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五蓋

指数 五蓋

蓋(nīvaraṇāni,nivāraṇa),佛教術語,是煩惱的異名之一。主要分為五類,即五蓋(pañca nīvaraṇāni,pañca nivāraṇa),即貪欲,瞋恚,睡眠,掉悔,懷疑五者,又被稱為五障、五退法。.

12 关系: 安那般那念不淨觀七覺支瞋恚禪定煩惱 (佛教)解脫貪欲 (佛教)長阿含經涅槃摩訶止觀智慧 (佛教)

安那般那念

安那般那念(梵文:ānāpāna-smṛti,巴利文:ānāpāna-sati),又譯為阿那般那觀、念阿那般那、阿那波那、念阿般,義譯為入出息念、入出息觀、數息觀、安般守意,佛教術語,是以觀察呼吸作為修習禪那的方法。.

新!!: 五蓋和安那般那念 · 查看更多 »

不淨觀

不淨觀(a-śubhā-smrti,asubhānupassin),另譯不淨想,又稱不淨業處,厭作意(Paṭikkūla-manasikāra)或厭惡作意,佛教術語,為一種修行禪定的調心方法。他們會藉由觀想人類身體的組成,以及人體在過世之後,成為屍體,並逐漸毀敗的過程,被認為是對治欲界貪欲特別有效的一種方式。它與數息觀,合稱二甘露門,也是五停心觀之一。.

新!!: 五蓋和不淨觀 · 查看更多 »

七覺支

七觉支(sapta bodhyanga,satta bojjhaṅgā,或satta sambojjhaṅgā),也称七等觉支、七遍觉支、七菩提分、七菩提分宝、七觉分、七觉意、七觉志、七觉支法、七觉意法,为佛教术语,三十七菩提分法中的一类。.

新!!: 五蓋和七覺支 · 查看更多 »

瞋恚

瞋恚(天城文व्यापाद,梵語,巴利語),又譯瞋害、忿、恚、憎、損壞,佛教術語,有毀滅、惡意、殺害等含義,是對於其他有情的惡意情緒。佛教認為這是一種欲界的煩惱,被列為五順下分結之一;因為能障礙有情眾生的解脫,被列為五蓋之一,稱為瞋恚蓋。.

新!!: 五蓋和瞋恚 · 查看更多 »

禪定

定(英語:Zen),漢傳佛教術語,利用梵漢合體而創造出的名詞,又叫正定、止觀,是佛教的最高功德。修行禪定的行為,則常簡稱為修禪、禪修。 禪定是由梵文禪那(Dhyāna)的簡稱「禪」,與三昧(梵文:समाधि )的漢譯「定」組合而成,用來指稱進入禪那三昧的修習方法。在印度期佛教傳統中,禪那與三昧各有其定義,不會被混淆。但是漢傳佛教較為重視兩者的融通,很少會特別去分別兩者,因而創造出這個獨特的名詞。 禪宗將禪視為修悟佛性的方法,定、慧的通稱。.

新!!: 五蓋和禪定 · 查看更多 »

煩惱 (佛教)

煩惱(क्लेश,,,kilesa,藏文:nyon mongs),佛教術語,除了一般所謂的俗事煩惱之外,佛教認為人心中所有會帶來痛苦的負面情緒,以及其帶來的不良影響,都被總稱為煩惱,其中包括煩躁、憂鬱、焦慮、不安、嫉妒、期待、憤怒、悲傷、麻木等。 「障」在佛法修行的意義就是遮蔽,意謂有情眾生被無明、煩惱、惡業等種種障礙所障蔽,缺少智慧,不能經由佛法的正確教導而得見正道,所以生生世世在三界六道之中不斷的生死流轉輪迴。而因為煩惱而導致人做出錯誤的行為,成為會眾生不得解脫的種種障礙,就稱作煩惱障(梵語:kleśāvarana),為二障或三障之一。 煩惱的種子眠藏在藏識之中,未現行顯發出來,故稱為煩惱隨眠。.

新!!: 五蓋和煩惱 (佛教) · 查看更多 »

解脫

在印度宗教中,解脫(梵文: मोक्ष ,, 或 मुक्ति,),意即「解放」,來自同一語根 意即「解開」、「放開」),就是生命個體能脫出離開在世界之間之中的生死輪迴及其隨之而來的各種苦。解脫的方法有許多種,如持誦陀羅尼、念誦佛號、修禪定、做瑜伽,依各教派傳承而定。這是印度宗教的重要宗教與哲學概念,印度教、耆那教與佛教皆繼承了這個觀念,但在理論上有不同的見解。.

新!!: 五蓋和解脫 · 查看更多 »

貪欲 (佛教)

貪欲(巴利文與kāmacchanda),又譯欲貪、欲欲,佛教術語,指對於世間欲樂的追求。佛教認為,貪欲會帶來煩惱,因此列為五順下分結之一;貪欲也會障礙一個人,使其無法解脫,因此列為五蓋之一,稱為貪欲蓋(kāmacchandanīvaraṇa)。.

新!!: 五蓋和貪欲 (佛教) · 查看更多 »

長阿含經

《長阿含經》(梵語:),初期佛教的基本經典「四阿含」之一。因所集各經篇幅較長,說久遠事,故稱“長阿含”。《薩婆多毘尼毘婆沙·總序》稱《長阿含》破諸外道,側重在迴轉外道改宗佛教。 漢譯《長阿含經》四分四誦三十經,共二十二卷,在後秦弘始十五年(413年)於長安由罽賓三藏沙門佛陀耶舍口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為漢文,秦國道士道含筆錄,收錄於《大正藏》第一冊。現代學者認為漢譯《長阿含經》收有《世記經》,可能為法藏部的誦本。.

新!!: 五蓋和長阿含經 · 查看更多 »

涅槃

涅槃(Nibbāna;Nirvāṇa),佛教術语,合文作,又譯為泥洹、般泥洹、般涅槃、涅槃那、涅盤那、泥盤那、波利暱縛男,意譯為圓寂、滅度、寂滅、無為、解脫、自在、安樂、不生不滅等。佛教教義認為涅槃是將世間所有一切法都滅盡的狀態,所以涅槃中永遠沒有生命中的種種煩惱、痛苦,從此不再受後有,也就是不再有下一世的六道輪迴。這個術語最早源自於古印度婆羅門教,當時眾說紛紜。佛教認為外道無法實證何謂涅槃,在無佛教的時代只有佛和辟支佛可以親證涅槃。釋迦牟尼菩薩降生後,出家成佛轉法輪,教導弟子佛法,才開始有聲聞聖弟子實證涅槃,聲聞四果阿羅漢捨壽後,會取證無餘涅槃,進入不生不死狀態。時至今日,當有佛教上師、沙門、比丘、比丘尼等修行者過世時,許多人會尊稱他們涅槃了。.

新!!: 五蓋和涅槃 · 查看更多 »

摩訶止觀

《摩訶止觀》,佛教論著,由天台宗智顗大師宣講,其門徒章安灌頂筆記,為天台三大部之一。.

新!!: 五蓋和摩訶止觀 · 查看更多 »

智慧 (佛教)

在佛教中,智慧可以指.

新!!: 五蓋和智慧 (佛教)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