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

指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簡稱保定军校)是中国近代军事教育歷史上成立最早、规模最大、学制最正规的军事学府,位處直隶(今河北省)保定城东郊,占地3000余亩,前身為清朝北洋陸軍速成武备学堂、陸軍速成學堂、陸軍軍官學堂。 1912年至1923年期間,保定軍校共辦九期,畢業生有6300餘人,其中不少人後來成為黃埔軍校教官。在北洋政府、國民黨及中國共產黨阵营都有保定军校毕业學生,尤其是大清帝國滅亡後国民政府時期内。若從北洋行营将弁学堂(1902年)算起,保定各军事学堂(校)共培养、訓練了11000余名軍官,當中超过2000人獲得將軍的銜頭;仅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在短短的11年中的(1912年-1923年)九期毕业生中就培养了后来成长为少将以上的将军达1700余名。 保定軍校的主要功能為訓練初級軍官,學習期為兩年,分步兵、骑兵、炮兵、工程兵、輜重兵五科,學制章程參照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教官亦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者居多。第二任校長為蔣方震。保定军校前七期只招收全国四所陆军中学堂(民国后改称陆军预备学校)学制二年之毕业生;而陆中是只招收全国十八所(每省设一所)陆军小学堂学制三年之毕业生;陆小则是招收14-15岁的具初小或私塾学历的子弟。故从陆小、陆中至保定军校执行的是一整套的、严格的军事养成式教育。.

138 关系: 嚴重劉多荃劉尚志劉峙劉建緒劉珍年劉翼飛劉超常劉茂恩劉郁芬劉興劉文島叶挺吳石夏威夏國樟天津市季方孫岳孫傳芳孙震孙楚定武军少将将军上官云相中國中國國民黨中國共產黨中華民國總統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廖磊張壽齡張克俠張群張義純張蔭梧張鉞張治中何基灃何遂何鍵何柱國余漢謀徐庭瑤保定市北京市北洋政府國民政府周福成...周至柔傅作义唐生智商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天培王以哲王靖國王柏齡王汝贤王承斌秦德純羅卓英田頌堯熊式輝牟中珩直隶白崇禧韓德勤顧祝同袁世凯馬法五魏益三魏文华賈德耀賀維珍趙承綬黃延禎黃琪翔黃紹竑黃鎮球齐燮元辛丑条约郝梦龄郭寄嶠郭懺赵博生薛岳董英斌董振堂邓演达蔣中正蔣光鼐蔣百里蔣鴻遇鄧錫侯鄭潤成鄒洪蕭山令雷震春陳繼承陳焯陳銘樞陳驥陳誠陳調元陳樹藩陶峙岳陈安宝陈长捷陆军小学堂陆军中学堂暑假李士林李善後李品仙李鴻章李揚敬李樹春李漢魂李濟深李文田校园楚溪春楊愛源武國棟河北省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清朝漢陽兵工專門學校朱暉日戴戟施北衡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教官曲同丰曹浩森总督 扩展索引 (88 更多) »

嚴重

#重定向 殘餘的火焰.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嚴重 · 查看更多 »

劉多荃

劉多荃()字芳波,盛京将軍管轄区奉天府鳳城县人,中華民国军事将领、中華人民共和国政治家。.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劉多荃 · 查看更多 »

劉尚志

劉尚志(),字汝立,潛山縣人人,直隸安慶府懷寍縣民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劉尚志 · 查看更多 »

劉峙

劉峙,字經扶,江西吉安人。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曾任黃埔軍校教官,参与北伐、中原大戰等多場戰事,甚為得到蔣中正賞識。抗戰時曾任第一戰區第二集團軍司令,第五戰區司令。1948年被任為徐州剿共總司令,被解放軍全线击敗。1954年到台灣,至1971年病逝。.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劉峙 · 查看更多 »

劉建緒

劉建緒(1892年10月2日—1978年3月22日),号恢先,字子養,光绪十八年(1892年)10月2日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府醴陵縣北乡的清安铺。.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劉建緒 · 查看更多 »

劉珍年

劉珍年(),民國時期山東地方軍閥,有膠東王之稱。字儒席,直隸南宮(今河北省南宮市)王道寨鄉劉家莊人。.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劉珍年 · 查看更多 »

劉翼飛

劉翼飛()旧名輔庭,字鑄宇,别号覚僧、痩侠,後更名翼飛。盛京将軍管轄区奉天府铁岭县人,中華民国军事将领。.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劉翼飛 · 查看更多 »

劉超常

刘超常(1890年-1981年),字光典,南海人。毕业于南京陆军中学第三期。歴任陆军中将、国民革命军第五军参谋处长、中将参谋长等职。 刘超常係1914-16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二期炮科。1917年任西江广阳绥靖处军事委员、广东警备军营长、第二路统领、粤军第四军第一支队副司令。1922年任东路讨贼军左翼指挥部团长。 1925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五军参谋处长、中将参谋长。1927年任广州警备司令部参谋长。1929年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高级参议。1935年任安徽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副司令及保安第十一团团长。1938年任順德縣縣長。1944年底任军事委员会驻粤军事特派员公署参谋长,授陆军少将。 1947年初退役,12月任番禺县县长。1949年移居香港,1981卒。.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劉超常 · 查看更多 »

劉茂恩

劉茂恩(),字書霖,河南人,清光緒24年生。縣立高等小學、洛陽河南省立第八中學就讀後入保定軍校,畢業分發駐湖北孫傳芳部之第21混成旅。 1937年9月,以國民革命軍第13军团军团长兼第15军军长率部驰援山西,于平型关阵地歼日军两万余,是为平型关战役。以國民革命軍第14集團軍總司令率領馳援中条山战役。 1944年7月,任河南省政府主席兼河南省警备总司令至1948年7月开封陷共。1947年7月19日,國民政府派劉恩茂為河南選舉事務所主任委員;國民政府同時派定其為國民大會代表,立法院立法委員。1948年6月,蔣介石自西安至鄭州,嘉慰劉茂恩主席協力收復開封。於大陸撤守時,隨政府來到台灣,後定居於台北永和市自由街22號。.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劉茂恩 · 查看更多 »

劉郁芬

劉郁芬()字蘭江,直隷省保定府清苑县,北洋政府、国民軍、汪精卫政权高级军事及政治人物。馮玉祥手下的「五虎将」之一(其他四人为張之江、鹿鍾麟、宋哲元、鄭金声).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劉郁芬 · 查看更多 »

劉興

刘兴可以指:.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劉興 · 查看更多 »

劉文島

刘文岛()字塵蘇,别号率真,湖北省黄州府广济县人,中華民国政治家、外交官。.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劉文島 · 查看更多 »

