事務專員

民政事務專員(District Officer)在香港地區的層面上,是各區民政事務處的主管,及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代表;直接監督地方行政計劃在區內的運作;負責落實及統籌地區計劃的實施,確保當局適當地跟進區議會所作出的建議,及促進區內居民參與地區事務;與社區的各階層人士保持密切的聯絡,並且向政府反映他們所關注的事務及問題;確保透過部門之間的磋商及合作迅速解決地區問題;作為區議會及部門之間的橋樑。當工會、業主立案法團與居民之間有爭議時,擔當調停的角色;及在緊急的情況下,協調救援服務 。.

新!!: 前政務司官邸和民政事務專員 · 查看更多 »

新市鎮

新市鎮,又稱計劃城市、計劃都市,指事先經過周密城市規劃所興建的新城市或大型社區,取代現有都市市中心向四方擴張的發展模式。新市鎮通常位於城市的郊區,主要目的是解決和舒緩市中心過多的人口和由此而產生出來的種種社會問題。.

新!!: 前政務司官邸和新市鎮 · 查看更多 »

新界

新界(New Territories)是香港全境三大地域之一,與中國大陸接壤,也是香港境內除香港島及九龍外的其餘區域。新界可以分為兩大部份,分別是與九龍半島相連的新界內陸和以大嶼山為主的233個島嶼所組成的離島。新界內陸面積為747.18平方公里,連同233個離島計算,總面積則為975.23平方公里,佔香港陸地總面積接近90%,而52.2%香港人口居於新界。.

新!!: 前政務司官邸和新界 · 查看更多 »

新界政務司

新界政務司(Secretary for the New Territories)是香港殖民地時期主管新界事務的最高級官員,負責管理理民府。1949年起至1981年,共有15位新界政務司,最後一位是鍾逸傑爵士,後政府設立政務司(Secretary for City and New Territories Administration)接替新界政務司。新界政務司的官邸在大埔元洲仔島(現在是世界自然(香港)基金會自然環境保護研究中心)。.

新!!: 前政務司官邸和新界政務司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