叶挺

叶挺()原名叶为询,字希夷,广东惠阳客家人,为北伐名将,八一南昌起义前敌总指挥,新四军军长。 叶挺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后参加建国粤军,参与粤桂战争,任工兵营副营长。1921年,调任孙中山之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警卫团第二营营长。1924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起,他历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谋处处长、第十二師第三十四團團長、叶挺独立团团长,参加北伐战争;之后担任第二十五师副师长,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师长。1927年,叶挺参与指挥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但之后因在党内受到不公正待遇脱离中共,流亡莫斯科。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曾任新四军军长,皖南事变时被俘。1946年,叶挺获释后重新加入中共,随后因飞机失事遇难。.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叶挺 · 查看更多 »

吳石

吳石()名萃文,字虞薰,號湛然。福建省閩侯縣螺洲鎮(今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螺洲鎮)人。中华人民共和国革命烈士,中華民國國軍將領、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共在台潜伏人员。.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吳石 · 查看更多 »

夏威

夏威,原名鈞差,号煦蒼,廣西省梧州府容縣人,中华民国陸軍上将,新桂系核心人物之一。.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夏威 · 查看更多 »

夏國樟

夏国樟(),一名夏国璋,字超然。广西省容县松山乡沙田村人。中華民國軍人,官至中將。他為中日戰爭期間陣亡的中國軍方高級將領之一。是桂系中將夏威的弟弟。.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夏國樟 · 查看更多 »

天津市

天津市,简称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和中国北方最大沿海开放城市。天津位于华北平原的海河各支流交汇处,东临渤海,北依燕山;有海河在城中蜿蜒而过,跨越海河的各式桥梁形成了“一桥一景”的景致。 天津因漕运而兴起,1404年12月23日正式筑城。自1860年天津开放为通商口岸后,西方多国在天津设立租界,洋务派亦在天津兴办实业,使天津成为中国北方开放的前沿和近代中国洋务运动的基地。在领风气之先的同时,天津近代工业、商业、金融业等发展迅速。由天津开始的军事、教育、司法、交通、通讯、工业等方面的近代化建设,均开中国之先河。天津成为当时中国第二大的工商业城市和北方最大的金融商贸中心。 2006年3月,国务院批复的《天津市总体规划》将天津完整定位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生态城市” ,人民网,2010-8-7查阅,并将“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设立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7年11月,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选址天津共同建设中新生态城。2015年4月,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成立,成为中国长江以北唯一的自由贸易试验区。经过自1990年代开始的工业东移战略,天津市已经初步形成了“中心城区-滨海新区”和“天津港-天津南港”的双城双港的城市格局。《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确定天津市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和改革先行示范区”。 天津市举办了2013年的第六届东亚运动会和2017年第十三届全运会,同时天津也是夏季达沃斯论坛的常驻举办城市。.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天津市 · 查看更多 »

季方

季方(),字正成,江苏海门三阳镇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季方17岁参军,1912年8月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13年离校参加癸丑讨袁的湖口起义,兵败返回南通,任江苏省警备队连长。后应响应蔡锷讨袁护国运动,事先被泄、判刑十年。袁世凯死后获释,进入上海中华模范地方自治讲习所学习。 1921年,加入中国国民党,在广州黄埔军校任特别官佐,曾参加东征和讨伐陈炯明之役。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组织科长,第二十二师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第一师政治部主任,武汉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军事指挥教导营营长,第四军教导团参谋长。1930年,参加邓演达创建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任中央干部会干事,负责总务、联络、军事方面的工作。1933年参加闽变,任军事委员会高级参谋。随后被逮捕,后保释。1938年,参加“华东武装抗日自卫委员会”的活动,组织武装抗日。1939年,任国民党战地党政委员会少将指导员。1940年,进入苏中根据地,任新四军苏中第四军分区司令员。抗日战争后,担任任苏皖边区政府副主席。1948年,担任华东军区解放军军官教导总团团长。1949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交通部副部长,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省长。1951年12月,任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执行局委员兼中央副秘书长。1958年起,任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代理主席、主席。1978年3月至1987年12月,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季方 · 查看更多 »

孫岳

孫岳,本名孫耀,字禹行,直隶省高陽县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孫岳 · 查看更多 »

孫傳芳

孫傳芳,字馨远,山東省泰安县范镇人,中华民國军事将领,直系領導人之一。張振鶴「孫传芳」孫传芳常常面带笑容,但面善而心狠,故人称“笑面虎将軍”。.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孫傳芳 · 查看更多 »

孙震

孙震可以指:.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孙震 · 查看更多 »

孙楚

#重定向 孫楚.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孙楚 · 查看更多 »

定武军

定武军,也称新建陆军,是晚清军队名称,是当时最早近代化的军队之一,因後由袁世凱領導,在天津小站操練新军部隊,史稱小站练兵。北洋政府时期再次出现。.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定武军 · 查看更多 »

少将

少將是軍隊的軍階,中将以下准將或上校或大校以上的一階,在沒有准將的國家中,少將為將官最初階。在有准將的國家中,准将是将官中最低階,少将則是兩顆星。根據國家不同,少將為將官中的第三階或第四階。中文裡的少將一詞是來自於日本軍制,日本軍制中的少將來自日本古代官職。當代日本自衛隊中的少將稱作「將補」。在北約軍隊中,相當於OF-7。 在中华民国,少將是將級最初階,肩、領章為一星,由上校所升任。他们在軍中通常擔任各司令部的副司令、國防部各下屬單位的高階主官(主管)、軍團副指揮官,地區指揮官、指揮部指揮官、旅長、軍醫院院長和軍校校長等一職。.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少将 · 查看更多 »

将军

將軍可以指:.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将军 · 查看更多 »

上官云相

上官云相,字纪青,中国山东商河人,国民革命军上将。.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上官云相 · 查看更多 »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中國 · 查看更多 »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簡稱國民黨,是中華民國肇建者孫中山及其革命黨同志所創建的政黨。其前身最早為1894年11月24日成立於夏威夷檀香山的革命團體興中會,而後分別改組為中國同盟會、國民黨及中華革命黨,1919年經孫中山改組後轉用現名。現今總部位於臺北中崙,現任黨主席為吳敦義。 從1928年國民政府完成北伐並統一中國起,該黨一直是中華民國的執政黨。2000年總統選舉敗選後首次成為在野黨。2008年總統選舉中,前黨主席馬英九得到765萬多票,創下中華民國總統直選史上最高得票數,使國民黨重新執政,並在2012年總統選舉中連任。2016年總統選舉失利後再次成為在野黨,不過仍是立法院第二大黨。以中國國民黨為首的泛藍陣營,與以民主進步黨為首的泛綠陣營並列為臺灣兩大政治势力。 國民黨是目前唯一曾在中國大陸與台灣執政、以及迄今唯一曾經同時統治臺海兩岸的政黨。.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中國國民黨 · 查看更多 »

中國共產黨

#重定向 中国共产党.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中國共產黨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總統

中華民國總統是中華民國的國家元首,對外代表國家行使職權,對內則負政治上的最高責任,且為中華民國三軍統帥(武裝最高總司令),直接任命行政院院長,並提名司法、考試、監察三院院長,交由立法院(國會)行使同意權。除身兼國家安全會議主席之外,也在慣例上擔任中華文化總會會長等中華民國政府外圍民間機構的領銜職。.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中華民國總統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

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別稱黃埔軍校,簡稱陸軍軍官學校、陸軍官校,陸官(英文:Republic of China Military Academy;縮寫:ROCMA),是中華民國的軍校,由孫文指示籌辦,成立於1924年6月16日,第一任校長為蔣中正,陸軍軍官學校創校於廣東廣州黃埔,因此世人也別稱它叫「黃埔軍校」,是第一次國共合作下的產物,因此有許多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勳與將領都出自黃埔軍校。陸軍軍官學校同時也是中華民國國歌的發源地,因為該校第一期學生開學日由孫中山頒布之書面訓詞正是今日中華民國的國歌歌詞。陸軍軍官學校目前隸屬於中華民國國防部,而其宗旨和創校目的是為了培養中華民國陸軍軍官,陸軍官校於臺灣復校後,便改為大學與專科學制,但專科學制在2004年末屆第27期後便取消。 陸軍官校創立時,校址位於廣東廣州黃埔長洲島,創立時命名為「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陸軍官校當時是中國國民黨的黨校。1927年,陸軍官校遷往中華民國首都南京市,改為隸屬國民政府,並更名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爆發,陸軍官校為避過戰爭而西遷成都市。1946年,陸軍官校因應軍隊國家化改稱「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灣,陸軍官校校本部成建制投共。1950年,陸軍官校於臺灣高雄鳳山第四軍官訓練班位址復校迄今已年。陸軍官校黃埔時期的校址和南京時期的校址均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列為文物保護單位,而成都时期的校址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司令部及空军机关驻地。 陸軍官校在大陸時期(1924年至1949年)的畢業生,大部份都曾經參與北伐、中原大戰、第一次國共內戰、中國抗日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國共內戰等戰事。而陸軍官校於臺灣復校後,於臺灣的畢業生大部份都沒有參與過戰事,這些人大都擔負起戰備整備等要務,他們的貢獻主要在維繫臺海安全。.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 · 查看更多 »

廖磊

廖磊(),字燕農,又名梦祥,祖籍广东化州合江梧村,其先人曾迁居广西陆川水塘坡永平村;清同治初年,其祖父迁回化州,在今平定“pa”背村落业安居。其时建有四合院式平房21间,约有1000多平方米(1947年,廖磊之弟廖熙原拆祖屋重建。房屋增至30余间,1952年因土改运动而移居他处)。 光绪十七年(1891年)廖磊出生于“pa”背村。中華民国军事将领,新桂系骨干。莫鳳欣「廖.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廖磊 · 查看更多 »

張壽齡

張壽齡()字筱松,號澹如,江蘇武進人。清朝及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張壽齡 · 查看更多 »

張克俠

張克俠(),原名張樹棠,河北獻縣侯陵屯村人,西北军将领,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副部长。.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張克俠 · 查看更多 »

張群

張群(),字岳軍,是一位出生於四川省華陽縣的政治人物。他是中國國民黨的元老成員之一,也是中國國民黨內部派系政學系的元老之一。.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張群 · 查看更多 »

張義純

張義純()字靖伯,安徽省廬州府合肥县人,中華民国军事将领,新桂系人物。.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張義純 · 查看更多 »

張蔭梧

张荫梧(),字桐軒,直隷省保定府博野縣人,中華民国軍事將領、政治人物、教育家。.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張蔭梧 · 查看更多 »

張鉞

張鉞可以是指:.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張鉞 · 查看更多 »

張治中

張治中,字文白,安徽省巢县(今巢湖市)人,原为中國國民黨黨员,國民革命军二級上將,曾任湖南省政府主席、新疆省政府主席,曾主導参與多次國共和談。1947年在原籍安徽省巢縣當選為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 1949年6月宣布脫離中國國民黨,后加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任民革中央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于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任上病逝。.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張治中 · 查看更多 »

何基灃

何基灃(),字芑蓀,直隸(今河北)藁城人。原国军将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官员。.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何基灃 · 查看更多 »

何遂

何遂()字叙甫,又作叙父、叙圃等。祖籍福建福清港头镇占阳村,生于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中华民国军事将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何遂 · 查看更多 »

何鍵

何鍵(),湖南醴陵人。字芸樵,别署容园。民國時期湖南省政要,曾任湖南省政府主席。國民革命軍二級上將,以在湖南積極對付中国共产党而聞名,曾下令处决毛泽东和朱德的夫人。.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何鍵 · 查看更多 »

何柱國

何柱國可能指以下人物條目中的一個:.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何柱國 · 查看更多 »

余漢謀

-- --漢謀(),字幄奇,廣東省肇慶府高要縣人。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曾任陸軍總司令,並一度主政廣東。 陸軍中將-余-宗就(黃埔24期生)是其侄孫。.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余漢謀 · 查看更多 »

徐庭瑤

徐庭瑤(),安徽無為縣人,字月祥,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步兵科出身。獲頒青天白日勳章。被稱為「裝甲兵之父」。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在原籍安徽省無為縣當選為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 1952年自請退役,1974年於三軍總醫院逝世。.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徐庭瑤 · 查看更多 »

保定市

保定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河北省中部偏西。市境北临北京市、张家口市,东接廊坊市、沧州市,南邻石家庄市、衡水市,西界山西省大同市、忻州市。地处华北平原北部,太行山东麓,地势西高东低。拒马河、唐河、大沙河等由西向东流入白洋淀及大清河。全市总面积2.22万平方公里,人口1,155.24万,为河北省人口最多的地级市。保定曾先后为清代直隶省及近代河北省的省会,素称首都“南大门”,现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京津冀地区中心城市之一。.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保定市 · 查看更多 »

北京市

北京市,简称“京”,(汉语拼音:běi jīng;英语:Beijing;邮政式拼音:Pekin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直辖市、中国国家中心城市和京津冀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國的政治、文化、科技创新和国际交往中心,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 北京位於華北平原的西北边缘,背靠燕山,有永定河流经老城西南,毗邻天津市、河北省,是一座有三千余年建城历史、八百六十余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有金、元、明、清、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等五个朝代在此定都,以及数个政权建政于此,荟萃了自元明清以来的中华文化,拥有众多历史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宗室召公奭于燕国,是为北京建城之始。金中都时期人口超过一百万。金中都为元、明、清三代的北京城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北京与西安、南京、洛阳并称中国“四大古都”,拥有7项世界遗产,是世界上拥有文化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 《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北京形容为全球最伟大的城市之一,而且断言“这座城市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过去的8个世纪里,几乎北京所有主要建筑都拥有着不可磨灭的民族和历史意义”。北京古迹众多,著名的有紫禁城、天坛、避暑山莊、颐和园、圆明园、北海公园等。 今日的北京,已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教育和科研机构座落于北京市区;金融街是中国金融监管机构办公地点和金融业聚集地;北京商务中心区是北京经济的象征;798艺术区是世界知名的当代艺术中心;此外,中国国家大剧院、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鸟巢”、“水立方”、中国尊等具有现代风格的建筑成为古老北京新的名片。每年有超过2亿9400万人到北京旅游。.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北京市 · 查看更多 »

北洋政府

北洋政府,或稱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是指中華民國建國初期以北京为首都的中央政府,因由北洋系人物掌权,故而被後世稱之。北洋政府是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第一個被國際承認繼承中国法統的政權。民國2年(1913年)10月6日袁世凯经过选举成为首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标志着北洋政府正式成立,中华民国臨時政府結束。从民國元年(1912年)3月至6年(1917年),北洋政府體制經歷了内阁制、总统制、帝制、内阁制的變動。 北洋政府定五色旗為中華民國國旗,定《卿雲歌》為中華民國國歌。在北洋政府主导下,中华民国1917年加入协约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于1919年以“战胜国”的身份出席巴黎和会,但因五四运动抗议而未在《凡尔赛和约》签字。1928年,由中國國民黨發動的北伐戰爭结束後,北洋政府隨著北洋軍的失敗而瓦解,政權被國民政府所取代。.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北洋政府 · 查看更多 »

國民政府

國民政府,簡稱國府,是中華民國在訓政時期的中央政府與最高行政機關,成立於1925年7月1日,由廣州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改組而來,故早期稱「廣東革命政府」,但隨著革命由南方往北推展,行政中心曾遷移至武漢、南京等地,結束於1948年5月20日。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後,7月1日廣州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改組為國民政府。在1925年成立後至1928年之間,其與北京的北洋政府相互對峙。 隨着北伐戰爭開始,1927年1月國民政府遷至武漢,稱「武漢國民政府」。同年4月12日蔣介石於上海發動清黨,4月18日在南京另立國民政府,稱「南京國民政府」;7月15日汪精衛武漢政府宣布反共,與南京國民政府合併。1928年北伐統一全國後,成為唯一代表中國的合法政府,造就黃金十年。 1937年,因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全面爆發中日戰爭,中國進入為期8年(1937~1945年)的抗日戰爭,史稱「八年抗戰」,而美國於1941年珍珠港事件之後開始與同盟國共同對抗軸心國。1948年5月20日,依循《中華民國憲法》選出的第一任總統蔣介石、副總統李宗仁正式就職,國民政府即改組為中華民國政府(共設一府五院),國民政府主席一職也改為總統,與訓政時期一起走入歷史。現今的中華民國總統府為其機關法人的延續。 國民政府是中國國民黨依據孫文所著《國民政府建國大綱》建立之政府機構,由中國國民黨一黨專政,主要職位均由中國國民黨黨員擔任,但亦接納中國國民黨以外之人士參與。其存在期間,中國國民黨內部發生多次衝突與分裂,導致部分出走黨員自行成立不同的「國民政府」。此外在行憲後,中國國民黨執政的中華民國政府,也經常在眾多場合稱為「國民政府」。.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國民政府 · 查看更多 »

周福成

周福成()盛京将軍管轄区奉天府人,中華民国军事将领。.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周福成 · 查看更多 »

周至柔

周至柔(),原名百福,字至柔,以字行李國鼎:我的台灣經驗-李國鼎談台灣財經決策的制定與思考,中華民國陸軍、空軍一級上將。浙江台州臨海縣人《中國國民黨百年人物全書》下,劉國銘主編,北京:團結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602頁,ISBN 7-80214-039-0。1951年,晉陆军一級上將銜《中國國民黨百年人物全書》下,劉國銘主編,北京:團結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603頁,ISBN 7-80214-039-0。.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周至柔 · 查看更多 »

傅作义

傅作義,字宜生,是一位生於山西省榮河縣的政治人物與军事人物。他在加入中共政權前曾是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1949年,他協助共軍和平進入北京城,並於後來擔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水利部部长,晚年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傅作义 · 查看更多 »

唐生智

唐生智(),字孟潇,湖南省永州東安縣人。信奉佛教后法名法智,号曼德。曾参加护国战争、护法战争和北伐战争等中华民国建国初期重要的战争。他在中华民国建国期间到抗日战争开始时期担任不同的重要职务。1935年受衔陆军一级上将。在国共内战末唐生智在湖南支持中国共产党,1949年参加“湖南和平起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在湖南军、政机构任职到湖南省副省长等。唐生智身为军人又信奉佛教,有“佛教将军”之称。其四弟唐生明是國民革命軍中將。.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唐生智 · 查看更多 »

商震

商震,字啓予(又作起予),祖籍浙江省紹興县,生于直隶省順天府大城县(一说保定府),中华民国军事将领,陆军二级上将。張小曼「商震.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商震 · 查看更多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不可移动文物所核定的最高保护级别——即中国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根据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十三条的规定,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在省级、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中,选择具有重大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者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或者直接确定,并报国务院核定公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记录档案,须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文物行政部门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备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得拆除,需要迁移的,须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批准。.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查看更多 »

王天培

王天培()旧名倫忠,字植之,号东侠。侗族。貴州省鎮遠府天柱县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曾为黔軍及国民革命軍指揮官。.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王天培 · 查看更多 »

王以哲

王以哲()原名王海山,字鼎芳,吉林省宾州厅城池东偏脸子屯(今黑龙江省宾县宾州镇新立村东偏脸子屯)人,中华民国东北军高级将领。孟宪宇,爱国将领王以哲,黑龙江史志2011年第14期.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王以哲 · 查看更多 »

王靖國

王靖國(),字治安,山西省代州五台县人,阎锡山晋绥军高级军官,后为阎锡山的女婿。.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王靖國 · 查看更多 »

王柏齡

王柏齡(),字茂如,法名慧常,江蘇省扬州府江都县人,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佛教居士。國民革命軍,師史總攬,知兵堂出版社,2008年6月.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王柏齡 · 查看更多 »

王汝贤

#重定向 王汝賢.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王汝贤 · 查看更多 »

王承斌

王承斌,(),字孝伯,满族,奉天省寧遠州(今辽宁兴城)人,中华民国军事人物。他是政治家吴景濂的表弟,亦是漫畫《老夫子》作者王家禧的父親。.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王承斌 · 查看更多 »

秦德純

德純,字紹文,山東省沂州府沂水縣人,中華民國陸軍上將。.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秦德純 · 查看更多 »

羅卓英

羅卓英(),原名東潘,字尤青,別號慈威(又作慈衛),1896年3月出生於廣東大埔縣百侯鄉曲灘村宜洋坪,客家人。幼年過嗣叔父,居住同縣湖寮鄉嶺下村。民國12年(1923)畢業於保定軍校第八期炮科,與陳誠同為砲兵科同期同學,並繼陳誠之後為第十八軍第2任軍長,與周至柔(步科)則是同期同學,同是土木系的重要將領。後升上將銜,第十九集團軍總司令、第九戰區副司令長官、西南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等職。.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羅卓英 · 查看更多 »

田頌堯

堯()又名光祥、見龍,四川簡陽龍泉驛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田頌堯 · 查看更多 »

熊式輝

式辉(),字天翼,江西省安义县人,是国民政府政学系的要角,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曾主政东北。.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熊式輝 · 查看更多 »

牟中珩

牟中珩()字荊璞,山東省登州府黄县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牟中珩 · 查看更多 »

直隶

隶,中国明、清兩朝的行政区划名词,原意指直屬中央之地。明代直隶地区的府州由中央直接管理,为直辖区,不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终明一代,直隶地区共有南北两片,稱為南直隸、北直隸,簡稱南直、北直,俗稱南京、北京(南京亦可特指應天府,北京亦可特指順天府),雅稱南畿、北畿。與十三個承宣布政使司合稱為「兩直隸十三布政使司」、「兩京十三省」或「十五省」。.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直隶 · 查看更多 »

白崇禧

白崇禧,字健生。穆斯林,伊斯兰教名奧馬爾()。廣西桂林臨桂人。中華民國陸軍一级上将,有「小諸葛」之稱。中國國民黨桂系(新桂系)將領。地位僅次於李宗仁。1923年起任廣西討逆軍參謀長,廣西綏靖公署及桂軍第二軍參謀長,國民革命軍副總參謀長、東路軍前敵總指揮。保定軍官學校畢業。 李宗仁和白崇禧人稱「李白」,是國民黨內最具實力的地方軍事勢力──桂系的中心,多年來一路合作無間。二人最初一同加入國民黨孫中山在廣州的革命陣營,又聯手驅逐廣西的舊軍閥。1927年任淞滬警備司令。國民黨北伐時,率廣西軍隊攻至山海關。後任第四集團軍副總司令兼新編第十三軍軍長。北伐成功後,和蔣中正及其他地方勢力多次開戰。1929年蔣桂戰爭失敗後,與李宗仁等退回廣西。八年抗戰爆發後,二人動員廣西的軍隊抗擊日軍,合作指揮多場大戰,屢有勝果。 1931年後,白崇禧歷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總參謀長兼軍訓部長、桂林行營主任、國防部長、戰略顧問委員會主任、華中軍政長官。然而,國民政府未能保住在中國東北的戰果,局勢對國府愈趨不利,桂系最終亦無法保住中華民國的半壁江山。去臺灣後,白崇禧被委任為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966年病逝於臺北。 白崇禧为著名作家白先勇之父。白崇禧篤信伊斯兰教。民国时期,他捐款兴建了多所清真寺、发展穆斯林教育,在政治和经济上给予中国穆斯林許多方便。另一方面,據其子白先勇回憶,白崇禧對於少數穆斯林不合時宜的風俗習慣,例如:女性不得受教育、女性戴面紗等,極為反對。白崇禧對宗教採寬容態度,時常為佛教、道教寺廟題字、撰聯,諸如暖暖安德宮、關渡宮附設之廣渡寺、梧棲朝元宮、延平郡王祠等,不勝枚舉。.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白崇禧 · 查看更多 »

韓德勤

韓德勤(),字楚箴,中華民國將軍。.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韓德勤 · 查看更多 »

顧祝同

顧祝同(),字墨三,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江蘇省涟水縣人,曾任江蘇省政府主席、陸軍總司令、參謀總長、國防部長。.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顧祝同 · 查看更多 »

袁世凯

袁世凱(),字慰廷(又作慰庭、慰亭),號容庵,汉族,河南省陈州府项城县人,故又稱袁項城。清末民初重要的軍事家、政治家、外交家,北洋新军領袖,对近代中国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的现代化以及漢族传统文化的恢复作出过重要贡献,是中国警政、中国司法现代化的奠基人,对中华民国的成立起到关键作用。曾任清朝內閣總理大臣、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和中華民國大總統等职。 袁世凱出身官宦家族,於清末投身行伍,后随军赴朝鲜参与平定壬午军乱,又在朝鲜甲申政变中指挥军队击溃日軍,被清廷委以重任,回国组建新军,襄贊洋務運動及清末新政,自道員、巡撫、總督累升,至入值軍機處,甚至內閣總理大臣,成為清末頭號權臣。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孙文于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袁世凯逼迫大清皇帝逊位,袁世凯组建临时政府。 成为民國首任大總統后,袁世凯进行改革,发展经济,维护国家领土主权。但其施政引发争议,国内爆发二次革命。中国签署廿一條事件引发国内民众不满。1915年袁世凯称帝,建立中華帝國,年号洪宪,由于国内反对,袁世凯宣布退位,登基83天便以失敗收場并于1916年6月6日逝世,葬于河南安阳。.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袁世凯 · 查看更多 »

馬法五

法五(),字赓虞,直隶省保定府高阳县人。中华民国军事人物。.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馬法五 · 查看更多 »

魏益三

魏益三()字友仁,直隷省正定府藁城縣人,中華民國軍事將領。.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魏益三 · 查看更多 »

魏文华

魏文华,可以指:.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魏文华 · 查看更多 »

賈德耀

贾德耀()字焜庭、昆庭,安徽合肥人,民国政治人物,曾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賈德耀 · 查看更多 »

賀維珍

賀維珍(),字宣廷,江西永新人,國民黨桂系中將軍長,保定三期、陸大一期畢業,初任陸軍官校第六分校步兵科長,白崇禧(與賀同為保定三期同學)言「15位對廣西有貢獻的外省人」之一,白且讚賀「練兵、辦教育都很熱誠」;賀維珍(時任173師師長)於台兒莊戰役戰功因派系原因,而未被陳誠提報中央獎勵;賀維珍曾於1944年10月任第31軍軍長時,在沒有外援的情形下,堅持率領桂林守軍暨民防團約2萬人死守桂林,與日本15萬大軍血戰20日,力竭而退(史稱桂林保衛戰);賀氏從軍前任教職,一生正直清廉,兩袖清風,為著名之儒將,晚年(1950年代)隱居於台灣南端屏東,擔任中學教師,曾獲全台優良國文教師評鑑第一名。1976年逝世屏東,葬於高雄縣大寮鄉(今高雄市大寮鄉)。.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賀維珍 · 查看更多 »

趙承綬

#重定向 赵承绶.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趙承綬 · 查看更多 »

黃延禎

黃延禎將軍(1899年10月28日 - 1939年8月28日)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人。.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黃延禎 · 查看更多 »

黃琪翔

黃琪翔(),字御行,廣東嘉應(今梅州市梅縣區)人。中國軍人,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将加上將,北伐、抗戰時名將。1931年起為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即第三黨)之領導,曾參加發動閩變。抗戰時先後任國民革命軍集團軍司令、中国遠征軍副總司令,獲授青天白日勳章。戰後第三黨改成為「中國農工民主黨」,曾擔任秘書長、副主席。1949年回北京參加政協 ,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政協常务委員等職。1957年鳴放時公開批評蘇聯,反右開始即被劃為右派,遭受迫害。文革時再受残酷人身攻击。1970年逝世。.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黃琪翔 · 查看更多 »

黃紹竑

黃紹竑(),又名紹雄,字季寬,廣西容縣珊萃村人。汉族,與李宗仁、白崇禧號稱新桂系三大巨頭。國民革命軍中將加上將銜。曾任广西省主席、浙江省主席、湖北省主席、国民政府内政部部长、交通部长、国民政府监察院副院长,是广西大学创始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政务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务委员、和平解放台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黃紹竑 · 查看更多 »

黃鎮球

黃鎮球(),字劍靈,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生於廣東省梅州市梅縣。.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黃鎮球 · 查看更多 »

齐燮元

元,原名齐英,字抚万,号耀珊,顺天府寧河县(今属天津市)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直系要人。后成为中華民国臨時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汪精卫政权)要人。.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齐燮元 · 查看更多 »

辛丑条约

《辛丑條約》,亦称《辛丑各国和约》、《北京議定書》,是中国清朝政府与英国、美国、日本、俄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匈、比利时、西班牙和荷兰十一國在义和团运动结束、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后签定的一个和平協定。被認為是中国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署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之一。条约签定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9月7日(辛丑年七月二十五日),故名辛丑条约,亦有“九七皇耻”一说。原條約原存於中華民國外交部,現存於臺北外雙溪國立故宮博物院。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皇权丧失最严重的条约。.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辛丑条约 · 查看更多 »

郝梦龄

郝梦龄(),字锡九。抗战初期牺牲的第一位军长。.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郝梦龄 · 查看更多 »

郭寄嶠

郭寄嶠(),原名光霱,安徽合肥人,保定軍校第九期砲兵科畢業。陆军二级上将军衔。.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郭寄嶠 · 查看更多 »

郭懺

郭懺(),字悔吾,浙江諸暨东山吴人,畢業於保定軍校第六期砲兵科,屬於國民政府陳誠系人馬。.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郭懺 · 查看更多 »

赵博生

赵博生(),原名赵恩溥,中国河北省沧县东慈庄(今属黄骅市)人,西北军将领,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赵博生 · 查看更多 »

薛岳

薛岳(),原名薛仰岳,字伯陵,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八年抗戰名將之一,广东韶关乐昌客家人,曾在抗日战争中取得多次对日作战胜利,被认为是“抗战中歼灭日军最多的中国将领”。 原名薛仰岳,因出生时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朝刚战败,其父起名“仰岳”以求能效法岳飞成为民族英雄。薛仰岳后改名薛岳,以示不仅仰慕岳飞,更将身体力行。祖籍湖南郴州汝城县,据《薛岳自传》,薛岳的爷爷从湖南的客家聚居地─汝城县迁移到乐昌坪石, 而坪石是一个距离湖南只有10公里的小镇。.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薛岳 · 查看更多 »

董英斌

董英斌(),字宪章,辽宁沈阳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董英斌 · 查看更多 »

董振堂

董振堂(),字绍仲,河北省新河县人,中国工农红军将领。红5军军长,國民政府將領董升堂為其大哥。 董振堂早年投身西北军,参加北伐战争,任第三十六师师长、第十三师师长兼洛阳警备司令。中原大战后,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路军第25师73旅旅长。1931年12月14日,率兵举行了宁都暴动,加入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五军团副总指挥兼红十三军军长,红五军团军团长,参加长征。1936年,率部参加西路军,所部在甘肃高台被马家军围攻,全军覆没。.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董振堂 · 查看更多 »

邓演达

邓演达(),又名策成、仲密,字择生,化名石生登,中国广东归善永湖乡鹿颈村人(今惠州市惠城區三栋镇)。历任黄埔军校教练部副主任、黄埔军校教育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主任兼武汉行营主任、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中国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主任等。在国民党内部属于國民黨左派。.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邓演达 · 查看更多 »

蔣中正

蔣中正,原名瑞元,譜名周泰,學名志清,後改名中正,字介石,浙江奉化人。中国大陆多称其字介石。中國政治人物,军事家。蔣任中華民國自行憲起的第一至第五任總統,並連續當選中國國民黨總裁。此外歷任黃埔軍校校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政府主席、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行政院院長、中華民國特級上將,及二次大戰時期盟軍中國戰區最高統帥等職。蔣中正是繼孫中山後,中華民國及中國國民黨歷史上的重要領導者之一。 蔣早年于保定全國陸軍速成學堂第一期肄業,考送日本振武學校,高田野炮兵第十三團士官候補生;1907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30年10月受基督新教洗禮。他参加孙中山中华革命党,参与創建黄埔军校,逐步成为中国国民党核心人物。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蔣任總司令,推翻北洋政府,名义上统一全中国,建設黃金十年。蔣統率军民抗击日本軍國主義,最终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中華民国成为五大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之一;战后主持制定中华民国宪法,实行宪政,成立國民大會并当选为第一任行憲後中華民國总统。在第二次国共内战中,中共解放军佔領中国大陆,蔣和中华民国政府軍民撤退至台澎金馬。在台期间,蔣實施台灣省戒嚴令,继续连任总统並实行中國國民黨一黨執政,且一直主张反攻大陆、反共复国,直至1975年去世。 蔣是20世紀重要的世界領袖,他統領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中國戰場以及冷戰中的兩岸國共對抗,影響中國近代史和東亞史發展。.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蔣中正 · 查看更多 »

蔣光鼐

蔣光鼐()名憬然,廣東東莞太平(今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鎮)南栅三蔣村, 。1913年畢業於保定軍官學校第一期騎兵科。曾任國民革命軍師長,第十一軍副軍長,十九路军总指挥。他所統領的十九路軍,亦為1934年閩變主力。1946年,蔣光鼐參與發起組織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央人民政府等任职。1966年文革期間遭抄家等迫害,翌年去世。.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蔣光鼐 · 查看更多 »

蔣百里

蔣方震(),字百里,號澹寧,以字行,清浙江杭州府海寧州硤石鎮人。《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Ⅰ》,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9年,ISBN 978-7-5000-0242-0中華民國時期軍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陸軍上將,著有《国防论》。.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蔣百里 · 查看更多 »

蔣鴻遇

蔣鴻遇()字靜庵,直隶固安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蔣鴻遇 · 查看更多 »

鄧錫侯

鄧錫侯()字晉康,四川省營山縣回龍鄉鄧家花園人。中国军事将领。.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鄧錫侯 · 查看更多 »

鄭潤成

郑润成(),字子森,北京人,中華民國中將,黑龙江抗日救国军二旅旅长。.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鄭潤成 · 查看更多 »

鄒洪

鄒洪,名若虛,原名德寶,台灣新竹縣芎林鄉鹿寮坑(華龍村)客家人,中華民國將領。因抗日戰功彪炳,被譽為「常勝將軍」,生前受中華民國政府頒發四等雲麾勳章及寶鼎勳章,死後追封為陸軍上將,為第一位台籍上將。.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鄒洪 · 查看更多 »

蕭山令

蕭山令(),字鐵儂,湖南省益阳县四方山人。中國抗日將領。 蕭山令曾担任國民政府憲兵副司令(首都宪兵司令)、首都警察厅长、战时南京市长、代理南京警备司令、防空司令等数职。1937年11月南京保衛戰中,他领导了南京军民抵抗日军进犯,身兼數職,擔負守衛南京,抵禦日軍的重任。12月13日,南京淪陷,自殺殉國,為抗戰而亡。 国民政府追贈蕭山令为陆军中将。1984年7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追認其為革命烈士。.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蕭山令 · 查看更多 »

雷震春

雷震春(),字朝彦,安徽宿州人。清朝及中华民国军事将领。.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雷震春 · 查看更多 »

陳繼承

继承()别号武民,江苏靖江人。中华民国军事人物。蒋介石的嫡系。.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陳繼承 · 查看更多 »

陳焯

陳焯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陳焯 · 查看更多 »

陳銘樞

陳銘樞(),字真如,廣東合浦(今属广西)客家人。中华民国上将,民革的创始人之一。曾任代理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国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长,国民政府交通部长,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军长,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广东省政府主席,京沪卫戍总司令官,兼代理淞沪警备司令,国民革命军右翼集团军总司令。.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陳銘樞 · 查看更多 »

陳驥

陳驥可以指:.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陳驥 · 查看更多 »

陳誠

陳誠(),字辭修,乳名德馨,別號石叟。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是中國國民黨黨、政、軍首要人物之一。其軍事集團是蔣中正嫡系部隊中堅力量。他自黃埔軍校起就一直追隨蔣中正,成為心腹干將,曾任軍長、兵團總指揮、集團軍總司令、軍政部長、湖北省政府主席、國防部參謀本部參謀總長兼任海軍總司令部總司令等要職。到臺灣後,歷任臺灣省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副總統和中國國民黨副總裁。.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陳誠 · 查看更多 »

陳調元

陳調元(),字雪暄(又作雪軒),直隷省保定府安新县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國民革命軍上將。.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陳調元 · 查看更多 »

陳樹藩

#重定向 陈树藩.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陳樹藩 · 查看更多 »

陶峙岳

陶峙岳(),原名陶纪常,字岷毓,曾用名陶锄,湖南寧鄉縣人,國民革命軍中將,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 1911年参加武昌起义后加入同盟会。1916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后任湖南督军署参谋处上尉参谋。曾任湘军营长、团长。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独立第二师团长,第四十军三师副师长、师长,第八师旅长、师长。1937年任国军第七十七军军长。参加淞沪抗战,后任国军第一军军长,第三十四集团军副总司令,第三十七集团军副总司令、总司令,河西警备司令部总司令,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新疆警备总司令部总司令。1949年率部在新疆倒戈。后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任新疆军区副司令员兼第二十二兵团司令员,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新疆军区副司令员兼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陶峙岳 · 查看更多 »

陈安宝

陳安寶(1891-1939年),字善夫,浙江台州黄岩马院村人(现属路桥区横街镇)。中華民國軍人,官至中將,於中日戰爭期間陣亡的中國軍方高級將領之一。.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陈安宝 · 查看更多 »

陈长捷

长捷(),字介山,福建螺洲(今属福州)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陈长捷 · 查看更多 »

陆军小学堂

陆军小学堂为清廷于光绪年间在各省设立的新式陆军学堂,为小学堂、中学堂、兵官学堂(未设立)、大学堂二级四等体制的一部分。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练兵处会同兵部奏拟《陆军小学堂章程》,开始在全国各省设立陆军小学堂,宗旨为“一切教育,以忠君爱国为本原,德育、体育为基址,振尚武之精神,汰叫嚣之陋习”。学制三年,每所学堂定额为90名至300名不等,年龄为15岁至18岁之间(武备学堂挑选的可在20岁以下)。各小学堂定额分三年招足,即每年招定额的三分之一,分为第一、二、三班,新生为三班,每年提升一班。 各省陆军小学堂大多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至三十二年(1906年)间开办,其中直隶陆军小学堂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就已开办,还有个别省份(如广西陆军小学堂)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才开办。这些小学堂多为武备学堂改建而成。.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陆军小学堂 · 查看更多 »

陆军中学堂

陆军中学堂为清廷于光绪年间设立的新式陆军学堂,为小学堂、中学堂、兵官学堂(未设立)、大学堂二级四等体制的一部分。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管理陆军部事务奕劻等奏拟《陆军中学堂章程》,在全国设立四所陆军中学堂,归陆军部管理,学制两年。学生毕业后,作为陆军入伍生分入步、马、炮、式、辎重各队。 四所中学堂分别为:.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陆军中学堂 · 查看更多 »

暑假

暑假是指夏天学期之间為學生提供的假期。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暑假一般有4-11周,个别地方长达约3个月。.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暑假 · 查看更多 »

李士林

李士林,字英選,直隸晉州人。清朝將領。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中武舉人。嘉慶元年(1796年)成武進士,選三等侍衛。差滿,出授陝西漢中營都司,遷遊擊。天理教牛亮臣民變期間,李士林督兵圍剿,嚴厲搜捕。道光初年,奉檄調往西寧,征黑番,以軍功晋升參將。歷官靖遠、莊浪、洮泯、漳關副將,擢升西安延綏鎮總兵。卒於官。.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李士林 · 查看更多 »

李善後

李善後,字仲宇,號頑石,湖南省慈利縣人,少將警備司令兼旅長。.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李善後 · 查看更多 »

李品仙

李品仙(),廣西省梧州府蒼梧縣人,字鶴齡。新桂系将领,中华民国陆军二級上將。萧棟梁「李品仙」早年參加辛亥武昌起義和北伐戰爭。.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李品仙 · 查看更多 »

李鴻章

李鴻章(),字子黻、漸甫,號少荃、儀叟、省心,謚文忠,人稱李中堂、李傅相。清朝安徽合肥人,晚清重臣,建立中國第一支西式海軍北洋水師,因其盡忠輔清,才幹了得而聞名。官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追贈太傅,追晉侯爵。中国近代地方武装淮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历经太平天国、捻军、洋务运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著作收於《李文忠公全集》。在经济上与英国的大财阀罗斯柴尔德家族有私人来往,李鸿章曾被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授予皇家维多利亚勋章。有研究认为李鸿章属于亲大英帝国的派别牟安世《洋务运动》 上海人民出版社。李鴻章與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并稱「晚清四大名臣」。.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李鴻章 · 查看更多 »

李揚敬

李揚敬(),字欽甫。廣東東莞縣後坊(今廣東省東莞市莞城街道)人,中華民國陸軍中將,曾任廣州市市長。.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李揚敬 · 查看更多 »

李樹春

李樹春(),字荫轩,曾任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參謀本部參謀次長,陸軍中將。直隶省(今河北省)清苑县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毕业。.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李樹春 · 查看更多 »

李漢魂

李漢魂(),字伯豪,中国廣東吳川市中山鎮人,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參加北伐、抗日戰爭。抗日戰爭時任戰時廣東省政府主席6年。抗戰以後,於蔣介石下野後曾一度於廣州任何應欽內閣、閻錫山內閣內政部長。1949年後赴美國,至1987年病逝紐約。.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李漢魂 · 查看更多 »

李濟深

李济深(),广西苍梧人,字任潮。原籍江苏。中华民国国民党军人,政治家。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曾于黄埔军校任教,北伐期间支持蒋中正的四一二事件,之后又多次反蒋,曾于福建事变时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任政府主席。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響應中國共產黨一致抗日之號召,反對國民政府之反共政策。抗战胜利后脱离蒋中正之中国国民党。1948年發起成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李濟深 · 查看更多 »

李文田

李文田(),字畬光,號若農、芍農,諡文誠,廣東順德人。清代翰林、書法家、蒙古史研究專家。曾為《蒙古秘史》作註。.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李文田 · 查看更多 »

校园

校园或校区一般是指用围墙划分出某学校可供使用范围(包括教学活动、课余运动、学生和某些与学校相关人员日常生活)内的区域。出入口會有保安站崗。 然而,也有一些学校是没有用围墙明显的划分出可使用范围,此时一般习惯中教学及课余活动的范围也可称作是校园,如校園生活泛指以學校或學生群為主要場景的生活。.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校园 · 查看更多 »

楚溪春

楚溪春()字晴波,直隷省保定府蠡县人,中華民国军事将领,中華民国及中華人民共和国政治家。.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楚溪春 · 查看更多 »

楊愛源

楊愛源,字星如,別號革非,山西省代州五台县人,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楊愛源 · 查看更多 »

武國棟

武國棟,晚清將領,直隸天津縣(今屬天津市)人。武狀元及第。 光緒十四年(1888年)戊子科中式第十三名武舉人。光緒十八年(1892年)經兵部簡選二等,咨歸天津鎮標效力。二十年四月任千總。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中式乙未科一甲第一名武進士。賜官頭等侍衛,分入正黃旗。同年十月派在大門當差。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之亂,隨帝後逃往西安。次年回京。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十月送北洋將弁學堂肄業。次年十月,以特等成績畢業。光緒三十一年,奉直隸總督袁世凱咨文,留北洋效力。補江西南安營參將。.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武國棟 · 查看更多 »

河北省

河北省,简称冀,因其地处华北平原,黄河下游北岸而名。面积为18.88万平方公里。 地处华北、东临渤海,渤海之滨,地理上包围北京和天津两个直辖市,是京城通往外地的门户,自金朝开始即是京畿要地。与北京市、天津市、辽宁、山西、河南、山东和内蒙古等省市區接壤。全省最高峰是小五台山的主峰北台(海拔2882米),全省面积43%的平原海拔不到100米。省会是石家庄市。因省境于《禹貢》为冀州之地,故简称冀。.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河北省 · 查看更多 »

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北省文物局提出,河北省政府批准,上报国务院备案,正式对外公布并竖立标志的河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 查看更多 »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漢陽兵工專門學校

#重定向 漢陽兵工學校.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漢陽兵工專門學校 · 查看更多 »

朱暉日

朱晖日()字步云,广东台山人。出生于中医世家。14岁入台山县城高等小学读书,在校加入同盟会,参加了辛亥光复台山之役。.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朱暉日 · 查看更多 »

戴戟

戴戟()原名光祖,字孝悃,祖籍安徽省旌德县兴隆乡大礼村,生于江苏省苏州。中华民国军事将领。.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戴戟 · 查看更多 »

施北衡

施北衡中將,原名機,字伯衡,後改北衡,別名汝福,浙江縉雲人。國民革命軍陸軍第75軍軍長。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在原籍浙江省縉雲縣當選為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施北衡 · 查看更多 »

日本陸軍士官學校

#重定向 陆军士官学校 (日本).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日本陸軍士官學校 · 查看更多 »

教官

教官可以指:.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教官 · 查看更多 »

曲同丰

#重定向 曲同豊.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曲同丰 · 查看更多 »

曹浩森

曹浩森名明魏,字浩森,以字行,号浩笙,江西省南康府都昌县周溪乡牌楼曹村人,中华民国江西省政府主席,陆军上将。.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曹浩森 · 查看更多 »

总督

总督是明、清兩代地方行政區域中實際或名義上的最高行政長官的一種官職。在清代,總督多被尊稱為督憲、制軍或制臺。總督一職最初僅是朝廷派往地方進行軍事巡查的虛職,到清代變成常駐地方的封疆大吏。越南阮朝也模仿清朝的職官制度,設有總督一職。 在西方羅馬帝國時代,也設有與清朝總督職能相類似的職務——「rector provinciae」,漢語一般也翻譯為「總督」,後來西方列強對外殖民的時候,在殖民地上設置的最高行政長官在漢語中往往也譯為「總督」。.

新!!: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总督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保定军官学校保定军校保定武備學堂保定軍校保定陸軍速成學堂保定陆军学堂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旧址北洋將弁學堂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